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物故事—沈从文
台标
男:从心开始、全心启航,大家好,这里是FM100.0 合:“虎溪之声”
“VIP.COM人物社区”节目版头 乐曲《A place nearly》″减弱 男:精彩不断,尽在VIP.COM人物社区。女:大家好,我是杨琳。
男:我是蒋岷均。祝大家周末愉快!
女:这里是为您精心打造的“VIP.COM 人物社区”栏目,我们这个栏目的节目丰富多彩,其中以分享人物故事作为主打。
男:请记住我们的播出时间:周日晚五点四十五到六点半。每个周末,我们都将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四十五分钟。音乐-《a place nearly》放完
男:一个成功的人总是一个充满故事的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VIP.COM人物社区——名人故事。女:今天我们人物社区栏目要向大家介绍一位中国文学史上的名人,小说《边城》,《长河》,散文《湘行散记》等都出自他的笔下。对了,说起来,他和你还是老乡呢。
男:是啊,他就是中国文坛巨人沈从文先生。美国历史学家金介甫先生曾赞他是“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家,仅次于鲁迅”,这是对其文学成就的很高评价。女:沈从文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男:名人光环背后总有很多特殊的经历和不为人知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从文先生不一样的人生故事。
“VIP大视野”节目版头
女: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让我们先来大致地了解一下他的坎坷经历。
男: 沈从文先生(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人。出生于1902年12月28日。
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 土著部队 到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
1923年到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1924年后开始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翌年任教于中国公学。
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
1934年起编辑北平和天津的《大公报》副刊《文艺》。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
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沈从文先生出版了7O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至40年代刊行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还有论文集《沫沫集》、《废邮存底》、《云南看云集》,批评专集《现代中国作家评论选》,以及多种沈从文的选集和多卷本《沈从文文集》等。
1948年沈从文先生受到了左翼文化界猛烈批判,郭沫若斥责沈从文先生:“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
1949年,沈从文先生放弃了文学创作,被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担任了一名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沈从文先生的下半生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
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
在1987、1988年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1988年,86岁的沈从文先生因为心脏病复发离开了人世,为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惋惜。
音乐《烟花易冷》
背景音乐《风的色彩》
男:沈从文童年时十分顽劣,经常逃课四处玩耍,丰富的生活经历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女:沈从文出身在湘西凤凰县一个军人世家。祖母刘氏是苗族,母亲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洪富是汉族,清朝末年是湘军中的军官,曾作过云南昭通镇守使,同治二年,二十六岁时作过贵州总督。祖父的一生以及祖父给家庭带来的荣耀,影响着后人的人生选择。当地的崇武风尚,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乡的人们。沈从文说:“在我生长那个地方,当兵不是耻辱。多久以来,文人只出了个翰林即熊希龄,两个进士,四个拔贡。至于武人,随同曾国荃打入南京城的就出了四名提督军门;后来从日本士官学校出来的朱湘溪,还作蔡锷的参谋长;出身保定军官团的,且有一大堆,在湘西十三县似占第一位。本地的光荣本是从过去无数男子的勇敢流血博来的。谁都希望当兵,因为这是年轻人一条出路,也正是年轻人唯一的出路。”从文少年时颇为顽劣,经常逃学,这固然是少年天性使然,但与此种风尚似不无关系。1914年左右地方新式小学成立,1915年他进了新式小学。半年后母亲相信了一个亲戚的建议,将他由城内的第二初级小学,转到城外的第一小学。沈从文说,“这件事实行以后更使我方便快乐”——
新学校临近高山,校屋前后各处是大树,同学又多,当然十分有趣。到这学校我仍然什么也不学得,生字也没认识多少,可是我倒学会了爬树。几个人一下课就在校后山边各自拣选一株合抱大梧桐树,看谁先爬到顶。我从这方面便认识约三十种树木的名称。因为爬树有时跌下或扭伤了脚,刺破了手,就跟同学去采药,又认识了十来种草药。我开始学会了钓鱼,总是上半天学钓半天鱼。我学会了采笋子,采蕨菜。后山上到春天各处是野兰花,各处是可以充饥解渴的刺莓,在竹篁里且有无数雀鸟,我便跟他们认识了许多雀鸟,且认识许多果树。去后山约一里左右,又有一个制瓷器的大窑,我们便常常到那里去看人制造一切瓷器,看一块白泥在各样手续下如何就变成为一个饭碗,或一件别种用具的生产过程。这就是被沈从文称之为他读的“那一本大书”。沈从文是这样评价这本大书的: 总而言之,这样玩一次,就只一次,也似乎比读半年书还有益处。若把一本好书同这种好地方尽我拣选一种,直到如今我还觉得不必看这本弄虚作伪千篇一律用文字写成的小书,却应当去读那本色香具备内容充实用人事写成的大书。音乐《醉清风》
背景音乐《天空之城》
女:沈从文先生的一生,大致经历了两个转折,奠定他文学成就的转折点便是他在经历了5年军旅生涯后做出了弃武从文的人生选择。
男: 沈从文“转入高小那年,正是民国五年”即公历1916年,从“吃月饼的八月”开始,到“次年开桃花的三月”,他接受了长达八个月的预备役军训。在1917年“七月十六那天早上”,沈从文离开了家乡,正式投身军旅——“在沅水流域十三县开始过流荡生活,接受另外一种人生教育了”——他怀抱着当将军的憧憬,浪迹于湘川黔边境地区长达五年。这为他以后的写作提供了生活的素材。《边城》即由此写成,就是证明。
没有生活写不出文学作品,这应该是一个真理。但是,《边城》故事发生地的山民比沈从文更有生活,他们为什么写不出边城?这是因为写作需要文字这个载体;另外,还需要建筑在形象思维基础上的技巧。不然的话,为什么文学评论家并不人人都是小说家呢!
这期间他接受了“五四”思潮的影响,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对于新书投了降,不再看《花间集》,不再写《曹娥碑》,却喜欢看《新潮》、《改造》了。”《新潮》是北京大学部分师生创办的综合性刊物;《改造》似应为《创造》,即郭沫若等人的创造社所办刊物。新思潮的冲击力促使沈从文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他是这样叙述当时那艰难选择的——
我想我得进一个学校,去学些我不明白的问题,得向些新地方,去看些听些使我耳目一新的世界。我闷闷沉沉的躺在床上,在水边,在山头,在大厨房同马房,我痴呆想了整四天,谁也不商量,自己很秘密的想了四天。到后得到一个结论了,那么打量着:“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气力,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有意思些。”到后,我便这样决定了:“尽管向更远处走去,把自己生命押上去,赌一注看看,看看我自己来支配一下自己,比让命运来处置得更合理一点呢还是更糟糕一点?若好,一切有办法,一切今天不能解决的明天可望解决,那我赢了;若不好,向一个陌生地方跑去,我终于有一时节肚子瘪瘪的倒在人家空房下阴沟边,那我输了。”(《从文自转》)
这是自己掌握命运抑或让命运支配自己的较量。千万不能小看这个较量——如果没有这个较量,世界上大概只有一个名叫沈从文的默默无闻的小兵,而不会出现后来的沈从文这个文学大师。
沈从文是幸运的。当他把自己的决定怯怯地向上司说及时,没想到上司额外给他三个月薪水——二十七元钱,而且还得到坚定的鼓励。就这样,他辗转到了北京。当时,他提了一卷行李,在北京前门车站下车后,呆头呆脑地在车站广场站了一会,然后被一辆拉货的排车,拉到近在咫尺的前门西河沿一家小客店。他在旅客登记簿上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沈从文年二十岁学生湖南凤凰县人
此时应是1922年岁末。从此开始了他孤立无援的“北漂”生涯。
音乐《燃烧翅膀》 背景音乐《悲伤的吉他》
男: 沈从文的一生可谓是悲喜交加,在他的北漂生涯中,遇到了很多坎坷,也收获了很多友谊,胡适赞他是文学天才,郭沫若指责他为反动派。郁达夫在他穷困潦倒的时候帮助他,而鲁迅先生却因为一个误会与他生出了终生的不快。女:沈从文最初的打算,是要进学校读书。1923年,他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未被录取。其时孙中山的革命势力还局限于南方,中国共产党的势力还弱。其时黎元洪第二次入京就任总统职,军阀统治,政治腐败。但幸运的是,北大正值蔡元培任校长,容纳不同学术观点,政治氛围宽松。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北大的旁听生比正规注册的学生多上几倍。沈从文就这样得到了到北大旁听的机会。沈从文到北京,本来有姐姐、姐夫可以投奔。不巧的是他的两个亲人正准备回湘西,只给他留下两床棉被。沈从文要吃饭,需要钱,他以休芸芸为笔名写了大量文稿,但发表出来的很少。生活困顿,饥寒交迫。在1924年严寒的冬天,万般无奈的沈从文怀着渺茫的希望,给在京的几位知名作家写信求助。郁达夫接到信后被他的叙述震撼了。他按照来信地址找到了像冰窖一样寒冷的小屋,见到了身穿夹衣,用冻得发抖的手写作的沈从文。郁达夫被眼前的景象再一次震撼了;而沈从文也被这个大作家的突然降临震惊了。当时郁达夫身上带了五元钱,他拉沈从文到附近的饭馆吃了一顿饭,花掉一元七角,然后把剩下的钱都留给了沈从文。并因此引出了郁达夫那封沉痛无奈但脍炙人口的回信——《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在前进的道路上能得到“贵人”的支持,这无疑是要举起双手表示欢迎的。但是,贵人代替不了自己在艰难征程上的跋涉;换句话说,你只有自己作出成绩来,你才能在社会上站住脚。
但是,沈从文与鲁迅的交往,却因误会而生出终生的不快。
《鲁迅日记》1925年4月30日有“得丁玲信”。丁玲出身于湖南临澧一个没落士绅家庭,早在学生时代就接受了“五四”以后各种思潮的影响。当时她初到北京,举目无亲,生活无著,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写信向鲁迅求助。当时的丁玲还没有从事写作,故鲁迅还不知丁玲这个人。孙伏园看到信后,对鲁迅说笔迹很像休芸芸。鲁迅信以为真,非常生气。鲁迅生气的原因可从他7月12日致钱玄同的信中窥知:“这一期《国语周刊》上的沈从文,就是休芸芸,他现在用了各种名字,玩各种玩意儿。欧阳兰也常如此。”同年7月20日,鲁迅在见到沈从文用当地土语写的一篇文章后,再致钱玄同:
且夫“孥孥阿文”,确尚无偷文如欧阳公之恶德,而文章亦较为能做做者也。然而敝座之所以恶之者,因其用一女人之名,以细如蚊虫之字,写信给我,被我察出为阿文手笔,则又有一人扮作该女人之弟来访,以证明实有其人。然则亦大有数人“狼狈而为其奸”之概矣。总之此辈之于著作,大抵意在胡乱闹闹,无诚实之意,故我在《莽原》已张起电气网,与欧阳公归入一类也耳矣。在鲁迅那里,虽经人解释而误会加深,可谓错上加错,由此还对沈从文的文章“张起电气网”,可见误会之深。音乐《遗憾》 背景音乐《多情种》 女:从文先生曾说:“我这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人。”沈从文这一生,只爱上过一个女人,他经历了千辛万苦追求到了这个女人,与她结婚,并相守一辈子。这个女人的名字叫张兆和。她曾经是沈从文的学生,也是沈从文一生之中唯一的妻子。
男:
1922年,年仅二十岁的沈从文,从湖南湘西凤凰来到了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北京,他的梦想是想当一个作家。然而,只有小学文凭的他,遭到了别人无情的耻笑。
沈从文初来北京的时候,他无处谋生,幸好碰上了丁玲的丈夫胡也频。他们两个人一起创办文学杂志,一起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也就是此时,胡适先生发现了他,并对人说,沈从文是一个天才,这样的天才,需要别人的好好呵护。
沈从文被胡适先生聘请到上海当了老师。这样,沈从文就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也就是当上老师的第一节课上,他认识了他后来的结发妻子,张兆和。
张兆和出身于江南的名门世家。她的父亲,是江南有名的财主。而且张兆和虽然皮肤有点黝黑,但却生得和江南的莲花一样清秀。当时,在学校里追求张兆和的男生,可以用排队来形容。张兆和的一个女同学这样来评价沈从文,说沈从文不过是追求张兆和的男人中,癞蛤蟆第十三号。
沈从文第一次给张兆和她们上课,便给她们留下了并不好的印象。沈从文此人生性木讷,说话带着很重的湘西口音,第一次给人上课就开始怯场,以至于有十几分钟呆立在讲台上,燥红着脸,说不出话来。讲台下的学生一片哄堂大笑,开始捉弄这个文弱的书生。捉弄的人当中,就有生性活泼的张兆和。
张兆和的美丽和高雅气质大概让沈从文一见钟情,使这个潦倒的书生开始了漫长的求爱历程。沈从文跟得很紧,追得很累,而张兆和只是沉默。在肯定沈从文是个好人的同时,张兆和对他竟是毫无感觉。尽管对沈从文连篇累牍的情书不胜其烦,还是个孩子的张兆和却找不到适当的办法拒绝沈老师的热情。她以为沉默是最好的拒绝方式,因而对沈从文的求爱信照例不复。可沈从文不管这些,依旧勤快地写他的情书。
貌似平淡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沈从文对张兆和那种已浓烈到无法稀释的爱情。按照张兆和的说法,当时的沈从文软硬兼施,非逼迫她就范不可。硬的时候,沈从文甚至恐吓她,比如扬言自杀;软的时候,沈从文表示,即使遭到拒绝,也没有什么关系,自己会重新站立起来,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然而,语气中对张兆和没有丝毫的放松。
在沈从文锲而不舍的追求之下,张兆和坚如磐石的心也开始动摇起来:“自己到如此地步,还处处为人着想,我虽不觉得他可爱,但这一片心肠总是可怜可敬的了。”看得出来,她的“动摇”几乎完全出自同情。然而,同情也是爱情。沈从文,确实是一个怯弱的天才。他遇上了张兆和,无法该用幸福与不幸来形容。他追求张兆和的过程,是一把眼泪一把鼻涕,逼得后来张兆和也有些心软了,只好对他说,如果她的父亲答应的话,她就不反对两个人进行交往。幸运的是,张兆和的父母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并不反对接受沈从文这个文弱的湖南湘西人做他们的女婿。
1933年,张兆和与沈从文在北京结婚。
从1931年开始,也就是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关系开始密切的时候,沈从文逐渐创作出了他的几部奠定了他文学大师的文学作品,分别是《边城》,《湘行散记》等等。在他的好几部作品里,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无一例外地是皮肤黝黑,相貌清秀,比如《边城》中的翠翠。而这种相貌的原型,便是他的妻子张兆和。沈从文还写过一篇名叫《三三》的小说,里面叙述的是一个年轻少女的初恋。而沈从文就是一直以“三三”这样来称呼张兆和的,张兆和反过来称呼沈从文作“三哥”。
女: 到了1946年以后,张兆和和沈从文之间的感情,发生了危机。这个时候,也是沈从文出现了政治危机的时候。
沈从文曾经撰文挑起过京派与海派之争。他批判的海派之中,就包括了代表当时文化主流的左翼文化分子。而且沈从文写过的《边城》,《长河》等小说一直得不到左翼文化分子的重视,甚至引起了他们的恶言相向。郭沫若则直接撰文评价沈从文为文化反动分子。从此,沈从文的命运开始急转直下。
在1949年解放以前,沈从文和张兆和的政治见解,发生了明显的分歧。他与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分居,只有到每天晚上,他才能回家去吃饭,走之前,还要带着第二天的早饭和中饭。沈从文在政治上孤立无援,在家庭上又遭到了自己结发妻子和儿子的拒绝。这种状态,对原本就很脆弱的沈从文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折磨。
沈从文的精神开始出现了问题。他好几次选择了自杀,幸而并未自杀成功。沈从文在精神崩溃的时候,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之后,沈从文便不再进行文学创造,改而进行文物研究。他是这样评价他的一生,他认为他这一辈子,根本就不应该写小说,写小说,对他来说,原本就是一个错误。
他的妻子张兆和在沈从文逝世之后,开始整理沈从文的文稿。她对人这样给她们两个人之间的婚姻下了个结语,““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
这大概就是一段现实得悲伤让人透不过气来的爱情故事。
音乐《你的眼神》快结束时 结束语 女:好啦!又到了和大家说再见的时候了
男:感谢您的收听,这里是为大家带来星语星情的Vip.com人物社区。女:我是杨琳。男:我是蒋岷均。
女:祝您度过一个美好的周末,男:下周日同一时间我们期待您的收听。再见!女:再见
音乐《如果爱下去》张杰、
第二篇:沈从文的故事
沈从文与张兆和自1933年结婚,到1988年沈从文逝世,共同生活了55年之久。但沈从文也是个多情而浪漫的男人,先后追求过几个女人,他曾说:“打猎要打狮子,摘要摘天上的星星,追求要追求漂亮的女人。„„女人虚情假意,不能说真话。”其实,这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无非人性人情而已。沈从文曾经有过一段淡淡的婚外情,“第三者”人称“福建玫瑰”。
“福建玫瑰”叫高韵秀,笔名青子,高中学历。据张兆和在1997年回忆,高青子长得的确很美,是一个非常漂亮的文艺青年,一张白白的娃娃脸,身材高挑,打扮时尚洋气,一头黑而光柔的头发,一点陌生羞怯的笑,给人一个优雅而脆弱的印象。
那是在1935年春,沈从文到亲戚兼老乡熊希龄(民国第一任总理,湖南凤凰人,沈从文七姨父的哥哥)的北平西山别墅。在华贵的客厅里,邂逅了来接待他的高韵秀,沈从文眼睛一亮。两人不禁攀谈起来,姑娘是沈从文的粉丝,富有灵性的她喜爱其小说,熟悉其作品中的人物,两人聊得十分开心。
一个月后,沈从文又来到熊公馆。正值晚春,高韵秀优雅地袅娜而来,她穿的衣裳是仿照沈从文小说《第四》中女主角的服饰。沈从文傻傻地看着她苗条柔软的曲线,忘记了吃菜。看着呆愣的沈从文,高韵秀那小小的得意毫不掩饰地显露在脸上。沈从文一刹那间喜爱上了这个聪慧的姑娘,喜爱她兰心蕙质的细密心机,更喜爱其艺术直觉:《第四》中的“紫”,是沈从文的甜美与忧伤,也是高韵秀的深情与渴望。饭后,高韵秀拿出自己的作品《紫》,署名:高青子。奇异之光点亮了沈从文心头那隐秘的角落。他浏览完毕,点点头说:“很好,很美,我留用。”两人十分高兴。
沈从文把短篇小说《紫》推荐给萧乾,发表在《大公报·文艺》上,后来高韵秀又陆续发表了《黄》、《黑》、《灰》、《白》和《毕业与就业》等短篇小说,她用不同颜色叙说了不同女性的悲剧遭遇,心思非凡。颜色是心境的反映,高韵秀爱上才华横溢的作家沈从文,内心是痛苦的,因为他是有家室的人,且已有了儿子,她是个尴尬的“第三者”。从其小说看,只有高中学历的高韵秀是有才华的,《紫》写得尤其感情丰富、细腻,情节感人。沈从文的《边城》、《主妇》其实就是他在现实中受到婚外感情的诱惑而又逃避的结果。沈从文和张兆和从浪漫的爱情走向实际的婚姻,在精神上逐渐生出审美疲劳,而且张兆和嫁给他多少是被动的(两人是师生恋,沈从文比她大八岁,追了她三年零九个月才嫁给他),张兆和非文艺青年,她对文学创作,颇感隔膜。《边城》中的翠翠,就有高韵秀(青子)的影子,“翠”即“青”。
1936年春节刚过,沈从文与高韵秀的婚外恋在平静的家里掀起令人不安的波澜,他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向张兆和坦白了,张兆和感到意外、震惊、痛苦和不解,一气之下从北京回到苏州娘家。沈从文每天给妻子写一封长信,坦白他对高韵秀的爱慕和关心,其中一些伤心的话也曾引起张兆和的嫉恨。痛苦、无助的沈从文找到林徽因倾诉,林徽因和梁思成、金岳霖多方劝慰。
抗战爆发后,沈从文、张兆和及其两个儿子,先后来到昆明,1938年11月一家人在昆明西南联大团聚了,沈从文在西南联大国文系任副教授,月薪280个大洋。1939年6月,高韵秀也到了昆明,在西南联大图书馆做管理员,刚好沈从文的妹妹沈岳萌也在图书馆供职。据说高韵秀这份职业是经沈从文帮忙得到的。高韵秀和徐芳(女诗人)、张敬、熊瑜(熊希龄侄女)共住昆明玉龙堆四号一套房子,四位女士共享一间客厅。
到昆明后,沈从文和高韵秀的交往更加密切,这期间,沈从文写了备受争议的作品《看虹录》(郭沫若甚至称他是桃色作家),含蓄隐晦地表达他和高韵秀之间的精神婚外恋。沈从文和高韵秀之间的频繁接触,引起许多流言蜚语,但沈从文依旧我行我素。
应该说,沈从文在情感和家庭生活中是幸运、幸福的,尽管他和高韵秀的婚外恋引起了家庭矛盾,但张兆和十分宽容,并没有限制他的交游和创作,她甚至托人给高韵秀介绍对象。而沈从文也始终深爱着妻子,当情感退潮,理性又回到了沈从文身上,高韵秀像流星一般,匆匆划过天空,永远离开了沈从文。
1941年2月,痛苦而纠结的高韵秀辞职离开西南联大,据说嫁给了一个国民党高级军官(一说是工程师),1948年她去美国前,曾经到上海看过萧乾,从此就不知所终了。
第三篇:沈从文边城故事
边城故事
高一那年,第一次知道有那么干净的边城,那么纯洁的风俗,那么真挚的感情,时时在想那座白塔是不是还在,那条渡船呢,还有惹我喜欢的虎耳草是不是还那么茂盛?
我幻想着有一天背着包去他的小地踏在它跫跫音响的青石板上,流连在那一湾幽静深邃的碧水边,水边是浣衣的土家妇女,深蓝的土布衣裙,身后是一栋栋的吊脚竹楼,想起著名土家族诗人汪承栋写道:“奇山秀水妙寰球,酒寨歌乡美尽收。吊脚楼上枕一夜,十年做梦也风流。”也许那还有龙舟赛,看一个个会泅水的青年抓那些绿头长颈大雄鸭,还有老船夫、翠翠和那条黄狗。让我深深遗憾的是这么美的故事却有一个不完美的结局,有点埋怨沈从文先生笔下的冷酷,让我在看由《边城》改编的电影时竟然落了泪,我是一个乐观的人,也是一个很感性的人,我向往那里的生活,向往那里质朴的人儿,五十年来每到有喊过渡的,老船夫就利索的划船去对岸坚持不收过渡人一分钱,即使那过渡的人执意要给,而他也会想尽一切办法退还过去。做到如此的秉公有原则,恐怕真的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本分老实的坚守自己的岗位,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翠翠天真活泼,眸子跟这溪水一样清澈的让人心疼。两人依偎着吹曲子唱歌,好不快活,还有那只机灵的黄狗伴着。一个幸福的开端,到结局却凄婉而悲凉。老船夫在风雨交加中去世了,还记得他给翠翠盖被单时的疼爱,等翠翠摇他不醒时的恐惧,失去至亲的痛苦我大概也是在翠翠这个年纪体会到的,外祖父的猝死
让我一周以来以泪洗面,时时想到他对我的好,至今想起心里还是刀割的疼,但是我也很佩服翠翠的坚强,继续着祖父的工作渡人过河,电影中最后一个场景是满头白发的翠翠还在期盼着,期盼着······而沈从文书中却给了一个令人深思和无限遐想的结局,“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了!”明天突然之间让我觉得好遥远,远到让我失去了对它的概念。一个单纯朴素的故事,天保和傩送之间舍我的亲情,他们和翠翠之间朦朦胧胧的爱情,老船夫对孙女的爱护之情,善良的人们谁都没错,却拥有了一个凄婉的结局,也许残缺的美才是刻骨铭心的美。也许每个人自私一点会使自己更幸福,但有时候放手也是一种爱,成全、给与,谁能说对于各自的心灵这不是一个好的结局呢?
第四篇:人物故事
人物故事
(惜财之德李嘉诚
李嘉诚有一次从酒店出来,准备上车的时候,把一枚硬币掉在了地上,硬币咕辘辘地向阴沟滚去,他 便欠下身去追捡。旁边一位印度籍的保安见状,立即过来帮他拾起,然后交到他的手上。李嘉诚 把硬币放进口袋后,再从钱夹里取出100元港币,递给保安作为酬谢。为了一元钱却花了100元,这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不划算的。有人向李嘉诚问起这件事情,他的 解释:“若我不去捡硬币,它就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而我给保安100元,他便可以用之消费。我觉得 钱可以拿去使用,但不能浪费”
黄继光:舍身堵枪眼
抗美援[yuán]朝战争中,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英雄壮举,激励和教育了几代人。他那奋不顾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为人们所景仰,他的英雄事迹为人们所传颂。黄继光,四川省中江县人。1930年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曾当过儿童团团长和民兵,被评为民兵模范。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作战勇敢,立三等功1次。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关键时刻,时任某部6连通信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他带领2名战士勇敢机智地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一名战友不幸牺牲,另一名战友身负重伤,他的左臂也被打穿。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在多处负伤,弹药用尽的情况下,为了战斗的胜利,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全歼守敌两个营。战后,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授“模范团员”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特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爱迪生孵小鸡
爱迪生是美国的“发明大王”,小时候老爱问这问那,这是什么呀?那是为什么呀?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爱迪生五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看见家里的母鸡老呆在窝里不出来,就“哦嘘、哦嘘”地叫,赶它们出来,可是母鸡歪着脑袋,眨了眨眼睛,一动也不动,这是怎么回事呢?爱迪生把母鸡抱起来一看,哟,窝里呀一大堆蛋,数一数,有十几个呢,奇怪,母鸡今天下了这么多蛋吗?他连蹦带跳地跑去问妈妈:“妈妈,妈妈,母鸡今天下了十几个蛋,这是怎么回事呀?”妈妈说:“母鸡不是在下蛋,是怕蛋着凉。”妈妈把爱迪生搂在怀里说:“妈妈抱着你,不是就暖和多了吗?” 爱迪生更觉得奇怪了,瞪着妈妈问:“妈妈,蛋也跟人一样会着凉吗?”妈妈笑起来了,告诉爱迪生说:“母鸡是在孵蛋呢,母鸡用自己的身子盖在蛋上,蛋就暖和了,蛋里面就会长出小鸡来,长出小嘴长出小脚长出羽毛,后来小鸡长大了,„啄啄啄‟啄破了蛋壳,„唧唧唧‟就从蛋壳里钻出来了。”
爱迪生听了妈妈的话,就跑开了,爱迪生上哪去了呢?过了一个钟头又过了一个钟头,妈妈没看见爱迪生,心里多着急呀,她东找西找,原来爱迪生跑到邻居家里去了,他用柴草做了一个窝。里面放了许多蛋,他学着母鸡的样子蹲在鸡蛋上在孵蛋呢!他想:母鸡蹲在鸡蛋上面会孵[fū]出小鸡来,我蹲在小鸡上面也准能孵出小鸡来。妈妈看见爱迪生这股傻劲,真觉得好笑,把爱迪生拉了起来说:“走吧,傻孩子,你是孵不出小鸡来的。”爱迪生嘟着嘴巴说:“妈妈,母鸡能孵出鸡来,我为什么孵不出来呢?”
小朋友,请你们想一想,爱迪生蹲在鸡蛋上能孵出小鸡来吗?)
第五篇:人物故事
锺情于书 两耳不闻窗外事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
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交卷。
但是,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书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浏览。每到有什么意见,他们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
这种零星随感并非他们对于整部书的结论。因为是随时批识,先后也许彼此矛盾,说话过火。他们也懒得去理会,反正是消遣,不像书评家负有指导读者、教训作者的重大使命。谁有能力和耐心做那些事呢?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钱锺书《写在人生边上》
横扫清华,风华绝代的幽默才子
1929年,钱锺书考入清华,立即名震校园,不仅因为他数学只考了15分,更主要的是他的国文、英文水平使不少同学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到清华后的志愿是:横扫清华图书馆。他的中文造诣很深,又精于哲学及心理学,终日博览中西新旧书籍。最怪的是他上课从不记笔记,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或作图画,或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甚至在某个学年还得到清华超等的破纪录成绩。
孔庆茂的《钱钟书传》中曾写到一则趣事:同学中一位叫许振德的男生爱上了一位漂亮女生,在课堂上就不住地向女生暗送秋波,钱钟书本来上课就不听讲,他把许的眼睛向不同方向观看的眼神变化都画了下来,题为《许眼变化图》,没等下课就把画传递给其它同学,一时在班上传为笑谈。直到若干年后,居住在美国的许振德每提起旧事,还禁不住哈哈大笑,传为美谈。这也许是钱氏最得意的绘画作品。
1933年钱锺书从清华外文系毕业,校长亲自告诉他要破格录取他留校,陈福田、吴宓等教授都去做他的工作,想挽留他,希望他进研究院继续研究英国文学,为新成立的西洋文学研究所增加光彩,可他一口拒绝道: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其率真狂傲可见一斑。
痴气率真,未将直气折王侯
虽然是学者,但钱锺书处理起平常的事情也并不是一个“道貌的儒者”,生性率真的他反而有某些学者所不具备的痴气,甚或是“凶玩”。
有一种说法是在“文革”期间钱锺书为了夫人杨绛与一对年轻夫妇打架,杨绛在《干校六记》中亦有记载,但后来那对年轻夫妇又站出来说杨绛之说不实。一时间,学界也被搅得沸沸扬扬,许多学者也都卷入了这场纷争,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也许我们并不关心个中曲直,但钱老先生以年迈之躯为妻子与年轻人拼力相殴,其率真痴气反倒让我觉得真实与纯粹,天下又有哪个女子可以接受一个不敢为妻子出头的男人呢?也许正是钱氏曾被神话,当我们看到他平凡的一面时反而会觉得“可爱”。
有句老话:不为雄名疏贱野,惟将直气折王侯。但在钱钟书,也许连折王侯也不必了。钱钟书经典语录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飓风后的海洋波平浪静,而底下随时潜伏着汹涌翻腾的力量。
.猪是否能快乐得象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容易满足得象猪,我们是常看见的。.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
.有些人,临睡稍一思想,就会失眠;另有些人,清醒时胡思乱想,就会迷迷糊糊地入睡。.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
.我们对采摘不到的葡萄,不但想象它酸,也很可能想象它是分外地甜.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打狗要看主人面,那么,打猫要看主妇面了。
.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
.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笑的确可以说是人面上的电光,眼睛忽然增添了明亮,唇吻间闪烁着牙齿的光芒。.假道学的特征可以说是不要脸而偏爱面子。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不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好吃,你又何必去认识下蛋的母鸡呢?
.形容女子“风骨”: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衣不遮体,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天方夜谭》里阿拉伯诗人歌颂的美人条件:身围瘦,后部重,站立的时候沉得腰肢酸痛。.思想是不出声的语言。
.历史该如洛高所说,把刺刀磨尖当笔,蘸鲜血当墨水,写在敌人的皮肤上当纸。
.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她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柔软操,仿佛有教练在喊口令:“一!”忽然满脸堆笑,“二!”忽然笑不知去向,只余个空脸。
《一百岁感言》 杨绛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