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反思
学完本课,收获还是不少,虽然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但它接近学生的生活,孩子们比较熟悉云霞的出现。鉴于此种情况,在授课间,我应用了学生比较熟悉的朝霞和晚霞引入课题“火烧云”。结合图面与孩子们所见过的云霞变化去适当的释题。我设计了语言,引发自然界的奇丽。比如:清晨的太阳出来或者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天边的云彩通常是通红的一片,像火烧的一样,人们把这种云叫做火烧云。不过怎样去理解课文内容,针对本课语言的特色倒是不必要,只要认真地读,从读中感悟语言的优美。从语言中体会作者的文笔之妙,生动、具体、形象、优美,从色美、形美的火烧云变化中去感悟作者的观察力度,从而增强积累与反馈,学习作者观察方法与想象能力,以致于一种学习能力。从学生作业情况看,学习效果很不错,如果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方向,那本人有如下反思:
一 走进文本背景
由于本课是自然界的一种奇丽的景象,因为自然的奇丽,也引发无数的作家,诗人去描绘它们,赞美它们,书写它们。火烧云就是其中之一,因此,让学生通过资料了解课文背景还是有必要的。比如,作者萧红的生平,文学成就,主要作品,炎烧云的成因。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混合成的。这些颜色的光的波长不一样,红色光波最长,橙色光波其次,紫色光波最短。空气的分子和空气里飘浮着无数细小的灰尘和水滴,它们都能够把太阳的各色光线分散开来,这叫做散射作用。太阳光中的光波长越短的,像紫色光就很容易被散射开来;波长越长的像红色,橙色光就容易散射。(资料)
二 议议主题 倾吐感悟
本课是写景的散文,学生应该掌握作者的思路结构。本文作者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火烧云的奇妙景色,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表达作者对自然景观的喜爱与赞美!只要用好手中的笔,准会涂抹出一幅幅多彩斑斓的美丽画卷,使人置身于其中,仿佛让人走进神秘般的童话世界,如醉如痴。罗丹说:“美到处都有的,但只有真诚和富有情感的人才能发现它。”也就是只要我们睁大好奇的眼,就会发现;美就在身边。
三 阅读感悟 妙笔生花
本文多处运用了排比,想象,合理的想象使文章生动优美。在写作中,想象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写作文时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与写作方法。一篇文章,加上合理的想象就会更加生动,形象,所表达的事物也更为具体,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会更加鲜明,深刻。《火烧云》这篇课文,作者大胆合理地运用了想象。比如:把火烧云的形状想象成马、狗、狮子等活灵活现的动物,读起来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表。那么,怎样在写作中有效地发挥想象的功能呢?这是本人必须要在本文中渗透的一种习作实践。这个环节,我准备了下水习作,将自己在飞机上所见的云描写了一段:我从未见过的美!云,白得有些深厚,像被刚弹过的棉团,铺满了天空;顺着瞧,就是一床巨被,斜着看,又像一个巨湖的底,云被与天幕紧紧相依;时而弧形成180度,平视向前,一望无际的云棉厚厚的,就是天山上的白雪,是平毯似的,要是你能感觉云在流动;一会儿就成了连绵起伏的白色小丘,一座连一座,又随着小丘的断开,刹时又是万马奔腾,那跑在最前面的马正昂首长嘶,几秒钟后又不是马了,又是一只长嘶的羊,在它的肚皮下好像有一只小羊在吮吸奶水哩!瞧,天又开口了,远处的云层突然高涨,像黄河冲击的巨浪,太美了!„„
接下来让学生写写“早晨的雾”“夜晚的天空”“秋天的田野”等素材。在学生习作的点评中,引导学生首先要知道人的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得来源于人的知识和经验,多参加社会实践,写作素材本身就源于生活之中,然后想象的内容要合乎情理,要与现实事物有密切联系。这样想象的事物才会鲜明,生动。例如:写秋天的枫叶时,会想象到燃烧的火;写草地会想象到绿色的地毯,写春天的花儿,会想象到可爱的小姑娘等。
四 综合训练 学习领先
本文在写作上,作者就是从整体入手,然后,采用了不同的结构方式,积累有关气象谚语,与云有关的诗句,词语。如:“鱼鳞天,不雨也风颠”“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有雨山戴帽,无雨去拦腰”“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与云有关的词语:(略)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并根据成果纠正自己的教学思想,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确实可以改变教与学的不协调现象。
第二篇:反思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泗洪育才实验小学二(3)班
王盼盼
为了促进孩子们的学习,上周学校对各年级及学科进行了质量调研,本次质量调研中,我们班语文学科与同年级成绩中相对落后。
在这里,我首先要对自己进行深刻的检讨,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首当其次应把教学工作放在首位,而我却因为自己的个人事情没能及时对孩子们所学知识进行有效地复习,导致这次孩子在基础知识和课外阅读这块失分较大。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会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正确看待成绩
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考试是暴露问题的最佳时刻,成绩不理想的背后是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这就是问题的暴露,立即采取措施加以改正,必然会带来学习的提高,那么这次的不理想就是下一次提高成绩的催化剂。如果通过这一次的失败找出了问题,从而导致下一次的成功,那这一次的失败就是必要的。所以一次失败并不代表什么,重要的是要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二、如何对待做错的题
对试卷中的问题应仔细归类,不能单纯把错误归为马虎。对丢的每一分按如下原因归类:粗心马虎、审题不严、基本技能不过关、时间不够、过程不完整、能力不及等等。班上孩子或多或少会出此案这些问题,所以要及时帮他们改正过来。
三、注意课外积累
知识就像海洋,课本里的知识只是海面上的一个浪花,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所以适当的课外阅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我们学校对各年段孩子规定了必读书目,目前我们上学期读的是《伊索寓言》,下半学期读的是《格林童话》,根据每个孩子自身情况,还有这次对试卷中出现的问题证明,阅读要有方法。阅读课外书不仅能使我们积累更多知识,更能丰富我们的生活。
四、加强写作训练
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写作。虽然孩子还处在二年级,但孩子在写话方面还有待提高。提高写作能力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课外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要学会对文章的细读,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诵。除此之外,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都是帮助我们写好作文的有效途径。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在写作方面我还需下功夫。
五、制订可行的计划
调整好心态后,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的具体情况制订一个可行的计划,安排好下一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对于对学习还还缺少主动性的孩子们来说,要给他们制定短期的目标,从而增强学习、考试的信心。
总之一句话,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加倍努力,调整好心态,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家长和孩子。
第三篇:反思
《文言文》两则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了文言文《学弈》、《两小儿辩日》觉得效果不错。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1、兴趣为主: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和热爱,必须过好兴趣关。对于小学生来说,在他们的初期接触中,不要让他们感到难,要让他们感到有趣。要让他们感到有用。我从回忆《伯牙绝弦》《论语》《三字经》开始,让学生再次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简洁,语句意思丰富,让学生试着回忆文言文的特点,发掘文言文的魅力深入浅出地把他“可爱的面孔”送到学生面前,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2、方法得当:本设计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和水平,教师说得少,学生感悟得多。在这里,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老师的作用知识“顾问”的角色。
3、注重积累: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有了一定的方法,积累的过程就变得丰富而有趣味。对于两则故事中的人物和发生的故事,都与学生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其次古今联系的积累。今天的文言文是古代文言文的延续。比如“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今天我们就常用到这个词,学生非常感兴趣。积累也变得有趣了。总之,在教学中,我深深感受到文言文对学生的影响,学生从而喜欢上了文言文,热爱文言文。2《匆匆》教学反思
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有些环节落实的较好,而有些地方还不尽人意。
首先,能较好地创设情境。其次精心选用教学语言,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地抒发,心灵地倾诉和思绪地流淌,语言都很美,而这篇散文尤为突出。因而在课堂上,我所使用的语言也尽量与文本一致,与课堂基调相符。再者,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语言材料,自己读课文,品读感悟,渗透了“读、思、划、悟”的学法。读写迁移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在学生朗读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日子来去匆匆后让学生也写写自己或身边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学习方法。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不足。
首先,盲目求全。由于追求课堂的完整,而不能使有些环节落到实处。了显现课堂的整体性,设计了一课时学完,确实密度很大,不够科学。导致有些地方该拓展的不能拓展,该多读的不能多读。其次,交流不够。课堂应该成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生与文本交流的平台,而这种交流的引发还是离不开提问。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在备课时,我采用了课前预习提示中的问题:想一想,作者在文中向我们看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作者有没有作出回答。并且在学生确定作者作出了回答后又追问: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本以为这个问题可以统邻全文,让学生充分交流起来,但在实际上课中,这种“提问”没有转化成“交流”,同学们没有动起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思良久,觉得所提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只是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我不能融会贯通地迁移,引导,导致师生交流不够充分,没能激发起学生地交流热情。因而,问题的设计固然重要,而把握教学时机更重要。3《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桃花心木》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流畅、寓意深刻。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编选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三是初步感悟文章的语言特点。本科教学我紧扣目标,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读课文,抓主要内容。
林清玄的散文吸引读者的原因之一便是,他善于从生活小事或不起眼的事物中感悟到做人的道理。读了课文学生不难说出,本文主要讲:作者看到种桃花心木的人一些奇怪的举动,经过与他的一番对话,悟到了一个人生道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我相机板书:
奇怪的举动——一番对话——人生道理
二、抓住线索,突出重点进行教学。种桃花心木的人有哪些奇怪的举动呢?学生读文概括出:一是浇水的时间不定,二是浇水的水量不定。假如老师就是种树人,你有什么疑问呢?学生纷纷发问:为什么你不按时来?到底一次浇多少水?等等。然后在读读文中作者的疑问。
三、回归课题、体会写法。
引导学生回归课题——桃花心木。以物命题,意图何在呢?意在街桃花心木让人知道,人也要会在不确定中生活尤其重点体会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不是单纯地写树木,而是借树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树似人,人如树,树与人的形象叠印在一起,以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借物喻人的方法。4*《顶碗少年》教学反思 一.重难点的突破
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来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我从三个层次上来谈对教学重点的突破情况
1.从认识的层面上,我很正确的找到了教学重点,把握很到位。
2.从理解的层面上,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基本到位。
3.在具体操作上,也就是对于引导学生的设计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了引导学生突破这一重点,我通过让学生对比在表演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和少年的表现来让学生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在观众的巨大压力下永不放弃的精神。当时我设计了两条线来帮助学生理解。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另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现。在这两条线的设计力度上很平均,致使学生没有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少年由失败再失败直到成功这一过程的理解上,使学生的感悟不够到位。
5* 《手指》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重点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五根手指的特点,学生容易把握,我把重点放在表达方法的体会上。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他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为了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个道理,我设计了表演“五指争论”这个环节。四人小组各人分别表演大拇指,食指,中指与无名指、小指,争一争谁的优点多,一番争论下来,请学生谈谈体会。让他们感受到,只看到自己优点是不行的。在让学生互相找找对方的优点,赞一赞,懂得每个人都有优点。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6《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方面的问题;接下来略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叙述的,并按时间顺序列举出这些日子;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里,那里的人们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并完成表格填写;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作者是将哪几天作为重点来写的,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再接着就是找出文中描写孩子们的句段,仔细研读,体会孩子们过春节的感受;最后,再回顾全文,看你从作者的叙述中感受到了什么,体会文章的主题。
至此,课文的主体部分已经学完了。接下来我先给同学们拓展了一些其他地方人们过春节的不同习俗。然后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了课文后的阅读链接,体味不同的人过春节的不同感受以及在写法上的不同。再就是引导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家乡或家里过春节的习俗。最后,让他们动笔依照课文或课后的阅读链接把刚才口语交际的内容写下来。从作文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写得是比较成功的:按时间顺序写得详略得当,较好地表现出了春节那种热闹、祥和的气氛;特别是孩子们的那种无忧无虑和快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回顾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一是以读促悟。每一个学习目标基本上都是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去完成,老师极少去代替。二是充分发挥了阅读链接的作用,并有目的地进行了一些拓展。这样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三是比较成功地进行了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做到了读写结合。7*《藏戏》教学反思
《藏戏》这篇课文主要为我们介绍了藏戏的来历以及藏戏的三个特点。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这篇课文虽然是一篇阅读课文,但是我在教学的时候还是花了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因为这篇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较多,同时在说明方法上也有一定的特色,因此为了让孩子真正有所收获,我觉得保证教学时间是一个必要条件。
首先,让孩子们快速读课文,找出写藏戏来历的自然段,并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用自己的话将这个故事复述出来。随后我又请了几个同学讲述这个故事。就这样,在故事中我带着孩子们弄清了藏戏的来历。紧接着就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弄清藏戏的独具的艺术形式。我让孩子们自由分组学习,然后交流。孩子们由于分组学习,一部分后进生在同学们的帮助下都能读懂课文了。
在交流的时候我让孩子们抓住文章开头的3个反问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其次,让孩子们抓住文章中详细介绍藏戏特点的词句来体会来朗读。在品读的时候就注意提示孩子们文章所用的表达方法,以提高孩子们的习作水平。
最后我让孩子们谈谈学了这课后的体会。教完这课,我觉得神清气爽,心情超级愉快。我的一个小小的收获就是老师在带领孩子们学习的时候只要自己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就不可以放弃,我们有时并不要太拘泥于教学参考书给我们的条条框框,因生而异的教学是相当重要的。
8*《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
在《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课文里为我们介绍了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并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中我先是放手让孩子自学课文,讨论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然后说说你学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结果我发发现,孩子们对民居和竹楼的特点可谓是小菜一碟,瞬间就讨论完毕了,而且有哪些说明方法,也是容易之至。短短的几分钟就完成了我布置的自学任务了。
于是我临时布置了一个讨论题:自读课文,找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本组内讨论讨论。
结果交流的时候我才发现孩子们多么有创造力,现将孩子们精彩发言摘录如下:
1、如果四川住的是客家民居,地震的时候是不是会减少很多悲剧的发生?是不是可以把客家民居在地震多发地带进行推广?
2、从客家人的居住情况你们想象下客家是怎么样的一个民族?
3、如果你坐在傣家竹楼闻着阵阵瓜果的香味你会想写什么呢?请写一个片段。
4、用自己的话把”树满寨,花满园“的情景描写下来。
5、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写写我们的民居,要写出特色。
然后我和孩子们在第二堂课里就围绕着这几个话题展开了层层讨论,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孩子们个个兴高采烈,兴趣盎然的。特别孩子们在说怎么写出我们民居的特点的时候,更是让我捧腹大笑,让我大开眼界。
尽管这课的教学好象偏离了教学的重点难点,但是我觉得给孩子们带来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是功劳,再说孩子们也是学有所得的。
9*《和田的维吾尔》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介绍了许多饶有兴趣的维吾尔风俗。课前十分钟,以《我们新疆好地方》引入,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感受新疆的美。对一些词语的理解,指导学生运用了多种方法:联系课文注释,联系插图,联系上下文。
抓住本文的重点句段进行学习,是我教学这篇文章的一大特点。“课文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和田维吾尔人的性格、精神呢?浏览课文,找一找,用波浪线划出来。” 学生找的比较准确,大部分都找对了。句子如下: 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还是甜的。对比:苦——甜。
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他有亲身的体验吗?这时我抛出问题(阅读提示)1.轻声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用“
”标一标; 2.和身边的同学做一下简单的交流。
接下来学生的学习就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整节课的教学比较有条理,容量也比较大。通过同学的自学分析,又回归到课文最后一段:“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还是甜的。”感受和田维吾尔人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10.十六年前的回忆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描写,体味人物神态的描写入手,以发展学生的自学和探索能力,全面发展学生智力。
教学时让学生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让学生自学、讨论、精讲、演练。如精讲环节,我着重让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 :
1、“小孩家知道什么!”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决”“常”“轻易”“什么时候”展开教学,体会李大钊对工作得极端的负责的工作态度。体会人物神态描写时,我着重抓住描写李大钊面对敌人沉着、冷静的两句话,品析“惯有”“严峻”这两个词说明了什么?
教学时还重视语文知识的教学,如:再现式照应。即后面说的是前文内容的再现或重复。回答式照应。即后面说的是对前面内容的解释或回答。续写式照应。即后面说的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延伸和深化。12.《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大段(第5~第10自然段)写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眼前出现四次幻景,表现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在准备这部分的教学时,我原计划找找童话录像,做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感受小女孩的寒冷、饥饿、痛苦。但很遗憾,童话录像找不到,课件制作又很费时。后来一想,为什么不利用一下学生的绘画兴趣和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呢?于是,在教完第一大段后,我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细读课文第5~第10自然段,根据课文内容加以联想,画4张幻想图,第二天带来在课堂上展示给大家看。
对于《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大段,让学生明白课文写什么并不难,所以没有必要一句一句地进行繁琐的情节分析。基于这样的理解,次日上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默读第一次幻景部分,在头脑中再一次形成图像。读完后,让他们对照自己的画,试讲解自己的图画。准备后,我指名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的图画作品。讲解后,由学生评定,再对照课文修改。最后,请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话给自己的图画写上一段文字,概括画面内容。以后三次幻景的教学均按以上方法,从扶到放地进行。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表现欲,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增强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教师讲课,不仅要从教师立场出发,努力完成教学任务,还要从学生角度出发,看是否引导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是否能更大程度地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本身素质。
第四篇:反思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
《两小儿辩日》是六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以往学生也接触过文言文,比如《杨氏之子》,有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不再一字一句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而是相信学生的能力,尽量让他们自主学习,取得不错的效果。
一、注重课文的朗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更是如此。只有在读正确、读熟练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课文。教学时,我先范读课文。比较长的句子,让学生标出该停顿的地方,文言文断句必须正确,才能理解正确。学生读熟之后,我挑选两个学生比赛朗读课文,其余学生听听他们朗读的优点与不足,进而达到读正确、读熟练的目的。
二、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翻阅字典,自己理解课文内容。重点指导两个小孩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的句子。在理解“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时,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比如:看远处的树木显得小,看近处的树木显得高大,从而真正理解句子的意思,知道为什么小孩根据看到的现象得出远者小而近者大的结论,接着总结出小孩善于观察和说话有理有据的特点。
三、分角色讲故事,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讲故事。先分小组讲,然后挑选表演好、积极性高的一组上台表演课文。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演绎《两小儿辩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上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特别好。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比如课前预习时没有让学生认真查阅资料,从科学的角度理解“辩日”的结果,只是在课堂最后出示了文字资料,这样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也不利于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对于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应该结合学生平时的表现对其进行诚实、守信教育,这些不足之处都有待在下次的教学中改善。
作为教师,只有不断总结自己课堂教学的经验与不足,我们才能得到更多的启示,使自己以后的教学愈加完美。
第五篇:反思
《小猫咪穿鞋子》反思
我首先采用学生喜欢的猜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为了使阅读教学能够有章有序地进行,避免在阅读理解时出现无目的的散谈散读现象,并且着眼于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我精心设计了几处知识训练点。一处是在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理解“羡慕”和“好奇”两个词语,并带着羡慕和好奇的语气读文。这样会让学生“立体”地理解词语,化抽象的概念为生动的体验。二处是在学习2——18自然段时,本环节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学中又通过不同的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使学生获取不同的情感体验。三处学习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通过指导朗读、动手实践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猫妈妈的话。在课文的延伸部分,让学生广开思路说出自已知道的动物的脚的作用。并及时地给予思想教育,平时要多看书,多读书,丰富头脑。
这节课我力求做到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使教学流程清晰明快,着力体现教科版教材的特点:在听说读写整体推进的前提下,优先发展阅读能力,着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读、议、想、说等活动,让学生在亲历实践的过程中学习、感悟、积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不足之处:我认为课虽准备的很充分,教学思路很清晰,但是在课堂上还是有不满意的地方,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如看到课题后学生提出的疑问应在教学过程中更明确地解决;学生的评价语指导上不够到位;教师的语言应更精准一些。
措施:今后还要继续深入挖掘教材,备课要考虑的更全面一些。朗读的指导上多下功夫,培养学生的朗读技能。课堂上继续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