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Unit 5 Fourteen Steps课文翻译综合教程二
Unit 5 Fourteen Steps
Hal Manwaring 1
They say a cat has nine lives,1 and I am inclined to think that possible since I am now living my third life and I’m not even a cat.My first life began on a clear, cold day in November 1934, when I arrived as the sixth of eight children of a farming family.My father died when I was 15, and we had a hard struggle to make a living.As the children grew up, they married, leaving only one sister and myself to support and care for Mother, who became paralyzed in her last years and died while still in her 60s.My sister married soon after, and I followed her example within the year.2
This was when I began to enjoy my first life.I was very happy, in excellent health, and quite a good athlete.My wife and I became the parents of two lovely girls.I had a good job in San Jose and a beautiful home up the peninsula in San Carlos.Life was a pleasant dream.Then the dream ended.I became afflicted with a slowly progressive disease of the motor nerves, affecting first my right arm and leg, and then my other side.Thus began my second life … 3
In spite of my disease I still drove to and from work each day, with the aid of special equipment installed in my car.And I managed to keep my health and optimism, to a degree, because of 14 steps.4
Crazy? Not at all.Our home was a split-level affair with 14 steps leading up from the garage to the kitchen door.Those steps were a gauge of life.They were my yardstick, my challenge to continue living.I felt that if the day arrived when I was unable to lift one foot up one step and then drag the other painfully after it — repeating the process 14 times until, utterly spent, I would be through — I could then admit defeat and lie down and die.2 So I kept on working, kept on climbing those steps.And time passed.The girls went to college and were happily married, and my wife and I were alone in our beautiful home with the 14 steps.5
You might think that here walked a man of courage and strength.Not so.Here hobbled a bitterly disillusioned cripple, a man who held on to his sanity and his wife and his home and his job because of 14 miserable steps leading up to the back door from his garage.3 As I became older, I became more disillusioned and frustrated.6
Then on a dark night in August, 1971, I began my third life.It was raining when I started home that night;gusty winds and slashing rain beat down on the car as I drove slowly down one of the less-traveled roads.4 Suddenly the steering wheel jerked in my hands and the car swerved violently to the right.In the same instant I heard the dreaded bang of a blowout.I fought the car to stop on the rain-slick
shoulder of the road and sat there as the enormity of the situation swept over me.5 It was impossible for me to change that tire!Utterly impossible!A thought that a passing motorist might stop was dismissed at once.Why should anyone? I knew I wouldn’t!Then I remembered that a short distance up a little side road was a house.I started the engine and thumped slowly along, keeping well over on the shoulder until I came to the dirt road, where I turned in — thankfully.Lighted windows welcomed me to the house and I pulled into the driveway and honked the horn.7
The door opened and a little girl stood there, peering at me.I rolled down the window and called out that I had a flat tire and needed someone to change it for me because I had a crutch and couldn’t do it myself.She went into the house and a moment later came out bundled in raincoat and hat, followed by a man who called a cheerful greeting.I sat there comfortable and dry, and felt a bit sorry for the man and the little girl working so hard in the storm.Well, I would pay them for it.The rain seemed to be slackening a bit now, and I rolled down the window all the way to watch.It seemed to me that they were awfully slow and I was beginning to become impatient.I heard the clank of metal from the back of the car and the little girl’s voice came clearly to me.“Here’s the jack-handle, Grandpa.” She was answered by the murmur of the man’s lower voice and the slow tilting of the car as it was jacked up.6 There followed a long interval of noises, jolts and low conversation from the back of the car, but finally it was done.I felt the car bump as the jack was removed, and I heard the slam of the truck lid, and then they were standing at my car window.8
He was an old man, stooped and frail-looking under his slicker.The little girl was about eight or ten, I judged, with a merry face and a wide smile as she looked up at me.He said, “This is a bad night for car trouble, but you’re all set now.” “Thanks,” I said.“How much do I owe you?” He shook his head.“Nothing.Cynthia told me you were a cripple — on crutches.Glad to be of help.I know you’d do the same for me.There’s no charge, friend.” I held out a five-dollar bill.“No!I like to pay my way.” He made no effort to take it and the little girl stepped closer to the window and said quietly, “Grandpa can’t see it.” 9
In the next few frozen seconds the shame and horror of that moment penetrated and I was sick with an intensity I had never felt before.7 A blind man and a child!Fumbling, feeling with cold, wet fingers for bolts and tools in the dark — a darkness that for him would probably never end until death.I don’t remember how long I sat there after they said good night and left me, but it was long enough for me to search deep within myself and find some disturbing traits.I realized that I was filled to
overflowing with self-pity, selfishness, indifference to the needs of others and thoughtlessness.8 I sat there and said a prayer.10
“Therefore all things whatsoever ye would that men should do to you, do ye even so to them: for this is the law and the prophets.”9 To me now, months later, this Scriptural admonition is more than just a passage in the Bible.It is a way of life, one that I am trying to follow.It isn’t always easy.Sometimes it is frustrating, sometimes expensive in both time and money, but the value is there.I am trying now not only to climb 14 steps each day, but in my small way to help others.Someday, perhaps, I will change a tire for a blind man in a car — someone as blind as I had been.14级台阶
人们说猫有9条命, 我倾向于认为这是可能的, 因为我现在活的是第三次生命, 而我不是猫。1904年11月的一个晴朗、寒冷的日子, 我开始了我的第一次生命。我成了一个务农家庭8个孩子中的第6个。我15岁时父亲去世, 我们全家都得为生计艰辛奔忙。孩子们长大后, 一个个结婚出嫁, 只剩下我和一个姐姐抚养和照顾妈妈。她晚年时瘫痪, 60多岁就去世了。我姐姐不久就嫁了人, 我也在当年结了婚。
这时我开始享受我的第一次生命。我非常幸福, 非常健康, 而且是一名相当出色的运动员。我们有两个可爱的女儿。我在圣何塞有份满意的工作, 在半岛北部的圣卡洛斯有幢漂亮的房子。生活是称心如意的梦想。好景不长, 美梦中断了。我得了缓慢发展的运动神经病, 先是我的右臂和右腿活动受阻, 而后是左侧。我的第二次生命就此开始……
尽管我有病, 但是借着安装在车里的特殊设备, 我仍然每天开车上下班。我设法保持健康和乐观, 从某种程度来说, 是缘于14级台阶。
在说疯话吧?完全不是。我们的房子是个错层式建筑, 从车库到厨房门有14级台阶。这些台阶是生活的标尺, 是衡量我的标准, 也是我继续生存的挑战。我认为哪一天要是我不能提起一只脚登上一级台阶, 再费劲地拖上另一只脚--如此重复14次直到精疲力竭, 那我就完了--那时我只能承认我失败了, 可以躺下来等死了。因此, 我坚持工作, 坚持爬那14级台阶。时光荏苒, 两个女儿上了大学, 相继幸福地结婚成家, 只剩下我们夫妻俩相濡以沫, 守居在有14级台阶的漂亮家中。
你们或许会想, 在这里行走的是个有勇气和力量的人, 事实并非如此。这里行走的是一个痛苦地失去理想的一瘸一拐的残疾人, 一个因为那从车库通向后门折磨人的14级台阶才保持精神正常、没有失去他的妻子、房子和工作的人。随着年龄增长, 我变得更失望和沮丧。
后来, 1971年8月的一个黑夜, 我开始了我的第三次生命。那天晚上我起程回家时在下雨;我缓慢地沿着一条不经常走的路开着车, 天刮起阵阵劲风, 急剧的雨点直落在车上。突然间, 手中的方向盘跳动起来, 车子猛烈地朝右侧转去。同时, 我听到可怕的轮胎爆裂的砰
声。我费劲地把车停在因雨水而滑溜的路肩上, 在这突如其来的严峻情况下, 我呆坐在车里。我不可能更换轮胎!根本不可能!可能有个过路的车会停下来, 这个念头一闪即逝。人家为什么就该停车呢?我知道我也不会。我想起离开支路不太远有幢房子。我起动了发动机, 车子慢慢摇晃着顺着路肩朝前蠕动到土路上, 谢天谢地, 在那儿我拐了上去。透着灯光的窗户把我迎向房子, 我开上车道, 按了喇叭。
门开了, 一个小女孩站在那儿, 费力地看着我。我摇下车窗, 大声说我的轮胎爆了, 需要有人帮我换掉它, 因为我是个用拐杖的残疾人, 没法自己动手。女孩进了屋, 一会儿又出来, 裹着雨衣, 戴着帽子, 后面跟着一个男人, 他高兴地向我问候。我舒舒服服地坐在车里, 一点没淋湿, 而那男人和小女孩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这么辛苦地干, 我感到有点儿歉意。反正, 我会给他们钱的。雨像是小点儿了, 我把车窗一直摇下看着车外。我觉得他们干得特别慢, 我开始不耐烦起来。车后传来金属碰撞声和小女孩清晰的说话声。“爷爷, 这是千斤顶把手。”那男人低沉的喃喃声回答了她。千斤顶顶起车子时, 车身慢慢倾斜。随后是好一会儿声响、晃动和从车后传来的低声话语, 但是轮胎终于换完了。移开千斤顶时, 我感觉到车子落地时的颠动;我听到关行李箱盖的声音;而后他们俩站在车窗旁。
那男人年迈, 弯腰曲背, 身穿油布雨衣, 显得身体虚弱。我猜那小女孩大约8岁或10岁, 有一张喜气的脸, 看我时笑容满面。他说, “这种糟糕的晚上车子有麻烦真够呛, 不过现在你没事了。”“谢谢, ”我说。“我该付你多少钱?”他摇摇头。“不要钱。辛西娅告诉我说你是个残疾人--用拐杖的。能帮上忙我很高兴。我知道你也会为我这么做。不要钱, 朋友。”我伸手递出一张5美元的钞票。“不要!我不喜欢欠人家的。”他没有收下钱的意思, 小女孩走近车窗, 轻声说道:“我爷爷看不见。”
在随后的几秒钟里, 我呆若木鸡, 那一片刻的羞耻和恐惧深深刺痛着我, 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对自己感到那么强烈的厌恶。一个盲人和一个孩子!他们在黑夜里用湿冷的手指在黑暗中摸找和触摸螺栓和工具---对那老人来说, 这种黑暗可能将延续到他的生命结束。我不记得他们说了晚安离去后我在车里呆了多久, 但是足够我深刻反省, 挖找一些令我不安的品性。我意识到我极端自怜、自私、漠视他人的需要和不为别人着想。我呆在车上, 做了个祷告。
“所以无论何事, 你们要别人怎样待你们, 你们就得怎样待别人:这是摩西法律和先知教训的真义。”数个月过后, 如今对我来说, 这来自《圣经》的告诫不仅仅是《圣经》中的一段话, 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 一种我现在要努力遵循的生活方式。这不总是容易的。有时令人沮丧, 有时在时间和金钱上要付出昂贵的代价, 但是有它的价值。我现在不仅每天爬14级台阶, 还尽量给人一些小小的帮助。或许有一天, 我会给一个坐在车里像我一样在心灵上有盲点的人换轮胎。
第二篇:综合教程6课文翻译Unit6-9
Lesson6 Being There6.游过某地
旅行好比通奸:一个人总是怀着对自己国家不忠的企图,就算是只想象一下旅游这件事就不可避免地对你所住的地方产生不满意。人的身体里总有着一种向外跑的倾向。我们的这种到处跑的嗜好使我们变得像两个偷情的人一般:期待圆房。
只有在旅行过程中,我们才能体验到岁月的魅力。在国内,至少对美国人是这样,任何东西都必须是年轻的、新颖的,但是到了国外,我们却唯独钟情于年代久远的事物。我们想见的是那些历经岁月洗礼却幸存下来的事物。
当旅行时,我们可以放下自己的防卫、紧张,甚至为了逃避目前的忧虑回到从前也无妨,退回到过去而不是继续向前,也可以任自己的情绪随意爆发。
在旅行时,我们仿佛穿上了自己最漂亮的衣服,呈现的是最完美的自我。只有我们的护照还在提醒我们实际上还是普通人。我们到国外去是去见另一个“自我”——那个在飞机上降生的令人激动万分的陌生人。我们将会在欧洲看到在我们的文化中以方便之名(美其名曰为了方便)去掉或删除掉的任何东西,比如宗教、王权、自然之美、异质性和激情。而且我们的脑袋里一根筋地认为其它民族比我们更富于激情。
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伪装的自己,要不是这样的话,我们为什么要戴上黑眼镜,努力在言行上装出和其它地方的当地人一样呢?在家的时候,我们伪装自己,当出国时,我们可以努力成为一直想成为的人。姑且不论最近都在谈到的寻根问题,我们中很多人都已经厌倦了自己的根脉,也许是因为根还没有扎得很深的缘故吧,所以我们旅行是为了不受根脉问题的羁绊,享受充分地自由。
人类变得好奇之时,便是旅行起航之日。17世纪之前,囿于宗教的束缚,传统生活方式的羁绊、金钱和闲暇时间的匮乏,人们的好奇心受到了限制。在种种科学发现的推动下,物质世界的大门被愕然打开了。直到那时,为了寻找非宗教的东西,人们才开始了旅行。当人类开始变得世故,看清自己文化的本质甚至是超越了自己的文化,并养成了对任何东西都感到厌倦的现代能力时,外出旅行就应运而生了。在现代旅行者身上残存着一种类似十字军东征的圣战精神(只不过他们是一种个体的长期的奋战)——一种离开本国,和自己精神中某种隐晦的东西进行战斗的冲动。
当然,人们之所以旅行,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仅仅为了逃避。弗洛伊德说旅行是为了逃避父亲和家庭,我们可能还要加上一点——逃避我们熟悉的东西。我们总是不时会出现要放弃目前生活的这样一种想法,或者至少是暂时的远离。
旅行时,我们是在休假(拉丁语中休假vacation来源于词根vac,表示空的)——是空的,等着被填满的,一些旅行者疯狂的购物实际上只是购买一种全新生活的尝试,逃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也只是产生一种奢侈的解脱感,一种和陌生之地之间不负责任的、随意联想的情感。在陌生之地,你是一个看客,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撼动你。
当我们在生机盎然的夏季旅行时,我们见到的就只是夏季型的人,不会见到他们在悲伤的秋天,漫长、黑暗的冬天和令人痛苦的春天的神情。我们游历过得地方都被太阳镀上了一层金边。鲜花和树木就像敬献给历史的花束一般。
至于语言,能够离开自己的语言,离开挂在我们嘴边的那些陈辞滥调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在另一种语言中,各式各样的事物听上去是更舒服了。就像我们的耳朵被彻底地清洗过了一般,只要我们对他国语言不甚了解,任何其他语言听上去都像诗歌般动听。
因为我们旅行的原因太多了(有一些还自相矛盾),游记便成为了一个箱子,记游记的人把所有东西都往里面塞。最有趣的是,游记是可以拿来持续品尝的,特别是对于怀旧情结的表达。旅行就像孩子们玩的游戏,过去我们是在房子里玩,现在我们是在不同的国家玩。游记刻画的是一个悲剧性的弧线:以一个冉冉上升的灵魂作为起点,却以一个垂死灵魂的陨落作为终点。最早的旅行者们旅行看到的是令人惊奇的事物,赞叹的是世界的多样性,但是近期的旅行者则像坐在垂死文化边缘的参观者;早期旅行者在见到异域之地时,第一眼便会爱上它们,但是现在我们只知道在看最后一眼时才会产生爱慕之情,在它垂死之际才会想要去亲吻它,吸入它吐出的最后一口气。在一些古代社会中,曾经有这样的习俗:儿子吸入父亲的最后一口气,因为包含了父亲即将离开的灵魂,今天的旅行者所做的,也大抵如此吧。游记已经变成了现代人悼念过去的一种典型的现代事物。我们像保险估价师评估损害一样奔走各处旅行着。在国内,我们激进地反对任何形式的具有民族特性的东西,而到了国外却崇拜它们。,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需要欧洲胜过欧洲需要美国。对于法国人来说,巴黎只是一个居住的地方,而对于美国人来说,巴黎是梦想起飞的地方。
Evelyn Waugh在1946年写道:“在不久的将来,我期望不会看到太多的有关游记的书籍”。因为他看到世界正在向“单一文化”转变,某一地方带给人的特殊感觉正在变成各个地方给我们的感觉都是相同的。
Waugh没有预测到的是,游记类书籍也会像小说和诗歌一样发生改变,因为文化的每一次小小的变动都会产生某一独特的文学形式。我们旅行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Waugh低估了这一点。
总是会有这样的旅行者,他们旅行是问了寻找最坏的东西,为他们的焦虑和绝望找到辩解的理由,把各式标签贴在他们幻灭的理想之上,就像过去贴在皮箱之上的标签一样。为什么Paul Theroux要去南美洲,那个他很显然厌恶的地方?Shiva Naipaul 最最害怕的在非洲得到了证实,正如他哥哥最害怕的在亚洲得到了证实一样。作为一种自我惩罚,Graham Greene花了4个月的时间游历利比亚丛林。
甚至废墟也发生了改变。我们今天有的是只是“变成废墟”的地方,再也不复经典的古代遗迹。也有旅行者对此持一种积极的快乐的心态,因为他们本身就喜欢糟糕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糟糕在当今社会对应的就是“异乎寻常”,糟糕就是一种另类的崇高,一种抢夺所带来的狂喜和忘形。
随着其它国家呈现的“异乎寻常”的景象的减少,游记作者不得不在他们自己身上找寻这种“异乎寻常”和独特性。人这种向外跑的倾向变成了向内跑,现代的游记的书籍是缺乏这种独特性的,而经典的游记书中是有的。在《卡尔斯旅行》一书中,Philip Glazebrook游历了几个土耳其不吸引人的村庄似乎仅仅是为了说明自己曾经到那一游,可谓讽刺至极。(讽刺是当代旅行者的惯用伎俩)。像Glazebrook这样经验丰富的旅行者,他所寻找的东西中,其中之一就是一个能显著的突出他自己的地方。
也许在未来我们应该像James Holman那样去旅行,Holman在眼睛失明后被迫从英国海军退役,于1819年开始周游世界。大部分时间他是独自一人旅行的,既不说任何外国语言,也只使用公共的交通工具,他却旅游岛了远至西伯利亚的地方,回国后就他所经历的写成并发表了厚厚的几卷本。他几乎没有感觉,他说,因为眼睛失明,任何东西他都错过了。(他在某一时间碰到了一个聋子,他们结伴同游了)。
因为Holman看不见,人们通常会邀请他用手来捏一些东西,作为他们感知事物的一种方式----而这也是今天的旅行者不得不做的。今天的旅行者要“捏捏”他们所游览过的地方,直到这些地方能产出一些东西来,或任何东西。
Unite7做黑人胜过做女人
成为第一个在国会立足的黑人女性使我变成某种现象人物。国会中还有9个黑人和另外10位女性。我是第一个同时克服了两种阻碍(黑人,女人)的人。在这两种阻碍下,作为一个黑人的阻碍要大大低于作一个女人。
如果我说作为一个黑人的阻力远远大于作为一个女人,或许没有人会质疑我。为什么?因为“我们都知道”在美国存在对黑人的偏见。对女性存在偏见这样的想法在大多数男性看来——恐怕也包括大部分女性——是非常奇怪的。
许多年来对黑人的偏见对于大多数美国白人是隐形的。当黑人最终开始“关注”这个问题的时候,(发起了)入座运动、罢乘运动和自由骑车运动。美国人(对此)十分怀疑。“谁?我们?”白人用受伤的语调问。“我们歧视(黑人呢)?”(于是形成了)一个对美国白人长时间的、阵痛的再教育。(这个教育)花了白人许多年时间——包括那些自认为是自由主义者——去探索和根除他们已经作出的种族主义者的态度。
那么根除对女性的偏见有多难呢?我相信这是一个长时间的争斗。部分问题在于美国女性大多数被洗脑和适应了他们和黑人一样作为二等公民的角色。
让我解释一下。我从政超过20载。所有时间但尤其是最后六年,我做了如下工作:能影响竞选成败的所有的无聊的细节工作,这是大部分从政女性不可避免的命运。男性收获了胜利果实。
还是女性,大约有300万自愿者,在美国的政治世界中从事这样的工作。其中优秀者有望获得成为地区或者全国(竞选)副主席的荣耀。这个象征性的位置是一个女性多年忠心地(为竞选)做着邮政工作(回信之类)和组织卡牌聚会的奖赏。这样的一份工作,女性免费获得各州之间的旅行和时而的国家级会议。(会议上)女性也被认为是跟着他的男性上司进行投票。
在1963年,我尝试突破女性固有的角色,(于是)代表Brooklyn's Bedford-Stuyvesant(贫民窟)参加了纽约州议会竞选,反对声十分强烈。自从竞选开始,因为我的性别,我面对毫无掩饰的敌意。
不过四年后,当我竞选国会,性别成了最主要的问题。我所在的党内,也曾举行过秘密会议商讨如何阻止我。
我的对手,著名的民权领袖James Farmer试图塑造一个充满男性魅力的黑人形象。他的广播车在邻里间宣传,车上满是带着非洲式头发、穿着短袖套头衫和带着小胡子的年轻男性。当电视台那群人无视我的时候,他们也没意识到一个重要的数据,我和我的竞选经理Wesley MacD知道这个数。在我的选区,注册投票的女性是男性的2.5倍。而女性多数在学生家长和教师联谊会(PTAs)、教会、牌友和其他一些社会服务性组织中。我去找她们并且请求她们的帮助。Farmer先生一点都不知道是什么打败了他。当一个聪明的女大学毕业生开始找工作的时候,为什么第一个问题总是:“你会打字吗?”藏在这个问题背后的是历史的偏见。为什么女性总被认为是该做秘书而不是领导者?被认为是图书管理员和老师而不是医生和律师?因为女性被认为是不同的、低等的。快乐的家庭主妇和(对生活)满足的黑人的形象都是因为偏见。女性甚至没达到黑人表面上的水平(没黑人好)。最高法院中没有女性一席。内阁中曾有两位女性,但是现在一个没有。大使地位级别的女性有两位。女性“支配”着低收入(档次),做着无聊的、没有奖金的、没有前途的工作,即使她们升到一个理想的职位,同样的工作,她们的薪水也常常少于男性。
如果这都不是歧视,那么你们怎么这种现象呢?
几年前,我和一位政治领袖谈论一个充满前途的年轻女候选人,“为什么投入那么时间和精力来捧起她?”他问我。“你知道,他只能退出竞选然后结婚生子,若我们没让他准备
好参加市长竞选。”
大量的人对我抱有相同的看法。当我试图更进一步时,有许多人建议我回去教书,做回女性的本职工作,把政治留给男人。我热爱教书,并且准备好回去,只要我被说服说是这个国家不再需要一位女性的贡献。
不过在这种情况发生前——至少我们都知道今明几年是不会的——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女性参政。因为我们能做出十分特别的贡献。我希望我成功的事例能说服其他女性参政——不仅仅是一些邮政工作,管管办公室。
女性可以给政府带来共鸣,容忍,远见,耐心,坚韧这些天生就有的,也是在男性压迫之下不得不发展的品质。一国女性的生存状况塑造了这个国家的道德,宗教和政治。目前,我们国家需要女性的理想主义和决心,或者在其他地方更多地参与政治中来。
Unite 8Lesson OneHold Fast and Let Go
参考译文:两条生活的真理
抓紧,放松:明白了这对矛盾,你就踏进了智慧的大门
亚力山大.M·欣德勒
[1]生活的秘诀在于懂得何时抓紧,何时放松。因为人生就是一对矛盾:它既令我们抓紧人生的多种赐予,同时又要我们到头来把这些赐予放弃。老一辈犹太学者是这样说的:“一个人握紧拳头来到这个世界,但他却是松开手掌离开这个世界的。”
[2]毫无疑问,我们应该牢牢抓住生命,因为它奇妙,它有一种在上帝创造的世界里无孔不入,无处不在的美。我们大家都知道这一点。可我们却常常是在回首往事想起它时,才能认识这一真理。此时我们会突然发觉它已不复存在了。
[3]我们能记起已经凋谢时的美、已经消逝的爱。可是,我们更痛苦的回忆是,我们没有看见顶峰时的美,没有在别人以爱对我之时也爱回报。
[4]最近一次经历又使我领悟到了这个真理。一场剧烈的心脏病发作后,我被送进医院,接受了几天精心护理。医院可不是一个使人愉快的地方。
[5]一天上午,我得加做另外几项检查。我要用的医疗器械安装在医院另一段的大楼里。所以我只有坐轮椅穿过院子才能到达那里。
[6]当我们走出病房时,阳关正照在我身上。就我实际的经历而言,当时也没有什么别的。只不过就是阳关。而这时的阳光是多么美丽、多么温暖、多么 耀眼、多么辉煌!
[7]我打量着别人是否也在欣赏着这太阳的金色光芒。可是,人人都来去匆匆,大多数人的目光只盯在地上。这时我想到自己过去又何尝不是往往对每天的壮观景象视而不见,一头埋在细小的,有时甚至是卑鄙、自私的事务中。而对日常的奇观麻木不仁呢?
[8]从这次经历所获得的顿悟确如经历本身一样的平凡。生命的赐予是宝贵的,可惜我们对它们太掉以轻心了。
[9]这就是人生向我们提出的矛盾要求的第一个方面:不要因为太忙就忽视了生活中令人惊奇、令人敬畏的东西。每天黎明开始就要恭谨从事。抓住每个小时,捉住宝贵的每一分钟。
[10]紧紧抓住生活——可不要紧得使你不能松手。这就是生活的另一面——矛盾的另一方:我们必须接受损失,学会放松。
[11]这并不是容易学到手的一课。特别是当我们年轻时,认为世界是由我们掌握的。只要我们自己满腔热情,全力以赴地去追求,不管什么东西就能够——不,一定会...——得到。但是,随着生活继续前进,我们不断地面临各种现实,慢慢地、但也是肯定地使我们明白了
第二条真理。
[12]在生命的每个阶段上,我们都要蒙受损失——但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成长。我们只有在脱离娘胎、失去它的庇护时,才能开始独立生活。我们要进各级学校、继而告别父母,告别童年的家。我们要结婚生育、继而送走子女。我们要经受父母、配偶丧亡的痛苦。我们
要面临体力或快或慢的逐渐消退。最终正如松手与握拳的比喻那样:我们自己也得走向不可抗拒的死亡,可以说失去原有的自身,失去我们拥有的或梦想过的一切。
[13]但是,为什么我们甘愿顺从于这些生活的矛盾需求呢?既然美转眼就会消逝,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去创造那些美的东西呢?既然我们所爱的终归要被夺走,为什么我们还要倾心相爱呢?
[14]为了要解决这个矛盾,我们必须寻找一个更广阔的视角,透过永恒的窗口来观看我们的生命。做到了这一点,我们会发觉,虽然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在地球上的行为却在编织着一个没有时间限制的图案。
[15]生命决不只是存在。它是变动不止的,无情地 流逝不息的。父母的生命在我们身上延续,而我们的生命又将在我们的子女身上延续。我们建立的习俗制度会持续下去。而我们的生命就活在其中。我们创造的美好的东西不会因为我们的死亡 而黯淡无光。我们的肉体会消亡,我们的双手也会枯萎,但它们在真善美中所创造的一切将在日后长存!
[16]不要为了聚集那些只会化成尘土、化作灰烬的东西耗尽你的精力、你的生命。与求追求物质不如追求理想,因为只有理想才能使生命有意义,才有长存的价值。
[17]一所房屋加上爱心,你就有了一个家;一个城市加上正直守法,你就有了一个社区。在一对红砖上加上真理,你就有了一所学校;哪怕是最卑微简陋的建筑,只要有宗教,你就有了一所圣殿;把公正加在长期的人生努力奋斗中,你就有了文明教养。把这一切聚合起来,加以提高,使之超越于现存的缺点,还要有人类得到拯救的憧憬,永远无求无争,那么你将会有一个闪耀着希望的绚丽光彩的未来。
Unit9 How to grew old
题目虽是这么说,我可是要讨论“如何不老去”的话题。在我这岁数,这可是很重要的问题。首要建议就是先考察一下你的祖先。虽然我父母过世较早,但其他的前辈还好。只有外祖父才67岁就英年早逝,其他祖父辈的亲戚都活到了80多岁。据我所知,惟一一个没有长寿的亲戚死于一种当今罕见的疾病——杀头。我有一个太祖母,她认识吉本,活到了92岁,直到最后的时日还在对孩子们严加管教。我的外祖母一共生了10个孩子,1个夭折,还做过多次流产。守寡以后她全身心投入到妇女的高等教育事业中去,是格顿学院的创始人之一,致力于开设女性医学专业。她常常提起在意大利遇到的一位忧郁的老绅士。问他忧郁的原因才知道他刚刚和自己的两个孙子分别。“我的天哪!”我外祖母叫道:“我有72个孙子孙女,若是与他们每分别一次就忧伤一次,我这辈子可真够受的了!”“你真是个特别的母亲啊!”他说。但作为72个孙辈中的一个,我还是很喜欢她这种做法的。外祖母年过八旬之后入睡困难,便养成了每日读书到凌晨3点的习惯。读的是些大众科普书籍,我想她怕是没有时间在意自己变老的现实吧。所以我说这就是永葆青春的秘笈。你要对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保有浓厚广泛的兴趣,“活了多少年还能活几年”的问题不过是些数字而已。
至于健康,真没什么可说的,因为我也没怎么生过病。我不过是想吃就吃,想喝就喝,想睡就睡,也从不刻意去做大家认为有益健康的事情,但实际上我想做的事对健康都颇有益处。
老年时期一定要杜绝两种危险的心理倾向。一个就是要避免无休止地沉湎于往昔。活在回忆之中,为逝去的美好时光懊悔,为死去的朋友悲伤,毫无裨益。一个人应该关注未来,关注需要做的事情。这可不简单啊,毕竟一个人的历史是呈上升趋势增长的。常常会想:过去自己是多么活力四射,思维又是多么敏捷锐利。要真是这么回事,你应该记不得这些啊;你要
是记着了,怎么能说自己的脑子不够用了呢?
另一点就是要避免奢求从年轻人身上汲取活力。孩子们大了就想过自己的生活了,如果你还像他们小时候那样照顾他们就会成为他们的负担,除非他们极度麻木。我不是说不应该关心孩子们,而是要关心地审慎宽容,切忌意气用事。在动物界,幼仔一旦能够独立生存父母就不管不问了;可是人类要做到这点就很难了,也许是由于幼年期过长的缘故吧。
在那些对合适的大众活动具有浓厚兴趣的人看来,老年时期可以轻松度过。也正因为如此,从前的长久经历才能升华为智慧,而这种智慧不会让人悲观绝望。告诉已成年的孩子们不要犯错误根本没必要。一来他们不相信你一点错误不犯;二来犯错本身也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嘛。若是你自己没什么个人喜好,要想晚年不至于空虚,就只能一心铺在儿孙身上了。但有一点你一定要清楚,那就是孩子们可能只接受你的零花钱啊手织毛衣啊这类实实在在的东西,可别指望他们会稀罕你在周围团团转哦。
有些老年人恐惧死亡。要是年轻人这样想,那倒情有可原。那些害怕在战争中阵亡的年轻人,想到自己被生活所欺骗,错失了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感到苦涩理所当然。但对于一个尝遍人生酸甜苦辣,实现一生抱负的老人来说,恐惧死亡就有点不光彩了。战胜对死亡的恐惧的最好的方法是――至少对我而言是可行的――逐步的拓宽你的兴趣,并使其不受人际感情的影响,直到自我的围墙慢慢地坍圮,你的生命加快融入到众生之中。一个人应当像一条河流――开始时窄而浅,静静流淌于两岸之中,然后,奔腾冲击于岩石之间,飞流直下于高崖之处。慢慢地,河流越走越宽,河岸逐步退去,水流更显平缓,直到最后,毫无迹象地融入大海,平和地失去了独自的存在。垂暮之人,倘能如此看待生命,也就不会不会惧怕死亡,因为他所关注的事业仍在继续。倘若精力日衰,疲劳日增,想要进入永恒的休息也许就不会那样无法接受了。我希望自己能在工作中死去,我知道他人会继续我未竞的事业。想到我曾经竭尽全力地工作过,我就心满意足了。
第三篇:Unit 8 Focus on Global Warming课文翻译综合教程二
Unit 8 Focus on Global Warming
John Weier
Twenty-five years ago if you made a trip to the local library and perused the periodical section for articles on global warming, you’d probably have come up with only a few abstracts from hardcore science journals or maybe a blurb in some esoteric geopolitical magazine.As an Internet search on global warming now attests, the subject has become as rooted in our public consciousness as Madonna2 or microwave cooking.Perhaps all this attention is deserved.With the possible exception of another world war, giant asteroid, or an incurable plague, global warming may be the single largest threat to our planet.2 For decades human factories and cars have spewed billions of tons of greenhouse gases into the atmosphere, and the climate has begun to show some signs of warming.Many see this as a harbinger of what is to come.3 If we don’t curb ou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hen low-lying nations could be awash in seawater, rain and drought patterns across the world could change, hurricanes could become more frequent, and El Ninos could become more intense.Our Warming Planet
What has worried many people now is that over the past 250 years humans have been artificially rais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greenhouse gases in the atmosphere.Our factories, power plants, and cars burn coal and gasoline and spit out a seemingly endless stream of carbon dioxide.We produce millions of pounds of methane by allowing our trash to decompose in landfills and by breeding large herds of methane-belching cattle.Nitrogen-based fertilizers, which we use on nearly all our crops, release unnatural amounts of nitrogen oxide into the atmosphere.Once these carbon-based greenhouse gases get into the atmosphere, they stay there for decades or longer.According to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carbon dioxide levels have increased 31 percent and methane levels have increased 151 percent.Paleoclimate readings taken from fossil records show that these gases, two of the most abundant greenhouse gases, are at their highest levels in the past 420,000 years.Many scientists fear that the increased concentrat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have prevented additional thermal radiation from leaving the Earth.In essence, these gases are trapping excess heat in the Earth’s atmosphere in much the same way that a windshield traps solar energy that enters a car.Much of the available climate data appear to back these fears.5 Temperature data gathered from many different sources all across the globe show that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of the Earth, which includes the lower atmosphere and the surface of the
ocean, has risen dramatically over several decades.Worldwide measurements of sea level show a rise of 0.1 to 0.2 meters over the last century.That’s an increase of roughly 1℃ every 4,000 years.Readings gathered from glaciers reveal a steady recession of the world’s continental glaciers.Taken together, all of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over the last century the planet has experienced the largest increase in surface temperature in 1,000 years.Not surprisingly, many scientists speculate that such changes in the climate will probably result in hotter days and fewer cool days.6 According to the IPCC, land surface areas will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over the summer months much more than the ocean.The mid-latitude to high-latitude region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 areas such as the Continental United States, Canada, and Siberia — will likely warm the most.These regions could exceed mean global warming by as much as 40 percent.As far as human health is concerned, those hit hardest will probably be residents of poorer countries that do not have the funds to fend against changes in climate.7 A slight increase in heat and rain in equatorial regions would likely spark an increase in vector-borne diseases such as malaria.More intense rains and hurricanes could cause more severe flooding and more deaths in coastal regions and along riverbeds.Even a moderate rise in sea level could threaten the coastlines of low-lying islands such as the Maldives.All across the globe, hotter summers could lead to more cases of heatstroke and deaths among those who are vulnerable, such as older people with heart problems.The warmer temperatures may also lead to higher levels of near-surface ozone from cars and factories, which would likely cause more perilous air quality days and hospital admissions for those with respiratory problems.Taking Actions
Fortunately, we can take actions to slow down global warming.8 Global warming results primarily from human activities that release heat-trapping gases and particles into the air.The most important causes include the burning of fossil fuels such as coal, gas, and oil, and deforestation.To reduce the emission of heat-trapping gases like carbon dioxide, methane, and nitrous oxides, we can curb our consumption of fossil fuels, use technologies that reduce the amount of emissions wherever possible, and protect the forests in the world.We can also do things to mitigate the impacts of global warming and adapt to those most likely to occur,9 e.g., through careful planning and other strategies that reduce our vulnerability to global warming.But we can’t stop there.We are also advocating policies that will combat global
warming over the long term, things like clean cars that run on alternative fuels,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and stopping the clear-cutting of valuable forests.Clearly, global warming is a huge problem.It will take everyone — governments, industry, communities and individuals working together to make a real difference.Fortunately you can be part of them.关注全球气候变暖
二十五年前,如果你想去当地的图书馆通过各种期刊搜索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文章的话,很可能你只能找到一些刊登在核心自然科学期刊或非常专业的地理科学杂志上的同类文章的摘要。然而,当今因特网搜索结果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就像麦当娜或微波炉一样,成为所有人都十分关心的话题。
应该说公众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关注是很有必要的。除了一些可能的巨大灾害,例如新的世界大战、巨型小行星撞击地球、或是无法治愈的流行疾病等等,全球气候变暖可能是对地球的唯一最大威胁。近几十年来,人类的工厂和汽车向大气中排放了数十亿吨的温室气体,全球气候已经表现出了变暖的趋势。许多人认为这是灾难即将来临的不祥征兆。如果我们不再抑制温室气体的肆意排放,那么那些海拔很低的国家可能被海水淹没,同时多雨和干旱地区的分布也会发生变化,飓风将愈加频繁,而“厄尔尼诺”现象也会愈演愈烈。
地球正在变暖
现在令大多数人担忧的是在过去250年中人类已经人为地增加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我们的工厂、发电厂、汽车燃烧煤和汽油,排放出无穷尽的二氧化碳。我们任由垃圾在废渣填埋池里分解产生甲烷,还大量饲养胃里会产生甲烷气体的家畜,就这样我们人为制造了数百万吨的甲烷气体。我们几乎在所有的农田中都使用以氮为主要元素的化肥,导致超过正常数量的氧化氮进入大气之中。
一旦这些以碳为主要元素的温室气体进入大气层,它们就会存在几十年甚至更久。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专门研究小组的研究结果,自工业革命以来,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长了31%,甲烷气体的含量甚至增长了151%。从古代化石记录中得到的地质气候资料显示,这两种含量最多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甲烷)居过去42万年之首。许多科学家担心温室气体浓度日益增长会阻碍地球多余热量的散发。实际上,这些气体已经在阻碍地球大气中多余热量的散发,它们阻碍热量散发的原理就和汽车挡风玻璃阻碍太阳热量进入车厢是一样的。
大量可获得的气候数据证明人们的担忧是很有道理的。从全球各地搜集的气温数据显示地球表面温度,包括较低大气层和海洋表面温度,在过去几十年间剧烈上升。全球海平面测量数据也表明在上个世纪中,海平面上升了0.1—0.2米,也就是说海水温度每4000年上升大约1℃。冰川研究数据也显示全球大陆冰川正在逐步消融。总而言之,以上这些数据都
表明在过去一个世纪中,地球表面温度上升是近1000年里最快的。
很自然地,许多科学家推测这种种气候变化很可能会导致天气越来越热,凉爽的日子越来越少。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专门研究小组的研究,地表夏季温度上升幅度将远大于海面温度的上升幅度。北半球中高纬度地——例如美国大陆地区,加拿大和西伯利亚地区——温度上升将最为剧烈。这些地区温度上升幅度将超过全球平均温度上升幅度的40%。
就人类健康而言,那些受到最严重影响的将会是处于贫穷国家的居民,因为他们没有资金来抵御气候变化。在赤道地区,热量和降雨量少许增加就很可能会导致昆虫传播疾病的增加,例如疟疾。海岸地区与河道集中地区的降雨和飓风程度一旦变强,那将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洪涝灾害和大批人员死亡。甚至海平面只是上升了一点,也会威胁到海拔很低的岛屿国家,例如马尔代夫。在全世界,更加炎热的夏天将导致更多人中暑,并且使那些体弱多病者,例如有心脏疾病的老人,失去生命。气温升高也会使近地面的臭氧含量增高,这些臭氧产生自工厂和汽车,并会使空气质量处于危险等级的日子越来越多,而且因为呼吸道疾病住院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采取行动吧
幸运的是,我们可以多种采取措施来减缓全球变暖的进程。全球变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类活动排放出大量阻碍热量散失的气体和微粒子。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大量燃烧化石矿物燃料,例如煤炭、天然气和石油,还有就是滥砍滥伐。为了降低会阻碍热量散失的气体的排放,我们应该限制化石矿物燃料的使用,采取新技术降低所有有害气体的排放,并且保护我们的森林资源。
我们也可以设法减少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负面效应,并且使自己适应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例如,通过详细地规划和其他战略措施减少全球气候变暖带给我们的伤害。
然而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该通过政策提倡与全球气候变暖打一场持久战,例如,使用替代能源让汽车不再排放温室气体而变的清洁,使用对环境有利的可更新能源技术,并且停止砍伐宝贵的森林。
显而易见,全球气候变暖是个大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每个成员——政府、企业、公众和个人共同努力。幸运的是,你也可以是其中的一员。
第四篇:日语综合教程第六册课文翻译-第八课
某公司新进了一位男性职员。并没有什么公司相关人员的关照等特殊关系,而是根据考试合格这种非常平常的结果进来的。他有着一张典型地表现着人的优点的脸。决定是否录用的考官们都给他打了高分。要描绘一下的话,就是他的面相告诉人们唯有他才是被放到任何环境里都绝不会做坏事的。
其他的应聘者让人感觉到他们有处世精明之处,或许是因为夹杂在这些人里面,他便更突出地显现出这一点。另外,考官们或许因为他看起来过于善良才没有给他打不合格的分,怀有“如果不让他进公司,自己不是也没有留在公司的权利吗?”的心情。进来的这位男子被分配到营业部,担任收款工作。这是因为“他是不会贪污收款的吧”这种印象所致。不久他被命令出差一星期。为了收款要跑几家客户,其中包括棘手的店·是即便派员过去,也会被巧妙搪塞,仅能收到一点点钱回来的、有难对付的老板的店。
男子精神抖擞地出发了,上司怀着期待与不安送走了他。一星期以后男子回到公司报“我收完款回来了„„”
上司点着头听他汇报,大加赞赏。因为他从前任们难以对付的店里收回了几乎是全部的货款。“这太棒了。是迄今为止最有本事的人。干得很好。那么其他的店呢?” “这次只有这家,剩下的下次出差时再„„”
听到这个回答上司一头雾水,几经询问才搞清楚原委,吃惊不已。这个男子一家收款用了一周的时间,这是什么事啊!“简直不可相信„„
上司连生气都忘了,如果这样的话,就会收不抵支的。男子走后上司疑惑地想到,也许这家伙绕道去玩了吧?于是为了搞清楚事实,给那个客户打了个电话。
前两天,我们公司的人前去打扰„„ 对方马上答道: “啊,这次来的职员,实在是优秀啊。那么认真的人这是第一次见到。服了。酒宴招待一概不接受,我们的哄骗的手法也没效果,就是专心一意地每天来店里,作为我们不全部付清欠款也不行了。没有如此对工作执著的人。真是个好职员啊··一”并没有去玩,而且每天都在去那个店的事搞清楚了。尽管职员被夸奖了,但上司陷人了复杂的心情,这不是极无效率的事吗?上二司忽然产生出不祥的预感。总之,那个男子的工作在那以后一直是那种状况,干上一件事就全身心地投人彻底干好,给以后留下好印象。这虽然是好事,但工作的量却达不到与工资成比例的量,又不能对新职员说“别太认真差不多就行了”的话,上司感到很伤脑筋。考虑到最后上司决定让这个男子干别的工作去。“收款让人去干,想请你做新客户开发的工作。”
“是!只要为了公司,什么工作我都会高兴地去做。您让我到那么重要的部门去,我感到精神振奋。”
男子干劲十足地答道。上司的意思是因为你无能才要换人的,但他并不明白这一点,不高兴的表情一点也没有。
虽然就这样改变了从事的工作,但工作状态仍然照旧。并不是在偷懒,的的确确地做着开发新客户的工作,但是着实地缓慢,与公司支给的工资不能相抵。但是,他本人却每天精神十足地走出去。
“为了公司全力以赴去努力!”大声地告别后便出发了,事实上他也是像所说的一样倾注着热情,他本人也在其中感受着人生的价值。正因为如此,结局很不好。热情、诚实、正直以及热爱公司等这些品德名目与企业内的效率,在他身上是不一致的。还有,如因与同事相比成绩很差感到自卑的话还可以,遗憾的是,他好像不具有这种负面性的性格。他不用公司的钱吃饭,即不是那种挥霍公款族。但他也未必就不喝酒,和人的交往也不坏,有时也在下班时与同事一起去酒吧。但在那里也稍稍有些古怪,一边喝酒一边对公
司、上司、同事大加赞赏。一般说来喝醉了的话会带出对上司或不在场的人的坏话。但这个男子没有那么做。与其说不那么做,不如说本质上就不会。
但那也不令人讨厌。旁边有上司在,对其进行溜须拍马,是令人不快的事,但他和上司在一起时也不恭维,也就是说与常识相左。同事们在为了发泄对上司不满去喝酒时不会请他。并不是讨厌他而孤立他。这与不请不会打麻将的人打麻将没有区别。并且还有一种安心感,因即便不请他,他也不会对此怀恨在心。
他有时也一个人去酒吧。那个时候醉着酒对着酒吧的女孩没完没了地说着夸赞公司、上司及同事的话。显出一种从内心发出的快乐。
如果说醉酒时会显出人的本性,那么这个男子的本性可以说的确是善的。因为是过于奇怪的酒风,酒吧的女孩们感到非常稀奇,不久就传到公司的人那里。
这时,谁也不说他的坏话,毫无根据地低毁圣人一样的人物会遭报应的。谁都不会考
虑给他下绊子。对抬举自己的人下绊子之类,无论如何也做不到。自己会对上司进行评论,他不会。凭空捏造一些事实,在上司{劝狩搬弄他的是非是做不出来的。
另外,假使这么做了,哪里会有他的同情者也不知道。那位上司或许就是。事实上上司从酒吧女孩处听到夸赞他的话后,也非常高兴
因为上述这种情况,这个男子在公司里被周围的所有人所喜爱。就算说不上喜爱,但抱有反感的事绝不会有。
但是即便感情上是这样,但冷静一想,如此麻烦的人也少有。作为营利团队的一员的资格简直就没有,不仅与公司的利润毫不相关,虽然金额不大却也在给公司带来亏损。尽管如此,他本人却以为为公司奉献了全部身心,沉浸在无比满足的快乐之中。
直接的上司焦躁不安起来,他想认定即便是这家伙在某种意义卜也还是在对公司做着贡献,但不管如何地把一切无形的要素计算进去也找不到答案。另外,万一他的毛病传染给其他职员,可就是不得了的大事了。
“喂,你呀,你的人生道路走错了吧?转到更适合你的职业怎么样?”在内心里想这样地劝他辞职,但也做不到。在他本人面前,这种话就说不出口了,不管怎样也是个好人,在背后还说过自己的好话,自己做不出把他赶出去那么冷酷无情的事。
如果非要那么做的话,想必以后一定会受到良心谴责的,他本人什么过失也没有,是热爱公司精神的化身。同情他的人也不会沉默的吧。工会也可能要闹事。
还有,如果炒了他的鱿鱼,他失意和绝望的结果很可能真的会上吊自杀。从他平常热爱公司的样子自然会想象出这一点。
尽管如此,他是拖累却是事实,周围的人(的工作状态)往往容易出现不正常。另外,因他的存在,那个科的业绩就会下降,就会影响奖金的额度。但大家并未因此产生排斥他的念头。对抗品德的力量是不存在的。
没有理由没有原因周围的人自然而然地达成了一个结论,把他抬高。这个如果做到了,就是最好的。一切都圆满解决了,这种情绪,发展成具体的行动。如果是抬高别人的事,就会毫不内疚地去行动。
于是,这件事实现了。他被如此告知:
“你被提升为科长了。”
“不,我现在的地位就足够了。我是喜欢在人下面干具体工作的。”
他出自真心地回答。他并不知道他甘居人下别人很不好办才到如此局面的。
“这一点我们知道,但是必须要服从公司决定的。”
虽是完全异常的升迁但哪里都没有听到不同意见。他离开的科恢复了以前的样子,即所谓顺利前进的状态。
但是,这次轮到不太了解他的他新去的科麻烦了。是很好的科长,工作热情也很高,但效率一点也提不高,尽干一些对无聊的报告书热衷地讨论之类的事。在企业里是有适可而止的必要的。为此,这部分就得部下们费心去补足,从而背上额外的重负。
尽管如此,也听不到批评的声音。即便想要直言说“这样的话可就麻烦了”,但在他面前很难讲出口。因为他的品德使然。在背后也不能说。因为对他抱有好感的人很多。热爱公司的热情高涨,亏待自己善待部下,是热情和真诚相结合的人物。对这样的人诋毁是令人顾忌的。对他的不满,只能深藏在心底。
但是对企业来说是个包袱。从计算机基于各种数据做出的报告中获知此事的、冷酷的人事部考虑出一条计策。
做了一个诱饵行动计划,巧妙地使他上圈套,然后以此为由开除他,如果以反企业行为的事实为由,赶他出去名正言顺。
计划先说服下面一个转包公司,设法让该男子拿回扣。陷害圣人的第一步是让他堕落。行动开展起来了,但什么收获也没有。转包公司的人来到人事部,把领到的钱还回来,悄悄说道:“我没办法了,世界上如此伟大的人不会有的,对来路不明的钱干脆连碰都不要碰。为什么非要把这样的人赶出去?这可是可称为公司的至宝的人啊!把他赶出去,公司的名声要受损的呀!”
第一次行动失败了,接下来是更加不近人情的行动:委托诈骗高明的团伙.以构成他的责任的形式,诈骗产品。虽然会给企业造成损失,但以此能将他逐出去的话,利还是大于弊的。
诈骗困伙与圣人的胜负,从一开始就已有分晓二他老老实实地中了圈套。上级部门就差喊出来了—总算等来了!他接到了上级“尽快解决”的命令。
但是剧情并未按剧本所写的那样进行下去,因为他责任感很强,废寝忘食地投人到解决问题之中,疲惫不堪地到处奔波,追赶诈骗团伙的同伙,请他们要么退还产品,要么付款,不厌其烦地持之以恒地反复交涉
即使诈骗团伙严词拒绝说“从法律上讲不必支付”,他也不肯作罢。暴力威胁也没有效果,最后的结局是被品德拉了过去。终于诈骗团伙也口IJ苦不迭,来央求人事部了。“承蒙您特意交办,我们也就做了,可是现在请允许我们中途收手,被那家伙缠住,一生都要白白断送。总之每天被他缠住,其他的诈骗也无法开展,并目_一想到骗这么好的人心情就会不好。这种心情如果多起来,诈骗团伙的买卖就无法做下去了。”
就这样诈骗商品的事件解决了,人事部全体因此事良心被刺痛,深深地进行了反省,计算机(的数据)不管怎么说,也难以将他解雇。
而不知道这个秘密计划的人们,则看到了他使公司免受损害的形象:果然,是个在危急时刻似乎能发挥潜能的人。虽然现实是暗中导演的一场戏„„
在这种气氛中,抬高的做法被再次采用。这是为了企业,此外再无别的办法。以提升的形式,让他转到社史编辑室主任的闲职上去。
可是他本人非但没有一任何不悦之色,还精神百倍地说,“没有比这更有意义的工作了”,并不认为是闲职。可是,虽然是精神百倍,但在这里仍旧是一点效率也没有。即花了两年的时间才完成f社史一年的量。太不像话的工作状态。但是什么过失也没有,为了公司勤奋工作的人不能排斥,与以前一样。
到这一步,只能故伎重演:抬高。在公司里面对他要进行的步骤,大家都已习惯。也不发什么牢骚,他一不在,社史编辑室的下作又回到以前的适合的速度和适合的细致度上去,一切又开始顺利起来。
但是,即便想让他当部长,却没有一合适的职位,哪个部都是敬而远之。是尽量抬高到远一点的地方去的气氛。
需要是发明之母。为了这个新的部成立了,叫做企划调整部。虽然是个什么都不用做的部,但无法按捺心底涌出的热爱公司精神的他没能安静下来。我必须做点什么下作。如果不做的话对不起公司。
和以前一样,他热情地做一些事,但结果都是给他人添麻烦,制定一些无聊的计划,对别的部说要帮忙。因为是好意的表现,哪个部也不能不理睬,对其他的部长来说是额外的麻烦。这样,又只好采用以往的手段—抬高了。以这种经历当上董事的例子,的运营一切都高效率地运转起来。是不曾有过的吧。不管如何,部长们放下心来,各部门看到这样提升的情况,想要模仿的职员也不是没有,但那不是凡夫俗子都能做到的,既痛苦,又会马上被拆穿画皮。不是像他那样的生来的圣人是难以办到的。
这样一来,问题影响到董事会来了。是从没有过先例的年轻董事,可却又是最最没有效率的人。必须对他一一详尽解释说明,接下来便是无价值的提问。还见缝插针地加进对在这公司工作的感谢之辞,会议被没完没了地拖长。
如果那是带有恶意的话处理起来就简单了,但如果是表里一致的热爱公司精神的表露的话,如何是好?点燃批判的导火线的事谁也做不出来,剩下的路只有一条—抬高,也就是抬成社长。
新社长产生了。可以说对社内的一切来说都是个好社长。职员们互相联系悄悄做好准备工作,社长只在上面盖章就行了。剩下仅仅就是出席形式上的活动,做形式上的事务。社内达到彻底满足的状态,因为被抬高的人物,升到了与其相适应的地位了。
不必担心他会利用企业谋求私利,人品稳当,不会给工作造成损害。来自员工的反感一点也没有。
但对他来说却正相反。变成了装饰用的人偶,要做的事什么也没有。无法打发不断涌出的热爱公司精神。像是没有发泄精力的场所那样,像是精力在不断丧失那样„„
这种忧郁却不断地增加,每天呆呆地来到公司,像机器人一样在文件上盖章。然后报纸也不看,只是消沉地呆在那里。
于是,有一天,他发作性地从社长室的窗子跳了下去。是五楼,当然落到地面上就死了。
因他本人是那种精神状态,报纸和文件的内容都不看,职员也没有报告,所以公司遇到危机的事也不知道。也就是公司的产品质量不好,危害波及到了社会这件公司创立以来的最大不幸事件。
报纸开始报道,大众的愤怒正在集中到这里的时候,在这个时候社长自杀了,想挥拳抗议都挥不了了。
记者从各报社赶来,什么人都问过来了,而所到之处都听到表赞已故社长的好话。都是赞扬,没有批评的人。
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位将社会责任全部都背在自己身上,决心向天下谢罪而自杀的高尚的人物。即便想要指责嘴也软了。还不仅如此,还有很多应该褒赞的事。火焰烧不起来,只有圆满收场了。
过了一段时间,职员想起了什么。为了拯救这个公司,那个人,不会是神派来的救世主吧。不,准确的说,应该称他为救社主才对呀
虽然是不信神的一群人,却忽然这样念叨起来
第五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课文翻译
参考译文 第一单元
学习方式
课文A 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回忆其中国之行,阐述他对中西方不同的学习方式的看法。
中国式的学习特色
霍华德·加德纳
1987年春,我和妻子埃伦带着我们18个月的儿子本杰明在繁忙的中国东部城市南京住了一个月,同时考察中国幼儿园和小学的艺术教育情况。然而,我和埃伦获得的有关中蓁教育观念差异的最难忘的体验并非来自课堂,而是来自我们在南京期间寓居的金陵饭店的大堂。
我们的房门钥匙系在一块标有房间号的大塑料板上。酒店鼓励客人外出时留下钥匙,可以交给服务员,也可以从一个槽口塞入钥匙箱。由于口子狭小,你得留神将钥匙放准位置才塞得进去。
本杰明爱拿着钥匙走来走去,边走边用力摇晃着。他还喜欢试着把钥匙往槽口里塞。由于他还年幼,不太明白得把钥匙放准位置才成,因此总塞不进去。本杰明一点也不在意。他从钥匙声响中得到的乐趣大概跟他偶尔把钥匙成功地塞进槽口而获得的乐趣一样多。
我和埃伦都满不在乎,任由本杰明拿着钥匙在钥匙的槽口鼓捣。他的探索行为似乎并无任何害处。但我很快就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饭店里任何一个中国工作人员若在近旁,都会走过来看着本杰明,见他初试失败,便都会试图帮忙。他们会轻轻握紧本杰明的手,直接将它引向钥匙的槽口,进行必要的重新定位,并帮他把钥匙插入槽口。然后那位“老师”会有所期待地对着我和埃伦微笑,似乎等着我们说声谢谢——偶尔他会微微皱眉,似乎觉得我俩没有尽到当父母的责任。
我很快意识到,这件小事与我们在中国要做的工作直接相关:考察儿童早期教育(尤其是艺术教育)的方式,揭示中国人对创造性活动的态度。因此,不久我就在与中国教育工作者讨论时谈起了钥匙槽口一事。
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
我的中国同行,除了少数几个人外,对此事的态度与金陵饭店工作人员一样。”既然大人知道怎么把钥匙塞进槽口——这是处理槽口一事的最终目的,既然孩子还很年幼,还没有灵巧到可以独自完成要做的动作,让他自己瞎折腾会有什么好处呢?他很有可能会灰心丧气发脾气——这当然不是所希望的结果。为什么不教他怎么做呢?他会高兴,他还能早些学会做这件事,进而去学做更复杂的事,如开门,或索要钥匙——这两件事到时候同样可以(也应该)示范给他看。
我俩颇为同情地听着这一番道理,解释道,首先,我们并不在意本杰明能不能把钥匙塞进钥匙的槽口。他玩得开心,而且在探索,这两点才是我们真正看重的。但关键在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试图让本杰明懂得,一个人是能够很好地自行解决问题的。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是美国中产阶级最重要的一条育儿观。如果我们向孩子演示该如何做某件事——把钥匙塞进钥匙的槽口也好,画只鸡或是弥补某种错误行为也好——那他就不太可能自行想方设法去完成这件事。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他就不太可能—共如美国人那样——将人生视为一系列的情境,在这些情境中,一个人必须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进而学会发现需要创造性地加以解决的新问题。
把着手教
回想起来,当时我就清楚地意识到,这件事正是体现了问题的关键之所在——而且不仅仅是一种意义上的关键之所在。这件事表明了我们两国在教育和艺术实践上的重要差异。
那些善意的中国旁观者前来帮助本杰明时,他们不是简单地像我可能会做的那样笨拙地或是犹犹豫豫地把他的手往下推。相反,他们极其熟练地、温和地把他引向所要到达的确切方向。我逐渐认识到,这些中国人不是简单地以一种陈旧的方式塑造、引导本杰明的行为:他们是在恪守中国传统,把着手教,教得本杰明自己会愉快地要求再来斗次。
学习应通过不间断的精心塑造与引导而得以实现,这一观念同样适用于艺术。我们观看了孩子们在教室里学习艺术的情景,他们的娴熟技艺令我们惊讶。年仅5、6岁的孩子就带着成人的那种技巧与自信在画花、画鱼和动物;9岁:10岁的小书法家写出的作品满可以在
博物馆展示。有一次去两位小艺术家的家里参观,我们从孩子的父母处得知,他们每天练习数小时以完善他们的技艺。
创造力第一? 从对创造力的态度来说,优先次序似乎是颠倒了:西方的年轻人先是大胆创新,然后逐渐深谙传统;而中国的年轻人则几乎离不开传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同样可能发展到具有创新的境界。
美国人的立场可以概括起来这么说,我们比中国人更重视创新和自立。我们两种文化的差异也可以从我们各自所怀的忧虑中显示出来。中国老师担心,如果年轻人不及早掌握技艺,就有可能一辈子掌握不了;另一方面,他们并不同样地急于促进创造力的发展。美国教育工作者则担心,除非从一开始就发展创造力,不然创造力就有可能永不再现;而另一方面,技艺可于日后获得。
但我并不想夸大其辞。无论在过去还是在当今,中国在科学、技术和艺术革新方面都展示了巨大的创造力。而西方的创新突破则有被夸大的危险。如果仔细审视任何一项创新,其对以往成就的依赖则都显而易见(“站在巨人肩膀之上”的现象)。
然而,假定我这里所说的反差是成立的,而培养技艺与创造力两者都是值得追求的目标,那么重要的问题就在于:我们能否从中美两个极端中寻求一种更好的教育方式,它或许能在创造力与基本技能这两极之间获得某种较好的平衡?
第二单元
价值观
课文A 有钱是否意味着过一种完全不同于普遍人的生活?看来未必,如果你的名字叫萨姆·沃尔顿。
美国乡巴佬首富
阿特·哈里斯
他穿上餐服准备到美国首富的生日聚会上去担任侍者。在他的想象里,他定然会看到:豪宅,主人天天要坐的罗尔斯一罗伊斯轿车,戴着钻石颈圈的家犬,到处可见的仆人。
他动身前往那所宅邸,开着车穿过本顿维尔镇冷冷清清的市政广场。本顿维尔镇是阿肯色州一个仅有9,920人口的偏远小镇,萨姆·沃尔顿就在该镇从一个专卖廉价商品的小店起家,逐渐发展成为价值60亿美金资产的廉价连锁店沃尔玛公司。侍者上了一条乡间车道,转过一个标着“萨姆和海伦·沃尔顿”的信箱,在一幢林间住宅前跳下了车。
房子还不错,但绝对不是宫殿。家具略显陈旧,一辆旧的轻便货车停在车库里,褐色的捕禽猎犬在院子里窜来窜去。根本没看见任何仆人的身影。
“太令人失望了,”侍者杰米·鲍尤叹道。
只有在美国,一个亿万富翁才能像普通百姓一样,安稳地过着普普通通的日子。67岁的廉价店大王萨姆·穆尔·沃尔顿仍然开着他那辆红白两色的1979年出厂的福特牌轻型货车穿行在弯弯曲曲的乡间小道上,身边坐着他的捕禽猎犬。当狩猎季节来临时,他跟别人一样在当地的沃尔玛商店排队购买猎枪子弹。
“他不要任何特殊待遇,”夜班经理乔尼·贝克说,他费了好大的劲才如公司最近一份备忘录所规定的那样对自己的老板以名相称。这里几乎没人去想他的亿万身价,他们称他为萨姆先生;丝毫不以他的平民作风为怪。“他还是那个在市政广场开廉价店,为了自己的梦想每天工作18个小时的人,一点没变,”市长理查德·霍巴克说。
人人都说他为人友善,性情开朗,是个好邻居;他尽力与人们融洽相处,从不炫耀,也从不盛气凌人。
无论他星期六晚上的夜生活过得多晚,星期日你还是能在教堂见到他。当然是坐在他的包座上,对吗?“我们不设包座,”当地教堂牧师戈登·加林顿第三说。
那美国首富坐哪儿呢?哪儿有空位子就坐哪儿。“知道吗,他根本就不是那种人。他没有包座。前几天晚上教堂举行晚餐会,他和太太一起在后面洗盘子。”
19年来,为他理发的总是同一个师傅。约翰·梅霍早上七点开门会见到他等在门外。他跟人闲聊国内新闻,或是坐在椅子里看报,没准是《本顿民主日报》,这是沃尔顿的又一宗产业。这份报纸从来不让有关他的消息出现在头版上。它将《福布斯》的富人排行榜塞
在第二版的报尾。
“他压根儿不是那种爱上头版新闻的人,”一位报社雇员解释说。
但最近有天早上,美国首富做了件在任何其他地方准会成为头条新闻的事:他忘了带钱。“我说,‘没事,下次一起付吧,,理发师梅霍说。“可他说,‘不行,我得回去拿,’就回家去取钱包了。”
这一切,嗯,是不是有点怪?“一点也不,先生,”梅霍说。“萨姆·沃尔顿惟一不同寻常的就是,他平平常常。”
然而,沃尔顿所到之处名人追星族紧跟不舍,他的平民习惯能保持多久,就很难说了。自从《福布斯》杂志宣布他拥有价值28亿的沃尔玛股票成为美国首富以后,他就成了一个东躲西藏的富人,他得甩开记者、寻梦者,还有图谋不轨者。
“他或许是《福布斯》排行榜的首富,”公司事务主管吉姆·冯·格雷姆普说,“但他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首富——而且他也不在乎。他不怎么花钱。他是拥有股票,但他一直把股票留在公司里好让公司发展。而他脑子里真正想着的是沃尔玛十万员工共同取得的成功。”
他通常回来参加星期五的销售会议,或是星期六早晨7点的行政人员鼓劲会,届时沃尔顿会像分店新开张时那样,跳上椅子,带领大家呼喊沃尔玛公司口号:“给我一个W!给我一个A!给我一个L!大声点!”
于是大家越喊越响。没有谁说这样做有点傻。这都是萨姆定下来的沃尔玛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忠诚,勤勉,加班加点;从公司最底层起大家集思广益,日本管理方式;善待员工;尽可能降低价格、减少利润,一夜安睡到天亮。员工进公司一年就有资格获得优先认股权,并一再鼓励他们尽能力购买。
鼓劲会之后,大家一起去打野禽,或在他家后院打网球。但他的那些商店总搁在他的心上。一位来打网球的客人为了分散他打球的注意力,故意问了一句为什么一筒网球在一家沃尔玛商店卖得比别的一家沃尔玛商店贵。此话并非实情,但这一招却真管用。沃尔顿连输四局。
沃尔顿为员工子女设立了大学奖学基金,·为房屋遭受火灾、洪水、龙卷风等破坏的员工重建家园设立了灾难救助基金。他信奉广开思路、褒奖成功。
“他会说,‘那人工作努力,奖励一下吧,”退休的前任总裁费罗尔德·F·阿伦德回忆道。他原先供职的雇主非常吝啬,所以离开那里加入沃尔玛公司之后,他对这种慷慨行为深感震惊。“我加盟沃尔玛后,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我们之所以成功,”沃尔顿在公司宣传册上写道,“是由于我们的员工,是由于他们所受到的待遇以及他们对公司的感情。他们认为这里与众不同,但是这种荣誉他们受之无愧。”
公司律师吉姆·亨德伦补充说,“我从没见过有谁为他工作或和他接触一段时间后而不受益的。我不仅仅是指钱财方面,当然许多人是更富有了。我是说他的某种内在的东西——与萨姆·沃尔顿交往会使你成为一个更健全的人。”
第三单元
代沟
课文A 这出喜剧主要写一位为儿女感到自豪的父亲虽做出种种努力帮助子女,不知怎的,其结果却总是令子女尴尬不已。出于搞笑的目的,故事情节作了极度夸张,但几乎人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以及父母的影子。
老爸英明
马什·卡萨迪
人物:父亲;母亲;海蒂,14岁;黛安,17岁;肖恩,16岁;饭店经’理,20多岁:希金斯
场景;快餐店,汤普森家餐厅,一所中学的办公室等
幕启;随着灯光亮起,海蒂上,走至舞台右前方。肖恩与黛安上,走至舞台左前方。海蒂对观众说话,两人倾听。
海蒂:我老爸是个大好人。没人会相信他不好。可是他„„唉,他老是干那些蠢事,弄得我们当儿女的到头来无地自容。瞧,我哥曾一度想买把吉他。他都积攒了好一阵子钱了。后来他在这家快餐店找了份活,不错吧?当服务员。这是·肖恩第一次正经打工,他真的挺开
心。他算计着,再过两三个月,他就能攒够钱买他想要的那把吉他了。老爸老妈都为他感到骄傲。晤,是啊,他是大哥,老是要捉弄我。不过嘛,我也同样为他感到骄傲。你猜后来怎么了?我都不想说这事,因为:
黛安、海蒂:(齐声)老爸英明!(左后方灯光亮起,肖恩打工的快餐店。有柜台和几张小桌子。经理站在柜台后面。父亲进店时,肖恩正忙着擦桌子。)经理: 晚上好,先生,能为您效劳吗? 父亲:晚上好。
肖恩:(自言自语)噢,不!(他在一张桌子后蹲下,欲躲过父亲的视线。)父亲:我找经理。
经理:我就是,先生。
父亲:我是萨姆·汤普森。我儿子在这儿打工。经理:哦,您是肖恩的父亲。
父亲:是啊。知道嘛,这是他第一次打工。我只想看看他干得怎么样。经理:噢,不错。没问题。
肖恩:(双手摊开,掌心向上,自言自语)我干了什么了要受这份罪?倒是告诉我啊? 父亲:那么雇用他没错啦? 经理:呃,对,我想是的。
肖恩:(仍然自言自语)回家去,老爸。回家去。回家去。
父亲:我肯定他是一把干活的好手,可他也跟其他孩子一个样,明白我的意思吗? 经理:(不再有兴趣)我怎么知道。·
父亲:他是个好孩子。你放心,要是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的话,我和肖恩会开诚布公谈的。
经理:我看没必要吧„„
父亲:噢,没事儿。我为我儿子感到骄傲,我为他深感骄傲。我只是想让你知道,我将竭尽全力帮助他驶过人生的惊涛骇浪。
肖恩:(站起身,高声喊叫)唉!唉!唉!父亲:儿子,不知道你在这儿。’ 肖恩:这是我打工的地方嘛,爸!父亲:那自然。我是说,刚才没看见你。肖恩:我真弄不明白。
父亲:经理和我正聊得起劲呢。
(黛安从左前方上,海蒂自右前方上。两人看着肖恩和父亲。)肖恩、黛安、海蒂:(齐声)老爸,你这是干什么呀。
(灯光迅速暗下,片刻之后又亮起。肖恩独自站在舞台右前边。海蒂、黛安走至舞台左前边)肖恩: 这类事要是偶尔发生一两次,那倒也没什么。总的来说,我是不肯把自己老爸跟别人的老爸换的。他爱我们当子女的,也爱老妈。不过我想,有时问题就出在这儿。他一 心想帮助我们,他自以为在为我们做好事呢。可他应该多想想才对,因为:
肖恩、海蒂、黛安:(齐声)老爸英明!(灯光暗下,旋即又在舞台中央亮起。父亲与三个孩子围坐在餐桌旁。母亲端菜上,把菜放在桌上。父亲迅速起身为她拉出椅子。母亲坐下。全家开始用餐。)父亲: 我要给你一个惊喜,黛安。
黛安:(知道不会有好事)你要给我„„一个惊喜? 母亲:哎,是什么事啊,亲爱的,别卖关子了。父亲: 呃,你们知道,丹·卢卡斯和我是同事。黛安:凯尔的父亲? 母亲; 别插嘴,亲爱的,你父亲正有事要跟你们说呢。海蒂:(与肖恩耳语)我敢肯定准是黛安不要听的事儿。肖恩:(与海蒂耳语)你怎么会知道? 母亲: 肖恩,亲爱的。海蒂,宝贝儿,别打扰你们的父亲。肖恩、海蒂:(同时地)对不起,妈妈。
父亲: 好吧。我说了,我知道你挺喜欢小凯尔。
黛安: 爸爸!父亲:是这么回事,对吗?我不是听你跟你妈说,你希望凯尔邀请你在高年级舞会上跳舞吗? 肖恩: 噢!海蒂: 哎哟!母亲: 静一下,孩子们,静一下。你们父亲在说话呢。
黛安:(咬紧牙,一字一顿地)对一我一是一说一过一你一这一干一嘛? 父亲:那就算了。
黛安:(歇斯底里地)什么算了? 父亲: 我说什么啦?我说错什么了吗? 海蒂:(对肖恩)这会儿还没有,还没说错什么 肖思:(对海蒂)等着吧,这就来了。
母亲: 静一下,孩子们。对父亲应该尊敬一点。海蒂、肖恩:(一边转着眼珠)是,妈妈。
父亲: 嗯,今天我见到丹时,问他想不想去第三街上的那家法国餐馆吃午饭。孩子他妈,你是知道那家餐馆的。
母亲:对,是啊,我知道。
父亲: 我请客,我对他说。当然,他挺乐意去了。. 母亲:他哪能不乐意呢? 父亲:(略为惊讶地)对,是啊。
黛安; 这一跟一我一有一什一么一关一系一呢? 母亲: 黛安,你的行为有时我真弄不懂。无论怎样我就是弄不懂。黛安:(没好气地)那就抱歉了。
母亲: 多谢了,黛安。(对父亲)请说下去 父亲:我说过„„
海蒂: 我们知道你说过什么,爸爸。父亲: 嗯·....·哦,你说什么? 肖恩:她说,“我们知道你说过什么,爸爸。” 父亲:是啊,是啊,当然。
母亲:快说吧,亲爱的。我做了特别好吃的甜点。是我姨祖母希尔达传下来的老配方,„ 黛安:妈妈,好了!母亲:怎么啦,宝贝
(黛安摇着头,身体仰靠在椅背上。)父亲:不管怎么说,丹人不错。过去我跟他不熟。发现我俩还有不少志趣相同之处。家庭,社区,世界和平,人类幸福。
海蒂:(咕哝着自言自语)就要说到正题了·。肖恩:爸爸? 父亲:嗳?儿子? 肖恩:我肯定黛安很想知道是什么惊喜。
黛安:(粗粗地喘气,好像精疲力竭的样子,她转向肖恩连连点头)多谢了,肖恩。我记着你的情。
父亲:啊,对。我就说吧。我告诉丹,你对他儿子很感兴趣。黛安:你说什么? 母亲:黛安,你怎么啦?我真不明白你们年轻人。唉,在我那个时候„. 黛安:妈,好啦!母亲:怎么啦,怎么啦?又怎么啦? 妈妈,我知道她想听爸爸说完。
肖恩:(自言自语)还不如说是快把这份罪受完算了。
黛安:爸爸,请你告诉我。现在,马上告诉我。你说什么啦,爸爸?求你了,快说,你跟卢卡斯先生说什么啦?请快告诉我。请快说。
父亲:嗨,瞧,太妙了。看来我的小计策成功了。如今你急着想知道·.,„这可让人觉得我做的这一切还真值。
海蒂:(对肖恩)你能相信吗?
肖恩:(对海蒂)啊,当然。你还不信? 父亲:嗯,对了,我告诉他你是多么喜欢小凯尔,一心希望他邀你在高年级舞会上跳舞。黛安:你没这么说过!告诉我你没这么说过!父亲:说了,当然说了。只要为了我孩子好嘛。黛安:(尽力忍住)那„„那——“ 母亲:黛安,你没事吧? 黛安:(冲着母亲撅起下巴,很快扭头面对父亲)那„„他怎么说?!父亲:嗯,当然啦,以他的为人一坦率,善解人意;他说他会去跟小伙子说的,一定让他给你打电话。
黛安:(愤怒地高喊)什——么!肖恩、海蒂:(齐声)老爸,你这是干什么呀。
父亲: 是吗?对,对,我想是。我又„„弄糟了,是吗?(灯光迅速暗下,旋即重新亮起。黛安独自站在舞台右前边沿。海蒂、肖恩自左前方上,走至舞台边。)黛安: 你们能想象我觉得自己有多么丢人现眼吗?堂堂的优秀生,班主席。父亲竟然去求别人叫他们的儿子打电话来邀我跳舞!可这就是我那可爱的老爸。他其实挺可爱的。他 就是不好好想一想。不止我一个人深受他横加干预之苦。哦,绝非我一个人,我们兄妹三个整天提心吊胆,知道倒霉的事随时可能来临,因为:
黛安、海蒂、肖恩;(齐声)老爸英明!(灯光暗下,旋即在舞台左侧重新亮起。舞台左侧摆放着一套办公桌椅和另外两张椅子。希金斯太太坐在办公桌旁办理本杰明·哈里森中学新生入学手续。海蒂和父亲坐在另外两张椅子上。)希金斯太太:你是我们新来的学生,是吗? 父亲: 是的。
希金斯太太:你叫什么名字,小姐? 海蒂:海蒂·汤普森。
希金斯太太:我相信你一定会发现这里的同学们都挺友好。这里的老师也都乐意回答问题。
父亲: 您知道,她是个出类拔萃的姑娘。海蒂: 爸爸!父亲: 非常非常聪明!希金斯太太:一定是的,现在你是不是能填一下„.
父亲: 不知道她怎么会这么聪明。我想是她母亲的遗传。哦,我也不笨。可没法跟海蒂比。教过她的老师都对汤普森太太,就是她妈,还有我说,她差不多是最聪明的一个„„
希金斯太太:(不耐烦地打断,但口气仍尽量和缓)我刚才说了,如果你有疫苗接种证明„„
父亲:(打断希金斯太太,沿着自己的思路讲下去)她不仅聪明,而且才华出众。海蒂:(双手置于胸前,搓拧着)行了,爸爸,别说了。
父亲: 啊,宝贝儿,我当然要说。我为你感到骄傲。我和你妈都为你感到骄傲。(转回身面向希金斯太太)嗳,就在去年,她初中最后一年,我们还没搬家的时候,海蒂在县里 每年一度的拼单词比赛中得了第一名!了不起吧?而且她钢琴也弹得美妙之极。简直就是仙乐。
海蒂: 爸爸,行了。求求你了,求求你了。爸爸,我得上课去了。我要去上课。请让我去上课吧。
父亲: 瞧见了没有?一个多么好学的学生。我想不出还有谁比我家海蒂更好学了。我的好姑娘。
希金斯太太:是的,嗯,不过„„ 海蒂 唉!唉!唉!(黛安、肖恩从右前方上。两人望着海蒂、父亲和希金斯太太。)海蒂、黛安、肖恩;(齐声喊)老爸,你这是干什么呀。父亲: 呃,嗯,是吗?(幕落)
第四单元
虚拟世界
课文A 迈亚·塞拉维茨曾是电视制片人,目前从事写作。她在本文中探索了数字化世界及其后果。与此同时,她将数字化世界与真实世界做了比较,承认电子空间自有其魅力。
虚拟世界的生活
迈亚·塞拉维茨
在网上呆了太久,听到电话铃声也会吓一大跳。显示屏上看多了我男朋友那些一目了然的文字,他的利物浦口音一下子变得难以听懂;而秘书的清脆快速的语调听上去比我想象的要生硬。时间本身变得捉摸不定——几小时变成几分钟,或几秒钟延伸为几天。周末原本是我一周的黄金时段,现在却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两天。
在我不再当电视制片人的这三年间,我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家里使用计算机终端进行的。我通过电子邮件投稿和校订,利用互联网上的人名地址与同行交流。我男朋友住在英国,因此两人的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电脑维系。
我要是愿意的话,可以一连几个星期不出门而什么也不缺。我可以在网上订购食品、网上理财、网上恋爱、网上工作。事实上我有时独自呆在家里长达三个星期,只偶尔出去拿信、买报纸及日用品。1996年那一场接一场的暴风雪我大都是在电视上看到的。
然而,一段时间之后,生活本身就显得不那么真实了。我开始觉得自己似乎与机器融为一体了,我接收信息,再发送出去,就如同互联网的一个连接点。其他上网的人也谈到了同样的症状。我们开始厌恶外面的社交方式。我们的状况成了批评互联网的人们最害怕见到的一幕。
一下床就上机,不再为发型、服饰、面部化妆烦心,起初看似高级的享受如今却成为一种对生活的逃避,一种缺乏自律的表现。你一旦开始用网络交际取代人与人的真实接触,要走出这种穴居状态就会相当困难。
我发现自己变得比以前怯生、谨慎、焦虑。或者,反过来,当我突然面对现实中活生生的人时,会变得过于兴奋,说个不停,爱打断别人的讲话。我老是担心自己衣着是否得体,担心自己会不会真的忘了穿裙子,只穿着夜间睡觉、白天活动的那件T恤和内衣就出门了。
有时我把电视机开着,让它作为背景声音一直响着,以前我从不这样做。电视节目中的说话声让人感到宽慰,可那些广告又叫我心烦。我发现自己沉浸在肥皂剧里,或者不停地收看最新的新闻报道和天气预报。一而再再而三地从“每日新闻”、“一线新闻”、“夜间新闻”、有线新闻电视网、纽约一套上收看有关每一条新闻的各种不同视角的报道,尽管它们对我毫无用处。工作成了次要的。我决定去看一下自己的电子信箱。
在网上,我发现自己见谁攻谁。我脾气暴躁,动辄生气。我觉得我与之通信的每一个人都麻木不仁,认为他们已经忘却还有人真会去读他们那些刻薄伤人的言辞。直到有人礼貌地指出,她同意我的观点却遭到我的抨击时,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在以己度人,不由得深感尴尬。
在这种精神状态下,我也和男朋友吵架,常因键出的对话缺乏情感暗示而误解他的本意。由于系统常出故障,两人一争就是几个小时。我写一句,他回一句,接着系统失灵!可我们俩还是锲而不舍地接着吵。
以前我从未意识到日常的生活起居是多么重要,如穿戴整齐去上班,按时就寝。以前我从未想过自己会那么依赖同事做伴。我开始理解为什么长时间的失业会那么伤人,为什么一个人的生活缺少了外部支持的日常计划就会导致吸毒、犯罪、自杀率的增长。
为了恢复生活的平衡,我强迫自己回到真实世界中去。我给别人打电话,与所剩无几的仍然住在纽约城的几个朋友安排见面。我至少设法去去健身房,以便使周末与工作日有所不同。我安排采访好写报道,预约看医生——安排任何需要我出门与他人接触的活动。
但有时面对面地与人相处实在难以忍受。我与一位朋友见面,她那种响亮的笑声让人忍无可忍——饭店里的噪杂谈话声也让人受不了。我找了个藉口逃之天天。我重新回到我的公寓,冲向电脑,似乎那儿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
我点击鼠标,打开调制解调器,曾经听了就烦的连接声此刻听起来就如同最心爱的曲子那么悦耳。我键入密码。真实世界转瞬便消逝了。
第五单元
逾越障碍
课文A
读一读以下两则名言,想一想迈克尔·斯通的故事是否印证了其间的道理。障碍越是巨大,逾越它也就越感自豪。——莫里哀
只有天空漆黑时,你才可以看到星星。——查尔斯·久比尔德
真正的高度
大为·纳史特
他手心在出汗。他需要用毛巾把握竿的手擦干。太阳火辣辣的,与他今天在全国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所面临的竞争一样热烈。横杆升到了17英尺。比他个人的最高记录高出3英寸。迈克尔·斯通面临的是其撑竿跳高生涯中最具挑战性的一天。
尽管赛跑决赛一小时前就已经结束,看台上仍然观众满座,足有20,000人上下。撑竿跳高确实是所有田径比赛中最精彩的项目。它融合了体操运动员的优雅与健美运动员的力量。它还具有飞翔的特征,对观看该项目比赛的观众来说,飞跃两层楼的高度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迈克尔自从能记事起就一直梦想着飞翔。从小到大,母亲给迈克尔念过无数关于飞翔的故事。她的故事总是从高空俯瞰描述大地。她对细节的激情和酷爱使得迈克尔的梦境色彩缤纷、绚丽无比。迈克尔总是重复做着一个梦。他在乡间大路上飞奔。当他奔跑在金色的麦田之间时,总是把开过的机车一路甩在身后。就在他深深吸上一口气的瞬间,他开始从地面一跃而起,就像一头雄鹰那样开始翱翔。
他飞越的都是母亲故事里描述的地方。无论他飞向何方,他都怀着母爱所赐予他的自由精神,用敏锐的目光观察入微。可他的父亲却不是个梦想家。伯特·斯通是个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他信奉的是努力与苦干。他的格言是:簧键绢谚殉吼莳,腐挣努力工/户/
从14岁起,迈克尔就是这么做的。他开始按非常周密的计划训练。他每隔一天进行举重训练,其它的日子做些跑步训练。训练计划由迈克尔的教练、训练员兼父亲严加督导。迈克尔的投入、执着、自律正是每一个教练所梦寐以求的。迈克尔在学校是位优秀生,在家是个独生子,但他仍帮助父母在自家的农场上千些杂活。迈克尔的母亲米尔德里德·斯通希望他能更放松些,还是做那个“自由幻想”的小男孩。有一次,她试图跟他及其父亲好好谈一下,可当父亲的马上就打断了她,笑着说:“要想有所收获,就得努力工作!”
迈克尔今天跃过的所有高度显然都是对他刻苦努力的回报。迈克尔·斯通在成功跃过17英尺的横杆时是感到惊讶、激动还是得意,人们无从知晓。迈克尔身体刚刚落在充气垫上,观众还没坐下,他马上就开始准备下一次飞跃。他似乎并未意识到自己刚刚把个人最好成绩提高了3英寸,已经是全国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撑竿跳高项目最后两名决赛者之一。
当迈克尔成功跃过17英尺2英寸和17英尺4英寸高度的横杆时,他仍没有流露出丝毫感情。他仰面躺着,听到观众在叹息,他知道另一位撑竿跳运动员最后一跳没有成功。他知道自己最后一跳的时刻到了。由于那位运动员失败次数较少,迈克尔这一跳只有成功才能获胜。这一次跳不过就会使自己落到第二名。那也丝毫无愧,但迈克尔决不让自己产生哪怕一丝与冠军无缘的念头。
他翻了个身,照例指尖撑地做了三下俯卧撑。他找着了撑竿,站起身,踏上那引向其17年生命中最具挑战性的一跃的跑道。
这一回,那跑道显得有些异样。刹那间,他感到一阵惊吓。一种惶惑不安的感觉向他袭来。横杆升在高出他个人最高记录9英寸的高度。他想,这一高度与全国记录只差1英寸了。这一刻紧张异常,他感到焦虑不安。他想摆脱紧张情绪。没有用。他更紧张了。在这种时刻怎么会这样呢,他暗暗思忖着。他有点胆怯起来。说是恐惧也许更为恰当。怎么办?他以前从来不曾有过这种感觉。这时,不知不觉地,在内心最深处,出现了他母亲的身影。为什么是在这一刻?记忆中,母亲在这种时刻会怎样做呢?很简单。母亲过去总跟他说,当你觉得紧张、焦虑、、甚至害怕的时候,就深深地吸气。
于是他深深吸了一口气。在摆脱腿部肌肉紧张的同时,他轻轻地把撑竿放在脚边。他开始舒展双臂和上身。刚才飘过一阵轻风,此刻消失了。他小心翼翼地拿起撑竿,只觉得心怦怦在跳。他相信观众们的心也在怦怦跳动。场上鸦雀无声,令人透不过气来。当他听见远处飞鸟啼鸣时,他知道,自己飞身起跃的时刻到了。
他沿着跑道起跑冲刺,那感觉奇特无比,妙不可言,而又似曾相识。脚下的地面就好似过去常常梦见的乡间大路。金色麦田的景象映现在他的脑海中。他深深吸了一口气,于是奇迹发生了。他飞起来了。他的起岿L轻松自如。迈克尔·斯通此刻就像儿时梦境中的那般在飞行。不过这一次他知道自己不是在做梦。这一次他真的在飞。周围一切都似乎在缓缓移动。他感到周围空气从未像这样纯净清新。如同一头雄鹰,迈克尔在翱翔。
或许是看台上人们爆发出的欢呼声,或许是他着地时嘭的一声响使迈克尔回到现实之中。他仰面躺着,明媚的骄阳映照着他的脸。他知道自己只能想象母亲的笑靥,他知道爸爸或许也在微笑,甚或欢声大笑。他不知道的是,他爸爸正与妻子相拥而泣。没错,这位“要想有所收获,就得努力工作”的伯特·斯通在妻子怀里孩子似地泪流满面。米尔德里德从没见他那样哭过。她也知道,他流淌的是最难得的泪水:骄傲的泪水。迈克尔一下子被围住了,人们拥抱他,祝贺他所取得的一生中最辉煌的成就。那天稍后,他接着越过了17英尺6英寸半,创下了全国和世界少年奥林匹克撑竿跳高的新记录。
随着媒体的关注以及可能随之而来的各种赞助,迈克尔的生活肯定会不同以往。这不仅仅是因为他获得了全国少年奥林匹克冠军并刷新了一项世界记录,也不是因为他将自己的最高记录提高了9英寸半,而是因为迈克尔·斯通是个盲人。
第六单元
妇女半边天
课文A 有些妇女何以能既做一份全职工作又能兼顾家庭的责任,并仍有余暇做其他事情?艾德丽安·波珀渴望能像她们一样,但又怀疑这会不会是一个根本无法实现的梦想。
我要买下布鲁克林桥
艾德丽安·波?
不久前,我收到母校一份校友简报。里面有一条是关于一个老同学的消息:“凯特·L在俄克拉荷马大学兼职任教,并任县高中校长助理。她正在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博士论文以及两本著作的最后定稿,同时她仍有时间与女儿们一起打网球、骑马。”这条短讯中有四个字令我心神不安:业余时间。有位朋友说,要是我对这一报道里的一切都信以为真,那她在布鲁克林还有一座桥要出售给我呢。
朋友的打趣一针见血。我多蠢啊!于是我打定主意,不再去想凯特那些不可思议的成就,以后看到类似报道也不要轻易相信。
可是,就像节食者一时软弱竟把整盒饼干吃个精光一样,我发现自己的决心也有动摇之时。每当不坚定时,我就在报刊上到处搜寻,贪婪地阅读一篇又一篇的成功故事。我最喜欢的女强人有\一位政治家的女儿,她在照料一个两岁幼儿与一个新生儿的同时读完了法学院,同时还经营着一家公司;一位开业儿科医师,她自己有十个子女还有一位电视主持人,她是两个学龄前儿童的母亲,还在攻读硕士学位。
然而,有一天我真的与一位女强人面对面相逢。去年圣诞节前,我因工作需要来到一家全国性公司女总裁的办公室。如同其他女强人一样,她有丈夫,两个孩子,还有一处据说是纤尘不染的公寓。她的生活安排得如瑞士表一般精确。由于我本人的计划安排很少成功,她的成就既令我惊讶不已,又使我深感内疚。
那天,她办公桌后面的架子上放置了至少一百罐草莓酱,上面扎着鲜艳的红格缎带。这些果酱是总裁和她的孩子们一起制作的,罐子也是他们一起装饰的,她准备把果酱送给员工及来访的客户。
我不由得惊问,她从哪儿抽出时间完成如此令人钦佩的假日工程?我真不该多此一问。答案听上去相当熟悉:业余时间。
坐火车回家途中,我把那罐草莓酱放在膝头。这罐草莓酱一路上都在责备我。它似乎在说,别的女人不仅在上班之时干得出人头地,而且在工作之余也大有作为。而你,它责问道,在业余时间都做了点什么呢? 我很想回答说,我在业余时间从事博士后物理学研究,在研究钢琴与号的声调和谐方面的新理论,在烘烤蛋糕,在跟儿子一起打棒球。然而,实际情形是,我生性就根本做不到事事有条不紊。不论怎么仔细安排时间,我的计划总是出问题。
如果我制定像作战计划那样精确的时间表,将下午若干小时用于写作一部伟大的美国小说,那么幼儿园的保育员肯定会在我刚刚提笔的那一瞬间打来电话。我的一个孩子得了一种怪病需要整天卧床休息,还不停地让我端汤倒茶送果汁。
别的日子里,我时间表上的每一件事的耗时都超出原计划的三倍。洗衣工不知把我的衣服塞到什么地方去了。肉铺没有把我的订货按时准备好。在超市里,排在我前面的那位女士开出一张“火星银行”的支票为其食品杂货付款,只有经理(他刚出去吃午饭)才能决定可否接受。“站着等候的人们也在效劳,”诗人约翰·弥尔顿写道,但他却忘了补充一句,她们这样站着等候成不了女强人。
每天与时间赛跑令人精疲力竭,等我果真有了一些余暇,往往累得都要垮了。我大多瘫倒在椅子里,呆呆地凝视着前方,想象着要是自己拥有那些超级女英雄的组织才能与旺盛精力,生活该会是多么美妙。事实上,我白白浪费了许多闲暇时光不无忧愁地去想着别的女人在业余时间会成就什么事情。有时我想,这些现代神话故事给女人带来的问题并不少于那些害得我们终日等待王子前来相救的古老故事。
但女强人的故事仍然令我心醉神迷。尽管朋友提醒我不要上当,尽管我也长了不少见识,我还是发现自己不仅愿意,而且还真的渴望买下她说的那座桥。为什么?我想这是因为乐观的生活态度深深地吸引着我——还有,那些就是不肯相信自己的梦想“不能”实现的意志坚定的人确实成就了非凡的业绩。
男人一般确信,实现自己的心愿不费吹灰之力。女人嘛,当然总是相信鱼与熊掌不能兼得——人们反复灌输的不要好高骛远那一套。我或许无望成为女强人,但如果没有这种梦想,生活就变得平淡无味,就如同日常饮食中缺了美味佳肴一般。
我知道如今人们认为英雄崇拜是一种愚蠢的想法,我们职业女性业已成熟,不再干这种傻事。然而我所读到的女强人就是我的英雄。当我对自己失去信心时,正是她们激励我向前进,轻轻对我说:“去争取啊,女士!”
我准备近日给老同学凯特打电话,对着话筒大叫一声“干得好!”我希望她对自己的成就不要谦虚。也许她已经完成了博士论文和两本著作,开始着手某项颇为刺激,或颇具危险,甚或两者兼有的新工作。我愿意听她讲述这一切。随后我要给那个嘲笑我轻信自己听到的成功故事的朋友打电话。我要给她讲一个故事:一个女人的故事,她买下了她自己演绎的布鲁克林的那座大桥,并发现这是一项明智的投资。
第七单元
了解英语
课文A 有些语言拒绝引入新词。另一些语言,如英语,则似乎欢迎新词的引入。罗伯特·麦克尼尔回顾英语的历史,得出结论说,英语对变化的包容性体现了根深蒂固的自由思想。
英语中绚丽多彩的杂乱无章现象
罗伯特·麦克尼尔
我们的英语的历史是典型的大量窃取其它语言的历史。正因为如此,今日英语的词汇量据估计超过一百万,而其它主要语言的词汇量都要小得多。
例如,法语只有约75,000个单词,其中还包括像snackbar(快餐店)和A打parade肮行唱片目录)这样的英语词汇。但法国人不喜欢借用外来词,因为他们认为这样会损害法语的纯洁性。法国政府试图逐出英语词汇,宣称Walkman(随身听)一词有伤大雅,因此他们造了个新词balladeur让法国儿童用——可他们就是不用。
Walkman一词非常耐人寻味,因为这个词连英语也不是。严格地说,该词是由日本制造商发明的,他们把两个简单的英语单词拼在一起来命名他们的产品。这事儿我们不介意,法国人却耿耿于怀。由此可见英语中绚丽多彩的杂乱无章现象。这种乐意包容的精神,这种不管源自何方来者不拒的精神,恰好解释了英语为什么会这么丰富,解释了英语缘何在很大程度上第一个成了真正的国际语言。
欧洲沿海一个弹丸小岛的语言何以会成为地球上的通用语言,比历史上任何一种其他语言都更为广泛地被口头和书面使用?英语的历史体现在孩子最先学会用来表示身份(/,me,you)、所属关系(mine,yours)、身体部位(eye,nose,mouth)、大小高矮(tallshort),以及生活必需晶(food,water)的词汇当中。这些词都来自英语的核心部分古英语或盎格鲁一萨克逊英语。这些词通常简短明了,我们今天仍然用这些词来表示对我们真正至关重要的事物。
伟大的演说家常常用古英语来激发我们的情感。例如,在二战期间,温斯顿·丘吉尔作了如下的演讲来激励国民的勇气以抵抗屯兵英吉利海峡准备渡海作战的希特勒的军队:“我们要战斗在海滩上,我们要战斗在着陆场上,我们要战斗在田野和街巷,我们要战斗在群山中。我们决不投降。”
这段文字中几乎每个词都来自古英语,只有最后一个词——surrender是个例外,来自诺曼法语。丘吉尔原本可以说:“Weshallnevergivein,”但这正是英语迷人之处和活力所在,作家为了加强效果可以糅合来自不同背景的不同词汇。而演说中使用古英语词汇具有直接拨动心弦的效果。
尤利乌斯·凯撒在公元前55年入侵不列颠时,英语尚不存在。当时不列颠的居民凯尔特人使用的那些语言流传下来主要成了威尔士语。这些语言的起源至今仍是个不解之谜,但有一种理论试图解开这个谜。
两个世纪前,在印度当法官的一位英国人注意到,梵文中有一些词与希腊语、拉丁语中的一些词极为相似。系统的研究显示,许多现代语言起源于一个共同的母语,但由于没有文字记载,该母语已经失传。
语言学家找出了相似的词,提出这些语言的源头是他们称之为印欧母语的语言,这种语言使用于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这些人使用同样的词表达“雪”、“蜜蜂”和“狼”,但没有表示“海”的词。因此有些学者认为,他们生活在寒冷的中北欧某个地区。一些人向东迁徙形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各种语言,有些人则向西漂泊,来到欧洲气候较为温暖的地区。最早西移的一些人后来被称作凯尔特人,亦即凯撒的军队在不列颠发现的民族。
新的词汇随日尔曼部落——盎格鲁、萨克逊等部落——而来,他们在5世纪的时候越过北海定居在不列颠。他们共同形成了我们称之为盎格鲁一萨克逊的社会。
盎格鲁一萨克逊人将他们的农耕词汇留传给我们,包括sheep,OX,earth,wood,field和work等。他们的日子一定过得很开心,因为他们留传给我们laughter一词。
下一个对英语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基督教。基督教以400至500个希腊语、拉丁语词汇丰富了盎格鲁一萨克逊词汇,如angel(天使),disc扣Je(门徒)和martyr(殉难者)等。
接着北欧海盗从斯堪的,纳维亚来到了这块相对和平的土地。他们也给英语带来了许多以JA开头的词汇,如s勿和skirt。但古斯堪的纳维亚语和英语同时留传下来,因此你可以说rearachild(英语),也可以说raiseachild(斯堪的纳维亚语)。其他留传下来的这类同义词组有:wish和want,craft和skill,hide和skin。每一个类似的词的增添都使英语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化。
另一次新词的大量涌入发生在1066年,诺曼人征服英国的时候。这时英国三种语言并用:贵族使用法语,教会使用拉丁语,平民使用英语。由于三种语言相互竞争,有时同一事物就出现了不同的名称。例如,盎格鲁一萨克逊语有king/y一词,但诺曼人入侵后,royal和sovereign作为替代词进入了英语。不同寻常的是,法语没有取代英语。三个多世纪后,英语逐渐吞并了法语,到15世纪末,发展成为一种经过改进,大大丰富了的拥有一万多个“借来”的法语词汇的语言——中古英语。
大约在1476年,威廉·卡克斯顿在英国制造了一台印刷机,由此掀起了一场信息传播技术的革命。印刷术把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涌现的大量新思想传入英国。希腊罗马经典著作的译文纷纷印成书册,成千上万的拉丁词,如capsule(密封小容器;航天舱)和habimal(惯常的),希腊词,如catastrophe(大灾难)和thermometer(温度计)等也随之涌入。今天我们仍借用拉丁、希腊语命名新的发明创造,如video,television和cyberspace(虚拟空间)等。
随着移民在北美登陆并建立美国,英语出现了两个源头——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英国的学者担,b英语会失控,有人想成立一个有权威的学会,决定哪些词汇合适,哪些词汇不合适。幸运的是,他们的设想从未付诸实施。
这种对变化的包容态度也体现了根深蒂固的自由精神。丹麦学者奥托·叶斯柏森在1905年写道:“如果不是多少世纪以来英国人一向崇尚个人自由,如果不是人人都能自由地为自己开拓新的道路,英语就不会成为今天的英语。”
我喜欢这一观点。想想吧,孕育英语的文化土壤也同样为现今的世界培育了伟大的自由精神及人权准则。最初的根芽在英国萌发,接着在美国生长壮大。英语国家的人民挫败了种种意欲建立语言保护的企图。
事实上,英语不是语法学家、语言卫道士、教师、作家或知识精英的特殊领地。英语是,而且一向是,人民大众的语言。
第八单元
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
课文A 保护大自然固然裨益良多,但代价也不菲。当我们决定在保护环境方面应该走多远的时候,该如何协调这两者间的关系呢?
为了人类自身拯救自然
查尔斯·克劳特哈默
环境意识,就如同对民主制度的信奉,或是对尼龙的厌恶,已成为当今上流社会一
种必备的态度。可是,在人人都有权利热爱地球母亲的情况下,面对以保护环境的名义而提出的许许多多相互冲突的建议、限制、规定、工程和法律,我们该如何选择呢?很显然,并不是每一件声称保护环境的事都值得去做。那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有一种简单的选择方法。首先,要区分是出于对环境的奢侈追求还是出于环境保护之必需。对环境的奢侈追求指的是那些如果不需花费代价则不妨拥有的事物。环境保护之必需指的是无论花多大的代价我们都必须做的事情。然后,再运用一条法则。姑且称之为理智环境保护论的基本原理:遏制直接危害人们健康与安全的生态变化,是环境保护之必需。其他一切均为奢侈追求。
例姐通过保护臭氧层和遏止温室效应来保护大气层是环境保护之必需。科学家们在4月份报告说,臭氧层破坏之严重远远超出过去的估计。臭氧的减少不仅导致皮肤癌和白内障,而且摧毁浮游生物,那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链的第一环。
温室效应的现实情况是怎样目前难以确定,但可能产生的后果破坏性更大:冰帽融化,海岸线被洪水淹没,气候反常,平原干涸,进而最终粮仓空匮。美国中西部是为全世界提供粮食的地方。我们是否愿意眼看着爱荷华州出现阿尔伯克基的气候,而西伯利亚则出现爱荷华州的气候呢? 臭氧减少与温室效应都是人类的灾难。两者恰好都属于环境的范围。但这两种情况都很紧迫,因为它们直接威胁着人类。理智的环境保护论,亦即惟一能赢得公众普遍支持的环境保护论首先坦然指出,大自然是为人类服务的。理智的环境保护论完全是以人为本的:它呼吁人类保护自然,但其目的是自我保护。
理智的环境保护论对地球不感情用事。它不要求人们为其他生物做出牺牲。毕竟,要人们为他人作牺牲都难而又难。(想一想公众对海外援助和福利救助是何等的抵制。)如果你要求勤劳的选民为蜗牛鱼做出牺牲,客气一点的,也就对你耸耸肩而已。
当然,这种以人为本的做法与当前一种过分崇拜地球的环境保护论格格不入。有一种科学理论,即盖亚理论,就声称地球是个有生命的机体。这种环境保护论喜欢自诩为崇高而纯洁。究其实不过是感情用事。比如,它在看待大自然的仁慈时往往好事尽记,坏事皆忘。本人过去也崇拜自然。但自5月风暴夺走了125,000多孟加拉人的生命,留下1,000万人无家可归以后,我的自然崇拜也就不复存在了。
非感情用事的环境保护论是建立在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的原则之上的。‘原则能帮助指点迷津,引导我们杀出环境保护的大论战。且以目前要不要在阿拉斯加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一角开采原油引发的激烈争论为例。环境保护论者极力反对一项正在设法想获得国会通过的开采提案,他们争辩说,我们应该保护能源,不应该开采它。这一种非此即彼的提法根本站不住脚。美国的确需要对能源课以重税以减少消费。但我们也需要更多地生产石油。政府估计几乎有对半的可能,在阿拉斯加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之下蕴藏着美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五大油区之一。
我们刚刚经历了一场部分是为石油而进行的战争:对能源的依赖使美国人不仅付出了金钱的代价,更有生命的代价。荒唐的感情用事使我们用不上可以和平获得的石油,只因为那有可能破坏北极鹿的繁殖地。
我和别人一样喜欢北极鹿。如果它们的交配规律被打乱,我会深感遗憾。但你不可能什么都要。如果要在北极鹿的安乐和减少石油依赖以使人们免于战争的屠戮之间做出选择的话,我永远都将舍鹿取人。
对斑枭也一样。我无意与斑枭为敌。如果能够不付代价或以极小的代价保护斑枭,我也赞成保护:自然的多样性是一件好事,是美学上的一大好事。但也仅此而已。有时美学上的好事不得不为那些更为基本的好事做出牺牲。如果保护斑枭的代价是30,000户伐木工丧失生计,那我宁要民生不要斑枭。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基本的环保善举与仅具美学意义的环保善举之间的区别。自然归我们掌管,它不是我们的主人。自然理应得到尊重甚至抚育。但人类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当人类不得不在自身的福祉与大自然的裨益两者之间取舍时,大自然就得通融了。
人类只有在自身命运与大自然的命运紧密相连时才应该将就自然做自身调整。人类在居住环境的健全——如大气臭氧层——受到威胁的时候必须做出最紧迫的调整。如果对人类的威胁相对较小(如燃煤或燃油发电机排放的使人致病致死,但对生态系统并不带来致命伤害的污染物),应该权衡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而进行适度调整。但不管哪种情况,基本原则是一个保护环境——因为这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感情用事的环境保护论者会将这种对自然的保护称之为心态完全错误的自然保护。完
全正确。理智的——人本主义的——环境保护论不是为大自然保护环境,而是为我们自己保护环境。
AppendixⅡ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exts B(Units 1-8)
参考译文 第一单元
学习方式
课文B 设法教育孩子珍惜钱财会是件难事。然而,大卫·欧文说,方法也很简单——开个银行就行。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其实,这事并没听上去那么难,你读一读戴夫第一国家银行的故事就知道了。
孩子与金钱
大卫.欧文
当家长觉得该教孩子们懂得如何对待金钱的时候,他们通常先为孩子开个储蓄账户。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颇感兴趣,因为他们想自己什么也不干银行还会付给他们钱,可当他们明白利率小得很,而且父母也无意让他们动用本金时,他们的热情一下子就冷却了。对一个孩子来说,一个储蓄账户只不过是一个吞没其生日礼金支票的黑洞。
孩子:“奶奶给了我25美金!”
家长:“太棒了。咱们把支票直接存到你的账户上去。” 孩子:“可这钱她是给我的!我要用!”
家长:“嗳,钱还是你的嘛。你只不过是要把钱放在银行里,好让它增多。” 孩子(狐疑地):“你说‘增多’是什么意思?”
家长:“哦,要是你把这25美金在银行里放一年,银行就会付给你75美分。要是你连本带息在银行里再放一年,银行会再付给你75美分,另加2.5美分。这叫做复利。这钱能帮你上大学。” ’
这类储蓄计划的主要缺陷在于,孩子本人一无所获。上大学还不知要过多少年,他们或许会想他们宁愿呆在家里。实际上,这类计划的真正目的通常不是促进储蓄而是限制消费。(1)孩子们在糖果、电子游戏上的花费之大令家长们十分震惊(或者更确切地说,孩子们的超支行为似乎是在竭力仿效父母、这令家长们十分震惊),于是家长便设法把孩子们的钱存起来不让用。毋怪乎孩子们很快就认定,大额钱款不是实实在在的钱,有了现钱要么赶紧花掉,要么藏在抽屉里。
为了避免我的两个孩子产生这——问题,我开设了自己的银行,名叫戴大第一国家银行。我用记录自己支票簿使用情况的同—个电脑程序给每个孩子开了一个账户。因为我希望孩子存款增长的速度足以引起他们的注意,便给他们一个诱人的利率——月息5厘。(2)以复利计算,年息达到70%以上。(不,我不接受外来存款。)零花钱在每月第一天自动存入。孩子们也可以把别的钱存进来,想存就存,想取就取。
戴夫银行经营了4年,一下子就把我的两个孩子变成了热心的储蓄者。至今我儿子在车里找到零钱仍会来找我说,“今天就把这个上账。”两个孩子的存款增长很快,两年之后,我不得不将月利率降至3厘。我宣布调低利率时两个孩子反对,可当我解释说供求法则同样适用于货币供应后,两人严肃地点头赞同。两个孩子帮我一起·计算他们的利息——这可是学习计算平均值与百分比的颇为有用的一课。(3)他们使用自己的资金我不加任何限制,不作任何询问,我还根据要求随时提供打印的账单。
高利率并非戴大银行惟一诱人之处。在孩子看来同样重要的是,他们的存款属于他们自己。他们存钱便会获利;他们想花钱也用不着获得许可。孩子对自己的钱没有自主权,就没有什么东西激励他们不去伸手要钱,不把到手的钱花个光。·
帮助孩子们成为理性消费者的方法是,交给他们更多的,而不是更少的自主权。我们去度假前,我通常额外多给孩子们20块钱左右存在他们账户上。我告诉他们,他们可以在我们出发前用这笔额外的钱买T恤衫、存起来,或者花掉,或随便他们派什么别的用场——但在度假期间,他们就不会从我这儿再拿到任何额外的零用钱了(根据惯例被认为是度假享受的共同消费除外,如糖果、冰淇淋、电影票等)。由于他们花费的任何一笔钱都是他们自己的而不是我的,他们出手时就很谨慎。两年前的一个夏天,在玛莎葡萄园的一家纪念晶商店,我儿子一声不响地仔细察看那些不起眼的商品,他的一个朋友则吵着让父母花5美金买了一把玩具枪,可几乎还没等我们回到车上,枪就坏了。我儿子最后花了33美分买了个未打开的空心晶球,后来他用榔头把它砸了开来——我看这钱花得值得。要是他花的是我的而不是他自己的钱,毫无疑问,他肯定也会要买一把玩具枪的。
儿童是天生的资本家。只要给予足够的自由活动余地,他们很快就会成为精明的理财者。如果家长的理财教育失败,那往往是因为他们出于自身的原因把存钱弄得似乎既痛苦又
无聊。金钱是有趣的,而且几乎完全是不讲自明的。(4)教育孩子们看问题要有长远目光的惟一途径,是让孩子们近期内便能尝到某种甜头,从而激励他们去那样做。
第二单元
价值观
课文B 从小木屋走向白宫是美国梦的一部分。可是,当吉米·卡特连任美国总统的努力失败后,他发现自己一下子被赶出白宫,回到了自己的小木屋。本文叙述了他是
吉米·卡特的复元
莎拉·帕夏尔
或许因为我本人也生长在佐治亚州的一个南方小镇的缘故,我觉得跟罗莎琳和吉米·卡特夫妇坐下交谈就如同在夏日午后荡在门廊的秋千椅上呷冰茶那么舒服。坐落于蓝岭山脉的卡特夫妇幽居的原木小屋前,恰好就有这样的秋千椅,往下看去是一条咆哮的山间溪流。和小屋里别的家具一样,这秋千椅是前总统卡特设计和制作的。卡特是一位手艺高明的木工,为了制作这些家具,他从其方圆160英亩的农庄上亲自遴选并砍伐树木,而后剥去树皮,将木料制成家具及其他用品。
“我父亲擅长使用工具,”他回忆道,“因此学习使用工具对我们来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要是有什么东西坏了,我们就得自己修。我们不会请人宋修理或换新的。我们有这种手艺——大萧条时期,农民都有这一手。”
多年来,卡特制作了约50件居家用品,差不多有一半已作为礼物馈赠他人。但有些制品仍留在普兰斯的家里,都用了30多年了。不过,他妻子赶紧指出,他的手艺在不断提高。“1953年我们刚从海军退役回家时,他做了只放在后门廊用的沙发。那时他还用钉子。现在他做什么都不用钉子了。他研究木工工艺,下功夫制作,他给家里做的家具真的非常漂亮,包括一张细柱床和配套的床头柜。”
卡特的木工才干在政治竞选中,尤其是在与工厂工人见面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你不用跟在工厂干活的人多说,他们就会明白,原来你本人也是个劳动者。你的手艺或许跟他们不一样,但在干体力活的人之间有种天然的纽带,就如同手足之情。”
卡特一路竞选当上总统之后,偶尔也设法悄悄溜到戴维营的木工场干上几个小时,因为在他看来,“我们在生活中需要一些永远不变的要素。(1)我认为手艺——不管是耕地,造房子,做家具,拉小提琴,还是画图——这些东西不会因生活的起起落落而改变。至于我,回到农场种地或重返木工场一直是我增进基本技能的机会。(2)无论我在写书,从事政治活动,在爱莫瑞大学教书,还是处理国际事务,我总会设法抽空回到木工场,每次至少呆上几个小时。这对我十分重要。这是一种理疗,同时也是我生活中的一种稳定力量——是身心的完全休息。”
“在木工场的时候,”他接着说,“我不会去想正在写的章节,不会去想写不下去的段落或搁浅的思路。我考虑的是一件家具的设计,木料该如何嵌合,用什么样的榫头,还有工具是否锋利。”
(3)在吉米和罗莎琳.卡特最近出版的书名为《好处说不尽》的书中,他们直言不讳地解释了当他们遭遇痛苦的政治上的失败,突然告别华盛顿以及对茫然的未来感到惧怕时,他们是如何使用返璞归真的技能来面对和化解这些问题的。
“在书里,”吉米说,“出于几种原因,我们试图将我们的生活与普兰斯而不是跟白宫联系在一起。其一,是为了展示小镇的魅力;其二是要清楚地表明,这本书写的并不仅仅是一对有幸成为美国第一家庭的夫妇的生活,它也是写给普通人看的,例如一个失去工作的人,突然遇到职业变迁的人,并非出于自己的选择而不得不迁居的人,一个连自己最小的孩子也长大成人离家而去的人,或者是写给一对突然发现己届退休年龄、第一次得从早到晚而不仅仅是夜里厮守在一起的夫妇看的。”
卡特夫妇热情投入了诸如铺设人行道、在尚未完工的阁楼里铺硬木地板这类工程。在与两人最喜欢的一个机构“博爱居家”的共事过程中,罗莎琳学到了不少木工手艺。“博爱居家”是一项为无家可归的人创办的住房工程,帮助他们在志愿者的协助下建造自己的家园。
“我俩都在农场上花了不少时间,”卡特说。“我们护理林地。有时我们在林子里长时间散步。我或许会看到某棵我觉得适合制作四五把——也许七把、八把——椅子或别的什么家具的树。不过,我通常挑选离家近的树,因为我得自己把木料搬回到木工场地。
“我最喜欢的一件木工活是用湿材制作家具,不过这活要费很大的劲。你得处理好木
料干燥后引起的不同的收缩率,以保证榫头紧固不松。我喜欢的就是这样的技术难题,”这位前核工程师说。
很显然,今天大多数的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像卡特当年那样,在日常生活中得学会“像呼吸一样自然”地使用自己的双手。但他认为,年轻人还是拥有他们父辈所没有的优势。
“过去,你16岁或18岁就开始干活,一直干到死或者再也干不动为止。太阳一出来你就开始干活,一直干到天黑。可如今,你一星期只工作40小时,还有两个星期的休息度假,然后到了55岁,60岁,或65岁,你就退休了。你有那么多的空余时间去干别的有趣的事。这些事有时可能是相当有益的,有时仅仅是好玩,有时则旨在服务他人。在《好处说不尽》一书中,我们试图展示一个普通人所能参与的广阔的活动范围。我们试图指出,无论你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青年,中年,或退休之年——都有可能不断拓展兴趣的领域,找到新的刺激,迎接新的挑战,获得新的成功和尝试新的冒险。(4)在此书中,我们鼓励人们勇于开拓新天地,看起来也许非常困难,但你一旦投入进去,就会得益匪浅。”“如果你遭遇某种危机,”罗莎琳补充说,“最好的对策之一就是学习新事物。”
第三单元
代沟
课文B 与本单元开始的那场戏里的那位父亲不同,这里我们读到的是一位颇能设身处地为儿子着想的父亲。然而,正如默顿所描述的那样,要做到这点往往并非易事。
父亲未必英明
安德鲁·默顿
1983年11月25日,年仅23岁、缺乏临场经验的职业拳击手马维斯·弗雷泽在第一回合比赛打到2分57秒时被重量级世界冠军拉里·霍姆斯击倒。霍姆斯出左拳佯攻,弗雷泽防卫时右侧暴露。霍姆斯重拳出击,雨点般地连打19拳,弗雷泽挺着没有倒下。最后,在第一回合只剩三秒钟时,裁判叫停。当时,马维斯·弗雷泽的父亲兼经纪人、前重量级冠军乔·弗雷泽搂抱着儿子一遍遍地说:“没事儿。没事儿。我爱你。”
后来,有人批评他对儿子的实力估计过高,乔·弗雷泽回答说:“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1)尽管事实清楚表明并非如此,但乔.弗雷泽还是坚信马维斯能继承他的衣钵成为冠军,他的荣耀能通过儿子继续下去。
(2)这种通常比硬把儿子推上拳坛要微妙得多的对不朽的追求是一件让人苦恼的事。这常常不过是在期待孩子亦步亦趋地重复自己的童年。
1983年7月,我儿子加布里埃尔4岁,并且已经有了强烈的年龄意识。事实上,他的许多行为是以年龄来界定的:“4岁的孩子会自己穿衣服/’或是:“我能比迈克跑得快。因为我4岁了,他才3岁。” 当时我想,一个4岁的孩子可以去看全美职业棒球赛了。于是,7月16日星期六,我开车带他去波士顿看红袜队与奥克兰A队的比赛。
那是个晴朗、炎热的日子——事实上那一天非常炎热,气温达到97度,创下了波士顿当天的最高记录——但没有下雨,这在波士顿是极为罕见的。我装了一大袋果蔬。加布在前往波士顿的90分钟的车程里一直在睡觉,这是个好征兆,看球时他就会有精神了。还有一个好征兆:我找到一个合法的免费泊车位+我俩进场时,加布显得兴致勃勃。他郑重其事地接受了我的建议先去厕所方便,这样在球赛当中我们就不必离开座位了。
当我们穿过体育场下的通道时,我想起了1952年在扬基体育场自己第一次看球赛的情景。当我和父亲走进阳光下的体育场时,那绿茵茵的巨大外场令我惊喜万分。一位名叫维克·拉希的投球手投出了一个又一个好球,扬基队球员乔·柯林斯击出一个本垒打,最后扬基队以3:2获胜。对手是历史悠久的费城竞技队,就是奥克兰队的前身。此刻,当我和加布走到阳光下,他第一次见到赛场时,我心中不由充满了喜悦与期待。加布没说话,但他一定也感受到了那份激动。
我俩找到了座位,在右外场侧面。位置不错,我们能看清场上的每一个部位。我俩提前了半小时入场,坐了下来看差不多就要结束的击球练习。加布说他饿了。我给了他一根胡萝十条,他开心地啃着。吃完了胡萝卜,他问我袋子里还有什么好吃的。我给了他一些葡萄,接着是一个苹果。在15分钟之内,他把袋子里的大多数食品都一扫而光。随后他说:“我想棒球已经看够了。现在我想回家。”
“可比赛还没开始呢,”我说。“你一点比赛还没看到呢。”
“看到了,我已经看到了。我想回家了。” “那只是击球练习。你不想看正式比赛吗?” “不想看。”
我想怎么着都得呆下去。难道我和儿子的这一天就这么毁了不成?(3)但我还是比较明智,放弃了呆下去的念头,我很明白如果我坚持呆着不走,那他的一天就会因为爸爸想看球赛而过得十分扫兴。我情绪糟透了,让他骑在我的肩上,就在红袜队上场击球时走出了体育场。
“爸爸,我想吃冰淇淋,行吗?”
我不很情愿地给他买了个冰淇淋。我俩上了车,我开车退出那个宝贵的车位,仍然没有好气。他也很明白我不高兴;我能看到他脸上不安的神情,恐惧中夹杂着痛苦。我讨厌那副神情。可我没法摆脱自己恶劣的心境。我一点都不想开车回新罕布什尔去。
随后,在斯托罗街上,我瞥见波士顿科学博物馆,就在查尔斯河对岸。加布以前去过,而且很喜欢那个地方,不过一直到现在他还郑重其事地把它叫做“静默博物馆”。我压着一肚子火,勉强问了一句:“加布,你想不想去博物馆?”
“想,”他说。
博物馆里几乎就我们俩。当我俩穿过一个个凉爽舒适的展厅时,我心里不得不承认,自己是多么希望加布能像我一样。(4)他应该为了我,而不是为了他自己喜欢这场棒球赛,当他辜负了我的期望的时候,我便对他生气了。不是加布的行为不当,而是这种期待不近情理。因此,必须改变的是这种期待。
我还反思了我俩刚才的对峙:球场上所发生的一切,归根到底,是两种意志的对峙。他赢了。他坚持了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做法。
我俩在博物馆里浏览,三个小时转眼就过去了,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看与实物一样大小的霸王龙,尝试宇航舱,造波浪,观看各种各样想象得出的展品。我也感到兴致勃勃。
儿子和父亲,两个人共同挽救了这一天——他坚持不放弃自己所喜欢的事物,而我,总算明智,最终认识到他是对的,并放弃了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
至少这一次是这样的。
后来我还想起了另一件事。我父亲带我去扬基体育场看棒球的时候,我是6岁,不是4岁。
也许再过一两年„—
第四单元
虚拟世界
课文B 你以为与网友分享秘密不会出事儿吗?等着门铃响起来吧„„
母亲恨死了网虫
卡罗尔.萨尔勒
嗒嗒,嗒嗒,嗒。这是入睡前最后听到的声音。遇到特别糟糕的日子,早上一醒来就听到这种声音。(1)这是一个原本安宁的家庭中惟一持续不去的不和谐音。女儿沉迷于互联网,我觉得这是一种疯狂的不端行为,而且凶险四伏。
她在别的哪个方面都不失为一个明事理的姑娘。她是夏天毕业的,天天上班,·晚上和朋友们在电话里聊天,周末和他们一起外出玩耍。但除此之外,近来她每天花两个小时光景与电脑厮守在一起。对此我深恶痛绝。
这不完全是对新科技的恐惧。当然,能随时获取全世界信息库中的信息是很有价值的,电子邮件正在完全改变人们相互间通信联系的方式。我的不信任感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使用互联网通讯与人们传统的相互交流方式相比实在大为逊色。(2)它使人们还未相识就已亲近,它不能保守秘密反而扩散秘密;而最令人担心的是,它是撒谎人传播谎言的工具。
最令我心惊胆战的是女儿对我的一切规劝都拒之不理。这在她的言谈间流露无遗。“我是一月份‘遇见’珍妮特的,”她说,“那以后我们就成了‘朋友’。” 有时,她又说“前几天我和亚历克斯‘聊天’,他‘说’„„”“不对,他没有说,”我争辩道;只有当你亲眼见过一个人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朋友才成其为朋友。她只是朝上翻了翻白眼。
你想象得到吗,上个月我正打算外出数日的时候,这位聪明的22岁的姑娘宣布打算举行一次聚会,客人包括各色网虫,他们来自各地,还要在我家过夜。
在我家里过夜?在这个有我珍爱的一切的家里,而女儿本身就是我的最珍爱的宝贝之
一。
她说,“别傻。”她说不会有事的,因为她准备邀请的那些人都是“认识”了至少有一年的,而且她“了解”他们,就像了解我总的来说比较喜欢的她的其他朋友一样。(3)我说,他们啪嗒啪嗒“讲”给互相听的事情中,杀人的倾向或许就被忽略了,难道这不可能吗? 我说这话时尽量想做到通情达理,但不完全成功。
聚会不了了之。但我和她确实大吵了一场。
当我说那些人即使不是疯子也一定是些怪人时,她试图跟我争论。那我是不是觉得她就是怪人一个?绝对不是。既然这样,那他们为什么会是怪人呢?我是不是觉得她就是个谎言家?当然也不是。她抓住了主动权,开始反攻。
“还记得你最喜欢的那个讲一个—亡尉和一个女人的故事吗?那个他看到那女的读过的一本书便和她通过书信往来而认识的故事?记得吗,她拒绝给他寄照片,因为她认为如果他真的喜欢她,她长得怎么样并不重要?瞧,他们俩也没见过面嘛。”她得意地笑了。跟女儿争辩总是这个样,总是令你烦恼不堪。她们深知你的弱点,知道如何乘虚而入。
但我总是忘不了这个事儿,种种担忧萦绕心头。并不是说我有理由认为,他们作为个人,一定会撒谎。但他们可能会撒谎。他们可能隐瞒自己的真实年龄、心态,甚至性别。的确,在美国显然有不少上网的男人常常自称女人,认为藉此可使其他女人更无顾忌地与他们讲知心话。
有一天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我脑子里虚构出来的最可怕的场景一幕接着一幕,就像一部恐怖片。于是我给一个好莱坞的朋友打了个电话:有没有谁想过用这个题材构思一部电影情节?他哈哈大笑。据他本人所知就有5部正在酝酿之中,一部已经进入制作阶段了。
于是,我对女儿说,我们就等着看生活去模仿艺术吧。我们现在安然无恙。谁知道什么时候被谋杀在自己的卧床上。
她大笑。“明天早上见,妈妈。我要上楼去跟朋友聊天了。晚安。”塔塔,塔塔,塔塔„„
第五单元
逾越障碍
课文B 磨难到底是能让我们显出内在的美德还是暴露出自身的缺陷,有时一次偶然的遭遇可能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十四级台阶
哈尔·马纳林
人们都说猫有九条命,我也觉得这完全可能,因为我现在经历的是自己的第三次人生,而我还不是猫呢。
我的第一次人生始于1904年11月一个晴朗、寒冷的日子,我来到世上,在一户农家8个孩子中排行第6。我15岁那年父亲去世,为了生存,我们苦苦挣扎。我不得不等到成家后才真正开始享受自己的第一次人生。那时我非常幸福,体格健壮,还是个运动好手。我和妻子生有两个可爱的女孩。我在圣何塞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在圣卡洛斯有个温馨的家。
那时的生活就像是一场美梦。
接着美梦终止,变成了一场可怕的噩梦,令你夜半惊醒,出一身冷汗。我得了恶化的进行性运动神经元病,一开始影响我的右臂右腿,后来又侵入身体的另一侧
就这样我的第二次人生开始了„„
尽管疾病缠身,我还是借助车上安装的特殊设备每天开车上下班。在某种程度上,我是由于14级台阶才得以保持健康的心态与乐观的情绪的。
无稽之谈?一点也不。
我们家住的是错层式的房子,从汽车间通往厨房门有14级台阶。这些台阶是我衡量自己的尺度,是我活下去的一个挑战。(1)我觉得如果有一天我无法再抬起一只脚迈上一个台阶,再痛苦地拖起另一只脚——将这个过程重复14遍,直到精疲力竭爬上去——到那时我就会服输并躺下死去。
因此我坚持上班,坚持爬那些台阶。时光流逝。两个女儿上了大学,建立了美满的家庭,只剩我和妻子守在我们那个有着14级台阶的温馨的家里。
你或许会以为,这里生活着一个勇敢坚强的男子汉。„事实并非如此。这里一瘸一拐走着的是一个幻想破灭、内心痛苦的跛子,一个靠着从汽车间通往后门的那14级可怜的台阶
才没有失去理智、没有丢—F妻室并坚持工作的男人。,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变得日益失望和沮丧。我想,当我执意谈论自己的人生哲学时,我的妻子和朋友一定都很难受。(2)我认为在这整个世界里,就我一个人被选中去受苦受难。我已经背了9年的十字架,只要我还能爬上那14级台阶,很可能我就要一路背负下去。
后来,1971年8月一个漆黑的夜晚,我开始了自己的第三次人生。那天夜里我回家时天正在下雨,我慢慢地开着车走在一条车辆稀少的路上,雨水哗哗拍打着车身。突然,方向盘在我手里猛地一跳,一只车胎啪地一声爆了。我奋力停下车,呆坐着,心想,这下子麻烦可大了。我没法自己去换轮胎!根本不可能!开车路过的人会停下帮忙吗?我马上就把这个念头打消了。为什么别人要停下帮忙呢?我知道我自己就不会。这时我想起前面不远处的一条小路上有幢房子。我发动了引擎,慢慢地开到了那幢房子跟前。接着我把车开上了宅旁车道,按了按喇叭,迎接我的是窗口亮起的灯光。
门开了,一个小女孩站在那儿朝我张望。我摇下车窗,大声说道,我有个轮胎爆了,需要有人帮忙替我换一下,因为我要靠拐杖走路,自己干不了。
她回到屋内,稍后裹着雨衣、戴着帽子又出来了,身后跟着个男的,愉快地跟我打招呼。
我坐在车里,舒舒服服,淋不着一滴雨,而那男人和小女孩却在暴雨里干得那么辛苦,我觉得有点过意不去。得了,我会酬谢他们的。这时,雨似乎小了一些,我摇下车窗看着。我只觉得两人动作慢得出奇,我都开始有点不耐烦了。我听到车后传宋小女孩的声音。“千斤顶的柄,爷爷,拿好了。”那人轻轻地应了一声,车微微倾斜着被顶了起来。
接着有好一会儿,我听到车后的响声和轻轻的说话声,最后总算换好了。我感觉到千斤顶移开时车颠了一下,又听到后车厢盖啪地关上,接着两人就站在了我的车窗前。
那是位老人,身材瘦小,背有些弯。我看小女孩大约8岁或10岁,神情愉快,她抬头望着我,满脸的笑容。
他说:“这种天气又是夜里,车出了问题可真够呛,不过现在都给你修好了。”
“多谢了,”我说,“多谢。我该付你们多少呢?”
他摇摇头。“什么也不要付。辛西娅跟我说你靠拐杖走路。很高兴能帮上忙。我知道如果是我遇到这种情况你也会这样帮我的。不要钱,朋友。”
我拿出一张5美元的钞票。“那不行!我不喜欢欠人家的情。”
他没伸手宋接,小女孩凑近车窗,轻声说道:“爷爷看不见。”
(3)刹那间,时间凝固了,我感到万分的羞愧和震惊。我从来没有这么难受过。一个盲人和一个孩子!用又冷又湿的双手在黑暗中摸着那些螺栓和工具干活——对他来说,这黑暗很可能永远不能驱散,直至他死亡。
他俩替我换了一个轮胎——在风雨交加之中换着轮胎,而我则舒舒服服地倚着拐杖坐在车里。我不记得他俩道别走后我在那儿坐了多久,但时间之长,足以让我内心深刻反省,发现令自己深感不安的品行。
(4)我意识到我的自艾自怜、自私,以及对他人需求的冷漠,已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我坐在那里祷告。我祈求力量,祈求更多的理解,祈求对自己的缺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我祈祷上帝保佑那位盲人及其孙女。最后我开车离去,心灵上震撼巨大,精神上羞愧难当。
现在我不仅每天努力去爬那14级台阶,而且尽我微薄之力去帮助他人。或许有——天,我能有机会去帮助一个同样处于困境中的盲人——一个跟我过去一样瞎的盲人。
第六单元
妇女半边天
课文B 当你发现自己被一份你根本不想做的工作束缚住时,很容易希望自己能重新开辟一条全新的路。不幸的是,说来容易做来难,新路往往充满崎岖坎坷。然而,对穆丽尔·L.韦特斯通来说,这一人生之路还是值得一走的。
重新开始
穆丽尔·L.维特斯通
我曾经惧怕星期天。那时我从星期一上午八点半开始就盼着周末。我痛恨我的老板。(1)每当我想起给别人回电话、打字,看到我出得主意和见解却让别人去受益时,常常整个星期都会闷闷不乐。我痛恨我的工作。我痛恨我的生活。我痛恨自己既没有勇气改换工作,也没
有勇气改变我的生活。
当我的大多数的朋友都在计划上大学,欢聚至深更半夜时,我却在换脏尿布,抱着一个哭闹的孩子在屋里走来走去。才19岁,我就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一个可怜的小媳妇。多年来不管我做什么或是作出什么决定,我总得考虑我的这个家。
一晃我就29岁了,离30岁仅一步之遥。(2)这样的生活我能维持多久?肯定不会到我退休之时。我开始觉得,如果我不早日有所作为,马上行动的话,我就会苦闷而死。我决定去追寻儿时的梦想:我要拿到大学本科学位,做一个全职的记者。
我在我的一个美好的日子,一个星期五,辞去了工作。我的心中几乎马上充满了焦虑。我怎么跟丈夫说呢?他会怎么反应呢?我们如何付家里那些账单呢?我真是疯了,我心想。我已经不再年轻,没法从头开始了。我祈祷着,天哪,我都做了些什么呀?我怀疑自己是在经历某种早期的中年生活危机。如果我爬回去跪倒在老板跟前,恳求他原谅我一时神志错乱,或许他会让我复职。整个周末我都在忐忑不安中度过。
然而,就在我对刚刚跨越人生之桥的举动深感不安之际,我同时也开始感到希望的复萌,觉得彼岸有种种机会在等着我。长久以来,我对与自己生活中的种种角色毫不相干的文字情有独钟。我与文字之间有一种默契:它属于我自己,并将永远是我的,无论外面的世界发生什么事情。我并不完全明白我的人生旅途中将要发生什么,但我对到达旅途终点之后的自己怀有信心。(3)我坚定地走下去,这条路将使我更好地了解自己,更好地认清自己生活的母的。我向丈夫坦陈自己的复杂心绪。他和我一样担忧,但同时也热情支持我。于是我走下桥来,踏上征途,紧张但却坚定。我很快发现,我热爱学习,利用一切机会汲取知识。这时候我会觉得我的决定做对了。但有时,每当意识到别人对自己的期待时,我又会由于自我怀疑和对未来捉摸不定而感到心情沉重。
我比个别教师年龄还大,几乎比所有的同班同学都大。差不多整整第一学期,我觉得自己完全是个外人。终于我遇到了一些大龄女生,她们和我一样都在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我们开始交流自己重返校园的体验,谈论怎么与丈夫、男友相处,怎么带孩子,怎么应付各种要付的账单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成了姐妹,通过相互鼓励,相互支持使自己获得勇气和信心。
我终于不得不找工作以贴补家用。事实上,在那两年里,我干过许许多多工作,连自己也懒得记数了。我常常不得不一手炒菜,一手拿着书看。好多次过重的负担几乎要把我压垮。在不顺利的日子里我哭泣流泪,但在顺利的日子里我也有许许多多欢笑。
然而,我不因流泪而后悔,也不想改变过去几年中发生的一切。这几年过得不容易:(4)从此,给我带来新的生活的,与其说是自己努力取得的成果(虽然这也很重要),不如说是由于意识到自己具有潜在的能力可以做自己想做得事情。如今我感到自己更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不再如风中的旗帜,随风飘荡。
我不再惧怕星期天,星期三也如星期五一样愉快。现在我出了主意,功劳就是我的;我讲的意见,别人认真聆听。我热爱自己的新工作。我重新热爱自己的生活。我清楚地看到,在不远的前方,一个全新的女人正在耐心地等着我去与她拥抱。
第七单元
了解英语
课文B 你怀疑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学英语是不是值得?本文列举充分理由说明完全值得。
英语在21世纪的作用
梅尔文·A.哈斯曼
在过去的40多年间,英语在全球的传播引入瞩目。(1)这一过程在几个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英语使用人数的增加,英语在不同社会渗透的深度,以及英语功用的广度。
全世界有14亿多人生活在英语享有官方地位的国家。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讲英语。在2000年就有五分之一的人——超过10亿人——在学英语。全世界70%以上的科学家阅读英语。全世界约有85%的邮件是用英语书写的。世界上各种电子检索系统90%的信息用英语储存。到2010年,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使用的人数将超过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数。这一趋势无疑会对英语产生影响。
使用英语的目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英语的词汇,语法形式,以及说写方式演变深受科技发展、经济状况,以及管理、文学、娱乐的影响。(2)大约1500年前,英语还只是那些入侵英格兰的鲜为人知的日耳曼部落使用的一种粗俗语言,如今它却遍及全球。
墨西哥飞行员在法国降落飞机时,与地面控制人员用英语通话。德国物理学家要将新发现通报国际科学界时,他们首先用英语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日本经理与斯堪的纳维亚商人做生意时,双方用英语谈判。流行歌手写歌时常常用英语。游行示威者要引起世界关注他们的问题,就打着用英语书写的标语。
有三个因素继续促进着英语的传播:英语在科技、商务上的应用;英语融合其他语言词汇的能力;对各种不同的英语方言的认同。
在科学领域,英语在二战之后取代了德语。(3)随着它在科技领域主导地位的确立,英语先是在欧洲,继而在全球开始取得全面的主导地位。
今天,信息时代已经取代了工业时代,并缩短了时间和距离。这一情况正在改变世界经济使其从工业生产转向以信息为基础的产品与服务。信息革命不再受地域与国界的限制,正在重新界定我们的世界。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过去仅限于出版物的信息处理已经让位于计算机和X联网。借助于计算机的通讯交际正在弥合英语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的距离。它鼓励人们使用更多非正式的会话语言,包容多样性和个人特色。
英语像许多浯言一样使用语音字母以及比较基本的语法。但最重要的是,它拥有·庞大且覆盖面宽广的词汇,其中约有80%是外来词。它从西班牙语和法语、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印地一乌尔都语和盂加拉语、马来语和汉语,以及西非和波利尼西亚等各种语言中曾经借用过并继续借用各种词汇。这一特点使得它成为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语言。
最后一点是,由于没有英语语言中央权威机构维护英语标准,因此形成了许多方言:美目英语、英国英语、加拿大英语、印度英语和澳大利亚英语,就是众多的方言中的几种。英晤没有标准的发音。但在其多样性里存在一个统一的语法和一套核心词汇。这样,每一个讲英语的国家都能将各自的文化融入英语的用法和词汇中。
然而,英语的未来无从预测。从来没有一种语言像英语这样为这么多人如此广泛地传播使用。因此,没有先例来帮助我们预测,当一种语言取得真正的国际性地位之后会发生什么情况。
世界[处于变革之中,英语将会出现新的形式。英语及其使用将有所变化,将反映出它与其他语言交往的新模式,以及变化中的人际交往需求。
英语正在消除其自身的政治和文化的含义,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英语不是少数几个国家的财产。相反,它是一种全球通用的媒介。谁使用它,它就属于谁,不管用于何种目的或需要。,没有理由相信在未来50年内会出现任何其他一种语言取代英语。然而,英语在21世纪遭遇挑战的可能性不是不存在。少数几种语言倒是有可能与之分庭抗礼——各有其特殊的影响地域。比如,由于贸易的扩展和美国国内拉丁美洲人口的增加,西班牙语的地位正在上升。这可能产生出一个英语和西班牙语共存的双语地区。
改换语言,即人们放弃自己一向使用的语言改用其他语言,是另一种可能。这种改换过程缓慢,难以预测。但在未来50年内,随着经济发展对更多国家产生影响,重大的语言改换可能会发生。
由于语言使用上的这些变动,更多的语言可能会消失。剩下来的语言将迅速为更多的人作为母语使用,其中包括英语。
用英语讲课的大学将会增多,并迅速造就一代中产阶级专业人员。经济发展只会壮大这个中产阶级,这一群体更有可能在工作中学习并使用英语。
(4)虽然英语、德语和法语这些语音曾经凭着各自政府的政治力量而成为国际语言,这种情况在经济和人口变化对语言的影响更大的21世纪不太可能发生。
英语成为国际语言至今仅有50年。如果英语的发展沿袭以往的语言发展模式,那么在一种新的语言主宰世界之前,英语仍可享有100年左右的主导地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如许多人所担心的那样,英语正在或将会取代其他语言。相反,它可以作为其他语言的补充,或与其他语言并存,让陌生人跨越语言障碍进行交际。它可能成为人们了解世界、开启机遇大门、扩展思路、接纳新思想的一种工具。
第八单元
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课文B 本单元第一篇课文中,我们听取了反对过度保护环境的理由。接下来我们听一听要求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的呼声。
沙滩上出现的一个丑陋的新脚印
A.B.C.惠普尔
昨天,曾经有陌生人来到我们的海滩上,这是一个月来的第一次。我们沙滩上任何一个新脚印几乎都像《鲁宾逊漂流记》里所描写的那样罕见。我们是在大西洋的边沿上:在我们前面半英里的地方是个珊瑚礁,再向前直至西非便什么也没有了,只有3000英里大海一片。这是个荒僻的人烟稀少的海滩,海浪与往昔哥伦布途经时一样日夜不停地拍打着海岸,但这片海滩却已遭受污染。
航行在地平线之外的油轮对海滩的污染要比成百个野餐者造成的污染更为严重。浮在海面上的片片油污漂到岸上,把珊瑚都染成了黑灰色。油污毁灭了黄道蟹和龙虾,在海螺精致的螺旋壳上涂上了一层黑色稠胶。油污凝固成柏油,一团团散落在海滩上,东一块,西一块,看上去就像是荒弃战场上的弹丸。岛上居民去海滩上捡拾千百年来被海水不断冲上岸的珍奇宝物时,现在也穿上旧鞋,以防同时冲上来的油污玷污了脚。
当你不得不想方设法逃离污染的时候,你才会意识到污染的严重程度。几年来我们已经意识到我们的城市污染严重。时至今日再也无路可逃。如果连远离陆地的这个大西洋小岛上都出现了油污,那么差不多所有的岛屿都不能幸免。
这里的污染才初现端倪。岛上空气依然清新,但拟议之中的机场一旦造好,空气就不再会清新了。离岛远一点的珊瑚礁上面的海水仍呈蓝绿色,但已经比前几年脏了许多。如果说这块土地尚未受到污染,那只是因为当地的居民很少,还不足以将其污染。人会多起来的。(1)因此,目前在这个岛上,不妨说我们是环境开始受到污基的见证人„„
在我们荒僻的海滩遭受污染之前,人们简单地把一切归咎于“人口爆炸”。比如说,如果岛上的人口能够稳定地控制在几百人左右,那么这个偏僻的地方就不会有什么环境问题。如果没有太多的人使用环境,就不会有环境污染。因此,如果我们集中精力打赢人口过剩这一仗,我们就能为人类拯救地球。
但海滩上的油污证明这一简单的推想是错误的。那些油轮不是山于每分钟降儿厂过多的中国人或印度人而航行在那遥远的大海上的,甚至也不是由于美国人、欧洲人太多而引起的。他们是在运送石油,在海上清洗油舱,而将残余污油送1:了人西洋、太平汗的海滩,目的是为人类科技提供燃料——如今,那些让人类得以在地球上生存的工厂、发辆和发动机正为了人类生存而在毁坏地球。
岛上的渔民宁用舷外马达不使风帆,这样做一点也没有错。(2)这关系到他们的生计,马达尽管气味令人讨厌,却帮助渔民增加了捕获量,因而他们就可以有钱去掉远比马达气味糟糕的户外厕所。然而,技术的危害在于其自身的不断升级,而这里已经出现了这种迹象。你可以看到小镇码头漂浮水面的机油。发电机的声响已经压过了大海的涛声。虽然10英里长的公路上只行驶着二十多辆汽车,港口水域内已有一辆丢弃的破车在生锈。技术污染在这个小岛上已经开始升级,这与过去大陆城市的技术污染升级一模一样,而如今这些人陆城巾已被笼罩在烟雾之中。
(3)如果油污正在毁灭珊瑚礁顶部的生物,那它对于供给我们70%呼吸所用氧气的海洋浮游生物还有什么影响不会产生呢?海滩污染给我们的教训在于,我们甚至尚未意识到这—切已经为时太晚。人类因其技术的发展有可能需要比我们过去所想的多得多的人均空间才能在这个地球±:生存,但这并:不仅仅是一个人均多少平方码的问题。相反,这里有一个微妙的自然平衡问题,要维持不多几个人的生命,需要许多平方英里的海洋、植被和清新空气。到本世纪末我们就可能看到,我们生存环境的彻底破坏不是以饥馑为标志,而是以人们的窒息死亡为标志。(4)那个时候,技术——即机器——便确实地会像掐断潜水者的透气管一样毫不含糊地毁掉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层,无意中不知不觉地取得击败人类的最终胜利。
坐在人迹罕至却已遭受污染的海滩上,这一切难以想象,却可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