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撰写一篇高质量的科技小论文
撰写一篇高质量的科技小论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好课题
撰写科技小论文,首先要考虑写什么,也就是课题的选择。选择课题是写好论文的关键。要注意以下原则:价值原则,即选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要对其他的同学有启发、指导和参考的意义;可行原则,指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可能性,即撰稿者个人的专业知识、理论修养、知识面、手头资料、实验条件、周围环境,不可贪大求深,应该量力而行;新颖原则,指课题应是他人未曾研究或研究过但未解决或完全解决,要注意“文贵创新”。
二、拟定题目
文题如目,好的题目能够叫人拍案叫绝,一眼难忘。它好似推销产品的广告词,对吸引读者起着关键作用。好的科技小论文题目要讲求三个字:准、小、新。准,指的是题目要用精练的文字将论文内容确切的揭示出来。如某位同学撰写的科技小论文的题目是《肥皂的去污原理和最佳洗衣浓度》,一看题目,就可以知道论文阐述的内容,一目了然。小,指的是题目的角度小。角度小,就具有较好的指向性,文章的思路随之明朗,容易写得集中、紧凑。题目过宽,往往由于我们投入研究的精力少,范围窄,专业知识不深,而难以驾驭。如某位中学生撰写的科技小论文的题目是《静电除尘黑板擦的研究与制作》,题目小且具体,学生可以作深刻的阐述。新,指的是力求在题目中透露出新鲜的立意。选题新鲜,才有阅读价值。没有独特的见解,没有新的发现,即使表达再好,论证再有力,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三、写好开篇
文章开头处于定调的特殊位置,历来为写作者们重视。古人云:”若起不得法,则杂乱浮泛”。开头部分虽短,却是全篇的有机组成部分,提示作者的思绪和对众多材料的截取,因此落笔之前必须对全篇有总体把握。
科技小论文的开头,不一而足,并无固定的格式,但却有章法可循,这就需要对各种开头的技法细加领悟,根据写作实际灵活运用。
1、例题引路法
写作科技小论文,开篇引题,显示了研究问题的实在性,激发读者顺藤摸瓜的愿望。如某同学撰写的《一道容易解错的力学题》一文,作者开头就摆出了一道同学们很熟悉而又容易出错的力学题,并将错误的解答过程陈述给读者,引起读者的强烈的兴趣,而急于读完全文,以知道这道题究竟错在何处。
2、揭示背景法
将研究的问题,放置到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让读者在较高的层次体味其研究的意义乃至方向性。如《乡镇工业环境污染防治对策》一文是这样开头的:“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和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使农村经济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在一些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影响日益突出。
这一开头就将研究的问题与命题的发展趋势,当今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影响紧扣一起,使人们认识到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
3、指出危害法
许多争鸣、纠错的小论文,常常指出某些弊端,让人们骤然心惊,晓知解决问题的紧迫性。
4、概述论点法
在前言部分,作者将主要观点集中呈现给读者,给人一种整体感,这无异于交给读者一串钥匙,往下阅读便是尝试去打开一扇扇大门。
5、设置疑问法
设置疑问主要是给读者留下悬念,让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迫不及待地关注研讨的问题。
以上是写好科技小论文开头的五种方法,值得说明的是开头的方法不胜枚举,且各种方法常常是有机结合,渗透并用。
四、分述要点
经验材料繁多复杂,怎样使它们井井有条地统一于中心论点呢?在小论文的主体部分,采用分条论述的方法,往往得心应手。这种写法的好处是条理性强,层次清楚,给人全面深刻的立体感。当然,每个观点,都必须是深思熟虑的结晶,概述性要强,客观性要强,创新性也要强。
五、用好材料
科技小论文不是简单地将手头材料罗列成文,深透的说理,规律的导引是其本质特征。观点和材料是相辅相成的,论文的价值体现在论题的价值,论题的价值又通过材料的论证体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就会形成一篇很好的科技小论文。
六、文稿写作常识
为了减少编辑发稿时的困难,也为了减少论文排版时的差错,作者在撰写科技小论文时,还要注意掌握一些文稿写作常识。
一般来说,要注意以下问题:文稿用标准稿纸书写清楚(或者用电脑打印)。每格一字,标点单独占一格。不需排印的说明文字一律用铅笔标注。书写时应使用规范的简化字,防止错别字,更不要杜撰生字。除成语、古文和引用文献的数字外,一般数字用阿拉伯数字。公元的世纪、年、月、日、时、分、秒均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能简写(如1999年不能简写成99年)。五位以上的数字可用“亿”、“万”作单位。四位以上的数字连写,不用分节点;外文字母、化学符号等要写得端正清楚。外文应用印刷体书写,大小写必须分明,并用铅笔标明玩儿文种,正斜体和上下角标。此项内容请以中学教材中的写法为准,化学结构式中各个线条位置的排列必须准确;数学公式和化学方程式应另行居中书写,并使用规范字体;使用规范的标点和其它的符号。书写时,破折号占两格、省略号占两格、连接号占半格,其余符号占一格。并注意顿号、逗号、冒号、分号、引号的书写位置;文稿中涉及到的计量单位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文字叙述中用法定汉语名称;文稿中的表格应由作者填写清楚。表号和表名一般在表前,说明在表后。同一表格另页再写时,前面应注明“续表”字样。表内文字末尾不加标点符号,回行顶格;文字能叙述清楚的内容,一般不用插图。使用插图必须起到图文并茂的作用。要注意文字与插图的衔接搭配,插图均应按序编号。
第二篇:如何撰写高质量论文
如何撰写高质量论文
一看论文的选题是否有创新
所谓选题,就是要确定文章的主题,明确文章要写些什么,要阐述什么思想观点。古人说,“意在笔先”,也就是说,只有确定好了主题。才好动笔。还有人说,“确定一个好的主题,等于完成论文工作的一半”。因此,确定论文主题是撰写论文的第一要务。
那么,怎样才能选好主题呢?最关键的就是主题要有新意。创新是文章的灵魂,论文的好坏就取决于此。我们评价一篇文章有没有价值,就看这篇文章有没有新意。“文贵出新”,这是最根本的要求:那么,什么是“新”呢?主要表现为新的思想、新的见解、新的视角。一是观念要新。就是说,文章写作的指导思想要正确,要符合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如果你文章讲的仍然是旧的观念、旧的培养模式、旧的教学方法,那就不行了。比如,我们对教学观的探讨,就经历了一个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现在的“以人为本”的过程。现在,你写文章讲教学观,就要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千万不要讲以知识为本位。二是角度要新。就是说,论文选题的角度要别具一格。“一树梅花万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的就是观察事物的新视角。选题同样有个角度问题、找切入点的问题。同样的问题,同样的材料,不同人来选就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主题。因为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我们在选题时必须坚持:“老问题要有新角度,常规的东西要有特色。”如《融“逗”于数学教学中》一文,通过相声能逗大家乐这二现象启示,把相声“逗”的艺术应用到数学教学中,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作者选题的角度就比较独特。又如《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合作技能的培养》,选题也比较好,很有新意。
在选题时,中小学教师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陈旧雷同,二是贪大求全。选题陈旧雷同和贪大求全都有悖创新,写出来的论文也谈不上有什么价值,论文题目小,观点集中,以小见大,就容易做到厚积而薄发。题目小的对立面就是大而空,贪大求全。如《素质教育浅谈》、《素质教育中的数学教育》、《职业教育之管见》、《谈语文教育中的思想教育》、《浅谈创新教育》等。这些题目的概念外延都很大、很全,尽管有的在“谈”前冠以“浅”字,或者缀以“之管见”,但那都是客套话。关键是贪的面大,要谈的问题根本没谈清楚。在实际中,初学写作的人比较喜欢用全景式、统览式、鸟瞰式的题目来写文章,这些文章可能涵盖的内容多,比较容易写。殊不知,有不少这类文章,因为没谈清楚而被编辑“枪毙”。
二看论文的题目是否恰当
题目是什么?《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题”,就是额头,“目”,就是眼睛。人们常说,器宇轩昂、眉目清秀是帅哥靓女的“题目”,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潇洒和漂亮。文章的题目亦然。如果第一眼见你的文章题目不行,那就完蛋了。如《抓关键,提质量》一文,明显缺少一个副标题,一看题目,不明白文章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文章要好,题目要巧”。有的文章题目好,令人拍案叫绝,过目不忘,甚至终生难忘。例如,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路易.波拿巴十八日》,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的《宁肯少些,但要好些》、《进一步,退两步》,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别了,司徒雷登》,邓小平的《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的《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等等,都是十分好的题目。有些理论家、学者的文章题目也起得非常好,如胡乔木的《西藏的革命和尼赫鲁的哲学》、《中国共产党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胡绳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科学的春天》等等,堪称题目的典范。至于鲁迅先生,更是文章高手,他的文和题,极具创造力和个性,诸如《一件小事》、《辱骂与恐吓决不是战斗》、《战士与苍蝇》、《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心了吗?》、《骂杀和捧杀》、《老调子已经唱完》等等,清新隽永,回味无穷。
那么,怎样的题目才算好呢?有三点是共识的:第一,贴切、醒目、生动,不能太平淡;第二,题目要小一些、短一些、简洁-些,题目不能太长,不要超过20个字。第三,要有爪.1生,切忌似曾相识,人云亦云。总的来说,文章的题目要令人耳目一新。如,《融“逗”于数学教学中》、《课堂导语的设计》、《班主任的“糊涂艺术”》等,就是很好的题目。
三看论文的观点是否有吸引力
在中小学教师撰写的论文中,很多观点都是照搬有关杂志上文章的观点,没有自己的体会和特色。也就是说,观点一般化,没有吸引力。如《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主人》一文,写了四个观点:创造情境;动手操作;质疑问难;交流讨论。主题很好,但观点缺乏新意,太一般化了。又如《在创新中求发展----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探讨》一文,讲了四个观点:改进课堂教学结构;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练习过程。观点覆盖面太大,每一个观点都可以写一篇大文章。又如《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一文,讲了5个观点:素质教育的主体性;素质教育的发展性;素质教育的差异性;素质教育的创造性;素质教育的渗透性。虽然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了素质教育的“五性”,但以这“五性”为二级标题,就不贴切,针对性和吸引力都不强。
一篇优秀的教学论文,它的观点应该语言精练,紧扣中心,并且能准确地概括自己所写的内容。有一位同志写了一篇《写字教学断想》的文章,这篇文章总共谈了三个观点。原先的三个观点是:1.重视教师的写字基本功;2.平时写字也要有练字意识;3.抓好“一寸”是关键。这三个观点概括每段的内容本来是准确的,但他觉得比较一般化,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他反复琢磨,作出了如下修改:1.打铁还得自身硬;2.提笔即是练字时;3.牵牛要牵牛鼻子。意思还是那个意思,但用的是熟语。熟语大家经常说,生动形象,表现力强,读者看一篇就记住了,表达的效果就不一样。
四看论文是否有自己的感受
写论文要有自己的感受和个性,千万不要盲目地照搬照抄。教学论文如果写得实在,让人读后就会感到所举例子来自自己的教学实践,不虚假且操作性强。这样的文章,读者读起来才有亲切之感,才会津津有味,永读不厌。因此,教学论文的“实”主要体现在实践性和应用性上。如有篇《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与优美》的论文,讲了五点:一是比较辨析,感受语文的精确性;二是品味推敲,学习语言的精练性;三是拓展描述,体悟语言的丰富性;四是朗读背诵,体会语言的音韵美;五是角色表演,体会语言的情感性。文章从五个方面来论述古诗语言的精练与优美,一看感受就很实在,又让人知道怎样操作。每一点下面又都有具体例子,一点也不空洞。这是一篇既有实践性,又有应用性的好论文。
每年中小学教育教学优秀论文的评选,发现不少论文纯粹是定义、概念、观点加上一些例子的简单组合,缺乏自己的分析、综合、提炼、推理,看不出到底是作者本人的感受,还是别人的感受,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有的论文引用经典和名言过多,缺乏自己的见解和分析。诚然,恰当地引用经典和名言能给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引用要恰到好处,适可而止,如果过多过滥,则适得其反。一篇教学论文真正能打动读者、启迪读者的,往往并不一定是经典和名言的力量,而是论文作者对教学领域中某些方面、某些问题深邃而独到的见解和缜密精辟的分析。因此,教学论文要反映对教育或教学现象的一些真实认识和感受。只有认识深刻,感受才能新颖;是自己的感受,才能有个性,才能给人以新知。
五看论文的思路是否清晰,结构是否严谨
许多中小学教师的论文存在论述欠完整,层次不清,思路混乱,缺乏逻辑性的现象。这是撰写教学论文最忌讳的。要克服这一毛病,写论文时就必须重视布局谋篇。所谓布局谋篇。就是筹划采用怎样的结构,选择哪些材料,才能有效地表达主题。布局谋篇,是写好文章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准备过程。如果说一篇文章的主题犹如人之“灵魂”,一篇文章的材料好比人之“血肉”,那么一篇文章的结构,正恰似人之“骨骼”。没有灵魂只能是一个躯壳;没有血肉就只剩了一个空架子;而没有坚实、健壮的骨骼,血肉就无所依附,灵魂也无处寄托。因此,布局谋篇这个工作做好了,就会思路畅通,顺理成章.否则,心中无数,边想边写,就难以写好文章。
第三篇:如何撰写科技论文
如何撰写科技论文
昨天听了倪明选的讲座《怎样混在IT学术界》。他讲了许多写paper相关的事情,有一句很经典,说在中国SCI最吃香,可是那个东西在美国基本没人知道。SCI是个什么东西?下面转一篇科技论文写作的东东,其中部分可以借鉴。
有学者说一篇成功的论文中有三分之一来源于Idea, Design and Experiment/s,有三分之一来源于Writing,有三分之一来源于Submitting and Arguing。那么撰写论文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了,即使你的Idea,Design和Experiments都非常好,如果没有好的Writing,那么其价值就大打折扣了。这有些像一颗颗的珍珠,如果把他们胡乱堆在一起就没有多少价值,当把它们用绳子穿起来做成项链的时候,就会变得漂亮起来,如果在戴到一个美女脖子上那就更漂亮了。这也同包装类似,如果没有好的包装商品的价值就会打折扣。“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并不是所有的审稿人都非常熟悉我们从事的研究领域,都非常清楚我们的论文所包含的价值,因此外观和包装很好,往往可以得到审稿人的认可。就如同在大街上看到一个美女,首先就会多一分喜欢和向往,谁又会上去看看她是不是“绣花枕头荞麦皮”。其实,真正有价值的论文很少很少,绝大部分的论文最终都是进入历史的垃圾堆了,编辑和审稿人其实也都非常清楚这一点,大部分论文都是处在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的边缘,感觉好一点也许就接受了,感觉差一点也许就拒绝了。
那么,如何写好一篇论文呢?首先要澄清一个问题——没有一个成功的作家是可以通过学校培养出来的,同样,写好论文也绝不是靠什么书面的技巧和别人的经验之谈就能够达到目的的,最重要的是靠自己去体验和努力。人们从阅读中能够掌握10%的内容,从听到的内容中掌握15%,而亲自经历过的内容则可以掌握80%,因此,要想真正掌握写论文的技巧还是需要自己多加练习。老师是教不出来的,不要指望拿到一个范本就万事大吉,更不能依靠几次所谓的培训就能解决所有的写作问题。但是,别人的经验和教训确实可以在我们写论文的初期少走弯路,特别是许多非常明显的错误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避免,在所有的退稿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稿件就是因为有了太多明显的错误所导致的——因为这些明显的错误会让编辑和审稿人产生三种很坏的印象,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没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不够尊重所有的读者,有了这些印象以后论文不被“枪毙”那才是怪事。所以,我们把一些最基本的写作技巧和最应该避免的问题总结出来还是很有意义的。
创新性问题初探——开动思维试验,努力找出创新点
无论写作技巧多么高超,一篇高水平的论文第一是体现出创新性,创新性可以有以下几个种类:
应用性研究:新方法新应用研究;新方法旧应用研究;旧方法新应用研究 ······。基础性研究:新发现新理论(认识);新发现旧理论;旧发现新理论 ······。
交叉学科研究:A领域方法解决B领域问题;A、B结合创新 ······。
“前沿”研究:创新研究;跟踪研究 ······。(没有“跟踪研究”的“创新研究”?)
原创的工作对我们来说几乎不可能,真正的创新其实很难得,管理学上有一组统计数据:3000个最原始的想法当中,只有300个值得去考虑,其中又只有30个有进一步的研究价值,只有3个可以进行真正的实验,最后能成功的只有一个。那么是不是说我们就不能创新了?显然不是的。伟大的牛顿还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工作,所以我们必须汲取前人的精华,日本有一句话“仿冒+改良=创新”,那么仿冒会不会很难呢?应该不会太难吧,看看别人做什么,我们也去做就是了;改良很难吗?比起单纯的仿冒来说确实难一点,但也不应该很难。关于创新,我权且叫做“熬粥理论”:稻谷第一次食用算作牛顿级别的贡献,把稻米烧熟并去掉皮来吃算作诺贝尔奖级别的贡献,大米做成米饭或者大米粥就只能是一篇JACS或者SCIENCE论文了,大米粥再加上红枣花生做成八宝粥那么可以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如果改变八宝粥的配料和配比可以发表在Analyst或者Talanta上面,我们知道改变八宝粥的配料和配比几乎是没有限制的,你可以永远做下去,但是当八宝粥的种类非常多了以后就只能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了。那么我们仿冒别人做的八宝粥,在口味和营养方面做一些改良显然是不那么困难的,这不就是创新吗?!。所以创新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我认为最关键、最困难得地方在于仿冒什么、改良哪个方面。
我想这个问题好回答一些,当然仿冒那些畅销产品了,本身这种商品就卖不出去,你仿冒的就更卖不出去了。对于论文来说自然就是跟踪那些热点课题,大家都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仿冒商品是要引起顾客的注意,仿冒论文就是要引起杂志和审稿人的注意,杂志和审稿人就是我们的顾客,要让他们买我们的账才行。这一点需要我们非常注意:我们不能自己在这里说自己好,一定要让人家说我们的好,人家不承认或者没兴趣就没用。举个例子: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口味上其实差别非常小,不是特别专业的人员是不可能分出来的,但是就是有人喜欢购买可口,有人喜欢购买百事。当然,我们不是说无论我们的文章怎么样就一定要去迎合他们,如果确实比较好却又被拒稿,那很可能是我们选择的杂志不合适,选择杂志的问题在论文写作部分再说。
思维实验
我们的实验条件确实有限,但是恐怕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地方可以富裕到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地步,资源总是有限的。那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完成工作和学位,就只有开动脑筋,也就是充分利用思维实验,显得尤其重要。一个想法是旧成分的新组合,没有新的成分只有新的组合。举一个例子:某博士在研究某开链冠醚与铽离子配合物的荧光时,偶然发现了六次甲基四胺配制成的缓冲溶液具有荧光增敏作用,其实凡是从事过荧光分析的人,估计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只是因为是缓冲溶液大家都将其“故意”忽略了,他最初发现这个现象以后,按照原来从事分析专业的习惯就写了一篇定量测定的论文投出了,结果很快被退稿,说这个作为一种分析方法没什么测定的价值,但是这位博士从感觉上不这么认为,于是就开始深入研究,首先是怎么这种缓冲溶液就有增敏效应呢,也许是与六次甲基四胺的笼型结构有关吧,那么待分析物质与六次甲基四胺分子是如何结合或者说发生了什么相互作用,很可能是形成了一种超分子体系,接下来就又想到既然是这种缓冲溶液有这个作用,那么改变pH值就必然会影响到荧光强度,是不是可以作为pH传感器……经过这三步深入分析之后,将文章全部重新改写,很快就发表在更高的杂志上了。
多组分荧光混合物的同时检测问题,在九十年代初厦门大学就用最原始的多波长校正等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做过尝试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在97年湖南大学对于同样的体系用相对较新的偏最小二乘和最简单的人工神经网络(ANN)尝试发表在化学学报和Talanta上,在2001年兰州大学用改进的ANN重新处理同一个混合物体系发表在Analyst上面。某课题组用荧光染料测定核酸成功以后,另一课题组就用荧光染料测定蛋白质;某课题组用共振光散射(RLS)测定核酸了,另一课题组就用RLS测蛋白质;某课题组用纳米材料结合荧光染料了,另一课题组就继续用结合了荧光染料的纳米材料作为测定蛋白质的手段和载体……这些实例还不足够给我们以启发吗?一篇论文的规模不一定很大,但一定要能反映作者独到的见解。其实每一个科研领域都有研究的必要性,而且思想和创新其实一点都不难!论文写作——天下文章一大抄,关键是要抄得巧抄得妙
在英文科技论文写作中,首先是一个英语基础和水平的问题,这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只有靠持续不断的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来更好的解决问题。英语不是母语、水平又不够,而且写作的经验太少,许多地方根本注意不到,这还只是语法、词汇和写作习惯的问题,涉及到实验的解释、讨论部分问题就更多了,所以我们经常会犯很多很多的小错误。特别注意:实验部分可以用过去时态,讨论部分用一般现在时态;主谓语的单复数一致如each,both,none,and,or;冠词a,an,the的用法;介词of,in,at,under等的用法;数量词的用法;各种连接词that,however,moreover,therefore,though,but,then等的用法,等。本身我们的论文质量和水平就不是特别高,当审稿人拿过文章来看到满篇的小错误就会反感,接下来就是挑毛病拒稿了,甚至干脆直接枪毙了,什么意见都不给你。就像如果一个大美女脸上长了很多雀斑或者小疙瘩,非常性感的身材却穿上了没有洗干净的连衣裙,恐怕你就不那么喜欢了。道理都是一样的。
1、动手写文章之前
一篇高水平的论文要思路清晰、层次清楚、内容完整、结构完整匀称。因此,一定要先定好框架和基调,再往里面填内容,就像盖楼房一样,切忌虎头蛇尾,有始无终。最好不要拿来一堆文献,东抄一段西抄一段。堆砌完了才发现很多东西没用,或者逻辑衔接不上。给人感觉是进了杂货铺。科技论文其实还是比较好写的,不是很讲究语言的修辞和优美,更关注的是简洁、明了、准确、客观,完全是一种英文的“八股”,只要多读多写勤于练习,还是比较容易的。英语总共有55万单词,2000个常用单词就能完成90%的语言,400个单词就组成了65%的写作内容,只有26个字母和44个发音,只有70种主要的拼写组合。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对一些关键段落,关键句子,甚至关键词等要多多推敲,区分好那些是事实Fact,哪些是想法Idea,哪些是涵义Implication。千万不可一挥而就,因为你自己做的实验,你自己知道要表达什么意思,你写作的时候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写下去的,但别人看的时候就会非常不同了。
通常,各个杂志都要求论文限制为一定的篇幅,一般研究论文Paper在4000-6000字数,大约4-6个版面,综述类Review在8000字数左右,快报Letter通常少于3000字数,最多两页版面。因此,素材的选取在定下框架和基调的时候就应该做到心里有数,不但那些关系不大的或次要的内容要删除,更要慎重考虑那些可能与自己论文结论或内容相反的素材的取舍和使用。当然,Paper的信息量大一些,实验详尽一些对于接受发表有利一些。
2、题目和摘要
一定要简明、到位,不能出现任何语法或词汇错误。以前经常使用的如 “某某问题的研究”一类的标题,现已很少有人使用。更为常见的是用论文中的主要结论作为标题,以期引起读者注意。标题之后其次最重要的是摘要,摘要要使读者能够明了你要说的什么问题,是怎样着手解决的,并不需要读者非得全面理解你的论文的全部内容。因为现在各种网络数据库免费提供题目和摘要以便检索,而不提供全文,所以必须在摘要中要读者能够明白你的工作。摘要中不能出现第一人称,也最好不要出现太长的各种从句,尽量不要出现“首次”一类的字眼,容易引起审稿人的反感!尽量要短一些,不可过多的描述技术和实验细节,大多数杂志都有字数限制,甚至一部分杂志不要文字摘要而只要一幅图表。摘要应该包括:研究的对象;主要研究方法;实验条件;主要结果;结论;其他非结论性工作(例如机理探讨等);研究的意义。这几项内容缺一不可,但是必须用最精炼的句子来表述最关键的问题,不要只是简单的把正文中的内容照抄过来。
3、引言部分
最好是自己写,但对我们的英文水平来说还有些困难,那么就要摘抄别人的句子。此时,要多找些风格不同文献,单个句子的摘抄,切忌整段话搬过来。通常,三段论的写法比较好,条理清晰,逻辑明确。本文涉及的研究领域及其价值何意义(为什么要做?),前人的工作和尚存在的问题,本文的贡献(写明自己的新意和创新点)。非常忌讳主次不分、层次不明、详略不当,特别是引用前人工作与自己的研究关系不大。要注意两点:一是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不必要具体指出哪些文献中有问题,只要笼统的说就可以,或者引用综述文章中提出来的共性问题;本文的贡献部分最好简明扼要的说出论文的要点,慎重使用“首次”之类过强的字眼,语气要委婉。审稿人一般来说会用十几分钟的时间来看摘要和引言部分,到看完引言以后就已经对这篇文章定下了一个基调。因为审稿人的耐心和时间,往往不会非常仔细地去阅读全文,如果摘要和引言写不好、引不起审稿人的兴趣,往往就会去查找全文中的问题拒稿,甚至直接什么意见都不写就退稿了。
4、正确使用图表
要牢记,很多人会首先浏览一篇论文的图表以了解这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图表被认为是论文的精髓, 它既是论文的骨骼, 又是论文的肌肉, 因而形成论文的“核”,图表的数量与质量决定了论文的去向。一幅好的图表可以顶壹千个文字,尽可能使用图表,图又比较直观,能用图就不用表,能用表就不用文字。当然,也不可过分追求使用图表,如果能够简单地用两句话说明白的事情,你非要搞一个图表也不好。论文中的图注和表注也应该足够重视,要详细到足以说明问题,使读者看了图表及图注和表注就能够了解全文的主要结果。图表一定按照顺序标出来,在相应的文字说明中不要简单的把图表已经能够反映出来的数据在说一遍,只说与自己的讨论和结论关系最密切的内容。
同时要特别注意图表的规范性,Table统一使用三线表,Figure和Scheme、Chart、Graph都有各自的含义和要求,要充分重视数据的取舍和图表的设计。同时,有些杂志对于图表的数量有一定限制。另外,对于文字的规范性和论文格式的标准性也要引起注意,应该严格按照Guide for authors执行。当然,仔细阅读Guide for authors / Introduction to Authors很烦人的,简单有效的办法是找一篇这个杂志的Sample Copy来参照排版就可以了,5、实验和讨论部分
实验的关键步骤要写清楚,即使你按照某文献或手册进行的试验并且也引用了文献还是应如此。讨论部分如果可能就要和前人的工作进行一些对比,既可以突出自己的优点,又表明自己对该领域有充分的了解,并增加说服力而不至于让人家以为自吹自擂。“单纯的收集数据和事实不等于科学”,就好比一堆水泥、钢筋和砖块放在一起并不能建成房子,必须经过适当的组织和使用这些材料才能建成房子。因此,实验结果通常不是按照自己做实验时候的顺序来简单罗列,最好是按照你要说明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安排,以便于形成一个严密的逻辑,对于一些与结论关系不大的数据和内容要敢于舍去,而不要舍不得。对于数据的分析,特别是机理的讨论很重要,高档的文章往往实验不是很复杂,但是讨论非常严谨、复杂,有许多的公式和论证,限于自己的理论水平我经常就看不懂。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多一些分析和讨论。
对于论文中的局限性的处理:我们往往害怕说出这些不足之处,加以回避,其实大可不必!你回避的问题却往往成为审稿人提出批评的地方,因为是同行是专家,对这些问题了如指掌,到人家给你提出意见的时候,你再去修改难度反而比较大了。局限性是客观存在的,讨论自己的不足之处既可以表明作者的自信,也可以表明作者的科学严谨的态度,反而引起
审稿人的尊重和认可,既然是不可避免的又是大家共知的局限性,讨论一下有什么不可呢? 只是要注意我们只是讨论局限性或者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而不是说自己的工作比以前的工作没有优点。
结论和讨论之中要注意尽量不要使用模糊性的描述,例如:不能说“多次测量的平均结果是……”而应该明确说“七次测量的平均值为……”,同时也不应该过多地使用推测性的结论作为进一步的引申结论的证据。尽管在科研论文中一般不说非常绝对的结论,而只说“根据以上证据和讨论,很可能是……的结论”,同时,也允许做一些证据还不够充分的推论,但是不能从一个还不确定的“推论”继续作更多地“结论”。
对于能够支持自己文章结论的文献可以引用,不要引用与自己结论关系不密切的文献,不要夸大自己数据还不能完全支持自己的结论,在结论中适当强调研究的重要性。不要把结论Conclusion和Summary、Discussion等同起来,必须适当区分。
6、致谢
不是可有可无的,有基金支持的项目研究会得到更多地认可,感谢课题组其他成员的帮助或者同行的学术交流讨论,会显得作者有很好的修养和品格。
7、文献引用
引用自己的工作是必要的,但是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要过多地引用自己的工作,否则审稿人会认为你很自负,或者故意忽视他人的贡献,特别是审稿人从事的领域很可能和你很相近(通常都是这样的!)。还容易给人的印象是你在一个没有人感兴趣的领域工作,就你自己在做这些工作,这些都是不利的。另外,参考文献必须仔细核对,主编可能根据引言中的参考文献选择审稿人,所以应该将主要的文献放在引言中,而不是在后面。引言中的文献引用最好能够放在非常具体的位置,而不要很笼统的堆在一起,例如:“……[5-15]”不好,而应该“……[5-6]。……[7-10]。…[11],…[12],…,[13-14]…,[15]…”。
通常编辑和审稿人会根据参考文献来初步判断该论文的水平以及作者对有关学科的背景知识水平,因此,引用的文献通常限制在最近三年到五年之内的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只有经典的结论或书籍可以使用年限比较长的,非英文的文献也尽量少引用,同时要注意尽量使文献分散在不同的期刊杂志,不要过多(三到四篇以内)引用一种杂志中的文章,要保证引用你所选择投稿期刊中的大约三篇文章比较好。一般的Paper引用文献数量在20-40篇就可以了。有些杂志选择审稿人的时候可能从你所列文献中去寻找,所以引用文献要适当考虑到这个问题。
由于不同期刊对于引用文献的格式要求差别很大,例如有些要求列出全部的作者,文献的题目,期刊名称和年、卷、期、起止页码,有些则不要求写那么详细,例如只写前三位作者、不要题目和终止页码。如果文章被退稿改投的话,可能会带来很多麻烦,要重新查一遍文献的题目和页码等。因此,建议在引用文献的时候,第一次写作的初稿中把引用文献的细节都写出来,并且保存一份副本。为以后的修改和改投方便。
关于投稿期刊的选择、审稿人意见的答复和退稿的处理。
选择期刊:
根据稿件内容和期望的影响范围决定。要选择最适合你文章内容的期刊,不要太过考虑影响因子。不要因为因子低就觉得丢人、不好意思、抬不起头来,这是要不得的,邹承鲁院士、自然科学基金委等许多人都严厉批评现在唯论文数量论和影响因子论的作风。这些东西
需要,但是不能走极端!。选择期刊的一个有效办法是仔细读一读杂志的Instructions To Authors中的Scopes,浏览一下最近一年内此杂志所发表的文章,看看与自己的论文涉及的范围和质量是否合适。否则,很容易被拒稿。有些杂志可能要作者自己推荐审稿人,我们最好从文稿所列出的文献中选择为佳。
回复编辑和审稿人:
审稿人和编辑都是期刊覆盖领域的学者专家,绝大多数人都是负责任的,是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提出的比较公正和科学的意见,虽然作为该领域的专家,他们负有评议同行工作的社会义务,对于他们了解世界范围内的同行都在做些什么工作很有帮助,但我们还是应该从内心里尊重他们的劳动。不能因为对自己论文有些尖刻的批评、错误的意见、拒稿而心里骂娘。这是要不得的,闻错则喜、有错必改,及时、礼貌、认真,坚持科学和公正原则是作者的科学品德的表现。
在写回信的时候,作者应该首先对审稿人的工作表示欣赏和感谢。声明稿件按建议作了最大程度修改。我们承认,经常见到的审稿人的观点并不总是正确。有些是由于审稿人的研究领域与作者的工作有一定距离,有些是作者没有交待清楚(英文表达的问题,或者是作者刻意回避的问题)导致审稿人对相关的论文部分有误解。要以实验事实回复审稿人疑问。同时指出对部分批评/建议有不同观点,这个是允许的。不要纯粹迎合审稿人,把审稿人的错误或者不科学的地方也去修改。也不能对这些意见置之不理,否则会被认为是故意或者不认真。只是在阐述相反观点时,要尽量委婉、谦虚并充分表达出对审稿人的感谢和帮助,例如我们可以说:审稿人的评价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这个内容很有帮助,这个相反的观点正好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我们的结论;这个地方我们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可能是由于我们的语言表达不够充分所致的误解;我们同意审稿人关于我们的讨论和推测需要更多实验证据的批评,指出科技论文应该允许合理的假设和推测。
关于退稿:
有时候审稿人也会犯错误,正如同许多很厉害的人也会出错,比如,开尔文勋爵说:“X射线是一个骗局”,物理学家卢费福说:“用打碎原子的办法产生能量是希望十分渺茫的事情,任何人期望从原子的嬗变获取能量是荒唐的臆想”,华纳公司总裁说“谁***想听演员讲话?”,20thCentrary Fox公司总裁说“电视占领市场不会超过六个月”。当然,我们现在的退稿还不太可能是因为审稿人的错误。
退稿不可怕,最重要的是拿到具体的退稿意见帮助我们改正,要是任何意见都拿不到我们就真的是失败了。退稿并不绝对意味着我们的工作没价值或者有问题,有时候是因为期刊选择不合适,有时候碰到了比较说不清楚的审稿人,这个时候直接改投就可以。但是大部分情况下审稿人和编辑部都给出了退稿的详细理由,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这些话的含义,特别是有时候虽然“退稿”但是并不是真的毫无希望,还是希望你修改后再寄回到这个杂志,一定要认真修改。如果确实是需要改投杂志了,切忌不加修改的改投,一定要按照那些正确的中肯的意见进行修改以后再投。
第四篇:如何指导中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
如何指导中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
中学生能写科技论文吗?好多人持怀疑态度,甚至很多的中学生对自己也没有信心。因为,很多人觉得科学研究很深奥,是高不可攀的。其实,科学研究并不神秘,关键要有科研意识。实际上,中学生对某一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中学生们考虑问题的角度有时也很独特,用科学知识去认识并研究问题的潜能很大,关键在于挖掘。21世纪是科技创新的时代,我们要注意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精神和能力,指导青少年撰写科技小论文,可以给青少年以自主探究、主动思考的空间。经常思考问题并撰写小论文就是培养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那么,如何撰写科技小论文呢?
一、科学地选题选择难度适宜的题目,是做好研究和写出高质量小论文的保证。在学习、生活中,要学会发现问题,选择有较大价值的问题,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研究。少年的科学活动不等同于一般的科普活动,它是提高性的科技活动,重点是研究性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它寓主体性、活动性、研究性、社会性于一体。我们可以从课堂内、课堂外的研究性课题中选题,然后从研究准备、动手操作、课外延伸等处着手,对我们较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讨论和研究。选题时可从其科学性、实践性、推广性等方面进行反复论证,如果有价值,那就从中选取一个小角度入手,来进行研究。在选题时要注意结合当地情况,选题不宜过大,课题的中心要具有一定深度。同学们刚开始选题时,容易犯选题过大的毛病,结果花了很多精力,可见效甚微。抓住一个小课题深入研究,目的更加明确,研究活动也就容易开展。
二、搜集、处理、利用信息,对于科技创新研究来说非常重要。收集资料可以了解所选课题的背景和研究的现状。科研是创新的工作,要有新的思考和发现,所以,已经研究清楚的事情,就不要重复劳动,新的研究应在过去的基础上继续创新。通过深入分析各种资料,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提出科学的道理和见解。我们在进行科技研究时,应重视培养对信息搜集的敏锐性,要学会如何利用或创造条件,通过种种手段搜集各种科技前沿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综合。目前,我们可以利用图书馆、阅览室、互联网电脑教室等信息传播途径和方法,快速浏览信息,从各种纷繁零碎的信息中,迅速而准确地找到有用的科技信息,这样,写出来的论文才有一定深度与新意。
三、学会合作研究经过实践调查,搜集信息后,还要深入研究。我们鼓励并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方法,对课题进行“深加工”。如“大棚菜”与“田间菜”的区别研究、“家乡名胜知多少”主题活动等,单靠一己之力难以完成,以小组形式,采用课题组长总负责,下面由调查采访、观察记录,信息资料搜集、实验操作等成员组成,分工明确,各负其职,开展合作探究性的科技实践活动,可以做到科技研究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记录,有创新。遇到难题,组员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在科技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再研究,再实践,再讨论,直到水落石出为止。
四、整理资料,撰写论文在课题研究有个初步的眉目后,老师就要及时指导学生根据课题拟订提纲,按照课题研究的有关格式要求,把活动经过以及成果、思考、建议写下来,把科技实践活动中闪光的创新点记录下来。科技论文撰写时,要求论证严谨,文笔清晰流畅,论点要鲜明,以科学的论据为基础,有科学的设想和推理。这样,一篇有一定水准的科技创新小论文就这样诞生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热情高涨地投入科技创新之中,毫不疲倦地实践创新,才能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第五篇:如何撰写科技论文摘要
如何撰写科技论文摘要
2010-08-21 11:32:25|分类:|标签:字号:大中小 订阅
科技论文摘要撰写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6447-86)“论文摘要撰写规则”,结合本刊特点,论文摘要撰写的具体要求整理如下。
1基本原则
摘要是论文的梗概,提供论文的实质性内容的知识。摘要的目的在于给读者关于文献内容的足够的信息,使读者决定是否要获得论文。因此中英文摘要应具有独立性与自明性,保持一致,要求阐明研究目的、方法、结果与结论。
2摘要的要素
摘要应当要素齐全。一篇摘要应当包含:
1)目的——研究、研制、调查等的前提、目的和任务,所涉及的主题范围。
2)方法——所用的原理、理论、条件、对象、材料、工艺、结构、手段、装备、程序等。
3)结果——实验的、研究的结果、数据,被确定的关系,观察结果,得到的效果、性能等。
4)结论——结果的分析、研究、比较、评价、应用,提出的问题等。
3中文摘要写作要求
摘要应当客观如实地反映论文的内容。其形式可以根据论文的具体内容而定。新理论的探讨﹑新材料的研制﹑新设备的发明﹑新工艺的采用等方面的论文,其摘要可写成报道式的,以便向读者提供原文中尽可能多的定量和定性的信息,如问题的提出﹑解决的手段﹑所得的结论或结果﹑与他人成果的比较等。报道式摘要必须有实质性内容,即应当包括主要结果和结论。报道式摘要一般控制在100~200字;而对综述性文章或以数字解析为主的论文,其摘要则可写成指示式的。这类摘要仅仅指出文章讨论了什么问题,而一般不涉及方法﹑结果和结论,字数一般在100字左右。具体要求如下:
1)摘要中第一句的开头部分,不要与论文标题重复。
2)把背景信息删去,或减到最少。
3)只限于新的信息。过去的研究应删去或减到最小。
4)不应包含作者将来的计划。
5)不应出现“自我评价”的字句,如:
“该文所描述的工作,属于……首创”,“该文所描述的工作,目前尚未见报道”,“……,是对于先前最新研究的一个改进”。
6)采用第三人称写法。由于摘要将直接被检索类二次文献采用,脱离原文独立存在,所以摘要一律采用第三人称写法,不应使用“本文”、“作者”等字样。
7)为了便于计算机输入﹑存贮﹑检索的方便,不使用图、表、参考文献、复杂的公式和复杂的化学式。如必须有公式时,则应给出其符号的含义。
4英文摘要写作要求
1)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句子要求完整、清晰、简洁。
2)尽量使用简单句用。为避免单调,改变句子的长度和句子的结构。
3)时态要保持一致,用一般现在时或一般过去时。用过去时态描述作者的工作,用现在时态描述所做的结论。
4)不用第一人称作主语,在有动作主体的情况下,使用主动语态,不使用被动语态。构成句子时,动词应靠近主语。
5)正确地使用冠词,既应避免多加冠词,也应避免蹩脚地省略冠词。如:
正:“Pressure is a function of the temperature”误:“The pressure is a function of the temperature”; 正:“The refinery operates …”误:“Refinery operates…”。
6)使用短的、简单的、具体的、熟悉的词。不使用华丽的词藻。
7)注意英文中标点符号的使用。英文标点中没有中文形式的顿号、书名号、句号和省略号。
8)避免使用那些既不说明问题,又没有任何含意的短语。例如: “specially designed or formulated”,“ The author discusses”,“The author studied” 应删去。
5撰写论文摘要需注意事项
1)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
2)要着重反映新内容和作者特别强调的观点。
3)要排除在本学科领域已成常识的内容。
4)不得简单地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
5)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白含性,应是一篇完整的短文。一般不分段,不用图表、化学公式和非公知公认的符号或术语,也不宜引用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的序号。
6)要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应采用“对? ?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为主语。
7)要采用规范化的术语(包括地名、机构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