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行消防部队的体制会进行怎样的改革
现行消防部队的体制会进行怎样的改革
(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文件涉及消防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第31项中明确: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推进综合执法,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二是第55项: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领导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军委总部领导机关职能配置和机构设置,完善各军兵种领导管理体制。
(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 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其中提及:加快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改革任务,建立健全法治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完善职业保障体系,建立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专业职务序列及工资制度。可能有的人会认为司法改革与我们无关,但千万不要忘记,司法工作指的就是国家机关及其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其范围涵盖公安工作,因此,消防工作中的监督执法工作本身就是司法工作。
(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的三个改革方案,这一文件的出台历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多次会议酝酿,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多次批示,又广泛征求了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基层单位的意见,先后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审议通过,可以说是涉及消防部队改革的最具体也是最权威的文件,绝对可以看做公安改革以及消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意见和方案文件的全文目前虽然还不得而知,但从公开出的新闻信息中不难分析得出一些消防部队改革的信号。下面仅对这一文件进行详细分析。
在宏观上,文件提出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完善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警务运行机制和执法权力运行机制,建立符合公安机关性质任务的公安机关管理体制,建立体现人民警察职业特点、有别于其他公务员的人民警察管理制度。这一目标中的重点是 “建立符合公安机关性质任务的公安机关管理体制”。
那么如何建立符合公安性质任务的管理体制呢?
文件提出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共有七个方面的主要任务、100多项改革措施。七大任务分别是:一是健全维护国家安全工作机制,二是创新社会治安治理机制,三是深化公安行政管理改革,四是完善执法权力运行机制,五是完善公安机关管理体制,六是健全人民警察管理制度,七是规范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在这七项中,第三项“深化公安行政管理改革”是涉及消防部队改革的重点,那么中央将会如何深化公安行政管理改革呢?
文件提出在深化公安行政管理改革方面,这次改革的8大重点,分别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创新人口服务管理、改革边防出入境管理制度、健全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制度、深化交通管理制度改革、改革消防监督管理制度和创新行政管理服务方式等,共30多项改革措施。毫无疑问,其中涉及消防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第七项“改革消防监督管理制度”,这是国家文件中明确提出消防改革的最具体要素,经常写公文的人都知道,正式文件中的每个字,每个词都反映出具体工作的要求和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文件中关于行政审批、人口服务、外国人居留等方面分别用了“深化”、“创新”和“健全”这三个词,由此我们可知,对这些工作的要求主要是“深”、“新”和“全”,再看消防和边防工作的要求,用的词都是“改革”,我们知道“改革”这个词的力度仅次于“革命”,《现代汉语词典》里面讲,改革常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可以预想到,消防监督管理制度必然发生重要调整,结合文件中提出的将 “缩小建设工程消防审批范围。”、“建立有别于其他公务员的人民警察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按照职位类别和职务序列,对人民警察实行分类管理”的要求,不难得出,消防监督执法制度将会发生巨大改变的结论。
三、现行的消防体制将做何改变?
(一)防灭火工作将仍然隶属公安机关统一管理。不管是防火监督工作,还是灭火救援工作,绝对都是公共安全工作管理的范围,也就是公安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没有哪个国家的消防工作可以离开公安机关的领导和各警种的配合,这一点在《人民警察法》、《消防法》中也都有所体现。可以这样讲,防火监督岗位的现役干部即使转为人民警察,灭火救援岗位的官兵即使转为武警总部和公安部双重领导,也必将仍然隶属公安机构统一管理。
(二)防火监督执法权力将大幅缩小。按照《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文件所述,建设工程消防审批范围必将缩小,原有部分审核和验收职能很有可能将从消防监督执法中分离出去,划归地方住建部门承担,消防监督机构可能主要负责日常监督检查,这样一来既划清了消防部门与住建、安检、质检的权力,又可相互制约。
(三)垂直管理的体系将有可能被打破。在详细阐述这一观点之前,需要强调一点,消防工作绝对属于地方事权,不属于中央事权,也就是消防工作绝对属于地方政府管理的工作,不像税收和国防等工作属于中央事权,理应由中央政府垂直管理。但在现行的体制中,我们实际上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统一管理,也就是垂直管理,实行垂直管理,就意味着脱离地方政府管理序列,不受地方政府监督机制约束,直接由省级或者中央主管部门统筹管理,实行垂直管理的特点就是垂直性、相对独立性,业务运行基本上脱离同级政府的行政管理框架,封闭在系统的条条框架内,而且特别强调业务的敏感性和保密性。对于消防工作而言,采取这种体制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消防工作,尤其是防火监督工作宜采用属地化管理,也就是水平或半水平管理,此次改革很有可能将对垂直化管理的体制进行改进。
(四)防火监督职能可能移交公安机关。按照《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文件中提及的内容,防火监督职能很有可能被移交,消防支队的防火监督处和大队很有可能成为市(县)级公安机关的一个处或科室,与公安机关的其他职能处室一样,“人”、“财”、“物”权隶属公安机关管理。这样既解决了军人不宜执法的问题,也有助于落实执法责任制,即符合改革意见中提到的执法终身责任制的要求,又有助于提高监督执法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五)灭火救援职能可能暂时保留现役制度。此次公安体制的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确保人民群众公共安全感、满意度和执法公信力的提升”,毋庸置疑,在现行体制中,人民群众对公安消防部队最不满的主要是表现在监督执法工作,相比之下,虽然灭火救援工作中也有部分缺陷,例如官兵职业化水平不高,专业化技能欠缺传承等问题,但相比之下,矛盾并不像监督执法工作那样突出。结合总书记“必须坚持党对部队的绝对领导”的批示,灭火救援职能很有可能会成为人民武装警察的警种部队,与交通、黄金、水电、森林一样,采取武警总部和业务主管部门双重领导体制,由武警总部对其军事、政治、后勤工作实施统一领导,公安部负责其业务工作。
(一)改革人事政策。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干部职业化,以建立军官职业化制度为牵引,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的干部制度体系,重点保留作战训练方面骨干,部分非战斗岗位调整为士官代替;二是大规模招收文职人员,补充现役消防队伍,主要充实非战斗岗位;三是改进兵役制度,扩大士官队伍比例,特别应借鉴美军制度,干部尽量不要参与或少参与部队管理事务,主要从事战术研究,让士官或警士长发挥管理作用,各司其职;四是建立有别于解放军和武警内卫部队的消防部队官兵退役安置制度,这一点尤其重要,我认为目前消防部队骨干人才流失主要有两大重要原因,一方面大学生干部增加,这部分人很难干满20年,导致部分专业人才对工作前景失去信心,提前转业;另一方面义务兵选取士官的积极性下降,士官人才难以保留。
(二)改革工资福利。建立针对消防部队的专项津贴补助,提高消防官兵工资福利待遇,尤其是重点提高士官福利待遇,扩大社会化保障,保证消防部队官兵家属和子女享受较高的社会福利。
(三)改革编制结构。优化消防部队规模结构,集中使用现役警力,将部分经济欠发达或火灾较少地区的现役队伍调整为专职或志愿消防队伍,集中在省会或较大城市使用现役警力,实现现役消防队伍的全覆盖,调整官兵比例、基层与机关比例,减少非战斗机构和人员。
(四)改革领导体制。优化部消防局和总队机关职能配置和机构设置,完善各部门领导管理体制。建立适应现代灭火救援工作的灭火救援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和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推进作战训练和保障体制改革。
第二篇:看联想怎样进行股权改革
看联想怎样进行股权改革
1984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投资20万元,创立了国有民营的高科技企业——联想集团有限公司。在过去的15年内,联想集团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最新最好的科技产品,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发展。
联想集团从一个11人的公司发展成为拥有员工7000余人,年销售收入突破170亿元、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并于1994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高科技集团。
怎样进一步推动联想集团的发展,如何更有效地促进中国高科技产业的成长?这是联想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1993年,在国外公司及其产品的强烈挤压下,联想集团第一次没有完成销售计划。联想走了麦城,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也急得病倒了。病倒了的柳传志开始深入思考一个问题:联想要发展,不改革不行了。
柳传志认为,国内的高科技企业在发展中经常会遇到四个大的困难:观念、管理能力、环境和产权,其中产权问题是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从根本上决定着企业的领导者的积极性。他断言:“如果产权问题不解决,企业的发展成果和前景与他们无关,这就很难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很难真正发展起来”。
中国成功的高科技企业在成长中,历尽了无数的商业风险、政策风险等,它们的主要领导者吃尽千辛万苦才将企业做大。像微软等这些国外的高新技术企业,最初创业时创业资金都很少(甚至比联想还少),他们之所以能将企业做到今天这么大,一个必要的条件和原因就是管理者是企业的主人。这是联想人想到解决产权问题的第一个原因。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计算机信息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当联想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时,参与创业的老员工无论在知识储备、眼界和精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局限,尤其到了1993年前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急需一批年富力强的年轻人充实到第一线来推动企业的更大发展。但如何处理好新老交替的问题,使老人愿意退下来,新人能够尽快成长,这是企业发展中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
老同志是联想的创业者,他们为联想的发展做出了特别的贡献,但长期以来,由于改革滞后,他们的贡献没有得到必要的经济补偿,一直拿着很低的工资待遇。如果他们退下来时,仍然只给很低的退休金,于情于理都是不公平的。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将企业未来的发展与退休员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结合起来。
正是怀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联想开始了股权改革的勇敢探索。
柳传志说,产权问题的复杂程度较高,国家不搞一刀切,允许某些单位、部门和某些企业进行改革试点。只要对企业发展、对社会进步有好处,国家就肯定会支持。最近,国家对高科技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问题更持积极态度,这为我们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中国科学院的领导对企业的管理采用了为“赛马中识别好马”制定规则的方式。产权关系也是“赛马”规则中的一条,一个企业“跑”得好,科学院会给它一个恰当的分配原则。
联想的大股东——中国科学院,对联想的改革一直积极支持。在听取了柳传志等人的改革设想后,1994年,中科院领导非常明智地从资产股份中拿出35%给联想集团,作为分红权进行试点。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支持。红利的多少完全取决于企业的效益,这使全体联想人都关心企业的发展,而不只是一味地关心个人的得失利益。它为联想的新老交替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保障。
由于体会到自己的创业通过红利形式得到了认可,联想的老同志非常愿意并支持将年轻人推到领导岗位上去,他们也希望联想的事业能有更快更好地发展。
分红权有了,但还没有量化到个人,职工的贡献率还是无法计算。人们希望联想改革的步子再大一
些,于是,联想人正式开始了股权改革的实践,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改革进行新的尝试
联想股权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让企业的创始人、管理者、业务骨干能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
本着这一指导思想,联想这次股权改革涉及到的只有联想控股公司中员工持股会所持有的35%股份。这35%原来是以分红权的方式存在,这次股份改革就是要将这35%的分红权变为股权。
据介绍,这35%的股份是这样进行分配的:这一部分整体比例依照35%、20%和45%的份额进行分配。也就是说,35%分配给公司创业时期有特殊贡献的员工共15人;20%以时间为限,分配给1984年以后一段时间内较早进入公司的员工大约160人;45%并没有固化到具体人身上,而是根据作出贡献的大小分配给以后有特殊贡献的员工。而且,有了认股权后,要分四年来实现,它对于留住高水平的人才是有很大帮助的。
可以这么说,联想的股权改革是将35%的股权切割分成两份:一份用于激励老员工,这部分占35%中的55%;另一份,是对联想未来的留成,这可以看成是联想的“未来激励股”,它占股份的45%。这一方案的最大特点正是兼顾了企业的过去和未来,既妥善地解决了创始人员的历史贡献问题,又恰当地考虑了企业的发展前途,因而是一个富有创新意识,比较公平、合理的股权改革方案。
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联想的改革得到了公司员工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赞同。
在改革中,联想管理层注重股权配比,柳传志个人所占份额仅为总股份的1.2%。联想人认为,领导者的份额小一点,让员工的比例更大一点,对整个企业的发展有利。
柳传志说,从理论上讲,在股权改革中,可以按贡献大小进行股权配比,管理者有权多得一些份额,但要想使联想真正成为与国外大公司相抗衡的大企业,调动公司员工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而企业发展的根本优势,就在于那些有能力的员工,无论是新员工也好老员工也罢,能真正成为公司的主人。我们改革时反复考虑的问题是,成为主人要由两个方面来体现:一个是在公司内有股份,另一个是有舞台,两者缺一不可,股份的总额是有限的,领导者的份额小一点,让员工占的比例更大一点,主人翁感觉强一些,对整个联想的事业会有利。
有人计算说,依照股权份额,柳传志有一亿元的资产。对此柳传志解释说,这所谓的一个多亿的资产,是指分到我名下的股份的价值,但实际上,我名下的股份包含在员工持股会的35%之中,而员工持股会拥有的这35%的股票是不能卖的,它是联想的“镇山之宝”,目的是为了防止恶意收购。我及其他持有股票的联想员工拥有的是“不能卖”的股票中的一块,只享有分红权。
柳传志说,由于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关于股权改革的整体工作已有了明显推进。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我最兴奋的是有关领导部门的积极态度。改革需要深化,而深化改革是一项富于创新精神的事业
“35%是联想和中科院在1994年经过协商后定下的比例,这不能成为所有企业解决产权问题的唯一模式,因为国家对企业的投资有多有少,如果都是35%则有失公允”,柳传志强调说,“我个人感觉,如果国家投资大的,员工持股所占的比例可以少一些;如果国家投资少的,企业是靠滚动中发展起来的,员工持股所占的比例可以再大一些。总之,要实事求是。”
产权问题是解决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柳传志相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产权问题的解决会有更大的发展。他说,联想在产权改革方面进行了股权改革试验,改革的路无比宽广。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上,还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为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创出更多的新路来,为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实现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突破作出切实的努力。
《光明日报》,记者陆彩荣、刘路沙(1999年08月18日)
第三篇:统计学-现行统计体制和统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21世纪统计改革的目标(范文)
统计学-现行统计体制和统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21世纪统计改革的目标.txt昨天是作废的支票;明天是尚未兑现的期票;只有今天才是现金,才能随时兑现一切。人总爱欺骗自己,因为那比欺骗别人更容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对统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统计体制和统计制度的改革只有顺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统计事业才能发展,才会富有生命力。本文将就现行统计体制和统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21世纪统计改革目标模式提出一些设想,供有关部门参考。
现行统计体制及统计制度的“不适应性”
按主管部门统计的“条条”管理体制不适应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营机制是政府直接经营,并统负盈亏的集权式机制,从政府机构设置上有相当数量的按行业划分的行使着政府职能的经济管理部门,他们代表着政府对企业进行直接管理。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自主型的经营机制。一方面,行使政府职能的经济管理部门已经或正在改制改组为以资产为纽带的集团公司,其职能已由过去的政府职能转变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责任的企业法人,根据政企分开的原则,已不再行使政府赋予的综合统计管理职能;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客观要求和企业改制后大量无主管、民营企业的涌现,政府宏观调控部门的管理体制也发生着变革,例如:北京市2000年推出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将过去的财政收入分级管理体制改为分税管理体制,淡化隶属层级概念,将财政收入中的税收(大约占财政收入的80%——90%)划分为市级税、区级税、市与区县共享税,以调动区县地方政府地区管理的积极性,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分税管理的改革模式使各级地方政府越发关注本区域经济发展。“条条”统计管理体制是不适应经济体制管理变化要求的。
分专业实施的统计报表制度不适应企业经营方向多元化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不适应经济组织形式多元化的需要
1、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相当一部分企业逐步摆脱了按政府制定单一行业计划确定经营目标的计划经济模式,根据国际国内市场的要求,组
建起跨行业跨地区跨国别运作的企业集团,从事着多种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例如:中关村高科技产业园区许多技工贸一体化企业,很难用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来确定其行业性质,企业中类似“系统集成”的多行业的经营成果也很难进行严格的行业核算。目前我国统计制度规定的分专业实施以主营业务为主的统计“一套表”制度是不能适应企业经营方向多元化需要的。
2、经济组织形式多元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的又一特征。随着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拓宽,融资方式多样化而带来了企业经营组织形式的多元化。为适应这一变化,1998年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制定了《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同时废除了1992年制定的《关于经济类型划分的暂行规定》。两年的实践表明,新规定的出台基本反映了新形式下企业重组转制和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但是仍有一些问题还未得到解决。例如:北京市已将部分过去承担着政府管理职能的工业局改制为代国家管理国有资产的资产运营公司,专门经营国有资产运作,其职责是负责对应行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对这种性质的企业,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统计制度也是没有现成规定作为执行依据的。
(三)传统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不适应统计调查任务日益加重的发展趋势,更难以保证统计数据质量
传统的统计调查方法是以全面调查为主,非全面调查为辅,统计数据上报方式以统计报表为主,其他方式为辅。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和社会各界信息需求量的增加,各级统计力量与统计任务的矛盾越发突出,即使近年来统计网络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仍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1994年,国务院下发(国发[1994]42号)文件——《国务院批转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国家普查制度改革统计调查体系请示的通知》,明确提出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以必要的统计报表、重点调查、综合分析为补充的统计调查体系的改革模式,并将其纳入国家《统计法》。在这之后,全国各地区的统计调查方法改革迈出较大步伐,但由于非全面调查方法相对单一,受单一的调查方法技术性影响,基层统计力量仍然难以适应,统计数据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
(四)政府与部门的模糊分工和重复统计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政府统计数据的权威
首先、对不经政府统计部门审批的跨本系统的部门统计项目的违法行为没有行政处罚手段,使基层单位的统计人员负担过重,《统计法》形成了“软法”形象;其次、由此产生的统计标准不一统计范围不明的状况屡见不鲜,使统计调查市场处于混乱状态;第三、数出多门的状况破坏了政府统计的权威,使统计用户无所适从;第四、部门利益分割,统计信息封锁,信息不能共享,重复项目调查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
(五)政府各部门对企业各自封闭的管理方式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务公开化、标准化的要求
目前,政府各部门对企业的管理模式是相对封闭的,工商(民政)部门的企业(单位)注册登记、技术监督部门的单位赋码登记、税务部门的纳税登记、统计部门的统计登记都各自按其范围按其渠道进行,互不沟通,各自封闭。这种局面形成的结果对基层企业来说是环节多,时间长,负担重;对政府来说,各自的职能都会受到影响。企业一户多照、注册地经营地不一致、工商与技术监督对企业非唯一码、企业漏税以及由此而发生的统计数据虚报漏报等问题多有发生。这既加重了基层企业的负担,又不利于政府对企业的管理公开化、标准化的要求。当然,此问题似乎不应是本文中应谈的问题,因为它已超出统计范畴,进入到政府各领域的管理和协调,但因为这个问题实为突出,且影响到宏观调控部门政府形象和调控质量,亟待得到关注和解决。为此。笔者在此一提。
二、对现行统计体制和统计制度中“不适应性”的改革设想
现行统计体制和统计制度中的“不适应性”需要改革,统计体制和统计制度只有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才能具有活力,才能较好地反映客观实际,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才能更好地实现统计的服务、咨询、监督职能。
(一)实行企业“一张表”,以适应企业经营方向多元化的需要
以基本单位调查报表为基础,在反映企业各类属性指标的基础上,增加相当数量的经济指标、从业人员及劳动报酬指标、能源实物量消耗指标、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指标、固定资产投资指标等。
经济指标的设置要反映企业经营的共性和特性,可分为业务指标和财务指标,业务的共性指标体现在反映企业多种经营成果的总量指标上,目前统计指标体系中还没有这类指标,建议国家设置“企业经营总收入”指标;业务的特性指标体现在企业从事多种经营行业的特点上,如: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建筑业总产值、社会商品零售额、运输业营业收入等。财务的共性指标体现在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费用和利润方面,无论哪个行业,财务科目在这五个要素的设置上基本是一致的;财务的特性指标体现在收入要素设置的科目上,例如:工业的产品销售收入、批发零售业的商品销售收入、建筑业的工程结算收入、餐饮及运输邮电业的营业收入、银行的利息收入等都作为业务收入范畴的指标。其他方面的指标(劳动工资、能源消耗、科技投入及成果、投资等)都属于企业共性指标。所有企业实行“一张表”,全面反映企业法人的经营状况。
修订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适应新兴产业发展。
目前执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是1994年制定的国家标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出现,特别是加入WTO后与国际接轨的要求,需要参考国际通行的分类办法,加紧修订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并且规范各行业的统计内涵。采用基本指标、统一数据处理程序
“一张表”的指标设置全部采用基本指标(绝对数指标),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数据。也就是说,企业统计人员在此阶段完成数据采集任务——提供基础数据产品。“一张表”避免设置派生指标(相对数指标),以便于直观的反映企业的本来经营面貌,也便于数据的处理和审核。统计人员可通过基本指标根据分析问题的目的生成各种派生指标。统一企业“一张表”的指标编码和数据处理程序,通过标准化的企业“一张表”,可以加工出一个地区的总资产、总产出、总投资和总收益,可以满足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还能满足按行业、按地区、按经济注册类型、按规模等各类分组的需要。
(二)政府统计内设机构按统计流程设置,以适应实施企业“一张表”的需要
前面已经提到,目前分专业实施企业“一套表”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从组织上满足实行企业“一张表”,就应按统计工作流程设置政府统计局的内设机构。统计工作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生产统计产品的过程。提到生产,就有为何生产、生产什么、怎么生产的问题,这是在统计方案的设计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到产品,就有初级产品和高级产品之分。我们把经过采集并经净化的数据称之为初级产品,这是在数据采集处理和审核阶段要解决的问题;再把初级产品进行开发,通常以统计刊物、统计信息、软课题研究和统计分析等形式表现为高级产品,这是在统计分析阶段要解决的问题。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一套表”,应该按“方案设计——数据采集——分析研究”工作流程来设计政府统计内设机构,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法人进行统计而不是以专业进行统计的要求。
推行“在地统计”,以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1、划定范围:“在地统计”的重点是原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下属企业单位。对于行政垂直领导、管理自成体系、财务统一核算的中央直控单位,涉及国家安全和保密单位,宏观调控单位以及主要依靠部门统计的社会领域仍由部门统计。
明确统计原则:按法人经营在地统计原则。由于税务部门规定按注册地纳税,目前有相当数量的企业为享受某地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异地注册,当地经营。这既不符合工商注册要求,又不符合税款征收和在地统计原则。因此,应通过工商、税务和统计年检纠正企业异地经营状况,使企业注册地与经营地一致。
合理分工:在大中城市的“在地统计”,不主张一竿子插到底,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应合理分工。经济占有量较大而单位数量较少的限额以上单位由区县统计机构统计,经济占有量较小而单位数量较多的限额以下单位由街乡统计机构统计,避免统计数据失控。
方法科学:对于而单位数量较多而经济占有量较小的限额以下单位不易按进度搞全面调查。根据北京市东城区的经验,既考虑数据的准确性,又考虑基层统计人员的承受能力,采用全面调查,进度保留统计渠道,取消街乡统计汇总,由区县依据数据推算的方法。这样既保证了数据误差低,又使基层统计人员减轻了负担,此作法值得推广。也可运用抽样调查等非全面调查方法解决单位数量多,经济份额少的单位统计问题。
强化统计调查项目管理,实现政府综合统计和政府部门统计信息资源共享
1、修改国家统计大法和地方统计法规,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治统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在1983年12月8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又在1996年5月15日第八次第八次代表大会第十九次会议上修正。法律的出台,对于有效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和依法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通过几年的实践,特别是实施1996年修正法之后,深感统计立法工作还须进一步加强。例如:对于调查对象超出本部门管辖系统的,而未履行到同级政府统计机构审批的调查项目,在法律责任条款上只给予通报批评,这种处罚相对于其违法程度和造成的损失来讲,显然是太软了。与《会计法》相比,《统计法》的经济处罚只罚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对国家机关单位不能实施处罚,而《会计法》的经济处罚则适用于所有单位和责任人,这显然也是太软了。为保证统计调查项目的有效管理和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应尽快把修订《统计法》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
2、进一步明确政府综合统计和政府部门统计的统计分工,实现统计调查项目的标准化管理
我们把政府统计机构的统计称之为政府综合统计,把国家和各地区的部门统计称为政府部门统计。无论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以部门统计为主的分散式统计模式,还是以加拿大、德国为代表的以政府统计为主的集权式统计模式,都是与其国家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因此,我国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适应的政府和部门统计的分工模式。无论如何分工,政府综合统计的对全社会调查项目的管理职能都不应削弱,管理的依据是统计法律。
为加强管理统计调查项目的管理,各级政府统计部门要建立统计调查项目库。政府统计局的统计调查项目数据库可分为两个一级子库:一是政府综合统计调查项目一级子库,这个子库又分为两个二级子库,即库和进度库(目前此部分库比较完善);二是政府部门统计调查项目一级子库。如是省(市)统计局,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子库又可分为两个二级子库,即国家统计局批准的国家各部委的统计调查项目二级子库和各省市统计局批准的地区各部门的统计调查项目二级子库(目前此部分调查项目库还极不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使统计调查项目审批部门在审批中减少盲目性,变被动为主动,才能避免由于政府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的重复调查而造成的数据混乱。
加强政府统计和部门统计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网络实现资料共享,充分开发利用信息源,发挥统计信息的作用。
五)政府各部门推行规范、协调、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主要体现在经济综合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三个方面。企业(单位)登记是政府对市场和企业进行有序管理的手段之一。目前,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技术监督部门赋码登记、税务部门纳税登记和统计部门的统计登记的单位数量相差悬殊,各自称其准确,又都不明相互差在何处;论其各自职能实现程度,也都存有偏差。笔者认为:企业(单位)的登记工作应从以下方面体现出政府职能的转变:
1、明确内容、划清范围,统一渠道。目前,统计、工商、税务、技术监督等部门要加强协调,规范企业登记内容、渠道和标准。登记内容不重不漏,统一法人编码、统一指标编码,统一数据处理程序,实现电子IC卡“一条龙”服务。网络连通,资料共享。
建立相互制约科学、高效企业(单位)的登记流程各地区实现政府一个服务大厅、大厅一张登记明示、单位(企业)登记只走一趟,各部门“一条龙”服务的 “四个一”登记流程。登记的计算机程序要能相互制约,即企业只有经过上一个部门登记,方可进入下一个部门登记。在这样一套企业登记模式下,才能实现科学有序管理,才能减少企业登记时间和环节,也体现出政府的高效服务职能。
第四篇:我国现行法医体制的弊端探析与改革思考
内容摘要:
笔者从事法医工作多年,对我国现行法医体制及由之带来的种种弊端和现有法医工作现状深感忧虑。我国现有的法医体制作为传统社会主义 法律 制度的产物之一,在司法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诸多弊端已日益突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 发展 和完善,这些弊端也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司法环节的公正。笔者认为,改革现行的法医制度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笔者从事法医工作多年,对我国现行法医体制及由之带来的种种弊端和现有法医工作现状深感忧虑。我国现有的法医体制作为传统社会主义 法律 制度的产物之一,在司法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诸多弊端已日益突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 发展 和完善,这些弊端也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司法环节的公正。笔者认为,改革现行的法医制度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我国现行法医体制主要有三大系统四级机构共十二级,是各自完全独立的司法鉴定机构。1.1 公安、检察、法院三大系统 我国现行的法医机构按工作系统分类,主要分为公安、检察、法院三大系统。上述系统为相对独立的工作系统,其中的法医部门之间无隶属关系,具有不同的工作职责。公安工作是诉讼活动中的第一环节,其法医部门的鉴定结论在一定范围内将受到检察院的审核和监督。检察工作是诉讼活动的另一环节,其法医部门的鉴定结论一般没有专门的机构和部门对其进行审查和监督。法院可以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要么采用检察院的鉴定结论,或者忽略检察院的法医鉴定结论而不予采纳。法院工作是诉讼活动中的最后环节,其法医部门的鉴定结论除法院系统的内部上级法医机构外,不受任何部门的专业审核与监督。
1.2 部级、省级、地级和县级四级机构 我国现行的法医机构按行政级别分类,分为部级、省级(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州/省辖市)和县级(县级市/区)共四级。上述设置为独立的上下级法医机构,上级一般不直接干预或过问下级的具体工作,只是对下级机构进行必要的宏观指导和业务培训,同时解决下级机构上呈的疑难问题。各级机构在进行法医鉴定工作时各行其职,互不干预,在法律应用上具有独立的法律效力。
1.3 其他相关机构 我国现行的法医体制中还有包括其他法医机构的参与,如高等医学院中的法医学院(系、专业),法医学学术科研单位以及包括法医门诊、法医 医院 或法医学鉴定中心等部门在内的司法服务机构。
现行法医体制运行中存在的弊端及原因分析 毋庸置疑,我国的法医工作在为法律服务和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等领域中发挥了很多重要的作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我们也看到,现行法医体制运行中仍存在一些弊端,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甚至直接影响到法医学鉴定的质量和定罪量刑等司法工作。法医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鉴定机构重复设置和各自为政,导致了鉴定结论的重复和混乱,也为司法诉讼和法庭判决带来混乱和不公 如前所述,我国现行的法医机构有十多级可以独立运行的机构设置,其鉴定结论只要应用单位愿意采用都具备法律效力,没有明文规定的法定上下级之分和权威归属之分。另一方面,许多鉴定结论又直接影响到案件的定性和定罪,包括是否立案、当事人会被如何定罪量刑等。一旦法医鉴定部门所做出的结论相互矛盾并被重复使用,其结果必然导致司法程序的混乱,影响诉讼结果和判决的公正,因而致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直接影响公民对法律武器的尊重和信任。某县受害人韩某在县级公安局进行活体损伤鉴定,结论为“重伤”。数名嫌疑人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收审,继而被批捕。庭审中打人方要求对受害人重新进行伤情鉴定,结果州级(中级)人民法院鉴定结论为“轻微伤”。对本案来说,根据法律有关规定,造成韩某重伤则“故意伤害罪”罪名成立,应判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若仅造成韩某轻微伤则“不够立案”,且司法机关有“错误限制他人自由和违法使用强制措施”之错,必须为此做出行政赔偿。州级检察院得知上述情况后十分重视,派出本部门的法医再做鉴定,鉴定结论为“轻伤”。若按此鉴定结论,法律诉讼结果应为“够立案、司法机关没有抓错人、强制措施没用错和无须赔偿”。最终当事人强烈要求赔偿,而检察院则坚持“不赔才合法”的意见。最后该案闹到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各家的批复却大庭相径:前者认为应赔,后者认为不赔。最终当事双方对上述结论均不满意,但已无路可走。
我省某农民因打架致伤后,拿着派出所委托到县公安局作法医鉴定的委托书,一步跨到省检察院找熟人作了一份伤情鉴定,结论为“重伤”,隧返回派出所要求解决争端。派出所认为法律程序不对而未予受理,要求当事人按委托书的要求到县公安局鉴定。结果县公安局鉴定结论为“轻微伤”,并立案在派出所按轻微伤解决。按有关法律规定,本例若按轻微伤处理至多只能算一个治安案件,而若按重伤解决则可能是一起刑事案件。
类似的事例举不胜举。如此几种截然不同的伤情鉴定结论和司法判决结果,到底谁是谁非?在当今多个经司法部门核准的那些合法的法医鉴定部门或鉴定中心,都可以合法地履行司法鉴定职责并给出相应鉴定结论时,最终到底应采用哪家的鉴定结论?哪家的鉴定结论更具有权威性?另外,在高等医学院校法医学鉴定机构以及公安局、检察院和法院都同时具有法医鉴定资格的情况下,哪家的法医学鉴定是最终的或权威的鉴定结论?就目前情况来看,拘留是公安部门的权力,拘留错了人公安部门要赔偿,而批捕是检察院的权力,逮捕错了人检察院要赔偿,判决由法院完成,判错法院要赔。由于法院是诉讼的最后阶段,于是法院的鉴定结论也就成了“至高无上的真理”,尽管事实上有的法院鉴定机构的学术水平仍有较为明显的缺憾。
2.2 鉴定标准混乱引起鉴定结论不一,从而最终导致司法活动的混乱 在鉴定标准混乱引起鉴定结论不一,最终导致司法活动混乱方面,仍以社会影响面大的伤情鉴定为明显。作为对鉴定结论有指导意义的鉴定标准来说,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根本原则下,无论怎样的鉴定机构,都必须使用统一的鉴定标准。但在现实中,除公安部、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简称两部两院)共同制定的《人体重伤鉴定标准》及《人体轻伤鉴定标准》外,还有其他公、检、法三部门各自制定的鉴定标准,如重伤分级、轻伤分级、轻微伤分级等,各省乃至各地州也还有自己的鉴定标准。
第五篇:公益援助该怎样进行团会三分钟主持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
本次班团会由我来主持。我们此次会议的议题是:公益援助该怎样进行。
大家已经知道,我们正在组织和失学儿童进行一对一帮扶活动。需要帮助的小朋友已经找到,本次会议的目的是通过讨论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帮扶行动计划。
在讨论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篇文章。这是一位中国志愿者的真实经历,他和一位美国的志愿者一起去卢旺达时候的故事。卢旺达的贫寒场面可能对于一般人只能想象,中国的志愿者下了卡车以后,看到一位瘦骨嶙峋,衣不蔽体的黑人男孩朝他们跑来,顿时,志愿者动了怜悯之心,转身就去拿了车上的物品向小男孩走去。
“你要干什么?”美国志愿者大声呵斥,“放下!”
中国志愿者愣住了。他不知道这是怎么了,我们不是要来做慈善工作吗?
美国志愿者朝小男孩俯下身子,“你好,我们从很远的地方来,车上有很多东西,你能帮我们搬下来吗?我们会付报酬的。”
小男孩迟疑在原地,这时又有不少孩子跑来,美国志愿者又对他们说了一遍相同的话。
有个孩子就尝试从车上往下搬了一桶饼干。
美国志愿者拿起一床棉被和一桶饼干递给他,说:“非常感谢你,这是奖励你的,其他人愿意一起帮忙吗?”
其他孩子也都劲头十足一拥而上,没多久就卸货完毕,志愿者给每个孩子一份救济物品。
这时又来了一个孩子,看到卡车上已经没有货物可以帮忙搬了,觉得十分失望。
美国志愿者对他说:“你看,大家都干累了,你可以为我们唱首歌吗?你的歌声会让我们快乐!”
孩子唱了首当地的歌,志愿者照样也给了他一份物品:“谢谢,你的歌声很美妙。
中国志愿者看着这些若有所思。
晚上,美国志愿者对他说:“对不起,我为早上的态度向你道歉,我不该那么大声对你说话。但你知道吗?这里的孩子陷在贫穷里,不是他们的过错,可如果因为你轻而易举就把东西给他们,让他们以为贫穷可以成为不劳而获的谋生手段,因而更加贫穷,这就是你的错!”
听到这里,我相信大家已经有所感悟,那么接下来,就请认真讨论,制定出一份切实可行的智慧的帮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