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走进新课程理论试题(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4 13:32: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走进新课程理论试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走进新课程理论试题》。

第一篇:2014-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走进新课程理论试题

一、填空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 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 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 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10、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二、选择题

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C)A.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B.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

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B)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6.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C)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7。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C)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8。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9.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0. 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11. 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

12. 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13. 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14. 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15.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16.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17.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18.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B)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19.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20..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C)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二、多选题

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 2.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A.档案袋评定

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 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

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A.情境 B.协作 C.会话 D.意义建构

4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 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A.民主的B.平等的 C.对话的D.互动的 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 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ABC)A.均衡性 B.综合C.选择性 D.平均性

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ABCD)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 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 D.保障措施

9.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BCD)

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 1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11.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 12.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

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 1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

14.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 C.多方位研究时期 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15.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BCD)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 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 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 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四、简答

1.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P8 答:有六项具体目标,它包括:改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

2.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P15 答:(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2)建立一支新型教师队伍。(3)探索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4)完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系。(5)建设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6)培养一批先进典型。3.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P34-35 答案: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5. 新课程在教材观上的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P60-62 答:首先就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实践的创造性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

其次,就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而言,教材的权威消解了。教材设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6.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P94—95 答: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具有初步技术能力。

7.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自权利和责任的划分,①摆脱了过去僵化单一的管理体制`,妥善地处理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②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③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8. 为什么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141 ①首先,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通过自身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种潜移默化有时比课堂上的传授效果要好;②其次,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再完美的课程也必须经过教师的实施,理想中的课程与教师实施的课程肯定存在一个“落差”,教师能否合理选择课程资源,对于缩小这个“落差”非常重要。9. 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

答: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调教师即研究者,要求教师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鼓励教师从课程改革的问题和需要出发选择课题,强调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10. 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有哪些特点.P170 答:

一、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12、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提倡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答案参考《走进新课程》125页

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其主要内涵包括:第一,教师是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28、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132~134面)主动性(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代我要学的学习方式); 独立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独特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把它视为一种亟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指导的针对性); 体验性(让学生参与,鼓励学生对教笠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 问题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五、论述

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P26

答: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是“目中有人”、“以学为本”的现代课程理念。

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素”的学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程标准中“学生”和“学生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为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支撑 3.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P67—74)

(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4.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四)评价内容综合化,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七)关注发展过程,5、请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谈谈你对新课程主张的“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的理解。

新课程主张的“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从多元智能理论来看,实际上就是就是要求教师有积极乐观的“学生观”。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不同的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有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即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孔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也即教师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平衡性,从而尊重学生个性,关注。

第二篇:走进新课程理论试题

走进新课程理论试题

1、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同时代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可以看到,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 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只有这样他才能具有能够和生存下去、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并能终身学习。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什么?第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第四,倡导建构的学习。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4、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极大的反差。第二,传统的应该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5、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有什么特点?各国的课程改革表现出以下一些共同趋势。第一,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第二,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三,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6、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速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8、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9、什么是课程结构的均衡性?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10、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一,加强学科的综合性。第二,设置综合课程。第三,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11、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具有什么特点?第一,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太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位的转向。第二,在课程内容上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

12、这次课程改革设置了哪些综合课程?1)《品德与生活》(1——2年级);2)《品德与社会》(3——6年级);3)《科学》(3——6年级);4)《历史与社会》(7——9年级);5)《科学》(7——9年级);6)《艺术》(1——9年级);7)《体育与健康》(7——9年级)

13、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哪些问题?第一,知识的锁碎化问题。第二,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第三,管理的问题。

14、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哪些内容?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须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15、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是什么?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16、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是什么?第一,整体性。第二,实践性。第三,开放性。第四,生成性。第五,自主性。

17、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二者是什么关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地说,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不家务事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为使“研究性学习方式”尽快深入人心,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再者,即使各门学科有效渗透了“研究性学习方式”,也有必要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

18、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面临任务是:第一,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第二,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第三,加信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19、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如何?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2)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能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4)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20、怎样理解“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第一,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第二,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三,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第四,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21、我国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什么?大致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各部分。在目标的陈述上,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2、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一、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二、突破学科中心

三、改善学学习方式

四、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弗的操作性

五、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23、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是什么?一 是根据本学科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划分具体的划分具体的学习领域。二是根据本学科的内容特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状况划分学习水平,这种学习水平不一定与学年水平相重合,在不同的水平设置相应的水平目标。三是在各学科课程目标的陈述方面,使用明确的行为动词,以精确表述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表现出来的学习结果。四是确立了恰当的评价系统。

24、为了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要遵循哪些原则?第 一,要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之间的关系。第二,要恰当处理学校结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之间的关系;第三,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第四,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第五,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第六,把信息技术 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25、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再次,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26、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7、怎样理解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8、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29、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作。

30、新型师生伦理关系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去努力?第一,树立教育民主思想第二,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第三,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3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第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不家务事学习的促进者。第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第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第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会型的开放的教师。

3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内涵是什么?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第二,教师是不家务事人生的引路人。

33、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第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第二,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第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第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34、教师尤其应该尊重哪六种学生?1)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2)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3)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

35、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努力?1)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2)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3)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36、尊重学生,怎样才能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1)不体罚学生;2)不辱骂学生;3)不大声训斥学生;4)不冷落学生;5)不羞辱、嘲笑学生;6)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37、怎样赞尝每一位学生?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3)赞赏每一位学生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4)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38、怎样帮助学生?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7)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

39、自主学习具有哪些特征?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订学习制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3)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40、什么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

41、什么是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实际社会生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42、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运行机制包括哪些内容?1)提前进入情境的“预演”机制。2)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体验”机制。3)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4)见机而作的临场应变机制。5)“场外交流”的信息沟通机制。6)课后反思的“回授”机制。

43、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主动性;

二、独立性;

三、独特性;

四、体验性;

五、问题性。

44、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有哪些弊端?第一,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第二,以“章”为本,形式广义泛滥。第四,以“权”为本,权立至上。

45、面对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如何重建?第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第二,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第三,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46、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一、重视发展,淡化化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人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元化。

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47、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一)评价内容——仍然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二)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三)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四)评价主体——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五)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48、新课程提出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49、新课程提出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1)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3)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50、新课程提出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1)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2)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51、新课程提出考试的改革重点是什么?1)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推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3)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4)关于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五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52、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情评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

(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趋势。

(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

(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 要。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

(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53、实施发展性评价有哪些建议?新 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思想,可遵循行动研究的方法开展工作。第一,学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了解教育评价发展的特点与新理念。第二,组织有关人员,开展讨论。第三,反思已有的教育平价工作,寻找与新课程倡导的教育思想相一致的地方,进行经验总结。第四,采取行动,具体实施在讨论和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新评价工 作计划。第五,进行阶段性评价,采用多方面信息,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丰富、补充和改进评价工作方案。

54、在课程评价改革中应注意哪些问题?1)要善于从以住的工作中总结经验与教训。2)要善于借鉴和学习他人的经验。3)有效选择工作的突破口,分层推进评价改革工作。

55、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1)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2)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3)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4)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56、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包括哪些方面?(1)道德品质。(2)学习能力。(3)交流与合作。(4)个性与情感。

57、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第一,促进“全面发展”不等同于追求“全优发展”。第二,评价技术的有限性和教育追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58、新课程倡导质性的评价方法,有哪些意义?(1)质性的评价方法通常记录了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作品或者思考等描述性的内容,而不仅仅是一个分数,不仅具体直观地描述出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而且较好全面反映了学生发展的状况。这种评价方法对于新课程倡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2)因为质性的评价方法多以描述和记录为主,即可真实、深入地再现学生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那么,质性的评价方法无疑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评价手段。因此,质性的评价方法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59、对成长记录袋进行评分,应注意哪些问题?(1)评分者的选择。由教师评分,还是由学生评分。(2)评分方式的选择。把成长记录袋作为整体来评分,还是将各项目单独评分,然后计算平均分。(3)评分结果报告与交流。

60、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界产生了哪些影响?首先,它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其次,多元智力理论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再次,多元智力理论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61、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哪四个工作环节?

一、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二、设计评价工具。

三、收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和素质发展的资料和证据。

四、明确促进教师发展的改进要点,制定改进计划。

62、反映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哪些内容?(1)职业道德;(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3)教学设计与实施;(4)交流与反思。

63、如何开展教师自评?

(一)帮助教师对自评及其价值建立正确的认识,创设具有支持性的教师自评氛围。

(二)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自评方法。

(三)慎用自评结果,不宜与奖惩挂钩。

(四)与他评结合,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64、推行学生与家长参与教师评价的重要原则是什么?重要原则之一,学习信任学生和家长。重要原则之二,学习分析看待评价结果,珍惜相互了解的机会。重要原则之三,校方应综合分析多方信息,不要草率地下结论。重要原则之四,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时需要引导。65、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变化对我国现行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首行,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其次,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再次,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

66、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和原则是什么?第 一个筛子是教育哲学,即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第二个筛子是学习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容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第三个筛子是教学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67、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是什么?第 一,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把给予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第二,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第三,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馆、专 用教室等的合理建设;第四,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和尚未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及素质并据此确定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第五,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第六,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 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68、怎样理解国家课程?国 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国家课程的开发主要是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性质与培养目标,制定各个领域或科目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它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的主体部分,涵盖的课程门类和所占课 时比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比是最多的,因而在决定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9、怎样理解地方课程?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地方课程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70、怎样理解校本课程?校 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课程计划、学校教育哲学、学生需求评估以及学校课程资源,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特别是使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71、怎样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例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它们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要素。72、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哪些?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士资源等。

73、课程改革为什么要强调课程资源的作用?新 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不仅设置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而且强调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形成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丰富教学模式。这些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状况。对于学校教师而言,不仅校 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课程资源的支持,而且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也离不开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特别是像综合实践活动,它虽然是国家规定课程名称和课时、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但具体实施的内容和形式则完全要由学校来决定,是在实践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这就需要对课程资源有充分的认识和便捷的获取途 径。否则,课程改革的许多目标就会落空。

74、开发和利用教学活动资源的主要途径有哪些?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2)确定学生的现在发展基础和差异;3)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5)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6)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7)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7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主要任务是什么?1)验证、修订并正式颁各学科课程标准。2)形成教材编写,审定和选用的有效机制。3)形成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4)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5)初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6)促进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专业水平。

76、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具备哪些条件?1)具有明确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2)具有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机构。3)具有钻研精神和专业技能的教师队伍。4)具有科学的课程评价体制。5)具有基本的办学经费和必备的教育设施与设备。

77、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及设计流程是什么?第 一项,成立校本课程发展委员。第二项,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依据。第一,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指导性文件;第二,学校教育哲学或办学宗旨;第三,学生需求的评估;第四,社会学校课程资源的评估。第三项,校本课程总体目标。第四项,校本课程总体结构。第五项,《课程纲要的撰写》。78、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是什么?第 一,校本课程是我国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弥被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第二,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需求。第三,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第四,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 要。

79、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具体方式有哪些?1)课程选择;2)课程改编;3)课程整合;4)课程补充;5)课程拓展;6)课程新编。

80、校本课程实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1)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2)校本课程的试验;3)选择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4)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

81、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的制订包括哪些方面?包括需要评估,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条例。82、怎样理解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主要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83、学校课程管理的原则是什么?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2)坚持权利与责任相统一。3)正确处理好三类课程的关系。4)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

84、学校课程管理的目的是什么?1)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2)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3)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85、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体,学生、教师和学校成为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主要考察对象,因此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主要包括:1)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2)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3)促进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

第三篇:教师职称考试新课程理论试题

教师职称考试新课程理论试题大全

1、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同时代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可以看到,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只有这样他才能具有能够和生存下去、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并能终身学习。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什么? 第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第四,倡导建构的学习。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4、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极大的反差。

第二,传统的应该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5、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有什么特点? 各国的课程改革表现出以下一些共同趋势。第一,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

第二,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三,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6、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速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8、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9、什么是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10、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加强学科的综合性。第二,设置综合课程。第三,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11、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具有什么特点?

第一,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太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位的转向。

第二,在课程内容上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

12、这次课程改革设置了哪些综合课程?

1)《品德与生活》(1——2年级);2)《品德与社会》(3——6年级);3)《科学》(3——6年级);4)《历史与社会》(7——9年级);5)《科学》(7——9年级);6)《艺术》(1——9年级);7)

第四篇:教师考试新课程理论试题及答案

教师考试新课程理论试题及答案

试题目录

1、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什么?

4、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5、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有什么特点?

6、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8、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9、什么是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10、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11、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具有什么特点?

12、这次课程改革设置了哪些综合课程?

13、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哪些问题?

14、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哪些内容?

15、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是什么?

16、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是什么?

17、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二者什么关系?

18、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9、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如何?

20、怎样理解“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

21、我国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22、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23、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24、为了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25、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6、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27、怎样理解学生是发展的人?

28、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29、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30、新型师生伦理关系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去努力?

3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3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内涵是什么?

33、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34、教师尤其应该尊重哪六种学生?

35、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努力?

36、尊重学生,怎样才能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37、怎样赞尝每一位学生?

38、怎样帮助学生?

39、自主学习具有哪些特征?

40、什么是合作学习?

41、什么是探究学习?

42、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运行机制包括哪些内容?

43、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4、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有哪些弊端?

45、面对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如何重建?

46、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47、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48、新课程提出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49、新课程提出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50、新课程提出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51、新课程提出考试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52、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情评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53、实施发展性评价有哪些建议?

54、在课程评价改革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55、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56、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包括哪些方面?

57、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58、新课程倡导质性的评价方法,有哪些意义?

59、对成长记录袋进行评分,应注意哪些问题? 60、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61、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哪四个工作环节?

62、反映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哪些内容? 63、如何开展教师自评?

64、推行学生与家长参与教师评价的重要原则是什么?

65、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

66、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和原则是什么? 67、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是什么?

68、怎样理解国家课程?

69、怎样理解地方课程?

70、怎样理解校本课程?

71、怎样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 72、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哪些?

73、课程改革为什么要强调课程资源的作用?

74、开发和利用教学活动资源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7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76、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77、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及设计流程是什么?

78、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是什么?

79、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具体方式有哪些? 80、校本课程实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81、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的制订包括哪些方面?

82、怎样理解课程资源? 83、学校课程管理的原则是什么? 84、学校课程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85、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试题及答案

1、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同时代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可以看到,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只有这样他才能具有能够和生存下去、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并能终身学习。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什么?

第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第四,倡导建构的学习。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4、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极大的反差。

第二,传统的应该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5、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有什么特点?

各国的课程改革表现出以下一些共同趋势。第一,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

第二,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6、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速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8、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9、什么是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10、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加强学科的综合性。第二,设置综合课程。第三,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11、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具有什么特点?

第一,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太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位的转向。

第二,在课程内容上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

12、这次课程改革设置了哪些综合课程?

1)《品德与生活》(1——2年级);2)《品德与社会》(3——6年级);3)《科学》(3——6年级);4)《历史与社会》(7——9年级);5)《科学》(7——9年级);6)《艺术》(1——9年级);7)《体育与健康》(7——9年级)

13、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哪些问题?

第一,知识的锁碎化问题。第二,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第三,管理的问题。

14、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哪些内容?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须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15、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是什么?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16、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整体性。第二,实践性。第三,开放性。第四,生成性。第五,自主性。

17、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二者是什么关系?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地说,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不家务事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为使“研究性学习方式”尽快深入人心,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再者,即使各门学科有效渗透了“研究性学习方式”,也有必要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

18、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面临任务是: 第一,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

第二,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第三,加信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19、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如何?

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

2)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能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

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4)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20、怎样理解“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

第一,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第二,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三,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第四,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21、我国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大致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各部分。在目标的陈述上,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2、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一、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二、突破学科中心

三、改善学学习方式

四、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弗的操作性

五、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23、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一是根据本学科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划分具体的划分具体的学习领域。二是根据本学科的内容特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状况划分学习水平,这种学习水平不一定与学年水平相重合,在不同的水平设置相应的水平目标。

三是在各学科课程目标的陈述方面,使用明确的行为动词,以精确表述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表现出来的学习结果。

四是确立了恰当的评价系统。

24、为了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第一,要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之间的关系。

第二,要恰当处理学校结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之间的关系;

第三,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第四,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第五,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第六,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 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25、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再次,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26、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7、怎样理解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8、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29、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作。

30、新型师生伦理关系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去努力?

第一,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第二,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第三,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3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第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不家务事学习的促进者。

第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第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第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会型的开放的教师。

3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内涵是什么?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第二,教师是不家务事人生的引路人。

33、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第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第二,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第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第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34、教师尤其应该尊重哪六种学生?

1)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2)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3)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

35、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努力?

1)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2)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3)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36、尊重学生,怎样才能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1)不体罚学生;2)不辱骂学生;3)不大声训斥学生;4)不冷落学生;5)不羞辱、嘲笑学生;6)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37、怎样赞尝每一位学生?

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赞赏每一位学生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 4)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38、怎样帮助学生?

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 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7)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

39、自主学习具有哪些特征?

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订学习制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

3)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40、什么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

41、什么是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实际社会生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42、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运行机制包括哪些内容? 1)提前进入情境的“预演”机制。2)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体验”机制。3)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4)见机而作的临场应变机制。5)“场外交流”的信息沟通机制。6)课后反思的“回授”机制。

43、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主动性;

二、独立性;

三、独特性;

四、体验性;

五、问题性。

44、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有哪些弊端?

第一,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第二,以“章”为本,形式广义泛滥。第四,以“权”为本,权立至上。

45、面对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如何重建?

第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第二,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

第三,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46、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一、重视发展,淡化化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人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元化。

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47、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一)评价内容——仍然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二)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三)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四)评价主体——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五)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48、新课程提出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

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49、新课程提出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1)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3)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50、新课程提出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1)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2)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51、新课程提出考试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1)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推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3)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4)关于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五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52、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情评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

(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趋势。

(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

(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

(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

(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53、实施发展性评价有哪些建议?

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思想,可遵循行动研究的方法开展工作。第一,学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了解教育评价发展的特点与新理念。第二,组织有关人员,开展讨论。

第三,反思已有的教育平价工作,寻找与新课程倡导的教育思想相一致的地方,进行经验总结。

第四,采取行动,具体实施在讨论和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新评价工作计划。第五,进行阶段性评价,采用多方面信息,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丰富、补充和改进评价工作方案。

54、在课程评价改革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1)要善于从以住的工作中总结经验与教训。2)要善于借鉴和学习他人的经验。

3)有效选择工作的突破口,分层推进评价改革工作。

55、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1)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2)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

3)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4)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56、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包括哪些方面?

(1)道德品质。(2)学习能力。(3)交流与合作。(4)个性与情感。

57、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第一,促进“全面发展”不等同于追求“全优发展”。第二,评价技术的有限性和教育追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58、新课程倡导质性的评价方法,有哪些意义?

(1)质性的评价方法通常记录了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作品或者思考等描述性的内容,而不仅仅是一个分数,不仅具体直观地描述出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而且较好全面反映了学生发展的状况。这种评价方法对于新课程倡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2)因为质性的评价方法多以描述和记录为主,即可真实、深入地再现学生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那么,质性的评价方法无疑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评价手段。因此,质性的评价方法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59、对成长记录袋进行评分,应注意哪些问题?

(1)评分者的选择。由教师评分,还是由学生评分。

(2)评分方式的选择。把成长记录袋作为整体来评分,还是将各项目单独评分,然后计算平均分。

(3)评分结果报告与交流。

60、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首先,它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其次,多元智力理论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再次,多元智力理论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61、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哪四个工作环节?

一、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二、设计评价工具。

三、收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和素质发展的资料和证据。

四、明确促进教师发展的改进要点,制定改进计划。62、反映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哪些内容?

(1)职业道德;(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3)教学设计与实施;(4)交流与反思。

63、如何开展教师自评?

(一)帮助教师对自评及其价值建立正确的认识,创设具有支持性的教师自评氛围。

(二)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自评方法。

(三)慎用自评结果,不宜与奖惩挂钩。

(四)与他评结合,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64、推行学生与家长参与教师评价的重要原则是什么?

重要原则之一,学习信任学生和家长。

重要原则之二,学习分析看待评价结果,珍惜相互了解的机会。重要原则之三,校方应综合分析多方信息,不要草率地下结论。重要原则之四,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时需要引导。65、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变化对我国现行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

首行,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其次,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再次,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66、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和原则是什么? 第一个筛子是教育哲学,即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第二个筛子是学习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容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第三个筛子是教学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

67、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是什么?

第一,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把给予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第二,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

第三,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馆、专用教室等的合理建设;

第四,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和尚未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及素质并据此确定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

第五,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

第六,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68、怎样理解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国家课程的开发主要是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性质与培养目标,制定各个领域或科目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它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的主体部分,涵盖的课程门类和所占课时比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比是最多的,因而在决定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9、怎样理解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地方课程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70、怎样理解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课程计划、学校教育哲学、学生需求评估以及学校课程资源,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特别是使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71、怎样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例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它们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要素。

72、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哪些?

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士资源等。

73、课程改革为什么要强调课程资源的作用?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不仅设置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而且强调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形成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丰富教学模式。这些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状况。对于学校教师而言,不仅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课程资源的支持,而且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也离不开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特别是像综合实践活动,它虽然是国家规定课程名称和课时、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但具体实施的内容和形式则完全要由学校来决定,是在实践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这就需要对课程资源有充分的认识和便捷的获取途径。否则,课程改革的许多目标就会落空。74、开发和利用教学活动资源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2)确定学生的现在发展基础和差异; 3)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5)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6)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7)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7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验证、修订并正式颁各学科课程标准。2)形成教材编写,审定和选用的有效机制。3)形成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4)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5)初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6)促进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专业水平。76、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1)具有明确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2)具有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机构。3)具有钻研精神和专业技能的教师队伍。4)具有科学的课程评价体制。

5)具有基本的办学经费和必备的教育设施与设备。77、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及设计流程是什么?

第一项,成立校本课程发展委员员。

第二项,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依据。第一,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指导性文件;第二,学校教育哲学或办学宗旨;第三,学生需求的评估;第四,社会学校课程资源的评估。第三项,校本课程总体目标。第四项,校本课程总体结构。第五项,《课程纲要的撰写》。78、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是什么?

第一,校本课程是我国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弥被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

第二,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需求。

第三,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第四,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79、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具体方式有哪些?

1)课程选择;2)课程改编;3)课程整合;4)课程补充;5)课程拓展;6)课程新编。

80、校本课程实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2)校本课程的试验;3)选择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4)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

81、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的制订包括哪些方面?

包括需要评估,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条例。82、怎样理解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主要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83、学校课程管理的原则是什么?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2)坚持权利与责任相统一。3)正确处理好三类课程的关系。4)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84、学校课程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1)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2)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3)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85、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体,学生、教师和学校成为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主要考察对象,因此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主要包括:

1)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2)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3)促进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

第五篇:教师招聘考试试题新课程基本理论

教师招聘考试试题新课程基本理论

1.如何理解并落实新课标中的三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融合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2.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落实课程的三维目标?

①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新教材特点,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三维目标”的落实。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个有机整体,不是三项并列目标,不能将其硬性割裂分开。

③三维目标的落实是一个灵活创新求真的过程,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有序地落实。④受传统的习惯影响,教师尤其要强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层面上的目标意识。

3.新课程结构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纲要》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

4.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指向主要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情感体验、意识态度、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系统的基础知识传授不再作为追求的唯一或主要目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

①获得亲身参与科学探索的积极体验; ②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学会合作与分享; ④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⑤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⑥激活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5.新课程强调的教学观是什么? 新课程强调的教学理念主要有:

①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交流,是沟通,是对话;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师生与教材的对话。

②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与方法。

③教学应是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有机贯串于教学全过程。

④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5.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生观?

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即学生观),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那么,新课程倡导哪些具体的学生观呢?(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应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应该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学校和教师的手里。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快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要还给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珍视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作为一个社会人,学生应该受到尊重、爱护;作为自然的人,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生理、心理上的特点,把“孩子看做孩子”。(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必须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代替和包办;

③学生在教育系统中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并承担着一定的法律责任,也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和享受特定的伦理权利,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6.什么是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比学习方法高一个层次的概念,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不是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它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7.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重视操作实践。它要努力让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主动建构知识,获得经验,提高能力。8.新课程的评价有何特点?

新课程的评价有如下特点:

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改革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加强自评、互评,使参与的交互活动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

②评价内容多维化。即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关注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的独特性的认可,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

③评价过程的动态化。有机地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给予多次评价机会;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

④评价方式多样化。即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丰富评价和考试的方法,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9.如何运用成长记录袋对学生进行质性评价?

成长记录袋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质性评价方法。成长记录袋,主要是指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运用成长记录袋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成长记录袋的内容通常涵盖了一项任务从起始阶段到完成阶段的完整过程。成长记录袋的形成一般应包括明确目的、确定评价的内容、确定评价的对象在什么年级水平和技能水平、确定要收集的内容和收集的次数及频率、调动学生参与这几个步骤。成长记录袋的评分程序一般为:

①向每一个人介绍成长记录袋;②制定、交流计划和保存、使用计划。整个形成过程通常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

10.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评价一堂课的主要标尺有哪些?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评价一堂课的主要标尺有:①是否体现了目标多维,即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有机融合。②是否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情境与氛围,激发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③是否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否面向全体,全员参与。④是否体现了平等对话,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⑤是否能激活思维,引导学生发表不同意见。⑥是否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经验、体验,是否能联系社会实际、生产实际。⑦是否能适度向课外延伸,体现课内外结合。⑧是否能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到自主学习,合作 学习,探究学习,教师讲得少,学生讲得多,动脑动手。⑨是否能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学习,使每个学生各有所获。11.教师专业发展有效策略的五项修炼

①学习:实现自我超越。未来的教师应当成为学习型的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精通教学内容,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并以积极健康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教学技艺指导学生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更新观念、充实知识、掌握方法,在客观审视现实的同时不断超越自我。

②实践: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的假设、成见,甚至图像、印象。在教育工作中,它影响着个人如何对待外在客观世界,如何采取行动,决定自己什么可以做或不可以做,什么时候做,到底怎样做。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就必须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自觉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反思、研究、创新中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③培训:建立共同愿景。教师的共同愿景是实现专业发展。为此,中小学教师应积极参与新课程培训,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培训目标的达成休戚相关,自觉地把专业发展的共同愿景和培训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加快角色转变,改进工作方式,始终实现专业提升。

④合作:整合团体智慧。团体智慧高于个人智慧。教师要实现共同愿景,就必须通过合作来发挥团体智慧。在合作中,每一个教师都可以自由交谈,并且要在思想碰撞中发现别人的远见,发现有碍团体发展的消极因素,进而通过发挥集体的智慧优势来加以解决。⑤研究:学会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以系统动力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思考方式,它要求人们掌握问题整体运作的本质,以提升组织整体运作的群体智力。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学会系统思考、科学研究,从宏观视角动态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及时吸收学生的反馈信息,密切关注、深刻洞察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渐变,用系统的、发展的、鼓励的眼光支持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下载2014-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走进新课程理论试题(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走进新课程理论试题(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走进新课程》考试试题(精选五篇)

    一、 单选 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 ) A. 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D. 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2、贯......

    教师招聘考试《走进新课程》模拟题 (二)(5篇材料)

    QQ交流群: 219036380教师招聘考试网:jsks.offcn.com 教师招聘考试《走进新课程》模拟题 (二) 《走进新课程》模拟题 (二) 小学科学教师新课程标准知识竞赛模拟练习 一、填空题......

    新课程理论考试模拟试题

    2010年教师职称考试新课程理论考试模拟试题及含答案 一, 单选 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C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

    体育新课程标准教师招聘考试试题

    体育新课程标准教师招聘考试试题 选择题 1、2004年的夏季奥运会在( )举行。A、悉尼B、雅典C、巴黎D、北京 2、2004年的欧洲杯在( )进行A、德国B、比利时C、葡萄牙D、荷兰 3......

    走进新课程试题.

    走进新课程试题(三—案例专集 1、[案例]“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 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

    走进新课程试题

    一、填空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 面向未来 ”,和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 目标......

    2012走进新课程试题

    《走进新课程》考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 面向未来 ”,和 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

    美术(理论)教师招聘考试试题(精选5篇)

    一、填空: 1、美术课程具有 人文 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2、《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