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善治取向下的村域公共治理模式研究
善治取向下的村域公共治理模式研究
吕永成
【摘要】: 本研究以中牟县村域公共治理模式为表述对象。中牟县村域公共治理模式是发源于白沙、推广于中牟的村治实践。它以选举农村家庭代表和联户代表为基础,以建立组委会和村民监督委员会为载体,以培训家庭代表和联户代表为手段,创新了村域公共治理的模式,实现了公共治理的参与性、透明性、合法性、责任性和有效性。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中牟县村域公共治理模式发源地白沙镇的23个村庄为调查点,通过长时段田野调查,重点对中牟村域治理模式的生成机理、权力结构、运作机制、管理绩效等做深入细致的微观考察。通过考察,本研究主要回答三个问题:第一,基层治理创新的动力是什么?第二,如何通过革新基层的组织和参与机制,建立健全理性的参与程序和规则进行政治和社会整合,创新村域治理的模式?第三,村域公共治理模式的未来发展走向是什么? 本研究的主题是:在当下农村社会分化以及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中,基层的组织和参与机制创新以及村域公共治理模式的转化问题。围绕这一主题,本文的写作框架除序论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历史的维度对中牟县村域公共治理模式的生成背景、生成动力以及生成过程进行了考察。第二部分从静态结构的维度,比较分析了国家输入的村域公共权力组织框架以及联户代表制实施后中牟县村域公共权力组织体系;在此基础上,考察了联户代表制度背景下的村庄公共权力新格局。第三部分从动态的维度考察了中牟县村域公共治理模式的运作和效能。第四部分基于以上历时态的、结构的、过程的考察,总结了中牟县村域公共治理模式在村域治理实践中的创新及价值。第五部分阐发了中牟县村域公共治理模式的启示以及村域公共治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对中牟村域治理的个案考察是为了得出一些普遍性的、带有规律性的结论,用以指导村域治理的实践。本研究的结论为: 第一,联户代表制的实施,创新了村域公共治理权力格局。以联户代表为主体的非权力精英群体己能较积极、广泛、高效能地参与乡村公共生活,影响公共权力的运作过程,制约权力精英的治村行为,并以其广泛的代表性和较强的政治技能,实现了村域公共治理结构的多元化。村域治理是在权力精英主导和非权力精英深度参与下运作的,非权力精英阶层成为嵌入村域治理过程的一种重要力量。笔者将这种模式称之为权力精英和非权力精英共同主导的权力结构,亦称多元精英主导的权力结构。第二,联户代表制的实施,使中牟县的村域治理模式实现了从权威型治理实现了向参与型治理的转换。这种参与式治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治理主体的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使村域行动者的知情权、参与权由虚到实。二是公共治理监督机制的构建,使联户代表参与到公共权力运作的日常监督当中。三是公共治理协商机制的构建,使村民参与到村域公共事业的开展当中。所谓参与型治理即由不同的乡村组织(比如联户体)和普通村民共同参与到乡村治理的过程当中,以联户代表制为依托而建立起的权力精英、非权力精英、普通村民等不同主体间的多元参与、合作、协商和伙伴关系以及公共事务的多元化组织方式。第三,这一模式的运行,突显出四大功能:一是联户代表会议为派系和家族提供了这样一个博弈和合作的平台,通过这种制度化的平台,把家族和派系的利益冲突予以规范和调适,有效利用了村治的本土资源,培育了村域治理的社会资本;二是通过联户代表制度建立了“村民—家庭代表—联户代表—组—村—镇”的治理模式,延伸了农村管理体制末端的管理链条,形成了上下联动,建立了国家和乡村社会的制度化沟通机制;三是村庄财务管理实现了日常化监督以及村域公共事务治理的透明化;四是实现了公共事务的多元化治理。第四,中牟县村域公共治理模式实现了三大机制创新:一是民主选举机制的创新;二是民主治理机制的创新;三是民主监督机制的创新。第五,参与型治理模式转换的约束条件有三个:(1)建立健全村民自治运行中的民主治理体制,使村域可以遵循既定的组织体制和规则参与治理,比如中牟推行的联户代表制等;(2)乡镇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建立健全民主治理运作的规则体系,做到民主治理日常生活化;(3)民众对村域治理的参与有明确要求和必要的能力。为此,需要大规模的培训。村域公共治理的未来发展方向体现在五个方面:(1)治理主体的多元化;(2)治理过程的透明化;(3)治理机制的协商化;(4)治理方式的自主化;(5)治理策略的互惠化。
【关键词】:村域公共治理 治理模式 善治 中牟县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目录】: 内容提要5-7 ABSTRACT7-14 序论:本文研究的缘起、主题及相关问题阐释14-44
一、研究的缘起及主题14-17(一)研究缘起14-16(二)研究主题16-17
二、文献的梳理及述评17-25(一)中国乡村社会的村落研究17-20(二)中国乡村治理研究20-23(三)基层民主治理研究23-25
三、研究方法及分析工具25-27(一)研究方法25-26(二)分析工具26-27
四、研究样本及资料来源27-36(一)中牟县的基本情况27-32(二)调查的乡镇与村庄32-36(三)资料来源36
五、写作框架与创新意图36-42(一)写作框架36-42(二)创新意图42
六、主要概念界说42-44(一)村域42-43(二)村域公共治理43(三)治理模式43-44 第一章 中牟县村域公共治理模式的生成机理44-69
一、中牟县村域公共治理模式的生成背景44-48(一)政治背景44-46(二)经济背景46-47(三)区域背景47-48
二、中牟县村域公共治理模式的生成动力48-58(一)地方精英的推动48-55(二)城市化的迫切要求55-56(三)村域治理的社会压力56-58
三、中牟县村域公共治理模式的生成过程58-68(一)第一阶段:培训59-60(二)第二阶段:选举60-62(三)第三阶段:建立制度,分批试点62-66(四)第四阶段:在中牟县和郑州市推广66-68
四、本章小结68-69 第二章 中牟县村域公共治理模式的权力结构69-100
一、国家输入的村域公共权力组织框架69-73(一)村级党组织69-70(二)村级自治组织70-71(三)村合作经济组织71-73
二、中牟县村域治理模式下的公共权力组织体系73-80(一)村党支部75-76(二)村委会76(三)联户代表全体会议76-78(四)村民监督委员会78-79(五)村民小组组委会79-80
三、联户代表制度嵌入后村域公共权力新格局80-85(一)村庄的权力分层81-84(二)从权力精英主导型到多元精英主导型权力结构的嬗变84-85
四、乡镇政府在村域治理新格局中的引导作用85-97(一)以培训为手段,强化对村民的规驯和引导86-88(二)输入制度,建立国家与乡村沟通的制度化平台88-89(三)制度运行背后“看得见的手”:乡镇的管理和督导89-97
五、本章小结97-100 第三章 中牟县村域公共治理模式的运作及效能100-128
一、基于联户代表制的中牟县村委会换届选举100-104(一)中牟县白沙镇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具体做法100-103(二)村委会换届选举的经验与启示103-104
二、中牟县村域治理模式下公共权力的日常运作104-124(一)白沙镇白沙村的一次联户代表会议105-106(二)家族和派系:制度化的博弈与合作106-117(三)上下联动: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制度化沟通117-119(四)村庄财务管理的日常化监督119-121(五)村庄公共事务的多元化治理121-124
三、中牟县村域公共治理模式的管理效能124-126(一)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治理建设124-125(二)提高了农民素质和组织化程度125(三)化解了农村社会矛盾125-126(四)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126(五)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126
四、本章小结126-128 第四章 中牟县村域公共治理模式的创新及价值128-137
一、民主治理:基层民主运行的深化128-131(一)中牟县村域公共治理模式的三大机制创新128-130(二)中牟县村域公共治理模式的功能130-131
二、从权威型治理到参与型治理:村域公共治理模式的转换131-133(一)能人治村:权威型治理及其特征131-132(二)多元精英治村:参与型治理及其特征132-133(三)参与型治理转换的约束条件133
三、中牟县村域公共治理模式的价值133-136(一)建立了干群之间的制度信任133-134(二)充分发挥了乡村精英的主导作用134-135(三)社会动员能力大大增强135(四)制度本身塑造并形成新的公共舆论135-136
四、本章小结136-137 结语:中牟县村域公共治理模式的启示及展望137-140
一、中牟县村域公共治理模式的重要启示137-138
二、村域公共治理的发展方向138-140 主要参考文献140-148 后记148 主要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一)档案
1、明正德本《中牟县志》校点本,内部资科。
2、河南省中牟县志编纂委员会,《中牟县志》,生话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3、河南省中牟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中牟县志》(1990-2000)内部资料。《中牟县统计年鉴》。(2002 2007),内部资科。
4、宋著:《中牟县史话》,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5年版。
5、中共中牟县市委史志办公室:《中共中牟县党史大事记》,内部资料。《中国共产党中牟县组织史资料》,内部资料。
6、中牟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中牟文史资料》,第十集、第十一集、第十二集。
7、中牟县老年诗词研究会:《中州名镇白沙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二)著作类
8、《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究室、中共中央政策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编:《中国新时期村的变革》(上、中、下),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
12、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实践感》,蒋梓骅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13、社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4、马克斯·韦伯著。《支配社会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马克斯·韦伯著,康乐、简惠美译,《韦伯作品集Ⅱ: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马克斯·韦伯著,顾忠华译,《韦伯作品集Ⅶ: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林南:《社会资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8、詹姆斯·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9、格尔哈斯·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关信平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0、亨廷顿:《变化社会的政治秩序》三联出版社1989年版。
21、古德曼:《改革二十年以后的中心与边缘:中国政体的重新界定》,香港:《二十一世纪》,2000年10月号。
22、詹姆斯·罗西瑙主编《没有政府的冶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4、曼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中国社科出版社2002年版。
25、张立荣:《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6、盖伊·披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7、克里斯托弗·波利特:《公共管理改革:比较分析》,上海译立出版社2003年版。
28、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29、戴维·奥斯本等:《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0、陈振明:《公共管理学前沿》。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1、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2、王伟:《政府改革与制度创新—以北京市为例》,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3、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4、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5、毛寿龙:《西方政府治道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6、埃利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37、丹尼斯·缪勒《公共选择》,商务印社馆1992年版。
38、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39、王敬尧:《参与式治理——中国社区建设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0、马运瑞:《中国政府治理模式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1、陈广胜:《走向善治—一中国地方政府的模式创新》,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2、彭国甫、颜佳毕,《县级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3、张厚安、徐勇主笔:《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武汉版社1995年版。
44、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5、项继权:《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张厚安、徐勇、项继权等:《中国农村村级冶理—22个村的调查与比较》.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7、徐勇、吴毅主编:《中国的民主选举一农村村民委员会选举研究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8、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49、徐勇:《徐勇自选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50、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美国与美国人》,三联书店1986年版。
52、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53、吴晗、费孝通等著:《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4、陈俊杰:《关系资源与农民的非农化——浙东越村的实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5、陈吉元、胡必亮主编:《当代中国村庄经济与村落文化》,山西经济出版1996年版。
56、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57、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三联书店1997年版。
58、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9、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0、李强:《自自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61、格尔兹(吉尔兹):《地方性知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62、迈克儿·曼著:《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3、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4、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65、强世功:《法制与治理——国家转型中的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6、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版;《华北的小家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
67、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68《中国乡村研究》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中国乡村研究》,第三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69、邓正来、〔英〕J·C·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70、汪民安、陈永固、张云鹏著:《现代性基本读本》(上、下),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1、项继权:《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2、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73、李连江主编:《村委会选举观察》,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74、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5、张厚安、白益华主编:《中国农村基层建制的历史演变》,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6、徐勇、徐增阳:《流动中的乡村治理—对农民流动的政治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7、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8、唐鸣等:《村委会选举法律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9、卢福营:《农民分化过程中的村治》,南方出版社2000年版。80、卢福营、刘成斌等:《非农化与农村社会分层一十个村庄的实证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81、卢福营等:《冲突与协调:乡村治理中的博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2、于建嵘:《岳村政治》,商务印书馆200l年版。
83、王景新:《现代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及其利益格局重构》,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84、梁开金、贺雪峰:《村级组织制度安排与创新》,红旗出版社1999年版。
85、赵秀玲:《村民自治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86、白钢、赵寿星:《选举与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87、刘亚伟主编:《无声的革命:村民直选的历史、现实和来来》,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8、肖唐镖主编:《宗族、乡村权力与选举——对江西十二个村委会选举的观察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9、范瑜、贺雪峰主编:《村民自治的村庄基础——来自全国十个省市的村民自治报告》,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0、景跃进:《当代中国农村“两委关系”的微观解析与宏观透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91、全志辉《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92、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型体制的转变》,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93、王汉生、杨善华主编:《农村基层政权运行与村民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94、许宗衡主编:《当代中国农村治理结构探究——以觉支部和村委会关系为视角》,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5、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6、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7、辛秋水主犏:《中国村民自治》,黄山书社
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