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服饰变迁对服饰民俗的影响
论文化变迁对 服饰民俗的影响
——以中国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来讲
摘要: 衣冠服饰,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故服饰在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四要素中占据首位。服饰民俗是人民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是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代之境,文化之表征。服饰的发展与演进,始终与社会文化的变迁紧密相连,中国历史上各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文化的深度交流,则直接影响服饰着的变迁,使得一个民族的服俗具有了多民族性特征。关键词:民族融合文化交流
服俗
多民族性
序论:中国服饰的变迁,遵循服饰自身发展演变的规律,有着观念、审美、心理的内部动因。服饰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要满足人们美的要求,这是服饰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从众和异众的心理又促动着服饰的流行变迁。不同民族之间的碰撞融合,也在时时影响着服饰民俗的发展。
服饰民俗是指人们在日常和节日生活中有关衣裤,鞋帽,装饰,佩戴,穿戴等方面的习俗惯制。如果说服饰是时代之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表征,那么服饰民俗则是人民思想意思和精神风貌的体现。它是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服饰民俗,可以反映出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时尚,也可以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伦理观念,同时还能反映出群体的智慧和创造。而文化变迁是指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促使文化变迁的原因,—是内部的,由社会内部的变化而引起;二是外部的,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如迁徙、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政治制度的改变等而引起。服饰的发展与演进,始终与社会文化的变迁紧密相连,中国历史上各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文化的深度交流,则直接影响着服饰变迁。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且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因此服饰民俗也十分丰富的。
公元473 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由于他从小就由其祖母冯太后抚养,冯太后是汉族人,知书达理,聪明果断,因此这位鲜卑族皇帝从小就受过良好的汉文化教育,对汉民族的文化极其崇拜。冯太后曾执掌北魏大权二十多年,参照汉族的文化制度,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孝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长为汉文化忠实的推行者。
孝文帝说过:“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魏书·任城王传》),这段话清晰表明:为了向先进的汉文化学习,改变本民族的落后面貌,就必须迁都到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去,而洛阳是中国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
迁都以后,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可见孝文帝迁都与其倾慕汉族文化有关。他首先就下令,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一律改穿汉族衣服。后来又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语。使北方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与汉族逐渐趋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少数民族的食物、服饰、艺术、生活用具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当时的鲜卑人被强制穿上汉服,而随后改汉姓、说汉语、与汉人通婚、改籍贯为洛阳等一系列汉化政策使得胡人汉服这种行为更加正常化。可以说,这种长期的民族的交流(由孝文帝及其祖母之间个体的交流慢慢转化为整个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群体的交流)和融合使得穿汉服这种行为更加趋于稳定。鲜卑族原本的穿衣习俗 也就被改变,从而逐渐汉化了。这种与他民族融合而給鲜卑族造成的影响就是使鲜卑本族长期保持的服饰方面的习俗惯制完全被摒弃,而完全学习和接受了汉族的习俗管制。在汉族方面,也使汉族人的衣着装饰,逐渐丰富。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的鼎盛时期,民族之间的它上承历史冠服制度的源头,下启后世冠服制的径道,为华夏文化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衣料质地考究、造型雍容华贵、装扮配饰富丽堂皇等特点充分展现了大唐平容物、广收博彩、青春自由的大国风范。
当时的唐朝,儒、道、佛三教并立,人们的价值取向进一步突破传统儒家的桎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文化思潮的多元化,带来了思想和信仰的自由。在中国封建社会记载中,唐代成为我国历朝人性最解放的时期之一,整个社会的气氛和思潮也宽松了许多,为唐代汉族服饰艺术的多民族性创造了最为有利的条件。唐代经济的发达,激发了多样的社会思潮,加之唐代积极对外交流(如玄奘西游、鉴真东渡、通过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等)以及唐代统治者并蓄古今,博采中外的宽大胸怀,共同塑造了其多民族性的服饰文化特点。唐代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活跃、打破传统、世风开放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为背景,唐代汉族服饰才能够丰富而华丽。对外来衣冠服饰的广为吸收,使唐代汉族服饰呈现出交流融合的多民族性特色。
大唐长安人由于生活富裕,战事偏少,思想宽松,所以对一些外来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如对西域服饰极度的狂热,使得他们迫不及待地要引进不同的服饰。其中远自波斯,近自突厥和吐蕃以及回鹘等,都成为中原人主动引进服饰的对象或地区。
贞观初年,长安街上已常见“胡帽”。“胡”,即是中原人对西域人的泛称。这种被推崇为最时髦的“胡帽”一时风靡中原。衣着款式也曾以中亚和波斯 风为主。穿波斯的贯头衫、折襟衣,穿回鹘的大翻领、小窄袖、襟长至踝的长袍,穿吐火罗人的小袖袍、小口裤,穿印度妇女的长袖窄口衣等。印度妇女纱丽缠身,在中原女性看来别有一番风味,于是引进后改为帔子(也就帔巾)。可见中原人与西域人之间的交流是极为密切的。
可以公允地说,唐朝服饰的发展变化是最能体现民族融合交流而影响服饰民俗这一点的。特别是大唐中原人借鉴外来服饰,把外来服饰的优点与本民族服饰的优点相结合,从而创造出新的符合大众审美的服饰流行开来,一种新的服饰习俗也就相应形成了。也就是说,民族之间的融合交流不仅能改变一个民族的服饰习俗,而且还能创造一种新的服饰习俗。
此外诸如辽代契丹族和金代女真族以及元代蒙古族执政时期,服俗的变化皆是不大的,大体与唐朝时期相似,没有说哪个民族像北魏鲜卑族那样完全改变本族服俗而遵从汉族习俗的。可以说,历史上少数民族执政时期,他们与汉族人在服俗上都相安无事,满族人却想在根本上改变汉族人的服俗。
清朝入关以后,满汉长期混居。两族的服饰民俗自然互为影响。有人提出满人改为汉服,乾隆在翔凤楼集诸王及下属训诫曰:“朕每攻读圣漠,不胜钦懔感慕……我朝满洲先正之遗风,自当永远遵循。” 于是让汉人易其满服。
不过这并不矛盾,不管是怎么样的改变,都是因为民族交融文化交流的结果。可见,民族之间的碰撞,文化之间的深度对接是直接影响着服饰民俗的。
我们再来谈谈离我们最近,我们切身体会得到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前和开放初期,衣服的颜色仅限灰蓝黑这几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与世界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加强。80年代初,三裤一衫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即喇叭裤、健美裤、牛仔裤、蝙蝠衫。喇叭裤是当时所向披靡的一种时尚,被称为中国时尚界最初的冒险。当时还流行一句话:不管多大官,都穿夹克衫;不管多大肚,都穿健美裤。随着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异国服饰被引进,中国的旗袍和唐装也走向了世界。2000年的亚洲峰会上,所有领导人集体唐装亮相是让唐装走向世界迈出了辉煌的一步。这是新时期以来大规模的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接轨,可见双方是互为影响的。
结语: 服饰民俗的变迁与文化交流是紧密相关的,文化交流则直接影响着服饰民俗的变迁。特别是各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文化的深度交流,使得人们思想开放,价值观也趋于多元化,人们能够接受更多不同于本民族和自身习俗惯制的东西,服饰也就越来越多样化了,越来越具有多民族性特色了。
参考文献:
蔡磊.服饰与 文化变迁【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罗曲.民俗学概论【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7 华梅.服饰民俗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10
第二篇:中国传统服饰变迁 啊
一、传统服饰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璀璨华美,丰富多彩。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着兽皮与树叶,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从而创造了最早的服饰文化。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同时也具有美化的功能。
服饰,即平时所说的“衣”有着广狭两义,狭义的衣仅指身上所穿的,而广义的衣则指的是一切蔽体的织品,包括头衣、胫衣、足衣等。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中国古代的先民从服饰起源之始,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融于日常生活的服饰穿戴之中,构成了服饰文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内涵,开创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先河。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是璀璨华美,丰富多彩的。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审美意识的演变。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倾向和思想内涵。但是一个时期的审美倾向、审美意识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产生于特定的时代的。
首先,中国古人的服饰审美意识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精髓,是儒、道两大家都认可并采纳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这种观念把各种艺术品都看作整个大自然的产物,从综合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工艺品的设计,服饰亦不例外。
其次是“等级性”。这是阶级社会的标志,它对古人的服装审美意识的影响贯穿了古代社会的始终。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这种功能还表现在服装的色彩上,历史上“白衣”、“绯紫”、“黄袍”、“乌纱帽”、“红顶子”等等都是在一定时期内,某种颜色附于某种服饰而获得了代表某种地位和身份的例子,在每个朝代几乎都有过对服饰颜色的相关规定。
第三,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也直接影响到了服装的审美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七雄争霸,各自为政,造成了百家争鸣学术论战,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产生了多种的审美主张。魏晋时期是历史上经济、政治最为混乱的年代,但在精神上却是极自由解放,最热情的年代。文人意欲进贤又不得,只得自我超脱,除沉迷于酒乐之外,就是在服饰上寻找宣泄,以傲世为荣,故而宽衣大袖,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
而唐朝的服饰则是对美的释放,对美的大胆追求,其服饰色彩之华丽,重装饰,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即使是现代人也为之惊叹不已,望尘莫及。唐代服饰的丰富多采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瞩目。唐朝经济繁荣,手工艺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博采众长,比以前朝代增加了新的审美因素和色彩。唐代前期转向后期的历史过程中,人们社会意识和精神状态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则是与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经济和举国上下兴颂佛法这一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宋朝时,宋人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焚金饰,简纹衣,以取纯朴淡雅之美。而明代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上又一鼎盛时期,服饰华丽异常,重装饰。明朝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意识趋于专制,趋向于崇尚繁丽华美,趋向于追求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其服饰从质料到色彩到图案追求艳丽,形成了奢华的风气。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中原地区。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服制度,由于满族八旗兵的进关而遭到破坏。这种变革是中国传统服制的又一次飞跃,是历史上“胡服骑射”、“开放唐装”之后的第三次大转变。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富丽、纤细柔弱,与衣身修长、衣袖短窄的满装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旗装以它用料节省,制作简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的繁复。而其中女子的旗装随时代的发展,经过加工而成了突出曲线修长秀丽的旗袍,现在已经形成了汉民族的服饰代表,显示了东方女性的温柔与内涵,具有着永恒存在的价值。
二、传统服饰各阶段发展特点
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较低,所以那时的衣物大多简单古朴,形制较简单所以不作为重点探讨。但从出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骨针来看,但是的缝制技术已经成熟,制衣技术已经很成熟。
养蚕技术的普及,商周时期的织物水平大幅提高。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提花几何纹锦、绮,和绞织机的罗纱。衣料用色厚重。
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等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王室公卿为表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礼仪场合,穿衣着裳也须采用不同形式、颜色和图案。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
但是受限于生产力和奴隶社会对下层奴隶的压迫,这些制作水平较高的衣物仍只供王公贵族享用。
战国时期,穿着胡服一时相沿成风,以致形成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第一次的大变革。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个各项制度,其中包括衣冠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河南襄邑的花锦,山东齐鲁的冰纨、绮、缟、文绣,风行全国。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这是服饰向上的跨越。
春秋战国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
秦汉魏晋
秦汉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特别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绣纹多有山云鸟兽或藤蔓植物花样,织锦有各种复杂的几何菱纹,以及织有文字的通幅花纹。随着西汉建元三年、元狩四年,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自秦而汉,深衣有了一些发展和变化。从东汉社会上层来看,通裁的袍服转入制度化。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足下为歧头履。腰间束带。
秦代服制,服色尚黑。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绯绿三色为九品之别”。这一制度此后历代相沿杂而用之,直到元明。晋代的首服除幅巾为社会沿用之外,有官职的男子还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纱帽的称漆纱笼冠,本是两汉武士之制,传之又传,不仅用于男官员,并流传民间且男女通用
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显著影响,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第二次大变革。
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错居杂处,政治、经济、文化风习相互渗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饰也因而改易发展。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男女都可穿用。女子衣着“上俭下丰”。这是服饰南北的跨越。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这个时候因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胡服便成了当时时髦的服装。紧身、圆领、开叉就是胡服的特点。
盛世隋唐
唐代服饰承上启下,“法服”与“常服”同时并行,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服饰的第三次大变革,与前两次南北向交流有所不同,这次的特点是东西向的服饰大交流。
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繁荣,盛唐时期,中国成为世界中心,波斯,大秦,天竺,全世界的文化交汇于此,是服饰风格吸收了外来民族的不少内容又受西北民族影响。这是东西的跨越。
唐代服饰在中国古代服饰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以至于现在人们仍然把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服装称为唐装。
经历了长时间的动荡与战乱,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第二个黄金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花纹有对雉、斗羊、翔凤、游鳞之状,章彩华丽。刺绣,有五色彩绣和金银线绣等。印染花纹,分多色套染和单色染。
“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丝”。“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唐代服饰的华丽程度邻人叹为观止。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和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钟、灞柳风雪、骊山晚照、碑林石刻仿佛还萦绕着袅袅的盛唐之音。和唐朝政府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三百多个。灿烂的中国文化,通过他们传到世界各地。时至今日,日本朝鲜等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外国的友好使者云集长安,也把他们的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艺术都吸引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饰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在唐代,有身份的人可以穿开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晚唐时期的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说:“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华贵优美的服饰图案,是画工们在敦煌石窟用艰苦的劳动为后人们保留下来的珍贵形象的资料。唐代服饰的发展是整体上的发展,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于表现自由、丰满、华美、圆润,在鞋、帽、巾、玉佩、发型、化妆、首饰的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特点。
总之,唐代服饰是我国古代艺术和文化的化石,是绚烂中国文明的一朵奇葩。宋明矜巧
宋代的服装,其服色、服式多承袭唐代,只是与传统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给人的感觉是恢复中国的风格。宋朝时候的服饰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当时退休的官员、士大夫多穿一种叫做“直掇”的对襟长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领口、衫角都镶有黑边,头上再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叫做“东坡巾”。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
由于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和对外政策的妥协退让,服饰文化不再艳丽奢华,而是简洁质朴。
少数名族的服饰也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这些名族的服饰风格,也原先明代的复式风格水乳交融,形成了新的风格。辽、西夏、金分别为中国古代契丹、党项、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服饰反映了在与汉民族进行长期文化交流中,各自发扬民族传统的发展轨迹。党项族妇女多着翻领胡服,领间刺绣精美。契丹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外衣,足下着长统靴,宜于马上作战射猎;妇女穿窄袖交领袍衫,长齐足背,都是左衽,正与汉人相反,所习惯穿用的钓墩传到内地曾广为流行。
明朝,是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在结束了蒙古的统治后,明朝恢复了汉人的服饰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制定了新的服饰制度,这对后来的服饰影响颇深,以至于在各种影视剧中,朱元璋首创的的瓜皮帽几乎成为了中国麦子的代表。这种六瓣、八瓣布片缝合的小帽,看起来很像剖成半边的西瓜。本来是仆役所戴的,但是因为戴起来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来。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明代的男装,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宽大长衣,头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头巾。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妇女只能穿桃红、紫绿及一些浅淡的颜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长裙,腰上系着绸带,裙子宽大,样式很多,像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等。
清代易服
明立国不久,就下令禁穿胡服,恢复了唐朝衣冠制度。清兵入关以后,为巩固其在中原的统治,强制施行“剃发令”,并相继制定了官民服饰制度﹑服色制度等。结果导致传统服饰制度的最终消灭,形成满族服饰的统一地位,从而出现了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四次大变革。
清朝是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也是在进入中国后,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满族统治者初入关之时,实行残酷的镇压,“衣冠悉遵本朝制度”,强制汉人剃发易服。而满族人推行的那条辫子因为饱受西方侵略者讥笑,几乎成了中国屈辱近代史的一个文化象征。
不过清代服饰样式华美雍容,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挂。官帽与前朝截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
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
三、结论
服饰的变革与发展,实质上是文化的变革与发展。服饰的变化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服饰的变化也常常是最高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一定形态的政治经济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有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服饰是政治经济文化的晴雨表,研究它,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个时代的文化风俗,意识形态,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
第三篇:中国古代服饰的变迁
中国古代服饰的变迁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丰富积淀﹑绚丽多彩的艺术宝库。中国服饰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先民得以生存的条件之一,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曾经是享誉世界的衣冠大国,在漫长而浩瀚无垠的世界服饰文化长河中,它也曾经辉煌过,它所闪亮的光辉,曾经照亮自己,也照亮世界,因此,中国古代服饰的变迁是中国古代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页。
遥远的古代,人类穴居野处,过着原始生活。那时,人们只知道用树叶草葛遮挡烈日,防止虫蛇的啃咬,风雨的侵袭,保护身体。或者是为了猎获野兽,把自己伪装成猎物的模样,提高狩猎效果。
约在五六千年前,中国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步入繁荣阶段,原始的农业和手工业开始形成。麻衣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开端,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发明饲养蚕和纺织丝绸是相当早的。到了殷商时期,人们已熟练掌握了丝织技术。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我国服饰同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思想意识﹑风尚习俗﹑审美观念等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的发展与变迁,总要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中国的冠服制度,大约在夏商时期初步确立,至周代趋于完善。夏商周时期,冠服制度已成为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分别等级尊卑的东西,标志着权力和等级的冕服和官服以及各种饰品逐渐成为服饰发展的主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冠服制度进一步纳入“礼治”范围,成为礼仪的表现形式,充分反映着封建的等级制度。
战国时期,穿着胡服一时相沿成风,以致形成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第一次的大变革。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个各项制度,其中包括衣冠制度。汉代秦之初,大体上沿袭了秦制,但现成了佩绶制度。
北魏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显著影响,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第二次大变革。唐代服饰承上启下,“法服”与“常服”同时并行,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服饰的第三次大变革,与前两次南北向交流有所不同,这次的特点是东西向的服饰大交流。
宋代服饰大体上沿袭了隋唐旧址。但由于宋王朝长年处于内忧外患交并之中,加上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等因素,这一时期的服饰崇尚简朴﹑严谨﹑含蓄。辽金元三代均为少数民族掌权;服饰既各具本民族特色,又表现出与其他民族相融合的特征。
明立国不久,就下令禁穿胡服,恢复了唐朝衣冠制度。清兵入关以后,为巩固其在中原的统治,强制施行“剃发令”,并相继制定了官民服饰制度﹑服色制度等。结果导致传统服饰制度的最终消灭,形成满族服饰的统一地位,从而出现了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四次大变革。至武昌起义的枪声划破长空,辛亥革命发生,掀起了中国服饰史上又一次更大的变革,服饰的发展重新回到了一个更自由的状态。
第四篇:《诗经》中服饰描写对后世的影响
《诗经》中服饰描写对后世的影响
一《诗经》中服饰描写概况及意义
纵览《诗经》,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优雅秀美的文字中隐藏着如繁星一般璀璨但又佶屈聱牙的文字。让人难以理解和琢磨,同时也给诗义的赏析带来很大的障碍。但细看之下,却发现他们是那样的生动可爱,每一个都有意蕴深长的解释,且每一个词都会为你脑中所想的优美画面添上清丽的一笔。这些词就是服饰,应该说每一个服饰名称后都会有一个奇或特或美艳或沉静或温婉或俊伟的故事人物。《诗经》中涉及到以服饰为标题的文章就有十二篇之多,这些还不包括诗文中极少出现的服饰篇幅。如邶风中《绿衣》郑风中《羔裘》、《缁衣》、《褰裳》、《子矜》、《葛屦》,唐风中《羔裘》、《无衣》桧风中《素冠》《羔裘》及秦风中《无衣》齐风中的《著》。这些篇幅中包含的服饰达32个种类。服装名称包括:巾、裘、褐、袍、展衣、锦衣、缁衣、縞衣、衮衣、素衣、羔裘、翟衣、当然,古人写诗画意中如此浩如繁星一般的服饰,绝非是为了向后人展示他们的衣着打扮,并非一场服装T台秀。有着其更为深远的意义,《诗经》中写人物十有八九会描写到人物的服饰。这几乎成为《诗经》塑造人物最主要的艺术手段。以琼玉配美人,以玉剑配俊生,以子矜寓学子,以羔裘衬儒臣雅士,以缁衣来视朝服。无不生动有趣、栩栩如生宛如在眼前。真可谓丰富多样色彩斑斓。可以看出周人对礼度、仪态的重视,对服饰搭配颇有研究,而描写服装配作为古典文学中一中刻画人物的常用手段,简明准确的为我们揭示了人物的形象,透出了人物的心声,描绘出了轮廓清晰的人物形象。同时,为后世历代文人所借鉴、继承并发扬。通过描绘人物服饰“状难写之景,抒难发之言”。她就像衣服标签一样把每个人的思想,经历、一一展现给后人。
二《诗经》名篇服饰浅析
《子矜》中那位日思夜想期盼恋人来看自己的女子,用“青青子衿,青青子佩,”简单就勾勒出自己所想的那位青年俊朗的形象。细看那位星眸皓齿,剑眉如梭的青年,翩翩独立在眼前,穿青白的衣服,佩戴者葱绿的领巾,腰佩青玉,环佩叮当作响向我们慢慢走来。这是多么美丽的一幅画面啊,姑娘终于等到了自己寤寐思服的男子。但在城阙挑兮达兮终不见那位才子,心中有该多么着急,愁怨他的失约。但只要他可以出现,女子也定不会在埋怨,只留下娇嗔责怪罢了。青青子衿,子佩瞬间就为我们画出一个俊逸非凡、明智淡泊、清新有为的男子形象,岂非《子矜》中的妙笔,生出如此让姑娘倾心的美男子形象!
《缁衣》中郑武公为人爱戴尊崇,国人,便以“缁衣”代指武公,进而美其德,夸其政,善之爱之。《毛诗序》曰:“《缁衣》,美武公也,父子并为周司徒,善于其职,国人宜之,故美其德。以明有国善善之功焉。毛传:缁,黑色,卿士听朝之正服也”。而《周礼·春官·司服》:“冠弁服,郑玄注:冠弁,委貌,其服缁布衣,亦积素以为裳,诸侯以为视朝之服”。缁衣本是一种制作精细,颇费工时的衣服。染缁,即以三染所得之朱红,四染以黑,便得紫,五染,得青紫,六染,成紫黑,即玄,七染,方为缁,工艺既繁,其色自为尊。因此以缁衣表示对明仕文公的赞美,得应是最为高洁的赞。通过人物服饰描写,反映出人格的高尚与忠直,同时,“缁衣”亦成为后世文人描绘有得君子的代称。
因此而衍生出许多人物的代称,如戏剧里有一个旦角唤作“青衣”,古人对平民的代称“布衣”等等。这可能也是从《诗经》中的服饰描写中得出的社会价值感觉。但我们可以肯定这确实是开代称之先河。
三《诗经》服饰描写对后世的影响
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衣裳常常显示人品。如果我们沉默不语,我们的衣裳与我们的体态也会泄露我们过去的经历。
从《诗经》我们可以看出以服饰描写为先河的诸多诗文带给后世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对人物形象的勾勒,个人精神的抒发以及人物地位、生活处境、人物性格的点示,可以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同时为人物刻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眼明了。无疑成为文人墨客惯常用的人物刻画方法,真实屡试不爽。
(一)对秦汉文学的影响
对服饰配饰的描写更多的被离那个时代最近的诗人所继承,特别是诗歌作为一种想象的语言艺术,若以正面描写人物外貌,则显得太过粗陋,无法给人一种朦胧想象的魅力。因此汉代诗赋便更早的发扬了刻画人物以服饰佩饰描写的艺术手法,作家通过想象,再创造,细致生动的把握诗歌艺术形象烘云托月最能体现诗歌的这一特征。如《汉乐府》之《陌上桑》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龙钩,头上为堕髻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儒。
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品性高洁自恃、美丽智慧的女子形象。以其衣着佩戴烘托出其美貌。对她容貌虽未着一字,却从侧面映照出其美丽,含蓄而生动让人遐想连翩,可以看出作家通过想象再创造,细致生动的把握诗歌艺术形象。烘云托月出女子的美貌这一艺术手法技巧娴熟,俨然对《诗经》有着比较深刻的研究和认识。
衣着描写亦可以烘托出人物的性格,内在品质及思想内涵。如《孔雀东南飞》中描写道,“ 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不仅仅是对刘兰芝穿着的描写,更从一个 侧面反映出兰芝是一个勤劳善良、知书达理的女子。即使面对婆婆的刁难与责罚,仍然可以“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镇定自若的向公婆辞行。并非蓬头垢面、期期艾艾、泪流满面,这就把她的倔强、镇定娴静的性格表现出来。诗人采用排比、比喻、夸张铺陈的手法将女子服饰描绘得如此精美,就是为了突出刘兰芝温柔贤淑的内在品质。诗人将人物内心的波动,心灵深处的情感通过外在服饰描写,表达了诗人诚挚强烈的情感。
(二)对秦汉以后古代文学的影响
汉乐府中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对后世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抛砖引玉的手法也体现在《红楼梦》中: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穿花大红缎窄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帛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细致独到的就为我们刻画出一个权赫显势、聪明伶俐、率性泼辣、八面玲珑的深府少奶奶形象。王熙凤的形象映然出现在眼前。从侧面描绘的淋漓尽致,从其夸张炫耀的配饰,”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帛褂”,以其珠光宝气的穿戴可以看出他的家庭地位及性格特征。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惯常用衣饰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特点,在《红楼梦》中有几百个人物,但对他们的描写却有迥然不阿门鲜明的性格凸显在字里行间。最为重要的主角人物,却经常从侧面来勾勒。在首次出场时经常先从服饰佩戴上来着眼。曹雪芹亦十分注重并擅长用这一手法来描绘人物。显然,这一描写手法已然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影响至 清代晚期,后人发扬光大,渊源流淌于文化长河中。
(三)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观望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虽然吸收了外国文学的营养,受到了世界文学的影响。中西交融中也更多的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精华。特别是在描写人物方面更多的继承了古代文学艺术手法的衣钵。受到夏志清热情称赞的中国现代小说作者张爱玲,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小说的继承发扬者。“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夏志清一度称赞。甚至将他与英美现代女文豪泡特、韦尔蒂、麦克勒斯之流相比,并称赞他在某些地方比他们更高明一些。张爱玲的作品中,人物都有一袭华美的袍,掀开一角却满是虱子。文章中的人物通常通过色彩斑斓的衣饰烘托,仿佛是在描写一件旗袍或洋裙,却有让读者对主人公的长相想入非非。如一团五彩缤纷的线包裹在身上,无法看到人体上任何一部分,却又让人一目了然。
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振宝无意撞见烟骊在浴室:他提着裤子,弯着腰正要站起身,头发从脸上直披下来,已经换了白地小花的睡裙,短衫楼的高高的,一半压在颌下。睡裤臃肿的堆在脚面上中间露出长长一截白蚕似的身躯。
污秽的画面让人不由生出厌恶,把夫妻间欺骗、肮脏、虚伪纠合在一起爆炸开来。可以看出烟骊平庸,俗气、苍白、单调无味的性格,更添加了振宝对他的厌恶与反感。《金锁记》中:世舫回过头去,只见门口背立着一个身材矮小的老太太。脸看不清楚,穿一件青灰团龙工织缎袍,双手捧着大红热水袋,身旁夹侍着两个身材高大的女仆。
由„一个矮身材的老太太,脸看不清楚„顿时给人一种阴冷的感觉,可怕的情思油然而生。特别是联想到迟暮的黄昏,一团黑影朝你走来,却看不清模样,不又得让世舫毛骨悚然。这个意象配合着“青衣团龙工织缎袍,双手捧大红水袋”封建遗老的古物与现代文明的产物发生强烈的对比,成为一对尖锐矛盾。强烈的反差由空气中弥漫出狂躁、不安、紧张、骚动的气氛。将曹七巧孤寂、妒忌、变态的心理暴露的惨烈悲壮,让人由害怕恐惧中生出对他的无比悲悯。仅仅通过“緞袍”与“热水袋”两种材质不同物件就透露出操畸形扭曲的心理。在张爱玲小说中,服饰从款型、佩饰、材质各个方面都承担了一种功用,即反映人物内在精神与外在环境。通过服饰打造人物轮廓。虽未从正面描写相貌、品格,却又让读者清晰明白人物特征而又遐想联翩。
服饰是一种奇妙的东西,经过《诗经》中缁衣、羔裘、子矜在五千年历史文化长河中不断洗涤发展,沉淀为今日众多文人墨客笔下的人物表现精灵。包含着几千年历史审美意识的变迁,却永远活跃在人物艺术形象之间。不得不感谢古人在《诗经》中对它的大量采用,为我们开启了一个文学艺术发展之路,也很庆幸的是后人不负前人之志,在这条道路上踽踽前行的不屈探索与开辟,才可以将中国文学中传统精华发扬让世人瞩目,服饰描写作为《诗经》中描写人物的主要方法,成为当今文学作品刻画人物最为灵活闪动的艺术手法。无愧为《诗经》留给我们精华瑰宝中的明珠!四 注释
①“缁衣”出自《诗诗经别裁》:“染缁,即即以三染所得之朱红,丝染以黑,便得紫,五染,得青紫,六染,得紫黑,即玄,七染,方为缁。工艺繁,色自尊。”突显出穿此衣者地位尊贵与不凡。②《论语·乡党》:“缁衣羔裘,黄侃疏:“染黑七入者也,玄则六入色也。羔者乌羊也,裘与上衣相称,则缁衣之内故曰羔裘也。缁衣服者,玄冠,十五升缁布衣,素积裳也。” ③出自《汉乐府·陌上桑》 ④出自东汉末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⑤出自《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⑥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张爱玲。“对于一个研究现代中国文学的人来说,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仅以短篇小说而论,她的成就堪舆英美现代女文豪如曼斯菲尔得·泡特(Katherine.AnnePorter),韦尔蒂(Eudora1 Weliy)、麦克雷斯(Carson McCullers)之流相比,有些地方她恐怕要更高一筹。⑦出自《张爱玲全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描述振宝一生中遇到的女人,对纯洁爱情的无限推崇,却有掩饰不住现实中的肮脏与苍白。妻子变得单调乏味、肮脏无趣,只留下对梦幻爱情的期待。⑧《金锁记》出自《张爱玲全集》写曹七巧悲惨而又荒凉的一生,继而引发的畸形变态心理。讽刺了一个为了钱财富贵追求物质的传统旧社会妇女形象。
⑨选自《外国文学史》欧美卷莎士比亚,揭示衣着之于人的影响在话剧中的体现。参考文献
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华书局)
扬之水《诗经别裁》(中华书局)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
山西古籍出版社 《诗经》
第五篇:教师服饰
平时,因为常常有许多活动,穿套装难免会不方便,因此建议:
上半身:以休闲又不失正式为主,例如衬衫,颜色以素面为主,不宜太花哨。除此之外,因为我们要考虑目前学生的生理状态,女老师的衣服尽量不要太贴身,或者有隐隐若现的感觉,不然会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遐想。
下半身:有些人会觉得以牛仔裤装扮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我们并不建议女老师这样穿,因为对新老师而言,建立教师威严是很重要的一件事,然而牛仔裤是属于较年轻的打扮,学生会质疑:老师有足够的教学经验吗?也会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有所怀疑,因此我们建议诸位尽量以端庄成熟的打扮为宜。事实上,及膝裙或西装裤是不错的选择,如果对服装搭配没什么概念,我们建议你可以选择连身洋装,轻松又不失庄重。
配饰:手表是教师们的最佳配件,不建议教师们在头发上做太大的改变。
鞋子:鞋子也属服装的重要一环,我们建议尽量不要太新潮,应避免马靴及厚底的面包鞋,高跟鞋、素面皮鞋、休闲鞋是较好的选择。
所以建议女老师尽量以淡妆为主,不要太夸张。淑贞
1、美女老师服装搭配
温柔、有爱心是老师给人的感觉,在基本的单品之外,挑选具有质感及活泼感的设计,能让单调的形象略显青春与俏丽。
(白色针织外套+银灰色裤装)端庄的白色针织外套,品质优良,做工精湛,具有十足的教师韵味,银灰色的裤装帅气而美丽,穿上这样一身服装一定会成为一位有品味的美女老师。
(黑色的长衫+及膝裙)黑色的长衫配上米色及膝裙,美丽而高雅,皮革的大包包运用了蝴蝶结的元素让时尚感充斥其中,一双优雅的黑色系带高跟鞋更穿出温柔的教师味道(灰色针织开衫+黑色长裤)灰色针织开衫简洁而大方,黄色的吊带平衡了色彩,让你不失青春的气息,黑色长裤体现出干练而威严的教师形象2、1+1上装搭配法飙升回头率
怎样让一件单品拥有最多的出境率又能变换不同风格?要点就是1+1穿搭法。吊带、长袖衫、外套、衬衫、连衣裙……都是可以两者随意搭配的百变单品。最重要的搭配关键就是多
层次的穿法,无论是不同材质形成的冲击,还是不同长度造成的错落,都可以让你在这个初寒乍暖的季节玩转时尚出尽风头。
衬衫+背心增加层次感的同时提升温暖度。搭出不同风貌,学院派,淑女派。针织衫+长袖暖色的彩条针织衫增加温暖感,让大地色系的搭配多了几分跳跃。套装——配饰正统的套装让人又爱又狠,加一件出挑的胸花,绝对让你抢眼。
长衫+围巾帅气的长衫搭配牛仔裤很经典,来一条反色的大围巾,搭出不同感觉。
3、衬衫与领带的搭配学问
衬衫与领带的搭配是没有固定程式的。你可以尽情发挥,只求赏心悦目。不过,对于那些不知“赏心悦目”为何物的男士们,下面几条基本原则也许可以帮你一把。
衬衫与领带的基本配置
每位男士都应该至少有一件白色或浅蓝色的领部扣衬衫。在领带方面,至少有一条纯藏蓝色或勃艮第葡萄酒红色的领带供白天使用,还应该有一条丝质织花领带或纯黑色领带以备在参加正式晚宴时代替领花使用。
从领带开始
领带永远是起主导作用的,因为它是服装中最抢眼的部分。一般说,应该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在领带与西服上衣的搭配上。以比较讲究的观点看,上衣的颜色应该成为领带的基础色。
再选衬衫
一旦确定好领带与上衣的搭配,选择衬衫就是手到擒来的了。通常,衬衫的颜色应该与领带上次要颜色中的一种相配。图案,一般而言,领带上的图案应该比衬衫上的更显眼。有时,可以选择图案都很鲜明的衬衫和领带。但是,千万不要让衬衫上的图案压过领带上的。流行搭配
如今,在衣着上十分流行色调一致的单色搭配。如果你想时髦一把,不妨试试同一色调的衬衫和领带。在这种搭配中,领带的颜色应该比衬衫的颜色暗,但它们也可以是完全相同的颜色。
经典搭配
永恒的时尚搭配是白色或浅蓝色衬衫配单色或有明亮图案的领带。这是永不过时的搭配,而且适合任何场合。
感 觉
在服装搭配之道中,简单永远讨好。如果你对自己选择领带的品位不那么自信,就不要企图标新立异。要知道,多数男人对于图案的感觉都不怎么样。不仅如此,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与众不同”的品位可能会引起什么人的反感。衬衫与领带的搭配在某种程度上还反映着你为人处世的老练程度。
协 调
搭配服装时,应该考虑到每一个细节。衬衫、领带、西装以及其他一切。每一件物品都应该与其他的存在一定的关系。这就像感情关系中的伴侣双方,没有交流,就没有和谐。看下具体例子,领带和shirt的色彩搭配
1)补色原理,要想引人注目可用此搭配。
蓝shirt配金黄色或明黄色领带
2)同色搭配,同为卡不其诺色。
男人若穿同色西服、同色shirt和同色纯色tie(质地都要好),会显得很高贵
3)从色轮上看也算色彩接近。
粉衬衫配蓝领带,还有就是明暗的对比,也很醒目。
4)属于补色搭配,果绿配紫色,显得时髦前卫
最后,祝愿我们的男教师个个穿得潇洒、得体、自信,我们的女教师穿得优雅、漂亮、高贵。祝愿我们的教师用高品位的教师服饰文化打造更美的教育环境!