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析校本教研的八种活动形式
解析校本教研的八种活动形式
新课改带给每位教师的重要礼物就是“校本教研”。如同一袋大米,有的人会把他当成每天的口粮满足每天的食欲;有的人会将它作为资本,拿它来换钱换物;也有的将其背在背上,成为沉重的负担。
当然很多老师是将其作为一种国家和政府珍贵的馈赠,拿来满足每天的饥饿需求。将米面用作为食物,不是随意的水煮,而是需要讲求烹调技艺和方法的。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列举八种最基本的形式。
一、教育教学故事
【活动解析】教育教学故事,就是由教师写有关自己教育教学的事例和感想。这类教育教学事例,可以是一次有意义的谈话、一项有意义的活动、一个有意义的教育教学设计、一堂有意义的课,或是一次失败的教育教学活动„„讲述教育教学故事是一种非常富有活力的校本教研形式,它对教师的理论功底要求不高,只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积累都可以和大家讲故事。在讲教育教学故事的过程中,教师阐述着自己对教育理解,叙述着自己对新理念的感悟。其中所展现的教育智慧、课堂艺术、教育案例和对实践中遗憾之处的反思,往往能在教师群体中引起强烈的共鸣。
自己成长故事也可以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华南师大的刘良华教授的《教育故事》就是很好的典范。他的成长故事引人入胜,其中也包含很多教育内涵,很值得深思。
【可执行度】★★★ 在学校中开展这样的活动也是可行的,但响应的人可能不会很多。老教师这方面的故事很多,也很能引起年轻教师的兴趣,激发大家思考。但是,不是每位老教师都愿意去写、去说。
【形式与建议】 学校可以在教师中开展“教育教学故事会”,每年开展一次,进行表彰奖励,也可以将故事汇编结集,优秀的推荐到专业报刊发表。
二、教学反思
【活动解析】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或认识所进行的分析。它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为“经验+反思=成长”;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曾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
【可执行度】 ★★★☆ 教学反思是这些年来一直进行的一项校本教研活动,很多老师已经习惯于这种研究,因而推行起来比较轻松。可是,因为习以为常,缺少新意,所以很多老师对此热情度可能不高。除非感触很深的内容,一般的反思都是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形式与建议】在开展教学反思活动中,学校可要求每位教师每周写一篇教学反思文章,要求教研组每月开展一次反思交流活动,学校每学期将教学反思的优秀文章汇编成册,供教师们学习和交流。对反思热情高、效果好的教师学校可以进行较大力度的表彰奖励。
三、临堂会诊
【活动解析】临堂诊断,就是学校或教研部门成立专业指导小组,有小组成员听需要帮扶教师的课,然后由听课者根据所发现的问题,分析“病因”,开出“处方”,帮助被听课者提高教学能力。
【可执行度】★★★★☆ 这种研究形式一般用年轻教师的帮扶上。年轻教师工作经验不足,有积极上进,需要有经验的老师或专家帮助,以求快速提升自我。“指导组”成员有经验、有理论、有能力、有水平,往往能很快找到年轻老师教学的“病症”,对症下药,时间短、见效快,有利于教师的快速成长。活动那个牵涉的教师人数不多,所占时间也比较少,效果又好,因而可执行度很高。
【形式与建议】在开展临堂诊断活动时,学校要成立专业指导小组,对教学质量偏低的教师进行指导。在听取授课教师的汇报课或研讨课后,专业指导小组要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改进和提高。甚至于可以就同样的课进行二次、三次跟踪会诊,效果会更好一些。
四、课例研讨
【活动分析】 课例教研,就是以课例为载体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其研讨内容包括:听课、执教教师交流教学设想意图与教后反思,听课教师对课的评议等。课例教学为研讨活动提供了一个展示研讨过程的平台,听课老师来共同探讨,交流分享,得到大量的信息,共同感受成功与困惑,整个过程就是教师积极参与的一种互助互学过程。采用课例研讨,一般采用“合作上课”、“同课异构”、“同课同构”、“多轮跟进”等多种方式。
【可执行度】★★★★★ 课例研讨是一种比较受欢迎的一种研究形式,因为提供课例,大家在研讨时有抓手,不会流于形式。在研讨过程中,可以就课例的设计、目标、过程、板书,教师的语言、评价等各个内容展开讨论,也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对比。有的课例还提供几种不同的结构形式,可供研讨的内容很多。
【形式与建议】课例研讨的形式很多,主要包括:
1、集体备课,“一人多轮跟进”。由教研组组织教师集思广益,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优化教学设计,共同制定出有代表性的教案,然后由一位教师代表上课、评课。这位教师再根据大家的听课后的建议进行重新备课、上课。其操作流程为:确定课例主题——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确定献课者——献课者授课,教师集体听课——献课者反思,其他教师评课——教研员进行专业引领——献课者再次授课。如此反复,直至形成指导性教学方案。这样的形式可以进行多次,称之为“多轮跟进”。这种形式有助于一位教师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快速成长。
2、集体备课,“多人多轮跟进”。以教研组为单位,经过反复交流与评议,在教研组形成有共识、有个性的教学方案。然后,由一位教师上课。接着由另一位教师在前一位教师作课和评议的基础上再进行同一内容的教学。其操作流程为:教研组集体听某位教师授课——做课者反思,其他教师评课——另一位教师再次授课,其他教师再听课——做课者反思,其他教师再评课。如此循环,直至每位教师授完同一内容。这种教研模式有助于教师尽快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反思,改进教学。
除此而外,还可以在教研组内开展“接力棒”式的课例研讨。具体为: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第一位教师上第一课时,第二位教师是那个第二课时,然后进行研讨。
五、专题(问题)研讨
【活动解析】专题研讨,就是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和典型的教学事件,形成专题,进行研究。就是以教研组为单位,针对教师工作中具有共性的具体问题,开展持续性的主题研究。因为这种研讨和教学问题紧密相连,所以我们也可称之为问题研讨,如如何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识字教学,如何让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等问题,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我们把这些问题形成专题来加以研究。
【可执行度】★★★☆ 就具体有共性的问题进行聚焦式研讨,这是目前不少学校教研活动的一大亮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能没有问题,有些问题还是大家所共有的问题。比如学生作业拖拉,上课说话等。
有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因为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所以就通过教研组来集体探讨问题解决的途径。集思广益、人多点子多,往往能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种形式,比较能形成教育教学研究的氛围和习惯,对学校研究文化的形成很有好处。但是,很多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有问题往往选择听之任之的办法。实在没办法解决,就找学校解决,或者自己“深入虎穴”、摸石头过河。再加上大家都感到教育教学时间紧、任务重,不大喜欢抽出时间来共同研究问题,不相信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所以实施起来难度还是有的,不过要是形成制度和习惯,也许会好得多。
【形式与建议】开展专题(问题)研讨活动,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教研组内的每位教师,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整理出来,填入“问题记录表”,问题记录表由学校自行设计,要记录发现这个问题时“我经历的教学现象”,“我的分析思考”、“我存在的困惑”等。提供给教研组。这些问题应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包括日常学习、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试卷讲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2)教研组将教师提交的问题进行分类,经过充分商讨,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筛选问题、拟定所要研讨的专题供教师集体研讨。
(3)教研组长阐明本次活动要研究的问题。(4)问题的提出者讲述问题的提出背景,问题的意义,自己的研究情况等。(5)由教研组成员发言。每位教师谈自己的研究过程及结果。这一过程要使每位教师充分发言、交流,每个成员的智慧得到充分体现。
(6)教研组成员对各位教师的发言进行研讨,并达成被初步共识。(7)教研组成员将初步共识和教学设想写成问题解决初步方案。(8)以课例为载体,安排教师做研讨。(9)做课者进行自我反思。
(10)由教研组集体评课,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再认识,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将研讨中所发现的新问题,作为下次专题研讨的子问题。
对不能达成共识的问题,实施系列跟进研究。跟进研究需在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提高每位成员研究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对一次不能解决的较大的问题,确定为“系列专题研讨”。
六、示范观摩
示范观摩,就是先由优秀教师做观摩课,然后由同学科教师进行分析研讨,反思交流。开展这项活动,可以在教师中起到经验共享、以点带面的作用。经常开展活动能对教师的教研能力提高带来好处。
【可执行度】★★★★★ 一般来说,只要时间允许、路程不远,老师们还是愿意去听听课的,特别是优秀老师的优质课,往往能吸引很多老师观摩。教学是一门艺术,听一节好课就是在享受一次旅行。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有指导作用的课,更能吸引老师观摩。所以,示范观摩课研究很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在研讨过程中,大家比较喜欢听别人说,而自己往往保持沉默,有时甚至于出现没人发言的现象。也有的教师听完课以后借口学校还有课,要回去上课为由“逃之夭夭”,这是很不好的习惯。听课而不听评课,这是教师参加研讨的一大忌。经常参加观摩研讨,经常发言,教研能力自然上升。
【形式与建议】组织者应在活动之前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教师知道活动时间、地点、主题以及参加人员等。必要时,要求参加人员事先自己备备课,已备研讨时,做些比较、心中有数。主持人应要求与会老师参加观摩课后的研讨活动,做到有始有终。示范观摩活动,一般按照如下操作流程进行,即:优秀教师做课——做课教师谈教学设计与反思——同科教师围绕课例研讨交流——达成共识,形成意见,优化设计——经验共享,推广成果。
七、视频会诊
视频会诊,就是先将教师的教学过程摄录下来,然后针对教师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在教研组内回放录像,微格分析,专题研讨。该教研形式的优点是具有真实性、开放性和便利性。所谓真实性,是指摄录材料是对课堂教学环节的真实记录。所谓开放性,是指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包括校外人员都可以成为会诊者。所谓便利性,是指会诊者可以随时暂停和回放某个摄像画面,对课堂教学的过程进行反复分析。
【可执行度】★★★ 教师对自己教学时什么样子往往抱有好奇心。有的教师当老师一辈子,竟然不知道自己在讲台上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所以,给教师的课堂录像,是不少教师可能会怦然心动的主意。不过考虑到录像的永恒性,不少老师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是不愿贸然进行的,也有老师可能选择“不愿意”。所以,给教师录像,特别是第一次录像一定要提早告知,让其做好准备。此外,虽然这种研究形式有很多有点,但是执行起来并不是很容易。主要是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学校要有摄像机。还要有专门摄像的教师。一般情况下,会拍照片的教师不少,会摄像的教师并不多。还有就是摄完像以后还有进行后期工作:将内容导进电脑,编辑制作、刻录光盘等,这些都要求比较专业。其中导入电脑还要有硬件支持,就是电脑要有压缩卡等硬件。
【形式与建议】组织者首先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按照组织上课——后期制作——授课教师反思——视频会诊——总结形成新的教案的形式开展。
八、网络教研
网络教研,就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支撑,以探究学习、交流研讨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研活动。网络教研所采用的载体有:博客、论坛、专业网站、QQ、留言板、电子邮件等。与传统的教研形式相比,网络教研有不少优势:
(1)不受时间和人数的限制。
(2)信息容量大,交流范围广。网上交流不受年级组和学科组的限制,所有教师都可以发表意见,连校外教师和专家也可以点评。
(3)氛围轻松,发言顾虑少。在网上交流,教师减少了面对面交谈时的心理压力,各个层次的教师都能比较轻松地发表自己看法,并得到多位教师的指导。
【可执行度】★★★ 网络教研虽然很普遍,但受一些客观条件限制,参与面并不是很大。比如学校没有自己的网络、办公室里没有电脑,学校领导不大重视网络建设,热情不够等都会影响到教师参与的热情。但,由于参与网络研讨简单直接,只要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就可以参与,所以一旦教师参与进去轻易不会退出。因此随着条件的改善,社会的进步,网络的发展,知识意识的更新,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其中的,特别是年轻教师。【形式与建议】为推动网络教研,学校可以专门为教师建立网络教研平台,鼓励各科骨干在平台创建网络教研室,引领教师在线研讨和共享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聊天”式交流。聊天式的交流,是最轻松的,在彼此的对话中进行交流。利用网络优势建立了自己的QQ群或聊天室,甚至邀请名师加盟,让老师们和名师面对面进行聊天。如“新思考网”(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被称为“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网站定期组织研讨一个专题,如最近的专题:“教育就是让每一个人做回他自己”“诚信教育不可丢”“怎样让孩子主动学习?”等都吸引很多老师参加。
本人就参加过上海的著名特级教师徐鹄的群,加入群并参与交流的老师很多。在群里有专门负责主持的老师,如何聊天,群里也制订了相应的制度,每一人在规定时间内不能聊话题以外的问题。在群成员中,有教学一线的名师,也有研究中小学教育的专家。有老师说:能加入到群里来,即使不说话,能“听”大家的发言,对于想成长的老师也是最好的收获。
在聊天式交流中,你也可以发出邀请某位老师就一些问题与你“单独”交谈。在聊天中,对那些充满智慧的发言,还会得到大家的表扬,极大的激发交流的兴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聊天式的交流,还有一大好处,就是所有内容都会被随时贴在公共空间里,供大家再学习,再讨论。
(2)“帖子”式交流。现在很多网站都设置了教育版块。如教育在线、成长在线、基础教育论坛等多家专业论坛。每天,这些论坛上,来自五湖四海的教师,都在论坛上忙着翻帖、读帖、回帖。凡是读到精彩之处,读到质疑之处,都会跟上一段属于自己的文字,要么是鼓励的言语,要么是自己的见解。对于那些想学习的老师而言,这就是在培训,在拓展视野,在和别人思维的火花碰撞,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博客”式交流。博客,又叫网络日记。大凡熟悉网络的教师和教育专家,都有自己的博客。在“新思考网”上,就有很多“专家博客”如: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余文森博客,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课程中心主任,国家课程改革“教学专业支持”项目组负责人顾建军博客;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教授、博导,课程标准组组长国家课程改革《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专家林培英博客,还有朱小蔓、吴 非、王尚志、窦桂梅等名人博客。每天工作结束,都会把一天教学中、研究中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想,一点一滴形成文字,写成随笔,发到自己的博客上,任别人品读、批评。坚持每天写博客,有利于教师自我反思,更利于教师练笔,自然也是对老师的一种培训。在众多网络培训中,博客式交流应该是教师最好的自我学习、自我提高方式。
第二篇:校本教研的形式
校本教研的形式
校本教研必须从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因此,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确定之前必须对教师队伍、学生队伍状况作调查分析,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在充分了解师生的需求与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制定研究课题,并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校本教研成效。
1、专题讲座促观念更新
校本教研在带给学校机遇的同时,还带给学校及教师一个个挑战。新理念的接受与实施会遇到很多阻力,因为它使许多教师必须否定自我,突破自我,这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所以,为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必须适时适机地举办各种专题报告,如学习新课程标准,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解现代社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促进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更好地开展教改科研。
2、案例分析促教学反思
教师成长之路应是经验加反思,把课堂作为案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让教师上完课后,回过头来看看,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哪些是成功的等问题,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案例分析也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专家指导促骨干成长
校本教研面向全体教师,但同时要创造条件让肯钻研勇于创新的有潜力的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可以聘专家或教研员对这些教师跟踪指导、重点培养,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对外交流的机会,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学科带头人。
4、学术沙龙促交流沟通
定期组织轻松愉快的学术沙龙活动,让教师针对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手段等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种学术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促进了教师间的了解与沟通,互相取长补短,也有利于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教师走上研究之路,校本教研创设了和谐浓厚的科研氛围,其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实现了科研与培训并举,主研与群研结合,行为与理念互动,研究与使用统一,唤醒了教师的科研主体意识,促进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发生全方位的变革,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邵主任在全省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暨重大课题开题会上的讲话
(校本教研会议邵主任讲话ppt.ppt)
来源:课题办
作者: 字体: 大 中 小
在全省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暨“以省级校本教研实验校建设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课题开题会上的讲话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邵水潮
各位专家、各位校长及学科负责人:
大家好!今年5月初,省教研室召开了校本教研实验校工作的启动会议,时隔半年之后,我们再次相聚郑州,又看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见到了许多老朋友,我心里非常高兴。这次会议主要有三项议程。一是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的开题报告和专家讲评;二是分组交流,每个参会的实验校都将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经验;三是典型学校的经验介绍以及专家的点评。在这一天半的时间里,我们将围绕校本教研这一专题,交流经验、澄清问题、启发思想、明确方向、谋划未来。按照我们的工作计划,未来半年内,每个实验学校都将参与申报和实施子课题的研究,每个学科共同体都要组织一次区域性的校本教研交流会;从而形成以点带面,区域联动的教研格局。明年这个时候,我们还将举行一次全省性的经验交流会。因此,希望每位参会的同志都能认真开会,积极参与,畅所欲言,贡献智慧,通过对开题报告的分析、对兄弟学校经验的学习,梳理出本学校、本区域的校本教研工作思路来。
为了推进校本教研工作,并为本次会议作准备,从上个月开始,省教研室各个学科的教研员陆续到实验学校做了调研。在调研中,我们既收集到了许多典型经验,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很多学校对于什么是校本教研弄不清楚,汇报的内容和提交的材料与学校的工作总结没有什么区别——“校本教研成了筐,什么都能往里装”。鉴于这种情况,以下我从课题开题和研究实施的角度讲四个问题:(PPT第2页)
1.为什么要申报省厅的重大课题 2.校本教研是什么 3.校本教研有哪些形式
4.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和预期成果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也欢迎专家和老师提出宝贵的建议。
一、我们为什么要把校本教研作为重要工作并申报省厅的重大课题?(PPT第3页)
这主要是出于以下两点考虑。
(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新课程推进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 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在其“课程实施与评价”部分明确提出了“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同年12月,教育部在上海启动了“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并在全国确立了80余个校本教研建设基地。自此,校本教研迅速成为基础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话题和课改推进的重要抓手和助推器。2012年8月,国务院在其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中,再次强调“校本研修”是教师学习培训的一条重要路径。用原基础教育司姜沛民司长的话说,校本教研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创举,由此可见其在我国基础教育政策顶层设计中的重要地位。
(二)开展课题研究是提升教研工作品质和效能的需要
近几年来,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一直把校本教研作为全室的工作重点之一。2010年出台了《关于申报河南省中小学校本教研实验学校的通知》(豫基教研字[2010]20号);2012年2月公布了61所“河南省校本教研实验学校”并出台了《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校本教研实验学校建设管理办法》(豫基教研字【2012】3号);2012年5月召开了全省校本教研实验校工作启动会议。
在两年的校本教研实践中,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1)对校本教研的概念理解不清,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什么都做了,什么都没做好;(2)缺乏有效的校本教研的交流机制,闭门造车,经验的再生能力差;(3)校本教研流于形式,论文、课题做了不少,但是课堂中的真正问题却没有解决;(4)部分学校工作不力,重点培育学科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基础薄弱;(5)校本教研的本土化不强,没有基于本校的资源展开;(6)缺乏专业引领,萝卜炒萝卜,研究的品质很难提升等。
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提升校本教研工作的理论品质和实践效能,2012年6月,我室申报了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省级校本教研实验校建设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9月份,河南省教育厅公布了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立项课题的通知[河南省教育厅教教科(2012)844号],该课题被批准为重大课题。这更坚定了我们以校本教研为抓手,以实验学校为“支点”,借助重点培育、分类指导、典型示范等策略构建全省校本教研网络,提升全省基础教育教研水平的决心和信心。相信本课题的顺利展开,对探索校本教研的省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校本教研是什么?(PPT第4页)
按照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对校本教研的定义,它是以学校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以行动为导向的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它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出发,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研究,并在专家的引领与指导下,解决实践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
具体而言,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校本教研是扎根于学校的。它不是发生在学术研究机构中的书斋式研究,而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研究,是扎根于教育教学情境中的生成性的研究,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而进行的实践性、参与式研究。其研究的问题在学校、研究的主体在学校、研究的重心也在学校。
第二,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虽然大学教师和各级教研机构的人员也会介入其中,甚至起到重要的帮助和引领的作用,但是,他们只能是辅助的作用,而一线教师和校长自始至终都应该是校本教研的主角。以学校的社团活动为例,如果我们仅仅介绍学校里有哪些社团,开展了哪些活动,还算不上校本教研;只有把着力点放在教师是如何指导社团活动的,在指导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又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才称得上是校本教研。
第三,校本教研的对象应是教师在教学中感知发现的、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正如在座的刘良华教授所说:“校本教研的基本精神在于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校本教研属于应用性研究,它关注的不是宏观的原理性问题,而是中观和微观层面的教学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琐碎,却和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息息相关,并直接影响教学的过程和效果。
三、校本教研有哪些形式?(PPT第5页)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我们可以把校本教研的实践形式分为三个层面。
(一)个体层面的校本教研实践形式
余文森教授认为,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教研的三大要素,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种主要的实践形式。而在我们看来,个人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校本教研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才有可能真正有效地展开。可以说,名师无不是在反思中成长起来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师德楷模于漪老师就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她教《春》这篇课文,连续3年用了三种不同的设计,每次都在教学之后记录下授课的得与失,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她的教学技艺就是这样“炼”成的。叶澜教授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反思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校本教研又是一种合作性的参与式研究,强调研究的民主性、平等性和协作性。但在大多数学校,教师之间往往壁垒分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并不少见,可以说,缺乏密切的同伴互助和有效的专业引领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掣肘因素。研究证明,一项职业成为一种专业有七个标志,其中之一就是拥有强有力的、联系紧密的专业组织。医学专业有会诊制度,法学专业有合议制度,我们教师当然也不应该只做“孤独的舞者”。
(二)学校层面的校本教研实践形式
从学校层面来看,校本教研可以分为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和学习型教研等三种形式。
教学型教研以教为着眼点,以课例为载体,其实践形式包括一人同课多轮、多人同课循环、同课异构、互助式观课、邀请式观课和反思式观课。研究型教研以研为着眼点,以课题为载体,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包括界定研究内容、设计研究方案、开展行动研究、总结研究成果;学习型教研以学为着眼点,以阅读为载体,其内容包括读书、读图、读人。而在我们看来,这三种形式其实就像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一样,是密不可分的。其中,课例研究是一个核心抓手,课题研究和阅读都是为课堂教学的改进服务的。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我们本来打算在这次会议上安排一次听评课活动,考虑时间和场地所限,最后决定在课题启动后组织专门的课堂教学主题研讨活动。希望大家在这一献计献策。
(三)区域层面的校本教研实践形式
在区域层面推进校本教研方面,上海教科院顾泠沅教授领衔的教育部重大项目——“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取得了许多经验,他们在四个区建立了一批校本教研的实验性示范性扎根学校,根据教研任务的需要探讨了校本教研的多种组织形式。应该说,这些经验已经触及到了校本教研的核心问题,其经验也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可惜的是,尽管这些成果在多家学术期刊上发表,却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甚至全国各地的项目单位也没有真正认真彻底地消化和吸收这些成果。之后召开的几次全国性的项目研讨会,其议题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游移,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项目成果的影响力。
而除了上海之外,由省级平台推动校本教研实施的经验极为少见,省级教研部门大多将自己的功能定位于管理和驱动,还没有充分发挥专业引领和资源整合的功能,教研员的研究能量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就此而言,我们在座的各位所进行的这项工作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四、课题研究和工作推进的思路、方法和预期成果
(一)推进思路(PPT第6页)
为了高质量地完成课题研究,有力地推进校本教研工作,我们在整体的研究思路需要把握好一个抓手、处理好两种关系、遵循两条研究路线、利用三种研究方法。
“把握一个抓手”指的是组织好子课题的研究。为了扩大课题研究的参与度和受益面,我们确定在总课题下设立若干子课题,本次会议提供的子课题研究题目的指南仅仅是一个提示和参考,正如我们所强调的,校本教研不是别人让我做什么研究,而是我们在教学遇到了问题,需要提供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我们鼓励大家结合本校、本学科的实际自主确定研究的专题。子课题被批准立项之后,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研究任务,省教研室将会颁发结题证书。明天上午,我们会就这个问题做具体的安排。希望各个学科教研员和实验学校认真研究开题报告和课题指南,结合本校、本学科的实际,积极申报子课题。“处理好两个关系”指的是要在研究的过程中平衡兼顾好重点培育学科与整体推进的关系、校内研究和校际交流的关系。为了便于指导和联络,在过去两年的校本教研工作中,我们实施了重点培育、分类指导、典型示范的策略。每个学校确定了一个重点培育学科,这次参会的就是校长和重点学科的负责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实验校的所有工作就是仅仅围绕这个学科而已,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把其他学科置于校本教研之外,那样必然会造成重点培育的孤立,“一支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我们实施重点培育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用重点学科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让重点学科成为整个实验校校本教研的急先锋和领头雁。请在座的校长、学科负责人和省教研员务必理解这一点,在立足本学科研究的同时兼顾其他学科的发展。
如上所述,校本教研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研究。因此,实验校内部自身的发展是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和归宿。但是,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有时候,我们学校内部遇到的问题,可能自己解决不了,需要与兄弟学校联合攻关、形成合力。大家在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以彼此鼓励,这样在跋涉的路上才不会觉得孤独。这就是组织学科共同体的价值所在。但我们不能把组织学科共同体作为研究的目的,它只能是促进实验校建设的一种手段。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梳理出两条研究思路来,其一是实验校内部的问题解决路线,其大致思路如下:(PPT第7页)
其二是学科共同体的研究路线,(PPT第8页)
其大致思路如下:
(二)研究方法(PPT第9页)
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已有的校本教研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深入探讨校本教研的本质并确定推进的策略;用行动研究法进入学校现场、深度参与到研究中;用多案例研究法实施并验证我们的研究假设。
(三)研究的预期成果(PPT第10页)
1.开发出一套从省教研室到实验学校的一系列有效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
2.利用各级教研员的专业引领和资源整合作用,培育一批优秀的校本教研实验校和区域性的校本教研共同体。
3.建立全省范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合作交流与知识共享的平台。4.形成高质量的课题研究报告,在有一定影响力的核心期刊上发表若干篇论文。
5.形成若干套优秀的校本教研课例集和论文集。
五、课题研究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安排(PPT第11页)1.前期调研
这一内容我们已经按计划完成。
2.第一次全省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暨开题报告会
任务描述:组织第一次全省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暨课题的开题报告会。议程包括:课题开题报告会;校本教研典型经验展示;以学科组或地域为单位分组讨论研究计划;发布子课题。
预期成果:课题开题报告书;课例光盘;论文集;修订各个学科研究共同体的研究计划。
负责人:李海龙
截止日期:2012年11月30日 3.各学科共同体的第一次交流研讨
任务描述:各个学科分别组织校本教研的交流研讨会,原则上至少本学科的实验校都应参与,汇报交流校本教研的经验或子课题推进的。研讨会可邀请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到场观摩。
预期成果:会议报告、课例、论文 负责人:赵阳
截止日期:2013年5月
4.第二次全省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
任务描述:组织第二次全省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内容包括:典型经验展示;分片区的交流研讨,展示子课题成果、发现问题,明确研究推进的思路和方向。
预期成果:中期研究报告、课例、论文 负责人:杨伟东
截止日期:2013年10月20日 5.各学科共同体的第二次交流研讨
任务描述:各个学科分别组织校本教研的交流研讨会,本学科的实验校都应参与,汇报交流课题的研究进展或子课题成果。研讨会可邀请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到场观摩。
预期成果:会议报告、课例 负责人:李海龙
截止日期:2013年12月31日 6.第三次全省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
任务描述:组织各学科校本教研共同体第三次集体交流,内容包括:典型经验展示;分片区的交流研讨,总结研究成果。
预期成果:各个学科校本教研共同体的研究报告、课例集、论文 负责人:邵水潮
截止日期:2014年3月31日 7.接受结题鉴定
任务描述:讨论并撰写课题研究总报告 预期成果:课题结题报告 负责人:申宣成
截止日期:2014年4月30日
同志们,以上我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结合课题研究的需要,着重介绍了校本教研的理论观点、发展现状及实践成果,同时也介绍了我们的研究思路和工作安排。在两年多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了“以工作带动研究,以研究促进工作”的必要性,希望同志们在会议之后,根据工作要求和课题研究步骤,科学规划,周密安排,积极行动,深入研究,加强交流,使我省的校本教研工作再上新台阶,使课题研究取得预期成果,实现工作和研究的双丰收。
谢谢大家!(PPT第12页)
学校教研工作浅谈
(2009-10-02 11:28:11)转载▼
教研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校工作的成败。教研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教师研究课标,把握教学方向的重要活动。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吃透了课标,读懂了学生,正确的理解了新课改理念,学生才能得到全里面的发展,学生的成绩也会得到提高,从而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质量,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
可见,教研工作非常重要。它服务于教学,在教学中得以生存,得以发展,并能促进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它依赖与教研而提升,没有好的教研,也就没有好的教学成绩。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所以学校应把教研工作摆在重要的地位,与教学共同发展。而当前学校的教研工作还存在两个“认识”问题。
一、学校认识不足,发展不平衡
各校对教研工作认识不同,以至于各校教研工作开展情况不同。有的对教研工作认识十分充分,深知它的重要性,开展得有声有色,形成了特色,大大促进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对教研工作认识不足的学校,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而已,没有一个长期教研计划,教研工作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不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这样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将是一团死水。
二、教师认识不足,是开展的关键
教师是教研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直接的受益者。教师对教研工作的认识,直接影响教研活动的开展,在教学活动中的实践。大部分教师对于教研活动的认识不足,恩师只是听听课而已,有的连这也不愿意参加。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是啃啃课本,抄抄题学生做做,其他的就没有。要讲一堂公开课,得费很大的劲。我们若不去好好学习,又怎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更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讲课非常精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只有一位学生低头看自己的东西。课后,老师问那位学生为什么不听讲。那位学生说:“我爸爸是你的学生,你讲的内容和所举的事例,他都做了笔记,我看他的笔记就行了。”老师哑然。这位教师尽管课讲得精彩,但他的知识已经老化,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的发展,因而算不是一个好老师。老师如果不能紧跟时代的变化,顺应社会的潮流,及时充电,怎么能教育好学生,怎么能培养新一代?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学校要生存,要发展,就要以教研为新的突破口,开展好教研活动,以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要开展好教研活动,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激发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要想一项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有完善的知道来督促二胺彩虹。各校可以根据新课改,“岗位大练兵,优化课堂,提高课效”的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确立本校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来保证它的完成。首先要确定适合本校的校本研训的内容和课题研究的课题,能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和学生成绩的提高。其次,学校应改变评价教师的标准,通过评价,来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不能单一的以教学成绩,来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这样不利于教师的成长。教学成绩,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教育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教学成绩短期难见成效,关键是否能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作为新型的教师,不仅教学成绩要好,更要看他的教研能力如何,在课堂教学上是否有新的突破,形成的教学理念。教研能力更是一位教师内在综合素质的体现。学校应建立健全的知道来保证教研工作的开展,服务于教学,把教研作为评价教师的一个重要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的开展好教研工作,打造学校工作的新亮点,促进学校办学水平不断的提升。
二、创造良好的教研氛围,促进全员积极参与
学校要为每位教师创造良好的教研环境、教研氛围,在学校工作中认真落实好学校的教研计划,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的开展。作为这项工作的一员—教师要积极投身到学校教研活动中。这并不是为了学校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促进我们自身的发展,更好的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特别我们正处于课改之中,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必须认真的学习、研究我们的教学,不然就会被这场革命淘汰。我们的教师不能只教死书,这样不会有什么效果,更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所以我们每位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认真的研究。教研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校本研训,听课评课,听课反思,教学反思,读后感,课题研究,网络交流等。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积极投入到这些活动中,在活动中提升自己,锻炼自己,把自己培养成教研型教师,从而推进学校教研工作的开展,促进教学工作提升。学校教研活动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大家齐心努力,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落实好。学校要高度的重视,突出这项工作,这是开创现代学校工作的新突破点,新的亮点,是打造学校品牌的着力点,确实提升教师的有效途径。我们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
第三篇:校本教研的形式
校本教研的形式
校本教研必须从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因此,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确定之前必须对教师队伍、学生队伍状况作调查分析,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在充分了解师生的需求与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制定研究课题,并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校本教研成效。
1、专题讲座促观念更新
校本教研在带给学校机遇的同时,还带给学校及教师一个个挑战。新理念的接受与实施会遇到很多阻力,因为它使许多教师必须否定自我,突破自我,这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所以,为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必须适时适机地举办各种专题报告,如学习新课程标准,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解现代社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促进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更好地开展教改科研。
2、案例分析促教学反思
教师成长之路应是经验加反思,把课堂作为案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让教师上完课后,回过头来看看,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哪些是成功的等问题,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案例分析也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专家指导促骨干成长
校本教研面向全体教师,但同时要创造条件让肯钻研勇于创新的有潜力的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可以聘专家或教研员对这些教师跟踪指导、重点培养,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对外交流的机会,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学科带头人。
4、学术沙龙促交流沟通
定期组织轻松愉快的学术沙龙活动,让教师针对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手段等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种学术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促进了教师间的了解与沟通,互相取长补短,也有利于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教师走上研究之路,校本教研创设了和谐浓厚的科研氛围,其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实现了科研与培训并举,主研与群研结合,行为与理念互动,研究与使用统一,唤醒了教师的科研主体意识,促进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发生全方位的变革,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就是指在推行新课程的过程中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提高课程实施和教学实践的效果为目的的一种研究形态。“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有如下特征:
(1)中小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中小学校是师生交往、构建知识的场所,也是教育意义生成的场所。在中小学校活生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蕴涵着教师教学的无穷智慧和学生发展的无限可能。因此,以中小学校为基地进行教学研究,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研究活动,也可以获得有利于解决具体问题的研究结论。它可以弥补以高校为基地的教学研究不能关照具体情境性的缺陷,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研究结果的可行性。
(2)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这一特征抛弃了专业研究者是教学研究的主体这一传统假设,赋予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实践的权利和义务。教师作为教学研究的主体,可以将教师从“教学匠”和“接受者”的形象中解放出来,为教育教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做出贡献。
(3)以提高课程实施与教学实践的效果为理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教师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而展开研究的,它不以构建宏大的教育理论为追求,而是以解决具体问题、提高课程与教学实践的成效为己任。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致力于促使教师通过研究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断理解新课程、接受新课程,最终成功地实施新课程。
校本教研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教学型教研(日常性教研)。这种研究一般以“课例”为载体,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渗透或融人教学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活动方式多以教研组或备课组成员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要方式,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是文本式的教案和案例式的课堂教学(富有创意和改革精神的教案、教学设计,有个性特色和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这种校本教研类型在学校中是较为普遍的——种,也是十分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
(2)研究型教研(专题性教研)。这种研究一般以“课题”为载体,围绕一个教学专题而展开。从来源角度讲,教学专题产生于教学实践,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等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可以说,教学专题是对教学问题的提炼、升华和概括。通过对教学专题的研究,在化解教学难点、重建教学范式、推进教学改革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活动方式以课题研究小组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为课题研究报告。这种研究结合教学实践而进行,但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独立研究价值,体现出一定的规范性:研究专题及其所形成的研究报告是研究活动的主线,发现、创新是研究的重要途径和产生研究成果的依据。
(3)学习型教研(提高性研究)。这种研究的着眼点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旨在通过学习型的研究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证,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研究表现为一种学习——“研究性”学习,这种研究是指不针对具体课例和研究专题而开展的所有研究的总称。读书和思考是研究的主线,观摩和交流是研究的途径,读书笔记、读后感、观后感是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
校本教研如何才能“校本”
周 菲
最近,因工作需要,笔者对—线校长和教师就校本教研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校本教研已经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了解并熟悉,但校本教研在推进过程中也存在诸如认同度不高、缺乏内驱力、制度不健全以及存在不良作风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校本教研的推进速度和推进质量,如果不解决将可能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推进。
让教师有行动的意愿和能力 问题──
首先,巨大的外在压力是教师投身校本教研的重大阻力。一方面,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和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评价过于重视学生学业发展的指标,过于强调学生和班级教学的成绩,分数仍然是教学成果的主要参照物,这使得教师不得不围绕这此指标而奔波。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很大,据调查,有一些学校的教师工作量达到每周25~30课时,有的还兼任班主任工作,教师没有时间进行系统学习、备课和研讨。在诸多压力下生存的教师,不可能有足够的兴趣、热情与精力参与到校本教研中去,致使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的内驱力不足。
其次,教师缺乏进行研究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师培养和培训体系中,教师只是知识的接收者和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教育者关注的是如何让教师成为好的“教书匠”,而缺乏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因此,许多教师即便有参加校本教研的意愿,有专业发展的需求,也不清楚如何去做。
对策──
1.提高教师的自信心和专业素养
压力过大,往往与个人的自信心和专业素养较低有关。目前,一些教师专业素养低,主要表现在:专业理论水平较低,思想相对僵化,问题意识不强,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反思质量不高;校内同伴互动处于浅层次。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学习和思考,这是减轻压力的力量源泉,是提高自信心和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第一,鼓励教师多读书。变革源于思想,思想来自学习,校本教研要想以发现问题为开端,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屋建瓴。学习是减轻改革压力的力量源泉。
在校本教研实践中,各地产生了许多好的做法,有的学校开展了“荐书—送书—好书导读—读书报告会”活动;有的学校举行了建立“书香校园”的活动;有的制定了建设学习型学校的规划;有的举办了“读好书论坛”。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麻园岭小学刘云燕校长深有感触地说:“课改实验以来,我读了许多教育教学书籍,做了四万多字的业务自学笔记,写了上百篇校长日记和管理随笔。读书是我生命的第一要义。我爱读书,因为读书,我的生活多了许多趣味。因为读书,我的感情丰富而细腻,人变得更有灵性,才思更为敏捷。”
然而,许多教师认为工作忙,腾不出时间去学习,对此,我想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教师越是感到忙,越是要多读书。出为书读多了,他的知识丰富了,每次备课的时间就少了。”
第二,提倡用心积累。教育家刘佛年先生说过:“教师必须经常把自己观察到的、想到的东西记录在笔记本中,特别是要把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经过思考后形成的设想写下来。然后在改革实践过程中细致地观察、分析、比较、评价,把一切有关的资料都积累下来,到了一定的时候,改革效果就显露出来了,经验也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了。”
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的确上过很好的课,但是疏于总结,很少把它们记录下来。对成功的课和有遗憾的课都不做认真的剖析和总结,没有用心积累,所以难于得到长足的发展。
我们提倡教师做有心人,用心教书育人,用心总结经验教训,只有用心,才能发展。2.了解教师的内在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教研
要了解不同年龄、不同资历的教师的需求是什么。教育部校本教研基地项目组组长顾泠沅教授在对上海青浦、宝山等八区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情况进行调研时发现:“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所需要的帮助是不同的。新教师的成长可以更多地凭借校内专家的帮助,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校内专家可以代替教研员和部分专业工作者的作用。经验教师,尤其是教龄10年以上的教师,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可能更多地与教研员、专业研究人员的合作与支持有关。”
在我们的调查研究中也发现,10年以下教龄的教师普遍希望得到课程标准、新教材、教法方面的培训;10~20年教龄的教师关注的是教法、如何听评课和如何组织课堂教学;2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在关注教法、如何听评课的同时,更加关注教育研究方法和国内外教育思想与经典理论。
这表明,教师对于自身的专业成长是有内在需求的,但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可以根据这些需求,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加以区别对待。
3.把学校建成学习型和研究型的组织,使教师学会学习和研究,保持经久不衰的内在活力
由于教师的工作性质是让儿童通过学习得到发展,因此要求教师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教学技巧。在选择学习内容方面,教师应具有自主性和主体性,而不是由外部强加进来。要建立学习型和研究型的组织,最基本的是校长要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他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也能够参加学习和进修。而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不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及学校管理,如改善班级基准、增加教师、补充人员、给教师减负等。
我们提倡建立研究型的学校,提高每一位教师参与校本研究的能力,要着力培养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省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使教师不仅有参加校本教研的意愿,而且具备参加校本教研的能力。
给学校松绑 问题──
现有管理制度制约了校本教研的开展,具体表现为:
──专业引领不够。受条件制约,许多学校得不到专业引领。用教师的话说:“我们在学校层面搞研究,得不到专业引领,就好像红萝卜炒白萝卜,炒来炒去还是一盘萝卜。”
──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尚未建立。教研室和教研员的工作定位尚未根本改变,教研员的主要精力还在研究考试和出复习资料上。
──学校受各方面的制约因素多、干扰多。例如在现实的教育教学研究过程中,调研、检查、验收、比赛、评比等,牵扯了教师和学校相当大的精力,使校长和教师不能聚精会神地搞教学和教研。
对策──
1.完善教研制度,加强教研队伍建设。校本教研离不开大学、科研机构等的专业引领。但是这些专家的数量和精力毕竟有限,而教研员在我国有十万大军,又熟悉教学一线,应该说他们是校本教研专业引领的主要力量。
因此,教研室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定位的转变,教研员的角色转变,成为最关键的问题。要淡化自上而下的教学管理职能,变教研员只是研纲、考纲的“专家”为深入到教学一线帮助教师发现与解决教学中的难点的专家,并使之逐渐成为一种制度。
在转变教研员的工作思路方面,可以把工作重点放在开展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教研活动上,像“诊断课堂教学”的活动,探索课堂教学理念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研究、探索课堂目标落实的途径问题以及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等。
另外,针对教研员的素质现状,需要抓紧做好培养和提高下作。有关部门需要制订和建立教研员的选拔标准与认证机制;建立教研员的学习、培训与考核制度。
在对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培训方面,重庆市沙坪坝区的“导师制”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该区自2002年起,从高校、科研机构聘请专家学者与本区的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一起担任导师,形成一支内外结合、高层次、高质量、开放型的导师团。选拔思想素质好,有进取精神,身心健康,有一定成果的中青年教师为“导师制”学员。让他们通过“导师制”培训,树立新观念,获得新知识,培养新能力,作出新贡献。该培训采取固定导师带固定学员的方式,通过“系统理论学习—教育教学实践—课题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培训。导师制培训时间为两年,共600个学时。理论学习时间一般不低于全部学时的四分之一,教改科研工作及撰写论文的时间不少于全部学时的二分之一。培训采取不脱产或半脱产的形式进行。
2.要减少对学校的人为干扰,使学校能聚精会神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校本教研中,特别要强调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要对校本教研做好总体规划、组织、保障和管理工作。
总之,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去实践校本教研,使校本教研在广大学校生根开花,使研究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职业特征,使每一所学校都成为一个学习的、研究的集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和谐的发展。
第四篇:校本教研的形式
校本教研的形式
校本教研必须从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因此,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确定之前必须对教师队伍、学生队伍状况作调查分析,(六课型的创立调查)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在充分了解师生的需求与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制定研究课题,并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校本教研成效。
1、专题讲座促观念更新
校本教研在带给学校机遇的同时,还带给学校及教师一个个挑战。新理念的接受与实施会遇到很多阻力,因为它使许多教师必须否定自我,突破自我,这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所以,为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必须适时适机地举办各种专题报告,如学习新课程标准,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解现代社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促进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更好地开展教改科研。
2、案例分析促教学反思
教师成长之路应是经验加反思,把课堂作为案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让教师上完课后,回过头来看看,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哪些是成功的等问题,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我们要求新课改每节课写反思,就象魏书生每天写日记一样,时间长了就有效果)案例分析也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专家指导促骨干成长
校本教研面向全体教师,但同时要创造条件让肯钻研勇于创新的有潜力的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可以聘专家或教研员对这些教师跟踪指导、重点培养,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对外交流的机会,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学科带头人。
4、学术研讨促交流沟通
定期组织轻松愉快的学术研讨活动(每周一次,每次2小时),让教师针对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手段等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种学术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促进了教师间的了解与沟通,互相取长补短,也有利于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教师走上研究之路,校本教研创设了和谐浓厚的科研氛围,其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实现了科研与培训并举,主研与群研结合,行为与理念互动,研究与使用统一,唤醒了教师的科研主体意识,促进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发生全方位的变革,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第五篇:校本教研的形式
校本教研的形式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研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区域性研究活动、送教下乡、大型竞赛、校本教研等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越来越多,而校本教研无疑是各
种形式中与广大教师联系最紧密,对教师的教研水平提升作用最大的教研活动。校本教研,即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它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向纵深发展的行之有效的策略,是保证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内在机制。在校本教研体制里,学校是校本教研的基地,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校本教研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校本教研正可以发挥这种作用。
概括地说,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如何让校本教研扎实有效地开展而不流于形式呢?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最有效呢?
(一)长年坚持的教学能力提高活动。
为了提高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学校组织开展了以下活动:
⑴议教:集思广益
由全体或部分教师在一起议教,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群策群立,集思广益。议教的范围可以是全校的和年级的,也可以是教研组和备课组的,以备课组议教最为常见,效果也最好,因为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一致,话题共同,而且这种议教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搞好了备课组的议教,就可以为其他范围的议教提供范例。
备课组议教要根据学期教学内容和任务划分议教的次数和每次议教的内容,将每次议教的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的教师,以平均任务、轮流进行方式为最好。每次议教时,由牵头教师先做课程说明和教材分析,包括该内容的课程目标是什么,在教材中的地位如何,同前后的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本此教学内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拟采取的教学形式,对学生的分析。其他教师再发表意见,可以赞同,可以提出异议,可以补充材料,可以完善教学方式。也可以进行同课异构,“同课异构”就是相同学科的老师,使用相同教材和同一节内容,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教学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塑造各具特色的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议教要将“议教材”和“议学生”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思考以什么样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学生才容易理解和接受,才能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创造精神。比如说导入怎么做,情景如何创设,活动如何开展,探究的层次和深度把握,提问的角度和策略,课堂气氛的调控,内化情感的时机等等都应该是议教的重点和核心。总之,要通过议教“激活”教材、“激活”学生,“激活”课堂,要重视教师的“教”,更要重视学生的“学”。
⑵磨课:渐入佳境
议教毕竟还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议教的效果如何,教学设计符合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能不能到达预期效果,还要靠课堂教学来检验。实践出真知,实践也长技能。磨课正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所谓磨课,是以一定的教师群体为单
位,以一定的教学内容为主题,通过反复上课,不断改进,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的一种教学活动。磨课的参与范围可大可小,可以是全校的和年级的,也可以是教研组和备课组的,以教研组为单位举行效果最好。磨课一般分三
个程序:第一步,上课教师进行准备,初步说课,根据其他成员的意见,可以对
教学设计进行初步修改,并进行试教;第二步,根据施教情况,开展评课活动,重点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办法,然后根据评课的意见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再施教,这可能有几个反复,当然第二次或者第三次上课的教师可以是原教师,也可以是其他教师,但教学内容不变(当然班级有变化);直到到达比较理想的效果和境界为止;第三步,进行总结评议,总结得失,从而到达“一人上课,整
体受益”。这比起过去泛泛开展的应付差事、例行公事式的公开课,效果不可同
日而语,“磨课”的作用在此,“磨课”的魅力也在于此。
磨课应该重在强调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发现教学运作中的偏差,有效地纠
正教学与目标的偏差。教研评课要建立起良好的信息反馈渠道,让教师在自我实
践与反思,同伴互助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纠正背离目标的倾向。磨课应该强调
研究和解决问题,找到问题后,需要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充分认识教
学问题的性质、内容、结构及外部影响,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从而确定解决问
题的办法和策略,让参与教师对教学做到“心中有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
分析能力,使他们成为真正的教学能手和专家。
⑶竞赛:能力提升
在磨课中发现的有些问题可以马上解决,如个别环节的设置,材料的取舍
等等。有些问题的解决却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如处理教材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教学基本功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技能,校
本教研同样可以大显身手。以校为单元开展各种形式的旨在提高教师素质的竞赛
活动具有这方面的优势,是其他级别的活动(如县级、省市级等)所不能比拟的,它既可全员参与,人人行动,又不兴师动众,劳民伤财。
在竞赛活动中,人人既是参与者,人人又是评委,大家既当运动员,又当
裁判员。这种以全员参与为形式的校本教研,能极大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这种
发扬重在参与精神的校本教研又能使每位参与教师有所收获。竞赛的形式可以多
种多样,如普通话竞赛、电脑操作大赛、演讲比赛、说课比赛、命题大赛、个人
才艺展示、优质课竞赛、教学论文评比、辅导学生大赛、青年教师竞赛、中年教
师比赛等等;竞赛的内容可以千差万别,如语文、数学等等,但每次最好只有一
个合适的主题,而且尽量要扩大参与面。例如举办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可请中
老年教师当评委,举办说课比赛,在年级组或者教研组内先初赛,再推荐优秀者
到学校参加比赛,比赛评委可设专家评委和群众评委,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总之,人人参与,人人受益,人人提高。
⑷听、评课活动
推进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是关键,管理制度是保证。上课、听课、评课
是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校本教研的一种形式。通过上课、听课、评课
活动,一方面,能使学校领导直接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便于领导发现教师
教学优点,并进行总结推广,对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直接给予指导;另一方面,通过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听课、评课,使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
同提高。现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结合我校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具体要求: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结合我校工作实际,我们设计了“每周观摩课”活
动。全校11个教研组,学期初制定每周观摩计划,定时、定人,每周到固定时
间老师直接到班听课,之后进行集体评课:①反思性评课:由上课的老师根据自
己的教学设计,结合上课的实践,进行反思性自评,并提:出个人的疑惑,供大
家讨论;②对比性评课:研究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与上课教师作对比性
评课,从不同的教法中取长补短,并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③总结式点课:活动
主持人(通常是教导主任、教研组长或研究小组组长)作总结性发言,并布置本
次教研活动的书面作业。这样每周就有11位老师上公开课,每人每学期平均上
2—3次公开课,听并且参与评几十节同科老师的课,一年下来老师们的教学能
力快速提升,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互动体验式地主持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
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其目的是以教学的理论、过程、素材等为载体进行的教师研讨活动,加强对教研活动的管理,注重新型教研活动的组织形式,是提高教
研活动质量与效益的现实需要。面对新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学校教研活动工作
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思考,去解决。
我校围绕学校工作中心工作要点,坚持把教育科研作为提升学校教育
教学水平的基石,将课题专题研究和基于课堂教学常态问题的研究相结合,在提
高教师专业素质与教学质量等多方面开展工作。摈弃了一般学校教研组长领学理
论的传统做法,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让每个老师自主选择主题轮流主持本组
活动。学期初,每位老师根据“实效、趣味”的原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内
容和活动形式,制定好教研计划,每周各组在固定时间开展教研活动,形式多样,如谈话式、观摩式、辩论式等,要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一年来,互动体验式
地主持教研活动大大提高了老师的教研积极性,促进了老师的专业成长。
(三)扎实有效的班主任培训。
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的主要管理者,是班级工作的核心组织者和直接领导者,肩负着培养和教育学生的重要职责。班级工作是学校的基础工作,班级工作的好坏与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息息相关。然而,班级工作主要是通过班主任来完成的。因此,认清班主任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加强对班主任工
作的领导便是学校的一项基本工作,对班主任工作的领导,首先是建立和完善班
主任工作制度,使班主任有章可循,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为提高我校德育工作的实效,培养一支爱岗敬业的班主任队伍,学校实行
班主任周培训、总结制度,每周固定时间进行班主任分组学习,讨论、总结班级
管理经验;每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总结,并形成文字材料《班主任每周工作概要》
下发给每个班主任,指导班主任具体工作;定期召开班级管理工作现场观摩活动;
学期末举行学校优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交流,快速提
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水平,提高了班主任幸福指数,也促进了学校规范管理、持
续和谐发展。
(四)骨干教师辐射培训。
校本教研面向全体教师,但同时要创造条件让肯钻研勇于创新的有潜力的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我们聘专家或教研员对这些教师跟踪指导、重点培养,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对外交流的机会,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逐渐形
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学科带头人。我校目前有2名省级教师教育专家,5名省级名师,7名市级名师,30名省市级骨干教师。学校让骨干教师定期举行讲座、示范课等活动;凡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学习的老师,回来必须培训全校教师,如今年刘公社、何慧丽、田训、李明国等多名老师外出培训后都进行了学习汇报,实现了“一人学习,全校受益”的目标,团队学习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提高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使团体的智商大于个人的智商,使学习力转化为创造力。
针对教师当前科研能力薄弱,我们在学科建设中融入团体学习精神,学科由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主干课主讲教师、科研骨干教师及青年骨干教师组成一支教研组,这些教师各有所长,知识、技能、性格、气质互补,他们有学科建设的共同愿景,互相分享合作,给教师提供心理支持,共同分享成功、分担问题,分享计划和资料产生新的想法,努力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在团队合作学习中,为了消除习惯性防卫,要鼓励每个成员说出心中的设想,进入真正交流思考的境地,以发现远比个人更深入的见解。在每次教研活动中,他们充分发挥作用,构建起一支较为严密而又富有活力的教研队伍,通过理论学习、集体备课、课例分析、课题研究、实践探索等多种活动方式,对学校有效教研活动进行引领和指导,利用这些骨干教师队伍的引领与辐射作用,把全校教研力量整合起来,提高了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了我校教研队伍的活力。所以,鼓励教师说真话,适当增强具有正面效应的团队内部交锋,消解具有负面效应的团队冲突,创造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坦诚和谐气氛,整合了每位教师的力量和贡献,形成强大的团队合力,带动全校老师的共同成长。
(五)扎实开展“师徒结对”工作,加强互动研讨。
互动研讨是一种合作性的教研形式。通过互动研讨可以加强教师间的交往、沟通与合作,实现教学经验的共享和教师素质的共同提高。为此,要广泛深入地开展互动研讨活动,指引教师参与集体性听课活动,在集体讨论中把自己听课的收获、感悟和困惑都提出来,就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与其他教师一起探求解决的方案;要求教师在研讨中听取别人的看法和想法,分享别人的经验,分析别人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以取长补短;鼓励教师互相进行交流、对话,共同分析教学研究中的重点、焦点问题,接受别人的先进思想和正确建议,以获得专业引领。结合我校年轻老师众多、骨干教师也多的特点,学校发起了鼓励年轻老师主动拜师的倡议,并针对拜师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目前已经有20位老师结成了对子,形成了浓厚的互帮互助的教研氛围。定期组织轻松愉快的学术沙龙活动,让教师针对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手段等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种学术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促进了教师间的了解与沟通,互相取长补短,也有利于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
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教师走上研究之路,校本教研创设了和谐浓厚的科研氛围,其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实现了科研与培训并举,主研与群研结合,行为与理念互动,研究与使用统一,唤醒了教师的科研主体意识,促进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发生全方位的变革,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六)注重反思教学实践。
教师成长之路应是经验加反思,把课堂作为案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让教师上完课后,回过头来看看,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哪些是成功的等问题,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
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案例分析也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要为行动而研究,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找到科学理论的依据,提高教学实践的科学性;要在行动中研究,反思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在实际行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改善实践行为;要对行动进行研究,每次行动之后对整个行动进行反思,增强新课程改革的体验,总结教学实践的基本规律,提炼和升华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的典型案例和教育故事。
新学期开始时,学校给每位教师发一个课后反思笔记本,要求老师在上完一节课后进行反思,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
校本教研作为一种新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已经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融进了我们教师的生活,成为了学校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新型教研关注教师自己的主动建构,鼓励教师调动自己已有的经验,在合作交流中生成新经验;重新认识自己的经验,增强自信;主动贡献自己的智慧。我认为,只有教师参与,才能使教师建立起自信,遇到问题“向内找”,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而不是“向外求”,寄希望于“专家”,形成“造血”机制。实践证明,好的教研形式可以充实教研的内容,提高教研活动的效果。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积极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研,引导教师通过在自我反思中提高教学水平,在同伴互助中提升教育理念,在专业引领中感悟教育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