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文字说课稿反思

时间:2019-05-14 13:30: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自然的文字说课稿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自然的文字说课稿反思》。

第一篇:大自然的文字说课稿反思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大自然的文字》,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为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七单元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人类与自然共生存,共发展的主题选择的,作者用平实,通俗的语言介绍了深奥的大自然知识,并把它们比作大自然的文字,学生很容易掌握。

二、说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1.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

2.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技能领域:1.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阅读能力。

情感领域: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和新课标要求,通过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获得有关大自然的一些知识,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短语或句子。

四、说教材处理: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各种能力的训练,达到教学目标。

五、说教法:

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学习。以探讨问题为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六、说学法: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七、说教学过程:

本文教学时采用读、议结合的策略:在读中走进文本,在议中升华文本。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

一、导入、揭题

1、出示现代诗

《秋》让学生从诗中读出大自然的文字。由诗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

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你们读懂了吗?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呢?

这些文字告诉我们什么呢?

请同学上黑板完成填空

同学们,你们觉得大自然的文字怎么样呢?(奇妙,有趣,神秘等)那么作者是如何用文字将这有趣的大自然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 二:精读感悟

(一)感受北极星文字的神奇

1、我们先来感受一下北极星这个文字的神奇之处。

2、幻灯片出示:第二自然段

3、学生对比读一读

4、指名说自己喜欢那一段的介绍?(第一段文字)

5、喜欢的原因是什么?(具体,生动,设置了一个情景)

6、星星写成的天书那么神奇,谁再来读一读?

7、为了吸引读者,作者在介绍北极星这种文字时,设置了一个故事情境,谁能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二)自主探究,感悟砧状云、石灰石、花岗石文字的神奇之处

1、那作者是怎么向我们介绍其它三种文字的呢?

2、认真读读课文三到五自然段,把作者介绍生动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写写感受

预设片段一

【PPT出示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2、找出比喻句读一读 比喻句让你体会到了什么?(了解了砧状云的形状)

3、作者怎样介绍才使我们队砧状云的印象特别深刻呢?(假设)预设片段二:

【PPT出示第五自然段】

1、读自己感兴趣的句子

2、你从这段中读懂了什么?

3、能不能用自己的还介绍石灰石这个大自然的文字呢? 出示关键词

石灰石

贝壳

海洋

让同学连线 介绍

4、这就是科学家得出结论的推想过程,这是一篇科普文,科普文不光要推想,关键是要有严密的推理,只有这样,才会让人信服 预设片段三

【PPT出示第六自然段】

1、谁来谈谈这段话的哪些地方描写很生动

2、我们来看看这三个问句,作者心里知道答案吗?(知道)

3、那他为什么还要连用三个问句呢?

4、读到这里,老师也有疑问,师读三个问句

5、老师的疑问谁能回答?生 读后面的句子

6、这一问一答是什么修辞呀?(设问)

7、谁想来读一读 学生练读体会设问句的好处

三、课外拓展

1、作者伊林是一位著名的科普作家,他用他严密的科普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其实不同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诗人是这样来表达的

2、【PPT出示】诗歌大自然的文字

3、俗语是这样介绍大自然文字的【PPT出示】 你知道的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呢?指名说

4、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大自然文字,用你自己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介绍 四:总结

同学们,大自然的文字奇妙无穷,我们要想了解更多的文字就必须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了解更多的文字。

说板书: 板书:

大自然的文字

北极星

指示方向

情境

砧状云

预兆雷雨

假设

石灰石

曾是海洋

推理

花岗石

曾有冰川

设问 教后反思: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

本文是伊林写的一篇科普小品文,科普小品文区别他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来说明一定的科普知识,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注重从两方面来教学,懂得科普知识以及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这次可以说是初次尝试,在尝试中,在探索中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

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因此课一开始,我先从故事入手,给孩子们讲了作者伊林小时候的故事,感受伊林对大自然的痴迷,激起孩子们想要控索大自然的欲望。

作为一篇科普小文,本课围绕“大自然的文字”分别写了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中都有哪些文字及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这里需要首先让学生明确的是“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从而使学生心感疑惑:大自然怎么会有文字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描绘了从天空到大地所呈现给我们的一页页鲜活有趣的大自然文字,这里需要突出的是鲜活有趣。从奇妙的天书到有趣的地书,作者把科普知识蕴于日常生活可见可感的现象,让学生读来感觉触手可及,举目可见。语言平白且富有儿童情趣,从而降低了理解课文的难度,因此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已感悟,只在一些比较难理解的北极星的准确位置,砧状云等地方稍作指点。

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如作者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星、云、鸟、石头等自然界的生物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书;把“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的云山比作“铁匠铺里的铁砧”;把树林中的花岗石块披着青苔的样子说成“披着毛皮一般”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这一环节的处理,我采用了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读中去感受语言的魅力。文中的动词运用也很有特色,如:搬、穿、爬、带、走„„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像地描述了漂砾的形成。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一个“爬”字指导学生去理解,去感受作者作词之妙!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只是透过课文掌握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还不够。因此,透过文字揣摩作者如何围绕课题去说清相关知识也是本课教学不可忽略的一点。文章第四自然节还可以看作天书和地书之间的过渡段。但它和以前学过的用“不但------而且”连接起来的过渡段稍有不同,因此教学中我也关注了这一点,指导学生去理解。在这次的教学中,我还大量渗入了我国关于自然现象的谚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入说的训练,让学生去劝说那些总是坐在家里的人要多出去走走,从而让学生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重要。

反观这节课,课文的重难点教学基本达到,能够把说明文教出了语文性,但在激发学生兴趣,给孩子们创设一个童话的世界这些方面依然没能达到,仍须继续努力!

第二篇:《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及课后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教案及可有反思

任红军

《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教后反思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 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 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 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并伴有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我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本环节意在通过竞赛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这一部分我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我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1)选一名学生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多媒体显示: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4)教师提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三、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我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学生构思写作后,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四、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我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多媒体显示: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五、探究课文、释疑问难。

六、走进自然畅谈收获。

七、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意在强化学生们的环保意识)

3.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 妙笔去记录大自然的语言。(用准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意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能力)●板书设计(略)

八、教后反思

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我走出传统教法的樊篱,自觉地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 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了文体以飞扬的生命力。在老师富有启笛性和亲和力的语言导引下,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 合作,惟恐自己没有展示和表现的机会。他们灵活地采用了读、听、看、演、讨论、争辩等各种形式。在此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求知的乐园。学生的参与意识、想象 力、创造力都得以超乎预想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时,沉默已不再是金。“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事 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语言、顺序等”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教完本课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没有好的学生和文本,而是现代课堂呼唤让文本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好的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和教学艺术。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谢谢大家。

第三篇:大自然的说课稿

大自然的说课稿

大自然的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基础和依托,正确理解教材有助于课程的顺利展开,因此我会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我所说课的内容选自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13课,《多变的大自然》这一课是按照学生的学习方式划分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了解大自然丰富多变的相关知识,发现它的美丽与神奇,开阔眼界,培养发现美的眼睛,并能运用绘画的方法进行表现。

二、说学情

本堂课面对的是小学中段的学生,他们的观察接受能力尤其是模仿能力相对低年级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初步认识了形色肌理等美术语言,而且也有了基本的生活经验,具有了初步观察自然和分析自然的能力,但这种经验往往不够深刻,还不成熟,需要老师利用多媒体资料去唤起学生对于自然的印象和自然规律,并且这个阶段的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有了初步的写实倾向,也称之为萌芽写实阶段,能够大胆表现他们身边的事物,只是创造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他们,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新课标的理念,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观察大自然的变化,了解天空在太阳的照射下,早、中、晚的颜色都有不同的变化,并且能用色彩的方式表现出来。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观察、讨论、实践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丽而又多变的景象,并通过绘画的形式描绘一幅关于自然风景或自然现象的作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体验美术欣赏和创造的过程中,养成热爱大自然、提高防灾抗灾、珍爱生命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和本课的现有知识,我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

重点:观察大自然的色彩,了解早、中、晚的色彩变化。

难点:能够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大自然的不同色彩。

五、说教法、学法

依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如下教学方法:讨论法、示范法、实践练习指导法。

为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学法是: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法。

六、说教学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准备:多媒体课件、水粉颜料等。

七、说教学过程

皮亚杰曾说:“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针对学生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精心设计好导入,无疑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它的目的是引人入胜,使学生兴趣盎然的融入到活动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上课一开始我会播放中国风景记录片《航拍中国》片段,并提问学生:同学们知道纪录片中讲述的是哪里吗?你们觉得这里好看吗?随后教师总结:记录片中讲述的就是神奇而美丽的九寨,它被称为人间的天堂,这里的五彩池秀美通透,五花海色彩斑斓,诺日朗瀑布波澜壮阔,无处不彰显着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而大自然也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开启自然之旅。从而引出课题《多变的大自然》。

环节二:描述分析

首先,我将采用讲授法与展示法相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观赏吉林的雾凇、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并抛出问题:这些景象分别是什么季节的景象?又带给你们怎样的感受?我的学生可能会回答冬天、夏天;壮观、热烈。随后教师总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大自然在不断地变幻,而每个地区又根据当地特殊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象。通过初步的欣赏与观察,使学生自主的感受大自然多变的神奇,从而激发他们深入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当同学们对神奇多变的大自然有了一个基本了解后,教师进行讲述:大自然也像人一样是有喜怒哀乐的,随后出示四幅图片包括打雷、下雨、阴天、艳阳高照的天气图片,并提问学生:这些图片分别代表了大自然怎样的心情?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出有喜怒哀乐四种心情,随后联系教材,引导提问:让我们看看画家笔下的大自然又是怎样的呢?

接着我会播放埃米尔·诺尔德的《南海的太阳》,适时引导提问学生:画中采用了哪些颜色?猜猜描绘的是一天当中哪个时刻的景色?随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作者运用红、黑、白等颜色描绘了夕阳西下傍晚时刻的景色,并趁势追问:既然大自然也像人一样有喜怒哀乐,那么这幅作品表达了大自然怎样的感受呢?当然此时我将采用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并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大胆发言。而后教师总结:他是一位用色彩表现人的情感,用色彩的音符奏出响亮悦耳的乐曲的画家,他的绘画中明亮的色彩处理是得益于印象派的启发,传递着对自然和原始的热情。分析完名家作品之后,我会出示优秀学生作品让同学们思考这幅作品是如何进行表现的。从而在同龄人的作品中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拓展思路,为接下来的创作实践做铺垫。

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也使学生用发现的眼睛去探寻艺术的奥秘。

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对于大自然的深刻认识和防灾抗灾意识,我会播放九寨沟地震时的场景,并启发学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能够创作出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然而有时大自然也是无情的,当它发怒时也会给我们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夺走我们的生命,师生共同总结出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和防范技巧,从而提高学生们防灾抗灾的意识。

环节三:示范讲解

为了突破难点,我将激发学生创作欲并进行示范讲解:1.构思,以沙尘暴为主题;2.勾大轮廓;3.添画细节;4.涂色、丰富色彩;5.适时调整。同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点明注意事项,通过直观学习的方式为学生独立创作解决技法上的难点。

环节四:实践展示

在这个环节我将布置活动练习,学生以自己感触和印象最深刻的自然现象为主题进行创作,我会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创新,从而激发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辅导,辅导要点。如:大胆用色,观察颜色的变化,并且注意保持教室卫生。

在大部分学生作品已完成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自愿展示作品,并从造型和色彩等几个方面进行自评,生生互评,最后我将给予及时反馈与总结,在展示点评环节中,我会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以鼓励、肯定为主,多从建议性评价出发,培养学生敢于接受别人的“指正”。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环节五:小结作业

我会请一位同学充当小老师来对本堂课进行梳理,然后教师对课程进行一个系统回顾,为了学生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布置的课外作业也是相对开放的:课下多多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并观察这些自然现象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八、说板书设计

为充分体现课程内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清晰、直观、明了,重难点突出:

大自然的说课稿2

【说教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选编这篇课文,目的是使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说程序】

一,前文迁引,导入新课

1、走进第三单元,我们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了《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2、揭题: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自然的启示》、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需要同学们运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来自读自悟、

4、同学们发现了吗?咱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其实是由两篇小文章组成的一篇是《“打扫”森林》,另一篇是《人类的老师》,(板书、)看看老师写对了吗(“打扫森林”未加引号、)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

二,初读感知,认记字词

1、那么这两篇文章带给了我们大自然的什么启示呢、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仍理解不了的词语查查字典或向同伴请教、

2、认读生字新词,找出词语中的多音字、(扫:扫帚,打扫、)

3、共同解决难理解的词语、(如:生态平衡、)

三,了解内容,质疑交流

1、默读《“打扫”森林》,想想它主要讲了什么

2、再仔细地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是一个小小的问号,也可以简单地将问题写在旁边;遇到感受深的语句画下来,可以用一个词或简短的句子记下自己的感受、

3、师生共同交流,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1)为什么说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

(2)“打扫”上面为什么要加引号

4、学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大自然的什么启示

四,迁移学法,运用巩固

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真会思考!刚才咱们通过读课文,了解了《“打扫”森林》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并通过提出问题,互相交流,得到了关于大自然的启示、下面,我们就按刚才的方法继续学习了《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

(1)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在感受深的语句旁写写感受、(结合课件理解“流线型”)

(3)重点感受“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前面的课文——《蝙蝠和雷达》等,大家还了解哪些事例

(4)这篇文章又带给你什么启示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林务官打扫森林,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人们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可见如果我们任意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如果我们拜大自然为师,虚心地向它学习,就能从中得到启发,造福人类、

2、其实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今天课文中所说的这些,希望同学们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继续探究,下节的口语交际课上,我们还要就这个话题作进一步的交流和探讨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

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四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教学《大自然的启示》一课时,我在学生熟读课文后,让学生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概括起来显得还是吃力。看的出,光利用抓各部分主要内容的方法来概括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是有些困难。怎么办呢?因为,我们此时学习的是《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所以,我灵机一动,我想既然学生概括全篇困难,那就先练习概括一个自然段吧。于是,我请他们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说起来还是罗嗦,我引导说:瞧,虽然两个同学概括的不是特别简练,但你们注意到了吗,在他们的言语中,出现了两种很重要的事物。学生很快就答出是鲸和轮船。我把他们写在黑板上,对学生说:看,你能结合课文,用简单的话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吗?学生在短暂的思考过后,顺利的答出:科学家根据鲸的体型特点设计出了流线型的轮船,大大提高了轮船的航行速度。我又引导他们采用同样的方法概括出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然后把两段联系起来说就概括出了全篇的主要内容。

由这个教学片段,我想到了抓文章中的关键词来概括主要内容也是一种不错的办法。但这个关键词,最初应由教师提出。日久天长,学生就会掌握其中的技巧。

大自然的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自然之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正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叼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赶走食肉鸟,把幼龟抱向大海。正当他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他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同时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但要注意这是一项长期训练的内容,不能要求过高,不能急于求成;在进行精读课文时,要让学生交流的自己的阅读感受,从中受到启示: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不然好事变成了坏事。

根据四年级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和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启示。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本篇课文讲的是关于自然界的规律,内容相对抽象,与学生的生活、知识水平有较大的差距,我准备采用视频课件和谈话法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接着,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学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怎样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突出重点,精读研讨,落实词句段训练,指导有感情朗读;最后,总结升华,引导学生交流阅读感受,明确做事要遵循“自然之道”。

三、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本课的教学,我将引导学生采用先了解每部分内容,再把各部分内容连起来的方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抓住文中描写作者和向导心情变化,联系上下文,采用对比、抓重点词句,体会思想感情并通过朗读把体会到的表现出来;通过交流感受或启示,拓展延伸,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我会用课件展示海龟蛋和小海龟出壳时遇到的各种危险情景;接着,我会让学生说说:你看了这样的情景,想说些什么;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老师用“有一个人,亲眼目睹了刚出生的小海龟被食肉鸟咬啄的情景,他会怎么做,你们想知道吗”来导入新课,随后,板书课题,让学生说说:你读了这个课题,想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1).带着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大自然的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自然之道》是语文S版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正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叼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赶走食肉鸟,把幼龟抱向大海。正当他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他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这么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同时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在进行精读课文时,要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从中受到启示: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不然好事变成了坏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体会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然之道的含义。

⑵初步了解概括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

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⑵体会文中重点词语,感受自然之道的含义。

⑶通过对文本空白处的想象,使自己的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得以提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到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教学的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的难点:理解向导的话,懂得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

二、说教法

采用多媒体直观法、引导学生想象法、拓展学生思维法等。

三、说学法

本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通过学生品读、画重点句、小组合作讨论、课堂表演等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两课时)

1、引入“道”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这篇课文的题目比较抽象,所以,新课伊始,我先出示一个故事,让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成语?同学们很快猜出这个成语是画蛇添足。我随后又问:“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说出了“画蛇添足”告诉我们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告诉我们不要虚构事实,无中生有的道理。从这我引出课题“自然之道”。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讲述这个道理。

为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我又让学生听课文范读。学生听范读后再进一步读,边读边思考文章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在学生概括完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后总结把握文章内容和思想的一般方法。

2、感悟“道”

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自然之道,理解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我运用了演中促读,演中理解的方式。可爱的小海龟被我们不经意间深深地伤害了,看大屏幕,全班齐读“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⑴学习第三自然段。请一名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找出描写幼龟动作的词“探”“欲出又止”“踌躇”,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价,相机指出“欲出又止”、“踌躇不前”的意思。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体会嘲鸫的心情。

⑵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我和同伴”及“向导”感情或表情的词语,“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想想两者对话时的心理活动:他们说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在学生

充分读的基础上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结果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了那只小龟,嘲鸫呢?并再次体会嘲鸫“颓丧”的心情。

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自然之道,理解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我又设计了两个比较句子的题。

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①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②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

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自由读6~7自然段。

数十只食肉鸟因为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而“我和同伴们”此时心情怎样?

填空:理解我和同伴此时的心情:“天啊!”同伴xxxx地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也xxxxx地说:“xxxxxxx。”

再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①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②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向导由冷淡到不情愿到补救到不得不发出悲叹,齐读最后一句。

教师总结:只有人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保护小海龟,违背自然之道只能伤害小海龟。

3、使“道”深入学生内心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所以我让学生想像,当海滩上最后一只海龟艰难的爬进大海,看到那长长的沙滩足迹时,你最想说什么?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根据学生发言,教师适当拓展延伸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进了社会,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教学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力求简洁、自然、明了。

23自然之道

遵循违背

保护伤害

海龟

六、说作业设计

第一课时: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给生字各找一个形近字并组词。

第二课时:你还了解哪些“自然之道”,请简单的写下来。

大自然的说课稿5

一、说教材

第三单元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主题,主要是通过课文来进行观察自然、保护环境的延伸和拓展。其中《自然之道》是一篇以科学常识为主的叙事文章。它以事情发展为顺序,讲述了我和同伴去旅游时看到一只幼龟被嘲鸫啄食。他们不顾向导的劝阻,让向导把幼龟放入大海,结果指使更多的海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愿望截然相反的结果。

通过本篇的教学,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违背自然之道。

这篇课文我准备了两个讲授,第一课时:导入,范读课文,自学生字;理清脉络,讨论段落划分。第二课时:复习生字,朗读课文,读后谈感受;教学课文,理解词语,总结全文。

我着重讲第二课时,针对可是的安排和学生的认知实际,我确定以下目标:

1、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在自然界中,要遵循自然规律,反之则会弄巧成拙;

2、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词语,体会用恰当的词语表达情意;

3、基本技能目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说教学要点

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启发是重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难点。

三、说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生活阅历,本科选用了“细读,精读,默读整体感知;讨论体会”为主的教学方法。为什么寻用这种方法呢?本课是一篇丰富学生见识,使学生受到启发的文章。精读,品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课文思想感情;默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有利于思考问题。讨论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四、说学法

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这节课可知导学生掌握如何理解句子的学习方法,知导学生以朗读来理解;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或句子。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五、说学生情况

中年级的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对大自然,对社会都有很大的好奇心,借助本课的学习,对他们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有很好的帮助。

六、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释题

板书课题,什么是“道”?自然之道是什么意思?自然界究竟有什么规律呢?

(二)回顾

1、作者一行人的目的是什么?

2、出示图片,了解太平洋绿龟的相关知识。

(三)紧抓蠢事,引入探究

1、是啊,如此可爱的小海龟却被我们不经意间深深地伤害了,看大屏幕,全班齐读“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师出句子)理解“愚不可及”

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事令作者如此后悔呢,自由读课文3~7自然段,说说这是一件怎样的事。

(作者他们救了一只幼龟而害了许多只幼龟。)

概括板书“救龟”──“害龟”。

“救龟”与“害龟”分别是哪几段?(3~4,5~8)

(四)抓关键词,学习“救龟”(3~4)

读读第三段,你觉得这一段里值得你积累的词语有哪些?(欲出又止,踌躇不前)

找到这两句话读一读,联系上下文,用你的动作来说明这两个词的意思。(指名表演)

从这两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幼龟非常谨慎,写出了“侦查”之意。)

还有一个词也说明了幼龟很谨慎,你知道是哪个么?(突然,说明其动作快。)

齐读第三段。

正在这时,一只嘲鸫用尖嘴啄它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幼龟的生命受到威胁。同学们,此时假如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做?

是啊,怜悯之心人皆有之啊,咱们来看看第四自然段,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反应。

找找游人和向导不同反应的词语。

1、游人:紧张焦急呼喊

2、向导:若无其事极不情愿冷淡

出示:

向导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朗读体会若无其事)

分角色朗读第四段

如果你是幼龟,你会怎样感激向导呢?

(五)学“害龟”,体会心情

1、故事到这里结束,该是完美的结局。可是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指名读5、6段,看图,想象惨状,体会“饱餐一顿”。

2、一只可爱的幼龟得救了,我和同伴本以为做了一件好事,可是由于得到错误的信息,成百上千的幼龟爬了出来,成了食肉鸟的美餐。我们真是干了一件xxxxx的事。此时此刻,作者和同伴们的心情怎样?吃惊、震惊、后悔、自责。

3、填上适当的词语,读句子。

同伴地说:“天哪,看我们做了什么!”

(六)明道

1、沙滩上的惨剧正在发生,我们应该怎么办?补救。读第七段,把描写向导和我们的动作的词语画出来。

此时的心情怎样?

交流:摘下、放进、抓起、奔跑。

此时向导和我们的心情怎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焦急,很想救这些幼龟──赶紧、迅速、气喘吁吁)

朗读体会心情。

2、我们的补救有效果吗?尽管我们竭力抢救,可不少幼龟还是成了食肉鸟的美餐。

读第八段。出示句子:

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欢乐”与前文哪个词照应?“颓丧”。由这两个词你想到什么?)

我和同伴们低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地走。我们此时会想些什么呢?

向导由若无其事到不情愿,现在心情又是什么样?

3、现在,我们再来回想一下向导说的那句话(出示)还会劝告他吗?你还会哀求他吗?还会去指责他吗?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现在你对向导的话,自然之道,有更深的理解了吗?谁来说说。

(七)作结

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该做些什么呢?课文通过具体事例告诉我们:如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就是自然之道。

课外探讨;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为什么不制止,反而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他这样做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

大自然的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专家,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文本,学情、校情,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节课做简单的解说。

第一, 说教学理念。

本节课上我将继续“浅浅的教语文”,“浅浅的教语文”其实是肖培东老师的观点,我比较赞同,一直在努力实践,希望语文课就是语文课。相对于浅浅的教,就是学生主动的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成长的主体。所以课堂上我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科学引导激发兴趣。力争激发每一个生命中的学习主动性,努力创设开放而又活力的语文课堂。

第二, 说教材文本。

《大自然的语言》是科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一篇阐述事理的科学小品文,也就是事理性说明文。本单元无论是草木荣枯,还是大雁来去都是引导孩子们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激发他们对科学领域产生无限的趣味。

本文主要作者通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本节课作为第二课时,在初读感知和理清本文说明顺序的基础上,我将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

第三, 说学情和校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语文素养是科学指导教学的基础。八年级第二学期,孩子经过了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册的学习,对说明文的阅读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能够把握说明对象,简单说出说明对象的特征。但是他们对事理性说明文的阅读还存在阅读量少的问题,尤其是本文刚刚认识的物候学新概念,有一定难度。并且对于本文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更是相当困难。再加上我面对的学生80%属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他们没有好一点的学习环境,相对语文素养比较薄弱,基于此,我指定以下教学目标。

第四, 说教学目标。

有的才能放矢,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我从三个维度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阅读课文,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继续多角度的阅读课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本文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本文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第五, 说教学重点。

本节课是《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第二课时,所以在第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重点设置为掌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并能说出本文语言特点。

第六, 说教学方法。

科学的方法可以事半而公倍,在这一节课上,我将用回顾展示法,设疑激趣法,合作探究法,引导孩子们了解说明方法及作用,并能指出本文的语言特点。

第七,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所以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1、情境导入(用时5—8分钟)

本节课用回顾展示法导入课文,回顾上节课我们所学过的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并举例说明,让孩子们从进入课堂就收到关注,得到肯定,让积极踊跃发言不再是难事。

2、分组合作,再读课文。

按照以往各层次互相搭配的分组模式,分组再读课文,并在组内分工,有的人记录,有的人圈点勾画,有的人作为发言人,有的人评点,合作探究,最终展示自己学习小组关于本文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介绍。最后老师板书归纳,并指正。(用时15分钟左右)

3、分组合作,三读课文。

小组内阅读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并请发言人举例一一说明,小组之间互相点评,老师最后点评并归纳板书。

4、小结

今天,我们从竺可桢老前辈的身上看到了他们对科学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作为新时代的主人,我们也应该努力学习,不断探索科学的未知领域,为社会展示我们的价值所在。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说明方法

语言特点

大自然的说课稿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问道”

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已生存的方式和规律,如果不按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九课《自然之道》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谁能说说题目中的“道”是什么意思?(道理、规律)那么题目的意思就是(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

二、统读全文,回顾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作者一行人的目的,那么他们的目的达到了吗?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读课文,

读文后(选一个学生汇报作者一行人的目的)。

说得真好,你们愿意看看可爱的海龟吗?(师点幻灯片,边看边说)看完后,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三、紧抓蠢事,引入探究。

1、是啊,如此可爱的小海龟却被我们不经意间深深地伤害了,看大屏幕,全班齐读“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师出句子)理解:“愚不可及”

2、我们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面对我们的表现,向导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的第三到第八自然节,边读边画边思考,并标注你的感受。

四、默读课文,深入研读。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出示幻灯片)

思考:

我们的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

向导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2、汇报交流:

⑴学习三—四自然节:

①我们的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联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

看见探头小龟有危险,就焦急起来,让向导想办法。联系上文小龟遇险体会我们因爱护小龟,担心它受到伤害,但不懂它入海的基本规律。相机理解“欲出又止”“踌躇不前”“企图”。

指导朗读,读出危险及焦急的心情。

②面对着我们如此焦急的表现,向导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电脑出示: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叨就叨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为什么这么说?理解“若无其事”他说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向导觉得这是正常的规律,幼龟防护天敌,自然有自我保护的办法,不能人为去改变)

③第四自然节中还有哪些句子表明了他们情感的不同?引导学生理解“冷淡”“极不情愿”等词语。

④指导朗读:

谁的想法正确呢?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呢?

⑵学习第五自然节:

①学生汇报:相机理解“鱼贯而出”。②你明白了吗:为什么说我们干的是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过渡: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

⑶学习第六、七自然节:

①自由读6~7自然段思考: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

②学生汇报。

③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

⑷理解“我”和同伴此时的心情:

“天啊!” “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4、朗读第八自然段,体会中心:⑴我们不顾自然规律,焦急地想救小海龟,而导至海龟受到巨大伤害,令我们震惊,我们极力去救海龟,但我们内心仍是悔恨至极,读第八自然段,从哪儿看出我的心情?

⑵我们的.内心会想什么?(无知,好心办坏事,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只能把事办糟,自然现象神秘莫测,不知道就不能乱加修改。)

⑶(出示句子)向导由若无其事到不情愿,现在心情又是什么样?(悲叹)把悲叹换成感叹行不行?悲(为小龟的惨死)叹(人类的无知,强行改变规律,应受责罚)

⑷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为什么不制止,反而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他这样做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

⑸有感情地读第八自然段。

四、感悟启示

如果你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

五、朗读全文,明“道”。

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该做些什么呢?课文通过具体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就是自然之道。请大家再次用心读课文,细细体味吧!

六、作业。

找一找生活中违背自然规律行为

板书:我们:无知之愚

自然之道{ }愚不可及

向导:有知之愚

大自然的说课稿8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一、说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6课,这篇课文,这是一篇科学性事理说明文,作者用富有逻辑的思维和简练的文笔为我们讲解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通过此篇的学习,同学们除了可以对“物候学”有相关了解外,还会可了解到事理说明文各方面与说明对象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此篇学习中,逻辑框架的学习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八年级的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但逻辑思维还处于形成阶段,本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简练且富有逻辑性,正好可在不太难的文字的基础上重点学习逻辑框架。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列表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列表是帮助学生分类信息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可用自己的话简述出何为“大自然的语言”,以及物候学的定义、影响因素及意义。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速读文章了解文章的逻辑框架,并且可通过文章框架下的细节深入地了解文章内容,并通过小组讨论及联想,将曾经学过或课外读过的诗词等篇章与本文联系起来。用这种方法回忆旧知识,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具体,更立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可提高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经验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艺术从来都是脱离不了生活实践的。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学生可结合注释简单叙述文章大意,并可简述“物候学”的定义,影响因素及意义。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列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联想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我会用多媒体出示竺可桢的照片,介绍他的身份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并告诉同学们,这就是本文的作者。

然后,我会出示第二张图片,即竺可桢的自然日记,如下: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并伴有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我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本环节意在通过竞赛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这一部分我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

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我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1)选一名学生读1、2段。(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多媒体显示:(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4)教师提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三、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我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学生构思写作后,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四、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我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多媒体显示。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五、探究课文、释疑问难。

六、走进自然畅谈收获。

七、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意在强化学生们的环保意识)3.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大自然的语言。(用准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意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能力)

八、教后反思: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我走出传统教法的樊篱,自觉地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了文体以飞扬的生命力。在老师富有启笛性和亲和力的语言导引下,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合作,惟恐自己没有展示和表现的机会。他们灵活地采用了读、听、看、演、讨论、争辩等各种形式。在此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求知的乐园。学生的参与意识、想象力、创造力都得以超乎预想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时,沉默已不再是金。“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事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语言、顺序等”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教完本课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没有好的学生和文本,而是现代课堂呼唤让文本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好的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和教学艺术。

大自然的说课稿9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是桦川县第四中学的语文教师刘丹,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教后反思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并伴有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我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本环节意在通过竞赛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这一部分我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

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我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选一名学生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

(4)教师提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三、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我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学生构思写作后,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四、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我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五、探究课文、释疑问难。

六、走进自然畅谈收获。

七、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意在强化学生们的环保意识)

3.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 妙笔去记录大自然的语言。(用准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意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八、教后反思

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我走出传统教法的樊篱,自觉地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了文体以飞扬的生命力。在老师富有启笛性和亲和力的语言导引下,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合作,惟恐自己没有展示和表现的机会。他们灵活地采用了读、听、看、演、讨论、争辩等各种形式。在此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求知的乐园。学生的参与意识、想象力、创造力都得以超乎预想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时,沉默已不再是金。“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事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语言、顺序等”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教完本课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没有好的学生和文本,而是现代课堂呼唤让文本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好的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和教学艺术。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谢谢大家。

大自然的说课稿10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课文《大自然的文字》。

先说教材,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生动形象的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全文共7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第2至6自然段分别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天上的星座、云朵和脚下的石灰石花岗石,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文字有助于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地质变化。第7自然段讲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课文的思路清晰流畅,语言通俗易懂,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适合学生阅读。

针对课文特点,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课题质疑,激发兴趣

导入:同学们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来认识一下本文作者伊林。(出示简介)今天她给我们带来了一篇非常有趣的课文(出示课题,齐读)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学习课文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开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思考: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问题?

(把孩子的问题归类整理一下:课文分别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怎样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读懂这些文字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也正是本课教学所要解决的重、难点。)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让孩子带着问题初读课文。由于是六年级的学生,所以在读课文时出示这样的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看看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把你最喜欢的一种多读几遍。

(这个问题的出示其实就是在锻炼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也帮助他们在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检查自读情况:

根据实际情况,本课的生字就不再单独出示了随课文解决。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文章主要介绍了星座、云、石灰石、花岗石这几种文字。教师再适时的点拨一下这些文字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又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就帮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部分,指导分段,理清文章的层次。)

三、抓住重点,潜心体会。

文章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段落简洁。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自学为主。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让孩子抓住重点句理解“天上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天上”、“脚下”,两个“每”字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大自然的文字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要有发现的眼睛。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题,也是教学的重点。主要从“天上”和“脚下”两方面列举了大自然的四种文字。第四自然段是一个巧妙的过渡。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孩子注意这种过渡的运用。其余几个段落文字浅显易懂,老师给出问题:这种文字能够告诉我们什么,你还知道有关这种文字的知识吗?让学生分成四大组通过自学,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读懂课文。

在交流时第二、三自然段注意对星座的介绍。可以拓展一些内容,补充一些看云识天气的农谚。还让孩子说说天上还有那些文字。如:太阳、月亮风等。从而知道,天上的文字能帮助我们辨别方向,了解天气。

第五、六自然段首先要让孩子了解同样是介绍地上的石头,作者的叙述重点却不一样。第五节,强调人们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了解地质变化中的“变”——海洋变陆地(城市);第六节,着重告诉我们地质变化中的“迁”——远古时代,从寒冷的冰川变迁而来,本段中的动词用得特别好,引导学生多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最后强调脚下的文字能读出地质变迁。

课文第七自然段是文章的结尾,也是课文向生活扩张的一个点。主要解决的是“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这个问题。要让学生明白要读懂大自然的文字就要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仔细观察,不断学习。

因为有了前面的学习,孩子对大自然的文字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候鼓励孩子走出去,去发现,去探索也就是水道渠成了。

四、拓展延伸

我们的授课绝不仅仅为一堂课,一篇课文所约束,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通的,因此,结合课后习题,我有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环节。

我的过渡语是: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们深深感受到大自然中到处都有文字,大自然通过这些文字在告诉我们什么?你们看(出示多媒体)

多媒体1:迎春花

当第一朵迎春花绽放的时候,大自然告诉我们:春天就要到了!

多媒体2:阳光照射下的火红的枫树林图。

师:当很多树叶变黄的时候,枫树却独树一帜,格外地鲜艳,多美哪!这是大自然在说:秋天来了,是时候赏枫叶了。

多媒体3:雾凇图

师:吉林雾凇,琼脂枝玉叶,这真是大自然的奇迹啊!看着它,大自然又让我们想起了起了: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其实,大自然不仅给了我们美好的一面,也在时刻提醒着我们什么。

多媒体3:瀑布的枯竭

师述:大瀑布以前一泻千里,看上去山清水秀,而如今却是“形容枯槁,奄奄一息”大自然用这种方式理智而智慧地提醒人们:“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

多媒体4:太湖蓝藻暴发

师:太湖是我们的母亲湖,的蓝藻暴发,大自然再次智慧地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可不容缓或人人有责------”

师:这是老师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上的几页文字。同学们,在你的心目中,《大自然的文字》又是什么呢?请你找找生活中的事例,再给大自然这本书添上几页精彩的文字。

(出示:)

1、蚂蚁搬家,蜻蜓低飞,鱼儿都露出水面,看得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就知道马上要下雨了。

2、如果突然之间鸡飞狗跳,能读懂大自然文字的人都知道,可能有一场地震来临。

3、锯开大树,你就能发现树的断面部分有一圈圈的纹路,这就是年轮。有多少年轮,树就有多少树龄。

4、根据河北太行山山崖间有螺,蚌壳和卵形砾石的带状分布,推断出这一带是远古时代的海滨。

5、喜马拉雅山发现了鱼、海藻、海螺的化石。可推断出在远古的时代喜马拉雅山曾是一片海洋。

------

(这一设计,由老师引导入手,到半扶半放,最后由学生自由发挥,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既激发了孩子探索自然的兴趣,又强化了孩子的环保意识。)

五、总结:

最后是全文总结:今天,我们从大自然这本书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我们又共同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了几页精彩的文字。大自然蕴含无限的知识、学问和奥秘,等我们去观察、了解和探索。让我们继续为大自然这本书书写更多的文字。

作业:

同学之间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大自然的文字,结合课内、课外的知识办一份小报。

(作业设计弹性较大,强调可以合作完成,让学生在巩固课内知识的的基础上拓展课外知识,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星座辨别方向

云观察气象

24大自然的文字石灰石地质变化

观察了解探索花岗石地质变迁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引导学生理解大自然的文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扣题导入,感知大自然的文字

教学此课时,我从回忆《大自然的语言》这首小诗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然后质疑: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呢?让学生自读课文后交流。(大自然的文字指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如果我们把大自然看成一本书,那么根据课文把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该怎么分呢?你能根据课文给上下两册分别取个书名吗?(一本叫神奇的天书;一本叫有趣的地书。)教者板书。

二、自读课文,读懂大自然的文字

让我们赶紧去读一读“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吧。看看有什么收获?当然你在读书中有什么疑惑也可以提出来。读后讨论交流,教者板书,相机指导朗读。

星星(北极星)————辨识方向

云(砧状云)—————观察气象

石灰石——碎贝壳———这块地方曾是一片汪洋

花岗石——冰川漂砾——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起来的

其中第四部分是理解的重点,要理解这块花岗石是在森林里,上面披着青苔。本来应该是在山上的,怎么会穿过森林呢?学生找出书上的语句并不难,可是未必真正理解。我上课时结合了以前科学书上的一个小故事,告诉学生这叫“冰川漂砾”,是冰川带着这些碎石从上游漂过来的,冰川融化了,石头留在了这里。上面还布满了擦痕,甚至有明显的洞。那是与冰川撞击的结果。后来河流可能消失了,长成了现在的森林。

这样学生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爬”为什么要加引号,因为这是表示特殊的含义,意思是漂。在这里是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冰川和石块缓慢移动的过程。

文章的这上下两册书是通过哪句话连接起来的呢?学习第4段过渡段。抓住一个“也”字,表明过渡。补充前一部分的总起句,或总结句。“我们头顶的这片蓝天,在会读它的人看来,是一本神奇(有趣)的书。”

同学们,大自然神奇有趣,这节课我们只是学会了读其中的几个字而已,老师把刚刚在课上交流的内容写成了一首小诗,出示小诗的前半部分,指名读,齐读。

三、拓展思维,想象大自然的文字

同学们,你们注意到了吗,这首小诗的结尾是省略号,除了书上列举的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在大自然这本书上,还有哪些文字呢?学生补充(月亮圆圆的,说明是农历十五左右;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蚂蚁搬家蛇过道,明天必有大雨到;乌龟背冒汗,出门带雨伞……)你们能仿照着上面的句式来写两句吗?学生说。

四、掌握方法,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看来大家对大自然观察得非常细,要知道这正是看懂大自然的大自然这部大书的首要条件。那么我们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还要注意什么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个自然就是告诉我们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就要(注意观察、认真读书、学会请教)老师同样也以诗歌的形式写了出来,齐读后半部分小诗。

同学们,大自然神奇有趣,这节课我们只是学会了读其中的几个字而已,老师把课上交流的内容写成的一首小诗,我觉得我们可以把它作为这本书的序,让更多的人都能来读一读它,能更加热爱我们的大自然,保护我们的大自然,积极探索我们的自然!

大自然的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课文。这篇文章应以读为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激情,在读中体验、品味。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订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8个会认字及相关的词语,熟练书写13个字。了解拟声词的不同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声音所表示的不同事物。

2.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了解课文的描写方法及叙述的顺序,想象课文中描述过的声音,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大自然的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课文以清新活泼的笔调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及词语,了解拟声词的不同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声音所表示的不同事物,积累象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

2.课文重点是第二至第四自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知道大自然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并感受美妙的声音,想象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说说自己有些什么新的发现。

教学难点:

1.对文中总起句,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了解句子地内容及在段落中地作用。

2.知道大自然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并感受美妙的声音,想象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3.了解课文的描写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学法。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在教学中应以读为本,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激情,在读中体验、品味,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1.创设情境,走进文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让大自然带领学生聆听了一场特殊的音乐会,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空间距离,让学生置身于自然之中,俨然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在情境中感知,体会到大自然声音的美妙,与文本产生了共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美读感悟,放飞想象:在教学中始终以“大自然中这些声音真是太美妙了”贯串始终,重点指导学生美读课文,抓住描写声音的词,边读边思考,大胆的展开想象,有感情地读,配乐读,自由读,分组读,师生合读,全班齐读,在读中生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感受风声的美妙,水声的有趣,动物声的快乐,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感。

3.拓展延伸,提高能力:布置学生课后在大自然找一些新发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扩大视野,增长知识。让学生在课内外的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开始,我先向学生播放一些自然界的声音,通过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交流“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是从哪里感觉到夏天已经来临?”在交流中使学生更近一步接近文本,很自然地导入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两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通过同座互读,互相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在全班交流中说说自己喜欢的生字的识记方法。对于会写字,引导学生在开火车读中,说说自己读到的字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三)厘清文脉,了解文意。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标记自然段。看看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声音?很自然地使学生了解到课文介绍了风、水、动物的声音。在读中标注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接触拟声词。以上过程为学生继续学习下文做好了铺垫。

(四)探究交流,品读感悟。

1.大胆想象,美读悟妙,感悟风的声音。

首先,播放手风琴变奏曲,教师根据节奏的变换范读相关句子,让学生在音乐的变换中体会微风和狂风带给人不同感受的对比。然后出示相关句子,指名美读,指名赛读,男生女生合作读。引导学生抓住“轻轻柔柔”“呢喃细语”来体会微风的温柔;“激动”“力量”“威力”体会狂风的雄壮,从而感受到风声的美妙。通过有感情朗读读出风的美妙。

2.直观感知,美读悟趣,了解水的声音。

指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和理解文中重点词句了解演奏会的精彩场面。通过教师引读、配乐读、合作读来感受歌唱的绝妙。在感情朗读中,体会“淙淙、潺潺、汹涌澎湃”感受水声变化的美妙。真正感悟到——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3.角色体验,美读悟乐,欣赏动物的声音。

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中,还会有哪些动物的叫声?鼓励学生模仿出相应动物的叫声。在激发了学生极大的热情的时机,课件出示文中相关的句段,通过指名读,教师引读,同座轮读,小组赛读。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每个角落都有歌声,快乐无处不在。

(五)探究交流,品读感悟。

教师导言——大自然的声音太美妙了,真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的感受。这样吧,让我们全身心地走进大自然,静心聆听这场天籁之声的音乐会。鼓励学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六)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总结全文,引导学生了解先总述后分述的写作方法。

2.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用心灵去感受那些美妙的声音,模仿课文第四自然段,把有趣的发现写下来。

(七)说板书设计。

我用课文的关键词的方法来设计板书,结构清晰,简单明了,比较简单直观,目的是引领学生厘清课文的叙述顺序,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大自然的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自然之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正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叼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赶走食肉鸟,把幼龟抱向大海,正当他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他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同时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但要注意这是一项长期训练的内容,不能要求过高,不能急于求成;在进行精读课文时,要交流学生的自己的阅读感受,从中受到启示: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不然好事变成了坏事。

二、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过程。

1、引入道。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这篇课文的题目比较抽象,所以,新课伊始,我先出示一个故事,让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成语?同学们很快猜出这个成语是拔苗助长。我随后又问: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说出了拔苗助长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会把事情弄得更糟的道理,从这我引出课题自然之道。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讲述这个道理。

为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我又让学生听课文范读。学生听范读后再进一步读,边读边思考文章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对四年级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在此我设计了这一环节。)教师在学生概括完文章主要内容后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课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先了解每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然后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2、感悟道。

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自然之道,理解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我运用了演中促读,演中理解的方式。可爱的小海龟被我们不经意间深深地伤害了,看大屏幕,全班齐读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a。学习第三自然段。请一名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找出描写幼龟动作的词探欲出又止踌躇,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价,相机指出欲出又止、踌躇不前的意思。比较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体会嘲鸫的心情。范写啄字。

b。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我和同伴及向导感情或表情的词语,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想想两者对话时的心理活动:他们说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结果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了那只小龟,嘲鸫呢?并再次体会嘲鸫颓丧的心情。

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自然之道,理解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我又设计了两个比较句子的题。

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

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自由读6—7自然段。

数十只食肉鸟因为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而我和同伴们此时心情怎样?

填空:理解我和同伴此时的心情:天啊!同伴xxxxx地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也xxxxx地说:xxxxxxxxxxx。

再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向导由冷淡到不情愿到补救到不得不发出悲叹,齐读最后一句。

教师总结:只有人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保护小海龟,违背自然之道只能伤害小海龟。

3、使道深入学生内心。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所以我让学生想像,当海滩上最后一只海龟艰难的爬进大海,看到那长长的沙滩足迹时,你最想说什么?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根据学生发言,教师适当拓展延伸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进了社会,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使道深入学生内心,教师相机出示课件并总结:大自然有一定的规律,比如:候鸟迁徙不能挽留;山涧小鱼难以在鱼缸中生活,温室也难育参天大树,我们要尊重大自然,否则将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请看这是一只被圈养的老虎,管理者让它和一只牛关在一起,居然能和牛和睦相处,可见这只牛已失去了野性。南京著名生物专家吴琦老先生在会上直言抨击了逐年兴盛的商业类虎牛相争、虎鸡相斗行为,建议政府部门尽快放虎归山。让我们共同遵循自然之道吧!

大自然的说课稿13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三篇课文《大自然的文字》。

先说教材,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生动形象的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全文共7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第2至6自然段分别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天上的星座、云朵和脚下的石灰石花岗石,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文字有助于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地质变化。第7自然段讲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课文的思路清晰流畅,语言通俗易懂,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适合学生阅读。

针对课文特点,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大自然的文字,懂得他们的作用 。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重点句子。

教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

学法: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诵读小诗,导入新课

《秋》 是学生刚学的一首小诗,从诗中的一篇红叶引出大自然的文字,便于学生理解。紧接着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抓住文

章的主要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兴趣。

思考: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问题?

(把孩子的问题归类整理一下:课文分别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怎样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读懂这些文字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也正是本课教学所要解决的重点。)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让孩子带着问题初读课文。由于是六年级的学生,所以在读课文时出示这样的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看看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把你最喜欢的一种多读几遍。

(这个问题的出示其实就是在锻炼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也帮助他们在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检查自读情况: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文章主要介绍了星座、云、石灰石、花岗石这几种文字。教师再适时的点拨一下这些文字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又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就帮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部分。)

三、精读课文,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文章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段落简洁。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自学为主。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让孩子抓住重点句理解“天上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天上”、“脚下”,两个“每”字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大自然的文字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要有发现的眼睛。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也是教学的重点。主要从“天上”和“脚下”两方面列举了大自然的四种文字。

在交流时第二、三自然段借助课件介绍星座,补充一些看云识天气的农谚。从而知道,天上的文字能帮助我们辨别方向,了解天气。

第四自然段是一个巧妙的过渡。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孩子注意这种过渡的运用。其余几个段落文字浅显易懂,让学生分组通过自学,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读懂课文。

第五、六自然段首先要让孩子了解同样是介绍地上的石头,作者的叙述重点却不一样。第五节,强调人们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了解地质变化中的“变”——海洋变陆地(城市);第六节,着重告诉我们地质变化中的“迁”——远古时代,从寒冷的冰川变迁而来,本段中的动词用得特别好,引导学生多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最后强调脚下的文字能读出地质变迁。

课文第七自然段是文章的结尾,也是课文向生活扩张的一个点。主要解决的是“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这个问题。要让学生明白要读懂大自然的文字就要走进大自然,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善于请教。

因为有了前面的学习,孩子对大自然的文字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候鼓励孩子走出去,去发现,去探索也就是水道渠成了。

四、拓展延伸

我们的授课绝不仅仅为一堂课,一篇课文所约束,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通的,因此,结合课后习题,我有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环节。

我的过渡语是: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们深深感受到大自然中到处都有文字,大自然通过这些文字在告诉我们什么?你们看(出示多媒体)

(由学生自由发挥,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了孩子探索自然的兴趣。)

五、总结:

最后是全文总结:今天,我们从大自然这本书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我们又共同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了几页精彩的文字。大自然蕴含无限的知识、学问和奥秘,等我们去观察、了解和探索。让我们继续为大自然这本书书写更多的文字。

作业:

同学之间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大自然的文字,结合课内、课外的知识办一份小报。

(作业设计弹性较大,强调可以合作完成,让学生在巩固课内知识的的基础上拓展课外知识,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24大自然的文字

天上 星座 辨别方向 走进自然

云 观察气象 走进书本

地上 石灰石 地质变化 善于请教

花岗石 地质变迁

(板书的设计比较简洁,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大自然的说课稿14

一、说教材(把握重点,领悟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主题单元下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一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知识性诗歌,从一些最为常见的现象入手为我们介绍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

诗歌具体介绍了7种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高飘预示晴天,蚂蚁搬家要下雨;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飞秋天到,鱼鳞的圆圈,树的年轮都是“一圈一岁”,“三叶虫”推测地质,又可分为表示天气变化、季度变换、推测年龄、推测地质四个板块。其中表示“三叶虫”这个小节是学生难于理解的,是本诗歌的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观察与发现”。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及其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教学本课时应重点引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探究大自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体会用平实、通俗有趣的语言,解释介绍深奥的大自然知识的特点。

这首诗歌的教学目标是(详见教学目标部分)

1、能力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

2、语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掌握朗读的节奏。

3、情意目标:感悟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究、研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本诗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处理教材(长文短讲)

(2)重视朗读训练,把握诗歌节奏。

(3)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重视自读自悟。

(5)紧扣单元主题,注重知识的拓展。

教具准备:cai教学辅助软件

二、说学生

三年级下期的学生,已有预习的习惯和自读的能力,也有不同方法识记生字的能力与愿望。其次,学生对朗读课文的兴趣比较浓厚,课外阅读也有一定的质量,兴趣广泛,因此,他们对大自然的语言也比较熟悉,能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适当地对课文内容作出补充,通过学习,能够将自己平日观察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照诗歌的形式进行仿写。

三、说教法(抓住重点,选择教法)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宜采用“情境教学”,并辅以cai教学软件,缩短学生的生活距离,为学生认识大自然的语言感悟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提供直观视觉,把学生带入情境。紧扣课后的思考题抓住重点小节。因为课后思考题是大纲对学习这篇课文提出的具体要求。同时把质疑问难贯穿了教学的始终,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学、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去观察生法,发现生活。

四、说学法(自读自悟,培养能力)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再加上这首诗歌文字浅显易懂,所以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应用“自读自悟”的方法,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内容。先学后教,交互学习,归纳疑点,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

五、说程序(创设情景、优化程序)

领悟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学法,下面重点说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1、带入情境读全诗

用cai课件演示:黄叶纷纷飘落,满天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的景象,师问: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师叙:这些都是自然现象,也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在大自然中,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歌。(板书大自然的语言)请学生读课题,强调“大自然”,然后请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合理处理教材:

这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感悟大自然语言的神奇,但诗歌有9个小节,篇幅较长,要在40分钟内完成,比较困难,因此我采用分板块教学的方法。

第一步:学第一小节,初步感知大自然语言无处不有。师问:为什么睁开眼就能看见大自然的语言?引导学生抓住“到处”一词,用读的方式告诉大家大自然的语言随处可见,无处不有。

第二步: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过渡:大自然说了哪些话?分小组学习2-8小节,把你喜欢的大自然的语言在小组内多读几遍。

教师参与小组小学

第三步:利用直观手段,长文短讲,感悟内容。

师:你最喜欢哪种大自然的语言?把它读出来。(生说到哪个小节,师讲哪一小节。)

当学生说出喜欢第二小节中白云这种语言时,师引导白云告诉我们什么?(晴天)这小节中的“准”能换成哪个词?(一定、肯定)并指导朗读。然后师板画白云,读生归纳出这是表示天气变化的语言。师顺提问:还有哪种语言也表示天气变化?学生指出:蚂蚁搬家要下雨。请生 齐读3小节。

为了拓展知识面,教师出示四条表示天气的谚语,请生读谚语谈感受,并结合《语文天地》内容,请生收集表示天气的谚语。

当学生说出喜欢蝌蚪游泳时,向学生展示蝌蚪在水中游动的画面,引导学生想像它们会说些什么?蝌蚪像什么?这时学生兴趣高涨,争相发言。抓住诗歌中“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这个句子进行比喻句,反问句的训练,指导朗读,明确比喻要恰当,反问句的语气更强烈。抓住“大自然在水面写着”中的“写”对学生进行拟人句知识的传授。因此,将第4个小节作为重点,扎实基础知识的训练,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内化了语言。

第五小节大雁南飞与第四小节格式相同,所以只需一读代过,学生知道这两个小节是表示季节变换的语言就行了。

当学生说到鱼鳞上的圆圈这一小节时,cai课件展示鱼鳞的圆圈,请生数一数有几圈:并问:“这几个圈表示什么?”你为什么这样说?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一圈就是一岁”。师相机提问:你还知道树的年龄吗?请默读第六小节,画一画树的年龄。随后请两生交流画的情况,在画中体会树的年轮也是“一圈一岁”。最后请生完整读一读这两个小节,以读代讲。

第八小节“三叶虫”化石推测地质是难点,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我采用让学生先自读全节,再质疑。然后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第四步:小结诗歌

结合课后练习“大自然用什么跟我们说话?”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总结出大自然用自然现象跟我们说话。师问:那你觉得大自然的语言怎么样?(妙不可言)请生带着赞美的语气读第9小节。

抓住“只有……才……”这个句式,让学生明白只有平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发现更多的大自然的奥秘。

第五步,回归整体

请生再次感受大自然语言的神奇,齐读全诗。

3、有机整合教学资源,进行知识拓展。

拓展一:在学完表示天气变化的语言时,请生读表示天气的谚语,说谚语,课后收集这类谚语。

拓展二:结合课后思考题:“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仿写一节诗歌。”cai课件向学生展示几幅图片,让学生用书上的语言格式,说一说自己的发现。为仿写打下基础。

六、说板书(总结板书,强化理解)

板书是微型教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恰当的板书能使课堂增添新的活力,同时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概括性,本课的板书既应概文中介绍的大自然的语言,又要突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观察与发现。”所以我是这样设计板书的:

揭示课题时板书:大自然的语言,在精读课文,理解内容过程中学生提出哪种大自然的语言,就板画,并根据学生的总结将语言分类,感受大自然语言的神奇后,板:妙不可言。总结全诗时,板:观察、发现……。

大自然的说课稿1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一、说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6课,这篇课文,这是一篇科学性事理说明文,作者用富有逻辑的思维和简练的文笔为我们讲解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通过此篇的学习,同学们除了可以对“物候学”有相关了解外,还会可了解到事理说明文各方面与说明对象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此篇学习中,逻辑框架的学习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八年级的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但逻辑思维还处于形成阶段,本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简练且富有逻辑性,正好可在不太难的文字的基础上重点学习逻辑框架。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列表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列表是帮助学生分类信息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可用自己的话简述出何为“大自然的语言”,以及物候学的定义、影响因素及意义。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速读文章了解文章的逻辑框架,并且可通过文章框架下的细节深入地了解文章内容,并通过小组讨论及联想,将曾经学过或课外读过的诗词等篇章与本文联系起来。用这种方法回忆旧知识,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具体,更立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可提高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经验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艺术从来都是脱离不了生活实践的。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学生可结合注释简单叙述文章大意,并可简述“物候学”的定义,影响因素及意义。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列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联想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我会用多媒体出示竺可桢的照片,介绍他的身份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并告诉同学们,这就是本文的作者。

然后,我会出示第二张图片,即竺可桢的自然日记,如下:

第二,把同学们分为四人一组,经过讨论分析出:

1.各因素是如何影响物候学,并举出例子。

2.物候学研究的意义和用途何在?

通过完成第一个问题,同学们会对文章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认识到事理说明文的逻辑安排就是从主题到具体的说明方面再到具体的例子;通过回答第二个问题,同学们发挥了想象,发散了思维,经由自己的思索将所学文章与实际生活相关联。

(四)拓展延伸

在这部分我会告诉同学们,物候学其实不是一门年轻的学问,历史上曾有很长时间,农耕都是以主要的生产方式存在,中华民族为了更好地生产,早就有了细致观察,总结经验的生活生产方式,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带有物候学色彩的诗文。

同学们可能回答出: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然后,继续分组讨论,这次诗文是体现了文章中说明的那些原理。

通过这个环节,同学们既发现了以前所学的知识中新的内涵,还可以将文章中所提到的观点应用到与生活相关的部分中,对诗文的认识更加立体,对文本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五)小结作业

最后,我来总结:中华民族是一个擅于总结经验,认真生活,并且热爱生活的民族。今天我们学的就是一篇关于“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文,在“物候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上都体现了总结经验的重要。今天下课后,请同学们上网或使用图书馆找一些现代物候学指导人类生活的例子,明天我们上课分享一下。

通过这个作业,同学们会对物候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有一定了解,也将所学知识还原于生活。

第四篇:大自然的说课稿

大自然的说课稿

大自然的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分析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情趣全诗共有6个小节第一小节与第六小节诗内容的反复,首尾呼应,都是写可爱的祖国号召少年儿童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第二、三、四、五小节写只要少年儿童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他们以丰富的馈赠

2、说教育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教材的训练重难点,特制订以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朗读品味语言文字,启发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3、引导学生亲近自然,享受自然,描绘自然,赞美自然,从而更加热爱自然

二、说教法、学法:

结合新课程理念,现阶段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中以读为本的出发点及本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的特点,根据课文特色和课标精神,进行本课教学设计是,考虑到以下三方面:把握诗意;领悟意境;超越课本。在课上引导学生读、悟、交流、理解,从而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

在学法方面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学会通过画、读、想、悟,从而正确全面地理解诗歌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及制定的目标要求,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一)复习导入(二)把握诗意;领悟意境(三)整体诵读,合作探究(四)超越文本,拓展升华

(一)复习导入环节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遵循先让学生整体感知的原则,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我们能看到什么?体会到什么呢?为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做好铺垫。

(二)把握诗意;领悟意境

教学读悟课文的第二小节中,考虑到“与孩子相处时,我们有必要考虑创造性问题。我们要寻找一些方法来鼓励孩子学习或增强理解力。”诗歌的语言凝练、简洁,跳跃性强。赏读诗歌不能只满足于理解字词的意思,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还要走进诗歌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这样,才能和诗人一道,游览名山大川,领略大自然无限的风光,对诗歌的理解才能不浮于表面,才能真正理解、领悟诗歌的内涵。我设计了以下的问题,“在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我们用明亮的眼睛看到了什么?”学生依据课文诗歌中的内容,分别找出了“翠竹、松柏、果园、沃野”等表示景物的词语。之后在让学生分别说出这些景物的特点,自由朗读这一小节,边读边想象这些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对这一过程的设计,通过先抓景物,再抓特点,接着抓想象,既抓了语言文字,又训练了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培养了想象力。教师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畅谈体会,相互提示,丰富、发展、深化、升华想象。如此一来,原来凝练、简洁、跳跃性强的词语,就变成了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有景有情、连贯性很强、立体的、鲜活的画面。学生在想象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身临其境了。

在教学诗歌的第三到五小节的学习采取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出示文中的插图:大家来欣赏这张图片,如果你来到这里,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从青山、绿水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从天空、大地热情的招待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教师适当的点拨为辅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文中插图,再联系课文填空。多美的画面啊!你看,的天空,()的草地;你听,黄鹂(),小溪();你闻,空气中还弥漫着();还有那(),这大自然就像是()!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相信他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口才。读悟第一、第六小节。教师通过讲述,告诉学生这两小节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诗歌里面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反复。这两小节完全一样,但是表达的含义有所不同:第一小节首先描绘了“大自然绿色课本”的美丽神奇,吸引读者走了进去;而第六小节既呼应了开头,又总结了全文。使得学生对诗歌写作的修辞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整体诵读,合作探究

在这个环节中采用了配乐范读,学生闭目倾听想象画面。并让学生在配乐下有感情的朗读,鼓励背诵。让学生们合作探究: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的课本”?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为什么?对于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考虑到音乐的辅助效果有时可以超过语言的描述。在轻快活泼的音乐渲染中,学生美美地读,静静地想,默默地思。驰骋在文字的世界,飞扬在想象的天地,学生的收获是丰厚的。回归整体的合作探究,也让心灵的体悟更为清晰明朗。

(四)超越文本,拓展升华

设计教学的最后一部分,超越文本,拓展升华,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绘画、观赏、摄影、写作等途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感受自然的美丽,获取丰富的知识,增长才干。在队会课上交流自己在“绿色课本”中的收获。“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是多么富有号召力的召唤。我们应凭借教材,激发学生的热情,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空间,这既是语文学习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书中说得好:正如书中说的“没有什么比拥有热情更重要的了。如果你对教学充满渴望与兴奋,学生们就会对学习你所教的课程兴奋无比。我们必须鼓励和鞭策他们,使他们渴望学习,期盼成功。”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立足文本,超越课堂,回归自然,多渠道、多途径地去亲近自然,享受自然,描绘自然,赞美自然,从而更加热爱自然。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方面,我力求简单明了,将诗歌的二至五小节内容中,作者围绕“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来展示大自然绚丽和神奇的景色。

教研组意见:

1、本着读通读顺课文的目标采用不同要求的读让学生反复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言简意赅,意蕴美。

2、真正地体会到教者研读文本的重要,只有教师自己真正地走进了文本才能引领孩子们跟进,才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

3、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上课伊始,老师范读课文后,就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指生分节朗读课文。研读过程中朗读课文的形式更是多样。

个人反思:

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的方式是以读代讲。通过引导学生多层次的朗读,进一步感悟诗情,体会到探索大自然的乐趣。同时,在阅读文本时,我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这堂课上,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大自然是如此的生机,如此的令人热爱,如此的令人向往,不禁提醒自己,以后在教学诗歌时,不是就诗歌而教诗歌,而是要教会学生读出诗歌的文字之中的文字。诗歌是思维的跳跃,诗歌是情感的迸发,课上教师应引导学生的身心与诗歌语言文字碰撞,从而有心灵上的体验,那这本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会给予我们更多。课堂上应重点突出,教者应将学生引向知识的盲点并解决。

大自然的说课稿2

(一)教学总目标

1.在语境中理解“改观”“遭殃”“异想天开”“生态平衡”“关键”词语的意思。

2. 能在本单元前三篇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学法迁移,运用在前三篇文章中学到的方法,概括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3. 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4.了解《人类的老师》第二段的写作特点,并能举一反三,结合“综合实践”搜集到的“生物老师”资料模仿写。

教学重点:能进行学法迁移,运用不同的方法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的老师》第二段的写作特点,并能学写段落。

(二)分层性目标

上限:1. 能掌握概括不同文章的方法。

2. 能仿写文章。

下限:1. 认识8个生字,理解“生态平衡”“异想天开”“生态平衡”“关键” 词语的意思。

2. 能概括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理念

那么怎样把握教学重难点,展开教学?我的教学预设理论依据是浙江师范大学特级教师、特聘教授 郑逸农老师提出的“非指示性”教学理念——把学生当做平等的、独立的、能自主判断、自主成长的人。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不指示学习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让学生自主生成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自主生成语文素养,自主走向精神成长。教学内容能做到由重“内容”过渡到重“形式”,即“用教材教”。

概括地说,体现在两个方面:

1、真正把学生看成“大写的人”。

2、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三、教法学法

基于这样的理解和认识: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展开教学:

1、引导学生读书自悟。概括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语和感受深刻的句子谈体会等,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

2、引导学生合作讨论。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自主学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引导学生领会写作方法。主要策略是:分螺旋式上升。

学生方面主要是:画、圈、点、写、读、议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穿整堂课。

四、说教学过程及设计理念:

本次的教学设计主要分5大版块的内容,分别是:

(一)导入

(二)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浏览课文,理解感受深刻的句子,说出受到的启发

(四)探究《人类的老师》第二段写法特点,运用综合实践中搜集的课外材料,进行写作训练

(五)作业

这五大版块的教学设计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第二、三大版块是教学的重点,第三版块是教学的难点。下面,我说说具体的设计内容:

(一)导入

上堂课,我们学习了《蝙蝠与雷达》,科学家们探究蝙蝠飞行的秘密,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可以说,蝙蝠是人类的“老师”。那么今天,自然界中的事物又要给我们人类当一回老师,这回,它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请看《大自然的启示》。然后出示课题。

导入的文字选自课前提示语。

(二)自学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还是老规矩,以同学们自学为主。赶快看看课文的导语部分,划出关键词。

课前提示语:“科学家们探究蝙蝠飞行的秘密,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可以说,蝙蝠是人类的“老师”。其实,自然界中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还有很多。默读下面这篇课文,说一说其中的每篇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画出自己感受深的句子,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它们抄下来。”

2、学生交流后,输理出本篇文章的学习任务:

⑴概括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⑵理解感受深刻的句子,并说说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3、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回忆一下,概括文章有哪几种方法?

⑴课题扩充法

⑵段意合并法

⑶要素串连法

⑷句子摘录法

⑸重点突出法

4、认真默读课文,自己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题

主要内容

运用的概括方法

“打扫”森林

段意合并法

人类的老师

句子摘录法

5、展示学生的练习,通过评议、比较,帮助下限的学生学习运用简练的词语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自学课文,理解感受深刻的句子,说出受到的启发

1、解决了第一个学习任务,再看第二个任务。有人说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百科全书,如果你平时多多留心观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一定会获得很多知识,获得很多教益。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看看大家能从这篇文章中获取到什么?

(1)小组成员讨论交流后一起完成以下内容:

主题

内容

我们感受深刻的句子

我们找出的关键词语

我们的体会

我们从《“打扫”森林》受到的启发

我们从《人类的老师》受到的启发

(2)派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其他组员可补充。

(参考句式:我们感受深刻的句子是 ,我们抓住的关键词是 ,我们的体会是 ,我们从《“打扫”森林》受到的启发是 ,我们从《人类的老师》受到的启发是 )

这是本课的重点,我用学习单的形式来突破。大家可以看看这个表格,词语、句子、体会、受到的启发,都已经涵盖在里面了。而这份学习单体现的是学生的自主、合作的能力,真正做到“四自”: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以合作的形式完成,是考虑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让下限的学生在上限学生的带动下有所提高。这个环节,体现的是第一个教学理念,把学生看成“大写的人”。

预设的重点句一:

“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关键词语是“一切”、“生态平衡”,感受让学生自己谈,不注重答案对与否,能说出他们自己的观点并言之有理即可。在学生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描写的“一切事物”具体指哪些?(枯枝烂叶、杂草、灌木、橡树、菩提树、昆虫、鸟类、兽类)这些事物原本都在森林里自由生长,可是自从灌木被——(砍了),杂草被(锄了),枯枝烂叶被——(学生自由说,只要恰当就行。),橡树、菩提树变得——,害虫变得——益虫、鸟类、兽类变得——

预设的重点句二: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林务官异想天开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

关键词语“异想天开”、“灾难”,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异想天开”的意思,这句话在课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异想天开的命令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个命令是异想天开的?(了解初衷:为了让森林更加漂亮。 结果:毁坏了森林)

预设的重点句三:

“它们大量繁殖,成群地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树根,钻树心。”

关键词是“吃”“咬”“钻”三个动词,引导理解这些动词能不能调换?为什么?联系上下文理解害虫“逞凶”的意思。

预设的重点句四:

“现在,飞机设计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了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

让学生结合自己课外收集的资料,举例谈谈这些“优良性能”和前面几种昆虫飞行的联系。

预设的重点句五:

“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让学生打开思路: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前面的课文《蝙蝠和雷达》等,大家还了解哪些事例?

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是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能力,不强求学生一定按照我预设的句子来说,只要是言之有理都可以。

到这里为止,课前提示语中要求的学习任务已完成。但我想“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要想把学生培养成“语文人”,还要注重语言形式。下面这个环节体现的是第二个理念,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四)探究《人类的老师》第二段写法特点,运用综合实践中搜集的课外材料,进行写作训练

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有了自己的感受,那么这篇课文我们是不是学完了呢?请快速跳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仔细阅读第二段,探究课文第二段的写作顺序和特点,模仿第二段写法,你可以改写自己课外搜集到的“生物老师”,也可以借鉴老师提供的资料,改写课文第一段:

最早的的飞机,( )。而长着薄薄的翅膀的蜻蜓,却能平稳地飞行在空中。这是什么原因呢?科学家们研究发现,( )。后来,工程师( ),有效避免了飞机因机翼颤动而机毁人亡的悲剧。

二选一主要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一种来写。语文素养包括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我想精神素养其他学科也培养,而语言素养才是语文课上所特有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学生明白了怎么写,也就知道写的文字表达的是什么内容了,这体现出的正是由重内容到重形式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五)用一句话表达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可以是受到的启发,也可以是写法上的提升感悟,主要是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与学习收获。

大自然的说课稿3

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 那是没有未来的。 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 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 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 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希望同学们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在气节、操守、品德、治学等方面 不屈不挠,战胜自我,永远向上, 在做人做事方面 顺应自然,胸怀博大,宽以待人, 承担起宏伟的历史任务。

各位评委,下午好。今天我就人教版第8册第12课《大自然的启示》进行说课。下面我将紧扣略读课文的特点准备从教材、设计理念、教学程序、课堂特点四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初步设想。

第一方面、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了两则科普小短文,再次激发同学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打扫”森林》讲述的是林务官的一纸命令给森林带来了毁灭性的灾害。《人类的老师》介绍了科学家们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运用于发明创造。这篇课文就是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以及生物的特性,从中受到启发,才能科学、有效利用大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这两篇虽然都是说明文,但在语言特点上有所不同,《“打扫”森林》的语言生动活泼,而《人类的老师》则平实简明。

2、学情分析: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热爱自然的情绪上涨,初步学会理性的思考。以文本为例,从自然之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因此,本课是学生自主运用对话文本的方法,在读中感悟,进行适当的语言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3、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课文特点,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点,以新课标阐述的理念为背景,预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A.默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全文。

B.运用前两篇概括内容的方法,概括本课两则短文的主要内容。

C.抓住重点语句的学习,加深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警示和启发,激发学生对仿生学知识的探索兴趣。

4、教学重难点;为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迁移学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而深层次地领悟大自然给人类的警示和启发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5、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仿生学的相关信息等

第二方面、说设计理念与总体教学思路

1、以上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制定是贯彻了以下教学理念。

识字 借助拼音,降低要求

略读课文中的字词教学不作重点,主要体现在字词朗读不作检查;字词理解不作重点;字词赏析不作要求。

应用 以点带面,迁移运用

略读课文教学要把握好课文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略读课文应该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将精读学习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

粗略 抓大放小,有所侧重

略读课文要把握好方法上的“粗放”,教案《大自然的启示》说课稿》。大胆取舍,突出重点,有所失而有所得,一课一得,得得相连。 5

自主 放手阅读,体现个性

引导学生自主地选择,自主地学习,自主地评价,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

2、为达成教学目标的总体思路: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朗读提示,把握目标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课题入手,解决难点

五、总结收获,练习写作

六、布置作业,积累沉淀

第三方面、教学程序

为了把预设目标落到实处,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共分几大板块。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加强单元整组教学的意识,使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写法的作用。】

二、朗读提示,把握目标

浏览“阅读提示”,概括这节课的任务,(内容 启发 积累)交流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参照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的要求和方法,这样的方法更有实效性。】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借助拼音读通全文,发现本课在形式上的特点。

2、浏览全文,完成第一个任务:短文讲了什么内容?

【预设:如何将一篇长长的文章浓缩为精炼的几句话?】

从《自然之道》的内容的概括找到启发,套用格式:___________的故事,告诉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简单地说,它讲的就是人与自然怎样的关系?人(破坏)自然,这个启示是种“警示”

同样,《人类的老师》可以参考之前学习的《蝙蝠与雷达》概括内容的方法:

从__________________得到启发,解决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

简单地说,它讲的又是人与自然怎样的关系?人(利用)自然,这个启示是种“启发”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概括文章内容有点困难,借助已经学过的方法进行知识的迁移与运用,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把文章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提炼为“破坏”与“利用”,把启示解读为“启发”与“警示”,这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本质的理解。】

四、课题入手,解决难点

1、读小标题,提出困惑。学生能自己解的小问题先解决,留下大问题一起探讨。

【设计意图:文章的题目就是学习的切入点,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挖掘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这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就是阅读文本的兴趣。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深究,对简单的问题可以粗略带过,抓住那关键的,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问题加以研究,把时间用到刀刃上。】

2、圈圈重要的字、词,画画感受深刻的句子,在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帮助自己解决剩下的几个问题。

【设计意图:教会阅读方法,尝试自主解决问题,这样对文本的解读才会更加深刻。

3、交流时:用图示法理清生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设计意图:理解生态失衡的内在原因是领会启示的关键。用图示法将长篇大论的文字提炼为几个关键词,再画上箭头就能清楚地表示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样,其中蕴含的道理就一目了然了,深入浅出。】

五、总结收获,练习写作

1、谈谈从一篇短文中获得的启发,也可以谈谈整篇文章获得的启发。

2、归纳本单元表达启示的思路:故事+分析,问题+动物优点+效果,以及用设问句连接故事与分析,问题与动物优点,承前启后,过渡自然的方法。在交流搜集到的仿生学资料后,仿照《人类的老师》写一个片段。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单元的几篇课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梳理,教会学生写作表达的思路与方法,使学生将从精读课文所学到的“法”有用“法”之处,做到有机会学以致用。】

六、布置作业,积累沉淀

七、板书:

12*大自然的启示 内容 启发 积累

“打扫”森林 破坏 警示 故事+分析

人 自然 人类的老师 利用 启发 问题+动物优点+效果

这是我简明精要的板书,既有内容的提炼,又有方法的引导。

第四部分 主要特点

我崇尚的是简约的语文课堂,将略读课文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大胆地、自由地、主动地感知文本,凸显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扎扎实实地从听、说、读、写的基本功练习与运用开展教学互动,努力实践语文教育的“三实”——朴实、真实、落实。

大自然的说课稿4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三篇课文《大自然的文字》。

先说教材,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生动形象的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全文共7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第2至6自然段分别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天上的星座、云朵和脚下的石灰石花岗石,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文字有助于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地质变化。第7自然段讲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课文的思路清晰流畅,语言通俗易懂,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适合学生阅读。

针对课文特点,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大自然的文字,懂得他们的作用 。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重点句子。

教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

学法: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诵读小诗,导入新课

《秋》 是学生刚学的一首小诗,从诗中的一篇红叶引出大自然的文字,便于学生理解。紧接着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抓住文

章的主要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兴趣。

思考: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问题?

(把孩子的问题归类整理一下:课文分别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怎样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读懂这些文字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也正是本课教学所要解决的重点。)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让孩子带着问题初读课文。由于是六年级的学生,所以在读课文时出示这样的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看看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把你最喜欢的一种多读几遍。

(这个问题的出示其实就是在锻炼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也帮助他们在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检查自读情况: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文章主要介绍了星座、云、石灰石、花岗石这几种文字。教师再适时的点拨一下这些文字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又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就帮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部分。)

三、精读课文,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文章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段落简洁。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自学为主。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让孩子抓住重点句理解“天上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天上”、“脚下”,两个“每”字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大自然的文字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要有发现的眼睛。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也是教学的重点。主要从“天上”和“脚下”两方面列举了大自然的四种文字。

在交流时第二、三自然段借助课件介绍星座,补充一些看云识天气的农谚。从而知道,天上的文字能帮助我们辨别方向,了解天气。

第四自然段是一个巧妙的过渡。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孩子注意这种过渡的运用。其余几个段落文字浅显易懂,让学生分组通过自学,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读懂课文。

第五、六自然段首先要让孩子了解同样是介绍地上的石头,作者的叙述重点却不一样。第五节,强调人们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了解地质变化中的“变”——海洋变陆地(城市);第六节,着重告诉我们地质变化中的“迁”——远古时代,从寒冷的冰川变迁而来,本段中的动词用得特别好,引导学生多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最后强调脚下的文字能读出地质变迁。

课文第七自然段是文章的结尾,也是课文向生活扩张的一个点。主要解决的是“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这个问题。要让学生明白要读懂大自然的文字就要走进大自然,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善于请教。

因为有了前面的学习,孩子对大自然的文字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候鼓励孩子走出去,去发现,去探索也就是水道渠成了。

四、拓展延伸

我们的授课绝不仅仅为一堂课,一篇课文所约束,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通的,因此,结合课后习题,我有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环节。

我的过渡语是: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们深深感受到大自然中到处都有文字,大自然通过这些文字在告诉我们什么?你们看(出示多媒体)

(由学生自由发挥,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了孩子探索自然的兴趣。)

五、总结:

最后是全文总结:今天,我们从大自然这本书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我们又共同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了几页精彩的文字。大自然蕴含无限的知识、学问和奥秘,等我们去观察、了解和探索。让我们继续为大自然这本书书写更多的文字。

作业:

同学之间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大自然的文字,结合课内、课外的知识办一份小报。

(作业设计弹性较大,强调可以合作完成,让学生在巩固课内知识的的基础上拓展课外知识,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24大自然的文字

天上 星座 辨别方向 走进自然

云 观察气象 走进书本

地上 石灰石 地质变化 善于请教

花岗石 地质变迁

(板书的设计比较简洁,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大自然的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大自然的文字》,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为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七单元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人类与自然共生存,共发展的主题选择的,作者用平实,通俗的语言介绍了深奥的大自然知识,并把它们比作大自然的文字,学生很容易掌握。

二、说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1.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

2.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技能领域:1.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阅读能力。

情感领域: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和新课标要求,通过听、说、读 、写训练使学生获得有关大自然的一些知识,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短语或句子。

四、说教材处理: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各种能力的训练,达到教学目标。

五、说教法:

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学习。以探讨问题为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六、说学法: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七、说教学过程:

本文教学时采用读、议结合的策略:在读中走进文本,在议中升华文本。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

一、导入、揭题

1、出示现代诗

《秋》让学生从诗中读出大自然的文字。由诗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

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你们读懂了吗?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呢?

这些文字告诉我们什么呢?

请同学上黑板完成填空

同学们,你们觉得大自然的文字怎么样呢?(奇妙,有趣,神秘等)

那么作者是如何用文字将这有趣的大自然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

二:精读感悟

(一)感受北极星文字的神奇

1、我们先来感受一下北极星这个文字的神奇之处。

2、幻灯片出示:第二自然段

3、学生对比读一读

4、指名说自己喜欢那一段的介绍? (第一段文字)

5、喜欢的原因是什么?(具体,生动,设置了一个情景)

6、星星写成的天书那么神奇,谁再来读一读?

7、为了吸引读者,作者在介绍北极星这种文字时,设置了一个故事情境,谁能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二)自主探究,感悟砧状云、石灰石、花岗石文字的神奇之处

1、那作者是怎么向我们介绍其它三种文字的呢?

2、认真读读课文三到五自然段,把作者介绍生动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写写感受

预设片段一

【PPT出示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2、找出比喻句读一读 比喻句让你体会到了什么?(了解了砧状云的形状)

3、作者怎样介绍才使我们队砧状云的印象特别深刻呢?(假设)

预设片段二:

【PPT出示第五自然段】

1、读自己感兴趣的句子

2、你从这段中读懂了什么?

3、能不能用自己的还介绍石灰石这个大自然的文字呢?

出示关键词 石灰石 贝壳 海洋 让同学连线 介绍

4、这就是科学家得出结论的推想过程,这是一篇科普文,科普文不光要推想,关键是要有严密的推理,只有这样,才会让人信服

预设片段三

【PPT出示第六自然段】

1、谁来谈谈这段话的哪些地方描写很生动

2、我们来看看这三个问句,作者心里知道答案吗?(知道)

3、那他为什么还要连用三个问句呢?

4、读到这里,老师也有疑问,师读三个问句

5、老师的疑问谁能回答?生 读后面的句子

6、这一问一答是什么修辞呀?(设问)

7、谁想来读一读 学生练读体会设问句的好处

三、课外拓展

1、作者伊林是一位著名的科普作家,他用他严密的科普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 其实不同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诗人是这样来表达的

2、【PPT出示】诗歌大自然的文字

3、俗语是这样介绍大自然文字的【PPT出示】

你知道的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呢?指名说

4、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大自然文字,用你自己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介绍

四:总结

同学们,大自然的文字奇妙无穷,我们要想了解更多的文字就必须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了解更多的文字。

说板书: 板书: 大自然的文字

北极星 指示方向 情境

砧状云 预兆雷雨 假设

石灰石 曾是海洋 推理

花岗石 曾有冰川 设问

教后反思: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

本文是伊林写的一篇科普小品文,科普小品文区别他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来说明一定的科普知识,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注重从两方面来教学,懂得科普知识以及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这次可以说是初次尝试,在尝试中,在探索中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

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因此课一开始,我先从故事入手,给孩子们讲了作者伊林小时候的故事,感受伊林对大自然的痴迷,激起孩子们想要控索大自然的欲望。

作为一篇科普小文,本课围绕“大自然的文字”分别写了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中都有哪些文字及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这里需要首先让学生明确的是“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从而使学生心感疑惑:大自然怎么会有文字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描绘了从天空到大地所呈现给我们的一页页鲜活有趣的大自然文字,这里需要突出的是鲜活有趣。从奇妙的天书到有趣的地书,作者把科普知识蕴于日常生活可见可感的现象,让学生读来感觉触手可及,举目可见。语言平白且富有儿童情趣,从而降低了理解课文的难度,因此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已感悟,只在一些比较难理解的北极星的准确位置,砧状云等地方稍作指点。

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如作者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星、云、鸟、石头等自然界的生物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书;把“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的云山比作“铁匠铺里的铁砧”;把树林中的花岗石块披着青苔的样子说成“披着毛皮一般”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这一环节的处理,我采用了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读中去感受语言的魅力。文中的动词运用也很有特色,如:搬、穿、爬、带、走??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像地描述了漂砾的形成。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一个“爬”字指导学生去理解,去感受作者作词之妙!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只是透过课文掌握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还不够。因此,透过文字揣摩作者如何围绕课题去说清相关知识也是本课教学不可忽略的一点。文章第四自然节还可以看作天书和地书之间的过渡段。但它和以前学过的用“不但------而且”连接起来的过渡段稍有不同,因此教学中我也关注了这一点,指导学生去理解。

在这次的教学中,我还大量渗入了我国关于自然现象的谚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入说的训练,让学生去劝说那些总是坐在家里的人要多出去走走,从而让学生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重要。

反观这节课,课文的重难点教学基本达到,能够把说明文教出了语文性,但在激发学生兴趣,给孩子们创设一个童话的世界这些方面依然没能达到,仍须继续努力!

大自然的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本课为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科普小品文,课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作者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学生很容易掌握。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获得有关大自然的一些知识,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我为本课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设计理念

(一)过程开放,体现探究性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形成的。在《大自然的文字》一课的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时,我先引导学生观察教师的表情,去读懂教师脸上的文字,继而引出课题,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探究内容进行探究;在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大自然文字的作用是什么”的过程中,教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当学生就“课文是怎样把森林里的花岗石介绍得具体、生动、形象的”进行讨论交流时,教师又是能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二)挖掘内涵,注重人文性

1、体现课堂交流中的人文性

课堂上,我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历程中、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生命价值,让学生在体味语言、交流表达过程中,陶冶、塑造学生的情感体验。

2、渗透课堂活动中的人文性

现代教学观需要我们以生活的理念构建起语文教学大课堂。在教学中,我们要将课堂的语言训练和课外的生活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如在“拓展延伸”这一活动中,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自己懂得的大自然的文字。这种实践性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亲近自然,很好的淡化了训练意识,消除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界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热情。

(三)感悟运用,突出个性化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1、个性化地体味语言

在教学中,对于大自然文字的品读,我充分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研读,强化个性体验,努力让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在字、词、句、篇的联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

2、多样化地语言表达

语文课是师生个性自由驰骋的舞台,所以要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地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多样化的表达,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课堂中小练笔的设计:“选择你喜欢的一种大自然的文字,仿照课文,试着把这种文字介绍的生动、具体、形象!”这一环节,大多数学生不拘一格地写出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大自然的说课稿7

【说教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选编这篇课文,目的是使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说程序】

一,前文迁引,导入新课

1、走进第三单元,我们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了《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2、揭题: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自然的启示》、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需要同学们运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来自读自悟、

4、同学们发现了吗?咱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其实是由两篇小文章组成的一篇是《“打扫”森林》,另一篇是《人类的老师》,(板书、)看看老师写对了吗(“打扫森林”未加引号、)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

二,初读感知,认记字词

1、那么这两篇文章带给了我们大自然的什么启示呢、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仍理解不了的词语查查字典或向同伴请教、

2、认读生字新词,找出词语中的多音字、(扫:扫帚,打扫、)

3、共同解决难理解的词语、(如:生态平衡、)

三,了解内容,质疑交流

1、默读《“打扫”森林》,想想它主要讲了什么

2、再仔细地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是一个小小的问号,也可以简单地将问题写在旁边;遇到感受深的语句画下来,可以用一个词或简短的句子记下自己的感受、

3、师生共同交流,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1)为什么说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

(2)“打扫”上面为什么要加引号

4、学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大自然的什么启示

四,迁移学法,运用巩固

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真会思考!刚才咱们通过读课文,了解了《“打扫”森林》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并通过提出问题,互相交流,得到了关于大自然的启示、下面,我们就按刚才的方法继续学习了《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

(1)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在感受深的语句旁写写感受、(结合课件理解“流线型”)

(3)重点感受“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前面的课文——《蝙蝠和雷达》等,大家还了解哪些事例

(4)这篇文章又带给你什么启示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林务官打扫森林,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人们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可见如果我们任意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如果我们拜大自然为师,虚心地向它学习,就能从中得到启发,造福人类、

2、其实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今天课文中所说的这些,希望同学们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继续探究,下节的口语交际课上,我们还要就这个话题作进一步的交流和探讨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

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四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教学《大自然的启示》一课时,我在学生熟读课文后,让学生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概括起来显得还是吃力。看的出,光利用抓各部分主要内容的方法来概括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是有些困难。怎么办呢?因为,我们此时学习的是《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所以,我灵机一动,我想既然学生概括全篇困难,那就先练习概括一个自然段吧。于是,我请他们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说起来还是罗嗦,我引导说:瞧,虽然两个同学概括的不是特别简练,但你们注意到了吗,在他们的言语中,出现了两种很重要的事物。学生很快就答出是鲸和轮船。我把他们写在黑板上,对学生说:看,你能结合课文,用简单的话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吗?学生在短暂的思考过后,顺利的答出:科学家根据鲸的体型特点设计出了流线型的轮船,大大提高了轮船的航行速度。我又引导他们采用同样的方法概括出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然后把两段联系起来说就概括出了全篇的主要内容。

由这个教学片段,我想到了抓文章中的关键词来概括主要内容也是一种不错的办法。但这个关键词,最初应由教师提出。日久天长,学生就会掌握其中的技巧。

大自然的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主题课题是《大自然之歌》。本课我主要通过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总结五大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江西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二课,属于造型与表现领域,围绕着美术与环境的单元主题。本课拟在色彩基本知识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春夏秋冬四季的季节变化特点,进行学习并借助实际操作,亲身感受的色彩的变化。以促使学生感悟世界,描绘生活。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有关的色彩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自主学习和对色彩的运用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悟生活。

本着课程标准,在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3. 重点,难点:

重点:色彩三要素明度,纯度,色相.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为本课的重点。

难点:通过对色彩知识的理解,突破自身对色彩知识简单、准确地评述,设计与制作。

二、说教法

在教法上,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欣赏法,情景创设法,观察法,提问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讨论的基础上,老师进行启发引导,运用师生交谈法,问答式。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切行为都围绕着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因此在学法上,结合学生特点,培养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上通过观察法,讨论法,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练习法,培养了在课堂中的合作,探究性学习。

四、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的内容和美术学科的特点,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创设情景,引出主题

赏析图片,学习新知

创作实践,展现自我

展示评价,课堂小结

(1)创设情景,引出主题:

今天让我带领大家进行一次旅游,到色彩王国去看一看。(用课件演示要去的大自然中)在出发之前说一点注意事项:注意观察,用心体会,说出你的感受?

(2)赏析图片,学习新知: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色彩,那么你们对色彩知识了解多少呢?结合书本和自身收集的资料,各小组整理总结出色彩基础知识。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讲解三原色,三间色,作为铺垫。由此来学习色彩三要素和十二色环。在讲解时,我结合水粉颜料亲身做示范,使学生清晰,直观感受色彩变化,再出问,讲授新知,探究目的比较明确。实现多媒体,示范与讲解同时并用,更深层次体会色彩的乐趣。

(3)创作实践,展现自我:

运用色彩知识结合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表现一幅大自然的风景或者选一张大师的作品,用自己喜欢的色调做一张色彩对比练习。任选其一,通过有选择性地做练习,学生更能把握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及驾驭能力。小组合作为学生创设轻松创作的氛围,促进了生生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通过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同学们的共性问题.例如:画稿设计的方法.颜色填图的整齐,干净等.对于明度,纯度,色相渐变的把握.个别同学的情况可以单独讲解.也可以让同学们把自己绘画积累经验相互交流介绍.鼓励表扬为主,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4)展示评价,课堂小结:

首先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最后师评,尊重个体差异,以鼓励为主。目的是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及获得成功体验,同时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从而使学生变得更加自信。

我的小结不是简单的总结,为此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你学会了什么?

你的体会是什么?

你喜欢今天这堂课吗?

目的是通过学生回顾内容,尊重其个体感受,同时又起到巩固今天所学知识的作用。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

根据我以人为本,应用探究教育法的教学特色,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贯穿愉快成功教育体验,培养学生色彩基本的美术素养,使学生更深层次得体验成功感。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大自然的说课稿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问道”

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已生存的方式和规律,如果不按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九课《自然之道》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谁能说说题目中的“道”是什么意思?(道理、规律)那么题目的意思就是(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

二、统读全文,回顾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作者一行人的目的,那么他们的目的达到了吗?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读课文,

读文后(选一个学生汇报作者一行人的目的)。

说得真好,你们愿意看看可爱的海龟吗?(师点幻灯片,边看边说)看完后,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三、紧抓蠢事,引入探究。

1、是啊,如此可爱的小海龟却被我们不经意间深深地伤害了,看大屏幕,全班齐读“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师出句子)理解:“愚不可及”

2、我们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面对我们的表现,向导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的第三到第八自然节,边读边画边思考,并标注你的感受。

四、默读课文,深入研读。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出示幻灯片)

思考:

我们的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

向导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2、汇报交流:

⑴学习三—四自然节:

①我们的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联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

看见探头小龟有危险,就焦急起来,让向导想办法。联系上文小龟遇险体会我们因爱护小龟,担心它受到伤害,但不懂它入海的基本规律。相机理解“欲出又止”“踌躇不前”“企图”。

指导朗读,读出危险及焦急的心情。

②面对着我们如此焦急的表现,向导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电脑出示: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叨就叨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为什么这么说?理解“若无其事”他说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向导觉得这是正常的规律,幼龟防护天敌,自然有自我保护的办法,不能人为去改变)

③第四自然节中还有哪些句子表明了他们情感的不同?引导学生理解“冷淡”“极不情愿”等词语。

④指导朗读:

谁的想法正确呢?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呢?

⑵学习第五自然节:

①学生汇报:相机理解“鱼贯而出”。②你明白了吗:为什么说我们干的是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过渡: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

⑶学习第六、七自然节:

①自由读6~7自然段思考: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

②学生汇报。

③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

⑷理解“我”和同伴此时的心情:

“天啊!” “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4、朗读第八自然段,体会中心:⑴我们不顾自然规律,焦急地想救小海龟,而导至海龟受到巨大伤害,令我们震惊,我们极力去救海龟,但我们内心仍是悔恨至极,读第八自然段,从哪儿看出我的心情?

⑵我们的内心会想什么?(无知,好心办坏事,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只能把事办糟,自然现象神秘莫测,不知道就不能乱加修改。)

⑶(出示句子)向导由若无其事到不情愿,现在心情又是什么样?(悲叹)把悲叹换成感叹行不行?悲(为小龟的惨死)叹(人类的无知,强行改变规律,应受责罚)

⑷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为什么不制止,反而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他这样做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

⑸有感情地读第八自然段。

四、感悟启示

如果你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

五、朗读全文,明“道”。

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该做些什么呢?课文通过具体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就是自然之道。请大家再次用心读课文,细细体味吧!

六、作业。

找一找生活中违背自然规律行为

板书:我们:无知之愚

自然之道{ }愚不可及

向导:有知之愚

大自然的说课稿10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第24课《大自然的文字》。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生动形象的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全文共7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第2至6自然段分别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天上的星座、云朵和脚下的石灰石花岗石,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文字有助于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地质变化。第7自然段讲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课文的思路清晰流畅,语言通俗易懂,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适合学生阅读。

二、说教学目标

针对课文特点,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

2、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短语或句子。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学习。以探讨问题为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课题质疑,激发兴趣

导入:孩子们,我们一提到古代特别聪明的人一般都会想起谁呢?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天文呀,地理呀,都是大自然这本大树中的知识,所以呀,我们学好了大自然这本大树中的文字,也可以成为世界上最最聪明的人。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文字吧!(出示课题,齐读)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学习课文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开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思考: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问题?

(把孩子的问题归类整理一下:课文分别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怎样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读懂这些文字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也正是本课教学所要解决的重、难点。)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让孩子带着问题初读课文。由于是六年级的学生,所以在读课文时出示这样的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看看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把你最喜欢的一种多读几遍。

(这个问题的出示其实就是在锻炼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也帮助他们在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检查自读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本课的生字就不再单独出示了随课文解决。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文章主要介绍了星座、云、石灰石、花岗石这几种文字。教师再适时的点拨一下这些文字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又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就帮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部分,指导分段,理清文章的层次。)

(三)、抓住重点,潜心体会。

文章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段落简洁。我主要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让孩子抓住重点句理解“天上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天上”、“脚下”,两个“每”字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大自然的文字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要有发现的眼睛。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题,也是教学的重点。主要从“天上”和“脚下”两方面列举了大自然的四种文字。第四自然段是一个巧妙的过渡。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孩子注意这种过渡的运用。其余几个段落文字浅显易懂,我给出问题:这种文字能够告诉我们什么,你还知道有关这种文字的知识吗?让学生分成四大组通过自学,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读懂课文。

在交流时第二、三自然段注意对星座的介绍。可以拓展一些内容,补充一些看云识天气的农谚。还让孩子说说天上还有那些文字。如:太阳、月亮风等。从而知道,天上的文字能帮助我们辨别方向,了解天气。

第五、六自然段首先要让孩子了解同样是介绍地上的石头,作者的叙述重点却不一样。第五节,强调人们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了解地质变化中的“变”——海洋变陆地(城市);第六节,着重告诉我们地质变化中的“迁”——远古时代,从寒冷的冰川变迁而来,本段中的动词用得特别好,引导学生多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最后强调脚下的文字能读出地质变迁。

课文第七自然段是文章的结尾,也是课文向生活扩张的一个点。主要解决的是“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这个问题。要让学生明白要读懂大自然的文字就要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仔细观察,不断学习。

因为有了前面的学习,孩子对大自然的文字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候鼓励孩子走出去,去发现,去探索也就是水道渠成了。

(四)、拓展延伸

我们的授课绝不仅仅为一堂课,一篇课文所约束,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通的,因此,结合课后习题,我有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环节。我的过渡语是: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们深深感受到大自然中到处都有文字,大自然通过这些文字在告诉我们什么?你们看(出示多媒体)

多媒体1:阳光照射下的火红的枫树林图。

师:当很多树叶变黄的时候,枫树却独树一帜,格外地鲜艳,多美哪!这是大自然在说:秋天来了,是时候赏枫叶了。

多媒体2:雾凇图

师:吉林雾凇,琼脂枝玉叶,这真是大自然的奇迹啊!看着它,大自然又让我们想起了起了: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其实,大自然不仅给了我们美好的一面,也在时刻提醒着我们什么。

多媒体3:瀑布的枯竭

师述:大瀑布以前一泻千里,看上去山清水秀,而如今却是“形容枯槁,奄奄一息”大自然用这种方式理智而智慧地提醒人们:“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

多媒体4:太湖蓝藻暴发

师:太湖是我们的母亲湖,的蓝藻暴发,大自然再次智慧地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可不容缓或人人有责------”

师:这是老师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上的几页文字。同学们,在你的心目中,《大自然的文字》又是什么呢?请你找找生活中的事例,再给大自然这本书添上几页精彩的文字。

(出示:)

1、蚂蚁搬家,蜻蜓低飞,鱼儿都露出水面,看得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就知道马上要下雨了。

2、如果突然之间鸡飞狗跳,能读懂大自然文字的人都知道,可能有一场地震来临。

3、锯开大树,你就能发现树的断面部分有一圈圈的纹路,这就是年轮。有多少年轮,树就有多少树龄。

4、根据河北太行山山崖间有螺,蚌壳和卵形砾石的带状分布,推断出这一带是远古时代的海滨。

5、喜马拉雅山发现了鱼、海藻、海螺的化石。可推断出在远古的时代喜马拉雅山曾是一片海洋。

------

(这一设计,由老师引导入手,到半扶半放,最后由学生自由发挥,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既激发了孩子探索自然的兴趣,又强化了孩子的环保意识。)

(五)、总结:

最后是全文总结:今天,我们从大自然这本书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我们又共同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了几页精彩的文字。大自然蕴含无限的知识、学问和奥秘,等我们去观察、了解和探索。让我们继续为大自然这本书书写更多的文字。

五、说作业设计

(六)、作业:

同学之间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大自然的文字,结合课内、课外的知识办一份小报。

(作业设计弹性较大,强调可以合作完成,让学生在巩固课内知识的的基础上拓展课外知识,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六、说板书

板书设计:

星座 辨别方向

云 观察气象

24 大自然的文字 石灰石 地质变化

花岗石 地质变迁

( 观察 了解 探索)

造福人类

(板书的设计比较简洁,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即课后习题2的答案)

大自然的说课稿11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课文《大自然的文字》。

先说教材,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生动形象的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全文共7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第2至6自然段分别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天上的星座、云朵和脚下的石灰石花岗石,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文字有助于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地质变化。第7自然段讲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课文的思路清晰流畅,语言通俗易懂,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适合学生阅读。

针对课文特点,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课题质疑,激发兴趣

导入:同学们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来认识一下本文作者伊林。(出示简介)今天她给我们带来了一篇非常有趣的课文(出示课题,齐读)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学习课文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开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思考: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问题?

(把孩子的问题归类整理一下:课文分别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怎样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读懂这些文字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也正是本课教学所要解决的重、难点。)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让孩子带着问题初读课文。由于是六年级的学生,所以在读课文时出示这样的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看看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把你最喜欢的一种多读几遍。

(这个问题的出示其实就是在锻炼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也帮助他们在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检查自读情况:

根据实际情况,本课的生字就不再单独出示了随课文解决。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文章主要介绍了星座、云、石灰石、花岗石这几种文字。教师再适时的点拨一下这些文字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又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就帮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部分,指导分段,理清文章的层次。)

三、抓住重点,潜心体会。

文章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段落简洁。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自学为主。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让孩子抓住重点句理解“天上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天上”、“脚下”,两个“每”字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大自然的文字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要有发现的眼睛。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题,也是教学的重点。主要从“天上”和“脚下”两方面列举了大自然的四种文字。第四自然段是一个巧妙的过渡。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孩子注意这种过渡的运用。其余几个段落文字浅显易懂,老师给出问题:这种文字能够告诉我们什么,你还知道有关这种文字的知识吗?让学生分成四大组通过自学,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读懂课文。

在交流时第二、三自然段注意对星座的介绍。可以拓展一些内容,补充一些看云识天气的农谚。还让孩子说说天上还有那些文字。如:太阳、月亮风等。从而知道,天上的文字能帮助我们辨别方向,了解天气。

第五、六自然段首先要让孩子了解同样是介绍地上的石头,作者的叙述重点却不一样。第五节,强调人们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了解地质变化中的“变”——海洋变陆地(城市);第六节,着重告诉我们地质变化中的“迁”——远古时代,从寒冷的冰川变迁而来,本段中的动词用得特别好,引导学生多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最后强调脚下的文字能读出地质变迁。

课文第七自然段是文章的结尾,也是课文向生活扩张的一个点。主要解决的是“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这个问题。要让学生明白要读懂大自然的文字就要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仔细观察,不断学习。

因为有了前面的学习,孩子对大自然的文字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候鼓励孩子走出去,去发现,去探索也就是水道渠成了。

四、拓展延伸

我们的授课绝不仅仅为一堂课,一篇课文所约束,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通的,因此,结合课后习题,我有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环节。

我的过渡语是: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们深深感受到大自然中到处都有文字,大自然通过这些文字在告诉我们什么?你们看(出示多媒体)

多媒体1:迎春花

当第一朵迎春花绽放的时候,大自然告诉我们:春天就要到了!

多媒体2:阳光照射下的火红的枫树林图。

师:当很多树叶变黄的时候,枫树却独树一帜,格外地鲜艳,多美哪!这是大自然在说:秋天来了,是时候赏枫叶了。

多媒体3:雾凇图

师:吉林雾凇,琼脂枝玉叶,这真是大自然的奇迹啊!看着它,大自然又让我们想起了起了: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其实,大自然不仅给了我们美好的一面,也在时刻提醒着我们什么。

多媒体3:瀑布的枯竭

师述:大瀑布以前一泻千里,看上去山清水秀,而如今却是“形容枯槁,奄奄一息”大自然用这种方式理智而智慧地提醒人们:“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

多媒体4:太湖蓝藻暴发

师:太湖是我们的母亲湖,20的蓝藻暴发,大自然再次智慧地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可不容缓或人人有责------”

师:这是老师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上的几页文字。同学们,在你的心目中,《大自然的文字》又是什么呢?请你找找生活中的事例,再给大自然这本书添上几页精彩的文字。

(出示:)

1、蚂蚁搬家,蜻蜓低飞,鱼儿都露出水面,看得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就知道马上要下雨了。

2、如果突然之间鸡飞狗跳,能读懂大自然文字的人都知道,可能有一场地震来临。

3、锯开大树,你就能发现树的断面部分有一圈圈的`纹路,这就是年轮。有多少年轮,树就有多少树龄。

4、根据河北太行山山崖间有螺,蚌壳和卵形砾石的带状分布,推断出这一带是远古时代的海滨。

5、喜马拉雅山发现了鱼、海藻、海螺的化石。可推断出在远古的时代喜马拉雅山曾是一片海洋。

------

(这一设计,由老师引导入手,到半扶半放,最后由学生自由发挥,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既激发了孩子探索自然的兴趣,又强化了孩子的环保意识。)

五、总结:

最后是全文总结:今天,我们从大自然这本书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我们又共同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了几页精彩的文字。大自然蕴含无限的知识、学问和奥秘,等我们去观察、了解和探索。让我们继续为大自然这本书书写更多的文字。

作业:

同学之间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大自然的文字,结合课内、课外的知识办一份小报。

(作业设计弹性较大,强调可以合作完成,让学生在巩固课内知识的的基础上拓展课外知识,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星座辨别方向

云观察气象

24大自然的文字石灰石地质变化

观察了解探索花岗石地质变迁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引导学生理解大自然的文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扣题导入,感知大自然的文字

教学此课时,我从回忆《大自然的语言》这首小诗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然后质疑: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呢?让学生自读课文后交流。(大自然的文字指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如果我们把大自然看成一本书,那么根据课文把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该怎么分呢?你能根据课文给上下两册分别取个书名吗?(一本叫神奇的天书;一本叫有趣的地书。)教者板书。

二、自读课文,读懂大自然的文字

让我们赶紧去读一读“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吧。看看有什么收获?当然你在读书中有什么疑惑也可以提出来。读后讨论交流,教者板书,相机指导朗读。

星星(北极星)————辨识方向

云(砧状云)—————观察气象

石灰石——碎贝壳———这块地方曾是一片汪洋

花岗石——冰川漂砾——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起来的

其中第四部分是理解的重点,要理解这块花岗石是在森林里,上面披着青苔。本来应该是在山上的,怎么会穿过森林呢?学生找出书上的语句并不难,可是未必真正理解。我上课时结合了以前科学书上的一个小故事,告诉学生这叫“冰川漂砾”,是冰川带着这些碎石从上游漂过来的,冰川融化了,石头留在了这里。上面还布满了擦痕,甚至有明显的洞。那是与冰川撞击的结果。后来河流可能消失了,长成了现在的森林。

这样学生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爬”为什么要加引号,因为这是表示特殊的含义,意思是漂。在这里是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冰川和石块缓慢移动的过程。

文章的这上下两册书是通过哪句话连接起来的呢?学习第4段过渡段。抓住一个“也”字,表明过渡。补充前一部分的总起句,或总结句。“我们头顶的这片蓝天,在会读它的人看来,是一本神奇(有趣)的书。”

同学们,大自然神奇有趣,这节课我们只是学会了读其中的几个字而已,老师把刚刚在课上交流的内容写成了一首小诗,出示小诗的前半部分,指名读,齐读。

三、拓展思维,想象大自然的文字

同学们,你们注意到了吗,这首小诗的结尾是省略号,除了书上列举的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在大自然这本书上,还有哪些文字呢?学生补充(月亮圆圆的,说明是农历十五左右;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蚂蚁搬家蛇过道,明天必有大雨到;乌龟背冒汗,出门带雨伞……)你们能仿照着上面的句式来写两句吗?学生说。

四、掌握方法,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看来大家对大自然观察得非常细,要知道这正是看懂大自然的大自然这部大书的首要条件。那么我们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还要注意什么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个自然就是告诉我们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就要(注意观察、认真读书、学会请教)老师同样也以诗歌的形式写了出来,齐读后半部分小诗。

同学们,大自然神奇有趣,这节课我们只是学会了读其中的几个字而已,老师把课上交流的内容写成的一首小诗,我觉得我们可以把它作为这本书的序,让更多的人都能来读一读它,能更加热爱我们的大自然,保护我们的大自然,积极探索我们的自然!

大自然的说课稿12

《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是人教版第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亲切、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三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低年级的讲读课文区别于中高年级,本课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

2、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自读感悟,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本课的教学要求是:

1、掌握课文生字,知道课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看懂图意,理解课文,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教学设计:

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

1、出示生词(语言)谁能把生字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两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漫天电光闪,说说都告诉我们什么?引入课题: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去发现吧!

展示接近学生生活的自然现象揭示课题,使深奥的自然现象变得接近,容易理解。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

3、交流通读句子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句。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名称连读)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音)

(4)正确流利的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提醒大家读生字的时候注意什么,读得最好的一节读给大家听,这种方式尊重学生的意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自渎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教学)

(第二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变成摇着尾巴的逗点)这是什么?仔细看看这是什么?

(2)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这句话呢?

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急不可待想读书。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让:逗点瞬间变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现了春天一派生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又理解了课文,内化了语言。

大自然的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的一篇主体课文。诗歌文字浅显优美,以“语言”做媒介,引导读者从气象、动物、植物等自然现象中了解大自然,感受他的神奇,激发探索研究他的兴趣。

二、说目标

本课的目标设计有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熟读课文,感悟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2、通过认—想———写———用的方法自主学习本课生字。

3、根据诗歌的写作特点仿编诗歌。

三、说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熟读课文,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难点:根据是个写作特点仿编诗歌。

四、说教学过程

1、导课。通过生活中的而两个场景提问学生和家人、朋友在一起时如何沟通、如何交流,引入“难道只有人才有语言?”然后通过欣赏图片,让学生明白虽然大自然没有语言,但却清楚地传递着信息,从而引入课题。

2、检查预习。本部分设计了三个环节:

1、让学生齐读课文,皆在检查学生是否将课文读流利正确了。

2、出示词语认读词语,目的在于检查学生是否已将本课的字词障碍解决了。

3、指导书写“省”“略”“圈”,主要强调书写要规范和正确。

3、学习诗歌内容。本部分先让学生带着“诗歌共有几小节和诗歌主要写了什么?”两个问题大声读文,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把握和了解。然后让学生具体回答都介绍了哪些语言,意在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具体的熟悉。同时说说自己搜集的资料,从而深刻体会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这些现象到处都有睁眼看见,作者发现了,你发现了吗?让学生欣赏书中的插图,谈内容,说感受,让孩子明白要做一个爱学习的人,做一个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只有这样你才会发现大自然的语言的妙不可言。

4、分析文章结构。通过对诗歌2—8节具体细致的描写,让学生明白“分写”:通过对1、9节整体的把握,让学生体会“总写”。1、9节和2—8节的比较,体会总—分—总结构,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学习运用这种写作方式。在让学生观察诗歌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拟人、比喻修辞的运用,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5、指导朗读。在对文章内容结构写作手法的了解上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妙不可言的同时,也体会语言文字之美。然后小组配乐赛读,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和集体荣誉感。

6、拓展。通过学习诗歌,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为仿写诗歌是打下基础。

7、结束语。告诉学生做一个爱学习的人,多去观察,多去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点名文章主题。

五、说板书

将诗歌中所提到的语言用重点的词语全部写出来,同时将文章的结构也体现出来,目的在于反映整篇诗歌的内容和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大自然的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地位

《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选编的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单元提示要求我们阅读时,注意说明顺序和方法,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要求筛选信息。

2、内容

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3、课标要求

新课程标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本课有严密清晰的逻辑和严谨科学的语言,能在文本研读中完成科学思想的构建。

二、说学生

1、生活经验

我所教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对田间地头的事物有特殊的感情,本课更能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他们的兴趣。

2、能力要求

通过上一单元学习对说明文基础知识有了了解,为本课学习打下基础。

3、欠缺

但是农村的学生眼界局限性,平时阅读量少,他们在理清说明顺序和语言鉴赏方面比较欠缺。

根据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把本节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

能力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根据每段的中心句筛选课文主要信息。

2、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3、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知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四、说教法

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和三维目标制定我把教学方法制定如下:

教法:以任务驱动学生

学法:1、五步读:初读、再读、研读、情读和拓读

2、小组合作探究

多媒体课件辅助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视频导入

利用图画、音乐、语言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阅读。

2、初读课文,积累字词。

学生自有朗读课文,积累的字词,最后教师展示积累的词语。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展示补充。

3、再读课文,感知内容,筛选主要信息

课件上显示:“快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方法找出每段的中心句,并根据这些中心句筛选课文主要信息。”

“采用默读的形式,还要掌握一定速度,是逐步培养学生默读课文,抓关键词句,概括内容的能力,”这是新课标中重点提到的初中阶段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为下一环节从独立转向交流讨论奠定基础。

4、研读课文,理清说明顺序

读课文的6—10段思考: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不能颠倒顺序?为什么?

这一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我采用小组合作和图片创设情境。

新课标中指出“对课文内容能提出自己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通过讨论会总结出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还有古今差异的时间顺序。

展示三月内蒙古和海南,四月的内蒙和大连,四月的内蒙山顶上还有积雪而山脚下却绿意葱葱。这种直观的图片对比很容易帮助学生理解经度、纬度、和高下的差异。

5、情读课文

①教师范读课文第一段听完后用 “我听到了 我知道 说一句话。”

②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段体会欣赏。

感受语言既是课堂重点也是学生欠缺环节,我采用了配乐泛读来创设情境,学生由品味词句“我听到了什么”然后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我知道了什么”。学生由听到读,再到品读从而对文本理解和体验,感受大自然的美,探索科学的奥秘。

6、作业:以下两个作业任选一个

①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②写一篇观察日记

这两个作业完成都需要查找一些资料翻阅科普类图书,这一环节也是拓读的体现,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他们热爱科学兴趣。因为学生个体差异不同,第一个相对容易一些,学生有选择空间。

六、预期效果

时间:合理的时间安排能保证各环节顺利推进,从而保证有效教学的顺利展开。

内容:内容设置上,以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基础为起点,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方法:

1、五步法阅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目标,有任务,有方法,从而确保课堂的实效性。

2、运用小组学习法,克服了部分学生胆怯、不善言谈的弱点,加之教师的引导和鼓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本节课是从时间、内容、方法等方面构建的一节高效务实的语文课。

大自然的说课稿15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科学”为主题展开。教学本单元,既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普文章,以生动形象,清丽典雅的用词介绍物候学知识,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整体感知课文,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课文内容;

2、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用意;

3、品味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激趣法,提问法,点拨法。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

1、目标导学法

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充分明确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

2、讨论法

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谈话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激趣导入,由选词游戏,寻找同类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解读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环节2整体感知,快速筛选信息。

首先,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检查预习情况,培养学生的自学独立思维能力。

1、字词积累,本课语言生动、有趣、颇具散文色彩,其中一点就是运用了大量的成语。积累词语,学以致用,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

2、由预习积累过度到文本掌握,说一说文章中关于物候知识的主要信息,训练学生快速的筛选信息,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文章脉络。(教师板书)

此环节力图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 选读课文,理说明顺序。

选读课文6—10段,说说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因素(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注意四个因素前的标志性词语。本单元教学要求:“在阅读中,要注意说明的顺序与方法”,用反向思维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解决疑难,在讨论中以求明确重点,解决难点。

“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对比讨论,加深理解。并请同学展示积累的古诗和农谚探究当中蕴含的物候知识,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发展性,创造性。最后将知识装进知识的行囊,为之所用。

环节4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以配乐朗读带领同学们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语言的魅力,并以“我看到(听到)了……,我知道……”的句式品读第一自然段,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在分组讨论。

由听到读,再品读,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形状是一片绿叶,用大自然中的物象来说物候,形象的解读了物候是大自然的语言。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五篇:《大自然的》说课稿

《大自然的》说课稿

《大自然的》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科学”为主题展开。教学本单元,既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普文章,以生动形象,清丽典雅的用词介绍物候学知识,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整体感知课文,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课文内容;

2、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用意;

3、品味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激趣法,提问法,点拨法。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

1、目标导学法

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充分明确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

2、讨论法

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谈话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激趣导入,由选词游戏,寻找同类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解读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环节2整体感知,快速筛选信息。

首先,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检查预习情况,培养学生的自学独立思维能力。

1、字词积累,本课语言生动、有趣、颇具散文色彩,其中一点就是运用了大量的.成语。积累词语,学以致用,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

2、由预习积累过度到文本掌握,说一说文章中关于物候知识的主要信息,训练学生快速的筛选信息,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文章脉络。(教师板书)

此环节力图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 选读课文,理说明顺序。

选读课文6—10段,说说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因素(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注意四个因素前的标志性词语。本单元教学要求:“在阅读中,要注意说明的顺序与方法”,用反向思维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解决疑难,在讨论中以求明确重点,解决难点。

“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对比讨论,加深理解。并请同学展示积累的古诗和农谚探究当中蕴含的物候知识,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发展性,创造性。最后将知识装进知识的行囊,为之所用。

环节4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以配乐朗读带领同学们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语言的魅力,并以“我看到(听到)了……,我知道……”的句式品读第一自然段,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在分组讨论。

由听到读,再品读,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形状是一片绿叶,用大自然中的物象来说物候,形象的解读了物候是大自然的语言。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大自然的》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是桦川县第四中学的语文教师刘丹,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教后反思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⑴ 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⑵ 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⑵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⑶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大自然的》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首先说说教材,《走进大自然》是一首儿童诗歌。图文并茂,插图优美,生动易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第7册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编者把《走进大自然》安排在教材的开头有其特殊的含义,《走进大自然》全诗描写了我们走进大自然获得的丰富体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启迪我们要深入大自然,这样才能得到来自大自然的丰富体验,懂得生活的多彩多姿。根据素质教育新思想,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充分考虑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的实际,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要求,进行教学。

[说目标]

根据本课内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说教法、学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特设计如下教法、学法:本堂课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美景。并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在初读诗歌和激发动机中——入情。让学生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此,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有一位朋友,托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听!接着播放大自然中一些声响的录音。并让学生听完后说说自己的感受。新课标指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并表达自己的看法,突出生活中既有语文,使学生开阔视野。所以课前,我布置学生广泛搜集关于大自然的资料,接着我让学生相互交流,以达到激发他们迫切想学习这一课的兴趣。

第二环节在感受诗歌描写的情境中——动情。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连。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们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寄寓情感的形象。我运用课件将大自然的美,用图画、音乐,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听到、整个心灵都感受到,在学生眼前再现诗歌中描写大自然美好的景象。教材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形象的描绘了茂密的森林里,小鸟在枝头婉转歌唱;蝴蝶翩翩起舞,偶尔停留在五颜六色的花瓣上。展示了美丽的大自然。我依据这个材料制成鲜活的课件进行展示并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追着小鸟走进密林,追着小溪走进深山,追着蝴蝶,追着野花,我们走进大自然。”“那么走进了大自然,同学们想做什么呢?”从而引入诗歌第二节的学习。

第三环节在品读诗歌的神韵中——移情。儿童在感受诗歌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应牢牢把握,并顺势将教学过程推进,从细读进入品读。品读诗歌精彩片段词句,读出其神韵。诗歌语言不仅承载着人、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因此品读时要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从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我设计了以下环节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层,产生移情。课件展示诗歌中大自然的美丽景象,接着我用生动的语言感染学生:“瞧,同学们都想融进大自然里,去体验和感受它的美妙,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融进大自然的好办法呢?”引导学生体会诗句“让画笔去访问每一片花瓣”——作为小画家,你想怎样去访问呢?引导学生想象会画些什么?“网住每一个季节的.斑斓”——你是怎么畅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的?通过图片再次让学生感受四季的灿烂多彩。让学生小组讨论,指名说,评议感受。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大自然美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强烈的热爱之情,可谓一举三得。

第四环节在表情朗读和语言训练中——抒情。表情朗读是抒发学生内心感受的一种常用形式。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来表达,让学生用心去体验,感受,才能领略大自然的奥秘,感受到生活的灿烂。抒发他们对诗歌中大自然的情感。在反复

品读欣赏后,大自然之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此时,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在随后的诗歌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内化,从而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有情,教材有情,“学生——教材”之间的情感桥梁就是教师。由教师来传递情感,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学生在充满情感的课堂教学中学会热爱大自然,追求美好生活。

最后,让学生在课件中了解到更多的有关大自然的资料,并教学生在课外体验大自然,走进大自然,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从而更乐意地学习语文,学好语文。

我的说课结束,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大自然的》说课稿 篇4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叙述: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刚才我们之间互相谈话、互相问好,就是在使用语言交流。(板书:语言)可是,语言并非只是人类的专利。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3.师叙述:大自然还有许多有趣的语言呢!跟老师一起走进这奇趣无穷的大自然,仔细聆听一下它的语言。

[本环节以“语言”为切入口,谈话导入,让学生感受语言是沟通人与自然的工具。大自然也有语言?它的语言怎样?我们能读懂吗?带着这些疑问,让孩子去学习,去发现。]

二、品味诗句,合作研读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找出诗中几种大自然的语言,标画出来。

[在学生阅读诗歌时让学生在文中画出描写大自然语言的句子,注意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诗中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并把它们填进表格里,并组织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相机出示课件表格,相机结合资料理解“三叶虫”。

[在这里通过读书理解文章内容是三年级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学习诗歌内容时,引导学生用表格法来帮助学习总结。并鼓励学生能将这种表格学习法运用到其他文章的学习上。这样既结合语文天地里的“金钥匙”的要求加强学生概括能力的练习,又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法可依”。]

3.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一个词形容大自然的语言。教师指导理解积累“妙不可言”一词。

[此处的设计注意培养学生积累运用好词佳句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4、品读揣摩,体会情感。

(1)指名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小节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个小节,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文字美。指导朗读这一节的诗句。

[语文教学应立足文本,所以此处我们又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小节,在说出自己喜欢该小节的`原因时,引导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文字语言美。]

(2)自选最喜欢的一个小节,说出自己喜欢它的理由,再想想要怎么读好这个小节,最后自己放声朗读出来吧。

本环节着重指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在朗读指导中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并借助插图、课件适当渗透文中的修辞手法。

(3)师生引读全诗,引导学生边读边注意自己最喜欢的那个小节中感兴趣的词语、句子。

[学编诗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如何化难为易呢?教学时设计了两处铺垫,此环节是第一处,旨在让学生去找找哪些词语能表达自己发现时的兴奋心情,并在师生引读诗歌时让学生边读边注意最喜欢的那个小节中感兴趣的词语、句子,为仿写作好铺垫。]

三、知识拓展,练编诗歌

1、让学生借助资料卡,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这个环节是指导学生学编诗歌的第二处铺垫,旨在让学生交流所收集到的大自然的语言,让学生在创编诗歌时言之有物。这样指导仿编诗歌也就水到渠成了。]

2、选择一种你查找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照诗歌编一小节。

3、学生交流汇报点评。

四、总结延伸,布置作业

1.引导学生发现只有爱学习、勤于思考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鼓励学生继续用心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

2.布置作业

(1)继续把诗中好词佳句抄到积累卡,再把积累卡夹到自己的积累本上。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这首诗。

(3)你还知道大自然有哪些“语言”?继续仿照诗歌写一段。

[本课教学力求能充分体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的教学思想,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法、以读代讲、谈话讲解、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读与悟、想与说、课内与课外、科学知识与诗中文字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情感体验。]

《大自然的》说课稿 篇5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三篇课文《大自然的文字》。

先说教材,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生动形象的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全文共7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第2至6自然段分别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天上的星座、云朵和脚下的石灰石花岗石,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文字有助于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地质变化。第7自然段讲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课文的思路清晰流畅,语言通俗易懂,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适合学生阅读。

针对课文特点,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大自然的文字,懂得他们的作用 。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重点句子。

教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

学法: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诵读小诗,导入新课

《秋》 是学生刚学的一首小诗,从诗中的一篇红叶引出大自然的文字,便于学生理解。紧接着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抓住文

章的主要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兴趣。

思考: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问题?

(把孩子的问题归类整理一下:课文分别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怎样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读懂这些文字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也正是本课教学所要解决的重点。)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让孩子带着问题初读课文。由于是六年级的学生,所以在读课文时出示这样的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看看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把你最喜欢的一种多读几遍。

(这个问题的出示其实就是在锻炼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也帮助他们在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检查自读情况: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文章主要介绍了星座、云、石灰石、花岗石这几种文字。教师再适时的点拨一下这些文字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又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就帮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部分。)

三、精读课文,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文章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段落简洁。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自学为主。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让孩子抓住重点句理解“天上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天上”、“脚下”,两个“每”字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大自然的文字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要有发现的眼睛。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也是教学的重点。主要从“天上”和“脚下”两方面列举了大自然的四种文字。

在交流时第二、三自然段借助课件介绍星座,补充一些看云识天气的农谚。从而知道,天上的文字能帮助我们辨别方向,了解天气。

第四自然段是一个巧妙的过渡。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孩子注意这种过渡的运用。其余几个段落文字浅显易懂,让学生分组通过自学,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读懂课文。

第五、六自然段首先要让孩子了解同样是介绍地上的石头,作者的叙述重点却不一样。第五节,强调人们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了解地质变化中的“变”——海洋变陆地(城市);第六节,着重告诉我们地质变化中的“迁”——远古时代,从寒冷的冰川变迁而来,本段中的动词用得特别好,引导学生多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最后强调脚下的文字能读出地质变迁。

课文第七自然段是文章的结尾,也是课文向生活扩张的一个点。主要解决的是“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这个问题。要让学生明白要读懂大自然的文字就要走进大自然,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善于请教。

因为有了前面的学习,孩子对大自然的文字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候鼓励孩子走出去,去发现,去探索也就是水道渠成了。

四、拓展延伸

我们的授课绝不仅仅为一堂课,一篇课文所约束,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通的,因此,结合课后习题,我有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环节。

我的过渡语是: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们深深感受到大自然中到处都有文字,大自然通过这些文字在告诉我们什么?你们看(出示多媒体)

(由学生自由发挥,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了孩子探索自然的兴趣。)

五、总结:

最后是全文总结:今天,我们从大自然这本书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我们又共同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了几页精彩的文字。大自然蕴含无限的知识、学问和奥秘,等我们去观察、了解和探索。让我们继续为大自然这本书书写更多的文字。

作业:

同学之间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大自然的文字,结合课内、课外的知识办一份小报。

(作业设计弹性较大,强调可以合作完成,让学生在巩固课内知识的的基础上拓展课外知识,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24大自然的文字

天上 星座 辨别方向 走进自然

云 观察气象 走进书本

地上 石灰石 地质变化 善于请教

花岗石 地质变迁

(板书的设计比较简洁,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大自然的》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课本的“本”是根本的“本”,是教学灵魂的体现。本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6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主要内容是了解大自然中光与色的关系,掌握色调的概念,学会运用色彩归纳的方法,记录大自然的色彩现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了解学情是尤为重要的。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原色、间色的概念,并且积累了一定的对比、调和等色彩运用的方法。但是,对于色彩感知和归纳能力不足,很难绘制出一幅色调和谐统一的作品,根据这一情况,我会着重引导学生感知色彩在自然中的变化,培养他们的色彩表现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师生交流的工具,为课程的成功提供标准,还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工具。因此,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大自然中光与色的关系和色调的概念,体会不同的色调带给我们的感受,学会运用色彩归纳的方法,记录大自然的色彩现象。

过程与方法:观察光与色的实验,探究光的波长和反射,欣赏风景作品《喜鹊》《八月的阿玛拉玛草原》《姐妹们的池塘》和《高原的歌》,掌握色调的概念,感受红、黄、蓝等色调带给我们的感受,分析风景作品中色彩归纳的方法,描绘美丽的大自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大自然色彩的魅力,加深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是教学的重心所在,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重点:色调的感受和色彩归纳的方法。

难点:创作出一幅色调优美和谐的作品。

五、说教学方法

考虑到初中学生的现状,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将采用提问法、讨论法、欣赏观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展开我的教学。

六、说教学准备

确定了教学方法,接下来就需要进行充足的教学准备使教学方法能够落到实处,为此我准备了相关PPT课件、三棱镜、白纸、绘画工具等来辅助教学。

七、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不单是知识获得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在此期间我会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美术体验。

活动一:趣味情境导入

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所以趣味性尤为重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将在导入时,出示谜语“来到屋里,赶也赶不走,时间一到,不赶就会走”。让学生猜一猜是哪种自然现象,学生能够快速的猜出是光。随后我会做出总结:光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世界,让我们能畅游在色彩丰富的大自然中,从而引出课题《大自然的色彩》。

活动二:作品图像识读

接下来是教学环节。首先,我将做一个小实验,出示课前准备好的三棱镜,将三棱镜置于阳光射入的窗口,并在旁边放一张白纸,然后提出问题:当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到白纸上,出现了什么现象?学生能够很直观的观察出彩虹条纹。我将继续追问:彩虹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我会进行总结:光是由不同波长的七种色光组成的,由于各种物体吸收和反射不同波长的色光,所以我们就看到了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

接下来我会用多媒体出示《喜鹊》《八月的阿玛拉玛草原》等作品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作品中的内容后,提出问题:从整体上看色彩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得出结论:画面中颜色丰富,但是整体和谐,富有美感。一幅作品或一个环境中往往存在多种色彩,这些色彩构成的整体调子,被称为色调,不同的色调给我们不同的视觉感受。

紧接着,我将展示《荷花》《夕阳》等摄影作品和对应的色卡图,首先让学生结合作品和色卡确定主色调分别为绿色调、红色调等。随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作品的主色调有什么特点?其他颜色和主色调有什么关系?学生激烈讨论后,我会结合小组代表的发言进而总结出色彩归纳的方法:作品中的主色调面积大并且有明度变化,是依据现实中风景的色调来确定的。除了主色调以外还可以运用它的对比色和邻近色点缀画面,使画面既丰富又和谐。

通过循序渐进的问答,以及合作探究的方法,既让学生对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也培养了他们团队协作的能力。

活动三:技法表现探究

由于将色彩归纳运用到实际的创作中,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以“傍晚”为例,示范色彩归纳的方法:

1.确定色调,根据“傍晚”确定出作品的色调;

2.线描勾画,用画笔勾勒出天空中的晚霞、海面和渔船;

3.填补色彩,大面积的天空海面用红色、黄色、橙色,渔船的倒影点缀成黑色;

4.调整画面,统一色调。

通过这样直观的方式,可以解决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技法上的难点。

活动四:美术创意实践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在课堂上我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尝试运用不同的色调去表现大自然。并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从主色调的确定、色调和谐等方面进行有侧重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胆怯心理,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活动五:多元展示评价

在学生完成练习后,我将设置以“大自然的魅力”为主题的展览会,引导学生自愿分享作品,并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检验本节课的教学成果和对于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活动六:小结升华作业

开头和结尾同样重要,因此在小结的部分,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回顾本课重要知识点,并且从关注生活,感受大自然的美等方面进行情感升华,并布置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课后选择大自然中喜欢的颜色制作成一个色卡本。以此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八、说板书设计

优秀的板书,可以更加直观、更有层次性地便于学生理解本课重点知识。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说课稿 篇7

《大自然的秘密》这篇课文是12册五单元《冲突》的一篇主体阅读课文,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和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按照从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结进行教学。学生的潜心会文、自悟、自得和老师的相机点拨,适时指导,和谐统一。

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已有较强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能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式,来理解感悟作者的独特感受,并且有收集整理阅读材料的能力。小学高段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抓住词、句、段的进行积累,理解,感悟其表达的效果。本课的词句,学生理解起来有较大的难度,需要学生具有联系上下文以及实际思考的能力,正是培养学生此项技能的有效契机。

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情,教学的具体内容要求已有的教学和情况,以及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制定出了整合后的三维教学目标:

1、了解大自然的秘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的情感。

2、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目标2、3

说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结合孩子的实际,首先从故事引入神秘的大自然中,意在把学生引入情境中,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为突破重难点做好准备。结合海龟图片,展示学生查找的资料,这一设计能激励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默读课文整体回顾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意在使学生把握课文大意,以便从整体着眼,从重点段句入手。

三、整体感知,精读品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进行学生间的自主、合作、探究、评价性学习,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在朗读里。通过读来感知语言的精彩,感知语言的的含义和语言背后的深意,感受语言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抓住重点、关键的词句(例如:突兀而来、若无其事、成百上千、鱼贯而出、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等)词语和词语进行比较,更能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奥妙。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深入的、个性化的理解,以及正确的认识导向,解决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种以读为主,以讲助读,以多媒体激情助读,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描绘的情景,使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尽在琅琅读书中。

四、依案自学,个性感悟

充分发挥导学的作用,首先进行学生间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解决我们以为救了一只龟,结果却害了一群龟。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经历了怎样的情绪变化?这一问题。主要采用的方法是:

1、勾:用——勾出我们情绪变化的词、句。

2、批:批注出对词、句的体会。

3、读:带着体会读一读这些词、句。

4、议: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自学要求明确,一目了然。让学生找准线索,顺藤摸瓜,层层推进。

五、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在学生理解了文章的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语文实践的机会,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以致用。分析课文时充分利用课文空白拓展学生思维.生活当中遇到人与大自然发生的冲突,应如何妥善解决,并结合自己收集整理的有关动物生存规律的课外资料,进行阐述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把问题带到课外,让课堂余味无穷。

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展了内容,祈祷了很好的作用。

《大自然的》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本课为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科普小品文,课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全文共7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第2至6自然段分别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天上的星座、云朵和脚下的石灰石花岗石,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文字有助于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地质变化。第7自然段讲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说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形成的。在《大自然的文字》一课的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平时观察到事物,怎样读懂他们的意思,继而引出课题,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探究内容进行探究;在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大自然文字的作用是什么”的过程中,教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当学生就“课文是怎样把森林里的花岗石介绍得具体、生动、形象的”进行讨论交流时,教师又是能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三、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大自然的文字,懂得它们的作用和意义。3、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品味课文语言特点。4、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

四、说流程

1、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介绍的大自然的文字是什么?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传递着一个信息:大自然的文字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要有发现的眼睛。

2、学生交流:课件引领:(星、云、石灰石、花岗石)

3、这些文字组成了“大自然”这本奇妙的书,选择你感兴趣的段落多读几遍吧。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题,也是教学的重点。主要从“天上”和“脚下”两方面列举了大自然的四种文字。

4、汇报展示:指名读自己喜爱的段落,评议。相机出示课件引领。

在交流时第二、三自然段注意对星座的介绍。可以拓展一些内容,补充一些看云识天气的农谚。还让孩子说说天上还有那些文字。如:太阳、月亮风等。从而知道,天上的文字能帮助我们辨别方向,了解天气。 (课件)星:“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齐读。这是什么原因呢?

(课件)云:“云,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作者用了一个“也”字。联系前文想一想为什么?

(课件)砧状云图片:你觉得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第五、六自然段首先要让孩子了解同样是介绍地上的石头,作者的叙述重点却不一样。第五节,强调人们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了解地质变化中的“变”——海洋变陆地(城市);第六节,着重告诉我们地质变化中的“迁”——远古时代,从寒冷的冰川变迁而来,本段中的动词用得特别好,引导学生多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最后强调脚下的文字能读出地质变迁。 (课件)石灰石图片:这石头是由碎贝壳造成的呢。我们来看看它。为什么读懂了石灰石的人能够肯定挖出石灰石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大自然的文字多么奇妙。齐读。 (课件)花岗石图片:这段文字比较长,作者还提出了许多问题。老师也给大家提两个问题

(1)、凭一块石头,如何判断出很久以前这儿没有森林?

(2)、冰块怎么会“爬”呢?

先在小组里面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在全班汇报展示。

5、文章是如何将天书与地书连接起来的'?

(课件):“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眼里,也是一本有趣的书。”齐读。说一说,这一段落我们把它称作?(过渡段)

第四自然段是一个巧妙的过渡。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孩子注意这种过渡的运用。模仿这段,为前一部分天书补充一个总起句。

我们知道它们的作用吗?(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学习运用过渡,这样会使文章脉络更清楚。)

6、交流:如何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课件)观察、读书、请教

课文第七自然段是文章的结尾,也是课文向生活扩张的一个点。主要解决的是“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这个问题。要让学生明白要读懂大自然的文字就要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仔细观察,不断学习。7、小结: 我们快速翻阅了神奇的天书、有趣的地书,只是读了其中几个字而已。老师想考考大家,如:假若你在森林中不慎迷了路,你怎么辨别方向?

8、拓展迁移

我们的授课绝不仅仅为一堂课,一篇课文所约束,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通的,因此,结合课后习题,我有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环节。

课件出示: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文字?我们来赛一赛,看看哪一组同学读懂的文字多。每个组员至少出一题,先在组内说一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问答竞赛。因为有了前面的学习,孩子对大自然的文字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候鼓励孩子走出去,去发现,去探索也就是水道渠成了。

9、总结

奇妙的文字,让我们从大自然这本大书中获取了无穷的知识,课后收集一些资料,和同学们交流。

10、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2)、走进大自然,进一步认识大自然的文字。作业设计弹性较大,强调可以合作完成,让学生在巩固课内知识的的基础上拓展课外知识,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五、说板书

板书的设计比较简洁,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附:板书设计:

24、大自然的文字

神奇的天书:星、云......

有趣的 地书:石灰石、花岗岩.......

观察、读书、请教

六、说反思

语文课是师生个性自由驰骋的舞台,所以要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地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课堂上,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中,对于大自然文字的品读,我充分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研读,强化个性体验,努力让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在字、词、句、篇的联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我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历程中、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

《大自然的》说课稿 篇9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一、说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6课,这篇课文,这是一篇科学性事理说明文,作者用富有逻辑的思维和简练的文笔为我们讲解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通过此篇的学习,同学们除了可以对“物候学”有相关了解外,还会可了解到事理说明文各方面与说明对象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此篇学习中,逻辑框架的学习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八年级的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但逻辑思维还处于形成阶段,本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简练且富有逻辑性,正好可在不太难的文字的基础上重点学习逻辑框架。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列表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列表是帮助学生分类信息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可用自己的话简述出何为“大自然的语言”,以及物候学的定义、影响因素及意义。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速读文章了解文章的逻辑框架,并且可通过文章框架下的细节深入地了解文章内容,并通过小组讨论及联想,将曾经学过或课外读过的诗词等篇章与本文联系起来。用这种方法回忆旧知识,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具体,更立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可提高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经验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艺术从来都是脱离不了生活实践的。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学生可结合注释简单叙述文章大意,并可简述“物候学”的定义,影响因素及意义。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列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联想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我会用多媒体出示竺可桢的照片,介绍他的身份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并告诉同学们,这就是本文的作者。

然后,我会出示第二张图片,即竺可桢的自然日记,如下: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并伴有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我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本环节意在通过竞赛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这一部分我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

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我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1)选一名学生读1、2段。(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多媒体显示:(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4)教师提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三、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我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学生构思写作后,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四、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我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多媒体显示。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五、探究课文、释疑问难。

六、走进自然畅谈收获。

七、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意在强化学生们的环保意识)3.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大自然的语言。(用准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意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能力)

八、教后反思: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我走出传统教法的樊篱,自觉地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了文体以飞扬的生命力。在老师富有启笛性和亲和力的语言导引下,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合作,惟恐自己没有展示和表现的机会。他们灵活地采用了读、听、看、演、讨论、争辩等各种形式。在此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求知的乐园。学生的参与意识、想象力、创造力都得以超乎预想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时,沉默已不再是金。“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事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语言、顺序等”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教完本课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没有好的学生和文本,而是现代课堂呼唤让文本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好的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和教学艺术。

《大自然的》说课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主题课题是《大自然之歌》。本课我主要通过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总结五大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江西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二课,属于造型与表现领域,围绕着美术与环境的单元主题。本课拟在色彩基本知识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春夏秋冬四季的季节变化特点,进行学习并借助实际操作,亲身感受的色彩的变化。以促使学生感悟世界,描绘生活。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有关的色彩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自主学习和对色彩的运用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悟生活。

本着课程标准,在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3. 重点,难点:

重点:色彩三要素明度,纯度,色相.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为本课的重点。

难点:通过对色彩知识的理解,突破自身对色彩知识简单、准确地评述,设计与制作。

二、说教法

在教法上,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欣赏法,情景创设法,观察法,提问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讨论的基础上,老师进行启发引导,运用师生交谈法,问答式。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切行为都围绕着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因此在学法上,结合学生特点,培养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上通过观察法,讨论法,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练习法,培养了在课堂中的合作,探究性学习。

四、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的内容和美术学科的特点,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创设情景,引出主题

赏析图片,学习新知

创作实践,展现自我

展示评价,课堂小结

(1)创设情景,引出主题:

今天让我带领大家进行一次旅游,到色彩王国去看一看。(用课件演示要去的大自然中)在出发之前说一点注意事项:注意观察,用心体会,说出你的感受?

(2)赏析图片,学习新知: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色彩,那么你们对色彩知识了解多少呢?结合书本和自身收集的资料,各小组整理总结出色彩基础知识。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讲解三原色,三间色,作为铺垫。由此来学习色彩三要素和十二色环。在讲解时,我结合水粉颜料亲身做示范,使学生清晰,直观感受色彩变化,再出问,讲授新知,探究目的比较明确。实现多媒体,示范与讲解同时并用,更深层次体会色彩的乐趣。

(3)创作实践,展现自我:

运用色彩知识结合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表现一幅大自然的风景或者选一张大师的作品,用自己喜欢的色调做一张色彩对比练习。任选其一,通过有选择性地做练习,学生更能把握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及驾驭能力。小组合作为学生创设轻松创作的氛围,促进了生生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通过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同学们的共性问题.例如:画稿设计的方法.颜色填图的整齐,干净等.对于明度,纯度,色相渐变的把握.个别同学的情况可以单独讲解.也可以让同学们把自己绘画积累经验相互交流介绍.鼓励表扬为主,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4)展示评价,课堂小结:

首先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最后师评,尊重个体差异,以鼓励为主。目的.是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及获得成功体验,同时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从而使学生变得更加自信。

我的小结不是简单的总结,为此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你学会了什么?

你的体会是什么?

你喜欢今天这堂课吗?

目的是通过学生回顾内容,尊重其个体感受,同时又起到巩固今天所学知识的作用。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

根据我以人为本,应用探究教育法的教学特色,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贯穿愉快成功教育体验,培养学生色彩基本的美术素养,使学生更深层次得体验成功感。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大自然的》说课稿 篇11

一、说教材。

《大自然的启示》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有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事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告诉人们要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3、激发阅历仿生学科普读物和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一、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二、说教法:指导学生自学。

三、说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及设计理念:

(一)复习导入

以本单元学过的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导入新课,并指出与其它课文的不同,有小标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小环节,即: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桌检查生字词。

2、快速浏览课文,这两篇课文各讲了什么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概括出课文内容。

(三)抓住重点,合作探究。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的意图是指导学生自学,所以我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先自主学习,有不懂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看法。在汇报时有说不好的地方我适当点拨、指导,在汇报感受深刻的句子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搜集到的资料谈体会,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随机指导朗读。在学生体会了重点句后,我又让学生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

(四)整合知识,深化认识。

在这个环节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假如这两篇短文的主人公——林务官和科学家们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栏目的节目录制,面对镜头,他们分别会说些什么?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两篇短文的主人公再认识,深化文章主题。

(五)板书设计

板书以两篇小短文的标题,概括出了主要内容,无知违背、认识利用(自然规律),违背就会受惩,利用就会受益,简单明了,也富有概括性。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

《人类的老师》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该课文不光告诉了我们许多科学的知识,使我们明白了大自然中的'生物是我们人类的老师,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生物为我们人类带来了智慧,从鸟儿飞行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从车前草身上得到启示,设计建造了螺旋型的楼房……这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也启迪着孩子们的智慧。

如果学习就此打住了,那么这课堂温度就不可能再上升了。于是,我补充了一则课外的“大自然的启示”,要让孩子说说人们从“谁”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一听完,学生就争相回答:“人们从响尾蛇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仿生红外线和空对空响尾蛇导弹。”

我又稍稍添了把火,尽量让水沸腾起来:“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用我们的大脑去思考,我们一定会发现更多。请同学们自己去发现吧,‘大自然的启示’可说是无处不在啊!”此时,学生踊跃举手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学生还突发奇想,如由荷叶想到了伞,由冰想到了玻璃,由蜻蜓想到了小型直升机,由壁虎想到了粉刷个人使用的“吸力鞋”……

我认为这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了解自然的兴趣,让学生学会了留心观察自然,学会了从自然界的生物身上获得发明、创造的启示。

《大自然的》说课稿 篇12

一、说教材

本次作文讲评课的内容是《我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习作要求是: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也可以当成一种自然现象;想想它们在大自然中是怎样生活或变化的,想想它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并融入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二、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对大自然中的不同事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它们的生活习性等,了解的并不是很透彻。在这次习作中,需要学生认真观察,丰富想象。

三、说目标

1、通过作文讲评,让学生学习优秀习作中的优点。

2、通过交流与习作,让学生发现习作的不足,并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说重难点

发现习作中的`不足,并学会修改。

五、说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习作内容和要求,唤醒学生的回忆,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优秀习作欣赏

通过阅读优秀习作,引导学生发现习作中优点和总结出好的习作标准,有效的指导学生习作。

3、习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我通过出示学生习作中有问题的句子,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指导改正。如标点病、人称使用不当,想象不合理等。这部分教学对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有着指导意义。

4、修改习作

让学生互相修改,发现问题并及时只带同桌改正。这部分教学既能激发学生评改作文的兴趣,又能有效地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为后面自己修改自己的习作打好基础。

5、布置作业

修改自己的习作。

《大自然的》说课稿 篇13

一、说教材

《和谐的大自然》是五年级人文与的社会第一单元第三课的内容。“和谐的大自然”是在学生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己经感受了大自然的美,并摄取了一些自然知识和通过前三个主题活动的学习的前提下,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人、动物、植物共同构成了一个美丽、和谐和生态平衡的大自然,从而形成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观察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2、让学生亲近大自然,喜欢大自然中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

3、懂得大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人、动物、植物共同构成了一个美丽、和谐和生态平衡的大自然。

难点:为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做力所能及的事。

四、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讨论、想象等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性。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同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

五、说学法

情境教学是一种为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通过创设多种教育情境及和谐的教学气氛,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和分析的空间,帮助他们提高认识。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学生初步明理的基础上,再进行讨论,以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要让学生在讨论、想象等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性,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在学生讨论、交流,谈感悟等自主合作探究的环节,给每个学生创设充分参与的机会,让其在实践体验中,情感得以激发。

六、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和谐的大自然》多媒体课件、纸板

学生准备:彩笔

七、说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播放下雨的声音。学生闭眼聆听,说说在这源于大自然的美妙声音里他们想到了什么,从而初步感知和谐的大自然,教者以此为切入点导入本课,人与动物、植物一起构成了“和谐的大自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和热情。

(二):说一说,议一议——“植物、动物的作用”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在生活里、以往的学习中,了解了一些有关植物、动物的知识,只是不够全面,不够具体,所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各抒已见,说说自己喜欢的植物和动物,它们有什么作用,这样不但使每个学生在组内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且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并在实际中了解了动植物在大自然中是不可或缺的。

(三):情感体验——“没有了它们,世界将会怎样”

这一活动在悲壮的音乐背景衬托下,为学生呈现不保护动植物,不爱护环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的一幅幅触目惊心的图片资料,使学生在面对“没有了它们,世界将会怎样”残酷事实的同时,感知生活在“和谐的'大自然”中是多么的美好。并让学生结合自身说说作为五年级的小学生,我们能为环保做些什么。因此教学设计紧扣“生活”二字,让学生从展示事例上到自己真实的生活中来,启发学生为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做力所能及的事,这样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节:写写、画画——我为环保做警示标

这一环节是在学生充分认识和谐大自然的重要性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环保警示标,并派代表上台进行全班交流。本环节以学生为主体,在合作、交流、探讨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目的是引导学生不但自己行动起来,还要影响周围的人也行动起来,共同加入到环保的行列中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五):“将来……”——总结升华

在这项活动中,教师首先肯定学生们动手做的警示标帮助了我们的“朋友”,以此激发学生行为动机,促使正确的道德信念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来也要继续为大自然的和谐做出自己的贡献,使学生的环保意识的进一步深化。

在板书中将本课的内容进行了概括,突出本课教学目标。以学生填写、勾画的警示标作为衬托,既可以使板书生动起来,也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为大自然和谐做出自己贡献的荣誉感。

板书和谐的大自然

为人类提供生活的条件

热爱大自然,护大自然

《大自然的》说课稿 篇14

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 那是没有未来的。 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 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 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 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希望同学们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在气节、操守、品德、治学等方面 不屈不挠,战胜自我,永远向上, 在做人做事方面 顺应自然,胸怀博大,宽以待人, 承担起宏伟的历史任务。

各位评委,下午好。今天我就人教版第8册第12课《大自然的启示》进行说课。下面我将紧扣略读课文的特点准备从教材、设计理念、教学程序、课堂特点四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初步设想。

第一方面、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了两则科普小短文,再次激发同学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打扫”森林》讲述的是林务官的一纸命令给森林带来了毁灭性的灾害。《人类的老师》介绍了科学家们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运用于发明创造。这篇课文就是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以及生物的特性,从中受到启发,才能科学、有效利用大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这两篇虽然都是说明文,但在语言特点上有所不同,《“打扫”森林》的语言生动活泼,而《人类的老师》则平实简明。

2、学情分析: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热爱自然的情绪上涨,初步学会理性的思考。以文本为例,从自然之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因此,本课是学生自主运用对话文本的方法,在读中感悟,进行适当的语言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3、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课文特点,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点,以新课标阐述的理念为背景,预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A.默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全文。

B.运用前两篇概括内容的方法,概括本课两则短文的主要内容。

C.抓住重点语句的学习,加深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警示和启发,激发学生对仿生学知识的探索兴趣。

4、教学重难点;为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迁移学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而深层次地领悟大自然给人类的警示和启发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5、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仿生学的相关信息等

第二方面、说设计理念与总体教学思路

1、以上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制定是贯彻了以下教学理念。

识字 借助拼音,降低要求

略读课文中的字词教学不作重点,主要体现在字词朗读不作检查;字词理解不作重点;字词赏析不作要求。

应用 以点带面,迁移运用

略读课文教学要把握好课文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略读课文应该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将精读学习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

粗略 抓大放小,有所侧重

略读课文要把握好方法上的“粗放”,教案《大自然的启示》说课稿》。大胆取舍,突出重点,有所失而有所得,一课一得,得得相连。 5

自主 放手阅读,体现个性

引导学生自主地选择,自主地学习,自主地评价,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

2、为达成教学目标的总体思路: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朗读提示,把握目标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课题入手,解决难点

五、总结收获,练习写作

六、布置作业,积累沉淀

第三方面、教学程序

为了把预设目标落到实处,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共分几大板块。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加强单元整组教学的意识,使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写法的作用。】

二、朗读提示,把握目标

浏览“阅读提示”,概括这节课的任务,(内容 启发 积累)交流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参照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的要求和方法,这样的方法更有实效性。】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借助拼音读通全文,发现本课在形式上的特点。

2、浏览全文,完成第一个任务:短文讲了什么内容?

【预设:如何将一篇长长的文章浓缩为精炼的几句话?】

从《自然之道》的内容的概括找到启发,套用格式:___________的故事,告诉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简单地说,它讲的就是人与自然怎样的关系?人(破坏)自然,这个启示是种“警示”

同样,《人类的老师》可以参考之前学习的《蝙蝠与雷达》概括内容的方法:

从__________________得到启发,解决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

简单地说,它讲的又是人与自然怎样的关系?人(利用)自然,这个启示是种“启发”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概括文章内容有点困难,借助已经学过的方法进行知识的迁移与运用,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把文章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提炼为“破坏”与“利用”,把启示解读为“启发”与“警示”,这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本质的理解。】

四、课题入手,解决难点

1、读小标题,提出困惑。学生能自己解的'小问题先解决,留下大问题一起探讨。

【设计意图:文章的题目就是学习的切入点,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挖掘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这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就是阅读文本的兴趣。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深究,对简单的问题可以粗略带过,抓住那关键的,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问题加以研究,把时间用到刀刃上。】

2、圈圈重要的字、词,画画感受深刻的句子,在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帮助自己解决剩下的几个问题。

【设计意图:教会阅读方法,尝试自主解决问题,这样对文本的解读才会更加深刻。

3、交流时:用图示法理清生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设计意图:理解生态失衡的内在原因是领会启示的关键。用图示法将长篇大论的文字提炼为几个关键词,再画上箭头就能清楚地表示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样,其中蕴含的道理就一目了然了,深入浅出。】

五、总结收获,练习写作

1、谈谈从一篇短文中获得的启发,也可以谈谈整篇文章获得的启发。

2、归纳本单元表达启示的思路:故事+分析,问题+动物优点+效果,以及用设问句连接故事与分析,问题与动物优点,承前启后,过渡自然的方法。在交流搜集到的仿生学资料后,仿照《人类的老师》写一个片段。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单元的几篇课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梳理,教会学生写作表达的思路与方法,使学生将从精读课文所学到的“法”有用“法”之处,做到有机会学以致用。】

六、布置作业,积累沉淀

七、板书:

12*大自然的启示 内容 启发 积累

“打扫”森林 破坏 警示 故事+分析

人 自然 人类的老师 利用 启发 问题+动物优点+效果

这是我简明精要的板书,既有内容的提炼,又有方法的引导。

第四部分 主要特点

我崇尚的是简约的语文课堂,将略读课文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大胆地、自由地、主动地感知文本,凸显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扎扎实实地从听、说、读、写的基本功练习与运用开展教学互动,努力实践语文教育的“三实”——朴实、真实、落实。

下载大自然的文字说课稿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自然的文字说课稿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1 一、说教材(把握重点,领悟教材)《大自然的语言》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主题单元下的第一篇文章。它是......

    《大自然的启示》说课稿

    《大自然的启示》说课稿 念沟湾完全 小学刘春林 一、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启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围绕“大自然的启示”这一主题安排了四......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说课稿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探究事理说明文有条理地说明事理的作用。 2.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掌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 3.揣摩语言,体......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5篇]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自然语言》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一、说教材《大自然的语言》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观察与发现”主题单元下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一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知识性诗歌,从一些最为常见......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一、说教材《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

    《大自然的文字》说课稿

    《大自然的文字》第一课时说课稿 明湖学校 邵周全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课文《大自然的文字》。 先说教材,本文是一篇科学......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大自然的语言 (九义教材小学语文第二册第课) 一、教学目标设计: 1、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爱读乐读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