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师的力量》读后感
《老师的力量》读后感
最近,读了《老师的力量》这本书,感受颇深,眼前的疑惑也似乎明朗了些。最大的受益是从工作中的辛苦与劳累感觉顿时减半,幸福感与成就感就会萦绕心头,努力学习、追求上进的愿望在不断增强。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他们“细中见精”、“小中见大”、“伟大富于平凡”的道理,对于现在的教学就是抓好一个个小细节。细节实际是一种长期的准备,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积累,也是一种眼光,是一种智慧!遇到问题现在很多的人只会想一想,发表一点意见和个人看法,而不会思考。
《绘事话童年》是关山月的回忆文章,他在其中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如何喜欢上绘画,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和身边的亲人是如何教育和影响了他的成长和创作。他的父亲可以说是他的第一位老师,但对他从事绘画不仅反对,而且粗暴地压制。怎样引导孩子的兴趣,使其得到健康的发展?对于今天的老师和父母来说,这个命题同样值得深思。焦菊隐在《终身受益的小学教育》里,对自己的小学校长、国文老师、算术老师等做了细致的描绘。应该说,正是这段小学生活,培养和增强了他刻苦求学的意志。在《童年的老师》里,陈以周以细致的文笔描绘了自己童年时的级任老师——一位温柔慈爱的女老师。在陈以周的记忆里,这位小学女老师质朴无华,淡如素云,但正是这位老师给他以人格和修身的影响,并陶冶了他童年的情操。这样的老师,他的精神魅力是永恒的。《我的小学》是汪曾祺晚年写就得回忆文章。童年的回忆,丰富了汪曾祺的小说作品。通过阅读学习,我想,在小学中受到的教育,以及遇到的人与事,其实也就是滋润着他的精神土壤。晚年的于是之在《幼学记事》中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遇到的老师,用他的话说:“他们为我启蒙,教我知道书这种东西的宝贵,使我没有胡乱地成长。”这样的表达,不仅是对老师的褒扬,也再次印证了老师正是学生人格塑造的力量所在。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想”,更要发展学生的思考策略和研究探索的意识与能力。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发表意见,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独立研究与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高品质的。作为教师我们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也只是“想想”而已,由于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所以不能驾驭课堂,更不能做到游刃有余,从而造成课堂效果不满意。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是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深入思考和潜心研究,才能扎扎实实的上好每一节课,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作为教师,教育探索并不一定要有研究课题,如果你真是为了提高自己,为了更好地胜任你的工作,为了更好的成长,而不是因为外在功利的诱惑,那么,只要你愿意,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可进行。它只需要一颗忠诚、明敏的心,只需要我们对那些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对那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只需我们不断咀嚼、反复琢磨、再三玩味。
这本书让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有思想的好老师,运用教师的智慧去启发和引导孩子,让他们永远充满希望和自信。在对待孩子们的时候,我们教师要有超强的责任心与耐心,认真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有力量的老师总是有着种种不一样的故事。但是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演绎了一个“师者”应有的形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可以是一句口号,但在现实生活中,它也可以沉浸为一种力量。读完名家们的回忆时,我在想:我能成为一个有力量的老师吗?我可以给我的学生什么样的力量?
第二篇:《老师的力量》读后感
《老师的力量》读后感
最近我阅读了《老师的力量》这本书,它收录了梁实秋、丰子恺、季羡林等名家追忆恩师、怀念学生时代的文章,近四十篇。他们对老师的追忆来展开了对于老师这个职业的思考,也提出了一些对老师的建议。书中共分饮水思源,幼年记事,一袭青衫,吾爱吾师,难得清高五个部分。它内容丰富、资料详实,对提高我们班级管理水平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深刻启迪。他们那个年代的学习环境和现在截然不同,但是不管是哪个人,只要有过求学的经历,一生中总有那么几位老师是让他们终身难忘的。正如书中所言:“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老师;每一个学生都有何老师的特殊因缘,以及故事。”经年累月之后,难忘的不见得是老师的名和姓,更多的是这个老师带给他们这一生的影响
我觉得教师的力量一方面体现在感召力上,在大多数的学生的心目中,“教师”便是权威的代名词,在孩子们的求知欲被考试、分数、名次消磨得日渐消退的情况下,教师用他的责任感和职业精神驱赶着自己的学生艰难跋涉,教师用他富有魅力的专长促使学生跃跃欲试,进而逐渐体会学习的乐趣,那么这样不仅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甚而能使他的学生终身受益。另一方面则是强制力,老师不应是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太阳,但可以成为辛勤劳作的蜜蜂,教育显现的作用既可以立竿见影的体现在分数上,也可以潜移默化地体现在学生日后的心怀感激上,也许我们听不到他们亲口说的感谢,但一定可以得到内心的平和与自我肯定,教师作为一种力量,他起到的作用最终应体现
在对灵魂的塑造,对思想的传承,对文明火种的传递上,没有这样的使命感与道德要求,教师便只是教书匠,便对不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誓言。
其实,每个人的成长与成才都离不开老师的教导与熏陶。老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言行举止都对孩子们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所具有的教育能力以及传递给孩子们的能量,可以扭转孩子们的命运,影响他们未来人生的发展。通过学习,领悟了以前老师的使命是“传道、授业、解惑”。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老师承担的使命也随之改变,“授业”和“解惑”的分量渐渐降低,“传道”的责任愈来愈大,一方面是教给孩子们基本的求知方法,另一方面是传授给孩子们做人的基本道理。我深切体会到老师教书育人的高尚情怀,充分认识了自身职业的崇高意义,我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塑造孩子未来的事业中去,做好孩子们的引路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现实生活中,它也可以沉浸为一种力量。读完名家们的回忆时,我不禁反思:我能成为一个有力量的老师吗?我是否能否真正地传递给孩子们所谓的正能量呢!
第三篇:老师的力量读后感
老师的力量》读后感
姓名:钟媛媛地址:鄞州区中河街道华泰小学时
间:2013-08-22 00:00
《老师的力量》,第一眼看见这本书的时候,我竟然有那么一点点心动!在阅读这件事上,我属于典型的“外貌协会”。一个吸引我的书名就可以让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它。现阶段的我,总会有那么点怀疑自我,茫然若失。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似乎早已经不属于我了!可是,即便早已心如止水,为什么还是会时不时地隐隐感到不安呢?看完《老师的力量》,我的这种忐忑平缓了不少,眼前的疑惑也似乎明朗了些。
《老师的力量》一书收录了文化名家追忆恩师、怀念学生时代的文章近四十篇。文章的作者五花八门,各自的回忆也是相去甚远。但是,读着他们的小学生活,眼前影动着他们的老师身影,我渐渐开始反思对照。诚然,他们那个年代的学习环境和现在截然不同,但是,不管是哪个人,但凡他有过求学的经历,这一生中总有那么几位老师是让他们终身难忘的。正如书中所言:“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老师;每一个学生都有何老师的特殊因缘,以及故事。”经年累月之后,难忘的不见得是老师的名和姓,更多的是这个老师带给他们这一生的影响。这里分享几位名家的故事。
一、有力量的老师泯灭学生反叛的意识
流沙河,一位诗人,同时也是作家和学者。他在《吾爱吾师》一文中回忆了两位老师。第一位老师姓钟,是个胖胖的喜欢打学生手心的老师。这位老师惩罚学生时总是嘻嘻而笑,不显怒容,但是鞭子抽打手心却非常狠。被打过一次手心的流沙河原本非常喜欢在上课时 折纸船,画三英战吕布,还喜欢玩蟋蟀,但是在钟老师的课堂上,他却端端正正,专心聆听。除了手心怕挨鞭子以外,流沙河更多地是被钟老师的一手板画所吸引。1943年秋,流沙河就读的金渊小学开设了世界地理课,而这位钟老师,他在黑板上随手就能画出一幅幅的亚洲
地图、欧洲地图、非洲地图、北美洲地图、南美洲地图等,然后让学生临摹在练习本上。就这样,画地图取代了原先画关公,画吕布,画高射炮打飞机的兴趣,作者后来还特意去买了一册袖珍世界地图,周末就在家里画着玩,结果世界地图他画得又快又好。而就在画地图的日子里,流沙河也泯灭了反叛意识,开始专心投入钟老师的课堂。时至今日,这位文化老人还能熟练说出各国的轮廓形状。意大利是一条腿在踢一个扁球;澳大利亚是一只螃蟹没有腿脚;南美洲是象头拖着长鼻子,鼻尖是麦哲伦驾船绕过的合恩角......当别人赞他“下知地理”的时候,他总会感激地想起钟老师,那是一种真诚的,发自肺腑的情感!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就傻傻地想:我们的品德教学中也常有涉及到地理知识的内容。无奈,我就做不到随手板画地图。往远了想,很多时候,我们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时候,我们自己先掌握到位了么?如果老师自身的力量不够强大,那么能给予学生支持的力量又能有多少呢?当学生离开课堂,离开校园,我们老师所给予他的力量还能剩多少?不禁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我们到底能给学生剩下些什么?》而雷夫在中国演讲时也曾经提到这样一句话:我关注的是一个学生10年后能用得着的素质。相比而言,当我们为某个阶段的考试或检查而疲于应付时,是不是目光太短浅了些呢?
二、有力量的老师让学生离开后依然常常“饮水思源”
雷夫在分享他的“第56号教室”的故事时,曾经把学生的学习程度分成了五种不同的梯度。事实上,读下来,但凡受益于有力量的老师的学生,他们在成年后往往饮水思源,这也是雷夫的五个阶梯中最高的一层。当老师教育的力量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和力量时,那么这种力量就会伴随生命主体延续一生。梁实秋记忆中的周老师教学非常认真负责,对于习字尤其注意。而对周老师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周老师对于他们作“修身”的教育。纽扣是否扣好,头发是否梳齐,说话的腔调,走路的姿势,乃至笔记本子是否折角卷角等,无一不加指点。而这些细节的关注,也让梁实秋自此养成了好习惯。看到梁实秋对周老师回忆的时候,我也想起了自己的初中班主任----一个个头比我们初中生高不了多少,眼神杀伤力却超强的女老师,柴老师。有那么一次,我们班的男生竞相将自己的头发梳成了中分,看上去活脱脱一个个汉奸。我们女生纷纷嘲笑,但是男生们却不以为然。然后,所有梳中分头发的男生都被班主任请去了办公室。走出教室时,男生们个个雄赳赳气昂昂,回来时,个个像落败而归的公鸡。我至今记得,我的同桌的头发是以一片纷乱的景象回归大家视线里的。可以想见,我们那个个头小却很有力量的班主任是怎样用手直接挫败那些难看的发型的。再看班里其他男生,无一例外。而至此以后,班里再没有男生在发型这个问题上犯过纠结。班主任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发型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就应该有个学生的样。每个人在每个特定的阶段,就应该演绎好这个阶段的特定角色!当我成为一名老师,当我带自己的第一届学生时,我也时刻提醒他们:学生就应该有个学生的样!什么时候也别忘了自己的身份!我是这样提醒我的学生的,而我的老师当年就是这样教育我们的。
有力量的老师总是有着种种不一样的故事。但是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演绎了一个“师者”应有的形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可以是一句口号,但在现实生活中,它也可以沉浸为一种力量。读完名家们的回忆时,我在想:我能成为一个有力量的老师吗?我可以给我的学生什么样的力量?!
老师的力量》读后感
(2013-09-28 23:52:48)
转载▼
分类: 教育杂谈
一、有力量的老师泯灭学生反叛的意识
流沙河,一位诗人,同时也是作家和学者。他在《吾爱吾师》一文中回忆了两位老师。第一位老师姓钟,是个胖胖的喜欢打学生手心的老师。这位老师惩罚学生时总是嘻嘻而笑,不显怒容,但是鞭子抽打手心却非常狠。被打过一次手心的流沙河原本非常喜欢在上课时 折纸船,画三英战吕布,还喜欢玩蟋蟀,但是在钟老师的课堂上,他却端端正正,专心聆听。除了手心怕挨鞭子以外,流沙河更多地是被钟老师的一手板画所吸引。1943年秋,流沙河就读的金渊小学开设了世界地理课,而这位钟老师,他在黑板上随手就能画出一幅幅的亚洲地图、欧洲地图、非洲地图、北美洲地图、南美洲地图等,然后让学生临摹在练习本上。就这样,画地图取代了原先画关公,画吕布,画高射炮打飞机的兴趣,作者后来还特意去买了一册袖珍世界地图,周末就在家里画着玩,结果世界地图他画得又快又好。而就在画地图的日子里,流沙河也泯灭了反叛意识,开始专心投入钟老师的课堂。时至今日,这位文化老人还能熟练说出各国的轮廓形状。意大利是一条腿在踢一个扁球;澳大利亚是一只螃蟹没有腿脚;南美洲是象头拖着长鼻子,鼻尖是麦哲伦驾船绕过的合恩角......当别人赞他“下知地理”的时候,他总会感激地想起钟老师,那是一种真诚的,发自肺腑的情感!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就傻傻地想:我们的品德教学中也常有涉及到地理知识的内容。无奈,我就做不到随手板画地图。往远了想,很多时候,我们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时候,我们自己先掌握到位了么?如果老师自身的力量不够强大,那么能给予学生支持的力量又能有多少呢?当学生离开课堂,离开校园,我们老师所给予他的力量还能剩多少?不禁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我们到底能给学生剩下些什么?》而雷夫在中国演讲时也曾经提到这样一句话:我关注的是一个学生10年后能用得着的素质。相比而言,当我们为某个阶段的考试或检查而疲于应付时,是不是目光太短浅了些呢?
二、有力量的老师让学生离开后依然常常“饮水思源”
雷夫在分享他的第号教室的故事时,曾经把学生的学习程度分成了五种不同的梯度。事实上,读下来,但凡受益于有力量的老师的学生,他们在成年后往往饮水思源,这也是雷夫的五个阶梯中最高的一层。当老师教育的力量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和力量时,那么这种力量就会伴随生命主体延续一生。梁实秋记忆中的周老师教学非常认真负责,对于习字尤其注意。而对周老师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周老师对于他们作修身的教育。纽扣是否扣好,头发是否梳齐,说话的腔调,走路的姿势,乃至笔记本子是否折角卷角等,无一不加指点。而这些细节的关注,也让梁实秋自此养成了好习惯。看到梁实秋对周老师回忆的时候,我也想起了自己的初中班主任一个个头比我们初中生高不了多少,眼神杀伤力却超强的女老师,柴老师。有那么一次,我们班的男生竞相将自己的头发梳成了中分,看上去活脱脱一个个汉奸。我们女生纷纷嘲笑,但是男生们却不以为然。然后,所有梳中分头发的男生都被班主任请去了办公室。走出教室时,男生们个个雄赳赳气昂昂,回来时,个个像落败而归的公鸡。我至今记得,我的同桌的头发是以一片纷乱的景象回归大家视线里的。可以想见,我们那个个头小却很有力量的班主任是怎样用手直接挫败那些难看的发型的。再看班里其他男生,无一例外。而至此以后,班里再没有男生在发型这个问题上犯过纠结。班主任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发型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就应该有个学生的样。每个人在每个特定的阶段,就应该演绎好这个阶段的特定角色!当我成为一名老师,当我带自己的第一届学生时,我也时刻提醒他们:学生就应该有个学生的样!什么时候也别忘了自己的身份!我是这样提醒我的学生的,而我的老师当年就是这样教育我们的。
有力量的老师总是有着种种不一样的故事。但是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演绎了一个师者应有的形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可以是一句口号,但在现实生活中,它也可以沉浸为一种力量。读完名家们的回忆时,我在想:我能成为一个有力量的老师吗?我可以给我的学生什么样的力量?!
第四篇:《老师的力量》读后感
《老师的力量》读后感
郭凤伟
“饮水思源”这部分一共收录了梁实秋等九位文学名家追忆恩师、怀念学生时代的文章。文中描写的基本都是他们中小学时候的老师。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时光之后,他们还能对自己恩师的形象、言行描写得那么详尽,彷佛历历在目,足以看出这些恩师对他们的影响之深。不管哪个人,只要有过求学的经历,这一生中也许都有那么几位老师让他终身难忘。经年累月之后,难忘的不见得是老师的名和姓,更多的是这个老师带给他这一生的影响。读过这些文章之后,我觉得小学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重要基础阶段,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做好很多工作。
一、做好学生的榜样。梁实秋在回忆他的启蒙业师周先生时,详细描述了周先生如何教他们习字,而且特别注意生活中的小节,衣衫、说话腔调、走路姿势、本子的折角等等对学生都有严格的要求。同时周先生自己做了很好的榜样,文中描写“他布衣布履,纤尘不染,走起路来目不斜视,迈大步昂首前进,几乎两步一丈;讲起话来和颜悦色,但是永无戏言”。周先生的良苦用心,这种榜样作用,对梁实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学生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还不强,但是他们有很大的可塑性。我觉得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各个方面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做好,做好榜样,用自己的言行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对于以后学生步入社会分辨是非会有很大的影响。
二、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往往都在“打压”学生的个性。张天翼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描写了自己小时候的学校生活,虽然在先生那里的案件每天总有四五起,却没有被开除过,他归因于自己的书法好。我觉得正是因为他的先生们发现了他的闪光点,而且不断地加以放大,使得这样一个富有个性的学生成了一位文学名家。
在我们的学生之中也许存在着以后的某某家,而且他们在某一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外露的苗头,也许这些苗头并不符合老师们的要求,作为老师,我们发现了之后是把这种萌芽扼杀,还是把它作为一个闪光点,让孩子去发展,我觉得自己好像真的把握不好,也希望能听到其他老师的想法,以解我的疑惑。
三、让我们做一位善良温情,让学生终身难忘的老师。萧乾描写的两位老师,一位粗暴凶狠,一位善良温情,他们是两个极端,也是两个典型,给学生的身心带来的影响是南辕北辙的,但都是终身难忘。我觉得这两种典型不仅仅存在于那个年代,现在也是两种鲜明的对比。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心里告诉自己:压住火气,别跟孩子们生气,但是往往做不到,少不了对学生一顿严厉的批评,甚至就像那位“老鹰”一样咆哮“哪天你不带书来,哪天照样揍,把书揍出来算”。让孩子们怀着恐惧的心理上自己的课,处于这种境况中的学生,只是一味在恐慌,又怎能学习新知识?
读了这一篇文章之后,我的感触最深,作为一个班主任,在以后的工作中,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应该给孩子说话的机会,给他们解释的机会。好多事情也许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学生也有自己的苦衷,我们应该试着去了解他们。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善良温情,多年之后,当他们想起我们的时候,是满怀感激的,而不是仇恨和厌恶。
第五篇:老师的力量读后感
《老师的力量》读后感
张赟
我认真阅读了“饮水思源”这部分后,认为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为人师表”是无声的教员,无声的身教往往胜于有声的言教。因为学生对教师尊重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 “德”和“才”,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观察着、琢磨着和模仿着。有威信的教师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心悦诚服的教育作用。教师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举止是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优秀品质。
雷夫在分享他的“第56号教室”的故事时,曾经把学生的学习程度分成了五种不同的梯度。事实上,读下来,但凡受益于有力量的老师的学生,他们在成年后往往饮水思源,这也是雷夫的五个阶梯中最高的一层。当老师教育的力量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和力量时,那么这种力量就会伴随生命主体延续一生。梁实秋记忆中的周老师教学非常认真负责,对于习字尤其注意。而对周老师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周老师对于他们作“修身”的教育。纽扣是否扣好,头发是否梳齐,说话的腔调,走路的姿势,乃至笔记本子是否折角卷角等,无一不加指点。而这些细节的关注,也让梁实秋自此养成了好习惯。
有力量的老师总是有着种种不一样的故事。但是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演绎了一个“师者”应有的形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可以是一句口号,但在现实生活中,它也可以沉浸为一种力量。读完名家们的回忆时,我在想:我能成为一个有力量的老师吗?我可以给我的学生什么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