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画匠的法宝——画诀浅析中国民间画论

时间:2019-05-14 13:09: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古代画匠的法宝——画诀浅析中国民间画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古代画匠的法宝——画诀浅析中国民间画论》。

第一篇:中国古代画匠的法宝——画诀浅析中国民间画论

中国古代画匠的法宝——画诀

——浅析民间画论

(大连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陈希玲)

在我国古代的绘画遗产中,除了名家所画的珍贵原作之外,还有一批没有题名落款的画样和口传心授的画诀,广泛流传于画匠师徒之间,这些画匠塑工们赖以生存的“法宝”,成为各家各派的教材,不肯轻易外传。

“画诀”也包括“塑诀”。因为我国古代绘画与雕塑不分,雕塑家也是画家。唐代的雕塑家杨惠之、吴道子等都属此类。《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其“并学画迹,皆精妙”。画诀最早形成于战国时期,至唐则更加完备。数不清的壁画损毁、庙宇的倾塌让今人难以窥得彼时风采。以吴道子为例,其一生的精力所创作的壁画以及卷轴画数量惊人,据记载,唐代仅在洛阳、长安两地就留下壁画三百多壁,据徽宗赵佶编纂的《宣和画谱》载,宋代宫廷中收藏有吴道子的卷轴画93件。画迹、碑刻、画目、画跋、存迹等还有391件。而目前就只有从石刻或摹本中可以看到“满壁风动天衣飞扬”的气势。在理论方面,吴道子总结出的画诀——“用笔四要”现流传于浙江绍兴,即“准、烘、砌、提”。除此之外,脱胎于历代画匠的名家们如周芳、丁皋等也都著有关于山水与肖像的秘诀,为后世的理论学家和史学家们提供的非常宝贵的研究材料和史籍。

画匠们有一套《绘事总决》,用这种类似顺口溜和打油诗的方式教导徒子徒孙:

金人物,玉花卉,模糊不尽是山水。富道释,穷判官,辉煌耀眼是神仙。活鱼虫,死蔬果,天宫玉阙是宫室。彩走兽,墨竹兰,朱黑二色画蝠判。闭嘴龙,开口猫,翻身狮子转颈牛。三停九像,十鹿九回头。三辨四视,罗汉分四样。三知四气,画作切口。

这是初入画匠行当,必须要倒背如流的口诀和心法,也是最简单、容易入手。绘画的要领都在里面,粗略的解释一下就是:画人物的时候尽量画的突出一些,花卉晶莹如玉,山水模糊有意境;道释人物有富贵相,神仙华丽耀眼,鬼怪等则要反之对待;鱼虫鸟蟹要画的活灵活现,蔬菜瓜果要求颜色逼真生动,如同新采摘一般,宫室楼台要像天上的琼楼玉宇一样精巧不俗;飞禽走兽尽量画成重彩,忌写意,梅兰竹菊则要偏水墨味,文人意气,画钟馗等用朱(红)、黑色比较好;画龙最好画闭嘴,猫狗等小动物最好画张口显乖巧,狮子翻身和老牛转颈最为难画;“三停九像”专指画龙时的形态要领,比如画龙要分成三部分:头、腹、尾为三停,“九像”说的是龙的身体是由九种动物的部分结合而成,即牛头、鹿身、虾眼、驴嘴、人须、猫耳、蛇肚、凤足、鱼鳞包满身。画鹿的时候,多半要画回头的鹿,一来画出的效果好,二来点出鹿的习性。

“三辨四视”指画山水,“三辨”是指画山水要画出深度高低和广度,“四视”指仰视、俯视、平视、侧视,这样规则下绘成的景色有纵深感和空间感。“罗汉分四样”指画道释人物中的十六罗汉,为确保画起来统一中有变化,可以画成四样即老、少、梵、汉,四个老僧、四个少僧,四个番僧、四个汉僧。再循其特征绘制成长眉、听经、奉香、伏虎、降龙等各式罗汉。“三知”,要知晓人、物、时,“知人”:士农工商、渔樵耕读、三教九流、七十二行的形色容貌都要通晓。“知物”:走兽飞禽、竹兰鸟虫的形态样式都要洞悉。“知时”:四季交迭、风霜雨雪、耕耘收种、机织纺绩都要熟稔。“四气”:武将有杀气、文官有书卷气、淑女有秀气、孩童有稚气。画作切口,切口就是画匠们通用的术语,比如“打小样”是指画花鸟,“通天手”指画佛像一类等。

中国画画样分科复杂,简单的从绘画题材上可分为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而花鸟画里面又可细分为竹石画、鞍马画等;每一样分科都有着特定的绘画要诀和方法。

一、画人物诀

顾恺之说,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像,正在阿堵中,此不惟写真为然,虽画人物,其精粹玄奥,神采俱发于两目。使或失其宜则无神,恰成傀儡之状矣,可不慎哉!文人对画人物的理解重在对人物神采和特质的把握,画匠们则偏重于形似,类似我们老百姓常说的画的像不像。一般画人物,要把握一个大的方向和规律,大致是这样的:“画将无脖项,少女应削肩,佛容要秀丽,神像须伟壮,美人要修长,仙人意思淡,文人如颗钉,武夫势如弓。若人人脸笑,眼角下弯眉紧皱。心神畅者手拈须,气怒狠者眼拱张。手抱头者主惊慌,疾步行者势紧张。怒相眼挑把眉拧,哀容头垂眼开离。喜相眉舒嘴又翘,笑样口开眼又眯。贵家妇,宫样妆;耕织女,要时样;娃娃样,要肥胖;庄稼汉,衣裳越薄越显壮。人各有习,习各有宜,识得此意,画无不奇。”同样都是画人物,根据人物的不同身份、地位、职业、状态、气质也要有所区别。画美女讲究的是鼻如悬胆、口似樱桃,笑不漏齿,脸若鹅蛋。画贵妇则要目正神怡,气静眉舒,行动徐缓。画丫鬟要眉眼皆喜乐,笑容满面,画贱妇要画成刻薄相,薄唇,高颧,鼠眉。画贵人要身形平稳,双目有神,体态肥硕,耳厚眉宽。画娃娃要四肢短粗,五官紧凑,细皮嫩肉。贫寒者要头小耳薄,眉短额窄,营造出福薄命短的尖酸相。坏人的样貌要五官不正,口斜齿露,眼光不定。神道人物要有正气,缨带长裙,飘带绕肩,垂首合目,神态逍遥。魔鬼要身形变化,五官与常人差异较大,锯齿獠牙,腿臂生筋,面目恐怖,看过令人心惊胆战。

神态和特征具备了,还要有比例去协调,才不致使人物变形。“头分三停,肩担两头。一手捂住半个脸,行七坐五盘三半。五部三停看头型,高矮再照脑袋衡。罗汉神怪不在内,再除娃娃都能行。面分三停五眼,身发腰膝肘肩。先量头部大小,后量肩有多宽。再看手放何处,袖口必搭外臀。袖内上臂贴肋,肘前必对肚脐。腰下突出是肚,肚下至膝两(个头)数,再往下数是脚跗。正看腹欲出,侧看臀必凸。立见膝下纹,仰见喉头骨。手大脚大不算坏,脑袋大了才发呆。”这么多的口诀和要领要牢牢记住并且应用,看来在封建社会,没有好的记忆力和勤奋的努力,就算是被人看低的“画奴”,也是做不了的。

画匠们触类旁通,一些戏剧表演里的口诀也被“移植”过来参考或采用,恒庵居士辑的《八形说》就具体的把戏剧中的人物按年龄、职业、个人状态等特点划分出八种,不论男女几乎都适用。“老者:抬肩、曲背、呆容、硬膝、转身慢、步平、手颤、起迟、立歌、支杖、头摇摇点点。少者:乐容、风流、轻佻、身如弓、行步俏、双袖垂、两睛转。文者:舒眉、凝目、正容、恭袖、身端、步踱、背前探、手拈指。武者:威荣、眉锁皱、挺胸脯、腰劲直、步阔、侧立不可立,肘曲如抱月,手作推舟势。贫者:愁容、锁眉、穷袖、瘸肘、摩腕、骚鬓、缩头、耸肩、套手、擦涕、端正步、酸子气,低视。富者:欢容、拈指、昂头、仰面、舒眉、抹鼻、拍胸、撑手、圈指。癫者:定睛、呆视、目直、斜步、手摇、头僵、胸露、身侧(忌脱去本来面目)。醉者:呆容、模糊眼、目倦、步跄、手欲扶、口欲吐、语混、身摇、头重、坐斜、浑身呈软状,独脚根硬。”恒庵居士在史书中没有具体记载为何人,八形说也不知从哪个朝代开始便已流传,但可以肯定的是《八形说》是根据很多戏剧演出和表演程式,加以概括、提炼而成的精华,最后形成“口诀”。

配景在人物画中必不可少,“作画先点题,春夏秋冬景相宜,经史诸子各故事,配景恰当画出奇。”年画、笔画的创作固然重要,但都可以有基本的粉本和样稿做参照,配景则能看出画匠的功底和素养,配景既要能分出远近虚实,又要表现出春夏秋冬四季节令、阴晴昼夜。一花一草、一亭一舟,也要点出环境和时令,就连细枝末节也要想好如何去布置和营造画面。配景配的好,则为人物增光添彩,加分不少,配景失败,往往会令画面气氛和格调大打折扣。比如《贵妃醉酒》里的雕栏石桥和《白蛇传》里的断桥,虽然都是桥亭景致,但地点和环境有着明显区别,为了烘托主人公的心情,在画时不可同样对待。时节对景物的陪衬非常重要“春景花茂,秋景月皎,冬景桥少,夏景亭多”,这是生活在底层的画匠总结出的“真理”,细细想来,其实很有生活经验的人才会编出这套口诀,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自然花团锦簇;夏天酷热气温较高,雨水多,亭子也就用来避雨和乘凉;桥少表示河川结冰,人们不需要过桥也能到达河水对岸;秋天空气晴朗,夜晚云层稀薄,月光会格外皎洁。所以配景要和整个画面相协调统一,否则宾主相斥,或者喧宾夺主,都会减弱画中情节或者内容气氛的传递。人物与景物要达到情景交融、人在景中,在现实生活里,很多画匠在学徒时期还是懵懂少年,没有过多的生活阅历与经验,这就要求师傅教给徒弟识人取景之法,年幼的画匠按此法可以去练习、揣摩人物的配置要领。画人物容颜是否端庄与粗鲁,要看画的是城市还是乡村人物;画历史中人物则要先去了解古代人的穿衣打扮、冠带袍靴的样式,如有有打打杀杀的场面,其背景多是荒郊野外、背城临山。这些脱离了现实的场景可以根据流传下来的粉本进行学习。画人物要有很长时间的练习和学习过程,磨练心智、长期的学习就会领悟人的比例和姿态等,下笔时自然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一些比较重要的配景道具:房屋、假山、景致等也有具体明显的区别。房屋按其具体功能和建筑样式可分成斋、榭、楼、阁、堂、厅、房、墅、殿、庐等;山有真山、假山之别,可分成楼山、池山、园山、内景山等;景按地理位置和具体功用可分为村落、野外、山林、仙宫、庙宇、江湖等。画中景物远处有溪水会使画面显得深邃;院落内有假山芭蕉就显得雅致;厅堂前面摆放奇石,文人气息就显得浓厚;爬满青苔或苍苔的大石堆砌在隐士高人之庐,会有野逸的感觉。具体到细节,还需要师傅手把手的传授方可。有一首配景歌这样唱的:“石有老嫩峭玲珑,水要明澈而波动。树势参差方为美,远流断续是良工。云烟穿聚升腾势,野径迂回道远通。竹叶暗藏禅堂意,松柏楼阁气势雄。庭院更宜朱栏小,村店鸦噪意更浓。山景最好松揽翠,野渡酒帘一点红。厅阁摆式炉瓶架,内当陈设几榻屏。画中美景说不尽,千万不要样儿重。”

二、画山水论 山水画和人物画一样也讲究比例关系,最早的魏晋时期,山水画作为人物画背景是没有比例一说的,而后在隋唐时代发展阶段,出现了丈山尺树,寸马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水无波,远山无木。远阁无基,远船无帆桅。等最基本的口诀和画法歌谣。还有一些画法口令:山要高,用云托。石要峭,飞泉流。路要窄,车马塞。楼要远,树木掩。近山不可接远山,远水倒可接近水。旅舍不宜半山腰,水桥最忌无去路。冬树不点叶,夏树不露梢。春树叶点点,秋树叶稀稀。

画匠世界里的山水画,其实偏重的是界画。界画原在我国绘画中扮演配角,一般给人物画作附属背景,敦煌的壁画、唐代的大雁塔门楣上的石刻线画等,都能看出界画宫室在人物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界画原和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一样,是绘画主要分科之一,而后因其画法较难而逐渐衰落。《宣和画谱》卷八“宫室叙论”中,对宫室舟车的发展作了简要的说明,原文为“上古之世,巢居穴处,未有宫室。后世有作,乃为宫室台榭户牖,以待风雨,人不复营巢窟而居。盖尝取《易》之“大壮”,故宫室有量,台门有制,而山节藻棁,虽文仲不得以滥也。画者取此而备之形容,岂徒为是台榭户牖之壮观者哉?虽一点一笔,必求诸绳矩,比他画为难工。”界画以长二尺、宽几寸的界尺配合绘笔完成,画者同时握有两支毛笔,其中一支借助界尺作取直用,另一支则是走墨,工整严谨如现代的工程绘图,优点是图画看上去十分精致典雅,缺点是过于工整,显得“匠气”呆板,不够生动。界画表现的主要题材为建筑物,古代时候的建筑样式和名称多种多样,宫室楼台、殿阁堂台、栏廊亭榭、坛案槛龛、仓厅衙铺、寮坊店厩......简直是数不胜数。画宫室讲究的是:“界画楼台,先度其体,广狭合度,既定勿移,基址为根,一去百斜;以尺计丈,倍而上增。上折下算,勿差毫分。千重万垒,由远及深。相接相续,缜密细思。画桥梁则要注意:“山桥水桥意不同,石桥溪阔两分清。有桥无舟通出入,定是山桥理自明。江河之桥忌单薄,雨大水急易冲破。险壑陡崖接石桥,飞瀑流泉建溪阁。水桥之形样式多,蜂腰陀背转回折。苑囿加栏石桥起,曲桥就石依回波。板桥锋起扁舟过,破齿木桥雪上遮。”

山水画中的细节之处颇多,比如这山、水、石、木等就有很多讲究的地方;山有根脉,山峦有起伏,应着重刻画山势气质,地理气候以及山势脉络的特征。古人云:“横看成岭侧称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木有新木、老木、枯木、朽木、挂壁木。柳有村柳、堤柳、垂杨柳、宫墙柳;石有松石、林石、苔石、后庭石;水有来源流向,画水应表现出:急流、瀑布、波涛、清溪、平泉;桥有石桥、铜桥、蜂腰桥、拱桥、虹桥;船有渔船、战船、画舫船、漕运船;云有飞云、流云、祥云。

另外,山水画有很多时候是作为人物画的配景出现的,关于四季时令的景色安排在画匠口诀和心法中,所占比例也非常大,中国人的年俗、规矩,包括各地的习惯、风俗不尽相同,作为游街串巷的艺人,对于一些时序景物、四时点景就必须耳熟能详。春有早晚和雨雪,早春多雪,可以画梅;暮春多雨,可画梨花。夏有小满和大暑,初夏可画行人托伞,暮夏炎热可画纳凉摇扇。秋分早暮风与月,初秋天高云淡,月光皎洁而桂花盛开;暮秋萧瑟落叶徊徊。冬有小雪与大寒,小雪与大寒本是节气的名称,小雪是刚入冬时,微冷尚暖,大寒则水滴成冰。一年365天被分成了十二月,每个月的风俗、节日有异,表现的景致也有大致的区别。正月里有春节、元宵节,所以画面可以表现张灯结彩、披红挂绿,挂门神、祖像挂、贴春联、送财神、贴窗花、放鞭炮、点灯笼、放烟火、劝农鞭春牛、猜灯谜、闹元宵、抖空竹等;二月里赏牡丹、抽陀螺、荡秋千;三四月里放风筝、走长堤、踏青草、湖泛舟、游画舫;五月里酒帘红、编方胜、饮药酒、赛龙舟、剪五毒、安菖蒲;六月里荷花生、结花环、蝉鸣柳、风吹起;七月里看星空,流河灯、穿花针、盂兰盆;八月里月当空,赏月亮、吃月饼、供玉兔、收麦薯、游夜景;九月里登高阁、赏菊花、插茱萸、邀亲友、步步高;十月里调鸟虫、走马灯、太平鼓;十一月摆盆景、赏金鱼、乘拖床、消寒会;十二月桃符更、浆洗旧、折换新、迎新年、置年货、拜灶王、堆雪人、包饺子、玩纸牌、合家欢,又是一年春来到,张灯结彩迎新岁。虽然有些风俗已经不见,只能在古书典籍上找到出处,但从中可以看到年画中有很多细节是来自于真实生活的风俗习惯,与老百姓生活贴近,所以画匠的作品令人倍感亲切、百看不厌。

有一个问题:“如果在整幅画面绘制过程中,一不小心画错了某个局部,或者是意境在营造的时候有所欠缺的话,有没有补救的方法和措施呢?”方法也是有的,“补景法”就是画匠行当里专门用来“补救”的。

补景法,不单单是指在原来的错处加以修正,还可以使某些原本不出彩的局部锦上添花,补景涉及的范围很广,门径、船只、楼台亭阁、桥梁水车皆可补景。

补景法是这样说的:“远山要插庙塔,傍道要安旅舍,柴门要添牛马,瓦屋要加袍褂。池塘妙女采莲,长川老渔放艇,湖亭人游画舫,江海立桅杆挂帆。路要曲折不尽,水要源远流长,城关不宜立当中,兵马忌在山腰上。”

不但有具体的情景搭配,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都有可以补景的措施和规划。描绘春景时,多要表现踏青场景或者是渔舟唱晚,为突出意境,远山可以微黛,近处的花木应画的隐约、依稀可辨。描绘夏景时,树木应苍翠欲滴,天气炎热,人物摇扇倚亭,行旅之人可骑驴撑伞,渔翁披蓑戴笠。描绘秋景时可以突出天水一色,大雁南飞,落叶徘徊,美人抚琴赏月。有特殊天气变化的场面可以这样去画:遇到有风天雨景时,天地界限不必画的分明,行人苦力撑伞,渔夫披蓑衣急赶回家。冬天萧瑟之境可以表现雪压古木或者枯松,老樵夫负重或担柴,文人士大夫围炉啜茗,酒帘孤村。冬天的雪景就更容易一些了,不必画出炊烟袅袅,循着小路画出点点足迹远去,自然可以表现出山中有人家。在环境安排上可以将树山楼屋用淡墨烘托雪意。

三、画翎毛歌

花鸟画在画匠行当的术语又被称为“翎毛”,大概是因为花鸟画里面飞禽走兽的形象居多。花鸟画在广义是指花鸟、草介、鱼虫、飞禽、走兽等。在画法上可分为三类:工笔花鸟、写意花鸟以及兼工带写花鸟画。表现方法有:白描勾勒、勾填、没骨、泼墨等等。花鸟画表现的主题有花卉、禽鸟、昆虫等。花卉常用主题有竹、兰、梅、菊等;禽鸟大多画鸡、鹅、鸭、仙鹤、杜鹃、翠鸟、喜鹊、鹰等;昆虫以鹦鹉、蝴蝶、蜜蜂、蜻蜓、蝉为主;杂虫有蝈蝈、蟋蟀、蚂蚁、蜗牛、蜘蛛等。

《鸟兽总诀》里面把各种常见的花鸟科目皆点明要领。“龙脸愁的像,出现必升降。龙身遍体甲,其数却无量。吊晴白额虎,正中写三横。虎尾斑点匀,为数十三整。朝阳啸的凤,姿势欲翔腾。哭的狮子脸,嬉球又跳升。若要画肥猪,腿短拖地肚。昂头挺胸马,画法三块瓦。

抬头羊,低头猪,怯人鼠,威风虎。鸟噪夜,马嘶蹶,牛行卧,犬吠篱。画嬉猫,常洗脸。画白兔,前腿短。画雄鹰,两只眼。画麒麟,头似龙。画鲤鱼,尾鳃鳍。画蝌蚪,墨点点。画青蟹,横长些。画青虾,一弯月。雀鸟先学画爪嘴,走兽先学画首尾。虫蝶先学画翅腿,花卉先学画瓣蕊。”

除了《鸟兽总诀》之外,涉及到具体的飞禽走兽还有另外的心法要领。画飞禽要掌握的是鸟类的基本结构、解剖、飞翔的姿态、在具体地点时的样貌。“羽族万状,难画群形,锦鸾彩凤,白鹤黄莺,栖枝细雀,奋霄巨鹏,流声似笛,转羿如云,毛兼五色,声变千音,西池恣浴,琼林肆鸣,回旋海鸟,栖息花阴,颉颃蹲踮,展屈有情,飞鸣食宿,各具像生。羽翎嘴爪,心笔发明,先画其嘴,眼照上唇,目写头额,腮描背翎。半环大小,笔重笔轻,破镜之状,短长尖平,尾翎细细,图出匀停。徐徐小尾,几笔添增,羽毛翅脊,前后相承,腿肫胸肚,下笔细斟。写完全体,后缀脚心,踏枝立杆,势欲纵横,展拳之诀,最忌零丁。”

在鸟禽画法步骤上一般遵循的是先画眼睛,再画嘴,全身画完再画腿。如果一不小心先画嘴了,那眼睛就在上唇的地方画。很多小鸟的头部都有一些漂亮的翎毛,可以在眼睛周围点一些。鸟的结构是脖子短粗,一般是腮部往下马上去画背肩。短颈、尖嘴、翎毛细,最后再把小尾巴填上。画羽毛时,最好先从脊背开始,再画胸肚腿,最后添爪,爪子可以是踏枝或展拳的姿态。鸟的羽毛在绘制时时最考验技巧和功夫的,画时不可大意,每根羽毛都要一笔而成,根根皆同,连续不断覆于全身。

同理,在画走兽时也有先后顺序,比如画马一定先画头,然后画胸,顺势画马的背部,中间腹腔的部分最后填充。画鹿时候,先画鹿角、鹿头,然后画鹿的颈背,画完了胸肚再安腿。画蛇时先画嘴上飞叉的小舌,细长脖子连下去,盘成一团。画乌龟时可参考蛇的画法,蛇头蛇尾,短腿厚甲。其他草虫的大致顺序是先画头,后画颈,画完了翅膀再画腿。翎毛类画法在画匠领域的口诀大致如上,不论口诀或者是画诀如何表述,要遵循的始终是要表现出一个“灵”字,因为花鸟画里的动物都做点睛只用,鸟兽有了灵气,整幅画面才具备生气,才能让观者感受到生机和动感;相反,如果翎毛鸟兽画的过于呆板、毫无生动可言,则画面死气沉沉、流于僵硬。

第二篇:中国古代画论

一、工具书

1、《佩文斋画谱》2《画学心印》

3、《画论丛刊》

4、《中国画论类编》5《画品丛书》

6、《历代论画名著汇编》

7、《中国画论辑要》8《书画书录题解》

9、《四部总录艺术编》

10、《中国古代画论要籍简介》

11、《中国书画论丛书》

中国古代画论

1、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共十卷,结构恢弘,内容博大精深。卷一至卷三,共十五篇,十篇为主题论文,另外五篇则为记述古代“能画人名”。“跋尾押署”、“公印私印”、“两京州寺观面壁”、“秘画珍图”的文章。卷四至卷十为历代画家小传和品评,包括轩辕至唐代会昌年间三百七十二个画家。其艺术特征是:第一、他在肯定谢赫等前人关于绘画具有道德的、政治的功能之外,更重视绘画的形而上的意义。这是关于艺术最根本的、最原始的来源的探询和假设。第二、张彦远强调绘画需要天才,贵乎创造,贵乎写实。贵乎气韵,贵乎自然,反对谨细刻板,外露巧密的死画。他强调绘画和技巧是根本在于立意和用笔:“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他的这一主张,可以说奠定了中国画的根本性格。第四、他强调绘画艺术的文化品位,特别看重画家的人格境界,他最早提出绘画上有教养,有文化、有独立人格的读书人的事业。第五、他首先对中国绘画作了分时代的概括性的描述:“上古之画,迹简意淡而雅正,顾、陆之流是也;中古之画细密精致而臻丽,展、郑之流是也;近代之画,焕烂而求备;今人之画,错乱而无旨,众人之迹是也。”但他并不盲目地厚古薄今,这从他对同代人吴道玄的高度评价,便可看出他是坚持艺术的客观标准的。“龟字效灵,龙图呈宝”的意思是说,古代传说伏羲氏是,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又称“龙图”),又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神图和“书”演成八卦,著成《周易》。古代依次作为帝王受命于天因而有天人感应征兆的证据。

2、《古画品录》 :谢赫在他的《古画品录》中不但对魏晋以来的众多画家进行了分类品评,开创了中国绘画品评的先河,同时还提出了绘画“六法”,成为中国绘画理论史中最有价值的理论体系之一。其中心所在是冠于“六法”之首的“气韵生动”。它的意义是,把以前的绘画创造方法加以总结,使之理论化和系统化,并总结为绘画“六法”,致使后来的中国画家,没有不知道谢赫的绘画“六法”的。同时,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以系统化的绘画理论原则,品评画家创造,为后世的画品开创了良好的先例,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苏东坡《净因院画记》中对诗画关系的评述,并解释“常形”“常理”:

常形:固定的形态或形状。常理:一般的规律。

4、赵子昂的“古意说”: 赵子昂之所以提出“古意说”,是有两方面的原因的,其一,赵本人性格柔和温顺,故而不喜欢南宋绘画刚硬猛烈的风格。其二,赵本是宋朝的宗室,在宋末做过宋朝的小官,后来有到元朝去做官,而且就在皇帝左右,因而他必须处处小心谨慎。南宋的一套,他自然不敢坚持,且必须反对。大凡小心谨慎之人都不敢大胆独创,凡事皆有所依。于是他主张跨过南宋,回复到北宋、五代、唐、晋。

5、倪瓒“自娱说”:“ 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清阅阁全集》卷十)。倪瓒的“自娱说”,对后代的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几乎成为文人画家的口头禅。加上元、明、清三代对于文人不甚宽松,人们对国事不问或应付,于是便以笔抒写胸中逸气。所有“自娱说”在元明清最为流传。

6、王履的主要绘画思想理论:①意溢乎形②师法造化③宗与不宗④去故而就新

意溢乎形:“意”要用“形”去充分地表达。

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我向心学习,心向目学习,目向外界事物学习。即要用心向大自然学习,要自己有所创造,而不是拘泥于古人、古法。

7、翻译《秀石疏林图》 :“如石飞白木如籀(zhou),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意思是,画石头要用飞白的笔法,才能更加有效的表现出石头的质感,用大篆的笔法去画树木,其浑厚朴实的的笔意,正是体现树木的选择;画竹子更是和写楷书的各种笔法完全相通。如果有人能体会到这一点,那他一定能够得出“书画本来同”的这样一个结论。

11、画家论画 顾恺之著有《论画》《画云台山记》《魏晋胜流画赞》;谢赫著有《古画品录》;宋炳著有《画山水序》。

2、理论家论画。宋代的刘道醇著有《宋朝名画评》《五代名画补遗》;明代的王世贞辑有《王氏书苑》《王氏画苑》《艺苑之源》。

3、美术史家论画。如唐代张彦远在他的《历代名画记》中就设有《叙画之源流》《论画六法》《论顾陆张吴用笔》等。

清代的张庚在他的《画征录》也有很多精彩的论述。

4、哲学家论画。先秦的孔子庄子韩非子汉代的王充等。

5文学家论画。如三国时的曹植,西晋时的陆机,唐代的杜甫,送代的苏东坡等。后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中说:“恶以诫世,善以示后”。

三、独特的价值取向

1、游艺

2、尚善

3、重法。

第三篇:中国古代唯美的诗配画

一,《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二,《卜算子》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三,《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四,《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五,《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六,《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雁邱词》 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八,唐代歌谣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九,《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十,《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四篇:【转载】浅谈中国古代诗中诗与画的关系

【转载】浅谈中国古代诗中诗与画的关系

浅谈中国古代诗中诗与画的关系中国古诗,诗与画向来密不可分。诗是画的延伸,画是诗的补充,有相通之处,也各有独特之处。

一、诗与画的融合观赏中国画,很多画的旁边总会附上一些诗句,诗句与画成了一个整体,完美融合。品读一首好诗,诗句里描绘的画面又能在我们的脑海浮现。

1、诗中有画“诗中有画”就是诗突破了语言的界限,而充分发挥出了它启示作用,在读者的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图画。这样的创作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也更有利于诗的传播。很多山水诗和有些叙事诗都能看到“诗中有画”的影子。张籍的《夜到渔家》,开头就展示渔家住所的典型特征:茅舍简陋,靠近僻远江口,便于出江捕鱼。时值潮涨,江潮浸湿了柴门。整首诗中诗人用蘸满感情的笔墨描绘了前人较少触及的渔民生活的一个侧面,虽是叙述诗,但呈现出诗人欲投宿江口渔家和急切等待渔家归家的动人画面。“诗中有画”,王维的诗表现最为鲜明。《山居秋暝》可说是“诗中有画”的典范。原诗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在深山雨后、秋天傍晚的背景下,明月高照,松林一片,清泉汩汩,流于石上;竹林丛中喧笑的妇女们在走动,荷花动处渔船在穿行。这不就是一幅诗意盎然的山水画吗?我们读诗,仿佛又在观画;或者说念出来的是诗,而呈现在我们脑海中的却是有形有色的画面。没有进行细节描写,但读者在阅读之后会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画面。这正是“诗中有画”。《红楼梦》中香菱评王维的话真切的说明了诗中的画情:我看他《塞上》一首,内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的确《使至塞上》诗句仅用十个字就勾勒出祖国边疆的雄浑、壮丽、开阔而又微带荒凉的画面。同时,这十个字用的恰到好处,“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情有理的。”这是诗与画的结合,同时也是诗与情的结合,呈现出了一幅绘景绘情的边疆风景图。

2、画中有诗“画中有诗”的诗主要体现在题画诗上,题画诗是指以书法为媒介题于画上的诗,更明显的体现了诗和画是具有同一性的,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题画诗又可以分为“以诗为画”、“以画为诗”和“诗画一体”三种情况。“以画为诗”是根据画的内容作诗,与“以诗为画”的时间顺序正好相反,是先有画后有诗的,且很多题画诗的作者并非画家本人。以诗为画在历代层出不穷。如东晋顾恺之根据三国时代诗人曹植《洛神赋》而作的《洛神赋图》,在造型艺术上巧妙地把幻想加以形象化。顾恺之用丰富的想象细腻的描绘了洛神与曹植真挚的爱情故事,采用了连环画的形式,以环境的变化让洛神与曹植重复的出现,同时诗中的美景人物都画的形式体现了出来。非常诗意的表现了原著《洛神赋》中的意境。

3、诗画一体唐伯虎的《骑驴归思图》,在画中可以看到,秋风瑟瑟、林木萧疏、峰峦崎岖的的溪山深处,一个骑着驴带着笠的书生在山路上前进着。左上角题诗:“祈求无得束书归,依旧骑驴向翠微。满面风霜尘土气,山妻相对有牛衣。”一样一来诗和画就构成了一个整体,诗意与画意的表达相一致,得到了很好的结合。《腊梅山禽图》,整幅图的主干就是一株从右向左倾的腊梅花,花上栖息着两只鸟。简单的构图,但在画的左下角题着首诗:“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使得整幅画充满了诗意,很好的体现了“诗画一体”的艺术审美境界。总的说来,诗与画的融合,主要是以画为主,画因诗的感动力与想象力,而将意境加深加远,这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诗与画,意境幽远,耐人寻味,韵味悠长。

二、诗与画的区别对于诗而言,诗是通过语言声音,叙述那些持续于时间的事物,即画写定型,诗写变化。诗中有画的情况,不是诗直接表现出来的,诗中的画都是通过语言描述,再加上读者凭借自己的经验、想象、联想,才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幅虚拟的画卷。对于一首诗,品读诗的对象不同,可能对诗中所展现的画卷想象出来的结果也不同。而对于画,它是凭借线条和颜色,描绘物体。绘画是直观造型艺术。绘画想要表现什么,是直接在画中画出来的。在人们面前呈现的是一幅清晰的图景。不需要观者再去想象,再加上自己的东西。观赏《清明上河图》,就能直观的感受到商贸活动多,市场经济繁荣。总的说来,诗与绘画有着不容忽视的联系,但是就其艺术的表现形式来看,它们又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不能等同起来看。对于诗与画的关系,大概只能从两方面来辩论才可以较好的说明两者的关系。“诗中有画,而不全是画;画中有诗,而不全是诗”这应该是诗与画关系的最好写照。

第五篇:中国古代绘画简介(十一):宋辽金士人画 ----3[模版]

中国古代绘画简介

(十一):宋、辽、金士人画----3

中国古代绘画简介

(十一):宋、辽、金士人画

30、苏汉臣,北宋末南宋初画家。生卒年不详。汴梁(今河南开封)人,一说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为北宋宣和画院待诏,南渡后又复职,隆兴初画佛像称旨,任承信郎。擅画佛道、仕女,尤精儿童。师法刘宗古、张萱、周昉、杜霄、周文矩等,其仕女多画闺阁中仕女的意态。作品多婴戏图,成功地表现了儿童形象及其游戏时天真活泼的情趣,笔法简洁劲利,色彩明丽典雅。

有《秋庭戏婴图》、《冬日戏婴图》、《五瑞图》、《击乐图》、《货郎图》、《婴戏图》等传世。其中《货郎图》绢本设色,横181.5厘米,纵267.3厘米。描绘一货郎被五、六儿童围绕的情景,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无款,旧传苏汉臣,应为明人作品,画幅甚大,设色精丽。

秋庭婴戏图 绢本、设色,纵18.2公分,宽22.8公分,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本图右下有款题“苏汉臣”。描写官宦家姐弟俩在秋日庭院内玩推枣磨的游戏。推枣磨就是用鲜枣3枚,细竹蔑1根,一枣去半,露出枣核,3根小木棍设三足鼎而立之。另外两枚枣分置竹蔑两端,执中间置枣核上,轻轻一推,便会旋转不已。图中人物形象精细而神情毕肖。小男孩全神贯注,其重心已经都放到了撑在凳子的左手上,右手小心翼翼地放在自己这边一颗的上方,随时准备在它不平衡的时候或者快停的时候加上一点力。红色外套掉下肩头也没有发现,这边穿着白衣的姐姐也躬身站着,和弟弟保持着一样的姿势,脑袋都碰到一起了。

细腻的背景很好衬托了画面主体:图上绘有巨石屹立一旁,倚石而生的是盛开的芙蓉花,芙蓉花一边低处盛开的还有白色的雏菊,花丛中摆着张圆凳,上面散放着各种玩具、转盘、佛塔等等,地上还有一对双钹。姐弟俩被安排在画面左方,大量空白在他们周围,将他们与背景隔开一点点距离,观画者的注意力一下子便被引到了主体。笔法精致,设色艳丽。

苏汉臣现在传世的还有一张《冬日婴戏图》,尺幅与这张《秋庭婴戏图》相差无几,而画法、造型、构图也都有相通之处,所以学者们推论可能这最初是四景屏风中的两屏。

苏汉臣《秋庭戏婴图》

31、李安忠,两宋之交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宋徽宗宣和(1119-1125)时为画院祗候,历官成忠郎。南渡后绍兴(1131-1162)间复职画院,赐金带。工画花鸟、走兽,尤长于“捉勒”(鹰鹘之类),《画继补遗》谓其“工画捉勒,得其鸷攫及畏避之状”。亦间作山水。马臻题其《雪岸寒鸦图》诗云:“北风万里吹石裂,古树槎桠摧朽铁,群乌哑哑如苦饥,倦飞还向空林歇。孤村荒寒得食远,日暮沙边啄残雪,回情诉意各有态,羡杀画师心更切。我尝记得天随诗,至今读之心激越,妇女衣襟便佞态,始得金笼日提挈。老乌,老乌,尔身毛羽黑离离,况复人间厌尔啼,何不飞鸣丈人屋,丈人屋头春柳绿。”可见其艺术形象的感染力。子公茂,世其家学,然不逮父。

画迹有《牧羊图》、《宜春苑训狮图》。现存有《晴春蝶戏图》,现藏故宫博物院;《野菊秋鹑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鹑图》团扇,藏日本东京根津美术馆。

野菊秋鹑图 册页,绢本,设色,纵24.1厘米,横40.5厘米,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可能是摹本。图绘秋天的林野里,两只体态丰圆、身披白羽的鹌鹑,相偕在土坡上漫步。一只举着头,听着风里的声响;另一只则低头,端视地上无名的草叶。坡地的一方,热热闹闹地横斜伸出野菊、荆棘、竹叶、秋草与攀附的藤萝。画家用笔细腻而又深具变化,鹌鹑的毛羽、丛生的秋草,都体现了画家对自然细密的观察,虽然未必出自李安忠之笔,但仍属宋画中的精良之作。

李安忠《野菊秋鹑图》

32、李迪,南宋画家,生卒不详,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北宋宣和年间任职画院,授成忠郎。南宋绍兴年间,他复任画院副使。供职于高宗赵构、孝宗赵眘、光宗赵惇、宁宗赵扩四朝画院。擅画花鸟、竹石、走兽,长于写生善画翎毛、走兽、花竹,亦能画山水小景,其艺术风格为工细与粗放结合。所绘禽鸟、鸡雏、猫犬等动物,精确生动,羽毛刻画尤为细腻入微,富有质感;补景树石等则用笔坚劲雄放,多用水墨渲染,画法在崔白与李唐之间。

传世作品有《枫鹰雉鸡图》、《鸡雏图》,《雪树寒禽图》(现藏上海博物)《枫鹰雉鸡图》、《鸡雏侍饲图》册页、《猎犬图》册页(均藏故宫博物院),《风雨归牧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雪中归牧图》(现场日本大和文华馆),《宿禽急湍图》(美)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风雨归牧图 立轴、绢本、淡设色,纵120.4厘米,横102.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表现的是风雨将作时,两个牧童驱牛回家的场面。作者对背景的处理巧用心机。两株古柳出枝挺拔,支撑着迎风翻舞的柳丝,侧面地表现了风势之猛。坡上杂木,岸边芦苇,叶落枝摧,风势之急得到极度的渲染。从笔墨处理来看,古树勾中带皴,一丝不苟,颇得娟秀之气。密密的柳叶,勾点结合,浓淡相济,层次丰富、朦朦胧胧,给人以大雨将作,细雾先到的清润之感。

李迪《风雨归牧图》

宿禽急湍图 册页、绢本、水墨、淡设色,纵24.8厘米,横26厘米。(美)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图中古柏依石而生,盘根错节,溪流湍急,飞泻而下,溅起阵阵浪花。二鸟栖,息枝头,怡然自得,与水浪形成静与动的对比。构图形式以峭拔的树梢和二鸟打破了对角线的布势,也使画面获得了平衡感。树木多用颤笔描绘,线条颤动。虬曲的古柏枝干和急湍的小溪使画面具有强烈的动感。以线勾勒和水墨烘染相结合来表现浪花,手法独特。

李迪《宿禽急湍图》

33、李嵩(1166—1243),南宋画家。钱塘(今杭州)人。出身贫寒,年少时曾以木工为业。好绘画,颇远绳墨。被宫廷画家李从训收为养子,承授画技,终成一代名家。宋光宗、宋宁宗、宋理宗三朝(1190―1264)画院待诏,时人尊之为“三朝老画师”。工画人物道释,得从训遗意,尤长于界画。人物画用笔细致,神采奕奕;花鸟画精丽严谨,不觉繁缛呆滞;山水画以意匠经营,情留象外,引人入胜;界画不用界尺,而宫苑楼阁规矩绳墨皆备,不同凡响。绘画题材丰富多彩,从宫廷到民间、从城市到农村、从生产到生活、从吃喝到娱乐、从仙山到龙宫、从历史到现实均在画中有所反映,以反映农村风土和农民生活的居多,所作有精工鲜丽之院体画,作品甚丰,仅著录者就达50多幅。如《明皇斗鸡图》《花篮图》、《西湖图》、《骷髅幻戏图》轴藏故宫博物院;《西湖图》卷藏上海博物馆,用水墨渲染了烟雨迷蒙的西湖全景;《听阮图》、《夜月看湖图》及传为李嵩的山水小品画《水殿招凉图》等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赤壁图团扇》绢本、水墨、淡设色,纵25厘米,横26.2厘米,(美)堪萨斯市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图中暗礁石壁,以小斧劈皴擦,寓拙重沉凝于简括遒劲;漩流急浪,用锯齿描精绘细写,于装饰美感中见激昂气势。远水无波,淡墨晕染,得悠远之境;孤舟泛波,名士闲坐,抒怀古之情。沉雄不让马夏,精丽则更胜一筹,虽为小品,堪称神妙。

李嵩的风俗画更为知名,他画过许多表现下层社会生活的农村生活风俗画,如《椿溪渡牛图》、《服田图》、《采莲图》、《观潮图》、《村医图》、《杂剧人物图》、《村牧图》等,把民众生活和劳作作为审美对象来描绘,这在中国古代美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后世论画者题其画说:“李师最识农家趣”。其《货郎图》有多种本子存世,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卷为最佳。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骷髅幻戏图》轴,人物表情甚佳,衣纹丁头鼠尾,多用直线,细而有力。《巴船下峡图》表现船夫在激流险滩中紧张的搏斗,极为传神。

货郎图 卷轴绢本,设色画,纵:25.5cm,横:70.4cm,现藏故宫博物院。

这是一幅人物风俗画卷,画面上货郎肩挑杂货担,不堪重负的弯着腰,欢呼雀跃的儿童奔走相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货担上物品繁多,不胜枚举,从锅碗盘碟、儿童玩具到瓜果糕点,无所不有。在商品流通尚不够发达的南宋时期,货郎们走街串巷,一副货担就是一个小小的百货店,货郎们不仅为偏僻的乡村带来所需的货物,也带来各种新奇的见闻,货郎的到来往往象节日般热闹,李嵩在图中就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画家借助货郎这一题材表现了南宋市井生活的一个侧面,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物品,虽然今天有很多已不明其用途,但却真实地记录了南宋百姓的生活方 式,是民俗学家 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画面中人物的塑造主要依靠线描勾勒,细秀的笔划辅以淡雅的设色,使画面古朴沉着。人物动态鲜明,无一雷同,显示出画家的写实功底。繁而不乱的货物描绘得一丝不苟,更显示了李嵩“尤长界画”的技巧。

本幅款署:“嘉定辛未李从顺男嵩画。”另有清乾隆帝御题七言诗一首。

李嵩《货郎图》(局部)

34、阎次平生卒年不详,南宋画家。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孝宗隆兴初任画院祗候,授将仕郎。父仲为宣和及绍兴画院待诏,次平承家学而“艺过其父”,擅绘山水,法荆浩、关仝,风格接近王诜;亦善人物,尤工画牛。兼有北宋的雄强与南宋的优美。现存有《四季牧牛图》、《松磴精庐图》团扇。后者为绢本、设色,纵22.5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中高松、楼阁以精工画出,颇为可观。笔法缜密严谨,画风学李唐而立新。楼阁用硬线勾染,浓墨点小树、松树,树木坡石的勾染简洁,水波用细笔勾出鱼鳞纹,颇得李唐遗法。

牧牛图 立轴、绢本、水墨、淡设色,共四幅合裱为一整卷,每幅纵35.5厘米,横90厘米,现藏南京博物院。

《四季牧牛图》由春、夏、秋、冬四季各一幅牧牛图组成,真实生动地描绘了乡间生活情景。《春牧图》其首,寒气渐除、春意融融,青草长,杨柳飘,一村童,引双牛,放牧于春烟淡雾中;《夏牧图》随后,烈日当空,暑气逼人,浓荫下,池塘中,牧牛对语,牧童对歌;其三为《秋牧图》。树叶红,青草黄,秋高气爽;听流水,观行云,人闲牛慵;《冬牧图》殿后,大地雪白,长河冰冻,树木僵立,寒风肆吼;两牛相贴以取暖,牧童牛背蓑下任西东。通观整卷四幅作品,四季景色各造奇妙,牧童与牛随季节而自然变化,生动有致。山水、人物、牛高度统一,组合为一曲醉人的田园交响乐章。

《四季牧牛图》发挥了阎次平多能皆工的特点。从《四季牧牛图》可知,阎次平的绘画兼收了北宋的雄强与南宋的优美,而成一种复合兼容之美,这也是《四季牧牛图》绘画艺术高超与突出的一大原因。

阎次平《四季牧牛图》(局部)

35、李唐(约1083-1163)南宋画家。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北宋徽宗时考入画院。据邓椿《画继》记载,当时考题是绘一幅题为“竹锁桥边卖酒家”绘画。众考生皆重于酒家,从而以小溪流水,野渡小桥,竹林清风等借以衬托,但这些画面皆不中徽宗赵佶之意。唯有李唐独辟蹊径:画面上是一泓溪水,小桥横卧,桥边则是一片竹林,在竹林上方,挂着一幅迎风招展的“酒”帘。赵佶看后大悦,他认为酒家藏在竹林中,正是符合“锁”字的意境,钦点为第一名。靖康之变后流亡至临安,在民间卖画,后经太尉邵渊推荐入画院。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时年近八十。

李唐擅画青绿山水,尤以水墨山水为人称道,是南宋山水画新风的开拓者。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他变荆浩、范宽之缜密为粗放有力,以峭劲笔墨摹写山川雄峻气势,使形象更具有强烈感人力量。晚年更删繁就简,创“大斧劈”皴。画水则打破鱼鳞纹传统程式,而得盘涡动荡之状。这种创新开始并不为人们理解,他曾有诗慨叹其山水画不为人赏识:“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如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但终为刘松年、马远、夏圭、萧照等人所师法,在南宋传派很广,“引出半边一角山”,开创南宋一代画派。

兼工人物,初学李公麟,后变衣褶为方劲硬折。并以画牛著称。李唐长期生活在民间,北宋覆亡后又饱受流离之苦,所以他的一些人物画和民俗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也表现了他对民生的关怀,如《雪天运粮图》(现已不传),表现在山路崎岖或河滩起伏的艰难环境中旅行的辛苦,及在荒村野店中打尖暂息的情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村医图》此图描绘走方郎中(即村医)为贫民百姓医治疾病的情形,又称《村医图》。画家用清淡的笔墨描绘了医生、病人、观者各不相同的心理状态。此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比较纤巧清秀,人物描绘用笔细劲精致,毛发晕染一丝不苟,造型特征准确,土坡草叶等处以细笔碎点为之,疏密安排有致。树木表现稍见粗犷,大笔挥写枝干,密点层层合成茂叶,顺应风势而有微风舞动之感。作品以紧张情节的朴实无华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民的困苦生活。《采薇图》咏歌绘商末伯夷、叔齐在首阳山宁可饿死也不食周粟,在苟安的南宋,也意在倡导一种民族气节。从题材到技法也皆对南宋画家产生极大影响。

存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松湖钓隐图》、《清溪渔隐图》、《长夏江寺图》、《濠梁秋水图》、《灸艾图》、《策杖探梅图》、《采薇图》等。其中《濠梁秋水图》长卷、绢、淡设色,纵24厘米,横114.5厘米,天津艺术博物馆藏。画中描写安徽濠水一带的风景。开卷山川丛林,树下平台处坐二老观景。远山近水,由近伸向远方。左侧峡口飞泉直泻,与山下溪水相接。水中矶石兀立,波纹回环,落叶漂流,显示出初秋的气氛,山石用斧劈皴,表现出山石坚硬的质感,双钩树叶,密密层层。全图运笔工整劲细,墨色浑厚,气势生动,给人以清幽、清古之感;《灸艾图》立轴、绢本、设色,纵68.8厘米,横58.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用清淡的笔墨描绘了医生、病人、观者各不相同的心理状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松湖钓隐图》,团扇、绢本、淡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绘高山下平湖一泓,一渔翁坐在船头上钓鱼。画中高山石用小斧劈皴,松树画法显得严密,松针繁茂,充分表现出松树的状态。整幅画面具有娴静而舒雅之情。《策杖探梅图》立轴、纸本、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描绘江南赏梅花之景。画家在定居临安后,开始接触江南山水,在他观照中,山是明的,水是秀的,树是翠的,石是润的,风是轻的……风光旖旎,画笔简练,线条秀长,用墨用水,淋漓畅快,创制了前人所未有的“大壁劈”皴法。为浙派山水画开了先河。

万壑松风图

大轴、绢本、浅设色,纵188.7厘米,横139.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万壑松风图》是作者在

下载中国古代画匠的法宝——画诀浅析中国民间画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古代画匠的法宝——画诀浅析中国民间画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