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孩子,我该怎么办?——新教师针对“特殊儿童”的几点思考
孩子,我该怎么办?
——新教师针对“特殊儿童”的几点思考
摘要:幼儿的天性释放需要在合适的环境中,需要耐心地指引,需要老师的关心、关爱,需要家长的认可和鼓励,而不是一味地限制。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予以夸奖,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孩子树立自信,孩子可以独立完成的事情,老师千万不能代他去做,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完成,让每一个孩子学会在蔚蓝的天空自由地翱翔。
关键词:聪明,极端,“我要奶奶”,认真,“奶奶,我来看你了”,“我不要睡觉”
正文:
作为一名工作两年的新老师,在我的理解中,特殊儿童之所以特殊,是就其学习需要的特殊性而言,然而在我们班里的怡怡,却是行为上的难以控制而显示出的特殊。在怡怡的平时行为习惯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非常极端的孩子,她的行为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排队的时候,总是表现得尤其突出。比如在上课的时候,她有时会自顾自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上课时在自己的座位上动个不停,有时还要去弄弄坐在她周围的孩子,一会儿找个旁边的小朋友讲讲话,一会儿又去找个小朋友玩玩(她居然坐在位置上都能玩得那么起劲)„„她的行为很难受到控制,在老师接二连三的教育、批评以及鼓励中,她也只能仅仅有几分钟的停留,面对这样的她,我有时真的是无可奈何,她其实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她的理解能力很好,她很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喜欢帮老师做事情,在观察她的行为表现过程中,我发现她在做事情的时候,总是能很有条理地把事情做好,就是在这过程中老师需要给她多一点的关注,避免了她的捣乱后,一切变得那么的顺利。
“我要奶奶”
怡怡,她的反应很极端,自从她的爸爸来到了学校和她一起观看了表演后,她就开始有了依赖感,总是大哭大闹的 “我要奶奶”“我要奶奶”,面对这一情况,我也只能尽快阻止她的哭闹声,不要让其他的小朋友也受其影响。她紧紧地抓住她奶奶的衣服,就是不肯松手,在老师的软硬兼施下,她终于放开了那紧紧攥着衣服的手,但随着奶奶的离开她的哭声变本加厉了起来“我要奶奶”“我要
奶奶”„„无论老师、小朋友跟她说什么都无济于事,等她的哭声不再那么尖锐,情绪稍稍平静一点以后,搭班徐老师就开始跟她讲道理,这时候的她,还是挺懂事的,其实怡怡是个很能干的小朋友,但不知为什么有时却表现得情绪那么激烈。
采用方法:
1、榜样效应。在同伴中找一些榜样,提醒孩子:你的同伴在哪一方面比你好,你只要努力一下,也会像她一样好,甚至比她更好。通过树立榜样,让孩子能真切感受到自身需要改进的地方,榜样效应能让孩子通过比较的形式更具体地知道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不好的,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提升自己。作为老师,更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这都可能是孩子模仿的来源,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2、发挥孩子的潜能。潜能对孩子的智力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要特别注意的一点,那就是潜能是有着递减性的。这个法则告诉我们,对孩子进行教育开始得越晚,孩子的潜能开发得就越少。这种递减主要是由于孩子得不到发展其内在潜能的机会而导致的,所以,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要及时给孩子发展其潜能的机会,尽早让孩子把这种能力发挥出来。怡怡很喜欢讲故事,她很能干,很喜欢做老师的小助手,针对这一情况,我会适时交给她一些任务,比如:讲故事给小朋友听,和小朋友做游戏等等,让她从中找到自信,找到快乐。
3、恰当适度的夸奖。恰当的夸奖是孩子的信心之源,每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用赞美的语言帮助每一个树立起坚定地信心去解决困难,摆脱内心的苦恼,耐心地培养并经常性地说一些鼓励的话至关重要。今天,怡怡的情绪很不稳定,在上课前,我很担心怡怡的情绪会让课无法继续下去,为了能顺利上课,我在上课前就认真观察她的一举一动,并且告诉她“如果你表现得好,爸爸就会早点来接”。她的哭声暂时压了下去,上课时,我特地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表扬了怡怡,意想不到的是她居然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手放在腿上,腰也挺了起来,两只眼睛专注地看着老师,看到此种情景,我趁热打铁鼓励小朋友像怡怡一样坐好,在上课时,她表现的很积极,听得非常认真(以前她上课还总是要讲讲话、做做小动作,无论老师表扬还是批评,总是不能坚持一段时间),每次当她举手后我都会给她一些鼓励,看着她在一次次回答问题后表现出来的快乐和自豪,虽然眼睛还会因为长时间的哭闹而肿着,但看到她眯起眼睛的笑容,我发现她是多么得
可爱。
4、委以重任。委以重任让孩子体会到了被老师重视,被同学关注,而自己也很能干的感觉,信心也就油然而生。当孩子没有事情做的时候,有些孩子会感到孤独,甚至感到害怕、不安,这种情绪使他们不能进行正常的活动,于是就哭闹起来,这时,他们更需要的是老师的关心、关注,当孩子感受到了这份关心和关注后,孩子不安的心就能平静下来,才能和同伴一起学习、游戏。在结束一节课后,其他小朋友都去厕所了,她却又眼睛红着走过来跟我说“我要奶奶”,在无可奈何的同时,我灵机一动,在稳定她少部分的情绪后,让她帮助老师做点事,或许能够转移她的注意力。虽然刚开始还有点不情不愿的,可一分钟都不到的时间,她就一心一意地投入到要做的事情中了,她忘记了哭闹,现在看到的是一个特殊而能干的小女孩。“奶奶,我来看你了”
每当我把她从她奶奶的身上抱过来时,她便开始不安分起来,手脚并用着,试图挣脱,大哭大闹起来,身体不断地扭动着,她的奶奶看到这种情况总是不愿离开教室,并说着“奶奶在这里看着你,你坐在位置上上课”,在上课的过程中她总是会跑过去找一下自己的奶奶,伴随着“奶奶,我来看你了”的声音,她在教室和午睡室之间穿梭着。
采用方法:
1、“冷处理”。当再一次响起 “奶奶,我来看你了”的声音后,怡怡没有找到奶奶,就开始问老师“我的奶奶呢?”“一会就来,你先去上课吧!”她果然真的到教室里去了,我有时真的觉得她的思想很奇特,我不知道她到底在想什么,可能这时的她也不知道老师在想什么,也会有点畏惧吧!
2、有度的夸奖。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能因为孩子的不良行为而专门批评他们,而要去发现孩子的长处,并及时夸奖他们——尤其是个性强、精力旺、不服管得孩子。发现了孩子的长处,尽量对他们的良好行为进行夸奖,当他们听到夸奖时,就会变得很听话。
3、讲道理。孩子并不是不讲道理的,他们只是不愿去理会,不愿去思考,如何让孩子愿意听你说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4、恰当的批评方法。一般意义上讲,人们都不喜欢挨批评,因为这让他们 的自尊心不好受,感觉很没面子,孩子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在接受批评时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抵触情绪,使批评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因此,一定要注意批评的方法与尺度,要让批评达到春风化雨、甜口良药也能治病的效果。
怡怡其实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在没有这些哭闹的日子里,她虽然也倔强,但总是在老师要批评的时候突然表现得很乖巧,她很会帮老师做事情,最喜欢做小老师了,她管小朋友时总是那么有魄力,她不需要告诉老师就能让其他小朋友听她的话,但她有点“人来疯”,一不小心也会让她成为挑起事端的那个人,我想,她更需要的是老师、家长对她的认可和夸奖吧!
“我不要睡觉”
吃午饭前,怡怡又开始了念她的“紧箍咒”:“我不要吃饭”,“我不要睡觉”,“我要回去睡觉的”!午睡时,她总是精力很旺盛,不要睡觉,在老师的要求下,她开始和老师提条件了“我不要睡觉”,“我今天早晨睡懒觉了”等等,一有不如意,她就会叫喊、哭闹起来,为了不吵醒其他小朋友,我总是尽量安抚她,可往往起的作用不是很大,她总会得寸进尺,“我不要睡觉”的声音一层高过一层地响起,感觉上她很了解老师,知道老师会因为她的哭闹而妥协时,她就会叫得特别大声。
采用方法:
1、不理睬。把怡怡带到了办公室 “不要睡觉就坐在办公室里,其他小朋友都被你吵醒了”,她在办公室里很安稳,不哭也不闹了,于是,采取了不理睬的方式,当她和徐老师讲话时,也不去理会,过了会儿,在怡怡连续打了几个哈欠后徐老师假装很累,伏在桌子上休息了,怡怡看了看走到午睡室“我要睡觉了!”“睡吧!”我说,这时就看到她一个人到自己的床上拖裤子睡觉了,刚靠到枕头她似乎就睡着了。
2、事后有效的沟通。沟通是架起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对于孩子当然也不例外,良好的沟通会让孩子敞开心扉,愿意与你分享心中的那份“秘密”,愿意向你倾诉自己的不满情绪,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必要条件。
3、平和的心态。平和的心态,会让我在处理问题上保持冷静,能让我更清晰地知道自己要如何处理,怎样做才能真正有效地从根本解决问题。
怡怡,是一个能调节班级气氛的小女孩,她在我们班里的影响作用还是挺大 的,而她的行为同样让人无法捉摸,“疯狂、懂事、聪明”这些似乎都和她有着联系,而在我认识到她的行为的主动、疯狂时,我开始想把她的这种行为转化,转化成一种管理他人的满足感(因为她在班里感觉很是挺有震慑力的)。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请怡怡担任了小老师,让她来管理其他的小朋友,要求是让他们安静地听你讲故事,孩子们非常喜欢听怡怡讲故事,她讲的故事非常生动,还会用动作来表示呢,班级里的孩子听得都很投入,但总是还要几个调皮的孩子要捣乱一下的,我在一旁看着也不出声,这时怡怡主动走到讲话的孩子的旁边很生气地说了一声“不要讲话了”,果然略见成效,这时的她似乎有了份成就感,似乎理解了“上课不能随便讲话”的含义,似乎从中找到了那份“失去的恬静”„„
在观察怡怡的这段时间里,我发现她是一个性格倔强、缺乏安全感地孩子,她的哭闹只是想让老师、家长更多地关注她,并能按照她的想法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她不喜欢安静地坐在位置上,早晨来园时,当小朋友都已经安静地坐在位置上准备上课时,她就开始拉着奶奶或爸爸不肯进教室,当小朋友玩游戏时,她的反应就不会那么的强烈,她的哭闹总感觉是针对她的家长、老师的,她总想让父母、老师对她妥协,她想“赢”过家长,“赢”过老师。
怡怡喜欢玩,而“玩”对于孩子来说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更准确地说玩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孩子通过玩耍来探索世界,汲取智慧,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学习驱动力。作为老师,更应该的是要学会鼓励孩子聪明、巧妙、愉快地玩。发展孩子的“玩商”,不仅能帮助孩子多学知识,还可使她愉快地生活,与别人和谐相处。
对于孩子的行为,老师、家长要有耐心,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并将之引入正确的轨道。老师、家长的夸奖、认可能激起孩子的兴趣,把她引入知识的殿堂,让她在读书、游戏的过程中享受无穷的乐趣。当她遇到失败挫折而没有耐心哭闹时,不是手把手的教她,而是鼓励她,尽力让她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她也能从鼓励中找到自信心,从而形成快乐向上的性格。参考文献:
【德】卡尔威特/著.卡尔威特的教育.
第二篇: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思考
一、进一步提高对特殊教育工作的认识 “没有特殊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完善的、不完整的素质教育,也不是全民的素质教育。”要切实做好特殊学生的教育工作,首先必须要让广大教师真正认识到做好特殊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提高教师的责任性,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能自觉主动地去关心特殊学生,把特殊教育工作列入教师工作考核内容。就我市而言,良好的外部条件已
形成。今年上半年我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我市特殊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要求各级学校要从提高全民素质,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的高度来认识特殊教育工作,对各类残疾儿童少年要做到思想上重视、措施上落实、生活上关心。学校通过宣传,要使全体教师形成共识,真正提高对特殊教育工作的认识。
二、建立全面公平的考核机制 公正、合理的考评机制是调动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杠杆。放弃对特殊学生的考核,实际上就是放弃对他们的教育,这是绝对不可取的。首先应把对这些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的教学考核和其他健全学生一样进行。其次,又要考虑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化在特殊学生身上的精力和时间有所回报。对随班就读的学生进行分类给分是目前有效的考核办法之一。例:中度给予45分基础分,再加上实际考分计入总分;轻度学生给予30分基础分,再加上实际考分计入总分。然后将总分作为特殊学生的最后得分进入教师教学成绩进行考核。教师有了这个基础分,在平时教学中能注意关注特殊学生,教师自己就有可能获得合格的教学成绩,特殊学生就有可能获得发展。同时,要对特殊学生进行全面的考评,包括对他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劳动表现、体育活动等等方面进行评价。有些特殊学生学习成绩确实不行,但他能天天到校,风雨无阻,这是他热爱学校、热爱学习的表现;有的上课能认认真真听老师讲,虽然不会写作业、不会做题目,但课后,能较好地和同学交流;有的劳动表现非常好,干活卖力、起劲,脏活、累活抢着干;有的体育训练刻苦,成绩出色,在比赛中为学校、班级赢得了荣誉。这些进步和成绩,不正是我们学校教育的结果吗!同样应该作为考核的内容进行考核。
二、特殊儿童应分门别类,选择适宜的教育形式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童心理学教授陈达光表示,从学术上讲,智商在69以下的都属于智力低下,在40以下的则属于重度,主要训练自理;智商在40~50之间的,属于可训练;智商在50~69之间的,属于可教育。陈达光教授认为,智商在60以下的,可以进入特殊学校,这样对于特殊学生而言,积极性更强,由于学习进度慢,可以慢慢跟得上。而对于智商在60~69之间的,处于临界状态,能力一般都可以,可以进入普通学校,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智力会增长。根据陈达光教授的理论,学校应根据特殊儿童的智力程度分类入学:对中轻度的儿童,安排他们进行随班就读,通过和健全儿童共同学习和活动,有利于他们的发展。对重度弱智的特殊儿童,举办培智班,选派责任性强,工作细致耐心的教师担任教学。从目前我们的实际看,适度的随班就读是可行和需要的,而从特殊儿童的发展来看,举办培智班则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从大环境看,他们仍然和普通学生在同一所学校学习,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和普通学生有一样的外部环境。在课堂学习上,则有专门的教师给他们上课,学习量少,进度慢,教师也不再受考试成绩的束缚,学生人数少,老师能比较全面地关心他们,避免了重度弱智儿童进普通班随班就读被老师忽视的现象。因此,普通学校举办培智班是提高特殊教育有效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第三篇:对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现状思考
对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现状的思考 青云小学 费寿华
摘要:随班就读是国内近年来普遍推行的一种特殊儿童安置政策,但目前普通学校对这部分儿童的教育处于缺失状态,不少普通教师不能及时、正确、科学地对这些特殊儿童进行教育。本文通过对本校一个特殊儿童的现状叙述、原因分析,思考普通学校教师如何实施特殊教育来教育班中的特殊儿童。关键词:随班就读;特殊教育;普通学校
一、存在现状
(一)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现状。我国的特殊教育一般是指狭义的,即对身心发展有残疾的儿童施行的教育,如果按照当前国际流行的对特殊教育的定义,以学习上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为教育对象的话(包括阅读障碍、书写障碍、写作障碍、计算障碍等在内的学习障碍、情绪情感障碍、言语障碍、行为困扰、品行问题、交往障碍、心理健康问题、身体病弱等),中国约2亿的学龄儿童中,需要特殊教育儿童绝不止750万。我校的T就是其中一位需要特殊教育的儿童。
(二)T的基本情况
T是我校六年级的学生,今年13岁,患有先天性唐氏综合症。一年级到六年级一直在我校随班就读。她二年级在我的班上学习过,在与她一年的相处里,我曾查阅了唐氏综合症的八方面典型特点:1.特殊面容:头颅小而圆,眼距宽,眼裂小,外眼角上斜,有内眦赘皮,鼻梁低平,外耳小,硬腭窄,舌常伸出口外,流涎较多。2.智能低下:最突出、最严重表现,智商通常在25~50之间,抽象思维能力受损最大。3.语言发育障碍:患儿开始学说话的平均年龄迟至4~6岁,95%有发音缺陷、声音低哑、口齿含糊不清;口吃发生率高,1/3以上有语音节律不正常,甚至呈爆发音。4.行为障碍:患儿大多性情温和,常傻笑,喜欢模仿和重复一些简单的动作,经过反复训练可进行一些简单劳动。少数患者易激惹、任性、多动,甚至有破坏攻击行为;有些患儿则显示畏缩倾向,伴有紧张症的情绪。5.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在出生后早期运动功能与正常同龄儿差别可能不大,但随年龄增长其差别增大。在不同的患者中运动发育的情况也相差很大。患者可执行简单的运动,如穿衣、吃饭等,但动作笨拙、不协调、步态不稳,需要养育者有耐心地反复训练。6.体格发育落后:身材矮小,骨龄滞后,出牙迟且常错位。四肢短,韧带松弛,四肢关节可过度弯曲。手指粗短,小指向内弯曲。动作发育和性发育均延迟。7.伴发畸形:约50%的患儿伴有先天性心脏病或胃肠道畸形,视力障碍,甲状腺功能低下。8.指纹改变:通贯手;第4、5指挠箕增多;脚拇指球区胫侧弓形纹和第5指只有一条指褶纹。在与T相处中,我发现她身上很多地方都符合上述特点。
(三)她存在的状态
这样的她六年来,每个上学日都出现在自己的普通班上与其他学生一同接受老师的教育。只是她只能简单地重复简单的语句而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背诵课文;她只能书写简单的数字而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加减乘除;她只能在考试中得到几分而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拥有优秀;她只能简单地与人交流而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有各方面的交流;她只能一个人玩耍而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交到朋友„„她的话很少,她的动作很慢,她会无故傻笑,她会悄悄走开,她常常孤单的一个人。多少次路过她的教室,发现其他人都出去上体育课了,她一人留在里面,只是傻傻地坐在位置上,心里都有些不舍;多少次上课时,我想教她点什么,却又总是匆匆来匆匆去,什么也没教会她,心里是那么的无奈;多少次在路上碰到她,她都用她的语言和我打招呼,每次,心里都有那么些心痛;多少次在校园里看到快乐蹦跳的孩子中她那蹒跚的背影,心里都有那么些遗憾„„
(四)老师的态度
对于她的存在,学校中的老师们也各持己见,并没有统一的态度。
1、不赞成。一小部分老师认为特殊儿童就应该去特殊学校接受特殊教育,因为普通学校的老师教育的对象是普通学生。她在普通学校不仅自己得不到学习提高,也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
2、赞成。在教过T的大部分老师认为:T与普通儿童是平等的,应当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其中也有些老师反应:在目前的大班教学条件下,要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对教室而言,已负担甚重,再加上特殊儿童介入,会增加较大的负担,教T时,她的“离奇失踪”、“游离课堂”、“突然模仿”„„都让老师们担心的和头疼的。除此之外,大家普遍认为:由于缺乏对特殊孩子了解,在教育像T这样的特殊儿童,老师们有种无力感,他们自感虽然赞成,但却不能胜任这样的工作。
3、不置可否。还有一部分老师认为特殊学校的学生多智商比T还要低,恐怕她去了之后没有学到必须的知识技能,反倒变得像其他特殊学生那样,岂不是更糟!但留在普通学校同样得不到适合的教育,而且还有可能遭到正常孩子的欺负,给学校老师、同学带来很多麻烦、问题,也是一个问题。
对于九年义务教育来说,小学阶段是基础和关键。因此,小学教师对特殊儿童的接纳态度将直接关系到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特殊儿童随班就读为什么难接受、难开展?
二、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二年级时,因为学习内容比较简单,T还能学习一些知识,比如书写自己的名字,写阿拉伯数字,背《三字经》、古诗,读一些英文单词„„她那时考试能考几十分,特殊性还不明显。可是,义务教育没有留级制,她还没来得及学会低年级的内容,已经被升到中年级、高年级了。在高年级的她根本跟不上高年级的课程,也不会与高年级的同学相处。这样的她慢慢被公认为特殊,逐渐大家形成了共识:她需要照顾。于是,家人、老师、同学们都照顾她、让着她,一些生活上的技能根本没有机会去学习。对于T来说,她在像我们这样的普通学校里,跟不上其他学生的学习程度,所以在学习上她没有前进的方向;在这里,她被所有人认定为特殊,所以在生活上,她没有学习新技能的动力;在这里,她没有朋友、没有玩耍的伙伴,是孤独的。
(二)教师的原因 1.向特殊投降
对于T的情况,很多老师只知道她特殊,她是唐氏综合症、智商低。在谈到她在学校的各种滑稽、离奇表现时,老师们往往只是停留在一般认识上。一旦她被分到某个班中,老师们都知道去照顾、关心她,但除此,并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教育引导她。时间长了,老师们似乎达成共识:因为她特殊,所以很多知识她不知道;因为她特殊,所以很多技能她不会;因为她特殊,所以学什么都学不会;因为她特殊,所以写什么写不出„„特殊,成了老师们不教、教不好、不会教的共同借口,最后,大家都向特殊投降了。2.缺少特殊教育经验
由于普通学校难得才会出现特殊学生,像T这样特殊的,也许几十年都遇不到一个。教师们之前都没有教育这样孩子的经验,一直教育普通孩子的他们突然面对这样的特殊孩子,真的是完全不知道从哪下手。其中,也有一些负责任的老师试图用教育普通孩子的方法来教她,但成效甚微。普通的孩子,一个字不会,多教几遍也就会了,可是T,教过几十遍的字,改天来还是不会。对于她,教师们无经验可依,也无计可施。3.一再失去信心
老师都是负责任的,都想把孩子教好。T在我们这样的普通学校学习时,好几位不依不饶的老师都曾对她信心满满,以为自己可以教育她。有的老师利用下课的时间教她认字、写字,有的老师掰着她的手指教她算术,有的老师一遍一遍地教她读书„„结果都以失败告终,他们最终都是摇摇头说:“哀其不幸”啊!我已经尽力了。可教育最怕的就是失去信心,特殊儿童教育,信心就显得格外重要。信心没了,这种特殊孩子的希望也就没了。
三、思考
特殊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程度,最能体现人道主义的深度,展露人文思想的底线。中国向来是一个有着悠久人文历史的国家,历代中国人都不缺少人道主义典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担起关怀、照顾弱势群体的责任,每一位教师都有义务教好特殊儿童的责任。短时期内,随班就读工作还将是我国特殊教育中的主力军,我们应该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努力改变教育思想,改进特殊教育方法,做好随班就读工作。如何更有效、更有针对性,我认为可以从考虑以下几个做法:
(一)普通学校教师的培训
学校开展特殊教育课程、讲座、培训,帮助老师了解儿童的一些异常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掌握一些特殊鹅绒实施教育的方法。另外,每个学校配备一个经过系统培训过的“个别辅导员”。当前,很多学校都配备了“心理咨询教师”,这个“个别辅导员”就可以让“心理咨询教师”来兼任。这样的孩子在专业训练的“个别辅导员”伴随之下,对他们进行有系统的训练、帮助和指导,才能在普通学校获得有意义的学习。在美国,每一位进入普通中小学的特殊儿童都可以申请由地区教育局配备“个别辅导员”帮助他们,直到特殊儿童已经完全适应学校学习生活为止。在我国,随班就读政策已经推行15年,但教育部门仍然没有“个别辅导员”到班级中帮助特殊儿童,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有计划地发展其智力因素。
看到一些关于随班就读的文章,有些书上说,“弱智生随班就读,关键在于‘随’”。‘随’就不是齐步走,一刀切。要让其接着自然规律,按自己的特点去发展,当然也不是任其自由发展,不能忽视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要让其能随进班集体,随上班集体,最终使其能在自己的水平基础上与同学同步发展。例如:其他学生要求当天就掌握的知识,对于T可以用三天到一周完成,甚至更长时间。如果识记难度特别大的,可以只要求他认识,并不一定要求会写。口算练习其他学生当天20题,他可以只完成其中特别简单的,然后有点难的题目教师直接指导其完成。第二天可以出这样类似的有点难度的题目,让其自己独立完成。如果完成情况不理想,可以再指导,第三天再来。给他多些时间,相较其他同学为他多设些坡度,那么她多少也能有所收获。
(三)多与家长沟通。
一个学生,对老师来说,或许只是几十分之一,而对家庭来说,就是百分之百。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来说,随班就读学生的家长对孩子的智力水平是了解的,但他们表现出来的态度往往不同,有的家长知道孩子智力较低,但是仍然不放弃,在家中配合老师耐心的辅导,使是孩子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而有的家长则对孩子放任不管,任其发展。教师特别要对这样的家长做好家访工作。给他们讲一些道理,提供给家长一些方法。使他们能够配合学校做好随班就读学生的工作。有了家长的配合,特殊儿童的教育将事半功倍。
(四)发挥助学小伙伴的作用
目前由于教学条件、教师人员的限制不可能实行一对一的个别教学,因此许多随班就读学校便采取了集体教学为主,伙伴教学为辅的教学形式,在集体教学中,兼顾学生的个体需要。助学伙伴是随班就读教学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它不仅使特殊儿童从同学的帮助中解除一部分学习和行动上的困难,还能从与正常儿童的交往中,开阔眼界,增加接触社会的机会,学会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对助学伙伴来说,助学活动也是建立爱心,学会关心他人,促进自我的好机会。随班就读伙伴助学的通常做法是:助学伙伴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出现,一般选配2-4人,分别在特殊儿童学习和行动上给予帮助。选配的助学伙伴必须是品学兼优,有热情,有耐心的正常儿童。
关注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教育是长期性的。俗话说: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对于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为他们提供融洽、友爱的学习氛围,配合耐心的个别辅导,有针对地发展随班就读学生的认知领域,随班就读学生也能像正常学生一样健康成长。我们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特殊儿童这朵奇异的花将在祖国这温暖的大花园中静静开放,装点我们共同的家园。
参考文献:
1、朴永馨 著:《特殊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2、胡中锋、李方 著:《教育测量与评价》,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葛新斌:“人的发展平等:特殊教育的基本理念”,《中国特殊教育》,1998年第2期
4、刘全礼 著:《特殊教育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方俊明:“我国特殊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特殊教育》,2000年第1期
6、陈云英 华国栋 主编:《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实验》,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7、陈云英:“学生的个别差异与特殊教育”,《特殊儿童与师资研究》,1994年第1期
8、肖阳梅:“论普通教育中的特殊教育”,《内蒙古师学报》,1999年第4期
第四篇:如何让课堂爱讲话的孩子能静下来听话? 我的思考
如何让课堂爱讲话的孩子能静下来听话? 我的思考
发布者:吴永洲 发布时间: 2013-5-9 11:43:53
首先就是要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反思一下自己的授课方式,是不是很中规中矩的,有些枯燥,没有什么新意。不如多在课堂上,与这些孩子们多一些互动,努力让自己讲的东西更生动,新颖,激起他们的兴趣;
再有,试着改变自己的想法,不要认为这些孩子就是调皮,或者说是差学生,应该让他们感觉到,在你的眼中,你是尊重他们的,消除他们与你的对立。时间长了,你会发现他们很喜欢你,这让就不用担心他们不听话了;
最后,听话的小学生是夸出来的。注意平时多有意夸奖一些潜力大,没有信心或者调皮的孩子,与孩子们拉近距离,如此,他们自然会听你的话,课堂教学也就轻松许多。
第五篇:我当班主任已经6年了,在班级里总会发现几个特殊的孩子, …
职业学校学生攻击性行为与教师的心理疏导
景德镇电大 缪军
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毕业没能考取普通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不仅在学科学习方面落后于整体水平,而且相当一部分处于一种自制能力差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极其严重,持久地影响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和目标动力。甚至有部分学生会产生攻击性行为,如何做好具有这种行为倾向的学生工作对一个学校的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从事职业学校德育16年了,在学校工作的这些年里总会发现几个特殊的孩子,他们常常为一点小事打、骂、欺负同学,甚至无事生非去攻击同学。以前我总是苦口婆心地给他们讲道理,进行说服教育,但是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孩子没有太大的改变。通过观察了解才明白孩子具有这样的行为不是品德问题,而是心理问题。如何对这些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治呢?通过多年的思考、实践,找到了矫治攻击性行为的几种有效方法。
一、案例
案例(一): 男生张某,原九江某县初中毕业学生,初中成绩比较好,但由于父母离异,造成性格孤僻不合群。加之一次班主任老师冤枉其偷拿其他同学的东西,为此对老师怀恨在心,无端找人麻烦,惹是生非。09年录取到我校,谁在一些小事上不经意与他发生冲突,他就会以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一次因其他同学开玩笑说他和某某女同学谈恋爱,于是拿起砖头冲进教室,差点给其他同学带来了伤害。由于他的行为,使他与其他同学不断疏远而孤立无助。
案例(二): 男生蒋某,因其父亲经常在他面前打骂母亲,致使其母离开父亲。父亲打骂他母亲的行为经常出现在他的脑海,进入我校以后由于个小,学习成绩中下,言行举止不够文明,造成同学都不愿和他交往,人际关系较差,学习生活中常有下列行为:上课不遵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搞一些惹人发笑的恶作剧,面对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指责,他毫无不悦。课间还无故欺负其他同学。甚至还到社会上纠集一伙人到学校打骂同学。
案例(三):我校职高班有一位单亲家庭的女生,非常任性、执拗,时常乱发脾气,稍不如意就哭闹、撕扔东西,经不起批评。记得有几次被老师批评后,她就边狡辩边哭喊着要回家,听不进老师的话。平时因她脾气古怪,同学们不愿与她一起玩耍,她就会生气地回到座位上,嘴里叽里咕噜不停地骂人,以泄内心的不满。不喜和同学交往,经常出入网吧结交网友,到市其他学校去寻衅滋事。
二、具有攻击性行为学生的特征 所谓攻击性行为就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于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性行为常表现为:
(一)好胜心强,喜欢与人争执。这类孩子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事事好与人争第一,一旦同学在某个方面超过自己他就会表现出反常行为,与人争执、打斗,发泄内心的不满。
(二)爱惹事,自控力差。这类孩子平时管不住自己的手脚,言行举止不分时间、场合,课堂上坐不住,爱惹是生非,影响其他同学,课间常因自控力差而与同学发生摩擦,导致出现攻击性行为。
(三)情绪不稳定,好冲动,时常乱发脾气。这类孩子往往在家中娇生惯养,家长拿他没办法,稍有不顺,便耍性子,自我中心意识强,容不得别人的批评
三、原因
(一)家庭因素
1、部分家长自身脾气暴躁,有暴力倾向,在家中经常大发雷霆。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孩子的行为,无形中影响了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性格上的缺陷,行为上的过激。有些家长惯于用暴力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结果孩子也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他人。如有的家长在孩子做错事时,不是循循善诱,而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打骂孩子。天长日久,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一旦无处发泄,就会转嫁到别人身上,逐渐形成攻击行为。
3、有的孩子来自单亲家庭,缺少父母的呵护与关爱。这类孩子大多由其祖父母辈抚养长大,往往倍受溺爱而非常任性,动则发脾气,经不起批评,经不起挫折。
(二)心理因素
1、情绪、行为出问题。一般来说,有情绪问题和行为障碍的儿童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如多动症儿童因冲动、自控能力差,当情绪稍激动,就头脑发热,与人发生争吵或动手打人。
2、心理发育不成熟。这类人判断分析能力差,容易被人挑唆怂恿,对他人和社会表现出敌意、攻击和破坏行为。
3、自卑与自我封闭。每个人都可因自己身体状况、家庭出身、生活条件、工作性质等产生自卑心理,有自卑心的人常寻求自卑的补偿方式。一旦产生自卑感,他们就会与人争斗来作为补偿。另由于网络的存在,这个群体拒绝和外界交往,沉溺于网络交友之中。
4、自尊心太强。这类人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一旦经受挫折,往往反应特别敏感、强烈。挫折是导致这类人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环境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攻击是观察学习的结果。由于学生年幼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差,如果没有人及时正确的引导这些孩子,他们就易产生攻击性行为。此外,暴力影片,暴力电玩游戏、大型网络游戏也会使孩子受到不良影响。比如一些孩子经常看暴力影片,玩暴力电子游戏会增加人在仿真情境和真实生活中的攻击性思考、感受和行为。此外,研究者认为,玩暴力电玩游戏要比电视和电影中的暴力镜头来得更有伤害性。
四、对策
职业学校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影响了他人的生活和学习,而且还会影响自己一生的发展,延续到青年后期,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问题。更严重的是还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有关资料显示,70%暴力少年犯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认定有攻击性行为。因此,对职业学校学生攻击性行为必须予以矫治。
(一)悦纳、疏导
所谓悦纳就是既要接纳他人的优点,又要接纳他人的缺点,容人所短,聚人所长。所谓疏导就是要以坦诚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帮他分析现实问题,根据具体情况讲清道理,指明方向,找出补救的方法,让他冷静地接受。
案例1中的男生,原本他的学习成绩不错,由于父母关爱的缺失,班主任老师的误解,所以来到职业学校,由此其性格更加孤僻和不合群,同学都疏远他,使他觉得很孤立无助。针对这种情况,我决定先接受他的不足之处,每当学生在我面前告他状时,我先不急着批评他,而是把情况记录下来,在同学面前挖掘他的闪光点。他喜欢乒乓球运动,我就经常带他一起打乒乓球一旦有进步,就鼓励他。记得有一次,班里一位学生的裤子被凳子上的钉子钩破了,他主动从寝室里拿来锤子帮他把钉子钉进去。我就及时表扬了他。他的闪光点不断地呈现在同学眼前。渐渐地我发现同学们告他状的次数少了,由一星期多次,变为3、4次,1、2次了,同学和他玩的次数多了。我抓住机会,把他叫到办公室,拿出记录本让他看。肯定了他的进步,同时又帮他分析原因,让他明白只有处处表现好,同学们才会接纳他,亲近他,他才会受到欢迎。通过这样的办法,在以后的日子里极少看到他攻击同学的行为。
(二)干预、转化
所谓干预就是老师采取措施避免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产生。所谓转化就是采取情感导入,沟通心理获取同学和老师的信任,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举止。
通过调查,我认为对案例2中的孩子确诊须十分谨慎。造成他攻击行为的原因之一是家庭不良的教育因素影响。父母的离异,父亲对他犯错不是辱骂就是棍棒相加造成他具有暴力倾向。其次是同学对他的不理睬,因其个小把他冷落。于是,他就经常无理取闹,故意捉弄别人,并给人家取外号来表现自己的存在。针对他产生攻击性的原因,我实施了一些干预措施。首先改变其家庭教育环境。我同他父母和爷爷奶奶进行了一次诚恳的谈心。通过谈话使他们明白,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要求他的父母多抽一些时间来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当孩子有错时,应耐心开导,而不应辱骂、踢打的教育方式。禁止孩子看暴力影视片,或者帮他分析,提高他辨别是非的能力,鼓励他学习、模仿片中的积极行为,批评攻击行为。我多次进行家访,汇报孩子在校的表现,了解孩子在家的活动情况。接着我采取情感导入策略正面转化。这位姓蒋的同学,平时受到批评冷落太多,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当她犯错时,如果再进行批评、辱骂,那只能强化他的负面影响。因此,针对蒋的这种心境,我决定想办法和他沟通心理。我用热情来换取他的信任,对他的困惑我热心帮助,对待他的忧思我热心化解,偶尔的进步,就在午间谈话课表扬。经常和他说话聊天,包场看电影同学们不愿和他在一起,我就特意坐到他身边把自己带去的食物分给他吃,让他感到老师的可亲可敬。有时借课间之余跟他聊自己小时候做错事受到老师批评的事。好几次我发现他的神态很惊讶,还说:“老师,您也有这么多的错。”我知道他对我说这话时,我已经完全取得了他的信任。从多次与他谈心后,我了解到他的恶作剧,脏话都是为了引起同学对他关注,处于自我保护。了解他的这种内心,我就适时的对他指出不文明的行为和语言不能赢得同学的好感,应该用真心和诚实来获得同学的信任。后来在班级活动中,我尽量给他施展才华的机会,帮助他树立信心,培养他的荣誉感,并经常把他的进步告诉给他的家庭。通过以上措施收到的效果是明显的。
(三)宣泄、补偿
所谓宣泄就是当遇到烦恼、挫折、愤怒时把不愉快的情绪通过其他途径得以发泄。所谓补偿就是把注意力集中或把潜力转移到能够做好的事情上,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在我的努力下学校建立心灵驿站,设有心理宣泄室,心理宣泄室是帮助学生独立宣泄愤恨、释放不满、排解压力的场所。案例3中提到的女生来自单亲家庭,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她的心理较脆弱,经不起一点挫折,动不动就爱发火。针对她这种情况,每当孩子郁闷时,我就找她谈心,耐心倾听她内心的苦闷。为了排解她的郁闷,有时我会把她带到心理宣泄室里,给她听悠扬、抒情的钢琴曲、古筝曲。因为音乐在缓解烦躁情绪上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有时,我还让她看有趣的动画片,让她在笑声中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我还动员她参加校舞蹈队、体训队,培养她各种兴趣和爱好,让她内心的不快感 在有意的活动中得到释放,从而使她的身心健康成长。
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矫治攻击性行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育的力量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在学校里所有的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他们就像花草树木趋向阳光一样趋向老师,作为老师只有把满腔的热情倾注到学生身上,才会引起师生双方内在的共鸣。记得一位心理学家说过,青少年的心灵像一架多弦琴,其中的一根和弦只要找到它,弹一下,就会使其他弦一起振动,发出共鸣,协奏起来产生美妙的音乐。我想只要用真心去拨动这根琴弦,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