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的“三大定位”暨重庆市第三次党代会的战略响应
论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的“三大定位”暨重庆市第三次党代
会的战略响应
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对直辖十周年的重庆作出了新的“三大定位”。其一,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这是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深化;其二,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这是对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乃至全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深化;其三,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这是对重庆在全国直辖市中的特点与历史任务的进一步明确。重庆市第三次党代会对的战略响应抓住了实现“三大定位”的关键。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西部大开发;统筹城乡发展
中图分类号:A8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3-0144-04
在全国人大通过设立重庆直辖市决议十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专门于3月8日来到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参加审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重点就新阶段重庆发展勾画蓝图、导航定向。概括起来就是:第一,明确了三大定位―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第二,提出了一大目标―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交办了四大任务―即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革步伐;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这“三大定位”、“一大目标”和“四大任务”,构成重庆发展的“314”总体部署,是推进重庆建设发展必须坚持的重要指针,是做好重庆各项工作的总纲。
其后举行的中共重庆市第三次代表大会,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直辖十年的基本经验,分析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确立了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思路、奋斗目标、重大战略和重点任务,明确了与时俱进加强党的建设的战略举措,绘就了重庆在新阶段中“求突破、上台阶、大发展”的壮丽蓝图。
由于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确定的“三大定位”,不仅对重庆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西部大开发乃至全国的发展大局,也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本文专门就这“三大定位”问题,以及重庆市第三次党代会的相应战略响应,做一理论解读。
一、“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的定位,是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深化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重大战略,是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7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效益最好,综合实力提高最为显著,城乡居民得到实惠最多,为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和良好发展环境。
在重庆直辖10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其战略意义是极其重大的。重庆是我国西部最大的工商业重镇,地处我国西部大开发规划中的三大经济区(长江上游经济带、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南贵昆特色经济区)的结合部,既可以很好地承接三大经济区的辐射,又可以通过三大经济区向外辐射和扩散,这就决定了重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特殊位置和作用。而西部地区又迫切需要能够巨量吸纳国内外生产要素、能够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迅速崛起,这就是胡总书记对重庆做出“增长极”定位的现实依据和重大意义。
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在空间上是非均衡增长的;一个、一组或一群起支配作用的企业自己发展时,能推动一系列企业发展,这些企业即“推动性企业”;而“推动性企业”大集中的区域,就是“增长极”。重庆是我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加上直辖10年的跨越式发展,再加上今后的更强劲发展―仅“十一五”期间每年就有1200亿元、以后更巨额的工业大投资、大投资向工业支柱产业的大集中、工业企业在30几个工业开发区的大集聚、销售过百亿元乃至过千亿元的大企业的大涌现―重庆工业的五大支柱(电力能源、汽车摩托车、装备工业、重化工和高科技的电子板块)的规模与水平,都必定名列全国前茅,而它们肯定是由著名的大型“推动性企业”支撑起来的。可见,重庆具有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的必然性。亦可见,胡总书记的“增长极”定位,就是要使重庆加快发展,聚集起巨大的经济与科技能量,并形成与西部各方面的战略联动关系,发挥聚集效益和带动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成为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
西部大开发事关全局,任重道远。西部大开发,不能平均用力、齐头并进,需要抓住重点,实施非均衡发展与均衡发展对立统一的大战略。将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就是这样的差别战略、重点战略。而这种差别战略、重点战略,同时也是一种全局战略、全程战略。
二、“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的定位,是对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乃至全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深化
从1990年代开始,在实施沿海开放战略的基础上,国家实施了长江经济带开发战略,设立了长江沿江开发区和一批沿江开放城市;浦东开发开放和三峡工程建设、重庆直辖,更是这一战略的两项重大举措。现在,长江流域已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圈和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圈。2006年,长江经济带创造的GDP已约占全国的45%。由于形成中的长江经济带贯通我国东中西部,因此,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它又成为东中西联动的大动脉。
在重庆直辖10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其战略意义也是极其重大的。在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的广阔视野中,分析中国经济版图,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一个“弓箭”型的经济走廊―弧形的“弓”,是东部沿海地带;左边的“弦”,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带;那只“箭”,就是长江经济带。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起步点在东部地区,而落脚点最终是应该在西部地区。因此,西部大开发的核心和重点,不在于西部自身孤立的开发,而在于东中西部的联动开发。东中西部联动的最重要机制,就是“弓箭”型经济大走廊的战略联动关系。而重庆,正是这只“箭”的“箭尾”。“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的战略定位,就是将重庆这个“箭尾”,稳稳地搭在了正在由西部大开发徐徐张开的“弦”上,合力迸发,不仅是重庆的腾飞,也不仅是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地区的腾飞,可以想见,最终形成的长江经济带这只巨箭,必将成为疾飞的鸣镝,带动整个中国经济腾飞。
重庆直辖之初,即确定了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基本内涵,即长江上游地区的商贸、金融、科教文化信息这“三中心”,交通和通信这“两枢纽”,和现代化制造业这“一基地”。重庆挟两江之便,历来是长江上游地区的商贸中心,在直辖10年的基础上,再继续努力,建设起一系列全国性和区域性的生产要素市场、工农业产品批发市场和商贸网络、会展中心,建立健全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继续引进外资银行、国内其他商业银行和国内外非银行金融机构来渝开业,强化科教兴渝战略的实施力度,充分发挥独特的教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就一定能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大金融、大文化”格局,凸显经济中心地位;建立健全西部地区独有的“水、陆、空”俱全的立体交通网络,重庆就能更好发挥区位优势,承东启西、引北联南;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机遇,抓住经济全球化导致的产业重组和转移的机会,加大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重庆就能形成现代化制造业的重要生产基地。从而,加快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巩固重庆在长江上游地区的“龙头”地位,起好对这一广大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的定位,是对重庆在全国直辖市中的特点与历史任务的进一步明确
重庆与其他直辖市相比,确实非常特殊: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居民3100多万,幅员与人口均达到中等省份水平。而且,特大城市与广大农村和三峡库区并存,仍有70%人口在农村,二元结构的特征特别突出,城乡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2006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之比为近4:1,明显高于全国3.3:1的平均水平。此外,城乡间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差距更为明显。而且,重庆的城乡差别问题与三峡移民问题、重庆直辖市独有的民族问题和三峡水库的生态问题等交织在一起,因此,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最为艰巨。
在重庆直辖10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直辖市”,这既是对重庆这个特殊直辖市的特殊定位,也是对重庆率先走出一条科学发展新路的殷切期望。
“走出一条大城市带大农村、城乡一体共发展共繁荣的新路子”,这是直辖之初中央就给重庆明确交待了的重要任务之一。10年之后,总书记又在更高层次上强调了这个问题,并将“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作为新的“四大任务”之首,交给了重庆。这不仅是对重庆的更高要求,也是对重庆的更巨大信任,其战略意义更是极其重大的。因为,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首要要求,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最大难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的发展路径是城市与农村比翼齐飞,甚至是农村带动城市―众多的乡镇企业成为发展的重要生力军,使不少沿海的农村甚至比一些城市还要富裕。然而,在广大的中西部,情况就完全不同了。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现象愈演愈烈,使城乡的差距愈来愈大,使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愈来愈不平衡。这个问题不解决,城乡差距显著扩大的趋势不扭转,全面小康社会不可能建成、和谐社会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能实现。重庆既然是全国城乡差距最大的特殊直辖市,如果重庆能够率先实现统筹城乡发展,那么,中国哪一个地方能为自己未能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辩护呢!由此可见,胡总书记将加快建成统筹城乡发展的直辖市的任务交给重庆,将破解实现科学发展的最大难题的试验任务交给重庆,这既彰显了重庆走出统筹城乡发展新路子的典型意义、战略意义和历史,又显示了中央高超的领导艺术。
四、重庆市第三次党代会的战略响应抓住了实现“三大定位”的关键
重庆市委书记汪洋同志在市第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并存的特殊市情,决定了重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贯彻‘314’总体部署,最关键、最现实、最紧要的是坚定不移地搞好城乡统筹。”这一判断,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又符合重庆的实际。我们认识到,在胡锦涛总书记明确的“三大定位”中,“增长极”主要体现战略性要求,“经济中心”主要强调功能性要求,“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则着重突出主体性要求。三者各有侧重,相互联系,有机统一,但从抓具体工作落实的角度来讲,最关键最现实最紧迫的仍然是搞好城乡统筹、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因此,汪洋书记在党代会报告中强调:“只有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才能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打造‘重要增长极’和‘经济中心’,才能在确保社会和谐的前提下持续快速提升综合经济实力,才能在促进全市协调发展的过程中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抓住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这条主线,就抓住了实现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战略意图的根本,就抓住了重庆全部工作的要害,就抓住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基于以上认识,重庆市第三次党代会确定了“围绕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这条主线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战略布局:着力打造以重庆主城区为核心的“一小时经济圈”,建设以万州为中心的渝东北地区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地区“两翼”,构建“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努力使重庆的“一小时经济圈”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核心区域、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的战略平台,成为在西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火车头”;将渝东北地区这一“翼”建成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将渝东南地区这一“翼”建成武陵山区经济高地、民俗生态旅游带、扶贫开发示范区,使重庆的这“两翼”成为加快实现“三大定位”、在西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助推器”。
实施“一圈两翼”战略,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迅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统一发展城乡的公共服务,统筹推进城乡的交通、通信、供排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大量促使农村、尤其是三峡库区的富余劳动力及其家属向城镇人口转化„„总之,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有重庆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一定能够解决在全国最为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一定能够使重庆“加快建成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
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胡锦涛总书记在重庆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为重庆做出的“三大定位”,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市第三次党代会所做的相应战略响应,我们就能更加明确思路,更加坚定信心,更有效地把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精神和市三次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去,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
责任编辑: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