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永安基础地质实习报告
三、层理与劈理关系观察
下图中的岩性为翠屏山组灰黄色、灰色薄-中层变砂岩、炭质粉砂岩。点处见一宽约10m的背斜构造,背斜轴部发育轴面劈理,皱面劈理产状见图,东翼地层产状300°∠75°,西翼地层产状290°∠65°,枢纽产状300°∠75°,属同斜褶皱
此外,还从地质指导书上了解到福建燕山早期正是火山活动的极盛时期,但实习区远离闽东沿海火山喷发带,火山活动较为微弱,仅在山间断陷盆地内有火山岩零星分布。与火山活动相反,区内侵入岩广布,岩浆活动强烈,且以多期次、多脉动为其特色。形成有胡坊单元复式岩体(具有三次脉动岩浆浸入,分别形成有白溪口、上庄、新冲、旧场、李坊等岩体)、吕林岩体、里沙坪岩体等,岩性为花岗岩类。
1.燕山晚期亚构造旋回 区内缺失本旋回沉积,表现为断裂构造较发育,井伴有微弱的岩浆活动。本期断裂仅发育于实习区北部新冲、上庄岩体中,以东西向压性断裂为主导并有一系列派生的小断层。如水罗坪-东方红伐木场东西向断裂,在区内长度达14km,西端为永安-晋江北西向大断裂所限制,东边延至区外。断裂总体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倾角80°,沿断裂走向岩石强破碎,长石、石英矿物被挤压成长条状集合体具明显定向排列,构造透镜体长轴与断裂走向一致。镜下可见矿物颗粒具强烈破碎、定向带状排列、故状消光等,均表现了断裂具压性活动特点。断裂两侧发育的北东,北西向次级断裂,具有北东向左行剪切、北西向右行剪切的特点,是同一的南北向挤压应力场作川的结果。
本期岩浆活动极微明,仅以脉岩产出,多数分布于早期岩体中,受燕山晚期断裂所控制,岩性为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等。
2.喜马拉雅构造旋回
喜山期地壳以整体隆升为主,地形切别强烈,山峦突兀,沟谷纵横,第四系河流堆积较发育,断裂、岩浆活动均较微弱。
1)第四系山间盆地河流堆积
区内第四系沉积主要分布于中部凉坑、曹田、青村及西部硐口一带。区内河流阶地一般发育有2级,九龙溪可见3级阶。阶地堆积物以砂、砾、卵石和粘士等为主,常构成二元堆积结构。I级阶地一般高出现代河床3-5m,II级阶地一般离出十余米,而3级阶地或溶洞堆积则更高,如蛟坑溶洞中古暗河堆积物已高出现代河道三十余米,在余朋岩下II级阶地砂砾卵石层倾角达18°。这些现象揭示了第四纪以来,本区喜山运动仍有强烈的隆升活动,表现以各山间盆地的差异性,不均街的间歇性隆升为特色。
2)喜马拉雅旋回的构造变动及岩浆活动
第四系河流阶地的发育,表明本旋回构造变动以整体的隆升为特点,而一些早期断裂仍有继承性活动。并有温泉分布,如安砂热水,芹溪的内、外热汤等温泉均为该期断裂活动的迹象。
本旋回岩浆活动微弱,以中—基性岩脉形式产出,岩性以辉绿岩为主,脉岩多侵入于各期花岗岩及煤系地层中,其产状明显受早期断裂所控制。
第五章 矿产资源与旅游地质
一、矿产资源
永安地区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主要以沉积矿产为主,均为非金属矿产,主要矿种为煤、石灰石、重晶石、硅石、地下水资源等。
1)煤
峰海煤矿于70年代中期勘探完毕,求得储量近一亿吨,煤矿赋存于童子岩组。其煤质为中等灰份、亚低硫、高熔灰份、中上发热量、低强度、中变质的无烟煤,可作为动力燃料用途。该矿勘探后即建成投产,到目前已发展成具有较大规模的产煤基地源,年产量达数百万吨,为地方提供了巨大能源,成为永安三大矿业支往之一。
加福煤矿也是70年代勘探的大型煤矿,产煤层位与煤质特征与峰海煤矿相同。
2)石灰石
曹田石灰岩矿床70年代末期勘探,求得储量2.2亿t。矿石质量好,Ca0含量平均达53% ,是一处大型化工、水泥原料矿床。该矿床目前已由地方水泥厂小规模开采,开始发挥它的资源优势。
蛟坑石灰岩矿床为89年一比五万区调所圈定,经过轻型山地工程控制,求得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地质储量1.7亿t。该矿质量较好,CaO含量平均为51.94%,是一处大型水泥原料矿床。
3)重晶石
福建永安县李坊重晶石矿床是特大型受变质沉积矿床,围岩为浅变质(绿片岩相的黑云母带)硅、泥质夹砂屑正常沉积岩系。岩性组合单调,除重晶石矿层及矿区北部存在的大理岩外,未见其他标志层。重晶石产出于罗峰溪群中,一般见2层重晶石矿层,上层厚约1m,下层厚约1.8m,重晶石矿层与地层同时发生了褶皱。该重晶石矿床是本区重要的非金属矿产资源。
4)硅石
主要赋存于天瓦栋组和桃子坑组的较纯净的石英砂岩、石英砾岩,由富含石英的砂砾经海浪、潮汐分选与淘洗沉积形成。按其品质和用途,分为玻璃用砂、铸型用砂、水泥标准砂和建筑用砂。多为露天开采,以规模大、埋藏浅、易采易选、砂质纯洁、粒度均匀、含泥量低而著称。
5)地下水资源
主要为蕴藏于第四系堆积物中的浅层地下水和碳酸盐岩中的岩溶水,在安砂的热水有温泉产出。
蕴藏于第四系堆积物中的浅层地下水,分布于白溪口-曹田、安砂等地。该类型水量较小,在地势低洼处或近河床处可用大井分散开采,但降深和开采量不宜过大,以避兔地表水污染,本类型地下水可作为小型供水水源地。
碳酸盐岩中的岩溶水主要赋存层位为上石炭统黄龙组、船山组及下二叠统栖霞组,主要分布于石灰岩出露区以及隐伏地段。这种类型地下水水量丰富,埋藏较浅,有利于集中开采,是理想的大型供水水源地。此外,实习区内尚有一些Pb、Zn、Mn矿点,有待进一步工作确定其规模与经济价值。
二、旅游资源
(1)喀斯特地貌
石林是一种特殊的喀斯特地貌,是一种景观奇特的旅游资源,福建的永安石林自1985年以来逐渐开发后,目前已成为福建省十大名胜之一和国家4A级风景区。
永安石林位于福建省永安市西北13km处大湖乡丘陵山地,总面积约1.85km2,由麟隐石林、洪云山石林、十八洞、寿春岩、翠云洞、石洞寒泉六大风景区组成。永安石林由石炭系船山组和二叠系栖霞组灰岩组成,由于地下水与生物的作用造就了千姿百态的石芽、石锥、石柱、石笋,似人似物,栩栩如生,形成地上石林、地下迷宫,可谓得天独厚、鬼斧神工。该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一月平均气温为7-13℃,七月平均温为28-30℃,降水丰沛,年均降水量在1400mm以上,适宜的自然环境,地表及地下水的运动以及生物喀斯特侵蚀营力是石林形成的主要因素。
(2)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是由红色砂岩经新构造运动形成的特殊景观,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旅游资源。丹霞地貌形成于永安盆地石帽山群红色砂岩中,面积大于100 km2,由桃源洞、百丈崖、葛里、修竹湾、栟棕潭五大风景区组成,特别是“一线天”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窄的岩石裂隙,被列入上海吉尼斯记录。目前桃源洞为代表的丹霞地貌已成为福建省十大名胜之一和国家4A级风景区。
第六章 区域地质发展演化简史
根据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构造变动及区域浅变质等事件,可将实习区区域地质发展史划分为早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沉积与区域变形变质阶段、晚泥盆世-早三叠世褶皱与逆冲推覆变形阶段、侏罗纪-白垩纪伸展变形阶段及新生代断块差异隆升阶段共四个发展演化时期。
1、早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沉积与区域变形变质阶段
区内早古生代地层属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的产物,在较远离海岸的次深-深海沉积环境下,堆积了一套厚达二千余米的近源-远源的浊流、广海等深流,开阔-半封闭的半远洋沉积的砂泥质、砂质,泥硅质复理石建造。地壳总体上处于上升、隆起趋势,但又有间歇性的震荡、时降时升。
奥陶纪末的加里东运动结束了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的历史,由海向陆变迁而接受长期的风化剥蚀作用。本次运动使复理石建造发生了一系列紧闭的线状褶皱并伴随绿片岩相区域变质作用。
从沉积建造、杂砂岩的岩石学、重矿物组合、岩石化学、稀土元素等诸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实习区早古生代沉积的物源区是一种构造上为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的浊流沉积。
2、晚泥盆世-早三叠世褶皱与逆冲推覆变形阶段
晚泥盆世-早三叠世地壳相对处于较稳定状态,随着晚泥盆世来自西南方向的海侵。实习区进入了地台型海相沉积阶段。
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时期继承了早古生代的构造格局,随着加里东运动地壳抬升成陆后,由于长期的风化剥蚀,物源丰富,沉积了上泥盆统-下石炭统的粗碎屑岩建造。
早石炭世末-中石炭世初,实习区受华力西Ⅰ运动的影响发生隆起,遭受短暂剥蚀。中石炭世-早二叠世,海侵进一步扩大,地壳处于稳定时期,物源较缺,气候温暖,盐度适宜,致使以蜓类、珊瑚为主的海相生物大量繁盛,沉积了一套色浅、质纯的灰岩。
早二叠世早期地壳再度活动,中期水体变浅 ,头足类、腕足类开始繁衍。栖霞组不纯灰岩沉积之后,于浅海还原环境下形成了富含黄铁矿结核的下二叠统文笔山组泥岩沉积。
早二叠世晚期的海退使得原来浅海环境转为海陆交互相环境,当时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植物极度的繁盛,成为区内主要的成煤期。早二叠世末,受华力西Ⅱ幕运动的影响,地壳再度抬升成陆,遭受短期剥蚀,造成了上、下二叠统之间的假整合接触,形成一套陆相环境的翠屏山组泥砂质沉积。
晚二叠世晚期又开始了新的海侵,在闭塞还原环境下沉积了大隆组含有机碳、黄铁矿结核的粉砂岩、泥岩夹透镜状灰岩,生物仅以适宜于广盐度的头足类得到大鱼繁盛。早三叠世开始,海侵进一步扩大,气候适宜,水体流畅,取代头足类的瓣鳃类生物得到大量繁盛,形成一套钙、泥、硅质沉积。随着印支运动的到来,地壳整体抬升,导致了一幕由海变陆的结局,终使实习区结束了长期的地台发展历史,进入了另一个斯的发展时期。
受华力西、印支运动的影响,区内形成了一系列北东向褶皱构造,以线状褶皱为其特色,剖面上呈较紧闭的直立褶皱,局部甚至发生倒转。断裂构造也相当发育,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在含煤细碎屑建造之底,灰岩之顶的两套软硬相间岩层面上发生了大型的滑脱断层。在厚度较太的地台沉积基础上,随着构造变动、地热梯度增高,使上泥盆统-下石炭统粗碎屑岩产生了轻微变质。地壳深部物质重熔,岩浆上侵,交代岩层,形成了以芹溪岩体为代表的交代型片麻状二长花岗岩。
三叠世晚期,实习区发生了强烈的逆冲推覆运动,形成了魏坊—大湖逆冲推覆体和余朋—安砂逆冲推覆体,总体逆冲方向为西北向东南方向。
在晚泥盆世-早三叠世长期的地壳演化中形成了丰富的矿产,并以沉积矿产更为典型,如煤、石灰岩、硅石等。岩浆侵入带来了丰富的稀土元素,为后期风化、富集成矿提供了物质基础。
3、侏罗纪-白垩纪伸展变形阶段
侏罗纪-白垩纪实习区进入了濒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阶段,印支运动之后,实习区构造变动形式发生了重大转折,由原来以褶皱为主的构造变动形式转变为燕山期的断裂变动为主。随着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在实习区一带形成弧后伸展区,产生了一系列由其诱导发生的构造岩浆活动及断陷盆地。
早白垩世之间的燕山运动I幕,在太平洋西岸地壳上层发生了一系列大型拆离构造。区内推覆构造即为其中之一部分。从推覆体的推移方向可知是当时太平洋扩张造成了自南东向北西方向的挤压,这种挤压是推覆构造成生、发展的动力。
早白垩世随着太平洋极块与欧亚板块俯冲带的东移,火山活动也随之东移,实习区在形成上侏罗统南园组中-酸性火山岩之后出现了较平的的环境,在一些继承性的山间断陷盆地内沉积了上侏侏罗统坂头组的火山碎屑岩和湖相沉积。伴随着早白垩世Ⅰ幕太平洋板的消减,地壳深部物质重熔,形成再生岩浆。通过构造薄弱带,岩浆呈脉动式上涌,构成区域上大规模的岩浆浸入活动,实习区大面积出露的燕山早期花岗岩便是其作用的产物。
本期构造变动在区内主要表现为断块活动,相继发育了一系列断裂,如北西向芹澳—陈坑断裂、芹田垄—曹远断裂、东西向的水罗坪—东方红伐木场断裂等,这些断裂在不同方向应力场作用下具有长期、多次、性质不同的活动特点.晚白垩世以来,随着西太平洋俯冲带的进一步东移,区内岩桨活动已近尾声,仅有小规模的岩浆活动,且以浅成、超浅成的脉岩侵入为其特色。
在本发展时期,岩浆活动强烈,在区内形成了重要的内生矿产,沿酸性侵入岩与地层接触带,形成矽卡岩型的银、铅、锌、钨、锡、铋及稀有、稀散元素矿化,是区内重要的成矿期之一。
4、新生代断块差异隆升阶段
古近纪以来由于受喜马拉雅运动的不断影响,地壳大幅度抬升,区内缺失第三纪沉积。第四系也仅零星分布于局部山间洼地或河谷两岸。由于剧烈的抬升和剥蚀,实习区内地形切割强烈,“V”、“U”型河谷发育,这种抬升和剥蚀造就了实习区九龙溪Ⅰ、Ⅱ、Ⅲ级阶地;由于构造抬升引起地下水位的下降,使大湖一带的喀斯特地貌抬升,并导致永安盆地一带的红层抬升形成丹霞地貌景观。新第三纪以来,实习区地处闽省西部、远离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俯冲带,受其形较弱,岩浆活动亦相当微弱,仅形成一些中-基性小岩脉。
第七章:结语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经过为期将近十多天的野外实习生活,我学到了平时在书本上没有办法学到的东西,见证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领略了大山的雄伟,感受了河流的生生不息,更加铭记了同学之间那真挚的感情,深深地重新认识了两个字——团结。
上山容易下山难,这话说得确实不错,看似平坦的山路中,杂草丛生,荆棘遍布,行进中不停的传来同学们之间的提醒,听起来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蕴含着深深的友情。尤其是走在河滩的石头上时,电影里常见的探险镜头就在自己的脚下,你拉我一把,我牵着你前进,也只有在电影里能看得到的友情,在同学们彼此间的帮助和关心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是的,我们六十个人是一个集体,不论民族,我们就是一家人。
我们用手去感知这样的学习,不只是眼睛和大脑的学习,更是全身心地学习,我们将记得更多,记得更牢,将其化为我们自己的知识和力量。
没有人会忘记,没有人会忘记那些忙碌在灶台边的美丽身影,没有人会忘记在风雨中盖篷布的英俊身影,没有人会忘记在我们身边照顾我们,耐心讲解的伟岸身影,没有人会忘记那条河,没有人会忘记九龙溪,没有人会忘记那年的冬天,没有人会忘记那次终身难忘的野外实习。
此次永安地质实习是我们在一年级认识实习的基础上,结合了二年级所学的《结晶学与矿物学》、《古生物与地史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是培养我们观察、认识地质现象、掌握野外地质工作基本方法、训练实际工作能力的平台;通过野外地质教学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地质基本知识和内容,掌握野外地质调查的基本工作方法和技能,培养正确的地质思维方法,进一步巩固专业思想,为后续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及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经过此次实习,与学会了野外记载,记录本地记录;对三大岩类的肉眼判定及描述;对褶皱、断层等构造的素描图的绘制;熟练地使用罗盘及对地层倾向的判定;室内资料的整理与图的绘制等。
此外,还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品质,跑野外吃干粮,克服了住宿的不便,画图所需的耐心与细心也考验我们的心志。
除了收获专业知识外,我们还不知不觉拥有了很多,四个共用一个房间,四个人一起睡,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学会了更好的与他人相处;小组的合作,野外的分工,室内资料的整理与图的绘制,加深了我对团队的认识,分工不是目的,目的是合作;石林、桃源洞、地质博物馆的参观,不仅感受了地质的魅力,同时在我们脑海留下了许多的痕迹:男女同学拉歌时的欢乐,游玩时的点点滴滴。
不足之处及今后的努力方向:经过这次的永安实习,发现了自己的基础知识还不够扎实,容易把基础知识忘记,如v字形法则的及其应用。今后将反复不断地看基础知识,在野外碰到的问题,反复的查阅及相关的知识的学习。
建议:通过剖面测量的室内整理处理数据时发现,我们所测的数据存在不少的问题,如何避免这一问题?每组可以安排两个人测,此外老师在现场的指导很重要。
参考文献
《永安地区基础地质教学实习指导书》 黎敦朋 王少怀等编著
第二篇:野外地理地质实习报告—永安
永安实习报告书
院系:
专业:
班级:
学号:
一、实习目的和意义
通过野外实习,进一步了解地质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了解
和掌握地表形态及其发生、发展、结构和分布规律;了解和掌握水文学的知识结构,包括基本概念及其体系,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了解水文测验的程序和方法,掌握河流水情的测验与分析。重点掌握实习区域的地层、岩石、地质构造(褶皱和断裂)和古生物的主要类型、分布及其演化规律、野外地质调查基本方法,了解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与防治;重点掌握海岸地貌、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的类型、特征、分布和演化规律、地貌灾害与防治;重点掌握河流水文、海洋水文的基本知识,地表水的分布、循环、运动等变化规律,水污染与防治;观察和了解实习地区的植被及其主要植物群落类型,了解植物群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认识植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分布规律;识别本地区主要的一些植物种类;调查样地的植物群落;观察当地土壤类型,学会对土壤剖面的调查和分析。
通过野外实习,综合研究和掌握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点,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激发对祖国、对福建大好河山的热爱,树立珍惜资源、合理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达成人与自然和谐之目标,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实习时间与人员安排
实习时间:2010年7月3日--7月9日,共7天。
2007级规划管理专业学生81人,领队教师沈金瑞,指导教师郑敏、陈香、傅文杰等。
三、实习地点、内容和实习路线
福建省永安市等地
第一天(7月3日):上午莆田—永安,住永安市。下午 实习地点:龟山公园。实习内容:观察山区河流、水情、常见的庭院观赏树木的种类、形态、特征;永安市主要城市的绿化树种。
第二天(7月4日):永安—天宝岩保护区、加福煤矿和桃源洞
第一班(1-4组)永安—天宝岩保护区
地点:天宝岩植物保护区。实习内容:自然保护区的地形、景观,主要保护动植物,山地的土壤与植被的垂直分布情况;河流的成因与特点。
第二班(5-8组)永安—加福煤矿、桃源洞
地点:加福煤矿实习内容:区域的地层发育、岩石、地质构造(褶皱和断裂)和古生物的主要类型、分布及其演化规律、野外地质调查基本方法,了解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与防治等;观察和认识丹霞地貌的类型、特征、分布和演化规律;河流地貌、瀑布、水库水文,山区河流地貌。
第三天(7月5日):永安市区—永安水泥厂、大湖隐鳞石林
实习地点:永安水泥厂、大湖隐鳞石林
实习内容:观察和认识区域的地层发育、岩石、地质构造(褶皱和断裂);喀斯特地貌类型、特征、分布和演化规律;河流地貌、瀑布、水库水文,山区河流地貌。
第四天(7月6日):永安—天宝岩保护区、加福煤矿
第二班(5-8组)永安—天宝岩保护区
地点:天宝岩植物保护区。实习内容:自然保护区的地形、景观,主要保护动植物,山地的土壤与植被的垂直分布情况;河流的成因与特点。
第一班(1-4组)永安—加福煤矿、桃源洞
地点:加福煤矿实习内容:区域的地层发育、岩石、地质构造(褶皱和断裂)和古生物的主要类型、分布及其演化规律、野外地质调查基本方法,了解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与防治等;观察和认识丹霞地貌的类型、特征、分布和演化规律;河流地貌、瀑布、水库水文,山区河流地貌;
第五天(7月7日):永安—莆田 休息半天。
第六、七天(7月8-9日)室内资料整理,撰写实习报告。
四、实习用具
铁锤、罗盘、放大镜、化学试剂、皮尺、标本袋、标签、手电筒、望远镜、照相机、GPS定位仪、地形图、地质图、笔记本等。
五、实习过程
2010/07/03下午实习地点:龟山公园
主要观察:①植物类型搭配;②布局;③设计
地质点一:龟山公园原本为河漫滩——一级阶地
龟山公园主要的植物:
1.无患;2.香樟;3..木棉;4..朴树;5凤尾葵;6.红叶檵木;7.苏铁;8.红叶梨;9.文兰兰;
10.假连翘;11.海桐;12.伏地柏;13.鹅掌楸;14.含笑(永安市花);15.紫薇;16.紫藤;17.扶桑;18.银槐;19.水杉(福建特有品种);20.桂树;21.雪松;22.迎春花;23.佛肚竹;24.黄杨;25.三处叶脉(樟科);26.大戟科;27.活力楠;28.侧柏;29.鸟臼;30.苟骨;31.桑树;
32.蒲葵;33.南洋杉;34.绿竹;35.黄金间碧玉竹;36.高山榕;37.(银)合欢38.骨碎补(附古植物、骨头受伤可用);39.崇洋木;40.牛角焦
灌木类:
1.苏铁;2.红叶檵木;3.九里香;4.海桐;5.文殊兰;6.假连翘;7.伏地柏;8.紫藤;9.紫薇;
10.迎春花;11.构骨;12.牛角焦;13.冬青;14.蓝花楹
草本类:
1.麦冬;2.紫鸭趾草
参观园艺馆中,园林盆景植物包括:
1.雪松;2.文竹;3.榕树;4.构骨;5.白花檵木;6.铁树
2010/07/04实习地点:天宝岩自然保护区
地质点二:位置——桃园往清水10公里左右
观察土壤的垂直分布情况
土壤的类型:红壤——红中带黄,与成土母质有关。
土壤的形成过程:自然五大形成因素——母质、地形、时间、生物、气候
山体成土原因:水山石灰岩为主
山顶:残积母质为主
点三:位置——植物展览馆
天宝岩保护区中的缓冲区可有人居住生活,但是其核心区就不能有人生活。
展览馆中的种类:
1.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①南方红豆杉(提取紫杉醇,具有抗癌功效);②苏铁;③四川苏铁;⑤钟苊木;⑥银杏
2.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半枫荷
3.①蒲兰;②三尖杉;③虾脊兰;④叶艺建兰;⑤银边建兰
4.昆虫类——蝶类:
①蓝凤蝶;②柑橘凤蝶;③浓紫彩左蝶;④琉璃硖蝶;⑤腌紫弄蝶;⑥二属硖蝶
5.鸟类:
①白腰;②粉红色椒鸡;③橙腹叶卑鸟;④竹芦虫;⑤豆芜青;
地质点四:山中
植物:①三尖杉;②沉水樟;③大叶锥;④草珊瑚;⑤丝栗;⑥罗孚;⑦梨茶;⑧茗竹;⑨白花树;等等
点五:海拔在700~800之间,土壤为山地黄红壤,剖面厚度在1~1.5米左右,植物以毛竹为
主。
点六:海拔在1300~1400米左右,土壤为山地黄壤,气温降低但是紫外线更强烈。植物以黄山松、柳杉、山顶灌木、竹类为主。
点七:海拔在1604米,植被只有稀疏的黑松和柳杉,非常颓化,多为杜鹃、红牡丹、禾本科的草本植物。黄壤进一步发育为偏山地草甸。通体A~H层为主,角砾很多。气候特点为风大,气温较低,紫外线强。
2010/07/05实习地点:桃源乡
点八:地貌点
由咯斯特地貌、溶蚀作用产生石钟乳、石笋、石芽、溶蚀、石灰岩(刀砍状)
岩性:石灰系中的船山组。岩山主要分布溶沟和石芽地貌。其中石芽最小在25米,最大为石林或石芽。
点九:地貌点——石灰岩
地貌类型:石林(高30~50米、直径10~15米),形成石林的岩石产状较平,沿节理裂为石缝,有的岩石上有灰炭钙堆积。
点十:地质地貌点
该点位白垩纪砂砾岩,砾石大小大多在2~5cm之间,更大的也有8cm,更小的为0.5~1cm左右。成分复杂,颜色为砖红色。为菱角到次菱角度,厚度在厚层到巨厚层。该点地貌为大徒壁,几乎成90度,壁上流水冲到明显会形成许多洞穴,有桃源洞。
点十二:地貌点——全世界最大的一线天
该点位白垩纪的砂砾岩,颜色为红色,为丹霞地貌,桌状山,塔柱徙岩,燕江从中穿过,高度为50~100cm。
2010/07/06实习地点:永安水泥厂
点十四:地质点
该点位中生界下肚组委紫红色的火山角砾岩或为灰白色的含角砾凝灰岩。粒径在0.5~1mm之间,含有石英、石灰岩、橄榄石、胶结物为火山灰火山角砾岩的角砾含量>50%,含角砾凝灰岩的角砾含量<50%。角砾粒径为5~8mm之间,露头风华严重。
点十五:地质点——坂头组
该点为含砂粉砾岩或含砂泥岩。颜色为砖红色或灰绿色,为沉积岩,磨圆度较差,直径为0.1~0.5mm,胶结物为泥质胶结。
点十六:地质点
点上为灰白色的石英岩,由石英砂岩变质形成,泥盆纪。点上西侧岩性为坂头组的点性同点十五位含砂粉砂岩,东侧为泥盆纪天瓦洞族,岩性主要是石英岩,岩石坚硬,露头完整。点的西侧300米推测为一条断层,它的走向大致为25°,断层的西盘为坂头组,东盘为泥盆纪天瓦峒组,推测东盘为上升盘。
点十七:地质点
白垩纪的粉砂岩,点上为白垩纪砖红色的粉砂岩。
五、实习感想
实习过程中最难的是寻找天然露头时,要注意选择那些浮土、碎石少和植被覆盖差的地带作观测点。还要注意识别是露头还是滚石,看其是否“生根”,顺着岩层走向观察,看其是否连续出现,与周围岩石性质是否相同等。倘无天然露头可寻,就需借助于人工采石坑、修渠和筑路等剥露出的岩石,或者用地质工具重新剥土、挖糟、掘井等遴选人工露头。
第三篇:基础地质实习报告
一、实习地区的地理位置
本次实习地区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天府镇,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8′-106°31′,北纬29°50′-29°50′。实习地区为天府镇及周边地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
以下为天府镇的地图和卫星地图。
重庆市北碚区天府镇地图简介
二、自然地理状况
天府地区的地表形态为山地类型的低山区,海拔高度为400至750米左右,最高为后峰山,海拔773米,北高南低。该地区山峰林立、沟谷交错,山和谷的方向大致为北东-南西向呈脉状分布,具“一山二岭两槽”的地貌特征。一山多与背斜核部一致。两槽为背斜两翼嘉陵江组的膏溶角砾岩溶蚀所形成,北西翼代家沟-后峰岩-水岚垭槽谷为前槽,南东翼张家湾-三官殿-大土槽谷为后槽。二岭为抗侵蚀能力强的须家河组的砂岩构成。区内基岩裸露,产状较陡,泥薄水浅,森林稀疏。人口密集,梯田密布,清泉暗流。两侧的上三叠统砂、泥页岩地区,峰峦叠嶂、青松翠柏、苍翠欲滴,组成一条迷人的画廊。例如金剑山、北温泉、缙云山、金刀峡等旅游胜地。
三、实习目的通过此次实习使我们加深和巩固基础地质各门课程中所学的地理知识,尤其是沉积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掌握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的基本内容、方法和规范,学会收集和整理地质资料,并编制相应的地质图件,增强我们对各种地质现象的分析能力,如褶皱、节理、断层,肉眼初步确定各类岩性并判断沉积环境。也可培养我们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孜孜不倦,互帮互助的精神。
四、实习的任务和要求
1.了解实习区的人文、地理、交通、经济等情况,区域构造位置,地层系统及主要构造特征。掌握野外地质填图的基本内容、步骤和方法。
2.确定地质填图的基本地层单位。对主要地层作剖面实测,绘制导线平面图、剖面图、柱状剖面图。
3.通过对地层、断层、构造界限定点、连线,观察岩层产状等进行地质填图。编绘地形地质图,构造剖面图和综合地层柱状剖面图。
4.了解实习区的沉积发展史,对施家梁东岳庙,白庙子南岸,姚家沟瓦店子三条沉积相的观察描述,掌握不同沉积环境下的各类相标志特征,沉积相分析方法和岩相古地理环境恢复方法。根据相标志确定沉积相类型编绘沉积相综合柱状剖面图和相序图。
5.了解实习区的区域构造特征,发展史及主要矿产资源情况,含油气特征与断层、节理的研究方法。
6.做到“六勤”,即勤敲打、勤观察、勤测量、勤追踪、勤记录、勤整理。
7.编写实习报告。
五、实习方式
老师带队,确定住处,安排路线,野外踏勘,现场教学,着重观察,重点描述,逐步培养我们独立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实习时间
2012-4-6至2012-5-
5第二部分 地层及沉积、构造发展史
一、地层
实习区内褶皱强烈,最老地层为下三叠统茅口组地层,最新地层为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背斜轴向为北北东-南南西向,并向南西 发生倾伏。茅口组为背斜的核部,两翼的地层分别为龙潭组、长兴组、飞仙关组、嘉陵江组、雷口坡组、须家河组、自流井组、沙溪庙组。茅口组、龙潭组、长兴组、飞仙关组依次发生倾伏。
(一)、二叠系(p)
1.茅口组(p1m)
茅口组为深灰色厚层,块状灰岩、生物灰岩、砂屑灰岩、晶粒灰 岩,具眼球状构造,在实习区主要沿断层零星分布,组成背斜的核部,连续沉积在栖霞组之上。
2.龙潭组(p2l)
龙潭组为黄褐色页岩,灰岩,硅化白云岩,夹有黄色中层状砂岩,植物化石碎片多,为我国南方重要的产煤层,与下覆茅口组呈假整合接触。
3.长兴组(p2ch):厚度约
长兴组为灰色-中灰色中-厚层状含燧石生物灰岩,底中顶都含有燧石,中部最多,生物化石丰富,有蜓类、海百合、珊瑚等,含生物礁,裂缝有沥青质充填,缝孔发育,为川东地区重要的产气层,与飞仙关假整合接触。
(二)三叠系(t)
1.飞仙关组(t1f)
飞仙关组为暗紫色钙质泥岩、钙质页岩、泥灰岩,灰色薄-中层灰岩、鲕粒灰岩、泥灰岩,泥岩、页岩与灰岩互层,分为五段。与长兴组整合接触。
①飞仙关组一段(t1f1)
顶部和底部为暗紫色泥灰岩,中部为钙质泥岩,夹有页岩,灰岩透镜体,可见球状风化。
②飞仙关组二段(t1f2)
灰色薄-中层状灰岩,含鲕粒、藻纹、生物碎屑、内碎屑,缝合线发育,中上部含波痕。
③飞仙关组三段(t1f3)
紫红色钙质页岩,局部夹薄层状灰岩透镜体,生物化石丰富。
④飞仙关组四段(t1f4)
灰色薄-中层状鲕粒灰岩、泥灰岩、介壳灰岩,中上部夹黄褐色页岩(碳酸盐的盖层,为标准层)。内碎屑(以砂屑为主,也含砾屑)、泥质条带发育。
早寒武世川东地区为向东倾斜的混积型缓坡,为潮下低能碳酸盐沉积。
中寒武世以后,扬子区古陆不断扩大,早期的斜坡发展成镶边型碳酸盐台地。由于康滇古陆的东南部水下隆起形成半封闭海盆,气候炎热干旱,海水盐度增高,主体发育了一套化石稀少的白云岩沉积。因陆源碎屑减少,物区为康滇古陆,地壳沉积缓慢而持续。
2.奥陶纪:
早奥陶世海侵开始,海水不断向西超覆,使川东地区为浅水海洋环境,海水较寒武纪深,为碳酸盐为主夹砂泥质的开阔台地相带。海水中生物发育,水质较浑浊,只有红花园组和宝塔组为清水环境沉积。奥陶纪期间,陆源物质供应总体欠充足,沉积缓慢。奥陶纪末,海平面下降,康滇古陆与滇黔桂古陆相连,形成五峰期的滞留海盆,沉积典型的笔石页岩相。
3.志留纪:
志留纪初,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川东地区地壳抬升为陆,此后被海水淹没成为浅海,水体深,陆源物质充足,生物大量繁殖。晚志留世,再次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抬升为陆,长期遭受剥蚀而缺少上志留统、泥盆系、下石炭统的地层。
4.石炭纪:
中石炭世,川东地区为海陆过渡环境,古陆因长期遭受剥蚀而缺乏陆源物质,气候干燥,蒸发强烈,形成了一层白云岩。此后海水退出本区而缺失上石炭统地层,直到二叠纪才被海水淹没接受沉积。
5.二叠纪:
早二叠世初的梁山期,本区为海陆交互环境,气候温暖,植物繁茂,沉积了夹煤线的泥页岩和钙质泥岩。栖霞中期起,因全球气候转暖导致冈瓦纳大陆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本区又一次成为浅海环境,各种生物大量生长,有孔虫、蜓类广泛分布,三叶虫、笔石绝灭,陆源物质缺乏,沉积了栖霞组和茅口组的碳酸盐岩。早二叠末晚二叠世初,发生“东吴运动”,炽热基性岩浆从四川西部断裂带益处,冷却后形成暗绿色的玄武岩。火山喷发之后,海水再次侵入,形成海陆交互环境,气候温暖,植物繁盛,形成龙潭组煤系地层。此后海水加深扩大,康滇古陆缩小,变为温暖清澈的浅海,底栖生物发育,发育小型生物礁,沉积含燧石结核灰岩。
晚二叠世末期,碳酸盐快速沉积,地壳轻微抬升露出地表。
6.三叠纪:
早、中三叠世本区一浅海碳酸盐岩沉积为主,晚三叠世以海陆交互相碎屑岩沉积占优势。
早三叠世本区为浅水海洋,陆源物充足,沉积飞仙关相区的紫红色钙质泥岩、泥灰岩、灰岩。
早三叠世后期及中三叠世早期,西部古陆抬升,大巴山古陆出现,使川东地区成为半封闭状态而出现潮上蒸发环境,白云岩广布,还有盐类沉积
中三叠世末,受早期“印支运动”,四川的构造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发生大规模海退(即拉丁期大海退),本区上升为陆地。其中发生了一次火山喷发,形成须家河底部的“绿豆岩”。
晚三叠世海侵开始,来自西边的特提斯洋,使四川成为一个巨大湖泊,气候温暖,植物繁茂,河流、沼泽发育。植物堆积埋藏后形成煤层。晚三叠世末期,地壳有过短暂的抬升。
7.侏罗纪
侏罗纪初期,气候温暖潮湿,沉积环境与晚三叠世基本一样,湖泊沉积,植物大量繁殖,水生生物也大量发育。中侏罗纪起,气候变暖,湖泊面积减小,地壳断断续续缓慢沉降,至晚侏罗世为红色泥岩及砂岩夹石膏沉积,显示干燥气候特征。
侏罗纪末期,受燕山运动的影响,川东地区发生强烈的褶皱运动,形成北东-南西向的隔挡式构造。
三、构造发展史
川东高褶的前地质背景,是在浅变质岩系的基底上,经晋宁运动以后,开始盖层沉积,古生代为斜坡,中生代为印支古隆起(实习区位泸州古隆起最北低端),经喜山运动改造完成。
主要动力来自南东和北西方向的对持强大挤压力,由于该区东为七跃山,西为华蓥山大断裂的制约及基底、古隆起的影响,形成北东向线状梳妆褶皱,背斜紧闭、向斜宽阔平缓的隔挡式构造。
观音峡背斜天府段的构造,是受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控制而形成的。该区受南东-北西方向的水平挤压,形成不同规模,不同力学性质,不同方向的构造。背斜垂直主应力方向,走向逆断层是在剖面剪节理基础上形成的,平移断层是早期平面剪节理发育而成的,正断层是由于地层发生倾伏,重力差异所形成。它们均具统一力场的规律。
第三部分 矿产
四川盆地为多层系的含油气盆地,主要的油气层有:p1m、p2ch、t1f、t1j、t3x。黄铁矿位于上二叠统底部的玄武质粘土岩中,规模不大。高岭土位于上三叠统长石砂岩,价值不大。建筑石材(实习区)多为飞仙关组第四段的灰岩,作为水泥原料。
第四部分 沉积相分析(三条单剖面)
一、观音峡南岸(白庙子)飞仙关组下部剖面
1.前言
白庙子飞仙关组下段剖面位于观音峡嘉陵江边,剖面完整,各种相标志明显。由于江水的原因,底部未出露,被淹没。
2.沉积特征及环境分析
沉积特征:
①t1f1(未见底)
16-22层:暗紫色薄-中层钙质泥岩,局部夹灰岩透镜体,下部层理发育,可见波痕,上部有低角度纹层,含少量交错层理,具生物碎屑、砾屑,韵律明显。
23-26层:暗紫色中-厚层钙质泥岩,中部夹微细纹层灰色灰岩并含砂屑,上部夹薄层砂屑灰岩并呈透镜体分布。
27-29层:暗紫色泥灰岩。下部中-厚层,夹透镜状砂屑灰岩,水平纹理明显,具斜层理,局部含生物碎屑。上部为薄层状夹钙质泥岩,含透镜状条带灰岩,顶部纹层发育。
30-33层:暗紫色薄-中层钙质泥岩夹薄层灰岩透镜体,底部含藻纹,顶部含页岩,可见藻纹。
34层:紫灰色厚层藻纹砾屑灰岩,从底至顶层理变薄,砾屑先变大再变细,排列混乱无规律,风暴沉积形成。
35-38层:下部为暗紫色页岩;中部为暗紫色薄-中层泥灰岩夹灰岩透镜体;上部薄层状砂屑灰岩与页岩互层,其顶部页岩为黄褐色,斜层理和交错层理发育,具波痕。
②t1f
239-40层:灰色薄-中层状砂屑灰岩,中下部斜层理、交错层理发育,局部可见丘状层理和羽状层理;顶部平行层理发育,色浅粒粗,可见生物碎屑。
41-44层:灰紫色薄-中层鲕粒灰岩,下部鲕粒往上逐渐变大,中部和下部波痕相当发育,波高与波长都很大,上部夹紫红色页岩。
45-46层:下部为紫红色页岩,含紫色藻纹层,水平层理发育:上部为灰色中层藻纹灰岩夹灰岩和页岩。
③t1f
3紫红色钙质泥岩,黄灰色泥灰岩夹薄层生屑凝粒岩。未见顶。
环境分析:
飞仙关组一段基本上属于浅海陆棚相,主要为暗紫色钙质泥岩、泥灰岩和砂屑灰岩。飞仙关组二段为潮坪相,主要为灰色的砂屑灰岩、鲕粒灰岩、藻纹灰岩和灰岩。
①.16-26层为浅海陆棚相中的外陆棚亚相,沉积以中层状水平层理为主的暗紫色钙质泥岩为主并夹有砂屑灰岩透镜体,可见少许波痕和交错层理,钙质泥岩的厚度大。表明沉积水体较深,环境开阔,水动力条件较弱,生物不发育(种和数稀少,可能是由于三叠纪早期的火山喷发所造成)。
27-33层为浅海陆棚相中的内陆棚亚相,沉积以薄层至中层乃至厚层状水平层理为主,以泥灰岩作为内外陆棚的边界。岩性为暗紫色泥灰岩和钙质泥岩夹灰岩透镜体,含微细纹层、藻纹和生物碎屑,表明水体较外陆棚浅,环境安静,水动力弱。
②.34-40层为潮坪与陆棚的过渡带。下部(34层)为紫灰色厚层藻纹砾屑灰岩,先逆粒序后正粒序沉积,单层厚度大,砾屑颗粒大、排列混乱无规律,表明水动力强,为风暴沉积形成的风暴岩(砾石被打碎、叠置、迅速堆积而成)。中部(35-38层)沉积为暗紫色的页岩、泥灰岩、砂屑灰岩,仅局部可见斜层理、交错层理和波痕。岩性多,厚度小,说明陆源物少类多,环境相对安静,几乎不受波浪潮汐作用的影响,为潮下低能泥坪沉积微相。上部(39-40层)沉积以灰色中层砂屑灰岩,层理发育(斜层理、交错层理、平行层理、丘状层理和羽状层理),含少许生物碎屑。表明水体动荡不定,受波浪作用明显,为过渡环境的潮汐通道沉积。
③.41-46层为潮坪相。
41-44层沉积为灰色薄-中层鲕粒灰岩,波痕发育并且波高、波长大,层内鲕粒直径向上逐渐增大,表明水体清澈,水动力强,受波浪冲刷回流作用形成,为潮下鲕滩沉积。
45-46层沉积为紫红色页岩、紫色中层藻纹灰岩和灰岩,发育藻纹层和水平层理,说明水体相对安静,水体浅,为朝上-潮间带的藻泥坪沉积。
3.剖面沉积发展史
飞仙关组一段为较稳定的浅海陆棚相,沉积了一套厚度较大的钙质泥岩,安静的水体使得水平层理发育,可能由于火山的喷发造成这段时间生物不发育。到飞仙关组二段时期,气候温暖,陆源物丰富,地壳轻微下降,为潮坪环境沉积,受波浪,潮汐和风暴的影响,水体动荡,波痕层理发育,其中最明显的是形成了一套风暴浊积岩。
4.小结
本文的沉积环境分析基本上符合各种沉积相的特征,水体大致为由深至浅的环境。各种沉积微相的划分还不是很准确,尤其是微相间的界限不明确。飞一段可作为油气的盖层,飞二可作为油气的生油层。
二、姚家沟嘉陵江组一、二段沉积相剖面
1.前言
该剖面位于北碚代家沟以北约10公里的瓦店子姚家沟小煤矿公路侧。地层发育完好,整合于飞仙关组之上。
2.沉积特征及环境分析
沉积特征:
①t1j
11-16层:灰色薄-中层状泥晶灰岩为主,夹砂屑、砾屑、晶粒灰岩,下部含藻纹、生物钻孔、水平层理,中部含鲕粒、波痕和白花斑,上部具白色花斑、生物碎屑、鲕粒、泥纹、生物钻孔、水平层理。
17-40层:灰色薄-中层状凝粒灰岩、泥晶灰岩为主,夹砂屑、砾屑、藻纹灰岩,下部含藻纹、泥纹和白色花斑;中部含生物碎屑,具有冲刷面和楔状、透镜状层理,含有黄铁矿晶体;上部含鲕粒、生物碎屑,顶有交错层理和单向斜层理。
41-49层:灰色薄-中层泥晶灰岩夹凝粒灰岩、砂屑灰岩,局部含砾屑、生物碎屑、藻纹,顶和底含黄铁矿晶体,含白花斑。
50-58层:下部为灰色薄-中层凝粒灰岩夹泥粉晶灰岩并含黄铁矿晶体,上部为褐灰色中层泥粉晶灰岩。揉皱现象明显。
59层:灰色薄-中层泥晶灰岩夹凝粒灰岩、砂屑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生物钻孔特别发育。
②t1j
260-62层:下部为中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中部为褐色厚层细粉晶灰质白云岩,上部为膏溶角砾岩和白云岩。
63-66层:深灰色膏溶角砾岩夹泥晶白云岩和泥晶灰岩,底和顶为黄褐色页岩。
67-70层:膏溶角砾岩与灰褐色中-厚层泥粉晶白云岩互层。
71层:膏溶角砾岩,底含蓝黑色泥岩。
72-74层:下部为褐色中-厚层泥晶、粉晶白云岩夹砂屑、砾屑白云岩;中部为褐色薄-中层泥晶、粉晶白云、砂屑、砾屑白云岩、灰质白云岩;
上部为泥粉晶白云岩,未见顶。
环境分析:
嘉一段为碳酸盐岩台地泻湖沉积,主要为灰色薄-中层泥晶灰岩、凝粒岩,嘉二段为碳酸盐岩台地浅滩沉积,为灰色中-厚层白云岩和膏溶角砾岩。
①.t1j
11-23层为浅滩亚相,沉积为薄-中层的凝粒灰岩、泥晶灰岩夹砂屑、砾屑灰岩,含有鲕粒、生屑、藻纹、泥纹、波痕、水平层理、生物钻孔,表明沉积的环境水体浅,水动能较强,养分充足,生物发育。不时受波浪作用和风暴作用,可能形成了7-16层的风暴岩相(含砂屑、砾屑多),也可能是离物源区近而沉积的。
24-40层为浅水泻湖亚相,沉积为灰色薄-中层的凝粒灰岩、泥晶灰岩夹藻纹灰岩、含砾屑砂屑灰岩。鲕粒、冲刷面、透镜状层理、交错层理、单向斜层理,表明环境能量高,受波浪和潮汐的作用明显,含藻纹和生物碎屑则说明为氧气较充足的浅水环境,局部含有黄铁矿表示在一段时间内水体安静,但是大多时候不稳定。
41-58层为深水泻湖亚相,沉积为灰色薄-中层的泥粉晶灰岩夹凝粒灰岩,黄铁矿晶体发育,单层的层理不明显,可见少量藻纹、生物碎屑。说明沉积环境安静,水体深,生物不发育,受波浪的作用弱。
②t1j60-71层为潮上萨布哈亚相,沉积为中-厚层的泥粉晶白云岩和膏溶角砾岩。白云岩和膏溶角砾岩发育说明沉积环境干旱炎热,蒸发作用强烈,经常暴露于地表,使得该环境几乎不含生物。偶尔海水泛侵,带来了一些泥质,沉积了薄层的蓝黑色泥岩和黄褐色页岩。进一步可以划分为四个微相:60-62层为灰质云坪、膏云坪微相;63-66层为膏坪;67-70层为膏云坪:71层为膏坪。
72-74层为潮间坪亚相,沉积为薄至中层甚至厚层状泥粉晶白云岩,说明水体盐度高,生物不发育,没有经常暴露与水面,厚度大表明水体较安静,沉积速度快,陆源物多。
3.剖面沉积发展史
嘉一段早期发生了海侵,规模不大,水体稍有变深,但任受波浪潮汐的作用,各种层理发育,生物大量繁殖,尤其是浅水带的水平生物钻孔发育,中期水深达最大,发育了黄铁矿晶体,晚期海水逐渐退去,嘉一整体为一个水体由浅-深-浅的过程。到嘉二段时期,大规模的海退使岩层频繁的暴露于地表,气候干旱炎热,海水蒸发强,形成了一整套白云岩和膏溶角砾岩。
4.小结
嘉一与嘉二可以构成一个沉积旋回,即海侵和海退。嘉一中的含砂屑和砾屑灰岩的沉积环境特征不是很明显,有可能为潮汐作用形成的。嘉一段为泥晶灰岩和凝粒灰岩,可以作为油气的盖层,如果黄铁矿发育好的话也能作为矿床。
三、施家梁侏罗系自流井群东岳庙段沉积相剖面
1.前言
该剖面位于嘉陵江边的施家梁小学附近,东岳庙段整合于下覆的珍珠冲段,与上覆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该剖面出露完整,使得观察描述方便。
2.沉积特征及环境分析
沉积特征:
1-6层:紫红色薄-中层泥质粉砂岩为主,夹石英砂岩(底部)、泥页岩、粉砂质页岩、粉砂质泥岩、硅质粉砂岩(中部),顶部含泥质结核。
7-12层:黄褐色-灰色薄-中层状生物介壳灰岩夹黄褐色页岩,顶部为一层灰褐色页岩,生物化石丰富、完整。
13-14层:下部为灰色页岩,上部为钙质页岩和粉砂质页岩。
环境分析:
东岳庙段为淡水湖泊相,沉积为粉砂岩、泥页岩和生物介壳灰岩。
1-6层为滨浅湖沉积:沉积物颜色较深,颗粒由粗到细,单层厚度小,含泥质结核,无生物发育。说明距岸近,水动力强,湖浪的回流冲刷淘洗对沉积物的改造作用强,水位浅,沉积物有时露出水面,氧化作用强。
7-12层为浅湖沉积:沉积物颜色浅,水生生物繁茂,化石丰富,保存完好,为薄壳的底栖生物,受波浪和潮汐的回流作用,发育了薄层的页岩。
13-14层为滨湖:沉积物颜色深,生物不发育。
3.剖面沉积发展史
东岳庙段处于早侏罗世晚期至中侏罗世早期的浅湖-滨湖且湖底开始抬升的沉积环境,沉积物的颜色自下而上呈紫红色-黄褐色-灰色,反映出一个干燥-半干燥-温湿的气候环境。此后有过短暂的暴露。
4.小结
东岳庙时期水体为一个由浅-深-浅的过程,浅湖生物发育,处于弱氧化-弱还原环境,具有一定的生油能力。
第五部分 构造特征及分析
1.特征简介
天府地区的观音峡背斜属于川东南褶皱带,华蓥山大背斜向南分支的一个背斜,背斜轴线为北东-南西向。核部地层为龙潭组,两翼为长兴组、飞仙关组和嘉陵江组,倾角较陡,北西翼大于南东翼。褶皱总体为一个线状紧闭向南西倾伏的不对称背斜。
断层发育,基本发育在背斜的核部和南东翼上,多为走向断层。此次实习共发现了12条断层,其中10条为逆断层,一条正断层,一条平移断层。
此外,构造缝合线、节理也相当发育,还有南端侵蚀作用形成的两个侵蚀窗。
2.断层分析
①f1:楼梯沟逆断层
该断层位于铁厂沟至仰天窝一带,上盘地层主要为龙潭组地层,由于断层作用,出露了一段茅口组地层,下盘地层为龙潭组和长兴组地层,断层产状为310°∠70°,断层在仰天窝一带发育在龙潭与长兴组界限处,因此,断层形成时间为长兴期之后。f1为早期x型剪节理形成的高角度逆断层。
断层证据:地层缺失,毛口组地层仅出露了一段;地形为沟谷地带;有串珠状的泉眼存在。
②f2、f3:小屋基逆断层
这两条断层位于后槽的张家湾至三官殿一带,f2的上盘地层为t1f3(产状为138°∠45°),下盘为t1f4 ;f3的上盘地层为t1f4,下盘为t1f5和t1j1(产状为134°∠51°),f2的产状为312°∠60°,发育在t1f4中并进入了t1f3中。因此f2形成时间为f4 时期,为早期x型剪节理形成的高角度逆断层。断层f3的产状为308°∠60°,f4几乎全被切穿,f5呈透镜体出露一部分,断层形成时间为j1 时期,为早期x型剪节理形成的高角度逆断层。
断层证据: f4与f3地层变薄,几乎缺失整套f5的地层;可见断层角砾岩。
③ f4 :三官殿逆断层
断层位于三官殿-沙树湾-长田坎,上盘地层为f3紫红色钙质页岩(产状为135°∠51°),下盘地层为f4的灰岩(产状为128°∠66°),断层产状为318°∠28°,断层切穿了f4与f5,进入f3和j1。因此断层形成于j1 时期之后,为追终晚期剖面x型剪节理形成的低角度逆断层。该断层有可能在长田坎处开始进入f3并一直往南西延伸至芹菜田附近(此处f3地层中可见明显的断层现象,拖拉牵引的特征明显),在三官殿处地层被覆盖严重,断层可能进入j1 或者与f3或f2构成了一条断层
断层证据:在长田坎处f4 地层突然变厚,到沙树湾一带f4和f5地层又突然消失。
④ f5:天台寺逆断层
断层为与廖家坡至天台寺一段,上盘为f1紫红色钙质泥岩(产状为139°∠25°),下盘为f2灰岩和f3的钙质页岩(产状为135°∠51°),产状为310°∠30°(或者130°∠30°,断层被覆盖,没有确切的断层面存在),断层切穿了f2地层进入f1。断层形成时间为f3时期之后,为追终晚期剖面x型剪节理形成的低角度逆断层。
断层证据: f2地层变薄甚至消失,造成f1与f3地层界线不明。
⑤ f6、f7:廖家坡正断层、逆断层
断层为于廖家祠堂至菠萝山一带,此处岩层的产状混乱。f7(逆断层)上盘为p2ch的结核灰岩,下盘为p2ch的结核灰岩和f1的钙质泥岩,断层产状为126°∠44°断层形成于f1时期,为追终晚期剖面x型剪节理形成的低角度逆断层。f6(正断层)的上盘为p2ch的结核灰岩和f1的钙质泥岩(产状为264°∠44°),下盘为p2ch的结核灰岩和f1的钙质泥岩(产状为302°∠49°),断层产状为302°∠60°,形成于f1时期后但比f7晚,使f7错断,为地层倾伏而形成的横纵断层。
断层证据:岩层产状混乱,构造线中断;老地层位于新地层之上;有断层角砾岩存在;沟谷发育。
⑥ f8、f9、f10:螃蟹井逆断层
断层位于螃蟹井至走马岗附近。f8的上盘为f1紫红色钙质泥岩和f2灰岩(倾向为南东向),下盘为f1、f2(倾向为北西向)、f3的地层,断层倾向为北西向,倾角不明,形成于f3之后。f9的上盘为f1,下盘为f1和f2,基本上沿f1和f2的界线发育而成,向南进入f1中并逐步消失,断层倾向为北西向。f10的上盘为f1和f2,下盘为f2和f3,与f2几乎平行延伸,向南进入f1中,断层倾向为北西向。f9、f10使f2地层被错断甚至消失。断距大,可能为追终晚期剖面x型剪节理形成的低角度逆断层。此处构造复杂,尤其是f2地层的出露情况不明朗,使得断层的延伸方向存在不确定性。
断层证据:构造线突然中断;地层发生了倒转;地层厚度变薄甚至缺失;沟谷深,地形陡。
⑦ f11:水岚垭逆断层
断层位于水岚垭附近。上盘为f3紫红色钙质页岩和f4的灰岩,岩层产状为321°∠56°;下盘为f4的灰岩,产状为303°∠30°。断层产状为130°∠40°,断层线由f4进入f3与f4的分界处,然后向东北进入f3中。断层形成于f3时期,为追终晚期剖面x型剪节理形成的低角度逆断层。
断层证据:地层厚度变薄;老地层出露与新地层之上;具有拖拉牵引现象。
⑧ f12:芹菜田平移断层
该断层位于芹菜田水库旁,为右行平移断层,断层走向为110°-290°,长约500米,东端消失于j1 中,西端消失于f3中,f4、f5、j1 发生明显的错位,断层形成于j1 时期之后,为纵弯褶皱作用形成的早期平面x剪节理发育的斜向、小型平移断层。
断层证据: f5被错断;f4与f3界线突然中断;断层角砾岩发育;断层面破碎现象明显,裂缝和节理发育。
断层角砾岩
三.侵蚀窗
在螃蟹井附近,由于水流的不断侵蚀,使f1 下覆的长兴组地层露出地表,形成了一个长150米,宽100米的椭圆形侵蚀窗。
在毛狗洞,则由于侵蚀作用,使f1 下覆的f2 出露,形成了一个长260米,宽240米的近似于圆形的侵蚀窗。
第六部分 总结
本次基础地质实习让我初步的了解到地质这门学科到底是怎么去研究,研究什么,研究的目的又是什么。地质主要是通过野外地质考察,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去研究某地区各地层岩性、构造等问题,探明资源矿产的种类、储量和可采量,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的发展。
野外地质实习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每天老师带队出行,爬山、走路,还要观察、描述和记录地质信息。虽然很累,但是也很快乐,我们可以浏览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可以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同学间互帮互组的品德,增进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感情。
我觉得我们科技学院的学生出去实习时,真的要不怕苦,不怕累,要给当地的人留下好的精神面貌。实习期间因为春季多雨,进程被耽误了几天,有一些相剖面没看,还有就是断层的断距测量,这是让我感到有些遗憾的。在这里,要感谢实习的老师,教给我们很多东西,有知识,也有为人处世的道理。
第四篇:基础地质实习报告(精)
基础地质实习报告
一、实习地区的地理位置
本次实习地区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天府镇,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8′-106°31′,北纬29°50′-29°50′。实习地区为天府镇及周边地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以下为天府镇的地图和卫星地图。重庆市北碚区天府镇地图简介
二、自然地理状况
天府地区的地表形态为山地类型的低山区,海拔高度为400至750米左右,最高为后峰山,海拔773米,北高南低。该地区山峰林立、沟谷交错,山和谷的方向大致为北东-南西向呈脉状分布,具“一山二岭两槽”的地貌特征。一山多与背斜核部一致。两槽为背斜两翼嘉陵江组的膏溶角砾岩溶蚀所形成,北西翼代家沟-后峰岩-水岚垭槽谷为前槽,南东翼张家湾-三官殿-大土槽谷为后槽。二岭为抗侵蚀能力强的须家河组的砂岩构成。区内基岩裸露,产状较陡,泥薄水浅,森林稀疏。人口密集,梯田密布,清泉暗流。两侧的上三叠统砂、泥页岩地区,峰峦叠嶂、青松翠 1 柏、苍翠欲滴,组成一条迷人的画廊。例如金剑山、北温泉、缙云山、金刀峡等旅游胜地。
三、实习目的
通过此次实习使我们加深和巩固基础地质各门课程中所学的地理知识,尤其是沉积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掌握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的基本内容、方法和规范,学会收集和整理地质资料,并编制相应的地质图件,增强我们对各种地质现象的分析能力,如褶皱、节理、断层,肉眼初步确定各类岩性并判断沉积环境。也可培养我们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孜孜不倦,互帮互助的精神。
四、实习的任务和要求
1.了解实习区的人文、地理、交通、经济等情况,区域构造位置,地层系统及主要构造特征。掌握野外地质填图的基本内容、步骤和方法。
2.确定地质填图的基本地层单位。对主要地层作剖面实测,绘制导线平面图、剖面图、柱状剖面图。
3.通过对地层、断层、构造界限定点、连线,观察岩层产状等进行地质填图。编绘地形地质图,构造剖面图和综合地层柱状剖面图。
4.了解实习区的沉积发展史,对施家梁东岳庙,白庙子南岸,姚家沟瓦店子三条沉积相的观察描述,掌握不同沉积环境下的各类相标志特征,沉积相分析方法和岩相古地理环境恢复方法。根据相标志确定沉积相类型编绘沉积相综合柱状剖面图和相序图。
5.了解实习区的区域构造特征,发展史及主要矿产资源情况,含油气特征与断层、节理的研究方法。
6.做到“六勤”,即勤敲打、勤观察、勤测量、勤追踪、勤记录、勤整理。7.编写实习报告。
五、实习方式
老师带队,确定住处,安排路线,野外踏勘,现场教学,着重观察,重点描述,逐步培养我们独立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实习时间 201X-4-6至201X-5-5 第二部分地层及沉积、构造发展史
一、地层
实习区内褶皱强烈,最老地层为下三叠统茅口组地层,最新地层为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背斜轴向为北北东-南南西向,并向南西发生倾伏。茅口组为背斜的核部,两翼的地层分别为龙潭组、长兴组、飞仙关组、嘉陵江组、雷口坡组、须家河组、自流井组、沙溪庙组。茅口组、龙潭组、长兴组、飞仙关组依次发生倾伏。(一)、二叠系(p)1.茅口组(p1m)茅口组为深灰色厚层,块状灰岩、生物灰岩、砂屑灰岩、晶粒灰岩,具眼球状构造,在实习区主要沿断层零星分布,组成背斜的核部,连续沉积在栖霞组之上。2.龙潭组(p2l)龙潭组为黄褐色页岩,灰岩,硅化白云岩,夹有黄色中层状砂岩,植物化石碎片多,为我国南方重要的产煤层,与下覆茅口组呈假整合接触。3.长兴组(p2ch):厚度约
长兴组为灰色-中灰色中-厚层状含燧石生物灰岩,底中顶都含有燧石,中部最多,生物化石丰富,有蜓类、海百合、珊瑚等,含生物礁,裂缝有沥青质充填,缝孔发育,为川东地区重要的产气层,与飞仙关假整合接触。
(二)三叠系(t)1.飞仙关组(t1f)
飞仙关组为暗紫色钙质泥岩、钙质页岩、泥灰岩,灰色薄-中层灰岩、鲕粒灰岩、泥灰岩,泥岩、页岩与灰岩互层,分为五段。与长兴组整合接触。①飞仙关组一段(t1f1)
顶部和底部为暗紫色泥灰岩,中部为钙质泥岩,夹有页岩,灰岩透镜体,可见球状风化。②飞仙关组二段(t1f2)
灰色薄-中层状灰岩,含鲕粒、藻纹、生物碎屑、内碎屑,缝合线发育,中上部含波痕。③飞仙关组三段(t1f3)紫红色钙质页岩,局部夹薄层状灰岩透镜体,生物化石丰富。
④飞仙关组四段(t1f4)
灰色薄-中层状鲕粒灰岩、泥灰岩、介壳灰岩,中上部夹黄褐色页岩(碳酸盐的盖层,为标准层)。内碎屑(以砂屑为主,也含砾屑)、泥质条带发育。⑤飞仙关组五段(t1f5)
紫红色页岩,中部夹黄褐色泥岩、泥灰岩。2.嘉陵江组(t1j)
嘉陵江组为灰色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豹皮灰岩和膏溶角砾岩,岩溶发育,常形成溶洞、槽谷。可分为四段,整合于飞仙关组之上。①嘉陵江组一段(t1j1)
灰色薄-中层状灰岩和凝泥灰岩,夹有介壳灰岩,含有藻纹、泥纹、内碎屑、生物碎屑,裂缝发育,缝合线、节理发育,中下部可见黄铁矿,揉皱,局部有冲刷面和虫迹现象。
②嘉陵江组二段(t1j2)
灰色中-厚层白云岩质灰岩、白云岩、膏溶角砾岩,灰岩为藻灰岩和豹皮灰岩,可见刀砍纹,在川东为气层。③嘉陵江组三段(t1j3)
薄-中层灰岩,颜色丰富,有灰色、暗红色、褐色、黄褐色,含有砾屑、砂屑、泥质条带、缝合线。④嘉陵江组三段(t1j4)
灰色膏溶角砾岩和泥晶白云岩为主,夹灰岩,刀砍纹发育。
3.雷口坡组(t2j)
灰色中层状灰岩夹白云岩、膏溶角砾岩,底为薄层绿豆岩(火山灰沉积形成,硅质颗粒,为标准层),与下三叠统平行不整合接触。4.须家河组(t3x)
须家河组为长石石英砂岩和页岩,含煤层。分为六段,一、三、五页岩为主夹砂岩、煤层,二、四、六厚层砂岩 7 为主夹页岩,页岩一般出露在沟谷处,砂岩在凸出,与雷口坡组平行不整合接触。①须家河一段(t3x1)
黄褐色页岩,底部砂岩与页岩互层,含有薄煤层,砂岩中可见白云母。
②须家河二段(t3x2)
黄灰色中层石英砂岩和长石砂岩,颗粒均匀,发育斜层理。
③须家河三段(t3x3)黑灰色页岩,夹煤层。④须家河四段(t3x4)
浅黄色厚中-细粒石英砂岩,斜层理发育。⑤须家河五段(t3x5)灰黑色页岩夹长石砂岩。⑥须家河六段(t3x6)
浅灰色厚层中粒长石石英砂岩,斜层理发育,顶部褐黄色风化壳,与上覆地层假整合接触。
(三)侏罗系(j)
侏罗系为一大套红色粘土岩、碎屑岩夹碳酸盐岩,为潜水湖泊相沉积,与下覆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分五段。1.上中统自流井组(j1-2zh)①珍珠冲段(j1-2zh1)
紫红色页岩为主夹砂岩、粉砂岩。②东岳庙段(j1-2zh2)
黄褐色页岩、粉砂岩,灰色中层状生物介壳灰岩。③马鞍山段(j1-2zh3)紫红色泥岩夹粉砂岩、砂岩。④大安寨段(j1-2zh4)
灰色介壳灰岩与钙质泥页岩不等厚互层,粒序层理和斜层理发育。
⑤凉高山段(j1-2zh5)灰黄色泥岩、粉砂岩、砂岩。2.中统沙溪庙组(j2s)①下沙溪庙组(j2s1)紫红色泥岩夹砂岩。②上沙溪庙组(j2s2)
紫色泥岩类杂色砂岩,分布于向斜轴部一带。
二、沉积发展史
川东地区因褶皱强烈,基本上都为三叠系以上的地层。1.寒武纪:
川东地区为海洋环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层具明显两分性:下统为泥沙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丰富;中上统一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稀少。
早寒武世川东地区为向东倾斜的混积型缓坡,为潮下低能碳酸盐沉积。
中寒武世以后,扬子区古陆不断扩大,早期的斜坡发展成镶边型碳酸盐台地。由于康滇古陆的东南部水下隆起形成半封闭海盆,气候炎热干旱,海水盐度增高,主体发育了 一套化石稀少的白云岩沉积。因陆源碎屑减少,物区为康滇古陆,地壳沉积缓慢而持续。2.奥陶纪:
早奥陶世海侵开始,海水不断向西超覆,使川东地区为浅水海洋环境,海水较寒武纪深,为碳酸盐为主夹砂泥质的开阔台地相带。海水中生物发育,水质较浑浊,只有红花园组和宝塔组为清水环境沉积。奥陶纪期间,陆源物质供应总体欠充足,沉积缓慢。奥陶纪末,海平面下降,康滇古陆与滇黔桂古陆相连,形成五峰期的滞留海盆,沉积典型的笔石页岩相。3.志留纪:
志留纪初,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川东地区地壳抬升为陆,此后被海水淹没成为浅海,水体深,陆源物质充足,生物大量繁殖。晚志留世,再次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抬升为陆,长期遭受剥蚀而缺少上志留统、泥盆系、下石炭统的地层。4.石炭纪:
中石炭世,川东地区为海陆过渡环境,古陆因长期遭受剥蚀而缺乏陆源物质,气候干燥,蒸发强烈,形成了一层白云岩。此后海水退出本区而缺失上石炭统地层,直到二叠纪才被海水淹没接受沉积。5.二叠纪:
早二叠世初的梁山期,本区为海陆交互环境,气候温暖,植物繁茂,沉积了夹煤线的泥页岩和钙质泥岩。栖霞中期起,因全球气候转暖导致冈瓦纳大陆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本区又一次成为浅海环境,各种生物大量生长,有孔虫、蜓类广泛分布,三叶虫、笔石绝灭,陆源物质缺乏,沉积了栖霞组和茅口组的碳酸盐岩。早二叠末晚二叠世初,发生“东吴运动”,炽热基性岩浆从四川西部断裂带益处,冷却后形成暗绿色的玄武岩。火山喷发之后,海水再次侵入,形成海陆交互环境,气候温暖,植物繁盛,形成龙潭组煤系地层。此后海水加深扩大,康滇古陆缩小,变为温暖清澈的浅海,底栖生物发育,发育小型生物礁,沉积含燧石结核灰岩。
晚二叠世末期,碳酸盐快速沉积,地壳轻微抬升露出地表。6.三叠纪:
早、中三叠世本区一浅海碳酸盐岩沉积为主,晚三叠世以海陆交互相碎屑岩沉积占优势。
早三叠世本区为浅水海洋,陆源物充足,沉积飞仙关相区的紫红色钙质泥岩、泥灰岩、灰岩。
早三叠世后期及中三叠世早期,西部古陆抬升,大巴山古陆出现,使川东地区成为半封闭状态而出现潮上蒸发环境,白云岩广布,还有盐类沉积
中三叠世末,受早期“印支运动”,四川的构造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发生大规模海退(即拉丁期大海退),本区上升为陆地。其中发生了一次火山喷发,形成须家河底部的“绿豆岩”。
晚三叠世海侵开始,来自西边的特提斯洋,使四川成为一个巨大湖泊,气候温暖,植物繁茂,河流、沼泽发育。植物堆积埋藏后形成煤层。晚三叠世末期,地壳有过短暂的抬升。7.侏罗纪
侏罗纪初期,气候温暖潮湿,沉积环境与晚三叠世基本一样,湖泊沉积,植物大量繁殖,水生生物也大量发育。中侏罗纪起,气候变暖,湖泊面积减小,地壳断断续续缓慢沉降,至晚侏罗世为红色泥岩及砂岩夹石膏沉积,显示干燥气候特征。
侏罗纪末期,受燕山运动的影响,川东地区发生强烈的褶皱运动,形成北东-南西向的隔挡式构造。
三、构造发展史
川东高褶的前地质背景,是在浅变质岩系的基底上,经晋宁运动以后,开始盖层沉积,古生代为斜坡,中生代为印支古隆起(实习区位泸州古隆起最北低端),经喜山运动改造完成。
主要动力来自南东和北西方向的对持强大挤压力,由于该区东为七跃山,西为华蓥山大断裂的制约及基底、古隆起的影响,形成北东向线状梳妆褶皱,背斜紧闭、向斜宽阔平缓的隔挡式构造。
观音峡背斜天府段的构造,是受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控制而形成的。该区受南东-北西方向的水平挤压,形成不同规模,不同力学性质,不同方向的构造。背斜垂直主应力方 向,走向逆断层是在剖面剪节理基础上形成的,平移断层是早期平面剪节理发育而成的,正断层是由于地层发生倾伏,重力差异所形成。它们均具统一力场的规律。第三部分矿产
四川盆地为多层系的含油气盆地,主要的油气层有:p1m、p2ch、t1f、t1j、t3x。黄铁矿位于上二叠统底部的玄武质粘土岩中,规模不大。高岭土位于上三叠统长石砂岩,价值不大。建筑石材(实习区)多为飞仙关组第四段的灰岩,作为水泥原料。
第四部分沉积相分析(三条单剖面)
一、观音峡南岸(白庙子)飞仙关组下部剖面 1.前言
白庙子飞仙关组下段剖面位于观音峡嘉陵江边,剖面完整,各种相标志明显。由于江水的原因,底部未出露,被淹没。
2.沉积特征及环境分析 沉积特征:
①t1f1(未见底)
16-22层:暗紫色薄-中层钙质泥岩,局部夹灰岩透镜体,下部层理发育,可见波痕,上部有低角度纹层,含少量交错层理,具生物碎屑、砾屑,韵律明显。
23-26层:暗紫色中-厚层钙质泥岩,中部夹微细纹层灰色灰岩并含砂屑,上部夹薄层砂屑灰岩并呈透镜体分布。27-29层:暗紫色泥灰岩。下部中-厚层,夹透镜状砂屑灰岩,水平纹理明显,具斜层理,局部含生物碎屑。上部为薄层状夹钙质泥岩,含透镜状条带灰岩,顶部纹层发育。30-33层:暗紫色薄-中层钙质泥岩夹薄层灰岩透镜体,底部含藻纹,顶部含页岩,可见藻纹。
34层:紫灰色厚层藻纹砾屑灰岩,从底至顶层理变薄,砾屑先变大再变细,排列混乱无规律,风暴沉积形成。35-38层:下部为暗紫色页岩;中部为暗紫色薄-中层泥灰岩夹灰岩透镜体;上部薄层状砂屑灰岩与页岩互层,其顶部页岩为黄褐色,斜层理和交错层理发育,具波痕。②t1f2
39-40层:灰色薄-中层状砂屑灰岩,中下部斜层理、交错层理发育,局部可见丘状层理和羽状层理;顶部平行层理发育,色浅粒粗,可见生物碎屑。
41-44层:灰紫色薄-中层鲕粒灰岩,下部鲕粒往上逐渐变大,中部和下部波痕相当发育,波高与波长都很大,上部夹紫红色页岩。
45-46层:下部为紫红色页岩,含紫色藻纹层,水平层理发育:上部为灰色中层藻纹灰岩夹灰岩和页岩。③t1f3
紫红色钙质泥岩,黄灰色泥灰岩夹薄层生屑凝粒岩。未见顶。环境分析:
飞仙关组一段基本上属于浅海陆棚相,主要为暗紫色钙质泥岩、泥灰岩和砂屑灰岩。飞仙关组二段为潮坪相,主要为灰色的砂屑灰岩、鲕粒灰岩、藻纹灰岩和灰岩。①.16-26层为浅海陆棚相中的外陆棚亚相,沉积以中层状水平层理为主的暗紫色钙质泥岩为主并夹有砂屑灰岩透镜体,可见少许波痕和交错层理,钙质泥岩的厚度大。表明 沉积水体较深,环境开阔,水动力条件较弱,生物不发育(种和数稀少,可能是由于三叠纪早期的火山喷发所造成)。
27-33层为浅海陆棚相中的内陆棚亚相,沉积以薄层至中层乃至厚层状水平层理为主,以泥灰岩作为内外陆棚的边界。岩性为暗紫色泥灰岩和钙质泥岩夹灰岩透镜体,含微细纹层、藻纹和生物碎屑,表明水体较外陆棚浅,环境安静,水动力弱。
②.34-40层为潮坪与陆棚的过渡带。下部(34层)为紫灰色厚层藻纹砾屑灰岩,先逆粒序后正粒序沉积,单层厚度大,砾屑颗粒大、排列混乱无规律,表明水动力强,为风暴沉积形成的风暴岩(砾石被打碎、叠置、迅速堆积而成)。中部(35-38层)沉积为暗紫色的页岩、泥灰岩、砂屑灰岩,仅局部可见斜层理、交错层理和波痕。岩性多,厚度小,说明陆源物少类多,环境相对安静,几乎不受波浪潮汐作用的影响,为潮下低能泥坪沉积微相。上部(39-40层)沉积以灰色中层砂屑灰岩,层理发育(斜层理、交错层理、平行层理、丘状层理和羽状层理),含少许生物碎屑。表明水体动荡不定,受波浪作用明显,为过渡环境的潮汐通道沉积。③.41-46层为潮坪相。
41-44层沉积为灰色薄-中层鲕粒灰岩,波痕发育并且波高、波长大,层内鲕粒直径向上逐渐增大,表明水体清澈,水动力强,受波浪冲刷回流作用形成,为潮下鲕滩沉积。
45-46层沉积为紫红色页岩、紫色中层藻纹灰岩和灰岩,发育藻纹层和水平层理,说明水体相对安静,水体浅,为朝上-潮间带的藻泥坪沉积。3.剖面沉积发展史
飞仙关组一段为较稳定的浅海陆棚相,沉积了一套厚度较大的钙质泥岩,安静的水体使得水平层理发育,可能由于火山的喷发造成这段时间生物不发育。到飞仙关组二段时期,气候温暖,陆源物丰富,地壳轻微下降,为潮坪环境沉积,受波浪,潮汐和风暴的影响,水体动荡,波痕层理发育,其中最明显的是形成了一套风暴浊积岩。4.小结
本文的沉积环境分析基本上符合各种沉积相的特征,水体大致为由深至浅的环境。各种沉积微相的划分还不是很准 确,尤其是微相间的界限不明确。飞一段可作为油气的盖层,飞二可作为油气的生油层。
二、姚家沟嘉陵江组一、二段沉积相剖面 1.前言
该剖面位于北碚代家沟以北约10公里的瓦店子姚家沟小煤矿公路侧。地层发育完好,整合于飞仙关组之上。2.沉积特征及环境分析 沉积特征: ①t1j1
1-16层:灰色薄-中层状泥晶灰岩为主,夹砂屑、砾屑、晶粒灰岩,下部含藻纹、生物钻孔、水平层理,中部含鲕粒、波痕和白花斑,上部具白色花斑、生物碎屑、鲕粒、泥纹、生物钻孔、水平层理。
17-40层:灰色薄-中层状凝粒灰岩、泥晶灰岩为主,夹砂屑、砾屑、藻纹灰岩,下部含藻纹、泥纹和白色花斑;中部含生物碎屑,具有冲刷面和楔状、透镜状层理,含有黄铁矿晶体;上部含鲕粒、生物碎屑,顶有交错层理和单向斜层理。41-49层:灰色薄-中层泥晶灰岩夹凝粒灰岩、砂屑灰岩,局部含砾屑、生物碎屑、藻纹,顶和底含黄铁矿晶体,含白花斑。
50-58层:下部为灰色薄-中层凝粒灰岩夹泥粉晶灰岩并含黄铁矿晶体,上部为褐灰色中层泥粉晶灰岩。揉皱现象明显。
59层:灰色薄-中层泥晶灰岩夹凝粒灰岩、砂屑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生物钻孔特别发育。②t1j2
60-62层:下部为中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中部为褐色厚层细粉晶灰质白云岩,上部为膏溶角砾岩和白云岩。63-66层:深灰色膏溶角砾岩夹泥晶白云岩和泥晶灰岩,底和顶为黄褐色页岩。
67-70层:膏溶角砾岩与灰褐色中-厚层泥粉晶白云岩互层。
71层:膏溶角砾岩,底含蓝黑色泥岩。
72-74层:下部为褐色中-厚层泥晶、粉晶白云岩夹砂屑、砾屑白云岩;中部为褐色薄-中层泥晶、粉晶白云、砂屑、砾屑白云岩、灰质白云岩; 上部为泥粉晶白云岩,未见顶。环境分析:
嘉一段为碳酸盐岩台地泻湖沉积,主要为灰色薄-中层泥晶灰岩、凝粒岩,嘉二段为碳酸盐岩台地浅滩沉积,为灰色中-厚层白云岩和膏溶角砾岩。①.t1j1
1-23层为浅滩亚相,沉积为薄-中层的凝粒灰岩、泥晶灰岩夹砂屑、砾屑灰岩,含有鲕粒、生屑、藻纹、泥纹、波痕、水平层理、生物钻孔,表明沉积的环境水体浅,水动能较强,养分充足,生物发育。不时受波浪作用和风暴作用,可能形成了7-16层的风暴岩相(含砂屑、砾屑多),也可能是离物源区近而沉积的。
24-40层为浅水泻湖亚相,沉积为灰色薄-中层的凝粒灰岩、泥晶灰岩夹藻纹灰岩、含砾屑砂屑灰岩。鲕粒、冲刷面、透镜状层理、交错层理、单向斜层理,表明环境能量 高,受波浪和潮汐的作用明显,含藻纹和生物碎屑则说明为氧气较充足的浅水环境,局部含有黄铁矿表示在一段时间内水体安静,但是大多时候不稳定。
41-58层为深水泻湖亚相,沉积为灰色薄-中层的泥粉晶灰岩夹凝粒灰岩,黄铁矿晶体发育,单层的层理不明显,可见少量藻纹、生物碎屑。说明沉积环境安静,水体深,生物不发育,受波浪的作用弱。②t1j2
60-71层为潮上萨布哈亚相,沉积为中-厚层的泥粉晶白云岩和膏溶角砾岩。白云岩和膏溶角砾岩发育说明沉积环境干旱炎热,蒸发作用强烈,经常暴露于地表,使得该环境几乎不含生物。偶尔海水泛侵,带来了一些泥质,沉积了薄层的蓝黑色泥岩和黄褐色页岩。进一步可以划分为四个微相:60-62层为灰质云坪、膏云坪微相;63-66层为膏坪;67-70层为膏云坪:71层为膏坪。
72-74层为潮间坪亚相,沉积为薄至中层甚至厚层状泥粉晶白云岩,说明水体盐度高,生物不发育,没有经常暴露与水面,厚度大表明水体较安静,沉积速度快,陆源物多。3.剖面沉积发展史
嘉一段早期发生了海侵,规模不大,水体稍有变深,但任受波浪潮汐的作用,各种层理发育,生物大量繁殖,尤其是浅水带的水平生物钻孔发育,中期水深达最大,发育了黄铁矿晶体,晚期海水逐渐退去,嘉一整体为一个水体由浅-深-浅的过程。到嘉二段时期,大规模的海退使岩层频繁的暴露于地表,气候干旱炎热,海水蒸发强,形成了一整套白云岩和膏溶角砾岩。4.小结
嘉一与嘉二可以构成一个沉积旋回,即海侵和海退。嘉一中的含砂屑和砾屑灰岩的沉积环境特征不是很明显,有可能为潮汐作用形成的。嘉一段为泥晶灰岩和凝粒灰岩,可以作为油气的盖层,如果黄铁矿发育好的话也能作为矿床。
三、施家梁侏罗系自流井群东岳庙段沉积相剖面 1.前言
该剖面位于嘉陵江边的施家梁小学附近,东岳庙段整合于下覆的珍珠冲段,与上覆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该剖面出露完整,使得观察描述方便。2.沉积特征及环境分析 沉积特征:
1-6层:紫红色薄-中层泥质粉砂岩为主,夹石英砂岩(底部)、泥页岩、粉砂质页岩、粉砂质泥岩、硅质粉砂岩(中部),顶部含泥质结核。
7-12层:黄褐色-灰色薄-中层状生物介壳灰岩夹黄褐色页岩,顶部为一层灰褐色页岩,生物化石丰富、完整。13-14层:下部为灰色页岩,上部为钙质页岩和粉砂质页岩。环境分析:
东岳庙段为淡水湖泊相,沉积为粉砂岩、泥页岩和生物介壳灰岩。
1-6层为滨浅湖沉积:沉积物颜色较深,颗粒由粗到细,单层厚度小,含泥质结核,无生物发育。说明距岸近,水 25 动力强,湖浪的回流冲刷淘洗对沉积物的改造作用强,水位浅,沉积物有时露出水面,氧化作用强。
7-12层为浅湖沉积:沉积物颜色浅,水生生物繁茂,化石丰富,保存完好,为薄壳的底栖生物,受波浪和潮汐的回流作用,发育了薄层的页岩。
13-14层为滨湖:沉积物颜色深,生物不发育。3.剖面沉积发展史
东岳庙段处于早侏罗世晚期至中侏罗世早期的浅湖-滨湖且湖底开始抬升的沉积环境,沉积物的颜色自下而上呈紫红色-黄褐色-灰色,反映出一个干燥-半干燥-温湿的气候环境。此后有过短暂的暴露。4.小结
东岳庙时期水体为一个由浅-深-浅的过程,浅湖生物发育,处于弱氧化-弱还原环境,具有一定的生油能力。第五部分构造特征及分析 1.特征简介
天府地区的观音峡背斜属于川东南褶皱带,华蓥山大背斜向南分支的一个背斜,背斜轴线为北东-南西向。核部地层为龙潭组,两翼为长兴组、飞仙关组和嘉陵江组,倾角较陡,北西翼大于南东翼。褶皱总体为一个线状紧闭向南西倾伏的不对称背斜。
断层发育,基本发育在背斜的核部和南东翼上,多为走向断层。此次实习共发现了12条断层,其中10条为逆断层,一条正断层,一条平移断层。
此外,构造缝合线、节理也相当发育,还有南端侵蚀作用形成的两个侵蚀窗。2.断层分析
①f1:楼梯沟逆断层
该断层位于铁厂沟至仰天窝一带,上盘地层主要为龙潭组地层,由于断层作用,出露了一段茅口组地层,下盘地层为龙潭组和长兴组地层,断层产状为310°∠70°,断层在仰天窝一带发育在龙潭与长兴组界限处,因此,断层形成时间为长兴期之后。f1为早期x型剪节理形成的高角度逆断层。
断层证据:地层缺失,毛口组地层仅出露了一段;地形为沟谷地带;有串珠状的泉眼存在。②f2、f3:小屋基逆断层
这两条断层位于后槽的张家湾至三官殿一带,f2的上盘地层为t1f3(产状为138°∠45°),下盘为t1f4;f3的上盘地层为t1f4,下盘为t1f5和t1j1(产状为134°∠51°),f2的产状为312°∠60°,发育在t1f4中并进入了t1f3中。因此f2形成时间为f4时期,为早期x型剪节理形成的高角度逆断层。断层f3的产状为308°∠60°,f4几乎全被切穿,f5呈透镜体出露一部分,断层形成时间为j1时期,为早期x型剪节理形成的高角度逆断层。
断层证据:f4与f3地层变薄,几乎缺失整套f5的地层;可见断层角砾岩。③f4:三官殿逆断层
断层位于三官殿-沙树湾-长田坎,上盘地层为f3紫红色钙质页岩(产状为135°∠51°),下盘地层为f4的灰岩(产状为128°∠66°),断层产状为318°∠28°,断层切穿了f4与f5,进入f3和j1。因此断层形成于j1时期 之后,为追终晚期剖面x型剪节理形成的低角度逆断层。该断层有可能在长田坎处开始进入f3并一直往南西延伸至芹菜田附近(此处f3地层中可见明显的断层现象,拖拉牵引的特征明显),在三官殿处地层被覆盖严重,断层可能进入j1或者与f3或f2构成了一条断层
断层证据:在长田坎处f4地层突然变厚,到沙树湾一带f4和f5地层又突然消失。④f5:天台寺逆断层
断层为与廖家坡至天台寺一段,上盘为f1紫红色钙质泥岩(产状为139°∠25°),下盘为f2灰岩和f3的钙质页岩(产状为135°∠51°),产状为310°∠30°(或者130°∠30°,断层被覆盖,没有确切的断层面存在),断层切穿了f2地层进入f1。断层形成时间为f3时期之后,为追终晚期剖面x型剪节理形成的低角度逆断层。断层证据:f2地层变薄甚至消失,造成f1与f3地层界线不明。
⑤f6、f7:廖家坡正断层、逆断层
断层为于廖家祠堂至菠萝山一带,此处岩层的产状混乱。f7(逆断层)上盘为p2ch的结核灰岩,下盘为p2ch的结核灰岩和f1的钙质泥岩,断层产状为126°∠44°断层形成于f1时期,为追终晚期剖面x型剪节理形成的低角度逆断层。f6(正断层)的上盘为p2ch的结核灰岩和f1的钙质泥岩(产状为264°∠44°),下盘为p2ch的结核灰岩和f1的钙质泥岩(产状为302°∠49°),断层产状为302°∠60°,形成于f1时期后但比f7晚,使f7错断,为地层倾伏而形成的横纵断层。
断层证据:岩层产状混乱,构造线中断;老地层位于新地层之上;有断层角砾岩存在;沟谷发育。⑥f8、f9、f10:螃蟹井逆断层
断层位于螃蟹井至走马岗附近。f8的上盘为f1紫红色钙质泥岩和f2灰岩(倾向为南东向),下盘为f1、f2(倾向为北西向)、f3的地层,断层倾向为北西向,倾角不明,形成于f3之后。f9的上盘为f1,下盘为f1和f2,基本上沿f1和f2的界线发育而成,向南进入f1中并逐步消失,断层倾向为北西向。f10的上盘为f1和f2,下盘为f2和f3,与f2几乎平行延伸,向南进入f1中,断层倾向 为北西向。f9、f10使f2地层被错断甚至消失。断距大,可能为追终晚期剖面x型剪节理形成的低角度逆断层。此处构造复杂,尤其是f2地层的出露情况不明朗,使得断层的延伸方向存在不确定性。
断层证据:构造线突然中断;地层发生了倒转;地层厚度变薄甚至缺失;沟谷深,地形陡。⑦f11:水岚垭逆断层
断层位于水岚垭附近。上盘为f3紫红色钙质页岩和f4的灰岩,岩层产状为321°∠56°;下盘为f4的灰岩,产状为303°∠30°。断层产状为130°∠40°,断层线由f4进入f3与f4的分界处,然后向东北进入f3中。断层形成于f3时期,为追终晚期剖面x型剪节理形成的低角度逆断层。
断层证据:地层厚度变薄;老地层出露与新地层之上;具有拖拉牵引现象。⑧f12:芹菜田平移断层
该断层位于芹菜田水库旁,为右行平移断层,断层走向为110°-290°,长约500米,东端消失于j1中,西端消失
于f3中,f4、f5、j1发生明显的错位,断层形成于j1时期之后,为纵弯褶皱作用形成的早期平面x剪节理发育的斜向、小型平移断层。
断层证据:f5被错断;f4与f3界线突然中断;断层角砾岩发育;断层面破碎现象明显,裂缝和节理发育。断层角砾岩 三.侵蚀窗
在螃蟹井附近,由于水流的不断侵蚀,使f1下覆的长兴组地层露出地表,形成了一个长150米,宽100米的椭圆形侵蚀窗。
在毛狗洞,则由于侵蚀作用,使f1下覆的f2出露,形成了一个长260米,宽240米的近似于圆形的侵蚀窗。第六部分总结
本次基础地质实习让我初步的了解到地质这门学科到底是怎么去研究,研究什么,研究的目的又是什么。地质主要是通过野外地质考察,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去研究某地区各地层岩性、构造等问题,探明资源矿产的种类、储量和可采量,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的发展。
野外地质实习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每天老师带队出行,爬山、走路,还要观察、描述和记录地质信息。虽然很累,但是也很快乐,我们可以浏览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可以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同学间互帮互组的品德,增进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感情。
我觉得我们科技学院的学生出去实习时,真的要不怕苦,不怕累,要给当地的人留下好的精神面貌。实习期间因为春季多雨,进程被耽误了几天,有一些相剖面没看,还有就是断层的断距测量,这是让我感到有些遗憾的。在这里,要感谢实习的老师,教给我们很多东西,有知识,也有为人处世的道理。
第五篇:永安地质地貌野外实习论文
永安石林风景区喀斯特地貌成因分析及其地貌特征
摘要:三明永安市位于福建省中西部,地处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之间的中断,该地区出露了福建全部古生代地层和大部分中生代地层,褶皱与逆冲推覆构造发育,石灰岩十分丰富,发育喀斯特地貌等独特的地貌特征,系统地再现福建古生代以来的地质演化历史,是一个理想的地质地貌实习基地。通过野外实习,进一步了解地质学地貌学的基本内容,重点掌握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分布和演化规律和主要的岩石特征。在对境内喀斯特地貌的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喀斯特地貌的成因,认为内外营力是决定喀斯特地貌的决定性因素。永安地区的交通旅游业发展趋势良好,通过这次实习对喀斯特地貌的调查,对于旅游业的发展积极作用。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成因分析、地貌特征、内外营力
引言
喀斯特地貌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千奇百怪的地貌特征是很好的旅游资源,通过实地考察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对喀斯特地貌进行分析。这对永安喀斯特地貌的开发利用以及永安大湖镇的经济发展有较大的意义。所以于2012年10月13日来到永安大湖石林风景区进行考察,通过这次考察针对喀斯特地貌成因的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地貌表现和永安喀斯特地貌旅游开发铺开。
1.永安市概况
永安市位于福建省中部偏西,地处沙溪中上游,处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的过渡地带。大约界于东经116°56'-117°47',北纬25°33'-26°12',东西宽82公里,南北长约71公里。
永安地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7℃,全年以7月份气温最高,全区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762毫米,一般三月到六月为全年的雨季。永安地区是我国华南区比较典型的低山丘陵区,全区山脉连绵起伏,一般高程在800米至1100米以上。该区河谷水系十分发育,主干河流为沙溪,上游称九龙溪,支流称文川溪,水力资源十分丰富。
永安市是闽西北的交通枢纽,交通设施比较完善。鹰厦铁路、205国道、305省道、208省道贯穿境内,泉州至三明高速公路、永安至武平高速公路和规划建设的永安至宁化高速公路、永安至漳州高速公路都途经永安市,并形成枢纽互通。
永安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2.3%,其中毛竹是永安的林业特色。矿场资源颇具特色,无烟煤、石灰石、重晶石、水泥粘土为优势矿种。永安也是福建省的一个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主要工业有福建水泥厂、福建维尼伦厂和永安火电厂、永安机床厂、永安造纸厂以及加福煤矿、丰海煤矿等。
永安市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著名的景区有:桃源洞—鳞隐石林等。鳞隐石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它位于永安市西北部大湖镇。它由鳞隐石林、十八洞等6个景片组成,总面积1.35平方公里。
2.地貌成因分析
永安鳞隐石林作为永安喀斯特地貌的代表之一,其所在的丘陵整体上由上石炭统船山组石灰岩层组成。
2.1内营力
2.1.1可溶性岩石
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好的物质条件,从成分上看,可溶性岩石可分为三类:①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如硬石膏等。③卤盐类岩石,如食盐、钾盐等。在这三类岩石中,溶解度最大的是卤盐类,硫酸盐类次之,碳酸盐类最小。但是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好的是碳酸盐类的石灰岩,这是因为其他两类可溶性岩石所形成的地貌不易保存的缘故。该永安石林区也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为主,碳酸盐类的岩石溶解度小,在永安地区石灰岩为主的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具有地貌意义和价值。
2.1.2岩石发育多节理和裂隙 透水性不好的岩石,喀斯特作用只限于表面,很难深入内部。透水性好的岩石,地表和地下溶蚀都很强,喀斯特地貌发育也好。岩石的透水性跟岩石的节理和裂隙有关。
永安位于新华夏闽西隆起带和南北构造体系闽西褶断带与北西向晋江大断裂的复合部位,地质构造是由扬子和加里东、华力西和印支、燕山、喜马拉雅山等多次构造运动迭加形成的,发育着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褶皱和断裂。主要构造体系受华夏系和新华系构造的控制,呈北东向,北西向展布。全市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明显,断裂发育[1]。永安的鳞隐石林的石灰岩出露地表,有垂直节理发育。
2.1.3岩层厚到巨厚状
石林发育于石炭-二叠纪的石灰岩里,上石炭统:船山组。该地层广泛分布于黑风口、田螺岩、狮子岩、大小力岩及大湖一带,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岩性为深灰色-灰黑色厚-巨厚层状石灰岩,本组石灰岩厚度大,质地纯,利于喀斯特作用发展。
2.2外营力 2.2.1气候条件
喀斯特地貌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特别是气温和降水直接或间接影响喀斯特水的径流量和溶解的速度。
鳞隐石林喀斯特地貌是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大陆性气候。春季冷暖多变,常有春涝;夏季高温,前期易涝后期易旱; 秋季天气宜人;冬季雨水适宜且寒冷干燥。良好的水热条件,更加有利于喀斯特作用。亚热带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是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进行的。高温环境下化学反应速度快,碳酸钙的溶解量还是增大的。多雨的环境,一方面促进植物生长,使生物成因的二氧化碳增加,植物根系分泌出大量的有机酸,又使渗入水获得较多的酸类。另一方面多雨会使喀斯特水的循环速度加快,使地下水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补充,溶蚀能力得到加强。该地带喀斯特作用以强度大、速度快为特点[2]。2.2.2植被
由于永安的的气候条件,促进了植被的生长,该地区植被茂盛,有利于更好的引导水沿植物的根系向下渗透。
3地貌特征 3.1地表喀斯特地貌
3.1.1石林:该地区石林形态各异,有孤立的柱状、塔状、锥状,也有共一基座的丛状,笔架状,有平顶的,尖顶的,有的是光滑的柱状而顶部却是密集的锯齿状溶沟和石芽,有的灰岩裸露,有的罩着一层藤本植物盘缠的披纱,美丽壮观。
3.1.2石芽和溶沟
石芽是相对突出于沟槽之间的尖形岩石,它有裸露也有埋藏地下的。溶沟是地表流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所溶蚀出来的小沟,深度一般 在半米到数米之间
鳞隐石林的主要景观是石芽。在景区中高大石芽随处可见,以石林式石芽为主,这些石芽形态各异,形成了如石猴抱桃、三鼎石、望天石、接吻石、黑熊抱竹、石龟探洞等等景观。鳞隐石林景区耸立着石芽、石锥、石柱、石笋400多座,最高有36米。
3.1.3溶斗和落水洞
地表水沿着稠密而垂直的裂隙向下渗透,在渗透过程中对周围岩石进行溶蚀,有时伴随有冲刷、塌陷,使地面形成漏斗状洼地,称为漏斗。落水洞是喀斯特地区从地表通到地下溶洞的通道叫落水洞。鳞隐书院旁有个落水洞。
3.2地下喀斯特地貌
地下喀斯特地貌表现为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和地下暗河。3.1.1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体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而成的地下空间。整个溶洞的溶蚀作用不是很明显,说明十八洞发育的时间不是很长。十八洞主洞长217米溶洞的发育初期是地下水沿着细小的裂隙,如层面、节理面和断层面等流动,并进行溶蚀。
3.2.2石钟乳:在石灰岩里面,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渗入石灰岩缝隙中,会溶解其中的碳酸钙。这溶解了碳酸钙的水,从洞顶上滴下来时,由于水分蒸发、二氧化碳逸出,使被溶解的钙质又变成固体。十八洞 中有许多大大小小较规则的倒锥状石钟乳。
3.2.3石笋是有洞底往上增高的碳酸钙堆积体,形态成锥状、塔状及盘状等。其堆积的方向与石钟乳相反,但位置对应。当水滴从石钟乳上跌落至洞底时,变成许多小水珠或流动的水膜,这样就使原来已含过量二氧化碳的水滴有了更大的堆积表面积,促进了二氧化碳的逸散,因此在洞底产生碳酸钙堆积。但在十八洞发现较少。
3.2.4石幔是含碳酸钙的水溶液在洞壁上漫流时,因二氧化碳迅速逸散而产生片状和层状的碳酸钙堆积,气表面具有弯曲的流纹,高度可达数十米。在十八洞到处可见。
3.2.5石柱是石钟乳和石笋相对增长而连接起来的柱状体,但在十八洞发现不多。
4小结:在这里我们体验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对永安石林风景区的调查和了解,希望能够更好服务于当地风景区的发展,更好的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在这次实习中也丰富了我们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情资料库,永安市志,卷二,自然地理,第一节构造,http://www.xiexiebang.com/ShowText.asp?ToBook=3227&index=39& 2011-12-31
[2] 严钦尚,曾昭璇.地貌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9(2010重印)第1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