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海域权属和滩涂权属的法律关系
海域权属和滩涂权属及其法律关系研究
内容摘要:
关键词:海域使用权
滩涂 法律关系 1
海域作为“蓝色国土”,日益彰显其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滩涂一般是指沿海滩涂。由于潮汐的作用,滩涂有时被水淹没,有时又出露水面。滩涂属于海域还是土地?海域权属和滩涂权属的法律关系怎样?这个问题对于我省尤为重要,因为我省东挽黄海,西拥渤海,又是我国北部滩涂的主要集中地,资源极为丰富,开发海域和滩涂是沿海经济带建设的重要依托,也是调整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而开发的前提和基础是海域和滩涂的权属明确,并理顺两者的法律关系。
一、海域和滩涂的自然属性研究
(一)海域
海域,是指海洋的一定范围,是由一定范围内的海面、水体、海床及其底土所构成的立体空间。在地理上,海域泛指海洋的所有组成部分。依据法律地位的不同,可划分为内海、领海、毗连区、群岛水域、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国际海底区域、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等。在我国依据《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域,特指内水、领海的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其自然属性有:
第一,具有资源性。海域是资源的宝库,海面有娱乐资源、港口资源,水体中有渔业资源,海床和底土有矿产资源等。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舟楫之便、鱼盐之利,到海水养殖、旅游开发、矿藏开发、能源利用,海域资源不断为人们开发利用。
第二,具有立体性。海域是立体性的,它自上而下可以划分为 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四部分,各部分纵横交错,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海域的立体性,决定了海域内所蕴含的资源也是立体的,并且,只要对各种资源的利用相互间不冲突,便完全可以对其同时进行开发利用。
第三,海域具有特定性。即海域的整体与其各组成部分可以因“分割”而成为无数个特定、具体和相对独立的物。但海域也具有功能的多宜性和水体的流动性等特点,是一个无法截然分开的空间资源整体。
(二)滩涂
滩涂是海滩、河滩和湖滩的总称。本文研究的是通常意义上的滩涂,即海滩。一般将沿海滩涂分为三部分:(1)潮上带滩涂,指平均大潮高潮线以上的淤泥质沉积地带;(2)潮间带滩涂,指平均大潮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即潮间带之间的泥质、砂质和岩滩等沉积地带;(3)潮下带滩涂,指平均低潮线以下的浅水区泥砂质沉积地带。其自然属性有:
第一,具有动态性。由于岸的类型多样,水流的作用以及含沙量等因素的影响,有的岸受水的冲刷,滩涂向陆地方向后退;有的岸堆积作用强,滩涂则向有水方向伸展;有的岸比较稳定,滩涂的范围也较稳定。
第二,具有资源性。滩涂是一种重要的地貌特征,我省海岸线漫长,达2290公里,相应的沿岸滩涂面积极为广阔。滩涂作为重要的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在土地资源日渐匮乏的今天,充分利用滩涂 资源的意义,自不待言。
二、海域和滩涂的法律属性研究
(一)海域
我国法定的海域定义,是内水、领海的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内水,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至海岸线的海域。由于领海基线是指低潮线,所以这里的海岸线应该是指平均大潮的高潮线。这就表明,高潮线和低潮线之间以及低潮线以外至领海的空间范围都是海域范围。根据《物权法》第四十六条“矿藏、水流、海域属于国家所有”,这些海域都是归国家唯一所有。在海域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单位或者个人可以取得依法取得海域使用权。
(二)滩涂
依据现行法律和国务院批准的土地分类,滩涂属于土地范畴,土地管理部门一直是将滩涂作为土地来管理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下列土地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
(四)依法不属于集体所有的林地、草地、荒地、滩涂及其他土地”。根据《物权法》第四十八条“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但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滩涂存在国家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单位或者个人也可以依法取得滩涂使用权。
(三)海域和滩涂在法律上的冲突及解决
《海域使用管理法》与《土地管理法》,均未将滩涂区分为潮上带滩涂、潮间带滩涂和潮下带滩涂,却都纳入其调整范围,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将滩涂界定为平均高潮线以下低潮线以上的海域,国土 资源管理部门将沿海滩涂界定为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现行法律将滩涂界定为土地后,并没有明确划分土地与海域的界线,现有的一些地规和规章所界定的滩涂范围,经常超过低潮线而延伸到浅海中。
在滩涂与海域之间必须有一条法律上的界线,笔者认为应当是海岸线。海岸线是指海水面与陆地接触的分界线,随潮水的涨落而变动位臵。一般指海边在多年的大潮高潮所达到的线。依据海岸线,海岸线向陆一侧的部分属于土地,则潮上带滩涂属于土地;而海岸线向海一侧的部分属于海域,则潮间带滩涂、潮下带滩涂属于海域。其主要理由有:
1、海岸线因其明确的地理概念,能够和国内法和国际法有关领海基线、内水、领海制度相协调配合,成为海洋和陆地的分界线,并且在实务管理工作中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
2、依此标准,潮上带滩涂按照土地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是可以的,也符合事物的本质属性;而潮间带滩涂、潮下带滩涂受周期性海洋潮汐影响,属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本身就是海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应执行海域使用管理制度。
三、海域权属和滩涂权属的内涵和性质
法律权属主要有有两类,所有权和使用权。在所有权方面,海域属于国家所有,性质为物权之所有权,权利主体是国家;滩涂可以是国家所有,也可以是集体所有,性质也是物权之所有权,主体有国家和集体。在使用权方面,两者较为复杂,而且在实践中主要 体现在以使用权这种形式进行开发和利用。
(一)海域使用权的内涵和性质
1、内涵
海域使用权:是指申请用海的单位或个人,依法定程序并经登记而取得的,对国家所有的某一特定海域在一定期限内持续从事排他性的开发利用活动并享受其利益的权利。依据《物权法》第一百二十二条“依法取得的海域使用权受法律保护。”
海域使用权主要包括:(1)占有权,(2)使用权,(3)收益权,(4)转让权,(5)抵押权,(6)取回权和补偿权。其主要特征有:权利客体的特殊性;权利的派生性;支配性;用益性;期限性和有偿性。
2、性质
海域使用权应属何种性质的权利,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单纯物权否定说”认为,海域使用权具有民法物权的支配性、对世性的特征,但反对将其标的视为民法上的物;“物权说”认为,海域具有可支配性,符合民法上物的概念,故海域使用权为物权;“准物权说”认为,海域使用权非为民法上的物权,而在法律上视为物权,准用民法关于不动产物权的规定。
我国《物权法》采用益物权说。所谓用益物权,系指以一定范围内的使用、收益为目的,以支配物之使用价值为内容而在他人之物(主要是不动产)上设立的定限物权。用益物权是在所有权的权能与所有权人发生分离的基础上产生的,由非所有人对物享有的一 定程度的支配权;其标的物主要是不动产,其成立和实现以占有他人的不动产为前提;其设立的目的是对物为使用和收益,其支配的内容为物的使用价值。海域使用权是派生于海域的国家所有权而又与所有权相分离并受所有权人意志限制的权利,该权利的实现以对特定海域的占有为前提,以使用、收益为目的,以支付一定的海域使用金为对价,因此,其具备用益物权的基本特征,应定性为一种用益物权。并且海域使用权它不能归入建设用地使用权、农业用地承包权,更不可能归入典权、地役权,而是属于一种独立的用益物权类型,它满足了海域所有者直接支配海域以及通过市场优化配臵海洋资源方面的基本需求,解决了海洋资源所有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
同时,海域使用权的客体并非土地,与传统的用益物权相比,海域使用权具有自己的特征:
第一,海域使用权的客体具有复合性。传统用益物权的标的物为不动产,且限于土地和建筑物。而海域使用权的客体是特定海域内的地上地下土壤与其所含的资源(如矿产、生物等)。
第二,海域使用权的构成具有复合性。传统用益物权的构成,是以占有、使用、收益等权能作为要素。而海域使用权的构成,一方面以占有、使用、收益等权能作为要素,另一方面同时并存着在特定海域内从事盐田和深海养殖作业等权利。
第三,海域使用权属于具有公法性质的私权,传统的用益物权为私权,两者相比,海域使用权受公法影响更大。
(二)滩涂使用权的内涵和性质
1、内涵
滩涂使用权是单位或者个人依法对滩涂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其并不是物权法上用益物权的一个独立的类别,而主要是指针对滩涂为客体的用益物权。
由于滩涂的利用方式大多是从事养殖,因而有的法律制度将使用滩涂的权利称之为“养殖使用权”。从物权法的角度来看,“养殖使用权”不是一个严谨的概念。其理由是:(1)在滩涂上可为多种方式的利用而不限于养殖,因而不能以养殖使用权概括使用滩涂的权利。(2)养殖使用权概念混淆了取得养殖许可与取得为养殖而使用滩涂的权利之间的区别。取得养殖许可与取得养殖区域的使用权,涉及两种不同的法律关系,不能混为一谈。
2、性质
滩涂使用权的性质为用益物权。利用滩涂进行农业目的生产,如滩涂养殖,为用益物权之土地承包经营权;利用滩涂进行海洋旅游开发,如作为海滨浴场的岸上部分,为用益物权之建设用地使用权。
四、海域权属和滩涂权属的法律关系
海域所有权和滩涂所有权的法律关系比较简单明确,海域所有权主体仅为国家,滩涂所有权主体为国家或者集体。在此主要研究海域使用权和滩涂使用权的法律关系。
(一)两者的联系
1、海域使用权与滩涂使用权都是设立在他人之物上的、以使用收益为目的的权利,从性质上讲同为用益物权,因而都具有他物权性、占有性、用益性、期限性等用益物权的一般特征。
2、二者均以许可使用制和有偿使用制为其基本制度。
3、二者都要受到一定的用途限制,滩涂使用权的设立要符合土地用途管制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海域使用权的设立要符合海洋功能区划。
(二)两者的区别
1、权利的客体不同。海域使用权的客体是海域,滩涂使用权的客体为滩涂,前者由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构成,是一种立体空间,后者的范围一般限于滩涂,而且主要是潮上带滩涂。在地理分布、自然属性、用途等方面上都存在着重大差异,是两种不同的自然资源。
2、权利的内容不同。滩涂使用权的内容主要包括建设用滩涂和农业养殖用滩涂两种类型,而海域使用权的内容相对要广一些,包括养殖用海、盐业用海、港口用海、拆船用海、旅游用海、矿业用海、海底电缆与管线敷设、公益事业用海等诸多用海类型。
3、权利存续的期限不同。海域的生态复合性比土地要强,需要及时对用海情况进行调整,海上设臵的工作物也比土地上的建筑物年限为短,因而海域使用权的存续期限比滩涂使用权一般要短一些。
4、权利性质不同。滩涂使用权并不是用益物权的一个独立类型,而是根据滩涂使用目的,分为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业用地使用权; 海域使用权应是一种独立的用益物权类型,和土地使用权并存于用益物权这一开发的权利体系。
五、解决海域和滩涂权属矛盾问题研究
实践中发生的海域和滩涂权属冲突,只能选择一种法律进行调整,不能同时适用或者重复适用两种不同属性的法律。选择的依据就是客体的本质属性。海域权属主要是针对海域,包括内水、领海的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所有权归国家;滩涂权属主要是针对滩涂,既属土地,理应排斥水体范围的,即只有潮上带滩涂,所有权归国家或者集体。
权属冲突,包括所有权和所用权的冲突,也包括使用权和使用权的冲突,以及所有权和使用权之间的冲突。海域所有权和滩涂所有权的冲突,可以通过立法或者法律解释,明确其权属性质和客体范围。在此基础上分三种情况解决:
1、存在滩涂使用权,但在潮间带滩涂、潮下带滩涂上没有形成海域使用权。如国家出让海域使用权,在同等条件下,滩涂使用权人有优先权,如其放弃优先权,没有成为海域使用权人,在有可期待利益的情况下,可以给其适当补偿。
2、存在海域使用权,但没有形成滩涂使用权,如日后出让滩涂使用权,其范围仅限于潮上带滩涂,海域使用权人有优先权,如其放弃优先权,没有成为滩涂使用权人,其海域使用权应受维护。
3、既存在滩涂使用权又存在海域使用权,如滩涂属于国有,并且权利客体存在交叉,主要是潮间带滩涂、潮下带滩涂,应由海洋、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联合确定两个使用权的客体范围,两个使用权人可就变更产生的利益问题协商解决,不能达成一致的,受到损失一方可提起不当得利之诉,或者申请国家补偿或者国家赔偿。如滩涂属于集体,并且权利客体存在交叉,应依据法律,认定集体所有的滩涂限于潮上带滩涂,至于潮间带滩涂、潮下带滩涂属于国有,对于历史传统上由集体所有的潮间带滩涂、潮下带滩涂,国家必要时可给予适当补偿。这些区域应由海域使用权人享有。对于滩涂使用权人和所有权人的投入,以及可期待利益,由滩涂权人和海域使用权人协商,不能达成一致的,受到损失一方可提起不当得利之诉,或者依据国家征收的规定申请国家补偿。
第二篇:权属证明书
权属证明书
在武汉南湖山庄买了1套房子,开发商佳和房地产公司说9月18日交房后大概3个月能在房产局完成初始登记(格式合同上也是这么说的),关于房屋权属证明书,合同上写明是8个月之内办理完成.我想问的是,房屋权属证明书一般什么时候可以拿到手?有同事买房时交房就给房屋权属证明书.这个开发商需要这么长时间,会不会有诈啊?
你同事说的情况是属于现房或者存量的空置房,一般在交房后很快就可以办理产权,但是也需要在你缴纳契税、印花税、公共维修基金之后。
一般期房在交房后很多城市办理的速度不一样,有的城市规定,在开发商把所有文件齐备申报后180个工作日就可以办理产权证,不过只要合同经过登记备案,合同就生效了,房子就受到法律保护,办理户口、入学等手续凭合同就可以。
带上开发商营业执照复印件,组织机构代码怔复印件,法人身份怔复印件,委托补办权属证明书,房屋合同,发票以及个人有效证件,到房屋所在房地局背案登记,然后申请挂失补办。在当地权威报刊上登报(遗失公告)。登报两个月(60天后),在去房地局申请补办。5个工作日内可以出怔。
就是购房时开发商给你的一个A4规格的黄色本子及5个白色本子,这6本里的内容相同。
你办房产证需要那黄色的本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十七条规定:“不动产权属证明书是权利人享有该不动产物权的证明。不动产权属证书记载的事项,应当与不动产登记薄一致;记载不一致的,除有证据证明不动产登记薄确有错误外,以不动产登记薄为准”。依此可以看出,不动产权属证明书以及不动产登记薄属于证据类型中的公文书证,具有证据属性的证明作用,表明登记机关已经根据事实、法律和当事人的申请,完成了相应的不动产物权登记。既然作为一种证据,那么其证明力是否具有绝对性呢?《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十九条规定“权利人、利害关系人认为不动产登记薄记载的事项错误的,可以申请更正登记。不动产登记薄记载的权利人书面同意更正或者有证据证明登记确有错误的,登记机构应当予以更正。不动产登记薄记载的权利人不同意更正的,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异议登记。登记机构予以异议登记的,申请人在异议登记之日起十五日内不起诉,异议登记失效。异议登记不当,造成权利人损害的,权利人可以向申请人请求损害赔偿。”。因此,不动产权属证明书以及不动产登记薄不具有绝对的证明力,只是一种推定的证据效力,在存在登记瑕疵以及相反证据的情形下,权利人、利害关系人可以通过向登记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申请更正登记、异议登记或者起诉的方式,以获得权利的救济。
不动产登记是不动产物权的公示方式,具有推定效力和公信效力,其目的在于为物权的各种变动提供统一的、具有公信力的法律基础,从而维护物的占有秩序,保护市场的交易安全。登记的目的在于保护市场交易中善意第三人的利益,而在登记权利人与真正权利人之间并不产生对抗效力和推定效力,不具有绝对的证明力,在有证据证明真正的权利状况与不动产登记薄的记载不一致的,人民法院可以直接采纳其证据,确认其权利,推翻不动产登记薄上的记载。
第三篇:权属证明书
权属证明书
**省盐业公司**县分公司位于城关镇城南东路15号地号为***,图号***的一宗国有土地。用途为仓储用地,土地等级为二级,使用权类型为划拨,使用权面积为**平方米,现该公司申请名称变更并分割登记。经地籍测量人员到现场勘测核实,该宗地未曾改变现状,但因原来是人工调绘有误,现用仪器勘测核实的面积为**平均数方米,该宗地界址清楚,权属无争议,特此证明。
二0一二年四月十九日
第四篇:影视权属
编者按
我国影视行业中因作品署名混乱引发的版权纠纷并不少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但目前,相关行政法规尚未对何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制片者做出明确规定,影视作品的署名尚无统一行业标准,影视作品著作权权属的确认成为司法审判中的难点,引发业界探讨。
影视作品属于著作权法规定的电影或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在实践中通常是指电影和电视剧作品。影视作品的创作不同于一般作品,投入成本较大,制作过程复杂,最终通过影院、电视台等渠道来发表传播,并受到国家广播电影、电视行政管理制度的约束。目前,由影视作品署名混乱引发的影视作品权属争议屡见不鲜,如何确认此类作品著作权权属尚存争议。
影视作品署名混乱
一般来说,对作品作者的确认是根据作品上的署名,作者即为著作权人。但影视作品署名情况较为混乱,如电视剧《小鱼儿与花无缺》的正版光盘署名有:总监制、总策划、制片人、出品人、总制片人(以上均为自然人姓名),特约制作、联合摄制、出品承制(以上署名均为法人);影片《天下无贼》正版光盘署名为:出品、联合发行、联合发行(以上署名为法人),出品人、总监制、总策划、策划、监制、执行制片(以上署名均为自然人)。通过以上举例,可反映出目前影视作品署名具有以下诸多特点:
一是影视作品署名在实践中无统一行业标准,名目五花八门,主要包括出品、制片、监制、摄制、拍摄等。出品人一般为出品单位或者最主要投资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制片人一般是整个拍摄剧组的组织者和统筹者,也是个人;出品方、联合摄制方及联合拍摄方一般为实际投资拍摄的公司或其他组织。
二是影视作品的署名与我国著作权法中规定的影视作品著作权人并不一致。著作权法第十五条规定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的著作权由制片者享有。制片者与实践中的何种署名相对应,未有明确规定。
影视作品署名的混乱对司法审判中确认影视作品的著作权人造成一定的困难。司法实践中应当依据何种证据来判断影视作品的著作权人?这些证照、协议等证据之间是否存在证明效力的高低不同?这些问题成为司法审判中的难点。
许可制与审批制
目前,我国规范电影、电视剧制作发行的行政法规及规章主要有200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管理条例》和2000年的《电视剧管理规定》。我国对于电影、电视剧的制作实行许可制,发行实行审批制。
电影、电视剧需要有资质的制作单位申请获得制作许可证,然后方可进行拍摄。电视剧制作许可证有甲种证和乙种证之分,电视剧拍摄完成后,根据许可证的不同,报相应的省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对电视剧进行审查,审查完毕后发放发行许可证。至于电影的制作,在拍摄前,电影制片单位需对电影剧本进行审查并报电影审查机构备案,电影审查机构对备案电影剧本进行审查。电影拍摄完毕后,电影审查机构再次进行审查,合格后由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发放电影公映许可证,电影制片单位应将电影公映许可证证号印制在该电影拷贝第一本片头处。
关于目前规范电影和电视剧制作的上述两部法规,《电视剧管理规定》为国家广电总局的部门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管理条例》为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两部法规的立法层次较低,对何为著作权法上的制片者也未做出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管理条例》
第15条规定电影制片单位对其摄制的电影依法享有著作权;《电视剧管理规定》第11条规定制作电视剧实行出品人(即制作单位的法定代表人)负责制,第18条规定电视剧著作权
人依法享有其制作的电视剧的著作权。根据《电视剧管理规定》,出品人为制作单位的法定代表人,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管理条例》,电影制片单位为电影著作权人。电视剧发行许可证上一般标明“制作单位”,电影公映许可证一般标明“出品单位”。行政管理现状不容乐观
纵观当前电影、电视剧的行政管理现状,由于电视剧制作许可证及电影拍摄许可证是稀缺资源,很多有资金但难以获得许可证的单位只能与有资质且可获得许可证的单位合作,方可投资拍摄,这引发了实践中未投资却成为制片方,实际投资者却仅仅署名为联合摄制方现象的出现。在影视作品投资拍摄市场化并不完善的情况下,一些单位出于不同目的在作品上署以不同头衔。另外,一些制片单位为获得更好的发行渠道,也常将未投资拍摄的发行公司列为出品单位或制作单位。
可见,影视作品行政管理制度的相对落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影视行业统一管理的形成。对于如何分配影视作品著作权的归属,行政法规与著作权法产生了脱离,前者并未对此做出过多的考虑,而后者也未对影视作品的行业现状给予过多的关注。
积极举证维护合法权益
在影视作品侵权案件中,原告作为相关权利人起诉,即使被告对原告的权利无异议,法院也必须对原告的权属情况进行审查。笔者以影视作品侵权案件为研究对象,就此类案件中涉及的当事人情况、举证情况及法院不同的判断标准作以下介绍。
主张权利的原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影视作品的原始权利人,二是影视作品的受让权利人,三是影视作品的专有授权人。作为原始权利人来起诉,无需全部著作权人都作为原告,著作权人之一即可作为权利人单独提起诉讼。在审判实践中,提起诉讼的原告多为后两者,或是受让影视作品的全部或部分权利,或是自原始著作权人或受让人或前手的专有授权人处获得某项著作财产权的专有授权。对于原始权利人起诉的案件,需要审查其是否为著作权人之一。对于受让人或专有授权人作为原告起诉的案件,则要审查其受让或授权的过程中是否存在瑕疵。
原告在举证证明其为著作权人或相关权利人时,提供的证据类型主要有影视作品正版光盘封套上署名为联合出品方、联合摄制方;影视作品播放时片头或片尾署名为联合出品方或联合摄制方;影视作品制作许可证、拍摄许可证、发行许可证或公映许可证上制作单位、出品单位的署名;我国著作权登记部门颁发的著作权登记证书;我国认可的国外的电影协会等认证机构出具的版权认证文件;拍摄协议或者发行协议;相关署名单位的权利说明。原告在起诉中多采用上述证据的组合来证明其权利的合法性。其中以正版光盘封套署名、影视作品播放片头片尾署名及发行许可证的组合来证明权利的情况较多。
判定标准需统一
基于影视作品署名混乱,法院判断原告提供的影视作品权属证据时,也采用不同的认定方式。以电影《七剑》为例,原告北京慈文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提供了正版光盘、著作权登记证书、合作拍摄书的补充协议作为权属证据。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在判断权属时注意到了正版光盘封套上署名与电影播放片尾的署名并不一致,原告在封套上署名为联合出品方之一,而在片尾播放时署名为联合摄制方。因此,海淀区人民法院对电影《七剑》权属的判断首先分析了虽然出现封套和片尾署名的不一致,但联合出品单位、联合摄制单位、协助拍摄单位、联合协助拍摄单位署名不能确认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制片者,但是根据著作权登记证书、合作拍摄书的补充协议成为封套署名和片尾署名的相反证据,并相互印证确认原告享有著作权。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在对《七剑》权属判定中,根据光盘封套联合出品方署名、著作权登记证书和合作拍摄书的补充协议,确认原告为著作权人。
类似的案例还有对电视剧《奋斗》原始权利人的确定。由此可看出,不同法院对影视作品著作权权属的判定把握的标准不同,有的认为发行许可证即可证明著作权人,有的认为联
合出品方的署名可以证明著作权人,还有的认为署名不能作为判断著作权权属的最终证据。所以,对于影视作品权属司法确认方法的统一性需要做深入探讨。
署名仅是判断权属初步证据
2008年7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曾专门邀请影视界人士召开座谈会,对司法实践中影视作品著作权人确认的难点问题进行探讨,最终未能达成统一的意见。对此,笔者认为,影视作品的署名是判断权属的初步证据,不可仅凭署名判断作品的著作权人。当事人根据署名来证明其为著作权人或得到著作权人的授权或转让,一般首先是根据正版光盘封套上的署名及作品播放时片头片尾的署名。但是出品方不一定就是著作权法规定的制片者,著作权人署名为出品方也不是行业惯例。因为在实践中,有很多影视作品并不署名为出品方,而是署名为“联合摄制”等,出品方大多数为影视作品的投资拍摄单位。从字面含义来看,“出品”可以理解为创作作品或是推广作品,难以判断出品单位是投资拍摄方还是发行销售方,“出品”二字的含义很难确定,且与著作权法规定的制片者的含义相去甚远。因此,仅凭借联合出品、联合摄制等署名不能证明为影视作品的著作权人。
寻找有力证据是关键
影视作品制作许可证、发行许可证、公映许可证上标示的制作单位、出品单位、摄制单位也仅为判断权属的初步证据。
国家广电行政管理部门在对影视作品颁发证照时并不负责对影视作品实际的投资拍摄者进行审查判断。在司法实践中,常遇到证照上署名的制作方,声明其只享有作品署名权。同时,基于影视作品投资大、回报大等特点,拍摄资质又是稀缺资源,因此会导致有资质的单位和无资质单位进行合作,因此,证照很难反映出影视作品投资拍摄方。
笔者认为,著作权登记证书以及获得我国认可的国外认证机构出具的认证书,在无相反证据的情况下,可以作为认定影视作品著作权归属的证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著作权登记证书、认证机构出具的证明可以作为享有权利的证据。我国认可的国外认证机构主要包括国际唱片业协会北京代表处、美国电影协会北京代表处、美国信息产业机构北京办事处、韩国著作权审议调停委员会北京办事处等。基于作品实行自愿登记的原则,被告如对著作权登记证书和认证书有异议,可以提出反证来证明,相反的证据可以是影视作品的署名。当署名与著作权登记证书、认证书不一致时,则发生举证责任的转移,原告需要对此进行继续举证说明,而不能简单认为登记证书和认证书的效力要高于署名的证明效力。
当事人提交的影视作品的拍摄协议、制片协议或发行协议是判断影视作品制片者的最可靠的证据。影视作品的投资拍摄一般耗资较大,如当事人可以提供最初的拍摄协议,则最能证明影视作品真正的投资拍摄者,并推定判断出影视作品的制作者。目前,我国影视作品市场运作模式和行政管理制度之间存有不能切合的现状,当事人之间的约定最能体现出各参与投资拍摄及发行方对于影视作品著作权的分配。司法实践中,原告提交拍摄协议或者制片协议作为权属证明的情况并不多见,有的当事人认为涉及商业秘密而不愿意提交,有的当事人特别是授权人或者受让人,很难获得影视作品当初的拍摄协议。有人也对拍摄协议的证明效力持异议,认为当事人内部协议是不能对抗第三人。现实中存在签署拍摄协议的单位名称与影视作品最终的署名不一致的情形,此时需要原告就此进行举证说明,一般是需要提交非拍摄协议方而又在作品上署名单位的情况说明。
形成完整证据链
影视作品著作权权属的确认,并不能单独依据一份证据做出判断,需要参照多份证据进行综合判断。如果证据之间存有矛盾,必须要求当事人作出说明,法院在排除这些矛盾,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后方可做出判断。
原告作为原始权利人来起诉时,需证明其为著作权权利人之一即可。作为著作权权利人
之一,可基于其享有的著作财产权份额主张权利,除非获得其他著作权人的授权,此时就涉及判断谁为其他著作权人的问题。对于赔偿数额,不管是按份共有人还是共同共有人,都可就影视作品受到侵害获得全部赔偿,其他的共有权人不得再就同一事实提起赔偿,应向已经主张权利的著作权人追偿其应获得的赔偿份额。
另外,还需要审查原告是否已经将著作财产权独家专有授权给他人。如果已经独家授权予他人,则其仅能主张停止侵权,而无权利再主张损害赔偿。
对于原告主张权利证据的审查,应注意以下5种情况:一是当事人应当尽量提供影视作品的拍摄协议或者制片协议。二是当事人可以提供著作权登记证书或认证机构的认证书作为享有著作权的证据。三是影视作品正版光盘封套的署名与影视作品播放片头、片尾署名不一致的,应以后者的署名为准。四是当事人提供的诸多许可证与影视作品署名不一致的,需要署名的单位作出对著作权权属状况的说明。五是联合出品、联合摄制、联合拍摄的署名无法判断著作权归属的,署名的单位均应作出说明。
加强规范促进行业发展
影视作品署名混乱使影视作品著作权权属的确认成为案件审判中较为棘手的问题,因此,亟需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对影视作品的署名进行规范,并与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相一致。著作权法规定制作者为影视作品著作权人的目的,在于根据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使投资拍摄单位获得相应的权利。影视作品署名规范可以推动影视作品行政管理机制和市场运营体制之间进行调整,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减少影视作品权属之争,减轻权利人举证负担,从而推动司法判断标准实现统一。
第五篇:权属证明
权属证明
位于奉新县G354绕城段公路改建工程上的柒拾柒棵樟树属奉新县冯川镇路口村廖家组所有,情况属实。
特此证明。
2018
年 日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