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经》

时间:2019-05-14 14:44: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诗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诗经》》。

第一篇:浅析《诗经》

浅析《诗经》 婚恋诗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其中婚恋诗又是其主要组成部分,《诗经》中的婚恋诗种类多,积极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下的爱情观念和情感态度。此篇文章主要对其中婚恋诗进行展开,依据诗文试阐述其中女性形象的鲜明之处及她们的爱情态度,旨在表现《诗经》中婚恋诗部分女性形象所反映出的爱情观点和情感历程的价值以及对后代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 婚恋诗 自由开放 情感态度 女性形象

前言

此篇论文主要研究《诗经》中婚恋诗所反映出的女性形象以及她们的情感故事,就这两个大问题进行展开,女性形象分为

一、理想爱情中的女性形象1.初相识热情开放的女性形象2.恋爱中矜持坚定的女性3.婚姻中坚贞贤惠的女性形象。

二、感情受挫的女性形象1.等待中闺怨思妇的女性形象2.面对挫折勇于斗争的女性形象3.婚姻失败被抛弃的女性形象这两个大方面,六个小类别进行阐述,通过她们的爱情故事对她们的形象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诗经》中的女性形象的爱情态度对后代的积极影响进行分析。

历代文学作品中,爱情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而之于《诗经》,称它为爱情的启蒙教科书,应该能够正确的表达它的精髓所在了。《诗经》中的爱情诗,几乎涵盖了人类爱情的各个时期,各个层面,以及各个阶段[1]。它体现了至真至情的人性美,相濡以沫的眷恋美,单纯自然的守候美以及刻苦铭心的思念美,做到了真正的探寻爱情的本源,深入人的灵魂深处。虽与我们隔了数千年的时空,却依然可以让我们感知到那些鲜活的灵魂和他们不朽的爱情故事。《诗经》中的婚恋诗的一大特点就是多以女性视角出发,其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一、理想爱情中的女性形象

1.初相识热情开放的女性形象

《诗经》中的爱情诗多是反映自由平等恋爱的状态,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敢于热情大胆的追求爱情。当时不用考虑后来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遇到自己喜欢的人就勇敢去 追求。在《召南·摽有梅》中就表现了一个期盼爱情,内心对爱情充满了强烈美好幻想的女子的形象。“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想要追求我的男子啊,还不趁着这美好的岁月和我相会,我的青春正在一点一滴的消逝,我就是在等待着你啊,快与我相会”,热情直白的表达了女主人公内心深处对情感寄托的强烈的渴求与追慕,想在青春还在的时刻完成自己的爱情理想。这篇深刻的表现了当时女性自由热情的追爱之心,大胆的催促爱情,勇敢热情的人物形象。这是一个思想相对开放自由,民风开放淳朴的时代,那些传统原始的民情风俗开始获得复苏。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当时女性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因此,她们不封闭,不保守,敢于率直地发出珍爱生命、珍惜青春的急切心声。龚橙在《诗本义》中阐释其心理为“急婿也” [2],一个“急”道破了女子的微妙心理和行事风格。诗中女子的这一盼嫁心理,与中国传统的婚恋观“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非常吻合,在当今的社会也依然非常常见与普及。比如公众化的相亲类节目,民间的托人说媒,介绍对象等。2.恋爱中矜持坚定的女性形象

在《诗经》那个年代,没有电话,没有网络,两个人不是想见面就可以见面的那样方便。很多情侣可能每次见面相隔的时间都会很长。在《郑风·子衿》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就写了一位等待与心上人再次相间的女性,每天登高远望就是希望可以看到他的身影。自上次别离已经有些日子,却难以忘记那青色的衣领,牵动着我悠悠的心,上次见面的细节我都还记忆犹新。我没有去看望你,你也就没有音信了吗?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句话就表达出女子对男子深切的想念。没有张口直接告诉你我的思念,你却不能明白我内心的刻骨思念吗?女子直白哀伤的语句让人读了为之伤感,爱情来之不易,而等待却很是熬人。女子望穿秋水,难等心上人。其中女子矜持深沉的内心世界便得以展现。

两人有了感情,自然而然的就能更接近对方的心,也就进入了热恋的阶段,《诗经》中记录男女热恋的篇目并不少,其中一篇《郑风·狡童》很具有特色。“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唯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唯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全诗都是由一个女子对自己心上人看似埋怨实则是撒娇的口吻来写的,“你这个男人啊,竟然不与我说话,明明就是你的缘故,竟害的我没有办法吃饭。你这个狡猾的人啊,竟然不和我一起吃饭,不明白你心里想的是什么,竟害得我夜不能寐。”你给的爱情让我欢喜让我忧,你侬我侬的时候哪怕是星星月亮也愿意许诺为我摘下,结果你现 在是在干什么?爱情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你的冷漠让我食不能咽寐不能安,哪怕你对我这样冷淡,也没能冰冻我对你的爱意。女主人公的话语骂中有爱,恨中带恋,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所谓“若忿,若憾,若谑,若真,情之至也” [3]。爱情里需要一定的时间去互相磨合,少不了争吵冷战。爱情就是一种神奇的东西,让人幸福甜蜜,也让人生气忧伤。时间会变,地点会变,但只要爱情不变,我们就能牵手度过爱情里的困难阻碍。这首诗就表现出这个女性对爱情十分认真,很能理解对方,即便是生气也可以坚持自己的爱情的坚定态度。

《诗经》中表现热恋的诗篇还有很多,比如:《鄘风·桑中》、《召南•野有死麕》、《邶风•静女》等篇都是表现热恋男女感情的经典篇目,其中的女性也多是认真的对待自己的感情,给予对方尊重的温柔形象。3.婚姻中坚贞贤惠的女性形象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美丽的姑娘今天要嫁做人妇了,姑娘不仅艳如桃花美丽动人,且“宜室”、“宜家”让人满意。美好的生活幸福的婚姻正等待着她。“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唐风·绸缪》,一对新人在新婚之夜的欢喜甜蜜。整首诗语言活泼风趣,极富有生活气息。轻松地将读者带入诗的意境。“今夕何夕”之问,尤其显得含蓄而俏皮,仿佛亲眼看见了那羞涩的新娘,以及陶醉于幸福之中几至忘乎所以的新郎。终于等到这一天,终于可以和你共赏人间美景,看遍世间繁华,你是不是也如我一般在期待这一天?新娘那羞红的脸与这明月红烛相映衬,该是怎么样的可爱与温暖。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郑风·女曰鸡鸣》。“阳光还未完全照进屋内,为家奔波辛苦其实不忍如此早的叫你起床,但为了生活相信你也一定会理解我。”丈夫果然是理解的,按照妻子的期许准备出门打猎,而妻子此时也生出对丈夫的愧疚之情,“弋言加之,与子宜之”,愿你能够满载而归,不枉这辛苦的劳作。这个女子显然是温柔贤惠的,她在丈夫走后便开始心疼丈夫那样早的就出门打猎,并用虔诚的心盼望丈夫收获满满而归。“宜言饮酒,与子偕老”,我愿与你相守一生,不怕粗茶淡饭。婚姻生活就是平淡的重复,男耕女织,女性多是操持家庭生活,洗衣做饭。诗中就展现了一个传统女性对婚姻生活的态度。她积极乐观,安排着家庭的运作,鼓励丈夫。既然选择接受了这段婚姻,就应该尽自己的所能去为家庭而努力,作为女性就更应该如 文中的女性一样,注意生活的细节。也许你会觉得婚姻生活平淡无味,但只要用心经营就会发现琐碎的生活也是微小的幸福,这层层叠叠微小的幸福累积一起就是生活大大的幸福。

还有许多篇目也表现了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对婚姻的忠诚,例如:《邶风·击鼓》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的坚贞流传千古。《王风·大车》中“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皎日。”的誓言是从古至今人们评判爱情婚姻的准则。

二、感情受挫的女性形象

1.等待中闺怨思妇的女性形象

《卫风·伯兮》表现了一位因思念愁绪满怀的闺中女子形象。“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你在我心目中是最优秀的英雄,无论外貌以及本领都值得我为你骄傲,你为国家效力,我却独自在家被思念包裹。“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心上人不在身边,我连梳妆都觉得没有意思,头发凌乱了又如何呢,我打扮的那么好又能给谁看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道你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我愿为了思念你而头昏目眩,但只盼你能够早日归来解相思之苦。这段文字情深意切,感人肺腑,女主人公的形象鲜明典型,诗的感情幽怨柔婉。

《诗经》中也有很多反映当时思妇等待出门服役的丈夫遥遥不知归期的离愁诗,《卫风·伯兮》、《周南·卷耳》等都是这类诗,那么其中思妇形象也是具体鲜明的。在《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中,表现了一个女性透过自己生活的情况来表现对丈夫的思念,家里的鸡回窝了,天色晚了,羊牛也从野外回来了,丈夫却还在外服役,担心之情溢于言表。盼着丈夫归来却又不知期,所以只能希望丈夫一切都好的无奈之情。这种相思主要不是不只是源于自己的寂寞,而更是出于生活的苦难,主要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更多的是担心对方的命运,而这样的相思,更让人心生感动。

闺怨女子的形象是多个方面的,她们的思念多是她们的丈夫驰骋沙场而显得非比寻常,这份思念里有骄傲,有担忧,有害怕,有孤独,有期盼平安,更是希望早日归来。而这样独自等待的女人更是让人钦佩,她们必定是坚强的,隐忍的,深明大义,更是有一颗忠贞不屈、耐得住寂寞思念与等待的心。2.面对挫折坚贞刚烈的女性形象

《鄌风·柏舟》就逼真地记述了一个女孩子,因为无法与心爱的人相见而悲愤地呼天唤母。“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那飘荡的柏舟就在水中央,舟上垂发的男子正是我心爱的人啊,我对他的感情至死不渝,母亲、苍天,为什么你们就不能成全我呢?“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并不是斥责母亲,而是女主人公感情的迸发,爱上一个人却不能相守的焦躁急切流露于她的呐喊之中,无奈之下只能采取呼告发誓的方式表示抗议,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王风·大车》中“岂不尔思,畏子不敢”,“岂不尔思,畏子不奔”,女子直接的斥责男子不敢与自己私奔。“穀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活着不在一室,死了该合葬,你要是说我撒谎,天上的太阳明亮亮!女子对天发誓,指日为证,愿同生共死,这样的感情是多么的真挚,反抗也是刚烈让人敬畏。女性生来性格就有被动隐忍的缺点,但诗中的女性可以如此直白的对自己的感情进行宣泄,对自己的心上人大胆表白,着实让人敬佩且爱惜。3.婚姻失败被抛弃的女性形象

提到弃妇诗,不得不说的就是《卫风·氓》,该诗全面的叙诉了一对男女由相恋结婚到男子负心,抛弃女子的全过程。这是中国最古老也是第一首描写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女子并没有什么过错,反而还一次一次地告诫过男人,可最终还是没能阻止男人负心。在经历了痛苦的思考与选择后,女子还是决定维护自己的尊严,毅然离开。我把最好的时光全部都奉献给了你,为家庭也没有丝毫怨言,而你却这样欺骗我的感情,我怨恨,我不甘,却无能为力。曾经我们发誓要白头偕老,但如今这个愿望却让我悔恨,淇水再宽也有个岸边,地上的洼地再低也还有个边,可是你却这样狠心把我抛弃。我将狠心把你忘记,你也不要怪我无情无义。她不再对爱情抱有幻想,结尾之句饱含了她诀别时的怨愤与坚决。她的感情经历虽然哀婉可惜,但她那敢于抗争,敢于放弃的精神更让人为之动容。

而在《郑风·遵大路》中,则是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无助的弃妇的形象。“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一位痴情女子为了挽救自己的婚姻爱情作最后的努力。在一条大路上,男子走得飞快,娇弱心碎的女子踉跄着追上男子,在路边拉扯纠缠,女子一面挽留,一面悲伤地哭诉,追着喊着,不断重复着“无我恶兮,不寁故也!”这是多么的无助!她除了这些无话可说,她内心所有的哀怨,痛苦与心酸都无计可施。苦苦哀求到诗尾戛然而止,引人深思。到底是怎么样的结果?这个女子到底有没有争取到心上人回心转意我们都无可而知。但 这首诗中的弃妇形象不同于以往守在窗前独自落泪的女子,而是勇敢的冲上去挽回所爱,她的动人之处正在于此。让读者对她有无尽的遐想。

在《诗经》时代,人们推崇自由恋爱,认为爱情是热烈率真,纯朴真挚,同时也十分强调爱情的忠贞专一。《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对女性进行关注的文学作品,这些篇章通过对女性形象、情感、命运的描写都折射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状况。塑造的女性形象是多种多样的,对读者影响颇深。《诗经》表现的爱情故事或热情大胆,或含蓄蕴藉,亦或是淳朴真挚、生机盎然。都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启发着读者对爱情的更深层的认识与理解。

结论

一个个鲜明的女性形象,通过她们自身的爱情故事向我们展现了《诗经》时代的社会风俗以及个性解放,崇尚自由的思想状况。她们的爱情故事或悲惨或甜蜜,都从不同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爱情的美好与坚贞。她们勇敢的追求爱情,得到爱情后坚贞不移的守护,对婚姻十分负责任的态度,都给后世留下了值得思考与学习的部分。在当今社会下,这样健康积极的爱情观,婚姻观是十分具有教育意义的。她们的勇敢坚定,不怕寂寞不怕清苦的情感态度,直观展现了《诗经》婚恋诗的主题,也造就;恶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女性光辉。

注释:

[1]尚学峰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讲义》,北京师范大学,第14页.[2]陈文忠 《召南·摽有梅译注》,2009年 [3]陈继揆 《读风臆补》 清代 参考文献:

1.《诗经全编全赏》,言思,2013年,中国华侨出版社 2.《诗经译注》,王秀梅,中华书局,2011年第1版 3.《我生之初尚无为,诗经中的美丽与哀愁》,辛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一卷》,袁行霈,201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5.《诗经解读》,李炳海,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诗经

诗经·采薇

大意:回想当年我出征时,正值春天,微风吹拂着柔嫩的柳枝。如今归来之日,一是漫天飞雪的冬天。

思想感情:是写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忆昔,回想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情况。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表达手法:原诗共六章,阅读材料节选的是第六章的前四句,都是先写景,再抒情的结构。

景物特点:“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表示军旅生活的漫长,分别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

春夜喜雨

大意:这一场雨好像选好时候,正当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就随即降临。细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来到,它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雨夜中,田野间的小路黑茫茫,只有江中渔船上灯火独自明亮着。要是早晨看看带有雨水的红花之地,就会看到在锦官城里的花因沾上雨水而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思想感情: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抒发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表现手法:先是诗人盼雨,再听雨,看雨,最后想雨。

景物特点: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绘声绘形,是一首入化传神,别具风韵的咏雨诗,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大意: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思想感情: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

表现手法: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景物特点:作者用淳朴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秀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

天净沙·秋

大意:太阳渐渐西沉,远处安静的村庄是多么的孤寂。炊烟淡淡飘起,几只乌鸦栖息在偻佝的老树上,在残霞的映照下,那一身羽毛闪闪发亮。忽然,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顺着它远远望去,山清水秀;再往近处看,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几尽妖冶。

思想感情:曲中虽无“断肠人在天涯”之类句子,抒情主人公却时隐时现,在烟霞朦胧之中,传达出一种地老天荒式的寂寞和淡淡的哀愁。

表现手法: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景物特点: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

第三篇:诗经

《 诗经·蒹葭》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了解《诗经》中爱情诗在内容和艺术表达上的特色。

3、赏析《蒹葭》把握其情感和特色。教学重点:

了解《诗经》中爱情诗在内容和艺术表达上的特色。

把握《蒹葭》其情感和艺术特色。教学时数: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二课时

一、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最初并不叫《诗经》,在孔子时代,《诗经》有两个名称:一个是简称为《诗》,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另一个称为《诗三百》,这是因为《诗经》共三百零五篇,称名时便举一个整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到了汉武帝时,罢黜百家学说,单独提倡儒家学说,尊孔子整理过的书为经典,这样便确立了《诗经》的名称,后人也就沿用下来了。

《诗经》又称为《毛诗》,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鲁、齐、韩、毛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鲁人申培公传《鲁诗》,齐人辕固生传《齐诗》,燕人韩婴传《韩诗》,赵仁毛亨、毛苌传《毛诗》,鲁、齐、韩三家诗都先后失传,只存有《韩诗外传》。我们今天读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毛亨作诗注,叫做《毛诗故训传》,所以后人又称《诗经》为《毛诗》。

二、关于风、雅、颂

《诗经》里的作品是按《风》、《雅》、《颂》三部分来编排的。《风》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雅》又分《大雅》、《小雅》,《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1、风、雅、颂

古人为什么要用它为《诗经》分类呢?这个问题,汉以来的学者有各种不同的说法。经过一千多年的纷争、探索和近代一些学者的研究,认为风、雅、颂都是乐调名,《诗经》的分类是以音乐为标准的。

“风”就是土调的意思。古人所谓风,多指声调说的。好象现在的申曲、昆腔、绍兴调一样。《诗经》中的“风”,又称“国风”,即指当时诸侯国所辖各地域的乐曲,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

“雅”有“正”的意思,“雅乐”就是“正乐”,对于地方乐而说的,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左传》:“天子之乐曰雅。”风、雅的区别,好像现在地方调和京调的区别一样。《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古代祭神祭祖是王朝的大典,要扮演歌舞,“颂”就是用于这种场合的一种舞乐。

三、关于赋、比、兴

前人从《诗》三百中归纳出所谓“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概括和总结了《诗经》的艺术技巧,揭示出古代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基本特点。赋、比、兴与风、雅、颂旧时合称“六诗”或“六义”。

南宋朱熹认为: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集传》卷一)简而言之: 赋即铺陈直叙,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比即比喻,对事物加以形象的笔况,使它的特征更突出,更鲜明,或更能暴露其本质;兴即起兴或或发端,即先借用别的事物或所见的眼前之景起头儿,然后再引出所要歌咏的事。

赋、比、兴三者交相为用,互为补充,构成《诗经》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

四、《诗经》中的爱情诗赏析

1、卫风·伯兮

伯兮朅(音怯)兮,邦之桀(通杰)兮。伯也执殳(音殊),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稿音)日出。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音萱)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音昧)。

诗歌分析:《伯兮》以一位在家独居的妻子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了对从军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其内容、意境及表现手法对后世闺怨诗的创作有深远影响,是古典 “征夫”“思妇”诗歌的创作母题。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 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

“打起黄莺儿,不叫枝上啼,惊醒妾之梦,不得到辽 西。--(唐)金昌绪

小结本诗的艺术特色 1.层层递进,表现怨思之深

1)英俊丈夫随王远征,独自在家的妻百无聊赖;

2)思念啊、期盼啊,想得头疼也心甘;

3)思念日深,不堪承受,希望忘忧;

4)久念成疾矣!

2.赋比兼用,曲尽其妙。赋:铺排敷衍;比:其雨其雨,杲杲日出 3.感情真挚热烈,富有感染力。

2、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3、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zhēn)。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4、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sì)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chíchú)。静女其娈,贻(yí)我彤管。

彤管有炜(wěi),悦怿(yi)女美。自牧归(kuì)荑(yí),洵(xún)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五、引导学生在赏析的基础上小结其内容和风格的特色。

(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创作,其中描写爱情的篇幅占了很大比重(三分之一多)

(二)、《诗经》中爱情诗的思想内容

1、表达爱情的自由浪漫与纯真

2、表达爱情的坚贞

3、表达爱情的难耐的相思之苦

4、对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痛苦之情

5、封建礼教压抑下的屈服与反抗

(三)《诗经〉中爱情诗的艺术风格

1、优美的环境描写。

2、真切纯朴的的抒情风格(热烈而浪漫,清纯而自然;质朴深情,率真与灵动)

3、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4、具有修辞美与韵律美

(1)赋比兴的运用 ;(2)重章与叠句(四言为主,章节复沓,反复咏叹)(在诗歌中大量运用了双声、叠韵、重言、叠字、叠句、叠章的方式,反复咏叹,使诗句节奏分明,音韵铿锵,和谐宛转,有浓重的韵律美);

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秦风·蒹葭》赏析

一、播放歌曲《在水一方》营造氛围,导入课文

大家刚才欣赏到的这首由台湾女作家琼瑶作词的《在水一方》,是根据《诗经》中的名篇《蒹葭》改编而来的。

《蒹葭》被誉为“诗三百”中最优美的诗篇之一,它以丰富的内涵和美感打动了千百年无数的读者。秋水蒹葭,千古绝唱,一直吟唱至今。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感受一下这水蒹葭的醇厚韵味。

不过,“诗非读不能品也”,首先,让我们投入地朗读全诗。

二、朗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散读,选出小组中读的最出色的同学

2、背景音乐响起

(1)请同学朗诵全诗;

(2)师生集体朗读全诗。

三、分析全诗的音乐美和建筑美

同学们的朗读颇具感染力,下面就请大家总结一下:为什么我们能够把它读得这么美呢?(小组讨论)这不仅是因为大家朗读时十分投入,也因为诗歌独特的形式。

1、韵脚

苍、霜、方、长、央

萋、晞、湄、跻、坻

采、已、涘、右、沚

2、叠词

苍苍、萋萋、采采

还有“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

重章叠句,反复吟唱,是《诗经》的特点。

3、诗人用了不同的字眼,对景物的形态和变化,反复进行了描绘(赋)

不同形态 不同时间 不同地点 路途艰难 伊人所在地(无结果)

苍苍 为霜 一方 且长 水中央

凄凄 未睎 之湄 且跻 水中坻

采采 未已 之涘 且右 水中沚

总结:该诗四字一句,节奏鲜明而短促,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

小结:重章叠句,反复咏叹一唱三叹,抒情强烈,易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的美感。

四、分析诗歌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1、古人云:“诗源情而绮靡。”意思是说诗歌因其丰富的情感而精妙华丽。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大家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情感的?

[明确]:

(1)思念向往。(通过诗人的上下求索)

(2)执著、坚贞不渝。

(提示:诗人追寻伊人的道路一帆风顺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通过重章叠句反复的吟唱来突出道路的艰难,这么艰难的道路,诗人仍然一次又一次“溯游”、“溯洄”地去寻找,足见其执著、坚贞不渝。

(3)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提示:诗人寻觅伊人寻觅了多长时间?他寻到了没有?)

“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又是通过反复的吟唱来说明诗人寻觅时间之长。他应该是从黎明时分就来到岸边寻觅伊人,直到旭日东升仍未找到。“在水一方”、“在水之美”、“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说明伊人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与诗人始终是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诗人独自一人面对茫茫秋水久久徘徊,该是多么惆怅啊。

《毛诗稽古篇》中对这种情感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夫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悦益至。惟其慕悦益至,而可见不可求,则失望怅惘愈甚。”我们在追求一种美好事物之时,都体验过这种心情,越得不到的东西,我们越喜欢,越喜欢,那种得不到的失望感也就越浓重。

2、外在的行为往往是内心情感的折射,除此以外,诗人的情感还可以通过什么来抒发?“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的景物描写对诗人情感的抒发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A、诗中哪几句是写景?

B、这里的景物描写运用了《诗经》中哪种表现手法?

C、它是怎样表现诗人的情感的呢?写了什么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D、为什么选择蒹葭?

[明确]:

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这几句是写景.B、运用的是起兴手法,“兴”是《诗经》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多为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C、“蒹葭”就是芦苇,在中国古典文学当中有许多基本定型的意象,芦苇就是其中之一,它与秋水结合,往往能营造出凄凉萧瑟、迷离朦胧的意境。而这种凄凉迷离的秋景与诗人追求伊人时的如痴如醉以及追求不获的失望惆怅是和谐统一的。

D、另外,芦苇的特点是纤细修长,柔而坚韧,诗人对“伊人”的情感不正是柔情似水而又坚贞不渝的吗。

诗人写景只用了8个字、两句话,却给与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美丽的景、动人的情全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三章之中。《诗经》距今有几千年左右,同时期世界上的许多民族恐怕尚未开化,而我国人民已经可以吟唱出这么细致、隽永诗歌作品来了,真是太了不起了。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再来品味它那醇厚的韵味吧。

男女生分部分朗读全诗,再度感受诗歌的韵味。

五、想象“伊人”的形象

诗人苦苦追寻的“伊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大家是如何感受到这种形象的?诗中并没有描写伊人的面貌,甚至连她的大致轮廓都没有,你们为什么觉得她就是美丽高洁的?

[明确]:通过诗人热切执着的追求,可见“伊人”必然是个美丽高洁的人。蒹葭的修长柔韧也可视为“伊人”的形象:柔美修长而坚贞高洁。这种美尽管没有直接描写,却留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其实,不单伊人的面目是模糊的,“诗人”的面貌、身份同样是模糊的,还有,他究竟是怎样追求的?运用了什么手段?走了多少路程?诗中都没有交待,只是反复吟唱“溯游从之”、“溯洄从之”,这也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距离美再次体现了《蒹葭》的含蓄朦胧的特点。

六、分析“伊人”的多层内涵

因为伊人身份、面目的含蓄朦胧,千百年来读者对“伊人”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对伊人的不同理解也导致了主题的多义性。那么,大家是怎么理解“伊人”的?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老师收集了历来对此诗的解读,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

[明确]:(1)“爱情说”: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 翻译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a love song,伊人是the lover。

(2)“明志说”:“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3)“讽刺说”:汉代《毛诗序》中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意思是说这首诗是讽刺秦襄公的,因为他不遵守周礼,因此将招来亡国之祸。(东汉郑玄《诗笺》:“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所谓“伊人”是“知周礼之贤人,乃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

(4)“求贤说”:清代学者姚际恒认为 “伊人”是春秋时代一位隐居水边的贤人,该诗表达了君主求贤招隐之意。

(5)“人生哲理说”: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

“伊人”是一个具体而缥缈的目标,他(她)或许是诗人思念追寻的爱人,或许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或者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这种借美人来表现一定主题的写法对后世影响颇深,比如曹植的《洛神赋》、戴望舒的《雨巷》等等。清代叶燮在其《原诗》中指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旨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为至也。”《蒹葭》就达到了这种境界,它的这种主题的多义性恰恰又一次体现了诗歌含蓄朦胧的特点,而这种含蓄朦胧正是全诗着力营造的意境美。也是百读不厌的原因所在。

七、布置作业

1、总结有关《诗经》的而文学常识

2、结合《蒹葭》一诗谈谈重章叠句的手法的作用。

第四篇:诗经

《诗经·王风·丘中有麻》这首诗只有三章,章四句,表面上看起来并不复杂,但是对于诗的内容以及诗中人物的姓名,却仍有争议,迄无定论。《小序》云:“《丘中有麻》,思贤也。庄王不明,贤人放逐,国人思之而作是诗也。”毛认为是“思贤”诗,《笺》、《疏》并无异议。[1]《传》的故训由于最接近于《诗经》时代,大体上是可信的。但是,对于“国风”中某些诗篇的诗旨,尤其是那些反映男欢女悦的情爱诗篇,囿于思想的保守性,《小序》往往牵扯到帝王后妃的身上,其说多半不可考之于史。自然亦有少数可考者,如《鄘风·君子偕老》、《邶风·新台》、《齐风·南山》、《齐风·载驱》、《陈风·株林》,但大多数情爱诗篇,往往是诗人即事即景抒情之作,并不反映什么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何可考耶?窃以为《丘中有麻》就属于此类民歌。对于这些诗歌,只能就诗论诗,味之以文情,审之以辞气,衡之以语法,核之以训诂,来探索其主题。朱喜作为一个理学家,思想也是保守的,但他的《诗集传》尚能遵循就诗论诗的原则,如《丘中有麻》,朱子就认为是一首爱情诗,其说一出,后人多有信之者,但朱说亦有瑕疵。朱子云:“子嗟,男子之字也。”“子国亦男子之字也。”“之子,并指前二人也。”在首章之后评点曰:“妇人望其所与私者而来,故疑丘中有麻之处,复有与之私而留之者,今安得其施施而来乎?”[2]果如朱子所言,妇人私会二人且二人均赠其佩玖,揆之以情理,今天虽然有如此荒唐之事,但在古代确是够大胆的了,纵有,当事人也不会形之于诗,即使作诗人未必诗中人,亦不会如此津津乐道地赋之于诗。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引崔述《读书偶识》驳那些认为《齐风·东方之日》是讽刺诗者,曰:“夫天下之刺人者,必以其人为不肖人,乃反以其事加于己身,曰我如是,我如是,天下有如此之自污者乎?”[3]其理亦可用于此。《诗经》中确有刺淫刺秽之诗,如《新台》、《南山》、《载驱》、《株林》,但决非当事人自作或以当事人口吻所做。《株林》刺陈灵公,作为一国之君,竟然偕大夫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姬,君臣宣淫,终为夏姬之子夏征舒所弑。朱子评曰:“灵公淫于夏征舒之母,朝夕而往夏氏之邑,故其民相与语曰:君胡为乎株林乎?曰:从夏南耳。然则非适株林也,特以从夏南故耳。盖淫乎夏姬,不可言也,故从其子言之,诗人之忠厚如此”[2]。真正有伤风化、有悖人伦之事,旁观者亦羞以道之,正如《鄘风·墙有茨》所云:“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由此观之,《丘中有麻》至少不是妇人歌咏与两个情人苟且之事。《诗经注析》认为《丘中有麻》“也不像朱熹所说的这位女子和子国、子嗟父子有私情,而这二人在丘中有麻处又为新欢所留。《诗经注析》”认为朱子和方玉润都将“留”解释为挽留之留,致有此误。窃以为误则误矣,因为倘若“留”解释为挽留之留,第三章“彼留之子,贻我佩玖”语句不顺,但朱子并没有说子国、子嗟是父子,齐襄公淫乎其妹,实有其事,而这首民歌,查无史据,父子聚麀,有悖天伦,以朱子之智慧及其人生哲学,断不会作如此主观臆测。方玉润《诗经原始》亦误解了朱子,他说:“子嗟、子国既为父子,《集传》且从其名矣,则一妇人何以私其父子二人耳,此真逆理悖言,不图先贤亦为是论,能无慨然?惟是《序》、《传》亦有所疑,子嗟、子国既为人名,则‘之子’又何指?”方氏又驳姚际恒“嗟”、“国”皆为助辞说,曰:“嗟为助辞可也,国亦为助辞乎?”方氏主张嗟为助辞,国即“彼国”之“国”,犹言彼留子于其国,其国不可久留也,何不就我?方氏主张此诗为招贤偕隐之诗,云:“《丘中有麻》招贤偕隐也,周衰,贤人放废,或越在他邦,或互相招集,退处丘园以自乐。”[4]窃以为诗中看不出招贤偕隐的痕迹,更何况“彼留子嗟”、“彼留子国”、“彼留之子”明显为同一种句型,而按方氏说,独独“彼留子国”要在“国”前加“于”才能解通。高亨的《诗经今注》认为《丘中有麻》是“一个没落贵族因生活贫困,向有亲友关系的贵族刘氏求救,得到一点小惠,因此作诗以述其事。”[5]《传》以为子国为子嗟父,而高亨以为子国是刘氏家族的另一个人的名字,把“彼留之子”解释为“那刘氏的人们”。窃以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因为《诗经》时代人称代词固然无单复数之分,但是“子”是名词,无论是用来替代第二人称代词还是作为偏正结构的中心语,“子”指二人或二人以上这样的用法恐怕没有,此种情况,先民是用加数词的方式来表示的,如《邶风·二子乘舟》。其次,既然是没落贵族救助于刘氏,刘氏施与一点小惠,恐怕还不至于“贻我佩玖”。窃以为赠玉不外乎以下三种情况,或是主恩浩荡,或是朋友之间因有深情厚谊而分手脱相赠,寄予平生一片心,或是恋人或夫妻之间情到深处感情的流露和表示。笔者认为此诗按第三种情况来理解更显得贴切、自然,把诗理解为女子的口气更为吻合。正因为“贻我佩玖”是爱情成熟的标志,故女主人公反复咏叹之,此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咏也。引文见《大序》)。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的说法令人耳目一新,他们认为:“这是一位女子叙述她和情人定情过程的诗。首先叙述他们二人的关系,是由请子嗟来帮忙种麻认识的。后来又请他的父亲子国来吃饭。到明年(应说‘第二年’)夏天李子熟的时候,他们才定情,子嗟送她佩玉,作为定情的礼物。”[3]这种说法,笔者大体赞成,但仍有疑问。首先,这种说法固然解释了诗中何以出现两个男人的名字,但仍不能令人信服,因为,子国既为子嗟父,女主人公直呼恋人父,就显得不恭。据我所知,《诗经》中没有直呼恋人名字的诗篇(一般用代称),更何况连姓带字,更何况称恋人之父连姓带字?其次,笔者认为此诗作为叙事诗欣赏还不如作为抒情诗欣赏,因为作为抒情诗欣赏不须那么多猜测,我主张,“丘中有麻”、“丘中有麦”、“丘中有李”首先应作为起兴手法来理解,这是国风多数诗篇常用的表现手法,其次《诗经》的起兴虽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但并非与所咏之事毫无关联,恰恰相反的是往往是有所关联,如这首诗的起兴,就反映了季节的变换,“丘中有李”寓意爱情的成熟,“贻我佩玖”是爱情成熟的标志,正如《卫风·木瓜》所写:“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非报也,永以为好也。”

《丘中有麻》是一首爱情诗,闻一多先生信之不疑。他认为“将其来食”之“食”是性欲的廋语,古谓性的行为曰“食”,如《株林》“朝食于株”,而“将其来施施”,《颜氏家书·书证》:“江南旧本单为施”,闻氏认为施指天施地生之施,亦是性欲的廋语(见《风诗类钞》)[6]。果真如此,施与食对文同义,全诗皆为四字诗句。这是极有可能的,从风格上来说,《诗经》里不乏大胆、泼辣的爱情诗篇,从结构上来,全诗唯一的五言诗句“将其来施施”在诗中也显得不相称。可能是因为古人误解了施字之义,故又加一施字,这样一来,“将其来施施”就有语法问题了,因为他处不再有“来施施”的说法,按上古汉语语法,只能说,施施而来,或曰其来施施,或如《孟子》言:“施从良人之所之”、“施施从外来”,置于介宾短语前。从口气、语法、结构、古训等方面全面权衡,笔者认为《丘中有麻》作为一首爱情诗,最无疑义。既然《丘中有麻》是一首爱情诗,那么诗中所歌咏的男子如是二人甚至是父子二人,那是不可思议的。即使不是一首爱情诗,也同样令人费解,“贻我佩玖”者是谁呢?故姚际恒、方玉润有“嗟”为语助说,立意弥合这一矛盾,而黄焯先生有互足说,立意解决这一问题。《毛诗郑笺平议》焯案:“首章《传》云:‘丘中硗确之处尽有麻麦草木,乃彼子嗟之所治。’《传》统三章为言,则次章之麦,卒章之李,皆以为子嗟所治也。其知子国为子嗟父者,以卒章称子嗟为‘彼留之子’,明次章子国为子嗟父矣。诗有重章互文以足意者,此篇次章言子国,盖下省‘之子’之语,末章言‘之子’,盖上承‘子国’为言,意皆谓彼刘子国之子,而为子嗟之变文耳。”[7]黄氏发明《毛传》,指出名字不同其因在于变文以协韵,是正确的。不过,窃以为不必如此征实也,子嗟、子国无非是女主人公恋人名字的代称而已,正如《郑风·山有扶苏》之子都、子充,无非是美男子的代称而已。《传》曰:“子都,世之美好者也。”窃谓嗟、国、都、充是常用字,可以想见是当时的男子取字的常用字,如子产之父就叫子国,至于子都,《孟子》曰:“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也”,春秋郑大夫公孙阏即字子都,都,美也,《诗》曰:“洵美且都”(见《郑风·有女同车》),充亦有美的意思,古人认为充实而有光辉,是美也,嗟,嗟叹之,以上诸字,以其常见,故诗人信手拈来作为美男的代称或情人的代称,故子国、子都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并无多少关联。同样,《鄘风·桑中》亦更换所思者之名以协韵,诗是以一个男子的口气写的,首章云:“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次章换云“美孟弋矣”,卒章更言“美孟庸矣”。朱子曰:“姜,齐女,贵族。”《陈风·衡门》曰:“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孟姜为美女的代称,用来称呼情人。孔颖达疏《陈风·东门之池》“彼美淑姬”曰:“美女而谓之姬者,以黄帝姓姬,炎帝姓姜,二姓之后,子孙昌盛,其家之女美者尤多,遂以姬姜为妇人之美称。”[1]陈奂《诗毛氏传疏》考订,“淑”为“叔”之误,陆德明《经典释文》本作“叔”[8],叔姬如孟姜也,孟(伯)、仲、叔、季为排行,古代女子无名无字,故称之排行和姓。孟姜、子都为代称,大家不会怀疑,孟弋、孟庸、子充根据文理,亦为代称,是不必去考证也无法去考证是否实有其人的。同理,子嗟之名亦不可考。如承认《山有扶苏》、《桑中》换名以协韵,则《丘中有麻》换名以协韵,极有可能。综上所述,我们可知,这类男欢女悦之词,多半以男女一方的语气写出,诗中主人公的情人名字均为代称,并非实名。后世犹有此风,如《孔雀东南飞》、乐府民歌《陌上桑》里的“罗敷”即为美女的代称。总而言之,笔者认为《传》以子国为子嗟父,并无实据,不过是从下文“彼留之子”猜测出来,其实“子”在《诗经》指男子或女子比指儿子更为常见。笔者认为,“之子”,是子也,有如《东方之日》“彼殊者子”之“者子”。王引之《经传释词》曰:“之,是也。故《尔雅》曰:‘之子者,是子也。’”“之”为“者”之借词,《说文》曰:“者,别事词也。”不过,之字在《周南·桃夭》“之子于归”中显然是指示代词,“彼留之子”、“彼殊者子”中的之字、者字指代意义已虚化

最后,笔者想从文学语言的角度,通过对诗的修辞以及句法研究,对《丘中有麻》“留”通“刘”说予以献疑。如果“留”通“刘”作为姓氏,“彼留子国”、“彼留子嗟”、“彼留之子”这样的句子不仅无文采可言,实在不象诗句,而且《诗经》也没有这样的句型。“留”本可通“刘”,如《大雅·常武》“不留不处,三事就绪”,陈奂《诗毛氏传疏》:“留,古刘字。《武》,《传》云:‘刘,杀也。’处,犹安止也。《传》意以诛其君,释经之留。吊其民,释经之处。两不字,皆发声也。”[8]留也是姓氏,《广韵·尤韵》:“留,姓。出会稽。本自卫大夫留封人之后„„”,一说即古刘字。我认为这是可信的。但我认为《丘中有麻》中的“留”通“刘”,就诗之本事而言,《传》并无实据,故朱熹、姚际恒、方玉润不从《传》说。如上文所述,称人以字,表示尊敬,再加上姓氏,则有画蛇添足之嫌,若是晚辈称长辈,还显得不恭。更重要的是,留作为姓氏,“彼留之子”语句不顺,有点类似的句子有《陈风·东门之枌》“子仲之子”,但后者流畅一些,诗人何不曰彼留氏之子或彼子国子?窃以为“留”可通“懰”,因为《陈风·月出》“佼人懰兮”之懰字,《经典释文》本作刘,刘当是《诗经》原字,心旁为后人所加,《说文》无懰字,懰亦作嬼,《埤雅》:“嬼,妖也。”《广韵》:“嬼,美好。”妖亦美好也。表示杀的意思,《说文》有镏字,古书亦借用留字,如《荀子·议兵》:“不屠城,不潜军,不留众”,按理,表示美的意思,古书自然也可能借用留字、刘字,因为刘、镏皆从留得声。声符相同,古多通假,之所以如此,有两种情形,一、声符是古字,后人加意符,形成形声字,许多古今字就是如此形成的;

二、当时古人以字代词时,不可能像今天这样有规范化的要求,更何况,匆促之间也来不及深思熟虑,求其音同音近可矣,故声符相同者而多借用现象。加之,国风是民歌,采风者记下来苛求其字字本字,那是不可能的。即使今天采风,也做不到,因为现在的民歌,也像古代的民歌一样,有些词,是本无其字的。故《诗经》中一篇之内尚且本字、借字同现,何况是不在同一篇呢?古书中刘、镏、榴、瘤、鶹皆有借用留[10]的现象,最初本无其字也;又刘,为木名,字亦作榴(与石榴有别,见《尔雅·释木》),《文选》左太冲《吴都赋》“ 榴御霜”,榴,一本作刘;古“浏亮”亦作“溜亮”,流亦通留,因为刘、留、流同音也。《文选》潘安仁的《笙赋》:“懰檄籴以奔邀,似将效而中匮”,李善注引《埤苍》:“懰,留宿也”,懰自然是留的借字。由此观之,留与刘、懰本可相通。刘或懰字表示美貌,《诗经》中仅《月出》一例,似乎是孤立的用例,但如果我们把与其音同音近的一系列词联系起来来看,它是不孤立的。《月出》用刘字,不过是借音,毫无疑问,当时有这样一个词表示美的意思,与留、刘同音,其本字当为僚也,《说文》:“僚,好皃”(即美貌)。《月出》首章僚字、卒章燎字,与懰字互文同义,陈奂曰:“燎,当作嫽。„„《方言》、《广雅》云:‘嫽,好也’。”《说文》:“嫽,女字也。”[8],嫽与嫽音义同,因嫽是美好义,故女人用做表字。此三字同声同为来母,上古韵部同为幽韵,好亦幽韵字。窃以为僚、懰、燎三字民歌本为一词,载之于书,写成了不同的字。从留得声的字,多有美的意思,应该不是巧合,留,流也,《诗经·郑风·溱湋》“浏其清矣”,水以清而流动为美,人们常以行云流水以喻文章流畅之美,马跑得快,今人犹说“跑马溜溜”,亦并非无因也,溜溜本是形容流水的,形容马,行云流水意也,故古俊马曰骝;瑠,琉璃,流光溢彩,故曰瑠、琉;琉实际上也是从流得声,旒亦如此,旗之飘扬似流也,故古之冕饰或垂玉,造字为上下结构,上为流字,下为玉字,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曰:“自上而下,动则逶迤,若水流也”,字亦作鎏,经典借用旒字,鎏还可指美金也;柳字得声之由亦如此;璙与留、流同音,《系传》曰:“金美者谓之璙,然则璙亦美玉也”[10];榴为安石榴的简称,本是外语借词,古人借用留然后造榴字,不为无因,因为石榴子光溜溜的。综上所述,从古人用字的习惯上来说,《丘中有麻》“留”可与《月出》“刘”(懰)相通,而皆为“僚”之借字。如上所述,“留”作为姓氏,“彼留之子”义有不安,但如通“懰”(从共时的角度应该说通“僚”),表示美貌,如此句型,则《诗经》中不显得孤立,如《月出》“彼姝者子”。窃以为“彼留之子”与 “彼姝者子”不仅结构完全相同,而且意思也相同。《诗经》中结构相同的句子还有《秦风·黄鸟》“彼苍者天”,而《苑柳》“有苑者柳”,《小宛》“有漼者渊”之类的句子句前用词头“有”,窃以为此处“彼”已虚化,与“有”并无实质差别,这种句型可以表示如下:彼(有)形容词 之(者)逻辑主语。亦有不用词头者而形容词重叠者,如《四牡》“翩翩者鵻”,《皇皇者华》、《菁菁者莪》、《裳裳者华》、《渐渐之石》(首句与标题同)。亦有“彼”置于形容词之后者,如《召南·小星》“嘒彼小星”,《信南山》“信彼南山”。大体相同的句子还有上文提到的“彼美淑姬”、《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以及《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此三句与“彼留子嗟”、“彼留子国”同。由此观之,《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国”、“彼留之子”整齐而有变化,而按旧说,则会打破这种整齐的美感。如果“留”通“懰”,那么这些诗句就不再是简单地呼喊对方,而是在诗句中带有赞美和欣赏的字眼(此种情况《诗经》中比比皆是),那么此诗用反复和呼告的手法,这实在是女主人公深情的流露。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丘中有麻》是一首爱情诗,女子盼望意中人亲近她,最终如愿以偿,对方赠送佩玖作为定情物,故她情不自禁地唱出这首歌。每章中间二句,是呼告,也是叹美之词,或因情之所系,或因盼之心切,或因意中人“贻我佩玖”而内心喜悦,故反复咏叹之。

主要参考文献:

[1]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第333,第337页

[2]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月新1版,第47页,第84页

[3]程俊英, 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70页,第216页

[4]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第201-202页

[5]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第105页 [6]闻一多.闻一多全集·风诗类钞[M].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82年8月,第13页

[7]黄焯.毛诗郑笺平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6月,第72页

[8]陈奂.诗毛氏传疏[M].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第613,367,628页

[9]汉语大字典[M].武汉, 成都: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12月缩印本,第1061页

[10]徐锴.说文解字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10月,第7页,第5页

[11]向熹.诗经字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第2版,第515页

第五篇:诗经

《诗经》

1.基本信息:《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韩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重要的注本有《毛诗正义》、宋朱熹的《诗集传》、清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清陈奂的《诗毛氏传疏》、今人程俊英的《诗经释注》、今人余冠英的《诗经选译》等。2.作品年代:《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时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500年。3.诗经体裁:《诗经》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启发。《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就是“风”的代表作。

《楚辞》

1.骚体:骚体文学包括楚歌和楚赋,它们有二个共同特点:其一是以《楚辞》中作品为模拟范式,其二是“兮”的大量运用;后者构成了骚赋有别于其他作品最明显的外在标志。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汉武《秋风辞》等帝王作品,以至整个两汉魏晋骚体都是《楚辞》的继承者。胡国瑞《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曾指出“包括建安到魏末的抒情小赋言,可说都远袭楚辞”。2.赋体:赋体文学出于“楚辞”。这里的“楚辞”指屈原开创的文学形式,包括《楚辞》之前的就流行于世、有可能未进入《楚辞》的楚辞体作品。赋体的形成前人有多说,从大的方面,它与《诗经》传统、战国诸子文风、纵横家排比论辩的气势不无关系,然而最重要、最直接的渊源则是“楚辞”。从句型上看,赋体文有的全部或大部运用骚体句,如枚乘《七发》等;有的大量运用散句的散体赋,如之后宋代苏轼《前赤壁赋》等。从题材上和描写手法看,赋体文的主要题材是约定俗成的,构思方法有规可循,这种类型化倾向来自前代的模仿,由于《楚辞》提供最典丽优雅的榜样。3.朝搴[qiān]阰[pí]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汉乐府

简介: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2.背景:汉代从武帝开始,就频繁地发动战争,大量地征调行役戍卒,造成人民的大批死亡,也使很多家庭遭到毁坏。《战城南》的笔触不仅涉及到战场上凄惨荒凉,还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空间,写出战争造成的社会秩序的破坏、农业生产的荒废。《十五从军征》,以“十五从军征”与“八十始得归”写出了兵役制度的黑暗,两个数字之间巨大的距离令人心惊,它带来的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造成家庭“松柏冢累累”的惨象。3.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独徘徊。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臣朝行出攻,暮不夜归。4.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魏晋南北朝

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乐府诗集》所谓“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正扼要地说明了这种不同。南歌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歌的叙事长诗《木兰诗》,为这一时期民歌生色不少,《木兰诗》尤为卓绝千古。陇头歌: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朝发欣域,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叙事诗:《墨梅》

王冕(元)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石灰吟》

于谦(明)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抒情诗: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边塞诗:从军行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怀古诗: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悼亡诗:离思五首·其四 唐代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蒹葭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eí)。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汝,莫我肯德。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汝,莫我肯劳。逝将去汝,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离骚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下载浅析《诗经》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诗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经

    《诗经》原称《诗》,后被列为________ 经典之一,故称《诗经》。 A 儒家 法家 道家 《诗经》约编于________ 时代,共三百零五篇。 C 夏 周 春秋 《诗经》分《风》、《雅》、《颂......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代称为“诗”或“诗三百”,后来孔子加以整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尊“诗”为经典,定名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诗经有诗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雅”分“大雅”、“小“鲁颂”、“商......

    诗经

    我读国学 1、诗经·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

    诗经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篇》或《诗三 百》,到西汉被称为经典,始称《诗经》,有齐鲁毛韩四家,现在是毛诗流传至今。 收录了......

    诗经

    《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因作品众多,内容博杂,历时久远,作者不一,地域各异,艺术成就与风格自然是难以划一。但从总体而论,其艺术成就大体上体现在以下四几个方面: 1.现实主义的......

    诗经

    中国诗歌长河的源头 ——《诗经》 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他的思想成就也很显著,主要是他......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