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规则在哪里》说课稿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规则在哪里》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规则在哪里》。
《规则在哪里》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我和规则交朋友”,分为《规则在哪里》、《规则有什么用》和《我们给自己定规则》三课。《规则在哪里》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具体分析如下: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第44页的“活动天地”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为切入点,在儿童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做游戏,让学生体验、了解规则,初步建立“规则概念”和“规则意识”。这一点正体现了《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这一理念。“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2、第45页“小记者在行动”,为学生提供了寻找规则的几种方法,即可以到现实生活中看看,找相关的人问问,也可以查有关的资料,旨在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教材第46~47页,分别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三个方面,呈现出许多不同的规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路,让他们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按不同的生活场所,找一找身边与自己关系密切的规则。体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对人们(尤其是儿童)所提出的要求。让他们体会到“生活处处有规则”。
学情分析
1、该教材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历经了两年的学校生活已经初步了解了学校制定的各种规则,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形成最初阶段的规则意识。
2、在他们平时的社会生活中也知道了一些如交通法规这些基本的社会规则。
3、经过两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的调查、搜集、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
4、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可以进行简单的调查,并完成书面报告。
5、学生对于许多和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规则虽然有所了解,但在遵守规则方面做得并不好,对于规则存在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绝大多数孩子没有理解规则的必要性,觉得遵守规则存在着一定困难,难以内化为自觉行动。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和交流,感受生活处处有规则;
2、初步形成规则意识,懂得人们生活离不开规则。
四、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初步建立规则的概念、意识,认识规则的普遍性。
2、教学难点:理解规则的必要性,懂得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并将规则内化。
五、活动过程:
活动一:轻松游戏,发现规则。
1、做游戏,放松心情。
2、在游戏中发现规则。
3、小结:轻松做游戏,游戏有规则。有了规则,大家玩得多开心!
活动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则。
1、游戏中有规则,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规则,可规则藏在哪里,你发现了吗?
2、生自由说,教师归纳出规则存在于不同生活领域。家庭生活有规则 学校生活有规则 社会生活有规则
3、让我们看看书中的小记者在家庭、学校、社会找到了哪些规则?翻开书本46页。
4、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调查资料。
5、全班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大家交流分享(师适时归纳寻找规则的方法)。
6、规则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不守规则不仅给生活带来不便,有时还会造成恶果。你们知道哪些因为不守规则造成危险的事吗?
7、小结:生活处处有规则,规则真重要,少了它可不行。一些法律法规还专门保护我们少年儿童,如《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活动三:实践活动,体验规则。
1、四个小组比赛:规则大展示(1)制定规则(2)按规则展示
2、一起感受规则带给我们的幸福生活吧!(观看录象)师配音:有了规则,我们的笑容更灿烂;有了规则,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有了规则,我们的社会更和谐。愿大家都成为守规则的小天使!
3、总结: 规则在哪里?处处有规则。人人守规则,生活更美好。
4、有规则地下课。
六、板书设计 生活中 处处有规则
社会
做个文明小公民
第二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规则在哪里教学设计
三年级品德《规则在哪里》教学设计
下城子第二小学 刘琪
一、教学内容:本课为《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中的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规则,认识规则。由学校到家庭到社会的各项规则都有一个认识,而且懂得遵守。本课将利用游戏、图片以及儿歌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认识规则从而懂得遵守规则。以达到本课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中的第一课。《我和规则交朋友》分为三个板块《规则在哪里》、《规则有什么用》、《我们给自己定规则》对规则进行了详尽的阐释。首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让学生知道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规则,认识规则的重要性,知道规则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然后教材在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了解生活中的各种规则,有了以上的认识,促使学生由对外来规则的服从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自觉的行动。
二、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具有初步的小组合作能力。
3.知识目标: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了解规则,形成规则意识,自觉遵守规则。
三、教学重点:体验了解规则,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遵守规则。
教学难点:对违反规则的事件进行准确的判断。
四、教学准备:游戏所需道具以及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游戏导入,认识规则。(传球接力)1.接力游戏。
挑选两组人数不等的同学,每个组第一个同学上老师这来取道具。(第一组是一个乒乓球拍和一个乒乓球,第六组是一个带边缘的托盘和一个乒乓球)。站好以后咱们就开始做游戏了,做游戏的同学要听好,音乐声想起以后你们就可以跑了,要绕着你们那一组的桌子跑一圈然后把你手中的拍和球传给下一个人,下一个人再绕着跑一圈,这个大家都听明白了吗?那么准备好,老师要放音乐了。其他人可以给喜欢的组加加油。游戏结束时宣布最先完成的那组胜利。(这时等同学们发现问题,这个游戏并不公平)2.给游戏定规则。
那么,同学们都觉得这个游戏并不公平,那么要想让游戏公平一点,你觉得应该怎么样,咱们给这个游戏定下几条规则吧!(由学生定规则,老师捋顺出来几条必要的规则)。
(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导入新课,激发他们的参与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做游戏、体验,感知如果在生活中没有规则,就连一个小小的游戏也无法公正的进行,进一步体会规则的重要性。)
这个游戏添加上了同学们提出来的这几条规则之后,这个游戏是不是就公平了呢?嗯!对!有了规则,咱们的游戏才能更好地进行,咱们同学也能玩的高兴、玩的快乐。那么,一个小小的游戏都需要规则,那咱们的生活当中又有哪些规则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讨论生活当中的各项规则,也就是,规则在哪里。(板书:规则在哪里)。
(三)新授,认识规则。
(展示出一组学校里关于规则的图片)1.学校里的规则。
① 同学们,这几幅图片你们熟悉吗?在哪里的规则呀?对!是咱们学校里贴出来的规则。我们生活在学校这样的优美的环境中(板书:学校),每个人都要遵守纪律,遵守规则,那么除了图片上的这些,通过你们课前的调查,你还知道学校中的哪些规则呢?
② 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说明大家认真的去调查了。那么这些规则和纪律,你都做到了吗?
③ 那么好,咱们来检验一下你们到底知不知道这些规则。(出示一组学生不遵守规则的图片让学生辨认)。
④ 看来同学们真的懂得了学校里的规则。那么咱们听一首儿歌来激励激励自己。(放儿歌:我会守规则)。2.家庭里的规则。
刚才我们讨论了在学校里的各项规则,那么当我们放学以后回到家里(板书:家庭),会有什么规则呢?请同学们想一想,然后来说一说。(出示一组关于家庭规则的图片)3.社会里的规则。
① 那么同学们,在学校里我们遵守规则会变成一个个小绅士、小淑女,回到家里遵守规则我们会成为一个好孩子,那么除了在学校里和家庭中,我们还生活在一个什么环境中?对了,就是社会的环境中(板书:社会),那么在社会中我们要遵守各项规则(出示一组关于各项规则的图片)。②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是不是啊!那么我们来看一个动画,看看他怎样安全到达目的地(出示动画)
③ 刚才老师说道我们最重要的是要遵守的是交通规则,那么我们再来听一首儿歌,叫安全乘车,咱们同学有很多放学都乘坐校车,听听儿歌里唱的你都做到了吗?
(四)随堂小测试
① 挑选学生表演关于规则的小情景剧。② 再来看一组图片,看看他们哪里不对。
(五)结语
好了,咱们开始做游戏了,又听儿歌了,讨论了学校、家庭、社会里的规则。那么说明咱们的生活中是不是处处有规则呀!(板书:生活处处有规则)那么面对生活的规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对了,就是要遵守这些规则。这节课,我们交流了很多规则
六、板书设计
规则在哪里 学校 家庭 社会 生活处处有规则
七、作业延伸
学校搬入新楼之后,你是怎样遵守学校的各项规则的?
第三篇: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说课稿
说课模版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08017号说课教师,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什么版《品德与社会》第几册第几单元第几课《 》
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课,一是说教材,二是说教学目标,三是说教学重、难点,四是说教法,五是说学法,六是说教学过程。下面我具体说一下:
一、说教材
《 》是什么版《品德与社会》第几册第几单元第几课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 ,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内容在 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本课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 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 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为学好以后的 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内容包含的一些 知识,是以后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几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
理解
2、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几年级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 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几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 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品德与社会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
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5、布置作业。
针对几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课堂作业:
各位评委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几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说课稿
——《分享的快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分享的快乐》。本课从人与人之间互动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让学生体验由共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
一、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目标为以下三个:
1、体会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和自我满足感,愿意与他人分享。
2、实际参与合作,体验来自合作和分享的成就感。
3、明白分享也是献出关爱,互相帮助体现了一种生存的道德智慧。
二、教学重难点:三年级的学生仍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与他人交流,感受分享的快乐,培养良好的参与、合作意识。难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分享是一种快乐。
三、教学方法:针对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小组合作等活动方式。
四、教学准备: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孩子们将准备一两件自己喜爱的物品。我将准备西瓜、橘子。以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是学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歌曲导入,缩近距离
(二)合作交流,感知分享
(三)共同体验,分享快乐
(四)回归生活,体验快乐
(五)故事延伸,共享快乐。下面我依次为大家进行介绍。
(一)歌曲导入,缩近距离 课前,引导学生唱《拍手歌》,上课伊始,随机引出话题:“同学们,听到大家愉快的歌声,老师的心情也变的轻松愉快起来。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有一份快乐和别人分享,你将有两份快乐。(教师板书)今天我们就来分享快乐。”这样一开始,就和学生拉近了距离,与学生融合在一起。
(二)合作交流,感知分享
这时我会适时引入活动一“我们的分享日”这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突破。首先在小组内介绍自己喜欢的东西。接着我会引导学生畅谈感受。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好东西和别人分享才快乐。最后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对比感知分享的快乐。我会先将准备好的西瓜让一个学生吃,接着让孩子们在小组内分吃橘子。让学生分别畅谈自己的感受。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分享是一种快乐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共同体验,分享快乐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我准备这样引入活动二:“同学们,让我们在小组内共同合作一起来画一画、拼一拼,把
各自的想法互相交流,形成新的作品。”在小组展示后,我将相机提问“孩子们,通过这个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的心情如何?”最后出示萧伯那的语言进行总结(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一步从个体之间的分享扩展到集体生活中。
(四)回归生活,体验快乐
回归生活是品德课的基本目标。因此在学生感悟到分享是一种快乐的基础上,我将随机出示课本33页的图画,“俗话说的好,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这不,这些孩子碰到了困难,我们该怎么办?假如你帮助了他,他会怎么想?” 这样,让学生懂得当别人需要的时候,把自己的东西分给他人一些,或者借人用一用,也是一种分享。最后我还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和别人分享快乐的事情。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分享的理解。
(五)故事延伸,共享快乐
新课程一个特点就是给学生留有自由发展和创造的空间。在这一环节,我会先给学生讲《盲人点灯》这个故事的开头,而后让学生去猜测故事结尾。在此,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引导学生明确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享不仅为了别人,也是为了自己。
六、板书设计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出了这样图文并茂的板书。它暗示着愿分享之花开在每个学生心中。
七、教学理念
最后说一下我的设计理念。我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在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使学生形成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样的情况,然而不同的意念,就会产生不同的态度。思想是何等奇妙的事,如何去想,决定权在你。
第四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他们的养育之恩,热爱家庭、尊重父母长辈,以恰当的方式孝敬长辈。、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三、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进度安排: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第一单元
家庭、学校、社区
10课时
第一、二周我爱我的家
第三、四周我们的学校
第四、五周我生活的社区
第二单元
我在学习中长大
8课时
第七周我学会了
第八周向“谁”学
第九周做学习的主人
第十一周大家都在学
第三单元
我和规则交朋友
6课时
第十二周规则在哪里
第十三周规则有什么用
第十四、五周 我们给自己定规则
第四单元
我的角色与责任
6课时
第十六周 我是谁
第十七周 我的责任
第十八、九周 我能做好
第五篇: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
三年级大部分学生热爱学习,能按照《小学生守则》要求自己,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参加了少先队组织。班上班风好,学风正。在去年的期末检测中,合格率100%,但是,也有少数几个学生,组织纪律性不够强,表现在上课爱讲小话,课余时间不够自觉。这学期,将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综合课程,本教材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社会、地理、历史等相关的内容有机融合,设置了综合性学习主题,按单元结构呈现,分五个单元。教材具有综合性、开发性、情感性,形式活泼等特点。每个主题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内容,而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突出主题间合乎生活逻辑的联系渗透。这样有利于形成社会的整体认识,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协调发展。
本教材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面向广阔的生活空间,体现学习活动在时间、空间上的开发性,重视实际生活中现实性、情感性、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教材形式活泼,富有童趣。它版面新颖,图文并茂,充分运用图画、照片、学生作品等多种形式,并采用对话,富有亲切感。
三、教学要求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生活中要养成文明礼貌关心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关爱自然,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与他人平
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与集体生活。
4、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5、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6.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互相依存关系,了解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7.初步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8.知道世界 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 和不同 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四、具体措施
1、积极转变观念,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努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去体念,去探究。
3、充实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切感。
4、拓展教学空间,创造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念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5、采用电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