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与写作联姻 促进读写互利共赢(宁夏青铜峡市邵刚中学)
阅读与写作联姻 促进读写互利共赢
宁夏青铜峡市邵刚中学 周永福
一、当前阅读与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和写作必须紧密结合起来。阅读和写作各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阅读和写作能力是学生能力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应当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教学除了提升语文素养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作文教学服务。而作文教学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已经从阅读中习得的作文素材、技巧、方法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引导学生由读到写迁移的过程,所以说作文教学是对阅读教学结果的检验和实践的过程,阅读是吸纳提取的环节,作文是展示运用巩固综合知识、能力的环节。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却存在着许多不当之处:
一、读写分离。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许多的教师常把同是语文教学整体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分离开来。这可能和课程设置以及语文教学的相关指导性文件有一定关系。语文课程基本上还是分两类:语文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这样无形中在老师的意识之中就把语文教学分成了好像两种课程,阅读教学是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是作文教学。课堂阅读教学抓住理解不放松,作文课上就作文题目指导学生写作。读的文本和写的要求互不相干或是模糊不相联系。不能从读写结合角度设计处理文本,不能用阅读文本给作文教学提供借鉴示范,潜意识中的分割直接导致读和写的教与学的行为的分离。课外阅读也只是停留于多读的要求,并没有明确的从读到写的迁移要求。
二、阅读教学贪多求全。
众所周知,阅读是写作的前提,阅读是知识储备吸纳的阶段,当然包括写作方面的知识技巧。写作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阶段,作为阅读教学必须要为写作教学提供知识储备,语言储备,写作素材储备,技巧技法储备。然而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的阅读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都从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进行,1、2、3、4......条理清楚,却很鲜见有明确指向作文教学的目标。单就阅读教学来说,这种目标设计大而全、细而精,无可非议。但从整体语文教学来说,这种设计使阅读课型单一,指向目标也相对单一,不利于语文素养能力的整体提升,也使得阅读教学由于阅读目标的细化反而使教师的教学内容繁杂,缺乏了游刃有余的宽松,课堂教学内容多了,师生疲于奔命,课堂实效反而会下降。这种模式化了的目标冷淡了作文教学,抛弃了作文教学。使阅读教学游离于作为作文教学示范的功能之外。
三、重读轻写。
当前语文教学的课程设置基本上还是几十年一贯的方式,每周两节作文课,其余三节或四节为阅读教学。乍一看阅读教学的设置课时占绝对优势,能很好的为写作教学提供借鉴示范,理论上符合广博的吸纳才能熟练的运用的原则。殊不知无意间将两类课型分了个轻重主次。加之先进的理念与滞后的评价制度的矛盾的制约,都直接和间接的导致了教师、学校、教育部门、教学测评机构重阅读和轻写作的现象。作文教学也大多停留于完成每学期“八大四小”的作文教学任务。至于课外练笔没有硬性规定,当然重视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四、作文教学无计划、盲目且随意性大。虽然在近几年的中高考中作文分值占得比例愈来愈大,无形中逼迫教师开始重视作文教学,但大多教师的重视也只是在量上有所要求和行动,没有质的改变,没有从阅读向写作迁移的明确要求。由于课时的限制,就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写日记、随笔、周记等。由于现在课业负担的加重(这是共识)学生未必认真完成,由于是课外的练笔,教师也未能从心理上、行动上把这些练笔纳入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计划,这些练笔是典型的“杂牌军”。师生随意布置随意写,无计划可言。即便是正规军的课堂作文教学,相当多的教师没有作文教学的长、中、短期计划目标,想写啥就写啥,没有系统的训练,大多数的学生作文水平提高很慢,作文技巧单一陈旧。作文成了师生头疼的“老大难”问题。据调查语文示范课教师大多不敢涉足作文教学和这个有直接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从课前到课堂课后、从教师到学生等都有明确的要求和改变,但对读和写之间的关系和如何巧妙结合还是个盲点,相关的论述和指导意见很少见,没有理论上的要求和规定,教育的实施者教师头脑中没有相关理论的支持,与之相对应的教学行为也自然受到辖制,所以针对此现状,教育工作者不论是理论阐述者,还是理论实践者,更应当先从理论上得到启示指导,让读写结合的理念占据头脑,才能让读写结合实践于教学行为。
二、阅读与写作联姻
促进读写互利共赢
以上教学弊端长期困扰着语文教学,不少的教育先行者积累了不少经验,开创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局面,我作为一名积极参与语文教学新课程改革的教师,认为不论怎样改,关键看“实效”。既不能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又不能和现有的课程、课时设置冲突,所以我抓住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实践研究,具体是这样做的:
一、寻求开掘读写结合资源,促进读写迁移,达到读写互利共赢。
首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设计教学目标应有意指向读写迁移。优化阅读教学目标,能真正体现读是为写储备的理念,把作文教学总目标分解,化整为零,一节课训练一个点,文笔优美的文本就重点训练朗读,积累优美词句;写作方法巧妙地文本,就重点体会赏析方法;课文故事性强的文本,则可以训练复述概括;对诗词歌赋类文本则可以训练改写散文;对文本中有留白的部分,则可以结合上下文补写续写;人物描写传神的,就抓住关键语句写法体会习练生动形象的描写等等。这样设计目标,就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又因任务简单,指向明确,有充足的时间,使写作训练落到实处。比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一文,把教学重点放在写景方法上;学习《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抓住文中奇妙的比喻、大胆的夸张写人手法设计主要教学目标;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时,抓住情节特点,可以仿照原文风格续写,可以改换人称改写,可以补续人物心理活动等等,这种设计和教学形式,明确突出了利用现有教材做学生写做示范的目的,同时也会反作用于阅读教学,促使阅读能力提高,这和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材使用观:“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相辅相成。长此以往,就可以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其次,精心创设情境,促进读写迁移。其实任何一套教材所选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都要根据教材特点发掘出激发写作兴趣欲望的元素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力促文本与学生的共鸣,达到学生心灵与文本的深层对话的目的,在教学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一文时,原本设计一课时,但当我和学生一同徜徉在冰雪覆盖的茫茫冰原,聆听那肆虐横行的暴风雪的喧嚣,见证了斯科特一行艰苦卓绝的跋涉,目睹了他们一个个相继牺牲,感受到他们坚强不屈的灵魂与绅士般宽阔的胸怀,特别是看到他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无可挽回的离我们而去,我们被强烈的感染了,震撼了......,教学进行到这,我觉得到此就此罢手将失去一次绝好的机会,于是我立即改变预先设计,增设了这样一个环节,抓住学生激动、悲痛、崇敬的心情,让他们为这些英雄们写几句墓志铭。学生很快投入训练中,全神贯注的思索着,几分钟后学生们开始举手发言了,他们的发言着实令我激动不已。虽然已经拖课了,但我和学生们仍然意犹未尽。以下节选几则学生发言:刘璐:在速度上你们是失败者,但精神上却是伟大的胜利者。张权:暴风吹不灭你们的精神的火焰,狂雪淹不没你们灵魂的光辉,冰雪下埋葬的是不朽的躯体,高原上屹立的是你们高贵的灵魂。周琳:世间最低的坟墓里埋葬的却是世间最高的人„„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释放了自己,表现了自己,升华了自己。也让读和写巧妙地天衣无缝的融合在一起。
第三,在阅读教学中学写作,强化读写迁移。阅读教学除了提高学生阅读素养之外,还有积累词汇与写作技巧的重要目的。所以离开了阅读教学的作文教学是无源之水;离开了作文教学目标的阅读教学是舍本逐末。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强化作文教学的意识和目标,这是达到作文教学目标最有利最高效的途径和方法。好的作文技巧都来源于阅读文本,文质兼美的阅读文本本身就是作文教学的范本,虽然他高于我们写作教学的要求和目标,但这种“居高临下”的积少成多,循序渐进,熏陶渐染,最终会成为学生习得的作文语言、表达、构思技巧和能力。我们常说的学生作文既是老师教会的,更是学生学会的应该如此吧。比如学习了《行道树》我们可以仿照这种象征手法,选取一种能引发联想的事物,完成一篇托物言志的作文练笔。学习了《春》一文抓住景物描写的方法,通过赏析多角度、多层次、多感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人景结合的写景特色,写家乡的四季中的某一个季节;学了刻画人物方法的文章,比如学习了《故乡》中正侧面结合、对比手法等等技巧后,就可以仿写这类手法等等,在仿写中习得作文写法技巧。还可以进行“同题异构”的作文训练,阅读教学的文本题目就是作文题目,在对比与示范中既可以仿写,也可以自己进行创新写作。
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精心备课,不愁找不到写作情境。诚如是,大量的阅读训练就很好的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借鉴,阅读教学也真正落到了实处。作文技巧的提高,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之后,又转变为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读和写既各得其所,又相得益彰,最终达到互利共赢的理想化境界。
二、以读促写,引导读写结合,达到互利共赢。
于漪老师说:“阅读是吸收,吸收越丰富,下笔才会越有神。”鲁迅在给赖少其的信中说“文章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多看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与方法的。”古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以上观点恐怕不是虚言,其实共同传达了一个信息:广博的阅读对写作有巨大促进作用。文学作品是优美的,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具体的,总是凭着欣赏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因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诉诸于学生的情感,因此可以激励学生,愉悦学生,使其产生写作的欲望。但是在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中能遍览群书的学生为数不多,时间、精力、条件、环境等因素制约了学生的阅读。因此在有限的条件时间内阅读,方法就尤为重要了,我是这样做的:每周五节语文课(三节阅读,两节作文)都想方设法渗透写作元素,另外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推荐书目的阅读。不论课内还是课外,课堂阅读还是课余时间阅读,专题阅读还是自由阅读,都有意引导读写的结合。具体来说:
(一)、课内阅读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如何处理文本这是先决条件。除了前文所谈的目标的处理之外,课前自我的预习环节要把握好,我所说的预习与我们传统的预习有很大差别,除了要求学生进行一般性的预习,了解作者作品背景、识记字词、概括内容、划分层次结构之外有更高的要求。积累摘抄文中经典语句并适度仿写,积累的词汇可连词成话,对经典句子段落的写法、篇章的结构构思技巧进行初步的点评赏析,并写出读中所悟、所感、所惑。课堂上利用几分钟对学习情况作一定的交流检查。而在课堂教学中除了突出阅读目标之外,有意引导强化作文教学技巧、素材、语言方面的训练,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当堂训练,或通过学后随笔,改写、续写、仿写、同题异构等形式进行强化训练,使读和写自始至终形影不离。
(二)、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教学的有力补充,与课内阅读同样重要,甚至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要超过课内阅读。因为课堂上的时间有限,课本所选文本有限,而课外时间和课外阅读作品相对“无限”。它分为专题阅读和自由阅读。平时我们的阅读仅限于初步了解人物、情节等浅层次的内容,不利于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更无异于学生写作能力的的提高。因此我认为,既然花工夫读了,就应当留下“痕迹”,不能走马观花,对写法主题肤浅的文章,没有必要“细嚼慢咽”,对人物传记、文学名著等饱含写作技巧的作品则要“咬文嚼字”,不仅要读要想,还要写好读书卡,做好读书摘记随笔。虽然读的速度慢,但不能用数量来衡量读书效果。对读书的效果检测应当以读的是否深入消化如何,习得方法能力多少,读写能力兴趣提升了多少为准绳。
三、激励强化兴趣,培养意识习惯,达到互利共赢。
任何要付出艰苦劳动的活动,要想长期坚持成为一种习惯,必须先要激发兴趣和欲望,逐渐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意识,然后才能在行为方式上有所呈现。所以读写结合要想长期坚持下去,不停留于表面或是半途而废,只能在兴趣和意识习惯上做文章。从儿童少年的心理特点来分析发现,他们对事情的兴趣和内在意识直接决定了做事情的态度和行为。因此我们就必须以此特点为心理基础。对他们的活动成果和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以正面鼓励评价、肯定、引导的方式促使他们能很自信的兴趣浓厚的把这项活动坚持了下来。具体做法如下:
(一)、选读、选摘、选登。精选学生优秀习作、随笔、读书札记等当堂朗读专题朗读点评,选摘为文集,选登在校刊、橱窗或其他报刊杂志之上,让学生在收获中体验快乐,提高信心兴趣。
(二)、办报、办文学社、办博客。以读写结合为主题,创办了馨竹艺苑校报、馨竹网上文学社、个人博客。通过媒体展示、发表、互动点评等交流方式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促进学生把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
(三)、竞赛、评比、展示、交流。用活动来强化学生兴趣意识习惯,我常常定期开展读书卡、随笔、读书札记、同题异构的作文竞赛和读书交流会、笔友会等评比展示交流活动,常常抓住语文课前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把自己最精彩的随笔尽情的在课堂上朗读出来,对他们的随笔本在两个班级甚至学校内进行交流展示评点等等。以点带面,以优促弱,提高整体水平。以上做法,不外乎贯穿这样一种主导思想,读和写要变成语文教师的一种自觉意识,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有意识的结合写作教学,在进行写作教学的时候有意识的结合阅读教学,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阅读文本为依托,在读中悟写,在写中用读。读写才真正融为一体,才能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是高效的。
宁夏青铜峡市邵刚中学
《农村初中语文实效性读写结合策略研究》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