第一篇: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自私的基因]一书唤起了我对认识自身的渴望,它远离寻常人生的科学,和我们自己密切相联.“自私”在这本书里,只是一种拟人的说法,方便说明而已,我们大可以这样理解:基因的“自私”性质,是指它有自发增加自己数量的趋势,是物理规律、化学规律等。
单个基因不一定能分好坏,在不同的集合里,同一个基因就不一定是好是坏。假定草食动物对应合适的牙齿和胃由两个基因管理,碰巧出现了肉食的牙和草食的胃,它们的搭配不好,所以就被淘汰了。作者以赛艇为例说明,划桨最好以左右平均搭配为好,在一个右手浆手多的环境,左手浆手的加入更能提高成绩。
不同的基因会碰到一起,有时候可以连接在一起,如果连接在一起可以稳定,或者形成了互利,形成的保护更好,他们的数量也会变多(不是它们主观想要互利,而是自然界只有稳定的东西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积累变多的)。渐渐地,基因就变成了基因集合,进而形成生命。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向我们阐述了这样的观点:自私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生物的大部分行为和性状,都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适合度,或者说是提高某个控制这种性状基因的适合度.连生物的利他行为,其出发点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越深刻的认识人类的动物性,就令人越发深省。突然转换一种眼光来看我们最习以为常、且自以为神圣的人类时,一切都显得那么别扭。每天熙熙攘攘的人流,只不过是一群直立行走的二足动物,套上了几件布料而已。
虽然整本书所阐述的观点很有说服力,语言也比较通俗易懂。不过,尽管受基因控制的行为还真的不算少,人是有意识的,而不是单纯受基因控制。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我们可以形成文化、建立制度,使我们的长期利益可以提高。意识能力的发展对基因有了更好的保护。书中所提及的人既是基因的机器,也是文化的机器,同时我们在进化最高级阶段形成的自我意识。而这产生的的意识的自主度还是相当高的,很多情况下人不必像一个机器,可以更像一个“人”。
第二篇: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导语: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读了自私的基因这本书,你都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自私的基因读后感3篇,希望大家喜欢。篇一: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基因在亿万年的进化长河中厮杀幸存并不是因为它们本身懂得竞争和争取,自私只是一个比喻。基因才不懂得要存活下来自己必须得做什么,必须得拥有什么条件,得适应什么环境,存活就存活了,那些亿万年来死亡消失的基因连自己败在哪里都不会知道,就像这些幸存下来的基因也不会知道为什么偏偏是自己得以幸存,或许,只是一个很随机很偶尔的机遇。自私只是一个比喻,人类的比喻。
很喜欢作者的这种表述方式,喜欢他谈论这些东西的口吻。喜欢他一再强调自己只是在用一个人们的都很喜欢都很容易理解的比喻来阐述基因的不自觉无意识无目的性。喜欢他有时候得费力的向我们说明,些些的矛盾我在会意的时候往往内心里是充满笑容的。
作者用自私这个比喻想要表达的却和自私这样一个人类术语完全相悖的理念。有时候我看着这些矛盾的表述不禁佩服起作者来。正如作者所说,他只能用这个我们都能理解的比喻来做这次阐述,所以,这个标题很恰当却又很不恰当。
其实读完这本书是和DM巴斯的进化心理学混着读的,读完还是有些想法的,只是自己的能力实在有限,也表达不出什么。不过相信以后会有机会的。
篇二:自私的基因读后感这是严琦推荐的一本书,生物学方面的书,据说是进化论方面的经典著作。不过全文通俗易懂,中间稍微摆弄了一点浅显的博弈论知识,完全不妨碍外行人如我来阅读。
针对动物进化问题,作者道金斯认为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不是个体或种群,而是基因,自私的基因。并把我们人类及其他所有动物都描述成是我们的基因创造的机器。所有的行为都可以归结为基因的自私行为,即为了更好的复制,传播。所有的利他行为,也仅仅是自私目的下的有限利他行为。
还好作者强调了,“不涉及到意识的动机”,要不然真的有点像严琦说的那样有点“反人类了”。正因为这样,在看书的时候,我时刻提醒自己,这是在讲没有意识的动物,这是在讲没有意识的动物。作为一个人类,我还是希望世界能美好一点的,虽然,基因可以这样的自私。庆幸的是,作者提到了意识的非一般的作用。特别是在讲到意识的产生的时候,“把意识视为一个进化趋向的终点”,生存机器最终从主宰它们的基因手中解放出来,变成有能力,甚至是有拒不服从能力的决策者,比如说拒绝生育。
虽然要知道这本书写的不是基于人类的行为,但作为一个外行人的收获,也许更多的是将人类纳入这些“准则”中去思考,反思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自私行为和利他行为。当然,最好是同时怀着一颗积极的心。
篇三:自私的基因读后感阅读了《自私的基因》一书,我受益匪浅。该书的作者道金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别具一格的观点不动声色地揭露了生命的本质,回答了人类存在的意义。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了一个颠覆我们习惯认知的观点——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类都是基因为了延续自身所利用的机器。最初,我带着好奇心和半信半疑的态度读了下去,最后才觉得震撼与惊奇。我折服于作者强大的联想和滴水不漏的解释。
道金斯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事实上是一种亲代投资,是基因为了延续自身,控制亲代对子代进行抚养。而两性之爱,则是生物为了用有限的亲代投资抚养更多的子女,以保证基因的延续,所以利用异性的亲代投资,抚养现有子代。
但是,人类恰恰是自然中标新立异的群体,我们由于文化的因素,不完全受制于基因。我们会收养与我们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会不顾一切地爱一个人,会在子女的文化教育上付出巨大。我觉得,也许正因为文化,人类才能够约束自私的本性,人类才有了七情六欲,有了比生存更高的追求,才变得与众不同。
这本书带我深入了解了生物的行为动机,基因的强大控制力,人类的生而不凡。我惊叹自然的精妙,生命的精妙,更惊叹人类的伟大。它是我生物学习的启蒙书,让我终生难忘,终生受益。
人类是自然进化的奇迹。我们因基因而存在,因基因而生活;因文化而不同,因文化而进步。这两者推动着我们人类从过去走向未来,从平原走向顶峰,从当下走向未知的终点。
第三篇: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本书从本质上总结了生物,包括人类生存的意义,本来我想自私的基因也只限于此,但一天下午在书店读到一本《从0到1》的经济著作后,我发现,基因的本质也决定了人类其它领域的状态,规律就是这样,如同广义相对论,在人类认识达到相应水平的时候,往往能进一步认知宇宙万物的本质,而不是人类初期只能认知到地球是一个平面,当然,我也相信,相对论也只是我们目前认知世界水平对应的理论,随着人类认知进一步发展,随着宇宙进一步演化,更深入更能揭示本质的规律,将会渐渐取代或是完善纠正相对论的不足,好比近年量子学理论基本能解释和包括相对论,对物质及宇宙万物存在运行的规律进一步明确。规律在认知前,人们往往眼前如迷雾一般,不知所然,但规律一旦被证实和发现,意味着世界将会发生巨大变化,尽管在这之前世界已经存在,只是人类看不到而已。规律,简单但强大。这本书就是从基因的角度去发现规律,自私的基因主要说明基因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能够不断的自我复制,在复制的无数次过程中,总有那么几次,十几次,上百次。。变异,变异没有任何目的性,完全是随机产生的,接下来,哪些变异会传播强大,逐渐取代当前的基因,哪些又会很快被灭绝?这就是外在的环境决定的了,适应新环境或是更好的适应当前环境的基因,才能发展强大。以上就是本质性的规律,这时我也明白,常说的人不为已天诛地灭,存在即合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是完全正确的,因为这些都是基因规律决定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就象书中说到的,并不是尖锐牙齿的基因不好,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食草动物的身上,尖牙和磨牙相比,无法研磨草质食物,这样的牙齿没有办法适应整个躯体消化草质食物,但长在食肉动物身上,就是好基因。所以单就基因本身无所谓好坏,决定他们好坏的不是他们自身,而是与他们相关的环境。从以上例子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基因要大量复制自已并不断变异,因为他们并不知道何为好何为坏,长尖牙的食草动物注定会被环境淘汰,但那些复制并变异成磨牙的食草动物却不断兴盛壮大。反观我们社会,之所以会有那么多负能量,不也是这个社会环境自然选择的结果吗?在扶人会被讹,救人反被诬,贪官遍地,奸商满天,诚信老实受害,投机倒把反而牛B的社会,自然选择当然会让负能量的人发展壮大,忠良当不了官,人才都要出国,这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再有,从1到2不难,那只是简单复制,基因大部分重复着自身的复制,就好比人类一样,他们大部分一生都碌碌无为,只有极少数成为了天才,而推动人类发展的,却只是这些极少数的人,这是真实的情况,不要对这种现象嗤之以鼻,那只能说明你还没有明白真相,他们就是变异成功的基因,而那些变异后无法适应环境的,不消几代便会被淘汰,因为他们大部分都不会生存到成年,更不会去繁殖自己的后代,大部分基因处在这两种情况中间,他们能够适应当前环境,就当前情况看可能生存的很好,但不意味以后会一样好,他们大量复制和繁殖,目的仅仅是为了当前的生存吗?不,基数众多的基因,才有可能产生更多不同方向的变异,才有可能在变化的环境中更长久的生存,而不只是为了当前。例如爱因斯坦,如果没有大量的人口基数,没有其他相关领域科学家作出贡献,也不可能产生物理这方面的人才,他的相对论,刚提出时被排斥,八年后才逐渐得到认可,诺贝尔也迟到了近十年,但他毕竟是符合这个世界规律的,发展壮大只是时间而已,二八定律,就是这样,只有符合自然规律,自然选择的才能壮大,哪怕刚开始他很弱小。如果没有数量庞大的基因,变异也不可能发生,他们存在的必要性就是为那些极少数变异基因提供平台和基数,本质上是为那些变异基因服务的,这才是基因为什么要以繁殖为第一要务,适应环境最佳数量的种群,是基因的根本目标。世界存在着奇妙的二八定律,占少数的决定着大部分资源和发展方向,宇宙中,黑洞、恒星只是星系中心的一个小点,但是,全星系的物质都围绕着它公转,基因也是,那些突变的,只占全部基因的一小部分,其中更少的一部分适应环境最终生存长久,发展壮大,形成自己的基因基数,如此不断反复。可见,变异是长久生存的根本,这点也能给我们启示,当生活每天平静如水,三点一线,只是简单的重复时,你的人生就是那些不断自我复制的基因,但如果你想变异,成为那些少数时,你就要同时承担因为不适应而被淘汰的风险,我们时间有限无法所有可能都进行尝试,但我们也有基因没有的优势,那就是我们可以通过思维来预判来模拟情况发展的结果,就象本书最后推理出的,人类之所以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与基因自私性对抗,就是因为人类发展出更高一层的类基因的遗传物质-----文化。文化的传播及递进与基因十分相似,人类的语言、信仰、知识、经验等等,这些组成了我们思维的基础,为我们在变异前尽可能减小风险,但前提是你必须要变异,所有的可能都要进行考虑分析,最后勇敢尝试,变异。我们再来看,自私的基因是如何决定我们其他方面的,《从0到1》是本经典的创业指导书,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大师都推荐,书中根据事实,揭示了创新的本质,例如为什么自然垄断才是好公司,完全竞争的企业才是差公司,为什么世界上排名前50的企业,每个都个性鲜明,互不相容,为什么创新成功的公司如此少,只占市场全部企业的5%不到,而大部分公司却竞争的你死我活,苟延残喘?这是自然规律,所以不要相信什么万众创新,创新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多,因为只有成功的才能叫创新,否则只能是创意而已。这种现象二八定律决定的,自然选择就是这样,当你认为公平的时候,证明你还要看的再远一点。这个世界没有公平一说,只有自然选择,同样的基因,在不同的环境下,命运截然不同。而且从0到1是动态的,当你变异成功的时候你已经成为了0,你将要接受你变异后环境变化的持续考验,那些山寨很快就会成为你的对手,迅速挑战你的地位和市场,越是容易复制的,越快成为大量的复制基因,尽管你有技术有专利壁垒,只不过时间早晚而已。综合以上,我们可以做出一个推断: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你所看到的世界就是自然选择后或是即将被选择的情形,其次,只有不断变异才能长久生存,从历史长河看,即使你的本体已经变的面目全非,现在你活着要感谢前面所有为你生存变异淘汰的兄弟姐妹们,尽管时间已经过了上千万年。
第四篇: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看自私的基因,多少也算是简单通俗的小册子一本。讲的是自私行为和利他行为在生物学上的意义。
基因和进化论放在一起,完全可以诠释生命的来龙去脉。这是一个大体上自洽的体系,虽然很多细节还可以不断完善。Dawkins其实说,只要是碰巧的一些分子组合有自我复制能力,就可以说是生命,不一定需要DNA。复制、变异和淘汰简单的三种机制可以演变出所有大千世界生命现象里的林林总总。
常人直觉上觉得进化论有问题的地方,是因为人类对复杂体系才刚开始懂些皮毛,并不一定是支持复杂体系的简单机制有问题。比如,博弈论里的动态平衡,可能帮助进化论解释很多费解的东西,比如为什么雌性要雄性追,即使心意已定,为什么人群里自私的人和无私的人比例是稳定的。
说到自私,对“自私的基因”最普遍的误解是,把“基因自私”和“生物个体自私”混为一谈。按照Dawkins的说法,所有基因都自私而盲目地追求在基因池里最大化,但只有很少的基因决定生物体本身是自私的。比如,确实有“无私”和“向善”的基因,包括人类的同情心。这些无私的基因也会自私地追求自身的最大化。它们没有灭绝,是因为它们和”损人利己“的基因在进化的博弈过程里达成了动态平衡。没有恶,就没有善,反之亦然。但是我觉得决定一个人是否自私还是无私并不是由所谓的自私基因决定的,在我们数千年的文化历史中,比如拿远古的猿人来说,当时他们的处于类似于共有的社会群体,他们并没有所说的自私存在,他们对于他们的种群都是一个无私的存在,但是到后来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人们逐渐拥有越多的社会的财富,人们开始争夺财富,逐渐变得自私,自利。但是我并不觉得由于外部环境改变会导致突然蹦出个自私基因。
书中有一些相当酷的动物例案,比如说雌蚜虫和雄鼠。
雌蚜虫能产无父的,活的雌性后代。每个这样的后代具有它母亲的全部基因。顺便提一下,一个在母亲“子宫”内的胎儿甚至可能有一个更小的胎儿在它自己的子宫内。因此,一个雌蚜虫可以同时生一个女儿和一个外孙女,他们相当于这个雌蚜虫自己的双胞胎。而雄鼠,是能够分泌一种化学物质,怀孕的雌鼠一闻到这种化学物质,就能够自行流产。只有在这种味道同其先前配偶的不同时,它才流产。雄鼠就是用这种方式把潜在的继子或继女杀死的,并使它的新妻子可以接受它的性追求。还有许多种类的鱼,并是不交尾的,它们只是把性细胞射到水里。受精就在广阔的水域里进行,而不是在一方配偶的体内。鉴于精子易于散失,雄性鱼必须等待到雌性鱼排卵后才在卵子上放精。但这样,雌性鱼就有了难得的几秒钟时间可以趁机溜走,把受精卵丢给雄性鱼照管。这就是为什么水中的雄性动物照料后代的这种现象很普遍,而在陆上的动物中却很少见。
书的后半部分谈多谈及了社会生活,包括世代以及两性之间的斗争,俨然是一部达尔文主义的社会学说。
观察野生种群的时候,大量的看到家属之间的欺骗和自私。无非是因为了自然选择,往往是有利于表现这种行为的幼儿的。生存几率的提高,促使幼儿进行欺骗的基因在基因库里处于了有利地位。作者说,“如果其中有什么寓意深刻的地方可供人类借鉴,那就是我们必须把利他主义的美德灌输到我们子女的头脑中去,因为我们不能指望他们或她们的本性里有利他主义的成分。”人性怎么可能本善?
讲到两性的斗争,雌性个体手中握的王牌是可以拒绝交配,因为她的嫁妆是一个既大又富营养的卵子。交配之前,能够据以进行激烈的讨价还价。可是一旦进行交配,她就失去了手中的王牌。她把自己的卵子信托给了与之交配的雄性个体。可应对的有两种策略,家庭幸福,和大丈夫策略。大丈夫策略不提,是雌性动物对得不到孩子们的爸爸的帮助已不再计较,而把全部精力用于慎之又慎,精心挑选,培育优质基因。
家庭幸福策略要求雌性个体辨别出雄性个体其忠诚和眷恋家庭生活的迹象,从而使自己受益。要做到这点的方式之一是,长时间地搭架子,忸怩作态。凡是没有耐心,等不及雌性个体最终答应与之交配的雄性个体大概不能成为忠诚的丈夫。而对于雄性的个体而言,假使它知道今后它要接近的任何其他雌性个体,也会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拖延,然后才肯交配,那么,对它来说,遗弃该雌性个体的念头也就没有多大诱惑力了。
但是要注意的是要操之有度。雌性个体迫使雄性个体在她身上进行大量投资,指望单单以此来阻止今后雄性个体最终抛弃她,这样做是徒劳的。这种形式的家庭幸福策略还要取决于一种进一步的重要假定:即雌性个体的大多数都愿意采取同样的做法。如果种群中有些雌性个体是放荡的,随时准备欢迎那些遗弃自己妻子的雄性个体,那么对抛弃自己妻子的雄性个体就会有利,不论他对她的子女的投资已经有多大。
看见没有,看就没有啊同志们。简直就素人类社会的写照。据说是两性间差异不大的那些物种,雌性个体喜欢采取家庭幸福策略。
由于没有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自私基因的存在,所以也证明不了自私基因没有存在。我们假设人类的自私行为是为了基因的自私,人类的无私行为也是为了基因的自私。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基因的自私。然后呢?这种理论具有可证伪性么?
显然没有,既然各种性质的行为都被这种理论解释完了,那么不可能存在可以证明人类的行为不是为了基因的自私了。
那么这种理论有什么用呢?我自私,你说这是为了基因,我无私,你说这也是为了基因。你来预测我的行为吧?你说,我既有可能自私也有可能无私,反正我活着是为了基因。我说,这跟算命的有什么区别?我的一切行为原来都合乎阴阳五行。能不能证伪?不能?对不对?这就要看你信不信了。
事实上,这种理论一旦想要解释人类所有可能的行为,它就自动脱离可政伪的科学范畴,跑到了形而上学的地盘里了。你们不容忍神创论在科学的地盘跑来跑去,却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跑到哲学和宗教的地盘上来了。
所谓“基因可以选择”实际是说基因可以变异。而变异后的基因和源基因之间就是竞争关系而不是源基因本身的意愿。自然会选择其中有利于繁衍的那一种,这就是自然选择。因此,《自私的基因》实际上是在表达“自然选择以基因为尺度”这样一个小学生都能弄懂的道理。而不是基因真的有超越人类的智力,可以先验的预测到未来变化。
另外,人类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文化教育。我们都知道狼孩的故事,这就说明基因决定的范围在实际生活中极其有限(虽然可能潜藏在我们心理和生理的某些地方不为人知)。人类的文化有高有低,可以传承发扬也可以丢弃毁灭,这些行为造就的就是我们的历史。科学家也证明了,有人类以来这几十万年来,人类分成的各个人种在智力和心理上没有显而易见的差异,人种优劣论站不住脚——虽然我们的文化差距可以从最古老的原始社会直到最先进的科学文明。这就说明在这几十万年来,人类的进化靠的不是基因,而是文化。
这种最初的文化教育行为从何而来?也许来自哺乳动物和鸟类等高级动物普遍的抚养幼儿行为,我说不好。但是,这种最初的学习行为肯定对我们摆脱基因的“控制”贡献很大,这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我们的精神是始终自由的,不管我们的肉体被什么客观规律所支配,不管这种自由被什么所束缚,不管我们终将被死神夺去生命。“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本书最大的问题就是把所有行为和表象归结于“存在一种基因,它决定了„„”而根本没有提出这种基因存在的证据。
陈静
第五篇:《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经典大作就是不一样,尽管是几十年前写的关于进化理论的书籍,新的理论和技术不会出现在里面,但《自私的基因》这本书建立的解释体系,仍然是强大的。
从我的阅读记录来看,我对关于“本原”问题的好答案有很浓的兴趣,《自私的基因》给“为什么各种生物会像现在这个样子?”的问题提供了一个逻辑自洽且证据充分的答案。
“自私”在这本书里,只是一种拟人的说法,方便说明而已,我们大可以这样理解:基因的“自私”性质,是指它有自发增加自己数量的趋势,就和物体在高处总有下落趋势、高温物体自发向低温传热的性质一样,是物理规律、化学规律等。
实际上,全书对进化的一个根本逻辑可以这样概括:为什么会这样呢——正常来说,不这样的都被淘汰了(死掉了)。
从宇宙形成之初,物质已经存在(比这一部分更深入的问题只能交给物理学家了),此书从这样的条件开始。在某个条件下,例如压力、温度等,某些粒子和另外一些粒子容易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稳定的结构,而另外一些,因为不稳定,无法形成或者无法维持某种结构——这时,可以把稳定的结构看作进化了,它们比其他粒子更多,打比方说,假设原来的宇宙只有H原子和O原子,某种环境下形成了H20,也形成了H2O2,但H20因为性质稳定而占很大比例,H2O2很少或者彻底被分解,可以看作H2O前进了一步。
根据上面的逻辑去演绎,各种各样的分子机缘巧合之下,碰到了其他分子,形成更稳定的分子,各种分子达到了比例稳定的状态,稳定的分子不再容易碰到其他分子形成更稳定的状态了。
有些有机物,可以“复制”自己——据我的理解,应该就是碱基之间的连接与分开吧,也可以对应形成氨基酸,进而形成蛋白质。这里算是基因吧。有些基因形成的蛋白质可以包裹基因分子,因此更稳定,它的数量会逐渐增加。
不同的基因会碰到一起,有时候可以连接在一起,如果连接在一起可以稳定,或者形成了互利,形成的保护更好,他们的数量也会变多(不是它们主观想要互利,而是自然界只有稳定的东西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积累变多的)。渐渐地,基因就变成了基因集合,进而形成生命。
单个基因不一定能分好坏,在不同的集合里,同一个基因就不一定是好是坏。假定草食动物对应合适的牙齿和胃由两个基因管理,碰巧出现了肉食的牙和草食的胃,它们的搭配不好,所以就被淘汰了。作者以赛艇为例说明,划桨最好以左右平均搭配为好,在一个右手浆手多的环境,左手浆手的加入更能提高成绩。
作者极力避免提到“意识”这东西,更不用说“人”。他把各种各样的生物归类为“生存机器”,和当初保护基因分子的蛋白质一样,把“行为”都看作是基因制造的物质的外在表现,是基因这个“程序”设定好的。(当然,他也说了,对行为的控制是迟滞的、延时的)。
这种“基因控制行为”的理论基础,解释了各种各样的行为,包括、父母儿女/兄弟姐妹的爱、蚁后“奴役”工蚁、鸟一窝该生几个蛋等等。即使在个体层面上的利他行为,抛开“意识”对行为的干扰,也可以理解为基因增加自己数量的手段。这里并不是说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目的性的,而是说不同的行为,包括利他行为,都符合以“每个基因在尽力使自己变多”为基础的演绎。
人是有意识的,而不是单纯受基因控制,尽管受基因控制的行为还真的不算少。也不知道从哪个阶段的动物就算是有意识。我觉得,用书中同样的逻辑去推理应该是这样的:在一群无意识的生物中,出现了几个有一定记忆力的生物,后者显然比前者有更强的生存能力,进而扩大了比例;然后,记忆和预计未来的能力在进化历程中越来越重要;慢慢地,基因的“程序”出现了“放权”,即原来惯有的代码是“无论如何你要做这事”,新的代码变成了“如果长期来说那样做更好,你可以那样做而不用这样做”——我猜想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我们可以形成文化、建立制度,使我们的长期利益可以提高。以博弈来说,作弊可以在短期获益,但合作可以使很长一段时间的总获益提高。记忆能力、推理能力弱,不懂得合作等等的,自然就不容易生存下来,被淘汰了。
小时候我就想过,身体的构造真好,一些东西不用脑子控制就自然做了,脑子只需要思考,现在想来,这完全是反过来了,应该是无意识的基础还在,意识能力的发展对基因有了更好的保护——看看人类在地球上的统治力就知道了,同时也可以观察到有些人类不想发生的身体变化,还是会发生,“放权”的程度不足以让意识完全控制“自己”——这个“生存机器”)。
目前来说,人的意识的自主度还是相当高的,很多情况下人不必像一个机器,可以更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