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防雷工程公司分析全球天气异常原因与雷击雷灾防御措施
比利时布鲁塞尔的“第一公民”小尿童已“断尿”数日、“水城”威尼斯眨眼间成了“冰城”、乌克兰街头的车辆被严寒“凿”成冰雕、我国北方地区出现零下45摄氏度的极寒天气……
近段时间,极端低温严寒席卷北半球。据报道,严寒已在欧洲肆虐了十余天,数百村庄由于暴雪阻断交通与外界失去了联系。此次严寒已导致欧洲超过400人死亡。东欧一些国家如波兰、乌克兰已有超过200人死亡,俄罗斯当局统计声称该国已有110人被冻死。此外,在塞尔维亚和其他巴尔干半岛国家,仍有超过7万人与外界失去联系。在我国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区,因连降特大暴雪,造成道路堵塞,农牧民生活受影响。
除了极端低温严寒外,各种异常天气也“流窜”全球。今年1月3日至11日,巴西东南部遭受暴雨袭击,引发洪灾,造成至少33人死亡;1月5日,菲律宾南部发生泥石流,造成至少25人死亡,150人失踪;1月13日,美国中西部与东北部遭暴风雪袭击,造成3人死亡,数百架次航班取消;1月18日至21日,美国西北部遭受暴风雪袭击,造成至少12万户断电,芝加哥700余架次航班取消;1月24日,美国亚拉巴马州中部遭受暴雨袭击,造成至少2人死亡,超过100人受伤;1月25日,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生山体滑坡,造成40人死亡,20人失踪;1月26日,印度尼西亚多地遭受暴风雨袭击,造成7人死亡,51人受伤……
极端天气的频繁“光顾”,再次敲响了环境恶化的警钟。
尽管此次北半球的严寒天气引发了一场关于“小冰河期”的争论,但多数科学家认为,气候变暖的趋势并未发生变化。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王启祎等不少气象专家认为,全球变暖正是引起此次极寒天气的深层次原因。
毫无疑问,环境污染、碳排放正是全球变暖的一个重要推手。“极端天气提醒我们,应当审慎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考虑人类活动对自然将产生哪些影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人类应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从碳排放、公共空间环境保护等方面入手,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从而减少诱发灾难性气候的因素。
乔新生认为,保护环境,更要从法律层面上进行。“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是行政主导式的法律,环境保护的主体是行政执法机关。而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应当是全民参与的,所以,环境保护法应尽快从由行政主导转变为全民主导。”乔新生分析说,此外,我国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数量不少,可谓各个领域都考虑到了,但是这些法律的执行效果却并不理想。之所以难以实施,原因在于这些法律按照行政区划规定相关部门的责任、设置环保机关,不利于环保事业的发展。
在乔新生看来,国际间的合作,也是保护全球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
极端气候灾害往往具有跨地域和跨国界的性质。最近的欧洲强寒潮、日本暴雪和中国低温就被认为是相同大气环流异常引发的。跨区域天灾面前,任何国家不可能独善其身,需要协同防范,合力抗灾。
前不久在南非德班闭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7次缔约方会议通过决议,宣布继续《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从2013年开始实施。大会还决定,不晚于2015年制定一个适用于所有公约缔约方的法律工具或法律成果,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据了解,欧洲的法国、德国、乌克兰、罗马尼亚、波黑、意大利等国遭遇大面积极寒后,个别国家或城市甚至因此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目前,欧洲多国均采取措施应对严寒天气。为应对严寒,政府开放了临时救助站,为老年人和流浪汉提供热饮;当地官员呼吁居民注意安全,尽量待在室内;当局在一些巴士车站装置暖气炉,让等车的人取暖;一些地方的学校、幼儿园已经全部临时关闭。
突发的极端天气,对社会的应急能力和防灾能力,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我们应如何减少突发灾害造成的损失,如何从容应对突发灾害?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突发事件应对法,这是应对突发事件的一个有力保障。但是,从近期发生的极端天气,还有之前出现的自然灾害来看,我国的应急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从法律上看,虽然有突发事件应对法,但是相关的配套法规、文件还很缺少。各行政部门应针对各自领域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制定出一些配套文件、规章;从执法的角度看,各行政部门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制定应急预案,这类预案应越多越好,覆盖所有领域。如果有了详尽、充分的预案,那么当突发事件出现时,各部门就可以从容应对,有条不紊;从监督、问责的机制看,目前也还比较欠缺。应当建立明确的问责机制,也就是说,对于不执行应急预案的部门、官员,应让他们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此外,我们还应看到,应对突发事件、减灾防灾不光是政府部门的事情,社会各界都应参与进来。”姜明安说,保证社会参与,也需要立法进行规定。
乔新生认为,面对频发的极端天气,还应从三个方面完善应急机制。
“一是宣布紧急状态机制,明确在何种条件下可以宣布;二是预警机制,强化预报部门的法律责任义务;三是救助机制。目前,我国对高温天气有相应的补助政策,但是在严寒天气上却是空白。这几方面都还有待完善。”乔新生说。
第二篇:气象局机房雷击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防雷中心
泰顺县气象局机房雷击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詹昌东、胡萍、温州市气象局防雷中心、325027
摘要:通过泰顺县气象局机房雷击原因分析,提出针对的改进措施。机房采取了整改措施后效果明显。
关键词:机房 雷击 整改措施 引言
随着气象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如视频会商系统、自动气象站、数据交换机等投入使用。这些电子设备耐压水平低,对电磁环境变化反应敏感,因雷击造成损坏的事件呈增长态势。本文就气象局信息系统机房发生的一次雷击事故,分析其雷击原因,指出其防雷设施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1.雷击导致设备损坏的可能途径及存在的防雷隐患
该局办公楼高23米,机房设在第3层。这里是高雷区,雷灾事故时有发生,08年机房的气象视频会商系统、数据采集器、交换机等设备遭雷击而损坏,影响正常工作。分析发生雷击事件的原因并采取适当措施加以防护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现场勘查发现的问题
1.1担任气象局通信、信息传输等任务的两条光缆从10米外架空引入机房,其金属加强芯未接地;与之连接的光缆终端盒、光缆配线箱均未接地;置放设备的机柜也无接地。
1.2有线电视信号线围绕办公楼外墙50米后进入机房,进入机房后与气象视频会商系统的信号线、网络线等缠绕一起,不符合《气象台(站)防雷技术规范》QX4-2000第8条“屏蔽措施和合理布线要求。”
1.3机房内没有设置接地母排(等电位连接导体),所有设备均无接地和等电位连接,不符合《气象台(站)防雷技术规范》QX4-2000第7条第5款“计算机房和通讯机房内应敷设等电位连接带或环型等电位连接导体”的要求。
1.4交换机到一楼的网络信号线穿越外墙,所有布线均无采取屏蔽措施。
1.5机房内的ZQZ-C2型地面气象综合有线遥测仪(数据采集器)近年频频遭受雷电感应而损坏。经检测,该设备外壳无接地;多条数据传输线从150米外的观测场穿金属管引入;观测场设在海拔534米高的山顶,雷击机率高,数据传输线的金属屏蔽管埋地深度不够(有些地方裸露在地表),金属管之间连接不良,入户端未接地。
1.6地温采集线屏蔽管接地不良;自动站数据采集线屏蔽管中间连接不良。1.7办公楼屋面的卫星接收天线未在接闪器的保护范围之内;天馈线未穿金属屏蔽管进入机房。1.8设在一楼低压配电线路上的电涌保护器(型号:LS4-80)形同虚设。接线过长,残压高,不能起保护设备作用;电涌保护器没固定位置,摇摆不定容易造成接触不良,引起电火花;电涌保护器前端未设置过电流保护装置。
2.防雷措施的改进意见
气象局整体的防雷设施依据《气象台(站)防雷技术规范》QX4-2000进行设计、施工,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具体的防雷改进措施
2.1机房应设置接地装置。建议采取共用接地方式,接地电阻小于4欧姆。
2.2机房内所有电子设备均应采取接地和等电位连接措施;所有信号线、网络线均应采取金属槽架敷设或其它屏蔽措施。
2.3从机房交换机(设备机柜)到一搂的网络信号线改经室内敷设。如继续从室外布线,应采取屏蔽措施。
2.4从150米外的观测场到办公楼的数据传输线金属屏蔽管每隔30米左右做一次接地,接地材料采用降阻剂或接地摸块。通过金属屏蔽管使观测场与办公楼的地连接在一起,减少电位差。
2.5卫星接收天线设置避雷针保护;天馈线应穿金属屏蔽管进入机房,并安装适配的天馈避雷器。
2.6所有光缆(包括观测场到办公楼内部传输光缆)金属加强芯应接地;与之连接的光缆终端盒、光缆配线箱均应接地;置放设备的机柜也应接地。
2.7低压配电线路上的电涌保护器应按规范要求设计安装。3.防雷措施改进后的状况
根据以上改进意见,机房与2008年六月采取了上述的整改措施,经过两年多次强雷电天气检验,再没有设备损坏,效果明显。
4.结束语
“安全气象”是我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上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之一,安全保障工作也是 “绿色台站”建设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我们应切实做好防雷工作,确保人身安全、数据安全、设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