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告语借鉴和传承古典诗歌的实绩概述

时间:2019-05-14 13:29: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广告语借鉴和传承古典诗歌的实绩概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广告语借鉴和传承古典诗歌的实绩概述》。

第一篇:论广告语借鉴和传承古典诗歌的实绩概述

论广告语借鉴和传承古典诗歌的实绩概述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空前繁荣,商业和公益广告的创作也随之空前繁荣。其中,广告语的创作,传承和借鉴古典诗歌的现象十分突出,并创作出不少经典广告语,取得了较好的实绩。笔者通过大量的调查与收集,拟对此作一个简要的梳理和介绍。

关键词:广告语创作 古典诗歌 文学借鉴 创作实绩

引言

在广告中,或是意境需要,或是形象相合,很多广告语都引用古诗文名言名句作为广告语,这种方式,一是快速有效,因为古诗文在长久的流传中早已家喻户晓,为人熟知。优秀的广告语要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运用各种古典诗词材料,极力使表达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富有感染力。这不仅要使人领会,还要使人感动。要求语言不仅意思明白、准确,而且还要生动、形象、活泼,富有感染力。根据表达的需要,它可以运用各种诗词材料,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

一、对古典诗歌原作的引用

在中国诗歌史上,不少诗歌在流传过程中客观上成了后人广为接受的诗体广告。基于这个传统,中国当代广告语在创作中,根据现实广告的需要,对一些优秀的古典诗歌进行整首或截句的引用,在广告之林中,形成了一种奇妙的“景观”。这些古典诗句以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很好地实现了广告宣传的目的。

(一)整首诗引用

李白“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苏东坡“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历代都将其视为西湖风景最佳的广告语。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泰山风景的联系,早已是密不可分。另外,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崔灏《黄鹤楼》、李白《望庐山瀑布》等诗作,皆成为洞庭湖、黄鹤楼、庐山最佳的宣传用语。这些优美的诗歌,以其浑厚的文化内涵、动人的意境和流畅的语句,跨越千年,仍然产生着不可替代的广告效果。

(二)截句引用

古今人生情境和广告宣传的需求多有相似之处,因此,在当代中国广告语创作中,这种原句引用现象更是多到不胜枚举。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招聘);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通信公司);连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重庆大足荷花山庄);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形象)。此外,白居易、王铎的佳句“村杏野桃繁似雪,行人不醉为谁开”“寻常阅尽浮云事,花开花落满旧溪”,也被援引为洛宁县熊平山北坡神灵寨的山水形象广告语。岑参的“忽如一春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被作为哈尔滨冬景形象广告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也常常作为苏杭旅游的广告宣传用语。

(三)改造引用

不少古典诗歌的名句,千百年来深入人心,以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句为基础,稍加以改造后使用,常常能使广告语更容易引起共鸣,收到良好的广告效果。例如:描写桂林山水的广告语“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对古典诗词进行了合理的改造,读起来朗朗上口。

(四)意境的借用与翻新

当代中国广告创作对古典名诗名句的意境多有借用,并时有翻新。“飞流下千尺,银河落九天”(黄果树专线旅游社)将李白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句各删去两字,借用其意境,简洁其语句,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悠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节”),此句借孟郊《游子吟》中的意境,略加改造,营造子女努力回报慈母的意境,婉转动人地提示受众,作子女的都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白云边酒的广告语:“往事越千年,陈酿白云边”在李白的“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意境的基础上加入了新的元素,创造出新的意境,颇具感染力。“欲穷千里目,常饮视力健”(眼保健医药),这则广告语,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名句化出,由“登高才能望远”的意境,转入“视力好才看得远”的意境,称得上巧妙。另外,“莫愁前路无知己,‘跃进’伴你万里行”(跃进牌汽车)、“网上轻松寻书看,何需书海苦作舟”(网站)、众里寻他千百度,想要几度就几度(伊莱克斯冰箱)等等,或借“境”,或翻新,各得妙趣。

二、古典诗歌形式的采用与借鉴

(一)整句句式的采用

整句广泛使用:从三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例如:中国固镇第四届梨花节的广告语“寻梦梨花,相约固镇”。其中最著名的是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其中采用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牧的《清明》里的著名诗句,与现有的任何一种酒都没有关系,但是却被山西杏花村汾酒厂引用来作为广告语。仿佛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的景象就在眼前,真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

(二)长短句的采用

古代词曲作品中富于节奏的长短句式在广告语创作中也有较为广泛的使用。“同出一曲,五粮液,尖庄曲酒”(尖庄曲酒),采用古典诗歌中的散句形式,语音跌宕起伏的句式,道出了尖庄曲酒“系出名门”的“身份”。这无形之中就为酒增添了一丝古意,一丝文意。再比如,“新乐、新乐、新的欢乐”(新乐牌洗衣机),令人想起李清照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上述广告语,音韵和谐,节奏错落,有的广告语颇似一阙“小令”,给受众留下鲜明的印象。

(三)对旧体诗歌模仿式创作

古典诗歌中有不少具有广告效能的诗歌作品,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视为一种“广告诗”。中国当代广告语创作对这些古典诗歌作品进行了有效的模仿。例如:黄金海岸,葡萄酒城,人间仙境,醉美烟台(烟台旅游区);丰饶鱼米地,优雅水云乡。江南何处好,宜居在吴江(江苏吴江旅游)。这些当代广告语以古典诗歌的体裁和形式出现,诗句合辙押韵,节奏感强,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

三、对古典诗歌创作手法的借鉴

(一)比兴

比者,以彼物比喻此物;兴者,由对彼物的描写作为引导,从而引出此物。这是自《诗经》起,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手法。当代广告语的创作,对此多有借鉴。

以生动的比喻形成广告宣传:“古有千里马,今有日产车”,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广具赞誉的“千里马”来比喻日产车。以期获得中国消费者的认同。由彼及此,增加广告语的丰富度:“四海同心,潍柴动力”(潍柴动力),“四海同心”这个“彼”,一方面引出了“潍柴动力”这个要宣传的“此”;另一方面暗含着一种“四海同关注,共认同”的潜台词,丰富了广告语的表达。比与兴的兼用:“鸟恋山林蝶恋花,环境卫生靠大家”(旅游景区公益),“鸟恋山林蝶恋花”比喻人对“环境”的喜爱与依恋,是“比”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另外,此处还有“兴”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即由前句引导出“环境卫生靠大家”的内涵。文采裴然,入情入理。

(二)对偶

对偶是一种以前后句式一致,字数相同,词性相近为特色的修辞手法。对偶手法整饬工稳,是一种独特的、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听之,铿锵悦耳,读之,朗朗上口,易记、易诵,故成为当代中国广告语创作常常借鉴使用的手法。在广告语中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往往会显得朗朗上口,易于传诵,便于记忆。对偶式的广告语,易于传播记忆,在广告语中极具特色。例如:中国(云浮)石文化节的广告语“一城山水画,千年石文化”,苏州碧螺仙子芳香四溢,吴中洞庭茶农艺高八斗(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这非常便于记忆朗诵,这种对偶式的广告语大都具有一种文学语言美,读后使人感到一种享受,这更给广告语增加了内涵。

(三)回环

回环(亦称顶真)手法,是指将上句结尾之词语,用做下句的开头词语,形成首尾蝉联,前后贯通的表达效果。“石雕的世界,世界的青田”,这是第四届中国青田石雕文化节暨第八届中国名石雕刻艺术展的宣传语,运用回环的手法。

(四)押韵

押韵是形成诗歌内在节奏感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这种手法的使用能使语句产生铿锵和谐之感,增加表现力,对此当代中国广告语的创作多有借鉴。例如:黄山旅游的广告语“一品黄山,天高云淡”。

(五)意境的营造

意境是人的思想、感情与诗歌中描绘的客观的生活场景、景物画面交融在一起形成的境界。意境的营造,在当代广告语作品中有不少成功之作。最为有名的句子有:“人间长虹,天上彩虹”,长虹电视机的广告语以意境的营造见长,意境壮阔而深远。

结语

综上所述,从以上三部分的各种实例中,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当代广告语创作与古典诗歌多方面的血缘关系,发现当代广告语创作传承借鉴古典诗歌的创作实绩。在广告用语中,引用古典诗词的运用不一而足,形式多种多样,但不论是何种方式的运用,其本质都使消费者获得深刻印象,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深入探讨广告用语中修辞方法的运用,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对广告用语中修辞方法的运用的探讨才是有意义的。语

参考文献

[1]杨莉,周丁力.各地节庆广告语中的古典诗歌观察分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6).[2]张秀贤,马军主编.广告语创作技巧与金句15000条[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3]吴文杰.广告用语中修辞用法的运用[J].语文建设,2012(12).[4]陈邵桂.古代诗词对广告语创作的影响[J].当代传播,2007(7).[5]管琰琰.语用视角下网络广告语言的语体探讨[J].语文建设,2014(29).[6]杨莉.借鉴古典诗歌进行广告语创作的弊端[J].语文建设,2014(29).【基金项目:本文是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当代中国广告语创作对古典诗词的传承之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3SKT09,项目负责人:杨莉】

第二篇:“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阅读理解答案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题库;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根 据 文 意,下 列 不 能 证 明 古 今 诗 歌 意 象、诗 句 之 间 的 关 系 的 一 项 是()

A.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宋代张先《江南柳》词句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可说是活脱相似。

B.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C.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D.台湾诗人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

2.下 列 对 古 今 诗 歌 传 承 研 究 工 作的 意 义 的 表 述,符 合 原 文 意 思 的 一 项()

A.能够扩大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演变。

B.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C.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题库。

D.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

3.下 列 分 析 与 概 括,不 符 合 文 意 的 一 项 是()

A.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来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B.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尝试集》的作者胡适对此给予了肯定。

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答案:

1.D

2.B

3.A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A、B、C这三项说的都是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D项说的是古今诗歌意象与作品之间的关系。

2.试题分析:A项原文说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C项原文说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D项原文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以及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3.试题分析:A项原文第1段说这种继承&&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而不是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B项是对第2段第1句话的正确改写;C项是对第4、5段相关内容的正确转述或概括;D项是对3~5段内容的正确概括。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第三篇:四论以德才和实绩为导向选用干部

以德才和实绩为导向选用干部

迸发活力挖掘潜力提供动力

——三论围绕转型跨越发展全面提高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

朱严

干部工作导向是激发干部激情、挖掘干部潜能,源源不断形成工作动力的“风向标”。正确的用人导向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防止和克服选人用人不正之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源头活水。

要规范干部选用流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是干部工作的纲,是方向性的、粗线条的。严格规范干部工作流程,就要使之细化到干部动议、初始提名、推荐、考察、常委会(全委会)票决、公示、试用期、全程记实,考察对象个人事项报告、治理拉票等方方面面,真正形成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要推进重点项目改革。坚持围绕推进转型跨越和“四化一体东部新区”选用干部。要注重从转型跨越发展的第一线选用干部,把优秀干部选拔到第一线,进一步树立重视基层重视一线的用人导向。积极探索党政领导干部和事业单位领导人员有限性竞争选拔,大力推行党政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生动局面。积极探索和推行差额选拔干部制度,制定实施差额提名、差 1

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票决等办法,形成民主择优的用人机制。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办法,积极创造条件,选派没有基层经历的优秀机关干部到基层锻炼,选派缺乏经济知识的优秀干部脱产学习培训或挂职锻炼,建立全面提升素质的干部培养机制。推进关键岗位干部、有培养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和因工作需要交流的干部的交流,着力推动跨行业、跨系统、跨部门的干部交流,不断增强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建立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年轻有为的后备干部队伍,创新大学生村干部遴选公务员工作,着力向注重考试和考绩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优先选拔担任村“主干”、和聘期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干部,真正使大学生村干部成为我市党政和事业单位的强大后备队伍。

要抓好干部跟踪管理。要强化重大事件跟踪问效。深入一线,跟踪了解新提任干部对重大事件处置的措施和效果,考察干部在关键时刻的政治态度、负责精神及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及时掌握干部在关键时候的表现。要实行新任干部跟踪考察。实行新提拔干部半年跟踪考察,任满一年履职考察,及时掌握干部履职情况,确保干部健康成长。要推行干部日常谈心谈话制度。把谈心谈话作为考察了解干部思想、心态、作风、能力、素质最有效的方式方法,了解干部动态,理顺干部心气,调动干部激情。要加强干部监督。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全过程监督,大力开展以干部考核录用、调动聘用以及“三龄两历一身份”为重点干部监督,进一步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大力提高干部工作的公信度和满意度。

要加强目标责任考核。要围绕转型跨越发展明确考核指标,充实考核内容,完善考核办法。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化考核系统,实现掌握动态、监控全程、督促进度的目标,提高考核工作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指导性。要强化考核工作的引领作用,增强考核工作的震慑力,对县区考核按月排队,对市直机关考核按季排队,重点工作随时排队,让所有被考核单位时刻绷紧发展这根弦,感到考核有压力,让压力变成动力,以此推动工作落实。

第四篇:论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目录

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前言...............................................................1

一、“诗意阅读”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2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2

(二)语文教学是一门体现人文关怀的艺术........................2(三)诗意阅读课堂特征...........................................2

二、诗意阅读方式的培养...............................................3

(一)提升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3(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三)注重朗读训练,在朗读中训练学生的语感.........................4(四)坚持课前即兴演讲,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4

三、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5

(一)积累丰富的阅读语言........................................5

(二)培养语文学习兴趣...........................................6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7 结论................................................................7参考文献..........................................................7

论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

章诗玉

【摘要】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最负盛名的作家,也是屈原之前对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他是第一个以田园生活为题而进行的大量诗歌创作的诗人,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从他的田园诗的字面上看,诗人之超然物外和物我两忘的超凡脱俗,真有着神仙般的无限风韵。本文旨在讨论陶渊明田园诗派的风格与艺术特征。【关键词】 陶渊明 道家思想 田园诗创作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玄学

陶渊明一生主要接受了儒家“入世”和道家“出仕”两种思想。儒家的“出仕”思想指导着年轻的陶渊明选择他的人生目标,但这种目标并不固定长久,时断时续的13年官场生活就是最好的明证。当无法融入现实世界时,陶渊明性格中的道家“出仕”精神就逐渐显现,成为他思想性格中的主导方面。越到后来,这种思想特征越突出,他的这种性格也越成熟、越坚定。在道家思想的浸润下,陶渊明将这种精神旨趣写入诗歌,创作出了清淡自然的田园诗,开创了诗歌的一片新天地。

一、陶渊明的田园理想。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诗人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是诗人心灵的外化然而陶渊明的田园诗。晋宋之际,“政风腐败、世道昏浊、阀阅专权,骏才者不免沉沦,庸碌者反得显赫”,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许多名士在异常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被卷进政治旋涡,甚至被无辜杀害。像陶渊明这样一个有理想而不愿随世俗浮沉的士人,必定会陷入现实与理想矛盾的痛苦中。在陶渊明之前也有无数的文人有这样的苦恼,如阮籍、嵇康,他们也试图寻找解决的办法,但他们无法为现实找到一条出路,所以他们充满了“生命无期度,朝夕有不虞”的困惑和忧恐,他们企图以超世来求得解脱。陶渊明则不然。“‘得行其道,未必善终,老于沟壑,反为福果’,这种痛苦的人生经验,自然会使希冀隐逸的风气伴着道家思想的流播而大大发展起来,从而使士大夫在‘仕’之外,还存有一种‘隐’的意念”。首先将这种“隐”意念完全付诸现实的是陶渊明,在他四十一岁那年,陶渊明坚决辞掉只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从此终生不再出仕,一直隐居耕种在农村,直到六十三岁逝世。陶渊明不是时隐时现、朝隐暮现的“半吊子”隐士,也不是拿归隐当筹码,搞欲进先退把戏的假隐士,他是一个真心归隐的文人。

(一)经过先前几次出仕与退隐生活的体验对比,陶渊明改变了他的人生之路——由仕而隐。改变的原因除了不愿依附门阀权贵苟求禄位,极端厌憎污浊的官场的现实原因外,还有他的崇尚自然的本性。应该说,陶渊明即受到道家“清净”“无为”思想的影响,又深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曾有眷建功立业的幻想。为实现“猛志”,为“大济于苍生“,他曾想从容戍边,结束民族分裂的悲剧。但偏安的东晋王朝无力完成统一大业,他的从戎理想也化为灰烬。而要大济苍生的陶渊明,就不得不另找一种实现“猛志”的途径一一出征。

(二)满怀“大济苍生”抱负的陶渊明,又第二次出任桓玄的幕僚,而当他看到桓玄排除异己、专为一己私欲和有野心时,希望又破灭了。开始相信家乡田园山林的美好。田园生活的悠闲;“静念田园林好,人间良可辞”。他认为“园林无比情”,比“人间”官场干净的多,从而表达他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并后悔自己不该离开家乡:“如何舍此去,摇摇至西荆”。于是归隐的念头又一次在脑中浮起。

(三)陶渊明29岁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后归隐,后又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义熙元年陶渊明再次出为彭泽县令,仅八十多天,便弃官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后来,虽然朝庭征召他为著作主部,也被他拒绝。陶渊明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他生性对政治不感兴趣。出身于世代官宦家庭、身为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想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赛翩思远蠢”(《杂志》五)可见他的胸怀和理想。由于东晋士族文人普遍追求自由和隐逸,加之社会**,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断消减;另一方面,由于豪强军阀对政权的争夺而引起的血腥杀戮,使得社会动荡不安,秉性淳厚的陶渊明难以忍受社会灾难,“爱丘山”的思想就一步步地滋长起来。“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君,聊且凭化迁,终归班生庐”(《始作镇参军经曲阿》)充分表现了他当时的心路历程,“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乙已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则是一种归隐思想的写照。

二、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的诗有四分之一是田园诗,这些诗歌多表现了田园生活,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1.高远的理想与志趣

陶渊明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却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他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他的田园诗充满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如《归园田居》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的

社会的鄙视。诗人着重地细致地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爱。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诗人尚未离开宦途时,总有一种“暂为人所羁”的感觉,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但当他远离了污浊的现实,回到田园中来,却感到获得了归宿。如《饮酒》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避开了达官贵人的车马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境。

诗人的田园生活虽然是远离统治阶级,却更接近了下层文人和农民。这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心赏文:“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朴实的农民共话桑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有邻里的相与宴饮:“漉我新熟酒,只鸡邀近局”;也有天伦之乐:“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所以,他的田园诗在表现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的同时,也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这也是他的田园诗动人的原因之一。

2、劳动生活内容的反映

尤其可贵的是他的田园诗还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如《归园田居》第三首: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带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劳动者的形象。《怀古田舍》诗说:“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在田野风景和农事活动的描写中洋溢着一种喜悦之情。由于诗人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并由衷地喜爱它,劳动,第一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充分的歌颂。他的一些田园诗还表现了只有一个劳动者才可能体会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二首说:“桑麻日已长,我土日以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表现了他对农作物收成的密切关怀。《于西田获早稻》诗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不仅表现了与剥削阶级寄生观点鲜明对立的依靠劳动生活的思想;而且表现了不辞辛苦、坚持躬耕的顽强

态度。这些都超出了一般士大夫的思想意识,使他的田园诗闪烁着进步的思想光辉。

3、田园贫困状况的描写

陶渊明还有一些田园诗描写了他的田园生活的贫困状况。

《归园田居》第四首说:“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途。” 《示庞主簿邓治中》说:“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 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 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 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 及晨愿乌迁。”《有会而作》说:“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岁暮和张常侍》说:“民生鲜长在,矧伊愁苦缠。屡阙清酤至,无以乐当年。穷通靡攸虑,憔悴由化迁。” 《乞食》说: “饥来驱我去, 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 叩门拙言辞。”田园生活过到如此困顿地步,田园诗写到如此辛酸程度,古今唯陶渊明一人而已。

这些诗虽然大多数只是描述他自己晚年每逢天灾不免屡受饥寒的境遇,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想见当时在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民们的更加悲惨的生活情景。

4、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自身的社会思想

陶渊明田园诗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并通过这些田园诗寄托了自己的社会思想。这是诗人田园生活中理想因素的集中和概括,是代表小私有生产者对造成战乱和贫困的封建社会所提出的抗议,它反映了广大农民希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的愿望,启发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鼓舞人们反抗不合理现实的斗争。

陶渊明是封建社会中的诗人。衡量封建社会中的作家是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首先就要看到他的作品是否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就是对当时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的曲折反映。

诗人在这里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呢?这里的生活是富裕、和乐而安宁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劳动所得也全归自己所有,没有封建的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诗人指出这是一个“与外人间隔”的“绝境”,是桃花源中人们的先世为逃避嬴秦暴政而开辟起来的一个新世界。他们“不知有汉”,更“无论魏晋”,这实际表明是一个与秦汉魏晋等封建主义社会相对立的理想世界。我们肯定《桃花源》,主要是肯定它的批判性。在这里“桃花源不只是隐士的天地,也是当时千千万万农民的乐土”。“桃花源”这个空想社会,本身就是对当时晋代社会政治的彻底否定。陶渊明的笔下的“桃花源”对后世的影响是强烈 的、积极的。他的“秋熟靡王税”的大胆设想,对历代文人创作揭露封建剥削、赋税征徭的作品很有启发。清初黄宗羲提出:“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原君》)主张为了全体人民的福利,取消君位,这种思想和陶渊明的思想是相通的。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诗人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不过,这是通过诗人思想的三棱镜透视出来的农村生活,是诗人艺术心灵的外化。陶渊明不是单纯地通过直接描写农民日常的痛苦生活,来鞭挞现实社会的不合理,而是通过描绘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幽美的田园景象乃至“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来否定和批判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也就是说,他不是主要通过描写现实中的丑来批判丑,而是通过描写理想中的美来否定现实中的丑的。诗人这种独特的把握现实的方式,是由他个人特定的社会思想所决定的。

二、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平淡自然,亲切淳真。

陶渊明的诗歌,题材贴近生活,思想感情真切深厚。陶渊明的作品大多以农村的日常生活为内容,以普通的自然景物为题材,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正和陶渊明的为人一样。因此读来韵味隽永,越读越觉的它美。试看《劝农》诗中的一节: 熙熙令音,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这里呈现出一幅和平的农作图,实际是把中国农村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特点加以美化的结果。《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久享盛名,也有类似的特点: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中间写景的一节,“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所谓“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 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

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前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概括陶渊明的田园诗的风格,然而他的田园诗不仅仅是平淡,它的好处是在平淡中见警策;它不仅仅是朴素,而且是在朴素中见绮丽。他的田园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青松在东园”,“秋菊有佳色”,“悲风爱静夜”,“春秋多佳日”,都是明白如话。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又如《拟古》其三: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从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春天来了,燕子双双回到自己的草庐。一年来自己的门庭日见荒芜,但仍然坚持着贫穷的隐居生活。有些朋友并不理解自己的态度,一再劝说出仕。可是燕子却翩翩而来,丝毫也不嫌弃它们的旧巢以及自己这个贫士。似乎燕子在问诗人:我的心是坚定的,你的心也像我一样坚定吗?这首诗好像一个美丽的童话,浅显平淡却有奇趣。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例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其一)“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两个“亦”字,物我情融,耐人寻味。又如:“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归园田居》其五)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根荆薪,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一经诗人点化便有了生活情趣,显示出他对邻人的亲切,以及农村淳朴的风俗。“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平淡的十个字便写出了雪的轻柔之美。关于陶诗的这个特点,苏轼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⑷,十分精辟。

他的田园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⑸例如:“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其二)“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其一)“待”字、“掷”字、“贮”字,这三个动词都是常见的,看似平淡却很精彩,不可更易。

(二)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人读来初觉平淡,再咏则有“平中蕴奇、枯木茂秀”之感,诗人对于语言文字的提炼运用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他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诗作之中,使人读之仿佛身临其境,在自然恬静的田园中漫步一样,给人无穷的遐想,正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如《饮酒》之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意言。”

这是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乡村生活的写照,透过文字我们看到“面山结庐、抱膝吟歌、采菊观日、笑傲风月”的隐者形象。静谧的山林与倦飞的鸟儿与诗人问答,这时作者的心境不是用语言所能描述的。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极力向往自然和田园生活的愿望也可表现一斑。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对于事物的表现手法和意境的延伸是非同寻常的,寥寥数字将人对生活的态度、对自然的热爱、对事物的描写、对世事的鄙视,表现得一览无余。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的田园诗创立了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甚至被看成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但笔者觉得陶渊明的每一首田园诗都是他唱响的一曲心路之歌,或借物抒情,或以花讽世,或指桑骂槐„„其实都是他发出的血泪呻吟,虽然那血没有流在竹简和纸上,但是他的血和泪都是在心里流淌,流出的是苦和悲,是徘徊和忧郁,是一代人无声的抗争,是一曲苍凉的悲愤之歌,是他恨世厌俗的铁骨发出的铮铮亢音。他的人格、他的志向、他的诗情在今天对于我们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自清.陶诗的深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邓安生.陶渊明年谱[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5、五柳先生传》.陶渊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版.第2页

第五篇:毕业论文--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和现实性

内容摘要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他的文学创作,在诗歌、散文、辞赋诸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诗歌。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田园诗。这种田园诗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 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形式高度纯化了,美化了,变成痛苦现实世界的一座精神避难所,或摆脱生存尴尬的一种精神独处方式。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退居田园,陶渊明自耕自食,劳动固然艰辛,生活固然艰苦,但拥有独立的精神人格,面对大自然的真实、静穆,诗人或躬耕,或读书,或饮酒,或采菊,无不表现出陶然自乐的生活情趣;更可以尽情书写自己的生活感受,追求对人生的哲理思考,歌咏理想。因此,陶渊明的田园诗读来浑厚、韵味无穷,其中是投注了诗人的个性与精神追求。其诗不同于东晋玄言诗,也不同于东晋以后的山水诗。因为陶渊明把田园诗的本质建立在精神的坐标上,它的魅力在于体现了人的生命的美,人与宇宙自然和谐的美。这不仅在思想内容方面得以表现,在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方面同样得到了体现。下面就着重从田园诗艺术特色和现实性两方面来探寻陶渊明独特的个性美。

关键词

陶渊明 田园诗 艺术

田园诗情浑厚,艺术韵味无穷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歌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他的文学创作,在诗歌、散文、辞赋诸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诗歌。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田园诗。这种田园诗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形式高度纯化了,美化了,变成痛苦现实世界的一座精神避难所,或摆脱生存尴尬的一种精神独处方式。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退居田园,陶渊明自耕自食,劳动固然艰辛,生活固然艰苦,但拥有独立的精神人格,面对大自然的真实、静穆,诗人或躬耕,或读书,或饮酒,或采菊,无不表现出陶然自乐的生活情趣;更可以尽情书写自己的生活感受,追求对人生的哲理思考,歌咏理想。因此,陶渊明的田园诗读来浑厚、韵味无穷,其中是投注了诗人的个性与精神追求。其诗不同于东晋玄言诗,也不同于东晋以后的山水诗。因为陶渊明把田园诗的本质建立在精神的坐标上,它的魅力在于体现了人的生命的美,人与宇宙自然和谐的美。这不仅在思想内容方面得以表现,在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方面同样得到了体现。

关键词

陶渊明 田园诗 诗情 韵味 艺术

一、陶渊明的生活背景

陶渊明(公元356--427)又名陶潜、字元亮,是东晋末年的田园诗人。据史书记载,东至县东流镇东晋时期属浔阳柴桑(今属九江彭泽县),陶渊明在彭泽做县令,经常到东流种菊。留下千古佳话,后人敬羡先生,建祠以祀。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开始时前一种愿望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那是一个**的年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这种社会**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削减。另外,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让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最终“爱丘山”的夙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他开始身在仕途,心在田园了。所以说,他的归隐,实际是自己的思想与当时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

二、回归自然、质朴平淡的艺术特色

自然平淡是陶渊明的人生情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色,陶渊明多用内心独白式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真诚地记录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诗句没有魅奇的语言,诗文没有曲折的结构,更没有雄辩不可一世的气势,却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字字句句,润进读者的心里。另外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当他原原本本不雕一笔不刻一画地写出时,就很有感染力,毫不做作,一如生活的本来样子。在他之前很多诗人都非常关心国家大事,诗歌字句中也是表达了重大题材。唯独陶渊明看重选取大家常见的“俗物”,细小、普通、平凡之事,描写普通人的生活。他还重点写心境,对人生对仕途透悟的心境。比如诗文中常常出现的意象,青松、秋菊、孤云、飞鸟等都已太平常,他们既是客观物象,又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

《饮酒》其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既是回答别人的发问,也是自己处事经验的总结。这是因为他断绝世俗交往,不受外界干扰,心情自然平静。诗的后半部,通过采菊时所见景物,表达了自己找到人生真谛的快慰心情。举手投足,心与山悠然相会,那种日归的景物图与心情和谐统一,平淡、自然中寄寓深意,语言平实无华,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又如《拟古》其三诗中描述:春天来了,燕子双双回到自己的草庐。一年来自己的门庭日见荒芜,但是仍然坚持着贫穷的隐居生活。燕子却不嫌弃它们的旧巢以及自己这个贫士。在这首诗中寄予作者对归隐生活做出的坚定选择。陶渊明的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他的诗歌语言虽然只是极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十分精粹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或是社会生活,都有着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这是写诗人的生活环境。“贮”字虽只是一个平常的字眼,但用到这里却很形象很

新鲜,中夏清幽凉爽的林荫好像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瓮清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普通的“翼”字,同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那和煦的南风温存抚爱着欣欣向荣的禾苗的景象,生意盎然。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这是诗人在避离世俗的喧闹,精神相对自由独立时,对生活、人生充满诗意的哲理的向往,在美好、永恒的自然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人生的真谛。由于这些,使陶渊明的大多数田园诗呈现出恬淡平和,旷洁悠远的风貌。因而我们探寻田园诗所蕴含的魅力时,不能忽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的个性。以下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探讨,领略字里行间诗人不乏个性的美,生命的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

首先陶渊明的田园诗用语质朴无华,萧散冲淡,但也不乏色彩绚丽。陶诗语言的朴素早有定论。但他的朴素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炼,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他对自然的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感受,因而能够用准确而朴实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等诗句看似质朴简练,“殆无长语”,但是仔细玩味,不仅韵味绵长,而且形象鲜明生动,给人以强烈的立体感。陶诗的朴素还表现为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哲理的底蕴,绝不炫耀外在的美饰、语言、意境。主题达到高度的统一,用语浅而含义深,多为自身的人生情趣。短短的抒情之作,绝少冗长的描写,更少空泛的议论,但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陶渊明的篇章也有富丽华美的一面,正因为如此,钟蝾说“世叹其质直,至如: 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华。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萧统也说:“渊明文章不群,辞采精抜,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文选 序》)这说明在陶诗浑然一体的朴素风格中,还蕴含着丰富多彩。其次,陶渊明的田园诗是情、景、理的统一,既有意境,又饶有情趣、理趣。诗人常常将自己的感情,人生理想融化在景物中,在形似与神似高度统一的前提下,以写意为主,往往达到人格化的境界,含有深厚的理趣。正如苏轼所说:“初视如散缓,熟视之有奇趣。”(《冷斋夜话》),将情、景、理融为一体,不仅以景悦人,以情感人,而且以理警人,给读者丰富而深刻的审美感受。如《归园田居五首》第一首。“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诗人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所谓“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而结尾句中的“自然”既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平凡的事物一旦摄入诗人笔下,便融入了作家浓郁的主观色彩,使之成为“人化的自然”。(马克思语)在这里,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志趣与情操给自然界平添了生气。个性美与自然美完美结合。另外同是写景,但诗人往往突破景物外在形象的局限,不着意外形的摹拟,而是以神写形,着重反映诗人的气质和神韵。诗中所选景物只是诗人借以抒情的一种手段。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抽象的又是理念的。且看《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只要 “心远”,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自己心里构成一片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是不可落于言筌的。正如《古学千金谱》所说:“篱有菊则采之,采过而已,吾心无菊。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生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拟挽歌辞》其三也是情景事理四者浑融的佳作:“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不仅这样,陶诗的意境充满了情趣。清温汝能说:“陶诗都有真趣。”(《陶诗汇评》)真趣标志着陶诗意境的重要美学特征。陶诗中的“真趣”产生于诗人心中的“真意”。庄子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如前面提到的《归园田居》其一,就是表现“真趣”的代表作之一。侧重表现田园生活的意趣,寄托自己的性情,这一点和唐代王维的重在表现刻画山水景观外在特征的表现手法是迥然有别的。再次,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自然平淡与醇美浑厚的统一。是既平淡自然,又醇厚有味。他的这一艺术特点和他的生活经历、个性、心境是分不开的。平淡的田园风光和平凡的日常生活,使他养成了恬静的性格。另一方面,由于他的“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虽然“结庐在人境”而“心远地自偏”。随后,诗人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将这些平淡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抒写出来,诗人真正感到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毫无雕琢痕

迹”。这与当时精巧的雕琢和富丽的文采盛行的六朝文风相比迥然不同。六朝文风过于追求形式,缺失内容的浑厚。这里讲陶诗的“淡”也不是寡淡,枯淡;是有韵味,有情趣的淡。陶诗极少用夸张藻饰,极少用典,往往用简洁质朴的农家话,写农家寒士日常生活。前人诗中很少见的桑、麻、鸡、狗豆苗、杂草一入他的诗,便觉诗味浓厚。这种淡可以说是平淡中含华采,简朴中含风韵。实质上是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讲求技巧,却不露痕迹。如《移居》诗第二首: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这首诗看来似乎平淡无奇,然而却包含着诗人的匠心。诗人以极普通的农家语平平写来,好像并不费力气,但是形象而自然地写出了一派生动的田园生活。不仅使人感到十分亲切,而且读来余味无穷。前四句写春秋佳日诗人或登高赋诗,或与乡亲们畅饮,自有其乐趣。中四句写自己和农民们忙时各自耕作,闲时则互相访问谈笑无厌。最后四句赞美和要珍惜这种美好的生活。反映了诗人要坚持敝序自足,力耕自食的生活态度,不与社会上层追名逐利的龌龊生活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这里诗人丰富的主观感情融于常见的景物和日常小事中,与古朴中见丰腴,别有一番韵味。因而有人说此诗“直是口头语,乃为绝妙词。”(蒋薰《陶渊明诗集》卷二)。陶诗虽然平淡,但并不浅薄,每于平淡中含有丰富的意蕴。苏轼说陶诗“似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可以说是深中肯綮。概言之,这种淡雅而浑厚,清癯而丰腴,质朴而绮丽的矛盾统一,便构成了陶渊明田园诗特有的艺术风格。而究其原因,不可忽视的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意识成为构成陶渊明田园诗独特意境的决定性因素。他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诗歌外在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所以他很少用浓烟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或深奥的语汇,他的感情也往往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另一方面也是诗人高超的技巧所致。

长期的田园生活,使他感受到了隐居生活的乐趣和对大自然、对劳动的一种热爱一种依恋。他的田园诗有的只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清纯、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怡然自得的心境。他把这种躬耕生活的自食其力当成人生应尽的本分。在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走上归隐道路并不罕见,但把躬耕当成本分是快乐,认为只有不辞辛苦自营衣食才可以心安理得,不仅不鄙视劳动人民,不蔑视体力劳动,而且自己身体力行去实践,与劳动人民为伍、交友为伴这样的人,在中国文学史上难找第二个人。

三、自然、真挚、淳朴的现实主义思想内容

了解陶渊明的人都知道,陶渊明的田园诗的创作与其归隐是休戚相关的,正是他走上“击壤以自欢”,不与世俗相融的归隐之路,才有了退居田园,躬耕自资的生活经历,获得一种对乡村、对自然、对劳动的切身体验和生活感受,“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文学从来就是表达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态度。人们的社会实践是一切文学创作的源泉。故此,陶渊明这位性情中人把对田园生活、对大自然的种种体验,把对人生、对生命的种种思虑,化作为诗篇,并从此获得精神得以独立,理想得以实现的愉悦。在这些优秀诗篇中,我们领略到了大自然的平和恬淡、我们感受到了劳作的艰辛愉快,我们更体会到了诗人淳朴率真的秉性,淡薄高远的志趣,可以这么说,没有陶渊明归隐的生活,也就没有这么简朴、含蓄、魅力无穷的田园诗。

而究其诗人的一生,我们可以了解到诗人并不是生来就想归隐,想做个与世无争的人,他的一生或仕或隐,最后终老田园,并不是说他是一个毫无政治抱负的封建文人。恰恰相反,陶渊明一生念念不忘他的政治雄心。但那是一个**的年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不仅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在社会的上层也造成了严重的不安感,这使陶渊明的政治才华无法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也无法付诸实现。另一方面在那种尔虞我诈的权力争夺中,一切卑污充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尚道义的幌子,招摇撞骗,这使秉性真淳、耿直的陶渊明难以忍受,空有兼济天下的才识,却不被世俗官场所接纳,黑暗腐朽的社会又与他的品格格格不入,故诗人“性本爱丘山”的夙愿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尽管陶渊明29岁时开始出仕,先后做过江州祭酒,做过桓玄的幕府,做过刘裕和刘敬室的参军,最后又任彭泽县令,但他曾不止一次流露出身在仕途,心在田园的意愿,“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尤其是从彭泽令解聘时更是把做官说成是“深愧平生志”。由此说,陶渊明的归隐是他看透了官场的腐化,世情的虚伪和狡诈;是他刚正不阿,不肯与流俗苟合;也是他自己的理想、品性与当时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回归田园,陶渊明在隐居中开辟了一个与世俗官场相对立的新天地。所谓的新天地,乃是他的主观意识与他所居环境相

结合的产物。是他追求的精神自由与大自然的博大相结合的产物。这里有与官场迥异的新生活:朴素、自然、醇厚、适意,这正是陶渊明一生所向往、追求的社会生活,也是他精神得以栖息的好所在。他一面在田园里努力耕耘着,一面又在自己的精神天地里不断收获着。在他的田园诗中,他一面真实的描述着田园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一面却不完全写实,而是按照某种理念,对现实素材加以处理的结果,再说诗人排除了心为物役和外部环境的干扰,不为流俗所染的精神品性得到自由驰骋的慰藉。因而是人的回归田园,其实也是回归了自我的精神世界,那是一个任己遐想,无限宽广的空间,就好像是诗人面对的悠然、深邃的大自然。这时的田园诗自可以找到回归自然的真淳、纯净。

陶诗纯自的吟唱诗歌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描绘恬静的乡村风光,歌唱自然淳朴的田园生活,表现了诗人恬淡、旷远的襟怀。诗人把官职看作束缚自己的羁绊,因而用兴奋的心情写出了田园景物的美好,充满着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诗人对归隐生活的热爱。如《归园田居》之一“少无适俗韵”,《饮酒》之五“结庐在人境”,《读山海经》之一“孟夏草木长”这类以宁静为主要特征的自然景物、田园风光,让我们看到了四时之景不同,隐者的生活和情趣也自然不同。读来令人心醉神往。从“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花木繁荣的盛夏之际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天高气爽的秋日,诗人无不感到心情舒畅。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论耕田,读书,还是采菊,各种生活都能引起诗人的兴趣,这种对生活的热爱来源于纯洁的灵魂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归园田居》五首是陶渊明田园诗中最著名的代表作。第一首“少无适俗韵”尤为世人传颂。他说自己置身官场好比是“羁鸟”和“池鱼”,无时不想念着“旧林”和“故渊”的自由天地。梦想的田园景物终于出现在他面前了:“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他好像是又重新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片发自内心的欢乐和喜悦之情。这其中田园生活在作者笔下多少有些美化了,因为他体现着诗人的精神追求。在这里诗人把隐居的田园生活与官场生涯对立起来写。他把仕途叫做“尘网”,深以离开这个“樊笼”为乐,把“自然”视为乐园。在他心目中,恬静的农村是世界上唯一的净土,他不能不尽情加以讴歌。正由于他痛恨当时社会的污浊,所以当他看到远处的农舍和几缕炊烟,听到几声鸡鸣狗吠,都在内心中产生喜悦之情。这种未经做作的自然景致,源于不同流合污的知趣和高尚的情操。

另外,这些描写自然景物、田园风光的诗篇还蕴含着诗人对人生真谛的深沉思考与探索,最能体现诗人的是个性、气质、心境、情趣与人生理想,艺术上也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如《饮酒》其五,开头四句说只要心境旷达,就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下面说采菊东篱,不经意中目遇南山,在暮岚紫霭归鸟返飞之中,感受到造物的奥秘,渗透了人生的真谛,尽管诗中明说“欲辨已忘言”,但诗人在本诗中通过一系列意象所隐约暗示的人生真谛还是可以探索的。南山的永恒,山气的美好,飞鸟的自由,不正是体现了自然的伟大、圆满和充实,尤其是自足无所求的本质吗?诗人身在人间而心远世俗的生活态度和陶醉于自然真意之中的乐趣,正是诗人的人生理想的寄托,表现了他鄙夷上层社会,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清高情操。诗人断绝世俗交往,拒绝统治者的应召,心情是宁静的。这是因为诗人在自然的永恒、美好、自由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找到了人生的真谛。

(二)在躬耕自资中,诗人对农业劳动有了感情,写出了劳动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对劳动的热爱与赞美。体现了诗人的一种信念,一种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归园田居》第二首“野外罕人事”写他断绝了和官场上层的应酬,摒弃一切世俗杂念,却和农民们“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极其自然地和农民有了共同语言,共同的关注和共同的思想感情。《归园田居》第三首“种豆南山下”直接描述出种豆除草的劳动生活。“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晨出夜归,披星戴月的劳动,一天的农活对诗人来说并不轻松。尽管诗人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结果却是“草盛豆苗稀”。但诗人对此并不计较,而是非常珍惜这种自食其力的生活,充满了一种先难后获的踏踏实实的心情。诗人之所以这样,一方面是由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现实黑暗政治的不满;另一方面“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体现着坚持隐逸之路的信念和生活方式获得实现的愉快。就这一点,诗人46岁时写下的《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得早稻》中更有明示。“山中绕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此辞难。”诗中既写到了体力劳动的艰辛,又写到了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宁静乃至安慰,“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簷下,斗酒散襟颜。”诗人从亲身劳动中渐渐悟出“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自耕自食是理想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表现出鲜明的依靠劳动而生活的观点和人生态度。

诗人对劳动的热爱,对村居生活的热爱还表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春天,“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词》)在播种的季节里,诗人是充满希望的。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中诗人以无限欢快的笔调,写出“鸟弄欢新节,冷风送余善”的喜人春光和“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勃勃生机。一年的收成虽然难以估量,但是看到者茁壮的禾苗,心里也是喜滋滋的。在《和郭主簿》诗之一中,诗人则以闲

时的心情描绘出清荫满庭、凯风徐来的夏日田园风光和诗人读书弹琴、酿酒自饮及子戏身旁的天伦之乐,最后“此事复真乐,聊用忘华簪”诗人陶醉于这种纯真而快乐的生活之中,忘却了时间的功名富贵。而在秋熟的季节,“饥者欢初饱,束带侯鸡鸣。”在《丙辰岁八月中于下田舍获》中,通过描写“杨楫越平湖,凡随清壑洄。”收获途中的所见景物,表达了诗人尝到自己劳动果实的喜悦心情。这些都是诗人长期村居生活的体验和情感。总之,这类诗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飞跃,是真正参与了农事耕作的真实感受,在中国诗歌史上弥足珍贵。

(三)反映农村凋敝,农民生活的痛苦及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在《和胡西曹示顾贼曹》中写道“悠悠待秋嫁,寥落将赊迟”,艰苦的劳动没有换来丰收和温饱。而在《归园田居》第四首诗中真实的反映了遭受军阀战争破坏的农村凋残景象。“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如此残破的农村景象足见农民生活的痛苦。诗人在54岁时写的《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写自己生活的贫困“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然而,日趋窘迫的生活并没有改变诗人要在大自然中实现自我的追求,也没有改变诗人对人生的诗意的向往。反而让诗人深切认识到东户季子时代“余粮宿中田”的好处,并进而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桃花源诗》应该说是田园诗中颇有成就的一首。诗人在这里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呢?这里的生活是富裕、和乐而安宁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劳动所得也全归自己所有,没有封建的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诗人指出这是一个“与外人间隔”的“绝境”,是桃花源中人们的先世为逃避嬴秦暴政而开辟起来的一个新世界。他们“不知有汉”,更“无论魏晋”,这实际表明是一个与秦汉魏晋等封建主义社会相对立的理想世界。

四、回归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个性美

文学的艺术特色很大程度上是与作者的个性分不开的。秉性纯真的陶渊明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的压迫和残害;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自然,日常生活的诗化,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田园诗的总体艺术特色。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他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⑴ ⑵以此自终。”又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由此可见他的创作态度。陶诗舒缓而沉稳,给人以蔼如之感。他的田园诗多用内省式的话语,坦诚地记录了他内心细微的波澜,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却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他的田园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但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有感染力。正如宋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 陶渊明田园诗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可以这么说,田园诗是陶渊明的独创,在他以前还没有一个诗人写过这样多的诗来歌咏农村。在他的田园诗里,诗人不仅叙述了自己劳动生活的感受,歌咏了悠闲自得的生活环境,而且是带着对官场的憎恶,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态度观察和体验田园生活的。在诗中常常吧田园和官场对立起来,以田园的美好比衬官场的丑恶,从而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透过诗的形象,诗人隐藏其后的那种蔑视富贵,不愿同流合污的气节和追求精神自由的个性,他那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土壤里的诗意,都给后世一些追求进步、理想的作家做出了榜样,他们在反抗权贵和腐朽政治的斗争中,常常从陶诗中汲取力量。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也是他突出的一点影响,那便是他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在陶渊明的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在他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唐代的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人,大受其影响,纷纷仿效他。曾有人这样描述过“王右丞(维)有其清腴,孟山人(浩然)有其闲远,储太视(光羲)有其朴实,韦左司(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宗元)有其俊杰,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说诗啐语》)而至宋代,陶渊明受到普遍一致的推崇,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的不可胜数了。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另一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无奇的乡村。只是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他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对陶诗的艺术 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真淳。但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风格,而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诗歌在外现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感

情的自然性。所以,他绝少使用浓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他的诗中也常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觉上并不明显。他的诗歌充满感情,但真正表现得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而是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这一种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进一步说,陶诗语言的朴素,又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炼,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他对自然的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感受,因而能够用准确而朴素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

总之,陶渊明营造的清雅、素洁的诗味晕染不散,而诗人或荷锄耕田,或饮酒赏菊,或读书谈笑,或潜心求索的形象似在眼前却又飘然世外。叹其诗文,品性独树一帜,恰如出水芙蓉,超凡脱俗。无怪乎沈德潜层感叹陶渊明是“六朝的第一流人物”。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思想上、艺术上都取得了高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的影响恰如他描绘的静穆、悠远的自然,余味无穷。陶渊明对后代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他蔑视富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给后代有进步理想的作家做出了榜样。他们在反抗权贵和腐朽政治的斗争中从陶诗中汲取了力量。另一方面,陶渊明乐天知命、安分守己的思想和逃避现实斗争的态度,也给后代诗人以消极的思想。

参考书目: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年

2、吴云:《陶渊明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3、李华:《陶渊明新论》,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出版

4、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5、李华:《陶渊明诗文欣赏集》,巴蜀书社出版

6、《陶渊明诗文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7、傅刚《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5 年

下载论广告语借鉴和传承古典诗歌的实绩概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广告语借鉴和传承古典诗歌的实绩概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