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将相和》教学评价
《 将相和》教学评价
一、本课优点
1、十里村小学刘光强执教的《将相和》故事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根据文章的特点,刘光强老师在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有机融合起来,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表演中动心动情,领悟课文,另外,本课 通过PPT展示,学生们对人物性格的感受越来越真切。
2、本课在指导学生学习时,采用了我们十里镇课题教学模式“导--学--展--练”,来组织教学。整个教学过程环节齐全,教学思路清晰明了。
3、同学自编、自演课本剧表演很好,孩子们能够把人物的特点表现出来,说明了同学们对课文有很好的理解,通过演课本剧,学生们对人物性格的感受越来越真切。同时,课堂气氛热烈,很好的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效果非常的好。
4、最后安排了拓展练习。同学们明白了:蔺相如也好,廉颇也好,他们的伟大就在于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回顾这一课的教学,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有机融合起来,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
二、本课缺点
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感情的朗读训练上有些少,学生普通话需训练。
三、总体评价
本课教学,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有机融合起来,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教学效果非常明显,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语文电教课。光山县十里镇中心学校 2017年4月25日
第二篇: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反思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传》改写的。它以秦国赵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从中受到一定的情感教育,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
在教学中,分两个课时进行教学。在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梳理好文章的主要内容,给故事分好段落,写上小标题。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去研读每个小故事,做好指导朗读,从各个故事中得到认识,最后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作出评价。
这一节课我进行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首先,通过解析课题,产生疑问,然后用填空的形式激起学生寻找造成将相不和的方方面面原因。接着质疑:蔺相如立功,是仅仅靠一张嘴吗?激发学生去研读自己喜爱的小故事的兴趣,完成自主探究,再通过合作讨论来裁决,从而感受到了人物的特点。在汇报交流这环节中,重点引导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在此,主要通过指导朗读来进一步感受人物的品质。“渑池之会”的教学中,除了做好指导朗读外,再结合人物当时说话的心情和场面,给他加个语气修饰词,进一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接着讨论:在这场较量中,两国是否扯平了?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蔺相如的精神品质。“负荆请罪”中朗读蔺相如的肺腑之言和体验廉颇的言行,使两者的精神品质得到了统一。第三,学完所有的故事后,以将课题改为《蔺相如传》这疑。弄清了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来突破难点。第四,以课后思考练习二为线索,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人物,并陈述理由,体现了语文的个性阅读。最后我设计了品读古诗环节,通过诵读《赞蔺相如》《赞廉颇》这两首诗,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受到了教育,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但这节课中,还是有些地方做得不足,如:在学生自由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给予的面不够广,发言的时间显得有些仓促。
第三篇:《将相和》教学反思
<< 将 相 和 >> 教 学 反 思
光山县十里镇十里村小学 刘光强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故事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根据文章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有机融合起来,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表演中动心动情,领悟课文。
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一课时,我采用了我们十里镇课题教学模式‚导--学--展--练‛,来组织教学。
下面是我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词。
2、板书课题。
3、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理解将相不和及和好的根本原因,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特征。
2、有感情地读一读,演一演重点句子和段落,体会它们的含义和蕴含的情感。
3、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学习《完璧归赵》。
1、观看视频。
2、提出问题,引领学习《负荆请罪 》:
朗读,分组学习课文的16自然段至结尾。思考
1、将相不和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呢?
2、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呢?
3、廉颇、蔺相如各是什么样的人呢?
3、学生分组学习。
4、学习展示: ‚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原因是 廉颇看到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很不服气,结果是将相和好。
《负荆请罪》的起因:
完璧归赵》故事的发展经过:
三、学习《完璧归赵》。
1、看视频。
2、提出问题,引领学习《完 璧 归 赵》:
1、朗读课文1—10自然段,画出最能打动你的地方,分组交流,读一读并尝试演一演。
2、‚完壁归赵‛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结果怎样呢?
3、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
3、学生分组学习
4、学生演一演
学习展示 :
四、学习《渑池之会》。
1、看视频。
2、提出问 题,引领学习《渑池之会》:
1、分组朗读、学习11—15自然段。
2、画出最能打动你的地方,读一读并分组尝试演一演。
3、讨论: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
3、学生分组学习。
4、学习展示:
五、拓展练习。拓展练习1:
蔺相如立功就靠一张嘴吗? 拓展练习2: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之间有什么关系? 拓展练习3
六、联系生活,总结课文:
同学们学了《将相和》这篇课文后,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学习、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的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展示:
七、课外练习:
学了《将相和》这篇课文后,同学们练习写一件事,写同学、朋友之间团结友爱的事,主要写清事情的前后变化。
通过如上的学习,同学们明白两个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 3 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去读、悟、演,写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蔺相如和廉颇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辉的人物。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理解廉颇这段话,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在这课的教学中,用这句话统领教学,全课教学的思路清晰: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先让学生理解这句话,之后练读这句话,注意让学生读出不服气的语气来。学生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的对么?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说出了哪些话,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蔺相如的语言来。于是学生们动手在文中找出蔺相如的语言,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己错了,从而负荆请罪。这么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廉颇,仅仅是靠一张嘴吗?‛请快速读课文小故事‚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用‚──‛画出蔺相如的语言、动作,读一读体会体会,让我们用事实来说服廉颇,让他改变对蔺相如的错误认识。于是,学生动手在文中找到了相关的语句,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已错了,从而‚负荆请罪‛。
‚蔺相如的职位高于廉颇,仅仅是靠一张嘴吗?‛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极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堂课就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不但使一篇内容较长的课文教学起来简单多了、而且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给了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情感,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通过学习,学生对两个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认识,但是要想真正领悟品质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我大胆地请同学自编、自演课本剧,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本课的课本剧表演有进步,孩子们能够把人物的特点表现出来。比如蔺相如说话时的理直气壮和廉颇的不服气和后悔、惭愧都能很好表现出来。
通过演课本剧,学生们对人物性格的感受越来越真切,但同时也会对廉颇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产生偏差。所以我最后安排了拓展练习。孩子们的思考过程,其实就是廉颇认识转变的过程。练笔之后,廉颇的形象也在学生们的脑海中树立起来了。此时,他们明白了:蔺相如也好,廉颇也好,他们的伟大就在于以国家的利益为重。
通过PPT展示,学生们对人物性格的感受越来越真切,但同时也会对廉颇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产生偏差。所以我最后安排了讨论。孩子们的思考过程,其实就是廉颇认识转变的过程。练笔之后,廉颇的形象也在学生们的脑海中树立起来了。此时,他们明白了:蔺相如也好,廉颇也好,他们的伟大就在于以国家的利益为重。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有机融合起来,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
但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缺乏频率,当时有些忽略;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师包办代替的话语有些多,5 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有机融合起来,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重难点指拨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第四篇:《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品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2、学习通过人物言行表现,多方位体会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学习蔺相如以国家为重、顾全大局的品质和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三个小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难点】
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三、教法、学法:
十六字教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训练反馈。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再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个历史故
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叫做《将相和》。
(二)检查预习:
上节课,老师留了一个作业,就是要同学们认真的预习课文,同学们都认真做了吗?现在看看谁做的最棒吧。
1、读第五组“导读”,我知道了本组课文的主题是,要求是:
。我读过名著。
2、读课题:题目中“将”指;“相”又是指;“和”的意思是;
“将相和”的意思是:。
3、读一读“资料袋”。说一说你了解的历史背景和相关资料。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导语:通过刚才的检查,老师发现同学们预习得很认真,值得表扬!那么今
天,我们就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逆流而上,回到两千多年前,和廉颇、蔺相如一起,去感受一下那战国时期的风风雨雨吧!下面就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而且边读边想一想:“将相和”这个大故事是由几个小故事组成的,我们能不能给各个小故事起个简单、好记的名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并讨论:这个大故事是由几个小故事组成的?你为各个小故事起好
了名字吗?(各小组把答案写在黑板上)
(四)学习“完璧归赵”:
导语: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
1、小组合作合作学习。
朗读第一个小故事,总结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
经过:
结果:
2、小组合作学习。
(2)、检测反馈
用上“之所以„„是因为„„”联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说一句话。
4、总结提高
课本剧表演:认真体会人物精神品质,试着演一演“完璧归赵”的小故事。
七、板书设计:
将相和 设计取回
完璧归赵以璧相逼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趁机送回(1)、蔺相如是怎样做到完璧归赵的?他想出了哪些妙计?
第五篇: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经过,写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也赞扬了廉颇的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课文人文思想丰富,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学习写法的好范例。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学会了感受作品中的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们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的能力。但因《将相和》这篇课文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1、本课文长容量大,为避免繁琐教学,面面具到,这节课围绕主人公的活动为中心,通过对主人公的动作、语言的描写内容进行读、思,去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
2、读在语文教学中是目地,是手段,是途径。本节课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体会。
3、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提问可以帮学生更好读书,学会提问也是学习课文的方法之一。在这节课里,分别在两个故事的学习中让学生提问,再引导学生讨论,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感受人物思想。
4、学习写法。语文教学的最终目地是让学生会读会写,从文中学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节课的写法学习是潜化在从动作、语言这两方面体会人物思想的过程中的。
四、教学目标(情感、知识、技能):
1、认识过度句与过渡段,初步了解过渡句(段)的作用
2、学会8个生字,理解32个词语的意思能说出其中5个成语意思
3、进一步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理解课文,概括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
4、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顾全大局的品质,以廉颇勇于改过的品德,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特点
难点: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理清人物关系并正确评价廉颇
六、教学准备
课件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课文的第一个小故事,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学习中体会第一个小故事中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一、课题导入
1、师:“战国七雄”时期,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今天,我们学习发生在当时的秦、赵两国之间的故事。
2、板书:将相和
首先我们来交流一下老师上次布置,同学们从网上查找的有关将相和的资料。
3、通过预习,你们能说出课题中的“将”、“相”分别指谁?“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板书)
二、学习课文
(一)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课文
课题中有个“和”字,那么,有和就必有不和,蔺相如与廉颇为什么会不和呢?请带着问题读整篇课文,找出相应的段落来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初读课文,回答以上问题。
“不和”的原因,是因为“蔺相如先在完璧归赵中立功,又在渑池上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卿,地位比廉颇高”,而廉颇以为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这才引起将相间的不和。(板书:就靠一张嘴)
(二)学习课文第一个故事
引入:将相和立大功真的是靠他的那张嘴吗?那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的第一个故事,验证一下,好吗?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找第一个故事所在的自然段是哪里至哪里?(1--10)
1、默读第一个故事,边读边想: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
2、理解第一自然段
出示:“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指名朗读,回答问题: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
3、学习2--10自然段
(1)同学们刚才很清楚地告诉老师,蔺相如立大功并不只靠他的一张嘴,那是靠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故事,想想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是靠什么?(板书:机智勇敢)
(2)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看课文中的哪些言行能表现蔺相如的品质?用“﹏﹏﹏”划出有关语句,并想想,这些语句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品质?看谁搜集的材料最充分。
(3)自己完成后,跟四人小组交流一下。(要求先读句子,再说说蔺相如的品质)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并分析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A:带玉前往(勇敢)
B:要还宝玉(随机应变)
句子: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要求同学们都站起来边扮动作边朗读)
C:举璧撞柱(对照课文插图)机智勇敢、大义凛然
出示句子: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D:送璧回国(机智)
E:再赴典礼(机智勇敢)
出示句子: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4、质疑
5、根据板书,说说“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6、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对一些词的理解吗?
八、板书设计
将相和
廉颇蔺相如和好
(为了国家的利益 言行→品质
完璧归赵带玉前往→勇敢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要还宝玉→随机应变 举璧撞柱→机智勇敢、大义凛然 送璧回国→机智 再赴典礼→机智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