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反惯性:打破惯性枷锁,通释力学现象》的评论2[大全]
对《反惯性:打破惯性枷锁,通释力学现象》的评论2
高万斯
一、《反惯性:打破惯性枷锁,通释力学现象》原文: 反惯性:打破惯性枷锁,通释力学现象 文生一员
摘要:
惯性是什么呢?按牛顿第一定律的说法就是物体本身具有的属性。那么,物体究竟有没有这个属性呢?这些都是事实存在吗?作者在这里将以铁的事实、雄辩的理论告诉您一个真实的力学现象,揭开一个没有“惯性”的物质世界!关键词:
惯性、惯性运动、动能、势能、能量守衡、作用力、阻力、合外力、力的保持、力的传导、力的转移。
引言:
自牛一惯性理论产生的三百多年来,在理论物理界的反对声就从未停止过,现在也不例外,讨伐之声此起彼伏。其绝对的理想状态令人难以接受,其所谓的匀速直线运动也纯属子虚乌有之说。然而,坚持牛一理论的人却对此充耳不闻,以所谓的抽象思维加推理、以理想状态的不可验证性为借口,以科技共同体的共识为载体,而使错误的理论延续至今,变成了一件“皇帝的新衣”,让世人尴尬。证明:
那么,牛一的惯性理论是否是真的错了呢?为了深究这个问题,我们不妨追根溯源,看惯性理论发展的历史。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不难发现——在17世纪以前,人们普遍地认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直到17世纪,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根据实验才得出了另一种结果,那就是: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摩擦阻力的缘故,如果没有摩擦阻力,物体将保持原来的速度继续运动下去。后来,法国的科学家笛卡儿又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论点,他认为: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同一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再后来,才是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并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惯性理论便由此诞生了。那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实验让伽利略等人有了这样大胆的想法和推论、并籍此以推翻了两千年来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且一直遵循的“真理”呢?咱们不妨先看一下伽利略的理想化实验,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
如图所示:(实验1)
A
B A B A
C C C
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来,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他推论说,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达到原来的高度就要通过更长的路程,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使它最终成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沿着水平面以恒定的速度持续运动下去了。我们知道,在伽利略的时代,科技还不发达,理论尚不成熟,还没有能量一词,更不会知道能量守衡定律。而现在我们知道:能量之间是相互转化的、是守衡的。具体到伽利略的理想化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小球从一个斜面上之所以运动不是无缘无故的运动,它是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受势能的影响、由势能转化为动能而运动。也可以这样说,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与其在水平面上受到一个推(或拉)力的作用而运动毫无差别,它的运动实质上也是力作用的结果。
也因此说,当小球在运动的过程中,随着势能的减小、动能愈发增大,当其到达水平点C时,其动能最大。那么,谁能告诉我们,当一个物体从无到有、直到拥有大量动能时,如果不再受摩擦阻力的话,也就是其拥有的能量不再发生转化时,这个物体的表现会是什么? 那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即:物体的运动状态当然要一直持续下去。不过,物体运动状态的这个保持是谁的功劳呢?显然是物体拥有的这个动能的作用,而决非是物体的本意或属性,否则的话,当物体不具有这个动能时,它为什么没有这种表现呢?!
很显然,伽利略的这个实验只是一种空想而已。因为阻力不会消失,所以能量的转化表现为必不可缺,而物体的运动也自然会有终止的时候。这就比如说一个人去仓库储存物品一样,当你储存到一定数量后,你突然宣布你以后将不再对仓库储存、也不再领取仓库里的物品时,仓库里的物品数量将保持不变一样,这不完全是一句空话吗?因为它毫无意义,同时也不能证明这就是仓库的属性!
〔但这个实验却证明了一个基本的道理,那就是:当一个能量(或动能、或力的量)为定值时,该物体所做的功为定值。〕 又比如惯性理论中说: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很显然,这句话也是毫无道理的。
打个比方,如图所示:(实验2)注水 进水管 水面
放水管
放水
水池(物体)
(运动过程的图示)
我们如果将物体比做一个空水池,池上有进水管和排水管两个,则作用力为注水,阻力为放水,动能即为水池中的水。现在我们看物体的一个运动过程。
当水池空空时,虽然排水管永远都是敞开的,但却无水可放,故物体静止。当有水自进水管注入水池中时,排水管放水,物体运动。注水大于放水时,水位增高,水压增大,动能增大,物体加速。注水等于放水时,水位不变,水压稳定,动能不变,物体匀速。注水小于放水时,水位降低,水压减小,动能减小,物体减速。
看了以上实验,请问,如果没有注水的维持,当排水管放完了水池中的水以后放什么? 实际上,上述现象中的放水过程就类同于物体的一个运动过程。试问,世界上哪里会有一个离开了水的维持而发生的放水过程?那么,相对于物体运动中的力呢?!而伽利略和牛顿等人在惯性理论中就完全否定了力的作用,他们不但要关掉进水管的注水,也要关掉排水管的放水,更是否认了水池中的水可供放水(即:运动)的功能。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这一切都跟水没有丝毫的关系,即物体的运动不是力的作用,那么,物体在所谓的“惯性”运动中也就不应该有力、且具有力的作用了,然而事实呢?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如图所示:(实验3)
施加了力F ?
A
B
C
A推了B一把,B身不由已地撞在了C的身上,将C撞得翻了一个跟头。这应该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例子吧?
在这里,A推了B一把,B自然会身不由已,这是力的作用。说明A对B施了力,这很好理解。问题是B又撞在了C的身上,将C撞得翻了一个跟头。请问,此时的B是以惯性让C改变了运动状态、还是B对C施加了力的作用呢?
你如果说是惯性的话,可惯性不是力,它是物体的属性,也不可能改变任何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只有力,即B对C施加了力的作用,且根据力的定义也可以确定——B就是施力物体,但B的力从何而来?又凭什么给C施加了力的作用呢?这显然与惯性理论中——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惯性运动中的物体不具有力的作用的说法相违背,是其理论不能解释的!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就比如: 如图所示:(实验4)在冰面上滑动的物体
冰面
反作用力?
冰面对物体的作用力
一个在水平的冰面上滑动的物体,虽然滑出了很远的一段距离,但最终还是在阻力的作用下停止了运动。这也算是所谓的“惯性运动”吧。
但众所周知,物体在水平冰面上滑动、由运动到静止的过程中,是一个匀减速的直线运动。也就是说,在这一个匀减速运动中,必有一个力的作用出现。当然了,你自然会认为这是冰面对物体的阻力作用,但由牛三可知,当冰面对物体施加了一个阻力作用F1时,冰面也必将受到来自物体对它的一个反作用力F2,请问,在惯性理论中,这个反作用力F2又来自何处?这是它解释不清的!又如,如图所示:(实验5)物体A
物体A F1=1000N
F2=100N
取两个质量相同的物体m=10kg,使其分别受到:F1=1000N、F2=100N的瞬间作用力。当然了,这个瞬间作用力指的是合力。然后,我们再看它们的加速度、及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惯性”大小。
即:a1=f1/m1=1000N/10kg > a2=f2/m2=100N/10kg 很显然,用1000N的力比用100N的力改变同一质量的、两个物体的运动状态要容易多了,其加速度也大多了。也可以说——当用1000N的力作用于同一个物体时、比用100N的力作用于该物体,其“惯性”显然要小多了。这也是惯性理论中让人无法接受的事实!凡此种种,无一不说明了牛顿“惯性”理论的错误与荒谬,那么,“惯性”理论究竟错在何处呢?
引文:(资料)
惯性质量
量度物体惯性的物理量。实验发现,在惯性系中,若在两不同物体上施加相同的力,则两物体加速度之比a1/a2是一个常数,与力的大小无关。此结果表明,a1/a2之值仅由该两物体本身的惯性所决定,与其他因素无关。物理学中规定各物体的惯性质量与它们在相同的力作用下获得的加速度数值成反比。若用m1及m2分别表示两物体的惯性质量,则m2/m1=a1/a2。选定其中一物体的惯性质量作为惯性质量的单位后,另一物体的惯性质量可通过实验由上式确定。在国际单位制中,把保存在国际计量局中的国际千克原器的惯性质量作为单位,称为“千克”(其他常用的单位有“吨”、“克”等)。
现在我们就从所谓的“惯性”质量上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看了以上资料,我们可知——不同质量的物体在相同力的作用下,其加速度必然不同。那么,相同质量的两个物体、在同样的力作用下,其加速度必然相等吧?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此时,可能就要有人笑了,认为这是一个低等的问题,是一个弱智的问题,但我要说,你的笑声马上会在下面的问题面前嘎然而止。这个问题就是:试问在这上下两次的比较中、两个所谓的“相同的力”其相对物体的单位质量来说相同吗?
比方说,一个物体的单位质量相当于一个质量100kg的人,他每天需要1kg的食物维持其一天的生命运动,而物体单位质量的聚合——两个人每天就需要2kg的食物,三个人每天就需要3kg„„依次类推我们不难发现,这样才是维持同样生命运动的同样的食物(能),而不是将1kg的食物分别去维持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的生命运动,这显然是错误的,它也证明不了什么!
压力和压强就是很明显的道理。
压力是指物体受到的与表面垂直的作用力,是物体表面所受作用力的总和。而压强呢?它则是指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也可以这样说,受压力大的物体、其所受压强不一定很大,受压力小的物体、其所受压强也并不一定就小。难道我们能将压力与压强的概念混淆起来、而据此得出什么推论、并说这是物体的一种什么属性么?这显然是不行的!
具体到资料中、所谓的“惯性”质量问题,由牛二可知:a1=f1/m1,a2=f2/m2,若a=a1=a2的话,则必有:a=f1/m1=f2/m2。
也因此说,若想质量不同的两物体的加速度相同的话,其单位质量所受到的力必须相同,这是力作用的必然。但这显然与资料中所谓“相同的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因此说,“惯性”理论中据此得出物体的“惯性”质量、并以此判断物体“惯性”大小的作法是错误的。可以这样说,这里的质量m不管是引力质量、还是“惯性”质量、其结果都毫无例外。最好的证明就是:真空管中的自由落体运动就能很好地体现了——不论任何质量的物体、在单位质量受力相同的情况下(相同的重力),其加速度相等,即:所谓的“惯性”相同!这是勿庸置疑的事实,从而也证明了物体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惯性”。
但所谓的“惯性”现象毕竟反映了一个物理事实,而这种事实、或者说这种物理表象的背后又必然隐藏着一个秘密、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与存在的道理,而这个事实的真理或秘密究竟又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使我们不得不更深入地思考问题。
而由能量守衡定律可知: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它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能量的总和保持不变。此即能量的不生不灭论。
我们又知道:动能也是能量的一种。它既然是能量的一种就应该遵循能量守衡定律,这是必然的结果。
那么,具体到所谓的“惯性”现象中,我们知道——一个物体在静止中、因受力而运动、因运动其动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这个过程中,其动能何来?难道是从运动中诞生?难道运动能够创生能量?
“惯性”理论显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而由能量守衡定律及(实验2)我们又知道,通过能量的转化可以做功,而做功就意味着一个物体沿着力的方向、发生了一定的位移。也就是说,当力作用于物体时,使该物体具有了一定的动能之后,即使此刻停止了对该物体的施力,动能也照样具有了令该物体继续沿原来力的方向发生一定位移的能力。
至此,所谓的“惯性”现象真相大白,即:一个物体只所以在停止施力以后还能够继续维持其原来的运动状态,这完全是能量(动能)作用的结果,而这个能量(动能)的来源却是力的作用转化。概括起来就是:力可以使物体运动、并转化为动能让物体拥有,物体拥有的动能反过来又可以转化为力的作用。
现在,伽利略的小球实验、及本文所提及的诸多现象也都可迎刃而解、且得到行好的解释与完美的答案了。结论:
由以上证明,我们完全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的运动遵循有力则动,无力则静的运动法则.
2,力是能量的一种,力可以使物体运动,并产生能,能反过来又可以转化为力,使物体发生一定的位移、而做功。
3,在匀加速运动中,是个能量积累的过程,这个能之大小的量就是力所做的功。而在匀减速运动中,又是个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能量的大小等于原能量的大小与物体做减速运动时所做功的差。
而当物体具有的能量保持稳定不变时,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4,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传导并转移力的作用的性质。
5,力的传导和转移是有条件的,它与物体所受阻力、作用时间以及物体的材质有关。6,物体运动的外因是——力的作用;运动的内因是——力作用于物体、让绕核电子发生了异动所致。这种绕核电子的异动造成了物体运动的同时、又产生了热现象,促进、并生成了能量转化。
7,这种绕核电子异动程度的大小跟力作用的时间和大小有关。
8,力的作用以能量的形式影响于绕核电子的同时,将均匀地作用于受力物体的每一个电子层,因此,作用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速度成反比。
9,作用力既然要以能量的形式均匀地分布于受力物体的每一个电子层,因此,它就有一个能量从受力点到全体的传导过程,且阻力又将以另一种力的作用、也就是能量的形式影响于该物体,所以,物体的运动才会有一个加(减)速度的过程,也就是说,物体的运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速,即加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10,当两种能量、即作用力与阻力为定值、且一个物体的质量一定时,物体绕核电子异动程度所能达到的最大值一定,也就是该物体运动所能达到的极限速度为一个定值。
可以这样说,此理论的出现从根本上回答了物体运动、加速、极限速度及能量转化等问题,摆正了力与能量、运动与时间的关系,彻底解决了困扰了人们几个世纪以来的力学纷争,并顺便给出了牛二律长久以来没有理论推导的尴尬,奠定并夯实了力学基础。全
文
完
河南 濮阳 赵石顺 联系:wo6858066hao@163.com 写于:2010年3月19日 发于:2010年12月15日
二、对《反惯性》的评论 高万斯
1、“物体运动状态的这个保持是谁的功劳呢?显然是物体拥有的这个动能的作用,而决非是物体的本意或属性,否则的话,当物体不具有这个动能时,它为什么没有这种表现呢?!”------动能、势能、热能、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的数学表达式都含惯性质量,因为质和能关系密不可分,它们是两位一体的不同状态,没有质量就没有能量,它们争保持运动的功劳有何意义?当物体不具有这个动能时,它表现出没有动能就静止不动的惯性。不受外力时,动就保持动,静就保持静,都是惯性的表现。
2、“当一个能量(或动能、或力的量)为定值时,该物体所做的功为定值。”
-------此话不通不顺。能量是瞬时值,做的功是过程量。当一个能量(或动能、或力的量)为定值时,这个时刻该物体所做的功为0,楼主何意?楼主的意思是伽利略小球从A落到C动能达到一定值的过程中,小球所做的功为定值?那也不行!因为忽略摩擦,小球下落不做功!
3、“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很显然,这句话也是毫无道理的。”
-----很显然,这句话也是很有道理的。没有外力时,物体的运动会靠惯性继续下去。这在理论上只需高中物理就可拿下,在实验上对伽利略小球毫无想象力的人是脑残患者,为数肯定不多。
4、“此时的B是以惯性让C改变了运动状态、还是B对C施加了力的作用呢?B就是施力物体,但B的力从何而来?又凭什么给C施加了力的作用呢?这显然与惯性理论中——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惯性运动中的物体不具有力的作用的说法相违背,是其理论不能解释的!”
------A推B使B短时内加速到V,继而做惯性运动撞到C,B、C间互相挤压、互相反弹的弹力推倒C,毫不违背惯性定律。
5、“当冰面对物体施加了一个阻力作用F1时,冰面也必将受到来自物体对它的一个反作用力F2,请问,在惯性理论中,这个反作用力F2又来自何处?这是它解释不清的!”------由于物体的弹性,接触作用发生互相挤压、互相反弹,就是作用力必定与反作用力同时出现、同时消失的原因。摩擦力的情况必有正压力使接触面发生形变和反弹,其正前方的凹陷面的反弹力就是阻力F1,物体对凹面的弹力就是反作用力F2。
6、“用1000N的力比用100N的力改变同一质量的、两个物体的运动状态要容易多了,其加速度也大多了。也可以说——当用1000N的力作用于同一个物体时、比用100N的力作用于该物体,其“惯性”显然要小多了。这也是惯性理论中让人无法接受的事实!”------当用1000N的力作用于同一个物体时、比用100N的力作用于该物体,其“惯性”显然不变,变的是力和加速度。楼主的“惯性”显然要小多了是怎么算的?其实,惯性质量等于力除以加速度,你能否认吗?你再算一算?
7、“不论任何质量的物体、在单位质量受力相同的情况下(相同的重力),其加速度相等,即:所谓的“惯性”相同!真空管中的自由落体运动就能很好地体现了——不论任何质量的物体、在单位质量受力相同的情况下(相同的重力),其加速度相等,即:所谓的惯性相同!这是勿庸置疑的事实,从而也证明了物体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惯性”。
------两物体加速度相等,只是合外力与质量(即惯性)的比值相同,不是惯性相同,而是合外力大的,惯性质量就大。
8、“而伽利略和牛顿等人在惯性理论中就完全否定了力的作用,他们不但要关掉进水管的注水,也要关掉排水管的放水,更是否认了水池中的水可供放水(即:运动)的功能。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这一切都跟水没有丝毫的关系,即物体的运动不是力的作用”。
------这完全是无稽之谈,请楼主拿出证据来。
9、“一个物体在静止中、因受力而运动、因运动其动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这个过程中,其动能何来?难道是从运动中诞生?难道运动能够创生能量?“惯性”理论显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物体受外力运动时,外力对物体做功。根据动能定理,功是物体能量转化(转移或变化)的原因。动能不是从运动中诞生,也不是运动创生,而是外力的施力者通过外力做功给物体输送的。
10、“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不一定。太阳等天体的运动是先天就有的。先天的秘密楼主是怎么知道的,能分享分享吗?
11、“物体的运动遵循有力则动,无力则静的运动法则”。------此话不科学不物理,泰山有力(地心引力),怎么不动?地球无力(合外力矩为0),怎么自转?
12、“力是能量的一种”。
------力不是能量的一种。力是物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是物体加速即变态的原因。能量是物体状态的单值函数,是决定状态的参数之一。力可以用做功的方式来改变能量,从而改变物体状态。
13、“物体运动的外因是——力的作用;运动的内因是——力作用于物体、让绕核电子发生了异动所致。当两种能量、即作用力与阻力为定值、且一个物体的质量一定时,物体绕核电子异动程度所能达到的最大值一定,也就是该物体运动所能达到的极限速度为一个定值。”--------请问,太阳等天体运动的外因是什么力的作用?有加速度吗?越来越快吗?天下大乱吗?什么是绕核电子异动?怎样计算物体运动所能达到的极限速度?
其实,外力是运动改变即加速度的原因,不是运动的原因。物体运动只因惯性,而不受物体内电子异动或其他内力影响。“两种能量、即作用力与阻力”是说作用力和阻力都是能量?开什么玩笑!你累次把力和能混为一谈,匪夷所思。
力学的目标是研究物体(经典力学研究理想化为质点或刚体的宏观物体,量子力学研究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如何由一个运动状态变到另一个运动状态,并预测变化结果(如火车时刻表、日历)。物体的运动状态是指物体的空间位置、质量、速度、动量和能量等。人们寻找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最先找到的是合外力,然后是冲量,最后是功。着眼于不同的原因,就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定理、定律去预测结果。但最后的结果相同,殊途同归。力这条小路虽然繁琐,但它深入人心,最有说服力。冲量走的是高速公路,功走的是高铁。力改变速度,冲量改变动量,功改变能量,从而改变运动状态。力是物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因数之一,是外来的使者。能是决定物体状态的参数之一,是物体的内在性质。由此可见,力和能是不可混为一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