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网络媒体缩小城乡“知沟”差距的优势与前提
摘要 本文分析了 网络 媒体在 农村 稀缺的现状与原因和网络媒体在缩小城乡“知沟”差距上的优势,认为对农民进行相关“乡村 教育 ”是体缩小城乡“知沟”差距的必要前提条件,关键词 网络媒体
城乡知沟 乡村教育
当今信息社会,网络媒体的作用与影响力日益增强。一种思维是互联网在城市的普及与在农村的缺位,必然造成城乡“知沟”差距进一步拉大。另一种思维则是互联网在知识与信息上的海量性及几乎不受时空限制的传输特性正是缩小城乡“知沟”差距的利器。这两种思维都缺乏对人的因素的考虑,犯了工具决定论的错误。网络媒体只是一个工具,人的因素才是问题的主因。因而,本文认为网络媒体要起到缩小城乡“知沟”差距并阻止这一差距在新媒体的冲击下进一步扩大的话,则必须加强农民对网络媒体的使用能力提高农民的媒介素养,而做到这一点,先行条件则是要对农民做好相关方面的教育培训,即相关的“乡村教育”要推行起来,因为有效使用网络媒体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及相关技能这一必要前提条件。
一、网络媒体在农村稀缺的现状与原因
中国 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5年12月31日调查表明,我国城市网民大约有9168.6万人,城市网民普及率为16.9%;而同期乡村网民1931.4万人,网民普及率仅为2.6%。乡村网民数量是城市网民数量的1/5,普及率是城市网民普及率的1/6。cnnic在截至2006年底的数据是:农村家庭拥有的电脑数量为每百户2.7台,远低于城镇电脑拥有量每百户47.2台。cnnic提供的《2007年中国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为3741万人,其中农村中小学生网民1575万,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网民达2000万人。从这个报告中可以得知,留在农村的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上网者仅有166万。
cnnic第20次调查报告显示,2007年6月为止我国网民达到1.62亿,其中城镇网民占到近8成(76.9%),而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还只是5.1%。cnnic2008年的调查显示:53。3%的不上网的农村居民是因为不懂电脑或者网络而不上网。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农村网民规模达到9565万人。
从上述数据来看,农民上网还不是普遍现象,虽然近年来农村网民数量逐渐有较大的增长,但农村网民主要是农村中学生以及农村青年打工者,他们已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农村网民。这从电脑在农村的占有率就很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特征,虽农村网民逐年有较大的增长,但农村居民电脑拥有量增长缓慢,这就说明网络媒体在农村仍缺乏市场。据农业部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农民上网的平均比例只有o.2%,且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农民的上网率几乎为0。这一反差带来的结果是城镇居民在信息的获取上与农村居民的差距逐步扩大,加上城镇居民的知识占有优势带来的对网络媒体的有效主动利用,必然递进式地增加其信息与知识而进一步扩大城乡“知沟”差距。
网络媒体在农村普及率低的原因:一是实用性不大导致的需求心理不足。我国小农 经济 的特性决定了大部分地区的农民并不需要利用互联网来建立起农产品的“产、供、销”渠道;二是青少年上网成瘾导致不少只对电脑有粗浅感性认识的农村居民认为电脑是坏东西,这也影响了农民的购买欲望;三是二次付费偏贵带来的“买得起,用不起”的购买顾虑同样影响购买欲望;四是使用网络媒体对知识与技能上的要求,又对农民购买电脑设置了一道心理障碍。
可见,解决电脑在农村难以普及的关键则是 发展 教育与经济,因而,要想网络媒体在农村普及并利用其缩小城乡“知沟”差距,发展相关方面的“乡村教育”则是必须要做好的前提工作。
二、网络媒体在缩小城乡“知沟”差距上的优势
利用大众媒体缩小“知沟”差距的做法早已有之,我国近代报业开启民智的传统其实就是一种努力缩小中西“知沟”差距的做法。相对而言,网络媒体在缩小城乡“知沟”差距方面的功能更为强大更为便利。对于互联网而言,其在这方面的明显优势就是其信息的海量性与互动性,具体而言:一是百度等搜索引擎的强大搜索功能。对于不知晓的知识,输入关键词基本都可以从中得到通俗易懂的回答;二是各类网站的健全性。通过互联网,各行业的基本知识都可以清晰全面地呈现给使用者。而针对不同层次与年龄人的网站,更能让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爱好的使用者能做到各取所需;三是各类博客、时评、论坛、社区等栏目的丰富性,完全可以起到过去政论报刊的作用而开启民智,这对农民如何开拓思维与更新观念具有很好的启迪作用。同时,就知识容量及信息容量而言,纸媒体在容量上具有限定性,而电脑则几乎不受限制,是一个无所不包的 电子 图书馆。
网络媒体除上述优势以外,其互动性则又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其互动性帮助了使用者在寻求这些知识时的便利与能动性。网络既是一个娱乐的平台,同时也是学习的平台。对于农民,只要有学习欲求,通过电脑基本可以弥补乡村信息隔绝的不足,也可以弥补农村书籍资料匮乏和缺乏教师这一问题。正如美国 现代 化的理论家英格尔斯对于大众媒介对现代化的积极作用的描述:“大众媒介给人们带来有关现代生活诸多方面的信息;给人们打开了注入新观念的大门„„所有这一切在能够接受外来影响的人那里。将会导致更多的现代性。”网络媒体的出现在信息上使整个世界呈现“地球村”状态,因而利用互联网在帮助农民开启民智以及“睁眼看世界”这些方面具有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技术优势,对改变农民对农村向现代化变迁,皆是一种有力的推动工具。“大众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补偿 自然 形成的乡村隔绝状态„„大众传播开阔了农民的视野,传播了信息,说服农民接受变迁。”
我们多谈论近代报人利用报纸作为缩小中西“知沟”差距并开启民智的工具,网络媒体综合三大传统媒体的优势以及在知识与信息上的“超市”特征和互动性,应是发挥这一功能的更好媒体。但是,如何利用互联网缩小城乡“知沟”差距,使农民会正确使用互联网会对互联网的信息进行批判接收与理解则是关键,而问题是在我国农村,农民缺乏的就是知识并进而由于知识缺乏导致的无法对互联网的正确使用和利用。因此,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式农民,对农民开启民智缩小城乡“知沟”差距,互联网是一个有效的工具,但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乡村教育则是关键前提。
第二篇:论网络媒体缩小城乡知沟差距的优势与前提
论网络媒体缩小城乡“知沟”差距的优势与前提
摘要 本文分析了网络媒体在农村稀缺的现状与原因和网络媒体在缩小城乡“知沟”差距上的优势,认为对农民进行相关“乡村教育”是体缩小城乡“知沟”差距的必要前提条件,关键词 网络媒体
城乡知沟 乡村教育
当今信息社会,网络媒体的作用与影响力日益增强。一种思维是互联网在城市的普及与在农村的缺位,必然造成城乡“知沟”差距进一步拉大。另一种思维则是互联网在知识与信息上的海量性及几乎不受时空限制的传输特性正是缩小城乡“知沟”差距的利器。这两种思维都缺乏对人的因素的考虑,犯了工具决定论的错误。网络媒体只是一个工具,人的因素才是问题的主因。因而,本文认为网络媒体要起到缩小城乡“知沟”差距并阻止这一差距在新媒体的冲击下进一步扩大的话,则必须加强农民对网络媒体的使用能力提高农民的媒介素养,而做到这一点,先行条件则是要对农民做好相关方面的教育培训,即相关的“乡村教育”要推行起来,因为有效使用网络媒体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及相关技能这一必要前提条件。
一、网络媒体在农村稀缺的现状与原因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5年12月31日调查表明,我国城市网民大约有9168.6万人,城市网民普及率为16.9%;而同期乡村网民1931.4万人,网民普及率仅为2.6%。乡村网民数量是城市网民数量的1/5,普及率是城市网民普及率的1/6。CNNIC在截至2006年底的数据是:农村家庭拥有的电脑数量为每百户2.7台,远低于城镇电脑拥有量每百户47.2台。CNNIC提供的《2007年中国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为3741万人,其中农村中小学生网民1575万,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网民达2000万人。从这个报告中可以得知,留在农村的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上网者仅有166万。
CNNIC第20次调查报告显示,2007年6月为止我国网民达到1.62亿,其中城镇网民占到近8成(76.9%),而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还只是5.1%。CNNIC2008年的调查显示:53。3%的不上网的农村居民是因为不懂电脑或者网络而不上网。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农村网民规模达到9565万人。
从上述数据来看,农民上网还不是普遍现象,虽然近年来农村网民数量逐渐有较大的增长,但农村网民主要是农村中学生以及农村青年打工者,他们已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农村网民。这从电脑在农村的占有率就很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特征,虽农村网民逐年有较大的增长,但农村居民电脑拥有量增长缓慢,这就说明网络媒体在农村仍缺乏市场。据农业部对全国31个省、市、自
治区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农民上网的平均比例只有O.2%,且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农民的上网率几乎为0。这一反差带来的结果是城镇居民在信息的获取上与农村居民的差距逐步扩大,加上城镇居民的知识占有优势带来的对网络媒体的有效主动利用,必然递进式地增加其信息与知识而进一步扩大城乡“知沟”差距。
网络媒体在农村普及率低的原因:一是实用性不大导致的需求心理不足。我国小农经济的特性决定了大部分地区的农民并不需要利用互联网来建立起农产品的“产、供、销”渠道;二是青少年上网成瘾导致不少只对电脑有粗浅感性认识的农村居民认为电脑是坏东西,这也影响了农民的购买欲望;三是二次付费偏贵带来的“买得起,用不起”的购买顾虑同样影响购买欲望;四是使用网络媒体对知识与技能上的要求,又对农民购买电脑设置了一道心理障碍。
可见,解决电脑在农村难以普及的关键则是发展教育与经济,因而,要想网络媒体在农村普及并利用其缩小城乡“知沟”差距,发展相关方面的“乡村教育”则是必须要做好的前提工作。
二、网络媒体在缩小城乡“知沟”差距上的优势
利用大众媒体缩小“知沟”差距的做法早已有之,我国近代报业开启民智的传统其实就是一种努力缩小中西“知沟”差距的做法。相对而言,网络媒体在缩小城乡“知沟”差距方面的功能更为强大更为便利。对于互联网而言,其在这方面的明显优势就是其信息的海量性与互动性,具体而言:一是百度等搜索引擎的强大搜索功能。对于不知晓的知识,输入关键词基本都可以从中得到通俗易懂的回答;二是各类网站的健全性。通过互联网,各行业的基本知识都可以清晰全面地呈现给使用者。而针对不同层次与年龄人的网站,更能让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爱好的使用者能做到各取所需;三是各类博客、时评、论坛、社区等栏目的丰富性,完全可以起到过去政论报刊的作用而开启民智,这对农民如何开拓思维与更新观念具有很好的启迪作用。同时,就知识容量及信息容量而言,纸媒体在容量上具有限定性,而电脑则几乎不受限制,是一个无所不包的电子图书馆。
网络媒体除上述优势以外,其互动性则又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其互动性帮助了使用者在寻求这些知识时的便利与能动性。网络既是一个娱乐的平台,同时也是学习的平台。对于农民,只要有学习欲求,通过电脑基本可以弥补乡村信息隔绝的不足,也可以弥补农村书籍资料匮乏和缺乏教师这一问题。正如美国现代化的理论家英格
尔斯对于大众媒介对现代化的积极作用的描述:“大众媒介给人们带来有关现代生活诸多方面的信息;给人们打开了注入新观念的大门„„所有这一切在能够接受外来影响的人那里。将会导致更多的现代性。”网络媒体的出现在信息上使整个世界呈现“地球村”状态,因而利用互联网在帮助农民开启民智以及“睁眼看世界”这些方面具有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技术优势,对改变农民对农村向现代化变迁,皆是一种有力的推动工具。“大众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补偿自然形成的乡村隔绝状态„„大众传播开阔了农民的视野,传播了信息,说服农民接受变迁。”
我们多谈论近代报人利用报纸作为缩小中西“知沟”差距并开启民智的工具,网络媒体综合三大传统媒体的优势以及在知识与信息上的“超市”特征和互动性,应是发挥这一功能的更好媒体。但是,如何利用互联网缩小城乡“知沟”差距,使农民会正确使用互联网会对互联网的信息进行批判接收与理解则是关键,而问题是在我国农村,农民缺乏的就是知识并进而由于知识缺乏导致的无法对互联网的正确使用和利用。因此,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式农民,对农民开启民智缩小城乡“知沟”差距,互联网是一个有效的工具,但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乡村教育则是关键前提。
三、对“乡村教育”这一网络媒体在农村普及的关键前提条件分析
网络媒体在缩小城乡“知沟”差距上与其他大众媒体相比具有绝对优势,但其在使用上的复杂性与对知识的高要求则是其在乡村普及的重要障碍,农民要想在互联网上能动地寻找自己想要的资料以及准确理解相关资料,而不导入仅仅寻求娱乐与刺激的偏向,则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与媒介素养。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平台特性,网民需要的信息不是直
接地呈现在网民面前,需要网民自己从这个平台上去搜索并选择,而这个搜索选择就对网民的知识水平、个人修养与爱好提出了_一定的要求。这也是文化水平高者多把互联网当成获取信息与知识的工具而文化水平低者则把其仅当成娱乐的工具的体现,因此,要想互联网在农村普及并达到缩小城乡“知沟”差距的功能,对农民进行相关教育尤为必要,否则,“网络下乡”等良好愿望的措施都可能治标不治里。
解放前,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皆认识到改变农村则必须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三人都认识到对农民进行教育才是改变农村的治本之方。如梁漱溟认为,通过乡农学校对农民进行教育,才能做到乡民自治。晏阳初认为,对农村要搞平民教育,包括文化教育和艺术教育。如今,在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要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式农民,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则是根本,农民知识的增长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两个最基础的基石。梁漱溟指出:“总言之,救济乡村便是乡村建设的第一层意义,至于创造新文化,那便是乡村建设的真意义所在。”。梁漱溟还认为在社会改造时期,则应注重社会教育、成人教育、民众教育。这些观点用在今天同样正确,因为新式农村的建设,没有新式农民则是不可能成功的,而没有文化知识做基础则根本不可能成为新式农民。而能发挥这一教育功能从而缩小城乡“知沟”差距的网络技术则是开展这一教育的有力工具。
但如何使“农民科学化”和“科学简单化”,以期把简单化了的科学技术转化为农民自己的实际操作,一直是平民教育工作者从事乡村改造事业的第一要素。可见,成熟的技术转化为农民的现实技能,是一个教育难题也是首要问题。对于农民关于网络媒体方面的教育主要包括:一是要使农民具备相关使用技能,包括如何上网如何查找下载资料如何打字以及系统如何安装等基本技能。对于硬件毛病,一个村至少应该有一个能解决基本问题的技术员。二是要对农民进行基础知识的再教育,对网络的正确利用所依附的本体还是知识。但采取何种方式为佳?梁漱溟在他那个时代给出的药方是:要靠外来的力量。主要靠有知识的外来人来充当教育先锋。这些外来人指“有知识、有眼光、有新方法、新的技术的人”。而晏阳初希望让受过平民教育的青年成为乡村建设的主要力量。这些方法在如今也具有可借鉴性。
毕竟,农村的问题最终需要农民自己解决,但在培养农民帮农民科学解决自身问题的过程中,是需要“外来的人”的帮忙。在当今,大学生当村官的普遍做法以及互联网这一有力工具,则是推行“乡村教育”的有利条件。通过“网络下乡”运动,通过加大对农村相关设施的铺设,再就是大学生村官这一“外来人”的因素的具备,加之现在农村青少年开始接触网络的事实,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应该是可以实现的。同时,当今农村生育率降低导致的小学合并使当初很多普九达标的乡村小学教室基本处于闲置状态,这都可以作为农民进行再教育的基地。因此,只要有心并认真去做这一教育工作,利用网络媒体缩小城乡“知沟”差距具有可能性。
帕克(E,B,Parker)、邓恩(D,A,Dunn)联合发表的《资讯科技的社会潜力》(1972年)一文指出:资讯科技有助于降低教育成本,进而提供平等而开放的教育机会。但如果这种资讯无法普及整个社会,那么只有那些早已是“资讯富人”的人可
享其成果,而“资讯贫户”所得将少之又少,“资讯鸿沟”将因此扩大。因而。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如果要起到缩小城乡“知沟”差距这一好的作用,那么,加强农民的知识素养加强农民对互联网的使用技能则是关键。这就离不开对农民开展“乡村教育”,否则,城乡知沟差距仍将继续扩大。
第三篇:加快缩小农村教育的城乡与地区差距
加快缩小农村教育的城乡与地区差距
夏鲁惠
农村教育涵盖了在农村地区举办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自2003年以来,国家从政策、投入和制度建设方面,着力推进农村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实现了全部免费,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提高了农村学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通过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农村教师队伍得到了加强。本文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数据,对我国农村普通中小学教育发展做一个初步的宏观分析。
发展简况
1.小学教育
受学龄人口下降的影响,近年来全国农村小学学校数和在校生数有了明显减少。2003—2010年,农村小学学校数由36.04万所减少到21.09万所,占全国小学总数的比例由84.62%下降到81.93%;同期农村小学在校生数由7689.15万人减少到5350.22万人,占全国小学在校生总数的比例由65.78%下降到53.82%。
通过岗位培训和引进大学生,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新进展。2003—2010年,农村小学专任教师数由364.57万人减少到319.05万人,但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比例由1.41%上升到15.22%。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建立,大大减轻了农民家庭的负担。2003—2010年,全国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由810.07元增加到3802.91元,增长3.69倍;同期全国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由60.91元增加到862.08元,增长13.15倍。
2.普通初中教育
2003—2010年,农村普通初中学校数由3.73万所减少到2.87万所,占全国普通初中学校总数的比例由58.47%下降到52.3%;同期农村普通初中在校生数由3160.4万人减少到1784.47万人,占全国普通初中在校生总数的比例由47.75%下降到33.82%。
通过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教师培训计划,农村初中教师资源不足、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得到改善。2003—2010年,农村普通初中专任教师数由157.81万人减少到127.15万人,但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比例由14.28%上升到54.82%。
农村初中生均经费拨款逐年增长,保障水平明显提高。2003—2010年,全国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由871.79元增加到4896.38元,增长5.62倍;同期全国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由85.01元增加到1348.43元,增长15.86倍。
3.普通高中教育
由于学龄人口减少和为了提高教育效率,近年来农村普通高中不断撤并,并向县镇集中。2003—2010年,农村普通高中学校数由2288所减少到1428所,占全国普通高中学校总数的比例由14.5%下降到10.16%;同期农村普通高中在校生数由210.38万人减少到162.9万人,占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比例由10.71%下降到6.71%。
近年来,农村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逐年提高。2003—2010年,农村普通高中专任教师人数由11.43万人下降到10.54万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比例由59.49%上升到91.5%。
城乡比较
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间还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仅是有形的差距,还体现在办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等诸方面。下面从城市、县镇、农村角度,对办学规模、教师学历水平、办学条件方面进行比较。
1.小学教育
农村小学占据了我国小学教育的主体地位。以2010年为例,农村小学学校数21.09万所,占全国小学学校总数的81.93%;农村小学在校生5350.22万人,占全国小学在校生总人数的53.82%。同期城市小学学校数1.64万所,在校生1820.47万人;县镇小学学校数3.01万所,在校生2770.02万人。
在教师学历水平方面,城乡差距明显。以2010年为例,全国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人数955人、本科学历人数48.47万人、专科学历人数178.45万人,分别占农村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0.03%、15.19%、55.93%。而同期全国城市小学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人数4397人、本科学历人数45.65万人、专科学历人数41.48万人,分别占城市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0.46%、48.19%、43.78%;全国县镇小学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人数1055人、本科学历人数38.4万人、专科学历人数86.64万人,分别占县镇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0.07%、25.96%、58.57%。
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城乡小学经费投入差距逐步缩小。2003—2010年,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由86.96%提高到94.78%,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由72.95%提高到92.71%。
2.普通初中教育
近年来,农村普通初中与城市普通初中、县镇普通初中处于一种不断调整的格局中。2003—2010年,全国农村普通初中由3.73万所变为2.87万所,在校生数由3160.4万人下降到1784.47万人,下降43.54%;全国城市普通初中由8989所变为7279所,在校生数由1143.94万人下降到1059.02万人,下降7.42%;全国县镇普通初中由1.75万所变为1.89万所,在校生数由2314.08万人上升到2432.42万人,增长5.11%。2010年县镇普通初中在校生数已经超过了农村普通初中在校生数。
虽然农村普通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有了提高,但城乡间的学历水平差距还是比较明显。以2010年为例,全国农村普通初中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人数2542人、本科学历人数69.45万人、专科学历人数54.97万人,分别占农村普通初中专任教师总数的0.2%、54.62%、43.23%。而同期全国城市普通初中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人数1.49万人、本科学历人数56.88万人、专科学历人数11.91万人,分别占城市普通初中专任教师总数的2.11%、80.57%、16.87%;全国县镇普通初中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人数5278人、本科学历人数97.08万人、专科学历人数55.03万人,分别占县镇普通初中专任教师总数的0.34%、62.8%、35.6%。
城乡普通初中生均拨款差距进一步缩小。2003—2010年,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由82.87%提高到93.91%,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由66.77%提高到95.34%。
3.普通高中教育
由于受高考等因素的影响,农村普通高中在全国普通高中整体发展格局中处于弱势。2003—2010年,全国农村普通高中由2288所变为1428所,在校生数由210.38万人下降到162.9万人,下降22.57%;全国城市普通高中由6300所变为5494所,在校生数由709.1万人上升到858.2万人,增长21.03%;全国县镇普通高中由7191所变为7136所,在校生数由1045.35万人上升到1406.23万人,增长34.52%。可以看出,县镇普通高中在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城乡普通高中教师学历水平差距逐步缩小。2010年,全国农村普通高中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人数2176人、本科学历人数9.43万人、专科学历人数8677人,分别占农村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总数的2.06%、89.44%、8.23%。而同期全国城市普通高中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人数3.38万人、本科学历人数51.56万人、专科学历人数1.66万人,分别占城市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总数的5.97%、91.01%、2.93%;县镇普通高中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人数1.91万人、本科学历人数77.44万人、专科学历人数5.19万人,分别占县镇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总数的2.26%、91.5%、6.13%。
城乡普通高中教学条件差距明显。2003—2010年,全国农村普通高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由19.43亿元变为23.45亿元,增长20.69%;全国城市普通高中由135.41亿元变为199.09亿元,增长47.03%;全国县镇普通高中由85.33亿元变为166.76亿元,增长95.43%。可以看出,近年来县镇普通高中在改善办学条件方面成效显著。
地区比较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实行经费省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由于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地区间农村教育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下面以2010年各地农村教育办学规模、教师学历水平和2009年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情况为例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1.小学教育
2010年,农村小学在校生数超过100万人的省份有18个。其中,河南省最多,达到748.02万人。在校生数超过300万人的省份有:山东353.18万人,广东343.15万人,云南313.01万人,河北309.8万人。
地区间农村小学教师学历水平差距明显。2010年,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教师比例最高的省份是北京,达到65.42%。其他较高的省份是:天津41.44%,浙江36.17%,江苏27.0%,吉林26.83%,青海23.89%,内蒙古23.73%,山东21.27%。专科以上学历教师比例最高的省份是北京,达到91.26%,其他较高的省份是:青海84.11%,西藏82.54%,上海82.3%,吉林81.33%。江西省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专科以上学历教师比例最低,为58.11%。
各地区地方农村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水平存在较大差距。2009年,地方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水平较高的地区:北京14011.3元,上海13348.62元,天津7857.03元,内蒙古7054.03元,西藏6804.78元。河南最低,为1935.78元。
2.普通初中教育
在办学规模方面,2010年农村普通初中在校生数最多的省份是河南,达到219.57万人。在校生数超过100万人的省份有:安徽119.11万人,广东109.75万人,山东107.78万人,江西102.72万人。
在农村普通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方面,2010年各地均达到了96%以上。其中,西藏100%,北京99.64%,吉林99.14%,浙江99.08%,新疆99.13%。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教师比例最高的省份是北京,达到94.36%。其他较高的省份是:天津80.71%,浙江78.66%,上海77.19%,西藏74.14%,宁夏73.29%,吉林70.1%。
各地区地方农村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水平差距明显。2009年,地方农村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水平较高的地区:北京21051.6元,上海15902.12元,天津8755.86元,内蒙古7401.34元,新疆7378.88元。广东最低,为2632.84元。
3.普通高中教育
2010年,农村普通高中在校生数超过10万人的省份有:陕西22.88万人,湖北17.67万人,广东15.17万人,安徽12.97万人,江苏11.99万人,湖南10.84万人。
各地农村普通高中发展不平衡,专任教师学历水平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超过90%的省份有19个,其中北京99.48%,天津98.28%,辽宁97.67%,黑龙江97.57%,浙江97.54%,上海97.5%。江西最低,为77.32%。
大部分地区地方农村高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水平明显低于农村小学和农村初中,地区间差距明显。2009年,地方农村高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水平较高的地区:北京20363.67元,上海14411.13元,宁夏7555.63元,新疆6530.23元,天津4946.28元。湖北最低,为1524.97元。
统筹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发展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小学教育重心在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则形成了县镇、农村、城市“三足鼎立”的局面;普通高中教育重心在县镇。目前,各地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差距正在缩小,但地区间差距还比较明显。在一些西部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和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还比较差,学生生活条件艰苦,学校布局也面临两难的境地。
“农村是社会的基础,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关发展农村教育的精神,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努力缩小地区间教育差距。文章来源:中国改革论坛
第四篇:论缩小收入差距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缩小收入差距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古至今,贫富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是每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但是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人民之间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然而在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体系的不断完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决定,缩小社会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根本要求。因此缩小收入差距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平基础之上的,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状态。具体表现为一个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一个消灭了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人们共同富裕、平等相处、民主协商、;一个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稳定有序;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我国当前社会收入差距日益扩大,是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
就我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存在着贫富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种差距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引起负面影响,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目前差距最明显的地方。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发展的很快,然而农村发展的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现在我们到处可见城市灯红酒绿,高楼大厦,商场人满等等繁华现象,在农村我们可以看见破旧的房屋,农民头顶太阳在田里为收成忙碌,有的年过六旬的老人还得背着锄头下地干活。在更落后的农村地带我们还可以看见孩子因为没钱到学校上学只能在破旧的房屋里接受教育,还有的只能下地干活。在这样的情况下有的父母只能进城打工维持生活,孩子从下就远离父母的照顾。
第二,.沿海与内地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30年间,由于受当时特殊国际环境的影响,中国政府致力于建设大后方,重工业内迁,以及“三线”建设等,使西部地区重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为西部地区的其他产业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为当地居民增加收入提供了良好机遇和广阔的平台,使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及居民收入有了明显的改观。据资料显示在80年代以前中国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是0.280,是当时世界上贫富差距较小的国家。后来由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世界朝着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前进,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首先表现出的是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战略上来了大转变,以平衡发展转向不平衡发展。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各种优惠政策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以点—线—面—全方面的开放格局。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以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样一条思路前进。使沿海地区得以迅
猛发展,同时也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距离,因此有很多内地居民都到沿海地区打工。第三,东、中、西部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我国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永教授20世纪30年代就用简单的线条把中国分为东西两部分:以东北黑龙江瑷珲县到西南云南省腾冲县之间。相应地西部贫穷东部富裕,中国地势从西向东呈三级逐级递减的梯形地貌,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地势最低的东部经济发展最好,中部次之,西部最低。
第四,城镇内部居民收入差距日益加大。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中多大好几千万的贫困人口,全国城镇地区最低收入户占城镇居民的一部分,他们有的月收入有的只有600元。从整体看,城镇地区贫富差距过大,从趋势上看,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还在以较高的速度拉大,贫者越贫,富者越富,财富上的这种“马太效应”正在中国日益加剧地显示出来。
以上四个方面是从地区差异来表现居民收入差距的不同。如果从行业的性质来看,一些从事垄断行业性质的工作者,房地产,金融业的工资收入比非垄断行业的高出好多。而且近几年来,这种行业收入差距还在继续扩大。,总而言之我国目前过大的居民收入差距具体表
现在:城乡居民、地区居民、行业职工、高低收入群体、少数国企经营管理人员与普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偏大
那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对构建和谐社会有什么影响呢?下面我们就一一说明。
第一,收入差距过大必然影响社会稳定。民主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为人民服务,只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证全体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才能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同的人对社会有不同的要求,而经济比较困难的社会群体容易产生与社会的抗拒心理,抱怨机会的不平等,对贪官污吏腐败、官商勾结等现象的不满,导致“仇富”现象的泛滥,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二,收入差距扩大会制约经济的发展。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因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是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然而,城乡差距过大的原因是“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政策分配不公的结果;东西差距过大是地域优势和国家的梯度发展战略,是起点不平等和政策性分配不公平的结果;高低收入阶层差距过大是因为要素占用状况不同,起点不平等、机会不均等的结果。这些都违背了公平正义原则的要求。由于收入的不平等,高收入阶层的需求很容易满足,因此用于消费方面的支出会相对减少,低收入者想消费却没钱消费。现在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在高速增长,这很可能严重制约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制约经济的发展。第三,收入差距的过大会影响人民的价值观。诚信友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因为诚信友爱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人相互交流、加强合作、增进友谊的行为准则,努力营造一个诚实守信、团结融洽、友爱共享的社会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然而,收入的拉大造成人们价值的扭曲,唯利是图、拜金主义思想的增多,形成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影响了工农关系,地区收入差距过大影响了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居民的关系,高低收入阶层收入差距过大影响了不同收入水平人员之间的关系,如一些地区的“仇富”现象等。使得社会阶层的关系全因为收入的差距变得不平衡,从而导致人价值观的扭曲和人生观的庸俗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收入差距扩大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应对收入分配方式做出一定的调整。因为合理的分配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因此,调整国民收入合理分配,缩小收入差距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第一,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消除绝对贫困”,要解决收入分配不均问题,并不等于要搞平均主义。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是一条很长的路,目前没办法实现。现阶段的目标,不是缩小收入差距,也不是立即终止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而是首先致力于消除绝对贫困,为社会设立一个最低保障线,使那些最不幸的社会成员不至于落入无底深渊。目前,我们根本没有能力造就一个“福利国家”,我们只能量力而行,为全体人民提供一个最低水平的社会保障。
第二,建立全国性的范围大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控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几十年来,我们有力的地制了人口流动,差距的自在机但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仍持续扩大。实际上在短期内要想通过中央的财政支出,增加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投资,来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是不现实的。实际上,打破人口流动壁垒,是控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最有效的途径。可是由于目前各大城市着手就业门槛高,使得外来劳动力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劳动力无法就业。当然这种做法可以缓解各地的燃眉之急,但却无法解决全国的长期问题。在城市发展问题上,我们应当尊重工业经济的发展,顺其自然。什么规模的城市能够发展就放手让什么城市发展,既不要削足适履,也不要拔苗助长。中国目前的问题是特大型的大型城市太少了,而不是太多了。应尽快取消那些限制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发展的不合理政策,全力支持中心城市发展,通过这些带动区域经
济成长。当然,只有开放的城市化才能缓解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因此建立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是很重要的。
第三,提供和扩大就业机会。在我国,虽然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有限的财政收入分配到贫困居民手上是不可能的。因此全力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面,让更多的人靠自己的能力获得收入,使工资收入所占份额上升,会改善收入分配状态。第四,建立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全体公民提供最低水平的服务。在中国,落后地区不仅人均收入低,而且各项公共服务也最差。中央政府有义务保证向公民提供最低水平的统一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基础教育和卫生保障是最重要的公共服务,既可以提高这些地区人民的生活品质,又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研究证明人力资本的投资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只有当落后地区的劳动力身体健康且普遍受过基础教育时,这些地区才有希望进入经济增长的主流。从这个角度看,用国家资金为所有人提供受教育和医疗保健服务的均等机会,不仅有利于贫困地区且也有利于整个国家,从而改善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
第五,通过财政和各项优惠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地区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这些地区缺乏交通运输设施、供电供水设备等等增长的条件。要帮助落后地区发展经济,还必须吸引更多的资金到这些地区去,促进生产要素向落后地区流动。因此,除了加大对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以外,政府还必须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收入差距的存在时一把双刃剑,即有利也有弊。居民收入差距适度扩大有利于克服平均主义,提高生产率,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吸引人才,让一切社会财富的得到充分的利用,加快建设和谐社会。但过大的差距则会影响稳定。因此适度的收入差距不及无碍社会稳定,而且因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实现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即要把蛋糕要做大做好,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把社会居民收入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使人民都能享受更好的生活,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