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省十二五规划解读 五个数字说清安徽省任务
省十二五规划解读 五个数字说清安徽省任务 “安徽‘十二五’总的目标是实现‘六个翻番’,对于‘十二五’的工作,我总结了五个数字:二、二、三、二、四。”
昨天,在参加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黄山市代表团分组审议时,省长王三运说,在落实“十二五”任务时,他把具体工作概括为“立足两个加快”、“夯实两个基础”、“着力三个抓手”、“放大两个效应”和“强化四个保障”。
立足两个加快
王三运解释说:第一个“二”就是要“立足两个加快”,就是既要加快发展,也要加快转型。安徽人口多、经济欠发达,GDP刚过万亿,与江浙等省份的差距还很大,“我们不能亦步亦趋,更不能跟丢了,否则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小康啊!”王三运说,但加快发展也不能低水平重复发展,而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夯实两个基础
第二个“二”是“夯实两个基础”,即三化同步和人才教育。王三运说,安徽是农业大省不是强省,要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同步,还要大力发展教育,狠抓人才培养。
着力三个抓手
“‘三’是着力三个抓手。”王三运说,就是要抓好皖江示范区、自主创新试验试点以及皖北振兴三大战略平台的推进。这三个重要抓手,直接关系到安徽的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安徽的平台很有吸引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抓好了,就能更好地把握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是安徽全面转型的动力所在,也是优势所在。要抓好创新主体、创新载体和产学研一体建设,努力出更多的产业成果、科技成果、人才成果和改革成果。
“加快皖北振兴,则是统筹区域发展、加速安徽崛起的一个重大战略支撑。”王三运说。
放大两个效应
“这个‘二’就是放大两个效应,就是要把安徽与央企和全国知名民企的合作进一步推向深入,着力形成央企民企双力驱动格局。”王三运说,安徽要把央企、民企两股力量用好,对于提升资源配置的能力、增强发展的后劲,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下一步,就是要落实项目的对接、落地,以及后续项目的衔接等问题了。”
强化四个保障
“四”就是四个保障,即生态环境、社会稳定、体制机制和民生改善。“安徽‘十二五’的发展任务十分艰巨,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要强化这四个方面的保障。”王三运说。
专家解读安徽省“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要点
我省“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要点于昨天出台。这一基本思路要点中透露了哪些信息?有哪些亮点?记者就此邀请了省内知名学者、中科大管理学院教授刘志迎博士对此进行了解读。
GDP超过2万亿
思路要点:明确提出,到2015年,我省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万亿元,与全国差距显著缩小。
专家解读:刘志迎表示“这是一个比较保守的目标。”因为,从安徽自身来说,要加速经济社会发展,要超越其他兄弟省份,必须实现这一目标;而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来说,目前的安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快速增长期,经济发展将有望加速,如果没有外界因素干扰,安徽也应该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当然,目前制定规划可以保守一些,到‘十二五’中期,我们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发展目标进行调整。”
大力推进城镇化
思路要点:“十二五”期间,我省要大力推进城镇化。
专家解读:对此,刘志迎表示,安徽的城镇化率太低,比全国平均水平还要低5至6个百分点。没有城镇化的进展,就没有投资、拉动消费的进展,安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将面临瓶颈。城镇化的过程,迫切需要工业化的配套,需要第二、第三产业的共同发展,同时也需要第一产业即农业的加速转型,现代化农业也是安徽的必由之路。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者齐头并进,才能使我省经济和社会结构实现真正转型。
努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思路要点:“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努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肥经济圈、皖北地区、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皖西大别山生态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推进形成全省主体功能区。
专家解读:刘志迎表示,国家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就曾提出“主体功能区建设”概念,但还没有形成这样清晰的思路。“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要点上,基本形成了这样一个清晰的思路:皖南山区是“华东之肺”,应该作为国际旅游、生态环境集中发展区;大别山是华东的“绿色屏障”,皖西大别山加强生态经济的建设和发展,非常有必要。
而在安徽中部,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主体,包括合芜蚌试验区、合肥经济圈等,各个区域、各种政策叠加,实现快速发展应该问题不大。
皖北地区人口密集,经济结构差,发展重点不突出,是拉低安徽人均指标的分母。在规划中,把加快皖北地区发展提出来,非常关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正为各界广为研读,在中国崛起背景下,规划建议勾勒出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黄金五年”和日益急迫的转型号召,在一波接着一波的发展浪潮中,正在深入人心,对这份规划建议,我省专家学者也在专心研读,安徽的“黄金五年”和“国家战略”也已日渐清晰。
对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综合处石象斌认为,粗放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建议将经济转型作为主线,以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新特征。对国家提出的“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专家们认为,这将有利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专家们认为,此次规划建议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些内容都是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体现,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更加注重富民、惠民,实现民富和国强的有机统一。
综观规划建议,对照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专家们表示,“规划建议”重点明确,其对产业发展提出的“七个重点方向”,及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为安徽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安徽即将开启的“十二五规划”中,这些内容必将得到体现。
□专家解读
省社会收入分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扬:
工资不涨,拿什么去买房?
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是“规划建议”的重点,在张扬看来,收入分配问题的核心在两个“同步”,工资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力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提高“同步”,“只有工资高了,老百姓才有钱去消费,工资收入低,房价却在一路上涨,老百姓拿什么去买房”。
经济发展方式决定了工资增长机制,而工资增长机制的调整又能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是,由于一开始就奉行非均衡的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方式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并导致了工资增长机制的缺失,许多劳动者无法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成果。反过来,工资增长过缓又抑制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张扬表示,虽然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发展成就可圈可点,但短板仍是消费,只有扩大内需才能促进发展,并推动转型。因此调整收入分配,将工资增长与经济发展挂钩,应该是下一步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如果老百姓没有钱,难题会很多。”张扬说。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综合处处长石象斌:
煤钢“打头阵”已OUT了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发展,规划建议强调“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安徽正处在加速崛起的关键期,产业发展方向牵动全局。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综合处处长石象斌说,规划所指引出的方向,今后必将是安徽产业发展的目标。
“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符合国家实际,更符合安徽实际,从安徽目前产业发展看,皖江示范区产业布局中,装备制造业也是重头戏。”石象斌认为,安徽工业底子薄,过去,一直以“煤字号”或“钢字号”打头阵,这类产业能耗高,必须加快进行技术改造,转变发展方式。当务之急是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目前,安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已有较好的基础,只有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安徽才能真正破题“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吕英斌:
建房子首要目的是给人住
处在舆论风口浪尖的房地产,政策有何新“风向标”?吕英斌表示,国家对房地产的导向已经明确,“规范市场”和“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将是未来的房地产发展的“方向”。
根据吕英斌的判断,国家将会加强土地、财税、金融政策调节,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与此同时,将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房地产不规范,不仅影响房地产健康发展,还造成房价的不确定性,以合肥为例,现在商品房价格已达到6000元,万元一平方米的房子也已在省城出现,房价真的能被需求支撑到这么高,还是另有原因?如果房价涨的没谱,老百姓住不起,住不了,建房子还有什么意义?时代在发展,我们不能再回到过去,几代人同住一套房。”
吕英斌认为,房地产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本质上是房地产价格脱离了百姓需求实际,因此,政府应出台政策或法规,防止房地产暴利,合理确定房价。
合工大人文经济学院国贸系主任张先锋:
城市化要防“城市病”
交通拥堵、房价奇高等城市病,正在不少城市上演,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预防和治理“城市病”,是“规划建议”另一重点。
“城市化必须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如果过度、过快发展,问题会很多。”张先锋说,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上,中央提出加强城镇化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主要是防止部分地方城市化过热,从而出现各种城市综合症,导致许多城市问题。
张先锋说,安徽城市化与东部地区比,相对滞后,表现在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的综合集聚效应和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比如合肥市,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人口和规模都相对不足,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要加速,同样对皖江城市带城市来说也是如此,不过,一定要注重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强化规划约束力,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第二篇:解读十二五规划布局六大战略任务
解读“十二五”规划 布局六大战略任务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和长期战略,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
“十二五”主基调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加快”,成败在“转变”,主题是改革,内容是创新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近日,权威人士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就是在这样一个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开始的,尤其是中央决策层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十二五”规划在改革开放30年后继往开来的战略意义就非常强烈地凸显了出来。
他解读说,按照这个主基调,“十二五”规划中,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2008年我国人均GDP排名全球第98位,“发展还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没有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国强民富就难以实现,各类社会矛盾也难以根本解决。”但发展方式在世情、国情和社情的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中,“不得不全面调整,走‘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的道路。”
“可以很明确地说,‘十二五’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目的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是有促有控的转变,是调优调强的转变,更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权威人士具体分析,改革是发展的必由之路,转变也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的、系统性的、战略性的转变,并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与改革开放的要求一脉相承。”
在这个发展战略主导思想下,权威人士认为,“十二五”规划需要完成未来国家发展的六大战略任务。
铸就内需主导的发展动力
权威人士首先强调,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和长期战略,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内需为主导,这是大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市场庞大,内需潜力是发展的最大优势。在他看来,“只有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抵御外部冲击,牢牢地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当然,扩大内需并不是要减少外部需求,而是继续拓展和稳定外部需求的更加开放条件下的扩大内需。”
“扩大消费是提高经济内需型增长的根本途径。”权威人士给出了中国扩大内需的战略思路,“释放我国的内需潜力,关键在扩大消费。从消费的需求看,重点在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从城市与农村来看,方向在统筹城乡发展,将农村巨大的潜在消费能力逐步转变为现实的消费能力。”
他强调要处理好内需中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扩大内需应当注重发挥投资与消费的协调拉动作用,把增加消费需求作为主要的着力点,“把投资增长更多与扩消费、惠民生结合起来,实现一举多得。如推行保障性住房,既拉动投资,也带动了居民的消费需求。”
“消费不仅连着增长,更是连着民生。”权威人士认为,扩大消费的关键,还是要大力提高群众的消费能力,“这就涉及到收入分配的问题。收入分配关系不仅关系消费能力,而且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甚至关系民心向背。”而解决此问题,涉及公平与效率、劳资关系,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利益协调等问题。
“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隐患,到了必须下力气解决的时候。”他强调,当前,“应当更加注重就业、创业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二次分配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特别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一个合理的机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除此之外,他指出,扩大内需另一个巨大潜力在于统筹城乡,也即城镇化。在“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将会突破50%,意味着将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工作和生活在城镇,“这不仅会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由农民变成市民以后,其消费支出将大大高于在农村的时候。”
“城镇化是事关现代化全局的重大战略,一定要把城镇化战略转折的机遇抓住,还要抓好,使其内需巨大潜力能够持续地、有序地释放出来。”他提出了我国“十二五”城镇化的地理布局,“要逐步形成以长江和陇海线为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纵轴的两横三纵的城镇主干,同时需要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构成一个从东到西、由南到北梯次推进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扭转区域发展不平衡
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制约未来中国发展的巨大瓶颈之一。“区域协调发展,关系到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乃至于发展的后劲,甚至关系到国家安全。”在权威人士看来,“所以必须要统筹考虑,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贯彻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不同区域之间还是有不小差距。他介绍说,中央决策层研究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明确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在他看来,区域协调发展当中,东部地区未来的主要任务是,把“率先发展”的重点放在“率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而作为区域协调发展优先位置考虑的西部大开发,其今后十年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及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应更加注重雪中送炭,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特别是要加快新疆、西藏等地区发展,要采取特殊的扶持措施,把‘输血’和‘造血’相结合,使这些地区尽快发展起来。”
“在‘十二五’规划中,区域发展的另一个突出重点是,东部地区的发展空间将瞄准海洋经济,担负起建设中国海洋大国的战略任务。”权威人士介绍说,我国发展将由陆域大国向海洋大国拓展,“十二五”规划将全面启动海洋国土的战略开发,强化陆海统筹的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维护我国海洋秩序,“也就是说,一方面我们要推进西部大开发,另一方面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其中要通过发展海洋经济来拓展发展的空间。”
扭转区域发展不协调,另一个战略规划就是,需要进一步密切各区域经济的利益联系,打破区域的分割,构建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对此,他介绍说,“十二五”重点就是加大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力度,大幅拉近区域间的时空距离,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提高效率。现在正在科学规划,构建快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目的即是打破行政区划,形成流畅的区域经济体系。
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加快转变、赢得先机,最根本的依靠是科技,最关键的措施是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权威人士强调,“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下大力气,推进自主创新与产业升级,提升发展品质和产业竞争力,推动产业由规模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
其中的思路是,“技术创新,企业是主体,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于提高原创能力,大力增强技术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对于买回来的技术,要运用国家的特殊优势,集中力量尽快突破,要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搞机制创新,或者说消化吸收再创新,来伸展创新的进程,获得最大的国家利益。”
本刊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在高速列车技术方面,唐山机车车辆厂引进德国西门子动车组列车的九大关键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创造了十大关键技术,在200公里时速动车组的基础上,生产出350公里时速的“和谐号”动车组。近期,中美双方已经签署了合作协议,在加利福尼亚铁路上用中国的技术建设时速达346公里的“子弹头”火车。
“当然,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今年,国家相继制定了科技、人才、教育三个方面的中长期规划,这都覆盖‘十二五’,需要认真加强执行。”权威人士指出,在此基础上,我国“十二五”规划同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等领域重点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可以带动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是现在全球都在抢占的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另外,他认为,我国已经是世界制造业大国,这一优势还要继续保持,“这就需要‘十二五’期间,一定要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装备制造业的升级,培育自己的品牌、设计、跨国公司,使制造业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与此同时,缘于我国长期面对大量劳动力就业压力,需要大力发展就业能量巨大的服务业,“过去我们很重视发展产品经济,取得了积极进展,现在还应当进一步重视服务经济。它可以带动就业和产业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十二五’期间,我国的一些特大城市、中型城市,工业化程度已经很高,已到了可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发展阶段。”
据统计,目前,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只占42%,相对于同等水平的发展中国家要低10个百分点。他指出,“服务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创造需求,也可以提升产品的质量,实际上有利于拓展产品的市场。我们需要完善经济政策,改善发展环境,切实提高服务业比重,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优势。”
加强资源环境支撑力
据本刊记者了解,我国石油、天然气人均储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0%,煤炭的人均储量也不及世界人均储量的40%。同时,钢铁、电力、化工、石化等产业的单位耗能又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0%以上。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承载能力低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如何解决好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已经成为“十二五”规划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权威人士为此强调两个“前所未有”,“发展压力前所未有,资源环境的压力也前所未有。”在其看来,一方面我国能源资源短缺,另一方面我国确实单位能耗高,“对我国来说,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极为紧迫的重要举措。”
当然,针对国内很多企业在这方面的浪费,“节能环保不仅可以产生生态环保的效应,而且可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我们可以通过倒逼机制形成来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企业调结构、上水平。这样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低碳经济。”他口气严厉地指出,“十二五”规划在此方面一定要发挥切切实实的效果。
其一,推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和合理的开发利用。解决我国能源资源问题,从国情看还是要始终坚持节约优先,这是最根本也是最长效的办法。权威人士举例说,前些年研究能源发展规划的战略提出,到2020年,一次能源的消费总量要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实际上今年已经接近29亿吨。
“现在要求到2020年控制在40亿吨标准煤,能不能实现这个目标,压力依然很大。”他认为,必须认真总结经验,厉行节约,加大对两高一资项目和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继续推动重点领域节能。
“缓解能源资源压力,既要加强节约,也要进行开源。”他解释说,就是充分利用海外能源的同时,“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还是要把立足点放在提高国内资源的保障上。”我国地质成矿条件较好,找矿潜力巨大,应当扩大详查面积,拓展勘探的领域,甚至可以在一些地方采取大军团作战,强化国家投入,应用好市场的力量来发现新的资源储量。
其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进程。“十二五”期间,要着力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严格污染排放监管,推进重点领域、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污染控制。在继续加强水、空气等污染的治理的同时,特别要加大农村污染面的控制。目前,我国农业领域污染的化学需氧量比重已达44%。
社会建设共享发展成果
“如何突出社会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改革成果,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内容。”权威人士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有需要,也有条件,更有能力解决社会事业,“推进社会的改革发展将成为‘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也会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优先方向。”
不过,“社会事业的繁荣进步,并不是简单地提高福利水平,而是致力于增强全面发展的能力。”他具体介绍了“十二五”规划的思路,“加强社会事业,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现在我们在这一方面做得不够,应当从群众最需求、最迫切的方面入手,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着力解决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基本需求领域。”具体而言:
首先,要区分基本和非基本。“这样既能保障基本需求,又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他认为,基本部分属于公共产品,保基本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做到广覆盖、可持续,把保障范围扩大到城乡全体居民。在保障的标准上,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刚开始的时候,可以低一些,以后再逐步提上去,这样就增强了政策的可持续性。
至于服务的非基本部分,需要交给市场和社会,利用市场解决。通过发展相关产业,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这样也可以为社会资本开辟更大的投资空间,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同时可以使政府腾出财力、集中精力更好地履行保基本职能。即使是政府提供的基本部分,也可以利用市场的手段,通过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他举去年开始实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近几年着力建设的保障性安居工程为例道:“按照这个思路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类似医药卫生,把全民医保作为公共产品向全社会推行,但标准并不高,和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非基本部分要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提高效率和质量。”
启动重大利益调整的改革开放
“目前,改革已进入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的改革更多地摆在我们面前,‘十二五’期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越来越多。”权威人士解释说,推进改革的时机与国际国内环境联系更加密切,出台措施的窗口往往是稍纵即逝,“比如,推进燃油税费改革,当时石油价格在低位徘徊,只有30多美元,实际上持续了不到半个月。”所以,“十二五”规划的改革,需要统筹考虑、系统设计、全面推进。
他介绍说,“十二五”规划中,将高度重视三项改革:
其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是推进其他改革的基础,重点是加强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监管职责,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
其二,资源价格改革。现在的资源价格还不尽合理,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需要进一步完善能源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十二五”规划的改革方向是形成阶梯式的价格,政府保障最基本的需求,也即群众最基本的需求价格较低。超出的非基本需求通过多样化、多层次价格满足,例如阶梯式的水价、电价等。
其三,财税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将着重解决的问题包括,中央和地方的财税关系,政府和纳税人的财税关系,政府部门间的财税关系,尤其是处理好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处理好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行,包括推进节能减排目标,推进资源税改革等等。同时,国有企业、垄断行业、金融领域改革也将不失时机地加以推进。
至于“十二五”规划的扩大开放政策,着重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加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经济由东向西沿边开放、向西开放。尤其要通过扩大沿边开放,利用好中亚、南亚、东南亚国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的优势。
“扩大开放也有一个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要求,应当下大力气推动外贸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推动我国产业在全球分工中逐步从低端向高端转移。”权威人士强调,“十二五”期间,“我国现在走出去的资金已经相当丰富了,需要着眼全球战略,配置资源和要素,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投资大国转变。”
第三篇:解读十二五规划_布局六大战略任务
《瞭望》文章:解读“十二五”规划 布局六大战略任务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和长期战略,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
“十二五”主基调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加快”,成败在“转变”,主题是改革,内容是创新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近日,权威人士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就是在这样一个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开始的,尤其是中央决策层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十二五”规划在改革开放30年后继往开来的战略意义就非常强烈地凸显了出来。
他解读说,按照这个主基调,“十二五”规划中,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2008年我国人均GDP排名全球第98位,“发展还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没有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国强民富就难以实现,各类社会矛盾也难以根本解决。”但发展方式在世情、国情和社情的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中,“不得不全面调整,走‘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的道路。”
“可以很明确地说,‘十二五’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目的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是有促有控的转变,是调优调强的转变,更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权威人士具体分析,改革是发展的必由之路,转变也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的、系统性的、战略性的转变,并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与改革开放的要求一脉相承。”
在这个发展战略主导思想下,权威人士认为,“十二五”规划需要完成未来国家发展的六大战略任务。
铸就内需主导的发展动力
权威人士首先强调,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和长期战略,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内需为主导,这是大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市场庞大,内需潜力是发展的最大优势。在他看来,“只有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抵御外部冲击,牢牢地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当然,扩大内需并不是要减少外部需求,而是继续拓展和稳定外部需求的更加开放条件下的扩大内需。”
“扩大消费是提高经济内需型增长的根本途径。”权威人士给出了中国扩大内需的战略思路,“释放我国的内需潜力,关键在扩大消费。从消费的需求看,重点在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从城市与农村来看,方向在统筹城乡发展,将农村巨大的潜在消费能力逐步转变为现实的消费能力。”
他强调要处理好内需中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扩大内需应当注重发挥投资与消费的协调拉动作用,把增加消费需求作为主要的着力点,“把投资增长更多与扩消费、惠民生结合起来,实现一举多得。如推行保障性住房,既拉动投资,也带动了居民的消费需求。”
“消费不仅连着增长,更是连着民生。”权威人士认为,扩大消费的关键,还是要大力提高群众的消费能力,“这就涉及到收入分配的问题。收入分配关系不仅关系消费能力,而且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甚至关系民心向背。”而解决此问题,涉及公平与效率、劳资关系,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利益协调等问题。
“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隐患,到了必须下力气解决的时候。”他强调,当前,“应当更加注重就业、创业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二次分配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特别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一个合理的机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除此之外,他指出,扩大内需另一个巨大潜力在于统筹城乡,也即城镇化。在“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将会突破50%,意味着将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工作和生活在城镇,“这不仅会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由农民变成市民以后,其消费支出将大大高于在农村的时候。”
“城镇化是事关现代化全局的重大战略,一定要把城镇化战略转折的机遇抓住,还要抓好,使其内需巨大潜力能够持续地、有序地释放出来。”他提出了我国“十二五”城镇化的地理布局,“要逐步形成以长江和陇海线为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纵轴的两横三纵的城镇主干,同时需要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构成一个从东到西、由南到北梯次推进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制约未来中国发展的巨大瓶颈之一
扭转区域发展不平衡
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制约未来中国发展的巨大瓶颈之一。“区域协调发展,关系到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乃至于发展的后劲,甚至关系到国家安全。”在权威人士看来,“所以必须要统筹考虑,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贯彻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不同区域之间还是有不小差距。他介绍说,中央决策层研究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明确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在他看来,区域协调发展当中,东部地区未来的主要任务是,把“率先发展”的重点放在“率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而作为区域协调发展优先位置考虑的西部大开发,其今后十年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及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应更加注重雪中送炭,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特别是要加快新疆、西藏等地区发展,要采取特殊的扶持措施,把‘输血’和‘造血’相结合,使这些地区尽快发展起来。”
“在‘十二五’规划中,区域发展的另一个突出重点是,东部地区的发展空间将瞄准海洋经济,担负起建设中国海洋大国的战略任务。”权威人士介绍说,我国发展将由陆域大国向海洋大国拓展,“十二五”规划将全面启动海洋国土的战略开发,强化陆海统筹的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维护我国海洋秩序,“也就是说,一方面我们要推进西部大开发,另一方面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其中要通过发展海洋经济来拓展发展的空间。”
扭转区域发展不协调,另一个战略规划就是,需要进一步密切各区域经济的利益联系,打破区域的分割,构建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对此,他介绍说,“十二五”重点就是加大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力度,大幅拉近区域间的时空距离,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提高效率。现在正在科学规划,构建快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目的即是打破行政区划,形成流畅的区域经济体系。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下大力气,推进自主创新与产业升级,提升发展品质和产业竞争力
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加快转变、赢得先机,最根本的依靠是科技,最关键的措施是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权威人士强调,“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下大力气,推进自主创新与产业升级,提升发展品质和产业竞争力,推动产业由规模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
其中的思路是,“技术创新,企业是主体,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于提高原创能力,大力增强技术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对于买回来的技术,要运用国家的特殊优势,集中力量尽快突破,要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搞机制创新,或者说消化吸收再创新,来伸展创新的进程,获得最大的国家利益。”
本刊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在高速列车技术方面,唐山机车车辆厂引进德国西门子动车组列车的九大关键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创造了十大关键技术,在200公里时速动车组的基础上,生产出350公里时速的“和谐号”动车组。近期,中美双方已经签署了合作协议,在加利福尼亚铁路上用中国的技术建设时速达346公里的“子弹头”火车。
“当然,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今年,国家相继制定了科技、人才、教育三个方面的中长期规划,这都覆盖‘十二五’,需要认真加强执行。”权威人士指出,在此基础上,我国“十二五”规划同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等领域重点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可以带动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是现在全球都在抢占的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另外,他认为,我国已经是世界制造业大国,这一优势还要继续保持,“这就需要‘十二五’期间,一定要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装备制造业的升级,培育自己的品牌、设计、跨国公司,使制造业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与此同时,缘于我国长期面对大量劳动力就业压力,需要大力发展就业能量巨大的服务业,“过去我们很重视发展产品经济,取得了积极进展,现在还应当进一步重视服务经济。它可以带动就业和产业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十二五’期间,我国的一些特大城市、中型城市,工业化程度已经很高,已到了可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发展阶段。”
据统计,目前,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只占42%,相对于同等水平的发展中国家要低10个百分点。他指出,“服务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创造需求,也可以提升产品的质量,实际上有利于拓展产品的市场。我们需要完善经济政策,改善发展环境,切实提高服务业比重,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优势。”
如何解决好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已经成为“十二五”规划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加强资源环境支撑力
据本刊记者了解,我国石油、天然气人均储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0%,煤炭的人均储量也不及世界人均储量的40%。同时,钢铁、电力、化工、石化等产业的单位耗能又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0%以上。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承载能力低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如何解决好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已经成为“十二五”规划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权威人士为此强调两个“前所未有”,“发展压力前所未有,资源环境的压力也前所未有。”在其看来,一方面我国能源资源短缺,另一方面我国确实单位能耗高,“对我国来说,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极为紧迫的重要举措。”
当然,针对国内很多企业在这方面的浪费,“节能环保不仅可以产生生态环保的效应,而且可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我们可以通过倒逼机制形成来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企业调结构、上水平。这样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低碳经济。”他口气严厉地指出,“十二五”规划在此方面一定要发挥切切实实的效果。
其一,推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和合理的开发利用。解决我国能源资源问题,从国情看还是要始终坚持节约优先,这是最根本也是最长效的办法。权威人士举例说,前些年研究能源发展规划的战略提出,到2020年,一次能源的消费总量要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实际上今年已经接近29亿吨。
“现在要求到2020年控制在40亿吨标准煤,能不能实现这个目标,压力依然很大。”他认为,必须认真总结经验,厉行节约,加大对两高一资项目和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继续推动重点领域节能。
“缓解能源资源压力,既要加强节约,也要进行开源。”他解释说,就是充分利用海外能源的同时,“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还是要把立足点放在提高国内资源的保障上。”我国地质成矿条件较好,找矿潜力巨大,应当扩大详查面积,拓展勘探的领域,甚至可以在一些地方采取大军团作战,强化国家投入,应用好市场的力量来发现新的资源储量。
其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进程。“十二五”期间,要着力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严格污染排放监管,推进重点领域、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污染控制。在继续加强水、空气等污染的治理的同时,特别要加大农村污染面的控制。目前,我国农业领域污染的化学需氧量比重已达44%。
如何突出社会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改革成果,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内容
社会建设共享发展成果
“如何突出社会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改革成果,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内容。”权威人士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有需要,也有条件,更有能力解决社会事业,“推进社会的改革发展将成为‘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也会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优先方向。”
不过,“社会事业的繁荣进步,并不是简单地提高福利水平,而是致力于增强全面发展的能力。”他具体介绍了“十二五”规划的思路,“加强社会事业,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现在我们在这一方面做得不够,应当从群众最需求、最迫切的方面入手,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着力解决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基本需求领域。”具体而言:
首先,要区分基本和非基本。“这样既能保障基本需求,又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他认为,基本部分属于公共产品,保基本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做到广覆盖、可持续,把保障范围扩大到城乡全体居民。在保障的标准上,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刚开始的时候,可以低一些,以后再逐步提上去,这样就增强了政策的可持续性。
至于服务的非基本部分,需要交给市场和社会,利用市场解决。通过发展相关产业,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这样也可以为社会资本开辟更大的投资空间,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同时可以使政府腾出财力、集中精力更好地履行保基本职能。即使是政府提供的基本部分,也可以利用市场的手段,通过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他举去年开始实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近几年着力建设的保障性安居工程为例道:“按照这个思路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类似医药卫生,把全民医保作为公共产品向全社会推行,但标准并不高,和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非基本部分要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提高效率和质量。”
“十二五”期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越来越多
启动重大利益调整的改革开放
“目前,改革已进入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的改革更多地摆在我们面前,‘十二五’期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越来越多。”权威人士解释说,推进改革的时机与国际国内环境联系更加密切,出台措施的窗口往往是稍纵即逝,“比如,推进燃油税费改革,当时石油价格在低位徘徊,只有30多美元,实际上持续了不到半个月。”所以,“十二五”规划的改革,需要统筹考虑、系统设计、全面推进。
他介绍说,“十二五”规划中,将高度重视三项改革:
其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是推进其他改革的基础,重点是加强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监管职责,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
其二,资源价格改革。现在的资源价格还不尽合理,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需要进一步完善能源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十二五”规划的改革方向是形成阶梯式的价格,政府保障最基本的需求,也即群众最基本的需求价格较低。超出的非基本需求通过多样化、多层次价格满足,例如阶梯式的水价、电价等。
其三,财税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将着重解决的问题包括,中央和地方的财税关系,政府和纳税人的财税关系,政府部门间的财税关系,尤其是处理好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处理好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行,包括推进节能减排目标,推进资源税改革等等。同时,国有企业、垄断行业、金融领域改革也将不失时机地加以推进。
至于“十二五”规划的扩大开放政策,着重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加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经济由东向西沿边开放、向西开放。尤其要通过扩大沿边开放,利用好中亚、南亚、东南亚国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的优势。
“扩大开放也有一个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要求,应当下大力气推动外贸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推动我国产业在全球分工中逐步从低端向高端转移。”权威人士强调,“十二五”期间,“我国现在走出去的资金已经相当丰富了,需要着眼全球战略,配置资源和要素,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投资大国转变。”(记者王健君 王仁贵)
第四篇:安徽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
安徽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规划纲要】牢牢把握世界科技进步方向、全球产业变革趋势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工程》,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以合芜蚌为依托,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试验,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创建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
【权威解读】“十三五”期间,我省将下好创新“先手棋”,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围绕纲要,我省将持续抓好创新型省份建设“1+6+2”政策落实,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狠抓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人才、平台深度融合;实施好新型显示、智能语音、量子通信、智能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农业等一批科技重大专项,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实施100项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00项重点研发项目;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政策先行先试;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扶持力度,重点实施好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努力取得基础前沿和关键共性技术成果、高新技术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和增加值等产业成果、发明专利的应用和保护等创新成果。
——省科技厅计划处处长 周晓辉
【专家评述】规划纲要提出,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大讯飞作为省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在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方向上取得了突出成果。目前,“讯飞开放平台”与超过13万家开发伙伴分享科大讯飞技术;借助“讯飞开放平台”,中小企业和创业者可以获得良好的资源和技术支撑,从而助力小企业和创业者腾飞。中国人工智能可以由语音、语言为切入点,注重机器人理解、交互和预测能力,走出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智能语音和机器人等是科大讯飞主要攻关项目,名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科技重大专项,通过科大讯飞多年积累的源头基础,在未来必然会有一个爆发式的前景。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庆峰
【记者点评】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新常态下推进新发展,必须改革创新,增加创新含量,激发创新活力。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既要抢占科技前沿,催生变革性技术;又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突出企业主体地位,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只有时刻将创新放在第一位,方能在未来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构建发展新体制
【规划纲要】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体现五大发展理念、推动“调转促”的体制机制。
【权威解读】一场场改革“重头戏”接连推出,在新常态下,有利于持续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不断激发社会发展新活力。未来五年,构建发展新体制包括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综合推进各类改革试点等方面。我省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一方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入实施民营经济提升工程。支持民营企业依法进入金融、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保障性住房建设和铁路、电力等领域,推出更多符合产业政策、有利于转型升级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另一方面,抓好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省、司法体制改革、电力体制改革等国家级改革试点及部委单项改革试点,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改革成果。
——省发改委规划处副处长 李全军
【专家评述】构建发展新体制,都是围绕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一主线来展开的,从逻辑上按照明确政府职责、规范国企行为、放活民间资本、激活各类要素这四大层面梯次推进。
值得关注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既强调了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又强调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和鼓励是全方位的,要打破各种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制约;对国有经济要求其不断增强活力和抗风险能力,在控制力和影响力上有所作为。国企的控制力主要体现在关系国计民生、自然垄断的领域,影响力是要求国有资本在结构调整、创新发展上发挥好导向作用,更好体现政府宏观战略。二是强调了金融、土地这两大要素配置机制的改革,金融改革强调了对普惠金融、股权投资发展的支持,这对于当前的去杠杆、激活民营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而土地改革则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农业规模化经营上发挥重要作用。
——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副处长 阮华彪
【记者点评】新常态下,新老问题叠加,新旧矛盾交织,迫切需要凭借改革这柄利器,劈开利益壁垒,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因此,必须围绕市场需求和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十三五”期间,坚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构建发展新体制,安徽定能以崭新姿态迎来新发展。
建立现代产业新体系
【规划纲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基本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到2020年,制造强省基本确立,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
【权威解读】建立现代产业新体系,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关键。重点应突破高端制造领域,培育新型制造业。深入贯彻《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重点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装备、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农机装备和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电力装备等产业。推动技术改造,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技术、装备、产品带动企业升级和产业升级,积极开展工业基础能力提升、重大技术装备保障、智能化改造、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等重点工程,重点推动对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纺织、煤炭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强化信息技术支撑作用,大力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工程总承包和供应链管理等服务模式,促进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省经信委规划处处长 王鹏飞
【专家评述】在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过程中,应注重发展品牌经济。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行动,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建设,培育一批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美誉度好的知名品牌。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加大对质量违法和假冒品牌行为的打击和惩处力度。大力推进商标品牌建设,支持企业争创驰名商标和国内国际名牌,实现“安徽品牌”向“中国品牌”升级,促进安徽企业在更多领域拥有质量标准的制定权、话语权。
——安徽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 龚仁和
【记者点评】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都必须围绕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目的是逐步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让供给结构更好地适应引领需求。各行各业的供给能力能更好满足百姓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需要,经济才能不断实现良性循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规划纲要】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以农业生产关系调整带动农业生产力提升,以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为抓手,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生态农业强省跨越。
【权威解读】建设现代生态农业强省,必须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切实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和粮食安全的关系,努力实现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发展和经济实力增强有机统一、农民生产粮食和增加收入齐头并进。重点调整优化品种品质结构、种养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农业循环经济结构等,着力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要着力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要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不断拓展农业多功能性。要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为主线,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改革,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提供动力。
——省农委副巡视员 胡桂芳
【百姓心声】农业要大发展,必须改变现在这种粗放的经营模式。靠大量施化肥、打农药、高投入换来的高产很难持续。一方面地力下降厉害,农产品质量安全也难以保障。另一方面,成本高效益低,不挣钱农业就没人搞。“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我理解就是转变生产方式,绿色发展,把投入降低,把效益提高。现在我们这里在试点节水、节肥、节药新技术,种粮大户都很欢迎。希望政府和企业加大支持力度,研发推广更多适用性强的技术;同时给种粮大户更多信贷支持,有了钱才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多投入。
——舒城县义学家庭农场负责人 葛义学
【记者点评】发展现代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十二五”以来,我省粮食连年高位增产,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业农村经济跃上新台阶。但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也日趋尖锐,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结构单
一、生产方式粗放、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等。这些问题都表明,传统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必须着眼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力推动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
拓展信息经济新空间
【规划纲要】全面实施“互联网+”安徽行动计划,加快“宽带安徽”建设,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拓展网络民生服务新模式,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权威解读】纲要提出的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互联网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大数据开发应用等三个方面,分别涉及信息经济的基础系统、应用系统、支撑系统。其中,加强应用是核心。只有应用,才能发现基础和支撑不足;只有应用,才能倒逼加强基础和支撑。因此,“十三五”要在创业创新、制造、人工智能、现代农业、智慧能源、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进一步加快实施“互联网+”行动,特别应注重以信息惠民和信息消费为突破口,推动基于互联网的商务、就业、医疗、养老、教育、交通、旅游、气象、体育和金融等民生服务创新,全面提升经济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如此,则能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产业转型升级和“两化融合”中的平台作用,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能让百姓感受信息经济带来的便捷和美好。
——省经信委信息化推进处处长 潘峰
【百姓心声】现在,农村也有了网络,在家里就能通过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扩大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十三五”规划提出,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到2020年光纤宽带和4G网络全面覆盖城乡。只有农村网速尽快提起来、费用降下去,才能让更多的农民用上互联网。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民的有关培训,教农民使用电脑以及加强农村电商培训等,帮助农民发现和寻找商机,让农民有更多的增收渠道更快富起来。
——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五峰村村民 方修武
【记者点评】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在发展信息经济中,应特别注重加快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有关部门应按照规划要求,努力建设国内领先的安全测评、容灾备份、电子认证等城市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健全以等级保护、网络信任体系和应急处理机制为重点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完善信息安全监测评估、监督管理、标准认证和创新能力体系,不断促进信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规划纲要】坚持城乡统筹理念,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按照“一尊重、五统筹”的思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加快培育一批新生中小城市和新型城市,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35%。
【权威解读】抓规划引领,优化城镇化发展格局。引导人口向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就业充分、适宜人居的地区集聚。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加快县城发展,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抓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的宜居性。加强“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鼓励绿色低碳出行,加强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实施城市功能修补和生态修复,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公共安全设施配套,推进老旧小区整治改造,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抓城市管理,保障城市安全有序高效运行。适应新市民住房需求,推进房地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均等化。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规划处 姚本伦
【专家评述】为适应“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求,城乡规划在新时期需进行相应的变革,方向可以用“一个理念、三个转向、两个实现”来概括。“一个理念”是指“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三个转向”是从关注物质空间形象转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从围绕“生产”提供“场地”转向围绕“生活”塑造“场所”,从重城市轻农村转向城乡共荣发展。“两个实现”由传统的城乡分割规划向城乡一体化规划转变,实现城乡空间规划全覆盖;各类规划建立在一个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实现“多规合一”。
——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刘复友
【记者点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城市日新月异,人口集聚能力不断增强。但是,重政绩轻规划、重“面子”轻“里子”、重建设轻管理等不可持续的建设理念也不同程度存在。“尊重规律,五大统筹”的思路,为“城市病”开出了“药方”。期待一个更加美好、健康、活力的城市,让我们每一个人诗意栖居。
提升基础设施承载力
【规划纲要】按照适度超前、提质增效、集约节约、安全高效的原则,努力构建综合交通体系、现代能源体系和水安全保障体系,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保障。
【权威解读】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十三五”期间,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我省大力推进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迫切需要我省在更大范围实现更高层次的互联互通,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高效的交通运输保障。围绕联通、贯通、畅通、互通、融通的要求,我省将加快构建畅通安全、布局合理、衔接高效、绿色智能、文明和谐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通过推进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以合肥为中心的“米”字型快速客运铁路网,完善由高速公路、国省干线构成的高等级公路网,建成“四纵八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实现全省所有县城联通高速公路,着力构建内畅外联的铁路网、公路网。在水运交通网建设上,将构建“一纵两横”高等级航道主骨架,加快构筑干支相连、江淮贯通的高等级航道网和现代港口群。民航发展方面,将建立覆盖全省、通达全国及部分国家的民用航空网络。同时,将大力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构建通行便捷的县乡农村公路网,全面改善农村地区交通条件。
——省交通运输厅综合规划处处长 张国栋
【百姓心声】我们村海拔高,过去外出只能走一条又弯又窄的小水泥路。去年村里的道路拓宽后,我家开的农家乐马上红火了,最近每天都有五六桌客人。过去是盼客人来,现在是盼着能休息一下。如今,交通条件改善了,但村里人还盼着在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也能更加方便,那样才能开更多的农家乐,也才能吸引更多游客到我们这里游玩、住宿,让村民们快点富起来。
——金寨县花石乡千坪村村民 杜鹃
【记者点评】“十三五”期间,我省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的着力点就在于“补短板”。面对日益拥堵的高速公路网,迫切需要加快实施高速公路主骨架道路的扩容改造,加密路网体系,优化路网结构。农村地区的水、电、气、路和信息网络发展水平也是最为薄弱的环节,规划纲要中部署的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农村水利建设、县乡配电网改造等,都是“补短板”的硬仗和“歼灭战”。通过创新机制,不仅让基础设施建得好,还要用起来更方便。
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规划纲要】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彰显特色,推动条件较好的地区保持率先、持续发展,基础较弱的地区补上短板、增强后劲,在继续推进已有区域发展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打造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平台,形成协同发展、多极支撑的区域发展格局。
【权威解读】推动省内区域间资源整合、促进形成协同联动、多极支撑的区域发展格局,一是全面提升皖江示范区建设水平,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把皖江城市带打造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二是大力实施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切实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三是加快皖北崛起进程,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打造安徽发展新增长极。四是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建成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创建大黄山国家公园。五是推动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创建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加快建设合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形成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增长极。
——省发改委地区处 陈波
【专家评述】我省区域协同发展的最大矛盾在皖北,突出问题在城乡。无论是四大板块之间的差异,还是城乡统筹发展存在的问题,都可以在皖北找到注脚。因此,必须把加快皖北“四化”协调发展作为推动我省区域协同发展的重头戏来抓。要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要壮大“面”,即不断做大皖北经济体量,凝心聚力加快皖北经济发展,努力实现弯道超车;二要提升“点”,即着力做好淮南、淮北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文章,建设一批工业强县、农业强县和旅游文化名县,探索皖北新型城镇化之路,打造皖北新的增长极、增长带和增长点;三要做好“联”,即健全完善上下联动、区域联动、城乡联动的体制机制,集全省之力,聚各类要素,创新皖北发展模式,促进全省区域协同发展。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宏观与产业处处长 王尚改
【记者点评】区域协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区域发展水平的落差,往往可以增大发展的回旋空间,形成梯度推进和持续增长的动力。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产业有序向皖北转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同时也要更好发挥政府的独特作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建设绿色江淮新家园
【规划纲要】坚持标本兼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环境管理由管控污染物总量为主向改善环境质量为主转变,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权威解读】绿色成为纲要通篇主基调,体现绿色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性。在主要目标设置上,纲要提出“1+7”的发展目标,新增“生态环境改善”作为“7”个分目标之一。在量化指标设定上,提出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资源环境四大类33个具体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13个,资源环境类则占了10个,充分体现我省对资源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
纲要专设“建设绿色江淮新家园”篇,提出七个方面重点任务,可概括为“一个战略、四个格局、一条红线、三大体系、八项行动和四类制度”,即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绿色产业体系、现代能源体系、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实施污染防治、全民节能、国土绿化等八项行动,建立健全四类生态文明制度。
——省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副处长 任晓凡
【专家评述】从纲要全文看,绿色已成为核心词汇。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我省通过顶层设计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纲要围绕政府管理制度与市场制度创新,从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为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的目标,就要把“建设绿色江淮新家园”的一系列部署落到实处,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公众切实感受到环境质量的改善。
——安徽大学法学院资源环境法研究专家 张辉
【记者点评】从经济社会发展看,资源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突出的短板,是躲不开、绕不过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从公众期盼而言,由求温饱到要环保,如今人们期盼过上绿色生活:喝更干净的水,呼吸更清洁的空气,享受更良好的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按照纲要指引,我省走绿色崛起之路,就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长时期、更高质量的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托起山清水秀、天朗气清的美丽江淮。
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规划纲要】积极对接国家新一轮开放总体布局,加快形成东西双向互动、对内对外联动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推动外贸、外资、外经齐头并进,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分工合作。
【权威解读】加快形成东西双向互动、对内对外联动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不可或缺。口岸部门将进一步畅通对外开放大通道,大力推动合肥依托航空、港口、铁路等建设全省综合枢纽口岸,促进芜湖港、马鞍山港、合肥港等一体化发展;加快皖北、皖西、皖东南等地区内陆“无水港”建设;积极发展国际客货运,形成覆盖全省、辐射全国、通达国际的航空运输口岸群。深化大通关协作,巩固长江经济带区域海关通关一体化改革成果,强化跨关区通关协作,合力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加大“出口直放”和“进口直通”的实施力度,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
——省口岸办主任 徐滋跃
【专家评述】外贸是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重要内容。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要把促进我省产业转型升级、拓展发展空间与国外需求结合起来,有序推动建材、汽车及零部件、钢铁、有色、能源等领域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推动外经外贸联动发展。要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合肥、芜湖等地跨境电商平台的示范引领作用,引进和培育一批跨境电子商务国际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打造一批跨境电子商务基地和集聚区。
企业是外贸转型升级的主体,“十三五”期间,应围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突出建链、延链和补链,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精准招商,注重引进一批有利于转型升级的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的中小型企业,增强外贸发展后劲。同时,推动出口向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新优势转化,着力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国际经济研究处处长 黄舜
【记者点评】安徽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在国家对内对外开放中处于重要位置。“十三五”期间,只有把规划的总体部署落实到具体的项目和举措上去,积极对接国家新一轮开放总体布局,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引进来和走出去水平,把安徽的区位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开放优势,才能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分工合作,加快形成内外联动的开放新格局。
打赢脱贫攻坚战
【规划纲要】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大别山区和皖北地区为主战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18年,全省总体上达到脱贫标准。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确保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权威解读】“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脱贫攻坚冲刺阶段。但目前我省贫困人口在全国靠前,贫困发生率高于全国水平,贫困人口密集,确保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省直各部门协同配合,制定了20个配套政策,形成了“1+20”脱贫攻坚政策体系。为保障政策措施落地生效,必须创新推进机制,层层强化责任落实,特别是县级党委、政府的脱贫攻坚主体责任。要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完善资金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杜绝“数字脱贫”。对贫困户实行动态管理,健全退出机制。广泛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全力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确保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处处长 张延明
【百姓心声】“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了脱贫攻坚的任务和时间表。作为基层扶贫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脱贫攻坚政策。村里只要一户不脱贫,驻村干部就不能离村。对于大湾村来说,目前村里还有贫困户174户。根据精准扶贫的要求,驻村工作队为每一户都设计了不同的脱贫策略,因户施策。扶贫先扶志,扶贫不扶懒,驻村干部要根据前期摸底情况,在可选的扶贫项目中为贫困户规划最好的扶贫计划,要让每个贫困户都有脱贫实效,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脱贫任务。
——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第一书记 余静
【记者点评】打赢脱贫攻坚战,创新和完善管理机制尤其关键。过去,一些贫困地区捂着“帽子”舍不得放手,是因为贫困帽子可以为地方带来实惠。如今,脱贫攻坚的“时间表”都已明确,“捂帽”行为已经没有滋生的土壤。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扶贫管理机制,特别是建立健全退出机制,防止弄虚作假、冒领战功,实现精准脱贫。
实现人民福祉新提升
【规划纲要】深入实施《民生工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不断提高社会发展水平,努力增进人民福祉。
【权威解读】“十三五”期间,将从促进就业创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提高城乡劳动者工资性收入三个方面着手,积极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为实现更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将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实施更加积极就业政策。大力促进大学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积极帮扶困难群体就业,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推进技工大省建设,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把城乡全体劳动者全部纳入职业技能培训范围。同时,实施“创业江淮”行动计划,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逐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等。
在提高城乡劳动者工资性收入方面,不仅要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指导线制度,形成合理的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还要保证劳动者获取报酬的权利,健全工资支付监控、工资保证金和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探索建立欠薪保障金制度等。
——省人社厅规划财务处处长 周滨峡
【专家评述】“增进群众福祉”的理念,贯穿整个“十三五”规划纲要始终。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创新扶贫开发新机制、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完善社保制度等等,都旨在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就居民收入而言,得益于农村外出务工者工资性收入的快速增长,我省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十三五”期间,在保证进城务工者就业稳定的前提下,相信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会有更多亮点。
目前,政府扶持资金在创业初期投入比较多,希望“十三五”时期能加强对创业者的后继跟踪服务。社保是社会的稳压器,“十三五”期间,我省应着力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稳步提高待遇水平,推动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基金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待遇正常调整机制。
——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副处长 李红梅
【记者点评】民生改善与经济增长相协调、相促进,将极大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居民收入直接影响着群众消费需求和生活水平,而就业创业则是增加收入的重要路径。当前,各地应当不断优化就业创业环境,进一步完善社保制度,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加快推动城乡居民财富增长,增进人民福祉。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规划纲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加快建设创新型文化强省。
【权威解读】“十三五”期间,我省将继续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核心价值观贯穿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加强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注重通过法律和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导向,推动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推进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具体化系统化。加强对核心价值观的研究阐释和宣传普及,充分运用各类媒体、文艺作品、公益广告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开展主题宣传,建设一批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广场)、主题社区。强化实践养成,精心组织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主题季”等实践活动。把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弘扬红色文化、革命文化。强化公共政策的价值导向和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推动社会治理体现核心价值观要求。探索建立重大公共政策道德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健全公共政策纠偏机制。推动公正文明执法司法,通过法律实施和具体案件彰显社会主流价值。持续深入推进“基层工作加强年”活动,充分发挥农民文化乐园、道德讲堂等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在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深化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组织道德论坛、道德讲堂、道德修身等活动。拓展“践行核心价值·打造好人安徽”主题实践活动,在城乡基层广泛设立“身边好人榜”,深化道德模范、劳动模范、安徽好人和美德少年评选活动,组织先进典型事迹赴基层巡展、巡讲、巡演,建好用好各级各类好人馆,发挥道德信贷、道德基金褒德扶善的导向效应。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开展孝敬教育、勤俭教育、礼仪教育,创新发展新乡贤文化、君子文化,培育优良家风家教,传承优良校风校训,弘扬良好企业精神。在党员干部中开展敬业担当宣传教育。加强社会诚信建设,规范文明旅游行为。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观念,培育创新创业精神。
——省文明办副主任 王运慧
【专家评述】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民心工程,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建设创新型文化强省的重要制度设计。
在规划纲要中,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占据重要位置。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要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建立精品创作生产机制,鼓励原创文艺作品开发,推动优秀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广播影视等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要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红色文物保护、地方戏的传承保护,打造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安徽省艺术节等艺术品牌。
加快文化产业“提档升级”,要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将文化产业做强、做优、做精。具体来说,要推动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复制等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鼓励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化旅游、展览展示等传统业态延伸产业链。同时,培育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网络视听等新型文化业态,加快发展创意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如何“走出去”是一个重要课题。扩大对外文化贸易与交流,建设文化“走出去”战略基地和外宣窗口,实施皖版图书、皖产影视、地方戏曲海外推广计划。此外,要合理布局重大文化项目,加快建设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数字出版基地、动漫产业基地、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基地。
——省精神文明建设协会副秘书长 崔跃松
【记者点评】在建设美好安徽的实践中,精神文明建设占有重要战略地位,群众性、普惠性、公益性是精神文明建设显著的特征。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让群众生活得更美好,让百姓拥有更多的获得感。我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必将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加快建设创新型文化强省的步伐。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规划纲要】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构建全民共建的社会治理格局和公共安全体系。
【权威解读】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省社区治理工作在探索中发展,取得很大成效。规划纲要对社区治理的部署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落实规划纲要的要求,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一是继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有效服务社区居民的管理体制,增强社区自治功能,不断完善社区民主监督机制。二是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积极推行“点面结合”的两级试点模式,开展全省农村社区示范单位创建。三是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和网格化管理,争取在2016年各市全面建成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健全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四是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长效机制,健全和落实监督检查制度,组织有关部门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督查,并把督查情况纳入各地各部门年终考评内容。五是探索开展社区协商工作,重点推广社区党员议事会、村(居)民议事会、村(居)民理事会、网格协商、社区茶馆会议等协商活动。
社会组织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规划纲要对大力培育社会组织作出明确部署。“十三五”期间,我们要积极落实纲要提出的任务,深入推进社会组织改革发展,为打造创新型“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作出应有贡献。进一步简政放权,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和城乡社区服务类等社会组织,完善登记与备案并行的“双轨制”准入办法,积极稳妥地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从机构、职能、人员、资产财务、党建、外事等方面与行政机关脱钩。落实“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逐步健全法律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社会组织监管体系,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协调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扎实推进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孵化基地、联合会、服务中心等服务平台建设,引导社会组织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完善自律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
——省民政厅党组书记 叶露中
【专家评述】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随着我省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并向10000美元跨越,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逐步向“橄榄型”转变,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日益增多并趋于复杂。我省在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尤其是社会治理领域面临着更加繁重的任务。《纲要》不仅强调要坚持共享发展、实现人民福祉新提升,而且针对我省城乡社会治理和安全发展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落实《纲要》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必须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要适应新形势,增强风险意识,着力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切实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形成社会治理合力。在社会组织培育、基层组织建设、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采取更多有效举措,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二是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完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健全隐患排查、监控、整改等制度,加强源头监管和治理。进一步理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领域部门职责关系,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部门协同、企业负责、公众参与、媒体监督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格局。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方面,要推进专群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三是继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着力构建全民共建的社会治理格局和公共安全体系。
——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沈跃春
【记者点评】良好的社会治理,必须在秩序与活力间找准结合点,使社会既和谐有序,又奔涌无限活力。规划纲要对“十三五”时期我省社会治理工作的部署,鲜明地体现了这一内在逻辑。落实纲要的要求,一方面,应在基层社会治理、社会矛盾预防化解、安全监管、治安防控等方面,大力完善相关体制机制,进一步明确部门责任。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作用,通过多方合力,实现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规划纲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推进法治安徽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提高社会凝聚力。
【权威解读】规划纲要提出今后五年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四大目标任务,下一步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狠抓各项任务落实,进一步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推进公正司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为打造创新型“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提供法治保障。
在提高地方立法质量方面,着力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要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核心,实行立改废释并举,切实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使立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方面,着力推进依法行政。要持续简政放权,协同推进“放管服”改革向纵深发展,实行合法性审查全覆盖,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公信力。在推进公正司法方面,着力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要努力通过改革破解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为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还要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突出司法为民,规范司法行为。在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方面,着力推进全民守法。要全面贯彻实施《安徽省法治宣传教育条例》,深入持久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社会氛围。
为确保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目标任务顺利实现,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法治建设领导机构和责任机制;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建立科学的法治安徽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积极组织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等多层次多领域的法治创建活动。
——省委政法委副书记 张冬云
【专家评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可以被理解为以人民为治理基础、以法律为治理方式的社会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植根于人民,推行以法律,最终治理目的回归于人民,表现为整体的法治,而非个体的人治。审视规划纲要,民主法治建设是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推进法治安徽建设、大力推行反腐倡廉三个方面为主线,这是兼具全局性与重点性特征的我省民主法治建设新的规划布局。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法治建设的社会基础,全面推进法治安徽是民主法治建设的具体实践,大力推行反腐倡廉是保障民主法治建设队伍的前提。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并完善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中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为代表的各项民主制度,形成完整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体系,保障民主制度的有效运行。法治的全面落实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具体要求。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是新时期新阶段对政府的不变要求,是践行依法治国的基本理念。反腐倡廉在未来的规划中,仍然是必须坚持不懈的重要工作任务。通过反腐倡廉打造清正廉洁担当的干部队伍,树立良好的政治风气,既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前提,也是保障。
——安徽大学教授、博导 陈宏光
【记者点评】规划纲要对我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作出详尽部署,可以预见,纲要内容全面落实将会最大范围汇民意、集民智、聚民力,推动经济社会沿法治轨道健康发展。民主法治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久久为功,尤其是要坚持以民主、法治理念引领行为规范,不断规范权力运行。各地各单位要以“滴水穿石”的韧性一招不让狠抓纲要落实,不断健全民主制度,着力开创法治安徽建设新局面,全力营造积极向上、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创新型“三个强省”建设和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第五篇:河南省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文化强省画卷开
新闻故事
动漫产业:让中原文化轻舞飞扬
今年10月份,一个可爱、智慧的少年司马光卡通形象登上了央视少儿频道,受到了小朋友们的喜爱。这个以宣传中原文化为主题的动漫作品,出自河南华豫兄弟动画公司。
初冬的郑州,一片萧瑟。走进华豫兄弟动画公司,看到的却是一派热气腾腾的繁忙景象。公司总经理林波向记者介绍,他们打造的另一部以河南本土历史文化为题材的动画作品《息国传奇》,刚刚完成了项目前期工程,已经进入了规模化生产阶段。
林波和他的动漫团队,大部分来自全国各地,2009年3月,当他们进驻郑州动漫产业基地时,看中的正是河南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
河南动漫产业起步虽晚,但存在极大上升空间,当全国各地“中国特色”的动画片纷纷崛起时,华豫兄弟动画公司自然而然也把打造河南本土动漫精品作为其长期发展战略。《少年司马光》就成为该公司的开山之作,这也是第一部以河南本土历史人物为题材的动漫作品。除了登上央视,其海外版权也斩获颇丰,已同美国、新加坡、韩国、伊朗、英国、越南等多家电视台签订了播映权输出协议。
《少年司马光》一炮而红,除了故事风格幽默风趣,人物性格迥异,造型生动可爱,三维制作技术精良外,其关键卖点还是在内容。该公司技术顾问、原迪士尼公司三维制作总监凯文·盖格说,把自己的文化向全世界推广才是一个国家动漫产业最重要的目的。中国的动漫就要具有中国的文化底蕴,而且把这种文化底蕴很自然地散播到全世界。
让历史文化与现代高科技充分“嫁接”结出的动漫硕果,已经成为河南动漫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林波说:“河南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一座富矿,我们将在这里不断地探索开发出新的闪光点,打造出更多反映中原文化的本土动漫精品。”
背景资料
我省动漫产业发展概况
截至2010年10月,全省共有动漫、网络游戏企业63家,已创作完成或正在创作的动画片40部,总时长超过3.3万分钟,已创作完成或正在创作的漫画22部,总册数超过183册,开发网络游戏6款,设计动漫衍生产品突破2000个品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动漫软件3个,已开工建设或正在规划的动漫产业园区和基地6个,动漫杂志3个,动漫频道2个。仅2010年一年,我省已有4部动画片在央视播出,3部动画片在海外播出,我省动漫、网络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积极推进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方式创新,增加文化发展活力,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专家表示,动漫产业、新媒体产业等内容产业将成为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型战略性产业之一,成为“十二五”期间国家及我省大力扶持发展的产业。
数字十一五
品味文化
有了新去处
——投资3亿多元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安阳开馆,总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的河南艺术中心在郑州落成;
——共建成县级公共图书馆125个,县级文化馆183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732个,基本实现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
——全省已有80家博物馆(纪念馆)实现了免费开放,年接待观众1000多万人次;
——广播电视“村村通”顺利实施。截至2009年底,全省3604个行政村的902万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问题得以解决。
展望十二五
全民共举
“文明河南”
要保持“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良好发展态势,离不开公民文明素质的提升,根据省文明办的规划,“十二五”期间,我省将持续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塑造文明河南、礼仪之省的良好形象。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仅在城镇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农村同样开展得如火如荼。省文明办专职副主任郭守占介绍,“十二五”期间,我省将继续在农村深入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和创建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活动,推进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精神文明活动。(本报记者熊飞)
专家观点
推动文化产业
成为支柱产业
“十二五”期间,河南要大力发展传媒出版、文化旅游、武术杂技等优势产业,精心打造黄帝文化、黄河文化、姓氏文化、古都文化、武术文化、戏曲文化等知名文化品牌,力争把河南打造成在全国具有更大影响的区域性文化中心。——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马正跃
“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从中国发展的幕后配角走向前台,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从《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到九部委支持文化产业的金融政策,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实实在在,扶持力度前所未有。——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很大,有“五驾马车”推动中国文化产业迎来新一轮大发展——消费增长、经济结构调整、新技术应用、城市化,以及出口结构升级。“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特点是,走上依靠内生动力发展的新路,成为中国发展的新动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晓明 核心提示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建设文化强省,增强发展的软实力和支撑力”。文化是我省发展的优势和潜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充分发挥中原文化独特优势,努力形成优势彰显、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文化展新局面,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议还提出,要“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弘扬中原文化”。
在全国竞相发展文化的大舞台上,地处中原的河南以其丰富的资源储备、得天独厚的文化传承、充满活力的创新发展赢得了世人的瞩目。“十一五”期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5%,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623.31亿元,增长速度15.1%,高出GDP增长速度4.4个百分点。
以改革为动力,以产业为支撑,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面提高公民素质为目的,一个优势彰显、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文化新局面正在形成,一幅壮美的文化强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
(亿元)
2004年
264.45
2009年
623.31
我省文化产业从业人数
(万人)
2004年
82.14
2009年
104.31
关键词:活力
体制机制改革搅热“一池春水”
欧洲经典交响音乐会、风·情·河之南、中秋民乐晚会、国庆晚会……今年以来,仅河南歌舞演艺集团的演出就超过了150场,档期排到了明年春节。这一切,得益于改革。
“十一五”期间,我省坚持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文化强省建设的动力,靠改革破难题,靠改革促发展,靠改革增效益。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积极稳妥推进。全省265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已有205家完成转企改制,总体进度位居全国前列。
改制重塑了文化市场主体,增强了文化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搅热了河南文化发展的“一池春水”。河南出版集团完成整体转制后成立了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进入全国“文化企业30强”,仅今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30.23亿元,同比增长15.84%。
事实再次证明: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先行改革的行业将成为产业发展的“急先锋”。“十二五”期间,改革仍是文化发展的主旋律。我省将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积极推进省级和国家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扬帆出海”
近年来,我省坚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支撑点和新的增长点,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扬帆出海”。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2010年上半年完成经营收入6.32亿元,利润总额934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5%和41%。河南有线电视网络集团有限公司全力推进“三网融合”,今年上半年经营收入2.86亿元。河南奥斯卡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跨区域扩张发展,仅今年上半年票房收入就突破1亿元,跨入全国院线前10位行列。
移动电视、手机报、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媒体发展迅速,动漫、创意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民营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到2009年,全省各类民营文化产业单位达到2.5万家,年经营额60多亿元。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继续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推进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方式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继续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
关键词:影响力
让中原文化名扬海内外
今年8月,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河南再添一处“世界级”名片。
“十一五”期间,我省充分利用文物、武术、豫剧、民俗艺术等优势资源,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连续组织开展了港澳行、宝岛行以及中原文化拉美行、澳洲行,河南艺术精品海外行等系列活动,完成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项目300余项,多角度宣传中原文化,增强了中原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感染力。
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我省最具竞争力的资源优势之一。“十二五”期间,我省要大力弘扬中原文化。深入挖掘、有效整合开发中原文化资源,打造以“根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品牌,不断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中原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