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EJ380-1989开放型放射性物质实验室辐射防护设计规范.
F 70 EJ 380-1989 开放型放射性物质实验室 辐射防护设计规范 1989-03-24发布 1989-10-01实施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发布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安防环保卫生部提出。本标准由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第二研究设计院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维奇、范深根。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开放型放射性物质实验室(以下简称开放型实验室)设计中的辐射防护要求,目的在于从设计上保障工作人员及附近居民的健康和安全及保护环境。
本标准适用于放射性同位素生产及应用开放型放射性物质实验室辐射防护设计,也可供已建成单位在扩建和改建中参照使用。
本标准不适用于乏燃料后处理厂和铀矿冶金系统实验室的辐射防护设计。2 引用标准
GB 8703 辐射防护规定
GB 4792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 GB 11806 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规定 EJJ 6 加工处理裂度材料临界安全规定 3 术语
3.1 开放型实验室
指由一个或多个处理非密封的放射性物质的实验室,实验室内设有热室、屏蔽工作箱、手套箱和通风柜等设备,还有为实验室正常运行所需的各种辅助设施。3.2 开放性放射性工作
指非密封放射性工作,即在箱室或工作台上正常操作工作中,有可能引起工作场所和周围环境污染的工作。3.3 开放型实验室分区
为控制污染,在设计上把实验室内分成数个区域,不同区域的设计要求不同。3.4 白区(一区)
该区为实验室内不从事放射性工作的区域,一般情况下,该区无放射性污染。白区包括:办公室、会议室、休息室、“冷”工作间(如试剂、药品间),“冷”实验室等。
3.5 绿区(二区)
实验室内从事隔离操作放射性物质的工作区,事故时可能出现污染,但能及时发现和清除。绿区包括:热室、屏蔽工作箱、手套箱的操作房间或存有密封容器的房间。
3.6 橙区(三区)
实验室内工作人员不经常停留的区域,只有在进行去污、检修和取样等工作时才进入。该区在正常运行时也会出现污染,污染一般能清除。橙区包括:热室、屏蔽工作箱、手套箱的检修区、放射性污染物暂存间和去污间等。3.7 红区(四区)
实验室内放射性物质所在的区域,操作时外照射很强,空气污染严重。红区包括:热室、屏蔽工作箱、手套箱的内部及辐照室等。4 开放型实验室辐射防护设计一般原则和主要任务
4.1 在设计开放型实验室设施时,必须遵循保证在设施建筑物内部工作的人员、设施建筑物外部工作人员、相邻区域内的人员及公众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均不超过为他们规定的相应剂量限值这一原则,力求实现辐射防护最优化,把工作人员受的照射控制在合理可行尽量低的水平。
4.2 外照射的防护设计,主要靠屏蔽层、增加与放射源之间的距离、限制照射持续时间或综合这些措施来实现。
4.3 内照射的防护设计,主要采用合理的布局、密封、负压技术、配备良好的个人防护用品、去污手段、通风、空气净化系统、妥善地处理放射性废物等措施或综合采用这些措施来实现。
4.4 开放型实验室的设计必须遵守基本建设程序,认真执行设计审批制度。在各设计阶段,根据有关规定,写出相应的安全分析报告书和环境影响报告书。设计必须执行国家颁布的安全、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
4.5 新建、扩建及改建的开放型实验室的设计,需由主管部门授权的设计单位承担。
辐射防护和三废处理设施与主实验室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和同时验收。
4.6 开放型实验室辐射防护设计中,要有预防事故措施和事故发生后的处理措施,除注重那些几率小、后果严重的事故外,还应注意那些后果虽不严重,但易出现的事故。
4.7 辐射防护设计人员应参与工艺方案、设备布置、三废处理、去污检修等方案的论证,使辐射安全措施在方案中得以落实。
4.8 开放型实验室设计中辐射防护设计的主要任务。4.8.1 辐射屏蔽设计。
4.8.2 辐射监测系统的设计。
4.8.3 根据设计进展,编写设计各阶段的安全分析报告和环境影响报告。
4.8.4 配合工艺合理地布局及分区;配合各工种制定有关保证辐射安全的措施和设计标准;会审各工种设计的与辐射防护有关的设计文件和图纸。4.8.5 从辐射防护角度出发,对实验室的发展提出建议。
4.9 开放型实验室辐射防护设计中应考虑到实验室未来的退役,为未来退役提供必要的方便条件。5 剂量限值和辐射照射控制原则 5.1 放射工作人员的剂量限值
5.1.1 从事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剂量限值见GB 8703,该值是指一年内所受外照射剂量当量与一年内摄入放射性核素所产生的待积剂量当量之和,不包括天然本底照射和医疗照射。
5.1.2 在一般情况下,连续三个月内一次或多次接受的总剂量当量不要超过年剂量当量限值的一半。
5.1.3 放射工作人员一年中允许摄入放射性核素的量及工作场所空气中放射性核素的导出浓度见GB 4792表B1或GB 8703附录E。
5.1.4 存在内外混合照射的情况下,按照GB 8703第2.4.3条中给出的公式进行计算。
5.2 公众中个人的剂量限值
公众中个人受到的年剂量当量限值见GB 8703第2.4.2条。5.3 放射性物质污染表面的导出限值
5.3.1 操作放射性物质的工作人员的体表、衣物及工作场所的设备、墙壁、地面等表面污染水平,应控制在GB 8703表2所列值以下。某些特定情况下,表2中的值可适当提高,有关细节见该表附注。
5.3.2 放射性物质运输的辐射防护标准见GB 11806《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规定》。开放型实验室的分类及工作场所的划分
6.1 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的导出浓度和相应的比活度,将放射性核素分为极毒、高毒、中毒和低毒四个毒性组(见GB 4792附录C),各组的毒性组别系数分别为10,1,0.1和0.01。
6.2 根据实验室使用放射性核素的等效年用量(实验室所用各种放射性核素的年用量乘以各自毒性组别
系数乘积之和),将实验室分为三类,各类实验室等效年用量见GB 4792表4。6.3 按实验室所使用放射性核素的最大等效日操作量〔最大等效日操作量为各种放射性核素的实际最大日操作量与该核素毒性组别系数之积除以操作性质的修正系数(见GB 8703附录F)所得的商之和〕,将实验室分为三级,最大等效日操作量见GB 8703表1。开放型实验室的选址及总平面布置
7.1 第一、二类实验室不得设于市区(经有关领导部门会同放射卫生防护及环保主管部门审批者例外),第三类实验室及属二类的医疗单位可设于市区。
7.2 一类实验室的工作场所、二类实验室从事干式发尘操作的工作场所应设在单独的建筑物内。
二、三类实验室的工作场所可设在一般建筑物内,但应集中在建筑物的同一层或一端,与非放射性工作场所隔开。
7.3 根据实验室的性质、规模和当地的环境条件,应在实验室周围划定适当大小的非居住区及限制区。
7.4 实验室选址时,必须调查研究当地自然条件、社会环境、实验室可能产生的污染源项及放射性物质和放射性废物的贮存与运输等因素,进行最优化分析,对预选点进行综合评价,择优选定。
7.5 实验室所选地址,必须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后,才能进行实验室设计。7.6 实验室在总平面布置时,一般应将实验室区域分成控制区与非控制区,所有可能从事放射性工作的实验室和房间都应设在控制区内。
7.7 实验室一般应按当地最小或较小频率的风向布置在居民区的上风侧,控制区位于非控制区的上风侧。
7.8 实验室室外路线设计应合理布置人流和车辆道路,保障射放性工作人员只能按指定路线进入实验室,防止非工作人员进入,避免交叉污染。
7.9 从事开放性放射性工作的各实验室布置上应相对集中,联系密切的实验室可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或设通道连接,并设总卫生出入口。单独的实验室自设卫生出入口。
7.10 经常运送放射性物质和放射性废物的实验室区域,应该设置专用道路。7.11 较高等级的实验室可用于操作较低等级实验室所对应的放射性活度,但在较低等级实验室中操作较高等级实验室所对应的放射性活度时,必须对该实验室进行改建或扩建,使该实验室的各项辐射防护条件符合相应的较高等级实验室的各项要求。开放型实验室的分区与房间布置 8.1 甲级实验室按四区原则布置 8.1.1 白区(一区)
8.1.1.1 正常操作情况下,持续停留在该区的工作人员所受到的年剂量当量值不大于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当量限值的十分之一。
8.1.1.2 不存在任何空气污染的危险时,最敏感的器官可能受到的外照射剂量当量不超过每年5mSv(0.5rem)。
8.1.1.3 不存在任何外照危险时,空气污染年平均浓度低于放射工作人员导出浓度值的十分之一。8.1.2 绿区(二区)
8.1.2.1 正常操作情况下,持续停留在该区的工作人员所受到的年剂量当量值一般不超过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当量限值的十分之三。个别情况下可能超过十分之三,但不应该超过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剂量当量限值,并保证能够充分控制向白区(一区)或实验室外部扩散的污染。
8.1.2.2 不存在任何空气污染的危险时,最敏感的器官可能受到的外照射剂量当量一般不超过15mSv(1.5rem)。
8.1.2.3 不存在任何外照射危险时,空气污染年平均浓度低于放射工作人员导出浓度值的十分之三。8.1.3 橙区(三区)
8.1.3.1 正常操作情况下,工作人员在该区停留的时间也受到限制。持续停留在该区的工作人员所受到的年剂量当量值可能会超过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剂量当量限值。
8.1.3.2 不存在任何空气污染危险时,最敏感的器官可能受到的外照射剂量当量可能会超过每年50mSv(5rem)。
8.1.3.3 不存在任何外照射危险时,空气污染季平均浓度可能超过放射工作人员的导出浓度值。
8.1.4 红区(四区)
正常操作情况下,必须严禁工作人员进入,设计上要控制该区对其它区域或外部造成污染,对外照射要进行屏蔽。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如大修),经全面去污后,在剂量人员的严密监测下工作人员才能进入该区。
8.2 各区的布置,原则上污染严重的区域应依次被污染较轻的区域包围起来。如果白区靠近橙区或红区,则应有一个隔离区,使得不能直接地、不受控制地从白区进入橙区和红区。
8.3 当红区仅仅靠墙壁或屋顶同外界分开时,不论是在正常操作还是在事故情况下,屏蔽体厚度和密封性均应足以屏蔽外照射和防止污染扩散。
8.4 为避免交叉污染,对位于同一个区域内,形成不同污染形式的操作,应分设在单独的房间;可能产生放射性气体污染的房间应该隔离布置,以防止污染的扩散。
8.5 a污染严重的区域容易导致空气中a放射性气溶胶浓度的升高,因此在房间布置上和辐射安全设计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8.6 设计上各区应按规定的颜色区分开并设区级标志。
8.7 甲级实验室应设在独立的建筑物内或设在隔离的建筑物侧翼,放射性工作必须在专用房间内进行。
8.8 甲级实验室白、绿区之间应设卫生出入口,卫生出入口应有淋浴和存放专用工作服及个人衣物的地方,并配有剂量监测仪表;绿、橙区之间应设卫生闸门(或气闸),备有检修用品、剂量仪表及个人防护用品,并根据可能污染情况,设气衣冲洗间。
8.9 乙级实验室工作场所按三区布置,可不设检修区。
8.10 乙级实验室可设在建筑物的侧翼或单独的区域,在其房间组成中,必须设有卫生出入口。
8.11 甲、乙级实验室在选取表面材料时,要求材料表面光滑、对污染的吸附性差、且易清除污染的放射性物质。此外材料应有良好的耐酸碱性、耐火性和耐辐照性。
8.12 甲、乙级实验室操作间地面应采用塑料覆面,特别要注意塑料接缝处焊接的平整,对与设备、套管及墙壁的连接处要做成圆角,并有一定高度。甲级实验室操作间墙壁和天棚涂以油漆,乙级实验室操作间墙壁的油漆涂至墙裙高度。8.13 甲、乙级实验室的管线,最好采用暗设,穿墙套管应保证密封。
8.14 甲、乙级实验室应设置去污间(或去污小室),位置靠近红区,以便于从红区拆出的设备部件的去污。
8.15 甲、乙级实验室的门和窗应便于清洗和去污,绿区和橙区的门、窗设计应有较高的密封性能,橙区的窗必须是固定的不能开启的,绿区的窗一般也不应开启。
8.16 甲、乙级实验室根据工作人员的数量和工作服受污染的程度,可设计专用洗衣房或在实验室内部设置洗涤间,其下水排入实验室低放下水系统。
8.17 丙级实验室一般设白区、绿区二个区或只设一个区进行布置,其设计同一般标准化学实验室。房间布局不要太挤,要有良好的通风。地面采用水磨石,局部地方加活动塑料覆面。开放型实验室人员活动和物料流动 9.1 开放型实验室人员活动
9.1.1 开放型实验室各区之间人员的活动,在进入时,通行路线只能是从白区至橙区,出来时则相反。
9.1.2 设计上应该保证工作人员在不同区域间的通行,必须通过卫生出入口或卫生闸门。
9.1.3 若实验室设事故出口,其位置及类型的设计,应保证对放射性污染保持可靠的控制,事故出口门的开关应灵活方便。
9.1.4 红区严禁设卫生设施,橙区原则上不应设卫生设施。设在白区、绿区的卫生设施,设计中应考虑尽可能减少被污染和污染扩散的危险。
9.1.5 绿区可以设饮用水间,但应选在不易污染、人流集中的地方,采用脚踏式或肘式开关。
9.2 放射性物料的流动
9.2.1 为使污染扩散的危险减到最低程度,放射性物质和样品的运送通道应尽可能短捷且与工作人员的通道分开。
9.2.2 放射性管道不允许通过白区、绿区。放射性固体废物应从橙区运出。废物的运输路线应避免通过白区和绿区,运输路线应尽量短,以便将照射的可能性和阻塞的可能性减至最小。
9.2.3 放射性物质必须在封闭的容器内运输,容器的设计应保证事故时不易泄漏及具有屏蔽能力。运输应使用专用车辆,并保障运输容器在运输中的稳定性。10 开放型实验室放射性物质的密封和通风
10.1 从事开放性放射性物质工作的各类设备和装置,设计上应采用密封技术。根据其工作特性分别提出密封要求,防止放射性液体泄漏和放射性气体及气溶胶逸出。
10.2 操作易挥发的高毒、极毒放射性物质及产生大量放射性气体和气溶胶的工作,应尽可能把污染源局限于较小的工作容积内并高度密封,限制可能被污染的体积和表面。
10.3 实验室的气流流向应是从放射性污染可能性小的方向流向污染可能性大的方向(从白区流向红区),各区之间维持一定的压差(一般白区负压为零毫米水柱;绿区负压为3~5mm水柱;橙区负压为10~15mm水柱;红区负压为20~30mm水柱)。
10.4 为保障操作放射性物质的箱、室的负压,设计上可采用负压自动调节阀。10.5 设计上应保障每个房间有足够的换气次数,白区换气次数一般在2~5次/h或自然通风;绿区换气次数为5~10次/h;橙区换气次数为10~20次/h;红区的换气次数视小室的大小可以20次/h~30次/h。
10.6 甲、乙级实验室工作场所的进风应当经过粗过滤器过滤,并且防止吸进来自实验室其它部位排出的气体。
10.7 甲、乙级实验室的排风应经过过滤,红区的排风一般应经二级过滤,为使排风系统可能受到的污染减至最小,应把过滤器直接安装在手套箱、工作箱和热室的顶壁上。过滤器前后应留取样口,以确定过滤效果。
10.8 丙级实验室进、排风不需过滤,但在设计上应考虑以后安装过滤器的可能性。
10.9 风机能力的设计,应留有一定余量。若实验室内有二个或多个排风系统时,这些排风系统的开启和关闭应设计成程序控制。
10.10 需要建立烟囱的实验室,烟囱高度经计算确定,实验室屋顶的废气排出口,须超过周围50m范围内最高屋脊3m以上。
10.11 在排气烟囱内应设有气体取样口,取样口的设计必须使所取样品有代表性、容易实现取样和取样时无危险。11 开放型实验室设备及上下水的设计 11.1 开放型实验室设备设计
11.1.1 实验室所用放射性设备的设计,除满足工艺要求外,还应性能可靠、经久耐用、操作灵活、拆卸方便,应尽量使放射性设备的各个部位都能清洗去污。11.1.2 所有可能进行检修的放射性设备,要求能将物料排空,以便于清洗、去污,尽量减少检修人员所受剂量。
11.1.3 对有可能进行取样的放射性设备,均应设计取样管头,取样线路应尽可能的短。
11.1.4 放射性设备部件的设计必须考虑到运行和维修时,使工作人员所受的照射保持在合理可行尽量低的水平。
11.1.5 阀门和管道的连接应设计成尽可能少的死区以及易去污、检修和更换,并避免杂质集聚。11.1.6 放射性废液贮罐的设计必须设有排气设施,以防贮罐产生超压或真空状态。
11.1.7 甲级实验室放射性物质的操作应在热室、屏蔽工作箱或手套箱内进行,乙级实验室放射性物质的操作应在屏蔽工作箱或手套箱内进行;丙级实验室放射性物质的操作一般在手套箱、通风柜或工作台上进行。11.2 开放型实验室上下水设计
11.2.1 甲、乙级实验室凡有污染风险的操作间,在其出口附近应该设置洗手池,并选用脚踏式或肘式开关。
11.2.2 甲、乙级实验室操作间地面发生污染时,应采用干式去污,故房间地漏下水可接工业废水下水系统。
11.2.3 甲、乙级实验室白区和绿区间卫生出入口的淋浴水可接到工业废水下水系统,绿区和橙区间卫生闸门处的气衣冲洗水应接入低放下水系统。
11.2.4 饲养动物的实验室,进行放射性实验前的动物房冲洗水排入一般生活下水,含有放射性物质后的动物房冲洗水应排入低放下水。
11.2.5 甲、乙级实验室操作放射性物质的专用设备室内,应设低放下水系统。
11.2.6 含有放射性物质的低放下水,原则上不允许通过生活下水道、雨水下水道和工业废水下水道排放。特殊情况下,设计时应经实验室所在地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11.2.7 在可能出现放射性污染因去污而需要大量水的场合,应设计有足够排污能力的低放下水系统。11.2.8 当实验室室外的上水管道与放射性废液管道平行敷设时,它们之间的距离,一般不应小于3m,其标高应高于放射性废液管道。当交叉敷设时,应设在放射性废液管道的上方,距离至少大于1m,且交叉处应避开放射性废液管道的焊缝并给废液管道加套管隔离。12 开放型实验室放射性废物处理 12.1 开放型实验室放射性气体的处理
12.1.1 实验室工艺设计中,应力求减少放射性气体的产生量,使外排的放射性物质尽可能的少。
12.1.2 放射性气体和气溶胶在排入大气之前,应采取衰变、过滤等措施,并经烟囱排放。对所排气体应进行取样和监测,使排出的气体及气溶胶在不同地区空气中产生的污染不超过相应地区空气中的限值,并做到合理可行尽量低。12.2 开放型实验室放射性废液的处理
12.2.1 实验室工艺设计中,应力求减少放射性液体的产生量,尽量采取复用手段。设计上应采用净化、浓缩及固化等处理措施,减少废液量和限制放射性物质排放量。
12.2.2 当采用贮罐贮存甲、乙级实验室产生的放射性废液时,设计上应提供备用贮罐,供事故情况下倒罐用。
12.2.3 放射性废液贮罐应设有液面测量信号装置,以防废液溢出。中、高放废液贮罐所在设备室应有检漏设施,并有足够的屏蔽和防渗漏措施。
12.2.4 若甲、乙级实验室采用管道输送放射性废液时,管线的敷设应便于正常维修,并应有防水、检漏、倒空和去污等措施。依照管道内液体放射性浓度的高低,对管沟提出如下要求:
a.输送高放废液,应设单独管沟,管沟内敷设不锈钢覆面。b.输送中放废液的管沟设碳钢涂漆托盘。
c.输送低放废液的管道可敷设在混凝土管沟内。
12.2.5 室内外所有明设的低放射性管道,都应加以标记,以免这些管道遭受破坏。
12.3 开放型实验室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理
12.3.1 各类放射性实验室操作放射性物质的工作场所,应设置脚踏式放射性固体废物收集桶。
12.3.2 各类放射性实验室都应设有废物暂存设施。规模较大的甲级实验室应设计放射性固体废物暂存库,用以收集实验室产生的放射性固体废物。废物库内可设打包、减容设备,废物库的设计应能容纳预定时间内产生的废物体积,并适当留有余量;规模小的甲级和乙级实验室,应设有放射性固体废物暂存间,当积存一定量后,送当地放射性固体废物库贮存。13 开放型实验室辐射屏蔽设计 13.1 辐射屏蔽设计原则
13.1.1 任何可能对工作人员产生外照射危害的辐射源均应考虑屏蔽,经屏蔽后的剂量率应符合设计规定值。
13.1.2 设计屏蔽层时,应按设备可能操作的最大放射性活度、最危险的距离和可能工作的最长时间进行计算。此外还应考虑到可能出现的事故及未来的发展。13.1.3 计算墙壁、地板及天棚的屏蔽层时,除应考虑屏蔽室所在地区的辐射源外,还要考虑到相邻地区存在的辐射源的影响以及因散射辐射带来的照射。13.1.4 原则上不允许在屏蔽层中存在着人与放射源相对的直通缝隙,由于穿管、物料通道等原因在屏蔽层内开孔,造成屏蔽效果的减弱,设计上应进行屏蔽补偿。
13.1.5 当操作同时存在α、β和含强中子辐射的放射性物质时,除考虑该种射线自身的屏蔽外,设计上还应考虑(α、n)反应、轫致辐射及活化作用产生的辐射的屏蔽。
13.2 辐射屏蔽设计标准
13.2.1 设计屏蔽层时,放射性工作人员正常的工作时间按每年50周,每周40h计算。
13.2.2 屏蔽层设计时采用的外照射剂量当量率计算限值如下: 白区不超过0.25×10-2mSv/h(0.25mrem/h); 绿区不超过0.75×10-2mSv/h(0.75mrem/h); 橙区不超过2.5×10-2mSv/h(2.5mrem/h);
红区热室、工作箱和手套箱间的隔墙,在墙、室内的放射源不撤出情况下,在相邻箱、室内产生的剂量当量率不超过(25~100)×10-2mSv/h(25~100mrem/h)。
13.2.3 屏蔽层局部漏束产生的剂量当量率,可根据操作特性适当放宽。
13.2.4 实验室内放射性物质转运容器,其计算剂量当量率在距容器表面20cm处为(2.5~25)×10-2mSv/h(2.5~25mrem/h);实验室内放射性检修设备,其计算剂量当量率在距设备表面20cm处为(2.5~100)×10-2mSv/h(2.5~100mrem/h)。
13.3 某些屏蔽设计参数的选取
13.3.1 直接连接在放射性溶液设备上的排气管道,屏蔽计算时,按管道充满液体考虑,其放射性浓度值按设备内溶液放射性浓度值降一个量级计算。
13.3.2 连接在放射性设备上的非放管道,断流阀及阀后连接到放射性设备上的部分,按放射性管道处理。
13.3.3 由于操作失误或在发生事故时,可能吸进放射性溶液的非放管道,按放射性管道处理。
13.3.4 在屏蔽计算时,所有放射性溶液设备、管道和阀门,都要考虑放射性物质在器壁上的吸附效应。放射性设备及管道,吸附备用系数值从1~3,对放射性阀门其值从1~5。13.4 屏蔽材料
13.4.1 常用辐射屏蔽材料见附录A(补充件)。
13.4.2 设计上应对屏蔽材料性能提出要求,屏蔽层中不能出现空洞,此外还应注意材料的耐热性、耐火性、耐辐照性及经济性。
13.4.3 设计上要考虑材料的多用性,如所选材料既能屏蔽γ又能屏蔽中子,还可做为结构材料。
13.4.4 用铅做屏蔽材料时,要注意铅本身重量可能带来的蠕动,应保证其不发生形变,以免影响屏蔽效果。
13.4.5 用水做屏蔽时,设计上须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发生意外失水事故。13.4.6 在某些特定辐射情况下,必须考虑所用材料产生感生放射性的影响。14 开放型实验室辐射监测设计
14.1 开放型实验室辐射监测设计包括: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场所的监测、周围环境监测及剂量监测系统的设计等。
14.1.1 设计个人剂量监测时,应根据放射性辐射特性、剂量仪表特性及环境特性,选择相适应的监测手段。
14.1.2 工作场所的监测,主要指β、γ及中子辐射水平、空气中放射性气体及气溶胶的浓度和组分、表面污染水平及污染范围、检修及处理事故时的监测设计。14.1.3 周围环境的监测,主要包括排入环境的放射性废水、废气的量和组分,附近居民区内的空气、水、土壤,有代表性的动植物样品中放射性核素的量与组分,以及地面的β、γ辐射水平等的监测设计。14.1.4 规模大的开放型实验室辐射监测中心实验室的设计。
14.1.5 实验室辐射监测用房及剂量监测系统的设计。
14.2 甲、乙级实验室内,凡经常有人活动的放射性工作场所,γ和中子剂量率有可能超过该处设计值时,可设固定式仪表远距离监测。固定式仪表的探头一般布置在可能出现异常照射的地点,安装高度以距地面1~1.5m为宜,仪表应能给出声、光信号。
14.3 甲、乙级实验室内,凡放射性气体或气溶胶浓度可能超过该区域规定的空气浓度值的放射性工作场
所,可设固定式取样系统。取样点要考虑污染来源和气流方向,设在最易发现空气污染的地方。14.4 甲级实验室操作大量α放射性物质的工作场所及烟囱排出口处应设α放射性气溶胶连续监测仪。14.5 甲、乙级实验室卫生出入口及区域间的卫生闸门处应设表面污染检查仪表,对工作人员的体表、衣服及携带的工具等进行监测以了解污染水平、范围,防止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14.6 甲、乙级实验室辐射监测系统控制间及样品测量室布置上,必须考虑外照射、放射性气溶胶、温度、湿度等因素对仪表测量值的影响。
14.7 丙级实验室一般采用便携式仪表和取样器进行放射性监测和取样。15 其它安全技术措施
15.1 存在临界安全问题的开放型实验室,其临界安全设计应严格执行EJJ6的有关规定。
15.2 注意一般工业安全,应采取措施防止因为一般工业安全事故导致放射性事故的发生(如防火、防爆、防水等)。
15.3 重要系统(如通风系统)及维持安全必不可少的设备应提供的备用电源。15.4 放射性物质贮存场所应严加看管,设计上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放射源的丢失(如加高废物贮存库的窗高、双道门等)。附 录 A 辐射屏蔽材料特性
(补充件)
A1 常用辐射屏蔽材料的特性见表A1。表A1 材料名称 石蜡(D30H62)聚氯乙烯(CH2)x 水
有机玻璃(C5H3O2)碳化硼(B4C)普通混凝土 重混凝土 铸 铁 钢 板 铅 铅玻璃型号/ZF1 ZF6 ZF7 密 度(g/cm3)0.920.96 1.0 1.18 1.8 2.2~2.4 3.1;3.6 7.2 7.8 11.34 3.86 4.77 5.2 量级为1022 — — — — — — 含 氢 数原子/cm3 8.18×1032 8.27×1022 6.69×1022 5.70×1022 — 配方不同,有所差异量级为10
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医用放射性物质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医用放射性物质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1、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49号)及有关放射防护规章制度,成立射线防护领导小组。
2、科室设一名安全员,负责日常安全防护,包括安全门锁,通风条件,个人剂量的审查及受检者的防护等。
3、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操作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
4、机房门必须张贴电离辐射警示标志,门头挂警示灯。
5、如果发生意外情况,应及时向院射线防护领导小组汇报,并与公安部门、环保部门联系。
6、定期请市环保部门、省放射防护所有关专家对科室及周围环境射线情况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医用放射性物质安全管理制度
从事放射性工作单位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49号),成立“辐射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搞好本单位辐射安全的自主管理,使本单位的辐射安全防护工作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
一、对新建、改建、扩建放射性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措施,必须向卫生、环境行政部门书面报告,经审查同意后方能施工。施工期间应接受卫生、环境部门监督。竣工后,经验收合格方能启用。
二、从事放射性工作的单位,必须严格遵守许可登记制度。领取许可证后方可从事许可登记范围内的放射工作,辐射安全许可证每一至二年由原审批部门经行一次核查。
三、放射工作人员必须经辐射安全防护知识培训,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后方可上岗。
四、放射工作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对方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就业前体检与就业后定期体检等管理规定。
五、从事放射性工作的单位,必须加强对受检者及公众的防护,并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做到正确使用。
六、凡取得“许可登记证”的放射工作单位,在需要改变或终止许可登记内容时,必须向市卫生、环境、公安部门办理变更或注销手续。
第三篇:放射性物质与可发生游离辐射设备及其辐射作业管理办法解读
放射性物質與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及其輻射作業管理辦法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一月二十二日會輻字第0九二000一五一一號令發布 94.02.23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令:修正「放射性物質與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及其輻射作業管理辦法」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二月二十三日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會輻字第 0940008702 號令修正發布第 1、2、4~6、8、9、13、17、20、22、26~28、30、31、34、35、36、41、44、49、50、52、53、55、57 條條文;刪除第 24 條條文;本辦法修正條文自發布日施行 修訂後全文
第 一 章 總則
第 1 條 本辦法依游離輻射防護法(以下簡稱本法)第二十九條第五項規
定訂定之。
第 2 條 本辦法用詞定義如下:
一、密封放射性物質:指置於密閉容器內,在正常使用情形下,足以與外界隔離之放射性物質。
二、改裝:指放射性物質、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或其使用場所有
下列情形之一者:
(一)變更密封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主射束方向。(二)增加密封放射性物質活度。(三)增加x光機之公稱電壓。(四)增加加速器之加速電壓。(五)變更輻射防護屏蔽。(六)其他經主管機關指定者。
三、標誌:指將放射性核種加入其他物質結合成放射性化合物之
過程。
四、櫃型:指原設計或製造型式之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
設備,裝置於有適當屏蔽之櫃中,使用時能防止人員
第 頁
一 進入,但該櫃不為建築物之一部分。
五、高強度輻射設施指下列之一設施:
(一)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加速電壓值大於三千萬伏﹙30MV﹚
之設施。
(二)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粒子能量大於三千萬電子伏
﹙30MeV﹚之設施。
(三)使用密封放射性物質活度大於一千兆貝克﹙1000TBq﹚之
設施。
六、過境:指貨品經由我國機場、港口,未經卸載,以同一航空器
或運輸工具,進入其他國家或地區,所做一定期間之b 停留。
七、轉口:指貨品經由我國機場、港口,卸載後以同一或不同航
空器或運輸工具,進入其他國家或地區,所做一定期間 之停留。
八、表面污染物體:指一本身不具放射性之固體其表面受放射性物
質污染者,但不包括放射性廢棄物。
第 二 章 申請輸入、轉讓、輸出、過境或轉口之許可 第 3 條 申請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之輸入、轉讓或輸出許可者,應符合下列資格之一:
一、政府機關(構)。
二、高中(職)以上學校或學術研究機構。
三、公司或其他法人。
四、衛生主管機關核准設立之醫療院所、醫事放射所或醫事檢驗
所。
五、依獸醫師法核准設立之獸醫院所。
六、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准者。
前項申請輸入或轉讓者,應符合下列條件:
一、具有合格操作人員。但經主管機關核准者不在此限。
第 頁
二
二、具適當使用場所或存放場所。
三、其他經主管機關指定者。
第一項申請輸出者,應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一、領有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之許可證或登記證者。
二、領有放射性物質生產許可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製造許可者。
三、其他經主管機關指定者。
第 4 條 輸入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者,申請人應填具申請書,並檢附下列文件,向主管機關申請審查合格後,發給許可:
一、機關(構)設立或登記證明文件影本。政府機關(構)免附。
二、原廠輻射安全測試中文或英文結果文件。
三、型錄及圖說。
四、放射性物質應另檢送運送說明相關文件。
同一廠牌型式之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經審查核者,再
行申請輸入時,得免附前項第三款文件。取得中央衛生主管機關 醫療器材輸入許可證者,得免附前項第二款及第三款文件。
領有主管機關核發之非密封放射性物質使用許可證或登記證之設
施經營者,申請輸入時,得免附第一項文件。
領有主管機關核發之密封放射性物質許可證或登記證之設施經
營者,申請輸入更換用之密封放射性物質時,應檢附第一項第二款及第四款文件。
第 5 條 轉讓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者,受讓人應填具申請,並檢附下列文件,向主管機關申請審查合格後,發給許可:
一、機關(構)設立或登記證明文件影本。政府機關(構)免附。
二、放射性物質應另檢送運送說明相關文件。
領有主管機關核發之非密封放射性物質使用許可證或登記證之設
施經營者,受讓人申請非密封放射性物質轉讓時,得免附前項文 件。
第 6 條 輸出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者,申請人應填具申請,向主管機關申請審查合格後,發給許可。
第 頁
三 申請輸出放射性物質,應另檢送運送說明相關文件。
第 7條 申請表面污染物體之輸入或輸出許可者,應符合下列資格之一:
一、政府機關(構)。
二、大專校院或學術研究機構。
三、公司或其他法人。
四、衛生主管機關核准設立之醫療院所。
五、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准者。
申請輸入或輸出之表面污染物體,應符合放射性物質安全運送規 則之規定。
第 8 條 輸入或輸出表面污染物體者,應檢送下列文件,向主管機關申請
審查合格後,發給許可:
一、包件或包裝擦拭測試及表面劑量率資料。
二、運送說明相關文件。
第 9 條 放射性物質之過境,託運人或運送人應檢送交運文件,向主管機
關申請審查合格後,發給許可。
放射性物質之轉口,託運人或運送人應檢送下列文件,向主管機
關申請審查合格後,發給許可:
一、交運文件。
二、輻射防護計畫。
三、退運計畫。
放射性物質過境或轉口之運送,應符合放射性物質安全運送規
則之規定。
放射性物質以微量包件運送者,不適用第一項及第二項規定。第 10條 輸入、轉讓、輸出、過境或轉口許可之有效期限為半年。
第 三 章 申請使用、安裝、改裝或持有之許可、許可證或登記備查 第 11 條 申請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之使用許可證或登記證,應符合下列資格之一:
一、政府機關(構)。
第 頁
四
二、高中(職)以上學校或學術研究機構。
三、公司或其他法人。
四、衛生主管機關核准設立之醫療院所、醫事放射所或醫事檢驗
所。
五、依獸醫師法核准設立之獸醫院所。
六、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准者。前項申請使用者,應符合下列條件:
一、具有合格操作人員。
二、具適當使用場所或存放場所。
三、其他經主管機關指定者。
第 12 條 使用下列放射性物質者,應向主管機關申請登記證:
一、毒氣偵檢器中任一組件中所含鋂二四一之活度為一千萬貝克(10MBq)以下,在正常使用狀況下,其可接近表面五公分處劑量率為每小時五微西弗以下者。
二、放射性物質在儀器或製品內形成一組件,其活度為豁免管制
量一千倍以下,在正常使用狀況下,其可接近表面五公分 處劑量率為每小時五微西弗以下者。
三、氣相層析儀或爆裂物偵檢器所含鎳六三之活度為七億四千萬
貝克(740MBq)以下,在正常使用狀況下,其可接近表面五 公分處劑量率為每小時五微西弗以下者。
四、避雷針中所含鋂二四一之活度為三億七千萬貝克(370MBq)
以下者。
五、前四款以外之放射性物質活度為豁免管制量一百倍以下者。
六、其他經主管機關指定者。
使用前項規定以外之放射性物質者,應向主管機關申請許可證。
第 13 條 使用下列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者,申請人應向主管機關申請登記
證:
一、公稱電壓為十五萬伏(150kV)或粒子能量為十五萬電子伏
第 頁
五(150keV)以下者。
二、櫃型或行李檢查x光機、離子佈植機、電子束焊機或靜電消
除器在正常使用狀況下,其可接近表面五公分處劑量率為每 小時五微西弗以下者。
三、其他經主管機關指定者。
使用前項以外之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者,應向主管機關申請許可
證。
第 14 條 使用應申請許可之密封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者,應
於申請輸入或轉讓時,填具申請書,並檢附下列文件,向主管機 關申請審查。其需安裝者,審查合格發給安裝許可;無需安裝者,應於主管機關發給輸入或轉讓許可後,檢送第二項文件,送主管 機關審查及檢查合格後,發給使用許可證:
一、機關(構)設立或登記證明文件影本。政府機關(構)免附。
二、相關操作人員證明文件影本及在職證明。
三、作業場所輻射安全評估。無需安裝者得免附屏蔽規劃。
四、輻射防護計畫及輻射安全作業守則。
五、密封放射性物質,應提送放射性物質原始證明文件影本。
六、符合輻射防護管理組織及輻射防護人員設置標準規定者,應
提送輻射防護人員認可證書影本。
前項申請人取得安裝許可後,始得依核准之作業場所輻射安全評估、平面圖及屏蔽規劃進行安裝工程。工程完竣後三十日內,檢送下列文件,送主管機關審查及檢查合格後,發給使用許可證:
一、輻射安全測試報告(以下簡稱測試報告)。
二、符合第五十二條第一項規定之密封放射性物質者,應提送密封放射性物質擦拭測試報告(以下簡稱擦拭報告)。
第 15 條 使用應申請許可之非密封放射性物質或分裝、標誌放射性物質者,申請人應填具申請書,並檢附下列文件,向主管機關申請審查及檢查合格後,發給使用許可證:
一、機關(構)設立或登記證明文件影本。政府機關(構)免附。
第 頁
六
二、相關操作人員證明文件影本及在職證明。
三、作業場所輻射安全評估。
四、輻射防護計畫及輻射安全作業守則。
五、從事標誌放射性物質者,應提送放射性物質之物理、化學性
質及相關處理程序。
六、符合輻射防護管理組織及輻射防護人員設置標準規定者,應另檢附輻射防護人員認可證書影本。
第 16 條 第十四條第一項第三款及前條第三款之作業場所輻射安全評估,應依輻射作業之規模及性質,參酌下列事項為適當之評估:
一、場所平面圖及屏蔽規劃。
二、放射性污染物之處理措施。
三、移動型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之防護措施。
四、人員劑量之評估。
第 17 條 使用許可證有效期間最長為五年,設施經營者應於期限屆滿前六
十日至三十日內,填具申請書,並檢附下列文件,向主管機關申 請審查及檢查合格後,換發使用許可證:
一、機關(構)設立或登記證明文件影本。政府機關(構)免附。
二、原領使用許可證。
三、最近三十日內測試報告。
第 18 條 領有使用許可證之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改裝時,設施經營者應於改裝前填具申請書,並檢附下列文件,向主管機關申請審查合格後,發給改裝許可:
一、依第十六條規定所為之作業場所輻射安全評估。
二、相關操作人員證明文件影本。
三、原領使用許可證。
前項改裝涉及輻射安全變更者,應檢送輻射防護計畫或輻射安全作業守則。
設施經營者取得改裝許可後,始得依核准之作業場所輻射安全評估進行改裝工程。工程完竣後三十日內,應檢送下列文件,送主
第 頁
七 管機關審查及檢查合格後,發給使用許可證:
一、測試報告。
二、符合第五十二條第一項規定之密封放射性物質者,應提送擦拭報告。
第 19 條 使用應申請登記備查之密封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者,申請人應於申請輸入或轉讓時,填具申請書並檢附下列文件,向主管機關申請審查。其需安裝者,審查合格後發給安裝許可;無需安裝者,應於主管機關發給輸入或轉讓許可後,檢送第二項文件,送主管機關審查合格後,發給使用登記證:
一、機關(構)設立或登記證明文件影本。政府機關(構)免附。
二、相關操作人員證明文件影本及在職證明。
三、場所平面圖及屏蔽規劃。無需安裝者得免附屏蔽規劃。
四、輻射防護計畫。
五、密封放射性物質,應提送放射性物質原始證明文件影本。前項申請人取得安裝許可後,始得依核准之場所平面圖及屏蔽規劃進行安裝工程。工程完竣後三十日內,應檢送下列文件,送主管機關審查合格後,發給使用登記證:
一、測試報告。
二、符合第五十二條第一項規定之密封放射性物質者,應提送擦
拭報告。
第 20 條 使用應申請登記備查之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者,符
合第十二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四款或第十三條第一項第二款者,申請人得免附前條第一項第三款屏蔽規劃。
第 21條 使用應申請登記備查之非密封放射性物質或分裝、標誌放射性物質者,申請人應填具申請書,並檢附下列文件,向主管機關申請審查合格後,發給使用登記證:
一、機關(構)設立或登記證明文件影本。政府機關(構)免附。
二、相關操作人員證明文件影本及在職證明。
三、場所平面圖及屏蔽規劃。
第 頁
八
四、輻射防護計畫。
五、從事標誌放射性物質者,應提送放射性物質之物理、化學性質及相關處理程序。
第 22 條 設施經營者每五年應於使用登記證登載送審日期之前後一個月
內,檢送下列文件,送主管機關審查:
一、機關(構)設立或登記證明文件影本。政府機關(構)免附。
二、原領使用登記證正本。
三、最近三十日內之測試報告。
第 23條 領有使用登記證之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改裝時,設施經營者應於改裝前填具申請書,並檢附下列文件,向主管機關申請審查合格,發給改裝許可:
一、場所平面圖及屏蔽規劃。
二、相關操作人員證明文件影本。
三、原領使用登記證。
設施經營者取得改裝許可後,始得依核准之場所平面圖及屏蔽規劃進行改裝工程。工程完竣後三十日內,應檢送下列文件,送主管機關審查合格後,發給使用登記證:
一、測試報告。
二、符合第五十二條第一項規定之密封放射性物質者,應提送擦拭報告。
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之能量或放射性物質之總活度於改裝後已達申請許可證之規定者,應依第十八條規定辦理。
第 24 條(刪除)
第 25 條 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遷移新址或變更作業場所者,設施經營者應填具申請書,並分別依第十四條及第十九條安裝規定申請使用許可證或登記證。
領有非密封放射性物質使用許可證或登記證之設施經營者,增加使用之核種數量或活度,應分別依第十五條及第二十一條規定申請使用許可證或登記證。
第 頁
九 第 26 條 使用高強度輻射設施者,申請人應填具申請書,並檢附下列文件,向主管機關申請審查合格後,發給安裝許可:
一、機關(構)設立或登記證明文件影本。政府機關(構)免附。
二、作業場所輻射安全評估。
三、輻射防護計畫及輻射安全作業守則。
四、作業場所屏蔽與機械設備之結構及耐震程度證明。
五、運轉訓練及運轉實務訓練規劃。
六、試運轉計畫及期程。
七、密封放射性物質,應檢送放射性物質原始證明文件影本。
八、意外事故處理程序。
前項第二款之作業場所輻射安全評估,應含下列內容:
一、場所平面圖及屏蔽規劃。
二、設施輻射劑量評估及防護措施。
三、放射性污染物(含活化物)處理措施。
四、其他經主管機關指定者。
申請人取得安裝許可後,始得依核准之輻射安全評估、平面圖及
屏蔽規劃進行安裝工程。工程完竣後三十日內,應檢送測試報告,送主管機關審查及檢查合格後,發給試運轉許可。
完成試運轉後,申請人應於三十日內檢送包含下列事項之輻射安
全分析報告,送主管機關審查及檢查合格後,發給使用許可證:
一、區域監測結果。
二、人員劑量監測結果。
三、試運轉紀錄。
四、其他經主管機關指定者。
第 27 條 高強度輻射設施之使用許可證有效期間最長為五年,設施經營者應
於期限屆滿前六十日至三十日內,填具申請書,並檢附下列文件,向主管機關申請審查及檢查合格後,換發使用許可證:
一、機關(構)設立或登記證明文件影本。政府機關(構)免附。
第 頁
一○
二、最近三十日內測試報告。
第 28 條 第十六條第一款、第十九條第一項第三款、第二十一條第三款、第
二十三條第一項第一款及第二十六條第二項第一款之場所平面圖 及屏蔽規劃,應依規模及性質,參酌附件之規定辦理。
第 29 條 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經核准安裝或改裝後,應依下列規定期限完成。未於期限內完成者,得於期滿前一個月向主管機關申請展延:
一、高強度輻射設施應自核准安裝之日起二年內完成。
二、前款以外之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應自安裝或改裝核准之日起一年內完成。
第 30 條 從事銷售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或第十二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三款
之密封放射性物質,而申請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或密封放射性物 質持有者,申請人應填具申請書,並檢附下列文件,向主管機關 申請審查合格後,發給持有許可證:
一、機關(構)設立或登記證明文件影本。政府機關(構)免附。
二、持有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或密封放射性物質之廠牌、型式、核種、活度及數量說明文件。
三、輻射防護計畫。
四、適當存放場所之證明文件。
第 31 條 前條發給之持有許可證有效期間最長為五年,設施經營者應於期
限屆滿前六十日至三十日內,填具申請書,並檢附下列文件,向 主管機關申請審查合格後,換發持有許可證:
一、機關(構)設立或登記證明文件影本。政府機關(構)免附。
二、原領持有許可證。
三、輻射防護計畫。
第 32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申請人應申請持有許可證:
一、未能於第二十九條規定期限內完成安裝或改裝者。
二、經主管機關核准輸入或轉讓,於到貨後無法進行安裝者。
三、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准者。
第 頁
一一 申請人應於第二十九條規定期限屆滿前三十日或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到貨日起三十日內,檢送下列文件,向主管機關申請審查,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審查合格後,發給持有許可證;放射性物質審查及檢查合格後,發給持有許可證:
一、持有原因。
二、輻射防護計畫。
三、存放場所。放射性物質應提送存放場所之平面圖及屏蔽規劃。
四、符合第五十二條第一項規定之密封放射性物質者應提送擦拭報告。
前項持有許可證有效期限最長為二年。
第 33 條 許可證或登記證遺失、損毀或登載事項變更者,設施經營者應自事實發生之日起三十日內,填具申請書,向主管機關申請補發或換發,經審查合格發給許可證或登記證。許可證之有效期限與原證相同。
第 34 條 設施經營者更換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之 x 光管或加速管時,應依
下列規定辦理:
一、使用許可證者,於更換後十五日內檢送測試報告,送主管機
關備查。
二、使用登記證者,其測試報告自行留存。
領有使用許可證或登記證之放射性物質,設施經營者拆除更換放
射性物質,應於更換前檢送下列文件,送主管機關審查,並於更 換後十五日內檢送擦拭報告及新裝放射性物質原始證明文件影 本,送主管機關備查:
一、原領使用許可證或登記證影本。
二、輸入或轉讓申請書。
三、運送說明相關文件。
四、更換後原放射性物質之處理方式。
第 頁
一二 第 四 章 申請停止使用或永久停止使用之許可
第 35 條 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需停止使用者,設施經營者應
填具申請書,並檢附下列文件,向主管機關申請審查,可發生游 離輻射設備審查合格後,發給停用許可;放射性物質審查及檢查 合格後,發給停用許可:
一、原領使用許可證或登記證。
二、存放場所之描述。放射性物質應檢送存放場所之平面圖及屏
蔽規劃。
前項許可有效期間最長為二年。
第 36 條 經核准停止使用之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於申請恢
復使用時,應依第十四條或第十九條規定辦理。但於主管機關原 核准場所使用者,得免申請安裝許可。
前項核准停止使用之原因為無合格操作人員者,於申請恢復使用
時,設施經營者應填具申請書,並檢附下列文件,向主管機關申 請審查合格後,發給使用許可證或使用登記證:
一、機關(構)設立或登記證明文件影本。政府機關(構)免附。
二、合格操作人員證明文件影本。
第 37 條 設施經營者於放射性物質永久停止使用,而以放射性廢棄物處理時,應填具申請書,並檢附下列文件,向主管機關申請審查合格後,發給許可:
一、密封放射性物質廢棄計畫表。
二、放射性物質原始證明文件影本。
三、原領使用許可證或登記證。
四、運送說明相關文件。
前項申請經主管機關核准後,設施經營者應於三個月內,將放射性廢棄物運送至接收單位。於完成接收後三十日內,檢送輻射作業場所偵測證明及接收文件,送主管機關備查。
第 38 條 設施經營者於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永久停止使用,而以輸出國外方式處理時,應檢送下列文件,向主管機關申請審
第 頁
一三 查合格後,發給許可:
一、輸出申請書。
二、原領使用許可證或登記證。
三、放射性物質應提送運送說明相關文件。
第 39 條 設施經營者於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永久停止使用,而以轉讓方式處理時,受讓人應依下列方式辦理:
一、經指定應申請許可之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應依第五條及第十四條規定辦理。
二、經指定應申請登記備查之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應依第五條及第十九條規定辦理。前項受讓人申請持有者,應依第五條及第三十二條規定辦理。
第 40 條 設施經營者於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永久停止使用,而以廢棄方式處理時,應填具申請書,並檢附原領使用許可證或登記證,向主管機關申請審查合格後,依主管機關指定之部分自行破壞至不堪使用狀態,並拍照留存備查或報請主管機關派員檢查。
第 41 條 設施經營者於非密封放射性物質永久停止使用時,應填具申請
書,並檢附下列文件,向主管機關申請審查合格後,依核准之計 畫完成除污,並報請主管機關檢查:
一、原領使用許可證或登記證。
二、除污計畫書。
前項第二款除污計畫書之內容應包括除污期程、除污方式、放射
性廢棄物處理方式、除污作業區域劃分及人員管制措施。
第 五 章 申請展示或租借之許可
列資格之一:
一、政府機關(構)。
二、大專校院或學術研究機構。
三、公司或其他法人。
第 頁
一四
第 42 條 申請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之展示許可者,應符合下
四、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准者。前項申請展示者,應符合下列條件:
一、經主管機關認可之從事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銷售服務業務者。
二、展示期間不得超過二個月。機關申請審查合格後,發給許可:
一、型錄及圖說。
二、展示計畫書及展示期程。
第 44 條 第十二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四款之放射性物質或第十三條第一項
第二款之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者,得申請動態展示。
前項展示,申請人應檢送下列文件,向主管機關申請審查合格
後,發給許可:
一、型錄、圖說及輻射安全資料。
二、輻射防護計畫。
三、相關操作人員證明文件影本。
四、展示計畫書及展示期程。
第 45條 申請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之租借許可者,應符合下列資格之一:
一、政府機關(構)。
二、大專校院或學術研究機構。
三、公司或其他法人。
四、衛生主管機關核准設立之醫療院所、醫事放射所或醫事檢驗所。
五、依獸醫師法核准設立之獸醫院所。
六、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准者。前項申請租借者,應符合下列條件:
一、承租人或借用人需具合格操作人員或由出借人或貸與人提供。
二、具適當使用場所或存放場所。
第 頁
一五
第 43條 靜態展示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者,申請人應檢送下列文件,向主管
三、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需為移動型或車載型或供校正用之放射性物質。
第 46 條
申請租借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者,承租人或借用人應敘明理由,並檢送下列文件向主管機關申請審查合格後,發給許可:
一、原領許可證或登記證影本。
二、預定租借期間。
三、依第十六條所為之作業場所輻射安全評估。登記備查之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得免附。
四、輻射防護計畫及輻射安全作業守則。
五、機關(構)設立或登記證明文件影本。政府機關(構)免附。
六、相關操作人員證明文件影本及在職證明。
前項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租借期滿,承租人或借用人應立即返還出借人或貸與人,並應於一個月內檢送測試報告送主管機關備查。符合第五十二條第一項規定之密封放射性物質者,應提送擦拭報告。
第六章 管理
第 47 條
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之輻射安全測試及密封放射性物質擦拭測試,應由經主管機關認可之輻射防護偵測業務者或設施經營者指定之輻射防護人員為之。
第 48條 設施經營者使用非密封放射性物質者,應於每週或每次作業完畢後,偵測其工作場所污染情形乙次並記錄。每年應就排放之廢水取樣至少二次,並偵測分析其核種。
第 49 條 設施經營者對下列證件所載之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
備,每半年應查核其料帳及使用現況,查核紀錄並應留存備查:
一、放射性物質使用或持有許可證、登記證。
二、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使用或持有許可證。
第 50 條 使用或持有密封放射性物質之設施經營者,應於每月一日至十五
第 頁
一六 日之期間內,向主管機關申報前月之使用或持有動態。
前項申報作業,得以網際網路方式辦理。
第 51 條 放射性物質之輸入經主管機關許可後,申請人應於放射性物質到貨時,確認包裝、包件表面完整性,並偵測其表面劑量率及擦拭測試後記錄之。但放射性物質活度或活度濃度為豁免管制量一百倍以下、微量包件或惰性氣體之放射性物質者,不在此限。
第 52 條 設施經營者使用或持有半化期大於三十天之貝他或加馬核種活度
大於三百七十萬貝克(3.7MBq)或阿伐核種活度大於三十七萬貝克(370kBq)之密封放射性物質者,應依第三項規定時間,實施密封放 射性物質擦拭測試,並留存紀錄備查。
下列密封放射性物質得免依前項規定,實施擦拭測試:
一、液態閃爍計數器中供校正用密封放射性物質。
二、氣態密封放射性物質。
三、其他經主管機關指定者。
密封放射性物質之擦拭報告,設施經營者應依下列規定時間實施:
一、遠隔治療設備、遙控後荷式治療設備用之密封放射性物質為
半年實施一次。
二、其他用途之密封放射性物質為每年實施一次。
三、毒氣偵檢器中所含之鋂二四一為每三年實施一次。
四、其他經主管機關公告者應於規定時間實施。
第一項放射性核種為鐳者,其擦拭測試應包含氡氣洩漏測試。
第一項擦拭測試結果大於一百八十五貝克者,設施經營者應即停
止使用,並於七日內向主管機關申報。
第 53 條 本辦法規定之測試報告、擦拭報告、廢水樣品偵測紀錄、工作場
所偵測紀錄及定期查核紀錄,應保存三年。
第七章 附則
第 54 條 依本辦法申請或換發各項許可、許可證或登記證,申請人應檢附審查之文件,除本辦法規定者外,主管機關得視需要公告指定之。
第 頁
一七 第 55 條 本法施行前,主管機關核發之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
執照,得繼續使用至有效期間屆滿。
屆期繼續使用者,設施經營者應於期限屆滿前六十日至三十日 內,填具申請書,並檢附下列文件,向主管機關申請換發使用許 可證或登記證。應申請許可者,經審查及檢查合格後,發給使用 許可證;應申請登記備查者,經審查合格後,發給使用登記證:
一、機關(構)設立或登記證明文件影本。政府機關(構)免附。
二、相關操作人員證明文件影本及在職證明。
三、原領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或放射性物質執照。
四、最近三十日內之測試報告。
本法施行前,業經豁免或經公告免申請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
輻射設備執照,本法施行後應申請許可或登記備查者,申請人應 自本法施行後二年內,填具申請書,並檢附下列文件,向主管機 關申請審查合格後,發給使用許可證或登記證:
一、機關(構)設立或登記證明文件影本。政府機關(構)免附。
二、相關操作人員證明文件影本及在職證明。
三、測試報告。
四、輻射防護計畫。許可證者應另檢送輻射安全作業守則。
前二項換發或申請符合第五十二條第一項規定之密封放射性物質
者,應檢送擦拭報告。
第 56 條 本辦法所規定之書表格式,由主管機關另定之。第 57 條 本辦法自本法施行之日施行。
本辦法修正條文自發布日施行。
第 頁
一八 附件一
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場所平面圖及屏蔽規劃之規定
一、固定型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場所平面圖及屏蔽規劃內容:
(一)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之位置描述及透視圖。
(二)場所四周之狀況(含樓上、樓下)描述。
(三)場所四周屏蔽材料及厚度。
(四)主射束照射方向。
(五)進出大門位置。
(六)鉛玻璃位置及鉛厚當量;無此規劃者免。
(七)門上安全連鎖位置。
(八)進出大門上應貼有輻射警示標誌及警示燈。
(九)使用時之輻射劑量之描述或屏蔽計算過程。
(十)其他相關防護措施。
二、移動型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場所規劃內容:
(一)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之使用場所及場所四周描述。
(二)主射束照射方向之描述。
(三)使用時之輻射劑量之描述或屏蔽計算過程。
(四)設有可移動式鉛防護屏蔽者,並應註明屏蔽之鉛厚當量或其他相關防護措施。
三、醫用治療之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應於治療室中設置監視器及緊急停止等裝置。
四、高強度輻射設施之使用場所之規劃,應設置警報器、監視器及急停裝置及安全連鎖裝置。
五、移動型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經常在同一地點使用者,應視為固定型。
第 頁
一九
六、醫用之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於同一治療室或x光室裝置兩部或兩部以上,各設備間應置有切換開關。放射性物質不得於同一治療室或x光室裝置兩部或兩部以上。
第 頁
○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