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普勒(JohannesKepler,1571-1630),德国天文学家,幼(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13:11: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开普勒(JohannesKepler,1571-1630),德国天文学家,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开普勒(JohannesKepler,1571-1630),德国天文学家,幼》。

第一篇:开普勒(JohannesKepler,1571-1630),德国天文学家,幼

开普勒小故事

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德国天文学家,幼年体弱多病,12岁时入修道院学习。1587年进入蒂宾根大学,在校中遇到秘密宣传哥白尼学说的天文学教授麦斯特林,在他的影响下,很快成为哥白尼学说的忠实维护者。

开普勒1591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来想当路德教派牧师而学神学。因得到大学的有力推荐,中止了神学课程,去奥地利格拉茨的路德派高中任数学教师,开始研究天文学。1596年出版《宇宙的神秘》一书受到第谷的赏识,应邀到布拉格附近的天文台做研究工作。1600年,到布拉格成为第谷的助手。次年第谷去世,开普勒成为第谷事业的继承人。

开普勒视力不佳,但还是作了不少观测工作,1604年9月30日在蛇夫座附近出现一颗新星,最亮时比木星还亮。开普勒对这颗新星进行了17个月的观测并发表了观测结果。历史上称它为开普勒新星(这是一颗银河系内的超新星)。1607年,他观测了一颗大彗星,就是后来的哈雷彗星。

第二篇:致开普勒外星人的邀请函

致开普勒外星人的邀请函

开普勒外星人(男士/女士):

你们好!

当我们看见你的家乡开普勒星球时,整个地球都欣喜若狂,都在纷纷猜测有没有外星人(也就是你们)。我相信你们的存在,所以我现在郑重地以地球人的名义向你们发出邀请!因为我们相距1400光年,我们暂时还无法到达你们的家乡,所以只好先邀请你们到我们这里来啦!

在太空中,你看到我们的家园也许是这样的景色:一条银色大龙在草地和山谷中蜿蜒起伏。噢,那是我们的万里长城,我们曾用它保卫过自己的家园呢;如果你在沙漠中看到一些金灿灿的立体三角形,那可是法老王的陵墓――金字塔,里面有许多机关,你可要小心啊;也许有一天,你的驾驶员不小心碰到了一个高高的“钢铁”怪物,哦,不要担心,那可是地球上有名的埃菲尔铁塔;当你驾驶着UFO,看到一位手举火炬的女士,哈哈,那是照耀世界自由的自由女神像呢!

介绍完我们的地球,该讲讲你们的家乡啦。我猜,你们上面有森林、海洋、陆地、草地,片片交错成为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现在我想冒昧地提几个问题:

1.你们也上学吗?我们每天都要上学,而且“压力山大”哦!

2.你们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呢?是传说中的UFO吗?

3.你们那里有雾霾吗?我们经常会受到雾霾的侵扰呢!

4.你们的脚下有没有埋藏着大量的矿物呢?我们这里已经大量开采了很多,你们能补给我们一些吗?

最后,希望这封邀请函能快快到达你们的星球!我在地球上等待你们的到来!

期盼你们早日到来的地球人:卢江坤

首先这是一篇很成功的邀请函,不但表达了欢迎之情,还将自己家乡的特点介绍得生动具体。其次,这是一篇有深意的邀请函,看最后跟开普勒外星人提的那几个问题,都是暗指地球上存在的问题。希望我们能通过这一封信,遥想未来,珍惜现在。

第三篇:二十四节气表与开普勒运动定律

二十四节气表与开普勒运动定律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它是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将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时定为“黄经零度”,即春分点。从这里出发,每前进15°(也就是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旋转15°)就为一个节气。从春分往下依次顺延,清明、谷雨、立夏等等。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后就又回到春分点,此为一回归年(365.2422日),合360°,因此分为24个节气。两分两至刚好相差90°,如从春分开始的那一刻至夏至开始的那一刻,地球绕太阳旋转90°。

最为普通民众熟悉的二十四节气为二分二至,即春分3月20或21日,夏至6月21或22日,秋分9月23或24日,冬至12月21或22日。

每年的二十四节气的交节时间不一样,如2014年立春时刻为2月4日06︰03︰15,春分时刻为3月21日00︰57︰06;而2013年的立春时刻为02月04日00:13:25,春分时刻为03月20日19:01:55。

下表为2013年二十四节气交节时间表

立春02月04日 00:13:25雨水02月18日 20:01:35惊蛰03月05日 18:14:51 春分03月20日 19:01:55清明04月04日 23:02:27谷雨04月20日 06:03:18 立夏05月05日 16:18:09小满05月21日 05:09:30芒种06月05日 20:23:19 夏至06月21日 13:03:56小暑07月07日 06:34:36大暑07月22日 23:55:58 立秋08月07日 16:20:21处暑08月23日 07:01:41白露09月07日 19:16:16 秋分09月23日 04:44:08寒露10月08日 10:58:29霜降10月23日 14:09:48 立冬11月07日 14:13:52小雪11月22日 11:48:06大雪12月07日 07:08:31 冬至12月22日 01:10:59小寒01月05日 12:33:37大寒01月20日 05:51:42 本文以上表为基础,探寻二十四节气背后隐藏的秘密。为什么每年的二十四节气的交节时间不一样呢?这是因为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不是365天,而是365.2422日。以立春为例,2013年的立春时刻为02月04日00:13:25。因为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不是365天,而是365.2422日,所以当地球再回到立春点时,时间就不再是2014年02月04日00:13:25,而是2014年2月4日06︰03︰15。

各节气的开始日期均有“或”字(由于节气与节气间是无缝交节的,一个节气开始的时刻即为另一个节气结束时刻,故每个节气结束的日期也都有“或”字),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还是因为地球的公转周期不是365日,而是365.2422日。假设某年的春分时刻在3月20日一点十一分,如果地球的公转周期为365天,那么这一年后的每一年的3月20日一点十一分,地球都会回到春分点的位置。也就是说,自那以后的每年的春分日就都是3月20日一点十一分了。由于实际中地球的公转周期不是365日,而是365.2422日,故而地球绕着太阳转了365日后就只能回到离春分点还差那么一点点的地方。要回到春分点,地球还需前行0.2422日。这样累积4年,再回到春分点,就不再是3月20日,而是3月21日了。

也许有人会说,照上述的推定,如果在第四个年头设置闰年,那不就可保证春分日还在3月20日吗?那为何实际中设置闰年了却也无法消除二十四节气表中的“或”字呢?

原因仍然是地球的公转周期为365.2422天。

由于地球的公转周期为365.2422天,因此每400年要设置97个闰年。这就导致了某些跨世纪年间前后加起来要八年才有一个闰年。这也就使得即使设置闰年也无法消除“或”字。

打个比方,假定1896年的春分时刻为3月20日凌晨5︰30,那由每年春分时刻都会晚上0.2422天可推知,1900、1901等年的春分日就必然被移至到了3月21日。即使1896年的春分时刻不是3月20日5︰30,而是其它时刻,如凌晨0︰01,由于0.2422×7>1,1897至1903年中也必然会有某些年份春分日在3月21日。

若地球的公转周期为365.25日,也就是说恰好四年一闰,那是否可去掉“或”字呢?

假定某闰年的春分时刻为凌晨5︰30,那春分日的“或”字显然可以去掉。但即使如此,也很难保证所有的二十四节气都无“或”字。这是因为地球是在椭圆轨道上运动,其角速度时刻改变,这就导致了各节气开始的时刻不可能刚好相差整数天。对于那些在闰年时开始时刻晚于凌晨6点的节气,它们的开始日期上必然会带上“或”字。这也就是说,由于地球公转时的角速度是变化的,故而只要地球的公转周期不是整数日,那就不可能做到所有的节气的开始日期无“或”字。

春分至秋分,为北半球的夏半年;秋分至下一年的春分,为北半球的冬半年。由2013年二十四节气交节时刻表和2104年春分时刻可推知,2013年北半球夏半年长186天9时42分13秒,冬半年长178天20时12分58秒,即夏半年比冬半年长7天13时29分15秒。为何都是半年,或者说,都是绕日旋转180°,为何时间长短却不一样呢?

这是因为地球的公转不是均匀的,离太阳较远时转得要慢一些,离太阳较近时转得要快一些。

由开普勒第一定律可知,地球是沿椭圆轨道绕日公转的,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由开普勒第二定律可知,地球离太阳较远时角速度较小,离太阳较近时角速度较大。两者结合起来可推知,在一般情况下,地球在相同的时间内公转绕日转过的角度并不相同,转过相同的角度用时也不相同。由夏半年长冬半年短并结合椭圆的对称性可推知,总的说来,夏半年内地球离太阳较远,冬半年内地球离太阳较近,且地球经过远日点的时刻一定在夏半年内,经过近日点的时刻一则定是在冬半年内。

地球在每年的什么时候经过远日点,什么时候经过近日点呢? 要从2013年二十四节气的交节时刻表推断出经过远日点和近日点的具体时刻,就需从表中的数据导出地球公转过程中转过的角度随时间变化的函数(这需先求解应用开普勒第二定律建立的一转过的角度对时间的微分方程。),再在此基础上求角速度变化率的极值。在这里仅简单地推断一下,地球在哪个节气经过远日点,在哪个节气经过近日点。

因为地球在每个节气内绕日旋转的角度均为15°,故由椭圆的对称性和开普勒第二定律可知,哪个节气耗时最长,地球就在哪个节气内通过远日点;哪个节气耗时最短,地球就在哪个节气内通过近日点。由表可知,夏至耗时最长,冬至耗时最短,故地球在夏至这个节气内通过远日点,冬至这个节气内通过近日点。比较夏至与冬至前后两个节气的时长,还可进一步地推断出过远日点与近日点的时间是在这两个节气的前半段还是后半段。若能用图像(可用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转过的角度)来处理表中的数据,那就可以得到更精细一点的结果。

附:

我根据从网上下载的2013至2020八年的二十四节气表计算出了这八年中各个节气的时长。计算结果表明,这八年中冬至用时均最短,小寒次之(约比冬至长6小时左右),大雪又次之(约比小寒长30分左右)。由此可推断,这些年份地球都是在冬至这个节气的后半段通过近日点;这八年中除14、19两年小暑比夏至略长三四分钟外,其余年份都是夏至用时最长,小暑次之,芒种排第三。由此可断定,除14、19两年外,其它六年中地球都是在夏至这个节气的后半段通过远日点。

从这八年的二十四节气表还可看出,同一节气在不同年份时长会略有不同。其原因也许是因为除太阳外,其它天体的引力也会影响对地球的运动。

后记:

2005年教科学,第一次在浙江版第二册科学书上看到二十四节气表。当时就想,为什么每个节气开始的日期都有“或”呢?因为之前在闰年的教学中,曾引导学生讨论过如果不设置闰年,每年都以365天计,会怎样?如果公转周期为365.2或365.3天等,应该如何设置闰年?等一系列问题(这一系列问题我开始并没有打算讲,后来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提了一下。一试就发现,这些问题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难,结合公转示意图,相当一部分初中生都能弄明白,而且大部分学生对这类问题也特别感兴趣。)。因为有此基础,所以我很快就弄明白了为何会有“或”字。

仔细看教材上的表,从春分3月20或21日,夏至6月21或22日,秋分9月23或24日,冬至12月21或22日,不难推测出夏半年比冬半年要长(我在当时是这样估计的:假定两分两至均无“或”,且开始时刻相同。若均取二分二至中的较小的日期,且不考虑闰年,则夏半年共6个月零3天,其中跨有4个31号,2个30号;冬半年共6个月欠3天,其中跨有3个31号,2个30号,一个28号。这样随便一估计就发现,夏半年比冬半年约长9天。)。这又是为什么呢? 结合课本上的公转图,很快就弄明白了原因。

2013年,在校园内散步,无意中听到学生读“两小儿辩日”一文,再次引发了我对二十四节气的兴趣。上网一搜,居然搜到2013年二十四节气的交节时刻表。我想,由此时刻表应当可以大致推定出每年地球通过近日点与远日点的时刻。于是拿起笔来粗略地算了算。算出结果后与网上查到的日子相印证,发现差不多,便写了此文。

第四篇:一份快速到开普勒的商业计划书

一份快速到开普勒的商业计划书

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写好计划才不会让我们努力的时候迷失方向哦。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计划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份快速到开普勒的商业计划书,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美国宇航局发布消息称,天文学家们发现了迄今“最接近另一个地球”的系外行星——开普勒。它距离地球1400光年。

很多朋友说到达开普勒需要5亿年,我只能说,如果大家都这么想,那么我们人类的科学和教育水平就真的堪忧,我们可能5亿年后也未必能够到达,甚至5亿年后我们未必会选择出发。我认为这件事情是可以做得到的,而且是在你我有生之年就可以实现的。用一句话来简单叙说我的计划:根据狭义相对论,如果我们驾驶飞船以略低于光速的速度抵达,虽然从留在地球上的人的角度看,经过的时间要超过1400年,但是在驾驶飞船者的角度,经过的时间是远远少于1400年的,可能只需要14年,甚至是1.4年。做到这一点,不需要违背现有的物理学规律,甚至,基本上不需要物理科学理论上大的突破,只需要把现有物理科学工程化就可以做到。也就是说,这件事情可以作为一个公司的商业计划。

市场现状和用户需求

迄今为止,所有的人类都出生和死亡在这个半径为6371km的行星上。几千年来,人类砍伐森林、抽干沼泽、水漫平原,再铺上总长数万公里的铁路并且兴建城市。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污染猖獗,使得地球对于人类自己来说也越来越不适宜居住。人类试图用自己的力量来对抗自然,却引发了越来越多的无法预见的副作用。

我们中的一部分人想要离开地球,向外太空迁移,但是有些东西制约了我们迈向太空的脚步。现在的人类最远只到达过384400 km(1.281光秒)外的月球上,而且只有1969年至1972年间的12人而已,从此再无人类登上任何地外星体。

更为致命的是,我们现在用于太空探索的人才和金钱并没有变多,而是变得更少。我从一篇名为《为什么要探索宇宙》的文章中看到,美国总统的预算共有20xx亿美元,只有预算中的1.6%将用于探索宇宙。

关于恒星际旅行的可行性报告

关键点一:光速是绝对的,而时空是相对的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诺兰导演的'电影《星际穿越》,Cooper带领团队去了一趟位于黑洞卡冈图雅附近的巨浪星,Cooper本来只打算在巨浪星上花费20分钟,结果却耽误了3个多小时,等他们回到空间站,空间站上的黑人宇航员已经孤独地度过了23年之久。

很多人把这部电影当成毫无科学依据的大片去看,殊不知这部影片背后有一位非常伟大的物理学家——基普·S·索恩,加州理工大学费曼物理学教授。按照索恩所著的书中的一些提示,巨浪星附近因为黑洞引起的巨大引力,以及巨浪星自身超快的运动速度,都导致了时间的膨胀效应,而且膨胀的倍数可以分别通过公式计算出来。

如果我们想要抵达1400光年外的开普勒,我们可能无法借助和操纵引力让时间膨胀,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获得理论上来说可以获得的速度来让时间变慢。

如果你开车在高速公路上以150公里的速度行驶,那么你经历的时间流膨胀和空间收缩大约是一百万亿分之一,这个太小了,你明显感觉不出来。但是我们如果能够加速到光速的87%,那么时间膨胀效应和空间收缩效应就明显可以感觉到了,这个时候的时间流比静止的时间流大概慢两倍左右。1400年的时间在我们这里只需要700年就可以度过。

因此,我们只需要接近光速,比如99.99%的光速,20年抵达开普勒;如果达到99.9999%的光速,可以用两年到达;如果达到99.999999%的光速,可以用两个月到达。这并不违背科学定律。

关键点二:加速回归定律

我下面所写的技术只需要很多钱。

第一是冬眠技术。冷冻技术可以急速冷冻人体,这已经在动物身上有了成功的尝试,不过技术上仍有难度。现在已有商业公司提供冷冻服务,但他们目前暂不能提供解冻服务。我们可以先把人冻起来,然后把冷冻的人扔在飞船上,然后等科技进一步发达之后再从地球获得解冻技术。这一思路的核心在于我们人类已经掌握了恒星际生存的大杀器——安塞波(Ansible)技术,也就是实时量子超距通讯,即使相隔几千光年,我们依然可以实时通讯。

第二是纳米技术。我们需要纳米技术制造更轻的飞船材料以及能够代替人类工作的机器人。

第三是常温核聚变发动机以及反物质发动机。常温核聚变技术目前已经有很多商业公司在进行研究,YC甚至投资了一家初创期的常温核聚变技术公司,相信这项技术很快可以投入到商业使用。但是常温核聚变发动机不足以将飞船加速到接近光速,因此核心技术依然是反物质发动机。

商业化手段

在我们需要的关键技术中,动力技术,也就是常温核聚变技术以及反物质发动机是关键之一,超距通信技术是核心之二,而冬眠技术则是核心之三。我们可以确定未来的技术进步,但是我们无法确定哪一项技术会率先取得突破。

Plan A

假设动力技术率先取得突破,我们可以将飞船加速至光速的99.99%,这样我们到达开普勒的时间大概是20年,这样我们无须使用人体冷冻技术,只需要常规人体冬眠技术就可以到达。在这个方案中,对于量子通信技术的进步要求也不是很高,只需要实现量子超距通信即可,并不需要量子计算技术的进步。

Plan B

如果我们最终未能掌握反物质发动机技术,我们手头可用的动力技术只有常温核聚变,那么恐怕我们无法将飞船加速到接近光速,最好的可能性也恐怕只是光速的20%左右,那么我们必须依然借助于另外一种技术,就是量子计算机技术。我们的飞船不是一升空就再也无法更新技术的单机状态,而更加类似于互联网时代的“云+”端。我们在地球上研发的任何新技术,都可以源源不断地更新到飞船上。

只要我们到达了开普勒,只要我们到达的飞船上有一台量子计算机,我们就可以再制造并传输过去无数台量子计算机,而这些彼端的计算机群体可以把整个人类群体瞬间移民过去。到那个时候,我们将可以向每一个想要移民的人类个体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这是不是一个良好的商业计划?

下载开普勒(JohannesKepler,1571-1630),德国天文学家,幼(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开普勒(JohannesKepler,1571-1630),德国天文学家,幼(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