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知识竞赛题(100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报纸和网络 知识竞赛题(含答案)
单项选择题70道,多项选择题30道,均有答案。
一、单项选择(70题,每题1分,共70分)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时间是(a)a.2013年11月9日到12日 b.2013年11月10日到12日 c.2013年11月9日到11日 d.2013年11月10日到11日
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共有(b)内容。
a.15项,50条 b.16项,60条 c.15项,60条 d.16项,50条
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a)a.全面深化改革 b.全面深化开放 c.全面改革开放 d.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式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的工作总基调是(a)a.稳中求进 b.提质增效 c.又快又好 d.多快好省
5、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式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着力(a)a.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 b.调增长、稳结构、促改革 c.稳增长、促结构、调改革 d.促增长、调结构、稳改革
6、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c)为出发点和落脚点。a.经济 b.财政 c.税收 d.科技
25、审核预算的重点是(a)。
a.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 b.由支出预算、平衡状态向赤字规模和政策拓展 c.由政策拓展、支出预算向平衡状态和赤字规模 d.由赤字规模、支出预算向平衡状态和政策拓展
26、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d)。a.增值税 b.间接税 c.消费税 d.直接税
27、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是(c)。
a.户籍制度 b.土地制度 c.城乡二元结构 d.城乡资源配置
28、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c)。a.支柱性地位 b.重要性地位 c.基础性地位 d.保障性地位
29、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是(b)a.科学的税收体制 b.科学的财税体制 c.科学的经济体制 d.科学的管理体制
30、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a)。a.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 b.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 c.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 d.各方事权和支出责任
31、在坚持和完善(d)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
a.最严格的城市用地制度 b.最严格的建设用地制度 c.最严格的商业用地制度 d.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32、鼓励(a)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a.承包经营权 b.土地使用权 c.宅基地收益权 d.家庭经营权
33、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b)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a.住房使用权 b.住房财产权 c.宅基地用益物权 d.宅基地财产权
34、建立农村(b)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a.要素流动交易 b.产权流转交易 c.特色产品交易 d.资源产品交易
35、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研究建立(c)。
a.城市基础设施金融机构 b.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 c.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 d.股份合作金融机构
36、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a)挂钩机制,从严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a.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b.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 c.常住人口社会保障体系 d.农业转移人口规模化
37、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c)开放相互促进。a.对内 b.对外 c.对内对外 d.对外对内
38、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加快(d)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a.培育参与 b.引领 c.培育参与和监控 d.培育参与和引领
39、放宽投资准入,加快(a)区域整合优化。a.海关特殊监管 b.海关 c.特殊监管 d.一般制造业
40、建立(a)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a.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b.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 c.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d.上海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
41、在推进现有试点基础上,选择若干具备条件地方发展(a)。a.自由贸易园(港)区 b.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 c.自由贸易试验区 d.贸易自由区
42、加快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商签投资协定,完善(a)体制。a.领事保护 b.财产保护 c.知识产权保护 d.国有资产保护
43、加快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商签投资协定,扩大(c)空间。a.投资促进 b.合作 c.投资合作 d.促进投资
44、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同各国各地区(a)。a.利益汇合点 b.利益共同点 c.意见共同点 d.意见汇合点
45、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抓住(b)重新布局机遇。a.第三产业 b.全球产业 c.朝阳产业 d.新兴产业
46、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快同周边国家和(a)互联互通建设。a.基础设施 b.区域基础设施 c.沿海沿边 d.全球
47、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d)为根本。a.党的领导 b.公民权利 c.依法治国 d.人民当家作主
48、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c)作用。
a.基本政治制度 b.基本经济制度 c.根本政治制度 d.根本民主制度
49、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b)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a.平等团结和睦 b.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c.平等团结进步 d.团结奋斗繁荣发展
50、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以(c)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加强社会组织民主机制建设,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a.党委全委会 b.党员代表大会 c.职工代表大会 d.党支部委员会
51、畅通(a),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a.民主渠道 b.民主途径 c.民主路径 d.民主治理
52、(c)是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权威。a.党章 b.法律 c.宪法 d.民族区域自治法
5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改革司法管理体制,推动(d)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
a.县以上 b.市以上 c.市以下 d.省以下
5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探索建立与(a)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a.行政区划 b.辖区 c.地域 d.辖区区划
55、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国家尊重和保障(b)。a.法权 b.人权 c.公权 d.治权
56、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废止(d)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
a.信访 b.双规 c.拘役 d.劳动教养
57、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c)的根本之策。
a.依法治国 b.依法行政
c.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 d.把权力关进法制笼子
58、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坚持(d),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a.党的领导 b.依法执政 c.民主执政 d.民主集中制
59、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强和改进对(a)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
a.主要领导干部 b.党委常委会c.党委书记 d.党政一把手
60、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推行(c)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试点。a.所有领导干部 b.所有公务员 c.新提任领导干部 d.县处级以上干部
6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c),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
a.公开竞争、优胜劣汰 b.公正公开、自由运作 c.公平竞争、优胜劣汰 d.公开竞争、参与建设
6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a)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第二篇: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知识简述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知识简述题
北京市昌平区新闻中心制作
(一)简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都包括哪六大领域改革?
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2、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4、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5、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6、深化党的建设体制改革
(二)简述《决定》中提出如何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1、完善文化管理体制;
2、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3、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4、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三)简述《决定》中提出如何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1、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
2、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
3、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四)简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与前七次三中全会的主题有什么区别?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共有七次三中全会,七次中五次谈改革,两次谈农村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谈改革几乎谈的全部是经济体制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特别鲜明,它是全面深化改革。
(五)简述我国今后的强军目标是什么,以及从哪几方面着手实施?
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
2、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
3、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六)简述《决定》中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从哪几方面着手?
1、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2、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3、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4、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七)简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从哪几方面着手?
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八)简述《决定》中提出的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包含哪几大方面?
1、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九)简述《决定》中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从哪几方面着手?
1、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2、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3、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4、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5、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十)简述《决定》中提出如何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1、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2、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3、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4、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5、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第三篇: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新一轮改革大幕,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全面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方向,鲜明提出了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科学描绘了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宣言书”和“动员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肩负新的时代使命,我们要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全会精神.披荆斩棘,正道沧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其独特的创造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缔造出一幅丰富生动的发展图景。九十多年奋斗积累,六十多年建设发展,三十五载锐意改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清晰鲜明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根本政治制度不断夯实,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建设不断加强,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巨大跨越。中国的“制度优势”成为一个个奇迹最贴切的注脚。
改革的实践在基层,基层改革者任重道远。人们不会忘记,3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之初,是安徽小岗村农民对包干到户的大胆探索,掀起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中国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正是建立在这样许许多多基层改革者的探索之上。如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仍然需要千千万万的基层改革者去主动作为,积极探索,不断细化、完善、落实会全会的一项重要要求。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引起高度关注,其规模、风险、未来发展轨迹、治理思路都将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审慎处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以及可能诱发的风险,十分必要。
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的未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号角已经吹起,让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去继续探索深化改革的道路与模式,以更坚定的信心去践行改革开放的理念,用新的姿态迎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
第四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
一、从三个维度把握“全面深化改革”这一主题
第一、全面认识“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求我们从现实的需要上认识到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第二、全面认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我们从战略的高度上认识到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第三、全面认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我们从发展的路径上认清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二、从六个“进一步”和六个“紧紧围绕”把脉改革新方向
三、《决定》对教育科技领域深化改革的阐述
(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四、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新提法新亮点
(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的是制度的现代化。这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第一次设立的宏大目标。
(二)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三)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四)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五)全会特别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此前的表述,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两字之差,区分出来的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新定位。
(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七)全会提出了“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方向。
(八)创新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九)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第五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
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基本情况
(1)会议基本情况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4人、候补中央委员169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第一年的良好开局。
全会高度评价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改革开放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全会号召,全党同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什么要确立“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
回顾改革开放35年历程,“三中全会”是观察中国“后30年”(指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年代)伟大变革的一扇窗口,是串起“改革开放”伟大时代的一条主线。历届党的三中全会都承担着促进经济发展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使命,一些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决策,多是在三中全会上作出的。可以说,35年来7个三中全会的中心议题与关键词的变化,折射出党对于中国经济现代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发展模式的认识在不断发展,不断深入,不断成熟。
换句话说,三中全会已成为“改革”的代名词,是观察中国“后30年”变革的历史线索。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一共召开过的7次三中全会,“深化改革”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不变主题。这7次三中全会,有5次议题直接是与深化改革相关,2次则和农村改革与发展相关。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是一次伟大的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唤醒了古老的中国,推开了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大门。
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10),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十三届三中全会(1988.9),决定对经济环境经济秩序进行治理整顿。
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11),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起基本框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步入新阶段,一场波澜壮阔的制度变革由此开启。
十五届三中全会(1998.10),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于开创我国农村和农村工作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10),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是改革目标的又一次部署,是改革之路的再一次出发。
十七届三中全会(2008.10),再次通过有关农村改革的决定,为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奠定了重要基石。
中央做出整体性改革的决定共有三次,第一次是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二次是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三次是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尤为引人注目的4次关系整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全会分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届三中全会、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它们都具有纲领性意义和时代性色彩,分别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四个阶段,即改革的启动阶段、改革的展开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阶段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84年前的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十二届三中全会后,改革进入第二阶段,由农村转入城市,围绕搞活企业为中心,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也是经济体制的重大突破。随着邓小平的1992年南方谈话,改革进入第三阶段,在城市开始了全面的市场经济改革。从这个阶段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改革越来越复杂。进入2000年,改革进入第四个阶段,局面更加复杂了,改革遇到强大阻力。2003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由“建立”改成“完善”。
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内外环境正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改革的难度、风险日趋加大。转型与改革交织融合,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政府转型都直接依赖于重大改革的突破。改革面临的利益矛盾更为突出,未来能否在调整利益关系、解决利益失衡上取得重要进展,将牵动和影响发展稳定大局。“十八大已经破了题,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现在到了为全面深化改革做出全面部署的历史节点。”现在到了改革的第五个阶段,而且迫在眉睫。时代的课题,摆在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解决中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顺应时代潮流,满足人民期待,保持党和国家生机活力,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2013年4月,新一届国家机构换届选举刚刚完成,中共中央政治局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广发嘛听取党内外各方面意见,作出了一项意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决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作出决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与前七次三中全会的主题有什么区别?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共有七次三中全会,七次中五次谈改革,两次谈农村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特别鲜明,即全面深化改革。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六个改革:第一个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第二个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第三个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第四个是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第五个个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第六个是党建方面的改革。
(3)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
第一,党的十八大统一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强调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来看,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要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和工作部署,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今天,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7年,距离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也大致还有35年,时不我待!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第二,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来,已经35个年头了。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三,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国际体系酝酿深刻变革,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重要战略机遇稍纵即逝,机遇和挑战并存。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其复杂性、艰巨性、敏感性前所未有,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
第四,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三中全会都研究讨论深化改革问题,都是在释放一个重要信号,就是我们党将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说到底,就是要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要议题,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形势下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重要宣示和重要体现。
(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专题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通过改革开放破解发展难题,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勇气和责任担当,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具有里程碑意义。全会顺应发展大势和人民期待,着力健全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全会提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了“五位一体”改革新举措,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长远历史意义。
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纲领性文件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方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一)《决定》的框架结构:全会决定以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提领,共二万多字,16个部分,分三大板块。第一部分是总论,主要阐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第二至第十五部分是分论,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6个方面,具体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第十六部分讲组织领导,主要阐述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总目标、主线、重点、必须坚持的重要经验、愿景
(1)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3个解放”:即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这“3个解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要求我们充分认清楚封闭僵化老路和改旗易帜邪路的危害,认清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新路的重要意义;要求我们不断破除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上的一些片面认识,更加科学有效地构建起“三位一体”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第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求我们继续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使国有经济更好地造福于人民;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把民间的创造力更加充分地调动起来。
第三,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要求我们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创新社会治理,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要求我们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改革的6条主线,即“6个紧紧围绕”:一是经济方面: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二是政治方面: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三是文化方面: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四是社会方面: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五是生态方面: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六是党建方面: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4)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5)必须坚持的重要经验: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改革必须长期做到“4个坚持”:一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是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6)改革愿景:到2020年,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7)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15项具体改革)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全会提出,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2、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全会提出,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3、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全会提出,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4、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全会提出,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5、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全会提出,一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二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三是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四是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6、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全会提出,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7、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全会提出,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
8、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全会提出,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9、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全会提出,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10、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全会提出,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11、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2、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全会提出,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国家安全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安全战略,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制定国家安全工作方针政策,研究解决国家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13、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全会提出,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14、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全会提出,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15、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全会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统一部署全国性重大改革,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协调各方力量形成推进改革合力,加强督促检查,推动全面落实改革目标任务。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加强重大改革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宽容改革失误,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亮点和新提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握时代、实践和人民的新要求,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部署,在理论上有一系列重大创新,在政策上有一系列重大突破,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的高度自觉。《决定》中的亮点和新提法主要如下:
亮点一:改革力度前所未有。《决定》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
一是主题全面。这次会议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前6次三中全会有所不同。尽管前6次会议也都与改革有关,但主题仅是某一方面改革。这次则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之所以确定这样的主题,一方面是为了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另一方面也是实践需要,当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只有坚持全面改革,才能继续深化改革。
二是主线清晰。《决定》提出“6个紧紧围绕”,分别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这6个领域的改革主线,反映各个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
三是重点明确。《决定》的定位是全面深化改革。与此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发挥其对其他领域改革的“火车头”牵引作用。15个改革任务中,6个是经济,生态文明体制也与经济密切相关。经济占了所有改革任务近一半。
四是力度空前。《决定》2万字左右,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改革”二字被提及59次,可以说,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每一句话的内涵十分丰富,落实下去都会使该领域的体制机制发生重大变化。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改革决心和勇气,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有胆有识、敢于碰硬、勇于担当的气魄。五是行动扎实。这次《决定》的落实是有保证的,体现在:组织落实,明确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时间落实,鲜明提出到2020年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改革进程是可检查、可评估的。这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抓工作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
亮点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主体多元,方式法治化,不再是简单命令式、完全行政化的管理。
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和提法。
过去我们讲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和人民的关系,最早是国家统治,后来讲国家管理,现在我们又确立了国家治理。治理是一个新的词汇,它强调多主体,大家都是主体。国家管理者是主体,人民也是主体,还有各组织、各单位,都是参加管理的主体之一,所以这是从过去的一个主体变为多个主体。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更加科学、更加民主,同时也要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这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治理体系搭建好了,治理能力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了,治理体系才能充分发挥效能。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总目标、总抓手,才能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这个新提法丰富了我国现代化的内涵。过去我们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角度提出的。而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从制度层面提出的现代化目标。这样,发展的目标与制度的目标就衔接起来了。这个新目标有几层理解:
第一,内涵是全面的,是整个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的治理体制;
第二,制度是成熟的,国家治理水平是检验社会制度是否完善、定型的重要标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改革要形成相对稳定成熟的制度体制,而不是缺乏定势、变来变去的体制机制;
第三,主体是多元的,治理与管理的区别就在于治理是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党、人大、政府、政协等多元主体一起进行国家治理,而不是仅仅依靠一种力量,因而也是民主的一种表现,这次提出的协商民主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重要一环;
第四,方式是法治的,依法治国,依法治理,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治理方式是法治化的,而不再是简单命令式、完全行政化的管理。
亮点三: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的作用从“基础”变为“决定”。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一鲜明思路,体现了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也契合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
市场的作用从“基础”变为“决定”,2个字的改变,意义十分重大,是《决定》的最大亮点和重大理论创新。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质”的提升,是思想解放的重大突破,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引领其他领域改革的基本方针。
1、历程: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可以看出,我们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中央认为对这个问题从理论上作出新的表述条件已经成熟,应该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
2、要求:(1)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2)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职能是不同的。全会决定对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全会决定对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进行了部署,强调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3、意义:第一,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定位,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第二,这一论断抓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最有效率,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需要遵循。“决定”2个字的改动,抓住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深层次的问题。“决定性”的意思是,其他力量可以影响和引导资源配置,但决定者不是别的,只有市场。
第三,这一论断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和路线图。对改革的突破口、重点等有很多讨论,有的认为是财税体制,有的认为是金融体制,有的认为是土地制度等。这些改革无疑都是重要的,但是,如果我们在理论上停留在原来的认识水平上,据此设计出各领域的经济体制也不可能有质的变化。提出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就是改革的突破口和路线图,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体系、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财税金融、土地制度、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改革,都要以此为标尺,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也有了原则和检验尺度。
第四,这一论断抓住了我国现实经济问题的根本。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但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核心问题是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过多,不合理的干预太多。既然我们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又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内涵、一般规律,就要解放思想,破除理论障碍,在理论上承认这一规律,在实践上遵循这一规律。
亮点四:清晰界定政府职能和作用。5项职能是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
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绝不是否定或弱化政府作用。在现代经济中,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样重要。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行,没有政府的作用也不行。但是,要认识到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内涵的不同。就资源配置而言,政府是引导和影响资源配置,而不是直接配置资源。
只有界定好政府的职能和作用,政府不越位,才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才能解决目前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不到位并存的问题。在坚定推进市场化改革解决政府“越位”问题的同时,要解决好政府的“缺位”问题。在简政放权、减少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的同时,要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好市场秩序;要增强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大力发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决定》清晰界定了政府职能和作用,可以概括为5项职能,即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
亮点五: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功能定位上,明确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产权保护上,明确提出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
在政策待遇上,强调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将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一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过去也讲过“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来没有与公有制经济放在一起讲,而这次放在一起,十分鲜明,没有老大、老二之分了。由此体现了我们前面所讲的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因为市场机制是讲公平的,在市场中各个主体的竞争是公平状态,而不能有政策上的歧视。
二是在保护产权、使用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法律保护、市场监管、依法监管等各方面,强调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公平、公正、统一等关键词。
三是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不是新概念,但有新的内涵和定位。今后,既要发展国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也要鼓励发展非公有制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决定》中的新提法、新表述:
《决定》中有许多新提法、新表述,如“亮点”中所说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新表述。此外,新提法还有以下几点:
新提法之一: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过去我们讲摸着石头过河,现在的改革既要摸着石头过河,又要搞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就是要统筹规划、通盘考虑,加强各方面的协调。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当改革打响攻坚战,迫切需要把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结合起来,在摸石过河中把握规律,在统筹规划中推进改革。强调顶层设计,是改革的大局观。尊重基层首创,是改革的群众观。“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十八大以来,上与下的呼应,最大程度聚合着改革正能量,激发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改革进入深水区,矛盾盘根错节,要解决复杂问题,需要协调推进,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恰逢其时。
新提法之二: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改革税制,营改增的全面推进已开启了中国新一轮财税改革,下一步税制改革还应包括优化政府收入结构与税制结构、完成增值税改革、改革个人所得税、改革和强化房地产税等多个方面。稳定税负指的是稳定宏观税负,由于经济总量的增加,要稳定宏观税负就需要继续进行结构性减税,两者是齐头并进的。
在完善事权的基础上强调中央与地方支出责任相适应,形成了财税体制非常重要的一块。此处的改革必须和政府职能转变改革相配套,事权的重新划分不仅包括一部分上收中央,一部分划归地方,还将有一部分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我们不能重复过去“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简单二元管理法,要纳入更复杂的规则,也要相配套。
新提法之三:改革税制、稳定税负。
营改增的全面推进已开启了中国新一轮财税改革,下一步税制改革还应包括优化政府收入结构与税制结构、完成增值税改革、改革个人所得税、改革和强化房地产税等多个方面。稳定税负指的是稳定宏观税负,由于经济总量的增加,要稳定宏观税负就需要继续进行结构性减税,两者是齐头并进的。
新提法之四: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在完善事权的基础上强调中央与地方支出责任相适应,形成了财税体制非常重要的一块。此处的改革必须和政府职能转变改革相配套,事权的重新划分不仅包括一部分上收中央,一部分划归地方,还将有一部分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我们不能重复过去“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简单二元管理法,要纳入更复杂的规则,也要相配套。
新提法之五: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让农民拥有更多的财产权,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新提法之六: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是首次放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前,不仅仅只是社会保障基金的可持续性,还包括了公平以及保障资金效率的可持续性。
新提法之七: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司法改革是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之一。全会决定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新举措,包括改革司法管理体制,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判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等等。这些改革举措,对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健全权责明晰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提高司法透明度和公信力、更好保障人权都具有重要意义。
新提法之八: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健全国防工业体系,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制,改革国防科研生产管理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机制,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改革完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政策制度。拓展军队保障社会化领域。深化国防教育改革。健全国防动员体制机制,完善平时征用和战时动员法规制度。深化民兵预备役体制改革。调整理顺边海空防管理体制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十大看点:
1、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3、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4、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5、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6、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7、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8、创新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9、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10、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