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与写作2形考 正安完整版
阅读与写作(2)形考
作业1
1、如何处理材料
材料的处理是指将文章所用的材料大体选好之后,即将写入文章的时候做的一些技术处理工作,主要包括剪裁和组合。
剪裁应遵循以下原则:
(1)、对表现主题起作用的要详,起辅助作用的要略。(2)、复杂难懂的要详,简单明确的要略。
(3)、新的、人所不知的要详,旧的、人所共知的要略。(4)、突出强调的要详,含蓄委婉的要略 组合应符合以下规律:
(1)、材料要相互支持,而不排斥。
(2)、材料之间要有密切联系,而不是简单的、表面的拼凑。
2、表达技巧有几种方法?你是怎样理解和运用表达技巧的?
表达方式主要有五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首先,表达技巧的运用不是固定的,在写作实践中是可以灵活运用和组合搭配使用的。例如我们可以灵活运用直叙和曲叙、实写和虚写。叙述变化还可以有一些特殊技法,如截取法、开合法、通感、定格、特写、叹咏、回荡的技法。
其次,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这五种手法在不同文章中虽然各有所侧重,但在具体文章中,这五者却不是彼此孤立、截然分开的,而常常是互相交织、综合起来使用的。比如抒情的两种方式,直接和间接抒情,若能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
另外,有些文章中更是组合运用多种技巧,如叙述中有描写,描写中有叙述,从而使文章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3、谈谈修改的意义?
修改定稿对于文章及文章写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修改定稿可以保证和提高文章的质量。经过修改定稿,不仅会去掉文章的毛病,而且会大大改善作品,使文章更趋完善,从而保证和提高文章的质量。第二,修改是提高写作技能的重要途径。经过反复、多次的修改,作者的写作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第三,修改也是对读者负责。文章是写给读者看的,文章的价值也要通过读者阅读来实现,因此,好的作者应该拿给读者最上乘的作品,而决不是残次品或不成熟的作品。
凝视崇高读后有感
在有了阶级分化,有了私人财产的时候,货币或者说是金钱就应运而生了。它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最初是为了交换,继而是为了各种欲望。
对于金钱,君子是极为鄙视的,他们视金钱如粪土,羞于谈钱,不屑于谈钱。而平民百姓一辈子都在追求钱,为了生存,为了子女,为了活得舒适一些。他们把钱看得很重,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同时他们又对钱看得很轻,谁家遇上个什么困难事,有什么过不去的坎,他们又会毫不犹豫地拿出积攒多年的血汗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全社会的人都把眼光聚焦到了金钱上。“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强烈的反差彻底击碎了知识分子的清高,下海之风骤然刮起,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等开张。有的呛了口水,便上了岸。但更多的人是不惧艰险,永往直“钱”,终成大款。这部分人之中很多是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的保护下,钻着体制和法律的空子而暴富起来的。他们对此用“黑猫白猫论”来辩解:不管用什么方法,能富起来就是能人。一些没有社会责任心的作家们也在为这种拜金主义思潮推波助澜。君不见,时下充斥荧屏的各种影视剧里,演绎的大多是白领、富商、权贵阶层的生活。他们坐宝马,喝洋酒,吃珍馐,穿名牌,住别墅,那种一掷千金、醉生梦死的奢糜生活令多少人的心里失去了平衡,又令多少人去不择手段地掠夺金钱。权贵者迷恋金钱是为了能够和大款一样潇洒走一回;大款者迷恋金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金钱;老百姓迷恋金钱则是迫于生活的无奈。有人说,人不能做金钱的奴隶,要做金钱的主人。但当你手里没有一个铜板的时候,你又怎么去当它的主人?教育界原应是一方净土,可如今也早已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起起落落了。逐年上涨的学费令家长们越来越头疼,择较 费、住宿费、生活费以及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使得培养一个学生的成本越来越高,即便如此,贫穷的家长们砸锅卖铁也要供子女们上学,因为他们知道,没有知识,没有学历,他们的后代生存就很困难。现在,一提招工用人,没有本科以上文凭的趁早靠边站,想也别想。知识的价值从来没有被提到今天如此的高度,以致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钱的家长则改变了以前的看法:现在没有钱被人看不起,没有文凭也被人看不起。他们不愁孩子没学上,因为他们有钱,一些学校也正是为他们而设的。有了经济基础。获取一些上层建筑的东西也就更容易。文凭可以买,官帽可以买,情人可以买,在他们的眼里,还有什么用钱买不到的呢?崇高和现实发生着激烈的碰撞。碰得一些人的灵魂扭曲、变形。但毕竟还有人在坚守着崇高,追求着崇高。他们信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做人老老实实,做事无愧于心。他们用那微薄的力量维护着这个社会的道德底线。崇高和金钱不应是水火不容的,用金钱也可以做很多崇高的事。追求金钱并不世俗,并不可耻。关键是看你追求的目的,采取的手段
有一种忧伤 叫做月亮
天空中,层层清云,如烟似雾,弥漫在月光下,唯一不变的,是宁静与美好,让人心神荡漾。一轮晶莹剔透的名月,悬挂于星空。明净的月亮,你是否知道,这么多年过去了,停在窗前的我,心底一如当年一样,对你神往。
数千年来,每当皎洁的明月悬挂于中秋的碧空,不知有多少情感在此时波澜起伏,不知有多少思绪翻涌蹁跹,无论你在地球的多么偏远的角落,只要你发现有人在此时吟唱唐代名相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你就能从他凝重的脸上,看到那烙有中华民族印记的血脉团圆和最原始的思念之情,感受到蕴含着民族情感的宁静与淡淡忧伤。
有一种忧伤,叫做月亮。
回首过去,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上空的月亮是多情的,是忧伤的、她是一种情感,一种气氛,一种文化符号,一种审美意趣,她的空明,澄澈,高洁的品性,她的暗示,隐喻,象征等效用,令无数人倾倒。李义山托“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皓月感伤凄凉身世,李重光用“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凄月演绎生命绝唱,柳永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残月来渲染离别情怀,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来自满月倾诉闺阁幽怨。
有一种忧伤,叫做月亮。
那一轮明月,创造了多少流芳百世,凄凉动人的神话故事,成就了多少诗人的多愁善感,忧伤难耐,满足了多少少女的浪漫忧伤,淡淡思情:“愿我如星君如月,月月流出相皎洁。”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妻子,思念丈夫,思念故友„„因思念而不得见,因不得见而甚是想念,忧伤充斥,满怀愁恩,对月当歌,诉知愁苦。
有一种忧伤,叫做月亮。
曾经的我们,最好的朋友,也曾在这中秋之夜,伴着皎洁的月光,坐在屋顶,互相诉说着自己的理想,我们也曾对着月亮,进行着童年最纯真的幻想,我们都喜欢月亮,它带给人们光明希望,如今看到月,想起你,我最好的朋友,心里就涌起万千愁绪,曾经我们看到“那些说好在一起永远不分开的人,如今早已各奔东西”时觉得很凄凉,而今我独自一人,才知道那更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思念,明月在此,遥寄相思。
此刻,一轮清澈明月,倾泻在我身上,沐浴在月光中,我怀念,我留恋,当初在我身边的人,不知此时身在何方,不知她们是否知道,当初一起嬉笑玩闹的我们,如今各奔东西,而我,正以当年的方式,面对皓月,诉说我的思念,让明月遥寄远方。又是月圆夜,我在思念,亦在忧伤。
作业2
1、我谈人物传记的写作。
首先,传记的写作,要忠实历史,实事求是,再现传主的精神风貌。写作传记不可有任何杜撰和写作者作者的主观臆断,要严格尊重 历史,认真再现历史,给读者一个真实的传主。
其次,要掌握人物传记的结构特点。概括人们常用的结构方式有几种:以时间为序、以空间为序或时空转换。
另外,语言表达不流于直白,要有文学色彩。
最后,文章要篇幅自由,重点突出,展示人物的丰厚内涵。要求我们要抓住传主的人生重要之点,一斑而窥全豹,一目而尽显精神,少则数千字,多则数万言,同样可以再现人物的思想和精神风貌。
2、比较消息和通讯的异同。
相同点:在报道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时,都要求真实、典型和具有实效性。
不同点:第一、在篇幅上,消息一般都是简要地报道事实,篇幅较短,情节难以展开;通讯可以而且要求对内容作详细、深入的报道,篇幅较长。
第二,在表达方式上,消息多侧重于叙述和描写,不做议论和抒情;通讯则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可以自由灵活地穿插议论和抒情,灵活多变,生动自由。
第三,在人称称谓上,消息一般只用第三人称,以显示其客观真实,作者隐身其后;通讯则可以自由灵活地使用第一或第三人称的口吻表述,显得既真实又亲切。
第四,在语言上,消息比较朴素简洁,而通讯则比较生动形象。第五,在时效上,消息较快,通讯相对较慢一些。我的母校
操场围墙上美丽的白雪公主,你可曾记得,我们在你面前追逐嬉戏;大厅中悬挂的国旗,你可曾记得,我们在你的俯视下手不释卷;“童星苑”里的相片,你可曾记得,我们在你前面欢呼雀跃?可这一切,却将永久地只留存在我们的脑海中,成为一段美好的回忆。
一块普通的黑板,如果被人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就会成为一盏明灯,照亮你的人生;一根平凡的粉笔,如果被人注入了整个心底的爱,就会变为一支魔棒,指点你命运的征程。而这个人,就是老师。
曾记否,我们的老师曾在讲台上循循善诱,突然,她的眉头轻轻地皱起,大滴大滴的冷汗从她苍白的脸上渗出,可是她依然强忍剧痛,继续上课;午饭时间,她曾耐心地为同学一次次的讲解难题,当同学豁然开朗,她也露出欣慰的笑容,可却又发现菜桶里已空空如也。难怪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高尚的职业”。
虽然“朋友”这个词对我们会有些生涩,但友谊却无疑是我们最大的收获。我们的友谊是最纯洁的,因为我们的心如水晶般透明无瑕。
曾记否,当一道道难题臣服于我们的笔下而成为我们的手下败将,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却引来周围同学诧异的目光;当同学无意摔伤,我们抬的抬,扶的扶,将他送回教室。当他第二天打着石膏来到教室,我们便帮他拿本、盛饭;有时,我们也曾因一点小事而面红耳赤、剑拔弩张,可第二天,我们一起游戏的身影又活跃在操场上。童年也正因这些小插曲而变得多姿多彩、有声有色。而我们亲爱的母校,也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荣誉和辉煌。
曾记否,舞蹈队姿态翩跹,合唱队歌声悠扬;曲棍球队敏捷矫健,田径队英姿飒爽„„无数个严寒酷暑,无数个日晒风吹。而数不清的奖杯与奖状也正是他们努力的见证和回报。
而我们,又该给母校留下些什么?
童年是一个虚怀若谷的包袱,小时藏进什么,长大就能摸到什么。让我们在未来摸到知识,摸到美德,摸到欢乐,再摸到一颗感恩的心——感谢老师,感谢友谊,感谢母校!
——《春雨沙沙》观后感
做学生喜爱的老师、做家长满意的教师、做社会赞赏的教师是我工作近30年以来的孜孜追求。通过观看《春雨沙沙》这部影片,我深受教育和鞭策,更使我懂得了教师这一光辉职业的内涵所在。
《春雨沙沙》主要反映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位名叫周志诚的教师,主动放弃城市的优越条件,志愿扎根农村,把一个本是放羊娃的谷雨培养成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由于他平时的劳累过度,积劳成疾突发病故,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周老师虽人生平凡短暂,但事迹感人至深。他给教师树立了光辉榜样,他教给了我们如何做一名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支教农村,以苦为乐。周志诚老师本有一个在县城当教研员的美差,但他毅然放弃,心甘情愿到农村支教。因为他认为,只有在教育第一线和孩子们在一起,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周老师这一举止,与现在的某些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思想形成鲜明反差。有的老师认为在农村教学没有多大出息,委屈了人才;托人拉关系,一门心思的调入优越的城市学校;以苦为乐的精神,对他们而言,只是夸夸其谈,挂在嘴边而已。
勤俭持校,自力更生。周老师身为校长,又担负着物理教学,学校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无不操心。不是吗?物理实验的教具他亲自动手,尽管有些粗糙、难看,但演示起来形象逼真,给学生简单、有效的阐明了一个个“高深莫测”的道理。在修理校园院墙这件事上,周老师为节省开支,便找到老同学来商谈,周老师的“精打细算”,导致合同没有谈成,还落了个“周扒皮”的绰号。最后没有办法,周老师和同学们亲自动手,建起了院墙,为学校节约了开支。反过来,再看看我们现在的某些学校领导又是怎么做的呢?是否应该换一种思维了呢?
一切为了学生着想。周老师既为师又为父,他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佳佳,但在付出上却偏向了学生。你看,周老师为了让学生谷雨身体健康成长,更好的备战学习,经常把谷雨带回家改善生活。在学习指导上,周老师亲自给谷雨买学习资料,尽管开支拮据,但毫不吝啬,为这,佳佳每少埋怨爸爸偏心,还打心里妒忌谷雨得到的爱抚。周老师所做到的不正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大爱无私的精神吗?
红烛燃尽,无怨无悔。周老师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培养学生操尽了心,可就是唯独没有考虑自己。长期的劳累,透支了身体,但他一直瞒着领导、瞒着家人、瞒着学生,坚强乐观的工作着、坚持着,直到生命最后一息。周老师不正像一只红烛吗?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他虽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红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春雨沙沙》这部影片感人肺腑,他不仅展现了“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的教师职业的清苦,更折射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师职业的崇高境界。在工作中,我们要以周老师为榜样,关爱每一名学生,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奉献意识,让我们教 过的每一名学生对我们都竖大拇指。
作业3
1、举例说明议论文的结构方式。
常见的结构方式有总提分论式、分论总提式、并列式、对比式和递进式几种,有时可相互交叉,产生更灵活多样的形态。
(1)、总提分论式,也称“总-分-总”式。这样的结构方式是先总承题,继而分述,最后总括论点。
(2)、分论总提式,也称“中心插入式”。这种结构方式就是中心论点为贯穿全文的主线,其他部分都要紧紧地围绕主线,扣住中心,从而达到突出中心的目的。
(3)、递进式,也称“层层深入式”。这种结构,可使文章随着对中心论点的逐层深入论述开始一层深似一层,逐层挖掘,显示出动人心魄的力度。
2、结合个人实际谈谈教案的编写。
1、把握教学计划和新课程的基本要求
2、既要熟悉教材,又要了解授课对象
3、凸现基本理论和主要掌握的知识
4、运用多种现代化媒体辅助讲授和巩固知识
5、语言表达力求既准确生动,又通俗明显
6、要及时更新教案。人性本善
有些东西虽然我们不喜欢它的存在,但事实它却依然存在,比如说“丑恶”。既然铁铮铮的存在,我们就没有必要逃避和掩盖,尤其是对孩子,以及你可爱的学生。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生存环境,但是也是每个中学生必然要去闯荡的地方,他们不可能永远在老师和家长的庇护下生存,所以,有必要让他们认识这个社会,了解它当中存在的丑陋的一面。在认识的同时,教育他们应该怎样正确的去做。
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爱护他们,但社会上最近出现了一些残害动物的人,并且他们的视频被传到了网络上,影响非常的恶劣,这种丑陋的行经,有必要展示给学生看,他们都会蔑视、憎恶 那些人,同情小动物,由此引导他们去保护动物。
如今当你走在繁华的街道,经常会看到一些在街上行乞的人,有头发花白的老人,有怀抱婴儿的妇女,有满头污垢的孩子,也有四肢不全的残疾人。但他们之中又有多少是真正的需要帮助的人呢?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有爱心,但当他们看到行乞背后的真相,会怎么想呢?所以,我们还要让他们知道爱心的献出也要有选择,要知道去分辨真假,才不至于以后上当受骗。
尊敬老人,感恩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如今社会上有些人将老人送进养老院,一年都不去看一次,更有甚者,干脆将老人扫地出门,不管不顾。而家里却儿女一大堆。这是人性丑陋的一面,我们也应该让学生们知道,知道这样做是错的,让他们要懂得去孝顺他们的父母,不能泯灭了人性。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仁义礼智是我们固有的,只是我们没有去思考,没有把他发挥出来罢了。所以我们在让他们看到恶的同时,也教育他们将自己善的一面发挥出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传授真理,而且向自己的学生传授对待真理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于善良事物受到鼓舞和钦佩的情感,对于邪恶事物的不可容忍的态度。”所以让我们将丑恶赤裸裸的展现给学生们吧,让他们痛恨它,并向善的一面发挥出来。因为“人性本善”。
一部《放牛班的春天》看后让观众内心久久不能平息,不为别的。只为那些可怜的无人管无人问无人爱的孩子。每个孩子身上应该都有一个故事,听后让人流泪的故事。孩子没有错,而酿成错误的又是谁呢? 考场上看着孩子们一张张天真纯真的笑脸,你的心真的很不是滋味。面对一道道不深奥对于他们来说却很难的数学题,孩子们很无奈;面对一张张自己毫无办法的试卷,孩子们已变得很坦然。而这种坦然似乎成了对人生的一种嘲弄。考场上,孩子们千姿百态,抓耳挠腮。“不会,不会,”除了不会还能说什么。
真的不想再发任何无意义的感慨。感慨过后依旧我行我素。怒斥,伤害,似乎解了一时心头之气就真的能挽救他,改变他,影像她,须不知,你的所谓“恨铁不成钢”无疑是撒向孩子心头伤口的一把盐。工作这么久,重复着对工作的厌倦,重复着对学生的冷漠,重复着对真诚的漠视。一味的怨天尤人,一位的度日如年。给了孩子什么,哪怕是一点点。真的不敢说曾给过他们什么,如果什么都没给过,这十多年的工作又都做了些什么。理想与现实之间肯定是有差距,用你的执着真诚肯定会缩小这一差距。大人们每天都在忙着自己所谓的事业,孩子们如一瓶纯净水般逐渐变质。该埋怨什么,是水的保质期太短,还是水质不够纯,是瓶子不够保鲜,还是盖子密封的不够。有阳光雨露也许会茁壮成长,有风霜雨雪也许会成长的更快,可是又有谁在意他的成长呢。似乎给了很多钱就代表了我给了你很多爱,给了你很多打骂就给了你很多管教。每个学校应该都会有这样的放牛班,家长失望,老师失望,同学的冷眼。而这些孩子也真的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破罐不摔也很难登大雅之堂。我还是只想说。孩子没错。身为教师,似乎已麻木于学生的逆反,已习惯于学生的厌学。即使是努力和热情改变不了什么,即便是执着和勤奋改变不了什么,难道就因为路上有阻就不继续向前而选择后退吗?蜡烛的存在因四周的黑暗而变的幸运,医生只有遇到疑难杂症才能提高医术,为什么我们总是抱怨学生难教,而不是反思自己方法太少呢? 2011年,为什么不能是一个新的开始呢?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为。个人电大学习总结
我是2011年秋参加电大小学教育专业学习的,通过三年来的学习,各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政治思想上,一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以“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积极参加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并对自己对照检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学习上学习态度端正、积极、认真、刻苦。认真完成各科作业和实验,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坚持按时到校参加学习。做到虚心好学,遇到不懂的专业理论知识主动向老师请教,与同学探讨,直到弄清楚为止,经常上网听课、下载中央电大课件,查阅资料。学习成绩大有长进。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每次上课前,我都认真预习相关的内容,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带着疑问和求知的心情来听辅导课。在听课中,我对重点与难点做好相应的笔记,随着教师的思路积极思考。当遇到听不懂的部分,我利用课后的时间,通过电话、电大在线网上答疑和发电子邮件的方式,向老师和其他同学请教。老师布置的平时作业,我能独立完成,因为只有通过独立完成作业,才能帮助我检查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需要温习和欠缺的部分,同时还能使所学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内容之间建立联系,作业完成后我还通过计算机上操作实践巩固、复习所学知识。我发现通过开放教育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技能,最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为我终身的继续学习,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和基础。虽然电大面授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对自主学习的要求提高了,通过这样的学习形式,提高了我的学习能力。
我认为只有不断挑战自己
一、超越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适应二十一世纪的学习型创新人才。
第二篇:基础写作形考
1.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物”,此中之“物”,包括哪两个部分内容?请结合教材予以具体论述。
答:“言之有物”包括材料和思想两个方面。
先看“材料”。
材料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材料是拿来干什么的呢?是拿来表现思想和观点的。我们写一篇文章就是要表达一种思想或观点,那么,通过什么来传达呢?材料。这里就有对材料的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最有利于我们思想的表达,我们就选择什么材料。“选择”就是“取”与“舍”两个方面,因为有的材料很可能没有作用,甚至起反面作用,因此,选择、取舍很重要。所以,由此看来,思想依赖材料来表达,而材料的选择有受制于思想,是双向的。
那么哪些材料是可以用的呢,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教材中说了三点:要有代表性,要有精神启迪效果,具有可读性。
再说:“思想”。
“思想”就是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某种总体性的意旨或倾向及情感。“思想”是需要提炼的,什么样的“思想”最能为阅读者所接受呢?有三个要求:真实、深刻、新颖,这也是文本思想的提炼应达到的要求。在什么基础上进行提炼呢?要掌握大量的材料,还要掌握大量的资料,还要看到材料背后深藏的本质,这就需要我们要进行创造性思维。
2.有人说“材料重在选择,思想重在提炼”,结合自己的写作或阅读经验,谈谈你对此所持看法。
答:
此观点正确。
写作者日常接触到的材料是十分的繁杂的,要使原始材料的积累真正具有写作价值,就要善于按照写作的规律的要求对其进行识别和选择。
文本的思想需要提炼,是为使写作的规律大要求,使其最终确立的文本思想达到真实、深刻、新颖的程度。
在写作之中,有效地选择和组织材料,是准确表达思想的支柱。在一般的文本写作中,思想和材料往往同时出现,因此,文本思想的确立和材料的支撑是融为一体的。在文学创作中,文本思想隐含与材料之中而不直接说出,因此对材料的选择和组织成为引导读者体验、理解、和接受文本思想的唯一途径。
3.阅读散文《谢天》,谈谈典型材料的选用对文本思想的表达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答:
文章作者由外国家庭吃饭时,饭前常由小孩或老人谢天而想到自已儿时祖母时常教诲自己要爱惜粮食,感谢老天,进而想到爱因斯坦在成功面前总是不忘感谢同事,朋友,再到雨果对约伯特的推崇。所选取的一系列材料生动,新颖,具有思想内涵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对阅读者有“一见钟情”的吸引,让我们与作者一道从更普遍、更深广的层面上去领悟了谢天的道理,更天象,更生动的告知人们要一颗感恩的心。
第三篇:基础写作形考
1.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序”,这一命题中的“序”主要是指什么?请结合教材予以具体论述。
答:
材中谈到的写作要”言之有序”指的是文本的结构安排问题,结构安排要做到“言之有序”,是由写作及接受活动中思维表达所使用的基本工具,语言所具有的线性特征决定的。因此,结构安排必须遵循写作的交流性质所要求的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艺术手法。在具体的写作活动中,我们应当特别重视结构安排的主要环节,它包括层次与段落、过度与照应、开头与结尾。
2.文本的结构安排能否达到一定的审美要求,从而产生一定的审美效果,对于能否有效地实现写作者与阅读者之间的精神交流具有不容忽视的制约作用。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或写作实践,谈谈你对“结构安排要具有一定的审美效果”的理解。
答:
我认为此观点我同意。就一般写作而言,结构的审美效果更多的来源于文本的形式美,即结构安排与语言表达两个方面。而结构的审美效果是一条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结构安排应该做到完整匀称。2.结构安排应做到周严紧密。3.结构安排应做到错综变化。
3.层次和段落时结构安排的核心问题,层次安排好了,文本的结构框架就确定了。阅读小说《大年初一没下雪》,谈谈小说围绕情感变化安排层次的艺术特征。
答:
这篇小故事写的是“我”在火车上的一段经历,作者的行文很朴素
很克制,但恰恰是这样的笔触很好写出了人世间那种无法避免的伤痛与悲苦命运,使文章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很动人。
文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简单交代背景“我”大年三十晚上坐火车回家,冷清中遇见一对父女,但无多的交谈,因为“我”认为“他们”“土头土脑”,不是共度寂寞的玩伴,而这个冷漠“认为”在文章结构上是一个重要伏笔,为文章最后“我”的转变、“我”对“父女”的牵挂行成一个鲜明的对比,非常好的突出了主题,在文章的感情发展的路线上掀起了波澜。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故事展开。“我”由于寂寞想请那对“父女”吃饭,故事进行到这里并无太多发展,转机发生在小女孩的提问:“你看过雪吗?”这个时候题目中的“雪”出现。但是“我”只是随机应付几句,这个细节的安排在后面是极有用处的。然后故事进一步发展,“我”发现那个男人在偷偷的哭泣,于是,“我”知道了这个苦难的家庭,知道了这个从来没见过雪的小女孩因为白血病生命就快走到了尽头。那个男人就是带女儿专程去杭州看雪。于是“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走到座位旁,给小女孩耐心地讲起下雪时的种种趣事”与前面的“应付”起到了相互呼应。
第三部分是尾声,是对文章思想的重要烘托,与进一步推波助澜。“我”回到家里,由此时“我”最怕碰上风雪天而变成希望今天赶快下雪,下得越大越好。然而文章写道“一天无雪”,“一夜无雪”。两段话,分别只有一句话。这样的安排极其强烈的表达了“我”对那个小女孩心痛的感觉,只是这种心痛是藏在朴素的文字下面的,更是能揪住读者的心,最后的安排非常的温情,终于下雪了。越下越大,像一床巨大的被子,“被子下面熟睡的是一个善良而又苦难的灵魂,”苍天有情,文章进行到这里,我们的感情随着“我”翻山越岭、一路跋涉,由冷漠淡然到悲天悯人、温暖而伤感。
这篇文章的结构安排是完整匀称的,有头有尾的,内部材料的组织也是严密周紧,并且又起伏,有变化,扣人心弦。
第四篇:基础写作形考
1.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文”,这里的“文”包含多层次的内涵,请结合教材内容,作简要分析、梳理。
答:
教材中的“言之有文”中的“文”首先是指文本写作中书面表达的基本特征:准确,畅达和简洁;然后是指文本写作中书面语言表达的文采之美,包括:声韵美与辞藻美,感性美与理性美,朴素美与华丽美。
2.运用教材有关“言之有文”的相关理论解释,阅读文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文本语言的准确、畅达、简洁等基本特征进行分析。
答:
“言之有文”中的“文”首先是指写作中书面语言表达的基本特征:准确、畅达和简洁,本文便具有这些基本特征。
1.本文语言准确严密,处处关照呼应
本文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对马克思逝世的痛惜和悼念,对他的斗争精神和崇高的人格的赞美,评价马克思的伟大的历史功绩,以及对反动派的蔑视等,遣词用句都十分确切、明白。如第一段说明马克思逝世,用“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他在安乐椅上安静的睡着了”“永远的睡着了”;第七段在评述马克思斗争精神
和实践活动时说“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而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是很少见的”;又如把创立国际工人协会说成是马克思“全部活动的顶峰”“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为这一成果自豪”;第八段在赞扬马克思的冲高人格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时,用了“嫉妒”、“污蔑”、“驱逐”“诽谤”“诅咒”以及“尊敬、爱戴和悼念分别表明敌人与战友对他不同的态度。”
从语言的严密性来看,无论是一句中的修饰和限制,还是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过度、承接与照应,都十分严谨,周密。例如第二段所写“这个人的逝世,对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成为下文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马克思伟大贡献的一个总纲。第六段中“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前一句承接上一段最后一句话,概括第3-5段的内容,也与第二段中“对于历史科学”相呼应;后一句开启下文,与第七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相连,并为从时间方面介绍马克思的成就埋下伏笔。又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第三段中“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的事实”“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的相反”,这两句从精神的要求看似与它们的前一句重复,但它们之间一方面相互呼应,一方面又分别从另一个角度对前一句进行阐释,进一步揭示出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大意义。全段文字中用一个多重复句的形式表述,意思表达十分严密。第六段中“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的喜悦”一句,两个破折号中间的文字对前面的话加以补充与解释,全句意思畅达、周密,同时又为下文做了铺垫。
2.本文议论、记叙、抒情融为一体,结构严谨,连贯畅达。
全文以议论为主题,全面而准确的评价了马克思伟大的历史功绩;而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情景,概述马克思一生的主要革命活动,畅达简洁,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抒情的成分贯穿全文,对马克思逝世的悼念和惋惜之情蕴含字里行间,对马克思杰出贡献和伟大人格的崇敬赞颂之情流溢与言表,具有感人的力量。
本文结构十分严谨,各部分之间,每层意思之间充满内在联系:革命家马克思和科学家马克思的统一;作为科学巨匠,他的两大发现之间的统一,它的科学研究成果和
他对科学事业看法的统一;作为革命家,他的斗争事迹和斗争风格的统一,在斗争中他的爱与憎的联系;等等。这恰恰证明马克思身上各种优秀的品质及特征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这使得本文的结构呈现出前后连贯、相互为用、步步深入的特点,如行云流水,层次分明而又难解难分。
3本文内容高度简洁,凝练概括。
悼词内容通常以介绍逝者为的生平事迹为主,一般按时间顺序行文。但本文没有沿袭这一套路,而是按照马克思伟大历史功绩两个方面,以先一般,后特殊的逻辑顺序行文。
马克思一生可介绍的内容很多,例如他的思想是如何有“青年黑格尔派”转到革命民主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的;他是如何参加共产主义者联盟,并与恩格斯共同起草科学共产主义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的;他是如何宣传巴黎公社的意义,支持公社的事业,帮助公社流亡者的;还有他的包括《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等在内的一系列光辉著作等等。但如果这样写起来,是必要长篇大论,而且参加马克思葬礼的都是他的老朋友和亲属,对马克思的一生都比较熟悉。所以恩格斯不单是以马克思亲密战友的特殊身份抒发自己个人的哀思,也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伟大导师的逝世表示深切的悼念。他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对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做了科学评价。全文仅一千三百多字,对于熟悉和了解马克思的人,介绍这些内容就已足够;对于不熟悉或想进一步了解马克思的人,这些话也足以使他们受到震撼。
综上所叙,本文语言的准确、畅达、简洁,“整体言之有文”。
3.运用教材有关“言之有文”的相关理论解释,阅读散文《雪野里的精灵》,对文本语言的文采之美进行分析。
答:一、语言分析:
文章写了千年银杏树和雪地里星星点点的小花小草,一大一小,一个穿越千年,生命不断裂;一个每年一枯荣,生生死死。“我”的感受是什么呢?在定林寺苍劲高大的银杏树面前的感受是:“顿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光波所震慑,所征服,所溶解”,“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而在小花小草的面前,“我”的感受是:“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轻易降落。”
二、表达方式分析:
文章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举例如下:
叙述——“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到崂山顶峰的驻军观察哨采访。大雪后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我与哨长挟石踏雪,拽枝腾挪,来到一向阳处的山坳。这里,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菌,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一小片绿毯。”
抒情——“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轻易降落。”
三、表达技巧分析:
对比法:这里有两个对比,一是高大的银杏树与星星点点的雪中小花小草的对比,以银杏树的高大更加衬托出它们的小,二是小花小草的孱弱与严寒天气的对比,但它们正因其小而显得有一种特别的伟大和美丽,那就是它们的以渺小的身躯“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雪地里”,“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
第五篇:阅读与写作2形考答案
01任务
一、论述题(共3 道试题,共45 分.)1.如何处理材料?
答:材料的处理是指将文章所用的材料大体选好之后,即将写入文章 时所做的一些技术处理工作,主要包括剪裁和组合。剪裁指对材料的 取舍、详略处理,取舍在上面“材料选择”中说过了,这里只谈详略 处理。一般来说,剪裁的原则是:对表现主题起主要作用的要详,起 辅助作用的要略;复杂难懂的要详,简单明确的要略;新的、人所不 知者要详,旧的、人所共知者要略;突出强调的要详,含畜委婉的要 略。组合是根据所选材料的相互关系,将它们合理地配合、组织起来,以增强文章整体效果的手段。组合的规律为:材料要互相支持,而不 互相排斥;材料之间要有密切联系,而不是简单的、表面的拼凑。
2.表达有几种方法?你是怎样理解和运用表达技巧的?
答:表达有五种方法: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在写作实践 中可以灵活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组合搭配。
1.直叙和曲叙。这是一 组对立的叙述技巧。直叙就是直截了当的叙述方法,文章的写作目的、作者的立场观念、人物的思想性格乃至事件的内在意义等,都十分明 显地袒露于个体的叙述之中。曲叙和直叙不一样。曲叙就是委婉曲折 的叙述方法。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立意等非常含蓄内在。作者只 是叙述一种事实,至于如何理解,就是读者的事了。这种技巧使文章 更耐琢磨、更有韵味。
2.实写与虚写。它们也是一组对立的叙述技 巧。实写就是直接描述事实,下面表现人物,它可以给文章增添现实 感和逼真感;虚写则是间接渲染,侧面暗示,它的作用是可以给读者 留下充分的想象窨,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实写和虚写常常组合使,相互补充,效果更佳,人们称之为“虚实相间”。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这五种基本表达手法在不同文体中虽各有所侧重,但在具 体文章中,这五者却不是彼此孤立、截然分开的,而常常是互相交织、综合起来使用的。
3.谈谈文章修改的意义。
答:修改定稿对于文章及文章写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修改 定稿可以保证和提高文章质量。经过修改定稿,不仅会去掉文章的毛 病,而且会大大改善作品,使文章更趋完善,从而保证和提高文章的 质量。第二、修改是提高写作技能的重要途径。经过反复、多次的修 改,作者的写作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第三、修改也是向读者负责。文章是写给读者捍的,文章的价值也要通过读者阅读来实现,因此,好的作者应用拿给读者最上乘的成品,而决不把残次品、不成熟的作 品拿给读者看。
二、作品题:(共1 道试题,共55 分。)
阅读《凝视崇高》一文,根据读后感的要求,写一篇800 字左右的 认识或感受文章。
要求: 1.主题明确,有自己要表达的基本思想观点。
2.思路清晰,全文要浑然一体。
3.材料充实,要力争真实经历的事情,而不拾人牙慧。
4.表达清楚,语言流畅。5.议论要要素齐备。
读《凝视崇高》有感
《凝视崇高》开头写道:文学浮动于金钱与卑微之中,躯体已被淹没,只剩下一颗苍老的头颅。但苍老的头颅永远 不会被淹没,因为它有思想。思想改变行动,行动改变文学 命运。面对金钱,面对卑微,文学家们包括一切舞文弄墨的 人该思想些什么呢? 中国人爱追赶潮流。一听说喇叭裤正流行,明儿一街的 喇叭裤;一听说染金发时髦,明儿大街上全是金发俊男美女。若再加上一旁有人鼓噪,就更加趋之若骛了。那些鼓噪者是否该反思一下自己呢?若他们不是一味地迎合,而是适时地 泼以冷水,那就不会把真理逼近谬误了。
我们的文学里有太 多的卑微了。这该也是一种鼓噪吧。这些所谓的作家们,“写 媚俗的文字,趋炎的文字,将大众欣赏的口味再向负面拉 扯”.......作家毕淑敏的话不就是对那些借口“著书只为 稻粱谋”的“作家”们的真实写照吗?在那些人的内心深处,有“崇高”的位置吗?生花妙笔把卑微刻划得淋漓尽致,不 能说这些刻划没有正面的意义,不能说他们是为了迎合某些 人的需要。但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文学者,是否能多倡导社 会的主流呢?是否能端出一盆温暖而清洁的水为人们荡涤 自身的污垢呢?是否能给读者们一个阳光灿烂的世界呢? 毕竟人是需要阳光来照亮前进的道路。也许有人会说,我们是平常人,可能这一生都不会有 什么崇高的举动。是的,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在朝九晚 五中度过了春秋冬夏,都是在柴米油盐中早生了华发,似乎一生都与崇高无缘。但这丝毫也不妨碍我们做一个崇高的人 ——只要我们怀着一颗崇高的心!崇高不一定是什么惊天动 地的举动,崇高也可以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境界。为什么有的人没有一颗崇高之心?是因为他在心中颠 倒了崇高与卑微的位置:他们在权贵之下感到卑微,在弱者 面前却深感“崇高”。
那么,是不是崇高的人就不应该有卑微的心理?不是的。当一个人在高山大川之间感到了自己的卑微,在滚滚东 逝的江水面前感到了自己的渺小,恰恰说明他是一个懂得什 么是崇高的人。让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个崇高的人。退一万步说,即使我 们不敢说已经做到了崇高,至少我们可以凝视崇高,可以选 择平凡——崇高的侧面是平凡。
04任务
一、作品题(共 1 道试题,共 100 分。)
1.写作实操,涵盖教材7 个单元。根据所学单元内容,自选一 种体裁练习写作一短文。
写作示范——记叙文:
家乡的柑橘
我的家乡 XX 县 XX 乡,盛产柑橘,远近闻名。漫山遍野栽满了柑橘树。家乡的柑橘树从春到秋都是美丽、诱人的。
春天,柑橘树长满雪白的小花,像天空中飘落焉的雪花那样美丽。早晨我漫步在果园里,只觉得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滋润心肺,舒服极 了。夜里一阵风雨声,洒下白花遍地银。橘花谢了,逐渐长成豆子般 大小的橘果。橘果橘叶都是绿油油的,若不留意,分辨不出哪是橘叶,哪是橘果。
夏天,橘果在微风中向过往行人点头致意。由于果农精心料理,橘果越长越大,由绿变黄,黄得发亮,如盏盏惹人喜爱的小灯笼。
秋天,柑橘成熟了,村子里的人们忙着去果园采柑橘。我也跟着爹爹妈妈到果园。人们看着又大又黄的柑橘,满意地笑了。我爬到树上,小心翼翼地剪着带果的橘枝。不一会儿,人们挑着一筐筐橙黄的柑橘,带着喜悦,踏着欢快的步子,走出果园,让果香飘到四面八方。我喜爱家乡的果园,更爱我的故乡。
02任务
1、我谈人物传记的写作
首先,传记的写作,要忠实历史,实事求是,再现传主的精神风貌。写作传记不可有任何杜撰和写作者作者的主观臆断,要严格尊重历史,认真再现历史,给读者一个真实的传主。
其次,要掌握人物传记的结构特点。概括人们常用的结构方式有几种:以时间为序、以空间为序或时空转换。
另外,语言表达不流于直白,要有文学色彩。
最后,文章要篇幅自由,重点突出,展示人物的丰厚内涵。要求我们要抓住传主的人生重要之点,一斑而窥全豹,一目而尽显精神,少则数千字,多则数万言,同样可以再现人物的思想和精神风貌。
2、比较消息和通讯的异同
相同点:在报道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时,都要求真实、典型和具有实效性。
不同点:第一、在篇幅上,消息一般都是简要地报道事实,篇幅较短,情节难以展开;通讯可以而且要求对内容作详细、深入的报道,篇幅较长。
第二,在表达方式上,消息多侧重于叙述和描写,不做议论和抒情;通讯则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可以自由灵活地穿插议论和抒情,灵活多变,生动自由。
第三,在人称称谓上,消息一般只用第三人称,以显示其客观真实,作者隐身其后;通讯则可以自由灵活地使用第一或第三人称的口吻表述,显得既真实又亲切。
第四,在语言上,消息比较朴素简洁,而通讯则比较生动形象。
第五,在时效上,消息较快,通讯相对较慢一些。
05任务
1.各小组自行确定所阅读文章的体裁和内容。
有组织地参观、阅读或观看一部电影或一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讨论后撰写鉴赏文章1篇(1000 字左右)
看《李小龙传奇》有感 最近看了李小龙传奇,深受其精神影响,他的爱国精神和永不言败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向这位伟人学习的需要。想看看大家对《李小龙传奇》有什么深刻体会已经在网络上看完一遍《李小龙传奇》,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观 看有关李小龙的影视,感觉还是很不错的,不愧为“2008 最受人们 欢迎的电视剧”,这是一部结合励志、爱国、人生哲理为主旋律的经 典电视剧,全景再现了“李小龙短暂而又辉煌夺目的32 个年华”这部电视剧秉承了央视制作严谨和震撼大气的风格,李小龙的一生就是一 部百转千回、荡气回肠的传奇,他让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在世界上有 了声音和荣耀,让中国功夫再次激荡澎湃起来,他的敢做敢为和心中有国、国在心中的民族气节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甚至世界所有人学习。最后回想中国在李小龙之后为什么没有美国做得好呢,这不得不 让我们反思,李小龙生前却是一个以宣传中国为己任的世界级中国明星,我们却近乎要把这个民族英雄忘记。感觉<李小龙传奇>拍的挺平实的,也许导演就是想拍出很平实的李小龙,毕竟大家以前都看的是神坛上的李小龙,其中很多时候会情不自禁的感动和流点小泪,这次前六集至少我觉得拍的很具有生活感,觉得李小龙也是从很普通的中学生蜕变到后来的武学大师,看完后又难免会扼腕叹息,真是天妒英才。这是让我们这些小辈们或者说升斗小民更近一步了解这个传奇人物—一代武打哲学宗师李小龙的 最好电视剧,通过这部片子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对中国以及中国武术 在世界风行的贡献,也不会忘记他做人坚持的信念和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我想这部电视剧想要表达的思想和宗旨和“黄飞鸿”差不多,就是:只要是你认为是值得的都不要轻易放弃,并马上付诸与实践;无论你 身在何时何地都要警告自己是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中国人,而且做人要有自信做事更要脚踏实地,有梦想就有希望、就有未来,这就是伟大李小龙用短暂一生践行和告诫我们的人生哲理。
06任务
讨论题目
1.谈谈你对学习本门课程的认识。
2.你对阅读与写作二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3.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4.谈谈阅读与写作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5.你准备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这门课程? 要求
1.从上述5个问题中选择其中2—3个题目发言; 2.不许照抄教材,否则为零分。
自行参与讨论即可,但要围绕所给题目。
03任务
一、论述题(共 2 道试题,共 30 分。)
1.举例说明议论文的结构方式。
答: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方式有总提分论式、分论总提式、并列式、对 比式和递进式几种,它们有时相互交叉,产生出灵活多样的结构形态。
1、总提分论式,也称“总——分——总”式。这样的结构方式是先 总承题,继而分述,最后总括论点。
2、分论总提式,也称“中心插 入”式。这种结构方式就是中心论点为贯串全文的主线,其他部分都 要紧紧地围绕主线,扣信中心,从而达到突出中心的目的。
3、递进 式,也称“层层深入”式。这种结构,可使文章随着对中心论点的逐 层深入论述开始一层深似一层,逐层挖掘,显示出动人心魄的力度。此外还有并列式、对比式等多种方式。
2.结合个人实际谈谈教案的编写。
答: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一 般由任课教师自己设计、编写的具体又可实际操作的教学进程方案。它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科学性、系统性、独有性和操作性的特点。
教案编写的要求:
1、把握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否则就会 给整个学科的教学安排造成混乱,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将无法实现。
2、既要熟悉原教材,又要了解授课对象。
3、凸现基本理论和主要掌 握的知识点。一个好的教案,总是会使人感到重点难点明确突出,轻 重缓急安排适当。
4、运用多种现代化媒体辅助讲授和巩固知识。
5、语言表达力求既准确生动,又通俗显明。
6、要及时更新教案。教案 的更新过程,也是“温故知新”的过程。教案的不断更新,对每一位 教师尤其是对青年教师尽快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科水平和教 学水平的提高,无疑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作品题(共 1 道试题,共 70 分。)
1.你是怎么理解下面这段话的?请提炼出一个有意义的主题,自拟标题,联系教育实际,写一篇800 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
西班牙巴莱拉在《佩比塔希梅尼斯》中曾经写道:“我对两种对立 的教育方法思考过好多次:一种是人们力求保持学生的天真,将天真与无知混淆起来,认为避开被认识的恶不如避开未被认识的恶;另一种是待到学生一达到明白事理的年龄,除了那微妙的叫人害羞的事以外,就勇敢地把恶极其丑陋地、赤裸裸地给他看,让他痛恨它、避开它。我认为,应当认识恶。”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真谛 众所周知,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那些不明事理的人懂得事理,让那些没有文化的人拥有文化,让那些缺乏教育的人接受教育。而实现这个愿望,我们不得不谈到教育的模式或者说教育的方式方法了。
西班牙人巴莱拉说:“我对两种对立的教育方法思考过好多次: 一种是人们力求保持学生的天真,将天真和无知混淆起来,认为避开 被认识的恶不如避开未被认识的恶;另一种是待到学生一达到明白事 理的年龄,出了那微妙的叫人害羞之外,就勇敢地把恶极其丑陋地赤 裸裸地给他看,让他痛恨它避开它。我认为,应当认识恶。” 巴莱拉这个观点其实很平常的道出了几千年前孔老夫子“因材施 教”的教育理念。设想一下,你在课堂上如果对未成年人大讲特讲性爱抑或强暴之 类的话题,孩子能接受吗?你对那些文化层次较低的人大讲特讲深奥 的哲学抑或大讲特讲高深莫测的尖端科学,这些人能接受吗?我想这 就是巴莱拉所谓的“避开未被认识的恶”吧。
由此我想,巴莱拉无非要告诉那些从事教育的人们,教育是个循 序渐进的过程,当接受教育的人还不能真正接受那些具有刺激意味和 深奥难懂的道理时,你最好避而不谈,尽量教给他们一些浅显的知识,让他们逐渐的积累之。天长日久,零碎的知识积累得多了,被教育者 自身就具备了识别能力,这时候,你再把那些“避开未被认识的恶” 教给他们,已经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并且有一定分辨能力的人对此就不 感觉遥远和深奥了,他们也就乐意接受这方面的教育了。这恐怕就是 巴莱拉所谓的“认识恶”了。教育是个繁复而又持久性的过程。如果从事教育的人不能把握教 育的这种规律,就会走上形而上学的歪路,受教育者也就不会合情合 理的接受教育了;反之,如果从事教育的人们严格的按照教育教学规 律从事教学,受教育者就会在健康正确的引导下成长起来了。
从某种意义上看,巴莱拉传承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很注重“因 材施教”,“教学相长”等教育理念的。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们感 觉老先生的见地太深刻了,尽管我们现在一味的大谈特谈西方教育理 念,大书特书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你如果真正的钻研了中华古代成功 的教育理念,你不得不佩服我们的先祖们在教育方面总结出来的许多 方式方法至今还是行之有效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从事教育的人如何评 判和应用古今中外的教育理念了。我想,一个真正懂得教育的人,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教学空头理 论,而是在于他如何把握教育对象,如何真正的把需要知识的人循循 善诱的教导好并使他们成才。
一言以蔽之,无论过去的还是现在的甚至将来的,作为一个教育 者,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区分教育对象,一定要根据学情教 育学生,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青红皂白不分一刀切。
07任务和08任务
个人总结需要自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