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记叙文相关知识
【记叙文相关知识】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新闻、通讯、报告文学、特写、游记、传记、回忆录等以及文学作品中的散文和小说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1、记叙要素。(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六要素技巧,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
2、记叙线索。
(1)以时间或空间变换为线索。(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3)以事件为线索。(4)以感情为线索。(5)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把握线索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3、记叙顺序:顺叙、倒叙和插叙。
4、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作用);可是不便于广泛展开事件。第三人称自由灵活,不受时空限制(作用)。文章叙述人称应始终一致,即使改换,也应有必要交待。人称变换利于抒情。
5、记叙文的结构与中心。
(1)划分段落层次方法:(不同的依据可有不同的划分法)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划分段落层次技巧:简单说就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2)概括段落大意方法: ①摘句法:摘出文段的中心句。
②联合法:把重要意思连接起来,概括出联合段意。③概括法: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
★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按照以下方式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3)归纳中心思想方法: ①从分析标题入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使读者获得总的印象,有的可以从中窥出文章中心。
②从分析材料入手。材料是表现文章中心的基础,可以通过材料蕴涵的含义总结中心。
③从分析首段入手。文章常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把握文章中心。
④从分析篇末入手。许多记叙文都是在篇末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意思的,分析结尾段的含义常常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
⑤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句入手。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睛”来“看”文章的中心意思。
⑥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作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意思。★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综合采用各种表达方式是记叙文的主要特点之一。但最主要的还是叙述,同时辅之以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在记叙文中,议论一般起到阐发事件意义、突出主旨的作用,而抒情在升华文章中心的同时,又反映出作者对人物、事件所持的情感与态度。)
7、记叙文的人物描写。
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①外貌描写:以形传神,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个性突出。②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揭示人物内心活动。
③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反映人物心理活动,推动情节发展。④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
⑤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深刻表现人物思想感情。
⑥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有力地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从描写的角度, 塑造人物的方法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8、记叙文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指对日、月、星辰、天气、自然风光等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人情、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的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主要作用: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发展。社会环境描写主要作用: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特殊的描写方法:细节描写、场面描写。
9、记叙文修辞手法的作用。①比喻:形象生动;
②夸张:突出所描绘的事物或情境的特点(程度); ③拟人:赋于某物以人的性格感情(喜怒哀乐等); ④对偶:形式整齐,节奏鲜明,富有表现力; ⑤排比:加强语气,增强语势;
⑥反复:加强语气,增强语势;更好地强调了„„ ⑦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更好地强调了„„ ⑧设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10、记叙文的词句理解。
记叙文中的关键性词、句,是指那些有助于揭示文章中心思想、包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词、句。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引用的句子;⑤起承转合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在不同文体中其功能作用是不同的。①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含义
a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b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言外之义。c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d注意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运用,把握指代词的含义。e结合整篇文章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技巧: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
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一从结构上: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C总结上文;D设伏笔;E作铺垫;F推动情节发展;G首尾呼应。二从内容上:A开篇点题;B深化中心;C点明主旨(画龙点睛);D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为下文作辅垫),设置悬念;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③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富有感染力、寓意深刻、激发阅读兴趣、有说服力。
11、记叙文的“六步”阅读法。
一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二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三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四辩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五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六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第二篇:记叙文文体知识
记叙文文体知识
一、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二、分类
从写作内容和方式看,可分为简单记叙文(《最后一课》)和复杂记叙文(《背影》《藤野先生》)。从写作对象不同,可分为写人记叙文(《我的老师》《阿长与<山海经>》)、叙事记叙文(《社戏》)、写景记叙文(《春》《济南的冬天》)、状物记叙文(《白杨礼赞》)。
三、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文的线索及其作用
1、以时间为线索:《最后一课》是以最后一节课的时间推移为线索。
2、以事件为线索:《变色龙》一文以奥楚蔑洛夫对狗咬人事件的态度为线索。
3、以某物为线索:《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安排材料。
4、以某人为线索:《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5、以见闻为线索:《紫藤萝瀑布》以宗璞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
6、以地点的转移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安排情节,按照东京、仙台、北京的顺序层层展开。
7、以感情为线索(这种感情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曲线的):《台阶》一文写台阶的故事及发展,以“我”对父亲的理解和爱为线索。
把握线索的方法:注意标题、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文中议论和抒情部分。
五、记叙人称
1、第一人称
定义:以“我、我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作用: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举例:《孔乙己》以酒店小伙计的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来叙事,能做到客观叙述,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描绘孔乙己的性格和不幸遭遇,使故事的可信度大为提高,故事的情节亦显得亲切自然。
2、第二人称
定义:一般是以配角来做主角,将真正的主角(隐藏主角)作为配角来叙述,以第二个人的思考模式与态度来评判主角,其实意在讲述隐藏主角的故事。
作用: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举例:《我的老师》中对蔡老师全文都用的是第三人称“她”,但在“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中改用第二人称“你”,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抒发了“我”对蔡老师至今仍有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感觉更加亲切。
3、第三人称
定义:以第三人称“他(她)、他(她)们”叙述文章的人物、事件、场景等。作用:能直接展示生活,不受时间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举例:《谁是最可爱的人》采用第三人称写法,选取三个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这三个事例从不同侧面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最本质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六、记叙文顺序
1、顺序
定义:按事情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举例:《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从见到紫藤萝写起,由远至近,并由此而引出人生感悟:面对这一紫色的花海,原先的悲痛也化为宁静。
2、倒序 定义: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的方法。作用:强调了事件结果或高潮,容易造成悬念,形成波澜,引人入胜。举例:《羚羊木雕》一文,一开始写“我”将羚羊木雕送给“我”的好朋友,到后文才写将羚羊木雕送给朋友的经过。
3、插叙
定义: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中断主线而插入另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作用:在内容上:交代了……内容,解释了……原因,突出人物性格或某种品质,突出文章主题。在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补充内容,丰富情节。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感染力。举例:《故乡》写作者回到故乡见到的闰土,已经不是他记忆中的少年闰土了,由此而回忆起他与少年闰土在一起时的欢乐场景。
4、补叙
定义:叙述结束时,补充交代与情节相关的内容。
作用:补充交代,使行文严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中心更突出。
七、常见修辞手法
1、比喻
答题规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感情。举例:《春》中朱自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生动活泼,蕴藉含蓄,给人以美的享受。
2、拟人
答题规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感情。举例:《济南的冬天》中“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突出小山的可爱。
3、排比
答题规范: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鲜明,有力地写出了……的特点。举例:《安塞腰鼓》“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语气连贯,节奏明快,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4、夸张
答题规范: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的情感/强调了……的特点。举例:《皇帝的新装》中描写皇帝穿新衣服时写到“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以极尽夸张的手法,突出皇帝的穷奢极欲。
5、反问
答题规范: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 举例:《我的老师》中“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用否定的“不喜欢”“不愿意”反问,表达“我”对蔡老师的挚爱之情。
6、设问
答题规范: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举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用文题提出疑问,引人思考。
7、对偶
作用: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一般用于古诗文中。
8、反复
答题规范: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心情。举例:《春》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连用两个“盼望着”表达盼望春天的急切心情。
9、反语
又叫“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词句来表达本意。
作用:揭露对象本质,进行讽刺嘲笑。语中含刺,能增强批判性。具有幽默感。
10、引用
增添文学性或趣味性,丰富作品内容,更好的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引出下文。
11、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意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分类:谐音双关,如“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谐音双关“思”;语义双关,如“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泪”表面上指 “烛泪,烛液”,暗指“情人相思之泪”。作用:一语双关,表意委婉;含蓄隽永,耐人寻味;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1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来代替整体。
13、互文
由上下文意互相交替,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一般在古诗文中使用。
八、表达方式
1、记叙
对人物、事件和景物不加修饰地交代故事的基本情况,使读者形成一个整体印象。
2、描写
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的、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对描写的对象获得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
3、说明
解说。直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4、抒情
是文中抒发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有直接抒情(如《我的老师》中“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和间接抒情(寄情于人、事、物)两种。
5、议论
穿插在叙述、描写或说明过程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和评价,借以抒发情怀。
九、记叙文中常见的描写手法
1、人物描写 1>神态描写
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描写.作用:反映出人物的某种心理状态,更加凸显人物个性。2>语言描写
对人物的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
作用: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3>动作描写
对人物个性化的行为、动作的描写。
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心理,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4>心理描写
对处在一定环境下人物心理的活动(如内心感受、心理活动、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的描写。
作用:反映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品质。5>肖像描写
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它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
作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
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气候、时间等的描写。
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2>社会环境
对社会背景、时代氛围、地域风貌的描写。作用:交代对人物、时间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答题格式:通过对……的描写,渲染了……氛围/烘托了……感情/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暗示人物……命运
3、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直接描写人物或事物本身呈现的特征。
作用:写出人物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
4、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对描写的对象不作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作用: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使主体更加深刻含蓄。
十、常用的写作(表现)手法
1、伏笔
概念: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的另一阶段与之呼应的一种表现方法。
作用: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谨,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特点:伏笔是“隐性”的。埋下的伏笔,通常比较隐蔽,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应笔”之前,貌似“闲笔”;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2、悬念
概念: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
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情节有波澜。举例:《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的于勒,竟然在船上不期而遇,于是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3、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概念:在开头和结尾的内容上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是对同一情况作出解释、说明、交代。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分类:①起段与题目的照应:《白杨树》破题,统领全篇。
②前后照应:《白杨树》尾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与开头照应。
③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推进,多处照应:《白杨树》
④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落复叠式照应:《白杨树》中“不平凡”之类的语句前后四次出现。《背影》中“背影”出现了四次。
举例:《紫藤萝瀑布》的首段“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和结尾段“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前后呼应。
4、衬托
概念: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表现手法就是衬托。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作用: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答题格式:用……从正面(或反面)衬托……,突出……特征或形象,表现(反映、揭示)出……主题或思想感情。举例:《藤野先生》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
5、对比
概念: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写作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
答题格式:通过……与……对比,突出了……特征(变化)或……人物形象,表现(反映、揭示)出……主题或思想感情。举例:《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在刚得知狗咬人之事时,一个公正廉洁、执法严明的警察形象似乎呼之欲出。然而之后的多“变”则是对他极大的讽刺。
6、铺垫
概念: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分类:①背景式铺垫:即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如《背影》中第二段关于家境的交代。
②衬托式铺垫:即用此要情节、次要人物正面衬托主要情节、主要人物。如《绝唱》中琴师和黑妞两个人物为白妞出场作铺垫,同时正面衬托了白妞技艺高超。
③反差式铺垫:即铺垫的方向和情节发展的方向相反。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前面的“盼于勒”和后面的“躲于勒”形成反差,并为其作铺垫。
④铺陈式铺垫:在抒情散文中,对景物的描写,铺排往往是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铺垫。《岳阳楼记》中一阴一晴的自然景物的描写,为下文对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情怀的议论作铺垫。
7、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所表现的对象形象更丰满,更鲜明,印象更深刻。举例:《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开始写阿长“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的讨厌,而后面她买来《山海经》,作者心生敬意。这样欲褒先贬,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使人物形象更加的真实可感。
8、烘托
概念: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举例:《最后一课》中通过对同学们认真学习法语的气氛的渲染,表现了小佛朗士沉重又依依不舍的内心世界。
9、象征
概念:又叫托物言志,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作用:①间接表现作者的志趣,凸显表达的艺术性;②增强表达的生动形象性;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举例:《海燕》一文中将“海燕”象征为坚强无畏、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10、借景抒情
概念: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举例:《春》中通过对春天的景色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1、卒章显志
概念:层层铺叙,篇末揭开谜底,令人恍然大悟,引起思考。举例:《我的叔叔于勒》最后揭晓卖蛤蜊的人的真实身份,揭示主题。
12、白描 源自我国“白描画”,本是中国画的手法之一。特点是纯用墨线勾勒物象而不加色彩的渲染。后被借到写作理论中。泛指那种不加渲染烘托,仅用简练笔墨勾画事物形象的描写手法。如《藤野先生》中的肖像描写。
13、讽刺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如《皇帝的新装》,突出他的愚蠢和虚伪。
14、以小见大
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便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如《囚绿记》。
15、联想 概念:是指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起另一件事物。分类:①接近联想:是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在时间和空间上接近的其他事物。
②相似联想:是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外形或内在品质上有共同之处的事物。
③对比联想:是指由对一个事物的回忆或感知联想到与它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
④关系联想:是指由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或因果关系产生的联想。
16、想象
概念:想象是头脑在过去知觉的基础上,一种新的形象的创造过程。
分类:再造想象:是根据口头或文字描述在头脑中产生没有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创造想象:是根据过去感知的材料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
17、类比 概念: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
举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8、详略
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
19、衔接
概念:使上下文之间取得连接与过渡的一种写作技法。
分类:意接:上下文之间无过渡的文字,主要依靠自然衔接和逻辑衔接。
语接:上下文之间有文字搭桥接轨,称为过文。20、托物言志
是作者在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如《陋室铭》、《荷叶·母亲》(冰心)
十一、小说相关知识
1、小说的概念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从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3、小说的分类
按篇幅和容量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按内容分:历史、现代、科学幻想、公案、武侠、言情、传奇等。按写作体例分:章回体、日记体、书信体、自传体等。按语言形式分:文言、白话。
按表现手法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
十二、散文相关知识
1、散文的概念
散文这个概念具有历史性。在我国古代,与韵文对称,指不需押韵、不讲对仗的一切散文文章。现代散文,则是同小说、戏剧、诗歌并称的一种文学样式。散文泛指那些侧重于直接表达作者的生活的感受,注重于主观抒写的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
2、散文的特点 ①形散而神不散 ②意境深邃 ③语言优美
④表现方法灵活,富于变化,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以夹叙夹议,状物写景,由景触情;它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完整的人物形象,也不要求展示矛盾发展的全过程。
3、散文的线索 ①时空连“线” ②因物取“线” ③反复出“线” ④以情导“线” ⑤定神看“线”
4、划分散文层次的方法 ①按时间先后分 ②按地点转换分
③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分
如《春》分成“盼春——绘春——颂春”三部分 ④按思想感情变化分
⑤按“总——分——总”结构特点分 ⑥按表达方式的变化分
第三篇:记叙文知识
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类的文章。
古代的记、传、序、表、志等,现代的消息、通讯、简报、特写、传记、回忆录、游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项目 记叙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人称第一人称(我、我们)作者本人,或虚构人物;也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表达 效果:真实可信、亲切自然;便于直抒胸臆。第二人称(你、你们)直接对话,亲切自然;拉近距离:便于交流,便于(作者直接)抒情。第三人称(他、他们)不受时空限制,自由记叙、客观表达。
记叙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时间(4)地点(游踪)(5)作者的情感(6)明暗线索
作用: 是贯穿全文 的脉络,把文中的 人物和事件有机 地连在一起,使文 章条理清楚、层次 清晰。
记叙顺序
(1)顺叙(按事情发展 顺叙 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 作用 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倒叙 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 作用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 插叙(叙事时插入 插叙 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 作用 象,突出中心。
方法 A 看题目、(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中心)揭示了)……。
找主题句:找首 B 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归纳中心三部曲
A 概括: a 要素归纳法: b 共性提取法: c 捕捉关键词法: B 归纳:在概括的基础上提炼任务的精神品质、事件的本质特 归纳:在概括的基础上提炼任务的精神品质、作者的思想情感等。点作者的思想情感等。B 的内容看社会根源、C 升华: 升华: 社会意义,了解作者意图等 意图等。由 的内容看社会根源、社会意义,了解作者意图等。
人物分析
1、人物肖像神态、(多方面
2、人物语言、分析)分析)
3、人物心理、4、人物行为、5、思想品质与性格特点
思想品质:共有的思想本质。如爱国主义等。
性格特点:对人对事的态度合行为方式上所体现的心理特点。
共性+个性 如镇定、勇敢、坚强等。个性。共性 个性。如镇定、勇敢、坚强等。
归纳模式 语言特色记叙文在语言运用有两种类型:一是朴实无华,二是优美生动。一是朴实无华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 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写作手法(1)拟人手法作用: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
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 理。
(3)夸张手法作用: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 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象征手法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 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 文章的主题。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 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 人效果。
(6)衬托手法。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 等。注: 必须结合具体 语句分析。
(7)烘托手法(8)讽刺手法 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 《郑人买履》 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9)设问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9)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10)前后照应
(11)设置悬念
(12)铺垫
(13)伏笔 与“照应”配合,即前有伏笔,后有照应。(14)联想、想象
修辞方法 作 用 分 析:(1)它本身的 作用;(2)结合句子 语境。(三)生动形象类修辞: 答题格式: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生动 性。
(二)结构类修辞: 排比、对偶(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似、语 意相关、仄起平落)
(三)语气类修辞: 设问、反问
(四)突出强调类修辞: 对比、反复、夸张 排比:很有气势、加强语气、突出强调、一气呵成、说理透 彻、抒情淋漓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对偶作用:结构整齐、音韵和谐、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 设问 +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文 章
结 构、思路
开头的作用: 的作用 A 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 垫。
B 其他: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结尾作用:(结尾作用:点明文章的中心主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升华中心)
过渡、照应 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间发生变化、由倒叙转入 顺叙、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均需要过渡 过渡。
照应:文题照应、首尾照应、前后照应、伏笔照应。
(一)理清层次结构: 理清层次结构
A 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记叙的顺序,二是记叙的线索。B 善于捕捉过渡句、照应句、总起句、小结句等重要语句。C 自然段组成:领起句(中心句)——扩展句(可能不止一层)——收束句。
(二)归纳段意 归纳段意:.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段意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文章标题 记叙文题目作用:1)新颖,吸引读者;2)点明中心;3)具有象征意义;4)作为线索;5)语意双关;6)概括文章内容;7)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记叙文结构、一、纵式结构;时序、事件发展顺序安排材料。
二、横式结构:空间、地点转移或事件分类安排。
三、纵横交错式:时空交互式 全文或文章主体: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 《老山界》 3 句子理解
(一)某句话在文中 的 作 用 ;
(二)句子 含义的解 答: 某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某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A 结构方面
总领全文、总结上文、为作铺垫、引起下文、承上启下、行文线索、照应前文。
B 内容方面 内容方面: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内容上 结构上的作用要看句子的位置。
结构上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引出人物(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后有照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话题、引出下文;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2、文中: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承接上文;为后文埋下伏笔。;深化(升华)主题(记叙文、小说);前后照应(议论文、记叙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文、小说),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主题突出。句子含义的解答: 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中往往有一词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 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词语理解
(一)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 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二)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 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三)解释句中的词的意义。熟记书中重要注释即可。
表 达 方式:记叙、议论、说 明、抒情、描写
记叙文中议论作用: 记叙文中议论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 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中抒情作用: 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记叙文中抒情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一)人物描写:A(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 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 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细节描写。B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C 工笔细描、粗笔勾勒(白描)
(二)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环境描写(1)自然环境 :渲染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突出人物性格。(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社会环境 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三)场面描写: 《端午日》赛龙舟的场面。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寄情于物(),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抒情 散文 小说 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见前面内容。
情节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 有哲理,引人深思。
小说人物分析:同记叙文。
传记的主要特点是实录,要求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夸张。
传记在表 达上以记叙为主,也可以适当插入议论,描写。传记记叙的顺序一般 以时间为序。
第四篇:记叙文文体知识
一.记叙文阅读有如下具体要求:(记叙文、新闻、通讯)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理解记叙文所记叙的事件、人物、景物及其所表现的思想意义。
2.理解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的特点和作用。
3.能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思想,理解记叙文的中心和材料的关系、理解记叙的详略得当。
4.理解和分析记叙中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特点
和作用。
5.理解和分析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照、衬托等)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等)
例:《十五册“拉萨的天空”的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的作用
理解记叙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6、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 交待背景 ②衬托人物 ③烘托气氛 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7、人物描写的方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 作用:《小桔灯》对小姑娘描写的作用;《七根火柴》对无名战士的描写
1.记叙文一般都具备六要素,但有的记叙文,如果其中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或者某些要素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是可以省略的。
2.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来叙述的是第一人称,如《小桔灯》《孔乙己》等。采用第一称来写,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如《皇帝的新装》。其优点在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
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3.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1以时间为线索
2以某一人物为线索
3以某一事件为线索
4以某一物为线索。
多数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藤野先生》,文章除了以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为叙事线索(明线)外,还有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暗线。
4.记叙的顺序要求掌握的是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前因后果、条理很清楚。如《一面》;
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先把结局说出来,吸引读者了解其起因和过程,如《背影》;
插叙,指在记叙过程中,需要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再接着叙述后来的事情,如《驿路梨花》。5.记叙文常用的层次划分方法有以下几种:(1)按事件和发展过程来划分《皇帝的新装》(2)按空间转换来划分,如《老山界》
(3)按内容变化来划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4)按人物、场景变化来划分,如《分马》
(5)按感情变化来划分,如《荔枝蜜》不太喜欢蜜蜂—想去看蜜蜂—赞美蜜蜂—想变成蜜蜂。
(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如《一件珍贵的衬衫》,抒情—记叙—抒情、议论。
6.理解和分析记叙文中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特点和作用。
理解和分析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照、衬托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等)理解记叙性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7.记叙文虽然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但常常借助议论、抒情、说明来开拓意境,深化主题。很多是各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① 叙述: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② 描写:是对人物的外形、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
③ 说明: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
④
抒情: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爱憎感情。⑤
议论:根据作品写出自己的见解或道理.8.记叙文的语言的特点:准确,生动。
9.记叙文的表现手法:白描、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等。
三、总结:
1.关于记叙文和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答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1)把握记叙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
(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
(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概括。二是弄清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掌握以下划分段落的方式:
(1)以时空变化划分
(2)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
(3)按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
(4)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来划分
* 2.文段:在内容上:以中心、意思相联系(思想感情)来答
在结构上:文段在开头:总起全文、引出下文 文段在中间:承上启下;或承接上文、或引起下文
文段在结尾:总结全文,或照应、深化主题,或首尾呼应。
第五篇:记叙文知识要点
一、知识点归纳: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个基本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环境有两种,自然环境描写--(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比如春夏秋冬,风雨云雪,以及山川,平原、草地、小河、公园等。)作用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
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指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小说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如社会背景、历史背景、时代背景等。)比如,在学校里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在工厂里与领导和师傅的关系,在家庭里与父母、兄妹,爱人、儿女等的关系.作用是为了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推动情节的发展。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与其它文体中的环境描写的区别在于,它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是人物个性形成乃至于人物存在的理由和依据;而其他文体中的环境描写一般没有这样的功效,至少这样的作用不是主要的。例如写景散文中有很多环境描写,并且以自然景物的描写为主,但它不一定以塑造人物为指归,而往往是借助于景物描写直接抒发对这景物的感情,或者对这景物的象征物的感情。这就是所谓的“借景抒情”。
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从描写的疏密来看又可分为概括介绍和细节描写。
从另一个角度还可分为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什么是象征手法:茅盾的《白杨礼赞》、周敦颐的《爱莲说》。作者都不是单纯地赞美白杨、莲花,而是借这些物来赞颂某些美德以及具备这些美德的人,或借以说明某项事理。这种写作手法,通常称为“象征的手法”。如果再分得细些,还可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称为“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在诗歌、散文中成为常见的手法之一。它一般用来赞颂美好的事物,体现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但有时也可用来讽刺丑恶的事物,抨击不合理的现象,它既可以通篇运用,作者并不点明,而由读者自己去体会象征的含义也可以只用于某些章节片段,由作者直接点明象征的含义。
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二、考点:
1. 整体感知,分清要素、线索、顺序。
2. 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归纳中心。3. 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4、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
5、景物描写的作用
6、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谈
三、【复习指导】
针对中考考点,复习时应主要掌握以下几点:
(一).记叙文的线索
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说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线索是重要的,但不是什么都可以成为线索,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能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大致分六类: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围绕狗的主人是谁和怎样处理狗展开情节。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我的老师》以我对蔡老师的爱戴-思念-怀念为线索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最后一课》《故乡》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 即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二).常见的叙述顺序
1)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实际是相反的。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和内容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如:《背影》作者在叙述父亲犹豫送不送“我”时,插入了“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用来证明“我”已长大,完全可以不送,从而突出了父亲的爱子之情。《孔乙己》第五自然节“听人家背地里谈论”交待了孔乙己身份、经济状况、脾气及品行等情况。
(三)、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引用的句子;⑤起承转合的句子。
1、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含义
1)、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理解《藤野先生》中的“标致”一词,首先必须知道该语境表达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然后才能对“标致”作出准确理解。是反语,表示讽刺。2)、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如《故乡》的结尾句:如《故乡》的结尾句: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联系全文,可推知其:文中的“路”既指实实在在的路,也指人生之路,希望之路。3)、联系人物形象特点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总结方法:文中关键的语句常常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技巧: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2、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 技巧: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一从结构上,常起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或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作铺垫、点明主旨(画龙点睛)深化中心等作用。
(四)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
理清文章的层次,有助于梳理作者的思路,把握中心思想,从而快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记叙文结构层次的划分
如何划分段落层次呢?方法如下:(不同的依据可有不同的划分法)1)按时间推进划分(时间词语为标志)2)按空间变换划分(地点词语为标志)3)按感情的变化划分
4)按选材角度或内容的变化划分
5)按逻辑关系划分(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
技巧: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2、段意、层意的概括
归纳大意是在分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的,或者是同步进行的,归纳层次大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二是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三是选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遵循基本的原则:一是力求完整,不能以偏概全;二是力求简洁,不要过多复述;三是力求明确,不能笼统含糊。
3、怎样概括归纳记叙文中心内容? 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一般有:
1).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
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4)、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5).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去分析文章,迅捷、准确地把握主旨。6).结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 7).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人手,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举例:《背影》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分析文章,归纳主题,属于分析、概括、综合的表述能力的考查。切忌脱离文章,架空分析,一定让分析在文章中有依据,常见的考查方式有对比阅读、文章阅读,题型有表述、判断、选择等。
(五)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体裁,一个成功塑造的艺术形象,必然带着时代的精神印记,从他身上,可以看到那个社会的某一类人的缩影,并且把握那个时代的脉动。这就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孔乙己》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变色龙》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它反人民的本质。
《故乡》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军阀混战给人民造成的苦难,揭示当时社会的弊端,从而启发人们去思考,去探索,去走希望之路。
《我的叔叔于勒》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亲情淡漠及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最后一课》表现了法国沦陷后,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表现了人民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的热爱。
《麦琪的礼物》反映了美国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和辛酸,赞美了主人公纯洁善良的心地和相濡以沫的爱情。
表现手法,也就是创作方法,又称艺术手法,是文学作品的作者在一定世界观指导下观察生活,选择创作题材、塑造艺术形象、构成文学作品时所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
表现方法,也就是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写作手法,是人们在写作过程中运用语言文字表现文章内容的基本形式。如开头的方法、过渡的方法、结尾的方法。写作方法海因问题不同有所不同:记叙的方法、说明的方法、议论的方法、描写的方法、抒情的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