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食品安全法》之生产企业篇
《食品安全法》之生产企业篇
第一部分 对食品生产者的要求: 第二部分 对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的要求 第三部分 相关法律责任
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遵守食品安全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下列活动,应当遵守本法:
(一)食品生产和加工(以下称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以下称食品经营);
(二)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
(三)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以下称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
(四)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五)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安全管理。
第一百零一条 乳品、转基因食品、生猪屠宰、酒类和食盐的食品安全管理,适用本法;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一部分 对食品生产者的要求
一、食品生产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第三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二、企业标准应当备案
第二十五条 企业生产的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国家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企业标准应当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在本企业内部适用。两种情况要制定企业标准;省级卫生部门备案 应当公开。第二十六条规定
三、食品生产经营基本准则
1、应当做的:
第二十七条 食品生产经营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符合下列要求(符合安全标准是核心要求)
(一)具有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食品原料处理和食品加工、包装、贮存等场所,保持该场所环境整洁,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场所要求)
(二)具有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生产经营设备或者设施,有相应的消毒、更衣、盥洗、采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洗涤以及处理废水、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备或者设施;(设备与设施要求)
(三)有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人员、制度要求)
(四)具有合理的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防止待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成品交叉污染,避免食品接触有毒物、不洁物;
(工艺要求)
(五)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应当洗净、消毒,炊具、用具用后应当洗净,保持清洁;
(六)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
(七)直接入口的食品应当有小包装或者使用无毒、清洁的包装材料、餐具;
(八)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生产经营食品时,应当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销售无包装的直接入口食品时,应当使用无毒、清洁的售货工具;
(九)用水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十)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应当对人体安全、无害;
(十一)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
2、不能做的: 第二十八条 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
(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三种情况零容忍)
(二)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不可能为零,限量要求)
(三)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对特定对象)
(四)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五)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六)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七)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八)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九)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十)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十一)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食品。
四、从事食品生产必须取得生产许可证
第二十九条 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
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食品生产者在其生产场所销售其生产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的许可;取得餐饮服务许可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在其餐饮服务场所出售其制作加工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生产和流通的许可;农民个人销售其自产的食用农产品,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的许可。(例外规定)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本法规定的与其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要求,保证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有关部门应当对其加强监督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本法制定。关注四点:小作坊的要求是与其生产规定相适应;底线是保证食品安全;要加强监管;管理办法省人大定
关键:小作坊的界定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审核申请人提交的本法第二十七条第一项至第四项规定要求的相关资料,必要时对申请人的生产经营场所进行现场核查;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决定准予许可;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决定不予许可并书面说明理由。现行规定:质检总局79号令;通则+细则 不再需要办理卫生许可证
第一百零四条 本法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同时废止。卫生许可证制度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确定的。卫生许可证停止后,如何办理生产许可、营业执照。
第一百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在本法施行前已经取得相应许可证的,该许可证继续有效。
五、食品企业自我管理总体要求
第三十二条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职工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做好对所生产经营食品的检验工作,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第三十三条 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符合良好生产规范要求,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对通过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认证机构应当依法实施跟踪调查;对不再符合认证要求的企业,应当依法撤销认证,及时向有关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认证机构实施跟踪调查不收取任何费用。(乳制品条例要求高)
《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第三十条 乳制品生产企业应当符合良好生产规范要求。国家鼓励乳制品生产企业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提高乳制品安全管理水平。生产婴幼儿奶粉的企业应当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
六、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第三十四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七、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第三十六条 食品生产者采购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不得采购或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许可证:生产许可、经营许可;
合格证明文件:批次检验报告,肉类的检疫合格证明
每个食品生产经营者,都应当意识到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证明文件是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
采购、使用不合格原料,不管最终产品是否合格,都要承担法律责任。企业应建立合格供方评价制度。
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
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第四十六条 食品生产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的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在食品生产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卫生部最新公告
GB2760中的例外条款与产品标准的限制
八、出厂检验记录制度
第三十七条 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查验出厂食品的检验合格证和安全状况,并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检验合格证号、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内容。
(出厂查验与记录,销售台账)
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注:关于生产过程记录要求,实施条例中将有规定)
九、产品批批检验制度
第三十八条 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对所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或者销售。(关注: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检验,现行的是产品标准规定的出厂检验项目,二者差距大)第六十一条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可以自行对所生产的食品进行检验,也可以委托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检验。
自行检验要具备基本条件:独立行使职权的机构;管理制度;符合要求的检测仪器;合格的人员等。
发证细则对此会有基本要求
质检机构接受委托必须具有能力
十、食品标签制度
1、预包装食品必须有标签
第四十二条 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下列事项:
(一)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
(二)成分或者配料表;
(三)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四)保质期;
(五)产品标准代号;
(六)贮存条件;
(七)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与以前的规定不同)
(八)生产许可证编号;
(九)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必须标明的其他事项。
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其标签还应当标明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食品标签很重要,不合格处罚很重 非强制表示内容
2、食品与其标签必须一致
第四十八条 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生产者对标签、说明书上所载明的内容负责。
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应当清楚、明显,容易辨识。
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与其标签、说明书所载明的内容不符的,不得上市销售。
十一、新资源食品报批制度
第四十四条 申请利用新的食品原料从事食品生产或者从事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生产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提交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评估材料。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组织对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评估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依法决定准予许可并予以公布;对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决定不予许可并书面说明理由。
十二、关于药食两用食品及保健食品管理 第五十条 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但是可以添加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的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公布。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
(卫法监发[2002]5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
为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现印发《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见附件),并规定如下:
一、申报保健食品中涉及的物品(或原料)是我国新研制、新发现、新引进的无食用习惯或仅在个别地区有食用习惯的,按照《新资源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申报保健食品中涉及食品添加剂的,按照《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申报保健食品中涉及真菌、益生菌等物品(或原料)的,按照我部印发的《卫生部关于印发真菌类和益生菌类保健食品评审规定的通知》(卫法监发[2001]84号)执行。
四、申报保健食品中涉及国家保护动植物等物品(或原料)的,按照我部印发的《卫生部关于限制以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为原料生产保健食品的通知》(卫法监发[2001]160号)、《卫生部关于限制以甘草、麻黄草、苁蓉和雪莲及其产品为原料生产保健食品的通知》(卫法监发[2001]188号)、《卫生部关于不再审批以熊胆粉和肌酸为原料生产的保健食品的通告》(卫法监发[2001]267号)等文件执行。
五、申报保健食品中含有动植物物品(或原料)的,动植物物品(或原料)总个数不得超过14个。如使用附件1之外的动植物物品(或原料),个数不得超过4个;使用附件1和附件2之外的动植物物品(或原料),个数不得超过1个,且该物品(或原料)应参照《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GB15193?1-1994)中对食品新资源和新资源食品的有关要求进行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以普通食品作为原料生产保健食品的,不受本条规定的限制。
六、以往公布的与本通知规定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
附件:1.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
2.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
3.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 附件1 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
(按笔划顺序排列)
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蓟、山药、山楂、马齿苋、乌梢蛇、乌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龙眼肉(桂圆)、决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甜、苦)、沙棘、牡蛎、芡实、花椒、赤小豆、阿胶、鸡内金、麦芽、昆布、枣(大枣、酸枣、黑枣)、罗汉果、郁李仁、金银花、青果、鱼腥草、姜(生姜、干姜)、枳子、枸杞子、栀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橼、香薷、桃仁、桑叶、桑椹、桔红、桔梗、益智仁、荷叶、莱菔子、莲子、高良姜、淡竹叶、淡豆豉、菊花、菊苣、黄芥子、黄精、紫苏、紫苏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枣仁、鲜白茅根、鲜芦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
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
(按笔划顺序排列)
人参、人参叶、人参果、三
七、土茯苓、大蓟、女贞子、山茱萸、川牛膝、川贝母、川芎、马鹿胎、马鹿茸、马鹿骨、丹参、五加皮、五味子、升麻、天门冬、天麻、太子参、巴戟天、木香、木贼、牛蒡子、牛蒡根、车前子、车前草、北沙参、平贝母、玄参、生地黄、生何首乌、白及、白术、白芍、白豆蔻、石决明、石斛(需提供可使用证明)、地骨皮、当归、竹茹、红花、红景天、西洋参、吴茱萸、怀牛膝、杜仲、杜仲叶、沙苑子、牡丹皮、芦荟、苍术、补骨脂、诃子、赤芍、远志、麦门冬、龟甲、佩兰、侧柏叶、制大黄、制何首乌、刺五加、刺玫果、泽兰、泽泻、玫瑰花、玫瑰茄、知母、罗布麻、苦丁茶、金荞麦、金樱子、青皮、厚朴、厚朴花、姜黄、枳壳、枳实、柏子仁、珍珠、绞股蓝、胡芦巴、茜草、荜茇、韭菜子、首乌藤、香附、骨碎补、党参、桑白皮、桑枝、浙贝母、益母草、积雪草、淫羊藿、菟丝子、野菊花、银杏叶、黄芪、湖北贝母、番泻叶、蛤蚧、越橘、槐实、蒲黄、蒺藜、蜂胶、酸角、墨旱莲、熟大黄、熟地黄、鳖甲。
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
(按笔划顺序排列)
八角莲、八里麻、千金子、土青木香、山莨菪、川乌、广防己、马桑叶、马钱子、六角莲、天仙子、巴豆、水银、长春花、甘遂、生天南星、生半夏、生白附子、生狼毒、白降丹、石蒜、关木通、农吉痢、夹竹桃、朱砂、米壳(罂粟壳)、红升丹、红豆杉、红茴香、红粉、羊角拗、羊踯躅、丽江山慈姑、京大戟、昆明山海棠、河豚、闹羊花、青娘虫、鱼藤、洋地黄、洋金花、牵牛子、砒石(白砒、红砒、砒霜)、草乌、香加皮(杠柳皮)、骆驼蓬、鬼臼、莽草、铁棒槌、铃兰、雪上一枝蒿、黄花夹竹桃、斑蝥、硫磺、雄黄、雷公藤、颠茄、藜芦、蟾酥。
第五十一条 国家对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实行严格监管。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履职,承担责任。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不得对人体产生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其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内容必须真实,应当载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产品的功能和成分必须与标签、说明书相一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三定方案:
五、其他事项
(一)保健食品的监督管理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十三、不安全食品必须召回
第五十三条 国家建立食品召回制度。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
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经营,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食品生产者认为应当召回的,应当立即召回。
食品生产者应当对召回的食品采取补救、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并将食品召回和处理情况向县级以上质量监督部门报告。
食品生产经营者未依照本条规定召回或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经营。
与现行总局第98号令《食品召回管理规定》的不同:
1、不安全食品-----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
2、责令召回:国家质检总局----县级以上
3、召回情况报告:市级局----县级以上
实施召回依赖真实完整销售台帐; 问题溯源依赖全过程真实完整的记录;
真实有效的记录是食品安全法的要求,也是企业规避风险、减少损失的客观需求。
十四、广告内容应当真实合法
第五十四条 食品广告的内容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十五、配合做好产品检查和监督检查
1、配合做好产品抽查
第六十条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不得实施免检。
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食品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样检验。进行抽样检验,应当购买抽取的样品,不收取检验费和其他任何费用。
2、配合做好监督检查
第七十八条 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监督检查,应当记录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监督检查记录经监督检查人员和食品生产经营者签字后归档。
第七十九条 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许可颁发、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根据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的记录,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增加监督检查频次。
十六、进出口食品的要求 第六十二条 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第六十三条 进口尚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或者首次进口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进口商应当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的安全性评估材料。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并及时制定相应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第六十六条 进口的预包装食品应当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标签、说明书应当符合本法以及我国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载明食品的原产地以及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预包装食品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条规定的,不得进口。第六十八条 出口的食品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进行监督、抽检,海关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通关证明放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和出口食品原料种植、养殖场应当向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备案。
十七、企业要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臵方案 第七十条 第三款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臵方案,定期检查本企业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食品安全事故隐患。
第七十一条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应当立即予以处臵,防止事故扩大。事故发生单位和接收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应当及时向事故发生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对食品安全事故隐瞒、谎报、缓报,不得毁灭有关证据。
十八、行业禁入规定
第九十二条 被吊销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单位,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五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食品生产经营者聘用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人员从事管理工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十九、举报建议权
第十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举报食品生产经营中违反本法的行为,有权向有关部门了解食品安全信息,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条例中增加一项要求:企业不再符合要求应当报告
第二部分 对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的要求
一、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实行许可制度
第四十三条 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实行许可制度。申请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的条件、程序,按照国家有关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规定执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质检总局80号令
关注:部分食品相关产品按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规定执行。
二、新品种报批制度
第四十四条 申请利用新的食品原料从事食品生产或者从事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生产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提交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评估材料。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组织对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评估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依法决定准予许可并予以公布;对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决定不予许可并书面说明理由。
三、食品添加剂标签制度
第四十七条 食品添加剂应当有标签、说明书和包装。标签、说明书应当载明本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至第六项、第八项、第九项规定的事项,以及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用量、使用方法,并在标签上载明“食品添加剂”字样。
第四十八条 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生产者对标签、说明书上所载明的内容负责。
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应当清楚、明显,容易辨识。
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与其标签、说明书所载明的内容不符的,不得上市销售。对食品相关产品未规定具体标签要求
四、批批检验制度
第三十八条 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对所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或者销售。
五、进出口要求
第六十二条 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第六十三条 进口尚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或者首次进口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进口商应当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的安全性评估材料。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并及时制定相应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六、举报建议权
第十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举报食品生产经营中违反本法的行为,有权向有关部门了解食品安全信息,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三部分 相关法律责任 第八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未经许可生产食品添加剂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
无证生产、经营
第八十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
(二)生产经营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三)生产经营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四)经营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五)经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或者生产经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的制品;
(六)经营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生产经营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七)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八)生产经营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九)利用新的食品原料从事食品生产或者从事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生产,未经过安全性评估;
(十)食品生产经营者在有关主管部门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后,仍拒不召回或者停止经营的。
(乳品条例:拒不停止生产、拒不召回的,没收其违法所得、违法乳制品和相关的工具、设备等物品,并处违法乳制品货值金额15倍以上30倍以下罚款,由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照)
第八十六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一)经营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二)生产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三)食品生产者采购、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关注:经营活动中使用无证产品)
(四)食品生产经营者在食品中添加药品。
第八十七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一)未对采购的食品原料和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行检验;(应检未检)
(二)未建立并遵守查验记录制度、出厂检验记录制度;
(三)制定食品安全企业标准未依照本法规定备案;
(四)未按规定要求贮存、销售食品或者清理库存食品;
(五)进货时未查验许可证和相关证明文件;
(六)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七)安排患有本法第三十四条所列疾病的人员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第八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事故单位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未进行处臵、报告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毁灭有关证据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处二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第八十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本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一)进口不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
(二)进口尚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或者首次进口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未经过安全性评估;
(三)出口商未遵守本法的规定出口食品。
违反本法规定,进口商未建立并遵守食品进口和销售记录制度的,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九十一条 违反本法规定,未按照要求进行食品运输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第九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在广告中对食品质量作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九十六条 违反本法规定,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民事赔偿
第九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食品安全法的重要变化
1、从食品质量、卫生的符合型评价转为食品安全;
2、结果管理到全过程管理;
3、风险管理。
第二篇:食品生产企业违反《食品安全法》行为及法律责任
食品生产企业违反《食品安全法》行为及法律责任
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建邺分局编印
二〇一一年五月
前
言
为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法》的宣贯,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市政府关于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要求,便于区域食品生产企业对《食品安全法》中界定的违法行为的把握,直观了解违反《食品安全法》行为的处罚依据和标准,我们组织有关法律人员编印了这套学习宣传资料,供食品生产企业学习参考,切实提高企业食品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
目 录
一、未经许可擅自从事食品添加剂生产的行为
二、食品添加剂生产者未按规定及时向原许可机关提出审查申请或变更申请的行为
三、伪造、变造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书和编号的行为
四、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方式转让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书和编号的行为
五、未经许可擅自从事食品生产活动的行为
六、超出许可的品种范围生产食品的行为
七、未按规定向许可机关提出食品生产许可证变更申请的行为
八、未在食品或者食品包装上标注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和标志的行为
九、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食品生产许可证书和编号的行为
十、伪造、变造食品生产许可证书、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和食品生产许可证标志的行为
十一、食品生产条件发生变化后未采取整改措施等的行为
十二、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的行为
十三、生产含有致病性微生物以及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的行为
十四、生产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的行为
十五、生产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制品的行为
十六、生产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的行为
十七、生产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的行为
十八、生产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法律规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的行为
十九、食品生产者采购、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行为
二十、食品生产者进货时未查验许可证和相关证明文件的行为
二十一、未对采购的食品原料和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相关产品进行检验的行为
二十二、利用新的食品原料从事食品生产或者从事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生产,未经过安全性评估的行为
二十三、食品生产企业未建立并遵守查验记录制度、出厂检验记录制度的行为 二
十四、食品生产企业制定食品安全企业标准未依照法律规定备案的行为 二
十五、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行为
二十六、食品生产者未按规定标注警示标志或中文警示说明的行为
二十七、伪造或者虚假标注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行为 二
十八、伪造食品产地,伪造或者冒用其他生产者的名称、地址的行为 二
十九、食品生产企业未建立、执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行为
三
十、食品生产企业未制定、实施生产过程控制要求,或者食品生产过程中有不符合控制要求的情形未采取整改措施的行为
三
十一、食品生产企业未记录食品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情况并保存相关记录的行为
三
十二、食品生产者未按照要求进行食品运输的行为
三
十三、食品生产者安排患有职业禁忌疾病的人员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生产加工的行为
三
十四、食品生产者聘用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人员从事管理工作的行为
三
十五、食品生产者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未进行处置、报告或有毁灭有关证据的行为
三
十六、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未采取封存等控制措施并报告的行为 三
十七、食品生产者拒不召回或者停止经营有关主管部门责令召回或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行为
三
十八、食品生产者在食品中添加药品的行为 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规定
一、未经许可擅自从事食品添加剂生产的行为
1、行为界定
(1)违反了《食品安全法》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的规定。(2)行为主体是从事食品添加剂生产的单位或个人。
(3)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有关单位或个人违反《食品安全法》第43条、《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第6条的规定,未经许可擅自从事食品添加剂生产的行为。
2、处罚标准 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添加剂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
3、相关说明
(1)根据《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质检总局令第127号)的规定,食品添加剂是指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以标准、公告等方式公布的可以作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2)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工业的贡献是巨大的,没有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就没有食品工业的发展和高度发达。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保质期的需要。为了改善食品的颜色、风味和质地,增强食品的感官性状,以及使用上的方便,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品种、数量在不断扩大。但因食品添加剂不是食品的固有成分,一般无营养价值,人体不能利用,且多具有毒性,其生产和使用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3)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仅取决于添加剂的品种,也取决于使用剂量。即使天然食品添加剂,因其不是食品的固有成分,长期摄入也可能对机体存在潜在危害。食品添加剂在一定范围内使用一定剂量对人体是无害的,但超过使用范围和使用量,则表现出毒性效应。食品添加剂对人体的毒性主要取决于使用量,表现为“剂量效应”,危害主要有慢性毒性、致癌作用、致畸作用极致突变作用。为防止食品添加剂对人体产生危害,所有食品添加剂必须依照《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对其进行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证明其在使用范围内对人体是安全、无害的,方可准予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对致癌、致畸或毒性较强的添加剂一律禁用或限制使用。滥用食品添加剂或使用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用化工产品将导致一列严重的卫生问题:
① 急、慢性中毒。滥用食品添加剂或使用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用化工产品可造成机体急性或慢性中毒。1955年日本发生的“森永奶粉事件”就是因为滥用食品添加剂(含砷的磷酸氢二钠),造成12344人中毒,130人死亡。我国也发生过多起因在肉制品中添加大量的亚硝酸钠作发色剂而造成的急性中毒事件。2008年我国发生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是由于向鲜奶中加入非食品用化工产品三聚氰胺,而造成近30万婴幼儿肾脏损伤,给国家和人民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
② 变态反应。有些食品添加剂能引起人的过敏反应。糖精可引起过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苯甲酸可引起哮喘,柠檬黄可引起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管性浮肿。
③ 蓄积毒性。有些脂溶性食品添加剂,在体内有蓄积作用。当其达到一定量时,则表现毒性效应。
二、食品添加剂生产者未按规定及时向原许可机关提出审查申请或变更申请的行为
1、行为界定
(1)违反了《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关于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审查和变更的规定。在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书有效期内,生产者生产条件、检验手段、生产技术或者工艺发生较大变化的,生产者应当及时向许可机关提出审查申请,原许可机关应当依照本规定重新组织审查。生产者名称等发生变化而生产者条件、检验手段、生产技术或者工艺未发生较大变化的,食品添加剂生产者应当在变更后一个月内向原许可机关提出生产许可变更申请。原许可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更手续。
(2)行为主体是食品添加剂生产者。
(3)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有关单位或个人违反《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第23条、第24条的规定,未按规定及时向原许可机关提出审查请或变更申请。
2、处罚标准
取得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生产条件、检验手段、生产技术或者工艺发生变化,未依照规定办理重新审查手续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限期办理相关手续;逾期仍未办理的,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产品,下同)货值金额3倍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取得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名称发生变化,未依照规定办理变更手续的,责令限期办理相关手续;逾期仍未办理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三、伪造、变造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书和编号的行为
1、行为界定
(1)违反了《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禁止伪造、变造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书、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的规定。
(2)行为主体是从事食品添加剂生产行为的单位和个人。
(3)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有关单位或个人违法《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第34条第一款规定,伪造、变造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编号。
2、处罚标准
伪造、变造许可证证书、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食品添加剂,并处违法生产、销售食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方式转让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书和编号的行为
1、行为界定
(1)违反了《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禁止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方式转让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书和编号的规定。
(2)行为主体的从事食品添加剂生产行为的单位和个人
(3)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有关单位或个人违反《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第34条第二款规定,出租、出借或者其他方式转让生产许可证书和编号。
2、处罚标准
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出租、出借或者转让许可证证书、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
号的,责令期限改正,处2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生产许可证。违法接受并使用他人提供的许可证证书、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未经许可擅自从事食品生产活动的行为
1、行为界定
(1)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确立的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的规定。(2)行为主体是从事食品生产行为的单位或个人。
(3)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有关单位或个人违反《食品安全法》第29条第1款、《食品生产许可管理方法》第3条的规定,未经许可擅自从事食品生产的行为。但取得餐饮服务许可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在其餐饮服务场所制作加工食品的情况除外。
2、处罚标准
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
3、相关说明
(1)食品不同于普通商品,直接关系着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生产经营是一种特殊行业,它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某些特殊条件。《食品安全法》第29条明确规定,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但取得食品许可的食品生产者在其生产厂所销售其生产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许可;取的餐饮服务许可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在其餐饮服务场所出售其制作加工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生产和流通的许可;农民个人销售其自产的食用农产品,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的许可。
(2)无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大小、经营类别与性质如何、有无独立法人资格,都须按照规定办理许可证和工商登记等事宜,才具有合法经营权,否则均属非法经营。
六、超出许可的品种范围生产食品的行为
1、行为界定
(1)违反了《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关于企业应当在食品生产许可的品种范围内从事食品生产活动的规定。
(2)行为主体是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从事食品生产的企业。
(3)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有关企业违反《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30条规定,超出许可的品种范围生产食品。
2、处罚标准
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
七、未按规定向许可机关提出食品生产许可证变更申请的行为
1、行为界定
(1)违反了《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有关食品生产许可证变更申请的规定。
食品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内,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企业应当向原许可机关提出变更申请:①企业名称发生变化的;②住所、生产地址名称发生变化的;③生产场所迁址的;④生产场所周围环境发生变化的;⑤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发生变化的;⑥生产设备、设施发生变化的。
(2)行为主体是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并从事食品生产行为的企业。
(3)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有关企业违反《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20条规定,未按规定向许可机关提出食品生产许可证变更申请。
2、处罚标准
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生产条件、检验手段、生产技术或者工艺发生变化,未依照规定提出变更申请的,者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食品,并限期办理相关手续;逾期仍未办理的,处违法生产、销售食品(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食品,下同)货值金额3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有的,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名称发生变化,未依照规定办理变更手续的,责令限期办理相关手续;逾期仍未办理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食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食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八、未在食品或者食品包装上标注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和标志的行为
1、行为界定
(1)违反了《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关于企业应当在其食品或者其包装上标注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和标志的规定。
(2)行为主体是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并从事食品生产行为的企业。
(3)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有关企业违反《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27条规定,未在食品或者其包装上标注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和标志,擅自出厂销售。
2、处罚标准
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处违法生产、销售食品货值金额30%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生产许可证。
九、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食品生产许可证书和编号的行为
1、行为界定(1)违反了《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关于食品生产许可证书和编号不得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的规定。
(2)行为主体是从事食品生产行为的企业。
(3)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有关企业违法《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29条规定,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食品生产许可证书和编号。
2、处罚标准
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出租、出借或者转让许可证书、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的,责令限期改正,处2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违法接受并使用他人提供的许可证书、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食品,处违法生产、销售食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伪造、变造食品生产许可证书、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和食品生产许可证
标志的行为
1、行为界定
(1)违反了《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禁止伪造、变造食品生产许可证书、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和食品生产许可标志的规定。
(2)行为主体是从事食品生产行为的企业。
(3)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有关企业违反《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29条规定,伪造、变造食品生产许可证书、食品生产许可编号和食品生产许可标志。
2、处罚标准
伪造、变造许可证书、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食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食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一、食品生产条件发生变化后未采取整改措施等的行为
1、行为界定
(1)违反《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条件不符合食品生产经营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应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的,应立即停止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并向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需要重新办理许可手续的,应当依法办理的规定。
2、处罚标准
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造成严重后果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的工具、设备、原料的物品;违法生产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3、相关说明
(1)食品生产经营者在取得生产许可证之时,已具备《食品安全法》第27条第1项至第4项规定食品生产经营的条件,但并不意味着其永久具备这些条件。周围环境在不断变化,厂房设施在逐渐老化,生产经营条件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当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化后不再符合食品生产经营条件时,生产经营的食品质量将受到影响,食品安全将无法得到保障。
(2)食品生产经营者负有经常检查本单位食品生产经营条件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法》第27条第1项至第4项规定的法律义务。当发生生产经营场所环境不整洁,与有毒、有害场所及其他污染源距离较近;生产经营设备或者设施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不相适应,没有相应的消毒、更衣、盥洗、采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洗涤以及处理废水、存放垃圾和废物的设备或者设施;没有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不健全;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不合理,待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成品存在交叉污染等情况时,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及时采取相应整改措施,对不达标、不合格的情况进行整改,确保其符合生产经营条件要求。
十二、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的行为
1、行为界定
(1)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禁止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材
料生产食品的规定。
(2)行为主体是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单位或个人。
(3)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有关单位或个人违反《食品安全法》第28第(一)项规定,实施了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的行为。
2、处罚标准
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3、相关说明
(1)非食品原料:指食品用原料以外的工业原料。比如工业用酒精、工业用油(刮皮油、毛豆油、毛菜油、桐油)等。因非食品原料本身不适宜人类食用,有毒有害或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必然是有毒有害食品或者不合格食品。
(2)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是指国家法律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食品添加剂是国家允许使用的化学物质,除此之外的化学物质一律禁止在食品中添加,这些物质大多含有大量有毒、有害成分。
(3)回收食品:是指将被收回再利用的食品。回收食品大多是超过保质期或变质的食品,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材料食品存在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食品质量和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4)判定一种物质是否属于非法添加物,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规定,可以参考以下原则:① 不属于传统上认为是食品原料的;② 不属于批准使用的新资源食品的;③ 不属于卫生部公布的食药两用或作为普通食品管理物质的;④ 未列入我国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品种名单的;⑤ 其他我国法律法规允许使用物质之外的物质。
十三、生产含有致病性微生物以及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的行为
1、行为界定
(1)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禁止生产经营含有致病性微生物以及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规定。
(2)行为主体从事食品生产活动的单位或个人
(3)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有关单位或个人违反《食品安全法》第28条第(二)项规定,生产含有致病性微生物以及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和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的行为
2、处罚标准
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3、相关说明
(1)致病性微生物:与食品有关的致病性微生物,包括可引起肠道传染病的病原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福伤寒杆菌及霍乱孤菌;食物中毒细菌,已知的有沙
门氏菌、肠炎孤菌、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气夹膜杆菌、葡萄球菌和肉毒杆菌等;霉菌,霉菌污染食品可生产霉菌毒素,引起急、慢性中毒,并和致癌有关。目前已证实黄曲霉毒素对人有很强的毒性,可引起的肝脏急、慢性中毒,还可诱发肝癌。限制各种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是防止毒素危害人体的一项重要措施。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全世界头号食品安全问题,也是我国食品安全的首要问题。上世纪80年代上海因为生吃毛蚶 30万人甲肝流行。沙门氏菌每年都会引起数以百计的中毒事件爆发。
(2)农药残留:是指残存在环境及生物体内的微量农药,包括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
(3)兽药残留:是指残存在动物体内的微量兽药。
(4)重金属污染:是指有重金属或其化合物造成的食品污染,主要由采矿、废气排放、污水灌溉和使用重金属制品等人为因素所致。重金属是指比重大于4或5的金属,约有45种如铜、铅、锌、铁、钴、镍、钒、铌、钽、钛、锰、镉、汞、钨、钼、金、银等。尽管锰、铜、锌等重金属是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微量元素,但是大部分重金属如汞、铅、镉等并非生命活动所必须,而且所有重金属超过一定浓度都对人体有毒。随废水排出的重金属,即使浓度小,也可在藻类和底泥中积累,被鱼和贝的体表吸附,生产食物链浓缩,从而造成公害。
(5)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是指粘上、混入有害物质现象。污染可发生在食品种植养殖、食品生产、食品销售和食品消费全过程。污染食品中存在着能危害人类的物质或条件。污染物质是多种多样的,自然界中存在的对食品安全有关的物质都可成为污染物质。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的物质污染食品后可构成食品安全危害。
十四、生产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的行为
1、行为界定
(1)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禁止生产经营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的规定。
(2)行为主体是从事生产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的单位或个人。
(3)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有关单位或个人违反《食品安全法》第28条第(三)项规定,实施了生产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主辅食品的行为。
2、处罚标准
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3、相关说明
儿童时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如果能够得到合理的膳食与适宜的营养,必将为其以后一生的体力和智力发育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婴幼儿本身体质比较虚弱,免疫力较差,非常容易受到病毒或细菌感染,而且由于受到体质限制等原因,他们不容易吸收食物的各种营养成分。所以,专供婴幼儿的食品应根据年龄及生长发育的特点,为他们制定专项标准。其他
特定人群主要指老年人和体弱多病者,他们的主辅食品安全与否与其身体健康关系密切。
十五、生产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制品的行为
1、行为界定
(1)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禁止生产经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制品的规定。
(2)行为主体是从事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生产活动的单位或个人。
(3)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有关单位或个人违反《食品安全法》第28条第(五)项规定,生产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制品的行为。
2、处罚标准
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3、相关说明
(1)病死:是指由各种疾病(包括肠扭转、肠梗塞、食道梗塞等消化道疾病)而导致禽、畜、兽、水产动物的死亡。
(2)毒死:是指各种毒物所致禽、畜、兽、水产动物的死亡。
(3)死因不明:是指不能明确是病死或毒死,包括死亡时间不明等。水产品中的甲鱼、鳝鱼、河蟹自然死亡的,也属于禁止生产经营范畴。对因物理原因致死的牲畜、家畜、家禽,应在兽医的监督下,严格按照有关兽医卫生规定屠宰、加工。
(4)肉类制品:是指对禽、畜、兽、水产动物等进行加工后的产品,包括冷冻肉、分割肉和直接食用的各类肉制品等。
(5)依据《动物防疫法》,病死或死因不明的动物禁止屠宰、经营、运输,病死或死因不明的动物制品禁止生产、经营、加工、贮藏、运输。对病死或死因不明的动物要按照《病死及死因不明的动物处理办法(试行)》进行处理,即不得出售、不得转运、不得加工不得食用,要按照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十六、生产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的行为
1、行为界定
(1)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禁止生产经营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肉类制品的规定。
(2)行为主体是从事肉类及肉类制品生产活动的单位或个人。(3)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有关单位或个人违反《食品安全法》第28条第(六)项规定,生产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的行为。
2、处罚标准
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吊销许可证。
3、相关说明
我国的《动物防疫法》确立了动物卫生监督制度。食品经营者经营的肉类必须经过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生产经营肉类制品必须经过检验机构检验。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禁止经营、上市、流通、销售。
十七、生产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的行为
1、行为界定
(1)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禁止生产经营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规定。
(2)行为主体是从事食品生产的单位或个人。(3)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有关单位或个人违反《食品安全法》第28条第(十)项的规定实施了生产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的食品的行为。
2、处罚标准
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3、相关说明
为防病等特殊需要而规定的禁售食品,包括与某些疾病流行有关的食品、因某种原因不宜在某地区销售的食品、引起食物中毒或食源性疾患较多的食品、污染地域的食品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在不与《食品安全法》相违背的情况下,可发布行政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在行政区域发布地方法规,对禁止出售的有关内容作出专门规定。
十八、生产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法律规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的行为
1、行为界定
(1)违反了《食品安全法》规定的禁止生产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标签、说明不符合规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2)行为主体是从事食品、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的单位或个人。(3)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有关单位或个人违反《食品安全法》第28条第(九)项、《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第38条的规定,生产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标签、说明不符合规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的行为。
2、处罚标准
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3、相关说明
(1)预包装食品:指预先定量包装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2)食品标签:是指食品包装上的文字、图形、符号及一切说明物。
(3)说明书:是指介绍食品的性质、性能、构造、用途、规格、食用方
法、保存贮存方法、注意事项等的一种文字材料。
十九、食品生产者采购、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行为
1、行为界定
(1)违反了《食品安全法》食品生产者不得采购、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禁止性规定
(2)行为主体是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单位或个人
(3)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食品生产者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第36条的规定,采购、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相关产品的行为
2、处罚标准
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3、相关说明
(1)食品生产者采购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时有责任和义务判断其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具体判断方法主要有:一是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二是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
(2)多数情况下,不合格食品的产生是由于采购的食品及其原料质量低劣造成的,利用不合格的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必然是质量低劣且不能保证消费者食用安全的食品。食品生产者保证食品安全首先应从采购安全合格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开始,采购食物要查验供货者资质和产品合格证明。
二十、食品生产者进货时未查验许可证和相关证明文件的行为
1、行为界定
(1)违反了《食品安全法》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货时应当查验许可证明文件的规定。
(2)行为主体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单位或个人
(3)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食品生产者违反《食品安全法》第36条、第39条的规定,进货时未查验许可证和产品合格的证明文件。
2、处罚标准
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3、相关说明
食品生产经营者采购食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进货或者销售票据等内容。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证明文件,进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
二
十一、未对采购的食品原料和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相关产品进行检验的行为
1、行为界定
(1)违反了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和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对所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进行检验,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或销售的规定。
(2)行为主体是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单位或个人。
(3)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食品生产者违反《食品安全法》第36条、第38条和《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第35条的规定,未对采购的食品原料和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行检验的行为。
2、处罚标准
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3、相关说明
(1)食品检验是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技术支撑。《食品安全法》要求食品生产者采购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时,必须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这些文件是建立在食品检验合格基础上的。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必须依据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
(2)为了保障食品的安全,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对所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或者销售。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可以自行对生产的食品进行检验,也可以委托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检验。
二十二、利用新的食品原料从事食品生产或者从事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生产,未经过安全性评估的行为
1、行为界定
(1)违反了《食品安全法》利用新的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从事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生产应经过安全性评估的规定。
(2)行为主体是利用新的食品原料从事食品生产或者从事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生产的单位或个人。
(3)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有关单位或个人违反《食品安全》的规定,实施了利用新的食品原料从事食品生产或者从事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生产,未经过安全性评估的行为。
2、处罚标准
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3、相关说明
(1)利用新的食品原料从事食品生产也就是新资源食品生产。
(2)2007年7月2日卫生部门发布的《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规定的新资源食品包括:① 在我国无食用习惯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② 从动物、植物、微生物中分离的在我国无食用习惯的食品原料;③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使
用的微生物新品种;④ 因采用新工艺生产导致原有成分或者结构发生改变的食品原料。
(3)新资源食品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法》及有关法规、规章、标准的规定,对人体不得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慢性或其他潜在性健康危害。生产经营或者使用新资源食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在产品首次上市前应当报卫生部审查批准。
(4)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是指未列入《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新的食品添加剂。这种新的食品添加剂如果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必须经过规定的食品添加剂审批程序,经卫生部批准后才能生产使用。
(5)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是指用于食品的新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利用新的材料生产的用于食品加工的工具、设备。
二十三、食品生产企业未建立并遵守查验记录制度、出厂检验记录制度的行为
1、行为界定
(1)违反了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和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的规定。
(2)行为主体是从事食品生产的企业。
(3)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食品生产企业为违反《食品安全法》第36条第2款、第37条的规定,未建立并遵守查验记录制度、出厂检验记录制度的行为。
2、处罚标准
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3、相关说明
(1)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是指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在采购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时,查验检验合格证和安全状况,并如实记录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或者保留载有相关信息的进货票据的一项制度。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内容。
(2)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是指食品生产企业在食品出厂销售前,查验出厂食品的检验合格证和安全状况,并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检验合格证号、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销售票据等内容的一项制度。目的是及时发现没有食品检验合格证的不合格食品,或发现虽有检验合格证、但安全状况有显著问题的食品,避免将不合格食品作为合格食品上市销售。
二
十四、食品生产企业制定食品安全企业标准未依照法律规定备案的行为
1、行为界定
(1)违反了食品生产企业制定企业标准应当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的规定。
(2)行为主体是从事食品生产的企业。
(3)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食品生产企业违反《食品安全法》第25条规定,未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2、处罚标准
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3、相关说明
食品安全企业标准是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在其生产的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食品安全行业标准时所制定的,作为企业组织食品生产的依据。已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食品安全行业标准的,国家鼓励企业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食品安全行业标准的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在企业内部使用。企业标准应当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二
十五、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行为
1、行为界定
(1)违反了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规定。
(2)行为主体是从事食品生产的单位或个人。
(3)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食品生产者违反《食品安全法》第48条、《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第39条的规定,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2、处罚标准
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3、相关说明
(1)食品、食品添加剂和药品是三种完全不同的物品。食品是满足人们饱腹感,提供能量和营养需求的日常消费物质。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而添加到食品中的物质。药品,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2)食品、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的内容宣称具有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会给消费者造成食品、药品概念上的混乱,导致真正有病的人不正规就医、不正规用药,从而有可能延误病情、危害健康。
(3)食品、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的内容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如果本身并无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则构成欺诈;如果本身确有疾病预防、治疗功能,而未取得药品生产许可,则违反了药品管理的相关规定。对此,《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非药品不得在其包装、标签、说明书及有关宣传资料上进行含有预防、治疗、诊断人体疾病等有关内容的宣传。
二
十六、食品生产者未按规定标注警示标志或中文警示说明的行为
1、行为界定
(1)违反了《食品标识管理规定》对食品混装非食用产品应标注警示标志或中文警示说明的规定。
(2)行为主体是从事食品生产活动的单位或个人。
(3)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第十五条的规定,对
食品混装非食用产品易造成误食,使用不当,容易造成人身伤害的,未按规定标注警示标志或中文警示说明。
2、处罚标准
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三十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二十七、伪造或者虚假标注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行为
1、行为界定
(1)违反了《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禁止伪造或者虚假标注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规定。
(2)行为主体是从事食品生产活动的单位或个人。
(3)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第十九条第(一)项的规定,实施了伪造或者虚假标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行为。
2、处罚标准
责令限期改正,处以500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造成后果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进行处罚。
二
十八、伪造食品产地,伪造或者冒用其他生产者的名称、地址的行为
1、行为界定
(1)违反了《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禁止伪造食品产地,伪造或者冒用其他生产者的名称、地址的规定。
(2)行为主体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或个人
(3)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第十九条第(二)项的规定,实施了伪造或者冒用其他生产者的名称、地址的行为。
2、处罚标准
责令改正,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食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食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二
十九、食品生产企业未建立、执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行为
1、行为界定
(1)违反了《食品安全法实施条列》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并执行原料验收、生产过程安全管理、贮存管理、设备管理、不合格产品管理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保证食品安全的规定。
(2)行为主体为食品生产企业。
(3)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食品生产企业违反《食品安全法实施条列》的规定,未建立并执行原料验收、生产过程安全管理、贮存管理设备管理、不合格产品管理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2、处罚标准
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三
十、食品生产企业未制定、实施生产过程控制要求,或者食品生产过程中有不符合控制要求的情形未采取整改措施的行为
1、行为界定
(1)违反了《食品安全法实施条列》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制定并实施控制要求,保证出厂的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规定。
(2)行为主体为食品生产企业。
(3)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食品生产企业违反《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27条的规定,未制定、实施生产过程控制要求,或者食品生产过程中有不符合控制要求的情形未采取整改措施。
2、处罚标准
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三
十一、食品生产企业未记录食品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情况并保存相关记录的行为
1、行为界定
(1)违反了《食品安全法实施条列》食品生产企业应当记录食品过程的安全管理情况并保存相关记录的规定。
(2)行为主体为食品生产企业。
(3)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食品生产企业违反《食品安全法实施条列》第28条的规定,未记录食品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情况并保存相关记录。
2、处罚标准
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3、相关说明
(1)食品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记录是一切食品安全管理的基础,是发生食品安全质量事件后查找事故原因的依据。通过对生产过程、操作过程等情况详细、完整、真实地记录,将生产过程、安全管理过程的所有环节暴露在阳光之下,把所有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及时、准确、真实、完整的记录下来,可通过记录分析,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2)记录要真实,如果记录流于形式,那就失去了记录的真正目的,出了问题难以追溯。记录应精确、真实、及时、完整,要能反映生产安全管理全过程。通过记录能对食品生产经营全过程做出全面客观的解释。
三
十二、食品生产者未按照要求进行食品运输的行为
1、行为界定
(1)违反了《食品安全法》运输食品应符合要求的规定。(2)行为主体是从事食品生产活动的单位或个人。(3)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有关单位或个人违反《食品安全法》第27条第(六)项的规定,未按照要求进行食品运输的行为。
2、处罚标准
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3、相关说明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按照要求进行食品运输,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包装、工具、设备和条件必须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应符合保证
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
三
十三、食品生产者安排患有职业禁忌疾病的人员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生产加工的行为
1、行为界定
(1)违反了《食品安全法》患有疾病、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规定。
(2)行为主体是从事食品生产的单位或个人。
(3)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食品生产者违反《食品安全法》第34条的规定,安排患有职业禁忌疾病的人员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生产加工的行为。
2、处罚标准
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处二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3、相关说明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患有痢疾、伤寒、甲型、戊性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从业人员患有上述传染病的,会通过食品生产经营过程,利用食品媒介将传染病传染给消费者。为防止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传染的传播,《食品安全法》基本采用了原《食品卫生法》规定,要求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三
十四、食品生产者聘用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人员从事管理工作的行为
1、行为界定
(1)违反了《食品安全法》被吊销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单位,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5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规定
(2)行为主体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或个人。
(3)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第92条规定,安排5年之内被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从事食品生产管理工作的行为。
2、处罚标准
吊销许可证。
三
十五、食品生产者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未进行处置、报告或有毁灭有关证据的行为
1、行为界定
(1)违反了《食品安全法》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应及时向事故发生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的规定。
(2)行为主体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单位或个人。
(3)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食品生产经营者违反《食品安全法》第71条的规定,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未进行处置、报告或毁灭有关证据的行为。
2、处罚标准
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毁灭有关证据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处二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3、相关说明
(1)食品安全事故包括食物中毒、食源性疾患、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
(2)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应当立即按照食品安全事故处臵方案予以处臵,防止事故扩大。事故发生单位应自事故发生之时起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部门报告,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日常监督管理中发现食品安全事故或者接到有关食品事故的举报的,应当立即向卫生行政部门通报。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接到报告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及时上报。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隐瞒、谎报、缓报,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
三
十六、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未采取封存等控制措施并报告的行为
1、行为界定
(1)违反了《食品安全法实施条列》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对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原料、工具、设备等,应当立即采取封存等控制措施,并自事故发生之时起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的规定。
(2)行为主体是从事食品生产的单位或个人。
(3)在客观方面为违反《食品安全实施条列》第43条的规定,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未立即采用封存等控制措施,并自事故发生之时起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的行为。
2、处罚标准
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毁灭有关证据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处二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3、相关说明
封存是指密封存留。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对食品及原料、工具、设备等采取的封存控制措施是指将食品及原料、工具、设备等密封起来,并存放在特定区域不再使用和防止丢失。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是食品安全事故的事发单位和责任单位,对食品安全事故应积极面对,不应采取回避的态度,故意将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原材料转移、藏匿或销毁,故意破坏食品生产加工、经营现场或食物中毒发生现场。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应首先分析其原因,对食品及原料、工具、设备等在食品安全事故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当发现某种食品及原料、工具、设备等是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原因时,应当立即采取封存等控制措施。应将易腐食品放入洁净器具冷藏、冷冻,等待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调查处理。对加工或操作现场,应保持原料。
三
十七、食品生产者拒不召回或者停止经营有关主管部门责令召回或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行为
1、行为界定
(1)违反了《食品安全法》食品生产经营者在有关主管部门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后,仍拒不召回或者停止生产的规定。
(2)行为主体是从事所有食品生产经营的单位或个人。
(3)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有关单位或个人违反《食品安全法》第53条第4款得规定,在有关主管部门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后,仍拒不召回或者停止经营的行为。
2、处罚标准
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3、相关说明
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应当立即停止经营,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食品生产者认为应当召回的,应当立即召回。
三
十八、食品生产者在食品中添加药品的行为
1、行为界定
(1)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药物的规定。(2)行为主体是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单位或个人。
(3)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食品生产者违反《食品安全法》第50条的规定,在生产经营的食品中添加药品。
2、处罚标准
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3、相关说明
(1)药品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的。药品都有毒副作用,用药不当会危害人体健康。在食品中非法加入药品,会使无病的人在食用食物时连同食品中药品一同吃进体内。为了保障人体用药安全,维护消费者身体健康,药品的生产、经营、使用必须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通过专门的渠道进行。不得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在食品中添加药品。
(2)生产经营的食品中可以添加按照传统即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按照传统即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的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公布。
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规定:
第一百四十三条 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第一百四十三条 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
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的,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致人死亡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罚。
第二百二十五条违反国家规定,有下列非法经营行为之一,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未经许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专卖物品或者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的;
(二)买卖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原产地证明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的;
(三)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
第三篇:食品安全法知识问答(批发企业篇)
食品安全法知识问答(批发企业篇)
一、填空题
1.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和餐饮服务许可。
2.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制定,定期检查本企业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食品安全事故隐患。
3.食品安全事故,指、、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
4.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企业和社会负责,保证食品安全、接受监督、承担责任。
5.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加强对职工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做好对所生产经营食品的检验工作,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6.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7.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
8.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
二、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自()起施行。
A、2009年5月1日B、2009年6月1日C、2009年7月1日D、2009年10月1日
2、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A、每半年 B、每年 C、每二年 D、每三年
3、()有权举报食品生产经营中的违法行为,有权向有关部门了解食品安全信息,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A、任何组织或个人B、食品生产经营者C、消费者D、食品企业
4、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未经许可生产食品添加剂,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罚款。
A、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 B、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
C、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 D、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
5、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缴纳罚款、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同时支付时,()
A、先承担行政法律责任 B、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C、先缴纳罚款、罚金D、先承担刑事法律责任
6、制定我国《食品安全法》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其前提是()。
A.保证食品安全 B.保障食品生产 C.保护食品经营 D.严惩违法行为
7、下列食品中,哪些属禁止生产经营的:()
A.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B.超过保质期的食品C.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D.以上都是
8、食品经营者销售的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以下关于标签表述不正确的是:()
A.标签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B.标签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C.标签应当清楚、明显,容易辨识D.标签应该突出表明功效
第四篇:新食品安全法下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
新食品安全法下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
随着十月一日的到来,新的《食品安全法》也终于等到了正式实施的时候。翻看新的《食品安全法》,洋洋洒洒一百五十余条,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严。这部号称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中,不仅将连带责任明确书写其中,而且明确了公安机关行政介入的切入点,更是大幅度的提升了行政罚款的额度。很明显,新的《食品安全法》旨在建立一种对食品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试图以零容忍的姿态,高强度的行政监管和更严格的违法处罚措施来改变甚至提升当前的食品行业的整体水平。那么,在新的《食品安全法》的框架内,作为食品行业监管核心的食品生产企业监管,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从《食品安全法》第九章法律责任中可以看到,与食品本身有关的处罚条款集中在第一百二十三条、第一百二十四条和第一百二十五条,而与生产环境以及生产过程控制有关的处罚条款则大多集中在第一百二十六条,外加第一百二十二条无证生产的处罚和第一百三十二条未按规定要求进行食品贮存、运输和装卸的处罚条款。从具体的处罚措施看,第一百二十三条、第一百二十四条和第一百二十五条三条的处罚内容均为直接没收罚款的处罚,对于生产环境以及生产过程控制以及生产工艺有关的处罚条款除第一百二十二条对无证经营直接处罚外,其余条款均涉及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以罚款等内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先警告。后罚款”的处罚模式。
对比新旧两个版本的《食品安全法》,在对于食品生产环境以及生产过程控制的违法处罚方式上,除了明确了相关违法条款以及提高了罚款金额以外,新法延续了旧法“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以罚款”的处罚模式。相对于直接没收罚款的处罚方式,警告的处罚力度明显要小,给行政相对人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最小的。同时,“先警告,后罚款”的处罚模式也给行政相对人一个整改的空间,不失为一种人性化的举措,体现了我们政府职能部门服务为主的理念。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忽视,食品安全,重于泰山。在食品生产环境以及生产控制过程出现问题时,当食品的安全生产无法得到保证时,“先警告,后罚款”的行政处罚模式,能否引起食品生产者足够的重视? 举个例子。旧法第八十七条第一项和新法第一百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表述的都是对于食品、食品添加剂生产者未按规定对采购的食品原料和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进行检验的处罚。处罚的方式除了罚款幅度的不同外,采用的都是通常所说的“先警告,后罚款”的处罚方式。也就是说,当行政执法人员发现食品生产企业没有按照规定对生产的食品进行检验时,按法律规定要先责令改正,给予警告;而对于未经检验的食品本身,却没有任何的控制措施。但是旧法第三十八条和新法第五十二条明确规定“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者,应当依(按)照食品安全标准对所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或销售”,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食品必须经过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或者销售。我们知道,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是一个连续的状态,单独某个批次的食品未经检验出厂或者销售的情况很少,多数情况下是一个企业的某个时间段内生产的食品未经检验合格出厂或销售。涉及到的食品是多批次的,出厂或者销售的时间是有时间跨度的。现在的问题就是,如果食品生产企业没有按规定对生产的食品进行检验,按法律规定不能够出厂或者销售。但是相关的处罚条款却没有明确对这些未经检验的食品的任何控制措施。那么,在企业整改期间这些食品能不能出厂或者销售?如果企业整改完毕,食品经检验合格,这些食品当然可以出厂或者销售,但是谁能保证之前那些已经出厂或者销售完毕的未经检验的食品同样也是合格的?相反,如果企业拒不改正呢?我们可以按照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罚款,严重的可以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可是那些应当检验而没有检验的食品如何处理?特别是已经出厂或销售的那部分应该怎么界定呢?怎么保证那些食品是安全的?如果不能保证是安全的,又如何定性其为不安全食品而启动食品召回程序?如果我们对于已经出厂或者销售的应检验而未检验的食品没有相关控制措施,那“检验合格方可出厂或销售”的法律规定如何的到贯彻实施?
第二个例子。新《食品安全法》新增的第四十七条有“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的规定。相对应的处罚条款是第一百二十六条第一款第十一项。处罚方式依旧是“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罚款”的“先警告,后罚款”的方式。对于食品产品本身同样没有相关控制措施的表述要求。跟上一个例子一样,我们说食品生产是一个连续的生产状态。如果生产条件发生变化,涉及到的是一个时间跨度内企业生产的食品。如果食品生产企业违反第四十七条的规定,那么食品监管部门应当如何处理在这一个时间跨度内生产的食品呢?有人会说,这些食品如果是按照食品安全标准经过检验合格的,当然可以出厂或者销售,没有必要对其采取控制措施。但是,我们看到,我们当前的食品出厂检验,是建立在食品生产许可认证体系下,对所生产食品的部分指标的监测。其实这里面又涉及到了我们当前的食品生产许可制度的问题。
我们当前的食品生产许可,说白了是一种基础生产状态的审核认证——包括企业硬件条件和生产环境的审核——而不是国外的生产体系认证。所谓的基础生产状态认证,即是认证在当前的企业硬件条件和生产环境下生产的食品的安全性。这个基础生产状态不仅包括了食品生产者的生产环境,产品配方、生产工艺,更包括生产食品的原辅材料、工具设备、操作人员等方方面面。而在一个生产管理体系中作为核心部分的能够保证安全食品生产的各项管理制度,却没有受到足够多的重视。这个基础生产状态的认证,保证的只是在认证认可的基础生产状态下,通过对所生产食品出厂项目的监测,可以使出厂食品满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产品标准的要求。但是,在没有完善严谨的管理体系做技术支撑的情况下,一旦审核认证的基础生产状态发生哪怕是细小的改变,整个生产状态都可能与之前的相差甚远,理论上生产的食品的安全性则不能保证。因此,如果食品生产企业违反第四十七条的规定,即便食品出厂检验合格,同样也是无法保证其所生产的食品的安全性。
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当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生产环境或者生产控制过程出现问题时,“责令改正,给予警告”的处罚方式不见得能够引起企业足够的重视;伍仟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于一个食品生产企业来说,或许可以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但是,警告和罚款毕竟只是行政处罚方式,对于保证食品安全却没有明显的作用。再看整个新版《食品安全法》,严,只是严在食品产品本身,严在加大了处罚力度;而对于食品生产过程控制,与旧法相比并没有本质的改进。这与我们突出预防为主,风险防范的修订总体思路无疑是不符的。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讨论下新版《食品安全法》在食品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建设上的相关规定。新版《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符合良好生产规范要求,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这一款,与旧的《食品安全法》一字不差。那么,让两个版本的《食品安全法》都鼓励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英文全称是Hazard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也就是食品行业中为人熟知的HACCP体系。这个体系最早是美国在航天食品的生产中应用的。因为航天食品需要非常高的合格率,要检验生产的航天食品是否达标,就需要进行大量的成品试验进行验证。然而人们发现,仅仅通过传统的质量控制手段和成品检验的方式,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对于提高产品的合格率并没有明显的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国航天局和美国陆军研究所组织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成功开发出了HACCP体系。HACCP体系强调危害分析和过程控制。主张在良好的食品操作规程下,通过危害分析得出造成食品不安全的关键控制点并制定相应的临界值,通过在生产过程中对关键控制点临界值的监控来预防造成食品不安全的事件的发生,以此保证所生产的食品的安全性。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从80年代后期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荐HACCP体系,至今不懈。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HACCP体系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上共同认可和接受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在美国,FDA鼓励并最终要求所有食品工厂都实行HACCP体系。在欧洲,有关食品卫生的欧共体理事会指令93/43/EEC要求食品工厂建立HACCP体系以确保食品安全的要求。另一方面,加拿大、泰国、越南、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冰岛、丹麦、巴西等国,这些国家大部分是强制性推行采用HACCP体系。开展HACCP体系的领域涵盖了从食品到动物饲料的各个领域。
一个研发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得到全球推广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在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构架中,经过前后两部《食品安全法》,还仅仅是停留在推荐的层次。从09年第一版《食品安全法》诞生,到2015年号称史上最严厉《食品安全法》出台,我国食品监管对于食品安全体系的建设非但没有进步,反而是停步不前。我国的食品安全体系建设,不仅落后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就连泰国、越南等国的标准都没有达到。在食品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如此落后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做到预防为主、风险防范?
预防为主,风险防范,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的实现,需要的是从法律到规范甚至到标准一系列的支撑与构建,同样也需要从监管机构体制到监管人员素质全方位的提升与保障。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已经实施,依旧存在的问题仍需我们想办法解决。如何弥补由于法律规定的空白甚至落后造成的监管缺失,将是决定食品安全监管成败的关键,也决定着预防为主,风险防范是否只是一句空话。
首先,我们要做的依旧是完善法律法规,构建完整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一部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对于保证食品安全是远远不够的,且不说里面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相应的部门规章,产品标准以及规范都应当纳入到这个法律体系中来。尤其是生产许可认证规范的纳入,更是在我们当前食品生产认证体系和食品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下最最迫切需要做的事。将食品生产许可认证的各项要求纳入法律体系,使其不再仅仅是企业在生产许可认证时需要达到的要求,还是企业在日常生产时必须严格遵守的法律法规,更是食品生产企业保证食品生产安全的最后红线,一旦触及,必须受到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制裁。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状态从生产许可认证到日常食品生产的始终如一。
第二,优化食品监管体制。当前,各地的食品监管部门都是由原来的质监、工商以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相关人员整合而成,部分基层地区更是将以上三个部门整合为市场监管部门。如此监管体制的调整,对于食品安全监管到底是好是坏,这个需要时间的检验。但是各地区自下而上的部门整合却显得有些不伦不类。部门整合之后,一个县级市场监管局上面有地级工商、质监以及食品药品监管三个主管单位,不知道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能占到日常工作的多少。
第三,想方设法提高监管人员素质是当前食品监管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食品生产,种类繁多,相关涉及面包括轻工业、农业等各个方面,宽泛且杂乱。这就要求我们的监管人员不仅要专,更要触类旁通,广泛涉猎。当前从各个部门整合而来的食品监管队伍显然无法满足这样的工作要求。虽然对食品监管人员的技能培训必不可少,但是,面对基层监管人员参差不齐的监管能力和业务知识储备,想要整体的提高食品监管队伍的监管水平,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以及物质的投入,而且在短时间内并不能看到明显的成效。因此,要想在短时间内使食品监管人员的监管素质有显著的相对提高,建立相对专业并且独立的各类食品生产监管专家队伍似乎是当前监管体制下最有效便捷的方法。
食品生产的监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不可能指望一部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就能一次性的解决所有问题。要真正保证广大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需要的不仅仅是国家长期大量的投入,更是我们食品人孜孜不倦的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唯有以此句,与广大食品人共勉。
第五篇:落实《食品安全法》食品生产企业应该做十件事
落实《食品安全法》食品生产企业应该做十件事
关心、保障、监督食品安全是大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企业应承担第一责任.食品生产企业在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时应当从十个方面做起:
第一,严格遵守市场准入关.从事食品生产,必须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取得生产许可以后方能从事食品的生产和经营.第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内容主要包括加强对职工的培训,严格对食品进行检验,同时还要积极地推行先进的管理制度.第三,严格执行从业健康制度.食品生产企业的人员要定期进行体检,取得健康证才能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而且法律还提出了患有几种病的人员不能从事接触直接入口的食品生产经营工作.第四,必须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食品生产企业所进的食品的原料、添加剂及相关产品,必须要进行查验.如果没有合格证或检验证书,还要进行检验,同时还要记录在案,并且按照法律规定,保存期不得少于两年.第五,建立食品的出厂检验和记录制度.法律规定,食品生产加工要出厂销售就必须要检验.自己有能力检验的自己检验,自己没有能力检验的,可以委托有资质的实验室帮助检验,检验的记录也要保存不得少于两年.第六,食品添加剂的生产要取得许可.中国的食品添加剂,卫生部门允许使用的到现在已经达到200余种.第七,严格执行食品的标识和标签制度.散装的食品要有标识,预包装的食品要有标签,对厂名、厂址、品种、数量、规格各方面按照法律的规定,能够建立起对产品可追溯的基本要求.第八,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新创设的食品召回制度.如果食品经营企业发现生产食品不符合安全标准,就应当停止生产,通知相关的食品经营者、销售者、消费者,并且把召回的情况做记录.如果没有主动召回,政府部门将依法责令其强制召回.第九,增强诚信意识.要求企业做的广告真实、可信,不能虚假、夸大.第十,制定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置方案.经常检查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措施,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