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
涂虹英
上周我们有幸聆听了陈洁老师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感触颇深。整堂课给人的感觉结构严谨,层层深入,情感铺垫,感人至深。陈老师身心投入,激情满怀,她像一位音乐指挥家,引领孩子们演绎了一曲时而凄婉,时而激昂,时而无助,时而奋进的催人泪下乐章。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课堂围绕“父亲了不起儿子了不起”这一重点中的“了不起的父亲”进行教学,抓住重点,突出主题,层次清晰。在这短短的课堂里,以“了不起”一词为切入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抓住了关键词句,探究父亲的情感变化,以各种读的方式体会父亲对儿子的信守诺言,坚持不懈的深沉父爱。
二、结构严谨,层层深入。陈老师巧妙的课堂设计结构严谨,层层深入,从课一开始利用课件播放地震中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地震震撼人心的悲惨场面,再带着对地震中生离死别的初步认识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激发了孩子内心的情感,再引导孩子在与文本对话,插入汶川地震中感人的画面获得了情感的飞跃,再以“课文又是如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儿子的‘了不起’的,并写写想对父亲说的话”结束教学。课堂始终主线明晰、流淌自然,一切顺其自然,没有半点突兀之感。学生质疑解疑、自读自悟,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对话充分,不仅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情感铺垫,感人至深。课前的地震图片导入,不仅奠定了课堂的情感氛围,也为接下来的整堂课做好了情感铺垫。课中,紧紧抓住父亲的“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三个句子中的不同情感变化,与劝父亲离开的人产生鲜明的对比,再到“他挖了十二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品味父亲的坚持不懈,“课文又是如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儿子的‘了不起’的,课尾,陈老师又汶川地震中母护子,父救儿等直击人心的画面再次唤起学生对父爱母爱的深刻认识,我想,那一刻,孩子们柔软的内心被深深触动,眼里一定闪着感动的泪花,带着这种情感写父亲对孩子说的话,句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再一次将课堂带入高潮,体会“了不起的父亲”就是水到渠成。
如果说要提建议的话,我个人觉得课始可以插入录像,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大地震造成的可怕后果;课尾的汶川地震中感人的画面是不是可以在体会地震可怕的句子后展示,引入父亲对孩子的深沉父爱呢?
陈老师的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她的课堂人美语言美情感美,虽然我无法把你的美丽带入课堂,我要向陈老师学习,让我的课堂象你一样美丽。
第二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
评张伟强老师《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
周文龙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少有体验。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但张老师借助精心的设计,精妙的点拨,解读文本,引领学生潜心读文,感悟人生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牵引学生灵动于字里行间,我们的思绪已被张老师牵引到了课堂上,情感受到强烈的震撼,我认为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他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创设情境,调动视觉感官,顺势而导。
学生的情感世界是丰富的,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自己的人生体验,所以当他们面对大地震的情境时,就会发出感叹;当他们面对地震所带来的损失时,就会发出惊叹;陈老师利用课件播放了“日本3.11大地震”时的灾难图片,首先让学生切合实际的感受到地震震撼人心的场面,引导学生去读课文,它带给学生的冲击就比任何语言描述所带来的效果都要好,都要大。这样,有效地调动了孩子已有的情感,激发了孩子内心的情感,奠定了课堂的情感氛围,为接下来的整堂课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注重学生主体感悟,抓住语言秘妙,读中而悟。
张老师在引导学生品读精华,感悟“父子的了不起”时,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形式,在读中感悟“父亲的了不起”,紧紧抓住“了不起”,让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句子中最关注的的词语,以达到整体感知。接着,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透过人物描写的句子:“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引领学生在读中发现时间词的罗列以及此处特殊的标点符号“,”,并抓住这一处的语言秘妙,通过对比研读,让学生领悟父亲抢救儿子挖得辛苦,而且时间漫长。“为什么不直接说挖了36小时,而是说挖了8小时,16小时,36小时呢?”„„.很多类
似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思考,提倡学生的主导地位,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
三、情感震撼,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深化
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非常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尤其在提炼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进行朗读训练时,巧妙的运用搭桥性的语言,在层层推进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
比如,在对比读父亲与其他人不同的表现时,张老师采用引读的形式:
师: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这样的三句话。(课件出示)你有什么发现?
师:(引读)当有些人走上前来劝说父亲,父亲是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恳求地问——
师:(引读)当消防队长出现在父亲面前,父亲觉得自己的儿子有获救的希望了,于是他急切地问——
师:(引读)警察走上前来,要父亲马上回家。这个一心要救儿子的父亲简直要崩溃了,于是他问道——
师: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厉害,你为什么不离开?
老师始终强调朗读训练,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中体会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所表达出一位伟大父亲的爱。
四、以文本为凭借,升华情感,回归现实,适时布置课后作业,使学生入情入境。
老师在学生读透课文,在文中体会到父亲的伟大之爱后,让学生回家为自己的父亲洗脚,看看他们的脚和你的脚有什么区别,写出自己的感受,拥抱父亲三分钟,写出感受。趁着余热,学生有感而发,体会了父母深沉伟大的爱,在美好的情感体验中受到人文的熏陶。
第三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
狮子场小学
杨 琴
今天有幸聆听了大乌江小学王道琼老师的语文课,感触颇深。与其说是评课,还不如说是学习,我是带着汲取前辈的长处以弥补自身不足的心态来学习的。下面就刚刚听王老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谈一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投一石,激起千层浪花。
教学一开始,王老师就利用课件播放地震中的一段录象,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地震震撼人心的悲惨场面,带着对地震中生离死别的初步认识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这样做有效地调动了孩子已有的情感,激发了孩子内心的情感,让孩子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获得了情感的飞跃。不仅奠定了课堂的情感氛围,也为接下来的整堂课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课堂围绕“父亲了不起儿子了不起”这一重点进行教学,每个环节的教学都进行小结,让学生归纳父亲和儿子各自的了不起,抓住重点,突出主题
三、抓住了关键字词,探究美
王老师对学生读课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集体读,老师读、学生读,大声有感情地读、分角色读„„等等。这样不但能展示学生的个性,而且能为突破重点而铺路,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思路,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能切身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句子蕴含的真谛,四、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方法活。
在这短短的课堂里,以“了不起”一词为切入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现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体现课文人物的精神品质;课中,她以“课文是怎样通过描写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来表现他的‘了不起’的”展开并深入教学;课尾,她以“课文又是如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儿子的‘了不起’的,并写写想对父亲说的话”结束教学。课堂始终主线明晰、流淌自然,学生质疑解疑、自读自悟,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对话充分,不仅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五、专业知识全面、厚实,学科视野宽,教学功底深。
不难发现王老师有自己独特鲜明的教学风格,听她的课是一种愉悦和享受。她的教学语言规范、简洁、流畅,具有亲活力和感染力。课堂上能做到关注学情,适时调控,引领和评价能力强,教学智慧丰富,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好好学习。整堂课王老师是笑容满面,言语轻柔,如大姐姐般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我想,如此和蔼可亲的老师一定是受学生喜欢和爱戴的老师,孩子们和王老师在一起也一定是在快乐的享受着学习。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师对若干细节的处理都是恰到好处,扎实到位。如多音字“血”的辨析、文中父亲救儿子过程的“艰难”能否换成“艰辛”等,处理起来娴熟自如,游刃有余,足见功底之不凡。
六、利用多媒体技术,画龙点睛突破难点
常常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然而王老师熟练地运用多媒体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七、法制教育渗透
王老师将法制教育恰到好处地渗透在语文教学当中,强化了师生的法制意识,提升了师生的法律水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板书设计,美观大方。
王老师板书的文字正确、清楚、端庄、匀称、美观。这不仅有助于激起学生记忆的兴趣,提高记忆效果,而且能潜移默化带动学生写好字。
地震中的父与子
/
救子
让同学 \
/ 了不起
总之,王老师的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祝王老师能在今后教学上更上一层楼。把你的美丽带入课堂,让课堂象你一样美丽。以上是我的听课感受。
第四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
为了提高教师们的教学技能,###小学开展了“教学节” 说课上课比赛活动。这对老师们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教学理论知识都有很大促进作用。下面就刚刚听 #老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文章的内容虽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少有体验。但#老师大胆选择“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的教学策略,借助精心的设计,精妙的点拨,择取文章精华,删繁就简,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生坚定信念。听课老师们的情感也受到强烈的震撼。我认为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我认为她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视觉冲击,拉近距离。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情感是易于激发的,一旦他们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教学就会成为学生主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教学一开始,#老师就利用课件播放地震中的图片和一段录象,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地震震撼人心的悲惨场面,带着对地震中生离死别的初步认识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这样做有效地调动了孩子已有的情感,激发了孩子内心的情感,让孩子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获得了情感的飞跃。这样的导课奠定了课堂的情感氛围,为接下来的整堂课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读中感悟,情感升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关键。#老师在本文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朗读。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进入文中情景。也让学生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这一道理。这样做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读”是学懂本文的关键,也是学习一切文章的好方法。
三、抓住文眼,聚焦形象。
这篇文章较长,时间又有限,郑老师细细分析,巧妙整合,紧抓题目中的“父”与“子”。#老师让学生汇报父亲了不起的句子。如人物描写的句子:“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让学生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通过创设情景(38小时=2280分钟=57节课)对比阅读(父亲挖了36小时,到处都是血迹)和感情朗读使学生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体会儿子了不起的地方时,郑老师巧妙的创设了这样的句子,引领学生去感悟: 儿子等了8小时,他又累又饿,但他坚信爸爸“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儿子等了12小时,他嘴唇干裂,但他坚信爸爸“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儿子等了24小时,他浑身乏力,但他坚信爸爸“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儿子等了36小时,他饥寒交迫、极度虚弱,但他坚信爸爸“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通过读说融情来体会:是父亲的承诺,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精神力量!儿子对他人的爱,是父爱的传承!四.板书设计,美观大方。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子
坚定不移
爱
先人后己 了不起 不足之处
1、教师语言表达准确,清晰,流畅,但是缺少激情和感染力。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说:“语文老师应该拥有激情,要么在课堂上开怀大笑,要么被作品感动得流泪„„”。课堂上,教师只有被作品打动了,才能激发、渲染课堂气氛,才能带领学生走进作品,去切身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爱。不管是春风化雨般的悄悄渗透,还是电闪雷鸣般的强烈感染,都是激情飞扬之时。没有了激情的课堂,是一潭毫无涟漪的死水,教师就是用再华丽的语言,再先进的教学手段,也是苍白无力,无法引起学生共鸣的。
2、教师缺少对学生的表扬与鼓励,教学评价性语言苍白。例如“好,坐下。”“很好,不错。”课堂上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是很重要的,它对唤起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以及促进学生尽快掌握知识技能都有显著效果。
总之,#老师的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祝郑老师能在今后教学上更上一层楼。把你的美丽带入课堂,让课堂象你一样美丽。以上是我的听课感受,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今天听了孟老师的这节课,我感受很深,孟老师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这 一重点,让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通过反复朗读重点词句,深刻理解其 中含义,并通过质疑解难,学生感悟练笔等多种方法来感受父亲的形象,深刻 体会到父亲的伟大,父爱的伟大。
一、孟老师在导入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地震片段,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自然引出地震中的故事,并揭示课题。让学生感受到录像中地震的震撼力,在后面的学习中能更好地体会父亲在危急的情况下奋不顾身地救儿子所包含的强烈的爱。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可以大声读,以各种朗读方式初读课文,做到在自主中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借此让学生学习好几个词语,巧妙地 运用媒体教学。
二、品读精华,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1、学生自由朗读,在读中感悟
“父亲的了不起”首先让学生重点品读1-12自然段里,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学习很多人劝说父亲,可他就是不离开这部分。当人们劝这位父亲时,他说的同样一句话“你是不是来帮我”孟老师反复的推敲,揣摩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师生对话,与文本进行对话,情境创设。使学生理解父亲的心理的变化,由恳求,急切,崩溃心理变化。更使学生深刻地感悟父亲因为悲痛,回答同样的一句话“你是不是来帮我”。他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2、以读代讲,突破难点。在分析最让你感动的句子时,孟老师主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读句子。”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再没人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对这两句话,孟老师重点通过重点 的词语还有数字的体会感悟?让学生体会父亲艰难的挖掘,体会父亲的求子的 焦急和无助,在句子品读中让学生感悟到父亲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不能忍 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爱。让学生在朗读中明白父亲对孩子的爱,这是一位坚忍不拔的父亲,文章的难点也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3、情感震撼,读中体验。
在这节课中,语文教学要达到高层次和理想化的境界,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要想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首先得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 “引语”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充满主观意识的课堂教学活动得到发挥。在提炼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并进行朗读训练时我冯老师巧妙地运用搭桥性的语言,进行引读,在层层推进 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我又提出一点建议
1、如果以文本为凭借,适时拓展延伸、进行小练笔。
2、应该让学生观看512地震的录像后,加上学习课文及老师的深情话语后,学生们感触很深,这样是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诉。是学生情感得到了升华。这样做就很巧妙。是完美的课堂。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 有一定的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少有体验。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 又比较复杂。但秀贞老师仍然把这一堂课上得非常成功。我以为主要成功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文眼,“牵一发而动全身”高年级的文章长,时间又有限,秀贞老师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涵盖全文。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两个板块,感受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清晰明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文。在教学中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静静地读书,在感悟中品读,在品读中批注。带领学生一起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这样教学,能够较快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本的中心思想。这样化繁为简,既省时又高效。
二、用地震视频调动视觉感官,顺势而导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情感是易于激发的,一旦他们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教学就会会成为学生主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吕老师利用课件播放了一段录象,首先让学生切合实际的感受到地震震撼人心的场面,再让学生去读课文,它带给学生的冲击就比任何语言描述所带来的效果都要好,都要大。这样,有效地调动了孩子已有的情感,激发了孩子内心的情感,让孩子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获得了情感的飞跃。这样的导课奠定了课堂的情感氛围,为接下来的整堂课做好了情感铺垫。
三、抓住语言秘妙,扣读而悟。
吕老师在引导学生品读精华,感悟“父子的了不起”时,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在读中感悟“父亲的了不起”,让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以达到整体感知。接着,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透过人物描写的句子:“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引领学生在读中发现时间词的罗列以及此处特殊的标点符号“,”,并抓住这一处的语言秘妙,通过对比研读,让学生领悟父亲抢救儿子挖得辛苦,而且时间漫长。最后通过品读悟得写法:抓住人物的动作、外貌、神态描写展现人物的高大形象,为后面的写法迁移想象练笔奠定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吕老师非常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尤其在提炼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进行朗读训练时,巧妙的运用搭桥性的语言,在层层推进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我们的思绪已被她牵引到了课堂上,情感受到强烈的震撼,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深深打动了在场的老师和学生,乃至潸然泪下,学生有感而发,体会了父母深沉伟大的爱,在美好的情感体验中受到人文的熏陶。
四、抓住文章的空白,读写结合,深入文本
在漫长的38小时里,阿曼达在漆黑的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课堂上引导学生对这个“空白”作合理的补充、想象。进行这样的小练笔,不仅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阿曼达的了不起!又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技能。
五、注重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句段,启发生成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引导学生 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五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2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
今天听了孟老师的这节课,我感受很深,孟老师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这一重点,让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通过反复朗读重点词句,深刻理解其中含义,并通过质疑解难,学生感悟练笔等多种方法来感受父亲的形象,深刻体会到父亲的伟大,父爱的伟大。
一、孟老师在导入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地震片段,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自然引出地震中的故事,并揭示课题。让学生感受到录像中地震的震撼力,在后面的学习中能更好地体会父亲在危急的情况下奋不顾身地救儿子所包含的强烈的爱。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可以大声读,以各种朗读方式初读课文,做到在自主中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借此让学生学习好几个词语,巧妙地运用媒体教学。
二、品读精华,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1、学生自由朗读,在读中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首先让学生重点品读1-12自然段里,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学习很多人劝说父亲,可他就是不离开这部分。当人们劝这位父亲时,他说的同样一句话“你是不是来帮我” 孟老师反复的推敲,揣摩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师生对话,与文本进行对话,情境创设。使学生理解父亲的心理的变化,由恳求,急切,崩溃心理变化。更使学生深刻地感悟父亲因为悲痛,回答同样的一句话“你是不是来帮我”。他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2、以读代讲,突破难点。
在分析最让你感动的句子时,孟老师主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读句子。” “他 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再没人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对这两句话,孟老师重点通过重点的词语还有数字的体会感悟?让学生体会父亲艰难的挖掘,体会父亲的求子的焦急和无助,在句子品读中让学生感悟到父亲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爱。让学生在朗读中明白父亲对孩子的爱,这是一位坚忍不拔的父亲,文章的难点也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3、情感震撼,读中体验。
在这节课中,语文教学要达到高层次和理想化的境界,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要想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首先得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充满主观意识的课堂教学活动得到发挥。在提炼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并进行朗读训练时我冯老师巧妙地运用搭桥性的语言,进行引读,在层层推进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
我又提出一点建议
1、如果以文本为凭借,适时拓展延伸、进行小练笔。
2、应该让学生观看512地震的录像后,加上学习课文及老师的深情话语后,学生们感触很深,这样是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诉。是学生情感得到了升华。这样做就很巧妙。是完美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