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云马化腾雷军等大佬齐聚只为了一件事
李克强发贺信 马云马化腾雷军等大佬齐聚只为了一件事
2015年05月27日 07:29 来源:凤凰财经综合 作者:正和岛 李晶
528人参与 159评论
1234567
高清图集
2015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暨全球大数据时代贵阳峰会将于26日在贵阳开幕。开幕前晚,马云陪同国务[详细]
马云、马凯
5月26日,“2015年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暨全球大数据时代贵阳峰会”在贵阳开幕。马云、马化腾、雷军、周鸿祎、田溯宁、郭台铭等所有你认识不认识的互联网大小佬都来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发来了贺信。他们在会上说了些什么?
未来最大的能源是大数据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
我今天早上来之前在网上查了一下,看到很多线下小店说在打折,在关店,都说了一个事,“都是马云惹的祸,都是淘宝惹的祸”。其实我在想,13年以前我们在推广整个电子商务的时候,我们会说互联网会影响生产、制造、销售,互联网将会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电子商务将会对很多的行业带来巨大冲击,很多人并不以为然。
今天我也可以这么讲,十年以后,很多人会说,中国的经济也好,世界的经济也好,都是贵州惹的祸。如果你不参与整个大数据的建设,不把自己的企业真正变成一个互联网的制造业,我相信你一定会像今天一样抱怨和埋怨。
我觉得任何事情要站在未来角度看今天,而不仅仅从今天的成绩,今天你能做什么能力去看待未来。这个世界正在发生很大变化,我相信未来30年是人类社会最精彩的30年,未来30年也是令人期待的30年,未来30年是令人恐慌恐惧的30年。今天我们是生活在一个非常纠结的年代,经济下滑趋势,小公司在关门,说是因为互联网,大公司无所适从也是因为互联网,反正每个人都怪因为互联网我们出了麻烦。但另外一方面,又发现很多欣欣向荣的企业在不断的起来。
前段时间我面试了六个年轻人,我是倒吸了一口凉气,我幸好是15年前创业,要是今天创业,肯定被这帮小子活活搞死,因为他们用的大数据,他们用的是互联网模式,他们说的很多东西我不是很理解,但是我相信,一旦我理解,我会越来越恐慌。
其实今天来讲,我们喊了很多年的信息数据时代开始,政府转型创新的时代开始,转型、升级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正在开始形成,也许很多人说我们期待转型升级。
第一次工业革命造成的就是煤,是真正释放人的体力,希望更强。第二次工业革命能源起来之后释放了人的能力,人希望能走得更远。第三次工业革命我们说会是什么商业形态,这是我最近考虑最多的,因为每一次工业革命的变革对商业的形态所造成影响是非常大,必须从组织上去思考,我们未来组织应该怎么样。我思考最多就是任何一次军事变革经过很多年以后一定会变成一个商业的变革。
可以讲,第一次工业革命造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次技术革命会造成什么东西?因为这次技术革命释放的是人的智慧,人的脑袋。人们没有去想过这次技术革命对整个人类社会会发生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的组织不是公司雇佣员工,而是员工雇佣公司。这一系列的变化是因为整个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数据的产生,人类整个社会商业发生变化一定会造成整个社会发生变化,经济、政治体系发生变化。所以大家要去思考,什么样的组织才适合未来,什么样的团队能够适合未来?
另外我想今天重点讲的是从IT到DT的变革。我们认为IT和DT以为是技术的提升,其实这是两个时代的竞争,这是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所以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DT时代的思考,DT时代的思维。IT时代是让自己更加强大,DT时代是让别人更加强大,IT时代是让别人为自己服务,DT是让你去服务好别人,让别人更爽,是以竞争对手服务竞争对手。IT时代是通过对昨天信息的分析掌控未来,控制未来,而DT时代是去创造未来。
IT时代让20%的企业越来越强大,而80%的企业可能无所适从。而DT时代是释放80%企业的能力。所以整个世界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IT时代把人变成了机器,而DT时代把机器变成了智能化的人,所以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型的时代。
未来的制造业不仅仅是会生产商品和产品,未来的制造业制造出来的机器必须会思考,必须会说话,必须会交流,未来所有的制造业都将会成为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终端企业。未来的制造业要的不是石油,它最大的能源是数据。
所以我相信未来的竞争将会发生天翻地覆的竞争。所以,以前如果说从平台型企业,以服务别人为中心,和自己企业服务为中心,我想这儿有一个简单的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建立了全世界人类历史最强大的军舰,叫做大河舰,它拥有强大的钢甲,最强大的力量,他认为他可以摧毁一切,但是它第一次远航出去的时候,想找航母对抗,连航母都没有找到,被几架飞机给击沉了,因为航母是一个平台,自己不产生进攻能力,让航母上的舰载机具备强大进攻能力,它是一个生态。所以不管你自己有多强大,要思考让员工更强大,让你的客户强大,让你合作伙伴强大,展开竞争。假如我们对未来DT时代整个思考不去把握,那么我们的技术将是无形,还是生活在昨天。
今天我们看到无数企业在追逐、发现和参与大数据时代,我们也看到了很多互联网的公司今天很快沦落成为传统的互联网企业。我们看到很多IT企业变成了传统IT,因为很多人还没有搞清楚IT,我们就进入了DT。互联网企业要参与社会变革,参与经济发展,让整个社会各方面越来越强大,所以让经济更富裕,让人类更幸福,是所有互联网大企业的历史担当。
今天互联网已经不仅仅是上网看新闻,不仅仅是购物,不仅仅是玩游戏,不仅仅是聊天,互联网必须成为整个社会发展进步巨大的能源和动力,如果我们把互联网仅仅当成一种工具,那么我们就像曾经把中国发明的火药只能当做是放烟火,只能当炮仗,而别人把它当做机器。
所以我想这是一个巨大的时代,这是一个共同可以展望未来的时代,不是去改变别人,而是改变自己,去拥抱这个时代,这样你就不会十年以后说这是大数据惹的祸,我们应该共同把它变成真正人类未来巨大能源所在。
“互联网+”是一种能力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
今天的主题是“互联网+”大数据,这个词在最近热度空前,有的媒体说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我提起的,但是我跟大家透露,其实这个词最早是在2013年当时和阿里巴巴共同投资第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中安保险的时候,在上海发布会上我们提起的。之后在很多场合我也提起这个概念。
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因为在过去我们看到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关系,这种碰撞越来越多。我记得在三年前微信发展蓬勃的时候,和传统运营商通信产生了一些竞争,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我们也看到,两年前阿里巴巴的余额宝对银行业也产生了很多冲击,也有很多人议论。
我们也看到,最近这一年,滴滴打车、快滴打车的激烈竞争,也对传统交通带来了挑战。所以我们在思考,为什么大家会对互联网从原来只是一个新经济、虚拟经济概念,最近这两三年和传统行业接触日益增多。
所以当时我提出一个概念,互联网会不会像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我们发明了蒸汽机、电力一样,其实是一种新的信息能源呢?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其中一部分。这样我想更容易让企业、政府和人们理解“互联网+”的概念。
所以我的理解,“互联网+”是一种能力,而正是这种信息能源促进了传统行业和互联网不断的融合发展。我们今天看到“互联网+”的发展与大数据、云计算也是密不可分的。近期,腾讯也和贵州省委省政府达成了战略合作意向,以大数据信息产业为重点,围绕贵州省正在打造的大数据内容中心、大数据服务中心,以及大数据金融中心,共同推进互联网与贵州各个行业的融合发展。
挖掘大数据时代的商业模式
小米科技公司董事长兼CEO——雷军:
站在小米的角度,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大数据的浪潮扑面而来。为什么呢?因为小米的主业是做智能手机,今天的手机不是单纯的通讯工具,它其实是一个随身携带的电脑,更重要的是,它也是随身携带的相机。正因为这个特点,它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着海量的数据。两年前我们意识到这个需求之后,开始做云服务,每年数据量增长多达6倍。现在使用我们云服务的客户已经达到9700万人,我们已经为用户存储405亿张照片,504亿视频,存储量超过100个P,其实100个P在今天看来还不是特别大的数字,但是每年增长6倍,每个月新增加都在3、4个P的话,其实这个压力是空前的。
两年前小米进入了智能设备领域,这个领域增长也是非常迅猛,比如空气净化器每个月销量过10万台,我们监控头和运动相机每个月销量也是10万台。像手环这种便携穿戴式设备,我们每个月的销量过了100万台。这么多设备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数据。
我们对大数据感受非常深刻,所以在去年我们定义了翱义云服务这个计划,在这个计划里面,小米的重心放在应用层,金山软件[-1.58%]中心放在开放云服务,去年金山的董事会也批准了这项计划,我们从自有的资金里面拿10亿美金投资云服务。经过过去一年努力,我们预计今年在云服务收入大概会增长4到5倍。
所以随着整个大规模的推进,今天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是大数据时代的投入也非常大,但是整个市场还在初期阶段,如果没有配套的商业模式的话,其实发展压力还是非常大。那么怎么保证大数据能够持续的发展?我觉得全行业的关键点是怎么探索数据的价值,怎么挖掘大数据时代的商业模式,是我们今天当务之急。
大数据时代的“安全三原则”
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
@周鸿祎:“每个人只让讲七分钟,大领导坐满台下,我就没办法讲段子了,但是马云口才超级好,思维方式极其独特,不得不佩服。”
真正的大数据时代我觉得刚刚开始。我们现在觉得当互联网从PC互联网到手机互联网产生了数据,量有了飞速的增长,实际上现在“互联网+”中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就是IOT,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万物互联。
中国现在大概有5亿台电脑,中国有十几亿人口,未来手机保有量在20亿部左右,会产生我们今天所说的大数据。但是在未来五年里,随着IOT的技术发展,每个人平均会拥有30到50个智能设备在和互联网连接,也就是未来可能在几年里面,中国所有人拥有智能设备数将会达到或超过400亿到500亿,而且所有这些智能设备,即使你在睡觉的时候他们可能也在默默为你工作,不断采集各种数据,上传到云端。
所以可以想像,五年以后,我们一天甚至一个小时产生的数据都会超过人类历史上有史以来产生的所有数据。这个我觉得代表了未来大数据真正的趋势,也就是今天大数据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但是大数据时代带来一个非常重要挑战,就是安全的挑战,没有安全就没有互联网。习总书记说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对大数据安全的保护,我们今天所有设想的大数据可能都会变成空中楼阁。
最后我提一个问题留给大家讨论和思考,也就是大数据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因为今天技术的发展实际上已经超越了我们很多过去传统的规则,刚才马总也提到,比如滴滴打车,大数据必然产生资产,但是这个资产所有权到底属于谁?实际上所有大数据都是由用户产生,或者主动,或者被动,或者知道,或者不知道,被传到各个互联网公司的云端服务器或者传到政府的云端,这里面到底用户信息的所有权到底属于政府还是属于互联网公司?所以我们提出一个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三原则,供大家做讨论:
一个是用户信息实际上还是用户的个人资产,它的所有权属于用户。它只是存放在政府或者公司的服务器上。第二个互联网公司和政府是通过给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实际上是作为一种平等交换,换取了用户的数据,对用户数据的使用必须经过用户的授权和认可。也就是说用户要有知情权和选择权,如果有用户说不愿意接受你的服务,希望你把数据删掉,我觉得互联网公司应该遵循这个原则。
最后一个就是作为存储用户数据的这些主体,无论是政府还是公司,应该做到安全存储,安全传输,来对用户数据提供最安全的保障。其实最近我们也观察了一个安全的趋势,就是一些互联网公司由于他们数据库被黑客攻击之后,导致数以百万计人的个人密码泄露,在座所有人可能在政府内网,或者上班,或者购物口令都是一个,这种口令丢失有可能意味着很多政府网站不安全。
所以我们提出这三大原则,这是在大数据时代面临的一个问题。
这是一个数据大发现的时代
中国宽带资本董事长——田溯宁:
我们今天看待大数据要从历史角度来看,人类文明进步与大发现有关系,我们可能到了一个新的大发现时代,就是像人类过去发现新大陆[-3.93% 资金 研报]、矿物质、抗菌素一样到了一个数据大发现时代。我们只有用历史眼光才能理解在这个时代的很多困惑、很多激动人心的东西也有很多不解。
我认为每一个大发现之后产生的文明进步都是全球合作的结果,都是各个方面不断发展奠定了标准和规则。如果我们认为大数据是这个时代最主要的资产,这个时代的发现这么重要,我们是不是应该很早发起和倡议这样一个国际大数据组织,我们在这时候应该率先倡导一个国际的联盟,来理解这个时代,来探索这个时代的问题、标准和将来各种各样应对的措施。
大数据时代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空前的机遇和挑战,大数据流动的国际属性、数据产权、隐私权、主权等诸多问题,我们期待各国商界、学界和政界具有未来视野和社会影响力的领导者们一起加盟,共同推进大数据国际协调平台的建立,通过广泛深入交流和业务合作,来建立国际的共识和标准,我们期待并为之努力。
大数据须有四大特色
信中利国际控股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汪潮涌:
大数据必须有四个特色。第一个是要足够大,有足够海量的数据;第二个是数据需要经过清洗、挖掘才有价值;第三个是数据需要多样化,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大数据的基地;第四是数据的处理和速度。
大数据时代要做“六流”公司
富士康科技集团创办人兼总裁——郭台铭:
我想针对富士康集团如何从一个制造业转型为“六流公司”与各位做个分享。我所谓讲的“六流”其实是在大数据产业中一个关键的信息处理技术,大数据咨询处理过程中蕴含着信息流、技术流与资金流,此为三虚。以及人员流、物料流以及过程流,此为三实。
此“六流”哲理深藏在我们每个公司治理、产业创新、应用净化过程中,因为这六流虚实结合,软硬整合,才能贯穿整个大数据的应用,让大数据的积累更有意义,更进转化为有用作为决策的小数据,帮助我们创新与分析决策。透过这些有用的小数据,让我们可以迈向万物联网的智能社会,而就是需要这“六流”来帮公司进行转型,进而实现互联网+八大生活(工作生活、教育生活、娱乐生活、家庭生活、安全生活、采购与交易生活、交通环保生活),这也就是富士康在转型过程中不忘的重要使命。
第二篇:雷军为什么马云马化腾创业那么容易成功(
雷军:为什么马云马化腾创业那么容易成功(1万小时练习+势+运气)zt 2009年11月25日 星期三 14:05 http://news.csdn.net/a/20091124/215123.html 雷军:为什么马云马化腾创业那么容易成功 自己却需要煎熬数年 2009-11-24 08:50 11月23日下午消息,久未公开路面的天使投资人雷军今日出现在创业家年会现场,就互联网创业应该如何讲故事和现场观众进行交流。他在现场笑称,由于天使投资人承担着巨大风险,因此在整个资本链条里最黑。
今日雷军演讲的主题是《互联网创业》。从另外一个会场匆匆赶到现场的他似乎有点劳累,但是看上去心情不错。与UCweb宣传期频繁曝光相反,近期雷军颇为低调,在年会现场他也婉拒了现场媒体的采访要求,笑称低调一点不好么。不过雷军依然保持着演讲台上的激情。他表示自己一直在思考,为什么马云马化腾创业那么容易成功,而自己苦哈哈的带着一帮兄弟,上市都花了八年。而他总结的结论是,除了苦练内功,更重要的因素是找到重大产业开始的那一个机遇点。在演讲现场,雷军笑把风险投资比喻成高利贷,并笑称天使投资人可能是资本链条里最黑的一段。他对此的解释是天使投资人承担着巨大的风险,而举出此类比喻的目的,是希望创业者在融资时能够认真的了解不同投资人对于回报的预期。曾经有过煤炭行业的人拉雷军投资入伙,雷军并没有答应,原因是他并不懂。雷军总结自己做天使投资人的特点是:苦练了内功的人找到他,然后一起研究方案,然后雷军掏钱注册,然后再开始运作。我觉得只要能把故事给我说明白,就可以从我口袋里面拿到钱。如果我看不懂的事情,我绝对不会去做。如果创业的故事都不能说服自己,创业者就没有可能说服投资人。雷军说。以下为雷军演讲节选:
创业成功需要靠运气
雷军:我觉得创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两年前我从金山退休后,一直在想有没有更快、更好的创业模式,不至于受那么多的煎熬?我在想为什么别人可以骗钱,我为什么不能骗钱?所以今天我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下互联网如何讲故事。
2年多前我开始投资,在过去的2年多时间里,我投资了几家小企业,他们完成了2至5次以上的融资,最少拿到了1.5亿美金。可是我在想,软银赛富羊东他们等都是绝顶聪明的人,难道讲个故事他们就把钱给你了?绝大部分时候他们都是对的,有什么本事可以把钱从资本家的口袋里面掏出来?
所以第一点我要讲的是成功之道。前一阶段我看了一本书叫做《异类》,研究了知名的音乐家、钢琴家、运动明星、包括娱乐明星,有一个基本条件是先在家苦练1万小时。1万个小时是什么概念?每年练3个小时连续练10年,这是成功最基本的要素。
我练习了何止1万个小时?我算过的数据是6万个小时,但是我一直在问我,我为什么不成功?别人练1万个小时就可以了,我为什么练了6万个小时不成功?
《异类》里面有个例子很生动的说明了这一点。比尔盖茨是1955年出生的,史帝芬乔治是1955年出生的,Google的老板是1955年出生的,Oracle的老板也是1955年出生的,结论是什么呢?在美国的IT界,如果你是1954年出生的,你太老了,如果你是56年出生的你太小了,只有55年出生最合适。为什么?因为这批人大学毕业1、2年以后,全球的PC工业开始了。
这个小例子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成功80%以上靠运气,所以各位不成功,不要怪自己,其实是运气不好。
另外一点事成功的方法论问题。我思考这个问题时,一直在想以前我创业一波三折历经磨难,像苦难的中华民族一样,真的有必要吗?为什么张朝阳创业成功很容易、马云创业成功很容易,为什么我雷军创业这么累呢?而且几千个兄弟跟着我干,搞得苦哈哈的,为什么?我想的最重要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像去年11月大家跑到股市上随便买支股票,今年不赚5倍是你运气太差,就像你今年2月份买房子,到现在不赚5倍、10倍是你眼光实在太差。你只要知道这个关键的选择点就够了。所以成功的真正要素是什么?是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所以我在想,今天没有办法把握运气的时候,如何把握这些机遇,如何在对的时候做对的事情,而什么又是对的事情呢? 在正确的阶段做正确的事情
回顾过去的互联网,如果你知道会这么发展,我相信你会等于马云+李彦宏+马化腾的总和。很简单,关键是谁能洞察未来。未来真的有那么难洞察吗?这是我自己一再思考的问题。5年前我出售了创办的卓越,那时对我是一个很艰难的时候,因为卖掉自己创办的企业,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我在想一个问题,未来是什么?我想了大概半年时间,我认为互联网这趟历史的车,对于我来说,我错过了太多的机会,我想把握未来的方向,我就选择了移动互联网。我认为移动互联网的机会,一定比互联网的机会大。我是认认真真想透了以后,找了家小公司谈,问能不能接受我的想法,他说不能。我找第二家,给了200万。
2、3年前我又投了UCWEB,这使得我把握了整个移动互联网的脉搏。
2年前我卓越网的老同事说想创业,当时有一家公司是卖衬衣的公司叫做PPG,我们几个人坐在一起,我跟他们仔细分析了PPG,我认为对于我们来说,1年之内我们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老大。然后我们就创办了一家公司,叫做凡客诚品。今年凡客两周年的时候,我给大家写了一个祝词,那个祝词很简单,我说日本有优衣库,西班牙有ZARA。凡客会颠覆现在的成衣业,优衣库在日本最先发起了这个革命,就是100元的成本卖250元,很短的时间,就颠覆了整个日本的服务业,优衣库的老板成为了日本的首富。所以成功最最重要的是能不能找到这个点。
就因为凡客有机会成为中国的主导者和领导者,所以投资者会打破头来投资。在我们创办刚开始,IDG和联创投了200万美金。在2个月之后软银赛富投了900万美金,几个月之后启明投了几千万的美金。
我自己是做技术出身,写了10年程序,我不认为我是一个做Marketing和讲故事的高手,甚至我很长的时间都觉得这是我巨大的劣势,怎么看别人融资那么容易,我怎么搞个事情那么难。上市花了8年的时间,上了5次才可以上成。别人很简单的事情,怎么到了我这里这么倒霉呢?其实我后来发现非常简单,这个简单是相对于很艰难而言,最关键是你能不能真的把这个事找到,你自己是不是在家练过1万个小时。如果有了这两点的基础,成功就比较容易了。所以,这个故事的最最核心的是,你这些事情做的人有多少,为什么是这个阶段做这件事情。
创业者要说明如何让VC得到实惠
我跟25家VC做过生意,其实这些投资者每天都很焦虑,风险投资家不是他们自己有钱,他们管的是别人的钱。那个真正的有钱人给他们很多的钱,逼着他们找好项目。他们把钱投出去,才可以赚到管理费,这个是有多大的压力?所以关键的问题是,创业者需要说明白怎么让风险投资挣到实惠,怎么让他信任你。把这个说明白,融资就变得简单了。
我就是抱着这样的思路做了UCWEB、凡客、拉卡啦等公司,差不多完成25次以上的融资。这个时间点我已经有5、6个项目在做下一轮的融资。我觉得把这些诀窍掌握了,成功就会变得比较容易。
互联网创业是拿出资金换时间,你拿到这么多钱,你就比同行少花时间,你的速度才会快。这里面的关键点是顺势而为,在正确的时间干正确的事情,同时能够把整个推进的脚步想得比较透彻,你就可以拿到钱。我相信投资者是非常聪明的,他们有看走眼的时候,但是如果你不跟他说清楚的话,你是不可能空手套白狼。我跟不少的创业家说,千万别相信媒体上所说的融资。据我个人的经验来看,我觉得最少应该是80%,要么是数字问题,要么是假的成分居多。而且号称5分钟能融到钱的我还没有见过。
我最近做天使投资人,我投资的特点是,练了1万个小时或者是几万个小时的人来找我,我们一起研究方案,然后我掏钱注册,然后再开干。我觉得你要能把故事给我说明白了,你就可以从我口袋里面拿到钱,如果我看不懂的事,我绝对不干。如果创业的故事你不能说服自己,你就没有可能说服投资人。
那么,怎么说服自己呢?就做沙滩演练,你具备什么条件、你每一步怎么走、你怎么切入、怎么壮大、怎么过门槛,如果把这些讲明白了,而且你的的确确练过基本功,觉得你融到资的可能性非常大。
创业者需要了解投资人对于回报的预期
但是融资的前提是项目变得优秀。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风险投资就是高利贷,在整个的资本链条里面,最黑的是天使投资人。我说黑不是因为我们真的黑心,因为天使投资人所承担的风险最高,投下去几千万人民币,不是拿钱往水里扔吗?
所以创业者需要了解不同投资人对于回报的预期。如果各位找A轮的投资者,一定要明白在未来可预见的5到7年这个是怎么安排的。如果可以把这个账算清楚,又练过几万个小时,让他相信你这个故事,你就成功了,说起来其实就这么简单。
大家如果问我今天还有什么事情可干,我觉得是很多的。比如说拿我最擅长的电子商务来说,这是一个过渡性的行业。什么叫做电子商务?就是利用互联网做生意,这是潮流的必然。那个企业不做生意?哪个企业不用互联网?既然电子商务是整个发展的必然,那么今天你做,就会比传统的产业有优势。有人问我再搞个网上卖服装跟凡客竞争,我说没有关系,英国的电子商务占整个零售总额的20%,卖衣服的公司最少有30家,就跟传统产业有多个品牌一样。
整个服装业有很多种的模式和很多种的机会,所以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可以想想电子商务有多少机会,想想移动互联网有多少的机会。哪怕今天兴起的、哪怕今天比较成熟的互联网的行业主战场,也会有很多的机会。包括这一段时间比较热的电子书,也会有很多的机会,我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快,最关键的是能不能找到悬在万仞之上的磐石,有没有踢一脚的雄心和勇气。
我总结一下我认为成功的三个因素是什么呢?第一个因素是1万小时的练习,第二个因素是找到重大产业机会开始的那一点,就是势。再加上一点点的运气,就会成功。用更简单的话说,创业最最重要的是找到在正确的时间点做正确事情的这两个关键因素上。如果把握了成功会相对容易。
第三篇:看马云、刘强东、马化腾等如何在年会上致辞
看马云、刘强东、马化腾等如何在年会上致辞
1、不安全感的表达让人更性感
年会不仅是晒狂拽酷炫屌炸天战绩的天然秀场,更是展示大佬无与伦比战略高度和前瞻思维的好时机。
尤其对于技术更迭、风云变幻迅速的互联网行业,大佬在年会上更是需要端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不安全感。移动互联网4G这样的风口让猪都能飞起来,意味着任何名不见经传的都可以迅速崛起成为你的致命对手,甚至还没出生的都可以威胁到你的未来。
Boss在年会上表达一种高瞻远瞩、心怀大势的不安全感绝对会提升性感指数,瞬间将整个会场所有生物从光辉自恋带入富有责任的沉思当中。
“PC互联网是过去完成时,而移动互联网是现在进行时。”周鸿祎说,“我从来都没有安全感。”“你以为移动互联网的载体是手机吗?未必,未来可 穿戴的各种智能设备、甚至汽车、灯泡都有可能,我们是否做好了准备?答案是,我也不知道。”听到这样的年会发言,你会不会觉得周鸿祎略性感呢?
2、厚基勃发,基往开来
神探夏洛克的风靡验证了中国基情市场的勃勃生机,2014,一切不以搅基为目的的年会必须赚不稳1314,基情不仅是调动(调情)现场气氛的不二法则,更是肯定、笼络和安抚各类战友的独门秘技。
老板的燃情岁月和显赫战功,说是家人、女人、员工的支持,都是无视中国汹涌蓬勃攻受皆宜的基情市场的表现。一段段基情燃烧的岁月,都是在好基友 和好基友一样的异性的陪伴中度过的。恩来大大教育得好,昂首挺胸的都是在走下坡路,弯腰(捡)小累(肥皂)的才是在走上坡路!在江(基昂)湖混,每一个成 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好基友或一群好基友。厚基勃发,基往开来!
马云召幸美男子崇信君,出水芙蓉,掌声雷动。
马化腾与张小龙的痴缠,推倒拉倒,大戏。
孤星血泪周鸿祎,金屋藏基的故事他不说你怎么知道?
3、亮出未来武器,打未来的仗
“世界上只有两种公司,一种是站在过去看现在或者站在现在看过去。另一种是站在现在看未来或站在未来看现在。我希望360是第二种。” Boss周认为互联网正出现行业拐点,产业不再遵循线性增长的逻辑,谁都有弯道超车的机会,也有被对手反超的可能。
“第二个十年的三个方向:自营电商、开放服务和数据金融”,Boss刘的未来规划都做到了第N个十年,战略部署决战未来。
有了未来洞察,更要亮出未来武器,塑造一个假想敌或者抬高自己打压对手都是振作士气吸引脑残粉的良方。可以预测,阿里手游“二八分成”重挫腾讯股价,微信余额宝又正面肉搏阿里金融,在更加未来的战场如何亮剑无疑是Boss需要在万众瞩目的年会上描绘的重点。
(来源:i黑马)
第四篇:马云俞敏洪李开复等大佬高考时
马云:豪气冲天要考北大 数学成绩就1分
1982年的时候,18岁的马云迎来了生命里的第一次高考。不过马云并没因数学不好而退缩,反而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举动,因为在他的报考志愿表上赫然写着:北京大学。当那年的高考成绩出来以后,马云也算创造了个小奇迹,他的数学成绩是——1分。
心灰意冷的马云和他一个表弟一起去宾馆应聘服务生,结果因为长得有点儿歪瓜裂枣的意思,愣是让老板给拒了。没办法,他通过找关系,才做了一份给出版社送书的活儿。也许一辈子也就这样了吧。
但是这时候路遥的《人生》的改变了马云的想法,马云开始了艰苦的复读,并在19岁的那一年,再次走进了高考的考场。不过他的数学成绩嘛……高考成绩出来以后,马云的数学成绩实现了同比1800%的迅猛增长——19分!
马云又开始了一遍打工一边复习的日子。就这样,到了马云20岁那年,他毅然参加了第三次高考。在马云高考的前一天,有一位姓余的老师对马云说,就你这个数学成绩,能考及格了我就把姓儿倒过来写。无论这老师是什么心态,马云是被刺激的够呛,他想出了一个绝招。在考数学之前,马云背下了10个基本的数学公式,考试开始以后就一个一个的往公式里套。用这种独门绝技,马云这次数学的考试成绩还真就及格了——79分。
虽然马云这回数学成绩大幅提高,不过他总分数比本科线还是差5分。唉,也行啊,马云心想,有个大学上就不错了,管他是本科还是专科,也算圆了自己的一份坚持。就当马云准备进杭州师范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
那就是当年杭州师范英语系由于刚升到本科,以至于报考的学生竟然不够招生数。于是校领导做了一个令马云感觉是天上掉馅饼的决定,那就是让几个英语成绩好的专科生直升本科。于是,英语成绩很牛的马云光荣的以本科生的身份踏进了杭州师范。
• 俞敏洪—未来培训市场有六大兴奋点• 俞敏洪说,做事要像树一样成长,努力吸收雨露阳光和养分• 俞敏洪励志演讲—-激活人生• 对话俞敏洪:我不会在财富中迷失• 俞敏洪老师谈成功• 俞敏洪揭露“小升初培训”潜规则,俞敏洪称没靠权贵资本赚过一分钱• 俞敏洪管理日志• 新东方的方向感:在海外上市的第六个年头,俞敏洪还在不厌其烦地向媒体表达后悔上市• 俞敏洪讲到的关于教育行业四大洗牌• 俞敏洪:这两年教育机构增加得非常快,尤其面对中小学生的,大部分纯粹为了赚钱
郭广昌:自己决定放弃中专,改读高中
对大多数人来说,大学毕业前的这段时间的人生轨迹基本上是被确定了的:小学—中学—考大学。可是对于郭广昌来说,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就出现在中学时代。
像大多数的农家父母一样,郭广昌的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儿子早日跳出“农门”,因此父母让他报考师范,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跳出“农门”,就这样,成绩优异的郭广昌报考了师范。
拿到中师录取通知书的郭广昌,就像拿到人生的判决书。难道这辈子就待在东阳做一名乡村教师吗?自己的大学梦呢?东阳中学走出了那么多大学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难道自己这一辈子就只能是一个中师生吗?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郭广昌做出了第一个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决定———放弃中师,改读高中。父母不允,他就悄悄卷了一床竹席,背了十几斤米,来到了东阳中学。高中3年,靠着每星期回家背几斤米和一罐霉干菜,他熬了过来。
1985年,18岁的郭广昌又面临一次选择——高考。有意思的是,念理科的郭广昌竟然报考了复旦大学的哲学系。正是这两个关键的决定,几乎影响了郭广昌的一生。正是因为读了高中,才有了他后来的上大学的机会。而选择哲学,则是因为那时最热门的讲座,都在哲学领域。1992年,郭选择和校团委4个伙伴下海创业。哲学带给他做生意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创造性的破坏”,即要在别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发展。
1977年,因为一些不可抗原因,家在农村的俞敏洪高一下半学期才进入了高中。上高中以后,俞敏洪功课明显跟不上,但高考就要来临了。复习了10个月左右,俞敏洪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当时的录取分数其实很低,他报考的常熟市地区师专外语录取分数线是38分,俞敏洪的英语却只考了33 分,别的几门也不理想。
高考失利之后,俞敏洪没有特别失望,家里人也没有给他什么压力,反正不行就在农村干活。俞敏洪在家里开手扶拖拉机,插秧,割稻,后来去大队初中当了 代课老师。1979年,俞敏洪再次参加高考,他的总分过了录取分数线,但英语只考了55分,而常熟师专的录取分数线变成了60分,结果再度落榜。
一天,俞敏洪高中的一个英语老师告诉俞敏洪,江阴县教育局准备办个专门针对外语高考的辅导班。俞敏洪母亲到城里找到几个亲戚打听,证实了这个消息,就让俞敏洪去报名。这次的复习真正变成了全职脱产学习。俞敏洪和二十多个男孩一起住在一个连厕所都没有的大房间里。老师指定俞敏洪当副班长,这对俞敏洪是 一个很大的促进,既然是副班长,学习就要认真,俞敏洪带领大家一起拼命,早上带头起来晨读,和大家一起背单词,背课文,做题,讨论,晚上10点半熄灯以 后,大家全部打着手电在被窝里背单词。
1980年的高考开始了,英语考试时间是两个小时,俞敏洪仅仅用了40分钟就交了卷。俞敏洪的英语老师大怒,迎面抽了俞敏洪一耳光,说今年就你一个人有希望考上北大,结果你自己给毁了。他认为俞敏洪这么快就交卷,肯定没有考好。但是,俞敏洪确实只需要40分钟。分数出来以后,俞敏洪的英语是95分,总分387分。当年,北大的录取分数线是380分。填志愿的时候,老师对俞敏洪说,如果你想上北大,语文一定要及格,不然北大不会要你,但俞敏洪的语文是58分。俞敏洪不敢下笔填北大,还是老师帮他填的志愿。
8月底,俞敏洪的同学们几乎都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他却什么也没收到。按常规,北大是第一个发录取通知的,老师就说俞敏洪大概没戏了。这时候,俞敏洪真的特别难受。有一天俞敏洪和妈妈在地里种菜,大队的人找到俞敏洪说县里有电话来。
俞敏洪急忙跑过去,县教育局长对俞敏洪说你的录取通知下来了。俞敏洪问他是哪个学校,他故意说自己不知道。俞敏洪拿到通知书一看是北京大学,当时就乐疯了,和两个考上大学的同学一起,像范进中举一样跑到马路中间又蹦又跳,连大卡车都停下来了。
1979年高考前8天,潘石屹被一辆卡车撞断了肩胛骨。知道自己没考好,他立即偷偷在另外一个县以“石屹”这个名字报考中专,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兰州培黎石油学校。1981年从培黎学校毕业后,潘石屹又以整个石油部系统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石油管道学院。
1984年,潘石屹毕业被分配到设在廊坊的石油部 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工作,捧上了铁饭碗。在那里,潘石屹很快找到了让领导重视他的窍门,那就是记清楚所有的工作数据。处长向局长汇报工作,局长向部长汇 报工作,都需要用数字说话,而他们都记不清楚数字,他们需要带一个人汇报数字。每天下班之后,潘石屹就将各种计划样本拿出来背,最后,这些数字小数点之后 的好几位,潘石屹都能记得住。科长开始欣赏他,处长开始欣赏他,主任也开始欣赏他。他被确定为“第三梯队”。并成为领导身边必带的“红人”,仕途看上去很 美。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办公室新分配来一位女大学生,对分配给自己的桌椅十分挑剔。当潘石屹劝她凑合着用时,对方非常认真地说:”小潘你知道吗,这套桌椅可能要陪我一辈子的。”这不经意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潘石屹:难道一生将与一套桌椅共同度过?
1987年,潘石屹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家当,毅然辞职,揣着80元钱来到广东,在那里度过了他感到压抑的一段时光。一直到两年之后,新的机会终于出现了——1988年到1989年的海南岛,就像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
史玉柱:高考状元 数学差1分满分
从初中开始,到18岁离开故乡,史玉柱不为了什么,就为几个要好的同学都去爬山,大家都爬山,我不去爬山,觉得好像太另类,就养成爬山的习惯。
1962年,史玉柱出生在安徽北部怀远县城。“爸爸是怀远公安局的,我妈妈是一个工厂的工人。”
初二之前,史玉柱成绩不好,贪玩爱看小人书,经常被妈妈训。1977年恢复高考,让史玉柱开始认真学习。此前,他高中毕业就“下放”了。
18岁之前,史玉柱随父亲两次见识过大上海的繁华,基本印象是“太大了”。最深印象是南京路上24层的国际饭店还有外滩,外滩的楼和怀远的楼是不一样的,非常洋气。此刻,尽管走在南京路上,史玉柱依然觉得他离大上海很遥远。
1980年,史玉柱以全县总分第一,数学119(差1分满分)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数学系。但在浙江大学数学系刚过了一学期,史玉柱就放弃了成为陈景润的理想。
“从图书馆借到《数论》,看了之后,我才了解到数学是那么的难。”和周围同学比聪明也让史玉柱压力很大。“尤其是长江以南的,成绩好的并不想上清华、北大,都去上了浙大,所以,我们那个班里聪明人太多,学习好的也太多了。”
知道1+1不可能突破之后,史玉柱的数学理想破灭了。我很想做成一件事情,但是很早地我又意识到我做不成这件事情,这是我理想破灭的主要原因。理想破灭后的史玉柱开始跑步,培养各种爱好。他每天从浙大跑到灵隐寺,18里,然后,再跑回来,坚持了四年。马化腾 :放弃天文梦 选择计算机
马化腾在家人的翼护下读完了初中和高中,高考之后,他仍然没有离开深圳,就近上了深圳大学。进入大学后,马化腾的天文理想并未实现,在得知学习天文的出路大多是做地理老师后,他在大学的申请表上改填了计算机专业,并因此获得了更大的快乐。
2010年4月,马化腾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时回忆道:我原来是准备走天文方面的路。经常想很多自然科学的东西,研究什么特异功能。1986 年的时候观测哈雷彗星回归,我用学校的器材拍一些彗星的照片,我是当时深圳中学第一个找到(哈雷彗星),还去写观测报告,得了一些奖,获得几十块钱的奖 励。还得到了参加观测比赛的机会。后来因为当时要考高中了,到海南的观测我没有去成。
考大学的时候,我问老师天文系毕业后的职业,当时只有南京大学有天文系,我了解到基本上那时候去天文台的少,很多都是去当地理老师。当时就觉得,别 搞不好变成去当地理老师,后来又刚好开始接触到计算机,就觉得这个也挺有兴趣,那时候就考到深圳大学计算机系。“毕竟天文太遥远了”他说。
深圳大学在国内只是一所普普通通的大学,但是身处深圳特区,发展速度相当惊人。深圳大学受到改革开放思想影响,学校里实用主义思潮也是比较浓厚的。可以看出,受深圳大学学校风气的影响,马化腾的实用主义理念在毕业之前已有了苗头。马化腾在深圳大学计算机系求学期间成绩总是在前五名,他也渐渐地在编写 软件和研究计算机网络中体会到了乐趣。马化腾表示自己学习编程的方法其实是“用最笨的方式去领悟”——用抄代码来培养感觉。在大学里面,马化腾也并不是核心,技术也不是最强的一个,然而马化腾会找到比较互补的一些伙伴做成一些事情。马化腾看问题比较中立,但他会尊重比他强的人的意见。马化腾在产品应该往哪个地方去做这个方面想法会多一点。
丁磊:第十名现象
我们在浙江省奉化中学找到了丁磊的足迹。1986年9月,丁磊考入奉中学习,成为当时高一
(2)班56位同学中的一份子,江鸿跟他是同班同学。
在江鸿老师的记忆里,10多年前的丁磊学业平平,入学时在班内的排名只有四、五十位,跟当下“首富”名号很不对称。“可喜的是,每次考试,他的排名总有进步。不过最好也只在第十至二十位之间,从来没有杀进班级前十名,更别提在年级内的排名了。”
3年后的高考,丁磊交出的成绩同样貌不惊人:他以高出重点分数线1分的成绩有幸被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录取。只不过,这是丁磊喜欢的大学,他很早就被西部这所藏着大量电子类书籍的高等学府迷住了。
“教育界现在正热衷探讨„第十名现象‟,说的是,在一个班级里,学习成绩排在第十位上下的那几个,有望成为日后最出人头地的一个。我现在想想,丁磊这个个例也是符合„第十名现象‟的。”江鸿老师这么评价他的老同学。
李彦宏:从戏曲少年到高考状元
生于山西阳泉的李彦宏并不觉得自己小时候有多么大志向,像所有心都玩野了的孩子一样,每天看上去也都是忙忙碌碌的,但都不过是在“随大流”罢了。李彦宏的父母在晋东化工厂工作,家境很普通,李彦宏有3个姐姐1个妹妹,他的腼腆温和或许与姐姐们的宠爱有关。父亲常常带李彦宏去看戏曲电影,为此他还一度迷上了戏曲。他的舞台很小,只是家里的那张床。他常常把床单围在腰里做战裙,拿一根棍子当枪耍,一个人不断亮相。山西阳泉晋剧团招收学员时,他去了,剧院老师从一招一式中看到了一种灵气,决定录取他。
但李彦宏对戏曲的兴趣很快就淡了。李彦宏的大姐在刚刚恢复高考的那年就考上了大学,引得四邻艳羡。相比于学戏,上学因为正统而更具有吸引力。对于李 彦宏学戏曲,还可以做一种解读,他其实真正喜欢的不是戏曲,而是那个舞台。只有在舞台上,才能一招一式展示自己的才华,感染更多的人。这与现在百度坚持的 “用技术改变生活”的理念一脉相承。19岁的李彦宏考取了山西阳泉市的高考状元。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高中时参加全国青少年程序设计大赛的他,毫无疑问地喜爱计算机,但是第一志愿却不是 北大计算机系,而是信息管理系,因为他考虑到:将来,计算机肯定应用广泛,单纯地学计算机恐怕不如把计算机和某项应用结合起来有前途。
读北大,学会独立思考。面临毕业,正是沉闷的1991年,决定“走出去看世界”的李彦宏如期接到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的入学通知。
留学读研期间。偶然间,导师一句话,“搜索引擎技术是互联网一项最基本的功能,应当有未来”,这时候,1992年,互联网在美国还没开始普及,但李彦宏已经开始行动——从专攻计算机转回来,开始钻研信息检索技术。并从此,认准了搜索。
张亚勤 :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距离考试还有两个月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这天,正在家里看书的张亚勤突然右上腹部剧烈疼痛,冷汗直流。到医院一查,诊断是劳累过度引起 的急性肝炎,必须进行住院治疗。住院就意味着要放弃当年的高考。母亲安慰他,说他的年纪还小,可以迟一年再考。但张亚勤生平第一次反对母亲说:“不行,不 考就等于彻底失败,一定要考。”母亲拗不过他,只好一边照顾他,一边帮他把复习资料拿到病房里来。就这样,在医院的病床上,伴着消毒水的味道,张亚勤一边 输液一边学习,准备高考。
有惊无险。1978年7月,12岁的张亚勤和全国的600万考生一起走进了高考考场。那是“文革”后正式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十年上山下乡,无数学子 在田间地头、牛棚猪舍旁刻苦学习,只为等待这一时刻的来临。从影像资料中可以看到,当时考场上考生年龄参差不齐,三四十岁的考生也很常见,甚至有些考生的 子女的年龄都比张亚勤大。尽管年纪小,在与成年人同场竞技的考场上,张亚勤的表现丝毫不逊色,他的信心不输给任何一个成年人。
一个月后,高考成绩公布,尽管张亚勤的成绩十分出色,但比当年中国科技大学在山西省的录取线还是低了十分。就在他以为自己要和中科大失之交臂的时 候,三位华裔科学家的一个创举改变了他的命运1978年3月,李政道、杨振宁和丁肇中联合倡导在中科大创建首期少年班。少年班有一个独立于高考之外的招生 考试。这时距离少年班考试只有差不多两个星期了,考试报名已经接近尾声。那时候的少年班不像现在是统一报名,而是推荐报名,由老师推荐到学校,到市里,再 到省里,一级一级上报。到真正报名时家人才知道报名程序,而这时候老师已经将考生名单上报了。离考试只有几天时间,报不上名,就意味着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功 亏一篑了。张亚勤没有放弃,他和母亲直接找到了省招生办。由于时间仓促,他连考试科目都不知道,只能借来一些很老的习题集翻看。
张亚勤当时已经闻名山西全省,如果他能成为少年大学生,也将是山西省的一大荣誉,所以当母亲带着他向招生办主任说明情况后,对方马上爽快地答应将张亚勤的名字加进考生名单。
“皇天不负苦心人”。7月的一天,张亚勤领到了梦寐以求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录取通知书。人们争相传颂着这个奇迹“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 班”“比宁铂还小的大学生”……一时间,张亚勤成了整个山西省的骄傲,《太原报》、《山西广播电视报》、《山西教育报》……省内的各大报刊纷纷报道了他的 “事迹”。
李开复:哥伦比亚大学更符合自己性格
1978年年底到1979年年初,我已经是一个十一年级的美国高中生。这意味着,我将迈出人生至关重要的一步,申请大学。SAT成绩出来了,虽然数学考了满分800分,但是英文我考得非常不理想,只有550分,这离哈佛的平均录取分数有很大的差距。
但是,我并没有死心,在那段时间里,我全心全意地准备自己的申请材料。因为在美国,入学申请中包括SAT成绩和社会履历等综合考量因素。相对台湾的 单纯看重分数,这种评判标准还是要有弹性得多。因此,我依然存有一线希望,我非常真诚地写了一篇我认为很好的作文,谈到未来中美关系的展望,和作为一个在 美国的中国人,我希望为此努力的梦想。另外,我在其他申请栏目里说明了SAT分数不够高的原因,我告诉老师,我是一名外国学生,因此外语成绩多少会打一些 折扣,希望学校能够看在我杰出的社会活动方面,给予我肯定。哈佛是我最大的梦想,我盼望着奇迹发生。
与此同时,我也在积极地准备其他大学的申请表格。整整一个月,我准备了12份申请表格,全身心地投入这场战斗中。而橡树岭高中的老师们,那个时候肯 定“烦死我了”,“哪有人申请那么多学校,准备那么多推荐信的?”那个时代没有电脑,每打印一封信,都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通过打字机打出来,一有错字,就 要撕掉重打,需要花费不少工夫。
虽然心存侥幸,但1979年4月的一天,我还是收到了哈佛的拒绝信。对于还没有什么挫败经验的我来说,这虽然算不上致命一击,但是也足以让我心灰意 冷。随后,我收到了斯坦福、耶鲁和普林斯顿的“waiting list”。所谓waiting list,叫做“候补人名单”,最终,这三家候补的大学也没有向我敞开怀抱。
不过,在收到这些拒绝信的同时,哥伦比亚大学向我抛出了橄榄枝。又过了几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也给了我offer。我后来的经历证明,哥伦比亚大学年轻、活泼、新锐、自由的学风使我一生受益,而正是哥伦比亚大学比较自由的转系制度,让我迅速找到了自己一生的钟爱——计 算机。
郭去疾:从“电脑娃娃”到“计算机神童”
1984年1月24日,邓小平在首次南行的时候,一路上没有对深圳特区做任何“裁决”,只是在中航技进出口公司工贸中心与电脑下棋时叮嘱了一句:“学电脑要从中学生,从娃娃抓起。” 郭去疾表示,自己就是首批被“抓”到的电脑娃娃。小学4年级第一次在学校机房接触计算机,郭就深深入迷。小学期间多次参加中学的计算机编程比赛,得过各种大小二三等奖。
后来郭去疾终于“修成正果”,以“省计算机编程大赛一等奖”的身份被保送到颇具传奇色彩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1978年,中科大创办的少年班开了我国超常儿童高等教育之先河。由于七八十年代曾经出过几个“神童”,其中包括如今已任微软全球副总裁的张亚勤,科大少年班也因此被人们叫做“神童集中营”。
据悉,由于少年班学生年龄普遍偏小,曾引发过一些心理以及生活能力方面的问题。后来发展了一批正常高考录取的学生,郭去疾恰好又赶上了这一波。
准确来说,郭去疾当时被保送到的不是“少年班”,而是“零零班”。据悉,这是由几十个“尖
子”新生组成的班级,与“少年班”共同接受强化培养。
实际上,郭去疾不仅是一个“计算机神童”,还是一个“学习狂人”。记者在网上搜索“郭去疾”发现:当年成都市石室中学有个叫郭去疾的学生,从读小学至高中毕业先后参加了多个学科的竞赛三十余次,几乎次次获奖,被评为“蓉城十佳未来建设者之星”。
电视台对他作过专访,当被问及是如何能取得这样优异的成绩时,这位“获奖专业户”还曾与伙伴们分享过制订复习计划的重要性。
也可能是在学习上游刃有余,这位对计算机痴迷的少年在大学没有选择计算机专业,而是学习了电子工程。在郭去疾看来,电子工程专业更有挑战性,“计算机这块已经钻的差不多了”。
张朝阳:在自学成材的故事激励下考上清华
“我出生在„文革‟时代,那个时代带给社会很多创伤,但我们这些小孩子因为没人管,就有了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我到了上中学的年龄才开始刻苦念 书,正因为有了小学无忧无虑的玩和充分的智力开发,我到了中学才能坚持长期的艰苦学习,直到大学,都没有产生厌学情绪。”张朝阳说,他从小生活在西安东郊 田王一个工厂的家属院,父母都是医生,他家在工厂边上,生活环境很随意。父母对他很宽松,给了他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这对他有很大影响。
1976年张朝阳上中学时,正好恢复高考,他开始像大多数孩子一样埋头学习。他属于同龄人里较早有念书意识的一批人,很小就懂得,要出人头地,学习特重要。他对任何事物的感知都很强烈,爱走极端。他常看《中国青年报》,上面很多自学成材的故事深深吸引了他。他成绩一直非常好,经过5年苦读,从西安的 一所厂矿子弟中学转到了西安中学,1981年顺利地考上了清华大学物理系。
提起往事,张朝阳对高考那段岁月依然难忘。“我高考的时候没住校,每天早上七八点的时候,和一大帮同学骑着自行车,浩浩荡荡去自习室温习功课。”张朝阳回忆,“那时候父母给的压力并不是很大,只是自己喜欢学习,特别是喜欢学物理。我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 清华岁月是他密集攫取知识的时代,也是他心理成长比较艰难的一段时间。当时整个社会都有一种很偏激的观念,说念书是唯一重要的事情,念书好的学生就 是最好的学生,才可以去拿诺贝尔奖,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清华的5年就是这样的非常艰苦的、压力非常大的5年,他学会了如何在极端压力下去生存。为了缓解 这种压力,他练习冬泳,并得到了一种自我肯定。1986年,他考取李政道奖学金,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深造。
王石:因为父亲关系上了工农兵大学
王石,原籍安徽,1951年出生于广西柳州。在新疆做了5年汽车兵,转业后在兰州做了1年的工人。由于其父在柳州铁路局当领导,王石得以进入兰州铁 道学院当了工农兵大学生,读给排水专业。毕业后进入广东省经贸委做经济情报研究工作。1984年左右他下海创业,组建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1988 年更名为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冯仑:中央党校最年轻的研究生
西北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最初只有商学学科,就在1977年恢复高考时,西北大学恢复了经济学专业和经济学系,1985年 正式成立了经济管理学院。这与冯仑求学几乎是在同一时期,不得不说这正是奠定冯仑成功的基础。后来成为经济学家的魏杰和张维迎也与冯仑在同一院系学习。
在中央党校,冯仑不仅潜心攻读马列原著,而且还弄懂了德文版、英文版,更重要的是,冯仑常常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冯仑学经济学、学法学,先后进入社科 院、国家体改委、中共中央宣传部。冯仑与马鸿模几次交往之后就非常熟了。在冯仑的身上,很多地方都可以折射出“教父”马鸿模的影子。比如他虽然是法学博 士,算得上高级知识分子,但是言谈间常有
世俗的语言,完全没有人们常说的高等知识分子所具有的那种清高。然而,他的表述却非常富有逻辑性,或者说,他身上 既有着江湖的气息,又有着知识分子的理性气息,两者成功地混合在一起,成就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冯仑。
20岁时,冯仑就已经成为了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据冯仑自述,他在学校中一直担任学生干部,是个好学生、好党员。1984年,作为中共中央党校最 年轻的研究生,冯仑被学校调到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小组办公室下属的专题研讨小组,从事“文化及意识形态领导体制改革”的研究,1988年又被借调到中宣 部。1988年年底,他被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任命为比较制度研究室副主任,同时被派往海南省筹建改革发展研究所,并担任常务副所长。
恢复高考之后,冯仑参加了第二届高考,成功考上了西北大学,之后又顺利考上了中央党校。冯仑是当时最年轻的研究生,他的语言风格、思维方式、决策习惯,自觉不自觉地就会露出那个时代的痕迹来。
文:辅导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