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
今日家乡
我们家乡是号称“关外第一县”的绥中,它虽然没有香港的繁华,也没有海南的风景宜人,但是我爱这里朴实勤劳的人们。
以前我们家乡只有几条坑坑洼洼的小路,并且路上都是垃圾,尤其下雨的时候,车辆都无法通过,很泥泞。而现在兴建了许许多多整洁的水泥马路,马路上一点垃圾都没有。马路两旁绿树成荫,很美丽。
大家都知道绥中有一条六股河,那是我们的母亲河。现在六股河变美丽了,清清河水在阳光照射下,分外美丽。微微波纹闪着金光,一闪一闪的。河水像一面大镜子。鱼儿小虾在自由的遨游。这简直是绥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啊!
原来人们住的都是又矮又破的茅草房,冬天冷,夏天热。而现在一栋栋大楼拔地而起,冬暖夏凉。现在科技发达了,手机电脑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人们足不出户,就可知天下事。
我爱我的家乡—绥中。
《提取快乐的利息》
快乐也是可以储存的,它就如珍贵的收藏品一般不朽。将快乐存进心得银行,你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快乐和利息。
冬日的夜晚,我捧着一杯热茶,在氤氲的热气中,从书柜的深处抽出了一本已被我闲置了许久的《古诗词精选》,想体会一下“灯火阑珊处”的意境。在书桌前坐定,打开灯,橘黄色的灯火照着蒸腾的水汽,格外的浪漫。翻开书,嗅着书页间浓浓的那股搁久了的岁月的味道,不觉陶然。
念道“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时,忽然发觉下一页微微翘起,翻开一看,呵,心中一下子便被快乐填满——两片半透明的黄叶,每一根细细的叶脉还浮着微微的绿色。
我已听不清那遥远的声音,也记不清那个秋天的容颜了。天是明净而又清澈的蓝,林中铺了半尺厚的落叶,寂静的林子里只有几声悠扬婉转的鸟鸣。透过已被秋风染黄了的林子,我看到了一湖被秋风抚瘦了的池水,我为那秋天中最美好的收获而欣喜若狂。那两片完美的没有半点斑痕的叶子给了我一个下午的快乐,也感染了我以后的许多日子。
虽然后来我将它们同柳永、李煜、杜牧放在了一起遗忘了好多年,可现在看来,它给我带来了不灭的快乐记忆。我将这两片秋叶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同时存下的还有我的快乐,于是,近日它们便给了我一杯酝酿了好几个春秋的“美酒。”
我想,其他事物也是一样的吧。珍惜你所拥有的快乐,珍视你的过去、你的收藏,珍爱别人给你的祝福与感动,把它们存进心的银行。在你以后的日子里,当你的心历尽沧桑时,当你被时代折磨得疲惫不堪时,提取快乐的利息,便足够你用了!
《给日本首相的一封信》
首相先生 :
希望你能认真读完我的来信!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国学生,我热爱自己的祖国,我爱她江山多娇,我爱她历史悠久,我爱她勤劳俭朴,更爱她宽容博爱。
你们曾经对我们发起过战争,使我们的祖**亲千疮百孔,遍体鳞伤。但你们好像不记得了,确切来说是不承认,而我们中华儿女却永远也不会忘记:
1931年9月18日夜,你们攻占沈阳,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1935年,你们侵占华北,制造了华北事变:
1937年12月,你们攻陷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杀害我30多万无辜平民:
…….这一切的一切,是历史,永恒不变,不可掩盖!
同你们一样,是二战战败国的德国,面对战争时犯下的滔滔罪行,德国两位总理,勃兰特在犹太人的墓前谢罪,施罗德面对欧洲各国领导人向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死难者忏悔。德国人知道错了,并且敢于承认,世界人民原谅了他们,现在照样挺起腰杆做人。
而你们呢?
一次又一次参拜靖国神社:
说南京大屠杀是“21世纪最大的谎言”:
一次次不顾世界人民反对,篡改历史教材,美化你们的罪行,说你们是在“帮助中国”:
……
试问你们良心何在?良心何在!
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对钓鱼岛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如今你们又在钓鱼岛问题上大肆挑衅,要“购买”钓鱼岛,进行“国有化”,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由此导致中日关系急剧恶化,你们应付全部责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誓死保国,捍卫中华!”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声。维护国家领土,捍卫国家主权,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中国人爱好和平,但决不会对侵略者心慈手软!巍巍中华,怏怏大国,绝不容忍任何人任何无理挑衅!
醒悟吧!中国有句俗语:“多行不义必自毙。”现在的中国已经崛起,不再是以前的中国。希望首相三思!
中国学生
华震洋
9月18日
梁山好汉拍广告
梁山有一百单八将,他们一个个身怀绝技,嫉恶如仇,行侠仗义,劫富济贫。日子长了,贪官污吏便绝迹了,现在国泰民安,梁山好汉就无事可干了,钱也不够开销了,眼看着大家就要饿肚子了。可日子总得过呀,正在大家为生活苦难而烦恼时,足智多谋的军师吴用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拍广告。
第二天,好汉们纷纷来到了广告公司应聘。宋江仍然是第一个。广告公司的老板说:“本公司一天只拍一种广告,今天要拍的是轩辕牌神剑的广告,若拍得好,您可以得到白银五百两。”宋江立刻答应了。她刚走进摄影棚,导演立刻迎了上来,热情地说:“您请坐,先喝口茶。”宋江大手一挥,说道:”别啰嗦那么多,直接说演什么,怎么演.” 导演笑眯眯地说:“宋哥哥真是爽快!剧情是这样的:侠客的老母被一群强盗劫走,侠客为救母与强盗大战一场,侠客虽然英勇,但寡不敌众,大败而归。一位仙人赐他一把轩辕牌神剑。侠客用神剑杀死强盗,救回了母亲。”宋江满脸自信的说;“简单,侠客我当惯了,演起来更不费事。”导演笑着说:“可是侠客已有了扮演者,而仙人也有人演,唯独强盗这个角色……嘿嘿……”导演笑眯眯地看着宋江。宋江愣了一下,转而明白过来,原来是让我演强盗啊!他想,我是个英雄,演强盗岂不败坏了我的名声?可他转念又想,梁山的兄弟们正面临温饱的问题,要以大局为重,舍小家为大家,演就演吧!于是,他咬咬牙答应了。
开拍了,一开始宋江按着导演所说的去演,演得挺好,进行得很顺利,导演也很满意。可就在侠客提着剑准备去救母亲时,宋江却把侠客的母亲给放了,原来宋江一贯行侠仗义,竟忘了这是在演戏。导演有些失望,只好重拍一次。又一次进行到上一次重拍得地方,导演不断擦汗,他不希望错误再次发生。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宋江又放人了,而且这次变本加厉了——宋江亲自背着老人出来了!当导演看到这一幕时,怒不可遏,差点晕过去。导演无奈对宋江说:“宋哥哥,您的腕儿太大了,老是改剧本,自导自演,完全不按规范办事,我们用不起您,您还是请回吧!”
宋江只好无功返回梁山,他气呼呼地想,人们都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我让这个强盗迷途知返,避免杀戮,有何不对?他发誓以后给多少钱也不拍广告了。
公孙胜被请去为计算机做广告,可他不肯为假产品做推销:鲁智深为酒做广告,可他发现那酒兑了不少水,他就执意不拍了:吴松一听是为香烟做广告,不愿害人,结果双方也是不欢而散……
梁山好汉又干起了其他工作,尽管生活很艰难,但他们知道,不可为了钱而折腰。
第二篇: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教学时间
****年**月**日
星期
第 节
课型
第课时 总第课时
媒体运用
6、开国大典
教材内容:
教材31页—35页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2.学会3个生字,理解5个词语,学习排比句。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七自然段。
教学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教学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部分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2、熟练生字词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二部分。
1、理清典礼过程。教学时间
****年**月**日
星期
第 节
课型
第课时 总第课时
媒体运用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二、学习5-10自然段
1、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2、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3、背诵第7自然段。
三、学习11-13自然段
A、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B、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C、选读句子。
四、学习第14自然段
五、作业
1、背诵第七自然段。
2、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而_____;为____而____;为____而______。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第七自然段。
二、阅读第三部分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5自然段,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3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教学时间
****年**月**日
星期
第 节
课型
第课时 总第课时
媒体运用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4、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教学反思:
7、望大陆
教学内容:
教材36页—37页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佑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2、使促学生独立认识“兮、殇”2个生字;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首诗。教学重点: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佑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走近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样一件事吗?温家宝同志担任总理后,第一次与中外记者见面,在回答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的提问时,说了一段充满骨肉情深的话:“说起台湾,我就很动情,不由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的元老,复旦大学的老校友他临终前写过一首哀歌: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在近千名中外记者济济一堂的大厅里,刚刚新任总理不足一小时,就充满激情地当众吟诵了这首诗歌,你们知道写这首诗的人他是谁? 他就是于右任先生。
于右任简介:于佑任是陕西泾阳县人,他早年跟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也是**的元老之一,他一生爱国,希望早点结束战争,国共合作,建立一个伟大而富强的中国,然而他的愿望一起未能实现。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攻入南京,于先生撇下妻小被迫去了台湾。到了晚年,特别想念大陆,想念他的家乡,想念他的妻子,想念他的女儿。他常常登上台湾的高山之巅眺望大陆,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任泪水肆意流淌。他多么想回去看一看家乡,看一看家乡的亲人,看一看故土的一草一木啊!但是,他想回却回不来啊!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铸成他永远的遗憾!在他去世教学时间
****年**月**日
星期
第 节
课型
第课时 总第课时
媒体运用
之前,写下了这一首哀诗——《望大陆》。板书:望大陆于右任
二、学习生字词语
1、自学生字。注意字的音和形。“兮”“殇”都是一声; “殇”Shang,翘舌音。
2、理解生字意思 葬: 兮: 殇:
三、初读课文
自己读课文,注意把诗读正确、流利
四、作业
熟练生字词语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诵读感知
1、让学生自由诵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思乡、惆怅)
2、齐读,读出感情,读出味道。
3、三读:指名两位同学诵读,集体评价优劣。
4、指导朗读:
·划分朗读的节奏每节诗之间停顿二拍,句与句间为一拍。·确定朗读的重音抓住关键词语以及富有表现力的修饰语。·把握感情基调感情:深挚、绵长的思念 语调:低沉略带哀伤 语速:舒缓
5、齐读。
二、研读感悟
1、理解诗意
2、体会情感
诗作的第一节“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有生之年不能见到海峡两岸统一的失望之情,也流露出了一位八十三岁的飘泊孤岛的老人对大陆的强烈的眷恋之情。诗作的第二节“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是痛彻骨髓的思乡曲,大陆有他的好友,更有他的至亲。诗作的第三节“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是仰天的叩问,四顾的茫然,天高地阔,就是不能见到自己的大陆和家乡。归期遥遥,此生是没有希望,山长水阔,何处才能望见故乡?生不能回到大陆与故乡,我死了,那就将我葬在台湾的最高的山峰之巅吧!总有一天台湾会回到大陆的怀抱。如果要等一万年,那就让我的忠魂在那高山之上站立一万年!教学时间
****年**月**日
星期
第 节
课型
第课时 总第课时
媒体运用
出示问题提示学生思考:两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与两句“不可见兮”,何者更能表现悲怆深沉、爱国情挚、思乡意切的情感,为什么? 小组合作讨论并作圈点批注,交流。提问明确:“不可见兮”句表现力强一些。因为这两句直抒胸臆,分别诉说思国、怀乡不得的不能承受之痛,其言朴实,其情真挚。“只有痛哭”与“永不能忘”互文见意,使得思国、怀乡之情悠远、绵长。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句更有表现力。理由是,这两句可以说是关乎身后事的遗言,流露出的是难遣之情、未了之愿――思念祖国、家乡、亲人,渴望两岸尽快统一。可惜诗人已经走近人生的终点,却又看不到两岸统一的一线曙光,可谓有死不瞑目之万千感慨凝聚于心,遂诉诸于文。“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放翁之《示儿》为最好佐证。陆游一生空怀收复失地、中兴宋室之志,可惜夙愿难成,以至抱憾终身,惟有冀望于九泉之下听闻一统中原之喜讯。先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这四句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地从“生前”与“死后”两个角度表述了刻骨铭心的思念与无可奈何的伤痛之情。人为把他们划分为两个“对立面”,阻隔了情感,破坏了诗歌整体的和谐„„
三、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诗歌
2、背诵诗歌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背诵诗歌
2、听写词语
二、拓展:
其实海峡那一岸的许许多多同胞,无时无刻都企盼早日回到祖**亲的怀抱,海峡两岸早日统一!下面,我们来听听他们共同的心声: 乡愁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三、小结:
《望大陆》以“望”字统领全篇,使我们似乎看到了一双眼睛,一双充满着浓郁乡愁,期盼回归的眼睛。全诗的重心全在这一双眼睛上。无疑,“望”字即为“诗眼”。
怀乡是人共有的感情,只是右老(于右任)的感情特别深;统一是中国人共有的愿望,只是于老的愿望特别切。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这是多么震撼中华民族的词句。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教学时间
****年**月**日
星期
第 节
课型
第课时 总第课时
媒体运用
方针,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上,希望尽早恢复两岸的完全对话,反对**„„”
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深情的吟诵这首诗,把它作为礼物,送给海峡那一岸的同胞们,也让我们共同企盼台湾早日回到祖**亲的怀抱,海峡两岸早日统一!教学反思:
8、明天更辉煌
教学内容:
教材38页-40页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读“缀、汁、荆、棘”4个生字;会写“辱、觅、缀、汁、荆、棘、伐”7个生字;掌握“骨肉分离、自强不息、企盼、耻辱、寻觅、点缀、乳汁、炎黄子孙、荆棘、步伐”等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诗句领悟文章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练背诵诗歌第三节。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表达出的香港回归给作者和全国人民带来的无比喜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香港回归给作者和全国人民带来的无比喜悦的激动之情。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诗句深刻领悟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感情。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朗读是最后手段和环节。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文题目 1.(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你们谁能找出香港的位置?你们知道香港是哪一年回归祖国的吗?
2.是的,1997年7月1日,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一天是举国欢庆的时刻,(出示欢庆场面的图片)人民群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喜悦心情,你能想到什么方式?
3.板书课文题目,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为了纪念这一时刻而写的诗。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4.老师出示香港的资料和图片,学生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学生自渎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学生汇报交流学习情况。3.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卡片。
4.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三、整体感知,划分段落
1.本文是一首现代诗歌,是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赞歌。请试着给它划分段落。2.学生讨论,划分段落。教学时间
****年**月**日
星期
第 节
课型
第课时 总第课时
媒体运用
全诗共三节,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了祖国对香港的思念之情,盼望着香港能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第二部分:回顾了香港人民饱受的沧桑,讲述了祖国对香港的关心与帮助,体现了祖国内地与香港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第三部分: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祝愿香港明天更加辉煌。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香港饱受沧桑的关爱之情,赞扬了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并祝愿香港明天更加辉煌。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熟练本课生字词语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节,画出重点词句。2.你从“漫长的岁月”里读出了什么?
漫长的岁月指香港自19世纪中期至20实际末一百多年的日子,从后面的“一串串故事”可以看出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发生了好多的事情。3.出示句子:
(1)你被迫离开母亲的怀抱,骨肉分离撕断肠。(2)滚滚黄河为之怒号,不尽长江为你悲伤。从这两句话里,你又读出了什么?
师小结:香港离开了祖国的怀抱,骨肉分离,我们怎能不悲痛,怎能不愤怒呢?香港的回归成为了举国上下共同的努力和期待。
二、学生课文第二部分
1.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2.学生齐读课文。
香港饱受了屈辱和苦难,那香港人民又是怎样做的呢? 出示句子:
在苦难和机遇中,你寻觅着生存的曙光。你把滴滴汗水,点缀在东方之珠上。
香港人民在艰苦的环境里利用一切机会改造自己的生活,寻找着自强不息的道路,并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把香港建设成为“东方之珠”,这都是几代香港人用辛勤的汗水凝聚成的。
3.不管香港被分割多久,它都是祖**亲的一部分,香港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祖国的帮助,是全国人民对香港的关心和爱护,才使香港有了今日的辉煌。出示句子:
不管你离开多少岁月,母亲的血在你身上流淌。
在你的发展和繁荣中,融进了母亲的泪水、乳汁和力量。学生齐读这段话,感受祖国内地与香港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教学时间
****年**月**日
星期
第 节
课型
第课时 总第课时
媒体运用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在香港回归祖国的过程中,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学生:邓小平,在他的领导下我国启动了同英国政府的谈判,并最终签定合约,规定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出示句子:
在亿万炎黄子孙中,有一位伟人永志不忘。
他用超人的智慧和胆略,为你绘制了回归的航向。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它表达了作者对邓小平同志的赞颂,说明邓小平同志为香港回归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是啊,香港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回到祖国怀抱的香港将更加繁荣、昌盛。出示句子:
百年之梦终相圆,拥抱时的泪水中充满希望。
回到母亲怀抱的香港啊,明天更加美好、更加辉煌。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表现了作者无比激动的心情和对香港明天的美好祝愿。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的第三节。
2.课下搜集闻一多的《七子之歌香港》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语
2、回忆课文内容
二、拓展
1、出示有关香港的赞美诗。香港明天更美好
十年前历经了风雨沧桑苦难的香港,结束了百年屈辱的历史,回到了祖**亲的怀抱。香港人民扬眉吐气,从此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嘹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香港的土地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紫荆花特区旗高高飘扬。香江两岸火树银花尽狂欢,维多利亚港湾繁星璀璨、彩旗招展。海陆空三军威武之师进驻香港,捍卫着神圣美丽的港湾。一国两制是历史的创举,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教学时间
****年**月**日
星期
第 节
课型
第课时 总第课时
媒体运用
五十年不变民心思安。十年间渡过金融风险,战胜了非典、禽流感。
中央政府是香港特区的坚强后盾,祖国人民方方面面大力支援,从回归到稳定逐步走向繁荣。香江之畔高楼林立,巨轮汽笛高奏,物流通五洲。
香港从政权的回归到心灵的回归,万众一心求发展,和谐文明奔向前。东方之珠的光辉更加耀眼,香港的明天美好无限。
2、练读。
训练学生掌握朗诵技巧,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3、师生共唱《七子之歌香港》
三、小结
香港回归,百年盛事,普天同庆,举国欢腾。我们祝愿香港明天更辉煌。让我们再读一读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散文诗吧!教学反思:
9、山海关
教学内容:
教材41页-44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并学会本课9个生字,掌握“巍然耸立、蜿蜒、无垠、碧波万顷、盔甲、捍卫”等词语。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懂得作者按“先总起(赞叹山海关),再分述(山海关的威武风采和山海关的动人历史),后总结(歌颂山海关)”的整体行文思路以及按先概括后具体及空间位置转换记录山海关的局部行文思路。
3、训练学生用词语概括山海关的特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准确用词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领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领会“山海关,将以它那伟大的体魄、忠贞的灵魂,永远地刻在人们的心中”这个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用词语概括山海关的特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准确用词的能力。教学过程: 教学时间
****年**月**日
星期
第 节
课型
第课时 总第课时
媒体运用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去过长城吗?去过万里长城的山海关吗?“天下第一关”是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关隘,建于公元1381年,这里依山傍海,雄关锁隘,易守难攻。天下第一关是山海关古城的东城门,又名“镇东楼”,箭楼格式,城高台宽,与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威远堂在长城之上一字摆开,形成五虎镇东之势,充分展示了山海关这座古代军事要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伟气势。
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俊青,去认识这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把句子读通顺。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整篇课文中,哪些部分主要写“我”看到的景象?哪些部分写“我”由此展开的联想? 3.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
三、检查生字,理清条理
1.指明读生字,检查学生生字词的认读情况。2.教师强调字音、字形。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巍然:本课形容山海关高大雄伟的样子。蜿蜒:本课指长城弯弯曲曲的延伸。思慕:思念(自己敬仰的人)。
捍卫:保卫。
扰攘:骚乱,纷乱。
广袤无垠:土地的面积没有边际。4.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总起:赞叹山海关。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分述:山海关的威武风采以及山海关的动人历史。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总结:歌颂山海关。
5.整篇课文中,第3、4、5三个自然段主要写“我”看到的景象;第6、7、8、9四个自然段写“我”由此展开的联想。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俊青写的课文《山海关》。我们了解了课文按照先总起(赞叹山海关),再分述(山海关的威武风采和山海关的动人历史),后总结(歌颂山海关)的行文思路贯穿全篇。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五、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
****年**月**日
星期
第 节
课型
第课时 总第课时
媒体运用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万里长城是世界的奇迹,山海关是长城的起点,由天下第一关之称。这节课我们继续跟着著名作家峻青去认识那享有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板书课题《山海关》
二、初读全文,整体把握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山海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谈读课文后的整体印象)
(威武的雄关、天下第一关、天下第一关、独一无二)
三、细读,感悟理解
过渡:为什么说上海关是一座威武的雄关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的第二部分,看看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山海关是一座威武的雄关,在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做上批注。
2、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抓重点的句子:“巍然耸立于白云之间、高耸云天、气势磅礴……好雄伟的关塞,好险要的去处!”体会山海关的雄伟壮观。
“北面是燕山山脉,重重叠叠,万里长城连绵起伏;南面是苍茫无垠的渤海,万里长城从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向渤海岸边”……
“山海关,耸立于万里长城的脖颈上,进出锦西走廊的咽喉之地,的确是名不虚传的天下第一关”。通过“脖颈”“咽喉”这两个词让学生感觉山海关险要的地理位置。
3、结合学生发言指导有感情朗读
过渡:这样威武的雄关,当作者站在这雄关上心情又是怎样变化的,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的6、7自然段。
(精神振奋、心胸开阔——慷慨悲壮、涌遍全身)
4、站在这雄关上作者想到了什么?画出相关的句子。
5、师生接轮读。(师读:我真想 …… 我又想…… 我还想……)
6、这句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7、作者又联想到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指导有感情朗读。
过渡:山海关不仅雄伟险要,还在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课文8、9自然段。
9、默读课文的8、9自然段,看看山海关在历史上又起什么作用?(找出相应的句子感受、体会)。
“这高耸入云的坚固的城墙上的一块块砖石,哪一处没撒上过我们英雄祖先的热血?这雄关外面的乱石纵横、野草丛生的一片片土地,哪一处没有埋葬过入侵着的累累白骨?” 教学时间
****年**月**日
星期
第 节
课型
第课时 总第课时
媒体运用
10、把上面两个反问句变成陈述句,作者在这里为什么用反问句呢?如果改为陈述句行不行,为什么?
(用反问句语气更强烈,更加表现了山海关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啊,雄关,它就是我们伟大民族的英雄历史的见证人,它本身就是一个热血沸腾,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谁来谈谈自己读了这句话后的体会?
11、作者赞颂的仅仅是像山海关一样的英雄吗?从这句话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12、指导朗读
过渡:山海关在历史上有如此的重要作用,那么现在又有什么作用呢?学习课文的10自然段
13、齐读课文10自然段
伟大的体魄、忠贞的灵魂各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感情朗读全文,背诵(3—5自然段)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假如有一天你也站在山海关面前,你面对山海关最想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发挥,把想要说的写下来)教学反思:
10、太阳与士兵
第三篇: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案
第二单元
6、开国大典(单一课)教材简析
《开国大典》通过对新中国成立盛况的记叙,表达了全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情感。
学习目标:
1.知道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时间:第三周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
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而_____;为____而____;为____而______。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4、完成作业本6、7题,交流。
5、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板书设计:
6开国大典
热爱、激动、自豪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升国旗→放礼炮
重点突出→宣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有详有略
7、望大陆(单一课)教材简析
《望大陆》是国民党元老于佑任先生病重时的一首哀歌,饱含着他期望叶落归根和祖国统一的一往深情。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佑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2、使促学生独立认识“兮、殇”2个生字;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首诗。教学重点: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佑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第四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认识诗人。简介诗人生平及写作本诗的背景。
二、学习诗歌
1、自学生字。注意字的音和形。
“兮”“殇”都是一声;“殇”Shang,翘舌音。
2、自己读课文,注意把诗读正确、流利,了解每一小节诗的大意。
3、体会诗歌感情。
(1)默读课文,思考:诗人有什么嘱咐?
(2)说一说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3)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节。
(4)齐读第三小节:诗人都望到了什么?
(见到“天”“地”的景象:天是深蓝色的,在天幕笼罩下的大地,茫茫一片,望不到边,给人以视野宽大、心胸开阔的感觉。)
指导学生看文中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理解:“山之上,国有殇”
(体会诗人愿以身许国的情怀。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右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指导朗读
三、引导学生阅读“学习链接”
体会诗人强烈期望两岸统一的情感和渴望回归大陆的心情,体会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实现心中期望的失望情感,以及他未能回到大陆、回到故乡、与故乡亲人相见的痛楚。
四、指导朗读、背诵
带着感情自己读读这首诗
朗读后试着背一背。
五、布置作业
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首诗。
板书设计:
* 望大陆
望故乡
山之上,国有殇(爱国)
望大陆
8、明天更辉煌(单一课)教材简析:
《明天更辉煌》是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一首赞歌,全诗充溢着为香港回归祖国而无比兴奋、鼓舞的浓浓深情。
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节。3.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大陆和香港血浓于水的亲情。
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节。2.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大陆和香港血浓于水的亲情。
学习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第四周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教具准备:生字新词卡片,重点语句幻灯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文题目
1.(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你们谁能找出香港的位置?你们知道香港是哪一年回归祖国的吗?
2.是的,1997年7月1日,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一天是举国欢庆的时刻,(出示欢庆场面的图片)人民群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喜悦心情,你能想到什么方式?
学生甲:游行,看升旗。学生乙:载歌载舞,放鞭炮。学生丙:写文章、作诗。……
板书课文题目,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为了纪念这一时刻而写的诗。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4.老师出示香港的资料和图片,学生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学生自渎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学生汇报交流学习情况。3.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卡片。耻辱寻觅点缀乳汁荆棘步伐
4.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自强不息:自己努力向上,永远不懈怠。炎凉沧桑:指事物很大程度的改变。
曙光:一是指清晨的日光;二是比喻已经在望的美好的前景。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荆棘: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的小灌木。
三、整体感知,划分段落
1.本文是一首现代诗歌,是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赞歌。请试着给它划分段落。2.学生讨论,划分段落。
全诗共三节,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了祖国对香港的思念之情,盼望着香港能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第二部分:回顾了香港人民饱受的沧桑,讲述了祖国对香港的关心与帮助,体现了祖国内地与香港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第三部分: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祝愿香港明天更加辉煌。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香港饱受沧桑的关爱之情,赞扬了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并祝愿香港明天更加辉煌。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节,画出重点词句。2.你从“漫长的岁月”里读出了什么?
漫长的岁月指香港自19世纪中期至20实际末一百多年的日子,从后面的“一串串故事”可以看出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发生了好多的事情。3.出示句子:
(1)你被迫离开母亲的怀抱,骨肉分离撕断肠。(2)滚滚黄河为之怒号,不尽长江为你悲伤。从这两句话里,你又读出了什么?
学生甲:香港离开了祖国的怀抱,人们无比悲痛。
学生乙:写长江、黄河,其实是在表现举国上下的愤怒与悲痛。
师小结:香港离开了祖国的怀抱,骨肉分离,我们怎能不悲痛,怎能不愤怒呢?香港的回归成为了举国上下共同的努力和期待。
请同学们课下搜集资料,了解这段屈辱的历史,我们下节课再来继续学习。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节。2.了解香港回归这段历史,激发爱国情感。
3.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大陆和香港血浓于水的亲情。教具准备
香港相关资料,重点语句幻灯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听写词语。
1.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明天更辉煌》。听写词语:
耻辱寻觅点缀乳汁荆棘步伐
2.学生互相检查,不会写的练习巩固。3.你们课下搜集了哪些资料呢?
二、学生课文第二部分
1.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2.学生齐读课文。
香港饱受了屈辱和苦难,那香港人民又是怎样做的呢? 出示句子:
在苦难和机遇中,你寻觅着生存的曙光。你把滴滴汗水,点缀在东方之珠上。
香港人民在艰苦的环境里利用一切机会改造自己的生活,寻找着自强不息的道路,并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把香港建设成为“东方之珠”,这都是几代香港人用辛勤的汗水凝聚成的。
3.不管香港被分割多久,它都是祖**亲的一部分,香港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祖国的帮助,是全国人民对香港的关心和爱护,才使香港有了今日的辉煌。
出示句子:
不管你离开多少岁月,母亲的血在你身上流淌。
在你的发展和繁荣中,融进了母亲的泪水、乳汁和力量。学生齐读这段话,感受祖国内地与香港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在香港回归祖国的过程中,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出示句子:
在亿万炎黄子孙中,有一位伟人永志不忘。
他用超人的智慧和胆略,为你绘制了回归的航向。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它表达了作者对邓小平同志的赞颂,说明邓小平同志为香港回归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是啊,香港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回到祖国怀抱的香港将更加繁荣、昌盛。出示句子:
百年之梦终相圆,拥抱时的泪水中充满希望。
回到母亲怀抱的香港啊,明天更加美好、更加辉煌。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作者无比激动的心情和对香港明天的美好祝愿。
四、背诵课文第三节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背诵课文的第三节。
3.课下搜集闻一多的《七子之歌香港》 板书设计
祖国的思念期盼归航
香港百年回顾受辱的历史血脉相连明天更辉煌 伟人的胆略香港回归
9、山海关(单一课)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选自峻青的《雄关赋》。本课是一篇描写我国著名的古迹山海关的散文,抒发了作者对山海关的赞美和歌颂之情。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热爱祖国疆土,热爱中华民族的炽热情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懂得作者按“先总起(赞叹山海关),再分述(山海关的威武风采——山海关的动人历史),后总结(歌颂山海关)”的全篇行文思路以及按先概括后具体及空间位置转换记录山海关的局部行文思路。
3、训练学生用词语概括山海关的特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准确用词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领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4、帮助学生认识并会写部分难写的生字词。引导学生独立阅读链接小诗《长城》,能有感情地进行朗诵。
教学重难点:
概括山海关的特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准确用词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领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间:第五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同学们,你们去过长城吗?去过万里长城的山海关吗?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峻青,去认识这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吧!
板书:山海关
(二)初读,感知全文思路。
1、自由小声朗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把句子读通顺。
2、再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整篇课文中,哪些部分主要写我看到的景象,哪些部分写我由此展开的联想?
(三)细读,体会文章内容。
一边默读,一边思考:从作者眼中看到的山海关和心中产生的种种想法,你认识到了山海关有怎样的特点?
1、读第一,二自然段,注意作者用了怎样的词语,句子来介绍山海关的风采?
(“好一座威武的”“这号称。。。”等感叹号)
这两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读第三至五自然段,注意作者用哪句话概括了山海关的风采的特点和给自己留下的深刻感受?文中哪些地方具体地写出了这些特点?
3、读第六至九自然段,注意作者站在这雄关之上,心情有怎样的变化?找出相关句子。
4、他想到了什么?用哪些话概括了山海关历史的特点和给自己留下的深刻感觉?
这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里用了什么词语、句子来全面概括山海关的特点?
5、在阅读课文1—4段时,要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去体会有关语言文字。
在理解各部分内容时,要结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或段落。不要把理解和朗读分离、割裂开来。
(四)练读,领悟表达方法。板书设计:
城楼
9、山海关
地理位置
历史作用
现在的作用
10、太阳与士兵(单一课)教材分析
《太阳与士兵》是描写中国边防军人的动人事迹的一则短文,表达了他们对祖国的无限赤诚之心。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太阳与士兵的对话,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边防战士对祖国的忠诚之情。
2、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归纳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提高概括能力。
3、帮助学生认识五个生字。
4、对有条件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读后练习,用书信的形式写出读后感。
教学重难点: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归纳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提高概括能力。
教学方法:练习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时间:第六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读。
谈话:生活中,有各种对话——儿子与母亲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可是,你听过这样的对话吗?
板书:太阳与士兵
二、初读对话。以个体自读为主,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想想一共有多少次对话。
三、再读对话,一边读,一边想:每次对话主要说了什么内容,你从中感受到了“东方一哨”士兵怎样的形象?
1、读第一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清晨高唱上岗,在太阳照耀下升旗的情景。
2、读第二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荒凉的小哨所上建起升旗场的情景。
3、读第三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年复一年在冰天雪地迎风站哨的情景。
四、巩固练习。
1、注意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想想这样写所包含的意思和情感,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几句话。
北国的松,江南的竹,中原的月季,陕北的向日葵……每一料种子都带着战士的馨香在这里落户。
我们要将我们全部的光和热,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献给您——伟大的祖国!
2、为课文插图配一首小诗,题目是《太阳与士兵》。
3、给“东方第一哨”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信,倾吐你心中想说的话。
教学后记: 在教学中,以个体自读为主,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想想一共有多少次对话。一边读,一边想:每次对话主要说了什么内容,你从中感受到了“东方一哨”士兵怎样的形象?
1、读第一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清晨高唱上岗,在太阳照耀下升旗的情景。
2、读第二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荒凉的小哨所上建起升旗场的情景。
3、读第三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年复一年在冰天雪地迎风站哨的情景 语文百花园二(综合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语文百花园二”中编排了“温故知新”“语文大课堂”和“习作”三个栏目。学习目标:
1、认识比喻修辞,并能实际运用。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把内容表达得更加生动。
2、学习积累中华古典优秀诗文。
3、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4、语文大课堂活动“今日家乡”。着力让学生每个个体主动参与,自由选择活动合作伙伴,学习自己策划调查采访方案、自主确定汇报展示方案方式。
5、不限内容范围、文体样式,自由作文,提高自助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比喻修辞,并能实际运用。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把内容表达得更加生动。
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自由作文,提高自助写作能力。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时数:四课时 教学时间:第六周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理解与运用:体会出句中带点词语所采用的打比方修辞方法,把句子描绘的情景表现得更加具体形象。
让学生在比喻句子中体会比喻修辞的作用。(1)投影:
“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比喻)
每一声炮响,全场就有一阵十分响亮的掌声。(形容)”(2)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比喻什么?(3)反馈交流:
第1个句子中,采用“海洋”来比喻天安门广场上的人很多很多,就像宽广无比的大海:后用“海上的波浪”来比喻天安门广上的红旗也很多以及飘扬翻动的样子,就像大海上翻滚的波浪。
第2个句子中,用“雷明”来比喻会场上人们的鼓掌声特别响亮,就像打雷的声音那样震天动地。
(4)学习用比喻的方法来写句子,要用上指定的比喻词。
2、拓展与交流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宁宁和丫丫二人的对话。
(2)各自说说自己的认识,或是产生共鸣的收获,或是与之不同的感受。(3)教师酌情进行点评。
3、积少成多
所选诗的作者龚自珍是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中国近代史上首开新风气的人物。他48岁时因主张革新受到清政府顽固派的打击迫害,终以父亲老等借口辞官归乡。这首诗是他回家途中,读陶潜诗的有感而发。他有力地批判了即将灭亡的封建制度,抗击朝政,表现他期盼变革现实、振兴国家、以抵抗外敌的意愿,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1)对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和注解去解决。(2)指导朗读并能背诵。
(3)可以让学生搜集、抄写有关表达“爱我中华”之情的诗句、格言等。例如:
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宋。岳飞)
人生富贵岂有极,男儿要在能死国。(明。李梦阳)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趁之?(清。林则徐)
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飘泊我无家。(清。秋臻)
人在异域最思念家乡,人在异国最怀念祖国。(侠名)
二、语文大课堂
1、讨论
2、调查与采访
(1)组成小组,组成小组,走进商店、大街、蔬菜大棚、家庭等地进行调查和采访。(2)围绕调查对象,可以去图书馆,也可以去图书馆,也可以去书店,还可以上网查阅、搜集反映家乡发展变化的资料。有条件的可以搜集实物、图片、或录像等。
(3)整理与分析
以“今日家乡的……为题,写一份表格式的调查报告。(4)交流
三、习作
1、审题:读提示,明确写作要求。
题目要求有四句话,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说明这是自由作文:“可以不限内容范围,也不限文体样式”(第一句话);第二层解释“两不限”的具体含义:“可以写你感受最深的人或事,也可以写你特别熟悉的景物或物”——这是“不限内容范围”,“可以写你感受最深的人或事,也可以写日记或诗歌”——这是“不限文体样式”(第2句话);第三层提出写作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题目恰当,自作修改等(第3、4句话)
2、看“平台”,参与习作讨论。可按“习作讨论平台”的四点,先个体思考,再与同学交流。
3、自动笔,进行初步试写。根据各人选定的内容、文体动笔的练习,可先列提纲,也可直接写。
4、选例文,组织交流评改。
教师审阅全班学生的初作,从中选择内容、不同的问题理文若干篇,分类与点评,使学生从别人的习作中的优点或不足受到启发。注意:要让学生也参与点评、发表意见。
第四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6、开国大典
导学目标:
1.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通过查阅资料、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自己查阅的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参加开国大典时激动自豪的心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通过学习课文,学习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场面描写的精彩,学习过渡句的写法。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自己查阅的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参加开国大典时激动自豪的心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课文,学习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场面描写的精彩,学习过渡句的写法。
学习课时:2课时
一、设疑导入本课:
1、“大典”指什么?那开国大典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开国大典》,在这篇课文中,你想学到什么?
2、教师整理问题:
(1)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人。(2)开国大典时人们的心情怎样?(3)开国大典的过程是什么?(4)从本课中,我们借鉴
出示课件:让学生明白,开国大典是中国历史上转折的日子,此时作为一名中国人你的情感怎样。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说出大典程序,掌握生字词。
2.探究课文。点名这一历史时刻作为一名中国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学生发言教师随机板书词语如;激情四溢.激动.万分。兴奋不已、意气风发
3.自读课文,在文中找相关语句,旁批体会并在组内交流。
反反馈:A、例如,早上四五点钟起床、三十万人„„有工人,有农民„„
B、毛主席与群众见面......升国旗........联系生活实际中升国旗的场面说感受.再次回放课件,让学生记住这一历史时刻的重要性,及时点拨,此时国旗升起标志旧时代结束了,新时代开始了,你有什么想法?学生发言.......C、阅兵式,齐读,听录音,学生闭眼体会场面感受阅兵式品味我国军队的强壮。同桌互说阅兵式过程并练习叙述 引导学生说出此时的你感受了这种场面会有什么表现? 出示课后作业第三题中的句子,再感受这不同寻常的场面。
4.回顾课文中场面,看文章中的精彩描写之处,引导学生:明白此类文章的写法,如演讲比赛、“六一”活动、元旦等大型活动。在按程序叙述的过程中,适当适时地插入自己的情感描写,使文章生动。
引导学生写一写你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学生,把你看到的某个场面写下来。
(提示:插入自己的情感描写)
第7课 《望大陆》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独立认识“兮、殇”2个生字。
2、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右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全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设疑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望大陆》,学生读题。
教师谈话:读了题目,有什么问题?
2、整理问题:今天我们围绕下列问题来学习本课。(1)、谁在望大陆?他望到了什么?(2)、为什么望大陆?(3)、诗是谁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自主学习,领悟诗情。
(一)先初读全诗,把每句诗读正确、流利,明白每小节诗的大意。
同桌互读,指名反馈,并谈感受。
(二)再逐节细读,着力去体会全诗所表达的情感:
1、读1、2小节时,思考:诗人有什么嘱咐?(“葬我于高山之上兮„„”)他为什么要“望我大陆”、“望我故乡”?(可结合他独居台湾、身患重病以及他的日记等进行理解)指名回答的过程中,教师补充本课首尾照应的写法。
2、读第3小节时,思考:诗人望见了什么呢?(可从“天苍苍,野茫茫”去想象那壮阔的画面。)他心中有什么想法呢?(可从“山之上,国有殇”去体会他愿以身许国的情怀。)
(三)背诵全诗 再次体会诗中之情。
四、质疑再探。
本文学到这里已经学完了,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或是还想了解的请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五、拓展延伸,作业布置。课后读《远方的思念》、《我的中国心》,进一步体会课文《望大陆》中浓烈的思念故土之情。
第8课 明天更辉煌
学习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读“涰、汁、荆、棘”4个字;会写“辱、觅、涰、汁、荆、棘、伐”7个字;掌握“骨肉分离、自强不息、期盼、耻辱、寻觅、点缀”等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诗句领悟文章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熟练背诵诗歌第3节。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表达出的香港回归给作者和全国人民带来的无比喜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诗句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情感强烈的诗句。前置学习:查找、搜集有关香港的资料,了解香港的昨天和今天。学习过程:
二、设疑导入新课。
1、观看“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视频,思考: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日子吗?
谈话:1997年7月1日零时,香港会展中心,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徐徐升起,香港终于回归了!在这举世瞩目的时刻,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人们以千歌万曲、千言万语倾吐着自己激动的心声。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的一首诗歌,她是“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题目是“明天更辉煌”。看到这个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
2、整理问题:今天我们围绕下列问题来学习本课。(1)、本诗三个小节,各写了什么内容?(2)、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自主学习,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1、自读诗歌,分小节概括主要内容。同桌互说之后指名反馈。
2、有感情地朗读每节诗歌。
三、细读诗歌悟感情。引导预设:
(一)读第一小节时,应弄清“漫长的岁月”“你被迫离开母亲的怀抱”“骨肉分离”具体指什么,并抓住“撕断肠”“„„为之怒号”“„„为你悲伤”“期盼”等词语体会所含情感。
(三)读第二小节时,可让学生了解香港的百年沧桑史的一些事例,去理解“你饱尝痛苦和耻辱”等诗句;可让学生了解香港的“世界第一”的一些事例,去理解“你把滴滴汗水,点缀在东方之珠之上”等诗句。
(四)读第三小节时,要让学生自己去查阅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有关资料,并由老师作简要概述,帮助学生理解“„„有一位伟人永志不忘”“他用超人的智慧和胆略,为你绘制了回归的航向”等诗句。还要让学生观察课文第二幅插图,并结合朗读有关诗句,使学生懂得:“一国两制”构想已作为邓小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而功垂青史、光照中华。
在理解每小节诗的内容、感情时,要结合指导朗读,做到能有感情地去读,并把第三小节背诵下来。
六、质疑再探。
本文学到这里已经学完了,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或是还想了解的请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七、拓展延伸,作业布置。
香港回归,百年盛事,普天同庆,举国欢腾。我们祝愿香港的明天更辉煌。让我们再读一读另一首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散文诗吧!《香港明天更美好》。
9山海关(第一课时)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
3、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去过万里长城吗?去过万里长城的山海关吗?
二、初读课文,自主质疑
1、自由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长句多读几遍。预设:《山海关》一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真好),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为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
2、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自探提示: 自由练习读课文,不但要注意声音,还要表情。
读书的过程中画出本课的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文中的新词。
3、小组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4、读课文中你还有什么发现,请在课文中作批注。
三、解疑合探。我展示:
学生展示自己愿意读的课文段落。(学生进行评价)出示本课生字新词、以及不理解的词语。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师生进行评价。展示自己发现的。
四、质疑再探:
文中哪些部分主要写“我”看到的景象?哪些部分写“我”由此展开的联想?(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展示汇报,组间互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五、运用拓展
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学生自编习题,交流解答。请你来当小老师,编一道题,考考大家(同桌)!
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教师有选择的出示下面习题供学生练习。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加强知识的运用拓展,老师也给大家设计了一些习题,检测一下大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
六、课堂总结
9山海关(第二课时)
1、训练学生用词语概括山海关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准确用词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领会重点词语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2、学习按先概括后具体及空间的位置转换记录山海关的局部行文思路的方法。
3、引导学生独立阅读链接小诗《长城》,能有感情地进行朗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一、设疑自探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一些内容,这节课还想了解哪些内容,请提出你的问题,咱们一块儿解决。
预设:《山海关》有哪些特点?
二、解疑合探(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展示汇报,组间互评)
1、有感情的朗读第1、2自然段,作者用了怎样的词语、句子来介绍山海关的风采的?()用“”赞叹地“满怀激情”地语气朗读第1、2自然段。
1、读3-5自然段,从文中找出描写山海关特点的语句。()教师总结:作者运用先概括后具体及空间位置转换来记录山海关。
4、读第6-9自然段,注意作者站在这雄关之上,心情有怎样的变化?找出相关句子()
5、作者想到了什么?用哪些话概括了山海关历史的特点和给自己留下的深刻感受?
6、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里用了什么词语、句子来全面概括山海关的特点?这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质疑再探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四、运用拓展
1、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自主出题。
五、全课总结。学生谈学习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谈一谈。
10太阳与士兵(一课时)
1、认识“萦”等5个生字,积累“锦绣”等词语。
2、读通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3、分角色朗读太阳与士兵的对话,体会士兵的思想感情。
4、对有条件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读后练习,用书信的形式写出读后感。
5、体会边防军人对祖国的无限赤诚之心。
一、设疑自探
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预设:
反复朗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上记号,并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些疑问解决。
二、解疑合探
1、想一想课文一共有多少次对话,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再读对话,一边读,一边想:你从每次对话中感受到了“东方一哨”士兵怎样的形象?(学法提示:你从哪一句话中感受到了士兵有这样的的形象的?)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太阳与士兵的对话,进一步体会边防军人对祖国的无限赤诚之心。
(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展示汇报,组间互评)
注意下面括号中的句子的词,想想这样写所包含的意思和情感,再有感情地读出这几句话。
1、北国的松,江南的竹,中原的月季,陕北的向日葵„„每一粒种子都(带着战士的馨香)在这里落户。
2、我们要将我们(全部)的光和热,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献给您—伟大的太阳!
三、质疑再探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四、运用拓展
1、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自主出题。
2、组内择优推荐。
3、老师选择性向全班展示。(基础、中档、拔高)
4、全班同学同时训练。
《语文百花园二》
学习目标
1、认识比喻修辞,并能实际运用。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把内容表达得更加生动。
2、学习积累中华古典优秀诗文。
3、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4、语文大课堂活动“今日家乡”。着力让学生每个个体主动参与,学习自己策划调查采访方案、自主确定汇报展示方案方式。
5、不限内容范围、文体样式,自由作文,提高自助写作能力。
学习重点:认识比喻修辞,并能实际运用。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把内容表达得更加生动。
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自由作文,提高写作能力。
学习课时
第一课时
前置学习
一、温故知新
1、理解与运用
1)读书上“理解与运用”中的句子,体会出句中带点词语所采用的修辞方法。2)
3)反馈交流,让学生在比喻句子中体会比喻修辞的作用。4)学习用比喻的方法来写句子,要用上指定的比喻词。
2、拓展与交流
(1)
(2)
3、积少成多
1)2)3)
合作探究
1、检查自学情况。
2、交流自己写的比喻句。说说是用什么比喻什么?
3、交流学习本单元课文时的感受和收获。
4、背诵《己亥杂诗》,说说自己的理解。
展示交流
1、展示自己所写的比喻句。
2、展示学习本单元课文时的感受和收获。
3、背诵《己亥杂诗》
拓展延伸
搜集、抄写有关表达“爱我中华”之情的诗句、格言等。
第二课时
前置学习
语文大课堂
1、了解调查内容
2、阅读调查和采访注意事项。
3、围绕调查对象,可以去图书馆,也可以去书店,还可以上网查阅、搜集反映家乡发展变化的资料。有条件的可以搜集实物、图片、或录像等。
4、组成小组,走进商店、大街、蔬菜大棚、家庭等地进行调查和采访。
合作探究
1、讨论
2、交流搜集到的反映家乡发展变化的资料。
3、整理与分析。以“今日家乡的„„为题
展示交流
1、交流小组完成的调查报告。
2、评价。
拓展延伸
就自己关心的现象或事情写一份调查报告。
第三、四课时
前置学习
习作
1、审题,读提示,明确写作要求。
合作探究
1、看“平台”,参与习作讨论。可按“习作讨论平台”的四点,先个体思考,再与同学交流。
2、进行初步试写。根据各人选定的内容、文体动笔的练习,可先列提纲,也可直接写。
展示交流
选例文,组织交流评改,发表意见。
拓展延伸
修改自己的作文,在和同学交流。
第五篇: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介绍及教学设计
彭 涛
单元教材概貌:
本单元由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二”组成。五篇课文中,《开国大典》、《明天更辉煌》、《山海关》是精读课文,《望大陆》、《太阳与士兵》是略读课文。
《开国大典》通过对新中国成立盛况的记叙,表达了全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情感。
《望大陆》是国民党元老于佑任先生病重时的一首哀歌,饱含着他期望叶落归根和祖国统一的一往深情。
《明天更辉煌》是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一首赞歌,全诗充溢着为香港回归祖国而无比兴奋、鼓舞的浓浓深情。
《山海关》是一位现代作家描写的赞美山海关的散文,表达出热爱祖国疆土、热爱中华民族的火热情怀。
《太阳与士兵》是描写中国边防军人的动人事迹的一则短文,表达了他们对祖国的无限赤诚之心。
因此,教师在教学本单元中应注意将有声之阅和无声之读结合。首先把课文生字的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做到正确流利,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课文要朗读得有感情,这是“有声阅读”。同时,要加强静心默读,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把课文读懂,这是“无声之读”。在安排教学流程时,应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去设计,提出朗读和默读的不同要求。另外要将理解内容与领悟写法结合。阅读本单元课文,要注意抓重点语句去理解内容,体会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要关注不同课文在表达上突出的特点,领悟写作方法,吸收课文语言,以利于在自己的口语交际、书面写作中进行迁移运用,形成较强的表达能力,达到学习语言的高层次要求。而且还要将阅读文字与观看插图结合。要让学生更多地动口、动眼、动脑、动手,去接触课文,在自主阅读中感知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形象,体验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同时,要用好每篇课文中的插图,把它作为阅读材料的一部分,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把语言文字变成生动画面的能力。
本单元的“语文百花园二”中编排了“温故知新”“语文大课堂”和“习作”三个栏目。“温故知新”有“理解与运用”“拓展与交流”“积少成多”三项内容。“理解与运用”练习,一是读句子体会词义,认识比喻修辞;二是实际运用,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这是训练学生把内容表达得更加生动的一项基本功。“拓展与交流”采用宁宁和丫丫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畅谈学习本单元各课后的感受和收获,有的从描写方法谈,有的从修辞方法谈,有的从学习方法谈,意在启发学生打开思路,各抒己见。“积少成多”选编了清代龚自珍的一首名诗《已亥杂诗》,一是让学生积累中华古典优秀诗文;二是配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的主题,让学生认识又一位“爱我中华”的古代名人。
“习作”是自由作文,不限内容范围,也不限文体样式,是学生自助写作能力的展示,也是对学生自助写作能力的测试。
单元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24个,会写生字26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或指定的自然段。阅读相关的“学习链接”,丰富自己的文学常识。
3、感受炽热的爱国情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认真体会课文中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认识比喻修辞,并能实际运用。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把内容表达得更加生动。
5、学习积累中华古典优秀诗文。
6、自由作文,不限内容范围,也不限文体样式,提高自助写作能力。
学习状态分析:
本单元都是表现华夏儿女对祖**亲赤诚而炽热的爱的情怀的课文。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对语言生动具体,情感蕴含丰富的文章不能静心地认真品读,缺乏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写作方法的揣摩,以及对作者情感的体会。针对本单元课文的特色,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多读读感受深的地方。另外要加强静心默读,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把课文读懂。在反复品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启迪,进而在感知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案举例: 6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并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述、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七自然段。
3、帮助学生认识“耸、渠、钮、枳、聂”;会写“防、耸、旗、擎、渠、钮、徐、枳、融、司、缓”;理解“典礼、城防部队、擎、徐徐上升、缓缓、就位、肃立、瞻仰”等词语。
4、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帮助学生掌握11个生字,理解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3.介绍时代背景(放一段《开国大典》电影片断然后介绍。)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二、学习生字新词
要求:
1、自己读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交流
1、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场面?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开国大典的?
(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写的。)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
四、学习第一部分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读完这段你有什么感受?
理解重点句
“总数达三十万人。”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向海上的波浪。”
(理解: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到会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思想感情,并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述、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升国旗→放礼炮→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通过分析比较,想想哪些场面写得特别详细?哪些场面写得较为简略?
(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写作特点。)(1)教师适时引导
(阅兵式最能体现开国大典的盛况。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很多。)
(2)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的含义,体会思想感情。
理解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重、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传遍中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欢跃”,欢腾跳跃。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看书上插图:这是董希文的著名红色经典油画《开国大典》,形象逼真地再现了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新中国诞生了的生动而宏大的场面。
指导朗读:把重点词语表达的感情通过恰当的停顿、节奏、轻重处理用声音表现出来。
自己读、朗读、齐读
指导背诵第七自然段。
理解2“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理解3“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威武,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着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
理解4“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人民子弟兵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想象描绘的画面,带着体会到的情感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4、体会写作方法: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二、学习第三部分
1、齐读第三部分。
思考:从这一部分中,你读懂了什么?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了会场,典礼持续时间长。)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可以象征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2、指导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三、总结全文
四、小练笔: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6开国大典
热爱、激动、自豪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升国旗→放礼炮
重点突出→宣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有详有略
7*望大陆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佑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2、使促学生独立认识“兮、殇”2个生字;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首诗。
教学重点: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佑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认识诗人。简介诗人生平及写作本诗的背景。
二、学习诗歌
1、自学生字。注意字的音和形。
“兮”“殇”都是一声;“殇”Shang,翘舌音。
2、自己读课文,注意把诗读正确、流利,了解每一小节诗的大意。
3、体会诗歌感情。
(1)默读课文,思考:诗人有什么嘱咐?(2)说一说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3)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节。
(4)齐读第三小节:诗人都望到了什么?
(见到“天”“地”的景象:天是深蓝色的,在天幕笼罩下的大地,茫茫一片,望不到边,给人以视野宽大、心胸开阔的感觉。)
指导学生看文中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理解:“山之上,国有殇”
(体会诗人愿以身许国的情怀。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右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指导朗读
三、引导学生阅读“学习链接”
体会诗人强烈期望两岸统一的情感和渴望回归大陆的心情,体会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实现心中期望的失望情感,以及他未能回到大陆、回到故乡、与故乡亲人相见的痛楚。
四、指导朗读、背诵
带着感情自己读读这首诗
朗读后试着背一背。
五、布置作业
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首诗。
板书设计: 7*望大陆
望故乡
山之上,国有殇(爱国)
望大陆
语文百花园二
教学目标:
1、认识比喻修辞,并能实际运用。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把内容表达得更加生动。
2、学习积累中华古典优秀诗文。
3、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4、语文大课堂活动“今日家乡”。着力让学生每个个体主动参与,自由选择活动合作伙伴,学习自己策划调查采访方案、自主确定汇报展示方案方式。
5、不限内容范围、文体样式,自由作文,提高自助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比喻修辞,并能实际运用。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把内容表达得更加生动。
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自由作文,提高自助写作能力。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语文百花园二”,安排了“温故知新”、“语文大课堂”、“习作”。
一、温故知新
1、理解与运用:体会出句中带点词语所采用的打比方修辞方法,把句子描绘的情景表现得更加具体形象。
让学生在比喻句子中体会比喻修辞的作用。
(1)投影:
“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比喻)
每一声炮响,全场就有一阵十分响亮的掌声。(形容)”
(2)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比喻什么?
(3)反馈交流:
第1个句子中,采用“海洋”来比喻天安门广场上的人很多很多,就像宽广无比的大海:后用“海上的波浪”来比喻天安门广上的红旗也很多以及飘扬翻动的样子,就像大海上翻滚的波浪。
第2个句子中,用“雷明”来比喻会场上人们的鼓掌声特别响亮,就像打雷的声音那样震天动地。
(4)学习用比喻的方法来写句子,要用上指定的比喻词。
2、拓展与交流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宁宁和丫丫二人的对话。
(2)各自说说自己的认识,或是产生共鸣的收获,或是与之不同的感受。
(3)教师酌情进行点评。
3、积少成多
所选诗的作者龚自珍是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中国近代史上首开新风气的人物。他48岁时因主张革新受到清政府顽固派的打击迫害,终以父亲老等借口辞官归乡。这首诗是他回家途中,读陶潜诗的有感而发。他有力地批判了即将灭亡的封建制度,抗击朝政,表现他期盼变革现实、振兴国家、以抵抗外敌的意愿,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1)对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和注解去解决。
(2)指导朗读并能背诵。
(3)可以让学生搜集、抄写有关表达“爱我中华”之情的诗句、格言等。例如:
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宋。岳飞)
人生富贵岂有极,男儿要在能死国。(明。李梦阳)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趁之?(清。林则徐)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飘泊我无家。(清。秋臻)
人在异域最思念家乡,人在异国最怀念祖国。(侠名)
二、语文大课堂
1、讨论
2、调查与采访
(1)组成小组,组成小组,走进商店、大街、蔬菜大棚、家庭等地进行调查和采访。
(2)围绕调查对象,可以去图书馆,也可以去图书馆,也可以去书店,还可以上网查阅、搜集反映家乡发展变化的资料。有条件的可以搜集实物、图片、或录像等。
(3)整理与分析
以“今日家乡的。。为题,写一份表格式的调查报告。(4)交流
三、习作
1、审题:读提示,明确写作要求。
题目要求有四句话,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说明这是自由作文:“可以不限内容范围,也不限文体样式”(第一句话);第二层解释“两不限”的具体含义:“可以写你感受最深的人或事,也可以写你特别熟悉的景物或物”——这是“不限内容范围”,“可以写你感受最深的人或事,也可以写日记或诗歌”——这是“不限文体样式”(第2句话);第三层提出写作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题目恰当,自作修改等(第3、4句话)
2、看“平台”,参与习作讨论。可按“习作讨论平台”的四点,先个体思考,再与同学交流。
3、自动笔,进行初步试写。根据各人选定的内容、文体动笔的练习,可先列提纲,也可直接写。
4、选例文,组织交流评改。
教师审阅全班学生的初作,从中选择内容、不同的问题理文若干篇,分类与点评,使学生从别人的习作中的优点或不足受到启发。注意:要让学生也参与点评、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