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英国状况十八世纪》读书笔记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4)《英国状况——十八世
纪》读书笔记
写作背景 1842年秋,恩格斯来到英国,在这个当时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国家中侨居两年。《英国状况》写于1843年秋至1844年春,是一组论述当时英国经济、社会与政治状况的系列文章,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第一部分《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发表于1844年的《德法年鉴》,第二部分《18世纪》,第三部分《英国宪法》。因《德法年鉴》停刊,都连载于1844年的《前进报》上。后因恩格斯计划撰写英国工人阶级现状及英国社会史的文章,就提前终止了《英国状况》系列文章的写作。《英国状况》主要是关注英国近代社会,即市民社会的形成过程。恩格斯从经济方面考察了近代英国社会的形成过程。换言之,恩格斯对英国“社会”史的考察实际上是一部经济史。
主要内容第一部分(第1段至3段):主要介绍德法英三种不同的革命(德国哲学革命、法国政治革命、英国社会革命)以及三种革命在18世纪的革命中的地位。18世纪在大陆是革命的世纪,但在英国表面上却是风平浪静,实则发生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社会革命。与德国的哲学革命和法国的政治革命相比,这场革命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德、法、英三种不同的革命:德国是哲学革命,法国是政治革命,“英国人,这个民族是德意志成分和法兰西成分的混合体,就是说英国人身上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所以比这两种因素中的任何一种更广泛,因此,英国人也就卷入了一场更广泛的革命,即社会革命。”这一点需要进一步探讨。第二部分(第4段至第8段):介绍英国的特点,为什么只有英国才有社会史。英法德:当代史上的三个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德国人代表基督教唯灵论的原则,法国人代表古典古代唯物主义的原则。英吉利民族是由日耳曼语族的民族和罗曼语族的民族构成的,那时正值这两个民族彼此刚刚分离,刚刚开始向对立的双方发展。日耳曼成分和罗曼成分并列地发展,最后形成一种具有不调和的两个片面性的民族。英国人身上具有推动大陆上历史发展的两种成分,因此,尽管他们同大陆的联系不很密切,可是他们仍然跟上运动的步伐,有时甚至走在运动的前面。第三部分(第9段至第36段):主要介绍英国工业革命史。第9-13段,英国社会革命的后果。英国的社会革命大大地发展了封建制度的废除所引起的这些结果,以致基督教世界秩序灭亡的危机已经为期不远;而且,这个危机时代,虽然不能准确地从年份和量上加以预测,但可以确切地从质上加以预测:一旦废除了谷物法并实行了人民宪章,也就是说,一旦金钱贵族在政治上战胜了门阀世族,而工人民主派又在政治上战胜了金钱贵族,这个危机就必然到来。第14-36段,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1760年至1830年,政治兴趣的消失与后来的社会运动广泛开展。“从此以后,社会的运动汲取了全国的力量,遏制甚至消灭了人们对政治的兴趣,因为以后全部国内政治只不过是隐蔽的社会主义,是各种社会问题为了能够普遍地、在全国范围内引起注意而采取的形式。”带来了一系列发明 “这些发明使社会的运动活跃起来。它们的最近的结果就是英国工业的兴起,首先是棉纺织业的兴起。只是在阿克莱和克伦普顿的机器以及瓦特的蒸汽机建立了工厂制度以后,运动才开展起来。”第四部分(第37段至第42段):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英国工业的这一次革命化是现代英国各种关系的基础,是整个社会的运动的动力。”它的第一个结果是利益被升格为对人的统治。“利益霸占了新创造出来的各种工业力量并利用它们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由于私有制的作用,这些按照法理应当属于全人类的力量便成为少数富有的资本家的垄断物,成为他们奴役群众的工具。商业吞并了工业,因而变得无所不能,变成了人类的纽带;个人的或国家的一切交往,都被溶化在商业交往中,这就等于说,财产、物升格为世界的统治者。”民主主义党派与工业革命同时出现。18世纪在英国所引起的最重要的结果就是:由于工业革命,产生了无产阶级。另一方面,中间阶级上升到了明确的贵族地位。“在工业的前进运动中,厂主以惊人的速度增殖自己的资本,商人也得到了自己的一份,而这次革命所创造的资本就成为英国贵族用来反对法国革命的工具。”“整个前进运动的结果是:英国人现在分化成三派,即土地贵族、金钱贵族和工人民主派。这是英国仅有的三派,是这里唯一起作用的动力。各抒己见赵阳:恩格斯在《英国状况》第一部分中对宗教本质的阐述是将宗教视为人的一种异化,人“正把自己的本质当做一种异己的本质来朝拜,并加以神化。”明显受到费尔巴哈的直接影响,但是在人为何发生这种宗教异化时,费尔巴哈并没有给出答案,而恩格斯结合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现实,说:“封建奴役制的废除使‘现金支付成为人们之间唯一的纽带’。为了完成这种外在化,金钱、财产的外在化了的空洞抽象物,就成了世界的统治者。人已经不再是人的奴隶,而变成了物的奴隶;人的关系颠倒完成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异化和“商品拜物教”的雏形,实际上马克思对于经济学的研究,直接受到恩格斯的影响。对《英国状况》的评议侨居于当时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英国,恩格斯却在《英国状况》中郑重敲响了这一社会制度的丧钟:“英国的社会革命大大地发展了封建制度的废除所引起的这些结果,以致基督教世界秩序灭亡的危机已经为期不远。”在这里,“金钱贵族在政治上战胜了门阀世族,而工人民主派又在政治上战胜了金钱贵族”实际上就是指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而资本主义自身也必然被共产主义所代替。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尊重历史事实,而不是对宗教进行黑格尔式的概念推演、逻辑否定。与时俱进地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这是我们当前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经典作家原著的重要任务。第一'英国人和法国人都重视经验'但却是两种不同的经验英国人的经验是对理性怀疑和限定的结果'而法国人的经验则是对理性的确信'并作为政治活动表现出来'使理性向往的东西变为现实的经验*英国人的经验是单个人的经验'而法国人所理解的经验主要是民族性的经验'它通过民族的-普遍的方式起作用*英国人之强调经验'是因为两个民族传统的混合而产生的无法摆脱的思想矛盾'是自身分裂的民族意识的产物'“是对消除对立丧失信心的表现”因此'英国人的经验是自身分裂的民族意识的副产品。而法国人的经验则直接是一种民族倾向。德国人继承基督教的传统'基督教通过上帝造人-人的现世赎罪和来世幸福引入时间向度'在这种传统的影响下'德国哲学有一定的历史感'它把精神的追求指向未来'具有超验的形而上学的思辨性。第二,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质疑私有制存在的合理性,进而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暂时性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恩格斯将国民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纳入到私有制这张巨大的经济运作流程图中进行考察,将商品的价格看成是生产费用和竞争相互作用的结果,进而将生产费用细化为三个影响因素,即生产原材料所必需的地租,资本及其利益,生产和加工所需要的劳动报酬,并进一步将之归为客观的自然和主观的人。在主观的人的方面,他将科学着重来谈,科学之于经济飞速发展有突出意义,工业革命“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其次,恩格斯考察了私有制下作为财富的源泉的劳动的裂变过程。再次,恩格斯阐明了供给和需求之间的永恒波动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革命规律。最后,恩格斯将资本主义所有矛盾的解决都归于私有制的废除。文本对青年马克思有过重要的启发作用,促使他更快地从抽象的哲学王国着陆于现实的政治经济学世界,虽然在哲学批判方面马克思无疑更超前,但是“恩格斯对政治经济学文献的熟悉及展现的分析专长远远超出了当时马克思所达到的程度”,是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给予者;而马克思本人也承认当时“自己总是踏着恩格斯的脚印走”,是理论的承受者。吴霜:恩格斯展示了从唯物主义、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阐述了历史前进趋势的方法。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恩格斯是个历史进步主义者。此时他拥有的视域也比同时期的马克思更为宽阔。马克思此时还在撰写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以及刚刚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内容主要分为五个方面:
1、18世纪的思想理论
2、各民族地位分析
3、基督教世界秩序4、16-17世纪创造的社会革命前提
5、工业革命、财政学与哲学的原则。我在这里只谈一下在第三个内容中马恩思想的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观点还是一致的,但在基督教国家这个问题上有一些不同。恩格斯在十八世纪中提出:“基督教国家只是一般国家所采取的最后一种表现形式,随着基督教国家的衰亡,国家本身也必然衰亡。”恩格斯将基督教分为农奴制形式和财产统治形式,然后走向人类解放。而马克思则认为需要经历基督教国家(宗教国家)到现代国家再到人类解放这样一个过程。郝晗婷:恩格斯从经济方面考察了近代英国社会的形成过程,十八世纪爆发的英国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到大机器生产的一个飞跃,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它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英国人受到的封建约束相对较小,保持着自由的个人主义心态,因而保留着些许商业精神。在恩格斯看来,在恩格斯看来,英国爆发工业革命乃至英国社会革命主要是因为英国的民族特性。因此,民族意识以及作为民族意识的理论概括和反映的哲学,对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于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恩格斯的论述启发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重视对中国历史和哲学文化传统的研究,重视哲学文化传统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影响的研究。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批判地继承中国悠久的哲学文化传统,借鉴其他民族的哲学文化,建立有特色的当代中国哲学,充分发挥它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能动作用。王晓艳:恩格斯在《英同状况》中详细描绘了18世纪的英国社会,大工业机械化生产使得英国进入现代化的发展阶段,经济上更加工业化和专业化,政治上更加民主化和法治化,个人更加具有开放性和参与性,而社会则更加的城市化和流动化,并最终得出结论:英国的这一次产业革命奠定了用机器生产机器这一最基本的现代化生产方式,从而宣告了英国现代化时代的来临。我重点说一下英国的政治现代化(政治民主化和法治化)。根据马克思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8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经济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这也在政治这一上层建筑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英国这种政治局面的改变正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导致利益被升格为对人的统治。利益霸占了新创造出来的各种工业力量并利用它们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由于私有制的作用,这些按照法理应当属于全人类的财富便成为少数富有的资本家的垄断物,成为他们奴役群众的工具。于是在此基础上,英国人被分为三派,即土地贵族、金钱贵族和工人民主派。商业吞并了工业,因而变得无所不能。变成了人类的纽带;个人的或国家的一切交往,都被溶化在商业交往中。这就等于说,财产、物升格为世界的统治者。在这种状态下,为了维护个人既得的利益,保护个人财产不受外人侵犯,财产的统治必然要首先反对君主专制.反对***。于是民主主义党派伴着工业革命同时出现。王明伟:恩格斯《英国状况-十八世纪》一书,在分析英国工业革命产生、发展以及影响的同时,指出英国同时正经历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这篇著作里一个重要理论贡献是对英国工人阶级的认识,通过介绍了工人阶级生活、生产的悲惨状况,阐述工人阶级产生的阶级和社会基础,认识到工人阶级的社会和历史地位及作用。可以说对工人阶级的论述是本著作一个重要理论观点。我主要阐述本著作中有关工人阶级的相关理论。恩格斯指出,工业革命以后,英国工人不断兴起,队伍不断壮大,同时又面临资本主义摧残的悲惨命运。工人阶级“它所处的那种低贱的经济地位,无可遏止的推动它前进,迫使它去争取本身的最终解放”,工人阶级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恩格斯对工人阶级做了详尽论述。首先,对工人阶级孕育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生存现状的阐述。恩格斯通过对英国社会的实地观察了解,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在认识到工业革命带来的辉煌与成就的同时,看到了其黑暗的一面,英国工人阶级正承受前所未有的苦难,对工人阶级极端恶劣的生活、工作环境做了详尽的描写与论述。其次,对工人阶级历史地位及作用的分析。英国工人阶级处于被压迫的地位,面临前所未有的苦难,同时也昭示了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为了改变自身被压迫被剥削的命运,工人阶级队伍里蕴含了反抗资产阶级最伟大的力量。再次,对现代社会两大对抗阶级斗争的预示以及社会主义运动的阐述。英国工人阶级的产生与发展,形成了与资产阶级相对抗的阶级力量。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伴随社会各阶层、各阶级矛盾的产生,从而形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对立,也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最主要的阶级矛盾,最终会发展为消灭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
《英国阶级》关于工人阶级的论述,有重要意义。从理论上,通过对英国社会状况、阶级矛盾的分析,有利于引导无产阶级觉悟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从实践上,通过对无产阶级的地位和作用的阐述,启发世界无产阶级反抗剥削与压迫的斗争,有利于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刘荣辉:《英国状况》写于1843年秋至1844年春,在第一篇文章中,恩格斯着重批判了卡莱尔唯心主义的宗教观和英雄观,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及消灭宗教的根本途径,强调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第二篇文章中,恩格斯分析了英国的社会革命,这个时期英国的工业革命是当时英国各种关系的基础。它的第一个结果,“就是利益被提升为人的统治者。利益霸占了新创造出来的各种工业力量并利用它们来为自己服务,由于私有制作祟,这些本应属于全人类的力量便为少数富有的资本家所独占,成为他们奴役群众的工具。主讲:赵磊整理:赵磊编辑:吴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