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哥本哈根会议及之后的前景展...解读
The Prospects for Global Cooperation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at Copenhagen and After 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哥本哈根会议及之后的前景展望 NRDC(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
David Doniger NRDC气候中心及政策项目主任 Jake Schmidt NRDC 国际气候政策项目主任 Alvin Lin NRDC中国气候项目
David Cohen-Tanugi NRDC中国气候项目 Barbara Finamore NRDC中国项目主任
今年12月份,来自中国、美国以及世界各国的代表将在丹麦哥本哈根聚首,争取达成一项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协议,为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结束后的发展指明方向。今年虽然是全球在气候变化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的一年,但仍有许多观察人士开始担心各国将无法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充分弥合分歧。综合考虑已经取得的进步和仍旧存在的困难,我们乐观地认为国际社会将成功建立一个国际框架,平等、有效地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这一重大威胁。虽然哥本哈根会议将取得一些进展,但是鉴于诸多原因,要达成这项期待已久的全面的国际协议,也许要延迟到下一年。
Reasons for optim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对美国和中国保持谨慎乐观的理由
回顾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我们有理由对未来保持乐观。美国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两国政府都采取了史无前例的减排措施,两国都明确表示将加大努力,拓展未来的合作,尽早采取更有效的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美国总统
奥巴马明确了应对气候变化是他首要的行政和立法工作。在奥巴马政府的指导下,众议院代表在六月通过了一项气候法案,旨在减少美国温室气体排放并设定总量控制,同时落实必要的配套政策,使美国向清洁能源经济转型。参议院目前也正在考虑通过一项类似的气候法案。
中国也在过去几年中采取了许多实质性的举措,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十一五”规划中确立的目标:以2005年为基准,到2010年将能源消耗强度降低20%。有关各方对提高工业能效的重视程度已经因此而大大加强。中国实现了在2006-2008年间能源消耗强度降低10.1%,从而避免了数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中国也认识到清洁能源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正在加速开发一些技术并扩大其应用范围,例如开发更好的风电涡轮机、太阳能光伏电池板(PV)、电动汽车、高速铁路等,这些都是建立低碳经济的关键。此外,今年九月在纽约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峰会上,胡锦涛主席宣布中国计划到2020年使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水平有显著降
低,并将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提高至15%,增加四千万公顷的森林覆盖。这些都是中国做出的重要承诺,展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态度。
中美两国也正积极努力,寻找互利互惠的合作方式开发新技术、培养有关技能、分享信息和开展能力建设,以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低碳发展。七月份,两国签署了《关于加强中美两国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合作谅解备忘录》,现在两国政府正在确定进一步合作的领域,例如建筑节能、碳捕获与封存以及电动汽车。两国也宣布,计划联合建立清洁能源研究中心,以综合这些领域的研究。业内普遍认为当奥巴马总统11月份访华时两国将取得更大进步。
The road ahead for the U.S.美国未来的道路
在某些方面,发展中国家有理由批评美国在解决气候变化上行动过于缓慢。毕竟,对于京都议定书美国仅是签署但未能经国会批准;在小布什政府执政期间,美
国在削减温室气体排放上的努力相对不够,而当时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在酝酿控制和削减排放所需的政策和制度。如今美国迎来了一位支持国内、国际气候变化应对工作的总统,人们似乎有理由期待美国早日采取行动,落实奥巴马总统青睐的气候和清洁能源政策。然而,我们需要记住,在美国的宪法结构中,立法机构独立于行政机构。总统必须获得众议院一半以上议员议员的支持,以及五分之三的参议院议员的支持才能通过立法,而批准一项国际条约则需要三分之二的参议员支持。这就是为什么尽管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是因为缺少足够的参议院议员支持,美国仍未能批准该条约。美国现在的气候谈判人员牢记住了美国早前的失败教训,所以在条约谈判阶段非常谨慎,不轻易做出具体减排目标的承诺,除非他们明确了国会在国内立法中将会纳入什么样的减排目标。
然而,我们需要认识到自从奥巴马总统上任以来,美国已经在短短数月中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了一些实质性的措施。众议院通过的气候法案规定:到2020年将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17%,到2050年削减83%。加之法案为遏制热带雨林砍伐提供了专项财政支持,实际的减排目标相当于比2005年水平降低28%(比1990年水平低17%)。在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下,占了美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85%的排放者,将需要为它们排放的每一吨二氧化碳支付一个排放“配额”,或者支付远高出守法成本的罚金。公司可以通过从国内或国际碳市场购买碳汇,以此抵消其部分排放,达到减排要求,但是这些抵消碳排放的碳汇需要满足某些标准,以保证它们是实实在在的减排。
国际的碳交易机制将从清洁发展机制(CDM)框架演变为一个按行业分类的方法且仅仅针对那些在本国内也采取实际减排行动的国家。众议院法案也为可靠的项目提供了专项资金和碳市场激励措施,以减少因为森林砍伐导致的排放,并支持已经在采取减排行动的发展中国家开发清洁能源技术。因为适应全球变暖将会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将要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所以众议院法案将划定一部分专项资金渠道,以支持那些最易受到全球变暖影响的发展中国家采取适应措施,并帮助这些国家最大限度地降低气候变化对未来国家安全的威胁。
目前参议院版本的气候法案也已进入了审议通过程序。参议院的环境委员会有可能在11月份就法案进行投票。参议院其他几个委员会也正在针对它们管辖范围内的部分法案内容进行审议。这些都是全参议院就法案进行辩论和投票之前进行的关键步骤。我们已经看到一些令人欣喜的迹象,有些先前态度摇摆不定的参议员也正逐渐转向对法案采取支持—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自以工业和农业为支柱产业的州—他们的投票对于获得法律要求的五分之三多数票至关重要。美国许多社会团体也在组织声援气候立法,包括如NRDC 在内的环保组织、劳工联盟以及希望保护地球、提高美国能源安全的普通美国百姓,还有很多公司也已经接受了气候变化的科学理念,并充分认识到向清洁能源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在制定新能源与气候立法的同时,奥巴马政府也在积极利用现有的《清洁大气法》,正式认定了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对公众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并针对新生产的汽车制定了严格的温室气体排放标准。政府也表示从明年年初开始,将利用《清洁大气法》中的规定来降低新建燃煤电厂和其他新建大型工业污染源的二氧化碳排放。
尽管美国在过去的10个月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国会在哥本哈根前通过最终的能源与气候立法的可能性不大。虽然此项立法在国会的各委员会都正取得稳步进展,但现在整个参议院都忙于对医疗制度立法进行全面修订,所以最早也要等到明年初才有足够的时间就气候立法展开辩论。但是我们仍然乐观的认为此项立法将在明年早些时候获得通过。
The prospects for reaching an international climate agreement 达成国际气候协议的前景
当中国、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在12月份齐聚哥本哈根时,各国必须继续进行建设性的合作,达成一项有效的国际气候协议。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以下六个关键条件:
1. 发达国家需要展示强大的领导力,制定严格的短期(到2020年)减排目
标,以及更高水平的中期(到2050年)减排目标。
发展中国家需要表明自己有意愿采取行动,在短期内放缓排放增长的速度,并为中期内进一步减排奠定基础。
加大力度阻止全球森林砍伐。2. 3. 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 4. 发达国家需要设计一套合理的、基于绩效的激励措施,以鼓励发展中国家进
一步减排。
帮助最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最不发达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制定严格的规定,确保所有国家的统计数据透明性,既有利于监督各国自身的减排工作,也有助于他们兑现帮助其他国家的承诺。5. 6.
去年,所有这些领域都取得了进展。我们认为这些进展给即将到来的国际气候谈判发送了一个明确、积极的信号:
1.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大多数发达国家都设置了更加严格的2020年减排目标。欧盟,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做出了进一步减排的明确承诺。如上所述,美国也正在通过国内立法的方式设定高标准的减排目标。这些目标也许不如其他发达国家的2020年目标那么高,但是美国的此项立法也包括了一些2020年之后的强制性国内减排目标,并且逐年稳步大幅递增,而且将在2050年实现累计83%的减排。虽然美国也许需要到明年才能通过该立法,但同时也在积极准备,着手制定严格的减排目标和措施,确保届时法律能够得到有效的遵守。
2.发展中国家的减排和减少森林砍伐的工作。所有的主要新兴经济体都表示他们将采取各种行动,遏制温室气体排放。和中国一样,印度也承诺制定相关政策,提高能效,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印度尼西亚和巴西都提议通过进一步减少森
林砍伐来遏制该国的排放增长。韩国,墨西哥以及南非的减排计划制定工作都已近尾声。
3.支持发展中国家采取进一步行动。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美国政府已经提交了一份财政建议,其中一些内容介乎发展中国家的谈判立场和其他发达国家的谈判立场之间,具有实质上的重大意义。各国需要就协议的框架达成共识,这个框架既能够满足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又能确保发达国家的每一元钱的投资都实现了最大的减排效果。技术领域需要做更大的努力,因为美国的财政建议尽管意义积极,但只是该国迈出的一小步。毕竟,哥本哈根协议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的资金数额承诺。
4.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行动协议。在过去的几个月当中,全球逐渐达成一种共识,认为各国的减排进展信息透明度越高,时效性越高,则获益越大。虽然各国对于如何进行数据的测量、报告和核实存在分歧,但是至少都在上述共识的基础上讨论问题,而分歧也不如几年前那么大了。尽管分歧不容忽视,但还是可以克服的。相信能够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确保所有的国家都知道其他国家是否在为全球性的行动做出自己的贡献。
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 5.帮助最易受影响、最不发达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全世界的领导人早已认识到需要帮助那些最易受影响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满足他们最迫切的需求。虽然寻找资金和技术资源是许多国家面临的挑战,但是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越来越多的国家安全专家和军方官员都强调,如果我们不帮助其他国家适应全球变暖,潜在的全球冲突则可能出现。要使资源投入规模加大到足以应对挑战,还需要我们未来多年的持续努力,但是我们相信,应对这个重大问题的先期投入还是会到位的。
尽管还有一些分歧需要弥合,但是对于加强全球合作所需的机制和框架,各国已经开始趋向共识。尽管表面看来,美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举办前完全通过气候立法的希望已经日渐渺茫,但届时参议院将在积极审议气候法案,从而使法案有可能在2010年早些时候获得通过。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的世界诸多国家都已经采取行动
或做出积极的减排承诺,全世界距离达成国际气候协议的那一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接近了。
为了子孙后代保护地球,在通向这一人类共同目标的道路上,哥本哈根会议无疑将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做一个保守的假设,如果会议不能达成一项完整的最终协议,那么各国至少需要就一个行动框架达成共识,并应该在2010年尽早确定下所有关键国家履行承诺的明确时间表。届时,美国也将通过国内的气候立法,而中国也许已经确定了“十二五”计划中的气候工作目标。哥本哈根会议上的行动和进展是弥合剩余分歧的动力,使得世界迫切需要的全球气候协议在政治上成为现实。
众多国家已经为采取行动做好了准备,我们不能错失良机。我们必须行动起来,迎接这项重要的挑战
第二篇:“和谐·合作·发展·责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理念与实践”国际圆桌会议在京开幕(推荐)
“和谐·合作·发展·责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理念与实践”国际圆桌会议在京开幕
2015年6月24日上午,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和谐?合作?发展?责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理念与实践”国际圆桌会议在北京开幕。
本次国际气候会议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承办,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耶鲁大学全球正义研究中心(美)、中国政法大学自然资源与气候变化法研究中心等合作单位共同参与。会议的主题包括: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与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哲学视野、应对气候变化的伦理责任、气候变化的法律应对与共同行动等。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秉持宋庆龄“缔造和平”、追求人类“普遍的和谐与合作”精神,始终遵循“和平、统一、未来”三项宗旨,积极致力于推动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基于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发挥具有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的优势,在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之前,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联合国内、国际关注环境及气候变化领域的知名智库和研究机构,举办小规模、高规格的国际圆桌会议,促进中外相关领域的权威人士和专家学者探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理念与实践,分享交流全球气候治理智慧,并在此过程中,探索总结如何通过民间渠道,构建非官方对话机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常务副主席齐鸣秋,耶鲁大学讲座教授、全球正义研究中心主任托马斯?博格,全国人大常委、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赵白鸽在开幕式上致辞。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常务副主席齐鸣秋在开幕式上表示,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地球生态系统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进而影响到经济、政治、社会各个方面,制约人类和平发展。气候变化问题得到各国政府与公众的极大关注。此次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气候变化国际圆桌会议,意在传承宋庆龄精神,关注人类共同命运;促进中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探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理念与实践,分享交流全球气候治理智慧;提升全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加强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理解和重视。
全国人大常委、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赵白鸽指出,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愿与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中国政府把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主动实施一系列举措,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明显成效。为取得这些成效,中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促进国际务实合作;加强制度建设,注重立法和法律实施;倡导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加强企业和公众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据悉,本次国际圆桌会议为期两天,中外专家学者将围绕主题进行学术研讨。来自中国的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一级教授张立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员刘海年,来自美国的耶鲁大学讲座教授、全球正义研究中心主任托马斯?博格等20余位专家学者将作主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