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4节气论文
公选课《24节气与生活》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论端午
学生姓名:
学
号:
学
院:机电工程学院
年级专业:
时间:2013/5/15
论端午
引言:近些年,在外国文化的不断地入侵下,我们逐渐的重视起了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国家调整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加了国家法定节假日的数目。地方政府也不断地细化相关的制度,不断地重新振兴传统节日的同时,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丰富了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其中,端午节就是我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由于韩国的掺入,中国的端午节不止是在国内,甚至是在国际上都引起了一些广泛的关注。因此,能否认识端午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能否把端午节过得有意义,已经成为检验我们能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的重要的指标。而完成这些的一个首要前提,就是要对端午节进行一个全方位的认识。
关键词:端午节
习俗
传承
发展
1,端午节的各种名称及其来历
端午节在我国又称重午节、端阳节、浴兰节、女儿节等。端午节最初的时令是午月午日,有时还突出它的正时是在午时,所以也叫重午节。端午节在许多地方又称为端阳节。可是,从起源来说,端阳节应该是源于夏至。端阳者,阳气之端点也。这就是说,端阳是阳气盛极,阴气即将回升之义,这个转折点就是夏至。夏至是一年阳气最盛、白天最长的一天。夏至日是中气(一般在中旬),但是,阴历日期并不固定,民问把它转换为端阳节来过,节庆固定在五月十五。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端午节和夏至节并行于世,同时,两者的习俗逐渐合流。端午节有时还称为浴兰节、蒲节、女儿节。起码在南北朝的时候,古人就有端午节用兰草兰花调配洗澡水的习俗,所以雅称“浴兰节”。五月又称蒲月,端五则称蒲节,这是因为五月菖蒲成熟,而端五又有悬蒲于门首、或以菖蒲浸制药酒饮用的习俗。端午节前后,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于是俗称端午节为“女儿节”。
2、端午节的习俗
在我国民间,过端午有20多种风俗活动,主要风俗有:龙舟竞渡、吃粽子、悬艾叶菖蒲、浴佩兰、踏百草、佩香囊、饮雄黄、走百病等。
其一,广泛采用艾蒿、菖蒲。艾蒿、菖蒲长期被相信具有巫术和药用的双重价值,因而生成一系列的习俗。艾蒿历来被制成艾人、天师艾、艾虎等魇胜之物。《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其二,缠挂各种端午索。端午期间历代沿袭用彩色或日五色的线、缕、索作为驱邪辟凶的节物,可以概称为端午索。
其三,用符图驱邪。旧时,道教宫观端五节有用朱砂笔在黄表纸上面符馈送或出售的习俗,供民间端五贴在门楣上辟邪。
其四,饮用药酒。作为端午节俗的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黄酒。民间有用雄黄酒涂抹小儿面颊耳鼻的“画额”习俗,通常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
其五,吃粽子。此习俗可谓源远流长。“端五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茭粽、筒粽、秤锤粽,又有九子粽。”关于粽子的起源及其形制有几种传说,其中最流行的是屈原的传说。南朝吴均《续齐谐记》的记录较早:“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泪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其六,划龙舟或赛龙舟。这是民间端午节的高潮。赛龙舟也和吃粽子一样在古代被认为是纪念屈原的活动。
其七,姻亲交往。所有节庆除了本身的宗旨之外,都具有一定的社交功能,而端午突出的社交功能是姻亲的交往,乃至许多地方呼此节为“女儿节”。一是订婚的男方绝对要给未来的岳家送节礼,二是妇女回娘家,带去酒和肉,同时娘家也给女儿女婿一些礼物。
3、端午节的内涵和功能
端午节同其他的大多数节日一样,是古代人们因为气候节令的变化而发展起来的节日。端午节中的某些习俗,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可能没有什么重要的用处。但是,端午节的习俗在我们在整体的社会传承上,还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端午节上的吃粽子,赛龙舟,表达的是对伟大的爱国伟人屈原的纪念之情,虽然在现在的社会,这种层面的意义逐渐的变淡了。但是不可否认,这是端午节的重要意义之一。所以,他对于我们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及在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效。
(2)、端午节又被称作是“女儿节”,他的种种的习俗例如女儿回娘家以及赛龙舟的活动,同时印证了他还是一个表达和传递亲情,进行社交的机会。通过这些习俗活动,营造出一种热情洋溢的场面,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这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不得不算是一种启发。(3)、同时端午节的各种个人配饰、居室装饰、特色饮食和赛龙舟、走亲戚的活动,都是关爱生命的表现。艾蒿、菖蒲、雄黄的运用是要维护生命,粽子的性质表示调和阴阳,赛龙舟是通过体育竞技磨砺与讴歌生命力,妇女回娘家探亲是生命报本、感谢生命之源的仪式。
(4)、每次端午节的隆重的举办,都会有不少的文人墨客的助兴。比如1990年端午,湖南省汨罗市与日本滋和县龙舟友好使团联合献联(曾维纲撰):
香蒲切玉,角黍包金,箫鼓喧天歌盛世; 稻风舞旗,梅雨润棹,龙舟竞渡吊忠魂。
这对他们来说,是一次展现才华的机会,对于我们社会的大众来说,可以借此丰富我们的文化修养。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这就是一种文学上的财富。
(5)、端午节的赛龙舟的活动,他所展现出的潜在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功效更是多。首先,赛龙舟就是一个群体性和竞技性的比赛项目,他们并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需要相互的协作。他们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一支队伍。所以,这就培养和传达了一种齐心协力的集体主义的精神。而每次龙舟的制作,也是一个艺术品的塑造的过程。龙舟上各种图案的制作,也是一些传统文化的传承的过程。
4、端午节传承的现状
端午节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社会的稳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我们对端午节的传承的现状却是不容乐观。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端午节这一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古老而传统的节日正受到西方节日越来越大的冲击,尤其是城市中的人们,受西方节日的诱惑”越来越鲜明。我国全国性的民俗节日文化遗产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有的被渐渐地淡忘,有的则被扭曲变形。长期以来,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佳节,没有被列入国家的法定节日加以保护,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令海内外绝大多数的有识之士和热爱我中华文明的国际朋友扼腕叹息。其中,以端午节为例,就被片面割裂并淡化成支离破碎的节日,或多或少失去了原貌。就在2005年11月24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非物质遗产”,中韩的“端午节”“申遗”之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也许若干年以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就不会记得我们还有端午节这一优秀的传统节日。虽然端午节是人类的传统文化。文化的共享没有什么错误。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端午节已经深深的烙上了中国文化的印记,他的归属地应该属于中国。在国际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端午节作为传统节日的确受到了冲击,“洋节”在一定的程度上逐渐受到重视。目前,端午节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家庭中长辈对晚辈的口耳相传、行为示范为主。有些地方也通过举行祭祀典礼,以达到传承的目的。例如流传于湖南、湖北、四川、江西、贵州、浙江等地的风俗。在端午节前期,将上年供于神庙的龙头祭莫一番,焚香秉烛,跪拜如仪。各地摆祭方式不同、时间不一。湖南称“关头”。四川奉节称“观头”,江西称“坛祭”。浙江称“祭神”。
5、保护以及发展的对策
端午节的传承的损坏已经非常的严重,而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也不仅仅是单方面的。所以,我感觉我们端午节的保护和发展,也应当从多个方面入手。
(1)、节日的保护以及发展,首先是需要时间。最近,我们国家的法律进行了调整,加入了多个法定的节假日,当然端午节也在列。但是,我感觉一天的假期是不够的。不仅如此,五一劳动节的假期也由7天调整为3天。但是,这对我们假期的经济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冲击。本来想用7天的假期出游的人们,大部分都把计划调整为呆在家里。哪怕是想近距离游玩的人们,也会因为天气的原因而不得不取消所有的计划。这对经济的重创无疑是巨大的。同样的道理,对于端午节来说,要想发展壮大。首先需要给与广大的人们足够的时间。这样,我们才能在繁忙中拿出时间来发展我们的传统节日。
(2)、端午节作为传统的节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而前面我们提到,我们端午节的传承主要是口头的传承。这就造成在传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造成一定的偏差。而且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一节传统的风俗,没有一定的官方的解释。所以,我们把传统节日的教育加入学校的教育中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开发端午节的教育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
(3)、媒体也应当承担起加强对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媒体作为有力的文化传播工具,最近一些年来,他的智能逐渐的产生了偏差。各个电视媒体为了博得收视率,过分的搞低俗的娱乐节目。广电总局虽然已经下发了限娱令,但是成效并不明显,各种娱乐节目如“星跳水立方”等如雨后春笋一般相继出现。所以,我们应当适当的调整电视节目的发展方向。让电视媒体成为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的核心力量。
(4)、最后,各种文化的传播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传统节日的传承仅仅依靠民间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没有一定的组织和纪律,在资金方面,也是一个重大的缺憾。所以,政府应当逐渐的加大对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资金投入。组织专门的人员和机构去整理和传播我们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政府也应该在各种节日的期间组织各种代表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交流活动,让大家切身的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才能带动大家身体力行,加入到文化传播的行列之中。
参考文献:
(1)孙正国.SUN Zheng-guo 端午节的文化精神与文化保护[期刊论文]-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0(2)(2)高琼 端午节的习俗[期刊论文]-中国食品2006(10)(3)孟修祥.Meng Xiuxiang 当下文化境遇中的端午节[期刊论文]-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0(5)(4)刘魁立 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期刊论文]-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2)
第二篇:《节气歌》
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节气歌》教学反思
(2011-04-15 15:41:22)
标签:
分类: 清泉教学反思 教育
文/zhenghuicui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二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是
六、甘一,下半年逢
八、甘三。
人的记忆非常奇特,小时候或读书的时候背诵过的篇章,现在只要稍做复习便能清楚印至脑海中。但是,毕业后,工作中背过的一些篇章,无论当时印象有多深刻,无论是暂时、快速记忆还是有一段时间强化记忆的,但只要一两年不动、不思考便忘之九霄云外。背诵《三十六计》(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不知花了多少时间,但如今仍然忘得一干二次,想起的只有只字片语。就像《节气歌》一样,至少教过两次了吧?但是仍不能很好地背诵下来。想来,这样的教学准备实在不过关,于是教学之前,细细查阅了相关资料,原来:
立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谷雨: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夏至: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 “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白露: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冬季开始。
小雪: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数九严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这是我在“百度文库”上收集到的资料 这些节气中,我对“惊蛰”“小满”“芒种”“处暑”“寒露”最不了解。根本就不知道这个节气是因何特点而定的。如今查了之后才明了。
了解了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的特点,我再来读《节气歌》,结果还是发现了一些比较有趣的东西。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这首诗每句写六个节气,即一个季节的节气。
2.每句开头的第一个字,分别是一年四季,这里指的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即该季节由这一天开始。
3.而每句诗的第四字又是“春、夏、秋、冬”四个字,只是这里是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意思为这个季节过半了。两春之间夹着两个季节,后面也是两个季节。
这样一分析,发现背诵这首诗歌就方便了许多。
当然,教学时,并不是我将所知道的知识全盘倾倒给学生,而是让他们去读,去了解二十四节气后,再让他们发现诗歌的秘密,然后才说说每个节气的特点。相信,这首诗在学生的脑海中远会比我深刻许多。
细细想想,其实想做一个合格的、优秀的语 文老师并不件容易的事,自己需要大容量,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还要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最佳途径。总之,身为语文老师,首先应该是个生活的有心人,知识的储存人,教学的用心人!
二十四节气歌》教学设计
一、内容简介:
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中的语文知识,教材中只给出了这首《二十四节气歌》,提供了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积累交流的模式,要求就是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记住二十四节气歌,并了解与二十节气相关的一些知识。
二、课时目标:
1、熟记二十四节气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课前准备:
组。
2、动手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在小组内交流,用抢答赛的形式在全班交流。
熟记二十四节气歌;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有关知识。
学生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教师制作一组幻灯片(课件);将学生分成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把握
同学们,每当上课铃响,大家都知道应该回到教室上课了。爸爸妈妈瞧着钟表,好自己的时间去上班,也不会迟到。可是古代的农民伯伯们呢?他们不上班不上学,没有铃声没有钟表,他们靠什么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呢?你知道吗?这可难不倒咱们聪明智慧的老祖先们。他们呀,为了比较准确地把握季节变换的时间,特意设定了()。为了方便记住这些节气,还把它们编成了诗歌,人人记诵在心间,即使一字不识也能耕田种地,也能准确无误地春种秋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节气歌》。
(二)初读感知。(5分钟)
领读;分组轮读;对坐齐读。
1、出示儿歌,学生试读;听读录音,纠正错音;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小老师
2、逐句指名说说每句中所包含的节气,显示,众生修正。
句中四季节气不同„„)
3、师生击掌接读各节气名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四季四句;开头先“立”;
(三)再读感悟。(3分钟)
1、观看唯美视频,引导说出节气名称。
节气歌读一读?
2、引导美读:原来,24节气还包含了这么多优美的风光啊!谁能美美地把这首
3、她读的美不美?如果我把24节气歌编成这样,请你们读一读,看看还美不美?
4、为什么这样读起来感觉就不美呢?不够简洁,缺少韵律美。
5、划分停顿朗读:再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律美。
过渡:
原来,节气歌和古诗一样,每句长短一致,朗读时讲究节奏,就可以突出它的韵
24节气歌呀,不仅所含的风光美,韵律美,而且知识也很丰富哦。
(四)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资料(5分钟)
(五)答题赛(15分钟)
(1)、指名四位代表上前,副组长记分,值日生看举手顺序。
(2)、宣布规则:小组读题,代表答题。公布答案,正确加分。错误或说不出答案可以求助自己团队,队友里面有人答对了也能给你这一小组加分。本组都答错或答不出,那这一题只能让别的组抢答。都答不对则直接显示答案。每答对一题记十分。有人不举手就说话,老师没点名就说话,违反规则,你那组一次扣两分。
(3)、依次出示以下题目,轮到的小组齐读题目。学生代表回答。答不出点名帮助,还答不出,抢答,重点相机播放图片、视频,加深印象。
1、一年分为哪几个季节?(春、夏、秋、冬)每个季节几个节气?(六个)
2、每个季节是从哪个节气开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4、表示降水开始,雨量增多的节气是什么?(雨水)
3、表示各种躲藏起来过冬(冬眠)的动物开始被惊醒是哪个节气?(惊蛰)
5、“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描述的是哪个节气?(谷雨)
6、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指哪个节气?(白露)
8、虽然开始下雪,一般雪量较小,并且夜冻昼化。(小雪)
9、天气渐冷,开始有霜是说哪个节气?(霜降)
7、哪个节气的意思是说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末成熟?(小满)
10、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最热的时候指哪个节气?(小暑)
12、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是哪个?(大暑)
(寒露)
11、哪个节气表示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处暑)
13、“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说的是哪个节气?
14、表示冬天来临的节气是哪个?(立冬)
15、表示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的节气是哪个?(芒种)
16、人们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是在哪一天?(清明)
17、民间有些人家喜欢熏制腊肉、火腿并祭祀祖先。你知道是哪一天吗?(冬至)
18、一年中最冷的节气是哪个?(大寒)
降)
19、民间传统,人们到了哪个节气开始上山摘茶籽、忙于播种麦子等农作物?(霜
20、“节气就是节日,节日也就是节气”这个说法对吗?(不对)
22、春季包括公历的哪几个月?(2月、3月、4月)
一样长)
21、二十四节气是按农历推算的、还是按公历推算的?(是按公历推算的)
23、“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是什么意思?(表示春分、秋分这天的白天和黑夜
24、我们这里有这样一个习俗:在这天,大人会煮鸡蛋给小孩吃,意思是说这天吃了煮鸡蛋不会退夏(退瘦)。请问这是哪天?(立夏)
(4)、评比,颁发荣誉组牌。为获胜组鼓掌。
(六)欣赏二十四节气歌儿歌版本
了哪些?
奖励:紧张的答题环节结束了,接下来我们来放松一下。
(七)读背节气歌:咱们24节气呀,里面还含着很多古诗词的文化呢,你发现
1、学生自由读背,显示。
2、指导联系。
(八)小结。(1分钟)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都很出色,既记住了二十四节气歌,又学到了很多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其实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如果同学们课后的时候能主动去搜集,你一定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九)作业:
24节气歌呀,是咱们经典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古代人耕田种地的法宝。可是现代有很多人已经不会背诵24节气歌了。今天咱们学会了24节气歌,回家就可以考考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如果不会咱们可以当小老师,教教他们,好不好?也可以制作几张二十四节气邮票。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立冬:冬季的开始。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第三篇:小雪节气
全国各地有关小雪节气的谚语和民谣
小雪节气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都进入了冬季田间管理和农田基本建设阶段。此时如果有场降雪,对越冬的小麦十分有利。因此,我国很早就有了“瑞雪兆丰年”的农谚。下面介绍一部分与小雪节气有关的谚语和民谣。
小雪节气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都进入了冬季田间管理和农田基本建设阶段。此时如果有场降雪,对越冬的小麦十分有利。因此,我国很早就有了“瑞雪兆丰年”的农谚。下面介绍一部分与小雪节气有关的谚语和民谣。
黄河中下游
小雪节气期间,北方各地最低气温多在零下,应该做好牲畜的防寒保暖工作。黄河中下游的华北地区正值初雪期,在降水较少的时期,小雪的到来意义非同小可。
河北:“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是农民朋友对小雪节气时下雪的赞扬,此时的雪水能抗旱防寒。
山东:“小雪收葱,不收就空。萝卜白菜,收藏窖中。小麦冬灌,保墒防冻。植树造林,采集树种。改造涝洼,治水治岭。水利配套,修渠打井。”
河南:“立冬小雪,抓紧冬耕。结合复播,增加收成。土地深翻,加厚土层。压砂换土,冻死害虫。”
长江中下游
小雪期间,长江中下游开始进入冬季,部分地区可见初霜。但初雪来得迟,一般在12月中下旬。这一地区在小雪节气期间开始了小麦、油菜的田间管理,并开始积肥。
江苏:“立冬下麦迟,小雪搞积肥。”
上海、浙江:“立冬小雪北风寒,棉粮油料快收完。油菜定植麦续播,贮足饲料莫迟延。”
华南
福建、广东:小雪期间地里仍有庄稼,有谚语可查。福建当地有:“小雪点青稻”的说法,青稻指的是晚稻。广东则有:“小雪满田红”,大雪满田空”,这里所谓的红,不是指红颜色,而是指农活多,此时开始收获晚稻,播种小麦。
根据小雪有无雪预测来年年景
从一些有关小雪的谚语中,可以看出,小雪期间如果下雪,年景好,不用长工,庄稼都长得好。如:“小雪不见雪,来年长工歇。”“小雪雪漫天,来年必丰产。果园清得净,来年无病虫。”“小雪雪满天,来岁是丰年”等。
根据小雪晴雨预测后期天气
根据小雪晴雨预测后期天气,江南各省各有不同的说法。如浙江省的“小雪无云大旱。”湖南省的“小雪晴天,雨至年边。”湖北省的“小雪见晴天,有雪到年边。”
节气农谚小雪农事
节到小雪天降雪,农夫此刻不能歇。
继续浇灌冬小麦,地未封牢能耕掘。
大白菜要抓紧砍,菠菜小葱风障遮,大小冬棚精细管,现蕾开花把果结。
冬季积肥要开展,地壮粮丰囤加茓。
植树造林继续搞,果树抓紧来剪截。
牛驴骡马喂养好,冬季不能把膘跌。
农家副业要大搞,就地取材用不竭,油房粉房豆腐房,赚钱养猪庄稼邪(长),苇蒲绵槐搞条编,技术简单容易学。
鱼塘藕塘看管好,江河打鱼分季节,春打黄昏冬五更,浑水白天清水夜。
孙克
第四篇:清明节和清明节节气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冬至在历史上也是一个节日,但现在各地大多不再过此节)。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此外,清明时处早春三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气候宜人而到处生机勃勃,是春游和郊外娱乐的好时光,所以清明前后自然成为人们乐于到户外、郊野嬉游的的好时光。
虽然我们在本文所谈的清明节主要指节日而不是节气,但是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应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第五篇:小雪节气
小雪节气:记住三点防寒过冬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进入该节气,中国广大地区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
小雪有三候
【一候:虹藏不见】由于气温降低,北方以下雪为多,不再下雨,雨虹也就看不见了;
【二候:天气上升】因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导致阴阳不交,天地不通,所以万物失去生机;
【三候:闭塞成冬】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小雪时节,传统习俗盘点
小雪的相关习俗大多与吃有关,这也好理解,因为马上就要进入食物匮乏的冬季,因此必须做好越冬准备。此外,受传统观念影响,这个季节,人们也会有很多娱乐休闲活动,以打发漫长的冬天。
(1)腌腊肉
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更加干燥,是腌制、加工腊肉的好时候。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把肉类用这种传统方法处理后储存起来,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
(2)吃糍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吃糍粑的习俗。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被农民用来祭牛神。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3)斗蛐蛐、占雪
按老年间的说法,小雪也算秋天的尾巴、冬天的开始。由于受到传统农耕社会习俗的影响,小雪到来以后,进入农闲时节,人们的生活比较悠闲,北方大部分地区开始“猫冬”。于是,“玩”成为小雪前后的一个重要内容。旧日,老北京人喜欢玩“冬虫”,即开始斗蛐蛐、蟋蟀,偶尔还能看到有人放风筝、抖空竹,玩得不亦乐乎。
以前老北京还有“占雪”习俗,如果小雪不下雪,农民会祈求下雪,保佑来年丰收;城里的皮货商们则会聚集在一起饮酒,到夜里交子时分,冲西北方向烧香磕头,希望天气变冷,衣服畅销。
小雪时节养生提示
这时的黄河以北地区已到了北风吹,雪花飘的孟冬,此时我国北方地区会出现初雪,虽雪量有限,但还是提示我们到了御寒保暖的季节。如何在光照少的日子里学会调养自己?不妨做到以下几点。
(1)羊肉进补
“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进入该节气,气温骤降,天气阴冷晦暗,此时我们要注意御寒保暖,保持心情愉悦,饮食上应注意适量吃一些温补益肾的食品,如羊肉、牛肉、鸡肉、腰果、芡实、山药、栗子、白果、核桃等。羊肉所含的热量比牛肉还高,冬天吃羊肉可促进血液循环,可改善因阳气不足而导致的手足不温、畏寒怕冷等症状,在冬季食用对身体益处多多。
(2)早睡迟起
冬季阳气潜藏,阴气活跃,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所有的生物都养精蓄锐起来。因此在冬季早睡迟起就显得很重要了,早睡可以养护人体的阳气,迟起能护卫人体的阴气。而迟起并不意味着赖床不起,意思是说要以太阳升起的时间作为尺度,来决定自身起床的时间。
(3)保持湿润
小雪季节人会更长时间地呆在房间当中,早睡迟起也要求人们减少不必要的室外活动。不过,长期呆在暖气房里,皮肤也会因为室内的湿度低而变得非常干燥。这时,应该种植水仙等水中养殖的花草,可以让房间空气湿润,最好保持40%左右的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