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考满文作文
处处都是语文课
语文学习不只是在课堂上,它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甚至,生活中的很多际遇,都是生动的语文课。
我呢,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学语文的时间也不算短了,比不上那些大作家、大诗人,但我自我感觉不差呢!我的“才华”,是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语文课上慢慢学习的,不信,你看……
网上的语文
读初中后,我已成了一个“网虫”。往电脑前一坐,喝着汽水,敲着键盘--感觉好极了!浏览网页,看些文章,这是我的首要任务……咦?这篇报道怎么这么多错字啊?说时迟,那时快,我迅速就给网站的信箱发了封“伊妹儿”,指出了报道中的错字。
一星期后,我打开自己的邮箱,看到了那个网站发来的邮件:“感谢你的支持,以后一定多加注意。”心情特好,立刻有种当伟人的感觉。这不吗?
艺术节上的语文
每年的11月,学校要办艺术节,主要是从各班挑选出好的节目,汇成一台演出。这可是各班展现自己的好时机呀!我参加了我们班的配乐诗朗诵节目。最后,这个节目通过了两次审评,终于登上了艺术节的舞台,而且大受好评。当时全班同学的心里甭提多美呢!这也是一堂语文课嘛!
春节联欢中的语文
“饺子包好喽!”随着外公的一嗓子,家里喜庆劲儿更浓了,一家人有说有笑朝客厅走来--不用说,准是该开联欢会了。这可是我家每年的保留节目。外公先是祝词,接着总结这一年里的事儿,最后说到游戏题目:对对子。
游戏开始了,父母已经答对几道题,而我在旁边像个摆设似的。时间一分一秒地流走,此时只剩最后一个上联了。“年年岁岁道平安”,外公念完了上联正等着人接。我没怎么想就脱口而出了“团团圆圆闹春节”的下联。家里突然静了几秒,然后便是如潮水般的夸赞声。我自己刚明白过来怎么回事儿,就已经陶醉在这快乐中了。
看过了上面的几个镜头,你有什么感觉?我可是又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处处有语文课。我在生活中学语文确确实实尝到了甜头。
我们家里的语文课
语文学习不只是在课堂上,它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语文课就像一只小精灵,生动美丽。瞧!这只小精灵,飞到了我的家里!
“遇到难题问老师”,是爸爸最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可我胆小的性格总是让我改不了这个坏习惯。有一次,我的语文成绩考了一个史无前例的低分,爸爸又拿那句话来教育我,他又严肃地说:“你这个成绩,至少有5分是没有及时请教老师造成的。你一定要不耻下问地请教老师!”
--天啊!不耻下问地请教老师!
我立刻向爸爸说:“不耻下问地请教老师是不对的。”
爸爸满是疑惑,便问:“不耻下问地请教老师怎么是不对的呢?”
我说:“爸爸,我给您上一堂语文课,讲一讲„不耻下问‟的用法吧。„不耻下问‟不能向您刚才那样用。”
爸爸立刻转变了态度,和善地对我说:“嗯,可以。那快给我讲一讲吧,正好还能给你改掉胆小的习惯。”
我立刻来了兴致,清了清嗓子,开始了我的讲课:“„不耻下问‟的意思是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形容谦虚、好学。所以当然不能对老师用这个词咯。”
“哦,那你能告诉我这条成语出自哪里吗?”爸爸说。
“没问题,„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我得意地说。
“哦,我明白了。那我再考考你。意思是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的成语是什么呢?”
这条成语和“不耻下问”有相似之处,我左想右想抓破脑袋也没想出那条成语究竟是什么。“你想不出来了吧?”我的爸爸得意地说。
“是啊是啊,您快告诉我那条成语究竟是什么吧。”我迫不及待地说,脸上满是疑惑。
他说:“就是勤学好问啊。”就在这一瞬间,我的爸爸成为了“老师”。
哎呀!我怎么没想到呢。原来是这样!
爸爸顺手拿起桌子上的水杯,喝了一口水,之后,他讲:“勤学好问出自《朱子语类?论语》,用法是作谓语、宾语;指虚心好学,褒义成语。”
“哦,我懂了,谢谢„老师‟。”我会心地笑了,心里十分高兴。
瞧,这只是我家里普通的一堂语文课。前半节课,我成为了“老师”,爸爸成为了“学生”。而后半节课,爸爸却成为了“老师”。我通过这节课不仅学到了与一条成语相关的知识,而且还改掉了我胆小的习惯。真是既长知识,又有乐趣!
生活中学到的语文
语文学习不只是在课堂上,它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看看我们这个城市里五花八门的洋名字,就知道,生活中处处能学到语文。
漫步在我们这个城市,随处可见“欧郡豪庭”、“罗马花园”、“北欧小镇”、“奥古斯邦城堡”这些充满异域风情的洋名字。实际上这些小区与外国的地理地貌、风土人情毫不相干。开发商给小区起个响当当的洋名,无非是想抬高身价,暗示自己小区的环境好、档次高,潜意识中流露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崇洋心理。
这不禁使我想起了“中山窃糟”的故事。故事大意是,中山国酿造的“千日之酒”闻名遐迩。有个在当地做官的鲁国人财迷心窍,偷了店家的酒糟,回到鲁国,用鲁国酒浸泡,逢人便说是地道的中山酒。鲁国人都信以为真。终于有一天,那位店家闻名前来品尝,结果吐而笑曰:是予之糟液也。
我们城市里花里胡哨的洋名字,究其心理,不是崇洋,就是趋俗,甚至媚富。自认为沾上点洋气,“糟粕”就变成“精华”了。其实不然,这只能说明“肉食者鄙”。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完全可以用我们的民族文化起个很好听的名字。以号称北京老三大药铺的名字为例:同仁堂,同仁之名取自《易经》,意为无论亲疏远近一视同仁,讲究的是一个济世的医德;鹤年堂取《淮南子》中“鹤年千岁,以极其游”之句,祈福之意境高远;千芝堂取“世有千芝,天下共登仁寿”之句,来自千芝堂留存老药目中的话,一样道出了对生命与道德的尊崇。其古风悠悠,文化与道义同在,经时间风雨淘洗而常新,魅力至今依然健在。
无论是酿酒,还是起名儿,我们都不该自欺欺人。“拿来”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有所取舍,要“求其方”,而不要“窃其糟”。否则,把无知当有趣,把糟粕当美酒,只会贻笑大方。
处处留心皆学问,世事洞明即文章。愿世人多一些鲁迅先生的“拿来”,少一些鲁国人的“窃糟”。这也是我在生活中学到的语文。
街头巷尾学语文
语文学习不只是在课堂上,它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前不久我们上了一堂特殊的语文课:搞了一次“街头巷尾学语文”活动--利用星期日对南京市的六条街道的沿街门面招牌、路牌用字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我市的街头用字不规范情况还比较严重,应引起重视。
街头用字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繁体字招牌明显增多。不少字早已废除,有的字一
般的词典上根本没有收录。这类字大多出现在专卖店的招牌上,共有24家,让人看了一头雾水。二是汉语拼音和英语字母与汉字使用上问题很多。有的招牌没有一个汉字,且字母书写潦草,不知所云;有的字母与汉字不一致;有的所取的洋名不知何意。这一类共有17家。三是错别字不少。有一家单位的通告把“根据上级部署”,写成了“布署”;有的餐饮店把“炒肉丝”写成了“抄肉丝”。四是不规则的简化字,在字数较多的小招牌上多见。有的简化字与繁体字交错使用,人看了很别扭。
街头用字规范与否不仅影响其的商业价值,还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水平。试想,一个连母语都写错的招牌,店主的素质会高吗?如果城市的街头巷尾处处有错字招牌,城市的管理水平又怎能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城市形象也会大打折扣。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提高对街头用字重要性的认识。教育好广大经营者正确使用汉字、写好汉字,让他们懂得规范用字的重要意义。二是工商部门在颁发营业执照时,认真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不仅要审核标牌的内容,而且要审查书写形式,制止街头的不规范用字。三是有关部门要严格检查街头用字规范化情况。按照《广告语言文字的管理暂行规定》,定期清查街头不规范用字。四是加大对不规范用字的清查处罚力度。对故意追求时髦或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店主,要坚决查处。五是发动社会力量监督街头汉字使用情况,达到教育与监督双重效果,使不规范用字无处可逃。
调查街头用字,使我们的语文学习更加丰富,使我们的语文知识更加全面。这次活动还让我们懂得:街头巷尾的招牌用字,关乎到城市居民的素质,关乎城市建设的形象,我们切莫等闲视之。
妈妈给我上的语文课
语文学习不只是在课堂上,它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文字,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语言文字,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一个大课堂。
想到这里,我想起五年级的一件事。那时,我成绩优秀,觉得自己是全家“最有文化”的人了。
“妈妈,签名,已读三遍!”我将书递给妈妈。
妈妈接过书,认真地看起我要读的内容,半晌才对我说:“读一读,给我听听看!”
“读就读!”我不以为然地说,可心里却在打鼓:我对这篇文章一点印象都没有,一遍也没有读过,唉,遇到不会读的就糊弄妈妈吧,反正妈妈一定也不会发现吧。于是,我放心大胆地朗读课文,而妈妈在一旁认真指导,像一个语文老师一般,一会指出这个语气不对,一会又说语速不能太快。很快,我读到;“小鸭子含情……”我迟疑了一下,接下来的字,应该念人脉(mai)的脉吧?我接着读“含情脉脉(maimai)的看着她……”
“停,读错了!“妈妈打断了我。我不悦地皱起了眉,不满地说:“那里有?”
妈妈好心纠错道:“应该是含情脉脉(mo)!”“切!”我不屑道:“怎么可能!”
“不信就查字典!” 妈妈坚定地说。
查就查,我在心里说道。快速搬来了字典,过不一会,我终于找到了“脉”,m-a-i,哼!没错!于是我拿起字典,炫耀似地递给妈妈。
妈妈没有说话,脸上也没有多余的表情。只是将字典那给我,指了指下端。我疑惑,一看,顿时就如一盆冷水从头上浇下:只见下端写着“脉的多音字请见下一页!”
“不就是字音吗?没有什么大不了。”我厚着脸说。
“唉!”妈妈叹息一声:“还”读hai也读huan,如果说还给你,读错了,意思就不一样了!
我不由得低下了头,妈妈见我知错,就语重心长地说:“孩子,生活中多音字很多,而这些很重要,知识定律也是由文字组成,文字没掌握好,你的学习怎么会好?学习要仔细认真,也要谦虚,懂吗?”
我点点头,不好意思地对妈妈笑了。妈妈纠错了我一个语音上的错误,还教会了我学习语言字音的重要性。
从此,妈妈就担任了我的编外语文老师。有人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些年来,妈妈一直陪伴着我学习语文,纠正着我的错误。我家,也成了语文学习的课堂。
荷花香里语文课
语文学习不只是在课堂上,它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人生于自然,感悟于自然,创作于自然。自然,是语文学习最博大的课堂。
郊外,那一片茂密的荷花就给我上了一堂受益匪浅的语文课。
那是一池静立着的荷花,七八月的风,轻轻地拂过水面,水波不惊,仿佛也在配合着荷花,续着这个和谐而又安详的梦。天空不知怎地,也蒙上了一层薄纱,或许是不忍让毒辣的阳光烧灼那婀娜多姿的身影,又或许是因为见了那花儿而羞涩了吧。
此时,对岸的青草软绵绵地伏在地上,似乎也融入这恬静的梦中。时而行人路过,匆忙的脚步变得舒缓了,慌乱的神情变得松驰了,烦躁的心变得柔和温暖了,那一池荷花,以惊人的魅力感染着身边的一切。但是,你若见到那池荷花,丝毫不会惊异那强大的感染力竟源于这么小的荷花。
荷叶郁郁葱葱,放眼望去,满池都是碧玉般的荷叶。在绿叶的缝隙中露出池塘的一角。你甚至会怀疑那是否是清晨留下的露珠。近处,蜻蜓绕着荷叶来回飞着,累了,便栖在荷叶上,与这荷塘融为一体。此刻,你已分不出哪儿是蜻蜓,哪儿是荷叶了。渐渐地,我看见了那“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景象,理解了杨万里对荷花的期待,领悟了身心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高尚境界。
在这片荷塘中,最惹眼的莫过于那几朵洁净的荷花,它虽然没有完全绽放,却给我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每一朵荷花都晶莹剔透,仿佛被洗涤一般,那粉色与白色交融的花瓣,有如一朵美丽的霞云,被刻在了白云上,远远看去,就如在洁白无暇的雪中,燃起了一片火。这难道不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白折荷花别样红”中所描绘的场景吗?这永久不变的景象,让我亲身感受到了一千多年前的触动,透彻地领悟了这一句中那激动不已的心情,品味了语言的无穷奥妙。
这并不宽阔的荷花淀,这并不丰美的水域,这么多日子,一直为我讲着一堂认识自然、体味人生的语文课。它,给予我如此深沉的感触,让我领悟了语文学习的博大精深。
古诗词给我上的语文课
语文学习不只是在课堂上,它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我喜欢阅读古诗词,那些在文学史上独领风骚的名家,是优秀的语文老师,令我领会到语文学习的魅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原的人生感悟。人一生存在的意义在于学习,人生就是由各种各样的课程组成的,其中,语文课的影响尤为深刻,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文化,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怎么做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我国古人对待客人的态度,尽管没有了古时繁杂的礼节,但这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有客人来到,互相问候一番后请他进屋。给客人备好干净的拖鞋,请他入座。沏好茶,用双手递茶杯给对方,如果是长辈还要向他问好以示尊重。与对方交谈时眼睛直视对方,不可东张西望。客人想去哪里,主人亲自带路,没有丝毫怠慢。这些都是一些非常基础的待客之道,但都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
正如曹雪芹所说:“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接人待物是一门学问,也是一堂教育我们礼仪的语文课。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这样感慨过。看着窗外日益拔高的柳树,树上有些日益枯黄的枝条;檐上的雏鸟逐渐长大,有的鸟羽翼却逐渐暗淡。时间就是无情地流
逝着,我们在这长河中逐渐长大,有小小孩童长成翩翩少年。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在《浣溪沙》中如此沉吟。大自然的景色总是交替着,一年又一年,警醒我们“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这是教育我们自然哲理的语文课。
阅读着古代名家的著作,环顾生活中的周遭,我分明感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课,人、花、草、树木、山石,都是优秀的语文老师。我们要从中有所得,有所悟,怀着求知的心态,才能做到胡适所说的:“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做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蒜头里面藏玄机
语文学习不只是在课堂上,它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就连一个蒜头,也能让我们领略到语文学习的魅力。
上个月,一天放学前,语文老师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个蒜头,要同学们回家栽到盆子里,每周观察一次蒜头的变化。一个月后,到班级汇报蒜头的成长情况。
同学们都奇怪了,语文老师怎么不务正业,干起生物老师的行当了?但要我们动手实验,谁不愿意?于是全班同学各自回家悄悄忙开了。
一月后,同学们把栽蒜头的盆子搬到了班级。小张同学实验失败了,因为他把蒜头放在瓶子里,瓶子里有水没有泥土,蒜头埋在水里,还盖上盖子,蒜头在瓶子里烂掉了。我的实验成功了,而且我栽的蒜头长得最好,嫩嫩的,绿绿的,直直的,自豪地从泥土中钻出来。失败的,心情沮丧。成功的,心情喜悦。但无论失败了,还是成功了,同学们每周观察的记录都写得都很具体、生动、精彩。
老师问我们:“为什么今天大家写的文章都很成功?”
我们各抒己见,贪玩的小王说:“我们没有交作文的压力。”
好动小明回答:“这是我们喜欢做的事。
我也争先恐后地答道:“写我们亲身经历的,当然会生动。”
老师又紧跟着追问:“那么,我们过去经历过许多事,但写得却不生动呢?”
语文科代表振振有辞:“许多事我们虽然经历了,但没有留心,没有积累,所以我们虽有生活,但大脑里没拥有生活素材。”
老师笑了:“对,这就是语文,它从我们身边悄无声息地走过,我们要学会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真切记录,才会学好它。”
此时,我才恍然大悟,老师让我们栽蒜头,原来这蒜头里面也藏着这么大的玄机啊。
新年里的语文课
语文学习不只是在课堂上,它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就拿我们家来说吧,每到新年,我们就摆开架势,上一堂生动活泼、趣味十足的语文课。
每逢新年,我们家的新年保留节目是成语接龙,我总是冠军。去年,我们好多人在舅舅家拜年,舅舅看着大家无聊,就说玩一个游戏。大家一个个举手支持,一个个欢呼雀跃。
参赛选手是我、舅舅、表姐、表哥、小姨。当舅舅说到题目的时候,把我吓傻了,题目竟然是对对联。唉,惨了,这下没戏了!
舅舅开始出题目:“和顺一门有百福。”小姨不紧不慢地说:“平安二字值千金,横批:万象更新。” 大家拍手叫好,表哥不服气地说:“我也出一个,春满人间百花吐艳。”这下大家一个个眉头紧锁。这时,博学的舅舅高声叫道:“福临小院四季常安,横批嘛,我还没有想到!”
“切!”大家异口同声地嘲弄他。我想,我可不能被大家看扁了啊,于是赶快开动我聪明的小脑袋,想一下横批。很快,我高声:“ 横批:欢度春节。”
“对得好,对得真好!”大家不由自主地鼓掌起来。表姐也发话了:“新年嘛,我也来一
个吧!一帆风顺吉星到,我来点名,老哥你来!”表姐点名表哥来,哈哈,表哥该倒霉啦。不过,表哥并不慌张,挠了一下头:“哦,有了,万事如意福临门,横批:财源广进。” “好好好。”大家直叫好!大家纷纷跨起来表哥。
就这样,通过对对联,我们全家人加深了感情,又懂得了对杖的知识,真是一举两得啊。
如今,我们家新年的语文课已经坚持了五六年,大家一个个都成了语文专家。哦,生活中到处但是语文知识,而语文学习的途径真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啊,让我我领悟到了文学的博大精深!
我想好了,下次过年,我要带动全家,每人来一篇口头作文,那才叫爽呢。
第二篇:2009年江苏常州中考满文作文:传递
2009年江苏常州中考满文作文:传递(2)
阳光透过树影,传递给心灵一个春天。
一人一龟一世界。
春天绕满了房屋。又是一个明媚的午后,我蹲在抹了釉彩的瓷缸前唱歌给乌龟听,吊兰斜探来一抹新绿,映在浅浅的水里,那是外公的乐园。可是,外公的乌龟好像少了一只吧„„
我蹭到外公身后,他正用心浇着花。“还有一只呢?”我小声探询,外公的手不经意地一抖,沉默良久,是沙哑的回答:“还有一只搬过来后想老家了,就回去了„„”
“哦!”我蹦跳着走了,未及去想沉默中的深意。
花,姹紫嫣红,仿佛小时候一脚踩一只乌龟在外公的搀扶下咯咯笑的欢乐,可它们却告诉我,应该安静,再也不能像小时候那样了。
我惊异地回头看外公的身影。孤独,缓慢,清瘦很多,像瓷缸里那只伸着脖子聆听春天的乌龟,很安详。
一影一窗一远眺
在那只乌龟“依恋归去”的老屋,曾经,总有一个探望的身影。
我们刚拐了弯,未到楼下,便看到七楼上外公望眼欲穿的目光,突然间,就闪放出一种快乐的光芒。
下楼了,弯也拐了,却还听见外公喊“走好”,“再来”之类,他定是又趴在那小窗上依依不舍了。
可是我却愿意逢着他的目光、听见他的喊话,享受着被关怀所裹挟的温暖。
只是如今的新屋再也没有小窗可以凭眺了,他便是站在擦亮的落地玻璃前,再淡淡的吐吸的烟圈里,在那浓了又淡,淡了又浓的茶水中期盼吧?
盼着盼着,把那满腔的爱,化为了我在背后默默地感动。
心的传递又何需触碰?自有爱的光芒从沉默的背影中投射,从凝望的双眼中散发。外公予我这份温暖的传递早在花前窗边,在平淡的言语中完成了储存。
心灵的春天,在一个感动的瞬间,点染了繁华大地,爱在蔓延。
点评:
文章用块状结构来布局谋篇,用小标题来总括内容,在形式上给人整齐清晰的美感;文章选择了生活中及其常见又常常被人忽略的细节,用细腻的笔触,饱含情感的笔调来叙写自己的独特体悟,在材料处理上也避开流水账式的记叙,而是勾勒了两幅生动的画面,因而给人比较鲜明的印象;同时,在描述中间又恰到好处地穿插抒情和议论,既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又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文章的语言也别具特色,既有形象的比喻,也有生动的拟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中用了很多短句,读来轻松自如又琅琅上口,还在文面上造成一种如音符般跳跃的节奏感,说明作者的语言积累比较丰厚,遣词造句的能力也非常强。略感不足的是文章的第一个板块,文笔有点晦涩,主题似乎也不够明朗,“传递”的旨意不是很突出。
第三篇:满文作文数篇
2012年高考语文满分作文:生于此岸,心无岸(广东卷)洪荒宇宙之中,岁月长河之上,我们就降生在这一时代,不偏不倚,不快不慢,诞生在属于我们的时代。我们生长的这片土地,有林立高楼,灯红酒绿;我们停靠的这个海岸,有冷漠喧嚣,名利冲突„„
于是我们埋怨此岸的风景,一心想跋涉到看似富饶的彼岸。恰如历史学家汤因比,他选择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去感受众多文化交织迸发的绚烂景象。但正如狄更斯所说的:“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每个时代都有其两面性,所以面对身处的时代要积极地投入其中,纵使身处喧嚣,只要在心中修篱种菊,也如身处净土。
还记得大唐时代的玄奘,那时只有烽火狼烟,锦书雁帛,交通不便,但他乘危远迈,策杖孤征,穿越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心怀“宁可西行求生,绝不东还求生”的信念,最终达到印度,取经返回大唐。从此,让更多人在佛经中虔诚地洗涤尽自我的灵魂。玄奘没有生于这个科技发达的年代,但他凭借心中的信念,到达了心中的圣地。因此,环境的束缚并不重要,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适应时代,尽自己所能为脚下的土地植树种花,涵养灵魂的源泉。
所以面对生活节奏快的今天,我们要在日常工作后为自己冲一杯净心之茶,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面对道德缺失,人情冷漠的现状,更要坚守内心本真,尽自己所能为世界点亮一丝光。
生于此岸,认真走好每一步,尽管岁月的跫音落在了此岸,灵魂却尽情地游荡,去感受过去的淳朴,揣摩未来的发展。著名作家熊召政便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独自行走在黄山的雨夜中,他不感到寂寞,因为黄山的每一山、每一水、每一木都是等待了他千年的酒友,陪他把酒言欢,与他在崇山峻岭间完成了一次心灵的对话,让他领略了千年间时光留下的箴言。
恰如居里夫人所说的:“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生活在这个钢筋水泥筑成的年代,我们也依旧寻得自我的价值,同时也能在心灵清净中闻宫商角徵羽,行仁义礼智信,我无法赶上李白的春夜桃李夜宴,也不想到未来的土星上居住,我需要的是好好爱护脚下的土地,欣赏此岸的风景,然后让心灵携取古今的有益的思想,细描未来的美妙,且歌且行,足矣!2012年高考语文满分作文:各有千秋(广东卷)“江山代有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言,道出了每个时期都有着自己特有的灿烂文化的真谛。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者虽处于动荡之世,思想却激跃出前所未有的夺目火光。儒、道、法 „„各家思想在碰撞中交流,在争辩中借鉴,它们是乱世中明亮的火焰,照亮了中国前进的道路,造就了诸子百家的璀璨辉煌。
人们时常感到生不逢时,期望回到或飞越到某个时空的过去或未来,但不曾想,每个时代自有它得天独厚,不可比拟的机缘巧合,从而衍生了不可复制描摹的独特,春秋战国如此,中国近代亦如此。
近代中国饱受外国列强的侵略,知识分子的民族责任感与高远目光,造就了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学”的无比震撼。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白话文小说如《阿Q正传》等新式文学作品,让人震耳发聩,唤醒了国人麻木的灵魂与涣散的斗争意志,我们亦会赞扬这个时代,钦佩这些爱国者,或者向往这血与泪交融而出的文化结晶。
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上演着它们唯一的独有的历史,各有千秋。中国如此,外国亦如此。
宁静浩瀚的大海,孕育着古希腊的绚烂文明。精美的雕塑,奇妙的神话,闪耀的哲学之光„„无不让人心往神驰,愿可生活在那美好的和谐中,但也有人愿活在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刺激”时代。
文艺复兴时,资产阶级为反封建求民主,从古希腊文学典籍中汲取精华。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说:“我愿回到古希腊那民主的年代,却更愿活在当下,肩负我的责任,将人文主义延展于今。”的确,各个时期的文明成就各有千秋,我们只能选择喜欢或倾向于哪个,却不能脱离我们的时代,但文化责任感却让人甘愿在这时代开辟人类精神新天地。
古往今来,是时代造就了人,造就了文化,或是人与文化创造了时代,我们不得而知。即便我们因自己的喜好向往生于某一时期,却因活在当下而一味埋怨,这终使这一时代的光芒黯淡。与其一味地活在幻想中,不如尽自己所能让自己的时代大放异彩。
周国平曾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朝圣路,每个人孤独的路便组成了人类这一时代的精神家园。”每个人的向往不同,一如历史学家汤因比钟情一世纪的新疆,居里夫人外甥女涵娜独爱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却愿生在未来世纪„„人们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但若将向往化为创造时代文化辉煌的动力,这个时代亦有一番美丽的天地。
春秋百代,各有千秋。
2012浙江省高考作文满分作文:光荣的荆棘路
台湾著名女作家刘继荣的女儿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只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可是,为别人喝彩固然重要,亲自参与人生努力奔跑才是一种圆满。
倘若人人都在路边鼓掌,那么这条光荣的荆棘路上将有鼓掌,那么这条光荣的荆棘路上将有谁在奔跑,将有谁来开辟一条新道,将有谁来为后来人树一个航标,开创一片全然不同的天地?
社会像一个大舞台,站在其上表演的人有之,而站在台下鼓掌的人却是占了多数。人们为他人的精彩鼓掌,分享他人的成功来体会快乐,殊不知,我们自己也可以创造,我也同样能够,让别人见证我的美丽,也唯有这样的共同创造,才能推动时代前行的步伐。
我想起来这样一群人,他们那一代人,多诞生于晚清的日落与新世纪的清晨,古老的文明古国迎来了新生的阵痛,他们比任何一代人多一份焦虑、困惑与希望。他们通过自己手中的笔或各种有意义的方式,引领民众,描写未来。
他们都在这条光荣的荆棘路上奔跑,不做路边鼓掌的人。他们都勇挑社会的大梁,建立了自己的赫赫功名。其中有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诗情礼赞,有巴金对旧式礼教的深切控诉,有茅盾对社会经济的深刻剖析。有郭沫若凤凰涅磐的呐喊„„他们都勇敢参与了这场战斗,才最终开辟了一个崭新时代。倘若人人只是鼓掌,那么谈何进步与复兴?我们都应该勇敢地踏上这一条荆棘路。况且这样的参与对别人也可以说是一种鼓励。冰心曾说:“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让穿枝拂叶的行人,踏过荆棘,也不感痛苦,有泪可落,也不觉悲凉!”我也许不是鼓掌的那个人,但我踏过的每一步,洒下的每一滴汗,留下的每一份情,俨然都是为我身后的人群添了一点温暖,一点鼓励。谁能否认我在这样奔跑的同时也为他人留下了掌声?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我在奔跑。我勇敢地踏上了这一条光荣的荆棘路。哪怕一个人,哪怕孤单到想落泪,我都愿做一个先行者。
我不能否认刘继荣女儿的话有一定的可取性,为别人喝彩的确重要。但我更坚信,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一种信仰,一种期待,一种追求。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亲自参与努力奔跑的过程。
历史拍着它强大的翅膀飞过那么多世纪,这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我只愿随历史的洪流一路奔跑,时代推我前进,我为时代领航。
2012年高考语文满分作文:生逢其时(广东卷)我想起《双城记》中开篇时的那句话,这是一个最繁华的时代,这是一个最萧条的时代,我们永远在时代的夹缝里徘徊、挣扎、踌躇独行,天上地下人间更仿得找不到一个立足之地。而我却以为,不论生活在那个时代,我们都该怀着宽恕与爱,去面对这个世界、去活着。
生活在十九世纪的狄更斯,彼时改革初行社会动荡,英国贵族与底层贫民矛盾激化,资产阶级戴着虚伪的面纱招摇过市,那算不上一个好的时代,换句话说,那并非一个适合文艺发展的时代。可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狄更斯并没有纵情歌酒怀着绝望的心情自暴自弃,也没有愤懑偏激、用一支笔写作生命的孤注一掷,相反他给当时的英国开出的一剂良方是宽恕与爱。他书写《双城记》、《雾都孤儿》,他写的不是革命时史,而是捕捉了那个时代的氛围,用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仇仇相报终无已时,流血只能造成更多的流血,只有宽恕能拯救这个世界,仁慈如狄更斯看似最不适合那个阴暗的时代的,可是他能勇敢地直面它,用自己的力量去感化那个社会,在最不适合的时期里做出了最合适的壮举。
而在现代,二十一世纪的伊拉克,我仿佛又看到了这种力量——那个生活在巴格达的八岁少年卡马尔。哈希姆。他行走在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那片土地,有这么一句诗歌形容这个时代的中东,“山坡上的灵车来来往往,日以夜继。”没有少年的玩乐,没有吃得饱的热饭,只有硝烟与战火,明灭不熄,多少人在贫民窟、难民营里祈祷,来生不要生在这里,可是卡马尔并没有,他拿着相机记录伊拉克的点点滴滴,每一个温情的画面:有老人坐在书店的门口阅读,太阳从棕榈树后徐徐升起,咖啡馆的门外摆着一杯免费饮料。这算是一个糟糕的时代,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孩子愿意生活的时代,然而卡马尔用自己的微薄的力量去记录那些爱与温暖,鼓励每一个伊拉克人勇敢地、努力地活下去,这是在最不适合的时期里最合适的救赎。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卒,然而又有多少人终生困于自己的生不逢时而最终郁郁而终。如那个错生在帝王家的亡国诗人李煜,如那个最忧愤了一生最终病死的贾谊。倘若他们能正视自己的年代,能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一些什么,那么历史会否有所不同?
不论我们生在繁华的时代,抑或萧条的岁月,都应当拿出自己的力量。那不是残忍的力量,不是无情的力量,它或许微弱并伴随苦难,却能在深渊中带来光明,在坚韧中捍卫我们的爱 ——这便是生逢其时的全部诠释。
2012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卑渺角落里的慷慨
我只愿放下步子,在一方静好无常的土地上,带着金砂般渺小而闪光的品质,为世界的前行慷慨解囊。
——引子
风无偿助力,鹰得以搏击长空;土慷慨汇实,花得以纷繁绝艳;星默然成伍,银河得以广邈非常„„这世上总有这那么两种角色:一方是聚光灯与荣誉追随的领跑者,一方是倨于静隅无谓名姓而给予助力的鼓掌的路人。历史总是将心偏予光芒独立之人,而我更愿为那卑渺角落里的慷慨发出敬仰的声音,即使他们如微尘,淡泊而无闻。
这个世界时常显得过于忙碌,利益的争夺早已让古者恬然处世默然奉献之言束之高阁。身边不缺勇于追求注目成功之人,看那选秀无休止海选中浮起的欲望与期待,看那层出不穷争先恐后在书架上占去一席之位的青春言情与致富“秘籍”。不错,他们不失为社会前行的推力,正如古代西方有言:“人无欲望便死亡”,可这些追逐时常太过聒噪与不安。
于是我更愿意成为那卑渺路旁鼓掌喝彩的无声一员,正因他更淡然,于是便更无私与自由。著名影星金·凯瑞的影片《一个头两个大》中有这样一个感人片段,在影片结束时所有群众演员的样貌与姓名皆一一得到展列,在惜时如金的好莱坞大片中整整占去了五分多钟的舞台。这便是对那些卑微而慷慨的尊敬与珍视吧!在主角无上光芒夺人心魄时,他们扮演的小人物在镜头吝啬的角落里作着锦上添花却是至关重要的添补,他们中有活泼的孩子,有美丽的少女,亦有白发如雪的老者,他们只是路人,而那份慷慨与无私的美丽却足以镶于奥斯卡金杯之巅。
在卑渺角落中奉献掌声与慷慨亦是历史前行不可忽视的一种助力。人生在世,有那些少数人可采撷的光芒,亦有多少人平凡而实在的付出。正如英伦博物馆曾特意留出一方黄金地段予以英国市民展示其家族的历史与个人的生活,这何尝不是一份予以卑微慷慨的身份证明。那些为伦敦前行奉献的掌声,那些为世界奉献慷慨品质的“路边人”,何尝不是值得世界重视和敬仰的主角?
于是朋友,我艳羡英雄的奋斗史与无上光荣,我亦肯定那些追求卓越的希望。但我更愿执守己身纯粹的悲喜和品质,在一方卑微无常的位置,为世界和他人,慷慨地鼓掌。
2012浙江满分作文:矮纸斜行闲作草
我自爱北国那烈烈狂风,揭起历史的尘埃,傲骨铮铮;我自爱那万绿丛中一蕊殷红,一枝独秀,留万世之芳。只是更爱如水的江南,淡静的溪流浣出的香雅女子,梆梆的摇橹小调中,婉转的细润歌喉。
总说在奔腾的江流中,不息向前的生命力使万物不由得向更远处拼搏、追求。诚然,生命于世人而言,是一场不可遏制的洪流。如果不想被拥挤的浪拍打在岸上,就必须鼓足力气,争高争劲,直至终于看到尽头,溶溶而入,那无垠的蔚蓝。然而,若看到的尽头便是尽头,那么一番搏斗之后,终究也是成了波澜不惊的大海,一如瓦尔登般平静的洋面,竟不如湖水那样澄澈透明地能映出一颗纯真的心。
在这急切不停的求索中,作为一个奔跑者,是否,错过了鼓掌者才能感悟的一份平静? 并非每一个都拥有一双媲美豹子的健腿,并非每一个梦都在遥不可及中等待追寻,亦非每次尽力狂奔的尽头,都是甘美的琼池。
遥望一位诗人,立于山之高处,低吟:“一蓑烟雨任平生。”淡淡一笑,拂去功名,静立江头,看江流而东,饮一樽清酒,与其说,他是失意之士,我更愿意相信,他是一位鼓掌者。
徘徊于江头,见明月之升,他慨然鼓掌:“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不见伤情的思恋,除却仕途的苦闷,只因苏子一有颗立于世外的心,无畏于奔腾的洪流将身带去何方,只求清风明月常存于心。观万物之变,立于不变之处,方能无羡于天地,邀飞仙同游,极宇宙之无穷。
这是苏子的旁观,以无欲心,体察万物,纵然世界瞬息间面目皆变,他依旧可以鼓起掌来,以渔虾为友,以麋鹿为朋,飘飘而去,羽化若仙。
当你不适去奔跑时,何不立于一旁,欢欣鼓掌呢?
古人云:无欲则刚。当时间凝滞,便可见追求、沿途只顾挥洒汗水的人儿,错过了,日落星辰的奇幻绮丽,遗失了雁鸟南飞的恋恋深情,更丧失了初生赤子那纯净的心。而渴求的繁华,较于失去,仅仅是毫末之乐,无欲者却往往在赞叹中寻求人生的瑰丽拼图,完成了那绝美的画卷。
我打江南走过,是一蓑烟雨的深静浸润了这画一般宁静的流水潺潺,我自平凡中成长,不追求那远远闪烁的荣光。
但求闲作碧池边的一席矮草,匐匍于大地之上,聆听鱼鸟的欢歌,为花儿的容颜,欢欣鼓掌。
第四篇:2014年广东高考满文作文
2014年广东高考满文作文
作文题: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进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透过那泛黄的老照片
当曾一时风光无两,雄霸天下的胶片业巨头柯达无奈地宣布破产,当各式各样功能炫酷,造型高端的单反成为摄影师手中的新宠,当众多的智能手机巨子为旗舰机型装上像素高得令人咋舌的摄像头„„我们不得不承认,曾经记录着我们悲欢离合的胶片时代,终究还是在一片唏嘘中,缓缓落幕。
历史总是如此冷酷无情,新电子信息统治时代的到来,总是以旧王者的黯然离场作为背景,纵令人唏嘘,令人流连,却总是无可奈何。
其实何止是黑白胶片,生活中的一切一切,都在面临着现代技术的入侵和侵蚀。纸质化阅读的备受冷落和电子阅读的方兴未艾;书信的逐渐绝迹和电子邮件、微信、QQ等即时通信的大行其道;磁带和CD在角落里蒙上岁月的灰尘,而MP3、MP4里存满了每一首最爱的歌曲„„是的,不知不觉间,现代技术早已将我们的生活方式彻底改变,攻城占地,势如破竹。
然而,当我们臣服于现代技术那娆媚的风姿和高贵的裙摆时,是否也曾想过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带来海量的信息储存,光速的传播速度,便捷丰富的资源外,是否也意味着美好的“稀释”,传统的遗失?你是否也曾对曾经伴你度过艰辛峥嵘岁月的“鱼书”和“随身听”们,有过一丝不舍和留恋?
真正有底蕴的文化,必有泥土的厚重,纸质的轻盈,和木质的清香,而非金属、玻璃和塑料的冰冷。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不再高不可攀,然而打开手机和相机,液晶屏上的照片,却不过是无数个晶体堆叠的机械体,冰冷而没有生命;电子阅读的普及,使图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然而碎片化、娱乐化的阅读倾向,使我们很少能再静下心来,在雪夜拥一大炉,捧一杯茶,品读智慧的芬芳;电子邮件、QQ的大行其道,使空间不再成为心灵的阻隔,然
而碎片式的简短回复,不但使人的思考变得肤浅苍白,也再也品味不到“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的幽怨温情以及每个文字背后如泣如诉、辗转斟酌的纠结缠绵„„生活方式的变迁,是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正如王开岭所说的,是古典与美感的消磨与丧失。
可怕的是,这种丧失,我们还浑然不知。
于是,佳能的“感动常在”听上去更像一句难以实现的诺言。而偶尔翻开母亲的相册,我却总能收获发自内心的感动。因为,即使泛黄,却依然能看见那一抹动人的微笑。
莲山课件原文地址:http://web.5ykj.com/gao/43898.htm
第五篇:让语文课堂充满文美的气息
让语文课堂充满文美的气息
常熟市辛庄中学 黄丽萍
内容摘要:审美教育主要着眼于人们心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使之具有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它通过审美实践得以实现。青少年学生由于生活环境所限,审美实践受到一定的局限,他们接触最多的是书籍,因此,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就必须借助于教材这个充满了美的园地。语文教材中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强烈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优美深邃的意境,这些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利用教材中文学作品文美教育,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洞察历史,了解民情风俗,感受时代风云,拓展知识视野,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文学语言、文学形象、情感意蕴等的感受力,对文学表现方法的感知力,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形式、技巧和风格方面的独特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文学语言 文学形象 主观情感 传达方式 感受力 理解力 鉴赏力 构创力
法国大雕刻家罗丹说:“美,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此精辟的见解,给了我们语文教学以深刻的启示。在提倡大语文教育的今天,正如罗氏所言,我们的语文天地、课堂内外、教材本身等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
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正是因为我们的学生对美的事物熟视无睹;对高尚的情感无动于衷;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冷漠无情。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在文学教学中,不应只是停留在目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而是应该切切实实地引导学生以至性的童心与至情的爱心去捕捉美的身影,发现美的踪迹,感受美的愉悦,领略美的魅力,体现审美精神,把美育作为文学课教学的制高点。
一、品读文学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美的感受力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语言。准确、简炼而以生动优美。它不仅写景,描摹山水,如在眼前;状物,雕形图貌,栩栩如生;叙事,绘声绘色,娓娓动听;说理,鲜明清楚,练达警策。而且,由于构成文学语言的词的选择定夺,排列组合及句法运用的千变万化,又具有抑扬顿挫,变化有致的音乐美和爽心悦目的“建筑美”。
我们进行文美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要在把握作品语言本体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吟诵、咬文嚼字等手段去对作品整个语言韵律和内在节奏进行感知和品味,以真切细腻地感受作品的审美内涵。如读《海燕》,就要把握“热情”、“渴望”、“高亢”的感情基调,由低到高,由缓到急,读出大海风云变化的景物美,读出海燕搏击风浪的形象美,而且这景物,这形象是充满阳刚之气的壮美。朗读这种语言艺术能使枯燥的视觉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听觉声音。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如同涓涓细流浸入心田,好象绵绵春雨沁人心扉,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听了会为之动容:或热血奔涌,或伤感泪下,或握拳顿足„„而且具有感染力、穿透力的语言能迅速地使学生进入形
象思维,引发学生回忆、联想,唤起学生心中的视觉形象,随之而来的就将是对文章的深刻理解、领悟,其中就包含了对形象的爱憎褒贬的审美判断。又如《关雎》,通过朗读吟咏,便能感知到回环往复、复沓叠宕的韵律美,以及缠绵缓慢的节奏美,从而理解诗歌男子思慕女子的心情,反映出他追求美好婚姻的愿望
朗读是对语言的品味,对文字的触摸,是对作品中生活气息的直接感受。的确,当朗读负荷着生活的丰富,缭绕于屋檐下、水塘边,语文便真正散发出它那浓郁的魅力。
二、把握作品文学形象,培养学生对文学形象的理解力
文学形象是作品特定内涵的载体,舍此,则作品事不能动人,情不能感人,理不能服人,因此,把握文学形象是理解作品信息世界——“说了什么”或者“传达出了什么”的关键。而文学形象既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情景交融的画面或情绪氛围(既意境),它在不同作品中的不同表现,决定了我们教授不同作品时应该择定(或侧重)不同的教学方法。
讲授叙事类作品时,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审美理想为指导,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深入挖掘其内在美学价值。如《故乡》中的闰土,就要通过对这个人物的言行、心理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和他周围的人际关系的感知和解析,挖掘出这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他是一个善良、本分、但他憔悴不堪,呆滞麻木,在求神拜佛中麻醉自己。是在生活重压之下“辛苦麻木而生活”的劳苦民众的代表。再如《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她外貌温柔美丽,心地善良,关心孩子疾苦,及时排解孩子的痛苦和悲伤,是一位教师的美好形象,在孩子的心目中,她最伟大、最无私、最公平。讲授时应让学生从这个形象上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还有更多的如周恩来、鲁迅、诸葛亮、毛泽东、„„这些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都让我们感受到高尚的人格魅力。
讲授抒情类作品时,如诗歌、散文,就要细心体味作品情景交融的画面的氛围,换言之,就是体味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的意境。教学郦道元《三峡》引导学生领悟整体布局的结构美,音韵的和谐美,正面、侧面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美,更从中感受到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那隐天蔽日的群峰,乘奔御风的江流,雪白的浪花,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奇松怪柏,林寒涧肃,一幅幅画面摇曳多姿,清新俊雅,让人着实感受到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为现代自然环境所不及。至于课本中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出来的形象美更是比比皆是。如荷塘的月色、泰山的红日、巍巍的中山陵、弯弯的石拱桥,滚滚的长江、滔滔的黄河、松树、白杨、麻雀、蜜蜂„„大干世界、绚丽多彩,美不胜收。景由情生而情景交融,自然景物也寓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生活内容。
体味和领悟作品的意境绝不是简单的画面还原,“但见情境,不睹文学,此诗之极境”。杜甫之《望岳》,单就文字可谓平平,但联系诗人的审美体验去欣赏玩味,则气韵生动,堪称杰作。该诗抒写了登泰山的审美体验和诗人独特发现。景,随着诗人的足迹不断变化;情,随着不断的攀登而逐渐深化,情景交融,气象生动。教学时如果无视诗人的审美体验和诗歌所营造的情感氛围,直露的把诗句翻译给学生,则不仅无助于提高学生对作品形象的理解力,还会使诗歌在意义上失之浅陋。因此,为把作者“难写之景”显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的表达出来,真正让学生体味到作品刻意追求的意境,我们在教学中还应该创造性的运用一些方法和手段——可以朗读吟诵,“以声征入”;可以咬文嚼字,“披文入情”;可以激发想象,“联类无穷”;可以对比映衬,强化意象;可以创设情境,迁移表象;可以音像显示,图乐配合,这样才能使学生从被动的词句含义的收录者转
变为积极主动的审美主体,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学意境的感知力和鉴赏力。
三、悉心体味作者的主观情感,培养学生对情感的鉴赏力
语文教材 中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沁人心脾”,往往就在于它融入了作者的才情、血泪,爱的欢乐和恨的悲诉,乃至生命。要对学生进行文美教育,要让学生领悟作品的情感,就要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深入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寻找自己感情与作品情感的大契合点,律动点,以达到审美客体感情上的交融。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沉睡的情感在与作品的同构共振中被激活,使学生粗浅狭隘的情感结构在对作品情感的顺应过程中被扩大和深化。正如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领袖狄德罗所说:“只有情感,而且只有伟大的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伟大的成就。”
鲁迅在“病态”的“下层社会不幸人们”中的孔乙已身上融注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广忧愤;莫泊桑在菲利普夫妇身上寄寓了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诅咒,在约瑟夫身上则寄寓了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希望。教授此类作品,就要让学生通过对人物形象进行全面的感知,让学生的感情律动起来,以达到对作品更深层次的领悟。
人物形象自身所通过言谈举止表现的情感,也是我们感受情感美的一个方面,它可以增强对作品思想情感的理性思辨。比如《最后一课》中小佛朗士身上体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背影》中父怜子爱的人类美德,都可以激起我们情感 的波澜,教学时,我们必须注意这些情感因素的挖掘,以培养学生对作品情感美的感知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而加强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深入理解。
抒情作品中作者的主观情感一般与生动具体的画面交融在一起,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比如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豪迈奔放、雄视百代的词,我们就要从词所供给的北国风光中去洞悉一个无穷的精神世界,玩味一种宇宙豪情,深刻领会抒情主人公在作品中抒发的情,既是自我内在心声的高吟,又是一种时代情绪的概括。这种时代之情有了“江山多娇”的时代之景为依托,便气势恢宏,振奋人心了。教学时让学生对附丽于景上的情悉心体味,对于建构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是不无益处的。
四、注意作品的传达方式,培养学生运笔为文的构创力
文学的传达就是作家依靠语言媒介将内心孕育的意象外化为文学作品。在这个外化的过程中,传达方式至关重要。因此,注意作品的传达方式,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美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既能使学生学到创作方法,结构形式,表现手法,描写技巧等一系列传达方面的方式方法,还能从作家对生活的微妙感受和独特态度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然而,由于欣赏习惯和文学修养的原因,目前语文教学中对作品的传达方式这一欣赏角度,往往有所忽视,已经淡化为课文教学结束时一种点缀——简单的几条写作特点归纳而已。传达方式没有很好的成为学生审美的视点和写作的借鉴。
从语文课审美活动的更高层次和文美教育的最终目标来说,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玩味作品的美质美态,领略作品的精思奥义,而且还要以所学的作品为引导,诱发学生进行美质文章的创造。比如学习朱自清的《春》、《绿》,作品对象化世界的筛选,材料的选取,想象的展开,景物的描绘,语言的运用,风格的呈现等都应成为学生审美的特点、关注的对象,这不仅有利于对作品内容进行审美观照,而且也可以为学生进行美的创造所效尤。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很多,可供借鉴的地方也很多,沉郁的语言风格、辛辣的讽刺手法、高超的写人技巧、匕首投抢式的文风,讲授其作品时,有意识的在这些方面加以点拨,对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文美教育。能使学生在领略美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并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不断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揭示奥秘、探求真理。它通过美的形象,情感的中介,逐步而非强制地使受教育者接受美的熏陶,这个过程正如杜甫诗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艺术论》韦志成 广西教育出版社
2、《中学语文教师基本功讲座》饶杰腾 王问渔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学语文语言艺术》 彭月英 湖北人民出版社
4、《语文课的育人方法》田晓娜 国际文联出版公司
5、《美学原理教程》中第十章第二节,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