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时间:2019-05-14 13:47: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陕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陕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第一篇:陕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陕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采访对象:曹谷溪,笔名谷溪。中国作协会员。1941年生于陕西省清涧县农村,曾任延川县革委会通讯组组长、《山花》文学报和《延安文学》主编、路遥文学院院长。1975年曾采访习近平,写成延川县大办沼气的通讯《取火记》。

学习时报:曹老师,您好!习近平曾经不止一次地提到他当年在延川县梁家河的插队经历。在您看来,以他为代表的这些“老知青”,为什么对那段岁月念念不忘?

曹谷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先是担任延川县贾家坪公社团委书记,知青一来,县里让我当“知青专干”,以后又调任县革委会通讯组组长,与全县插队知青有了更广泛的交往。也正是在那段时间,我与包括习近平在内的许多北京知青结下了深厚友谊。

对这一代知识青年而言,“插队”的经历,是从相对优越的城市到贫困农村的生活转变,从无忧无虑的学生到辛苦劳作的农民的身份转变,这几乎是所有知青始料未及的巨大蜕变。一个个激情澎湃的热血青年,下到农村来,与最底层的农民朝夕相处,了解农民的生活、愿望、喜怒哀乐和人情世故,势必要经历非常艰难的心理与情感磨砺,由此深入了解我们复杂的国情,了解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魂之所在。这段经历,发生在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于是,他们的担当精神、责任意识,在中国西部的黄土高原上萌了芽、扎了根;“振兴中华”的理想之火,在心灵的土地上点燃。

在和知青的交往中,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看到了人民共和国的未来。1997年,我在《延安文学》一篇文章中,情不自禁地写了这样一段文字:

我不知道亲爱的读者是否曾关注“老三届”们的命运和成长过程?这是一批特殊历史境遇中造就的一批特殊胆略、特殊气质、特殊品行的人们。他们,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继而又成群结队地到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以后,他们之中的一些人被招工、招干或当兵,一些人被推荐上了大学,还有的到国外留学。总之,该走的都走了,真正当了农民的寥寥无几。

由于历史的原因,这茬人过早的失去了读书的机会。所以,只要他们取得读书的机会,便拼着命往书里钻。有一位当了省委副书记的插队知青,在上大学前就三遍通读《资本论》,写了厚厚十八本读书笔记。这一代人,与其父辈们相比:少保守,少教条;与比他们年轻的一代人相比:更具有使命感,多思考,多实干。在社会转型、时代变迁中,这一代人是我们国家、民族的希望,是世纪交替的桥梁!

习近平,就是知青大军中的一员。1969年初,他还不满

—2— 16岁就来到延川县梁家河村,直到1975年10月离开这个小山村,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是在陕北艰苦的农村度过的。这段插队经历,虽然使他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但这段人生历练,却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他念念不忘曾经养育他的黄土地,念念不忘陕北的父老乡亲,说明他既是有情之人,也是有心之人,是黄土地忠诚的儿子。

学习时报:作为当时下乡知青中的“热血青年”,他有什么不同之处?

曹谷溪:那批知青大都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是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出来的第一代青年,普遍有理想有抱负,普遍具有以天下为己任、为了国家兴盛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情怀。

习近平和其他知青一样,都努力拼搏、积极奋进,为改变陕北老百姓生存境遇和生活状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和好事。由于受其父亲“问题”的牵连,他的这些热情最初并未得到支持和肯定,甚至还受到漠视和怀疑。

知青刚进村不久,习近平到下驿村去看一个朋友,有人给知青组长石焕南反映:他是不是来搞什么“串联”?习近平多次申请入党,却迟迟得不到批准……

“彭高习反党集团”!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这是一把看不见的杀人利剑,谁不害怕?!

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别人可以平地建塔,他却还得垫平

—3— 脚下的坑,夯实基础,才能开始建塔。然而,残酷的现实没有使他消沉,反而使他形成更为稳重顽强的性格,比同龄人更具有刻苦的学习精神和拼搏奋进的顽强意志。

要说习近平与其他知青不同的地方,我觉得有这么几点:一是生于高干家庭,具有开阔的视野;二是生于革命家庭,具有坚定的政治理想;三是在“文革”中插队当知青,使他更具有百姓观念、法制意识。在没去赵家河之前,默默做事,不多言传,积极要求进步,刻苦学习,首先要争取一个和别人一样的地位。

习近平和其他知青一样,同农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一样的农活。每一位知青的理想和生活方式不同,对农村生活的适应程度自然不尽相同。最初来到梁家河的时候,对艰苦的农村生活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但他能够调整自己,很快就在农村扎下根,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他在陕北黄土高原留下了自己深深的足迹,同时也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印象。他是真正脚踏实地融入农村的知识青年。

延安人民像当年慷慨接纳那支精疲力竭的红军队伍一样,又慷慨接纳了将近三万名北京知青。这是一个很庞大的群体。这些知青中有不少人受不了农村的苦,只待了几个月就想尽各种办法离开这里。

1973年,公社和县上都推荐习近平上大学。由于家庭背景的原因,这一年习近平没有被录取。

—4—

习近平上大学落了空,在梁家河却非常意外地好事连连。先是公社团委批准他入了团,紧接着又批准他入了党,延川县委抽调他为社会主义路线教育工作队队员。他和团县委书记陶海粟编为一组,分配在冯家坪公社赵家河大队。陶海粟也是知青,他是清华附中的高中毕业生,1970年被延川县革委会政工组招收为正式干部。他和习近平是来往很多的朋友。

社教分组名单出来以后,陶海粟对习近平说:“我是队长,你是队员;我是挂名,你是常驻;搞下的成绩都是你的,出了什么问题全部由我承担。”

其实,习近平的才华初显,不是在他插队落户的梁家河,而是在他搞社教的赵家河。

学习时报:您说习近平才华初显是在他搞社教的赵家河,请您谈谈他当年在赵家河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曹谷溪:赵家河是习近平初展才华的地方。能去搞路线教育就不是一般知青了,就对所在队的工作有了话语权,对这个大队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有了影响。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以身作则,要求群众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

习近平在赵家河蹲点搞路线教育时间并不算长,只有八个多月,但业绩非常突出,凸显了他非同一般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充分展示了他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工作精神。他不仅负责文件宣讲、大队领导班子的整顿和生产队干部的配备等行政工作,还和群众一起参加生产劳动。他坚持与农

—5— 民一起修梯田,打土坝,植树造林……

我在赵家河采访时,与村里上年纪的农民聊天。他们说,习近平开会和其他干部不一样,其他干部开会,讲话的时候老百姓在下边抽旱烟的、说闲话的,基本上没有人听。每次开会,都是乱哄哄地开始,稀里糊涂地结束。唯独习近平开会,他讲话的时候大家都静悄悄地听,积极参与讨论。

我问:“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老汉说:“近平从来不说空话,不说大话。他说的,都是我们想说的心里话;他做的,都是我们想做的贴身事。所以,我们都愿意听他讲话。”

赵家河有个农民叫武刚文,小名叫“随娃”,和习近平关系很好,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好后生。春种、夏耘、秋收、冬藏,样样农活都是打不下台的“好把式”。他一身虎气,参加集体劳动从不耍奸溜滑,拈轻怕重。他有谋略,会计划,又能拢住人,在群众中人气很旺。

六十年代初,十几岁的随娃就当了生产队长,把生产抓得红红火火。1965年春天,县委书记带另外两个干部扛着自行车,从清平川翻山来赵家河视察。刚进入赵家河村地界,就看到随娃带着社员在开垦一片荒地。在那个年代,生产队干部领着社员集体开荒,是违反政策的严重错误。县委书记把自行车往旁边一撂,厉声问:“谁是队长?”并批评随娃“胆大包天”,竟敢“带头开荒,大搞资本主义!”。

随娃性子犟,他根本就不认为开荒种地、多打粮食、吃

—6— 饱肚子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说啥也不服气,竟跟县委书记高喉咙粗嗓子地吵了一架。不久,随娃这个队长被公社免掉了。

随娃被“免职”了,赵家河的粮食产量马上就降下来了,在那个“以粮为纲”的年代,这对赵家河村民来说,是一件不小的事情。但随娃就是个倔脾气,他死牛顶墙,发誓这辈子再也不当生产队长!

1973年,习近平来到赵家河驻队,得知随娃八年前被“免职”的事,就决定去做他的思想工作,让他重新当生产队长。习近平第一天去找他谈,没有说通。第二天习近平又去找他谈,随娃还是摇脑袋。第三天,习近平又把随娃叫到他办公的窑洞,整整谈了一个通宵。他反复对随娃讲:“为了多打粮食,是对的,但开荒增产的办法,就违反了政策。因为免职赌气,哪里还像个男子汉!”

习近平的耐心与真诚感动了随娃,他终于愉快地说:“能成!我同意再当一回生产队长。”

随娃当了生产队长,队上的面貌立竿见影发生了变化。前不久,我去赵家河还拜访了随娃。他现在住的窑洞,还是四十多年前习近平住过的那个老窑洞,也就是与他通宵谈话的那个窑洞。

陶海粟和我既是县革委会政工组的同事,又是交往三四十年的朋友。2013年,我曾陪他重访赵家河。我们聊起当年习近平在赵家河工作的往事。他说,有一回他到赵家河去,—7— 见习近平正在翻修一个旧厕所。

陶海粟说:“近平,这个活儿你干不了。”习近平说:“这个厕所年久失修,总得有人修!”在陕北,许多农村的厕所不分男女,合用一个厕所。上厕所的人在里面,听见外面有人来了,就咳嗽一声,来的人知道里面有人,就避开了,很不方便,常常使人遭遇难言的尴尬。习近平不仅把这个“年久失修”的厕所翻修一新,而且把它建成了赵家河村有史以来第一个男女分开的厕所。

当年,习近平搞路线教育时住过的窑洞现在成了随娃的家,只是土窑的墙壁被随娃用白灰重新粉刷,后窑掌那根顶梁柱被随娃拆掉了,用柳椽箍条所取代,并增添了冰箱和彩电。习近平和群众一起修筑的大土坝,已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田。他们栽的小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村民们在林前立了一块“知青林”的青石碑。遗憾的是那个“男女分开的厕所”,在拓宽公路时被推土机铲掉了。

习近平搞路线教育工作的业绩受到赵家河村群众的称赞和公社的认可。路线教育结束时,冯家坪公社党委书记赵廷璧要留他在赵家河大队当支书。

文安驿公社党委书记白光星说:“你们想得美,我们的人才怎么能给你!”社教一结束,文安驿公社党委就决定习近平担任梁家河村的大队支书。

陕北黄土高原,为习近平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对他而

—8— 言,这既是新的考验,又是提高自己、锻炼自己的新机遇。

学习时报:习近平在插队期间一边劳动,一边拼命读书。请您讲讲,他是怎样读书的?都读了哪些书?

曹谷溪:习近平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酷爱读书。在我多年、多地、多人的采访中了解到,习近平几乎视读书如吃饭、饮水一样必不可少,是同样重要的生活内容。干农活休息的时候,大家都在田间地头休息,男人们或聚在一起抽旱烟,或去山洼里砍柴禾、拔猪草。女人们抽空儿纳鞋底、做针线。习近平总是利用这些零碎时间埋头读书。他在山上放羊,把羊赶到山坡上吃草,自己就坐在地畔上读书。每天晚上,他都要在煤油灯下,读书到深夜。

据我了解,当时在知青中,读书最多的就是他。每次他到延川县城来,我见到他总是背着鼓鼓囊囊的一挎包书。他随时随地都在想尽办法找书、看书。他的读书面非常广,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哲学的、文学的、自然科学的……尤其是政治理论方面的书籍,他涉猎的更多。

我有一个大学毕业回乡当了大队支书的朋友,叫鲁北江。他说:“1975年5月,我参加了延川县知识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看见习近平的挎包里装着许多书,想借一本。他不假思索地给我从书包里抽出一本,是沈括的《梦溪笔谈》。”

听说,他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几里路才借到手。更令我惊奇的是,他不仅阅读古今中外经典名著,—9— 连我和路遥等文学青年创办的《山花》文学报,也列入了他的阅读范围。

我非常赞赏高尔基说过的一句话:“仅次于选择益友的,就是选择好书!”

通过对习近平在延安七年经历的采访和调查研究,观察他的成长历程,我悟出这样一个道理:“成功,是成功者主体的成功。但没有成功的机遇或者成功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成功依然是一句空话。然而,机遇不会平均分配给每一个人,它只为那些有准备的人提供。”

习近平就是一个有准备的人!在插队期间,面对特殊历史时期的苦难和磨砺,习近平没有抵触,没有怨言,而是迎难而上,努力奋进。他在插队期间刻苦读书,充实知识,提高文化修养。又通过身体力行的劳动,担任村干部,带领乡亲们改变村庄的面貌。这样的插队经历,使习近平在知识上有了充分储备,实践上有了丰富经验。

《孟子》里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的,没有“独善其身”,又怎能“兼济天下”?

学习时报:您1975年写过一篇通讯《取火记——延川县人民大办沼气见闻》,发表在当年9月20日《延安通讯》的头版头条。这篇报道真实反映了习近平当年带领群众克服困难建设沼气池的事迹。请您谈谈,为什么他当年要在陕北建设沼气池?

—10— 曹谷溪:现在说“沼气”利用,年轻人很难理解。为什么不用电灯照明?为什么不用天然气或者电磁炉做饭?的确,现在的年轻人很难理解习近平当年为什么要大办沼气。

历史上,陕北一直多旱少雨。多少代,多少年,山民们虔诚祈祷、隆重祭祀都无济于事。春天把希望的种子小心翼翼地播进黄土,然而收获的往往是肆虐不羁的秋风……

在习近平插队的年月里,他目睹陕北群众不仅口粮严重不足,连煮饭的柴禾也非常困难。

曾任我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等职的艾平同志,是延川县关庄公社二八甲大队插队的北京知青,与习近平插队的梁家河一山之隔。他在一篇回忆文章写到:“印象很深的,吃饭真不容易。那时候,水要到河边井里去挑,到了雨季,井被洪水漫了,多少天吃水都是问题。柴要到山里去砍。砍一天柴烧不了几顿饭。当时村里没有钢磨,用队里的牲口磨面还要排队,排不上队就得人推碾子人转磨盘。”

这里,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更令人啼笑皆非!有一年,一个干部下乡在农民家里吃“派饭”。面条煮进锅里了,突然无柴可烧。那女人赶快脱下自己的布鞋置入灶火口,用力紧拉风箱,终于煮熟了锅中的面条。我不知道习近平在延安插队时,是否听说过这个“烧鞋煮面”的故事,但我深深理解他试办沼气的良苦用心。

我在1975年9月21日的《延安通讯》上发表了《取火

—11— 记》。报社对这篇通讯很重视,主编李彬同志亲自撰写“要大力推广利用沼气”的社论,整整拿出两个版面,详细介绍了习近平在梁家河发起的那一场“沼气革命”。文中写道:

火,是被人类征服的第一个自然力。从远古钻木取火的神话传说,到煤、油、天然气和太阳能的利用,人类为了火的利用,燃料的来源,曾用几十万年的艰辛斗争,不断换取人类的文明、进步!今天,正在陕北黄土高原、黄河之滨展开的沼气推广利用,正是这个斗争的一个新的回合……

1974年1月18日,《人民日报》介绍四川推广利用沼气的报道,牵动着无数人的心思。夜里,北京插队知识青年、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小油灯下,仔细地阅读着这篇报道,他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入睡。他步行五十多里山路来到延川县城,把自己想到四川学习制取沼气的事告诉了北京支延干部、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张之森同志。

4月1日,县委根据老张等同志的建议,决定派有关部门的六名同志前往四川“取经”,习近平也是其中的一个。

五月初,全体常委听取了赴四川学习办沼气同志们的汇报,根据延川的不同地理情况,选定县农场和梁家河等四个点进行沼气试验。

正在习近平他们破土施工之际,有人说风凉话:“要是沼气能点灯煮饭,除非母鸡叫鸣,公鸡下蛋!”有人甚至断言:

—12— “沼气过不了秦岭!”习近平鼓动他的战友们说: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

建池需要沙子,可是梁家河没有,习近平同志就带领几个青年到十五里外的前马沟去挖。建池的水泥运不进沟,他又带头从十五里外的公社背了回来。没石灰,他们又自己办起烧灰场……

学习时报:建设沼气池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习近平是怎样克服的?沼气池建成之后,带来哪些影响?

曹谷溪:在建设沼气池过程中,习近平既是指挥员又是技术员,遇到的困难都由他来解决。在那个年代,建筑材料的质量、施工精度,都和现在有很大差距。新建的沼气池因为有裂缝,沼水从裂缝渗入地下,就不能和粪便这些原料产生化学反应,也就无法产生沼气。为了维修沼气池,习近平带领几个青年,把沼气池里面的水、粪便,全部挖出来。然后下到沼气池里,打着手电筒找裂缝,用水把裂缝冲洗干净,再用水泥仔细地修补。在炎热的夏天,沼气池里臭不可闻、一片漆黑,憋得人喘不过气来。这种又脏又累的活计,恐怕许多人是不愿意去干的。

排除了这些故障,沼气池很快就可以正常产气了。1974年7月中旬,沼气池顺利点火,梁家河亮起了陕北高原的第一盏沼气灯。当时,整个延川县都轰动了。对于当地山区的农民来说,切实感受到了建沼气池的好处,纷纷到这里来“取

—13— 经”。一时间,梁家河这口沼气池,变成了宣传站,从早到晚挤满了从其他村赶来看稀罕的人。习近平和参加建池的几位同志,一遍又一遍地向人们介绍沼气制取的办法和利用沼气的好处,每天不厌其烦地给参观的群众示范沼气使用的方法。

习近平建成的陕西第一口沼气池,在延川县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沼气革命。延川县革委会在梁家河召开“沼气现场会”。8月16日,延川县委在第8期《延川情况》上,通报表彰了习近平和他所领导的梁家河大队党支部。

1975年8月23日,共青团延川县委9号文件将他树立为“先进青年”,号召全县青年向他学习。

1975年8月22日,陕西省沼气推广利用现场会在延川县召开。会议代表参观了梁家河和上驿沼气池后,在上驿知青大院的一棵老槐树下搭戏台作为会场。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习近平作“沼气要大办,政策要落实”的经验介绍。

1975年7月15日至21日,延安地委召开全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农业学大寨先进代表大会,表扬成绩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时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习近平被评为先进个人,他和延川县的北京及本地知识青年20余人,光荣出席了这次大会,并受到隆重表彰。

习近平克服重重困难带领村民修建沼气池,或许就这件事本身来说,只是他人生中的一次小小历练。但就这件事产生的后续效应来看,对当时整个陕西省的影响是巨大的。所

—14— 以,一定不要轻视工作中的那些小事。做大事的人,都是从全心全意做好一件件小事中成长起来的,而人的情操也是从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中培养起来的。当时的习近平,修建这个沼气池,他心中所想的,或许是为梁家河的老百姓带来温暖和光明,不再让婆姨女子为了烧柴煮饭受煎熬。这种精神,在他后来担任各级领导的施政实践中不断升华,最终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情怀!

学习时报:习近平曾在延安插队七年,他与这方土地,与这里的老乡建立了深厚感情。他曾说自己是“黄土地的儿子”。2015年2月13日又回到梁家河,他喊着乡亲们的名字,与大家坐在一起拉着家常。他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您能否用您的所见所闻,给我们诠释这种深厚的情感?

曹谷溪:1975年10月,习近平被推荐上大学。像当年乡亲们送亲人上前线、去打仗一样,梁家河村民们家家户户请他到家里吃饭;张家送一碗南瓜籽、李家送一包大红枣;还有好几个婶娘、大嫂给他送了精心绣制的花鞋垫……离村时,全村男女老少把他送到梁家河沟口,还选了梁玉明、石春阳等十三位代表一直将他送到县城。

总书记多次讲过:自己是“黄土地的儿子”,他的“根在陕西,魂在延安”。我想,恐怕很多人难解深意。

我曾在许多个场合讲过,陕北,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15— 更重要的是一个文化概念。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黄河、长城和黄帝陵,非常奇妙地在陕北这块黄土地相聚。所以,在她赤裸裸的大山之中,弥漫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文化色彩。海内外的华人都将这块土地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不论是土著的陕北人,还是投身于这块土地的异乡人,只要他的心脏与这块土地同步震颤,这块土地就会给他智慧,给他胆略和勇气,不管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文学艺术家,都可以获得巨大的成功。

习近平说自己的根在这里,其实中华民族的老根就在这里!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曾经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曾经是中国解放战争总后方。在毛主席、党中央的领导下,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敌人的飞机、大炮,新中国大踏步从延河河畔走进了天安门广场!

延安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我从一篇关于习仲勋的文章中得知,他曾经背一个生病的老汉去医院,曾经给产妇买药,曾经帮助一个清洁工人推垃圾车……做过数不胜数的这样那样的事,只要见到群众有困难,他一定会伸手相助。可见,习近平的这些特点,就是传承了父辈的高贵品格。

—16—

第二篇:员工是企业最宝贵财富

员工是企业最宝贵财富

厦门网讯 据集美报报道 记者 林小芬

目前,集美辖区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形成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并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动,正逐步将企业文化建设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在日前召开的企业文化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上,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姚明织带饰品有限公司、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宝宸厦门光学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单位代表现场交流了各自的心得体会。路达:把员工当成自己家里人

路达负责人介绍,路达始终认为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坚持“把员工当成自己家里人”,真心相待。除了优化工作环境,路达还注重人文关怀。为了满足员工的业余生活,路达在厂区内设置了员工活动室、篮球场、员工食堂等生活和活动设施,开展瑜伽、交谊舞、民乐、声乐等培训班,成立钓鱼、登山等协会,并举办员工运动会、元旦晚会、篮球联赛、足球联赛、野外生存拓展训练、各类知识竞赛等活动,为员工提供学习锻炼和交流沟通的平台。

姚明织带:成立员工互助基金

姚明织带的人性化管理,不仅是建立富有竞争力的薪资体系,提供丰富多样的福利,还在于关怀员工,扶贫济困。2007年,姚明织带成立了内部员工互助基金,对因疾病、灾害或突发事件等导致生活困难的员工及时进行慰问与补助,至今,已慰问补助100多人次,发放慰问补助金10万多元。

宏发电声:“四个一”工程

“四个一”即一张报纸、一次总结表彰联欢晚会、一场运动会、一堂“宏发历史与文化”课程。宏发电声采取形式多样的企业文化宣传,使企业文化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精神力量。

《宏发报》创于1997年,至今已举办180多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最显著标志。从创立之初,宏发每年年底都会举办一场总结表彰联欢晚会,每两年举行一次的运动会,以运动的形式关心人、激励人、鼓舞人,目前已举办九届。

宝宸光学:鼓励员工出“金点子”

宝宸(厦门)光学科技有限公司隶属于宸鸿科技集团(TPK)。宸鸿科技从成立之初就大力弘扬“以人为本,新速实简”的企业文化精神。2011年初,宸鸿在员工中开展为期五个月的“金点子”征集评选活动。经过征集评选,员工共有744个点子入围,并最终产生了金、银、铜奖。

第三篇:2012-1-29陕西日报 6版 生态环境是最稀缺资源最宝贵财富

2012-1-29陕西日报 6版 生态环境是最稀缺资源最宝贵财富

刘涛

环境是最稀缺的资源,生态是最宝贵的财富。做好淳化生态环境工作,巩固保护好淳化生态环境,就是对咸阳和陕西最大的贡献。

生态是淳化最大的优势资源,建设生态名县是淳化的现实选择。淳化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全国绿化模范县和全国林业先进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6.5%,林草覆盖率达到56.8%。加快淳化发展,抓住了生态,就抓住了纲,就抓住了根本。为此,县第十六次党代会提出了“以发展为基、以民生为本、以生态为根、以文化为魂”的工作方针,确立了建设果畜强县、旅游强县、新型工业强县和生态名县的奋斗目标。特别是建设生态名县目标的提出,与市党代会“生态优市”战略一脉相承。我们一定要全力搞好生态名县建设,为建设“现代新都市、和谐新咸阳”提供坚实的生态基础和环境保障。

实施“生态建设”工程,筑牢建设生态名县根基。建设生态名县,造林绿化是基础,保护生态环境是关键。一要大力实施生态林业工程。精心组织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工程,切实抓好县乡道路绿化、县城两山和城镇绿化,实现“城在绿中、村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建设目标。二要全面推进水环境整治。实施“碧水行动计划”,抓好以冶峪河综合治理和湿地公园建设为重点的县城山水打造工程,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新城。三要切实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禁对森林乱毁乱砍滥伐,积极实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实施“生态农业”工程,丰富建设生态名县内涵。要用生态化理念谋划农业,用现代化模式提升农业,用产业化经营壮大农业。要优化结构,按照“优果、强畜、增菜、扩杂”的工作思路,推广苹果生产先进技术,实施核桃、油桃、葡萄等杂果经济林和设施蔬菜建设,大力发展生猪、奶山羊、奶牛、笼养鸡和肉兔养殖,扩大小杂粮种植面积,做到以畜养果、以果带畜,果畜菜良性互动。要提升品质,按照生态化、有机化、标准化、安全化的要求,把淳化建成农产品安全生产示范县。要重视营销,建立健全新型农业服务体系。

实施“生态旅游”工程,增强建设生态名县活力。旅游业是最经济、最环保的产业。要加大投入打造精品景区,全面启动冶峪河国家湿地公园和40里黑松林绿色生态观光长廊建设,打造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精品景区、魅力景区。要丰富内涵提升淳化旅游吸引力,把得天独厚的史前文化、西周文化、秦汉文化、唐宋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时代文化融入到景区开发建设之中。要下大力气抓好旅游配套产业,形成多元并举的旅游链条。

实施“生态工业”工程,提升建设生态名县层次。要在巩固保护淳化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园区经济,不断完善润镇工业园区配套设施,拉大园区框架,提升园区承载力和聚集水平。要发展新型工业经济,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引进和建设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实施煤电一体化和风能、水能、太阳能发电项目。要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大抓项目、争资金的工作力度,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好项目大项目。

实施“生态文化”工程,塑造建设生态名县灵魂。生态文化是生态名县建设的灵魂。我们一要大力开展生态教育,成立县新闻中心,创办《淳化快讯》,开办淳化大讲堂,全面普及生态学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和生态科技知识。二要弘扬地方传统文化,通过举办全国摄影、书法、绘画、征文大赛及各类笔会、节庆活动,深入挖掘富有淳化特色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和森林旅游文化。三要深入开展系列绿色创建活动,使人民群众自觉投身生态名县建设,在全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互动、相得益彰的发展局面。

(作者系淳化县委书记)

第四篇:一 生 中 你 最 难 割 舍 的 人 是 谁

一 生 中 你 最 难 割 舍 的 人 是 谁 ?

看到这个标题,好多人都会想起“你先救谁”的话题。

但我却随着文字的叙述和故事的进展而感到了残酷和无奈!下面我们看看一个女士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故事发生在一所大学里。

在快下课的时候,教授对同学们说:“我和大家做个游戏,有谁愿意配合我一下。” 一个女生走上台来。教授说:“请在黑板上写下,你难以割舍的二十个人的名字。” 女生照做了。有她的邻居、朋友以及亲人等等。

教授说:“请你划掉一个这里面你认为最不重要的人。” 教授再说“请你再划掉一个。”女生又划掉了一个......最后,黑板上只剩下了四个人,她的父母、丈夫和孩子。

教室里非常安静,同学们都静静的看着教授,感觉这似乎已不再是一个游戏了。教授平静的说:“请再划掉一个、再划掉一个。”女生迟疑着,艰难的做着选择......,她举起粉笔,划掉了自己父母的名字。“请再划掉一个。”身边又传来了教授的声音。她惊呆了,颤巍巍地举起粉笔,缓慢而坚决的又划掉了自己儿子的名字。紧接着,她哇的一声哭了,样子非常痛苦。

教授等她平静了一下,问道:“和你最亲的人应该是你的父母和你的孩子呀,因为父母是养育你的人,孩子是你亲生的,而你的丈夫是可以重新再去寻找的,为什么丈夫反倒是你最难割舍的人呢?”

同学们静静地看着她,等待着她的回答。女生平静而又缓慢地说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会先我而去,孩子长大成人后肯定也会离我而去,真正陪伴我度过一生的只有我的丈夫。”

其实,生活就像棵洋葱,当你一片一片地剥开它,总有一片会让我们流泪.

第五篇:亲情是我生命中开出的最美的花朵

亲情是我生命中开出的最美的花朵

花朵盛开在大地,装点的是自然;花朵盛开在内心,熏香的就是心灵。

亲情在我的生命中盛开,我时时能感受到她的芬芳,陶醉于她的温馨,满足于她带给自己的宁静、安适、平淡中的深情,她仿佛是我的情感世界中盛开的最艳丽的花朵,让我永远内心富足、丰盈。又到八月十五了,在这个合家团圆的日子,我又一次被她的芬芳熏醉。八月十五的中午,我赶到家里,推开门,见到小妹正在忙着收拾屋子,看来是准备迎接她姐的到来;腰已经弯到让儿女喘不上气来的老爸,正兴高采烈地在院子里杀鸡,肯定也是迎接他的孩子们回家;没有看到老妈,刚要问,老妈已经骑着三轮车气喘吁吁地回来了,七十岁了,还如壮小伙子一样走路带风。还能爬树采山丁子呢,这不,皱纹的加深没有影响她的脚步,她赶早骑车上街采购去了。车里采购的是猪肉,活鱼,干豆腐,等好吃的,不用说,也是为了今天准备的-----。合家团圆的日子,她知道她孩子们都会回来,她要为儿女们准备好一切。院子里到处是堆得满满的土豆,那是妈妈和弟弟妹妹们收回来的,还有一玻璃丝袋子的山丁子,那是妹妹和老妈去山上采的。

还没等到我问“老五他们呢”,电话已经打来了,那是老五媳妇:“妈,别买鱼和肉了,我刚买完。”“呵呵呵,我已经买回来了,你们回来就好了。”。

说话间,大门“咚”地一声被自行车撞开了,上初中的两个公主----思宇和玉晗花枝招展地飞进来。“大姨来啦!哈哈哈!”“俩美女来啦。”看到她们漂亮得如花一样的模样,我高兴地打招呼

。“来!俩美女,快看大姨给你们买月饼了。”“欧i耶!”她们高兴地做了一个胜利的姿势飞跑进屋去了。

还没等安静片刻,二妹到了,四妹夫也到了,老五两口子到了,老六三口也回了,家里顿时热闹起来了。

于是,家常嗑开唠,你一言我一语那个热闹啊,甭提了!一个四十多斤的大西瓜被我们瓜分一半。人多吃瓜都感觉不一样,特甜!我心中暗想:多亏买了一个100平米的大房子,否则,哪能这么宽敞明亮,舒服自在啊!

看到弟弟妹妹们买的各种水果,看到两条喘气的活鱼在盆里艰难的喘息。看到那各式各样的月饼礼盒堆成小山,我感觉,那是妈妈的幸福在展示,那是孩子们的快乐在堆积!

“ 月圆人更欢,只为亲情装点”。第二天,老三带着儿子回来了,大家又开心地聊了一天。

老二说:“大姐,我采的松树子,给你拿点。”老三说:“大姐,我家腌的油咸菜给你拿回去给鸣儿吃,还有一瓶牛肉酱也挺好吃的,也给你拿着。”老四说:“大姐,我买的松树子,给你点,大姐夫爱吃。”。老六媳妇说:“大姐,我采的松树子,大家分分吧。”,老妈说:“馒头拿几个,牛肉刚炖好的,给鸣儿拿去,还有山丁子果酱,自己熬的很好吃,你要拿一大瓶。”------

这个中秋节,我感觉被亲情浸泡到全身酥软,她浸香了我灵魂的自留地,让它懂得感恩,懂得吸纳,懂得付出!愿美好的灵魂在亲情的滋养下开出更绚丽的花朵照耀家人!

愿亲情之花绚烂无比!

下载陕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陕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