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实施方案的

时间:2019-05-14 13:23: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实施方案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实施方案的》。

第一篇: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实施方案的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司法服务保障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地方司法规范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中国气象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上海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实施意见

中国气象局 上海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上海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实施意见

沪府发〔2012〕54号

中国气象局各职能司,上海市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十一五”以来,上海气象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充分发挥先行先试和示范带动作用,构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与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为气象强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现就加快推进上海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认识加快推进上海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是落实国家建设气象强国目标的重要举措

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气象事业的发展要求,实现我国由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迈进的重要途径。上海气象综合实力较强,气象现代化建设在全国起步早、起点高,特别是以上海世博会气象保障服务为标志,在综合观测布局、预报平台搭建、气象科技创新、服务方式转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上海开展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为全国实现气象现代化积累经验,可以充分发挥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示范作用、“窗口”作用。

(二)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是建设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保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

—1— 心”的关键时期。上海的改革开放、民生改善、城市安全、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等工作,对精准化预报服务、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气候资源利用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上海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可以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挥支撑作用、保障作用和示范作用。

(三)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是上海气象事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

当前,上海气象事业正处在突破瓶颈、提升能级、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以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为抓手,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实现发展方式从以业务现代化为主向科技、业务、服务、管理现代化并重转变,发展动力从以政府主导向政府、企业、社会协同推进转变,发展手段从传统天气预报模式向预报预警和灾害风险管理并重转变,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人才现代化、国际化水平,不断增强监测预报服务能力,推动上海气象事业再上新台阶,发挥现代化建设对气象事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促进作用。

二、明确加快推进上海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主要特征性指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提高气象预报精准度和气象服务水平放在首位,以社会关注度和满意度作为重要衡量标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和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增强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实现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为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为国家气象现代化和气象强国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需求引领,率先转型发展。紧紧围绕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

—2— 先”、建设“四个中心”和建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体需求,调结构,促转型,更加注重发挥公共气象服务的引领作用,更加注重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更加注重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更加注重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速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更加注重改革、开放与合作,促进上海气象事业转型发展。

2.坚持面向民生,促进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把民生气象与智能气象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建立覆盖社区、乡镇的气象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创新民生气象服务模式,完善市民参与互动机制,优化服务产品和形态,强化为市民生活服务的能力,使人民群众享有温馨、及时、周到、有效的气象服务。

3.坚持科技先导,推动创新发展。瞄准世界气象科技发展前沿,立足现代气象业务发展需要,积极促进气象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积极推进气象科技合作,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科技为先导,全面加快气象业务、科研、管理和服务的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气象事业创新发展。

(三)总体目标

到2016年,在全国率先建成结构完善、布局科学、功能先进、技术领先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包括精准化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业务体系,一体化的气象综合防灾体系,智能化的气象公共服务体系,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利用的科学支撑体系,全面提升服务上海、服务华东区域和服务全国的能力,使上海气象整体实力接近或部分达到同期世界大城市先进水平。

(四)主要特征性指标

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8%,城市大气体征信息获取率达到90%,今明天气晴雨预报准确率提高到90%,预报信息实现每小时滚动、分区发布;台风影响风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0%,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60

—3— 分钟发布;区域数值预报的有效时效达到5天,对上海及华东区域的业务预报及应用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气象公共信息社会覆盖面达到100%,气象灾害防御设施达标率80%以上,基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健全程度达到90%;气象与经济生产行业紧密度达到80%;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与决策服务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气象人才国际化水平、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适应上海气象事业发展要求。

三、完成加快推进上海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的主要任务

(一)构建国际一流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采用先进的装备和探测手段,建立国际一流的超大城市综合观测体系。按照国家观象台标准,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宝山国家气候观象台。完善对台风、暴雨、强对流等高影响天气早期监测。提升边界层和大气气溶胶、雾霾、臭氧等环境气象监测能力。逐步完善城市小气候立体气象观测站网和各个专业气象监测系统,大幅提高立体观测能力和城市大气体征信息获取率,实现数据充分共享,为上海城市安全运行、生产调度、市民生活提供及时、准确、精细的专业气象信息。建设气象装备保障体系,提升气象装备综合保障能力。

(二)建设先进的区域数值预报与应用系统

大胆创新,科学组织,建立作为国家数值预报体系有机组成部分、适应上海及区域服务迫切需要的区域数值预报研究应用中心。探索建立与国家级及国际先进的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系统相配套,针对不同时空尺度天气特点、不同空间分辨率配置,长短时效兼备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系统。建立台风、海洋气象、航空气象、化学天气、城市边界层等专业数值预报业务模式。大力提升多元气象观测资料的合理有效利用。提高数值预报应用水平。

(三)推进大城市精细化现代预报业务系统

推进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重点区域、重要用户精细化气象预报业务系统,提高城市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水平。以高影响天气系统为坐标,完善以短时临近预报为核心,集长期、中期、短期、短时临近预

—4— 报于一体的精准化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建立完善强对流天气和雾霾天气预报预警系统。以高关注地域为坐标,研究建立街区、乡镇预报预警平台。以高敏感用户需求为坐标,完善专业化的影响预报业务系统、各专业气象预报平台和城市重大社会活动保障预报平台。依托海洋气象暨台风预警中心建设,建立一体化的台风路径、强度、风雨预报和灾害评估系统和海洋气象灾害预报系统。建立预报实名制和市民对预报员的评价体系。

(四)建设先进的国家级气象业务热备份系统

依托国家气象业务备份中心,建设收集、传输全球各类气象信息的高速信息网络系统,对国家气象业务服务连续安全运行提供热备份保障,为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气象服务提供支撑。依托备份中心的高性能计算机资源,增强数值预报国家级热备份和区域数值预报业务应用能力,使气象信息处理能力提升至国家级水平。增强上海气象卫星遥感应用平台服务上海、服务华东区域和服务全国的能力。

(五)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利用体系

建设上海市气候变化研究中心,重点开展气候变化监测检测、影响评估和科学研究,为适应气候变化科学决策提供科技支撑,促进城市低碳发展。统筹建设气候变化监测系统,建立气候变化综合影响评估和决策支撑平台,开展气候变化与城市生命线系统适应性风险及对策评估,提升城市应对气候变化风险能力。开展气候变化与能源消耗、城市建筑和交通节能潜力以及城市碳足迹评估;开展气候变化与自然环境承载力适应性的科学评估。建立近海风能风功率、城市太阳能光伏预报预测和评估系统,开展客观化、定量化、动态化气候资源监测、预报和评估。开展城市规划与重大工程建设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提高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能力。

(六)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公共气象服务新体系

依托“智慧城市”建设,以市场化方式推进智能气象工程,建立市民问诊式互动气象台及智能终端系统,建立重大天气气候事件专家解

—5— 读制度,建立市民、媒体参与的互动式服务平台,为公众健康、出行、居家和工作等方面提供人性化服务。进一步完善气象便民实事制度。依托现有城市和社区管理机制,完善基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提高基层防御气象灾害能力。依托“上海发布”,强化上海气象发布信息平台建设,打造集气象频道、气象网站、气象短信、气象预警无线广播、气象微博、公共信息显示屏和智能终端等多种发布手段于一体的发布平台,实现气象信息“发得出、传得快、收得到、用得好”。气象部门要与新闻宣传、通信管理等部门加强合作,依法加强气象信息发布的社会管理,实现气象信息统一、有序发布。在市应急管理体系框架下,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总方针,强化多灾种综合、各部门联动和“测、报、防、抗、救、援”多环节一体化的城市气象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测、报”首要环节作用。建立市气象多灾种预警中心,按照分类管理、各司其职、综合平台、规范发布、信息共享、加强联动的原则,加强监测预警,建立预警信息分类研判和集中发布工作机制。建立市、区(县)两级政府气象防灾减灾联席会议制度。

(七)健全经济生产气象保障体系

推进专业气象服务社会化改革,加强专业气象服务与气象高敏感产业的深度融合,着力提升气象服务业能级和经济效益,构建专业气象服务多元化发展新格局和多种类经济生产气象保障新业态。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建立海洋气象和航运、航空气象保障服务平台。围绕上海建成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和国际会展中心城市的要求,建设以浦东国际旅游度假区和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为重点的全国旅游气象服务示范区和精细化旅游气象服务系统。围绕上海低空空域开放城市安全运行及能源保障,提供专业化气象保障服务。依托农业气象中心建设,建立都市现代农业气象示范基地和一体化服务平台。围绕社会和生产安全风险管理需求,建立巨灾保险、指数保险、天气风险决策等金融衍生品气象技术支撑平台。

—6—

(八)积极推动区域气象合作与共同发展

适应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和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区域气象中心的组织协调、业务指导作用。加强区域气象科技合作,促进区域数值预报应用产品的共同开发、共享共用。加强区域海洋气象业务系统建设,提高海上大风大雾等灾害性天气预报能力。建立区域雾霾天气预报和遥感技术研发应用合作机制,促进区域化学天气预报和卫星遥感整体实力提升。探索开展区域中小尺度观测分析与短临预报预警联防试验,提升区域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建设区域气象信息资源共享共用平台,推进观测信息、预报服务产品的共享应用。进一步完善区域气象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共同服务区域经济的气象保障能力。

四、落实加快推进上海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的保障措施

(一)创新工作机制,实现齐抓共管

深化部市合作,建立中国气象局各职能司对上海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工作指导机制,建立上下结合、示范先行的专业专项“试点群”。深化部门合作,形成气象、发展改革、经济信息化、农业、建设交通、教育、科技、财政、水务、应急、卫生、旅游、民政、绿化市容、消防、安全监管、环保、民航、航天等部门共同推进、齐抓共管的格局。深化区(县、市级管委会)局合作,在中心城区和重点经济区域建立气象派出机构,郊区(县)完善气象局、台、站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区(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加强气象应急响应队伍建设,完善气象应急响应体制和流程。推进气象服务融入社区,明确街道(镇)、居(村)委会等基层单元在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中的地位和责任。依托现代化指标体系,建立现代化试点科学推进和考核机制,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搞好监测预报预警、社会公共服务、经济生产保障、政府气象效能和人才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工作协同,确保气象现代化工作有效推进。

(二)加强依法行政,规范行业管理

—7— 加强气象地方立法和标准化工作,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的规划和预案体系,健全气象社会管理制度体系。加大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雷电等气象灾害防御、气象信息发布等领域的执法力度。整合各有关部门、单位气象资源,加强军地气象合作,推进气象数据汇交和行业内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推进气象行业协会的建设,加强行业监管和自律,建立行业服务诚信体系,加强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和行业管理水平。

(三)增加资金投入,确保项目实施

按照《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气象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要求,落实《上海气象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共同推进规划及部市合作重点项目的建设。在现有保障体制下,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对上海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投入,不断提高公共财政的保障能力。

(四)确立人才优势,促进科技创新

实施人才高地工程和气象科技创新工程。建设“敬业、专业、职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强人才制度创新,建立具有国际化水准、专业布局合理、综合素质优良、创新活力激发、人力资源多元的开放型气象人才新体系。加强人才个性化培养,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构建国际化气象人才高地。加强预报科学家培养,强化专家型预报员团队、首席服务专家团队建设。建立组织有效、布局合理、方向明确、重点突出、持续推进、注重转化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形成激励科技人员创造力的环境,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科技创新突破,显著提升气象科技进步对现代气象业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五)推进改革试点,扩大开放合作

深化与气象现代化建设相配套的事业结构调整,推进业务服务组织创新和基层气象机构综合改革。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式服务新机制。在浦东新区推行基层气象现代化先行先试工作,探索气象人才、装备

—8— 建设、多元投入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常态、长效、稳定的国际合作机制,吸收国外先进理念与技术,加强与有关国家气象科研业务单位和国际组织在气象领域的专项合作。深化局校合作,强化人才联合培养、科研合作和业务、教学、研发的有效结合。

(六)推进科普宣传,加强舆论引导

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积极开展全市气象科普活动。依托恢复建设的徐家汇观象台、外滩气象信号塔和气象博物馆,建立气象科技文化教育平台,广泛传播和普及气象知识、防灾减灾知识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提高市民灾害风险防范和自救互救能力。积极宣传低碳生活理念,倡导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和安全节能的生产方式。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为社会安定、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中国气象局 上海市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六月七日

—9—

第四篇:沪府发〔2014〕51号-上海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闸北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闸北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闸北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14年8月22日

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闸北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

开展闸北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试点范围为闸北区全区),是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也是积极探索服务业发展有效途径、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重大举措。为进一步加快推进闸北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完善服务业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现就进一步加快推进闸北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提出如下若干意见:

一、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基本思路

按照国家推进服务业大发展的总体部署,根据加快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和推进“四个率先”的要求,借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做法,以推进老工业区转型发展为着力点,以健全服务业体制机制、优化服务业制度环境、完善服务业政策体系为突破口,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相结合、政策支持与创新突破相结合、聚焦重点与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原则,加快把闸北区建成服务业体制创新的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服务业基地和全国服务业改革先行区,努力走出一条服务经济特色明显、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的发展转型之路。

(二)主要目标

到“十二五”期末,闸北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成果居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前列;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取得重大突破。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0%左右。

到2020年,在服务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建成国际性、知识性、创新性、融合性的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成功打造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国家高新技术服务业基地、国家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示范区、长三角区域企业服务平台、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先行区。

二、重点任务

(一)聚焦重点行业,构建区域特色的产业体系

支持闸北区发展以人力资源、金融服务、软件信息、检测认证、文化创意等行业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积极培育符合国家服务业发展规划导向和闸北区发展特点的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提升闸北区服务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发展能级。

推进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品牌化、国际化发展。促进新型金融机构在闸北区集聚发展,增强金融业支持服务业综合改革的能力。做强上海云计算产业基地、国家数字媒体产业基地、国产基础软件基地,培育软件信息服务业区域发展特色与优势。拓展上海市国际贸易技术标准服务中心平台功能,发挥“国家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示范区”作用,吸引各类检测认证机构、标准化组织向闸北区集聚,支持国家质检中心和上海市产品质量安全评估中心落户闸北区,为金融服务、专业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等提供检测认证服务;支持强制性产品认证指定机构为闸北区提供便利服务。支持闸北区发展以影视后期制作、动漫游戏为重点的文化创意产业,加大市层面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扶持政策对闸北区的支持力度。

(二)聚焦重点园区,打造服务业发展的区域亮点

推进闸北苏河湾金融集聚区建设。将推进闸北苏河湾开发建设纳入上海“沿江沿河”发展战略,加强规划引导,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支持闸北苏河湾地区以金融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提升区域金融综合服务功能。

推动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深度转型。进一步加大对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的规划引导和资源支持力度,创新园区管理服务内容和方式,努力打造中心城区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服务业的示范基地。

打造环上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借助上海大学与温哥华电影学院合作办学机会,推进环上大地区整体改造,实现电影产业的产、学、研、用整合,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影视后期制作基地。

推进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在产业政策引导、扶持等方面的作用,推动市级行政审批权下放,对入驻园区且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人力资源企业涉及《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等许可审批事项,授权闸北区进行审批和管理。

(三)突破体制机制,营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

放宽市场准入。支持闸北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简化外资审批,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鼓励金融相关行业、金融后台服务等领域的改革措施在闸北区先行先试。在加强监管前提下,鼓励各类社会资本依法设立属地管理的中小型银行、融资租赁、第三方支付、商业保理等金融和相关服务机构。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

完善市场环境。支持检测认证行业市场化改革措施在闸北区先行先试,推进检测认证机构市场化运营,推进采用以政府购买服务获取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的方式,改变定向委托机制,实现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支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社会化改革,支持闸北区内检验机构的产品检验结果和检验标准与其他国家间的国际互认工作。

完善服务业市场监管。探索建立集中统一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系,开展市场监管体系改革试点,强化部门间协调配合。探索建立和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完善信用约束机制。

(四)依托平台建设,形成产业集聚的有力支撑

积极创建重大平台项目。支持闸北区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示范区、国家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等国家级重大产业平台项目,为区域重点产业发展和政策先行先试营造良好环境。积极指导和推进现有产业功能性平台项目建设,并依托平台探索政策创新突破,为破解产业共性难题、完善产业发展整体环境提供有力支撑。

完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支持闸北区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探索建立质押融资平台,促进知识产权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大力引进和培育知识产权评估、知识产权经纪等专业机构。

(五)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服务业行政服务环境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最大限度下放或委托行使服务业市级管理权限,进一步精简、规范服务业发展的相关审批事项,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率。支持检测认证服务业行政审批改革。支持建立计量认证为基础的检验检测机构资格认定制度,资格审批可直接采信计量认证的结果,与计量认证重复内容不再审核,整合类似准入要求合并评审。除涉及公共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领域外的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审批时实行告知承诺。

推进投资领域改革。积极对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外商投资项目改革,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事项改革,推进“先照后证”登记制先行先试,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和变更“告知承诺+格式审批”改革,最大限度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投资服务。

完善海关监管服务。为闸北区内企业提供相关通关便利,为企业办理注册、加工贸易、减免税等相关业务,设立海关保税监管场所。探索开展简化通关作业随附单证、集中汇总纳税等制度创新。支持区内高新技术服务业、检测认证行业依法适用进口科技开发用品(含检测设备)、相关耗材、样品减免税等各项优惠政策。

(六)加大扶持力度,改善服务业发展的资金环境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鼓励金融创新,支持商业银行开发适合服务业特点的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金融业与其他服务业融合发展。构建服务业企业融资服务平台。推进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支持服务业企业采用知识产权质押、商业保理等多种方式融资,通过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等方式,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服务业重点领域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加大财政支持。加大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市级专项资金对闸北区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闸北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重点支持闸北区服务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聚焦具有示范辐射效应的服务业发展重点区域、重大项目。探索建立市场化管理的服务业发展基金,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多层次、多渠道支持服务业发展。

落实税收政策。深入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加大税收政策对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争取对闸北区内检测认证、云计算、文化创意企业进口所需的仪器、设备等货物予以免税,落实人力资源行业及金融服务业税收配套政策。

(七)构建支撑体系,健全产业发展的基础环境

建设服务业创新服务体系。支持建立服务业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支持建立科技金融服务站,推进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企业成长载体建设,给予服务业“四新”企业创新政策支持,优化区域服务业创新服务环境。

创建服务业标准体系。以闸北区国家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围绕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提升服务水平,创新构建服务业标准体系,强化服务业质量标准的贯彻执行。推进服务业重点行业的标准化示范试点建设,逐步扩大服务业标准化覆盖范围。支持闸北区检测认证企业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定。

建立质量服务名牌培育体系。聚焦“全国质量服务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活动,建立产品、服务、区域“三位一体”的名牌培育模式,着力培育重点产业品牌。在服务企业中推广先进质量管理理念方法,树立服务企业质量标杆。

健全服务业统计监测体系。逐步建立服务业重点领域的分类目录和统计制度。加强试点区服务业统计方法的系统研究,完善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全面提升统计能力。优化统计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对重点行业发展态势的监测分析,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决策服务。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服务业发展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面临的重大难点和关键瓶颈问题。

闸北区要进一步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细化试点目标和任务,及时反映试点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和政策诉求,总结、宣传和推广试点经验。

市各相关部门要把闸北区试点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工作,进一步加大指导和支持力度,落实服务业规划、土地、税收、金融、市场准入等优先扶持措施。

市服务业发展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要积极协调解决试点工作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立考核评估制度,督促落实有关保障措施。

(二)落实要素保障

加大闸北区服务业用地保障力度,鼓励市、区联动开发,区、企合作开发的土地资源利用模式,建立市与区联动、多方共赢的开发机制。

对于存量工业用地应以区域整体转型为主,整体转型区域集中成片,并建立区政府主导,以市级或区级产业园区为平台的转型开发机制,处理好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的关系。优先保障公益性设施建设,后进行经营性开发。根据规划需要转型的零星存量工业用地,按规划转型为研发总部类用途的,或者规划为除住宅以外的商务办公等经营性用途的,在满足向政府提供原土地面积一定比例的建设用地或代建公益性设施等要求的前提下,经区政府批准,原土地使用权人可采用存量补地价方式,取得新的土地使用权。

加强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引进和储备服务业所需各类人才。实施服务业创新团队培养计划,对创新团队核心人才和创新项目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

(三)提升配套环境

依法优化闸北区重点园区控制性详规,合理确定各项规划指标,引导建设一批精品楼宇。优化完善闸北区交通、市政、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配置,完善闸北区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配套设施,不断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大对闸北区旧区改造的支持力度。

下载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实施方案的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实施方案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