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下《找规律》评课稿 《课标》指出:数学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数学课堂应富有
五年级下《找规律》一课评课稿
《课标》指出:数学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数学课堂应富有探索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周晓老师在《找规律》一课教学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理念,并努力用各种有效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一、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需要。
老师首先以情境引入,体现了数学内容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是身边的数学,形象生动,所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比较容易调动,做到了始终让学生进入在生活情景中用数学的状态来进行探究。其次是在巩固规律时,用小小设计师的环节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导下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激发用数学创造美的意识。
二、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完善学生认知结构。
学生在上节课已经学过了一个方向的图形覆盖的规律,因此,课的开始结合生活情境组织学生进行了这方面的复习,起到初步巩固连接的作用。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动手试验,让每个孩子在操作中感悟、体验到两个方向的图形覆盖的规律,并注意了和旧知的对比,使学生对覆盖问题的规律有了更深的体验。
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的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回顾规律:老师通过创设小芳用两盆花装饰阳台这个情境引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通过解决该类型问题,让学生对一个方向的图形覆盖规律进行进一步意会和感悟。
2、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等能力,理清规律:在这个环节中,老师把教材提供的有效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情境,引导学生试验,教师通过书上的三个问题分层次的指导学生试验的过程,学生是自主探究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在自主试验的过程中切实掌握两个方向的图形覆盖问题的规律。
3、变式练习,感受规律的应用:俗话说“学以致用”,我们的课堂不是演戏,热闹,好看,而是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通过自主探究浴室贴花的布置,为后面的独立练习做好铺垫,在独立练习中,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为后面的创作埋下了思维的伏笔。
4、创造图形,进一步理解规律:运用巧妙的语言过渡,引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为学生营造了发挥想象,创造设计的氛围,以先摆-再说-再观察-再归纳的程序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摆一摆自己创造的图形,说一说自己设计的图形覆盖的规律,看一看其他同学的图形。接着通过观察比较每一种图形的覆盖规律,归纳概括出它们的相同点,达到巩固规律和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在具体的创造操作过程中,有了独立思考的动力,设计出了多种图形,散发出了创新的火花,在最后反馈中,又回到了今天的学习主题,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更为厚实。
整节课老师以“主题情境”活动为主线,以“自主探究”活动为主导,以“培养能力”为目标,让孩子们在轻松自如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规律之美。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大部分学生从开始只能发现一个方向图形覆盖规律到接受新知识,一步步在试验中掌握二个方向的图形覆盖的规律;少数程度好的学生更是很快的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并从中发现该图形的覆盖规律。
五、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本节课,教师利用交互式白板技术辅助教学,达到了不错的效果。这种新的教学形式,正在慢慢的走近我们身边。
一直以来,我个人都认为一节数学课,应该具备以下两点:
1、注重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
2、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今天周晓老师的课正是具备了这两点,总之,老师实现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教学,学生都能从“不知道到知道、从无序到有序、在有序思考的基础上,发现现象中的规律、在获得找到规律的成就感后,体会有序思考的价值”,教师以比较现代的观念、新颖的设计、灵活的方法、愉悦的情感,清晰地思路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第二篇:五年级数学找规律评课稿(共)
五年级数学找规律评课稿
我有幸参加了市“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教研活动,每节课短短的四十分钟,让我记忆深刻,颇有收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教态亲切、自然,表现出良好的素质和扎实的基本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单国友老师的课,他执教的五年级教材《找规律》,在教学中他注重于设置疑问,注重了动手操作活动的细节,然后通过启、引,让学生在自己的主动思考中学到知识,不断的引导学生从问题中寻找答案。单国友老师的这节课则与众不同,纵观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创“生活”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潜在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数学的存在,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善于运用课件、配音等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从上海世博会入手,让学生解决“在62天中选择两日游,一共有多少不同情况” “我们可以选择7月份2日~9日这8天时间来研究,一共有多少种不同情况。”这样一个复杂到简单的问题”。选用学生能接受到的实际例子来引课,创设有利学生发现、探究的学习心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参与欲望,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学习起来就特别有兴趣。这样为学生创设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问题情境,引起认知冲突,同时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布“探究”境,让学生在动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发挥主体作用
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学习新知,新课程也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老师为学生的自主探究设置了三次探究的机会
1、第一次探究:先让学生用已有的方法自主探索。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有序列举以及了解平移的方法,并初步感知“平移的次数”和“一共有几种情况”之间的关系。
2、第二次探究: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平移的方法,并通过平移得出“三日游”一共有几种不同情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经历“先猜想”“后验证”的过程,感悟出“平移的次数”和“剩下数的个数”有关。
3、第三次探究:经过两次探索,学生对规律已经有了感性的了解,但还没有上升到理性高度。所以,本环节通过“不用方框找”这一做法,引导学生把通过操作而形成的感性认识进行“内化”,为下一环节总结规律做理论上的准备。
经过三次探索,学生对蕴涵的规律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还是分散的,片面的。经过全班交流之后,这种理解就变的全面、丰满、深刻,从而在理论的高度给予总结,并构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
学生的对规律的提炼和探究能力得到了多层次的发展和提高。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自主的、探究的的过程。
三、回归生活广阔天地,应用数学。
教师设计了两个环节的`知识技能训练:思维应用、开放拓展。既巩固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顺着“上海世博会”这条主线设计了“购买连号券”、“父女选座位”、“逛世博中心汉字方阵”等一组题目,既在内容上有机相连,又在思维坡度上层层递进。让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应用了本节课的新授知识,学会了解决问题。运用“化繁为简”的思想总结出了规律,但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所以,通过一组由浅入深,形式多样的世博题进行巩固练习,既凸现了本课的一条“主线”,又照顾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数学的魅力。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做到完美的。基于对新课程的不同理解,我通过反思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虽然学生对《找规律—图形覆盖的规律》课时的知识已经掌握,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在解决生活中问题时存点困难,根据的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中多去关注后进学生的学习状况,。
如:在课始,课中“上海世博会”题材中可以让学生,表达、抒发出自己的情感。
总之,感谢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领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使枯躁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活泼,使常态课堂教学更具有有效性与实效性。
第三篇:课标指出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学习和生活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的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推理能力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说理,养成学生推理有据的好习惯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组织数学语言的过程,也是教给学生如何判断的推理过程,而与语言最密不可分的是演绎推理,小学生解题时大多是不自觉地运用了演绎推理,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追问为什么,要求学生会想、会说推理依据,养成推理有据的习惯,例如:14和15是不是互质数时一定要学生这样回答: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因为14和15 只有公因数1,所以14和15是互质数。这样运用演绎推理方法,经常进行说理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推理方法
小学生学习模仿性大,如何推理、需要提出范例,然后才有可能让学生学会推理。小学数学中不少数学结论的得出是运用了归纳推理,教学时就要有意识地结合数学内容为学生示范如何进行正确的推理。例如,在教乘法交换律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的,计算多组算式:5×3=15、3×5=15所以5×3=3×5还有:15×4=4×15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找出这些算式的共同点:左、右两边因数相同,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归纳出乘法交换律。在学习乘法结合律时就放手让学生按照上面方法自己推导乘法结合律。
三、操作,引导学生参与推理全过程。
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要求学生分别准备若干个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纸板,引导学生动手把各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折拼、剪拼在一起,并用量角器量各种操作结果,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操作结果并进行归纳。由于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是三角形的全部,所以根据完全归纳法得出结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在教学中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参与推理的全过程,使学生懂得了准确完整的答案的是怎样获得的,学生就会从中受到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
四、要把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贯穿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
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不是学生“懂”了,也不是学生“会”了,而是学生自己“悟”出了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等。这种“悟”只有在数学活动中才能得以进行,因此教学活动必须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组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并把推理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这一过程中。例如;在讲《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时,学生在认识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这些分数后,提出问题: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哪个分数大?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的猜想,接着验证:取两张相同的纸片,一个折出二分之一,另一个折出三分之一,再比较大小,一目了然,二分之一大于三分之一。接着再推理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哪个分数大?从而得出结论:分子为一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大。这样再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推理能力的训练,学生的数学水平就得到提高,也就是我们的培养目标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