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讲师团

时间:2019-05-14 13:58: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讲师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讲师团》。

第一篇: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讲师团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讲师团人员名单及简介

一、孙万儒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团长;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工业与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工业生化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酶与酶工程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六项。主要研究利用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解决手性药物与手性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问题。获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奖多项。2004获得年北京市科普先进工作者和中国科学院科普先进工作者奖励。

(一)改变我们生活的生物技术(适合中学以上学生、公务员、教师与公众)利用基因工程改造微生物、动物、植物为我们生产了更多更好的食物和药物,还可以使植物不得病,不生虫子,获得丰收,本讲演涉及生物技术的方方面面。

(二)细菌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敌人(适合小学、中学、公众)

细菌与我们的健康、生活、工业和农业生产、环境、我们的世界有什么关系?你听了这些故事就明白了。

(三)人类与疾病的抗争(适合中学以上学生、公务员、教师与公众)(四)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与生物技术(适合高中以上及公务员)本讲演将对我国的资源与环境状况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以及对策进行介绍。(五)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适合公务员,教师、大学生)

二、高登义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副团长,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中国科普作家学会常务理事。我国第一个完成地球三极(指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的人。从事高山、极地和海洋气象科学考察研究,开创了《山地环境气象学》新的研究领域,研究重点在地球三极地区与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相互关系。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个人奖等,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一)极地变化与人类关系(可持续发展)(适合公务员、中学以上知识分子)

1.何谓极地与青藏高原是地球第三极的由来,2.极地与华夏子孙渊源,.3.极地在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中的作用,4.极地变化与人类关系,5.研究极地气候环境变化与人类关系是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6.全球气候变暖与转冷质疑,7.南北极和谐发展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规律的图片故事。

(二)知天知己其乐无穷(适合公务人员、中学以上知识分子)

1.自我简介;2.二十一世纪科技发展的前沿问题:信息科技时代;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的时代;探索太阳系科学奥秘的时代;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时代;使用洁净能源的时代;合理开发海洋的时代;3.知天知己是实现“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前提;4.从我一生科学实践中谈“知天知己”;5.知己点滴:做一个地球之子。

(三)知天知己笑迎科学人生(适合大中学生)

1.何谓知天知己?2.何谓科学人生?3.以自己的科学人生道路,以自己在南极北极珠峰和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考察研究经历,成功与失败的体会,以自己在上述经历中取得的图片来展示:人人都应笑迎科学人生。

(四)知天知己笑迎风雨人生(适合于公务员、职员、大学生)

1.何谓知天知己?2.何谓风雨人生?3.以自己风雨人生的道路,以自己数十年在国内外科学研究、科学探险和社会实践中的风风雨雨经历,以自己的丰富图片来展示,人人应该笑迎风雨人生。

(五)亲近地球三极(适合大中学生)

以自己生动的科学探险图片展示人类如何亲近地球三极的故事及其对于科学人生的启迪。

(六)登山探险中的知天知己(适合探险爱好者)

以国内外登山历史中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与教训来科学分析登山探险中的知天知己和基本手则。

(七)南极和北极的故事(适合小学生)

在美丽的南极北极图片中显示南北极风趣的动物故事,从中演绎出人生哲理。

三、徐邦年

空军指挥学院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学会空气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多次荣立三等功和嘉奖。在国内首次建立飞行安全预测理论和飞行安全评估理论并为空军建立了飞行安全评估体系。获全军院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空军优秀教材一、三

等奖各1项。主持和参加完成《单机空战交互式可视化智能仿真系统》、《歼7E飞机作战使用研究》等9项科研项目,获全军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十余次获空军和学院军事学术奖。

(一)国内外航空武器的发展(适合公务员)

从国内航空发展的历史来看我们发展航空武器装备应该有的政策和办法;从空中力量的具体飞行特点来看空中力量的正确运用;从发展航空应该遵循的规律来看我们如何加快我国航空的发展。

(二)飞向蓝天

(三)未来空战与航空武器装备的发展

从未来空战引入四代战斗机的主要特点;无人机;微型飞机;矢量推力发动机;隐形飞机;空中加油;超音速飞行;各种新型战斗机的典型外形;国内外发展新型战斗机的一些办法和规律;我国新型战斗机与国外战斗机的比较。

四、位梦华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美国探险协会国际成员,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是最先登上南极大陆的少数几个中国人之一。作为主要作者之一,撰写了《神奇的南极》丛书中的《南极属于谁》和《冰雪世界的资源》。该丛书荣获第七届中国图书奖,第四届冰心儿童图书奖等多项奖。参与策划拍摄多部南、北极的专题片和电视系列片,获得多项奖励。1995年,作为总领队,率领中国北极点科学考察队胜利到达北极点。至今共九次进入北极考察。

(一)南极、北极与人类未来

了解两极!关心两极!研究两极!我们必须树立全球观念,在两极事务中取得发言权和决策权!

五、陈贺能

高级工程师。曾在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任教,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科学仪器研制中心做研究工作,到荷兰专门研究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里的运动规律,提出过一种新型的离子质量分析器,并与荷兰的学者一起设计过一个专门测定高空中大气污染情况的质谱分析仪器;还参与了激光技术应用项目的研究与开发。

(一)一些有创意的清洁能源新构想(适合初、高中学生和非理工科大专生)

本讲座通过大量照片、视频短片和动画,向听众介绍各国及我国科学家所提出的大规模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甚至人体热量等多个新颖构想、多项有创意的新技术和最新探索,(二)科学技术能使人类的生活更美好(针对小学5~6年级和初中1~2年级学生)

世界上存在我们眼睛看不到的光、耳朵听不到的声音、触摸不到的“场”“波”,它们是什么?有什么用?注重向学生介绍这些科技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同时启发他们的想像力,开动脑筋,激发潜能。

(三)细说风的力量,让风为人类服务

这个报告告诉你,只有研究清楚“风的力量与规律”,人类才可以建设摩天大楼跨海大桥,才可以实现航空、航天、航宇。

六、吴瑞华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现担任“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科普活动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心理研究所继续教育中心副主任,兼职业技能培训部主任,长期从事中小学学生学习过程和思维能力研究。参与国家教育科学重点课题关于《自学辅导研究》的“七五”、“八五”、“九五”规划研究项目,并主持了“十五”规划课题研究项目,对培养中学生自学能力、改善学习方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一)“7”无意义图形和学习效率――趣谈心理学对改善学习方法的促进作用(初三以上学生为宜)

本讲座就是要通过“7”和无意义图形的实例,让大家了解到心理学知识,去认真观察发现周围环境中存在着的各种类似的心理现象,通过自己深入思考发现其中规律,并能自觉运用它们,对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会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表扬与奖赏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中的作用

表扬和批评是最常用的教育手段,但在运用这些手段的过程中对学生人格的发展会有什么影响?儿童的自我意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人格发展的规律是什么?培养健全人格的条件是什么?了解并掌握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对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会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三)漫谈消除重大考试前心理紧张问题的若干措施(适合高三学生与家长同听)

(四)心理学浏览

本讲座从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主要内容、涉及的主要领域及主要派别等方面简洁地介绍心理学知识,使大家对心理学知识有一个大概了解,为今后深刻了解和探讨心理学奠定基础。

(五)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漫谈

这一讲的内容分别介绍大、中学生年龄段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教育中应注意问题;分别介绍容易引起大、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个体本身以及环境各因素;同时还介绍在产生心理不健康情况下,个体自己如何进行调节的手段,教育者、同伴、亲人进行心理帮助的措施。

七、潘厚任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参与我国首批箭载、星载太空探测仪的设计研制、卫星轨道计算;曾参加我国第一、第二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和卫星系列规划制订,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组副组长;曾受聘为国家科委空间专家组专家, 开展了中美、中德、中葡太空科学与应用的合作交流。退休前为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副主任兼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副总指挥。所参加和负责的工作曾获七项国家和中科院科技成果奖等奖项。现为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和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

(一)太空人的衣食住行(经典版,适合初中以上学生,教师)(简体、繁体 或英文版任选)

讲述从尤里•加加林到我国航天员的太空生活、工作环境及相关趣事,特别是其中所涵盖的科学概念。

(二)人类的太空活动与国际竞争(三)太空资源(专题,适合公务员)(四)月球探测(新编,适合公务员)

(五)太空飞行之交会对接和出舱活动(专题,适合公务员,大学以上学生)

八、王邦平

首都师大附属中学物理高级教师。曾参加北京市21世纪初中物理教材(新课标)和海淀区高中物理教材的编写工作。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学物理“教与学”的规律,运用自学辅导模式进行教学。

(一)汝欲学做诗,功夫在纸外——怎样学好物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培养细小的学习习惯入手,提高学习效率; 手巧心才灵——亲身实践才能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学习好比盖房子——先搭好知识的框架结构; 做一个清醒的学习者——会改错的人会变得更聪明。

(二)教是为了不教——物理教学的心得体会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要学生肯学习,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动手实验发现科学规律——引发学习兴趣,帮助理解物理规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生象科学家那样规范地解决问题; 循规蹈矩——帮助学生跨过成长过程中的两个关隘:中考、高考。

九、周又红

西城青少年科技馆特级教师。目前担任“中国科协青少年部专家委员会委员”、“西城区校外教育学科带头人”、“中国科学院老专家演讲团”、“北京绿色奥运、绿色行动演讲团”等职务。还获得全国环境教育先进个人、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全国少年儿童优秀理论工作者、北京市科技园丁、全国十佳优秀科技教师等称号。2004年她荣获全国仅一名的“杰出科技教师”的称号。

(一)教师在科技活动中的作用

(二)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

(三)环境与健康

(四)大众生活环境与绿色奥运(为北京绿奥运绿色行动宣讲团讲座)

(五)生活环境与健康

在我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有许多我们没有注意到的问题:马路上的草坪为什么比道路高?狗粪到底是肥料还是有害物?在家里什么位置安装灯泡才能做到省电节能?瘦肉精、苏丹红、二恶英、亚硝酸盐、吊百块等食品中的有害物质是怎样上到我们的餐桌上来的?家庭使用果蔬清洗机有哪些利弊?怎样防止儿童铅污染?生活环境与健康将为你解答这一切,希望你能有好的生活品质。

十、李皓

在德国Fraunhofer研究院汉诺威毒理研究所免疫生物学实验室从事骨髓巨噬细胞前体的分化研究。1997年至2000年任国际环境影视集团(TVE)中国项目协调员。2001年至2007年任北京地球纵观环境科普研究中心主任。现为环境科普自由撰稿人。

(一)让城市和乡村告别垃圾污染(适合公务员、学生和公众)

该讲座将向听众提供一些环境友好型的处理垃圾的思路和做法,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使听众明白怎样管好身边的垃圾,才有利于城市的垃圾处理。

(二)做一个讲卫生的中国人(适合学生、教师和卫生管理者)

该讲座将从介绍微生物与传染病的知识入手,结合日常生活实例,向听众展示“爱清洁、讲卫生”的具体做法。目的是希望中国的公共场所、居家环境和个人行为的卫生水平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三)宜居城市的环境管理(适合公务员)

讲座将以大量的实例图片来向听众展示环境友好型城市的面貌,及其管理方式中的科学道理。为的是让听众了解,中国的城市要迈向宜居,并不一定需要花很多钱。但一定需要的是:科学知识、实情调查和公众参与。

(四)生态设计与环境效应(适合中学以上学生、教师与设计者)

该讲座将向听众介绍国际生态设计的概念与应用实例,以帮助听众初步掌握生态友好型设计的原则与知识。同时,讲座将展示中国古建筑中体现出的细致而周全的生态设计智慧。

(五)低碳生活与社区环境管理(适合社区管理者与志愿者)

该讲座将对此介绍一些具体做法。讲座还将展现城市社区常见的环境问题和来源分析,给听众提供改善社区环境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建议。

第二篇: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

附2:

《来陕科学家简介及主旨讲演题目》

钟琪(团长)

中国科学院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曾任中国科学院新技术开发局副局长,中国科学院信息咨询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高技术企业局总工程师等职。获全国科普先进个人奖。

孙万儒(副团长 生物技术与微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副团长;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工业与与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工业生化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酶与酶工程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酶学、酶工程、基因工程和生化工程研究。参与我国北方生物工程中试基地筹备和建设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六项。在利用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解决手性药物与手性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问题的研究中,取得多项重要成果。获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奖多项。发表论文90余篇,专著4本。2004获得年北京市科普先进工作者和中国科学院科普先进工作者奖励。

潘厚任(航天)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从事太空科技工作五十年。包括我国首批箭载、星载太空探测仪的设计研制、卫星轨道计算;曾参加我国第一、第二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和卫星系列规划制订,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组副组长;1980-90年代受聘为国家科委空间专家组专家, 开展了中美、中德、中葡太空科学与应用的合作交流。在国内、外会议及刊物上发表了83篇论文、报告及专著、译著;科普文太空人的衣食住行讲述从尤里加加林到我国航天员的太空生活、工作环境及相关趣事,特别是其中所涵盖的科学概念。

李竞(天文)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会员。曾任北京天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天文学会理事、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委员会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王宁寰(材料)

中国科学院应用研究与发展局高级工程师,从事金属材料和稀土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曾任中科院应用研究与发展局材料科学处长,材料能源处长,副总工程师,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薄钢板成形技术研究会秘书长。在中科院机关从事科研管理工作期间,参与组织多项重大新材料科技攻关工作,其中《高强度汽车用深冲薄钢板》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火箭、导弹、飞船和激光等高新技术充满了好奇和兴趣。神州六号飞船,为什么能在熊熊烈火中安全返回?响尾蛇导弹为什么是空战中打下敌机最多的导弹?为什么说21世纪是纳米科技世纪?其实,大家所关心的高新技术都离不开神奇的新材料。所以,人们把新材料说成是高新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

本讲座将用大量的图片和动画,向您介绍新材料在高新技术发展中的生动事例,有趣故事,突发事件和作用原理,从而展现出一个美妙神奇的新型材料世界。

钱迎倩(植物学与生物多样性)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生物多样性》编委会特邀顾问。曾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局局长,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广西科学院院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生物科学联盟中国委员会主席,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生物多样性》主编。发表论文80余篇。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和国家自然科学奖。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在地球上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各种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本讲座将从水、土、气、生物多样性角度详细分析目前资源、环境的形势,国家正采取的措施,以及社会和个人应该做的努力。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张孚允(动物生态学与动物保护和利用)

中国林业科学院研究员、动物生态学教授。曾在大学从事教研工作二十余年。1981年在中国林业科学院从事野生动物生态和资源保护研究。主持开拓建立全国鸟类迁徙研究机构和研究网络,并任全国鸟类环志中心首届主任。曾任中国生态、兽类、鸟类、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常务理事。生物多样化、兽类学报,野生动物、常务编委。中国鸟类学会顾问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技顾问。任职期间共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专著3本。1992年获国务院授予”有突出供献科学家”称号。野生动物是什么?哪里有?世界和中国有多少种?与人类的关系:人类是源于野生动物,是动物界最高生态类群,其生存和进化依赖于野生动物,野生动物是维持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最积极的组成部分。

陈邦年(航空)

空军指挥学院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授课5000余学时。北京航空航天学会空气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多次荣立三等功和嘉奖。在飞行安全、失速螺旋等领域有较深造诣,在国内首次建立飞行安全预测理论和飞行安全评估理论并为空军建立了飞行安全评估体系。撰写专著和教材13本、主要著作有《作战飞机失速螺旋气动惯性旋转》、《飞行安全评估概论》、《飞行安全学》、《飞行安全预测理论》、《飞行理论及安全指南》等,获全军院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空军优秀教材一、三等奖各1项。主持和参加完成的科研项目有《单机空战交互式可视化智能仿真系统》、《歼7E飞机作战使用研究》、《有人驾驶飞机(固定翼)飞行性能和图表资料》等9项,获全军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66篇,十余次获空军和学院军事学术奖。

高登义(地理与探险)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挪威卑尔根大学数学与自然科学荣誉博士,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中国科学探险》杂志社社长、主编。我国第一个完成地球三极(指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的人。从事高山、极地和海洋气象科学考察研究,先后组织和参加青藏高原、南极、北极和西太平洋科学考察30余次。开创了《山地环境气象学》新的研究领域,研究重点在地球三极地区与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相互关系。先后撰写了数十万字的科学专著,在中外学报上发表论文60多篇。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个人奖等,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张少泉(地理与减灾抗灾)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现任北京减灾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地震局地震台网中心顾问、中国地震局干部培训中心顾问。获国家自然科学进步奖、北京市科学进步奖和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五项。主要著作有《地球物理学概论》、《地震波分析与应用》、《近震分析》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公共活动的增多,各种突发灾害事件巨增,其中包括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2004年北京密云踩踏悲剧以及层出不穷的火灾、矿难、中毒、疫情等,令人不寒而栗。如何在这些灾害发生时保护自己、帮助别人?如何确保公共活动不发生群死群伤的事件?这里的报告展示40种城市和社区的灾害案例,从技术、组织、心理等层面加以详细介绍。

周又红(发明与创造)

西城青少年科技馆特级教师,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目前担任“中国科协青少年部专家委员会委员”、“西城区校外教育学科带头人”、“中国科学院老专家演讲团”、“北京绿色奥运、绿色行动演讲团”等职务。还获得全国环境教育先进个人、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全国少年儿童优秀理论工作者、北京市科技园丁、全国十佳优秀科技教师等称号。2004年她荣获全国仅一名的“杰出科技教师”的称号。

从事科技教育20多年,周老师在辅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方面成绩突出。目前辅导学生环境科研项目两百多个,其中获国际奖4项、全国奖50多项、北京市奖200多项,个人撰写的科研论文、教具发明制作也多次获得全国金奖。很多学生经过周老师辅导,能够为社会为集体的环境保护事业贡献.学生的研究成果有多项在广播,电视和报纸上展示,获得市政府,公众的高度重视.例如:贺卡问题,口香糖问题,涂改液问题,废纸问题,加碘盐问题,冬季盐溶雪问题等都得到社会的响应。

第三篇:12名生命科学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2名生命科学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4个单位出了8位新院士

12名生命科学家在2005年岁末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获得了国家在科技方面设立的这一最高学术称号。他们当中最大的70岁,最小的年仅42岁,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7个单位。

这些生命科学家虽然所从事的研究工作从生态学到结构生物学,从农业微生物学到临床医学,各不相同,但他们均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成绩显著,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他们中有构建了我国第一个国家尺度的陆地碳循环模式,为我国陆地碳循环研究奠定了基础的北京大学教授方精云;有揭开了困扰人类整整一个世纪的A-1型短指(趾)症致病之谜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贺林;还有曾参加猪胰岛素晶体结构(我国测定的第一个蛋白质的晶体结构)测定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王大成、常文瑞。

新当选的院士中有一半曾在国外留学并获得国外大学的博士学位。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王正敏具有瑞士苏黎世大学的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陈晓亚曾在英国里丁大学学习,并获该校博士学位;与陈晓亚同一个单位的赵国屏研究员1990年获美国普度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在2005年增选的院士中有一个现象比较引人注目:他们很多来自同一个科研机构。比如,贺林与邓子新均来自上海交通大学Bio-X生命研究中心,陈晓亚与赵国屏现都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研究员,还有北京大学的方精云与童坦君,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的王大成与常文瑞。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所长饶子和2005年第一次参加了院士增选评审。他认为,这一现象说明院士评选过程中的“平衡法则”是不存在的,只要有实力,就会被选上。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有2005年有两名新院士都曾参与过猪胰岛素晶体结构的测定,而之前这个研究小组已经走出了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痴迷“衰老”的花甲老人

在2005年新当选的院士中有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他就是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主任童坦君教授。童坦君也是12名新院士中最年长的一位。

人为什么衰老?有关人类衰老的机理极其复杂,其学说不下几十种,如免疫学说、神经内分泌学说、自由基因学说、蛋白质合成差错累积学说等。童坦君对人类衰老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他初步阐明人类细胞衰老的主导基因P16是人类细胞衰老遗传控制程序中的主要环节,揭示了P16基因在衰老过程中高表达的原因,从而初步揭开人类细胞衰老之谜。

在研究过程中,童坦君发现P16基因存在一个基因序列为GAAGGT的负调控元件。此负调控元件相当于P16基因的刹车装置。他们还发现了掌管这一刹车装置的蛋白质因子,它的分子量约为24000道尔顿。进一步研究显示:年轻细胞的此蛋白质因子可与负调控元件结合,抑制P16基因表达,而衰老的细胞缺乏此因子,所以P16基因高表达。

中国生物医学界著名学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认为,童坦君的此项研究,是中国学者在人类细胞衰老机理上取得的原创性贡献,它为科学界进一步阐明人类细胞衰老问题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作为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的韩启德院士曾在一次报告中说,“童老师是北医(20世纪)50年代末的毕业生,毕业后留在北医生化教研室工作,而我是(20世纪)80年代初才到北医工作的,我当时去图书馆借书,发现童坦君老师常常是一些刊物和图书的惟一读者,后来我又逐渐了解到他是一位非常用功、对做学问非常执着的老师。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童老师认定要搞衰老研究以后,就一直默默无闻地从事这项需要长时间忍受‘孤独和寂寞’的工作。对于别人争奖励、争基金、争头衔,童坦君老师从来都淡然处之,直到他退休的时候,他的科研工作也还没有突破性进展,甚至这项工作在‘211’中期检查的时候差一点就被取消,但是所幸还是让它继续下去了。就在童老师退休延聘期间,他的科研工作终于得出了一个比较好的结果,连续发表了两篇文章”。

“我觉得搞科研就要有这种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精神,我始终相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北京大学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就要求我们各个专业的老师进行深入踏实、具有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在科研工作的过程中我建议大家学习童坦君老师的精神。”

现在,童坦君已经建立了一套国际承认的评估细胞衰老定量指标,可用于衰老研究,也可检验药物抗衰作用。

惟一增选的女院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王恩多研究员成为2005年51位新院士中惟一一位女性,格外引人瞩目。

王恩多1944年出生于四川重庆、祖籍为历史文化名城山东诸城。说来有趣,王恩多还有“两读”研究生的奇特经历。原来,早在1965她就考取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的研究生,但不久“文革”就开始了。12年后,怀揣补发的研究生文凭,王恩多竟然再次填写了研究生志愿,“文凭不是重要的,关键是看有没有真正学到知识!”后一次,也使得她成为我国生物化学奠基人之一――王应睐先生“文革”后的第一个研究生。

两次研究生王恩多先后念了7年,读书进修时间比别人长得多,当时社会上盛行“读书吃亏”论,她一家三口分居遥远的三地,爱人在比利时留学,小孩在天津念小学,她孤身在上海念研究生,这不是普通的女性所能承受的。

1987年,王应睐先生把“酶与核酸相互作用”研究课题的重担交给了她。她当时身处经费不足、局面严峻等困境,雪上加霜的是她被查出乳腺癌住院开刀,进退两难时,她还是毅然决然地临危受命。经过十余年的研究,王恩多在蛋白质合成中关键的氨基酰-tRNA合成酶与tRNA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为我国在该领域取得国际地位做出了突出贡献。

王恩多认为她的成功“首先得益于王应睐先生将这一课题交给了我,让我有一个实现自己研究想法的极好的研究课题;再就是得益于我那些有聪明才智的学生们;还得益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的各级领导;最后,得益于我的科研情结,这种情结使我不断学习、克服困难、与时俱进”。

在社会意识和责任感方面,王恩多的贡献也许比其科学成就更为广知。王恩多是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连续三届担任上海市妇联执行委员,如今又走马上任上海市女科学家联谊会理事长。她说,“头衔只是过眼烟云,重要的是,这些社会角色能让我的视野变得更加宏观宽广,也能让我体会到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对付“广东癌”的文学青年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医院院长曾益新是2005年12位当选院士的生命科学家中最年轻的一位,年仅43岁。曾益新主要从事鼻咽癌发病机理及基因治疗研究。他和他的课题组测定了全世界第一株来自鼻咽癌病人的EB病毒全序列,分析了EB病毒序列变异与鼻咽癌发生的关系,明确了家族性鼻咽癌的遗传模式,并通过对鼻咽癌高发家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连锁分析、精细定位及单体型分析,将鼻咽癌的遗传易感基因定位于4号染色体4p11-p14区,并发现位于该区的一个新基因LOC344967启动子区功能性变异 -32G/A与高发家系中的鼻咽癌病例紧密连锁。他们将这些工作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自然?遗传学》、《癌症研究》、《病毒学杂志》上。

刚刚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曾益新日前透露,鼻咽癌的基因研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他们的目标是能在未来几年内研发出基因筛查的试剂盒,通过对几滴血的检测就可以准确预测一个人一生中发生鼻咽癌的风险度,如90%或20%,就象天气预报中明天的降水概率一样,可以有的放矢的采取一些预防措施。甚至可以在胎儿时期通过基因的检测“预测”鼻咽癌,实现优生优育。

鼻咽癌在广东地区发病率居全国、全球之首。在欧美和亚洲的日本等国,鼻咽癌发病率在1/10万以下,而中国南部地区却高达10~30/10万。有“广东癌”之称的鼻咽癌是世界上惟一被冠以地名的恶性肿瘤。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全世界大约80%的鼻咽癌发生在中国,其中绝大部分病例集中在南方各省,尤以广东为甚,且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

在美国的广东移民,鼻咽癌的发病率比当地居民高出20倍。在东南亚地区,鼻咽癌影响的人口总数超过4亿,广东、广西、湖南、福建和江西等省份,每年新发病人超过15000人。

有媒体报道说,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曾益新最初并不喜欢学医而喜欢文学,爱看历史、哲学、小说,是一个十足的文学青年。后来高中分班因为文科没有重点班,不得不选择了理科,但一直没有放弃“作家梦”。直到写的作品都被退稿,没有一篇得到认可,才真正下决心学医。据说,现在的曾益新仍把空余时间阅读文学作品作为一种重要的享受,尤其长途坐飞机,会带上一本文学作品,在飞机上阅读。

(责编薛 颉)

2005年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新当选院士简介

方精云生态学家。北京大学教授。1959年出生于安徽怀宁。1982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林学系,1989年获日本大阪市立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及国内外多个学术刊物的副主编或编委。

建立了我国陆地植被和土壤碳储量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其变化,较早地开展了碳循环主要过程的野外观测,构建了中国第一个国家尺度的陆地碳循环模式,为我国陆地碳循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系统研究了我国大尺度的植被动态及时空变化,揭示了我国植被生产力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异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规律;系统开展了我国植被分布与气候关系的定量研究,提出了基于植被气候关系的我国植被带划分的原则和依据,首次采用统一的调查方法,较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山地植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

王大成分子生物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40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物理系。

长期从事蛋白质三维结构与功能及其分子改造研究,在蛋白激素、多肽生物毒素、动植物防御相关蛋白等领域取得突出的系统性创造性学术成就。1970年代,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猪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成果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80年代率先开展蛋白质工程研究,对推动该领域在我国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测定糜蛋白酶原高分辨率晶体结构,影响持续被引用至今;90年代系统研究蝎钠离子通道神经毒素,测定代表性三维结构,阐明功能特性的分子机理,对解惑该领域的基本科学问题做出重要贡献;近年研究天然抗微生物、抗肿瘤、抗病毒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取得具有高度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王正敏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家。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1935年出生于上海。195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疗系。1982年获瑞士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卫生部听觉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听觉医学科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华医学会理事,第二届国际听觉、视觉生物物理大会主席。

长期从事听觉医学和耳神经-颅底显微外科的研究,是我国此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国际颅底外科学会创始人之一。组织并主持国产人工耳蜗的研制。创建了卫生部听觉医学重点实验室。在保护和重建神经功能的耳外科、颅底神经血管区显微外科、自主创新的人工耳蜗和内耳细胞损伤修复机制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使聋残人复聪率和耳神经-颅底疾病治愈率得到明显提高,使我国在该领域位居国际先进行列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科技人才。

王恩多女,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1944年出生于重庆。1969年和1981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81年获硕士学位。

长期从事酶学和酶与核酸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关键的氨基酰-tRNA合成酶与tRNA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做出重要贡献:从酶和tRNA的角度,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手段研究了原核和人氨基酰-tRNA合成酶在氨基酰化tRNA和编校误氨基酰化tRNA中涉及到的氨基酸和核苷酸残基,最先提出大肠杆菌亮氨酰-tRNA合成酶的CP1结构域与编校误氨基酰-tRNA有关,系统研究了超嗜热菌亮氨酰-tRNA合成酶单独的CP1结构域编校功能,提出古老的细菌带有合成酶的进化遗迹,证明了氨基酰-tRNA合成酶/tRNA共进化的理论。为我国在该领域取得国际地位做出了突出贡献。

邓子新微生物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57年出生于湖北房县。1982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微生物专业,1987年获英国East Anglia大学分子微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Bio-X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5个国际刊物编委。

长期从事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研究,在重要类别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克隆、定位、结构功能分析、表达和遗传调控机制、抗生素代谢工程与药物创新、天然产物的生物化学与组合生物合成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研究进展, 提出了多个国际认同的抗生素生物合成分子机制的理论模型, 利用遗传操作高产了重要抗生素,并产生了系列药物衍生物, 是我国在微生物代谢途径与代谢工程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在众多细菌DNA大分子上首次发现了硫(S)修饰, 打开了DNA硫化修饰新领域。

汪忠镐血管外科学家。首都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1937年出生于浙江杭州。1961年上海医科大学毕业。现任首都医科大学血管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学组主任委员、国际布加综合征学会主席、国际脉管联盟顾问等职。

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为布加综合征创建了多种术式并建立了全方位诊治体系,为推动我国血管外科事业发展和走向世界做出杰出贡献。于上世纪70年代率先开展动脉造影的研究,撰写的《选择性动脉造影》和《腹腔内脏动脉造影在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使我国腔内血管外科技术开始起步,并在国际上首先完成了以带膜支架对全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弓部瘤和大动脉减速伤的成功治疗。自1986年起针对临床应用静脉型人工血管移植通畅率低下的问题,开创了内皮细胞种植人工血管的研究,实现血管腔面快速内皮化,明显改善移植血管的性能,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的效果。

陈晓亚植物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195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学系,1985年在英国里丁(Reading)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所长、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国际棉花基因组协调委员会(ICGI)委员等职。

长期从事植物次生代谢和棉纤维发育研究,早期曾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对植物倍半萜代谢,尤其是棉花和青蒿萜类生物合成及调控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克隆鉴定了棉酚合成途径一系列酶和调控因子基因,并将棉花漆酶用于环境修复。通过对棉纤维发育相关转录因子的分析,鉴定了调控基因并提出其内含子起重要作用,为揭示棉纤维和植物表皮毛细胞发育的分子机制做出了贡献。在植物microRNA领域,发现激素和miR160通过生长素应答因子控制根尖顶端细胞分化和根冠形成。

贺林遗传生物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53年出生于北京。1991年毕业于英国佩士来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Bio-X中心主任,生命技术学院副院长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室主任。

长期从事人类遗传学和各类组学的研究,揭开了困扰人类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的有史以来所记载的第一例孟德尔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1型短指(趾)症的致病之谜;发现了得到国际公认的第一例以中国人姓氏“贺-赵缺陷”命名的新遗传病并成功对其致病基因进行了定位;发现了怀孕期营养不良的影响可增加胎儿以后的精神分裂症发病率;在中国人群中发现和证实了多个精神疾病易感基因。在所从事领域做出了具有力度、特色和国际影响的开创性工作。

赵国屏分子微生物学家。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1948年出生于上海。1982年获复旦大学微生物学学士,1990年获美国普度大学生物化学博士。现任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微生物学会和生物工程学会理事,上海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

研究微生物代谢调控以及酶的结构功能关系与反应机理,开发相应的微生物和蛋白质工程生物技术。主持若干微生物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研究,完成对重要致病菌――问号钩端螺旋体的全基因组测序和注释,鉴定若干关键代谢途径和基因功能,为深入研究致病机理提供新的思路。主持SARS分子流行病学和SARS冠状病毒进化研究,为认识该病毒的动物源性及其从动物间传播到人间传播过程中基因组、特别是关键基因的变异规律奠定了基础。

常文瑞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40年出生于辽宁锦州。196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

20世纪60年代末,作为北京胰岛素晶体结构研究组的主要成员之一,参加了猪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的全过程,这是我国测定的第一个蛋白质的晶体结构。随后,主持完成了1.2高分辨率高精度的胰岛素晶体结构研究,其结果达到了当时国际同类研究工作的最好水平。90年代,在藻类光合作用捕光蛋白色素复合物和一批重要功能酶的三维结构与功能研究中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及中科院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近年来,主持完成的重要光合膜蛋白-菠菜主要捕光复合物的晶体结构研究结果以Article论文和封面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这是我国测定的第一个膜蛋白晶体结构,也是国际上第一个用X-射线方法测定的高等植物捕光复合物在原子水平上的三维结构。

曾益新肿瘤学家。中山大学研究员。1962年出生于湖南涟源。1985年毕业于湖南衡阳医学院,1990年获中山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国际EB病毒与相关疾病协会副理事长、《癌症》杂志主编。

主要从事肿瘤发病机理及肿瘤基因治疗研究。从EB病毒感染和遗传因素两个方面对高发于我国南方地区的鼻咽癌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测定了第一株来自鼻咽癌病人的EB病毒全序列,分析了EB病毒编码的主要基因的变异及其与鼻咽癌发生的关系。明确了家族性鼻咽癌的遗传模式,并通过对鼻咽癌高发家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连锁分析、精细定位及单体型分析,将鼻咽癌的遗传易感基因定位于4号染色体4p11-p14区,并发现位于该区的基因LOC344967启动子区功能性变异-32G/A与高发家系中的鼻咽癌病例紧密连锁。

童坦君老年基础医学家。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1934年出生于浙江慈溪。1959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1964年生化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任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老年学会衰老与抗衰老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世纪70 年代末揭示生物体液存在抑癌活性物质。后主攻衰老分子机理,率先将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理念和技术引入我国老年医学基础研究,系统揭示p16 等细胞衰老相关基因的作用机制,基因调控及信号转导,发现环境因素不仅可直接作用,也可引发基因变化,间接影响衰老。在国际上首先证明p16 不通过端粒酶,可影响端粒长度与DNA 修复能力。为观察不同因素对衰老的影响,创建了估算人类细胞“年龄”的基因水平生物学指征,建立了一套国际承认的评估细胞衰老定量指标,可用于衰老研究,也可检验药物抗衰作用。

第四篇:晋江市科普讲师团成员课题简介

晋江市科普讲师团成员课题简介

1、林英泼(晋江市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

课题:发展乡村休闲的意义与构想(主要从晋江市乡村休闲旅游资源,提升乡村休闲旅游品们的角度来讲述)。

2、黄建康(晋江市畜牧站、高级兽医师)

课题:规模化养猪生产技术(生猪主要品种及杂交利用;猪舍的选址、设计及建设;生猪疾病的预防措施;猪场污源治理)。

3、王火平(晋江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课题:畜禽重点疫病防治技术(主要从畜禽重点疫病防治来讲)。

4、林金顶(晋江市农业局高级兽医师、晋江市爱心宠物医院顾问)

课题:学给宠物美容,享受休闲情趣(主要从给宠物洗澡、梳毛、牙齿的保养、眼睛的保护、耳道的清洁、修剪指甲、剪尾和剪耳等方面来讲述)。

5、洪志良(晋江市畜牧兽医学会)

课题:高效养猪探讨(主要从如何进行高效养猪来讲述)。

6、朱远瞄(晋江市畜牧兽医学会)

课题:认真实施畜牧法,发展现代畜牧业(主要讲解畜牧法,结合畜牧养殖厂发展标准化畜禽生产)。

7、邱剑波(晋江市季延初级中学)

课题1:星空奥秘—一年四季星空观测(主要讲述一年中不同的季节主要星座和亮星的辨认和观测)。

课题2:日、月全食成因解析及观测(根据地球、太阳、月球三者的运动规律全面解释日食、月食的形成原因及观测注意事项)。

课题3:保护地球、珍惜环境(主要从地球的生态环境现状讲起,说明珍惜环境的重要性,呼吁大家一起来保护,珍惜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

8、卢国卿(晋江市季延初级中学)课题1:漫游太阳系(主要是介绍太阳系各个成员的概况,神话传说及文化内涵等)。

课题2:世界各国文字漫谈(主要介绍各国使用的文字特点,形态及演变等)。

课题3:地理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从人文地理的角度说明地理事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9、成彬(晋江市季延初级中学)课题1:了解地震,应对地震灾害(主要讲述地震的一些常识、地震征兆、防御和自救等方面的知识)。

课题2:人人参与水土保持,建设秀美晋江(主要讲述什么是水土保持、为什么要人人参与水土保持、怎样参与到水土保持之中去三个方面)。

10、陈茜(晋江市季延初级中学)课题:艾滋病离我们并不遥远(主要从艾滋病传染源与传播途径、临床表现、主要预防措施等方面来讲述)。

11、陈保川(晋江市季延初级中学)课题:提高环境污染危害意识(主要从

1、调查村民现有的环境污染危害意识;

2、收集文字资料,介绍几种常见的污染源及造成的危害(包括人身及财产);

3、调查周边的环境污染源;

4、了解该污染在近期造成的危害及潜在的危害;

5、介绍环境污染引起的法律责任及保护手段来讲述)。

12、杨银平(晋江市季延初级中学)

课题:在漫画欣赏中培养市民环保意识(主要是通过欣赏环保漫画作品,引导市民树立环保意识)。

13、蔡坚毅(晋江季延初级中学)

课题:心理辅导教育(主要以讲座的方式针对现代中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和考前的焦虑、忧郁、心理不稳定等因素来讲述如何处理)。

14、庄国慈(晋江市自然辨证法研究会)

课题1:小学生健康知识100题(主要是平常生活中应注意的一些有关个人卫生方面的知识,适合学龄前儿童、中学生学生)。

课题2:营养与健康(主要讲述食物对健康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15、曾达颖(晋江市养正中学)

课题:可慕皮革城水污染现状及治理方法(主要讲述的是晋江市随着经济的发展,皮革制业对环境污染的问题也随着浮现出来。针对这些问题采用一些处理方法,做到既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又达节约能源的目的)。

16、许晓文(晋江市市医院)课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主要从随着科学、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药物滥用、饮食不当、缺乏运动及不良性行为等方面来讲述对人的健康和生命质量的影响)。

17、施丽泳(晋江市市医院)

课题:关心自己,关爱下一代(主要从如何提高妇女的素质来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来讲述)。

18、王雅茹(晋江市市医院)

课题:新形式下的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主要从什么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的收费及政府支持政策;新农合开展的范围等方面来讲述)。

19、蔡朝阳(晋江市科学技术协会)

课题1: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主要从创新大赛的活动内容来讲述)。注:参加该项竞赛的优秀选手,参加中考、高考可获得加分或保送资格。

课题2:全国青少年电子制作锦标赛(主要从电子拼装、电子百拼图、简易机器人、智能车等项目讲述,适合幼儿园、小学、中学等不同年龄学生)。参加该项竞赛的优秀选手,参加中考可获得加分或保送资格。

课题3:向越野运动(主要从运动员的识图用图、野外定向、野外赛跑等方面来讲述)。注:对于在全国定向运动竞赛获奖的选手可评定定向运动等级运动员,优秀选物参加中考、高考可获得加分或保送资格。

课题4:无线电测向运动(主要讲述如何做无线电测向运动)。注:对于在全国无线电测向竞赛获奖的选手可评定无线电测向运动等级运动员,优秀选物参加中考、高考可获得加分或保送资格。

备注:

1、以上活动项目可简介,也可以单独详细介绍其中某个项目。

2、本讲座配有演示课件,需在多媒体教室讲授。20、许建林(晋江市灵源街道办事处)

课题:湿地,“大地之肾”—对晋江市合理规划利用湿地的点滴思考(主要从沼泽湿地是具有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域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命维持系统。保护湿地资源,维持湿地的基本生态过程,对改善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作为沿海地区,晋江市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合理规划利用与保护湿地资源等方面来讲述)。

21、黄永康(晋江市远华中学)

课题:防震减灾知识讲座(主要从地震的基本常识、如何进行抗震与防震、个人防震对策等方面来讲述使大家对防震减灾知识有所了解,帮助大家提高防震减灾意识,面临地震能沉着应付,正确避险,把地震灾害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

22、许长熊(龙湖镇恢斋小学)

课题1:电脑机器人初级班课题(主要从电脑机器人竞赛活动简介、乐高机器人介绍、机器人创意作品展示、视频演示、电脑机器人演示)。

课题2:电脑机器人提高班课题(分组搭建扫雷机器人、分组进行robolab编程、测距小车等方面来讲述)。

23、高忠洲(晋江市科普创作协会)

课题:如何学讲闽南话(主要从针对晋江外来人口多,语言不通,教人如何讲闽南语等方面来讲述)。

24、朱开业(晋江市科协)

课题:开展电脑机器人教育 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主要从本人作为一名一线电脑机器人教育工作者,针对我市电脑机器人教育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例如:电脑机器人教育的目标是什么、课程性质如何定位,课程内容如何设计,教学内容如何开展,比赛和教学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等方面来讲述)。

25、赵惠芳(晋江市气象学会)

课题:气象灾害及防御(主要从台风、暴雨、强对流天气、高温干旱等天气的形成和防御来讲述)

26、刘守其(晋江市罗山街道军民小学)课题:四驱车模型竞赛(主要从迷你四驱车赛的起源、迷你四驱车的分类、开展四驱车科普活动的社会意义、四驱车 的基本构造、四驱车的改装、四驱车竞赛规则等方面来讲述)。

27、庄玉芬(晋江市花卉协会)

课题:在生活中如何做好园林工作(主要从园林的设计、花草栽培等方面来讲述)。

28、苏天真(晋江市盆景协会)

课题:绿色植物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主要讲述绿色植物与人和环境的关系)。

29、张含良(晋江市农业机械学会)

课题1:龙眼结果树的科学施肥(主要从施肥注意事项、施肥的方法等方面来讲述)。

课题2:沙地龙眼栽培技术措施(主要从如何科学施肥;防治病、虫害;提高沙地龙眼栽培效益的途径等方面来讲述)。

30、蔡明指(晋江市市教师进修学校)

课题1:生命的起源(主要讲述生命起源学说、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课题2:细胞的漫长(主要讲述细胞的发现和细胞生物学发展过程)。

31、黄东明(晋江市农业局)课题:晋江水产养殖业发展及管理中的焦点问题(主要借鉴国内其他先进养殖业的发展经验和国外水产的发展状况,讲述晋江未来水产养殖的发展方向,如何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晋江的水产养殖业拉回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

32、游理旺(晋江市实验小学)

课题:关注信息安全、维护网络和谐(主要讲述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信息网络已经普遍应用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门,成为一些重要领域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但是网络带给人们自由开放的同时,也带来不可忽视的安全风险,电脑病毒和黑客攻击日益威胁着网络安全,利用因特网传播有害信息手段日益翻新……网络的和谐与信息安全越来越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

33、吴煌祥(晋江市气象局)

课题1:防雷避险讲座(主要从雷电的基本知识、与雷电有关的预警信号、防雷的基本技术、个人防雷常识、电器和电子设备防雷要点、雷击急救方法等来讲述)。

课题2:防雷减灾科普十二问(主要从雷电灾害的预防、晋江市城乡防雷的现状、雷电的形成、哪些地方容易遭雷击、避雷针防雷的原理是、建房应怎样安装防雷装置、科学防雷有那些法定要求、雷雨天人们应当怎样躲避、家用电器如何防雷、遭受雷击后处理方法等方面来讲述)。

第五篇:中国航天“四老”科学家

中国航天“四老”科学家

中国航天有“四老”——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绿)、梁(守槃)

1994年,四老在北京钓鱼台芳菲园,共同领取了李鹏总理为他们颁发的“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任新民——航天科技一院发动机 安徽宣城人,1915年生,男,中共党员,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0年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毕业。194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留学,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1952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1956年8月参加筹建国防部五院的工作,历任总体室主任、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部主任、一分院副院长兼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所长,七机部副部长,航天工业部科技委主任,航空航天部总工程师。航空航天部高级技术顾问,中国宇航学会理事长,第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1980年5月在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远程弹道式导弹的飞行试验中,作为首区总指挥。组织研制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保证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获得成功。

黄纬绿——航天科工二院 导弹

黄纬禄院士是导弹与控制技术专家,我国导弹总体与控制技术元老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航天科技、科工两个集团公司高级顾问。黄纬禄,1916年12月出生于安徽芜湖市。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1943年赴英国实习,1945年在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攻读无线电专业,获硕士学位。1947年回国曾在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公司上海研究所任研究员。建国后,在重工业部电信局上海电工研究所、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任研究员。1957年转入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先后任研究室主任、设计部主任、所长、副院长、科技委主任、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总工程师、高级技术顾问。曾当选中国共产党“十三大”代表、全国人大第六届、七届代表。他长期从事导弹武器研制工作,成功地领导我国第一发固体潜地战略导弹、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探索出固体火箭的研制规律,为我国固体战略导弹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填补了我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排名第一。

梁守槃——航天科工三院 导弹

人物简介:梁守槃,福建省福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导弹总体和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现任航天两大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下载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讲师团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讲师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