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央党校专家谈中国梦:让所有人都有尊严地活着
中央党校专家谈中国梦:让所有人都有尊严地活着
2013年06月04日 07:55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周季钢 阳炆杉
更多 1907人参与1条评论 分享到:
资料图:周天勇
人物简介:周天勇,经济学博士、教授,现任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包括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国际战略、宏观经济、经济发展和增长、劳动经济、金融风险等,代表作包括《替纳税人管好钱袋子》、《中国向何处去》、《中国梦与中国道路》等。
原标题:中国梦,让所有人都有尊严地活着 开栏的话
什么是“中国梦”?“中国梦”包括哪些层面?如何正确理解“中国梦”,让“中国梦”凝聚人心,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主动力?近期,本报派出记者前往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以及北京大学等地,实地采访了众多国内名家,就“中国梦”的概念、提出的背景、内在的涵义进行解读。
核心观点
“中国梦”最终落脚点是在“民富”上,而“民富”体现在尊严上。如何让所有人都能“有尊严”地活着,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公平的初次分配机制,让所有人在进入社会时享有同等机会,提供一个能让底层人向上流动的公平通道。
“中国梦”包括民族之梦、家庭之梦和个人之梦三个层面。民族自强、家庭和睦、个人幸福,是“中国梦”的精神实质
重庆日报:什么是“中国梦”,一千个人也许会有一千种解读。您眼中的“中国梦”是怎样的?
周天勇:从内涵上来讲,我认为“中国梦”包括民族之梦、家庭之梦和个人之梦三个层面。民族自强、家庭和睦、个人幸福,是“中国梦”的精神实质。三者之间是平行关系,我们不能只强调个人的发展而忽略整个国家事业的有序推进,但也要防止因为过度强调民族之梦而忽视家庭和个人之梦,忽略政府应该承担的义务。
在我看来,中国梦是有阶段性的。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自强不息,浴血奋斗,抗击了外来侵略,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建国梦。
上世纪70年代末至21世纪前10年,我们克服了人口众多、资源缺乏、生产力水平低下等因素的制约,将GDP从1978年的3645亿美元,提升到了2010年的6.5万亿美元,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综合体,这是强国梦。
而当前,我们要实现的,是社会与个人、物质与精神、发展与环境协调的富国梦。重庆日报:“中国梦”的提出,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周天勇:很多年前,欧洲人坐着“五月花号”帆船,渡过大西洋登上北美大陆,并在此建造新的国度,吸引一批又一批的人汇集到这里,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了个人价值最大化,这便是“美国梦”。当下,“美国梦”已经成为这个国家凝聚力、活力的来源,许多移民都是怀着“美国梦”前往美国的。“美国梦”之于美国的意义,就是“中国梦”之于中国的意义。
“中国梦”代表了各阶层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共同憧憬,将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和信仰。这个梦,为整个社会指明了奋斗目标和方向,能激发这个国家的活力和凝聚力,能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梦”的提出,不仅是给国民一个希望和目标,也是向国际社会展示一种积极向上的姿态。
实现“中国梦”的路,不是一时的路,是100年甚至更长远的路,关系到中华民族下个世纪在世界上是什么地位。道路设计正确了,接下来便是坚定信心搞改革。改革,是“中国梦”的最大红利
重庆日报:既然“中国梦”意义深远,那实现“中国梦”,应该怎么做? 周天勇:要实现“中国梦”,我们首先要解决希望和失望的问题。
一个社会最大的失败,就是大多数人对这个社会、国家、体制失望,“中国梦”要给人们一种希望,一种对未来的憧憬和理想。只有人民每天对美好的未来有一股劲,才有精气神干事,民族才不致失败。
其次,有了希望之后,要解决道路问题,即达到这个希望要走什么样的道路。改革开放30年的道路基本走对了,但有些路要调整,比如要转变发展方式,要调整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道路等。更关键的是,实现“中国梦”的路,不是一时的路,是100年甚至更长远的路,关系到中华民族下个世纪在世界上是什么地位。
道路设计正确了,接下来便是坚定信心搞改革。改革,是“中国梦”的最大红利。重庆日报:在您看来,改革该从哪里入手?
周天勇:建立一种公平的社会体制,畅通公众致富渠道,这应该是改革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改革行政审批、年检、准入、罚款等制度,充分调动人民创业、劳动的积极性,让每一个老百姓踏实干事,心情愉快。
现在做事,成本太高。比如,去年,全国银行业盈利11000亿元,而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贷到资金,即便能贷到款,年利率也高达百分之十几。此外,便是要加快、优化城市化进程。所有的发达国家,城市化率都在75%以上,中国要变成现代国家,必须改变人口结构。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仅49%,并且来到城市的2.5亿农民居无定所。需要通过改革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养老制度、低收入人群的救助制度等等,把农民变成市民,而这些人会带来强劲的经济增长。
“中国梦”最终落脚点是在“民富”上,老百姓富裕起来,日子好过,国家自然就会强盛;反之,国家强盛老百姓不富裕,这样的强国只会是昙花一现
重庆日报:事实上,我们已经开始了寻梦之旅。在您看来,我们的寻梦路上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解决?
周天勇:在构想和编织“中国梦”的同时,我们需要正确处理一些重大的关系。特别是需要正确处理自由、民主与集中、秩序的关系。
中国既需要扩大自由,发扬民主,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有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也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社会。需要一个有科学民主决策,有执行力和能解决人民提出的各种问题的强有力的党和政府,努力营造一个既自由民主,又有秩序和安定的民生和发展环境。
重庆日报:前面我们谈到了筑梦、寻梦,但多年之后,我们怎么才能判定,“中国梦”是否真正实现了?
周天勇:“国强民富”是检验“中国梦”的首要标准。“国强”我们很好理解,就是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实力和先进性,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同,具备标杆作用。而“中国梦”最终落脚点是在“民富”上,老百姓富裕起来,日子好过,国家自然就会强盛;反之,国家强盛老百姓不富裕,这样的强国只会是昙花一现。
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也存在着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就医就学困难、房价过高等问题。民生无小事,只有当城乡之间没有差距,人们真正能够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的时候,老百姓才能拥有较为丰富的物质保障。
此外,“民富”更应该体现在尊严上。如何让所有人都能“有尊严”地活着,我认为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公平的初次分配机制,让所有人在进入社会时享有同等机会,包括提供一个能让底层人向上流动的公平通道。其次,要引导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鼓励职业“去身份化”,职业不分贵贱,任何阶层市民都可享受国民待遇,任何职业选择都应该充分得到尊重。
第二篇:中国梦作文:让残雪温暖地消融
让残雪温暖地消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 邵一宸
2013 年 04 月 18 日 15:41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梦有很多种。在大多数的中国梦里,我看到了富国,强民的激情与决心。这 些当然让人热血沸腾,但当我沉下来思索自己的中国梦时,我的脑海里却总是浮现一 个老婆婆的形象。她是个特殊的老人,不是五保户,却孤身一人,艰难地生活。丈夫早已去世,儿 子因为种种原因,不愿赡养她。2008 年漫天的风雪,在那座破败黑暗摇摇欲坠的屋 子里,年老体弱的她,终于病倒了,眼看就要陷入生活的绝境。幸运的是,她当年做 保姆时看护过的三个孩子,却承担起了赡养照料她的重担,把她接到了衢州市(笔者 的家乡)敬老院。她是位幸运的老人,人生迟暮,绝处逢生。可是,对于社会上更多的老人来说,也许他们的冬天总是寒风吹彻。媒体上,我们常常看到让人无比痛心的现象:有老人 冻死在冰冷的旷野,有老人饿死在喧闹的街头,有老人病死在黑暗的家中。我不想再 列举悲惨事例,我只期望,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要满怀悲悯地关注这个社会现 象。为什么要讲孝道,原因很简单。每一个年轻的生命——包括我们——也终将老去。到头这一生,难逃那一日。尊敬老人,就是尊敬我们自己,尊敬老人,才能解除我们 所有人的后顾之忧。2500 多年前,孔子就给我们描绘过大同社会的和谐生活图:“人不独亲其亲,不 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而我的 中国梦里,也是同样的画面。特别是那些迟暮之年的老人们,都能在一所温暖舒适的 房子里安度晚年,都能得到全面的赡养,都能得到社会的尊重与帮助,都将不再孤独。我常常想,对于来日无多的老人,人生的路,已经看得见尽头。生命中那些爱恨 情仇、青春岁月都随风而逝,远去无踪,那些如繁花般缤纷的日子都和上个世纪一起,永不再来。水融于江河,土归于大地,人固有一死,每个生命都终将告别人间,所不 同的是怎样安然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怎样安详降下人生大幕。这是和谐社会的一个 关键的问题,这是国家社会和每个人都应该关心的问题,这也是我小小中国梦里的核
心问题。特蕾莎修女说:“感觉到自己没有人要,是人类所经验到的最糟糕的一种疾病。” 在告别人间的时候,不要让老人带着无法忍受的伤痛,不要让老人带着孤苦无依的凄 凉,不要让老人带着被抛弃的怨恨,不要让老人带着对来生的恐惧和对今生的绝望,这是我们应该努力做到的最真最美的孝顺。我的小小中国梦期待着,
不久的将来,农村养老举措全面推广。社会和政府能把 关心爱护老人,解除农村孤寡老人的后顾之忧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完善养老保险制 度,增加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补贴,实现“养老不犯愁”的美好愿望。这样,正值青 壮年的人们也能对未来充满希望,对多年后我们也能拥有平和美满的晚年生活充满信 心。当刀子一样锋利的北风,悄然变成了一双双柔软的手,轻轻地抚摸你的面颊;当 凛冽的空气中渐渐洋溢起淡淡浓浓的花香,饱受寒冬蹂躏的人们就会惊喜地看见春天 的身影。今年正月我的家乡已经洋溢着初春的暖意,伴随着温柔的阳光,我再次走进 了衢州市敬老院,去看望那位老婆婆,她今年 87 岁,身材瘦小,满头银发。我微笑 着向她问候,告诉她气色很好,让她安心快乐度过每一天。老婆婆非常高兴,布满皱 褶的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的微笑。老人—孩子,孩子—老人,生命的起点和终点。如果说孩子是我们生命中的初雪,轻柔而晶莹,纯洁而高贵,深深撼动我们的心灵;那么老人就是我们生命中的残雪,同样使我们对生活充满热爱,同样使我们对生命产生敬畏,同样使我们在静穆中泪流 满面。家乡的春天终将真正来临,新锐也必将取代老迈,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也无须过 度悲伤,可是,一个真正人性化的和谐社会,必然会用温暖的目光关注人间每个迟暮 老人,让人性关怀的光辉照耀每个黑暗的角落,让那些象征着往昔岁月的残雪温暖地 消融。我相信阳光会照耀着那些即将缓缓消融的残雪,使我的中国梦熠熠发光。
第三篇:让学生在学校自信地活着谈多元智能与中职语文教论文
【论文关键词】多元智能中职语文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日益受到重视,职业学校的学生面临着的是激烈的就业压力,如果中职语文教学仍然沿袭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必将让学生在学习上失去信心,学生自然不可能具备社会就业需要的语文素养。本文探讨的是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的实际,如何应用多元智能进行教学改革的方法。
引言:国家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的学生涌进了职业学校,其中不少是学业失败的学生。如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职业学校很有必要进行教学改革,而多元智能理论的引入,就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发展其潜能的机会,符合当前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本的需要。
1.中职应用多元智能理论的必要性。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加德纳创建。加德纳认为我们的孩子每个人都具有九种智能,包括了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生命存在智能。
加德纳的理论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看待学生,从整体上看待每个学生。在中职,就更有必要引进多元智能理论了。其必要性在于:
1.1尊重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在不断发展,国家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学校而言,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本。学生选择了职业学校,本身就是一种追求多元化的表现,不少学生就是因为在中学的唯分数论中败下阵来,无奈之下选择中职的,如果中职的老师也还用传统的智力理论来教育学生,学生必然不喜欢学习,我们的因材施教的“教”要依据“材”的改变而改变。
1.2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国家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职业教育的前景转好。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中职要思考的是如何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潜能的机会,让中职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而多元智能正符合这种需要。
2.中职实施多元智能的优势。
2.1中等职业学校为多元智能提供了多元的教学环境。职业学校一般都设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专业,就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专业就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都有所涵盖,各专业的相互碰撞就为应用多元智能提供了多元的教学环境。
2.2中职多元的活动为多元智能提供了多元邵展示平台。中等职业学校每个学期都要举行各种各科的活动。笔者所在学校一个学期的全校性的竞赛活叔就有二十多个,活动涵盖面很大,有文学艺术类的,有表演类的,有电脑制作类的,有专业技能类的,大学生的多元智能提供了多元的展示平台。另外,学杖内学生的社团活动也非常活跃,大大小小的学生社区同样给予了学生发展潜能的机会。
社会日益重视和倡导要尊重每个人包括学生的人格、尊严、价值、自主权。中职教育没有高考指挥棒的约束,教学改革的环境相对较宽松。多元智能理论的引入,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
3.中职语文教学多元智能的实践。中职语文教学实施多元智能,必须实现如下五个转变:
3.1多元智能与学生观的转变。多元智能的提出让我们重新认识以往总是被动地接受教学的学生,学生是有多种智能的潜能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设置情境来发掘学生的各种潜能,而不是简单地批评他们是“后进生”或“差生”。中职生的实际也证明了这一点。不少在学校里成绩很差、平时从不听课的学生到了社会上反而能在某一方面有所作为。如果在学校里能利用各种条件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各种潜能发展的环境,学生在学校里能更自信地活着。尊重学生个性、兴趣、爱好,必然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更注重和学生的互动,从而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变成可能。
3.2多元智能与资源观的转变。多元智能的提出让我们重新审视教学资源。以往我们的教学资源多局限于课室、教材、网络。而为了培养学生的各项潜能,语文教学必须要转变资源观,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营造各种氛围,使学生发挥潜能。如课室不要再是千篇一律的古板,可以变成学生展示才艺的园地,可以围成圆桌型、可变为舞台型、可以成为分隔式办公室:教材可以重新整合变成活动单元、“剧本”等等。课堂可以在课室,也可以拓展到草地、公园、市场、博物馆、图书馆。多媒体的网络课室则更为营造多元教学氛围提供了丰富的条件。
3.3多元智能与教学策略的转变。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要注意:
3.3.1着重发展语言智能。这是个重点问题。多元智能的核心智能之一是语言智能。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利用学生原有的语言智能基础,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教师精心设计各种方式,可以运用编讲故事、写日记、写文章、分角色扮演、小品、戏剧,甚至是文本来充分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多元化的练习中,学生的语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也得到了锻炼。
3.3.2把艺术教育引入语文课堂。多元智能提出人有音乐智能、视觉一空间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九个智能。而现今世界有个共识: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仅有专业知识而无艺术素养的人是知识经济时代不合格的人才。在语文课中把艺术教育引进来,一方面用艺术教育的直观性、感染力打动学生,另一方面也为发掘学生的潜能提供了新的场所。语文课把美术、电影、摄影、音乐、戏剧、舞蹈引进来,形式生动,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如学习小说《项链》,让学生分组合作创设情境演出来。学生们就自行组合,布置会场,挂上创作的画,配上音乐,进行角色扮演,而后选代表进行小说逻辑分析、总结得失。学生的人际智能、音乐智能、视觉一空间智能、逻辑数理智能充分得到了锻炼。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可把电影的镜头回放设计进来,让学生在画面中、音乐中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在中南六省中语会第六次年会上,上公开课的老师就把电影剪辑、唱歌、音乐鉴赏引入了课堂,这些尝试使语文课堂更加鲜活,贴近学生喜欢直观教学的实际。3.3.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多元智能的提出让我们意识到灌输式教育限制了学生的各项潜能的开发。而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则更能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时,应该把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作为方向来设计,而不应该是完全包办的。笔者在华南师大附中听的两个公开课《赤壁赋》、《少年情怀总是诗》都己经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多地退隐到了课前和课后的辅导上。学生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朗诵、思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都得到了开发。
3.4多元智能与教师培训的转变。多元智能的理论的贯彻也把教师的多元智能培训提到了重要的地位。要在教学中营造多元氛围,引入各种艺术教育,首先教师必须自己也要发掘出自身的多元智能。教师对音乐、摄影、戏剧表演、美术都应该涉猎,否则,在设计活动课时,无法给予具体的指导。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师的人际智能、内省智能也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教师必须和学生近距离或零距离接触,协调学生各小组的关系,这样更利于组织好各项活动,教师在不断地反省过程中可以更好的组织好学生的多元活动,从而开发学生的潜能,这样教师就必须通过自学、进修等方式开发自己的多元智能,否则,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还是一句空话。
其次,教师应该熟练地掌握现代教育手段。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运用更多的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也能和学生产生良性互动。如教师必须掌握电脑制作课件的方法,这样就可以在课堂上以最大可能的信息量、直观形象的方法取得最优化的效果,对学生的角色扮演、情境设置也会起到直接的渲染的作用。有条件的教师甚至可以通过设计站、建立网络资源库的方法拓展课堂,让学生有更多开发潜能的平台。这也是电脑时代、网络时代给教师提出的新的任务。
3.5多元智能与教学评价的转变。多元智能能否在教学中得到贯彻,归根到底还是必须有一套与之配套的教学评价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评价观念,改变以往的唯分数论来评价学生的观念。评价必须以“人”为出发点,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激发人的主体精神为基本理念,在评价中做到“四化”:①评价内容多元化,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虑;②评价主体互动化,强调评价过程间的双向选择,加强自评、互评;③评价重心过程化,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有机结合,鼓励将评价随机化、日常化;④评价方式多样化,运用各种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各项智能。在语文教学中,用“成长记录袋”就是一种较好的能进行形成性评价又能开发学生潜能的评价方法。
4.反思。
多元化智能理论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的启示是深远的。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增添了教育智慧,为语文教学融汇人文教育创造了条件,为师生互动构筑了更广阔开放的理论平台,是值得推广的理论。多元智能的提出,让我们可以更完整地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学生的各种潜能得到开发,一个“后进生”可能是语言智能特别发达的学生,或者是身体运动智能特别发达的学生,“后进生”可以不再自卑,和优等生一样自信地在学校活着。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教师的身份应该是“促进者”,认为“促进者”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具有独特经验和情感的人,与学生建立一种真诚信任的相互关系,为学生创造一种“安全的”心理氛围。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良好的心理能力是奠定技能的基础。学生在教师营造的相对宽松的多元学习氛围中,更能充分实现人的潜能和价值,从而也悦纳自我,拥有自信,成为“自我实现的人”。
和外**语教学比较,外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潜能,如在美国,教学中一旦发现特殊人才,就由老师个别指导,特殊培养。但在中国,大班式的上课(班级以四十六人为标准,有的班级多达八九十人)、灌输式的教育、专门学校的欠缺—学校设置乃至国家整个教育体制未根本改变的社会背景下,虽然在中等职业学校有一些优势,但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相对滞后,多元智能理论要实施可能还是有一定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