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年中国养猪及猪肉加工行业发展规模现状及趋势
网址:www.xiexiebang.com
2016年中国养猪及猪肉加工行业发展规模现状及趋势
未来的几年内,中国猪价将会理性回归市场,中国也将迎来养猪黄金5年。
图表 2008-2016年国内外猪肉价格走势图
数据来源:产研智库
一、市场自由竞争主导下的中国猪肉将推动猪肉品质化,品牌化
外来引进的良种品牌猪和本土品牌猪将会齐头并进推动中国的养猪业。旧时期农户养猪是为了过年,叫年猪,百姓也只有过年才有得猪肉吃。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只是追求有肉吃这么简单了,人们对肉的口感、肉质、营养、是否健康安全等要求越来越高。那么今后高品质高营养健康猪肉将会迅速提升竞争力,将会赢得消费者的追捧。就看谁能掌握健康猪肉的核心技术。普元中国已启动健康猪肉事业“元元”,如元元健康冷鲜肉、元元健康熟食肉、元元健康肉e网,健康又美味,吃了还想吃。元元全国连锁加盟,这是一波红利。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www.xiexiebang.com
图表 2010-2014年我国肉制品加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
数据来源:产研智库
图表 猪肉制品市场份额情况
数据来源:产研智库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www.xiexiebang.com
图表 双汇和雨润的肉制品业务毛利率水平
数据来源:产研智库
二、中国畜牧业入市,融入国际市场
中国养猪业将面临国际品质猪肉和品牌猪肉的冲击,草食、家禽等肉质品快速升级的冲击和药物残留检测、转基因强制标识等政策性冲击都会给中国养猪业带来威胁。那么抗生素等药物保健将不复存在,在行业内推广无药保健,“平免解毒”健康养。“平免解毒”即平衡营养、免疫与内分泌,全面解毒,现已会成为养猪业的主流理念,通过我们的回访调查发现已有许多猪场通过“平免解毒”这一理念养猪效益倍增。
三、环保要求越来越高
当前养猪行业环保现状集中在三大污染。水污染,猪场排出的水不能喝!猪场附近污染的土都不能种植庄稼!猪场周围的空气也臭气醺天,气味难闻。环保要求的提高,且政府强制性执法力度加强,环保不达标的猪场将无情地被取缔。
四、高端动物营养品的发展
推动粗放式的饲料向高端的动物营养品发展,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有句话是这样的说,吃得多不如吃得好。少吃点,健康点。让猪吃出健康来!当前的饲料只是简单的微量元素、维生素、蛋白和能量等简单搭配,追求的是以数量为核心,问题多。高端动物营养品,是在平衡营养的前提下,追求的是以健康为核心,实现高产,快长,多出,问题没了。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www.xiexiebang.com
图表 中国猪肉制品消费量(按产品分)
数据来源:产研智库
五、中国生猪出口将越来越多
据猪肉前景预测报告显示,提高品质,让中国猪肉参与国际竞争,走出国门是振兴生猪产业的有效措施。猪肉出口,关键还是在猪肉健康品质!2015年1-12月中国猪肉出口数量为71,492吨,同比下降21.9%;2015年1-12月中国猪肉出口金额为322,236千美元,同比下降23.8%。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www.xiexiebang.com
图表 2015年1-12月中国猪肉出口量统计表
数据来源:产研智库
六、农村城镇化大背景下,土地流转,未来的生猪产业,拥有猪场就是财富
猪场集中建设,土地集中审批。猪场准入门槛越来越高。
中国生猪产业发展新型模式:小区建设,母猪专业户和肥猪专业户契约式发展。养母猪的专供断奶仔猪,集中精力养好母猪。肥猪专业户专养肥大猪,集中精力解决生猪育肥问题。中国养猪业成本会越来越高,简单的家庭式养猪竞争力下降,农场化、企业化发展成为必然性。
我们预计未来能繁母猪存栏将呈现底部L型趋势,生猪景气行情将至少持续到16年三季度,15,16年生猪均价将分别达到15元/公斤和17元/公斤。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www.xiexiebang.com
图表 2009-2016年生猪供求情况
数据来源:产研智库
图表 2010-2016年我国生猪供应量测算
单位:万头
数据来源:产研智库
图表 2009-2016年我国主要领域猪肉需求量测算
单位:万吨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www.xiexiebang.com
数据来源:产研智库
总之未来5年猪场老板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必须从现在“以猪为本”朝“以人为本”转变,必须提高掌握企业化的猪场运营模式。平免解毒,换一种理念来养猪,多做对猪健康有益的事,才可实现养猪业健康、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第二篇:我国面粉加工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我国面粉加工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近年来,我国面粉加工行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转换升级并发展壮大,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体系,发展势头平稳;但也面临着产能过剩、行业利润率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本期专报介绍目前国内面粉加工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供参考。
一、我国面粉加工业基本情况和特点
(一)行业发展势头平稳,整体实力较强
根据粮食行业协会统计资料,2009年我国粮油加工业工业总产值超万亿,达11184.2亿元。其中,小麦加工行业总产值1580亿元,较上年提高14%,占粮油加工业总产值的14.1%。小麦粉加工产能继续增加,据统计,全国入统规模以上(30吨/天)小麦粉加工企业共2787家,年生产能力12167万吨,较上年新增566.6万吨,增幅4.9%;小麦粉产量5532.7万吨,较上年增加27.1万吨,增幅0.5%。其中,日处理小麦200-400吨企业数量562家,比上年增加48个,增幅9.3%,400-1000吨企业数量212家,数量比去年增加27个。行业利润总额达26.3亿元,较上年增长11.5%。
(二)加工在小麦产区区域集中情况明显
从小麦加工产能区域分布看,产能超2000万吨的省份2个,为河南和山东;超1000万吨省份3个,为江苏、河北和安徽;超200万吨省份7个,为陕西、新疆、湖北、四川、广东、黑龙江和山西。其中,除广东、黑龙江之外,面粉加工业主要集中在小麦产区,尤以黄淮海小麦产区最为明显。该区域河南、山东、江苏、河北、安徽五省小麦产量高,约占全国总产的75%左右。面粉加工企业数量多,五省入统企业1558家,约占全国入统数量的56%;小麦粉生产能力所占比重大,五省年加工能力8241.8万吨,约占全国总产能的68%,较上年增加495万吨,比例增加1.2个百分点;小麦粉实际产量大,五省小麦粉产量4096.6,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4%,较上年增加39.5万吨,比例增加0.3个百分点。
(三)普通面粉在产品结构中所占比重大
由于国内居民面粉消费主要用于制作馒头、面条等主食,国内面粉加工企业也以生产普通面粉为主,普通粉在产品结构中所占比重大,仍占据面粉主流市场。据统计,2009年普通面粉(特一粉、特二粉、标准粉)产量4724.4万吨,较上年增加235.4万吨,超过总产量的85%。全麦粉、专用粉、营养强化粉等特色面粉产量约624万吨,较上年减少100万吨,占总产量的11%左右。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品质要求的提高,普通粉将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消费需求。在细分市场上,特色面粉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
二、当前我国面粉加工行业面临的问题
(一)行业产能过剩,产品附加值低
2009年,全国小麦粉加工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66.1%,且产能增幅是产量增幅的近10倍,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加剧。目前,行业内中小型企业仍占多数,日处理能力200吨以下的企业达1962家,占入统企业数量的70%,且众多规模以下企业尚未纳入统计。受企业规模偏小影响,大部分企业只是从事满足当地市场需要的简单生产,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应用能力弱,尚无法满足市场对多样化、高品质产品的需求。据统计,2009年全国粮油加工企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23.6亿元,仅占产品销售收入的0.2%。
(二)行业利润率低,企业发展受政策影响大
据统计,2009年小麦粉加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558.1亿元,利润总额26.3亿元,销售收入利润率仅为1.7%,在粮油加工行业中利润率最低。随着近几年国家不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加工企业原粮成本不断上涨;同时,小麦粉作为主要的民生产品之一,受政策调控影响较大,由此面粉企业利润率一直保持低位。另外,国家在扶持行业发展方面政策、措施也很有限。尤其是在小麦定向销售加工企业政策出台之后,由于受惠企业在原粮采购、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方面比其他企业更具政策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从总体看,行业发展也面临较为严峻的态势,中小企业生存发展难度加大。
(三)市场竞争激烈,外资加速进入国内面粉市场
近年来,国内面粉加工业发展势头平稳,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小麦粉加工企业间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仅是产能的扩张,特别是面粉领域,产品结构单一,“大路货”比重较高,产品附加值低,缺少市场认可的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外资企业进军国内谷物成品粮市场,行业竞争渐趋激烈。据统计,截至2009年末,益海嘉里已拥有120万吨小麦年加工能力。据业内人士预计,到2013年,其新增、新建小麦年加工能力可能达630万吨,将超过河北五得利集团(390万吨,2010)。且外资企业在产业链建设方面起点高、准备足、动手快,国内众多中小企业仍停留在“以购定产,以产定销”的层面,抗风险能力较弱,内资面粉企业面临强劲的竞争对手。
三、我国面粉加工行业发展趋势
(一)面粉企业继续整合升级,产业链建设步伐将加快
2009年,小麦粉加工企业数量继续减少,较上年减少41个,但日产400吨以上企业数量同比增加27个,产量较上年大幅增加,少数大型企业产量所占比重也在逐步上升。从行业竞争态势和发展现状看,通过整合升级、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行业整体优化升级趋势明显。企业产业链建设进程加速,在粮源环节,涉足订单农业,从源头抢抓粮源特别是优质粮源;在物流环节,通过建设仓储物流设施及与粮食仓储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提高应对市场风险和保障生产加工能力;在销售环节,打造自身销售网络,建设直接面向终端市场销售网点等。在外资涉足面粉加工领域后,国内面粉行业重组兼并和产业链建设进程可能加快。
(二)食品安全受重视,面粉产品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公众关注,面粉增白剂“废存”成为社会的热点和焦点。据悉,全国食
品添加剂标准委员会已审查同意注销面粉增白剂。卫生部监督局也发布征求意见稿,拟从2011年12月起禁用面粉增白剂。面粉增白剂的取消对面粉加工行业可能是行业变革和产品升级难得的机会。同时,在行业利润率普遍偏低的情况下,通过改善产品结构,提供更多健康、营养、生态和满足城乡居民更高品质要求的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成为提高生存能力和发展机会的有效手段之一。专用粉、全麦粉、营养强化粉等特色产品比重将有所提高。
(三)受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市场影响力将继续增强
2010年三季度,国家面向面粉加工企业举办托市小麦专场竞价销售会,四季度对部分加工企业实行定向销售政策。从2010年粮食调控政策走向看,调控方式由过去直接投放原粮调控市场逐渐向通过投放成品粮油平抑市场倾斜。投放成品粮油直接面向广大城乡居民,对“保供稳价”作用也更为有效、直接。促使龙头加工企业在调控市场中的作用加大,在执行国家调控政策中,相比其他加工企业也更具有政策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受此影响,大型面粉加工企业将进一步发展,市场影响力和话语权将进一步增强,有望引导后期面粉市场发展。
第三篇:2016年中国美发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前景
网址:www.xiexiebang.com
2016年中国美发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前景
中国美发行业的现状美发行业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步发展至今已经接近二十来个年头,这一时期以来,美发行业经历了从初级阶段的摸索性成长到中级阶段的思考性发展。市场规模从小到大,从业人员由少到多,生产企业和专业美容、美发、化妆品品牌已经一大批的涌现。
产业基本概况
1、全国美容美发业从业人员总数约1120万人,是“第三产业”中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之一。
2、全国城镇美容美发机构总数约153.2万家。
3、全国城镇美容美发业总营业收入1680.4亿元。
4、全国每万名城镇居民平均拥有美容美发店32家,每家美容美发店平均就业人员8.1人。
5、全国城镇平均每个美容美发就业者年工资水平3.16万元,远高于全国各类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
6、美容美发业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为2.80%。
7、美容美发业占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为7.21%。
8、城镇人口月平均美容美发花费50.33元/月。
9、中国美容美发产业是完全竞争的成长型产业,是颇具发展空间、产业延伸广阔、内涵丰富、供求弹性度强盛的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产业宏观前景,在创造社会精神文明、解决全国就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安定社会秩序、交纳税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作出了突出贡献。
10、专家预言:美容美发业的总体规模将在本世纪超越任何产业而成为最大的社会产业。现在美发行业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那种作坊式的经营,美发行业大体上延续了强劲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五个特点:
1、产业化
全国美容美发产业发展平均时间为20余年,从单一的店面服务,已发展成为以美容、美发、医疗美容、美体、美甲、纹制、形象设计、色彩店面服务,以及专业职业教育、相关专业仪器、用品、用具、研发、生产、销售为主体的综合性产业,并在每个领域中诞生了龙头品牌和龙头企业。
2、集团化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www.xiexiebang.com
早期的美容美发业以美容美发小作坊为主体,今天的美容美发业已形成了不少集团化的代表性企业。大型的美容美发机构拥有上千家以上的加盟连锁店,他们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厂、培训基地、研发机构、教育机构。
3、成熟化
早期的美容美发业无论店面装修、设备、技术、用品,都显得简易、粗糙、不规范,目前全国美容美发业整体成熟化得到明显体现,店面的档次、用具用品仪器的品质、从业者的素质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而趋优化。
4、市场化
美容美发业是延伸和括展空间非常大的一个人体产业。它的每一个部分都会延伸到美化、塑型、健康、养生四个层面。每一层面在人体每一个结构部位都是以n次方的概念在纵、横向扩展,它的生存空间、生长空间非常广阔,市场化很强。基于此,全国美容业在各个领域出现了适合市场需求的优秀的特色品牌和特色服务机构。
5、国际化
中国的美容美发业,早期更多是借用了国际的名和壳,国际大师、国际名牌泛滥。但在加入WTO后的今天,国际化得到了切实的体现--行业呈现国内外双向互动、渗透日益宽泛和频繁的现象
此外,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加盟这个行业大有作为,优秀的高端人才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重要的支援力量。
中国美容美发行业正以更新的姿态,良性转化的发展环境,蓬勃的创业激情,走向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第四篇:中国玻璃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动态分析
【关 键 词】玻璃行业,发展现状,趋势动态分析
【报告来源】前瞻网
【报告内容】中国ITO导电玻璃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前瞻(百度报告名可查看最新资料及详细内容)
我国玻璃企业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中东部地区。玻璃自身易碎的特点和运输的局限性导致其销售模式分为300公里内采用密集式营销、300—800公里采用选择式分销、800公里以外采用独家营销。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玻璃企业的销售半径为500公里。许多玻璃企业在建厂时主要依附于需求地,随着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大规模发展与建设,玻璃企业在这一地区形成相当规模。河北、山东、江苏、广东的玻璃生产企业已具有行业代表性。
我国玻璃市场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不过各地玻璃市场流通并非完全一致。通常当华东地区玻璃价格上涨时,由于交通运输方便,就会有货物运到华东市场;当该地区玻璃价格下降时,就会有产品流出该市场,以此达到均衡。西南地区由于运输不便,市场相对封闭,玻璃价格与其他地区差异较大。这样,我们会看到在同一时间内,各地玻璃报价有所不同。这种地域划分也是由于玻璃自身条件限制造成的。
行业发展特点
1.价格波动情况
目前我国玻璃行业价格完全市场化,价格波动幅度相对较大。以5mm浮法玻璃为例,2008年其月平均价格最低为12月份的57.3元/重量箱,最高为3月份的70.2元/重量箱,年内最大波动幅度接近22.5%。2009年月平均价格最低为2月份的48.40元/重量箱,最高为12月份的80.34元/重量箱,年内最大波动幅度接近66%。2010年受建筑行业的利好影响,玻璃价格整体维持在高位运行,年内最低价格为4月份的68.8元/重量箱,最高价格为1月的84.3元/重量箱,最大波动幅度为23%。而到2011年月平均价格最低为12月的57.6元/重量箱,最高为1月份的71.7元/重量箱,最大波动幅度为24%。
2.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的玻璃行业中,深加工约占60%,未加工的玻璃使用为25%,原片直接出口占15%。因此,玻璃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造成深加工企业原片采购价格的不稳定,尤其是面对批量较大的订单时,风险较大。
玻璃行业还存在很多其他问题。如玻璃的保质时间长短不一及玻璃自身的品质良莠不齐,深加工行业所使用的原片玻璃存在质量问题较多;玻璃重量大,搬运过程中易碎及不易存放等因素造成所需存储空间较大、装卸难度较大、运输成本过高;许多玻璃加工企业因价格波动及供应、采购等问题,需动用足够资金备货,造成较高的资金占用情况等。这些问题制约了玻璃及加工行业的成长与健康发展。
3.行业周期性特点
近年来,我国玻璃工业发展迅速,质量明显提高,品种显著增加,平板玻璃产量快速增长。从相关历史数
据我们可以发现玻璃行业存在繁盛—衰退—繁盛周期,这个周期模型可以简单描述为:经济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玻璃价格上涨—经济增长过热—资产投资减缓—玻璃价格下跌—经济复苏刺激—经济快速增长。2004年、2007年、2010年都是玻璃行业的繁盛时期。玻璃行业对建筑行业的依赖性较高,相关数据显示,典型的90平方米的住宅就要使用约18平方米的玻璃。去年国家对房地产实行了新的调控政策,整个建筑市场需求量大幅减少,玻璃行业由此进入了衰退期。
对于玻璃企业来说,生产线的投入成本较高
一条好的玻璃生产线花费高达上亿元。一条生产线有500吨、800吨、1000吨不等的日溶化量。普通生产线一般使用寿命为七到八年,好的生产线可达十到十五年。一般来说,生产线一旦投产就如开弓之箭,无法像其他行业一样可以通过任意停产、开工来控制产量和库存,必须24小时进行生产。
玻璃行业的高产能带来了产能过剩。截至2012年5月上旬,玻璃生产企业停窑率为26%,环比回升0.3%,再创历史新高,且仓库存储数量已达2800万重量箱的较高点位。今年浮法玻璃总产能或达到11.1356亿重量箱,产能将过剩2.78亿重量箱。在目前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下,玻璃行业进入供大于求的被动局面,去库存化成了玻璃行业当前最重要的手段。
4.相关产业政策
玻璃行业为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为响应玻璃行业十二五规划与行业发展,规范投资行为,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促进行业结构调整,实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家把平板玻璃行业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之一,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标准。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平板玻璃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平板玻璃行业准入条件》、《关于做好淘汰落后平板玻璃生产能力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建设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平板玻璃行业准入公告管理暂行办法》等。在生产企业的布局、玻璃产业的工艺与装备、玻璃的品种和质量、玻璃行业的能源消耗、环境保护、安全、卫生和社会责任、监督管理等方面做了严格的规定,提高了玻璃行业的准入门槛,控制了玻璃行业的产量及规模。
机遇与挑战
针对目前玻璃行业存在的问题,郑商所从服务企业的角度出发,拟推出玻璃期货品种,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对冲工具。
1.玻璃期货中的完全厂库交割方式具有成本低、易于买方需求、交割风险较小等优势。
2.通过期货套期保值功能,玻璃加工企业可以锁定价格,保证利润目标,降低经营风险。
3.通过玻璃期货的交易功能,企业可以更方便合理地选择厂家及保质期内的玻璃。
4.通过玻璃期货平台,企业可以合理利用最有效的原片玻璃资源,从而更有利于浮法玻璃资源的均衡调配。
玻璃期货的推出,将为相关企业做大做强提供机遇,而如何灵活运用这个平台,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第五篇:中国电梯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1
中国电梯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最早的行业,中国电梯业受到外资各种“蚕食”措施影响,原有的八大国企电梯品牌全军覆没,外资品牌垄断的市场份额曾经高达95%以上。近年来,一批民族电梯企业苦练内功,绝地反击,出现四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电梯劲旅竞争的主战场,中国电梯业目前面临行业的重新“洗牌”,民族自主品牌应利用国家政策支持、资本市场支持等多方面有利因素,逐鹿天下,加快赢得更多市场。
外资品牌超强垄断 自主品牌借力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鉴于当时我国资金和技术双重匮乏的情况,国家决定引进外资,电梯业成为我国最早引进外资的行业。自1980年起,天津电梯厂、上海电梯厂、沈阳电梯厂等国内较大的电梯企业,全部与美国奥的斯、瑞士迅达、日本三菱等外资品牌合资合作,外资或合资品牌由此全面进入我国市场。外资品牌在初期进入的时候,确实有其自身的技术、品牌优势和在我国所享有的税收优惠等超国民待遇,迅速垄断了国内市场,在合资初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民族品牌的发展。但外资品牌的进入对于促进我国电梯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加速了民族品牌企业的发展。比如在整机生产企业中,外资品牌的技术与管理理念让民族品牌提速发展;在电梯配套件企业中,从为外资品牌配套的过程中,也提高了配套水平。由于整机和配套技术的全面发展,使得电梯自主品牌全面发展。
业内人士也认为,电梯行业的特性,也形成一定的进入壁垒。整机制造商需要掌握的行业技术众多,对产品设计和制造、机电集成技术以及产品的售后安装维保的要求高。进入电梯行业特别是整机制造领域,对产品开发、设计、管理和安装维保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都较高,需要一定时间的技术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进入该行业的技术和人才壁垒。
同时,电梯作为终端消费品,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明显。品牌往往成为人们在选择电梯产品时的重要考虑因素,电梯生产企业要想建立良好的品牌并获得市场的认可,也必须经过市场一定时间的不断检验。
中国成为全球电梯制造中心和最大的电梯市场
近年来,我国电梯的出口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35%以上,电梯行业也逐步成为国内比较重要的行业。中国电梯协会预测,未来五年内我国垂直电梯和扶梯市场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将分别占整个全球市场的1/2和1/3,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全球最大的电梯市场,年产值超千亿元,电梯市场可谓前景广阔。
电梯作为一种机电合一的大型综合产品,能够得以安全可靠的运行取决于电梯本身的制造质量、安装质量、维修保养质量以及用户的日常管理质量等诸多方面因素。传统的理念只是单纯的注重产品本身的制造质量,而忽视了前期的电梯优化配比、后期的安装、维护保养质量等一系列影响电梯是否能处于最佳运行状态的其它要素。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多数优势企业搭建了客户支持平台,该平台涉及销售工程师、电梯空间设计师、物业评估顾问、土建工程顾问、电梯工程成本核算师、维保工程师等专业人员,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建筑运载系统解决方案。
2008年,我国电梯产量超过21万台,年增幅超过20%,产量超过了全世界电梯年产量的50%。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特种设备的强制报废制度也为我国电梯改造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按国外电梯使用寿命惯例,一般日本系列电梯设计寿命为15年,欧美电梯设计寿命为25年,中国电梯的保有量已经超过100万台,专家预计今后每年大修改造以及已有建筑加装电梯的市场容量将保持在12万台以上。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城镇化建设的加速和房地产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机场、大型商场等城市建设投入的增加,电梯市场需求量因多方面需求得到迅速增长。目前市场份额中,外资品牌占国内电梯市场的75%左右的份额,民族自主品牌约占25%的市场份额。但我国民族自主品牌与外资品牌在资金和品牌上仍存在一定差距,自主品牌企业的发展还任重道远。产业集群效应初显 自主品牌加速崛起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大量民营企业开始介入电梯行业,从为外资企业做配套或者与外资企业合资开始,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消化技术,借鉴外资企业带来的国际化技术标准、安装维保体系、管理模式等,自主品牌电梯在技术、质量、管理、服务上快速步入了国际化行列,逐步发展到目前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开始打破了外资品牌的垄断地位,涌现出自主品牌企业。从产业布局上看,我国电梯整机及零部件的制造基本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其中长三角地区电梯生产总量占全国的60%以上。
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为民族自主品牌电梯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2008年,国家公布了《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管理办法》,明确了政府优先采购国内自主创新产品;2009年,国家出台了装备制造业的振兴计划,强调要“依靠区域优势,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形成若干具有特色和知名品牌的装备制造集中地”。这些政策的出台,都促进了民族电梯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