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任正非与IBM沃森:狼性与思考的跨(最终五篇)

时间:2019-05-14 13:23: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华为任正非与IBM沃森:狼性与思考的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华为任正非与IBM沃森:狼性与思考的跨》。

第一篇:华为任正非与IBM沃森:狼性与思考的跨

--中外企业家思维对比分析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到了一个关口:以劳动力比较优势为核心的机会型赢利正在消逝,而建立在核心竞争力基础之上的战略性赢利时代正在到来。中国企业家能否支撑中国经济的未来?最近我与同事一起对中国一流企业家与世界一流企业家的思维方式作了一个对比研究,目的在于回答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大致同样的企业创业时期,为什么中外企业家会选择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企业的未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要谈企业家思维,任正非是中国企业家中影响力最大也最有特色的一个。与另一位同样出名的企业家柳传志频频接受记者采访相比,任正非很低调,基本不接受记者采访,但他的内部讲话却每次都能够引起巨大的反响。如果要做一个排名,近十年来对中国企业家思维方式影响最大的人中,任正非当排在前几名,这种影响力甚至远超过高调的柳传志、王石、甚至勤于思考的张瑞敏。

任正非与华为对业界影响最为深远的地方,是所谓的“狼性文化”。其主要内容有几点:

第一是“危机文化”

十多年前,任正非以一篇“华为的冬天” 警醒了多少企业家?——“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的,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

第二是“勤奋文化”

“床垫文化”尤其著名。任正非说:“所有行业中,实业是最难做的,而所有实业中,电子信息产业是最艰险的;这种不幸还在于,面对这样的挑战,华为既没有背景可以依靠,也不拥有任何资源,因此华为人尤其是其领导者将注定为此操劳终生,要比他人付出更多的汗水和泪水,经受更多的煎熬和折磨。”而华为员工更直接地表明,“华为的企业文化就是鼓励加班,因为华为必须尽量缩短工程周期,才能与国际巨头竞争。”

第三是“目标文化”

华为很早就立志做世界型公司,军人出身的任正非让华为保持了**“目标导向”的文化,立志要在主流战场上与世界级公司一较高下。华为能够进入全球电信设备前三强,应当说,与华为始终如

一、绝对不放弃的“目标文化”息息相关。

IBM是任正非很喜欢的公司,也曾经是华为的榜样之一。今年是IBM百年,一百年前的托马斯·约翰·沃森创立了IBM,这是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创业者老沃森经营IBM达42年,他的儿子小沃森又经营了15年,在这57年的时间里,IBM成功地从一家小公司发展成计算机行业的龙头企业。IBM 的历程与华为有不少相同之处,首先是创业者,任正非是经历过“**”的一代,按他的说法是因为“幼稚”闯入了最艰难的电信业,在这样一个跨国公司林立、政府关系主导的市场,华为的艰难可想而知。

IBM的创始人沃森30多岁时追随国家收银公司的老板帕特森,政府指控这家公司在销售中使用贿赂的手段,尽管沃森是清白的,但作为公司的重要人物,他还是被判了1.5万美元的罚款和3年监禁。两年后法院宣告沃森等人无罪,但这件事让沃森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发誓要做一家让世人尊敬的公司,要让员工受到尊重。如何做到?沃森推行了三种不同文化:

第一是“思考(Think)文化”

沃森是销售员出身,在当年这一职业很不受人尊敬,为此,沃森建立了IBM销售学校,他要求销售人员穿西装,每一名新进销售人员都要经过培训才能上岗,而在每一个车间与办公室,都写着两个金色大字:思考。在沃森的思维中,销售人员不受人尊重,是因为世人认为销售员都是没脑子的说客,所以,IBM的员工应当是一批会思考、懂得运用大脑来创造价值的员工。从此,“思考”就成为IBM文化的一部分,公司出版了一份员工杂志,起名《Think》;许多员工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封面上都印有“Think”。IBM著名的笔记本电脑品牌“Thinkpad”便是从此而来。

第二是“尊重个人与客户的文化”

老沃森曾提出IBM的三项宗旨:

一、必须尊重每一个人;

二、必须为用户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

三、所有的工作都应该追求最卓越的成绩。其中,尊重个人是最基本的原则,IBM 鼓励全体员工以公司及他们自己的身份为骄傲,这种对个人的尊重,主要体现在强调员工的思考与尊重员工的意见。IBM强调,当员工在做出正确的决策时,并不是因为他们被要求做什么,而是因为他们知道要做什么。

半个世纪后的1980年代,日本人在制造业上超过了美国人,美国掀起了学习所谓“日本式管理”的浪潮,但很多美国人却惊奇地发现日本人的管理经验原来完全来自IBM的沃森,在丰田的车间,直到今天仍然挂着大大的标语“好主意,好产品”,丰田管理中的核心“改善”,便是强调员工的思考是解决企业问题最重要的源泉。

中西方文化对比中,一直有一个极大的争论,那就是“集体导向”与“个人导向”之间的争论。从这个意义上讲,华为“狼性文化”似乎更像是强调“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东方式人治管理,IBM文化更像是强调“个人利益是集体利益基础”的西方式法治管理。国情不同,历史发展的阶段不同,特别是中国企业在强大的跨国公司的压迫下,华为模式应当说提供了很多的经验与启发,在这个意义上,任正非成为中国企业家的领袖级人物可以说“名副其实”。

但历史不是一天写就的,有时候,过于强调短期的成功可能会牺牲更大的未来。最近我读了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写的一段话,就很有启发,他说,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这个国家或者那个国家的人对我说:“我所面临的情形不同,这个国家很独特。”这样的话几乎总是错的:在世界上,的确有一些国家实现进步的经验是普遍适用的。我觉得这段话对华为模式下的“任正非精神”是一个重大的提醒,不错,中国是很特殊,中国企业也的确需要通过独创性来完成业绩的强大。但有时候我们过于强调中国文化中“愚公移山”的一面,另一面就会带来强大的“人格依赖”的巨大成本,而这种成本终将会通过企业治理结构,以及组织内耗的方式,让企业的业绩大厦基石不稳,造成“富不过三代”的现象再次发生。

正是在这一点上,IBM文化中强调个人尊严与人格独立的“思考文化”,强调客户价值的市场文化,也许更具有“普世价值”,也值得华为任正非等中国优秀企业家深思。海尔“终身免费的服务文化”难以持续的原因说明,中国国情只是国际惯例的一个载体,最后胜利的大多是国际惯例,而不是中国国情。道理很简单,国际惯例背后大多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就要提醒自己注意,那些过于强调中国国情“独特性”的经验,大多不过是把某些局部经验推广到绝对真理的“小品”。而过于强调“国情独特性”的企业家,也不妨问问自己,哪些是基于“伟大公司”的探索,哪些又是源于“伟大自己”的自恋?

第二篇:任正非与华为学习体会

学习《任正非与华为》

华为公司,创建于1987年,当时的注册资本只有20000元,但在2000年销售额达到159亿元,2008年达到1252亿元,到了2012 年,华为的年销售额达到了惊人的2202亿元。同时这一年华为宣布利润突破154亿元,这还不包括准备另外用来发放员工奖金的125亿 元“红包”。华为经过26年的艰苦奋斗,以1000倍的速度飞速扩张,在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名列第315位,并成功超越爱立信公司成为全球通讯设备行业的第一名!就是这15万人的团队,他们敏锐执着、富有激情、卓有成效地工作,使华为成为了中国企业实现国际化的一面标志性旗帜,华为模式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对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的看法,那么它的成功靠的是什么呢?

华为公司东北欧地区部人力资源部部长陈XX就谈到:华为成功最大因素是华为的文化,华为是中西文化结合的,多元、包容、和谐的普世价值观。正如任正非(华为创始人)所说:“人类所占有的物质资源是有限的,总有一天石油、煤炭、森林、铁矿会开采光,而唯有知识会越来越多,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企业文化实际上就是企业沉淀的集体

人格。在华为,每个员工脸上都洋溢着自信、低调、谦和以及蕴藏于内心的激情,这是别人无法复制的竞争力。企业文化展现到员工的执行层面,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华为早期的“狼文化”、“床垫文化”、“激情文化”等等。华为的核心价值观涵盖了:成就客户、艰苦奋斗、自我批判、开放进取、至诚守信、团队合作六个方面。

华为是一家非常热爱学习的企业,也可以说是一家非常够格的学习型组织。这不仅得益于华为领袖任正非的以身作则,也得益于华为管理层自创业以来养成的学习文化与学习精神。华为的学习能力体现在方方面面,从华为向标杆企业学习到华为领导层的自学,从学习先进管理模式到学习先进企业文化,华为始终用超越其它企业的学习激情和的持续不断的努力完成着一次又一次的蜕变。华为从1998年至今向IBM投入的顾问和咨询费用高达10亿美金。可以说任正非在学习和顾问咨询领域的投入毫不吝啬,也正是由于华为孜孜不倦的学习和不打折扣的学习终于让华为修成正果,成为目前中国企业中管理效果最高,流程最优化的一家企业。

激励机制,华为对于在公司工作三年以上员工可以持有公司股票,并享有分红的权利,这一举措使得员工成为公司的主人,从根本上解决了员工激励的问题,真正实现了“有效管理员工”。以奋斗者为本的理念使华为能招募到并且留住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通过这次学习,我为中国有这样的企业感到骄傲和自豪,而且学习到要有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要以“专注、创新”的理念开展工作;要通过管理创新,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升员工的工作水平和效率,实现共赢发展。

第三篇:带你学华为:任正非的学习与“血洗”

带你学华为:任正非的学习与“血洗”

2013-12-10 点右边关注我—> 新财富杂志

如果您尚未关注我们,您可以点击标题下方的“新财富杂志”关注我们。

文章来自正和岛《决策参考》

口述:彭剑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

批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周其仁

摘编:贾林男、杨焱

“贤”就是黑暗中的那盏灯

这次同正和岛企业家走进华为,一起系统地听了两天课,彭剑锋教授在华为总部1996年奠基时就在现场,讲的都是一手的学问,收获很大。

企业跟人一样,不管路走多长,关键的就几步。所以研究企业,要会还原,就是柳传志常讲的“复盘”。华为从两万块钱起家,现在做到2000多亿,中间哪几步很关键?对中小企业而言,要还原到跟你类似的决策环境中去学习。

再看任正非这26年,一方面是决定打市场的方向,可这个决定越成功,带来的管理问题越大,处理不好死得更快!因为他要带更多有想法的人去打市场,这可是撕心裂肺的事!一起干起来的人,开始想法很一致,但后来每个人追求都不一样,持续作战能力也不同。但任正非在每个阶段都有办法:农村团队怎么飞跃成做城市团队,然后怎么能做国际团队?跟不上队伍的人怎么处理?二次创业阶段,华为有300个高级干部去做分销商,让你挣钱,但别妨碍公司发展,再后来7000人全体下岗再上岗,宣誓重新聘用……天呐!都是非常人之所为。我们很多企业垮就垮在市场发展太快,市场好你拿不拿?拿了做的了吗?任正非的功夫是一手拿单子,一手练队伍,这两个能力非常匹配。

小农经济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很大障碍,在我看来,华为对中国企业界最大的贡献就是让15万员工差不多有统一意志,让15万人实现团队生产。企业家不是个人英雄,越是大英雄,就越有本事将兵一万、十五万,释放团队生产增量。

最后一点冲击心灵的,就是“见贤思齐”。任总当年从部队回来,当时格局多高?没有后来那么开阔,雄心也没有像后来那么大。这给人什么希望呢?格局也好、胸怀也好、企业家精神也好,能不能学?其实最难学的东西也是可以学的,靠什么学?就是见贤。靠近厉害的人,你就会变得厉害起来,没想法也会变得有想法,小想法会变成大想法。以我的经验,行行业业要想办法见出类拔萃之辈,一流的教授、一流的领导人、一流的企业家,姚明也行,靠近他们就不一样,人都有一个心理能量,碰面以后就会有想法。

中国教育强调务实,叫人们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我劝各位,即使“命比纸薄”也要“心比天高”,要把心理能量张开来。“贤”的概念很好,不完全是术,还包括心理能量、企业家精神、忍耐,这个东西最难学,光读书没有用的,只有“见贤思齐”。

搞企业最后差不多都是坐地上哭,千难万难,很多事情会挤到你头上,有没有心理能量忍,靠什么帮你挺?就是企业家精神。“贤”就是黑暗中的那盏灯。

华为发展四阶段

研究华为,要从发展阶段来看。一个企业的成长,往往在面临绕不过去的坎时,必须来一次深层次的变革,不管是人力资源变革、组织变革还是战略变革,只要转过去了,企业就迈上一个新台阶,转不过去,就会在台阶上徘徊,然后慢慢下滑。

华为历史可以归结为4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87年到1995年,创业求生存。初期所形成的领导团队到现在还保持稳定,这是中小企业研究华为的一个启示点。

第二个阶段,1996年到2004年,二次创业与迈向国际化。我认为这一阶段是最值得研究的,华为所有的变革——人力资源系统、管理体系、流程体系,都是在这8年完成的,这一阶段也是华为面临困难最多,差点死掉的时期,尤其2002年、2003年,业绩下滑,任正非又得了抑郁症,也正是这一阶段,通过管理变革,华为销售收入成为国内第一,并开始走向海外,真正成为国际化的公司。

第三个阶段,2005年到2010年,华为商业模式变革期。它不再是简单的卖通讯设备,而是提出要做电信解决方案供应商。过去是把竞争对手击倒,这个阶段把对手叫友军,竞争变竞合,整个组织变革面向客户。

2011年到现在,我们叫组织转型期,就是追求云管端一体化,是华为的第四个阶段。今年10月华为干部大会提出的口号就是要赶超美国,另外还提出在行业颠覆性创新到来时,华为会不会倒下?

任正非从来不提“转型”、“变革”这样的字眼,只提“持续改良、改善”,但从企业发展史来看,华为始终在转型、变革过程中。

一没钱二没市场,靠什么突围?

和绝大多数企业一样,创业初期的华为也是机会导向。1987年,任正非碰到辽宁农话处的一个处长,经介绍华为成为香港一家生产程控交换机(PBX)公司的代理商。

老任虽是个军人,但在部队上过大学,在部队时也是一个科技创新能手,得过全军技术创新二等奖,被选为十二大党代表,参加过郭沫若主持的全国科技代表大会。虽然他称自己一不懂技术,二不懂管理,但其实他对技术的前瞻性把握和对新技术的敏感性是其他企业家所不具备的。

华为第一次创业时期有哪些举措呢?

首先,没市场怎么办?华为与地方邮政系统结盟,成立莫贝克公司,通过邮电企业职工集资参股形式形成利益共同体,募集参股资金5500万元。当年每个地市的邮电局,都与华为成为了利益共同体,因为是一家人了,所以产品可以卖进去。后来这个合资公司一把卖掉7.8亿美元。

如果这几千名邮电员工都到华为总部,那治理结构就乱套了,这就是任正非聪明的地方,怎么办?跟他们形成利益共同体,但在治理结构上,不能让他们影响华为的产权结构。

第二,没钱怎么办,靠什么吸纳人才、留住人才?

只有两条:一是靠追求、理想、信念;二是靠未来的预期收益,就必须给股权。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说华为没上市,资金链怎么能不断?华为员工内部融资持股计划从1990年就开始了,现在加起来有几百亿,另外莫贝克卖了7.8亿美金,3COM卖了40亿美金,加起来是百亿级的资金量,哪怕上市估计也融不到这么多资金,华为用这些方法解决了企业高速成长的资金需求。

员工持股计划还有一个好处,企业每年都在高速成长,比如说今天给你10万股,50%的分红,马上第二年分5万分红,如果员工把本金和5万分红拿走,企业现金流肯定吃紧,但华为告诉你,根据你的业绩,我今年给你20万股,你干不干?你一看,50%的分红,再从亲戚朋友那里借钱,一共投入20万股。到了第三年,又有50%的分红,你要拿走10万股,公司又告诉你,我给你40万股,你干不干?这样既把人才留住,又实现了内部融资。当然,这是当时中国特殊环境下的特殊做法,今天企业学不来,要学那是非法集资了。

一次创业时期,华为面临很多过不去的坎。没有自主创新产品,面临资金流和人才双重短缺,老任曾说,研发失败我就跳楼。当时华为主流技术派认为搞数字程控交换机太超前,必须搞半程控交换机,成本低、研发速度快,老任就把所有投资压到半数字程控交换机。但这时候,生产线上有一名工程师对华为的技术方向提出质疑,半程控交换机是一种落后的技术,应该研究数字程控交换机。老任跟这位工程师讲,我给你资金,你自己组建人才,你来牵头研发数字程控交换机,这正是老任非常厉害的地方,一个生产线上的工程师提了建议,就敢让他带团队悄悄地干。如果当时华为没有搞这个数字程控交换机,华为有可能就死掉了。

1995年以后华为为什么开始搞变革?就跟我们现在很多企业一样,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个体与诸侯意识、管理随意粗放、个人英雄主义与企业发展的矛盾凸现,企业一定要变。

周其仁批注 1:介绍“决策树”的概念给大家。物种生长像树一样,成长总要分杈。对应企业,企业家每天要做很多决定,选择干这个还是干那个,选对了,以后就是执行,就是享受。所以还原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复盘分杈点。

彭剑峰老师讲的华为第一个分杈点,是当年辽宁一个电信局的农话处处长告诉任正非,交换机赚钱,做交换机吧。这个消息很多人都知道,很多人也在做,任正非在这个分杈点上做了什么,让他跟别人区别开来?

1、做代理。这对资金要求是很低,你有机器,我帮你卖。

2、办了一个邮电系统员工参股的合资公司。26年前邮电系统垄断市场,当时电话全部控制在邮电系统,怎么卖?他做了一个关键行为,虽然邮电部门权力很大,可它是一个很穷的部门,通过让邮电局职工入股组成合资公司,这样就会同意让这个机器进去,大家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3、自己搞研发。一般代理做得好,能赚钱了,就开始满足了。如果任正非只管数钱了,也许华为今天也是窝在某个地方的一个小公司。当然,任正非有个人天分,在军队搞技术开发,参加过全国科学大会,眼界不一样。他不甘心只帮别人卖机器,边卖边琢磨,还请来专家去拆机器,只要进入中国市场的机器就拆,仿制、组装,然后研究技术路线,还原提升。过程中也做错过,但从拆到做,华为的技术基因也在这个时候显露出来。在这个分杈点,他跟90%的业内竞争对手拉开了距离。

另外,率先踩上对的行业非常重要,当时的IT、通讯产业成长空间就比别的产业的高。千万别认为市场是现成的,市场跟你的决定有关,是你选的结果,是你斗的结果,选对了,“哗”地就进入了一条上升通道,创业的困难就解决了。

华为第二个分杈点,从代理迅速转成自有设备销售。调研发现城市市场更肥,可是代理商只给你代理200门的,杀不进去。任正非厉害之处——试,产品做得不行,再试,最后做成了CC08程控交换机,一举打进增长弹性更高的城市市场。其次,非常重要的影响是,进口到中国的国外交换机开始降价了,这引起了国家高层的注意。

华为董事长孙亚芳曾给我介绍,这件事非常关键,华为当年很多动作是冲着利润去的,没想到撬开了巨大影响力。国家邮电部发现CC08对中国信息产业革命非常重要,就上报给朱镕基,朱镕基指示去调研,看看华为是不是一家好公司。

审计署几十人的队伍就进驻华为查账,当时任正非在国外,听说国家机器开进来,还能扛吗?怎么办?摊开,让他们查。

这时候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分杈点,就是企业平时干了什么,都在账上。审计结果,华为基本上是家很规矩的公司,并不是没有瑕疵,但没有当时流行的很多乌七八糟的事。后来,朱镕基带着四大行长给华为做过专项办公会议,通知国家银行支持华为,所以华为一开始的信贷道路是这样打开的。

天下事就是这么一步步起来的。很多企业以为平时管得严点很吃亏,关键是你不知道今天做的事,对以后会有多大影响。

第三个分杈点,市场一大,发现队伍跟不上了。为什么搞《华为基本法》?大动干戈去搞组织管理?因为早年打农村市场的队伍,打城市就费劲,于是启动管理革命。从《华为基本法》开始,任正非对企业外脑的利用,在中国企业里真是罕见的。

第四个分杈点,城市市场之后下一个市场是什么?海外。当时国内通讯业高速成长,华为为什么去做海外?最初连续5年亏损,还坚持做,直守到云开日出,最后2005年海外利润超过国内利润。什么力量把华为推向海外?

我们还原到2000年前,中国从2G往3G跳,但标准和模式都是国际公司GSM的,所以中国要上大唐那个TD-CDMA标准,但大唐这个标准老不熟,老不发牌,中国决策体制又不透明,国内很多设备开发商,像UT斯达康、中兴都去发展小灵通了。要不要做小灵通?华为面临重大分杈点。在自主研发了CC08程控交换机这件事后,华为有一个经验总结,从国家战略布局考虑,邮电部是不喜欢小灵通的,任正非决定不走这条岔路,决定杀向海外市场,海外市场成熟啊,2G到3G的技术路线都很清楚。怎么打海外市场?任正非再次借用外脑,提出“削足适履”。

从“企业家的企业”到“企业的企业家”,你绕不过去的几道坎

1996年—2004年,华为第二阶段最关键的事情是什么?

华为发展史上一共经历过四场人力资源变革。创业初期华为面向农村市场,谁拿下山头,谁升官发财,强调英雄主义、狼性精神、垫子文化,奠定了华为艰苦奋斗的基因。进入城市主流市场以后,直接要跟中国电信、中国移动打交道,华为采取了哪些措施?

首先是市场部集体辞职。1996年,有一次任总把我和孙亚芳叫到一起,说现在很多干部进入城市市场之后思想观念、能力跟不上,要引入竞争淘汰机制。当时孙亚芳就提出,我带着市场部所有高管集体辞职,之后由彭老师带着专家组对所有人进行测评。老任说这个主意好。当年华为所有干部宣誓:“从今天开始,我们重新接受组织的挑选,如果这次被选下去了,一定服从组织的安排,到组织最需要的地方去,烧不死的鸟是凤凰,就要被组织折腾。”

被选下去的干部,包括一些副总裁被派到基层,没有一个人闹事。从此,干部能上能下、工作能左能右、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升能降这“四能”机制开始推行。

集体大辞职之后华为开始搞职能优化,提高总部的专业化管理能力。那时开始抓人力资源建设,抓财务建设,抓战略管理。任总当时提出“狼狈机制”,即狼狈协同,前方打仗的是狼,前腿很发达,后方支持的人是狈,后腿很发达,就是西方企业的“内部客户”,任总用了一个形象的词叫“狼狈为奸”,就是前后端一体化。华为后来引进IBM,搞客户化组织,它是有基础的。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要协同,要内部运营要一体化。中国很多企业做不到,如何真正基于市场、基于客户去打通流程?实现研产销内部一体化运营?你的组织运行模式必须要进行变革。

当进入国际市场,需要流程化的组织、职业化的队伍时,很多干部的思想观念又跟不上了,所以华为这时候又搞了一个内部大创业。什么叫内部大创业?其实企业内部很多人天生是当小老板的料,他们的业务能力很强,你给他们一块市场,很快就能打开,而你一旦说做事需要流程,过去穿便装,现在要穿西装、打领带、穿皮鞋,他们不习惯,就会跟组织对抗。如果你的合作伙伴天生就是当老板的料,趁早把他请出去,顶多创业时候用他一下。

这时候华为搞内部大创业,劝退300个这样的干部,你不按流程做可以,变成我的经销商,比如说李一男是1500万股,那时候1块钱一股,我给你1500万设备,你去卖,卖完以后这就是你的创业资金,这一时期又赶上华为的营销体系从自建营销体系开始转为代理体系,这样就把300个干部变成了华为的经销商。

市场部大辞职解决什么问题?总部开始建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很多东西要统到总部来,我把这个过程叫做“去掉山大王,倡导组织文化”的职能优化阶段。内部大创业解决什么问题呢?叫“请出胡司令”,要从“企业家的企业”变成“企业的企业家”。我们一次创业时都是“企业家的企业”,企业就是我的,我是制度的制定者,我说了算,可以破坏制度。当变成“企业的企业家”就不一样了,老板也要受到约束,你必须建立组织规则,必须有流程权威。

为什么我们很多企业做到一定程度了,大家都不担责任?就是因为你这个企业只有领导权威,没有建立流程权威,也没有专家权威,有了专家权威、流程权威,企业的全员责任体系才能建立起来。

从1996年市场部大辞职开始,华为的组织变革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创业时期避免一人占一个山头,要经历“一切缴获归公,反对山头文化”阶段;变革期,一切行动听指挥,反对本位主义;再往上走,到流程化时期,反对论资排辈,一切归零;再往后,就是持续奋斗,反对不思进取。

注意,华为的人力资源变革,始终围绕几大核心价值观来做:

一个是以客户为中心,华为虽然组织结构庞大,但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始终是敏感的,对客户需求始终是能准确把握的,这个一点不是等到哪一年才提出的想法,这种品性从创业第一天开始就有。

第二,任正非强调持续艰苦奋斗。而人力资源机制就是不断激活人才,不能懈怠。我研究中国企业,发现出事一般出在两个方面,一是老板做到一定程度后太狂,为所欲为,对制度、法律没有敬畏感,还有一个就是享乐主义,一旦懈怠,就没有了奋斗精神。任正非说要有一根鞭子,抽着你往前走,企业才有活力。

此外,华为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批评与自我批评。从任总开始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危机意识与自我批评。从市场部集体大辞职,到研发体系反幼稚大会,华为把客户的抱怨录音,不停地让研发人员听。让员工参与改善,让员工进行自我批判,他说一定不要搞群众运动,一定要运动群众。

回过头来说,为什么现在很多企业体会不到流程再造带来的变化?别忘了,流程背后是人的观念,如果你的企业还是权力导向、自我导向,而非客户导向,那你的流程越画越长,这个流程就没用。我认为华为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最有特色的就是它构建了一套怎么对知识分子进行有效的管理的方法,让知识分子变成勇猛、有狼性的战士,而不是变成奴才。知识分子最怕打仗没狼性,不能够主动承担责任。

“评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是怎么做到的?

有人问任正非,你主要干什么?老任回答两个字:分钱。他提出要学索马里海盗,科学解决了合理分赃的问题。人力资源的核心问题是利益,背后其实是评价。如果没有评价,给得越多,员工会越抱怨。但评价又是管人里面最难的,如何评价一个人的潜能、态度、能力、岗位呢?

华为人力资源管理里面最厉害的正是评价体系,叫“评价无时不在,评价无处不在”。今天有岛亲把华为卫生间都拍了照,说华为怎么把每个方面、每个细节都管得那么好,说自己公司卫生间也要有香味,但总是一会儿香,一会儿不香。问题就出在管理不规范。华为会测量,香味多久会散去,都有标准。另外华为司机接人为什么从不晚点?都是做了精密统计研究的。

周其仁批注 2:学华为考评体系,有一点要当心,华为是不是把所有人全纳入考评对象?不是的,凡是市场有价的东西,统统花出去。一个公司对市场信息,尤其是人力的市场价格要非常敏感。公司是市场里的公司,不利用市场系统,把所有人都纳入企业内部管理是会崩溃的。你看奔驰这样的公司,能外包的全部外包,总装都可以外包,最后就是品牌、设计、市场自己做。

什么东西市场结不清楚呢?你看为什么EMT(经营高管)团队要宣誓?我签单给你,单里面有没有回扣,含不含水,这是管理的重点,要考核市场上不容易出价的风险。

一个企业不光老板要舍得给,有时候老板给完,员工并不满意,这是因为你背后缺乏给钱的依据。

任正非说,创业初期,谁干得好谁干得坏,他脑子里清清楚楚。人多了以后,没办法对所有人评价了,没有判断的标准,老板也不敢把权力下放。那时华为内部有种说法,老板就像天上的鸟,越飞越高,老板说的话让人越来越听不懂,下面人天天琢磨。一个组织如果没有共同的语言、目标、是非标准,大量新人进来就会稀释公司文化。1996年我们进驻华为后,最有名的就是起草了《华为基本法》,目的就是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华为的人力资源体系真正建立了一套价值评价体系,解决了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的机制。学华为学什么?我认为华为背后这套人力资源机制、制度体系是最可学的。

华为从一次创业到二次创业,跟其他企业不一样的地方是,做顶层设计不是简单地摸着石头过河,先把思路捋清楚,我怎么干,分配体系向谁倾斜。现在民营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所有的绩效制度、分配体系全是应急的,缺乏顶层设计。

根据本企业特点,未来激励哪些人,分配重心是什么,建立什么样的评价体系来评价他们创造了多少价值,然后怎么进行分配,这是最重要的。

华为当年就提出一个评价系统,一个企业价值创造的载体是员工,实际上要从四个方面来看,一个是价值创造的能力,这叫能力评价,然后是在价值创造中的地位,这叫责任与风险承诺,在价值创造中的表现,这是态度,价值创造的结果,这是贡献。依据这四个,建立起企业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能力、责任、态度、贡献究竟怎么考核,这是华为人力资源管理最具有特色的,也最具有操作性的东西。

周其仁批注 3:在华为听课,感受一点,最大的生产力是人,可最难发动的生产力也是人。因为人身上所有的生产力只听他自己的,除非他认同你的目标。如果公司的目标和员工的目标不一致,就是你麻烦的开始。越是市场成功的公司,管理人的挑战越大。

经济学有个概念叫团队生产。如果一个人能扛10斤,5个人扛50斤,这个算术之和不叫团队生产。团队生产一定要有一个增量,企业存在的意义之一就是要解放团队生产力。

一人扛10斤,五个人扛50斤,要老总干嘛?谁为老总付费?五个人扛70斤,用5斤小米请来一位老总,这叫团队生产,否则不如解散公司去搞个体户。现实中,我们很多公司比个体户还差,低于个人算术之和,人们在一起还闹,还给你扯皮捣乱。

现在80后、90后这帮孩子,主意都大得很,麻烦来了,人的个性越强,团队生产越麻烦,除非有更高的团队增量,否则没有办法让人家到公司来工作。

好,麻烦又来了。

这个增量怎么算?你公司有一亿利润,生产部门多大贡献?销售部门多大贡献?传达室多大贡献?5个副总各有多大贡献?团队增量怎么分配到每个成员头上去?这是企业管理最高的学问。任总讲他的工作是分钱,分不好,就有人在团队里搭便车,当所有人都滥竽充数,乐曲就吹不出来了,等发现都晚了。

中国人冲劲是有的,但有了冲劲怎么协调?

我们在团队生产方面特别薄弱,什么道理?传统的小农经济是一家一户的,我们没有庄园,没有一个大团队一起合作、分工的传统。作为中国老总,到哪里寻找团队生产的资源?亲情没用的,中国人也不信教,不像西方中世纪生产规模很小时,就有大学、教会、修道院这种组织。

任正非从哪里学?

第一,学国际大的跨国组织,这一点华为学得非常彻底。下文中彭老师会讲到一个细节,华为内部请客谁付钱?上级付钱。这不是华为发明的,所有的国际大公司都是这样的规定。为什么上级请客,是要保护公司的利益。中国公司通常是办公室主任付钱,马仔和老总一起出去,用公司的钱消费,马仔回来报帐,老总批同意,这个窟窿在中国公司得有多大?

第二,向军队学。军队是在战争环境下用国家强制力造就出来的团队。林彪出山海关3万人,回来100万人,中国人有这个本事。共产党也好,解放军也好,在组织管理上与企业有很大的互通性。

在座企业家年龄不同,做法也不一样,但都要去挖掘你自己的组织资源榜样。要认清中国小农经济两千多年,团队生产上是相对薄弱的,偏偏我们的市场又非常大,商务决定不对,你可能还活得长一点,就怕商务决定对,越对越跟不上,那就死得更快。

任正非的功夫是什么?一手拿单子,一手练队伍,他这两个能力非常匹配。

“饿狼逼饱狼”:华为人才如何脱颖而出?

稻盛和夫两年将日航扭亏为盈,没有别的招数,就两招:一是敬天爱人,尊重员工,让员工由被动工作变主动工作;二是阿米巴,用一套会计核算体系植入人力资源管理,去量化组织中每个团队、每个人操作多少价值。我经常说小企业做大,大企业做小,华为和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是一样的,实际上就是拿一套量化的会计核算体系来看每个人的价值。

华为人力资源分三个系统进行,一是企业职业通道,华为最早在中国企业中打破官本位,我不当部门经理,不当副总裁,就按专家这条线走下去,做到足够专业,也能拿到副总裁的待遇,而且不光拿到待遇,还有权调动资源,叫“有职、有权、有责”。二是建立一套严格的任职标准;三是一套严格的以行为和事实为依据的任职资格认证。

华为最初建立了管理和技术两大通道,现在是管理、技术和项目管理三大通道,每一个通道又划分为若干等级,比如你想当人事经理,就必须达到这一专业通道层次的几级任职资格,任职资格跟绩效又有关系,只有连续三年绩效达到12分,你才有资格申请更高一级,都是环环相扣。

有人问为什么在华为,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华为的岗位晋升线和能力晋升线是两条。竞争上岗的基本条件是任职资格,这就导致了任何一个岗位都会有3到4个达到任职资格的人等在这个地方,这就是老任提出的“饿狼逼饱狼”,你在这个岗位上必须好好干,否则马上就有接替者。

民营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老板总觉得自己没有后续人才,其实是人才储备体系出了问题。又有人提出,说我天天参加任职资格,我业绩不行,行不行?这就是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做得,这个人很闲就去培训,越忙越抽不出时间培训。华为不然,要想参加任职资格培训,有一个前提条件,绩效考核一共15分,必须达到12分以上,这就避免有的人一味的参加能力晋升,但是业绩做不出来。就把绩效、能力、岗位这几条打通了。我们现在很多企业考核任职资格、绩效、培训都各干各的不配套,华为是责、权、利、能四位一体。

人性大师任正非:怎样保持干部队伍纯洁性?

2012年岁末,任正非写了一篇文章《力出一孔,利出一孔》。规则在此,所有的人都朝着一个目标聚焦去努力,这叫“力出一孔”;企业大了,很多人开始损公肥私,在公司身上割肉,那企业肯定完蛋,因此还要“利出一孔”。华为搞EMT(经营管理团队)宣言,就是强调高层不能以权谋私,不能在外面兼职,不能搞关连交易,你的利益必须来自华为公司本身。

大家都问华为离开任正非行不行,在我所接触的企业里面,华为真正打造了坚实的高管团队。2002年、2003年是华为最困难的时候,首先2001年李一男出走,从华为挖走了好几百位骨干,几乎掏空了华为核心技术班子;同一时期,任正非的母亲出车祸身故,老任那时正陪着国家领导人在国外访问。当时老任母亲身上没带身份证,就当老百姓送到一般的医院去治疗抢救,后来人就去了,给老任的打击是非常大的,企业做那么大,到关键时刻,连母亲都照顾不了。

当时老任抑郁了一年,又得了重病,作为老板压力确实太大了,而且那时候他觉得,我对员工这么好,权力、利益都给你们了,为什么还背叛我?他想不通。那时真是最痛苦啊,也是华为最危难的时候,那一两年他已经很少管公司了,基本上靠一个团队在管理。

目前华为15人高管团队里,最晚进入华为的是1996年,因此华为高管团队都是自己培养的,不是空降,都是参加了当年《华为基本法》讨论的一批年轻人。团队全部是硕士以上毕业,全部是名牌大学出身。

企业做大了以后,选高层干部一定要以德为先,因为高层干部掌握的资源太多,诱惑太大,必须自查自纠,每日三省吾身。利出多孔,肯定是大家都在割肉,不再进行价值判断,因为诱惑太大。

华为检查完干部,会让干部自己提出整改措施,大家继续干,这是老任很懂人性,又很善的地方。有些媒体将老任描述成一个凶神恶煞的形象,但我认为老任本质上是一位很善的人,所以我想写一篇文章叫《善者任正非》。

我们现在很多老板是对别人要求太苛刻,一看犯点小错误,一刀就干掉,这样就没人给你干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有的时候还要保他。水太清了也不行,水太清了要搅一搅,如果太浑了,就下点药把他杀一杀。华为搞EMT宣言,不仅是针对高层,现在也包括中层干部。企业做大了以后,很重要的就是要保持干部队伍的纯洁性。

后端标准化,前端个性化

华为发展史上,组织是随着市场扩张不断变革的。早年华为和我们现在很多企业一样,就是直线职能制,指挥命令系统一杆子插到底,快速反应。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1999年,后来觉得直线职能制管不过来,企业出现多种产品、多个市场以后,所以要分权。

当年最早包政老师搞了一个事业部改造,老任一看,说你是学GE的,GE是分权事业部,企业整体竞争优势形成不起来,容易变成内部体系的集中营,总部没有权威,不利已做大企业,就把包老师方案否了。

华为搞了覆盖全球的矩阵性组织,片区、地区、办事处、代表处管理职能垂直落地,过于矩阵化之后,又会变成流程太长,有时候几个婆婆在这里协调。所以在2006年又提出基于响应客户管理优化组织,加强客户群系统建设。到2007年以后,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去做决策,叫重装旅、陆战队、前端综合化、后端专业化,这就是老任后来所提出的“铁三角”组织模式。

所谓“铁三角”,就是真正面向市场端的是客户经理、解决方案专家、交付专家,前端针对某一个客户,我是依据这三类人来做决策。

任正非受到2003年美国打伊拉克的启发,大家知道,美国打伊拉克时,你见不到美军与萨达姆军队大规模作战,美国打仗犹如玩电子游戏,犹如侦查专家、地形测量专家、军事专家组成的三人小组深入敌后,看到萨达姆军队,马上制定作战计划,直接指挥导弹飞机开打,把萨达姆的军队化整齐为零一个一个都干掉了。

玩这套游戏的前提是什么?后台必须专业化,否则就乱套了。华为之所以走到今天,可以把权力授予“铁三角”,前提是它花了几十亿,用华为改革办主任说大概有200多亿人民币的咨询费建造了技术研发平台、中间试验平台、产品制造平台、全球采购平台、市场营销平台、人力资源平台、财务融资平台、行政服务平台、知识管理平台、公共数据平台等十大平台,让“铁三角”得到最专业的支持。

企业一定要后端标准化,前端个性化,针对不同客户需求,提供不同的产品组合和服务。一线如果得不到后台的专业支持,你越给他权力,他离你越远,而华为是你再有能力,也离不开总部的支持。如果总部没有专业化能力,你去授权给一线,企业就是个体户,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企业是个体户的集中营。

举个例子,当年华为是怎么打非洲市场的?首先是深入前线做调研,了解到在非洲要卖设备,必须要搞定总统,他既是三军首脑,又是大买卖人。怎么跟总统成为朋友呢?华为人发现总统对斗鸡研究很深,为了投其所好,当地经理马上制定作战方案,反馈到华为总部,总部马上把中国的斗鸡专家请过来,研究中国斗鸡和非洲斗鸡的渊源,把中国最好的斗鸡选出来拍照,写关于中国斗鸡文化的书。当有中国大使拜访这位总统时,就送出这本斗鸡的书。非洲总统如果来中国访问,提出要看斗鸡比赛,我们就设计斗鸡场。这是整个组织客户化运行,一旦发现战略性的机遇,所有的资源配置给你,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离开华为以后,包括别的企业从华为挖走副总,大都不成功的原因。

削足适履,下决心学!

从1998年开始,华为系统引进世界级管理咨询公司管理经验,在集成开发、集成供应链、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质量控制与IBM、HAY、MERCER、普华永道、德勤、德国国家应用研究院等30多家企业合作,短期内好像花了钱,但是长期来看,老任认为这是人力资本,不求人才所有,但求人才所用。

这跟三星的观点差不多。三星跟华为有一点相通,经营管理干部一定是自己培训的,很少从外面聘请,自己培养的人才价值观相同、战略执行能力强,能够“力出一孔、利出一孔”。但专业人才,三星认为,我要进入一个新行业,顶尖技术人才靠自己培养不出来,所以李健熙上任后就推行三星进入一个新领域,不是自己培养人才,而是挖,全世界谁的技术最高,我用国际市场价3到5倍的价格把最好的团队挖来。有专家还做了一个测算,当待遇高一倍的时候,企业文化对留人还能起作用,当待遇达到3倍的时候,企业文化就失灵了,李健熙当年就是用3-5倍的市场价全世界挖人。华为不是通过高薪挖人,而是通过和世界顶级公司合作的方式,谁专业我就用谁。

当年任正非带领华为高管走访了美国休斯公司、IBM、贝尔实验室、惠普等公司,回来马上写了一篇文章,说只有认真向大公司学习,才会使我们少走弯路,少交学费,“IBM的经验是他们付出了数十亿代价总结出来的,他们的痛苦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1998年华为请IBM做咨询,花了5.6个亿,他提出“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削足适履。学人家不能形式主义,引进来的这套机制两三年不变。他说学任何一个东西,既然人家是好东西,如果你越穿越觉得舒服,说明它的东西不先进,你不舒服,才说明人家的好。

老任说,别看花了5亿多,我雇佣了全球最顶尖的200多个专家,如果给他们发工资,肯定比这个高,所以我是合算的。

周其仁批注 4:各位可以去试试,要把自己的公司真正国际标准化,削足适履,要砍脚,要砍头,哪有那么容易?可任正非就是不依不饶,先把自己的脚砍了装进去,学会了再调整,再固化。

有些中国公司用国际咨询公司就是为了上市,包层皮儿好看。叫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当真的。华为不然,财务系统、人力系统、人事系统,一个系统一个系统地改,都让国际最好的咨询公司帮助设计,诊断还不让你走,直到解决问题才可以。

任正非:“血洗”型人才

任正非虽然不跟国内的企业家打交道,但是全球最顶尖的企业家,他一个一个拜访。他认为只有跟比你水平高的人打交道,你才感受到压力,你才进步得快,你只有永远谦虚做学生,才能学得东西。

周其仁批注 5:见贤思齐。相信一条,格局也好,胸怀也好,企业家精神也好,最难学的东西是可以学的。

记得有一次和任正非在瑞士达沃斯见面,我注意到他不去听会,而是在小镇旁边租下一座会所,川流不息的见全球各界顶尖人物。

作为组织,不仅要老板见贤,团队也要见贤,否则天天鞭子抽也没有用,如果不发动人内心的能量,谁也没办法。不能做到“心比天高”也要“心比地高”,不能一步确立目标,也要分步确立,要强化团队形成正反馈。

搞企业最后差不多都是坐地上哭,千难万难,很多事情会挤到你头上,有没有心理能量忍,靠什么帮你挺?就是企业家精神。“贤”就是黑暗中的那盏灯。

企业家并不是有钱人。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企业家是钱永远不够的人。为什么钱永远不够?因为要干事,心比钱大的多才是企业家。所以为什么要讲诚信?诚信才能用别人的钱。

今天问任正非钱够不够,对他的梦想来说,不够,企业家最重要的就是这个东西,是一种生命冲动,一个梦,这是推动人类进步一个非常重要的能量。

另外,他基本上一个礼拜要读一两本书,每天看几本杂志,他的思维是很活跃。《读者》文摘他是必读的,不光自己看还送给别人。

华为所有的管理运动,要么是学植物,要么是学美国、学毛泽东、学军队,都是通过生活化的案例进行学习。吴春波老师对此有一个总结:

华为向外国学习:学英国的制度、美国的创新、日本的精益、德国的规范。

华为也向我党学习:八项规定、自我批判、多劳多得。今年新搞了“八项规定”,比如说请客要领导请,不允许下级请上级。

向军队学习:上甘岭、呼唤炮火、上校连长,西点军校、铁三角。

向企业学习:去年华为学海底捞、学顺丰快递,老任让所有的高管去海底捞免费吃顿饭。

向动物学习:狼性、狮群、蜘蛛、蚂蚁。

向植物学习:所有薇甘菊。

向建筑学习:都江堰、罗马花园、长城。

向影视学习、向书刊学习、向员工学习、向杂家学习……

老任基本上就是拿来主义,然后在其基础上创新,所以我认为任正非是学习型人才,企业家就要终身学习。

任正非请了数位教授做顾问,他们的办公室和老任办公室挨着,只要有时间,老任虽然不跟媒体打交道,但一有时间就跟教授们泡在一起辩论问题。有时候他跟你拍桌子,辩论完他就走了,隔了一会,他又晃回来跟你聊,发现他刚才你批判他的观点已经变成他的了,而且从他口里说出来比你的水平更高、更有质量!

有一次《中国经营报》采访我,我说任总经常“血洗”我们这些人大教授的观点。后来老任在去东北的火车上看到了这篇报道,说:“彭剑锋讲得对,我就是要„血洗‟他们的知识!”

周其仁批注 6:彭老师讲到一个词,“血洗”,知识只有“洗”完以后才是你的。

什么叫决策?运用一部分公共知识,大量运用你的个人知识,再加上直觉。

很多成功的老总没读过多少书,但个人知识丰富,悟性好,善于总结提炼,能够举一反三。好的东西从来不是简单复制,任正非也去看IBM公司,但他没有重复IBM的路。一个人最值钱的知识是个人悟过、驾驭得了的那部分。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

华为未来面临的问题是什么?10月中旬,华为刚刚开了年终干部大会,三个CEO一人提一个问题:

第一个CEO提出,华为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华为敢不敢喊出超越美国的目标?

第二个CEO提出,华为如何从追求规模增长转向追求长期有效增长?

还有一位CEO提出,华为如何应对颠覆性创新?提出华为要加大前瞻性研究,要做基础研究,不能只一味追求市场。所谓的客户导向,不光要适应客户需求,还要超越客户需求。

华为今年做了改革,把开发和技术分离,除了考核成功率,还考核失败率,做基础研究,把你失败了多少次作为一个考核目标,鼓励冒险和尝试,要养一部分人天天在那里“不着边际”的做原创性创新。这是华为的一个关键转型。

还有一招是集中资源,压强原则,迅速跟上。老任提出,好在我们不是上市公司,在需要资源的时候,可以把钱押在战略性投资上。

此外,就是要建立广泛的客户基础。如果没有广泛的客户基础,颠覆性创新一旦没有抓住,华为很快就会倒下。但如果你有广泛的客户基础,我的其它产品能够迅速转化为客户需要的东西,企业就仍然能获得很好的发展。

(周其仁推荐语及批注未经作者本人审阅)

-----------分割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可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推荐给您的朋友,请他关注新财富微信账号:【newfortune】,您也可以关注小编的私人账号【maogosi】和我们交流。

值得关注的公众号: 1、80后学理财【ID: i2money】

你,我,80后们,不知不觉已步入而立之年,在工作和家庭中扮演着越来越中坚的角色。每天,热爱生活、充满正能量的我们在这里相聚,交流、分享、体会,学习理财知识,开阔视野,丰富财商,理的不止是财,更是事业、生活和人生。

2、全景网【ID:p5w2012】

权威财经资讯网站,资本市场网上路演第一品牌,上市公司第一互动平台。提供及时、权威、专业的财经资讯,独家深度的上市公司观察解读,轻松诙谐的财经原创栏目,致力服务于资本市场投资者和财经业内人士。

3、证券时报网(微信号:www.xiexiebang.com)推荐理由:《证券时报》是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指定信息披露报纸。证券时报网为中国主流财经网站、创业板指定信息披露平台。守望资本市场,推动社会进步。

第四篇:华为任正非内部讲话,论灰色管理与职业化

华为任正非内部讲话:论灰色管理与职业化

——任正非4月24日在华为运作与交付体系奋斗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 深淘滩,就是不断地挖掘内部潜力,降低运作成本,为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低作堰,就是节制自己的贪欲,自己留存的利润低一些,多一些让利给客户,以及善待上游供应商。

• 什么是职业化?就是在同一时间、同样的条件,做同样的事的成本更低,这就是职业化。但市场竞争,对手优化了,你不优化,留给你的就是死亡。

• 看西方在中国的企业成功的不多,就是照搬了西方的管理,而水土不服。一个企业活的灵魂,就是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这两条要领的表示,就是不断提升效率。

• 管理上的灰色,是我们生命之树。我们要深刻的理解、开放、妥协、灰度。

深淘滩,低作堰,是李冰父子二千多年前,留给我们的深刻管理理念。同时代的巴比伦空中花园、罗马水渠、澡堂,已荡然无存。而都江堰仍然在灌溉造福于成都平原。为什么?

李冰留下“深淘滩,低作堰”的治堰准则,是都江堰长生不衰的主要“诀窍”。其中蕴含的智慧和道理,远远超出了治水本身。

华为公司若想长存,这些准则也是适用于我们的。深淘滩,就是不断地挖掘内部潜力,降低运作成本,为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客户决不肯为你的光鲜以及高额的福利,多付出一分钱的。我们的任何渴望,除了用努力工作获得外,别指望天上掉馅饼。公司短期的不理智的福利政策,就是饮鸩止渴。低作堰,就是节制自己的贪欲,自己留存的利润低一些,多一些让利给客户,以及善待上游供应商。将来的竞争就是一条产业链与一条产业链的竞争。从上游到下游的产业链的整体强健,就是华为生存之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中国企业的大差距:不能完全职业化

我们从一个小公司脱胎而来,小公司的习气还残留在我们身上。我们的员工也受二十年来公司早期的习惯势力的影响,自己的思维与操作上还不能完全职业化。这些都是我们管理优化的阻力。

什么是职业化?就是在同一时间、同样的条件,做同样的事的成本更低,这就是职业化。但市场竞争,对手优化了,你不优化,留给你的就是死亡。思科在创新上的能力,爱立信在内部管理上的水平,我们现在还是远远赶不上的。我们要缩短这些差距,必须持续的改良我们的管理,不缩短差距客户就会抛离我们。

我们面对金融危机,要有管理改进的迫切性,但也要沉着冷静,减少盲目性。我们不能因短期救急或短期受益,而做长期后悔的事。不能一边救今天的火,一边埋明天的雷。管理改革要继续坚持从实用的目的出发,达到适用目的的原则。

在管理改进中,要继续坚持遵循“七反对”的原则。“坚决反对完美主义,坚决反对繁琐哲学、坚决反对盲目的创新,坚决反对没有全局效益提升的局部优化,坚决反对没有全局观的干部主导变革,坚决反对没有业务实践经验的人参加变革,坚决反对没有充分论证的流程进行实用”。

我们不要忌讳我们的病灶,要敢于改革一切不适应及时、准确、优质、低成本实现端到端服务的东西。公司的运作虽然这些年已从粗放的运作,有了较大的进步。但面对未来市场发展趋缓,要更多的从管理进步中要效益。我们从来就不主张较大幅度的变革,而主张不断的改良,我们现在仍然要耐得住性子,谋定而后动。

“投标,合同签订,交付,开票,回款”是贯穿公司运作的主业务流,承载着公司主要的物流和资金流。针对这个主业务流的流程化组织建设和管理系统的建设,是我们长期的任务。由于我们从小公司走来,相比业界的西方公司,我们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运作与交付上的交叉、不衔接、重复低效、全流程不顺畅现象还较为严重。DSO、ITO较业界同行还有较大差距,库存和资金周转的改善和E2E的成本降低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是公司运作上深淘滩、低作堰的主战场,另一个业务流IPD是设计中构筑成本优势的主战场。

“灰色管理”是我们的生命之树

西方的职业化,是从一百多年的市场变革中总结出来的,它这样做最有效率。穿上西装,打上领带,并非是为了好看。我们学习它,并非是完全僵化的照搬,难道穿上中山装就不行?我们二十年来,有自己成功的东西,我们要善于总结出来,我们为什么成功,以后怎样持续成功,再将这些管理哲学的理念,用西方的方法规范,使之标准化、基线化,有利于广为传播与掌握并善用之,培养各级干部,适应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不是一个僵化的西方样板,而是一个有活的灵魂的管理有效的企业。看西方在中国的企业成功的不多,就是照搬了西方的管理,而水土不服。一个企业活的灵魂,就是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这两条要领的表示,就是不断提升效率。

我们从杂乱的行政管制中走过来,依靠功能组织进行管理的方法虽然在弱化,但以流程化管理的内涵,还不够丰富。流程的上、下游还没有有效“拉通”,基于流程化工作对象的管理体系还不很完善。组织行为还不能达到可重复、可预期、可持续化的可值得信赖的程度。人们还习惯在看官大官小的指令,来确定搬道岔。以前还出现过可笑的工号文化。

工作组是从行政管制走向流程管制的一种过渡形式,它对打破部门墙有一定好处,但它对破坏流程化建设有更大的坏处。而我们工作组满天飞,流程化组织变成了一个资源池,这样下去我们能建设成现代化管理体系吗?一般而言,工作组人数逐步减少的地方,流程化的建设与运作就比较成熟。

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面对未来的风险,我们只能用规则的确定来对付结果的不确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才能在发展中获得自由。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统一的两面,管理上的灰色,是我们生命之树。我们要深刻的理解、开放、妥协、灰度。深刻理解深淘滩,低作堰带给我们的启迪。智慧的光辉,将千秋万代永不熄灭。

我们要继续发扬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英勇奋斗的牺牲精神,敢于自我批评,勇于改正自己的不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本文来源:中国企业家)

第五篇:华为任正非内部讲话:论灰色管理与职业化

华为任正非内部讲话:论灰色管理与职业化

深淘滩,低作堰,是李冰父子二千多年前,留给我们的深刻管理理念。华为公司若想长存,这些准则也是适用于我们的。

——任正非4月24日在华为运作与交付体系奋斗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 深淘滩,就是不断地挖掘内部潜力,降低运作成本,为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低作堰,就是节制自己的贪欲,自己留存的利润低一些,多一些让利给客户,以及善待上游供应商。

• 什么是职业化?就是在同一时间、同样的条件,做同样的事的成本更低,这就是职业化。但市场竞争,对手优化了,你不优化,留给你的就是死亡。

• 看西方在中国的企业成功的不多,就是照搬了西方的管理,而水土不服。一个企业活的灵魂,就是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这两条要领的表示,就是不断提升效率。

• 管理上的灰色,是我们生命之树。我们要深刻的理解、开放、妥协、灰度。

深淘滩,低作堰,是李冰父子二千多年前,留给我们的深刻管理理念。同时代的巴比伦空中花园、罗马水渠、澡堂,已荡然无存。而都江堰仍然在灌溉造福于成都平原。为什么?

李冰留下“深淘滩,低作堰”的治堰准则,是都江堰长生不衰的主要“诀窍”。其中蕴含的智慧和道理,远远超出了治水本身。

华为公司若想长存,这些准则也是适用于我们的。深淘滩,就是不断地挖掘内部潜力,降低运作成本,为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客户决不肯为你的光鲜以及高额的福利,多付出一分钱的。我们的任何渴望,除了用努力工作获得外,别指望天上掉馅饼。公司短期的不理智的福利政策,就是饮鸩止渴。低作堰,就是节制自己的贪欲,自己留存的利润低一些,多一些让利给客户,以及善待上游供应商。将来的竞争就是一条产业链与一条产业链的竞争。从上游到下游的产业链的整体强健,就是华为生存之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中国企业的大差距:不能完全职业化

我们从一个小公司脱胎而来,小公司的习气还残留在我们身上。我们的员工也受二十年来公司早期的习惯势力的影响,自己的思维与操作上还不能完全职业化。这些都是我们管理优化的阻力。

什么是职业化?就是在同一时间、同样的条件,做同样的事的成本更低,这就是职业化。但市场竞争,对手优化了,你不优化,留给你的就是死亡。思科在创新上的能力,爱立信在内部管理上的水平,我们现在还是远远赶不上的。我们要缩短这些差距,必须持续的改良我们的管理,不缩短差距客户就会抛离我们。

我们面对金融危机,要有管理改进的迫切性,但也要沉着冷静,减少盲目性。我们不能因短期救急或短期受益,而做长期后悔的事。不能一边救今天的火,一边埋明天的雷。管理改革要继续坚持从实用的目的出发,达到适用目的的原则。

在管理改进中,要继续坚持遵循“七反对”的原则。“坚决反对完美主义,坚决反对繁琐哲学、坚决反对盲目的创新,坚决反对没有全局效益提升的局部优化,坚决反对没有全局观的干部主导变革,坚决反对没有业务实践经验的人参加变革,坚决反对没有充分论证的流程进行实用”。

我们不要忌讳我们的病灶,要敢于改革一切不适应及时、准确、优质、低成本实现端到端服务的东西。公司的运作虽然这些年已从粗放的运作,有了较大的进步。但面对未来市场发展趋缓,要更多的从管理进步中要效益。我们从来就不主张较大幅度的变革,而主张不断的改良,我们现在仍然要耐得住性子,谋定而后动。

“投标,合同签订,交付,开票,回款”是贯穿公司运作的主业务流,承载着公司主要的物流和资金流。针对这个主业务流的流程化组织建设和管理系统的建设,是我们长期的任务。由于我们从小公司走来,相比业界的西方公司,我们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运作与交付上的交叉、不衔接、重复低效、全流程不顺畅现象还较为严重。DSO、ITO较业界同行还有较大差距,库存和资金周转的改善和E2E的成本降低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是公司运作上深淘滩、低作堰的主战场,另一个业务流IPD是设计中构筑成本优势的主战场。

“灰色管理”是我们的生命之树

西方的职业化,是从一百多年的市场变革中总结出来的,它这样做最有效率。穿上西装,打上领带,并非是为了好看。我们学习它,并非是完全僵化的照搬,难道穿上中山装就不行?我们二十年来,有自己成功的东西,我们要善于总结出来,我们为什么成功,以后怎样持续成功,再将这些管理哲学的理念,用西方的方法规范,使之标准化、基线化,有利于广为传播与掌握并善用之,培养各级干部,适应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不是一个僵化的西方样板,而是一个有活的灵魂的管理有效的企业。看西方在中国的企业成功的不多,就是照搬了西方的管理,而水土不服。一个企业活的灵魂,就是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这两条要领的表示,就是不断提升效率。

我们从杂乱的行政管制中走过来,依靠功能组织进行管理的方法虽然在弱化,但以流程化管理的内涵,还不够丰富。流程的上、下游还没有有效“拉通”,基于流程化工作对象的管理体系还不很完善。组织行为还不能达到可重复、可预期、可持续化的可值得信赖的程度。人们还习惯在看官大官小的指令,来确定搬道岔。以前还出现过可笑的工号文化。

工作组是从行政管制走向流程管制的一种过渡形式,它对打破部门墙有一定好处,但它对破坏流程化建设有更大的坏处。而我们工作组满天飞,流程化组织变成了一个资源池,这样下去我们能建设成现代化管理体系吗?一般而言,工作组人数逐步减少的地方,流程化的建设与运作就比较成熟。

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面对未来的风险,我们只能用规则的确定来对付结果的不确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才能在发展中获得自由。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统一的两面,管理上的灰色,是我们生命之树。我们要深刻的理解、开放、妥协、灰度。深刻理解深淘滩,低作堰带给我们的启迪。智慧的光辉,将千秋万代永不熄灭。

我们要继续发扬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英勇奋斗的牺牲精神,敢于自我批评,勇于改正自己的不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下载华为任正非与IBM沃森:狼性与思考的跨(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华为任正非与IBM沃森:狼性与思考的跨(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