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伦敦G20峰会超主权货币战争对行情发展的影响
漫谈伦敦G20峰会及超主权货币
离伦敦G20峰会召开还有一个周的时间,但主要峰会参与国之间已经烽烟四起,一场围绕要不要建立超主权货币以取代美圆的世界货币地位的战争正在拉开大幕。各主要国家的首脑人物纷纷抛出重磅武器,为即将到来的“战争”造势铺垫。
3月24日,全球近20个国家及地区的31家报纸上同时刊登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名为《全球行动的时代》的评论文章,为稳固美国领导地位“造势”。而几乎是在同时,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连续两天在央行网站提出应该对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增长的国际储备货币,即超主权货币。
一、什么是G20峰会:
G20是在2003年8月20日确立的发展中国家的集体性称呼,这个集团是在第五次的部长级世界贸易组织(WTO)会议时首次出现,该次会议在墨西哥的坎昆(Cancún)召开,日期为2003年9月10日—2003年9月14日。
二十国集团由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中国、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韩国、印度尼西亚、印度、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等19个国家以及欧盟组成。
其宗旨是推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
为了确保20国集团与布雷顿森林机构的紧密联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世界银行行长以及国际货币金融委员会和发展委员会主席作为特邀代表也参与该论坛的活动。
二、超主权货币:
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
超主权储备货币不仅克服了主权信用货币的内在风险,也为调节全球流动性提供了可能。由一个全球性机构管理的国际储备货币将使全球流动性的创造和调控成为可能,当一国主权货币不再做为全球贸易的尺度和参照基准时,该国汇率政策对失衡的调节效果会大大增强。这些能极大地降低未来危机发生的风险、增强危机处理的能力。
三、此次伦敦G20峰会的背景:
毫无疑问,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是这次G20峰会的主要色彩,这次危机引发的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博弈,某些政治经济领域的重新洗盘的大幕才刚刚拉开。而美国孤注一掷开动印钞机则成为焦点中的焦点,在美圆贬值的大环境下,各国都在积极寻求对策来保护自己。做为美国最大的债务国,中国自然也在积极寻求途径来保护自己的在美资产安全问题。央行行长周小川用连续的积极性的文章为即将到来的G20峰会争得话语权,定下基调。
四、探讨:这次峰会后可能取得的进展以及对行情可能产生的影响
1.超主权货币进入推进阶段:任何一种体系的变更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总是要经历随着时间的推进,旧体系的弊端逐渐暴露,到成为历史前进的桎梏,再被新的体系更迭的过程。伦敦G20峰会,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超主权货币在这次会议后,成为整个世界经济体系变革的一个标的。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会引起世界经济体系的重新洗牌,话语权重新划分,从而改变整个货币市场的流动趋势。中国作为此次超主权货币倡议的发起者,以及日渐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将成为国际资金的又一个港口及引发新一轮的外资投资周期,从而可能产生充沛的流动性和较好的经济环境。在流动性充沛及良好的经济环境共振下,中国股市有可能出现新的一轮牛市。
2.美圆贬值有望减速,通胀预期减弱:美国开动印钞机引发了各国对其在美资产安全问题和通胀预期的担忧,美圆更是创下了20年来最大单周跌幅,油价大幅攀升。这势必会引发各方面的矛盾,峰会上各国势必会对美施加压力,以尽可能的保护自身的资产安全。对通胀预期的减弱也有助于各国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为经济复苏创造条件。
从中国自身的角度上来讲,这次峰会后如果取得积极的信号,将有进一步降息或者调整准备金率的可能性,从而改善资金面和宏观环境。
以上是着重探讨的两个方面,我们都是从积极性的角度,运用趋势做出的方向性判断,在实际的博弈过程中,要远远比这复杂,甚至可能出现相反的结果,投资者应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判断。
第二篇:军事高科技发展及其对现代化战争的影响解读
军事高科技发展及其对现代化战争的影响
正如知识改变命运一样,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现代的军事战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军事战争领域,科学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始终是世界军事发展和变革的动力。
上世纪,科技的发展使军事领域发生了新的军事革命,21世纪武器装备进入到信息化时代,走向信息化、网络化、精确化、隐身化、立体化、无人化等。信息战武器、电子战武器、隐身武器、精确制导武器以成为军事大国21世纪占优势的主导武器装备。可见,在现代军事战争中,科学技术已成为主导力量。
高科技的发展使战争经历了冷兵器阶段、火药兵器时代、机械化战争、现代化战争几个阶段。
古往今来,重大科学技术进步都会对军事产生全面的影响,会使某些特定的军事能力得到显著加强。火药的发明,使大刀长矛让败于火枪和火炮,飞机的发明使战场从地面和海洋扩大到了空中,原子核裂变技术使广岛和长崎在热核爆炸中化为了一片灰烬,精确制导技术使美国的巡航导弹像长了眼睛一样在巴格达和贝尔格莱德的高楼大厦中穿梭往来。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武器装备不断发展革新。高科技不但提高了装备的性能,另武器的精确度大幅度提高,而且武器装备不断向体积小、多功能发展。高科技下的军事武器装备打击程度更高,毁灭性程度更大。在作战能力不断加强的同时,有可能引发战争的几率更大,在特定的情况下,也可以说是高科技引发了某些战争。
高技术的发展使战争的可控性增强、战场空间空前广阔、系统对抗加强、作战方式多样化、指挥控制自动化、消耗巨大。现代战争不再是传统的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战争,而是陆、海、空、天、电一体的多元空间的战争。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战争将成为未来战争的主导形式。它要求国家战略、国防经济、国防科技和军品生产、军事思想、战争样式和作战方
式、军队建设和管理、战争准备、战略战术、后方保障等各个方面,都要进行深刻的改革。
高科技对现代军事战争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大大缩短了战争的时间,提高了作战效率,再者作战空域也空前扩大,甚至把作战空间拓展到太空中。但是,高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使战争消耗的增大,国家的经济负担加重,后勤保障更加艰巨和复杂。
如果说海湾战争是最后一次工业化时代的战争,科索沃战争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时代的战争,那么伊拉克战争是目前战争史上运用高新科技含量最高的一次。在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大量运用了具有当代高新技术水平的常规武器装备和速度更快、精确程度更高精确制导武器,并采取了相应的作战方式进行了战争。
伊拉克战争的整个战争过程充分的反映出高科技对武器装备的性能,自动化水平,生存能力,作战能力以及武器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的影响;对军事理论的发展影响;对战争的面貌和作战方式的影响;对作战行动时的隐蔽和行动透明度,火力战的地位和战场生存能力,昼夜作战的差别和作战难度,战争立体化的发展
和协同作战的要求以及作战时的后勤保障的影响;对作战指挥人员的手段和作战指挥机构的效率、机动、生存以及指挥人员素质的影响。
军事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正在引发一次新的军事革命。将会出现不同以往的全新的军事武器装备、军事理论、战争形态及部队结构。在当前出现的军事革命中,科学技术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它在给各国带来更强的作战能力的同时,它也给世界带来了更大的威胁,核武器的研制成功,对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所以我们要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及由它而引发出来的高技术武器装备,不能让它成为破坏人类和平的夙敌,要应用得当。同时面对这一世界潮流,我军也必须有所作为,提高我军的总体知识水平。
总而言之,在21世纪的今天,不善理解和运用现代高新技术的军队,将无法与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起来的军队相抗衡。因此,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国情,走中国特色的
精兵强军之路,充分利用军事高科技的发展对现代军事装备、战争的影响,为未来军事斗争做好准备,为新时期防卫作战和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和统一做好准备,进而增强国防实力。
第三篇: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及其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及其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快速发展,对公业务、对私业务、同业业务“三足鼎立”的局面隐现。本文就此热点进行研究:首先,运用大量统计数据从业务规模、业务结构、资金流动三个方面对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现状与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并勾勒出金融同业间资金流动的轨迹;在此基础上,结合对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动的考察,研究探讨了银行同业业务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最后,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关键词:银行 同业业务 货币供给
银行同业业务是商业银行与金融同业间的各项业务往来。其范围广,种类多:从参与主体看,包括银行与银行之间以及银行与证券、租赁、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同业业务;从发生场所看,包括银行间市场交易和场外交易;从业务性质看,包括同业存放、同业拆借、债券回购等传统业务,以及转贴现、受益权信托、信贷资产转让与回购、同业代付等创新业务。广义的同业业务还包括代理资金清算、代理签发汇票、代销基金和保险等不具有资金融通功能的代理业务,以及银行对金融同业的股权投 资等。本文只论述狭义上的银行同业业务,即银行与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在银行间市场或场外市场上,进行的有资金融通性质的各项业务。
一、我国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现状
银行同业业务能有效融通信贷、货币、证券、保险等几乎所有的金融市场,在我国分业经营的大环境下,这一复合性、联通性和交叉性使之成为深具创新活力和发展空间的业务领域。尤其是在近年银行资本约束加强、信贷规模偏紧、息差收窄、不良反弹、盈利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同业业务风险小、资本占用少
1、综合收益高的优势凸显,获得了快速发展,并在当前银行业务结构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一)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同业已成为银行资产运用和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
从总量增长角度,同业业务的发展突出表现在银行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2快速膨胀,占比显著提升。
如表1所示,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十二家上市银行同业资产总规模突破万亿元,平均同比增长60%;同业资产在总资产的占比提升4.1个百分点,已接近20%。其中,建设银行和中信银行同业资产增长最快,规模分别增加118%和112%,占比分别提升90%和63%;兴业银行同业资产的占比最高,达到39.6%,12 如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同业资产的风险权重为20%,而贷款资产的权重为100%。
银行同业业务所形成的资产主要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存放同业款”、“拆出资金”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这三个科目,我们将三者之和定义为“同业资产”。相应的,“同业存放款”、“拆入资金”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三个科目构成同业负债。比同期均值高20.5个百分点,北京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等中小股份制银行同业资产的占比均在25%左右,已接近‚三分天下‛的格局。
表1 十二家上市银行同业资产规模、占比和增速
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北京银行总计同业资产规模(亿元)2012年6月2011年6月同比增长14181819573%***%***3%102504708118%6538374676%5789320886%327931086%6120458334%5088334852%11017627475%66983158112%2987155992%1000606273560%在总资产中的占比(%)2012年6月2011年6月同比增长8.35.551%11.48.731%10.49.59%7.6490%12.78.648%17.412.144%24.227.2-11%23.621.211%24.320.121%39.63032%2314.163%27.119.142%19.11527%数据来源:根据各行定期报告整理
同业间的负债业务亦快速发展。如表2所示,银行同业负债规模也突破了万亿元,平均同比增长37%;同业负债在总负债中的平均占比达19.3%,同比增加3.3个百分点。其中,中信银行和北京银行同业负债业务发展最快,规模分别同比增长167%和105%,占比分别同比提高106%和53%;兴业银行同业负债的占比最高,有近四成负债来自同业金融机构;此外,除中国银行外,其他三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同业负债业务也有较快发展,平均增幅达36.9%,远高于同期其总资产、贷款资产的增速。表2 十二家上市银行同业负债规模、占比和增速
同业负债规模(亿元)在总负债中的占比(%)2012年6月2011年6月同比增长2012年6月2011年6月同比增长工商银行***2%11.19.616%农业银行10472776635%8.67.120%中国银行***1%15.415.5-1%建设银行11396776247%9.07.028%交通银行10503778735%21.619.014%招商银行5478303680%17.412.243%华夏银行2737221024%21.320.44%民生银行4403397311%18.119.4-7%光大银行4892324851%24.620.619%兴业银行10316660356%38.933.217%中信银行43641636167%16.07.8106%北京银行31091516105%30.119.753%总计1039767569437%19.316.021%银行数据来源:根据各行定期报告整理
(二)业务结构以买入返售和同业存放为主,呈现较明显的差异化特征
从同业业务的内部结构看,其资产业务以买入返售为主,负债业务以同业存放为主;同时,在横向比较和变化趋势上也呈现出较明显的差异化特征
如图1和图2所示,2009年12月至2012年6月3,上述十二家上市银行买入返售、存放同业和拆出资金分别占同业资产的50.7%、31.9%和17.4%,买入返售资产占同业资产的半壁江山;而卖出回购、同业存放和拆入资金分别占同业负债的9.1%、80.6%和10.3%,同业存放为绝对主体。横向比较来看,同业存放始终大于当期存放同业,说明上述十二家银行是同业存款的净流入方;而买入返售一直大于当期的卖出回购,表明银行通过买入返 3 此前,农业银行、光大银行尚未上市,缺乏可比数据。售将资金净投放于同业。从变化趋势看,银行同业负债的业务结构变化不大,始终以同业存放为主;而同业资产的业务结构有平均化趋势,尤其表现在存放同业与买入返售的资产比例日趋接近。
图1 十二家上市银行同业资产结构图(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根据各行定期报告整理
图2 十二家上市银行同业负债结构图(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根据各行定期报告整理
(三)资金流动方向上,呈现出同业存款的资金净流入与拆出、回购的资金净流出并存的格局
资金融通是同业业务的核心,不同的资金流向决定了同业业务对货币金融运行的不同影响。总体来看,银行同业业务资金流动的主线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使部分原来的企业或个人存款转化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同业存款;这些同业存款中的一部分在银行间市场中通过资产回购(买入返售)、同业拆借等方式回流到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部分中小银行。以下,我们结合资产负债表、信贷收支表等公开的统计报表来具体说明。
1.在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往来中,后者的资金净流入商业银行
从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中‚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和‚对其他金融机构负债‛这两个科目,可以大致判断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往来中的资金流向。如图3所示,2010年以来,银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负债一直大于债权,始终呈净负债状态,这说明相对于非银行同业,银行是总体上的资金净融入方。另一方面,从变化趋势看,银行净负债与债权的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从2010年1月的1.75下降至2012年7月的0.43,说明银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业务正相对加强,资金从非银行金融机构净流入商业银行的态势有一定程度的缓解。图3 其他存款性公司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负债比较图(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根据人民银行金融统计数据整理
2.从银行内部考察,中小型商业银行正逐步取代大型银行成为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的主要净流入方
根据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信贷收支表中‚同业往来(来源方)‛和‚同业往来(运用方)‛科目,我们可以刻画出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在大型银行与中小型银行流动的差异。如图4 所示,2010年至今,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基本都是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的净流入方6,但两者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大型银行资金净流入量震荡下行,中小型银行则震荡上行,尤其2012年以来,这一差异持续扩大,至2012年7月,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的资金净流入分别为1252亿
445 根据人民银行统计指标释义,全国性大型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量大于等于2万亿元的银行(以2008年末数据为参考标准),包括工、农、中、建、交、国开和邮储银行;相应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指外币资产总量小于2万亿元且跨省经营的银行。5“同业往来(来源方)”科目反映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回购、拆借、存放等方式吸收的保险业、证券业金融机构资金;“同业往来(运用方)”科目反映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回购、拆放、存放等方式提供给保险业、证券业金融机构的资金。详见人民银行网站《金融统计指标释义》。6 除2012年6月外,该月大型银行出现了小量的资金净流出。元和21569亿,前者的净流入量不到后者的6%,之间差异已非常显著。
图4 大型和中小型银行同业往来资金净流入比较图(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根据人民银行金融统计数据整理
3.从银行间市场考察,四大商业银行是主要的资金提供方 银行间市场中7,中小银行、财务公司以及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是主要的资金借入方,而四大商业银行呈资金净流出态势。如表3所示,2009年以来,四大行在银行间市场中表现为资金净融出,是主要的资金提供者;而证券(基金)、保险及其他金融机构表现为大量资金的净融入,是主要的资金借入方。其中,四大行以外的其他银行自2010年开始,从原先的资金提供方转变为资金的净融入方,且融入资金量快速增长,在部分时点甚至超过证券、保险业的资金融入量。
银行间市场以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逆回购)为主,还有规模相对较小的贷款买卖以及债券远期、利率远期、利率互换等衍生品交易;其参与主体包括四大行、其他商业银行(中小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信用社等)、证券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租赁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等)和外资金融机构。表3近年来银行间市场各主体回购、拆借净融入的资金(季度累计值,亿元)
指标名称2009-032009-062009-092009-122010-032010-062010-092010-122011-032011-062011-092011-12四大行-81368-163692-223441-271666-72299-99869-204863-260999-47261-84636-118304-144814其他银行-3843-1815-2077-***76579***512689223859证券及基金其他金融机外资金融机保险公司公司构构***1***5001436652***0******820361******0844235***04***3768242***4674***2362867323401******02-219***120447508 数据来源:万得数据库
4.从场外市场考察,证券、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是银行同业存款的最大提供者
场外市场是一个虚拟的概念,泛指官方银行间市场之外的同业交易市场,同业存款和票据回购是其主要活动。根据监管要求,证券、基金、信托、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因代理、经纪、受托而收到的客户资金应存入银行,成为同业存款,因此,非银行金融机构是银行同业存款的最大提供者。另外,随着财务公司的普遍设立以及集团资金归集度的不断提高,财务公司所提供的同业存款快速增长,已成为银行同业存款的重要来源之一。
二、银行同业业务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商业银行是货币创造的主体。同业业务的发展拓宽了银行资金来源的渠道,丰富了银行资产运用的手段,改变着银行经营发展的模式。这些变化必将通过资产负债表的传导作用于传统的货 币创造机制,并最终影响全社会的货币供给。
(一)同业业务通过优化资金配臵,创造出‚高效的‛货币供给
对于银行与银行之间的同业业务,就单个银行来说,缺乏有效贷款需求而头寸较充裕的银行可以通过同业业务,暂时让渡资金使用权并获得相应收益;有较多贷款需求而头寸短缺的银行可籍此扩大贷款规模,增加派生存款。就整个银行体系来说,尽管银行之间的同业往来将相互抵消,似乎不会对整个社会的货币创造有所影响。但事实上,同业业务的发展使资金盈余银行和资金短缺银行的需求能得到及时融通和调剂,部分银行闲臵资金能重新进入信贷领域,从而提高了信贷资金的配臵和周转效率,并最终增强了整个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能力。
对于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同业业务,当资金从非银行金融机构净流入商业银行时,银行可贷资金增多,货币创造能力增强;当商业银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融出资金时,这些资金或由非银行金融机构投放到非金融部门,或仍以同业存款形式存放于银行体系中:前者创造了存款货币,表现为企业或个人存款增加;后者也创造了存款货币,表现为同业存款增加8。因此,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同业业务在提高资金配臵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个金融部门的货币创造能力。
由此,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带来了资金在整个金融体系内配 8 中国人民银行规定,自2011年10月起,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纳入货币供应量统计。参见人民银行网站。臵效率的提升,使资金的供求得到更及时的撮合与调剂,信贷的供求得到更有效满足,并进而间接地提高了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效率。而这一效率的提高,也就相当于创造出了‚高效的‛货币供给。
(二)同业业务发展能够规避某些对货币创造的管制,创造出‚额外的‛货币供给
目前,对货币创造的管制可大体分为两类:以信贷限额为代表直接管制和以动态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比、资本充足率为代表的间接管制。近年,从紧的货币政策与旺盛的投资需求之间的矛盾使信贷供需缺口不断扩大,从而引发了一轮以规避管制为直接目的,发端于票据、理财、信用证等银行表外领域,并通过同业业务的对接来实现监管套利的金融创新浪潮。于是,这些业务创新在规避管制,弥补信贷供需缺口的同时,在受限的规模之外,创造出了‚额外的‛货币供给。下文以部分创新为例9,在银行贷款规模已达上限等假设下,分析阐述这些‚额外的‛货币是如何通过银行同业业务创造出来的。
1.银行与农信社的票据转贴现—回购业务
即银行把已贴现的票据转贴现给农村信用社,再将此票据回购的一项业务创新。在此过程中,对企业而言,获得100亿元票据贴现融资,企业存款增加100亿元;对银行而言,原本占用信贷规模的‚票据贴现‛减少,转化为不占用信贷额度且较低资本 9 这些创新,有的已被叫停,如银行与农信社的票据转贴—回购业务、票据信托;有的已进行规范,如要求转入表内的银信合作理财、同业代付。但这些都不影响我们所进行的理论分析。占用的‚买入返售资产‛;对农信社而言,报表的不同使其可以将票据的转贴和回购都记入信贷规模之外的票据科目,隐藏了票据(转)贴现的规模。如图5所示,最终在已受限的规模之外,创造出了100亿元‚额外的‛货币供给。
图5 银行与农信社的票据转贴现—回购业务带来的银行资债表变动(亿元)
初始情况法定准备金100企业存款有价证券投资200个人存款贷款700500500与农信社票据转贴—回购法定准备金110企业存款有价证券投资190个人存款贷款700买入返售资产100600500注:假设银行已无贷款规模、法定准备金率10%、每笔同业业务100亿元、资金最终投向企业、不考虑银行资本变动。
2.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
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是一种新的同业合作理财业务。银行理财的快速发展为同业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由早期的银信合作理财
10、票据信托11,到银证合作12以及通过理财产品受让信贷或票据资产等,直至当前崭露头角并渐成规模的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该业务先由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单一信托方式投资一个信托计划,再将此信托计划的受益权转让给银行发行的某个理财产品。其实质就是银行借助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通道‛为企业进行规模外的融资,与之类似的还有买入返售应收租赁款等。2012年中报显示,部分银行这一创新业务的规模已经不小,如兴业银行买入返售信托收益权达到了2125.51亿 10 指银行将发行理财产品所募集的公众资金通过信托合约交给信托公司,由其通过信托计划或信托贷款的形式为资金需求者融资,其实质是银行籍由信托这一“通道”为客户进行不占用信贷规模的表外融资。11 即银行将已贴现但未到期的承兑汇票,转让给特定的信托计划,该信托计划的投资者,作为委托人和受益人,获得相应的收益。12 即银行将理财资金委托给证券公司,通过后者设立集合理财或定向投资计划提供给有资金需求的客户。元,占同业资产近三分之一;招商银行达到351亿元,其规模仅次于买入返售票据。如图6所示,当银行发行保本理财产品与信托受益权对接时,个人购买理财产品而使个人存款减少的100亿元转化为企业得到融资而增加的100亿元企业存款;同时,保本理财产品对应的‚结构性存款‛增加,银行的同业资产‚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增加,最终产生100亿‚额外的‛货币供给。此外,当银行以非保本理财产品与信托受益权对接时,由于非保本理财在表外核算,因此尽管企业得到了规模外的融资,企业存款增加100亿元,但总货币供给不变,只是货币结构发生了变化,即个人存款通过表外理财转变为企业存款。
图6 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带来的银行资债表变动(亿元)
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保本理财)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非保本理财)法定准备金110企业存款600法定准备金100企业存款600有价证券投资190个人存款400有价证券投资200个人存款400贷款700结构性存款100贷款700信托受益权100注:初始情况及假设条件同图5
3.同业代付
同业代付是指甲银行(委托行)根据客户申请以自身名义委托乙银行(受托行)为其客户提供融资,受托行在规定的付款日根据委托行的指示直接付款给客户,委托行在约定还款日向受托行代付款项的本息的一项业务。它包括国内信用证结算项下、国内保理项下、票据项下的同业代付。同业代付始于2009年,由于其能够使委托行、受托行和企业共同获利,近年获得快速发展。据一些机构测算,2011年全国同业代付业务增长了4000-5000亿元,截至年末总规模约1万亿13。
图7 同业代付带来的银行资债表变动(亿元)
同业代付(开证行)法定准备金100企业存款有价证券投资200个人存款贷款700注:初始情况及假设条件同图5
同业代付(代付行)500法定准备金110企业存款500有价证券投资190个人存款贷款700同业代付100600500以国内信用证下的同业代付为例,如图7所示,对开证行而言,开立信用证属于表外业务,不受贷款规模和存贷比约束,且可以获得存款(保证金存款)沉淀和手续费收入;对代付行而言,由于有开证行的担保,其代付资金不列入贷款目核算,而是归口在‘应收账款—同业代付’科目,也不受贷款规模限制和纳入存贷比考核,代付行可以在承担较低风险(同业风险)下获得利息收益,并有利于其快速扩张规模;在此过程中,企业得到了较贴现利率低得100亿元融资,企业存款增加。最终,整个银行体系增加了100亿‚额外的‛货币供给。
(三)同业业务的发展如果悖离实体经济,将创造出‚虚拟的‛货币供给
同业业务的核心是金融同业间的资金融通。因此,如果悖离了实体经济的需求,同业业务将更容易导致资金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自我派生、自我循环和自我膨胀,产生或加剧金融的泡沫 13 刘兰香.同业代付新规落地 数千亿入表冲击贷款规模[J].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8月30日 化和经济的虚拟化。
以个别银行通过反复‚开票—存入保证金—贴现—再开票......‛的过程来虚增存款为例,如图8所示(初始情况同图5),企业在甲银行存入保证金50亿,银行开出承兑汇票100亿,企业将此票据向乙银行贴现100亿(不考虑贴现率),取得融资后再存入银行作为保证金开出新的承兑汇票,再贴现.....由于非百分百保证金制度,以及不占用开票行贷款额度、贴现行不必承担兑付风险等因素,使得合作各方都能受益:企业得到了融资,开票行增加了保证金存款,贴现行得到了低风险的利差收入。于是,整个银行体系净增200亿元存款。
图8 承兑汇票循环开票—贴现带来的银行资债表变动(亿元)
票据循环开票-贴现(甲银行开票)票据循环开票-贴现(乙银行贴现)第法定准备金105企业存款500法定准备金110企业存款600一有价证券投资195个人存款500有价证券投资190个人存款500轮贷款700保证金存款50贷款700票据贴现100票据循环开票-贴现(乙银行开票)第法定准备金110企业存款550二有价证券投资190个人存款500轮贷款700保证金存款50票据贴现100注:初始情况及假设条件同图5
票据循环开票-贴现(甲银行贴现)法定准备金115企业存款600有价证券投资185个人存款500贷款700保证金存款50票据贴现100在上述过程中,尽管社会货币供应量增加了200亿元,但这一增量是在银行忽视‚票据业务必须具有真实的贸易背景‛这一要求,悖离实体经济的需求下产生的;新增的货币只是在银行体系内自我派生、自我循环、自我膨胀,而没有进入到实体经济中,也未履行货币所应承担的职能,难以起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我们将这样的货币供给可称之‚虚拟的‛货币供给。
四、结论和相关建议
综上所述,银行同业业务在我国近年流动性偏紧、银行资本约束强化、信贷资源趋紧的大环境下,以风险低、资本占用少、方式灵活、创新踊跃、综合效益高等特性而日益受到国内银行业的青睐,其规模不断增长,重要性持续提升。
同业业务拓展了银行负债来源的‚资金池‛,丰富了银行资产运用的‚工具箱‛,并籍由银行业务模式的变化而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这一影响既有优化资金配臵,提升货币创造效率的方面;也潜藏着脱离实体经济需求,存款自我派生、自我循环、虚假膨胀的风险;同时,灵活多变的操作手法和层出不穷的创新,也使得同业业务往往能够突破监管当局对货币创造的管制,创造出‚额外的‛货币供给,从而削落宏观调控的成效。
对此,在宏观层面,建议对同业业务发展所带来的事实上的混业经营态势及其可能产生或积聚的系统性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未雨绸缪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如进一步加强一行三会之间宏观货币政策与微观监管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快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在中观层面,建议加强对银行同业业务的日常监测和统计分析,掌握同业业务的创新和资金流动,以便差别化地实施引导和监管:对有利于优化资金配臵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同业业务,应鼓励并创造条件使其更好更快发展;对以规 避管制为主要目的的同业业务应加强引导和规范,促其合理合法地经营;对单纯以逐利和规模扩张为动机,资金体内循环、虚假膨胀的同业业务应及时叫停;对同业业务发展中违规甚至违法的行为要坚决打击。在微观层面,建议评估、完善或修订金融统计、货币政策和监管要求中与同业业务相关的细节,如同业存款的法定准备金政策、资本充足率中的同业资产风险权数、同业业务创新的会计处理和统计计量标准等,为同业业务的规范发展提供良好的微观环境。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共同努力,保障同业业务健康稳定发展,降低银行业经营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