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1课时)

时间:2019-05-14 13:16: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1课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1课时)》。

第一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1课时)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使用范围: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 作

者: 王瑛

王亚丽 单

位: 浙江省临海小学 撰稿时间: 2011年7月

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课文以小孩的口吻叙述,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五段。第一段是果──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后几段是因──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在叙事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基本主题。

 设计理念:

“教课之本质,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给学生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教学设计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为学 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生情,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12个生字,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等词语的意思。

2.理清文章脉络,学会给各段落加小标题。

3.学习课文,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抓住语言、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体会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品质,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 教学准备:

1.教师:ppt课件

2.学生:(1)预习课文,力争扫清阅读障碍,了解文章大意。(2)充分收集整理鲁迅先生的相关资料。

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提到中国的文学、中国的历史文化,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提到一个人,他就是——鲁迅(出示ppt3,板书:鲁迅)。

2.师:关于鲁迅,你有哪些了解呢?(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认识鲁迅先生。)

3.师: 1945年,就在他逝世九周年时,他的侄女周晔带着对鲁迅先生的深深怀念,用满怀深情的笔触,写了一篇纪念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补充板书:我的伯父、先生)

4.生齐读课题。

5.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章,走近鲁迅。

设计意图:导入开门见山,紧扣文本,无需过多组织课堂,便使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状态。

二、梳理字词,了解文意 1.自学反馈,全班交流。师检查出示:ppt4-20。

(1)正音

教师重点指导“悼、嗽、浒、冠、号、传、囫、囵”等的读音。(2)记形:

重点指导:“嗽”,中间是“束”,右边是“欠”,不能写成“攵”。(师范写后生练习书写

一、两个)(3)释义:

师:经过预习,同学们有什么难理解或不理解的词语吗?(各词语意思课件均有链接说明。)

设计意图: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预习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课前让学生充分进行预习,课堂上可以挤出大量时间用来检查、交流、汇报,碰撞,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理清文脉,领悟中心。出示:ppt21 3.教师指导学生加小标题。出示:ppt21《小贴士》 4.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1)师根据生发言,适时点拨后出示ppt22(2)课件出示,生齐读课件出示ppt23

设计意图: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概括小标题,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逐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从总体上入手把握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为后面深入体会找准了一个切入点。

三、品读词句,体会品质

师: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的事件,通过品读词句,来体会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

(一)引导学习第一件事:聊《水浒传》,出示ppt25。1.师导入:请同学们打开书本,默读课文第二段,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画出相关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在旁边做一下批注。

2.学生默读思考做批注,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反馈,全班交流。课堂预设:(1)交流一 ﹡课件出示:ppt26 ①生谈体会。

②师:同学们,小周晔听懂了伯父的话吗?(听懂了。)课件出示ppt27 ③听了伯父的话,“我”“羞愧”的是什么?“悔恨”的是什么?练习说话,课件出示ppt27 反馈交流。

④师引读——我之所以会“张冠李戴”,将一个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身上,是因为我读书时——生:“囫囵吞枣”。如果是其他的长辈见“我”这样读书会怎样说?(生答)而伯父却——生: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 “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2)交流二 ﹡出示ppt28 ①了解《表》、《小约翰》 ②谈体会。

③师小结:鲁迅先生是多么关心、爱护孩子,善于启发教育孩子啊!正因为有了伯父的教导,从此,小周晔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④师点击课件ppt30补充介绍。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对周晔的人生启迪有多大啊!⑤指导感情朗读。

⑥师生小结刻画人物品质的方法:出示ppt29。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紧紧围绕着中心句展开,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直奔主题,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进行品读感悟,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感受鲁迅先生崇高的品质,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不着痕迹地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另外,学习一篇课文,不仅要理解内容,还可以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体会后,感悟作者写作方法,学习、掌握习作技能。

(二)学法迁移,合作学习第二、三件事。1.师生小结学习第一件事的方法。出示ppt31:

设计意图:指导学习第一件事后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为后文的合作学习提供方法,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2.学生按此方法合作学习第二、三件事,师指导、巡视。意图:此环节,老师充分让孩子们相互讨论,相互帮助,相互启发,让孩子们在小组中展示聪明才智,真正收到“合作”的效果。教师也参与到小组之中,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

3.学生反馈,讨论交流。课堂预设:(1)交流一

※笑谈“碰壁”,出示ppt32

师:在学习时,有什么不理解或难懂的地方吗?(如学生说没有,师就以考考学生来引入教学,主要抓住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和“恍然大悟”等重点词句进行体会,交流。)

﹡出示ppt33:

①指名说说这句话的字面意思。②理解这句话的内在意思。

师:你听说过或遇到过鼻子被墙壁碰扁的事情吗?鲁迅先生的鼻子真的是被墙壁碰扁的吗?他说的“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来看鲁迅先生说的一段话。出示ppt33。

师:谁收集到了关于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资料,大家交流交流。(如果学生没收集到教师就做介绍)课件出示ppt34。

师:联系鲁迅那个时代的情况,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议—议:“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又指什么?(生思考、讨论,出示ppt35)设计意图:伯父关于鼻子扁平的话含义深刻,学生不易理解。及时出示背景资料,可以帮助血学生体会“碰壁”的含义,攻破学生理解的难点。

③师小结:生活在旧中国最黑暗时代的鲁迅先生正因为为劳苦大众想得多,所以他才会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不怕“碰壁”,与恶势力进行英勇抗争。

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先各自练习,再指名分角色朗读。⑤师生小结刻画人物品质的方法:通过具体事例——笑谈“碰壁”,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品质。

(2)交流二

﹡救助车夫,出示ppt36 ①师:伯父他们是怎么救助车夫的?请大家再把这段文字小声读一遍,他们的哪些动作令你特别感动?把它圈出来。出示ppt37:

师引导学生联系鲁迅先生当时的身份、地位谈体会,交流。指导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这样启发,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

②师:表面看来,帮人包扎伤口时间平常事,然而就在这件平凡事上,却闪灼这鲁迅先生不平凡的思想品德。这真是——(出示ppt37: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啊!小作者就是通过这些动作,很细致、很形象地把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过程写出来了。

③师:当作者看到这一情景时,她是怎样想的?生答后出示ppt38:

④这是作者当时的想法,也是向伯父提出的问题。伯父的回答,作者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你能想象出伯父当时回答吗?(生答)

⑤师:同学们想象真丰富。鲁迅先生的回答很深奥,我们推断很可能提到社会制度的问题,因为这是社会制度造成的。鲁迅先生回答作者提出的问题时,是什么表情?还有什么动作?鲁迅先生当时的表情、动作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文中哪个词体会到这一点?课件出示ppt39。

反馈交流。

⑥师:根据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你能想象出他当时有哪些想法吗?(指名生想象后回答)从鲁迅当时的表情、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展开想象,既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帮助学生悟出课文的真谛,受到生动的思想教育。

⑦指导感情朗读。

⑧师生小结刻画人物品质的方法: 出示ppt40

设计意图:此大环节主要是借助学习第一件事时所习得的方法合作学习第二、三件事,给学生一个迁移知识的平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也是小学高年级教学应具备的策略。

(三)运用学法,自学第四件事:关心女佣。1.生自学第四件事。出示ppt41 2.学生交流,出示ppt42。学生谈体会。

3.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这样写到:出示ppt43。4.指导感情朗读。带着体会,感情自读。5.师生小结刻画人物品质的方法: 出示ppt44。

设计意图: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与提高。此环节的学习,已由“扶”过渡到“放”,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感悟,语文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运用和培养。

四、拓展阅读,设疑延伸

1.师:学到这里,我们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一些事情,你还知道鲁迅先生哪些令你感动的事情?(指名生说,全班交流。)还想不想知道更多关于鲁迅的事?那么,我向同学们介绍一本书,这本书的书名叫《少年鲁迅的故事》,同学们读后,就会更多地了解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2.师:正由于鲁迅先生事事处处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才受到人们的爱戴(板书),人们到底是怎样爱戴鲁迅先生的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习。(板书?)

五、板书设计

聊《水浒传》 笑谈“碰壁”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救助车夫

?深受爱戴

关心女佣

 教后札记:

本教学设计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整节课真实、自然、扎实、高效。

一、教得简单

整节课,教师不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检查预习情况,再讲二到五段,主要抓住文中“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这一中心句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目的有三:一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二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三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整个教学思路简单、清晰、明了。教师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随时随处补充文本内容,营造出了很强的文化氛围,充分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了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实现了语文能力、思想和情感的同步提高。

二、学得扎实

1.抓预习,提高课堂效率。

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预习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 力。课前让学生充分进行预习,像生字新词的学习、搜集资料了解人物的身份、事迹等,课堂上就可以挤出大量时间用来检查、交流、汇报,碰撞,全面提高课堂40分钟教学质量。

2.抓课堂,提升语文素养。

(1)自主阅读,捍卫学生的主体地位。

老师给学生充足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的时间。如课伊始,引导学生带着两个问题去读文思考,主动地寻找答案;课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运用习得的学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课后,设置疑问,引导学生继续拓展阅读等。老师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2)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

教师创设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课文。如在本节课里,老师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想象鲁迅先生可能会回答的话,鲁迅先生当时的想法等,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更好地悟出了课文的真谛,受到了生动的思想教育。

(3)渗透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概括小标题”小贴士的出示以及在学完第一件事后,师生共同小结学习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合作学习第二、三件事,最后自主学习第四件事时,都渗透了学生学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教点金之术,这是自学能力的培养,令学生终生受用。

第二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1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难点:

文章讲述的几个事故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帮助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导入:同学们,有一位名人离开我们已经几十年了,但是他的精神却时时让我们感动。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了解他。(出示鲁迅先生的图片)他是谁?(生答。板书鲁迅先生)对,他就是鲁迅先生。经过对《少年闰土》还有《有的人》这两篇课文的学习,我相信大家对鲁迅先生有一定的了解,那么谁想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眼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学生回答。)

鲁迅先生简介和当时的历史背景介绍:(展示资料)教师总结:看来每个人眼中的鲁迅先生是不一样的,鲁迅先生一生用文字救国救民,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这样一位在世人面前的“战士”,在生活中又呈现了怎样的一面呢?我们今天就一起学习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补充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探究。

(一)自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

1.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事情呢?大家先自由朗读课文,概括全文大意,再联系上下文把课文生字词理解清楚。教师进行巡视辅导。

2.检查效果,(出示本课生字词)谁来为大家读读这生字词?你觉得哪些字词比较容易写错的?提醒一下大家。

3.大家对上面的生字词有不懂的吗?可以举手提问。再请学生联系课文进行解答。教师重点点拨理解“追悼、吊唁、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饱经风霜”等词,:

追悼:对死者表示沉痛的怀念;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囫囵吞枣: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张冠李戴: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了,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的艰难困苦。

你们平时会囫囵吐枣般读书吗?谁为我们举举例。教师举例:老师小时候看童话故事总是囫囵吐枣地过一篇,经常误认为白雪公主穿玻璃鞋出席舞会,睡美人因为吃了毒苹果而长眠,常张冠李戴地乱说一通。

全班齐读,加深学生对字词的认识。

(二)再读课文,讨论交流。

1.看来大家对课文的生字词都十分了解了,不过不知道大家对全文大意理解得怎样?谁为我们概括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些什么事情?请学生回答。

教师点拨:鲁迅先生去世后,作者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这让作者回忆起鲁迅先生给作者谈《水浒传》启发教育作者认真读书,鲁迅先生还和作者笑谈“碰壁”并抨击旧社会,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并对女佣阿三十分关爱。

2.刚才大家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那么大家能用更简洁的语言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吗?大家从第2自然段开始快速浏览,并小组讨论。我们看哪个小组的小标题最达意,我们就采用他的小标题。(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板书:笑谈《水浒》

趣谈“碰壁”

救助车夫

女佣回忆)教师归纳点题:鲁迅先生事事都想到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即使自己多次“碰壁”,把鼻子都碰扁了,也毫不在意。大家熟读了全文后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在文中找出来告诉老师。(学生回答)是呀,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板书: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理解到鲁迅先生在生活中的一面,从中领悟到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生答: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我们带着崇敬的感情再次朗读全文,找出文中出现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人物描写,并在旁边标注,并和你的同桌谈谈你的理解。教师巡视辅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在深入研读此文的基础上,着力打开学生的视野,通过相关文本的穿插和引入,构建开放的、有内在的紧密关联性的课程视野,展现一个相对立体的真实的鲁迅,引导学生感受其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教学重点:

1.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在深入研读此文的基础上,着力打开学生的视野,通过相关文本的穿插和引入,构建开放的、有内在的紧密关联性的课程视野,展现一个相对立体的真实的鲁迅,引导学生感受其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教学难点:

文章讲述的几个事故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帮助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故事蕴含的深意,从而了解和体会鲁迅先生伟大的心灵。教学过程:

一、检查反馈,进入课题

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看到了那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先生在生活中的一面,了解到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学生回答)虽然他早已离我们而去了,可是他的精神还活着,我们今天一起搭上时光机穿越回旧社会时期,一睹这伟人的容颜。

二、细读课文,深入研究

1.周晔在文中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些事情?(学生回答,板书:笑谈《水浒》

趣谈“碰壁”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那么,哪一件事情最打动你?你最想穿越到那一幕?学生回答,(引导进“救助车夫”这一幕。)为什么你想重现这一幕呢?让学生谈谈原因。救助车夫(重点处理)

(1)大冷天的,车夫为什么不早早地回家围暖炉,却衣衫褴褛、光着脚在大街上拉车呢?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旧社会底层人民生活艰苦。

(2)不穿鞋子在街上拉车,很容易发生什么事情?(学生回答:踩到玻璃碎。)是呀,不穿鞋子出门真的很不安全,可是车夫生活十分艰苦,连一双鞋子都舍不得穿啊。平时如果我们不小心割到手都会觉得很痛,更何况是踩到玻璃碎呢,那是一种难以忍受的痛苦啊。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描述的,大家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学生回答,再全班带感情朗读。)

(3)如果你看见一个人受了伤,他坐在地上呻吟,地上还淌了一摊血,你会怎么办?(学生回答。)你们真善良,可是文中的路人看到受了伤的车夫,他们是怎么做的?(学生回答。)太阳下山了,寒风凛冽,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那位穿着旗袍的小姐踩着高跟鞋噔噔地在车夫身边走过,那穿着西装革履貌似很绅士的先生也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似的路过。这是为什么呢?他们是真的没看见吗?(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旧社会等级分明,世态炎凉、人情冷漠。全班带感情朗读第14段)这时候他出现了,他救助了车夫,他就是鲁迅先生。

①救助车夫这事本身并没有多少复杂的情节,但是有些细节却让我们不能不怦然心动。默读这部分内容,划出打动我们的细节。(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细节描写,如爸爸和伯父给车夫换药的场面、给车夫钱的场面等,随机谈体会,再全班带感情地朗读第18—20自然段。)②深入探究:其实最让周晔难以忘怀的还不仅是这些细节,周晔问了我们刚刚也问过的问题“这么冷得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可是那时候作者年纪太小了,不能像我们这样理解这个问题。作者只记得他的伯父鲁迅先生那严肃的表情和那深深的叹气。那么这严肃表情背后是一颗怎样的心呢?这深深叹息里又有着多么复杂的情感呢?同学们再读读这一段文字,联系上节课我们对其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试着去触摸那颗心,去感受那份情感。③鲁迅先生在为谁而叹息呢?学生谈感受,师生随机进行点评。(适当的点拨:可以通过想象伯父鲁迅的心理活动来理解这句话。他可能想到这位车夫冒着严寒出来拉车,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伯父由这位车夫想到了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都是社会制度不合理造成的。伯父知道根源所在,然而又无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脸色变得严肃。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劳苦人民的极大同情。)

④总结归纳:鲁迅先生思潮起伏,多少忧虑,多少愤慨,都化作了一声深深的叹息,我们再读这段文字,让那严肃的表情,那深沉的叹息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留在我们一生的记忆里。

2.作者的回忆中还有很多作者自己和鲁迅先生的回忆,他们曾一起笑谈《水浒》,一起趣谈“碰壁”。笑谈《水浒》

当他们一起谈起《水浒传》的时候,鲁迅先生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出示句子)从这简短的语言描写中,你们觉得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回答。)

趣谈“碰壁”

(1)鲁迅先生真的很幽默,一次作者在吃晚饭的时候,问他:(老师读文中的句子)伯父是怎么回答的呀。(学生回答文中的句子)师生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2)鲁迅先生的鼻子真的是碰壁碰扁的吗?为什么四周会黑洞洞的?(出示句子: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同学们联系上节课我们了解的背景介绍,和你的同桌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回答。

(3)在这风趣、幽默的语言描写背后,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先生?学生回答。关心女佣

刚刚我们看到的都是周晔眼中的鲁迅先生,那么别人眼中的鲁迅先生又是怎样的呢?女佣阿三眼中的鲁迅先生是怎样的呢?(学生朗读阿三的话)的确,无论在作者眼里、在女佣阿三眼里、还是在众人眼里,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学生答。)做习题:(展示题目小组讨论)

现在你明白伯父鲁迅先生为什么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了吗? 每人选两题来补充。

(1)每当看到伯父送我的《表》和《小约翰》两本书,我的耳边就会响起„„

(2)每当我看到伯父遗像上那又扁又平的鼻子,我的眼前就会浮现„„

(3)每当我看到风雨中那些奔跑的疲惫不堪的车夫,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

(4)每当我遇见阿三老人,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

学生自由发言。

三、迁移拓展,深化主旨 鲁迅先生为革命为人民鞠躬尽瘁,坚持在中国战斗到最后一息。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民族魂”的旗帜,覆盖着他的遗体。大家都要看这个伟大的人物的最后一眼,作为一名热血青年,巴金自己也深情地写道:我的眼睛是不会受骗的,我的耳朵是不会误听的,像这样的哭声我每天至少要听到好多次,我的眼泪也常常被它引出来。大家想呀,对于鲁迅先生的逝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流泪?(学生说体会)最后点题:正如周晔在课文最后所写的„„(齐读)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让我们认识到鲁迅先生生活中的一面,深深地体会都鲁迅先生那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格。鲁迅先生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留给我们的又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出示:臧克家的《有的人》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深情朗读)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笑谈《水浒》

趣谈“碰壁”

为自己想得少

救助车夫

为别人想得多

女佣回忆

周晔

第三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碰壁、饱经风霜等词语,感受课文的深刻含义。

2、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词,能够正确运用。

3、体会作者对鲁迅的敬仰和怀念,学习作者这种从生活细节入手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碰壁、饱经风霜等词语,感受课文的深刻含义。

2、体会作者对鲁迅的敬仰和怀念,学习作者这种从生活细节入手写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课件、课前搜集有关鲁迅的材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幅图上的人你们认识吗?课件出示鲁迅画像。

2、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谁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到的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学生汇报。

4、曾经说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那么,在他的亲人眼中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体会一下。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2、学生汇报。

3、指导读生字词。

4、在作者眼中,伯父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三)深入理解

1、课文通过那几件事来介绍鲁迅的?

2、学生汇报:读《水浒传》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3、从每件事里,作者眼中的鲁迅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你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

4、学生根据内容汇报

5、默读课文,把你画下来的句子读一读,哪些词语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有什么感受?

6、“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是什么意思?

7、当伯父见“我”答不上来时,是怎样表现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8、“碰壁”原意是指什么?在本文中,是什么意思呢?

9、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10、出示自学提示,思考,后两件事中,你又从哪体会到了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11、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汇报。

12、作者在这几件事中都是抓住了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来描写的,这种突出细节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法,值得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运用。

(四)课外延伸

鲁迅先生的作品很多,不仅反映了当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疾苦,更反映了当时社会黑暗的一面。这是用文字当做武器的做法,唤醒了许多中国的年轻人。课后,同学们可以去看一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少年闰土》《孔乙己》等广为流传的佳作,相信你会更深入的了解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分享:

第四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预习单

一,搜集有关鲁迅先生及时代背景的资料

二,查资料或工具书掌握课后生字词

挽联 囫囵 搞 恍然大悟 饱经风霜 详细逝世咳嗽张冠李戴深奥

三,思考:课文写了伯父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初步了解,但不够深入,需教师引领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进一步走进鲁迅先生。

课时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拟小标题,理清全文脉络

本课重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拟小标题,理清全文脉络

教学方法

导读法 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揭题导入

1电脑播放纪念鲁迅逝世的视频资料

师:一个人走了,但有成千上万的人这么多年,通过各种方式老悼念纪念他,这就是伟大的鲁迅先生,他没有走,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那么,在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女士心目中,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她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板书 齐读课题

质疑课题:伯父 我们都好理解,为什么还要称伯父鲁迅为先生呢?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过渡:想必同学们预习的非常充分,咱们先看看这些字词班班通显示生字词(见预习单)

指名读 齐读

2开火车读课文 相机正音或指导错句朗读

3,自由读课文,要求:用一句话说说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细读课文 自拟标题

过渡:本课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为五个部分。请同学们用心默读课文,说说每部分各写了什么事?

生默读课文,师引导反馈交流,注意点拨学生概括简洁

师:我们可以尝试给每部分拟个小标题,因为小标题比概括段意更简练、更传神。你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从课文中摘录词句作为小标题,拟好后小组内讨论交流,看谁的更精当。

学生自拟,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师板书:悼念伯父

谈《水浒传》

笑谈“碰壁”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四,学习“悼念伯父”梳理脉络

1,师:伯父逝世时,有许多人来悼念他,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部分,想一想有哪些人、以怎样的方式来悼念鲁迅先生?这又表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结合课后“阅读链接”感悟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尊敬和爱戴,指导感情朗读,齐读本段。

师: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多人的尊敬和爱戴呢?

师引导明确:后面四件事从不同方面表现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谈《水浒传》表现他对青少年的关爱,谈“碰壁”表现他对旧社会的痛恨,救助车夫表现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心,关心女佣则表现他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总之,是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得多,他才赢得那么多人的爱戴,第一部分和后面几个部分是因果关系,第一部分写果,后面几个部分写因,最后一句话点题,揭示本文中心。

五,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对敌人横眉冷对,对人民俯身为牛他的爱憎分明,坚忍不拔赢得人们由衷的敬仰。下节课,我们将深入课文,走进血肉丰满的鲁迅先生,感受他的风趣,智慧,顽强和博爱吧

作业:1,熟读课文,在感受深的地方写感想。

2,抄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悼念伯父敬仰果

谈《水浒传》

笑谈“碰壁”为自己想得少因

救助车夫为别人想得多

关心女佣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二,说目标 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本课内容及学生认知特点,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拟定为:掌握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拟小标题,理清全文脉络

本课重难点为:整体感知课文,拟小标题,理清全文脉络

三,说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要重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意识。本课中我主要采取的教法有创设情境法,导读法,归纳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标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法,使学生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环节:1 创设情境 揭题导入 2 检查预习初步感知3细读课文 自拟标题 4学习“悼念伯父”梳理脉络5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境 揭题导入

班班通播放纪念鲁迅逝世的视频,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人们对鲁迅先生的敬仰,“未成曲调先有情”拉近了学生与鲁迅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情感。我顺势导入:为什么鲁迅先生受到人们如此的怀念呢?在他的侄女周晔女士心中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揭题并齐读课题,然后质疑课题:“伯父”我们都好理解,为什么还要称伯父鲁迅为先生呢?感受到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与爱戴,奠定了本文的情感基调,为先生理解下文作了铺垫。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良好的预习是学好课文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我首先电脑显示生字词,让学生指名读,齐读,解决字词障碍。

通过开火车读课文,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或指导错句朗读。下面自由朗读课文,并要求学生用一句话说说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知人物形象,有所思,有所得 为下文进一步理解打好基础。

(三)细读课文 自拟标题

自拟标题是本课训练的重难点之一,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作了梯度设计,首先让学生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我注重引导点拨学生语句简洁凝练,再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拟小标题。我提示学生方法:既可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从课文中摘录词句作为小标题。拟好后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这样设计,降低了问题难度,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教给学生学法,让自主学习好合作学习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思维与学习能力,通过人本对话、人人对话,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突破了重难点。

(四)学习“悼念伯父”梳理脉络

我认为“悼念伯父”是本课画龙点睛的关键部分,是理解本文的触发点,所以我引导学生重点赏析这部分,先让学生带着问题:鲁迅先生逝世后有哪些人,用怎样的方式来悼念鲁迅先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部分,结合“阅读链接”使学生感性理解各行各业、男女老幼对鲁迅先生的无比崇敬与爱戴。我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齐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通过设置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受到人们如此的爱戴呢?启发学生找出中心句,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我引导学生简要分析下面四件事中所体现出的鲁迅先生的这种崇高品质。学生就明白了鲁迅先生受到人们如此爱戴原因,理解本文的因果关系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

鲁迅先生爱憎分明,所以我的结语紧扣本课内容,采用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言,赞颂他是一位具有侠骨柔情的斗士,他的崇高风范赢得人们由衷的敬仰,下节课我们深入课文,走进血肉丰满的鲁迅先生,感受他的风趣,智慧,顽强和博爱吧。结语简练充满激情,为下节课学习蓄势。

作业:1,熟读课文,在感受深的地方写感想。

2,抄写生字词。

作业侧重字词和读文,即是巩固本课,也为下节课理解作铺垫。

第五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实录)(两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女士在鲁迅逝世九周年时所作。文章以一个孩子和亲人的视角,通过作者印象最深的几个场景的回忆,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一个侧面。

二、教学目标:

立足于以鲁迅文化为核心的课程观。在深入研读此文的基础上,着力于打开学生的视野,通过相关文本的穿插和引入,构建开放的、有内在紧密关联性的课程视野,展现一个相对立体的真实的鲁迅,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一颗伟大心灵的跳动。

三、课程资源:

备课时曾参照下列资源: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箫红《回忆鲁迅先生》、林贤治《人间鲁迅》、臧克家《有的人》、周海婴、鲁迅本人的相关作品,如《“碰壁”之后》、《“碰壁”之余》等。

四、教学设计:

一、不能不说鲁迅

师:同学们,谈到中国文学,谈到中国的历史、文化,恐怕有一个人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他就是——鲁迅。你们对鲁迅有哪些了解?

生:我们学过的《三味书屋》上提到,有一次鲁迅上学迟到了,他就在课桌角上刻了一个“早”字。

师:从小就爱学习,通过课文知道的。

生:我知道鲁迅的原名叫周树人,他妈妈姓鲁,他为了纪念他妈妈所以取名叫鲁迅。师:你知道得真多!

生:我知道鲁迅写的文章非常尖锐,如果有谁写了批评青年的文章,他就说在苗圃里面遛马,如果谁写了爱情小说,他就说鸳鸯蝴蝶派,有人唱流行歌曲他就说是亡国之音。我看过他写的小说,我非常喜欢他的文章。

师:你知道得更多了!读过他的什么作品?

生:《呐喊》小说集。

师:厉害!也读过他的杂文是吗?我通过你的发言就听出来了。的确,鲁迅的杂文像匕首,像投枪。

大家知道书本上对鲁迅评价的最常见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师:你看课文了是吗?在我国,在所有提到鲁迅的资料当中,都有这样一句话: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就是我们对鲁迅先生的一个评价。但是闫老师在这里并不是要把这句话当成一个概念灌输到大家的脑子里,我想通过今天这节课请同学们试着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这样得出来的结论才是自己的结论。今天我们就来思考鲁迅是个怎样的人物,为什么我们今天还是不能不说鲁迅?

二、向鲁迅走去

师:1945年,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之际,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用满怀深情的笔触,写下了一篇纪念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采撷关于伯父的点点滴滴,一起去感受那份字里行间的深情。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请学生任选课文一个自然段读读,随机纠正、点评。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关于鲁迅先生,在侄女周晔的记忆中,哪些情景最令她难以忘怀?引导学生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将有关内容板书在黑板上:

痛别伯父谈《水浒》 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三、人们眼中的鲁迅

板块一:与伯父在一起的日子——周晔眼中的鲁迅

师:不论是痛别伯父、谈水浒、谈碰壁,还是救助车夫、关心女佣,这一幕一幕都令作者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周晔的记忆走进与伯父在一起的日子,看看在周晔的眼中鲁迅是个怎样的人。你想先谈哪件事?我想把选择的权利给最勇敢的同学,谁第一个举手我就把选择的权利给他。

一生举起手来:我想先谈第二件事,谈“碰壁”。

师:好,尊重你的权利!我们就来谈谈“碰壁”。自由读这部分课文,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场面?

学生自由读这部分课文;交流:

生:我看见一家人坐在一起吃晚饭,周晔兴致勃勃地与伯父谈起“碰壁”这件事。生:我看见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师:谈笑风生!一家人团团围坐,共进晚餐,伯父与“我”谈鼻子,谈碰壁,众人忍不住哈哈大笑。我们一起来再现当时的情景好吗?

师生共读这部分内容。

师:这个夜晚充满温馨,这个夜晚谈笑风生。但是,我们在感受这份充满幽默与风趣的同时,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或者说哪句话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生:我认为鲁迅先生的这句话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问题?

生:鲁迅真的是碰壁把鼻子碰扁的吗?如果不是,他为什么要跟周晔说是碰壁把鼻子碰扁的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谁注意听了,把这个问题再说一遍?

生:鲁迅是不是真的走路不小心把鼻子碰扁了?如果不是,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师:他听得多仔细啊!还有问题吗?

生:周晔为什么要写这件事情,这件事为什么会让她记忆深刻呢?

师:是啊,周晔回忆伯父的时候为什么要写下这件事?还有想问的吗?对于伯父所说的话同学们都明白吗?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有一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楚,鼻子的高与直,扁与平,与碰壁真的有关系吗?

生:没有!

师:很显然,这是一个常识。鼻子的高与直,扁与平与碰壁并不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但既然如此,鲁迅先生为什么还要这样回答周晔的问题呢?他究竟想说什么呢?我想先不讲这个问题,让同学们先试着说,看大家能说出多少。

生:其实我觉得“四周围黑洞洞的”,是指中国旧社会都是非常黑暗的,所以人们都想走出黑暗这堵墙,鲁迅先生经常被封建思想束缚了!当时周晔比较小,对伯父所说的话领会不到其中的意思。我想周晔长大了以后就能渐渐领会到其中的意思了。

师:这个同学回答了几个问题?大家注意听了吗?

生:第一个问题是成年后的周晔为什么还要把这件事写到文章里来,第二个是伯父所说的“碰壁”隐含的意思。

师:他隐含的意思是结合什么来谈的?

生:结合封建社会的黑暗来谈的。

师:也就是说是联系当时的——

生:环境!

师:我们把这称为社会背景。这个同学读书很多,他在思考一些问题的时候,尤其是思考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的时候,他就能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谈。我想问其他同学有没有也是从这个角度来想问题的?

生:那时候的中国很黑暗,穷人走不出黑暗,他对周晔说这些就是希望周晔长大了以后能够建设祖国,帮助祖国走出这种黑暗的境界。

生:我觉得他现在说的“碰壁”有自己的意思。比如说你很有才华,但周围的人都不理你,你就觉得你的才华是白费的。当时的人对鲁迅的看法是这个人不值得一提,还给他处处设置障碍,鲁迅的才华就无处发挥了。

师:你是不是课下查了相关的资料?

生摇头:没有啊!

师:那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生:靠脑子想出来的!(听课教师与学生笑。)

师:这是他的猜想,他的猜想有道理。鲁迅作为一个用笔猛烈抨击当时黑暗统治的文学家,作为一个苦苦寻求民族解放之路的思想者,作为一个有着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人,鲁迅在现实生活中可谓处处碰壁。他的文章被禁止发表,他多次面临被暗杀的危险,为了顺利发表文章,他竟然使用了120多个笔名。鲁迅对“碰壁”真是有切身的体会啊!他曾经愤然写下了《“碰壁”之后》、《“碰壁”之余》等文章,与黑暗势力作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师:当你结合这一段历史来思考这一段话的时候,再来读读这部分课文,从这个谈笑风生的场景之中,在这风趣、幽默的语言背后,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呢?

生:看到了一个饱经沧桑的鲁迅!

生:看到了一个不畏艰险的鲁迅!

生:看到了一个坚持不懈、不怕艰险的鲁迅!

生;看到了一个拥有强烈爱国精神的鲁迅!

师: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生:我是从文章的涵义体会出来的。

师:能具体说说吗?你怎么想到了爱国呢?

生:他希望自己的侄女能够建设祖国,走出这片黑暗。

师:所以你就想到爱国了是吗?好,你能自圆其说。

生:我想把鲁迅比作一种动物——裹在茧蛹中的青虫!

师(惊讶):再说一遍?

生:裹在茧蛹中的青虫!

师:为什么呢?

生:青虫如果要变成美丽的蝴蝶,就要挣脱茧蛹的束缚,要拼命地冲出茧蛹,才会变成美丽的蝴蝶。鲁迅先生当时就处在一个黑暗的茧蛹中,他必须要坚持不懈地拼搏才能冲出黑暗!师:大家觉得她的比喻怎么样?

生热烈鼓掌表示赞赏。

师:这个比喻太好了,同学们用掌声鼓励你。鲁迅先生曾经把这个黑暗的社会比作一座铁屋子,他的比喻与刚才这位同学的比喻有相似之处。我还在想,鲁迅先生处境那么危险,多次面临被暗杀,连发表文章都不自由,还要使用120多个笔名,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在与侄女一起谈笑风生,这是一个怎样的鲁迅呢?

生:一个乐观的鲁迅!

生:一个坚持不懈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鲁迅!

师:一个坚强不屈的鲁迅!

生:一个不屈不挠的鲁迅!

师:面对危险坚强不屈,处处碰壁还是不屈不挠。但是面对家人,他又表现得充满了乐观精神。刚才有一个同学提到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碰壁和鼻子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伯父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方式去说,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周晔?

生:如果直接说了,周晔可能还不太明白,而且这样对她会是一种负担,如果她慢慢长大了她就能够承受这种负担,她就会慢慢明白的!

师;处境的危险,斗争的残酷,形势的复杂,这些都是伯父不想让周晔知道的。在自己的亲人面前,在幼小的孩子面前,鲁迅又表现了他的慈爱。别小看这简短的几句对话,我们却读出了一个这样复杂的鲁迅。我们现在再来读读这部分课文。

(师生合读这部分课文。)

师:这一幕充满温馨的情景,多年之后的周晔回想起来,她可能和我们一样已经了解了伯父谈笑风生的背后面临的危险处境。伯父的那份苦心她已经体会到了,现在我们也已经体会到了。现在我们再读这部分课文,试着与鲁迅先生那颗伟大的心灵靠近些,再靠近些。(学生再读这部分课文。)

师:与伯父谈鼻子谈碰壁这件事,在周晔的脑海中记忆非常深刻。与伯父在一起的日子还有哪些也让她难以忘怀?

生:一起谈读书!

师:谈的是一本什么书?

生:《水浒传》。

师:周晔读过这本书吗?

生;读过!

师:但老实说她是怎么读的?

出示下列句子学生读:

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师:其实只用一两个词语就可以说明“我”是怎么读书的,你能找到吗?

生:“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师:这两个成语其实很容易理解,不用当场查字典,也不用问老师和同学,你只要再读读这段话就能明白什么是“囫囵吞枣”,什么是“张冠李戴”。

生:“囫囵吞枣”就是读书只把大致的内容看一看,不注意其中细微的情节。

师:用周晔的话来说就是——

生: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这就叫“囫囵吞枣”!师:后来人们就把读书等不加分析的笼统接受叫做“囫囵吞枣”。

生:“张冠李戴”就是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

师:比如,我说“林冲景阳岗打虎”,你同意吗?

生大笑纷纷摇头。

师:你们都笑了!是啊,哪来的林冲打虎,应该是武松打虎。我刚才犯了个什么错误? 生:张冠李戴!

师:是的,后来人们常把这类弄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的事称为“张冠李戴”。正因为读书囫囵吞枣,所以才张冠李戴。面对周晔的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

生:“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师:这是批评吗?这是怎样的批评?

生:这是婉转间接的批评。

师:或者说这是委婉的批评。

生:伯父用风趣的语言教育“我”读书不能马马虎虎。

师:用风趣的语言去批评是一种批评的艺术,这种批评的效果如何?

生: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师:这种批评尽管委婉,但效果奇佳。周晔从此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养成了一生良好的读书习惯。透过这样一件小事,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先生?

生:善于教育子女的鲁迅先生。

师:教育人的方法很高明!

生:非常风趣幽默、教子有方。

生:非常关心下一代的学习。

师:很好!幽默风趣是鲁迅性格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使是批评人他也是如此幽默,而且效果很好。这件事在周晔的脑海中的确印象深刻,因为这件事使她养成了一生的良好的读书习惯。但还有些事情也让周晔难以忘记,尤其是对一位车夫的救助。其实,这件事本身并没有多少复杂的情节,但有些细节却让我们不能不怦然心动。你看看,是哪些细节打动了我们?默读这部分课文,边默读边圈划。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细节描写,教师巡视;集体交流:

生:伯父不想让“我”懂得当时社会这样黑暗,当“我”要他详细解答的时候,他也没有回答“我”,而是皱起眉头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你是说伯父当时的严肃和沉默给你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打动了你!

生:我找到的是“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要他在家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我觉得那时候他们这些拉黄包车的是受人鄙视的,而鲁迅先生认为他们也是人,所以他非常关心这些穷人。

生:我的理解是伯父和爸爸不认识这个拉黄包车的人,已经帮他扎好绷带了,可以说是仁至义尽了,可是他还把自己的钱给他,让他接着去治疗,我觉得伯父是十分关心穷人的。生:那时候拉黄包车的是受人鄙视的,是迫不得已,情况肯定是十分迫急„„

师:十分窘迫。

生:十分窘迫,家里比较贫穷,如果鲁迅不给他钱的话,他可能伤还没好就会急着出去拉车。师:鲁迅不仅给他包扎了伤口,还给了他以后养伤的钱。对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鲁迅的帮助是无私的、周到的。

生:我觉得鲁迅给他的这些帮助可能救了这个拉黄包车的人!

师:你可能联想到了什么是吗?

生:我想到了这些拉黄包车的人就是靠拉黄包车吃饭的。

师:也许他家里„„

生:也许他家里还有老母和孩子都没有人去养他们,所以他要拉黄包车去养活家里人。他脚上已经受伤了,但他为了养活家里人,他可能还会带着伤出去拉车,拉到最后直到自己累死!师:由此可见,鲁迅对黄包车车夫的帮助可谓雪中送炭!刚才同学们不止一次地提到了黄包车车夫当时的社会地位,非常受人鄙视,可是在鲁迅的眼里黄包车车夫与他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无论干什么职业,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其实,最让周晔难以忘怀的还不仅仅是这些细节,多年之后她依然还记得,她依然还清清楚楚记得„„

出示句子,学生读: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那严肃的表情,那深深的叹息,最令人难以忘怀。虽然伯父没说一句话,但是,这严肃的表情背后是一颗怎样的心呢?这深深的叹息里又有着多么复杂的情感呢?鲁迅究竟在为谁叹息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段文字,试着去触摸那颗心,去感受那份情感。学生默读这段话,思考;交流:

生:鲁迅先生是为社会的黑暗而叹息。拉黄包车的车夫受伤了,这么多人在街上来来往往,却没有人去关注他,他为这个社会的黑暗感到非常惋惜。

生:他在为拉黄包车的而叹息。那时候社会黑暗,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分差很大,这个拉黄包车的人就连一双鞋也买不起,光着脚在冷得像冰的天气里跑。

师:他在为黄包车车夫而叹息。

生:他一是为了旧中国而叹息,二是也有一种很无奈的感觉。因为他想这么多人来来往往已经看见这个车夫了,但没有人去管他,好像他不存在一样,他就想改变这个旧的中国,但他有感到自己没这个能力,所以他就感到非常无奈!

师:一种无奈的叹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的命运而叹息,为了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而叹息!刚才你还提到了鲁迅——

生:他感到无奈,他觉得回天无力!

师:是啊,究竟还能做些什么呢?他在为自己而叹息!

生:他在为所有的中国人而叹息!当时的中国人被视为下等人。

师:被谁视为下等人?

生:被西方国家。

师:被帝国主义列强视为下等民族。

生:他当时也怀着一种希望,希望整个民族团结起来拯救中国。

师:他在为国家为民族的命运而叹息!鲁迅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的时期,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正在流血,正在哭泣。面对这些,一生寻求民族解放的道路,一生都在与黑暗势力战斗,在为民众呐喊、在执著追求光明的鲁迅先生,此时他的内心思潮起伏,多少忧虑,多少愤慨,都化作了一声深深的叹息!请再读读这段文字,试着去触摸那颗心,去感受那份情感。

(学生再读读这段文字。)

师:也许以同学们的年龄和阅历,现在还无法真正深入鲁迅先生的内心,对那份复杂的情感也只能揣摩到这个程度。但是这都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在阅读了鲁迅先生的作品之后再来思考,可以在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一生之后再来思考,也可以在今后的人生中继续思考!板块二:与伯父诀别的时刻——别人眼中的鲁迅

师:刚才,我们与周晔一起回忆了与伯父在一起的日子,看到了周晔眼中的鲁迅,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也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鲁迅。那么别人眼中的鲁迅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听一听鲁迅先生家里的女佣阿三是怎么说的吧!

(学生接读阿三的话。)

师:听了阿三的话,我们再联想到鲁迅对那位黄包车车夫的救助,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他的关心和同情是真挚的,无私的。其实,这其中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如果想了解更多,推荐同学们阅读著名女作家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

师:听了阿三的叙述,回想鲁迅先生对那位黄包车夫的救助,我们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鲁迅先生的高尚人格——

生: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是啊,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是鲁迅先生高尚人格的一个侧面。拥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一切伟大人格的体现。

下载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1课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1课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0、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本课特点分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唁、浒、囫、囵、佣”5个会认字和“鲁、悼、浒、囫、囵、搞、摊”7个会写字;学握“追悼、水浒传、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饱经......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微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谈《水浒传》”。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段,读懂“我”是怎样读书的,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词语意思。 2、能联系上......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课稿 字号: 小 中 大 发布: 2010-12-08 14:32:55 查看( 720 ) / 评分( 0 / 0 ) / 我要评论(0) 个人分类: 集体备课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课稿) 柯海静......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强化新知 1、课件出示新词,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逝世、文章......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反思 1、教学应当是“预设与生成相益得彰”的: 但在教学中,我只顾着讲教学设计步步为营地进行实施,对教学现场学生提出的一些疑问,以及产生的认识和感悟,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导入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听老师读,重点突出“鲁迅”二字老师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这样突出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 二、检查本课生字词 师:昨天我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