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 从歌词看语文学习

时间:2019-05-14 13:52: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研究性学习 从歌词看语文学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研究性学习 从歌词看语文学习》。

第一篇:研究性学习 从歌词看语文学习

从歌词到语文学习

歌词中的语文有很多,如果每一首歌都去认真分析一番,那么我肯定就会沉没在这片汪洋大海中„„所以我重点研究了一番关于五月天的歌词(非常符合我们这个年龄),然后选取几首耳熟能详的经典歌词择其有益特色加以探究,并与课文紧密联系,将他们语文中的具体运用相结合,希望歌词能成为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之一。语感培养:

每当走在繁华的大街上,流行歌曲便不绝于耳。处在花季的中学生总是走在流行音乐的前沿。时尚的随身听带在身边,哼唱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的旋律,歌词里抒发着他们或喜或悲的感情。其实,好的歌词就是好的诗,所以,我们唱歌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学诗,可以确信:能写出好的歌词的人语文能力一定也不弱。对古诗的涵咏也在现代歌曲的反复吟唱中被演绎着。我们的生活里不能没有歌曲,耳濡目染的歌词总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我们常说,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歌词也是包罗万象的,折射着生活的各个方面,歌词自身也蕴含着诗歌的特质,那么,我们就可以唱歌学语文了,或者至少可以说对学习语文是大有裨益的。

细细探究起来,歌词何以能有助于语文学习呢?尽管歌词与诗歌有所不同,但歌词具有诗歌的特质(如语言、音韵、抒情性等),从经典歌词中学到的语言、艺术技巧等也大体与诗歌相当。加之人们自己对喜爱的歌词经常哼唱或受其熏染,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内化。如果我们单从写作角度看,歌词的节奏美、境界美等体现的写作美学,以及它的时空情绪、价值取向等所体现的写作文化都是与中学写作教学是一致的、同质的。可见,利用歌词来学习是行得通的。

下面是歌例子:

爱的痛了,痛的哭了,哭的累了„„

——《记事本》作词周传雄陈信荣

句式整齐,“了”表示着都是过去了的爱的经历,加之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将那一段不能自拔的爱无语的表达出来。

艺术技巧

艺术技巧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歌词中也包含了大量的这些技巧 比如:

比兴:

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

——《好汉歌》作词易茗

慢镜头:

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香消在风起雨后,无人来嗅

象征:

他总是若即若离若隐若现 有时候沉默冰冷有时候温柔腼腆 任谁都不会是他爱情的主人 靠近时缠绵缠绵离开时敷衍敷衍 他总是忽热忽冷忽近忽远 他可以一成不变也可以瞬息万变,但是他不会为你做任何改变

——《波斯猫》作词武雄

比兴的手法在《孔雀东南飞》的开头中使用了,我们使用的却不多,要么就是过于做作。《暗香》的开头,不用“凋谢”一词,我们看到的是花凋零的一瞬,被放大,如慢镜头般的播放慢慢的无声的落下,意境烘托出凄美的感伤。使人联想到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口气读完,也很能体会到黄河之水的源远流长,这诗句本身就有黄河奔流的气势。

《波斯猫》猫和人已融为一体,写猫即写人,象征手法运用得相当纯熟。我们学过茅盾的《白杨树》就是象征手法的典范。可以把这些歌词加以比较和融会贯通。

我们写父母亲情的文章很多,但是很少有能令人感动的。谁都想表达父母对子女的无私的爱,可是写起来却不知道从何写起。其实想要写好很简单 诀窍就是:把爱写具体。通过典型细节来展现父母的爱。那入学的书包,沏好的热茶,那“一声长叹,半壶老酒”,那“一袋闷烟”,无不是父母的爱的凝聚,具体的东西我们容易感受到。我们知道小说非常注重细节的描写,这无庸多言,其实散文中也比比皆是,哪怕是古代散文。如《春天的故事》“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伟大的决策形象而具体的表现了出来。《同桌的你》中的“你从前总是很小心问我借半块橡皮”,点滴的小事中浓缩着同桌情谊。这典型的细节需要深入而细致的观察和体验生活。

文学即人学,它来源于生活,歌词中的具体细节与我们更加接近,是课文的左证,也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

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请温暖他心房

——《城里的月光》

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

——《童年》

高中学生写作文,大都处在写实的层次上,愿意写人记事,写虚并不强。其实,如果能将虚实熟练运用是语言运用能力高超的重要标志之一。由虚而实是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

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一位老船長

——《外婆的澎湖湾》

《外婆的澎湖湾》作词叶佳修 “旧日宫墙,寻常巷陌”在诉说着水浒故事,从字面上,都可以想到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很有怀古的气息。那“边声”“大风”更是古韵犹存。“秦时明月汉时关”既有古诗相应,又增强汉气派。《外婆的澎湖湾》的结尾分明有唐诗元曲的影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名词性意象的排列。却使我们自然的组合成童年时澎湖湾的美丽景色。这样的歌词,越读越有诗意同古今的韵味。

下面是我对五月天歌词的“研究”:

中文歌,歌词是很总要的,这一点和欧美重视节奏有很大差别,关于这一点,听过爱情买卖的人都懂。陈信宏,阿信,他的作词风格 绝对是台湾学生乐队大潮中 最亮丽的一笔。专业一点说:他的作词风格叫: 日系物语式+台客(台湾,客家)本土式。比如早期的(《反而》)里有一句:“想要执着,反而磋跎,越是等候,反而越是错过;”,写得就很飘渺。还有(疯狂世界)里有一句:“想了你一整夜,再也想不起你的脸;你是一种感觉,写在夏夜晚风里面。”这些青春只字片语直接又准确,而且充满了野性和张力。所以五月天影响了一批后来者,比如说苏打绿,(最重要的是)同时也影响了我们对于“学生乐队”内涵的审美定义及其标准。

首先说说他们每场演唱会必唱的曲目——《恋爱ing》,光听副歌可能有人会觉得这首歌还蛮傻的,就是一帮人在台上不断地大叫,happy呀,love之类的,还说这真的就是恋爱ing的感觉。我只能说,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因为副歌前面还有几句:“陪你熬夜聊天到爆肝也没关系 陪你逛街逛成扁平足也没关系 超感谢你让我重生整个orz 让我重新认识嘿 l-o-v-e”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开篇点题,同时又极有气势,为全篇奠定了活力。第二段就写得更好了:“你是空气但是好闻胜过了空气 你是阳光但是却能照进半夜里 水能载舟也能煮粥喂饱了生命 你就是维他命。”用了比喻,把爱情比作空气,阳光和维他命,这三样都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但爱情又胜过了他们比喻精准又恰当。特别推荐 水能载舟也能煮粥喂饱了生命 这句,颠覆传统,打破思维定势,极具创新精神,看得出阿信 有写高考满分作文的潜力。

再说句八卦的,这篇洋洋洒洒,文采斐然,文不加点的佳作,其实它的创作时间只有两分半钟。

再说说一首大受好评的歌《如烟》,关于这首歌 我实在不知道应该说他的 哪一句,真的是太经典了,比如:“ 有没有那么一滴眼泪

能洗掉后悔

化成大雨降落在 回不去的街

再给我一次机会

将故事改写

还欠了他一生的 一句抱歉”“为何人生最后会像

一张纸屑

还不如一片花瓣

曾经鲜艳”。这首歌从一个死去的人的灵魂的角度来写。歌曲表现了人生的后悔,人生中许多事情也许在我们死后会记起,才希望从头再来。所以,每次听完都会问自己 是否可以去,珍惜现在的一生。正如歌词所说的:来自漆黑,又回归漆黑。下次,又会是谁呢? 所以说,岁月如烟,往事如烟,最后连我们,都仅仅是一阵烟。还有一点,这首歌从头到尾歌词都没有半句互相重复。阿信作了很大胆的尝试,因为流行乐 多半都希望

能尽量让歌迷 容易记住,他却刻意反其道而行之,不过也只有这种写词的方式,才能把这个庞大的命题描绘出来。总之超赞,力推这首歌。

最后推荐一首阿信帮梁静茹写的 丝路 :

如果流浪是你的天赋 那么你一定是我最美的追逐

如果爱情是你的游牧

拥有过是不是该满足

谁带我踏上孤独的丝路

追逐你的脚步

谁带我离开孤独的丝路

感受你的温度

我将眼泪流成天山上面的湖

让你疲倦时能够扎营停驻

羌笛声胡旋舞为你笑为你哭

爱上你的全部放弃我的全部

爱上了你之后我开始领悟

陪你走了一段最唯美的国度

爱上了你之后我从来不哭

谁是谁的幸福 我从来不在乎 谁是谁的旅途

我只要你记住

星星就是穷人的珍珠

你的笑支撑着我虔诚的最初

狂风沙是我单薄衣服 穿越过亚细亚的迷雾 羌笛声 胡旋舞 为你笑 为你哭(ho~为你哭)hey 爱上你的全部 放弃我的全部(我的全部)云破日出

你是那道光束

带着平凡的我走过奇迹旅途

最后说句最重要的,我们是用歌词来学习语文,而不是学习歌词。歌词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尽管它与语文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但歌词不是语文,鉴别出对语文学习有利的成分加以利用即可,万不可为学歌词而学歌词,当“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不把泛语文非语文的当作语文来对待。所以用歌词时尽量与课内的相似相关内容紧密联系。对所选歌词只取其最有特色的一点来学习。

我发现,歌词是个大世界,我们可以借助歌词的熏陶学到许多语文的东西,它就在我们身边,身处其中,只要我们留心就能把语文延伸到生活的时时刻刻,方方面面。

第二篇: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

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学生思考力和创造力的方式。它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根据课本去教学,根据课本去学习,一切以本为本。因此,可以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积累文化知识为核心,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高中三年中,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几乎没有离开过课本;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不能跳出课本范围,即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也只能是解题能力而已,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很难得到培养。相反,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都是立足于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研究性学习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跳一跳摸得着。如果我们长期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和高考的成绩不但不会下降,而且会有很大的提高。不少学校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类型多种多样。就其特点来说,可以分两大类:其一是专题性研究。其二是非专题性研究;就其内容来说,也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关于语言的研究,其二是关于文学的研究。下面就专题性研究和非专题性研究谈谈我个人的有关体会。

一、非专题性研究

这里所说的非专题性研究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非系统性地研究学习。它结合课本内容,体现教材的知识点,贴近高考指挥棒,所以,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既体现课本中“传其道,解其惑”的要求,又能贯彻研究性学习的精神,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的过程中,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本体性研究。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有研究意义的深层次的问题供学生研究学习。⑴ 设计研究性问题这类问题最好是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的,不过也可以是对课文的理解有较大价值的。如《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是鲁迅先生在五位革命作家遇难两周年时写的纪念文章。经过分析,此文只要解决三个问题就可以透彻的理解全文的主旨,即: ① “为了忘却的纪念”

这个题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 作者为什么要记叙和五位烈士交往的经过; ③ “惯于长夜过春时”一首诗在全文中的作用。在预习时,先把作者的生平简历,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关的参考资料介绍给学生,然后再把这三个问题布置给学生,鼓励学生结合教材,独立研究,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研究结论未必正确,但只要能有理有据,自圆其说,言之成文,畅所欲言,就达到了目的。当然,最终还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在大家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统一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2)组织专题探讨教师课前布置任务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积极准备,然后在课堂上畅谈自己的看法,教师组织学生以讨论和辨论的形式来探讨问题。如教苏洵的《六国论》时,课前可以布置下列任务给学生: ① 六国破灭之我见; ② 谈苏洵的《六国论》和苏辙的《六国论》。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准备情况,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观点有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这种情况是良好的,不必苛求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行。因为研究性学习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行为,是对学习过的知识的再思考、再认识,从而摒弃传统的观点,人云亦云的说法,创造出自己的新感觉、新认识。但是要验证这种新认识是否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是否有几分道理,就必须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展现在大家面前,接受大家的质疑,充实自己的论据,驳斥对方的观点。在交叉辩论的过程中,不仅验证了自己观点的正确与否,更重要的是这个讨论过程鼓励了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随机应变的能力,使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向更深的方向发展。例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 中,研究的问题是你同意“为了如此秀丽迷人,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这种说法吗?维纳斯是爱与美的女神,关于她断臂的故事,大家已经不陌生,但是如何去鉴赏她残缺之美却无从得知,通过学习课文,通过大家的讨论辩论,同学们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3)撰写研究性小论文撰写论文是指学生在讨论之后把自己最终的见解或者心得形成文字,撰写成一篇有理有据的文章。一年以来的实践证明,学生有能力写出一定质量的小论文。这些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说理透彻,并且在表达上也有提高,有的也很有文采。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既消化理解了课文内容和知识点,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论辩能力,又提高了写作水平的目的。

2、延续性研究。根据课文内容,派生出有延续性意义的问题继续研究,主要在课外时间里完成。

在课堂上不可能把所以的问题都一一解决,学生也可能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需要解决,这就有必要把这些问题延续到课后。有的问题学生可以自己拟定,有的问题由教师来拟定,例如,《滕王阁序》的问题是“有人评论王勃的《滕王阁序》具有„四美',谈谈你的看法”;《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阐述的问题有什么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石钟山记》的问题是“如何认识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原因的考察经过和结论的偏颇” 等等。不要求学生课课都写,可以在一学期中布置的十几个题中选择一两个来研究。学生可以自己写,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来写。研究过程由确定研究专题――调查研究并收集资料――撰写汇报论文等步骤组成。延续性研究的内容紧紧扣住课文的要求和知识点,是课文内容的延续和深化。

第三篇:语文研究性学习报告

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

研究任务:分析《红楼梦》中几个重要人物的性格、行为及其身上所反映出的当时社会现实

研究对象: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

研究方法:通过与老师同学交流、上网调查、看电视中的有关专题节目等方法进行研究。

小组人员:组长:

组员:

研究报告: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作者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红楼梦》出世以后,它所具有的思想艺术力量,立刻惊动了当时的社会。人们读它,谈它,对它“爱玩鼓掌”、“读而艳之”;又为了品评书中人物而“遂相龃龌,几挥老拳”;还有的青年读者,为书中的爱情故事感动得“呜咽失声,中夜常为隐泣”因此在当时有“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之说。书中的人物个个形象鲜明,深入人心。现摘取几个人物,对他们做浅要的赏析。

人物之一——贾宝玉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第一主人公;是曹雪芹满怀理想和激情,倾其心血和才力创造的艺术形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全新的不朽典型。脂砚斋称贾宝玉是“古今未见之一人”,并说“不独于世上亲见这样的人不曾,即阅古今小说传奇中,也未见这样的文字。”同时,贾宝玉这一人物形像既丰满深刻,又生动鲜明,至今还流行在生活中,并且将会永远活在人间。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这实质上就是对于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的否定。同时,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为他安排的传统的生活道路。对于封建礼教,除晨昏定省之外,他尽力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对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十分厌恶,全然否定。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亦即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剧性的严重矛盾。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带有浓厚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

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庭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忌家族的利益。他爱林黛玉,因为林黛玉的身世处境和内心品格突出集中地包蕴了生活环境里所有女孩子一切使他感动、使他亲爱的客观与主观的特征。他和林黛玉的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反之,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成为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的支持力量和推动力量。这个以叛逆思想为内核的爱情,遭到封建势力的日益严酷的压迫。按曹雪芹原来的安排,林黛玉将泪尽而逝,贾宝玉将在她去世之后与薛宝钗结婚。薛宝钗的性格和婚后的生活使他彻底绝望,他终于弃家出走,回到渺茫的虚无之中。

人物之二——林黛玉

林黛玉是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薄命佳人。她聪明美丽、多愁善感、天真率直,不谙世事、孤标傲世、追求真爱、至死不渝,却又纤弱多病,活像一朵在秋风中不胜哀愁而摇摇的木芙蓉。在那种重权势、重钱财、重封建礼教的宗法社会里,她这个孤苦伶仃的弱女子来到贾府,寄人篱下,身不由己,虽有「老祖宗」贾母的爱抚慰藉和贾宝玉的情投意合,但前途末卜,人生渺茫,精神上有沉重压力。所以她很早就哀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后来病情渐重,处境更加艰难,她预感到寿命不久,发出了「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的悲吟。因而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和弱点即超常的自恋情绪是造成黛玉早亡悲剧的内在根源。

《红楼梦》中的人物,褒贬最多的恐怕就是林黛玉了。她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个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每次读完《红楼梦》,她都能引起我的深深思考,她本身是一个柔弱的女性。而她却用她的敏感多疑,用她的反抗,用她的痛苦和眼泪,甚至用她的爱情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

因为林黛玉的家世、出身,她在最根本点上所表现的是一个贵族阶级的小组。在探春理家之后,黛玉评论说:“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算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可见她对于自己是属于贵族阶级,对于与自己休戚相关的贾家贵族的命运也是非常关心的。当湘云等人说一个扮小旦的伶人模样很象黛玉时,她是很气恼的。“黛玉冷笑道……我原是给你们取笑儿的,拿着我比戏子,给众人取笑!”这里不仅是由于她使“小性儿”,更重要的是在于:她在自己和社会地位低贱的人们——例如伶人——之间划下了一道深深的鸿沟。认为拿自己与这类人相比,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这里,她的封建阶级思想表现了出来。

另一方面,她的性格中虽然存在着叛逆因素,但也并不是说她就一味地与封建阶级抗争。在宝玉的叛逆思想与封建传统观念冲突,矛盾最激化的时候——宝玉挨打——黛玉却在宝玉被打后劝她:“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还有,她偶尔说了两句《牡丹亭》和《西厢记》的曲文,被宝钗听到了,宝钗就对她作了长篇的说教。黛玉对此不但没有反感,而且“心下暗服”从此变得和宝钗非常亲密。显然,在黛玉性格中,封建传统观念是与叛逆因素并存的。

林黛玉的性格与她所生长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由于她出身在贵族世家,自幼受父母的疼爱,因此养成了她贵族小姐的性格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过,在她性格中最突出的一点也就是她对封建礼教的叛逆。

林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由于父母钟爱,把她当作男孩来培养教育,使得她的才华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后因父母早丧,她寄居到每日每时都发生仇恨、倾轧、争夺、欺诈的“本也难站”的贾府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象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环境下,黛玉得不到一点欢乐幸福。同时,险恶的环境更推进了她的叛逆性格。她永远也学不会薛宝钗的处事圆滑,也学不会讨好封建统治家长。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心里装不下尘埃。无视“温柔敦厚”的封建规范的存在。她用她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对贵族家庭中种种黑暗和丑行揭露和嘲讽。我们常说,黛玉是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的。但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她正是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除此之外,林黛玉还直接反抗封建礼教。薛宝钗曾经一本正经地向她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她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她才华横溢,写诗做赋直逼须眉。而且她还和宝玉有着同样的爱好,爱看《西厢记》、《牡丹亭》这类“移人心性”的“杂书”。她蔑视封建礼教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去劝宝玉,因而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已”。他们的这种共同点也成了他们爱情的基础。人物之三——王熙凤

在《红楼梦》中,作者为大家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反面形象,那就是凤姐。在她的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凶残、狠毒、阴险狡诈的阶级本质。可以说通过作者成功的描写,使读者在看到王熙凤的同时也就看到了统治阶级本身。

王熙凤是一个描写的非常生动的人物,她出现在哪儿,哪儿就会有热闹。年仅二十岁的她就主持荣国府的家政。在卷首,通过冷子兴之口对她的介绍:“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细,竟是个男人不及万一的”“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要说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子也说她不过。”我们对她已有了一点印象。当她第一次出场,马上就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教人再也不会忘却。那是黛玉初次与她的外祖母相见,老祖宗把她的外孙女心肝肉儿地搂着哭叫的时候,就连王夫人、李纨和众小姐都“敛声屏气,严肃恭整”的时候,却有一个人从后院笑声说:“我来迟些,不曾迎接远客。”仅仅一句话就给人特别鲜明的印象,这句话只能是凤姐说出的。也许贾府众人早以习惯了,可我们却和黛玉一样,感觉格外鲜明:“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接着短短的一段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忙人、大红人。因为忙,她迟到了,在短短的聚会中还同王夫人谈了另外两件事。同黛玉讲话也显得很忙:笑着讲两句,马上拿手帕拭泪,又忙转悲为喜,赶忙询问有关情况和布置待客之道。因为红,所以才敢这样放诞无礼,贾母才特别给她加上“泼辣货”这一似贬实褒的称号。这同凤姐喜欢表现自己,事事争风头的性格特点相适应,作者的浓笔艳抹,把凤姐的出场写得极其鲜明。接下来,曹雪芹继续在各场合描写凤姐,并一步步地揭示出其性格的其它侧面,如才能、淫威、贪婪、伪善等,通过这样的描写,写出了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凤姐。

作者从正面描写了凤姐,还通过别人的观察和描述来表现观凤姐的形象。刘姥姥初见凤姐时的描写,就很好地表现出她的“威”。刘姥姥好不容易才进了荣国府,经过了一番周折后才等到凤姐“下来”时,却只听人声未见人影,又经过摆饮,最后才得到接见。而见到的凤姐是“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着:‘怎么还不请进来?’待抬头看见刘姥姥已在地下站着”这才忙欲起身,但“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地问好”这一段精彩的描写,寥寥几笔,足以传神。通过对细节描写,写足了一个贵族家庭的管事奶奶对穷亲戚的威风。另外,其家仆兴儿对其评论:“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也极其准确地反应了凤姐的性格。

从第十二回起,作者陆续通过大段情节的描写来表现了凤姐性格的真实面。“毒设相思局”写她狠毒,“协理宁国府”写她的才干,“弄权铁槛寺”写她的贪婪。这些描写使得读者越读下去,就越能发现其性格的阴暗面。“弄权铁槛寺”,水月庵的老尼姑求凤姐拆散张金哥的婚事,结果凤姐得了三千两银子却逼死了一对未婚夫妻。在其利用贾王两府关系使得阴谋得逞后,“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作为起来”,作者的谴责之意非常明显。

凤姐不象贾政、王夫人等人戴着“宽厚”、“仁慈”的假面具,她做坏事自觉不而大胆,她曾经宣称“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表示自己敢于向任何阻止她做坏事的力量挑战。而她贪婪狠毒的天性,却以女性的美貌和聪明,善于逢迎辞令,把自己隐蔽的更巧妙,更具复杂性。在对金钱的贪婪追求上,她真可谓爱财如命。她瞒着贾琏放高利贷,甚至把丫环仆人们的月钱都挪去放债。后来贾府坐吃山空,钱的确不够使了,贾琏便让她去求鸳鸯,她张口就要一二百两银子做报酬。连夫妻之间也这样勾心斗角,可见其的确是贾府崩溃前的蛀虫。

在“王熙凤大闹宁国府”这一典型情节中,作者用了近两回的篇幅全面生动地展现了凤姐性格。她发现贾琏偷娶尤二姐事儿以后,凤姐从兴儿嘴里听到全部情况,针对不同人采取不同对策,对尤二姐先是虚心假意地笼络,骗其入住大观园后,又借刀杀人。而为其“显威”而状告贾琏的张华最后只落得被害死,被灭口的待遇,她的所做所为的确是兴儿一席话最好的验证。

凤姐性格的充分描写,有力地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和封建社会的黑暗,作者给王熙凤的判词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已心研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替。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对其还是很婉惜的。凤姐越是能干,就越加速了贾家这座破败大厦的崩塌,而她自己也随之同归于尽。

总结:《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的不朽魅力。

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

学校:

班级:

姓名:

第四篇:研究性学习报告语文

篇一:语文研究性学习报告

语文研究性学习结 题报告

课题名称 :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班 级 : 高二(1)班 小组成员 :刘辰悦 王清宇 罗亚东 崔黎文 邓晓凡

陈天琦 王洛雨 张文韬 2012年6月15日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第一部分:有关情况说明及课题研究过程

一、课题名称: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二、课题组成员:刘辰悦 王清宇 罗亚东 崔黎文 邓晓凡 陈天琦 王洛雨张文韬

三、立题的背景: 文字是记录语言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也是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之一。正因为有了文字,人类的知识才能记录下来,正确地传承下去;正因为有了文字,人类的精神文明才能发展;正因为有了文字,科技才能不断进步;正因为有了文字,人类社会活动的痕迹才能被记载,减少了重复的研究等不必要的麻烦。文字记载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使无形的东西在有形的文字的记录下变的清晰而有意义,所以文字的产生,更快的推动了人类的社会文明,更快的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任何媒介都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历程的结晶,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史。随着时间的延伸,汉字也在改变着,更加的简洁,方便我们的使用。我们作为汉字的使用者,更应该深入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汉字。故,我们小组决定将“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作为研究学习的课题!

四、课题目标与方案设计

1、课题目标

①培养收集、查阅和整理资料,根据主题进行调查研究和发表见解的能力。②学会基本的研究方法、论文写作技巧等。

③拓展视野,培养创新意误解和能力,发展合作精神。④适应时代需求,培养社会调查研究的能力。

2、方案设计

⑴课题的确定及分工 ①制定计划及分工 ②实施计划

③结题报告、学习反思

⑵具体方案设计①查找资料; ②对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③结题报告及撰写论文。

五、活动实施过程 见过成记录本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成果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有六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一)汉字的发展

根据学者研究,它是起源于图画,经长时期演变,才形成文字。图画 文字 象形文字 1.汉字发展的原因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一种文字的发展变化,主要是出于完善地记录语言的需要,例如,中国的上占汉字反映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量是3、4千个,反映在汉代《说文解字》这部书里就有9千多了,汉字字量的增加,和汉语词汇数量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世界上拼音文字的字母大多数都来源于古代塞姆人。塞姆人大约在公元前2千多年居住在叙利亚、巴勒斯坦一带,他们在古埃及文字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拼音文字。古代地中海东岸的贸易很发达,塞姆人的字母随着海上贸易四处传播。后来许多民族都受到这种字母的影响,改造成自己的字母系统。

文字也是交际工具。人们对工具性的事物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就是高效、便捷、易于掌握。对于文字这个书写工具,人们总是不断的追求它的“体系的完善化”、“结构的规律化”、“形体的简明化”。体系完善,则功能性好,能精确明晰丰富的传递信息。结构有规律,则符号的系统性强,便于提纲挚领地加以掌握。字形简明,则实用性大,易学、易写、易读,表记率高。这种多方面的需求,促成文字发展的动力,也是多方面的。除上述的语言原因外,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文化科技的进步、宗教生活的变迁、文字应用范围的扩大、不同类型文字的相互接触、书写工具的重大变革等等因素,都从不同的侧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文字的发展变化。例如,在汉字史上战国时代六国文字字形的大分化和秦代“书同文”的字形大统一,是由这两个时代政治、经济上的分化与统一促成的。2.汉字发展的几种趋向 ①体系完善化的趋向

一种文字记录语言的功能的强弱,取决于它体系的完善与否,是否有一套足够的符号系统和一套完备的正字法规则。文字发展变化的好些方面,都是围绕体系完善的目的进行的。原始的表意文字脱离记事的图画不久,不可能有足够的记录语言的符号数量,字和词的对应关系,不严整,不稳固。书写词语的顺序,往往不合语法序列。例如,我国纳西族使用的东巴文,就是一种原始形态的文字,字和词缺乏严整的对应关系,写一句话只把重要的词写出来,或者用字的形式来表现。

早期文字体系的完善化,主要表现在字量的增加,字的结构的定型,字和词的对应关系的确定,以及严格按语法顺序书写原则的形成等等。为实现这些目的,造字的方法和表记语词的方式,都需要相应地发展变化。当体系初具规模之后,体系的完善化的变化,即表现为适应语言的发展,对上述的几个方面不断加以巩固、补充和调整。就古汉字发展的情况看,可以想见,以象形字为主体的那个时期的上古汉字的字量是很有限的,因为,反映在汉许慎《说文解字》里的象形字,也不过260多个。几百个象形字再加上来自刻画符号的少量指事字,用来记录上古汉语,肯定是不够的。甲骨文时代的汉字已发展到既表形也表意,今天发现的甲骨文字量就有3千多了;造字方法除“象形法”外,又有了“会意法”和“形声法”;写词的方式,除按字意与词意对应的原则之外,又出现了同音假借的纯表音原则。词语的书写顺序,大都合乎语序,只是字的结构尚不大定型。可见,汉字发展到甲骨文时期,是经过体系完善的变化过程的。到了汉代,从收录在《说文解字》中的字量看,已增加到9千多个,其中形声字占80%以上。字的结构基本定型了,形声造字法,上升为主要造字法。至此,汉字的体系又进一步完善了。表音文字体系的完善化,主要表现在字母表和拼写法的完备上。例如,塞姆字母只拼写辅音,不表示元音,体系原始,不够完善。塞姆字母演变为希腊字母之后,希腊人增加了元音字母,修订了辅音字母,调整了书写顺序,字母的形式也进一步定型。字体上也出现了“大写”和“小写”,“楷体”和“草体”的区别。这就给音索文字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②构形符号化的趋向。

人类的文字脱胎于图画,所以原始字形往往带有图画性或象形性。文字的本质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所以,文字产生以后,在构形上的发展趋势,就是符号化的程度逐渐加深。

汉字从诞生到今天,一直是保持者表意体制,即使这样,字形发展的符号化趋向也很明显。如“马”字在古汉字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具有相当的形象性,演变为大篆、小篆后,象形的意味已经不多了。③笔画简便化的趋向

文字的应用,是为了能把语言“写”下未、“读”出来。笔画简单就便于书写,也便于记忆,便于阅读,所以,笔画简化,是文字发展的又一趋向。表意文字字量大,字与字间构形上的区别性要求或理据上要求,往往使笔画不易简化,需要在使用过程中,进行删繁就简的调整。所以,表意文字笔画简化的发展趋势,表现得尤为突出。汉字自始至终贯穿着笔员简化的规律。不仅是笔画数目的简省,也包括笔画形式的简易。如“车”宇在甲骨文金文里像车形,笔画繁多。到了大篆、小篆,笔画已有所省省,到了楷书又省简,今天又写作“车”。和篆书相比,不仅笔数大大减少了,笔形也由圆转简化为直折。④体制的表音化趋向

这里说的“体制”主要指的是造字的方法。按照通常的说法,造字的方法不外表意和表音两种。表意率的造法主要是象形。还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说拿汉字与西洋文字比较,汉字是表意的,西洋文字是表音的。这个篇二:语文研究性学习对语文课程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摘要: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形态, 本文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特点、类型、展示方式、教师的作用、影响几方面对其进行概述,对语文研究性学习做了一个基本的研究。

关键词:语文研究性学习;特点;类型;影响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是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结构调整力图通过改变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课程结构现状,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需求,最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根据这一精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专门设置了“研究性学习”,并规定研究性学习是“每一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学分”。研究性学习学随之成为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焦点之一。

一、如何理解语文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就语文学科而言,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问题研究为主要内容呈现方式的一种学习活动或教学活动,它不是独立的教学活动,而是服务于语文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教学形态的一种学习活动,并且它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信息的处理能力,这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基本观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

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研究性学习关心的是学习过程

也讲方法,但它较少强调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而更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因此,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1)自主性: 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学习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哪些人在一起学习,提看法,完全不受老师的兴趣、爱好、视野的限制。有些学生想研究《红楼梦》中的人物,他们就可以组成一组,开展研究。对本地方言感兴趣的同学,又可组成一组,到各地收集素材,积累资料。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就在于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可以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研究方式。可以说整个研究小课题的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 关键是学生能否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选择、全由学生自己做主,老师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给学生做指导、15 ,而不是结果;研究性学习判断、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突出特征就是坚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由选题、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表现形式等都取决于学生个人的努力。(2)过程性: 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一个方案设计,一个广告创意,提出一种新见解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了解具体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否对所学习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学习过程的本身就是所追求的结果。(3)应用性: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a、概念学习:通过概念了解事物的性质;b、规则学习: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主要是第三层次的学习,其主要目的是发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它与一般性学习的主要区别。(4)开放性: 语文研究性学习呈开放学习态势。由于研究性学习形式的改变,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是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这种开放性改变的不仅仅是学习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学生可以到社会中去搜集民间故事,可以到街头去搜集广告牌的错别字,可以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研究自己喜欢探讨的问题。可以到网络上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总之,未来的学习方式将会有重大的变化。(5)问题性: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可以说,“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6)渗透性: 语文研究性学习由于语文学科所独具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可以渗透于其他一切学科的学习当中。当研究成果需要呈现时,常用形式一般为调查报告、小论文、实验报告的总结、书写。而写论文、写报告的过程本身就是对语文能力的一种训练。所以说,语文研究性学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类型(1)单篇课文文本研究:

语文课程教学中展开研究性学习

法上下功夫, 其中关键一环就是引导学生把教材当作学习研究的对象。语文课本中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很值得学生进行深人钻研 如《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研究

“婚姻生活的不幸者”等等有关人物形象分析的研究课题。(2)教材中不同课文之间的文本比较研究:

围绕作者、思想内容、文体写作特色等不同方面c、问题解决学习:运用概念和规则来 决定了语文研究性学习, 选用的,、“封建家长式人物”、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出版语文教材的。: , 语文教师应在开掘教材本身的研究价值和变革教学方, 以获得文学欣赏带来的种种精神上的愉悦, 学生可以得出“奸诈的资本家” ,具有可比性的文本进行比较研究, 来探索其中的异同, 找出各自规律性的东西, 借此提高鉴赏能力和读写能力。在此类研究性学习中, 比较典型的探究方法还是将教材中不同的课文就某一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阅读。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一册中, 有古诗歌, 也有现代诗歌,可将王维的《山居秋螟》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进行比较阅读, 如两者景物描写有哪些异同? 两者诗歌的风格有何异同?由此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得出“ 写景诗中的情景交融”、“古代写景诗对现代写景诗的影响”等课题。(3)课文拓展研究:

为了把课文中的作家、作品的研究引向深人,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教师可以引入背景介绍、文学史知识、文学创作规律、文学欣赏、比较阅读等方面的内容, 引导学生进行专题阅读, 由课内向课外进行拓展研究,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视野,去阅读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文学原著、作家创作谈、文学评价、文学史、文学常识等课外读物, 努力将课文内容向纵向和横向拓展。例《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红楼梦》原著, 阅读红学家的评论等, 全面领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课外广泛地搜集资料,从作者阅历、性格爱好、风格演变、时代背景等方面的动态变化中探究各种原因。(4)课外文本研究:

根据学生课外阅读的不同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外文本进行研究,如课文中从未出现过的作家作品、世界名著、唐诗宋词元曲等等。如“ 鲁迅文学作品研究”、“李白与杜甫比较研究” 等等,都可成为学生在课外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课外文本的研究,促使学生在课外有目的地去广泛收集信息,去博览群书,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5)课外非文本语文类研究: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非文本语文类专题研究,例如:流行歌曲对写作的积极影响、广告创意中的语文现象、网络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新概念作文对中学写作教学的影响等等。通过课外非文本语文类专题研究,有利于学生树立“大语文”的语文学习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四、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展示: 新教材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展示形式通常有如下几种: 1,专题论文,比如《韩愈的论辩艺术》等。

2,文学作品比如《鸿门宴》的学习,学生可以写“戏说项羽”等,学生学《屈原》可进行剧本的再创作,这同样是文学作品。

3,专题卡片, 知识积累性的课题通常可以采用这种展示形式,比如“ 词类活用”的分类整理。4,课文评注, 文言文学习可以采用这种形式。5,调查报告。

五、新教材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新教材研究性学习,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和建议者, 教师关注的是如何促进学习,如何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方便。在组织安排学习活动中, 教师不应该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组织教案和讲解上, 而应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种种资源上, 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首先, 从学习内容的确定上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 比如课文选文的提供, 教师应给予明确的建议; 其次,在课题选择上,教师也要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的价值评判, 从课题的确定到表述, 教师均应给予恰当的帮助;

最后,在成果评价上, 并不能简单了事打个分数或不关痛痒地作个简单结论, 而应该组织安排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 使之产生碰撞共振的效果。

六、语文研究性学习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完全不同。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宰,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对学习内容无从选择,不管喜不喜欢,都得去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拥有绝对的自主权。通常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主题进行探究。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形式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教学相比,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新颖、开放,它一改教师讲、学生听的单调形式,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调查研究、问卷访问、上网冲浪等实践活动中完成对学习主题的研究。这种新颖的学习形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充分体会到在“做中学”的乐趣。研究性学习形式的多样性能够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研究性学习中,不仅学习主题是自己确定的,采取何种形式进行研究也由学生自己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形式,可以说每一次的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因此,研究性学习形式本身就能提高学生研究的兴趣。

研究性学习的主题都有一定难度。因此,在一般采用小组合作研究模式,即学生可以根据研究主题自愿选择合作伙伴。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都是“单兵作战”,即使偶尔有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机会,也略显形式化。通常是在分析课文时,针对某一问题,教师会允许前后桌的同学“暂时”回过头去,讨论交流几分钟,尽此而已。其实学生间较有共同语言,他们的讨论交流往往能生发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可是教师却视而不见,只是一心“传授”知识。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小组的成员是“志同道合”的伙伴,他们关注同一研究主题,在一起热烈地讨论交流,进行思想的碰撞,闪现智慧的火花,共同合作完成研究,这些都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研究性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探索过程中虽充满艰辛,但“痛并快乐着”。因为它能满足学生探索新知的愿望,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生可能会不断发现新问题,而这些新问题也能进一步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这种兴趣会转变为自主学习的持久推动力。(2)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人行动的内驱力,它能够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在研究性学习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共同完成主题的研究。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习差的同学经常坐在“被遗忘的角落”,独自品尝孤独,他们得不到学习乐趣,自然没有学习的动力。但在研究性学习中就不同了,由于自己的一技之长得到了别人的认可,他们第一次有了受人重视的感觉,又重新找回了自信心,产生了“我要学,我要好好学”的强烈愿望。实践证明,有很多差生通过研究性学习重拾学习的信心。所以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既是探究问题的学习过程,也是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成长过程。(3)有助于磨砺学生的意志力:

意志力是保持学习持久性的动力。研究性学习是由浅至深进行探索的过程,研究课题通常是具有一定难度的,需要进行大量研究。对于早己习惯接受现成知识的学生来说,想要完成一个研究课题并不易。在研究性学习中,有很多学生尝到了研究的艰辛,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进行整理、调查取证,有时可能一无所获;也可能在研究深入到一定程度时,发现此路不通;总之,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充分体会到了研究的不易。许多学生都经历过这样的情感变化:开始兴致勃勃,中间可能打退堂鼓,最后又重新振作。但也正是在这个不断求索的过程中,学生的意志力才能得到空前的磨砺。(4)有助于形成学生的良好个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的中学生在自我意识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很多一线教师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个性太强了,越来越难教。”的确,较强的自我意识使现在的中学生大多个性张扬、外露,善于表现自我,有主见。但过强的自我意识对学生个性的形成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即一些学生做事时容易独断专行,不善与人合作。比如,在研究性学习的选题阶段,小组成员就容易产生分歧。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主题需要小组成员协商确定。学生针对某一选题进行讨论,往往会产生一些意见上的分歧,因为很多问题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小组成员因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本是一件好事,俗话说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才最容易找到“真理”。但有些学生却心胸狭隘,听到有人反驳自己的观点,心里就不舒服,好像人家瞧不起他,因此同学之间有了隔阂。又如,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阶段,小组成员也较容易产生矛盾。研究性学习中小组成员为了完成研究任务,都各有分工,只有个人做好了自己份内的事情,才能最终解决问题。但有些学生却不善于与人配合,只习惯于“发号施令”,不习惯“服从指挥”。致使研究进程拖沓,研究结果没有着落。在这些时候通常需要教师从中调解,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让学生了解沟通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在一次次矛盾冲突被化解的过程中学生会慢慢懂得:在现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没有哪个人可以独立完成一项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与人通力合作,具有一种合作精神,要善于接受不同意见,善于倾听和交流,为了共同目标的实现,应求大同存小异,这样才能实现“双赢”。从这个角度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养成良好品性的过程。

总之, 语文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活动获取直篇三: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报告 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

从鲁迅小说看民族的劣根性 课题组员: 组长:武昭 意义:你猜

摘要:所谓“民族劣根性”,系指旧中国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地位,在其反动本质下刻意培养起来的封建社会意识形态。关键词:鲁迅 小说 民族 劣根性 研究方法:度娘

1.问题的研究:对鲁迅来说,“国民性剖析”既是个思想概念,又是他反思、批判传统的武器与手段。这促使鲁迅的“国民性剖析”既有理性深度,又有思想的尖锐性。鲁迅披露“瞒和骗”、“卑与怯”等国民性的外在表现,探究其得以孕育的深层结构,即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注重对其中间层次一一社会心理进行分析,并由此展开反省、剖析与批判。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将文学艺术与哲学思想融为一体。“艺术作品如果深刻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逻辑,提供现实生活发展的趋势、可能性,那么这种作品就是富于智慧的,有助于真理的认识。在大作家的作品中,艺术境界和哲理境界可以达到统一。”

鲁迅正是通过揭露和批判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找出民族衰败的病根,为中国文化的转型寻找出路。而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主要特色,则在于在批判的同时又总是深沉地思考着民族的处境和命运。他本质上是一位思想家,热切而不懈地关注人,思考人类、人生、人性等普遍性问题。在他那里,人生探索与哲学思考一致,文学典型塑造与国民的共性反思并存。那么,我们一同走进鲁迅的小说,去看看中华民族的劣根性。

2.研究过程与分析:我们通过网络、图书、长辈们了解到所谓“民族劣根性”,系指旧中国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地位,在其反动本质下刻意培养起来的封建社会意识形态。劣根性是传统文明的堕落,是千百年来封建理学和礼教遗留下来的疽痈。我们的祖先创造过许多灿烂的文化,但很不幸,我们在秉承这些历史文明和优秀传统的同时,那些封建遗毒也被承袭了下来,并且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们的子孙。

中国现代史上,率先摘指于民族劣根性,并敢于剖析和批判的,当属文化智者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也是诞生于旧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思想上并没有摆脱传统儒教的影响。也是由于深谙中国封建礼教的黑暗,并且受西方文化思潮的熏陶,他才敢于冷眼社会,以时代先锋的前卫姿态,率先撼动封建礼教的基石。鲁迅的文章主旨始终萦绕在暴露旧社会最残酷、最丑恶的一面,他以犀利的笔触揭露封建礼教对人的摧残和压迫,由此,也促使他成为封建时代的“叛臣逆子”。

鲁迅毕生致力于国民性的批判和改造,他对国人劣根性的剖析,可谓一针见血,深入髓骨。尤其对于民族卑怯、中庸、奴性和专制的弊病,更是揭露的淋漓尽致。他的文章当中,总是充斥着对弱者的同情和悲悯。他惯于在“愚妄的欢呼”声中,倾听“弱者的呼号”,在社会风雨极度飘摇的年代里,表现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他一直在努力反抗和挣脱旧文化的桎梏,树立并且维护着“民族魂魄”的大旗。对于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们是不难解读其用意的。他对于民族“劣根性”的精准定位和透析,使我们很容易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去感受那个时代晦涩的一面,以史鉴的尺子去衡量特定时期的道德标准。譬如,他对于国人“奴性”的分析,借用了臣民对于皇帝“不必会做事,只要会磕头”的“道士哲学”,从而抨击了民族劣根性的虚伪,在反省和批判传统儒学的基础上,倾力灌输他的“启民”思想。鲁迅是时代的产物,他的小说和杂文也是应运时代而诞生的。由于他的文章基于传统的中国文化,内容充满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现实意义,以至在当代我们仍然在效仿和借用。这不仅仅是出于对一代文坛巨匠的敬重,更是因为他的文笔真正是一个撬挖社会诟病的利器。就“劣根性”之说,鲁迅在他的小说和杂文当中,以尖锐的笔锋直指那些国民痼疾的核心,把个道貌岸然却又到处充斥着虚伪、狡诈、贪婪的病态社会剖析的鲜血淋漓。

当我们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鲁迅,来对待民族“劣根性”的时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总是有人对鲁迅恨之入骨了。细分析起来,一是因为鲁迅的笔真正戳到病态社会的痛处,让那些表面上一团和气,背地里龌龊不堪的“病人”发出难忍的哀叫;二是因为一些自称“写家”的痞子,不甘于笔头的“寂寞”,总想摆出一幅“文化新人”姿态却又自愧不如,到头来,还是无奈的承认“这年头想当个思想家什么的很有些难度,因为这道上站着一位叫鲁迅的冷面杀手”。鲁迅先生一贯推崇历史文明和社会进步,他之所以对民族劣根性进行无情的批判和揭露,是缘自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意在唤醒民族觉悟,对封建渣滓进行荡涤和冲击。同时,也是在提醒着我们应该正视现实,看清自身存在的“劣根”。时间的长河已经跨越了世纪,我们却不敢在现代的熏风下陶醉,在吸吮着民族精髓的同时,尤其不能忽视封建的糟粕。那些民族的“劣根”极容易生存,有时候甚至还会发生“异化”,产生“变种”。君不见,眼下不是时兴阿谀奉承、人云亦云吗?这便是鲁迅先生描述的“做戏”和“无特操”。这是在私利底下衍生出来的乖巧和圆滑,进而论之,则应归结为由“专制”派生出来的“奴性”。

再就是我们不能对“中庸”充而不闻。鲁迅先生对于国人分析的很透彻,他认为“中国人向来是喜欢折中、调和的,一间屋子太暗,你提出来开个窗户,他们便来阻止。你说要把房顶拆掉,他便出来调和,同意开窗了。”这个比喻很贴切,也切中了某些惯于恪守消极生存法度的国民的要害。当然,这不是本质,按鲁迅先生的分析,“中庸”的态度一般是被“逼迫”出来的,“或者说是为了适应于在畸形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下去的需要。” 3.研究结论:“鲁迅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但世纪的风雨却将这个伟大的名字深深地印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我们所要继承和发扬的,是鲁迅的那种精神,是那种“怒向刀丛”、“横眉冷对”的伟丈夫气概。这却不是要你去做鲁迅,鲁迅是“做”不出来的。再说了,时下是一种“繁荣、稳定”的背景,这种情况下需要的是“褒扬”和“歌颂”,如果背其道而反之,别说一个鲁迅,即便出来十个鲁迅,也难免“六路碰壁,外加钉子,呜呼唉哉。①私欲较多、地域观念太强。中国人最大的毛病无疑是各自为战,形同散沙。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打算,为自己的利益斤斤计较,最后是有相同利益的人抱在一处,使力量分散,被人一一击破。其实,我们也有万众一心之时,开国之处,全国人们为了一个目标共同奋斗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虽然穷,但充满了斗志。难道是现在的人们太有钱了?韩国人比我们有钱吧?为国家度过经济风暴,他们捐金捐血,与国家一起共渡危机,我们的国人行吗?这恐怕还是教育制度的不完善,没有培养出良好的社会风气。再说世界杯时,整个韩国球迷群体,你无法分清哪是汉城的、哪是水原的,而中国球迷一看便知他们的家乡在哪,因为他们早把籍贯写上了横幅,一省一市,连一县一乡都有,试问,在外国为何不能统一称自己为中国人? ②有柔弱性和妥协性。我们自称中华民族是善良的民族、爱好和平的民族,谁想过我们的敌人正喜欢我们民族的这个特征。打你时,你会忍、打疼了,你不声不响的敲下牙齿往肚子里咽,凶手事后还特别容易得到宽恕,这样的民族不被人欺侮才怪!说英吉利,我们会想起坚船利炮的大航海时代、说德意志,我们会想起铁血征服的历史,而我们呢?除了成吉思汗的短暂辉煌,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只有万里长城,那是什么?防御之物,说难听些――不思进取。③文过饰非、言喜不言忧。我们的传媒里,老是说今年经济长几个点、哪里又超额完成目标,似乎全国形式有好无坏。不好的一面呢?为何不说?今年又有多少人下岗?失业率有多少?产品有多少囤积?沉醉于喜讯的民族一旦发现事实不如想象的完美,会丧失民族的斗志,领导人沉醉于喜讯,会趋于昏聩。历史上多少明君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④故步自封。鲁迅说的拿来主义看来并没有深入人心,我们有时还沉醉于我们民族辉煌的过去。历史书上不还拿四大发明沾沾自喜吗?语文书上不还提着地大物博、长江黄河?什么年代了,我们远远落后于世界,应该有忧患意识。一直被我们痛骂的日本,忧患意识多么强烈,深怕有朝一日醒来已经被人超越,以至于写下不少科幻小说,说若干年后被中国占领,大家觉得可笑?我觉得可怕,因为他们想到了,以后就要坚决避免让这发生,我们呢?除了空想,干什么了吗?值得思考和学习啊!

我认为中华民族劣根性是奴性、官僚主义、贪便宜、耍小聪明、不守秩序、窝里斗、嗓门大、急功近利、虚荣。“任何一个名族的文化,都像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流下去,但是因为时间久了,长江大河里的许多污秽肮脏的东西,像死鱼、死猫、死耗子,开始沉淀,使这个水不能流动,变成一潭死水,愈沉愈多,愈久俞腐,就成了一个酱缸,一个污泥缸,发酸发臭。”柏杨先生如是说„„

中国的文化也就是一个酱缸的文化,我们或浅或深沉浸在酱缸底层,浑浑噩噩活着,滋润着,陶醉着,沉睡着,享受着。偶尔外来优秀文化的一点侵扰,一点搅动,打破了我们自我陶醉的阴沉,我们便不安了,躁动了,甚至抵触了,于是各种假话,虚话,大话,脏话,毒话全部放出来,煞有介事地守护这个酱缸„„一个随处可见脱口而出的词语“崇洋媚外”我想很多人都不陌生的,外国确实比我们优秀的地方,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崇拜,不能敬仰,不能学习?难道死守着酱缸,死守着一成不变就是爱国,就是维护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清醒认知?冷静下来想想,这种顽固的自我崇拜大抵也源于中国文化的本源。中国是个泱泱大国,却全然没有泱泱大国的胸襟,我们见不得人家好,不懂得真正尊重别人,如果觉得自己的是好的,那么在你眼中其他的就都是劣等的了。我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曾经发生过一件事情,有两个朋友,一个喜欢科比,一个喜欢麦蒂,两个人在课间争论攀比的不可开交,谁都认为自己喜欢的是最好的,于是到了最后,一方说“死臭死臭的科比”,另一方不甘示弱,也跟着讲“死臭死臭的麦蒂”,虽然也许只是带着一种玩笑的意味,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人的不容纳的心里,这里我并不能说自己做的如何如何好,只是很纯粹的探讨一些东西,虽然从小我们一直都会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但是我自信我们做的没那么好。

中国人向来喜欢互相猜忌,明争暗斗的,我不相信所有的人都是那么诚心赞赏别人,由衷的敬佩别人,即使看到别人优点的同时也要故意加上个“但是”以提醒自己别人还是有缺点的,看到别人幸福得不得了,羡慕之余总有点暗含走着瞧的心理,就像柏杨先生所说,“我们名族心理上长期受到压制,只好用这种情绪,使自己平衡。” 打开自己的心胸,宽厚的接纳别人,坚守着自己的优势,做一个有主见又懂得欣赏他人的人,才是华夏儿女应有的素质,才是一个泱泱大国应有的情怀,我们需要每个人都成为鉴赏家,明智的对待自己,更加正确的对待别人,很多时候,都因为自己的主见太强,以自己眼见的表象认定一个结果,然后自己成了“主”,别人都成了“贱”,然后集体混杂在一个酱缸中,于是倒戈相向,明争暗斗的悲剧接连上演„„在参观了印第安人的废墟和他们的保留地之后,柏杨先生说到“一个名族的覆亡,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但不是不可能。每当我看到印第安人废墟,和他们文化的停滞,就感到心如刀割,不由得想到,会不会有一天中华民族也和印第安人一样?”我想此刻的我们都会认为不可能,因为我们历史这么悠久,人口又那么多,可是柏杨先生却说“宇宙茫茫,五千年只是霎那之间的事,人类还要生存五千亿年呢,和五千亿年相比,五千年所占的是个很小的比例。人口的多寡,也不足以决定一个名族的兴亡。当初欧洲人第一次登录美洲的时候,印第安人也非常多,远超过白人。这种情绪上的懵懂,使我非常难过,觉得我们中国人是不是遇到一些问题了。一个很突出的困惑是,为什么到目前为止,中国还不够强大?我们具备了各种强大的条件,那么,一定是促使我们不强大的条件,远超过了各种强大的条件。”有时候我不由得去想,的确是这样,中国人口太多了,多到如果每个人张着口,那么整个喜马拉雅山都能被吞下去,那么中国要强大,就必须让我们大家力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必须每个人都是有质量,有素质的。然而有时候却很不如人意,打个比喻,就像有人说,“每个日本人都是一头猪,然而三个日本人加起来就是一条龙;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是一条龙,然而三个中国人相加反而成了一头猪。”中国人适合窝里斗,适合挑拨,不适合合作,不懂得磨合,喜欢狂妄自大,不喜欢礼贤下士,互相争,互相斗,坚决不合作,是一种很散很乱的风气,然而其实谁都清楚的知道,只要我们齐心协力,那是怎样一股强大的力量(有例为证不一一列举),是的,危险时刻,我们终究会站在一起,然而只要是风平浪静,酱缸的那种酸臭味就又会开始泛滥。

带着不吐不快的感情,激昂得写下了这么多,也许很多人都觉得不知所云,抑或觉得我太偏激,抑或说我可笑,因为本生自己就是中国人,自己也是酱缸里面泡大的,没什么资格发表什么评论,然而,我只想说,就是因为自己也有这样的问题,所以才会写出来,因为只有刺到痛处了才知道疼,才知道改,我不是站在一个说教者的角度写的,只是一个反省者,当然可能大多数人都没有这样的问题,这样的心理,那么这就是我的自我反省,我很抱歉自己有或多或少一些这样的丑陋心理,也许说“中国人”,这帽子有点扣大了,因为自己毕竟不是像柏杨先生一样德高望重,站在一定的高度,但至少像柏杨先生说的,只有每一个中国人素质都高了,都成了鉴赏家,中国才能强大,而我,也只是告诫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成就一个大我而已„„4.学习心得:在这次学习中,我们了解了许多,也懂了许多。要知道今天是来之不易的,要知道那些弃梦想而拯救国家的人是多么伟大,要知道中国人从古至今的思想是不断提升的。2013.02.08 祝大家新年快乐、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

浅谈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已使人们充分感受到,必须就时代特征和变化特点,在教学中充实新的学习方式,即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从中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应对急剧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和发展创造力。

一、所谓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就被人称做“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研究性学习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语文学科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这就要培养语文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它能够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的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一场激烈的辩论会,一次调查活动的反馈„„ 无一不是在进行语文实践,语文学科是研究性学习最便于开展的学科,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真促成语文课程目标的具体落实。

三、研究性学习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回归

小学生探究的本能和兴趣是与生俱来,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学习的内容,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亲身实践,不仅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获得探索的真切体验。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它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的获取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尽情地朗读,默默地思考,大胆的探索,自主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不断地表现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现代语文教学的理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

“重情趣”,“有情有趣是教学”,罗丹说:“不是因为美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重感悟”,不把现存的答案告诉学生,让学生都来参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大量的时间安排学生读、写、说。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培养他们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重积累”,学文如积沙,收集信息,积累语文知识,学生的积累过程同样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构建开放型的语文知识体系,厚积才能薄发。研究性学习科学的体现了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教育回归儿童本性的价值追求。

四、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

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知识结构等特点,尤其是生理、心理,学习活动变化的梯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应该是灵活的,方法也是多样的,确保学生也通过一定的努力,获得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1、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目前,课堂教学依然是常规教学的主要空间,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应该紧扣语文的特点,突出语言的运用,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思维能力为目的。结合教材的内容,兼顾学生的实际,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扎扎实实开展研究性阅读。

(一)、通读课文,创设问题情景。《新课标》十分重视“读”的重要性,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潜心地读书,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感悟。研究性阅读是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阅读,它的基点建立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的。因此,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好好地读书,读好书,品尝课文中的原汁原味,感知课文的同时又会产生质疑,为提出问题作铺垫。

(二)、提出问题,确定研究专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外显过程。研究性阅读能很好开展,关键是确定研究专题。如教学《白杨》,学生提出问题:▲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地方?▲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白杨树用什么特点?▲既然课文以白杨为题,为何课文写了那么多爸爸和孩子们的对话?„ „这些问题中,中心问题是“为何以白杨为题?。

(三)、选择研究策略。这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阶段,根据教材的特点又不同的研究策略,同一篇文章可以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来确定研究的策略。(1)、找出你认为跟人物某一方面品质密切相关的事例。(2)多篇重组学习。(3)、抓课文的题目。(4)、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来体会。(5)、找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探索。(6)朗读体会。„„

(四)、深入研读,解决问题。学生带着研究的问题,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策略,深入探究课文。如教学《白杨》学生可以抓住重点词语探究,可以抓住爸爸的三次“沉思”,想一想,爸爸在什么情况下沉思,沉思什么?具体是怎么想的?你是通过哪些句子读懂的?同学之间交流学习体会。“一思”眼前的白杨,体会白杨高大挺拔的特点;“二思”胸中的白杨,体会爸爸扎根边疆的心意;“三思”未来的白杨,体会孩子们在边疆成长。同样,也可以抓住课文中爸爸的三句话让学生展开研读,体会白杨外在特点和内在特点,明白爸爸借物喻人,咏物抒怀。

(五)、交流与评价。回顾研究策略,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与发展,以正面鼓励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坚持课内指导和课外实践相结合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引导学生走出学校班级的小课堂,走向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主动的去发现问题,收集资料,获得体验。

(一)、课内拓展。如教学〈〈在大熊猫的故乡〉〉后,让学生展开“大熊猫生存现状的调查”。除了从课文获取材料外,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网络、书籍、图片等资源,去收集、整理信息,撰写活动感想,制作电脑小报等形式交流调查结果。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二)、选定小课题研究。有目的的开展一些小课题研究,对学习语文是有利的,宜少不宜多,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教师应更多的考虑到小学生的独立性差,思想单纯,研究活动的范围宜小不宜大,不必过分的苛求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开展“家乡采风活动”,教师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内展开讨论,然后从家乡的道路、市容、生活水平、文明素质、环境等方面分小组进行研究,最后集中反馈调查结果,不仅关注家乡的变化和有待于解决的问题。而且更是一次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

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注意点

1、强调问题意识。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的,“问题”是学习的重要载体,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选准研究要点。要从整体入手,在课文的特色、主题出切入,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探究,才能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目的。

3、注重研究过程。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一定像专家那样,必须解决具体的问题,我们应该避免“成人化”的倾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真的探究出什么并不重要,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研究的方法,掌握研究的途径,学习的过程才是我们追求的结果。

4、把握评价尺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形成性评价,重视的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总而言之,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改革中新提出的学习方式,它并非对其他学习方式的否定。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凸现了学生的主体,使他们的个性、创造才能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浅谈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

王台镇田家窑小学

王菊

下载研究性学习 从歌词看语文学习word格式文档
下载研究性学习 从歌词看语文学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研究性学习方案设计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方案 ——名著阅读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他们初步掌握文学名著鉴赏技巧,扩大阅读范围,我制定了“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研究性学习方案”: 一、活动目的: 1......

    语文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

    语文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 1、初高中语文学习内容衔接及教学方法的适应和学习方法的摸索 2、现代人如何理解隐士文化 3、语文与生活 4、传统节日和文化生活 5、古典诗词的主题......

    语文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语文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邵武一中 危海莹 语文学科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语文知识技能,培......

    语文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性学习报告初三(4)班 井雨姗一.活动目标 1.激发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视野,引导读书方法,陶冶高尚情操。 2.能用普通话复述小说情节,介绍小说人物,叙述自己的读书经历和感受,尽量做到生......

    研究性学习

    研性 学结 题 论 文1308 徐龑辰究习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费观念也渐趋不同,这 种变化在高中生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现在中学生的消费市场......

    研究性学习(定稿)

    研究性学习 1. 研究性学习有什么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等特点。 1) 强调学习方式的研究性:以问题或项目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学生的知识获得与 能力......

    研究性学习

    hakd3989286 白色污染的调查研究 班级:高二(7)班 组长:巢益群 组员:朱文燕、张玲、吴一娟、林丽、周秀珠指导老师:严建新前言 当你繁忙的学习、工作后,是否想到,环境优美、空气......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 银行存款利息与房屋贷款的计算 一年十二班 王禹伯 银行存款利息 存款利息为“放款利息”的对称,指银行向存款人支付的利息。存款利息必须计入银行的经营成本。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