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善良》学案
善良
教学目的:
1、掌握文学常识,学习掌握对比论证法。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文章论证的严密。
3、进行善良教育,在生活中信守与人为善的原则。教学重点:
1、对比论证法的运用及作用。
2、认识善良的意义,在生活中信守与人为善的原则。教学难点:对生活中有些现象的认识。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法国大作家雨果说,是善良。也有人说:“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因此,一句善言,万两黄金难求;一颗善心,一座神圣的庙宇。
还有一种说法:“女人被称善良表示不够漂亮,没有特色;男人被称善良,表示没有男子气概;主管被称善良,表示管理不果决;部属被称善良表示冲劲不够。总之,善良不是个好的形容词。”
究竟,善良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当代作家王蒙是怎样诠释“善良”的。
二、作者介绍
王蒙:当代作家。河北南皮人,生于北平。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从事青年团的区委会工作。
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
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
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
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
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了10多年。
王蒙
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工作。
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等职。
这时期著有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暗杀-3322》、《季节三部曲》(《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中篇小说《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名医梁有志传奇》、《在伊犁》系列小说,小说集《冬雨》、《坚 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诗集《旋转的秋千》,作品集《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王蒙中篇小说集》、《王蒙选集》、《王蒙集》,散文集《轻松与感伤》、《一笑集》,文艺论集《当你拿起笔……》、《文学的诱惑》、《风格散记》、《王蒙谈创作》、《王蒙、王干对话录》,专著《红楼启示录》,自选集《琴弦与手指》以及10卷本《王蒙文》等。
其中有多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获奖。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王蒙的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也由初期的热情、纯真趋于后来的清醒、冷峻,而且乐观向上、激情充沛,井在创作中进行不倦的探索和创新,成为新时期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也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
三、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并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针对社会生活中善良似乎过时,善良被看作愚蠢的情况,提出自己的思考。
第二部分(5-11):阐述自己对善良的理解与认识,并把善良与凶恶作对比,强调了善良的力量与作用。
第三部分(12):重申自己喜欢善良,相信国人会变得越来越善良。
四、分析第一部分:
1.找出1-4自然段的关键句。
(1)善良似乎是一个早就过了时的字眼。(2)一味善良不足恃。
(3)为了有限的毒蛇和恶狼而不惜将一切视为毒蛇和恶狼,不惜以对付毒蛇和恶狼的法则为自己的圭臬,这是一种疾病。
(4)面对并非毒蛇或恶狼的人却坚决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之,我们自己就有点向蛇或狼靠拢了。
2.阅读第一部分,思考回答下面问题:(1)当今社会的人对善良有哪些看法?他们的根据是什么?
①“早就过了时”--被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取代:为利益可以放弃善良;有否实力、才干比善良与否重要。
作者并不认同这一看法(由“似乎”一词可以看出)②被看作“愚蠢”--两个寓言故事作为证明。
作者对此提出一连串的疑问,从中提炼出作者的看法--毒蛇和恶狼是有限的;不能以对待有限的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一切;若一概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非毒蛇和恶狼的人,我们也就成了毒蛇和恶狼。(2)作者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了什么观点?
为了有限的毒蛇和恶狼而不惜将一切视为毒蛇和恶狼,不惜以对付毒蛇和恶狼的法则为自己的圭臬,这是一种疾病。面对并非毒蛇或恶狼的人却坚决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之,我们自己就有点向蛇或狼靠拢了。
(3)“善良似乎是一个早就过了时的字眼。在生存竞争中,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则。”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提示:利益原则,即在人际关系中奉行对自己有利的原则;实力原则,即在人际关系中奉行展示自己实力的原则,逞强欺弱就属于此类。这句话提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正常的严酷的现实,发人深思。生存竞争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过程,有实力者往往战胜软弱者,而且为了追逐最大的利益,往往不顾一切,不损人利己,甚至践踏道德。但句中的“似乎”表明这些现象不是普遍的绝对的,而作者也相信道德原则并未完全被代替,这是他立论的基础。
五、布置作业。
1、复习作者介绍。
2、预习文章的第二、三部分。
第二篇:善良学案
《善良》学案
【学习目标】
1、领会作者的观点,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加深对“善良”的认识。
2、懂得对比论证法的作用及运用,培养议论文的文体意识。
3、拓深对善良的思考,学会用一颗善良的心看待纷繁复杂的生活。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王蒙,当代作家、思想家、文化活动家,曾担任中国文化部部长等职。1934年生于北京,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
王蒙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作家,他在创作中进行不倦的探索和创新,成为新时期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也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写作背景:
经历了十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变得复杂。在过分强调斗争的年代,善良的伦理道德淡薄了,缺失了。王蒙在一场场政治运动中劫后余生,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善良,而是更感到善良的可贵,升华了对善良的认识。
一、基础知识:
请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不足恃()圭臬()弘()扬 戚戚().....
二、解读课文
1、从课文中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请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大意。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3、研读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现实中,一般人是怎样看待“善良”的 ?
2)对善良就是愚蠢的观点,作者接连提了哪几个问题?作者的看法是什么?
4、研读第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2)文章将“善良”与“凶恶”进行了对比。找出稳重运用对比论证的段落,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的,有什么表达效果。
5、合作探究,加深理解
1)为什么说“善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快乐,一种乐观”?作者有否作进一步的阐述?
2)怎样理解“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三、课外延展
1、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善与恶的看法,你最认同的是哪一句(或一段)?联系现实生活,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作者的观点,并谈谈你的看法。
2、仿照下列排比句的句式,分别以“善良”和“凶恶”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排比句。
第三篇:善良
善
良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
未来小学
六二班
陈翰科
去年腊月二十六,我们一家三口乘坐火车到郑州看望病重的外婆。火车站人山人海,行人南来北往行色匆匆。列车一到站,旅客蜂拥而上,我们好不容易挤上列车找到座位坐下。这时我对面一位靠窗坐着的老大爷正在跟邻座的人分享他的幸运经历。原来他是到灵宝的,原本买的是无座票,进站后抱着侥幸心理事先占了个好座,没想到直到开车后都没人上来。
“我今天太走运了!”老大爷开怀不已。紧靠老大爷座椅的通道中挤着好几十个人,其中一个瘦弱的男孩,看上去十五、六岁的样子,被来往穿行的旅客挤得东倒西歪。
看到这情景,老大爷亲切地说:“孩子,这么站着遭罪哟,你应该像我这样早点上车来找个座儿的,到哪下呀?”
“我没事的,老爷爷,我到三门峡。”
“哟,那得四个多小时才到。这么远一直站着可怎么办?”老大爷摇了摇头表示担忧。
过了一会,老大爷又转过脸和蔼地说:“这样吧,孩子,我到灵宝,等我下了车之后你就来坐这里。”
“嗯,好的,谢谢您啊。”小哥哥轻轻地应了一声,满脸
感激。
列车快到渭南时,乘务员前来检票。到小哥哥时,列车员看了看票又瞅了瞅小哥哥,奇怪地问:“7车12座?你不是有座吗,怎么不坐?”
小哥哥微笑着悄悄向老大爷的方向努努嘴。
“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一直站着会吃不消的。”
“你没跟他说?他不知道吗?”
“怎么能说?要是知道了他就该坐不踏实了。”小哥哥抿着嘴眨了眨眼。
列车员回头瞅了瞅睡着的老大爷,叹了口气,然后把票给了小哥哥。她为小哥哥沉默的善良深深感动。
............“请注意,列车快到三门峡站,有下车旅客向车门口走走......”闻言,小哥哥从座位下拿出自己的拐杖向车门走去......”
望着他的背影我震惊了!
点评:小作者的这篇习作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心灵高尚的当代残疾青年。文章构思巧妙,故事情节耐人寻味,结尾设置悬念,令人深思。
推荐意见:生活中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本文作者独具慧眼,别出心裁地写下了旅途中看到的一件事。此事震惊了作者,也震撼了每个读者的心。中国人都能像他一样高尚,国家怎能不复兴?因此,这是一篇值得欣赏的佳作。
指导教师:侯冲仙
学校:商州区未来小学
邮编:726000
联系电话:***
第四篇:善良 教案
善
良 一、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本文的论证结构,学习作者严密的论证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搜索信息的能力,能抓住关键句;能揣摩作者的思维流程,领会重要句子的含义;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探讨善良。
3、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二)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4、情感与态度目标:探讨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二、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句,揣摩作者的思维流程,领会重要句子的含义。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具体过程:
(一)、理清结构。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一(1-4)针对社会生活中善良似乎过时,善良被看作愚蠢的情况,提出自己的思考。二(5-11)阐述自己对善良的理解与认识,并把善良与凶恶作对比,强调了善良的力量与作用。三(12)重申自己喜欢善良,相信国人会变得愈来愈善良。】
(二)、品味语言,理解句子。
1、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子和对比句。
2、品味相关句子。
①“在生存竞争中,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则。”
【这句话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正常现象。生存竞争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过程,有实力者往往战胜软弱者,而且为了追逐最大的利益,往往不顾一切,不惜损人利己,甚至践踏道德。但句中的“似乎”表明这些现象不是普遍的绝对的,而作者也相信道德原则并未完全被代替,这是他立论的基础。】
②“善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乐观。”
【这句话是对善良的性质的较全面的概括,它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善良”的深层含义。这句话阐释了作者在上文论述善良在与凶恶作战的过程中尽管常败,但每败一次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的观点的原因。】
③“事情往往是这样……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这句话是扣紧首句“善良可以与天真也可以与成熟与超拔联系在一起”展开的具体阐述。小孩子天真,不谙世事,不知人世险恶,所以善良;真正参透的人与世界的强大的人因成熟、超拔,不会滥用权力,所以也善良。】
3、理解句群。◎“善良与凶恶相对的时候……善良常常败在凶恶的手下。”
①第1、2、3、4、句与第5句是什么关系?第1句与第2、3、4句是什么关系?第2句与第3、4句是什么关系,第3句与第4句是什么关系?【前三问是因果关系,后一问是转折关系。】
②细细揣摩这组句子对表意的作用,说出这种句式运用的妙处。
(三)学生思考:
(1)对善良的评价是一个古老的话题,王蒙对善良的议论有哪些新意?在文中划出作者对善良的一些观点。
【作者认为,善良与凶恶相对,善良是稚弱的,常常败于凶恶的手下,但善良每败一次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多数情况下,善良之不为恶,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即使自以为百分之百的代表着真理和正义也不应该滥恶。相信国人终归会愈来愈善良。】
(2)你是如何看待善良的?争取能用生活实例加以解说。(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推荐阅读:《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
第五篇:善良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带来的主题演讲是善良,希望你们喜欢。
善良是人生的财富。那么,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呢?
法国作家雨果说得好:“善良是历史上罕见的一颗珍珠。”由此可见,好人几乎比伟人更好。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善”字:待人而行,强调心地善良、美善;与人交往,注意与人为善……我们应该永远对自己和别人善良一些。
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对于所有人来说,唯一的力量就是法律;一个人唯一的权利就是善良。
我读过两篇外国短篇故事。一个是暴风雨过后,成千上万的鱼被捕获在海滩上。一个小男孩把找到的每一条鱼都送回到海里。一位碰巧路过的老人对他说:“你不可能一天捡完的。”小男孩捡起来说:“至少我捡到的鱼,它们有了新生命。”老人一时说不出话来。
在另一个故事中,一个猎人在巴西的丛林里射杀了一只豹子。他看到豹子肠子已经漏出来了依然拖着身体往前爬,爬了半个小时。然后来到两只小豹面前,给了它们最后一口牛奶。
看到这些,猎人流着泪折断了他的枪。如果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善良和纯真的,那么第二个故事中猎人的良心发现可以说是一种“再好也没有了”。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把善良称为一种通用的语言,它能使盲人“看见”,聋人“听见”。心地善良的人,他们的心是热的,热量可以驱走寒冷,扫去阴霾。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智慧常开,心灵常纯洁,心胸常开阔。
与善良的人在一起,不必自我防卫,内心平静。播下仁慈的种子,你就会有希望。一个人即使不能让别人惊叹,也可以忍受“缺金少银”的日子,留下的是善良,足以让生命变得更加美丽——因为善良是生命的黄金。
生活中需要更多的善良,更多的谦虚,更多的宽容,更多的理解,才会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到美好和幸福。
这是善良的人民所向往和追求的,也是勤劳善良的中华民族所倡导和弘扬的。
我的发言结束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